Top Banner
-721- 29 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成功大學 2007 11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Ocea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in Taiwa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November 2007 海岸緩衝區與近岸生態棲息地之關係 藍元志 1 許泰文 2 李怡婷 3 辛志勇 3 周玉娟 4 黃文舜 5 1 興國管理學院資訊科學學系助理教授 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3 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博士班 4 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碩士班 5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博士班 摘要 海洋,一個孕育萬物生命的搖籃,大自然造物的力量,使得人類自古即仰賴海洋而生存。 但長久以來,人類成長的腳步已經漸漸地逼近地球的負荷能力,同時也突顯出人類生存與海洋 環境兩者的衝突,導致許多會受到海岸地形變遷影響的區域遭過度利用,甚至造成國土流失使 得海岸線大幅向陸地後退的嚴重問題,進而破壞海岸生態平衡。因此,本文主要提出海岸緩衝 區之觀念,並介紹近岸生態棲息地與海岸緩衝區之相關性,以及近岸生態工法應用於海岸緩衝 區與近岸生態棲息之建議。最後,針對規劃面、管理面與政策面等方向,提出海岸緩衝區在防 災、生態保育、環境復育等方面之經營管理的原則。 關鍵字:海岸緩衝區、棲息地、生態工法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astal Buffer Zone and Ecological Habitat Yuan-Jyh Lan Tai-Wen Hsu * Yi-Ting Lee Chih-Yung Shin Yu-Chuan Chou Wen-Shuen Huang *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ydraulics and Ocean Engineering,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astal buffer zone and the coastal ecological habitat is discussed. The established elements in the coastal buffer zone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actors. Some topical subjects, about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astal disaster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echnique,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policy. We also sugges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asta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which are suitable to study for the coastal buffer zone. Key words: coastal buffer zone; habita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一、前言 海洋,一個孕育萬物生命的搖籃,大自然造物 的力量,使得人類自古即仰賴海洋而生存。隨著科 技的進步與經濟發展,造就了人類生活上的便利, 但也使得全球生態環境日漸惡化,如污水、核電廠 之熱水排放至海洋,海洋生態遭受嚴重之破壞;興 建港灣與海岸開發雖使得台灣經濟發達,卻使得濕 地消失並導致海岸侵蝕。這些因素影響,導致許多 會受到海岸地形變遷影響的地區遭過度利用,甚至
6

台灣海洋工程學會 - 海岸緩衝區與近岸生態棲息地之 …-721- 第29 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成功大學 2007年11 月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Ocean

Feb 02, 2020

Download

Documents

dariahiddlesto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台灣海洋工程學會 - 海岸緩衝區與近岸生態棲息地之 …-721- 第29 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成功大學 2007年11 月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Ocean

-721-

第 29 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成功大學 2007 年 11 月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Ocea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in Taiwa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November 2007

海岸緩衝區與近岸生態棲息地之關係 藍元志

1 許泰文

2 李怡婷

3 辛志勇

3

周玉娟4 黃文舜

5

1 興國管理學院資訊科學學系助理教授

2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3 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博士班 4 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碩士班

5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博士班

摘要

海洋,一個孕育萬物生命的搖籃,大自然造物的力量,使得人類自古即仰賴海洋而生存。

但長久以來,人類成長的腳步已經漸漸地逼近地球的負荷能力,同時也突顯出人類生存與海洋

環境兩者的衝突,導致許多會受到海岸地形變遷影響的區域遭過度利用,甚至造成國土流失使

得海岸線大幅向陸地後退的嚴重問題,進而破壞海岸生態平衡。因此,本文主要提出海岸緩衝

區之觀念,並介紹近岸生態棲息地與海岸緩衝區之相關性,以及近岸生態工法應用於海岸緩衝

區與近岸生態棲息之建議。最後,針對規劃面、管理面與政策面等方向,提出海岸緩衝區在防

災、生態保育、環境復育等方面之經營管理的原則。

關鍵字:海岸緩衝區、棲息地、生態工法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astal Buffer Zone and Ecological Habitat

Yuan-Jyh Lan Tai-Wen Hsu* Yi-Ting Lee Chih-Yung Shin Yu-Chuan Chou Wen-Shuen Huang

*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ydraulics and Ocean Engineering,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astal buffer zone and the coastal ecological habitat is discussed. The established elements in the coastal buffer zone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actors. Some topical subjects, about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astal disaster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echnique,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policy. We also sugges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asta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which are suitable to study for the coastal buffer zone.

Key words: coastal buffer zone; habita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一、前言 海洋,一個孕育萬物生命的搖籃,大自然造物

的力量,使得人類自古即仰賴海洋而生存。隨著科

技的進步與經濟發展,造就了人類生活上的便利,

但也使得全球生態環境日漸惡化,如污水、核電廠

之熱水排放至海洋,海洋生態遭受嚴重之破壞;興

建港灣與海岸開發雖使得台灣經濟發達,卻使得濕

地消失並導致海岸侵蝕。這些因素影響,導致許多

會受到海岸地形變遷影響的地區遭過度利用,甚至

Page 2: 台灣海洋工程學會 - 海岸緩衝區與近岸生態棲息地之 …-721- 第29 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成功大學 2007年11 月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Ocean

-722-

造成國土流失使得海岸線大幅向陸地後退的嚴重問

題,進而破海岸生態平衡。

事實上,海岸線變化消長及附近地區地形變

化,會隨著海流、季節風、颱風所引發之波浪、近

岸流等海氣象因素而有短期、中期及長期的變遷。

即使一個平衡的自然海岸,海岸線仍是屬於「動態

平衡」的狀態。這種大自然環境變遷,對生態而言

是屬於良性干擾,讓不同生物有重新競爭的機會,

對生物的多樣性的生態系是有益,而自然的海岸是

具有自行修復的功能,因應自然界的需求,本身自

我會復原,達到海岸生態平衡。

在海洋和陸地之間的交界區,存在海岸變遷的過

渡區域,此一海岸緩衝區域,對於海岸災害亦具有緩

和、減輕與預防之功能,成為防災與保護之緩衝地

帶。並且對於海岸生態也具有十足的影響力,海岸緩

衝區的水動力、近岸流現象是顯著的,由於漂沙作用

下,能帶動沙源進而堆積或者侵蝕,對於生物之棲息

環境具有影響。另外,近岸流促使營養源流動,提供

生物之食物來源,因此海岸的許多海洋生物在這動態

平衝的棲息地經過長期的演化,具有其固有性,多半

只能適應生活在這些特有的棲地,如潮間帶、紅樹

林、潟湖等。然而這些水淺近岸的地方。

近一、二十年來,由於海岸的開發利用,包括

海港建設、新生地填築,海堤護岸的興建等侵占或

破壞了各種生物的棲地。海岸保護工難免會破壞生

態棲息地,而近自然海岸工法之理念即在於防治海

岸災害時除了達到防災功能之外,亦要不破壞自然

生態環境,確保生物之多樣性之保育及永續發展。

本文針對台灣沿海地區之海岸生態系保護,提

出海岸緩衝設立之建議,首先定義海岸緩衝區以及

界定範圍;次之,介紹海岸緩衝區之生態系與棲息

地,並介紹應用於緩衝區之生態工法之演進。最後,

針對規劃面、管理面與政策面等方向提出海岸緩衝

區經營管理的原則,即其對海岸緩衝區之劃定、海

岸緩衝區之管理及規劃,提出劃設海岸緩衝區經營

規劃管理的建議來保護海岸生態系。

二、海岸緩衝區之定義 海岸緩衝區對我國而言,是一個新的概念。緩

衝區 (buffer region; buffer zone) 或緩衝帶 (buffer

strip) 的名詞,多用於河川、生態及環境保育體系

圖 1 沿岸域之定義 (郭、張,2004)

的用語。在河川方面,緩衝帶 (buffer strip) 其具有

防止河岸地表沖蝕土壤流失、延緩洪峰減弱洪害、

涵養水源淨化空氣、吸附污染改善水質、提供野生

動物之食源與棲所及改善微氣候美化景觀;植生緩

衝帶 (riparian vegetated buffer strips) 係指位於潛在

污染源與地表水體間之人工栽植或天然植被,具有

緩衝污染物、安定位岸等多項功能,為有效解決坡

地農業所產生之非點源污染,在美國已有多位學者

指出植生緩衝帶為農地最佳管理措施之一,對非點

源污染的控制極為有效 (Barfield et al., 1979;

Magette et al., 1989; Dillaha et al., 1989; Smith,

1989)。河岸緩衝帶是指與河流相鄰,對污染物、沈

積物和洪水具有一定緩衝能力的水陸交錯帶生態土

地,其功能的選擇與地形、水文、植被和土壤等因

素有關,章、方 (2005) 指出寬度大於 15m 的水稻

緩衝帶可顯著地降低排水中氮磷的流失。

郭、張 (2004) 提出沿岸域 (coastal zone) 一

詞,從海洋生態及環境領域裡定義,沿岸域的範圍

是從海水與陸地交界的水際線開始,到水深 20 或

30 公尺水底植物可以行光合作用的海域為止。沿岸

域依水與陸地的交接狀況可分為三個部份,浪花可

及的區域稱為潮上帶;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區域

稱為潮間帶;低潮線以下的區域稱為潮下帶 (圖 1)。

海岸緩衝區,係指陸域與海域間的過渡地帶,

包含潟湖與潮間帶。由於國內外並未對海岸緩衝區

作較為明確的定義,一般均以「海岸地區」來稱呼,

並且這個「地區」目前並沒有一個共同的定義,各

國均有自己的解讀,尤其對陸地的部份 (尹,2004)。

以德國為例,陸地上的界限是依行政部門管轄的區

域為界,但是在探討全球氣候變遷時,多以 100 公

里以內的陸地為界;立陶宛則定義海岸地區陸地部

份為海岸線的 3~5 公里;丹麥則定義為 3 公里;愛

莎尼亞、芬蘭以及瑞典則以 50~300 公尺的距離為

「海岸保護區」 (尹,2004)。至於亞洲的日本則定

義「海岸保全區域」為根據海水及地形變動,從所

受到災害的地區到海岸稱之為海岸保全區域。

Page 3: 台灣海洋工程學會 - 海岸緩衝區與近岸生態棲息地之 …-721- 第29 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成功大學 2007年11 月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Ocean

-723-

圖 2 海岸緩衝區之另一種定義 (Yagi et al., 1996)

內政部依照行政院院會 (71 年 4 月 22 日) 之指

示,就台灣沿海地區具有特殊自然資源者,規劃為

保護區,針對其實質環境、自然資源特色、目前面

臨問題及未來發展政策等,擬定保護措施,以維護

區內之自然資源使其得以永續保存。並於 72 年擬訂

(73 年公告)「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

以為沿海地區經營管理之依據。在「台灣沿海地區

自然環境保護計畫」中,依台灣海岸不同之地理特

性,擬訂台灣沿海地區定義如下:

(一) 陸域:平均高潮線往內陸推移至第一條稜線或

3 公里間所涵蓋之區域。依海岸之地理特性分別認

定之。

(二) 水域:平均高潮線往海洋延伸至 30 公尺等深

線間所涵蓋之區域。

此外,不同學者依據其專業領域,在科學、生

物學以及物理學上,對海岸緩衝區各有其不同的界

定。如沿岸域一詞,即在海洋生態環境領域所界定

之海岸緩衝區;從海洋物理方面定義,海岸緩衝區

則是近岸流與洋流交界之緩衝帶 (圖 2) (Yagi et al.,

1996)。

因此,海岸緩衝區實際的定義,尚需結合相關

專業人士與政府單位共同討論。圖 3 為海岸緩衝區

示意圖。許等 (2004) 在水利署所委託之「海岸開

發後對地形變遷影響機制分析研究 (鰲鼓至曾文溪

口)」計畫執行期間,曾邀集各方專家以及水利署等

相關單位共同討論的取得的共識,如從防災及海岸

保護的角度,海岸緩衝區可以由兩種思維方向來定

義:

(一) 由海岸動力系統及海岸過程思維方向之定義:

海岸緩衝區在陸域方面應定義為海水可能到達

的地區,廣義的定義則應再包括如颱風、暴潮等所

造成或是可能造成海岸溢淹的區域;至於水域方

面,則應將漂沙運移明顯的區域納入海岸緩衝區範

圍,較狹隘的界限可以近岸流卓越之範圍 (水深 5

後灘

潮間帶

前灘

近海 海灘 近岸

高潮線

平均海水面

低潮位

沙洲 潟湖海灘線

海灘線

階緣

海岸緩衝區

後灘

潮間帶

前灘

近海 海灘 近岸

高潮線

平均海水面

低潮位

沙洲 潟湖海灘線

海灘線

階緣

海岸緩衝區

圖 3 海岸緩衝區示意圖

~10 公尺),廣意的界限則可擴展至潮流影響漂沙

的範圍 (水深 20~30 公尺或以上)。

(二) 由減緩災害發生之防災思維方向的定義:

海岸緩衝區可定義為將發生海岸災害之因素

(如颱風波高、暴潮、近岸流等) 予以減緩或消除的

地區,此緩衝區域範圍可僅包含水域地區或是陸域

地區。

2.1 海岸緩衝區影響因子之分類 研究海岸緩衝區影響因子之特性以瞭解海岸生

態與環境之間關係,並可以依關係設置波浪、減流、

或延緩潮浪直接侵襲海岸之自然或人工造物,對於

維護海岸緩衝區永續利用和維護海岸生態有重要之

影響。依據上述之基本定義,海岸緩衝區的影響因

子,可分為自然影響因子與人為影響因子兩大類:

(一) 自然影響因子

(1) 地理特性-如海灘、礁岩海岸、海岸濕地、

潟湖及潮池、濱海沙丘、藻場、潛礁、海 (岬) 灣、

河口沙洲及島嶼等;海岸線形狀等因素。

(2) 水文特性-如地下水位、河川流況、河道

形狀、河道高程及河口輸沙等因素。

(3) 海氣象特性-如波浪、潮汐、潮流、近岸

流、颱風、暴潮及近岸漂沙等因素。

(4) 環境及生物特性因子-水域生物、潮間帶

生物、陸域生物種類與對於海岸緩衝區的貢獻等生

物因素;水質、營養鹽、適棲息水流、及地層下陷

等環境因素。

(二) 人為影響因子:以海岸線作為區隔

(1) 海域人為結構-如人工島、人工潛礁及離

岸堤等。

(2) 海岸人為構造物-如防波堤、港埠、填海

新生地、突堤、人工岬灣、海堤、護岸、導流堤、

人工養灘及人工濕地等。

Page 4: 台灣海洋工程學會 - 海岸緩衝區與近岸生態棲息地之 …-721- 第29 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成功大學 2007年11 月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Ocean

-724-

(3) 陸域人為構造物-如防沙籬、定沙工、防

風林、防災排水設施等,以及其他位於海岸緩衝區

之人為構造物(如道路、房舍、魚池、農地等)。

三、海岸緩衝區之近岸生態棲息地和生態工法

3.1 近岸生態棲息地 台灣沿岸環境受到海陸交錯的影響,當中生存

的生物擁有豐富的多樣性,在不同的生態系內,生

物的種類及生存皆大不相同,台灣的沿岸生態系可

區分為三類:岩礁生態系、河口溼地及灘地生態系

以及珊瑚礁生態系。岩礁生態系大多出現在台灣的

東部及東北部,河口溼地及灘地生態系大多為北

部、西部沿海或河流出海口一帶,珊瑚礁生態系則

以南部或離島居多。海岸緩衝區之地形具有多樣性

與多變性,在這個多樣變化的地形下也產生了豐富

的生態棲息環境,在這個生態棲息環境空間下具有

複雜的生物鏈,且在這個海陸交界區和淡海水交界

之濕地及潮間帶生態之多樣性尤為珍貴且敏感。

海岸緩衝區內可能造成之災害有海岸侵蝕

(coastal erosion)、海岸溢淹 (coastal flooding)、海域

污染 (sea area pollution)、土壤鹽化 (salt-effected

soil) 及生態破壞 (ecological degradation),茲分別說

明如下:

(一) 海岸侵蝕

台灣海岸侵蝕問題嚴重,目前大部分台灣海岸

均有海岸侵蝕的問題。海岸侵蝕主要是由於緩衝區

內供應之沙源與流出之沙量不均衡所造成,其結果

將導致海岸線退縮、國土流失。因此,如何保護受

到波潮流影響強烈之海岸緩衝區,利用工程方法或

生態、環境改善措施,促成海岸地區輸砂之整體平

衡,減少海岸侵蝕為海岸緩衝區內治理之重要課題。

(二) 海岸溢淹

海岸溢淹將造成人民居住生存空間遭受直接之

侵襲,台灣沿海地區由於長期超抽地下水,造成地

層下陷。地層下陷導致海岸線退縮、海域水深加深、

波能增加、碎波線內移,使得海岸緩衝區之範圍增

大,即受波潮流影響威脅之區域變大,減少人民安

全居住之空間。

(三) 海域污染

人類活動行為,如排放廢污水、海上活動等,

使海域遭受污染,造成水質優養化、含金屬量高,

又有廢土傾倒、土地開發等問題,將嚴重破壞海岸

緩衝區內之自然生態。

(四) 土壤鹽化

由於海水位上升及海岸線後退使得海水入侵內

陸,而海水入侵會使地下水位鹽化並加高,使地下

含鹽量增加並使土壤鹽化,影響沿岸農業地區之生

產力,並造成紅樹林面積擴大,一般植物枯死,降

低棲地類型的多樣性,使鳥類少了許多可選擇的棲

息處。

(五) 生態破壞

海岸濕地,包括潟湖與潮間帶,為地球上重要

之生態系之一,其內蘊藏豐富生態資源。濕地功能

在社會經濟價值方面,能夠減緩洪水、保護海岸、

補充地下水、繁衍魚貝類、做觀光遊憩及教育科學

研究。在環境價值上,可以過濾與沉澱污染的水質、

製造水棲動物的養分、調節氣候,並對魚類及野生

動物提供良好棲息環境。

3.2 近岸生態工法 傳統海岸工法是以保護人民不受狂潮巨浪侵

襲,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減少國土流失為主要

目標。因此,台灣海岸四周築起了長達 586 公里之

海堤、護岸,約佔台灣海岸線長 51.4%。這樣的措

施雖然減少了颱風巨浪對沿岸居民所造成之傷害及

損失,然而卻產生景觀上之突兀,也造成台灣人民

親水之意願降低,對於生態方面來說,沿岸均為灰

色混凝土所構成之灰色城牆,亦阻絕生態多樣性之

發展。近年來,由於人們越來越重視自然與人類生

存之和諧,開始朝向「安全」、「景觀」、「生態」、

「親水」四者並重之海岸地區整體規劃。對海岸緩

衝區之規劃,從傳統硬性工法轉為柔性工法、近自

然工法、生態工法,並綜合各工法特性採用綜合性

工法以擷取各工法之優點,減低各工法所可能造成

之缺陷。以下分別介紹幾種海岸保護工法及其優缺

點,以提供研擬綜合性近岸生態工法之參考:

(一) 海堤 (sea wall) 與護岸 (revetment)

海堤、護岸為台灣早期常用之海岸保護工法,

其優點為施作方便、容易、經濟、省時,所能達成

之防潮禦浪功能亦顯而可見。海堤、護岸雖能保護

堤後居民免受海浪之侵襲,然而海浪能量會集中在

堤前產生掏刷,使結構物前方之灘線流失。甚至導

Page 5: 台灣海洋工程學會 - 海岸緩衝區與近岸生態棲息地之 …-721- 第29 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成功大學 2007年11 月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Ocean

-725-

RevetmentRevetment

New Jersey, U.S.A.

GroinGroin

Australia

RevetmentRevetment

New Jersey, U.S.A.

GroinGroin

Australia

圖 4 地工沙管應用於實際海岸防護工法

致堤腳破壞,結構物崩落,使結構物後方居民直接

遭受波浪之侵襲。

(二) 人工潛礁 (artificial reef)

人工潛礁為沉沒於海裡之人工結構物,不同於

傳統海岸保護工法是將波浪阻絕於海邊,人工潛礁

使波浪提前碎波,將波浪能量消散於外海,可減少

波浪侵襲近岸之威脅。由於人工潛礁乃沉沒於海裡

之人工結構物,不會阻絕海水之循環,可增加附近

生物之聚集,增加當地之生物多樣性。然潛礁結構

物材料之選擇,必須有所考量,以免海域因而遭受

污染,生態系統受到破壞。

(三) 人工岬灣 (headland control)

由於波浪之折、繞射效應之影響,會使波浪能

量聚焦於岬頭,而於灣內波浪能量減小,使沿岸漂

沙得以沉積於此處。因此,岬灣形狀為穩定且保護

灣內人民安全之海岸線型態。天然之岬灣景色優

美,並常伴隨著適合人們親水、休憩之沙灘。因此,

採用人工設計岬頭,使岬頭附近能慢慢形成沙灘,

為目前海岸保護工法中極為熱門之方式。岬灣之形

成需要數十年以上之時間,因此,為加速人工岬灣

之形成,通常須配合人工養灘之計畫。

(四) 地工沙管 (geocontainer)

地工織物在工程上應用相當廣泛,一般海岸結

構物皆以不織布或織布置於基礎下方,防止堤腳沖

刷造成結構之傾倒或毀壞。近年來更將地工織物發

展成為海洋結構物的主體,如地工沙管係將沙源灌

入腸狀之沙管內,作為護岸或突堤的柔性工法。圖

4 所示為地工沙管應用於美國紐澤西州作為護岸及

澳洲飛魚岬海岸作為突堤之實例。然地工沙管若放

置位置不當,亦將如同傳統工法一般,造成結構物

前掏刷情形,導致沙灘流失、海岸線退縮。

(五) 植生工程 (vegetation engineering)

植栽乃於海岸地區種植耐鹽性植物,可達定沙

效果,時間久後,灘地日漸增高,形成沙丘灘岸,

有利潮浪災害之防護。海岸地區之植生將有助穩定

沙灘、美化環境之功效,吸引人們前往遊憩。同時

吸引鳥、魚類之聚集,有利於生態多樣性之創造。

四、規劃管理 進行海岸緩衝區之規劃管理,可先由沿岸及向

離岸兩個空間方向分別探討,再進一步整合為一全

面帶狀的區域。研究項目除了海岸線與面的保護之

外,整體性的考量須涵蓋海岸環境復育如生態、防

災、景觀休憩等環境創造。因此,海岸緩衝區的設

立,須包含規劃面、管理面與政策面等三個研究方

向來進行探討:

4.1 管理與規劃面 海岸緩衝區被包含在海岸保護區之內,海岸保

護區的目的是保護完整生態和自然景觀以及防災,

期能讓海岸達到永續經營之目標。而海岸緩衝區之

目的是讓環繞在海岸保護區的周圍擁有緩衝和嚴格

限制使用的功能,使其能夠給予些許的自由與允許

使用的狀態,它是為了避免海岸保護區遭受侵害與

保護人民百姓的安全,因此海岸緩衝區和海岸保護

區是相輔相成的。

海岸緩衝區劃設之後,每一區地理環境和生態

不同,每區具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海岸緩衝區的

管理特色是以每一區為基礎來管理,即每一個海岸

緩衝區都有屬有它自己的管理方法,同時也能反映

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和為何目的而設。海岸緩衝區的

分區概念在管理上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分區的使用

和限制,應詳細清楚規範,規劃每一區之屬性,依

各區之屬性整合管理制度,以利管理。

在海岸緩衝區範圍內,對於有關地理環境和生

態之資料必須做適當的科學研究與監測,還必需隨

時更新相關資料,發展建立出海岸緩衝區之資料

庫,以利劃設和分區有所幫助。民眾共識與教育是

最重要的管理方法之一,民眾的共識和教育建立必

須包括在不同對象,例如學校、政府、社區民眾、

非政府組織團體以及漁業等,使大家了解海岸緩衝

區之意義與重要性,從而保護海岸地區居民並完整

生態和自然景觀。

Page 6: 台灣海洋工程學會 - 海岸緩衝區與近岸生態棲息地之 …-721- 第29 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成功大學 2007年11 月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Ocean

-726-

4.2 政策面 海岸是高度敏感與脆弱的地帶,也是地狹人稠

的海島─台灣之社會經濟發展重要地帶,因此需有

健全的管理組織與先進的專業基礎,未來應在管理

體系內著重訓練及綜合溝通管理之能力。在生態保

育方面,應重視濕地及自然海岸之保育。濕地及自

然海岸對海岸環境之健全十分重要,在過去填海造

陸的思維中,生態生產力豐富的濕地常被犧牲,應

在政府體系中,加強自然海岸與濕地的維護與保

育。除此,為健全管理法規與機制,應儘速審議制

訂海岸法,同時建立海岸管理資訊與環境監測系

統,並健全海岸管理組織與人員訓練。

一個管理成功的海岸緩衝區計畫,不單單僅是

海岸防災,同時須考慮生態保育、環境復育等問題,

以落實海岸永續經營之理念。在執行方面,大眾教

育、溝通與合作、環境物理調查及海洋監測等社會

及環境層面之整合與調查,為管理海岸緩衝區之必

要工作。而在執行時,有明確的法律可遵循及而有

力的執法機關,為執行工作之最主要的後盾。法律

的訂定,是執行與管理海岸緩衝區最直接有效的方

式之一。在海洋緩衝區的立法基礎上,必須要能適

當的執行,且民眾能接納遵守。

五、結論 近年來,人們高度利用海岸地區,開發沿海地

區,導致許多應屬於海岸緩衝地區遭過度利用,造

成國土流失使得海岸緩衝區消失或後退,導致沿岸

災害之增加及生態之破壞。因此,海岸緩衝區之劃

定與管理,在台灣日漸受到重視。本文針對台灣沿

海地區之海岸生態系保護,由海岸動力系統、海岸

過程及減緩災害發生,提出海岸緩衝設立之建議,

定義海岸緩衝區以及界定範圍。次之,介紹海岸緩

衝區之生態系與棲息地,並介紹應用於緩衝區之生

態工法之演進,藉以做為海岸地區整體規劃思考之

方向。最後,針對規劃面、管理面與政策面等方向

研訂海岸緩衝區經營管理的原則,即其對海岸緩衝

區之劃定、海岸緩衝區之管理及規劃,提出劃設海

岸緩衝區經營規劃管理的建議。期藉由海岸緩衝區

的設立,健全海岸地區防救災、生態保育及環境復

育之管理,以達成海岸永續利用之理念。

參考文獻 1. 郭一羽、張憲國 (2004)「日本海岸生態工法案

例」,2004 生態工法案例編選集,行政院公共

工程委員會,第 339 頁- 354 頁。

2. 尹彰 (2004)「德國海岸生態工法案例」,2004

生態工法案例編選集,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

會,第 355 頁- 388 頁。

3. 許泰文、許榮中、李兆芳、簡仲和、謝勝彥、

藍元志、曾以帆 (2005)「海岸開發後對地形變

遷 影 響 機 制 分 析 研 究 ( 鰲 鼓 至 曾 文 溪 口 )

(3/3)」,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15 頁。

4. 章明奎、方利平 (2005)「河岸水稻緩衝带寬度

對排水中氮磷流失的影響」,水土保持學報,

第 19 卷,第 4 期,第 10-13 頁。

5. Barfield, B.J., Tollner, E.W., Hays, J.C. (1979)

“Filtration of Sediment by Simulated Vegetation. I:

Steady State Flow With Homogeneous Sediment,”

Transactions of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s, Vol. 22(5), pp. 540-545.

6. Dillaha, T.A., Reneau, R.B., Mostaghimi, S. and

Lee, D. (1989) “Vegetative Filter Strips for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s, Vol. 32(2), pp. 513-519.

7. Magette, W.L., Brinsfield, R.B., Palmer, R.E.,

Wood, J.D. (1989) “Nutrient and Sediment

Removal by Vegetated Filter Strips,”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s,

Vol. 32, pp. 663-667.

8. Smith, C.M. (1989) “Riparian Pasture Retirement

Effects on Sediment,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in

Channelized Surface Runoff from Pastures,” New

Zealand Journal of Marine Freshwater Research,

Vol. 23, pp. 139-146.

9. Yagi, H., Hinata, H., and Nadaoka, K. (1996)

“Velocity Field Measurements in a ‘Coastal Buffer

Zone’,” Proceedings of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 ASCE, pp.

3431-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