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DOWNLOADING DOCUMENT

Please tick the box to continue:

Transcript
Page 1: 《 中医基础理论 》

321

Page 2: 《 中医基础理论 》
Page 3: 《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吴元洁

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Page 4: 《 中医基础理论 》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头重

食欲减退

腹胀

大便溏稀

头重

食欲减退

腹胀

大便溏稀

Page 5: 《 中医基础理论 》

1.小明的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Page 6: 《 中医基础理论 》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六淫 二、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三) 湿邪

Page 7: 《 中医基础理论 》

什么是湿邪?

Page 8: 《 中医基础理论 》

湿地性粘湿地性粘

自然界湿自然界湿

物品易发霉物品易发霉

湿从水类,有形质重湿从水类,有形质重

水湿往低处流水湿往低处流

湿邪湿邪

浊浊

重重

趋下趋下

粘滞粘滞

类比思维

Page 9: 《 中医基础理论 》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

的外邪,称为湿邪。

概 念 ★

Page 10: 《 中医基础理论 》

长夏主气长夏主气气候、居处潮湿气候、居处潮湿

感湿环境因素 感湿环境因素

涉水淋雨涉水淋雨水中作业水中作业

长夏主气 气候、居处潮湿 涉水淋雨 水中作业

Page 11: 《 中医基础理论 》

性 质 和 致 病 特 征 ★

( 1) ( 2)

( 3) ( 4)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Page 12: 《 中医基础理论 》

( 1 )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伤阳气

性质:阴邪。湿从水化。

Page 13: 《 中医基础理论 》

① ① 阻遏气机阻遏气机

湿阻脾胃——纳呆,脘痞腹胀,泄泻

湿停下焦——小便不利

湿阻胸膈——胸闷

湿阻清阳——头昏头重

“因于湿,首如裹”(《素问 ·生气通天论》)

“因于湿,首如裹”(《素问 ·生气通天论》)

“湿盛则濡泻”(《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湿盛则濡泻”(《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致病特征

Page 14: 《 中医基础理论 》

“阴胜则阳病”《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湿胜则阳微” 《温热经纬 ·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致病特征

② ② 易伤阳气易伤阳气

Page 15: 《 中医基础理论 》

郁遏卫阳

损伤脏腑阳气(心脾肾)

困遏脾阳

损伤脾阳

寒邪伤阳寒邪伤阳寒邪伤阳寒邪伤阳

湿邪伤阳湿邪伤阳湿邪伤阳湿邪伤阳

恶寒、发热

虚寒之象

1. 脾失健运:纳呆、 腹胀、泄泻、水肿 尿少等。2. 虚寒之象

病 机病 机病 机病 机 症 状症 状症 状症 状

难点 ★

Page 16: 《 中医基础理论 》

病 因?病 因? 病 因?病 因?

为什么出现为什么出现这些症状?这些症状?为什么出现为什么出现这些症状?这些症状?

头重

食欲减退

腹胀

大便溏稀

头重

食欲减退

腹胀

大便溏稀

Page 17: 《 中医基础理论 》

病 因病 因

认识病因的方法认识病因的方法

症状机理症状机理

湿 邪湿 邪

审证求因审证求因

湿阻气机湿阻气机

Page 18: 《 中医基础理论 》

湿阻气机

食欲减退、腹胀、泄泻食欲减退、腹胀、泄泻 食欲减退、腹胀、泄泻食欲减退、腹胀、泄泻

头重头重 湿阻清湿阻清阳阳

湿阻脾胃湿阻脾胃1

22

Page 19: 《 中医基础理论 》

小组课堂讨论

问 题 联系阴阳学说

考虑小明感受湿邪

后是否阳气已虚?

Page 20: 《 中医基础理论 》

课后小组讨论

联系生活,指出从哪些方面可以判断湿邪存

在,并自测体内是否有湿,说说如何从日常

生活起居预防湿邪,并对案例中的“小明“

进行心理疏导、生活指导。

Page 21: 《 中医基础理论 》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7057325o1p2.html

“养生堂”栏目:

病从脾胃生——湿邪

•http://v.pptv.com/show/ucWSEHjeToyTFHw.html

“饮食养生汇”栏目:湿邪

自主学习资源

Page 22: 《 中医基础理论 》

教学理念

学生:主体

教学方法设计

学情分析

说 课

教学内容设计

板书设计

教师:引导者语言设计

教学目标

Page 23: 《 中医基础理论 》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能说出湿邪概念。 能分析归纳湿邪性质及致病特征。

了解感湿环境因素。

教学目标

根据湿邪的致病特征,能说出生活中从哪些方面判断湿邪存在。

能对感受湿邪引起疾病的患者进行生活指导和情感关怀。

情感态度目标 能感知“审证求因”认识六淫病因对临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起重要作用,提高学习中医的兴趣。

Page 24: 《 中医基础理论 》

知识基础认知特点

学习风格

学生接受新知识必须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大学一年级学生具有一般日常生活知识及医学科普知识。

本课之前,学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中医学思维特点、藏象学说等理论。

学情分析

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有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不同。场依存性者团体合作精神较强,喜爱直观化展示问题;场独立性者喜欢独立钻研,抽象化思考问题,有较强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在前期教学中,体会到班级学生有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不同的学习风格。

教学方法手段

重要依据

Page 25: 《 中医基础理论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注重中医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密联系,有效迁移首尾设计

案例导入,小组讨论积极设问,师生互动

Page 26: 《 中医基础理论 》

语言

板书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语速适中,富于感染力自我风格

与 PPT 有机结合标题规范,脉络清晰

Page 27: 《 中医基础理论 》

语言

板书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语速适中,富于感染力自我风格

与 PPT 有机结合标题规范,脉络清晰

Page 28: 《 中医基础理论 》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要突破课堂教学这一顽固“堡垒”,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在愉悦学习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Page 29: 《 中医基础理论 》

Related Doc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