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DOWNLOADING DOCUMENT

Please tick the box to continue:

Transcript
Page 1: APP 看,那个推氧气瓶的工人 · 地被传阅, 直到它零碎得已经不像一本书了, 还有人看,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我少年的时 候读的那些书。

悦读周刊A08 2020.4.26�星期日主编 刘我风 美编 万显明

电话 86777777

看,那个推氧气瓶的工人□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我风 通讯员 宋强 李然

《美顺与长生》最早是作为中篇小说《北京人》发表在《北京文学》2011 年第 7 期上。 2020 年初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毛建军 1958 年生于北京, 现为朝阳医院推氧气瓶的一名普通工人。这部虚构的小说中有不少细节来自毛建军的真实生活经历。 1995 年从东北来到北京的张华经别人介绍和“大龄男青年”毛建军相识,1997 年结婚,后育有一女,妻子张华曾经做过“小红帽”管庄站的报纸投递员。 因为妻子张华,毛建军开始留意到大量来北京的外地人———因为外地人的生活状态,已经和他息息相关。毛建军说,这个故事尽管是写给媳妇儿的,但女主人公的故事中,只有“卖报纸”这个细节是属于张华的,别的全是“张华们”的。

疫情期间,毛建军接受媒体网络采访。

年轻的时候想出名,没成。 年纪大了,老老实实讲了一回,所以有了这本小说

问:你自己如何评价《美顺与长生》这部作品?

毛建军:其实我有一个天大的理想:就是此生写一本小说,有人买、有人看,看完

后还要讲给朋友, 说有一本小说怎么怎么样、如何如何。 于是

这本书从一个人手里借到另一个人手里,不断

地被传阅, 直到它零碎得已经不像一本书了,还有人看,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我少年的时候读的那些书。

我不知道这本小说能不能达到那样美妙的效果,尽管我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抱着这个理想,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问:你的工人身份对写小说有什么帮助?医院的工作经历呢? 你如何怎么看待这次疫情?

毛建军:工人身份对写小说有帮助。 因为我生活在普通人中间, 看到很多普通人的故事,对有些东西冷静下来想一想就会觉得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想说的话,就可以把它写成小说,用小说的语言把它反映和表达出来。 不过呢,我虽然在医院工作,但我毕竟只是一个推氧气瓶的工人,对医生的职业生活没有特别深的了解,可能不会去写与医院相关的小说。

面对新冠疫情,有无数个普通人都让我们感动,有无数的普通人都让我们揪心,希望疫情赶紧过去,大家能够痛痛快快地呼吸外面的空气。

问:作为一个工人,最早对文学创作感兴趣是什么时候?毛建军: 其实我和北京大多数同龄人的经历是一样的,一

个普普通通工人家里的普通孩子,父亲是木匠,母亲是家庭妇女,在一个北京最普通的大杂院里生活了三十多年,然后大杂院没了,拆迁到北京东五环外,远离了所谓北京的最中心区。

我的父亲虽然是一个木匠,但是读过几年私塾,很小的时候我见过父亲写毛笔字,写春联。 父亲还经常从工厂的图书室里借许多小人书拿回来给我们姐弟看,父亲也给我们讲。 我父亲看过很多书,几乎我买的书,我存的书,他都看。他七十多、八十多还能安安静静把一本小说看完。

我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看小说,可能小说看多了,忍不住模仿。 年轻的时候想出名,写起来洋洋洒洒、啰里八嗦,也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成。 年纪大了,突然发现自己也有故事,且对故事里的人有了自己真正想说的话, 就老老实实地讲了一回,所以有了这本小说最初的样本,发表在 2011 年《北京文学》上的中篇小说《北京人》,直至今年,2020 年把它写成长篇《美顺与长生》。

捡起这本小说重新写写,其实也是很偶然的事情。 有一次路过报刊亭的时候看见《北京文学》在封面上写了“信任自荐”的栏目,说是新人作品都会有老师阅读,也都会有回复。 那次激起了我重新想创作的冲动,而且心里也觉得确实有那么一个故事,有许多话想说,于是有一天就开始写《北京人》,把它投到了编辑部,很幸运的是被老师们认可了,这才有了我后来创作的动力,否则我就不会写小说了。

这中间最要感谢的是我遇上了很多好编辑,没有《北京文学》的编辑老师,我一定不再写小说了。 没有人民文学出版社老师的鼓励和帮助, 这个长篇也不会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35 岁之前我的家住在朝阳门外一条叫喇嘛寺的胡同里,距人民文学出版社两站地,那时候一有时间就会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里去,因为那里的书 90%都开放式陈列,读者可以随便翻阅,我经常一站就是多半天。 说不清读了多少期的《人民文学》和《当代》,多少本文学经典。今天我的长篇处女作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应该就是那时结下的缘份。

去年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发现那几间屋还在,老样子,一点没变,觉得亲切得不得了,忍不住又到里边流连了一遍,心里头也是不胜感慨,我衷心地希望这几间屋子一直在那里,永远存在,从里边走出无数个文学的希望。

问:书中有哪些你自己感动的情节?毛建军: 这本书里让我感动的

情节其实有很多,比如 美

顺第一次到北京,写到那里我非常感动。 还有长生、美顺和冯永打架我也感动。 再有一个,当长生的姐姐把房子卖了,拿着钱到了美国以后,美顺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来, 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她第一天在烙饼间烙火烧的时候,周围街坊邻居默默对她的支持,我写到那一段的时候也是非常感动。 这些情节都感动了我,也是推动我把小说写下去的原因。

当然这些故事都是从生活里来的,也都是我在生活中看到的、体验到的,可能是事情不

一样,但是大同小异。问: 请问一下长生的母亲是什

么样的人?毛建军: 长生的母亲就是普普

通通的北京人, 起初对外地人有些歧视, 对儿子当初的一些状态也接受不了。 我觉得可能大多数母亲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长生母亲和父亲当初不给美顺转户口是有他们的顾虑, 可能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也普遍,外地人跟北京人结婚,得到户口以后闹矛盾离婚。 他们不想让这样的情况出现。 当时婆媳之间还是有隔阂和互相有戒备的。 长生母亲在去北大荒之前做了一些事,也是那时候年轻冲动,到了北大荒以后有很多生活经历, 慢慢地她长大、成家,她重新反思以后也对生活有新的看法、新的感受。 我们很多人也是如此,有时候少年轻狂,长大以后才发现我们少年时候做的很多东西是不对的,心理有愧。

问:生活中有美顺这样的人吗?她的气质真的很美吗?

毛建军: 生活中肯定有美顺这样的人,作者写东西可能聚集很多人的性格、体验去写,不会是一个人或者某一个人。 关于美顺气质这个事, 我跟很多人都谈过这个问题。 很多人说,一个外地人,一个山里人的气质这么好吗? 我觉得很多来自山里或者来自乡村的人,他们身上藏有更多中国文化流传下来的东西。反而城市中的人把中国文化这些美德、传统丢弃了很多。 当然我这么讲,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同感。

很多来自山里或者来自乡村的人, 他们身上藏有更多中国文化流传下来的东西

此生写一本小说,有人买有人看, 看完后还要讲给朋友, 说有本小说如何如何

11

22

33

看楚天APP人文频道

C M Y K

Related Doc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