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0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PJJ) Fakulti Bahasa dan Komunikasi Jabatan Bahasa Moden
122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Aug 11, 2015

Download

Documents

Mandy Yung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0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PJJ)Fakulti Bahasa dan KomunikasiJabatan Bahasa Moden

Page 2: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BCK3013KECEKAPAN DAN KEMAHIRAN MENULIS

BAHASA CINA

中中中文文文基基基础础础写写写作作作教教教程程程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PJJ)Fakulti Bahasa Dan KomunikasiJabatan Bahasa Moden

Penyunting dan Penulis:BO XIAN, Prof. Madya

KHOR TEIK HUAT, PhD.

Universiti Pendidikan Sultan IdrisTanjong Malim

2011

Page 3: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i

目录

Isi kandungan i

Panduan Modul ii

单元一:写作技巧总论 1

单元二:写作基本原理 10

单元三:写作的意欲与材料 24

单元四:文章的内容特征 33

单元五:文章的形式特征 47

单元六:文学创作一 60

单元七:文学创作二 73

单元八:学术写作 85

单元九:评论写作 95

单元十:书信书写 107

Page 4: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ii

PANDUAN MODULPanduan kursus disediakan bagi membantu anda memahami sepenuhnya keperluan dan kandungankursus. Pelajar dinasihatkan membaca bahagian ini dengan teliti dan selepas itu berusaha untukmengikuti segala perkara yang disarankan bagi membolehkan anda melengkapkan kursus ini dengancemerlang.

Kursus BCK3013 Kecekapan Dan Kemahiran (Bahasa Cina) merupakan kursus yang dibina khususbagi melahirkan seorang pendidik yang profesional dan dapat menguasai kemahiran menulis denganberkesan. Kursus Kecekapan dan Kemahiran Menulis Bahasa Cina menggabungkan 10 unitpembelajaran yang meliputi Unit 1: Pengenalan Kepada Konsep Kemahiran Menulis; Unit 2: Teori AsasPenulisan; Unit 3: Motif, Keinginan Menulis dan Bahan-bahan Menulis; Unit 4: Ciri-ciri Kandungan Penulisan;Unit 5: Ciri-ciri Pelbagai Genre; Unit 6: Penulisan Bentuk Sastera I; Unit 7: Penulisan Bentuk Sastera II; Unit8: Penulisan Akademik; Unit 9: Penulisan Kritis; Unit 10: Surat-menyurat. Unit 1-5 disunting oleh Prof.Madya Bo Xian, manakala unit 6-10 disunting oleh Dr. Khor Teik Huat.

KUMPULAN SASARANKursus ini ditawarkan kepada semua pelajar yang mengikuti Program Ijazah Sarjana Muda Pendidikandi UPSI. Walau bagaimanapun, modul ini digubal khas untuk pelajar Program Jarak Jauh.

PERUNTUKAN MASA PEMBELAJARANMengikut piawaian UPSI dan MQA, setiap jam kredit memerlukan pelajar memperuntukkan 40 jamwaktu pembelajaran. Oleh itu, bagi kursus ini pelajar perlu memperuntukkan 120 jam waktupembelajaran. Anggaran agihan waktu pembelajaran bagi BCK 3013 Kecekapan Dan KemahiranMenulis Bahasa Cina seperti dalam Jadual 1.

Jadual 1 Anggaran agihan masa pembelajaran BCK 3013 Kecekapan Dan Kemahiran menulis Bahasa Cina.

Aktiviti Pembelajaran Jam PembelajaranBersemuka Tidak Bersemuka

Membaca modul, ulangkaji dan menyiapkan tugasan 40Tutorial di Pusat Pengajaran 10Tutorial dalam talian (E-Learning, contohnya melaluiBigBlueButton, Skype, dll.)

46

Forum (E-Learning melalui MyGuru2) 14Video P&P melalui MyGuru2 10Jumlah Masa Pembelajaran 56 64Jumlah Keseluruhan Masa Pembelajaran 120

Page 5: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iii

HURAIAN BCK 3013 KECEKAPAN DAN KEMAHIRAN MENULIS BAHASACINAHASIL PEMBELAJARAN KURSUS

Di akhir kursus BCK 3013 Kecakapan Dan Kemahiran Menulis Bahasa Cina, anda diharap dapat:

1. Menghubungkaitkan kemahiran dan kecekapan menulis dalam Bahasa Cina (K5);

2. Mengaplikasi pengetahuan dan kemahiran dalam penulisan Bahasa Cina (P5);

3. Menghayati karya-karya pilihan untuk memantapkan penulisan mereka (A5);

4. Bekerja secara berpasukan untuk melaksanakan tugas yang diamanahkan (TS4).

SINOPSIS KURSUS

Kursus ini memantapkan penguasaan bahasa pelajar dalam pelbagai konteks, misalnya dalamkonteks sosial, akademik atau professional. Pelajar akan dilatih untuk memahami dan menghayatikarya-karya yang dipilih. Selain ini, pelajar juga diberi latihan penulisan, termasuk membuat ulasan,menulis surat, rencana dan pelbagai jenis karangan.

ISI KANDUNGAN KURSUS

Untuk membantu anda mencapai hasil pembelajaran kursus ini, isi kandungan kursus dibahagikankepada 10 unit semuanya, iaitu:

UNIT TAJUK

1. PENGENALAN KEPADA KONSEP KEMAHIRAN MENULISPengertian kemahiran menulis, kegunaan kemahiran menulis.

2. TEORI ASAS PENULISANMenghuraikan konsep-konsep asas kemahiran menulis dalam Bahasa Cina.

3. MOTIF, KEINGINAN MENULIS DAN BAHAN-BAHAN MENULISMembincangkan motif dan keinginan yang membawa kepada permulaan penulisan secara amnya.Selain itu, bahan-bahan atau sumber-sumber yang boleh menjadi kandungan penulisan juga akan turutdianalisiskan.

4. CIRI-CIRI KANDUNGAN PENULISANUnit ini membincangkan elemen-elemen menulis yang kreatif dan bernas.

Page 6: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iv

5. CIRI-CIRI PELBAGAI GENREMembincangkan Jenis-jenis formal karangan, laporan, esei, karya dan lain-lain.

6. PENULISAN BENTUK SASTERA IUnit ini akan membincangkan ciri-ciri dan kegunaan penulisan sastera atau kreatif, khasnya bentukprosa.

7. PENULISAN BENTUK SASTERA IIPerbincangan seterusnya mengenai penulisan kreatif yang lain, iaitu penulisan cerpen dan puisi.

8. PENULISAN AKADEMIKPerbincangan mengenai ciri-ciri dan norma untuk menulis artikel akademik; strategi dan keadahpenulisan artikel akademik.

9. PENULISAN KRITISMembincangkan definisi dan pelbagai bentuk penulisan kritis; strategi dan keadah penulisan kritis.

10. SURAT-MENYURATPerbincangan dilakukan terhadap aspek-aspek penulisan pelbagai bentuk karangan berpragmatik,terutamanya persuratan.

Page 7: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v

A

PENAKSIRAN

Tugasan/ peperiksaan Wajaran (%) Kaedah dan Hasil Tugasan

Forum

Penulisan dua esei / karangan

Peperiksaan akhir

20

40

40

Dalam talian menggunakan MyGuru3

Menggunakan Google Docs atau menghantarmelalui email

Jumlah 100

HURAIAN IKON YANG DIGUNAKAN

Situasi yang memerlukan anda berfikir dan membuat refleksi mengenainya.

Aktiviti yang harus dilakukan untuk memahami konsep yang dibincangkan. Aktivititermasuklah menjawab soalan, mengisi tempat kosong, melakar, dan/atau mencari maklumat daripadaInternet, buku, dan sumber lain-lain.

Kuiz yang perlu diambil dalam talian yang menyumbang kepada markah kerja kursus.

Forum yang perlu disertai dalam talian yang menyumbang kepada markah kerja kursus.

Persembahan mikro- dan makropengajaran yang perlu dijalankan dan dimuat naik untukdipersembahkan kepada pensyarah dan rakan-rakan lain yang menyumbang kepada markah kerjakursus.

Tugasan yang perlu disempurnakan yang menyumbang kepada markah kerja kursus.

Aktiviti latihan bagi membina kefahaman dan mengaplikasi konsep yang dibincangkan.

Aktiviti latihan yang disertakan jawapan serta maklum balas.

Page 8: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

第一单元

总论

教学目标

学习后,学生应能:

1. 了解“文学性写作与实用性写作”的区别是本课基本理论的核心。

2. 树立“写作是促进学生做人的重要手段”的观点。

3. 初步知晓写作的技巧有两大类:内功技巧和外功技巧。

导言

本课旨在使学员了解和掌握文章写作技巧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各类主要文

体的特点及写作规范,提高马来西亚小学华语教师的写作修养,增强文章鉴

赏力,以便在华文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并通过理论自修、导师辅导与写作实践相结合方式,培养学员的写作能力,

能写出规范而具有一定文采的习作。

从最高原则上看,写作技巧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这两大类的技巧,我们把

它称为属于写作内功的技巧和属于写作外功的技巧。

属于写作内功的技巧:因为写作的根本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首先是个

内在功夫的问题。所谓内在功夫就是指写作的人自己的做人的功夫,具体指

一个人是否有健康健全的个性精神、是否有宽厚博爱的精神气度、是否有深

广丰沛的人文情怀、是否有精湛细腻的人文关怀,等等。内功属心法,是属

于精神内涵层面的。严格讲,这些不属于一般所谓的技巧,但本课谈写作,

无论如何是不能避开这个根本的问题不谈的,而且还必须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来谈。所以我们从广义来讲,这样的写作的内功,其实也是写作的技巧,而

且是写作的大技巧,是每一个现代人必须首先重视和掌握的、写作的大技

巧。

Page 9: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2

这个属于写作的内功的大技巧,有很多内容不属于写作课程教学讨论的问

题,是一种课外的功夫,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会或形成,它是在不断的受

教成长中、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在多变的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和修炼的结

果。小学阶段是这个内功积累的最重要的开始阶段,错过这个阶段,为学生

今后一生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有了这个阶段的良好的开始,今后学

生人生的各个阶段就具有了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学生会养成在做人方面

进行自觉积累的惯性。

在写作课程体例中,写作内功技巧与本课程课内相关的内容,我们逐一清

点,那些大致与“写作主体”相关的内容,都属于该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

包括“写作基本原理”(关于写作中两大类截然不同的写作方式的理论)

(第二单元)、“写作的意欲与材料”(第三单元)、“文章的内容特征”

(第四单元)。

属于写作外功的技巧:所谓写作外功技巧是指技术性的功夫,是指一系列靠

短暂的学习可以初步明白和初步掌握的技术关键。外功属技法,是属形式构

成层面的。课程中的这些方面的内容包括“文章的形式特征”(第五单元)

以及“文章的各主要体裁的特点与要领”(第六至十单元)等等。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有些文体的写作侧重于需要更多的内功技巧,有些文

体的写作则更多侧重于需要外功技巧。写作技巧作为一门课程,原则是不放

弃对内功技巧的知晓和理解,重点放在外功技巧的掌握和熟悉上,因为外功

技巧是更适合于一般学习写作者的课程内容。而内功技巧的训练和养成,不

是写作课单门课的任务,乃至于是整个教育的使命。

本课要求从做人的高度来体会写作的重要性,从做人的高度来看待写作,就

是要求重视写作的内功养成。当前语文教育开始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性质和

人文性性质并重,语文教学的发展,将在巩固其工具性性质的基础上,更加

注重语文的人文性性质。所谓语文的人文性性质,就是指语文要在学生人文

素质培养、人文情怀养成、道德操守坚固、人本理念树立等方面发挥更大的

作用。而不能仅仅把语文作为交际的工具来教学和使用。语文的人文性质也

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在等到把工具性任务完成了,再来追求更高层次的人文性

任务。从一开始,语文的工具性任务和人文性任务,就应该是齐头并进的;

只是在学生不同的人生阶段,二者的内容组合、方式组合、主次组合,会有

所不同。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任务是相当重要的第一环。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

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环节。因此,全体学员要从做人

的高度来看待写作,和看待小学的作文教学。而要上好作文教学课,小学教

师自己必得有足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理论修养。首先学员们要建立这样的观

念,首先是好人写出好文,写作的内功在于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是

Page 10: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3

人的内在品质的自然散发,就不愁没有可写的了。做人是写作的源泉。其次

是写文促进做人,不要把作文或写作仅仅当成是一种职业手段,更不能仅仅

作为谋取考试分数的手段。要把写作或作文作为促进做人的有效手段。只有

看得到这样的高度,才足以认识得到作文或写作的重要性,只有站得到这样

的高度,才能有充沛的力量去推动写作实践。写作是最便捷的演练创造力的

重要方式,写作应促进人修身养性的内省与反思,写作能培养对生活对人对

事的敏感专注,培养生活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培养高雅高尚的趣味。

然后,要明确三种写作的联系和区别,应用写作,即实用写作,是以实用

性、格式性为主,文学性要求不高;文学创作,即文学作品,是创意型写

作,是讲求文学性、审美性;而第三种作为课程的写作,是普通写作或基础

写作,是属于过渡地带、其文学性要求比实用写作高、比文学创作低的写作

训练课程。三种写作,其核心区别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区别,是功能性与文

学性的区别,是功利性与艺术性的区别。

本课程的学习及评估是:理论学习以本讲纲及讲纲的提示为指引,采用自学

的方式;在学习期间,由老师答疑和讲解难点,并进行考试复习指导。考核

命题范围即在思考与练习的范围内。

正文

讨论技巧问题,我们当知道,有的技巧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的技巧是为

了生出美感的。无论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还是为了生出美感,技而至于有

巧,无论如何都是具有不同程度的魅力与美感的。

千奇百怪、千差万别的各类技巧,我们的课程只需要我们从美感的角度进行

总结和归纳,看看这些技巧产生美感的原因何在?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感需

要,促使我们去创生那些千奇百怪、千差万别的技巧出来?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能概括千万技巧的总纲,把这个总纲称为最终的、最总体

的技巧,或者叫技法的最总体的原则。有了这个“纲”后,以下各种技法技

巧,都被统帅起来,纲举目张,从而连接成一张有序的、清晰的、很好记住

和很好掌握的技巧之“网”了。

这个技巧的总纲,无论对内功的技巧还是对外功的技巧,都具有同样的统帅

作用。

Page 11: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4

一、技巧总法则是“和”

对于技巧的总法则,我们提取一个字来概括。这个字就是“和”字。这是中

国古代文化中最古老、也是意味最深长的一个字。这个字,在我们现今的生

活中,也有最广泛的运用。

把“和”与另一个方块字“同”对照起来,就更容易明白什么是“和”了。

古人讲“和而不同”,可见“和”而非“同”,“同”是不能达成“和”

的。

生活中我们常有不自觉把“同”当“和”的,例如当我们要“一团和气”的

时候,你究竟保持的是“一团和气”还是“一团同气”呢?值得我们深思

了。

此处的“和”其实是一种对立的统一,其实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一种“辩证

法”。只有统一,没有对立,就是“同”。同流合污,同心同德,都是不要

有对立的意思。只有对立,没有统一,就是“乱”。混乱不堪,动乱乱动,

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原因。

“和”是一种最美的状态,也因此成为美学总原则的名称。达到最美的状态

的那些方法原则都可以看着是“和”法。

二、“一”与“变”

弄清楚了“和”的含义,还不能马上转化到技巧上来,作为技巧的“和”的

含义还是太模糊。所以在总技巧上,我们“和”的总体原则,再转化为两个

字,分别代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字,第一个字是“一”字,第二个字是“变”字。也就是说,作为技

巧的“和”,是“一”与“变”的对立和统一。

什么是“一”和“变”呢?怎样理解“一”和“变”呢?其实,“一”就是

不变,“变”就是不一。这样,“一”与“变”关系,就变成了“一与不

一”,“变与不变”的关系了。一和变,其实就是求同和求异的问题。一是

求同,变是求异。

三、“一法”和“变法”

Page 12: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5

作为技巧的“一”,我们称之为“一法”,就是那些追求把对象创造得(如

果是写文章,那就是把文章写得)具有统一性、一贯性、整体性、稳定性的

系列方法,都属于“一法”。

作为技巧的“变”,我们称之为“变法”,就是那些追求把对象创造得(如

果是写文章,那就是把文章写得)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创新性、变化性的

系列方法,都属于“变法”。

一与变结合才能生出美感

举个非写作的简单例子来说,比如我们的居室,当长时间不收拾时,就一片

混乱,这个时候是变而无一,是毫无美感可言的。我们要让我们的环境美观

起来,就要收拾。所谓收拾,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混乱的局面结束,把散乱

的物品规整起来,分门别类,摆放整齐,这个规整就是属于“一法”,使之

具有统一性、一贯性、整体性、稳定性。

物品摆得很整齐了,比起原来的“散乱”显得就美观多了,但太整齐了是不

是就是最美的呢?显然不是,这个时候,对一些太规整、太整齐划一、太单

调的事物,我们就需要使用“变法”,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有变化感、有新颖

干、有独创感。既需要一些固定的不变的,也还需要一些可以挪动变化的;

既需要一些大家共同的摆放法,也需要一些大家所没有、只有自己独有的摆

放法,这样的环境就富于活力和美感了。

写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既要注意学习“一”的方法,更要注意学习

“变”的方法。学习“一”的方法容易些,学习“变”的方法更难。

四、“一法”和“变法”的心理来源

为什么“一法”和“变法”对立统一起来,就会产生美感了呢?就会有长久

地吸引人的魅力了呢?

这可以人的心理需要为例。任何的生命内部都有一种奇妙而容易理解、也是

每个人自己体验得到的平衡。生命内部不可没有动感、不可没有动态,不动

了,就等于死了,生命就消亡了,生命就不成其为生命了。所以要保有这个

动感或动态,是生命至关重要的任务,所以肉身生命需要吃喝、需要运动、

需要创造,心理生命需要感觉、需要思考、需要体验、同样需要创造。

而对这个动感或动态的保有,也是讲究一个平衡。动感太弱,生命本身的感

觉可能就不舒服,病体恹恹、奄奄一息的感觉我想不好吧?动感太强,生命

Page 13: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6

本身的感觉也未必舒服,那些要冲破生命极限的状态是一种狂躁症状,带给

生命的一定是无比的痛苦。

所以生命需要处于一种适度的动感状态中,才是幸福的,才是舒适的,才是

愉悦的。这种适度的动感,其实是一种动和静的适度平衡,依靠“一与不

一”、“变与不变”,或靠“一与变”的方法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一”是趋静的,“变”是趋动的。

五、“熟悉化法则”和“陌生化法则”

所以反应在心理上,我们找到两个词,最能表达人心理需要的对立统一规

律,最能体现心理生命对“和”的需求,也就是对“一法”和“变法”的需

求。

这两个词,第一个词是“熟悉”,第二个词是“陌生”。

人对熟悉感的追求,我想这是很明显的事实。有了熟悉感,人才觉得安全。

对熟悉感的需求是对应对“一法”的需求的,所以人需要处于一种比较固定

的、统一的、稳定的状态中,才能获得亲切、和谐的感觉。这也就是为什么

我们会追求统一性、一贯性、整体性的主要原因。

但是,老是熟悉的东西也不行,熟悉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审美疲劳,熟悉

得连亲切感也没有了,熟悉得没有感觉了。这个时候就需要陌生感的介入,

需要有创新的、独特的、别致的、变化的东西来刺激,才回唤起心理的动态

感,免得心理在疲倦中消沉。

而一味的陌生,也是人的心理所不需要的,太陌生只会让人产生畏惧,产生

隔阂。在陌生感大于熟悉感的时候,人会更需求熟悉,在熟悉感大于陌生感

的时候,人又会更需要陌生。

所以,我们将追求“一”的法则,“一法”同时称为“熟悉化法则”;将追

求“变”的法则“变法”同时称为“陌生化法则”。这两类法则,都是对艺

术创作技巧的所有法则的高度概括。

我们称之为“一法”的“熟悉化法则”,就是那些把文章写得具有统一性、

一贯性、整体性、稳定性的系列方法。我们称之为“变法”的“陌生化法

则”,就是那些把文章写得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创新性、变化性的系列方

法。

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名词来表达,多提供一个理解这个问题的角度,可以

增进大家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Page 14: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7

六、“一法”和“变法”体现的哲学意味和艺术内涵

其实“一法”和“变法”是具有深厚中华哲学内涵的一组范畴,它包含和体

现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中的阴、阳关系,一是阴,变是阳。

“一法”和“变法”又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创造所追求的动与静、虚

与实的表现境界,一为静、是实,变为动、是虚。

了解这一系列美学范畴,今后对大家理解写作的各种技巧、提高对各类文章

的艺术鉴赏力,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七、作为写作技巧的“一法”和“变法”

作为写作课题来讲,也是一与变的对立统一,整个写作是一个领域,这是

“一”,写作的文体却多种多样,技巧方法也多种多样,这是“变”。作为

写作技巧来看,也是同样的道理。

每篇文章,要看起来耐看,要经得过读者的眼睛,就需要在一篇文章里面,

组合出多层面的、多重结构的符合“一法”和“变法”要求的要素来。一篇

文章要有主题、要线索清楚、要结构完整,这是“一”。实现这一目的的方

法技巧就是“一法”。一篇文章要生动、丰富、充实、要多姿多彩,这是

“变”。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技巧就是“变法”。

八、“一法”和“变法”的对立统一

无论在内功技巧还是在外功技巧上,都是“一法”与“变法”的对立统一,

或者说是“熟悉化法则”与“陌生化法则”的对立统一的运用。

(一) 内功技巧,是一与变的对立统一:

素材积累中,客观性素材与主观性素材就是一对“一与变”的对立统一。主

观性素材当中,情感性素材与思想性素材也是一对“一与变”的对立统一。

立意中,思想性主题与情感性主题是一对“一与变”的统一。

(二)外功技巧,也是一与变的对立统一:

Page 15: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8

基本写作方式的运用中,五种基本表达方式,根据其主要表达对象的差异,

就可分为侧重于“一”与侧重于“变”的方法,比如,叙述、议论、说明,

是侧重于“一”的,而描写、抒情则侧重于“变”的。

基本修辞方法的使用中,有的方法主要是生变,有的方法主要是求一,但无

论侧重在哪一方面,每种修辞手法都是求一与生变的高度统一。

文章的基本结构原理,更是一与变的对立统一的典范,线索清楚、结构完

整,这是一,生动曲折、摇弋多姿,这是变。文章的各主要体裁,每种体裁

都有自己的基本统一的特点,这是一,每小类文章和每篇文章都有特殊的地

方,都有独特性,这就是变。

而写作过程则是对以上错综复杂的各层次、各性质的一变关系的运用和处

理。这个运用和处理的过程充满创造性、充满某些神秘色彩、也充满很多可

以学习和掌控的规律。

结语

写作技巧总论这部分内容是既抽象也容易理解的。暂时不能理解的,我们今

后将在各项技巧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和适当的介绍,学员可以在学

习导论以后各章节时,随时回顾本章导论所阐述的理论内容,对本章内容的

理解就很简单而容易了。

关键词

1.写作技巧

2.一法与变法

3.熟悉化法则与陌生化法则

思考题/习题

1. 交流分享:你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如何做人的实例和感想。

2. 谈谈你对“和而非同”和“一法”、“变法”的理解。

3. 谈谈你在生活中对“熟悉感”和“陌生感”的体会。

Page 16: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9

阅读/参考书目

[南朝]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今译》(通变第二十九篇),北京:

中华书局。(1986)

徐中玉 2004。《大学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魏]曹丕。《典论·论文》,收于[梁]萧统编 [唐]李善注 《文选》卷五十

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Page 17: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0

第二单元

写作基本原理

教学目标

学习后,学生应能:

1. 使学员从根本上厘清文学性写作(创意写作)与实用性写作的区别。

2. 熟悉“说理致知类写作”与“言情求动类写作”。

3. 掌握文学性写作(创意型写作)需要“造型塑像”的原因何在。

4. 理解“说理致知”与“言情求动”两种写作在具体写作过程中的纠结。

导言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即是导论中的第一点,即关于两种类型的写作的区别,

以及每种类型的写作的内在特征。关于写作,首先必须分清两类性质截然不

同的写作类型,即科学性表达的实用型写作(或应用型写作)和艺术性表达

的审美型写作(或文学型、创意型写作)。

分清楚这两种写作类型,是认识各种各样的写作类型的总纲。可以说其他任

何类型的写作都是统摄在这两大类写作类型之下的,都是这两大根本的写作

类型的变化,都是这两大写作类型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

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组合和变化的结果。要分清这一点,必须先了解写作的

一般规律和过程。

正文

一、任何写作都是一种精神生产

Page 18: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1

所谓精神生产,是人的主观意识,对来自于客观世界和客观生活的进行感

受、认识和体验后,生成新的精神产品的过程。因此,这个生产与任何生产

一样,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才能完成,即内因的条件和外因的条件。

内因的条件就是人的主观意识、主观态度应具备的条件,比如正常的精神状

态、写作必须的语言载体、起码的学识修养、基本的写作的技能等等。

外因的条件就是有外部的充足的生活材料,比如人的存在,由人所生成的社

会生活,丰富多彩自然环境,人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等等。

内、外因发生碰撞、交感,就会生成精神意识中的新内容、新产品。这个新

产品不同于人所生产的其他物质产品,那些产品是外在的、有形的、可见

的,这个精神产品是内在的、无形的、不可见的,人就需要把这些内在的、

无形的、不可见的产品外化出来,赋予它以有形的物质外壳,使之变成可见

的产品。这个产品外化时借助的物质外壳就是语言,外化的过程,其实就是

写作的过程,写出来的文章,就是这个有形的、可见的产品。

因此写作的发生,内、外因条件充足,才会写出好文章来。

二、写作生产所需要的内在条件

(一)熟练运用一门语言

熟练运用包括说、读和写的能力。这对一般教师来讲都不成为太大的问题。

但是需要知道,读和写的高度和深度是没有上限的。不断提高自己对华文的

说、读和写的能力,是一生都必要的。

(二)纯正合宜的精神修养

纯正合宜的精神修养,这就是做人的功夫了,是属于写作的最内在的功夫。

我们也许不需强调做人要优秀、要能干,但我们必须强调做人要纯正、要健

康、要合宜,要有对他人、对世界的广大的爱与敬。

(三)有读书勤学习惯

语言掌握与精神修养都需要依靠读书勤学以形成和提高。很多人在学习期间

还能坚持读书和学习,一旦走上谋生的道路,学习和读书的热情就大减,甚

至消失。作为教师来讲,这是不可以的。通过学校学习掌握了语言运用和具

备起码精神修养的人,要想有写作的欲望,要想不断提高自己,只有一生坚

持读书学习。当然这是指形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有了习惯才有内在动力。所

谓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反对那些没有养成兴趣与爱好、形不成习惯的读死

书、死读书。

Page 19: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2

(四)有观察体验习惯

有了前几条做基础,做到这点不是很困难的。难的是,前几条尚未做到,要

有观察和体验的习惯确实是很困难的。前几条做得到,也不一定就意味着能

做得到这条。观察体验的习惯是一种把书本所学、把自己内心所感所悟,在

生活中进行印证和实践的过程。是在前几条的基础上,更往前又走了一大

步。用所学所悟去观察体验客观生活,才能更有所得、有新得。

(五)有动笔勤写习惯

勤于动笔,对过去的读书人来讲不是难事,对现在的读书人来讲,越来越成

为难事了,倒不是因为现在大家都使用电脑的缘故,而是无论用不用电脑的

人,其实都很少写作了。这里的动笔是指写作,是指那些自由自在的、没有

别的命令和意志干涉的、创意性的写作。这是我们积累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

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促进思考和感受的最佳方法。许多人对写字有天然的惧

怕,那是没有养成习惯。养成了习惯,时常写写,是一种莫大的乐趣。希望

大家能早日养成这样的习惯,并尽早让自己的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

三、写作生产所需要的外在条件

写作生产所需的外在条件,总体来讲,就是生活。而生活是个大概念、大范

围,只要是个正常的活人,都必然生活在生活之中,都具备写作的外在条

件。也就是说,写作的外在条件,对每一个正常的人来讲,都是大致相同

的。对有写作天赋的人来说,随处都是生活,随处都是丰沛的写作的外部条

件。但是生活的丰富性与生动性,以及不同的生活对写作的促动的价值,也

是不尽相同的。

一般说来,写作的人,我们必须更注重具有如下特点的人或生活:

(一)更有特点和更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人

对人的关注和感受,是一个写作的人应该有的起码的习惯和起码的敏感。做

人不是对着空气做人,做人总是通过观察思考感受身边的人、世界上的人,

从而来确立自己的人生塑造目标和模型。每个人都是一部书,值得我们认真

去阅读和欣赏。但是我们要能打得开我们身边的那么多书,我们也要学习读

得懂我们身边的那么多书。所以不要小看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那就是我

们学习写作的不尽的生活源泉。

(二)更体现时代发展特色的社会生活

Page 20: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3

人是社会化的人,是社会性的人,人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的人发生复杂的

关系,生成各种各样的事件,从而来构造出我们周围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

活。研究与观察人,本身就需要把他放到生活中来,才能看到真实的人是什

么样子的。而社会生活本身就无比复杂而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把它作为独立

的对象来加以关注,并用写作来加以表现。

(三)更加美丽更加奇特的自然景观

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观察,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但是对自然的感

悟也只有把它放在对人和社会历史的范畴中去考虑,它们才会爆发出特别的

价值和意义。人和自然本来同处于一个世界,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

联系,彼此之间是可以互为启发和互为印证的。因此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

察,也是训练我们的观察力和欣赏力的重要途径。

(四)更加富于创造性的物质产品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也日益丰富,这些产品中高

度固化着人类文明的诸多方面的成果,熟悉很多新的物质产品是快速了解我

们的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写作生产的内在的、无形的产品(即精神意识)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征

严格讲,写作生产的内在产品,并不是专为写作而生产出来的。

写作从本质上讲,从来都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人的自由的创造性活动的自然

过程的一个阶段或环节。训练写作技巧,也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个目的。必须

要从做人的整全的过程来看待写作,亦即从个体的小我、做到“天人合一”

的大我的全过程来看写作的训练,那么在这个整全的过程中,写作从主观之

内到客观之外的过程,其实是这个过程中非常有限的一个组成部分,写作的

价值和成就完全是仰仗这个整全过程的价值和成就而形成的。

写作在早期所生产的无形的内在产品形态,不是为写作而生产的。那是人的

主观世界与客观外部世界发生关系之后自然产生出来的一个结果,这个结果

就是人精神内涵或精神意识的生成。换句话说,人的精神内涵或精神意识,

就是一种写作的内在进行,所诞生的恰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的产品形态。

平常所说的写作,是写作的外部进行,就是人的精神内涵或精神意识借助于

语言的物质外壳外化的过程。人的精神内涵或精神意识,既可简称精神,也

可简称意识,也可简称主观内容,毫无疑问,这就是所有写作需要表达的对

象,也是文章的内容所在。

Page 21: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4

而与写作的技巧密切相关的问题,首先不是在于写作内容是否来自于人的主

观精神意识,而是在于人的主观精神内容的类型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对

写作技巧的本质规律的更加清晰的认识。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对人的精神意识的形成作动态分析,来看人的精神是怎

样产生的,以确认人的精神意识的内在结构。

(一)形成过程

一般说来,人的精神意识的形成,是经过不难理解的如下几个阶段来形成

的:

1.“感”

人类精神的构成可以说都是从“感”开始的。“感”是人类精神与客观世界发

生关系的直接形式和唯一形式。人类精神也是由“感”而创生出来的,没有

“感”,便无所谓人类精神的产生。主、客观发生了关系谓之“感”或“有

感”、“被感”。

2.“感觉”

“有感”之后,感者对“感”的体验和反应,就是感觉。分而析之,感觉应

有略呈先后的两种。

2.1“动觉”:

人的主观精神在未接受任何信号刺激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静止的,

至少可以看作是平衡的。有“感”之后,外来的信号刺激打破了原有的静止

或平衡,主观精神就产生了受激后的动态。人对自身精神受激后的动态的体

验或自觉就是动觉。动觉是被动性质的,无理性可言的;动觉也是暂时的,

总会消逝的。就好比一个篮球打在篮板上,一瞬间,篮板会发出轰响和震

颤。这个轰响和震颤,是动态的,一会就消失了。

2.2“知觉”:

人的主观精神受激产生的动态,动了一段时间之后,必然要恢复新的平静,

达到新的平衡,这时动觉就消失了。动觉消失以后,精神世界并不完全是原

有的状貌了,外来的刺激因大脑的功能的接受,会在受激体上留下印记痕迹

(具体地说是记忆的功能);虽然动觉消失了,但人对这个记忆留下的印记,

也有体察和自觉,这就称为知觉,知觉的对象就叫表象。

知觉是主动性质的,是理性的先奏,是理性的前期形式,知觉是长期存在

的,很难消逝的。就像篮球打在篮板上,轰响和震颤消失后,我们会看到篮

球打在篮板上留下的痕迹。这个痕迹不会立即消失,是会留存很长时间的。

知觉这种记忆中的痕迹,它以一种平静的状态蛰伏在我们精神中。平时,我

们也许没有知觉,但临态时,它又会跳出来,为我们所自觉,并为我们所使

用。知觉好比是存在库房中的原料,随时可被理性调出来进行理性的生产。

不要小看了这里所区分的“动觉”与“知觉”两种不同的心理感觉状态啊。

Page 22: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5

这是我们这课今后展开各种技巧理论的总纲之一。

“动觉”与“知觉”各自在自己特征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便生出人类精神

的两大类最根本的活动形态,即人类的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

3.先说情感活动。

从动觉延伸,成为心理的动态活动,即情感活动,也就是说情感活动是动觉

本身的直接的扩张,当动觉达到足够的“三度”,即强度、烈度、持续度后,

这时的动觉就是一种能为我们每个个体清晰地感受到的“情感”了。

动觉与情感的产生均是被动的,无目的的,但因其能产生,又符合了机体的

某种功能和目的。其消失也是无目的的,被动的不受控制的。情感是人精神

中的一匹野马,而不是一件任何时候可以随心所欲使用或不用的静止工具,

对其只有驯服。情感活动因无目的,便也不产生什么结果。所以情感就是情

感,或者情感就是感情了。

4.再说认识活动。

从知觉延伸,成为心理另一种动态活动,即认识活动。它与情感活动是同一

起源,均起源于“感”,但二者各自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性质也不同。

认识活动也在“动”,也是一种动态,但是这种动态,与动觉和情感活动的的

动态有本质的不同。动觉与情感活动的动态是无目的的,是自由的。可能这

个动态的产生,是因为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动态本身再没有其他任何目的。

而认识活动却有着非常清晰的目的,那就是要描摹客观事物的规律,把客观

事物的内在规律,抽象地复制到自己的记忆中来,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想。所

以思想的形成,这是认识活动之所以成为认识活动最重要的目的。

认识活动展开的过程是很复杂的,既形成了各种复杂的逻辑关系,也需要更

加复杂的逻辑关系以支撑进一步的认识活动的开展。

结论应该是:

人类精神活动应划分为两大活动,即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这两大活动是人

类精神的最根本的、明晰的活动,其它各种可以命名出来的各种精神、心理

的活动都是或前或后,或伴随着两大活动的具体过程而产生和存在的,都围

绕着这两大根本点,比如感觉、知觉、想象、记忆、理解、潜意识、下意识

等等。

这样来理解人类的精神意识活动,可以说纲目分明。

(二)形态特征

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作为动态的过程,二者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各自

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情感活动可以说没有什么结果,情感就是一个过程,产

生就产生了,消失就消失了,不可能将情感本身固定静止下来。情感就是情

感本身。

Page 23: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6

而认识活动却要产生思想,思想作为客观事物之理的代表,可以用符号表示

并陈列出来,作为固定静止的对象,供不同的人接受。思想就是指人们认识

到的客观事理,是认识活动的产物。思想是抽象的、概括的、静止的;客观

性强。情感是具体的、个别的、运动的;主观性强。

不要小看了这里对这两种不同的精神意识活动的划分。这对今后写作技巧的

诸多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这个区分,是人类精神心理活动的阴阳活动的

两大类型。在哲学上讲,它能得到阴阳哲学原理的支撑。

小资料——情感新概念:

在这里,学员要区分清楚,我们在此处所说的情感,或感情,与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说的情感

或感情,与其他书籍所说的情感或感情是有些不同的。

在这里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的“情感”,是指人心理感受中的一切之“动感”,甚至包括认识活

动的动态感,都是一种情感活动,或情志活动,比如中国传统医学分析人的身体生病的原因

时,有三类原因,外因、内因和不内外因,其中的内因是指七情,即喜怒哀思悲恐惊,其中

的“思”一是指思考,即正常的认识活动,二是指忧思,是不太正常的思虑,也是带着明显

思考性质的心理活动。其实哪怕是正常的思考活动,一旦过度,也会让人生病的。

再则,在这里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的“情感”,既然包括人心理感受的一切之“动感”,那么,

无论“动感”大小,都被包括在“情感”的范畴之内,比如,在我们本课的理论系统中,一

切的感觉、一切的情绪、一切注意力倾注时的情态,更不要说心理感受中比较强烈的各种情

感活动,都是我们所说的“情感”的范围。

平常的日常生活的概念中,只有比较强烈的心理动态活动才被称为“情感”,这只是一种日常

生活的概念,我们不采用这种直接把日常概念纳入理论概念的做法。

还有很多心理学书籍和相关理论中,只把人的带着社会性、融合理智性的“动感”,称为人的

情感,而把某些动物本能性的“感觉”、“冲动”、“情绪”等排除在“情感”范围之外,这是

为了强调了动物性的心理“动态”与人的社会性的心理“动态”的差异,是可以的。但是我

们在这里出于我们理论逻辑的需要,我们要强调动物性的心理“动态”与人的社会性的心理

“动态”在更深的本质上的共同性,都把动物性的心理“动态”,也纳入到此处的“情感”的

范围中来,以便于理解情感本身与人的动物性本能的深刻关系、理解情感本身不同于思想理

性的本质特征。

在这里,重要的不是感觉、情绪与情感的区别,而是情感与思想的区别。从情感与思想的区

别的层面上来看,一切的感觉、一切的情绪、一切注意力倾注时的情态、一切想象力展开时

的情态、一切心理感受中比较强烈的各种情感活动,都属于“情感”,而不属于“思想”了。

感觉、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是总体的“情感”范围内部的区别,是属于更低一个理论层面的

问题。

精神意识作为一种人的内在生产产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其实它

就是以情感和思想为核心和主体的两个方面的总和。我们一般在界定语言或

写作的定义时都会说,语言就是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写作就是要表

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表述其实已经包含了写作的最一般的原理,但是

也有严重的局限,这个局限就在于对思想和感情不能做出清晰的界定,更不

能呈现思想与情感在本质上的巨大差别。就因为思想与情感都是从人的精神

的产物,我们就笼统地说表达思想感情,其实是犯了混淆的错误,把情感与

Page 24: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7

思想的表达混在一起,不分彼此。

我们还将继续通过思想与情感通过语言作为载体,从内在向外外化为文章作

品的过程的分析,来进一步带领学员理解思想与感情从性质到表达目的、表

达方式、表达效果、表达过程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而更清晰而简明地掌握

一般的写作原理。

人的内心中,即人的精神意识中,需要表达的除了思想与情感外,其实还有

很多这样那样的意图。虽然有的意图不能直接看为典型的思想或典型的情

感,但其实也超越不了思想与情感的基本性质。

所有意图,其实也不过两端,有的是情感性的意图,有的是思想性的意图。

有些意图是思想的进一步延伸,比如各种有实用目的的写作和表达;有的是

情感性的意图,比如各种各种为表达情感而产生各种非实用性的写作和表

达。

为了表述方便,结合中国传统文字的表达习惯,我们有时会将情感与思想简

称为情与理。思想与理,作为表达的内容,是可以互相替换的。思想有两层

含义,一是作为动词,指认识活动展开的方式,是思考的同义词;二是作为

名词,是指思考的结果。思想作为表达的内容,当然是指思考的结果了。理

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内在规律。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真实

反映,所以思想与理可以在这个意义上互换。

五、无形产品外化为有形产品(即表达)时的一般规律

无形的产品外化为有形可感的产品,其实就是“表达”。“表达”的方式很

多,写作,仅仅是表达的一种更高级的形式。无形的产品外化为有形可感的

产品,根据思想与情感的不同,必须注意以下几条重要的规律:

(一)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需要

无论情感还是思想,以及以此二者对应的各种意图,都是需要表达的。这种

表达的需要,既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图的人的内在需要,也有许多外在

需要,促使他们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这个需要是有需要表达者和有需要接

受表达者两者的综合。人是社会性的人,不表达思想感情,人就沦落到动物

的水平了。

思想表达需要首先是人类文明的需要,是个体的人社会化的需要。不表达思

想,人就会退化。思想的表达和积累,是人类文明的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

情感更需要表达,人类有许多情感,常会不自觉的表达出来,也有许多情感

需要进行自觉的、系统的表达。

(二)思想和情感,二者的表达的性质不同

思想的表达是一种信号的传递、符号的传播,是一种陈列。这比较简单,也

容易理解。而情感本身是活生生的动态的存在,是一种能量的振荡,人产生

Page 25: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8

了情感之后,情感的表达其实是一种心理、精神能量的输出。如以电来比

譬,思想的表达犹如传送电波,实现信号的传递,运用了电的信号功能。情

感的表达则如电流的传输,实现能量的输出,运用了电的能源功能。二者是

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这就是思想与情感表达的各自的特殊性之所在。信号的

强弱与电流的强弱没有直接的关系。电视机、电脑要正常工作,必须得有信

号和电流的共同参与。信号和电流却分属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套系统。

由此看来,情感的表达显得更重要,因为思想暂时不表达,闷不死人,而情

感如果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不表达,是会伤害身心的。所以无论好情绪、坏情

绪都需要表达。因为情感是一种能量性质的东西,所以这种表达其实是一种

能量的宣泄或耗散。这样的情感耗散分两种情况来看,其一是自觉的、主动

的耗散,其实这是一种倾诉的需要,其二是被引起的、被动的耗散。其实这

是一种倾听的需要。

总之,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是人、人类生活的内在需要,这个需要是我们自己

需要表达和我们都需要有帮助我们表达者这两种需要的总和。这两种需要契

合在一起,使得个体的精神能量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传来递去,交流融汇在一

起,汇聚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个体的生命力因此得到极大的扩张和发展。

(三)因着思想与情感的性质的巨大差异,二者的表达方式不同

思想的表达比思想的产生要容易得多了,可以说,思想一经产生,表达便是

举手之劳。名词概念即是思想本身的符号。一个简单的命名,就是一种起码

的思想,再通过名词概念的组合,就可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每一个名词概

念,都是一种思想。

情感表达的方式与思想表达的方式是有实质的区别。情感不能变成名词概

念,一旦情感成为名词概念,被符号所代表,就改变了性质,就不再是生

动、具体、运动的情感,而成了抽象、静止、概括的关于情感的思想。情感

本身的表达交流是应和关于情感的思想(情之理)的表达交流严格区分开来

的。所以,情感表达的方式是指情感运动那种生动情状的直接表现(传递),

是一种精神心理能量的耗散,是做功,是能量的适量输出,而不是仅仅留下

点什么记号,或让你知道点什么。

人的情感这种精神能量的耗散,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要考虑让别人来接受的;

考虑让别人来接受,仅是其中一种特别的情感表达方式。这就形成为情感表

达的两个层面的目的。一是自然宣泄,为表达而表达,让此人之感动尽情释

放,人自身的真情实感到达了一定强度后的不自觉的、自然的流露和显现,

表现为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和其它一些身体语言及语言行为,所谓情

不自禁,即是此种情况。哭与笑,不考虑是否需要人接受。二是自觉表达,

让感动此人者亦感动彼人,需要有人来接受和共鸣,这往往是一种自觉表达

方式,一般是指人在经历了情感的经历以后,在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

上,用一定的手段,以一定的标准,有选择地进行表达。这类情感一般都是

十分强烈的情感,因此,才需要以更进一步的手段来对此类情感进行疏泄。

Page 26: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9

第二种自觉表达的情感,按照情感表达选择的标准,可大致分为两类表达:

其一是以自我的标准为选择,进行情感的表达的。比如:面对听众的自我情

感的倾诉,书信往来中的情感表达,日记笔记中的情感表达等,不是以感动

他人的目的,渲泄的情感也不带普遍性,未经提炼,纯自我的。其二是以审

美的标准(艺术创作、创意写作)为选择,进行情感的表达,这当然就是艺

术创作,专门寻找、体验、提炼并表达具有审美效应的情感,这是一类高级

的,为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拥有的,具有广泛性、普遍性的情感,是一群

人、一类人、一族人的情感的广泛交响,并不只针对某一个有限的固定不变

的对象。

当然,情感的处理,还有最后一种方式,叫做转移寄托方式。这种方式是指

无论爱恨悲喜却不表露,将这些情感之能转用于激发和促进某些相应的行

动,使这些行动具有超常的表现。这不是情感的直接表达,但同样可以实现

心理能量的输出,而由此产生的超常行为,也可折射出情感的影响来,常

言:化悲痛为力量,即为此种情况。此种情况不在本课研究之列。

(四)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各自的目的有极大的不同

思想表达的目的,概括起来是一句话,即:让此人所知亦为彼人所知。个体

的情感表达本身是可以不考虑任何外在目的的。但是作为社会化的人,其情

感表达仍然是需要的目的的,这个目的概括起来也是一句话,即:让感动此

人者亦感动彼人。

可见,二者的表达目的,一个落在“知”字上,一个落在“动”字上。“知”

和“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知”是一种刻划下的痕迹,是靠记忆的功

能留下的印记,是静态的,可以长久留存的。“动”当然是动态和暂时的了。

由此,我们把表达目的归之于“知”的一类表达称为“思想性表达”,把表达

目的归之于“动”的一类表达称之为“情感性”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分别是思想性表达和情感性表达中的核心和基础的表达内容。

六、以情为核心、以致“动”为目的、作用点在心的言情性表达的特殊性—

—造型生象

其实,广义的一切情感的表达,都是在造型。情感的表达就是需要造型,从

自然渲泄方式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朗朗笑声、哀哀哭泣,到自觉表达方

式的带着哀伤痛苦抑或欢悦喜欣声调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倾诉,更不用说艺术

作品的塑造形象,再到转移寄托后创造出来业绩成果,这一切都不是在“造

型”吗?可见,非造型,无以寄托人的情感,无以耗散人的精神能量。

从接受情感表达的一方来看,无具体的形态形象以供感,别人也无法产生感

情。情感情感,情生于感,有感才生情,要让感动此人者亦感动彼人,不呈

现可感的东西,能感动彼人吗?显然是不能的。不能感动彼人,情感表达的

目的就无法实现。

当然,自然渲泄式的情感表达与自觉表达中的以自我为标准的表达,以及转

Page 27: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20

移寄托式的表达,都不是为了要感动他人而进行的表达,那仅仅是一种自我

能量的耗散的表达罢了,那些表达方式上表现出的“造型”的特点,也只是

一种不自觉的造型罢了。

言情性表达的典型状况就是艺术创造,作为艺术创造的情感表达(即创意),

就是将情感提炼为审美情感,再精心造型的表达之,充分地让感动此人者亦

感动彼人,让动已者亦动此人且动彼人、动众人。

这样的情感表达同样必须得借助于某种手段,把那些使自己产生情感运动的

生动具体的事物及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再现出来,形成能呈现于人的感官

的生动具体的形象世界,并让他人也能在这些形象世界中受到感动,产生自

己的感情,这就是情感表达的完整的意义和具体方式,这就是情感表达目的

的普遍完满的实现。只有充分社会化的情感的表达,才具备这样普遍的表达

交流的可能。通过对思想与情感及其表达的讨论,需要得出的、并已可得出

的结论就是:一、艺术是情感表达的产物;二、艺术是审美情感表达的产

物,不是一切情感表达的产物;三、艺术之表达审美情感,需要塑造形象

(造型、生象)。

以艺术进行情感表达,其形式是最为丰富多彩的。因为可以造型的材料媒介

多种多样,诉诸各种感觉方式的材料都可以用于情感表达。诉诸听觉的,有

音乐,诉诸视觉的,有绘画美术等,诉诸综合感觉的有电影电视等。用语言

为材料媒介造型生象以表达情感,是最为独特的一种方式,此为诉诸想象,

形成的文体,就是文学性写作,或叫做文学创作,或创意型书写。它们共同

的特征,都是使用媒介材料来造型。这样的创意型写作的所有技巧,其实就

是用语言为媒介进行造型的技巧。

七、思想性表达与情感性表达形成的两大根本领域

具有社会性的思想性表达和情感性表达形成科学和艺术两大领域。这两大领

域的区别就在于:

科学的表达是以理为内核、以致“知”为目的、作用点在脑的说理性表达;

艺术的表达是以情为内核、以致“动”为目的、作用点在心的言情性表达。

科学与艺术正是立足于这样的不同,才能昭示出彼此不同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表达与艺术性表达也因着各自的表达对象、表达方式与表达目的的

不同来互相区别。

科学性表达形成各种各样的科学性表达形式,除了典型的科学论文、论著、

公式定理外,还包括各种以致知为目的的实用性、运用性表达。科学性表达

的语言媒介主要是文字语言、图表和某些图像。

艺术性表达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性表达形式,除了典型的各主要艺术门类

外,还包括各式各样的边缘的、新兴的、实验的、或与实用密切结合的艺术

性形式。艺术性表达的语言媒介非常广泛,一切可以诉诸人感官的媒介,都

有可能成为艺术性表达的语言媒介。用文字语言进行艺术性表达,仅仅是重

Page 28: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21

要的一种形式而已。

八、致知与求动两种表达在写作中的纠结

具有社会性的思想性表达和情感性表达,其典型和较典型的表达,固然形成

了科学和艺术两大领域,两大领域都呈现出鲜明的不同的特点,但其实在具

体的表达过程中,二者又经常缠绕纠结,关系复杂。也就是说,在说理以致

知时,不可能就与言情以求动完全隔绝;在言情以求动时,也不可能就与说

理以致知隔绝。

事实上,二者还常常需要互相补充、互相帮助、互相照应,才能更好地完成

各自的说理抑或言情的任务。当然,在发生这样的缠绕纠结的时候,是有规

律可循的,而不是胡乱缠绕纠结的。

同样道理,写作,不是一件纯艺术性的工作,不是纯艺术的生产。写作有属

于科学性表达的部分,又有属于艺术性表达的部分。既形成了典型的科学性

表达的系列文体,也形成了典型的艺术性表达的系列文体。在典型和非典型

的各自的文体中,求知的说理与求动的言情之间也纠结缠绕,形成复杂的组

合和结构,令人眼花缭乱。这些缠绕和纠结,同样也不是胡乱缠绕纠结的,

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们之间是互相补充、互相帮助、互相照应,以便更好地

完成各自的说理抑或言情的任务。

这样的纠结关系的形成,其实首先是因为思想与情感,或情与理之间的血肉

关系造成的。

前面简单提到过,思想与情感,情与理之间的关系是一组阴阳关系。既是一

组阴阳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受阴阳关系原理的控制。阴阳是相生相

长、相克相制的。既互相离不开,也互相矛盾冲突着。有时又阴中含阳、阳

中含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动需阴,阴存需阳,阴阳共长,负阴抱

阳。情与理的关系也是这样一种关系,理中含情,情中含理,情中有理,理

中有情,情动需理,理存需情。

情与理在人的具体的精神心理活动过程中,是不可能截然没有关系的。不但

有关系,而且关系是极为密切,是血肉般不可以分开的。理论上的区分是理

论的分析研究的方法问题。不可因为实际上的不可分,就连理论研究也不去

分开它。也不可因理论上把它们分开了,就想像在实际上也能把它们分开,

甚至分断、甚至隔绝。情和理之关系,其实犹如味料与味道的关系。味道是

离不开味料的。味道是情,味料是理。味料到可以离开美味的味道而以单独

的味道存在。

说理的、致知的科学性的写作,需要言情的、求动的艺术性的表达来协助。

这种协助,是以基本的表达艺术和必要的修辞来实现的。此处的言情,一定

要记住,是广义的言情,包括增加语言的感受性、举例实证、吸引读者的注

意力、使用适当的修辞、使文辞通畅,都是属于言情求动的范畴。明白准确

晓畅,就是起码的修辞,就是起码的艺术性。

Page 29: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22

言情的、求动的艺术性的写作,需要说理的、致知的科学性的表达来协助。

这种协助,是以象征隐喻、必要的议论性、精炼的概括性、点题来实现的。

也一定要记住,情是离不开理的,犹如味道离不开味料。只不过,在言情

时,说理的协助方式是很审慎的,必须得主要以融化熔融一体的方式(隐

喻、象征、包含)来协助,只有在关键和必须的时候,才会用直接的议论或

概括来说理点题。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在说理致知的文体中,需要将言情求动的艺术性

表达作为手段,以带领读者的感受力和思维力,能顺利跟进研究者的思路,

达到及时、准确、透彻理解其中心论点的目的。艺术在这里好比是被打碎

了,被选择一部分出来,恰当地黏贴在说理致知的文体上面,起到装饰、美

化、协助说理致知的作用,使本来干燥抽象的说理文字,变得有点血色、有

点泽润、有点生气,容易被人接近些。

相反,在言情求动的文体中,思想是情感的力量之所在,融入了多深多厚的

思想,往往是情感的力量之所在。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情感的力量不是来

自于情感本身,而是来自于情感中蕴含的思想性。有些情感中的思想力量,

是读者不能一时体会到的,往往此时需要加以揭示,加以深化,这就需要说

理致知表达方式的协助。

结论

其实,人的精神意识的产生就是一与变的统一的结果,是客观事物的相对的

一与精神意识功能的相对的变的统一。精神意识的内容,是一与变的统一,

思想是相对的一,情感是相对的变。由此决定的以下一系列过程,都充满一

和变的统一,从二者表达性质、表达方式、表达目的,都是很明显的一与变

的统一。因此可以说,写作的基本原理乃是对一、变规律的研究。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时,首先对情感与思想应该有清晰的区分,其次

要在文章体裁上,分清楚说理致知的文体(文章)和言情求动的文体(文

学)的区别。再进一步感受和分析文章中言情、说理技法的不同使用和不同

组合。而所有写作的技巧,其实就是言情与说理的两大类技巧。说理的技

巧,最基础的就是议论和叙述的技巧。言情的技巧,最基础的就是造型和生

象的技巧。

关键词

1. “说理致知类写作”与“言情求动类写作”

2. “说理致知”与“言情求动”

Page 30: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23

3. 造型生象

思考题/习题

1.陈述自己的言情求动的表达与说理致知的表达的不同情况的体会和理解。

2.简述“情感”新概念之所指。

3.简述思想表达与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

参考书目

[南朝]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 ),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1)

徐中玉 2004。《大学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Page 31: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24

第三单元

写作的意欲与材料

教学目标

学习后,学员应能:

1. 理解写作材料的类型。

2. 重点掌握主、客观类材料的积累。

3. 学习和掌握各类型材料积累的方法。

4. 掌握说理致知类写作与言情求动类写作的材料的区别。

5. 理解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与材料积累的关系。

导言

写作的意欲是写作的意图与欲望的合称。写作的意图与写作的欲望,是有差

别的。写作欲望是从内在生起来的,有了写作欲望,进一步可以有写作的意

图,欲望可能是一种冲动,有没有清晰的意图则是不一定的。写作的意图一

般上比写作的欲望更加清晰,一般有了理性的提升,写作的欲望就上升为写

作的意图。

写作的意图,也不一定非得从写作欲望升华而来。尤其是以致知为目的的很

多实用性写作,其写作意图的产生,根本不是内在生出来的,而是外部强加

而来的,因为办事的需要、因为工作的需要、因为生活的需要,要实现某个

具体的实在的目的,必须要写这篇文章,那么写作的意图仅仅是因此而产

生。你有没有写作的欲望,都必须要完成这篇文章,实现某个意图。

有些写作的欲望,往往又是来自于材料的积累。所以这样的写作,材料的积

累又在写作的意欲之先。有些写作的意图,往往又在材料积累之先,有了意

图,才寻找材料。比如,实用写作的很多情况,都是需要在意图的指导之下

寻找材料的。典型的科学性写作和典型的艺术性写作,都需要在一定的材料

Page 32: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25

的支撑下产生写作欲望或意图,在写作意图和欲望的促动下,再寻找和积累

材料。

外来的写作意图不在讨论之列。写作欲望的产生,却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的环

节之一。写作欲望有与无,直接关涉到写作的积极性与内驱力,关涉到写作

的发展前景和写作的质量的高低。内在写作欲望的产生,直接来源于一定程

度的材料的形成与积累;材料的重要作用首先就在于引发作者一定的写作欲

望,接着帮助实现写作意图。

当然,材料形成和积累到一定程度,不必等到很充足的程度,就有可能促成

写作欲望的产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也是需要补充材料、重新积累材

料、更换材料,才能写出完整或完美的文章。

正文

一、写作的材料

写作需要材料,犹如修房子需要准备材料一样。材料准备不正确、或不充

足,是修不起像样的房子来的。

(一)材料的界定

作者从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现象或从书籍资料积累的文字资料以及自己在这些

基础上产生的不完全连贯的、较分散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的总和。

材料的特点是未经加工的、零散、粗糙的,将在主题的指导下,接受选择,

有的会进入文章中,有的会被舍弃,是写文章的原始材料。

(二)材料的分类

而修房子要准备些什么材料,一般人修一般房子,都容易注意那些硬件的材

料,而容易忽视软件的材料。因为一般的房子的软件材料,比如房子的结

构、款式、功能,都大同小异,比较成熟固定了,不需要着意考虑。除非修

庞大的、崭新的建筑,那是一定需要软性材料走在前面的了,也就是说一定

要软性材料,即设计、规划走在前,硬性材料,即物质材料走在后了。写作

的材料同样也需要分为软性和硬性的两类的,一是硬性的客观性材料,从生

活与从书籍中直接来的,二是软性的主观性材料,又分为感性类与理性类两

类。

1. 客观性材料

Page 33: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26

不带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的对于客观世界的纯粹感官印象的记忆和记录,

以及对来自于其他书籍资料中的材料的真实摘录和记载。可见客观性材料又

可分为两种,一是来自于生活的材料,二是来自于书籍的材料。

该类材料中的两种材料,其共同特点都是其客观性,不包括材料持有人自己

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在内。其实在现实的材料积累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把材料

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界限分得如此清楚的。但是作为理论分析来讲,必须

分得这么清楚,这将关系到对不同性质的材料的处理,要使用完全不同的技

巧和方法。如果这里不分析清楚,对后来的相关的方法就不能正确理解。客

观性材料是不考虑主观加工的。

1.1 客观性材料积累的途径

a.人:通过对人的观察了解,获取关于人的印象。

b.事:通过对事的观察了解,获取关于社会生活场景形态的印象。

c.景:通过对自然景物观察了解,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这是对人以外的

世界的关注。

d.物:通过对人造(制造,加工)的物质产品的了解,增加人类文化遗

产、人文景观、文物,及其他所有物质产品的知识。

e.书:通过读书学习来积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1.2 客观性材料积累的方法

a.行:指亲身经历,亲身经历的事情是最生动最有感受的材料。

b.访:指采访询问,通过专门采访,了解自己的写作需要的材料。

c.遇:指道听途说,在平常的生活中,就要留意别人所讲的所说的。

d.游:指旅游游历,行万里路,扩展视野,既观赏大自然之美景,也浏览

人文景观。

e.读:指阅读学习,读万卷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大天地。

1.3 对来自于书籍资料的材料的看法

来自于别人写作的文章中的、可以引用的内容,其实质是材料,但它是一种

类特殊的材料,我们叫它做“二度材料”。二度材料的内容可以是很客观

的,也可以是原作者的很主观的情感或思想,但是对于二度写作的作者来

说,却仍然是很客观的材料。二度作者用以形成自己的文章,为自己文章的

立意服务;自己文章的立意,才是二度作者自己的主观性之所在。来自于书

Page 34: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27

籍资料的材料也可分客观性资料和主观性资料。客观性资料如事实、史实、

数据等,主观性资料如格言警句、谚语名言、著名论断、经典抒情等,主客

观混合的资料如典故成语、寓言、精彩描述等。

2. 主观性材料:

在客观性材料的基础上,由人的精神意识对客观性材料进行感受、联想、想

象、感悟、思考,而得到若干升华性的主观内容,称为主观性材料。

在客观性材料积累的同时,主观性材料就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地产生。

事实上在进行客观性材料积累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主观性的材料产生。

也正是因为有或多或少的主观性材料产生,我们才对客观性的材料印象深

刻,客观性材料才能更有效的被储存在我们记忆库中。当然,对客观性材料

的消化,也往往是需要过程的,随着消化能力的提高,以及时间的流逝,往

往会在相同或相似的客观性材料中升华提炼出更加富于意义的主观性材料出

来。

主观性素材分为两种,一是感性体验类材料,即广义的情感的体验,二是理

性思考类材料,即各种各样的思想。

2.1 感性体验类材料

是指以审美感受、情感体验、想象联想从客观性材料那里获得的新鲜感、独

特感、奇特感,自发持久保持的注意、兴趣、氛围、趣味等等;是难以言说

的、储存在心里的感受。是不可言传或难以言传的,却是不难意会的。总起

来看,就是一个字:那就是“情”——但此情非彼情,是我们开始就建立了

新概念的“情”。

如果一定要对新概念的“情”加以再细化分类,不妨可以分为两种:

a.是“动”态相对大些的“情”,主要是因“感”所生之情,这样的

“情”其动态也可分强弱,强动态的情如一般所言的感情、热情、激情、豪

情、爱情、亲情、友情,等等,弱动态的情如感觉、情绪、情境、氛围,等

等。

b.是相对“动”态相对小些的、小到显得有点呈现“静”态的情,主要是

因“趣”所生之情。“趣”这概念是很有中国味道的概念,其中味道也是难

以言传,但是“趣”确实应该是一种非常别致的“情”,所以经常是

“情”、“趣”联用。因为很多技巧生成的美学效果,很难用一般日常概念

的“情”来概括,唯有以“趣”来表述是最恰当的。从本质上来讲,一切之

趣都是一种特别之情,是一种拉动注意力瞬间倾注、持久保持、甚至使人情

感爆发惊叹与惊赞的“情”。

Page 35: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28

2.2 理性思考类材料

是指以思考、推论、判断、概括等方法在客观性材料那里获得的看法、观

点、道理、思想、原理等,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深刻性、共性,是储存在脑

细胞记忆中的结论,是可以言说,必须言说的“理”或思想。这类材料,在

科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系统化的调查方法和研究方法来获得。

材料的积累,往往是两种材料的积累是同时进行的,也可能略呈先后,客观材

料因为有主观材料的点化而更具有价值,主观材料(情)也必须依附于客观事

物(客观材料)上才得以显现,这就是“借景抒情”。

二、材料的扩展

由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写作的材料不是一个简单的堆积似的积累,写作

材料的积累是一种有机的发展、有生命的延伸,就像树根一样延伸和扩散,

经历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浅及深的过程。

从有限或丰富的客观性素材中获取更多的主观性素材,因写作的人的天赋、

能力的差别,有相当大的主体差异性。这取决于写作的人是否具备两双眼

睛,一双是发现美的感性之眼,另一双是洞察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的理性之

眼。两双眼睛又都取决于写作的内功技巧,也即做人的功夫。

(一)客观性材料的扩展

客观性材料的扩展主要是指由少到多,这需要感受力、观察力和记忆力,善

于叙述、形容和描写,并且要调动想象、联想,触类旁通,萎集类同材料,

这样方可使客观性材料得以扩展,使得材料的积累越来越丰富。无论是人事

景物,还是书籍资料,都需要丰富而充分,能满足写作的需要。

(二)由客观性材料延伸到主观性材料

材料由客观性材料发展到主观性材料,是指材料由粗、浅到精、深的一个发

展过程。同样可以分为两条线来看待这个延伸。

一是从客观性材料生发出理性类材料这条线来看,没有其他秘诀,唯有深

思、精思,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富于理性的发现,才能获得丰

富的思想,作为写作时思想主题形成与思想内容选择的对象,思想除了来自

于思考,还来自于感悟,感悟可以获得思路的贯通,获得思想的比喻、隐

喻、象征意义。读书学习获得的材料,也是需要延伸,别人的理论、别人的

思想、别人的技巧、别人的精华,你自己读书时不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

进行思考延伸,那么别人的充满创造性的主观性的东西,对你来讲,就仅仅

Page 36: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29

是客观性的材料而已。自己思考了,才有属于自己的主观性的材料,写作时

才会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心得。

二是从客观性材料生发出感性类材料这条线来看,方法是最多的,可能性是

最大的,空间也是最大的,其实也是最难的,这一条线要求写作的人富于感

性的发现力,其实是一种审美的敏感力,还要熟悉、熟练并且精于各种写作

的激发技巧。比如精于修辞,不但精通修辞,乃至于可以创新修辞。比如善

于情绪酝酿,并善于等待、激发、把握,延伸激情感觉,不要错过写作最佳

时机。比如从描写训练中去把握感性体验,从简单描写开始走向复杂描写。

比如,善于在优美、典型场景像摄影一样训练善于抓取、抢点,等等。

还需要注意的是:从书籍资料这种特殊的客观性材料中,生发出感性类材料

的特殊性,这样的阅读与积累,主要功夫不在思考,而在感受体验或欣赏。

当然,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思考与欣赏是难以截然划断的,但是我们作为理

论分析,必须要分清楚思考与欣赏的不同性质与不同功用,以便在教学活动

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事实上,不同的人,在阅读积累时,有的会更侧重、

或更善于思考,有的会更侧重、或更善于欣赏。我们主张在教学中,思考与

欣赏要配搭恰当,不可偏废或遗漏。

客观性素材的主观化过程,其实是物质性的客观性材料,经过腐熟、消化,

变成营养性的主观性材料的过程。客观性的材料必须要分解,被主观酶介入

而分解。写文章则是吸收。分解了的,不一定都吸收,有被排泄掉的部分。

材料的腐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工作。如此等等的材料腐熟环节,其实是在写

作中它已经不完全是材料积累了,而是介于材料积累和正式写作之间的一个

过渡带,各种写作技巧的局部技巧已经可以在这个过渡带上呈现雄风了。

三、深浅、精粗材料之间的关系

此即客观性材料与主观性材料之间的关系。二者不是并列关系,是有先有后

的。浅先深后,由浅入深,由深返浅。客观性素材是起点,是基础;若无主

观性素材的点化和提升,则客观性材料的意义难显,价值难现,因而难以成

为进入文章的写作材料。主观性素材是在客观性素材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

是自然产生,它是人创造出来的。用感性和理性去创造。写作水平提高的要

诀,在于主观性材料的丰富和充分,全在于发现。写作的内驱力来自于主观

性素材的积累,写作冲动的产生,从更远的根本上说是源于客观生活,但从

最直接的、最近的、最高效的关系上说是源于主观性材料的积累。让发现主

观性素材成为一种习惯,必须使自己的内在有足够的丰富,有理想、趣味、

爱好、开阔、美好、良善、信心、信念、信仰等等。主观性材料的积累是培

Page 37: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30

养内在创造力的最本质的环节。主观性材料立足于当前的状态;客观性材料

多立足于对既往生活的回忆。

四、两类材料的轻重与分合

从来在对写作材料的细分和价值研究上,都是含混不清的。首先,细分的标

准缺乏理论指导价值和意义,落入到感官分类的粗浅境地。

其次,说到材料,无论是作者和读者的注意点始终都是最容易落到客观性材

料上,仿佛只有那些有形有样的客观性材料才是材料,而那些无形无样的抽

象层面的具有质性意义的主观性存在就不是材料了。主观性材料从来都是被

大家作为一个附加的产物、一个客观性材料的赘生物、一个寄生包、一段盲

肠一样被提起、被讨论、被运用。

本课对写作的材料的的理解,分成客观性材料和主观性材料的意义在于,把

主观性材料从客观性材料一家独尊、长期被奴役被藐视的局面下解放出来。

我们不但要给予主观性材料以平行于客观性材料的地位,而且还要确认,在

写作实践中,主观性材料比客观性材料还要重要。

主观性材料才是写作的灵魂所由生的直接材料,主观性材料形成的是文章的

内容。客观性材料形成的仅是文章的外部形式。

在写作训练中,主观性材料的积累比客观性材料的积累要重要,因为写作的

人的发现能力,主要体现在主观性材料的发现和积累能力上,而不是体现在

客观性材料的记忆和积累能力上。

本课将围绕主观性材料的积累,制定系统化的训练方案,以更轻松、更愉快

的写作训练方式,训练学生学员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思考力、感悟

力,这才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之所在。

理论分析,我们从来都主张分类剖析要有利于确认被研究的对象的本质和价

值,而不要停留在粗浅的感官分类上。如果限于感官分类,触及不了对象的

本质,也就发现不了对象的价值。

很多时候,有些研究者看到实体上的不可分,就惧怕理论上的“分”。我们

认为,对客观性材料和主观性材料的问题,在认识上要分,分彻底,但在实

践上要合;在训练理念上的要分;写作过程中要合。分得彻底,才看得到各

自应该充任的角色,各自应担当的任务。要合,是指要有写作的实践,研究

写作的人,缺乏足够的写作实践,他是无法彻底了知这个“合”的含义和方

法的。

Page 38: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31

五、材料积累对应着写作的基本表达手法

我们对材料的形成和积累做了这样的分析研究之后,才发现写作中最常用的

那些基本的表达手法,其实就那么严丝合缝的对应着材料的这些不同类型。

这些基本表达手法,其实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作技巧的范畴,还不到这个

高度,其实认为这是用笔进行材料积累时使用的方法,还更为恰当。

“叙述”和“说明”的手法用于积累客观性素材;“描写”的手法既可用于

积累客观性材料,也用于积累主观性材料,区别仅在于描写的细致与否;毫

无疑问,“抒情”的手法是用于积累主观性的感性类材料的,而“议论”的

手法是用于积累主观性的理性类材料的。既是用书面文字进行材料积累的方

法,当然也是写作所惯常使用的基本表达手法。当一篇文章的写作,还没有

最后成熟的时候,谁说前面的那些所有动笔的写作,不仅仅是一种用笔进行

的材料积累呢?(着重参考徐中玉 2004:第三章)

六、两类材料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两类不同的写作中的分配原则

在科学性写作中,材料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客观类的书籍资料和主观类的理性

类材料。越专业,越抽象,越不需要客观类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类的感性材

料。科学性写作越接近科普的时候,就需要更多一些的客观类的生活图景和

主观类的感性材料了。

在艺术性或创作型写作中,材料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客观类的生活图景和主观

类的感性材料了。越艺术化,越有意境,越不需要客观类的书籍资料和主观

的理性类材料。那些内化到艺术韵味中去的思理,连作者自己也不完全清

楚。

一般学生或一般作者的写作训练,都不在典型的科学性写作中,也不在典型

的艺术性写作中。典型的科学性写作是以科学家的能力来承当,是科学家理

所当然的任务。典型的艺术性写作是以作家诗人的能力来承当,是文学艺术

家理所当然的任务。一般学生或一般作者的写作训练,主要是在两者之间的

训练性的交叉带上。

结语

Page 39: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3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写作将逐渐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一

种生活习惯,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有这样的习惯。为此,我们提倡一种在自

己亲自行动和实践的基础上的写作活动,叫“大写作”,因行作文,以文促

行。

写作训练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其实就是用笔进行客观性、主观性材料的积

累。建议教师以如下几种方式进行平常的写作训练:一、大写生活笔记;

二、大写读书心得;三、多写教育叙事和教育反思;四、多开展行动研究。

关键词

1. 写作的欲望与写作的意图

2. 客观类材料;主观类材料

3. 材料积累

思考题/习题

1.怎样进行主观性材料的积累?

2.材料积累与五种基本写作表达手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

3.每月一篇教育叙事/反思

阅读/参考资料

徐中玉 2004。《大学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Page 40: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33

第四单元

文章的内容特征

教学目标

学习后,学员应能:

1.达成对文章内容的来源和文章内容的特征的全面理解。

2.掌握本章重点:文章主题的提炼和升华

3.理解本章难点:“意”的“二重组合”特征。

4.通过学习“母题”,练习对思想主题的概括。

5.充分理解“情感主题”难以言传的特殊性,学习对情感主题的体会和感

受。

6.理解说理的表达与言情的表达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

导言

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本是写作的立意问题。但是立意又不能孤立地看,要刨

根溯源,必然涉及更宽广的范围。文章的立意来源于文章的内容,是对文章

内容的统领;文章内容又来自于材料中的主观性材料。所以必须先从作为主

观性材料的“意”说起。

“意”的含义是颇为复杂的,它既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呈

现的含义也往往不同。材料的中的主观性材料是“人意”,文章的内容是

“文意”,文章的主题是“主意”。

正文

一、人意

Page 41: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34

“意”其实就是所有主观性材料的总称或别称。“意”是写作主体在对客体

感受、观察、体验、理解、思考、深化中,以及带动的想象力的延展中获得

的主观性内容。

“意”在生活中或许有,或许没有,全在于主体的发现。罗丹说过“不是生

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意”其实就是“美”。无论是感

性类还是理性类,都可以统称为“意”。感性类为“情意”,是易感而难以

言传,但必须言传的模糊的意;理性类为“理意”,易传而难以形成,但必

须形成的清晰的“意”,因为清晰,所以不配称“意”,“意”往往指模糊

的主观性内容。而模糊的主观性内容,往往是感性占主体,因为感性总是模

糊的。思想中,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清晰时被称为思想或理,不清晰时,也

被统称为“意”。

这些“意”,在还没有进入文章、还没有成为文章的组成部分之前,是“散

意”,即零散的、是“杂意”,即杂乱的,属材料范畴,是“人意”,是写

作的“意库”,写作时就是从这里面取取各种所需的“意”来形成文章的内

容。

“人意”由人的精神在感受体验和思考客观事物时有所得,得之于心,故也

叫做“意”,客观事物撞击人的“心”,“心”发出声“音”来,故谓之

“意”。这个“意”是储存与人心之“意”,故暂且谓之“人意”。但是它

的特点是散乱的、零碎的。

之所以要再次以“意”来讲说主观性材料,一是增加一个理解主观性材料的

角度,二是要知道文章的立意所产生的主题,是有根源的,不是凭空产生

的。这个根源,就在于作者广泛而丰富的主观性材料的积累。

二、文意

文意是从人意选择出来,进入文章中的“意”。也就是说,从主观性材料中

选择出来,进入文章之中,被称为文章的内容。“文意”是文章整体的、所

有的内容,这是文章的“全意”。

既然是文章的“全意”,那么这个“意”就应该包括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所

有意义和所有内容的总和。既包括整体的、可以被概括和被总体描述或复述

的“意”,也包括从字词句、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大大小小的“意”。

文意是供读者在阅读时,整体消化吸收的完整的营养整体。文意当然也是感

性类之意和理性类之意的总和。

Page 42: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35

三、主意

问题是,人意凭什么可以进入文章中,成为文章的内容、成为“文意”?人

意究竟应该进入那篇文章中,成为这篇文章的“文意”才是最恰当的?这就

自然涉及到“主意”!

“主意”是我们此处为了行文文采和行文方便而采用的说法。此处的“主

意”其实就是平时大家说得最多的“主题”,是指文章中起统帅作用的、居

于主体地位的“意”,所以是“主意”,相对于“文意”中若干局部的“小

意”而言,这个“主意”是文章的“大意”。寻找和确立这个起统帅作用的

“大意”、“主意”的过程就叫“立意”。

如何决定散乱的人意可以进入文章成为文意,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主意、

大意即主题的确立,主题,就是选择进入文章的“意”的标准。

所以这里可以正式为立意下个定义:“立意”就是写作时,从平时积累的纷

繁复杂的、零散的主观性材料,即“意”(人意)中发现或找到一个能够统

率住某个特定范围的主客观素材,使之整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的、具有根本

性和普遍性的“意”的过程。立意产生的结果就是主题被提炼确立起来。所

立之意具有统率全篇的作用,所以叫主题,是作为文章的灵魂、主题、统

率、核心的整体的“意”。主意是指导进行对人意的选择,是选择的标准;

有了主意才有文意;主意是选择形成文意的标准,在“主意”的指导下,

“人意” 即由散乱状态被选择出来,进入文章变成“文意”。

四、三层“意”的二重组合原理

从主观性材料的类别,就决定了“意”在各个层面上,其实都是一种二重组

合。作为主观性材料的“人意”是感性类和理性类的“意”的二重组合;作

为文章内容的“文意”是思想内容和情感内容的二重组合;作为文章主题的

“主意”是思想性主题和情感性主题的二重组合。

在不同的写作类型,如说理致知类的和言情求动类的写作中,或者在不同的

文体体裁中,从材料到内容,从内容到主题,都符合二重组合原理,所不同

的是各自在二重组合时各要素之间保持的多少轻重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而已。

这里需要阐述一个基本的理论原理:但凡事物都有其根本特性,我们可以叫

做本质。本质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现象得以呈现。而呈现本质的现象,往往

有将本质呈现得很充分、很典型的典型现象,也有将本质呈现得不很充分、

也不很典型的非典型现象。寻找本质,必须要寻找到既能涵盖典型现象、也

Page 43: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36

能涵盖非典型现象的本质,才是事物的真本质和整全本质,否则就可能只找

到一个假本质或残缺本质。

二重组合原理在写作中的体现,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在说理致知的文体中,

二重组合表现就不典型,在言情求动的文体中,二重组合表现就比较典型。

但是,只要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有相当可读性和可观赏性的文章,它就一定

是从内容到主题、亦即从文意到主意,都是一种二重组合。

五、说理致知类写作的“文意”、“主意”的二重组合

该类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实用类的公文写作,我们一般会认为它只有思想内

容,而没有情感内容。产生这样的认识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对情感的界

定,局限在日常概念中,而没有从逻辑的角度界定“情感”含义。其二,被

这类文章的表面特征所迷惑,被它的典型现象所迷惑,而没有看到其非典型

现象下面隐藏的另一重本质。

首先我们需要重申关于“情感”的新概念,以及检视符合情感表现与表达特

征的一切方式。关于情感的新概念,参见本模组第二部分。

注引第二讲“写作基本原理”小资料:情感新概念:

“情感是指人心理感受中的一切之“动感”,甚至包括认识活动的动态感,都是一种情感活

动,或情志活动。再则,在这里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的“情感”,既然包括人心理感受的一切之

“动感”,那么,无论“动感”大小,都被包括在“情感”的范畴之内,比如,在我们本课的

理论系统中,一切的感觉、一切的情绪、一切注意力倾注时的情态、一切想象力展开时之情

态,更不要说心理感受中比较强烈的各种情感活动,都是我们所说的“情感”的范围。”

说理致知类写作的文章的情感内容肯定是有的,只是这类文章的“情感内

容”必须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度”上,必须站在配角的位置上,最好不要与

“致知”的内容平起平坐,更不能喧宾夺主。

我们讲,“情感内容”的带出,其典型方式就是靠修辞,靠各种技巧。其

实,表达的准确与通畅就是最起码的修辞,结构完整、表达正确、观点正

确、论证正确就是起码的、也是最大的技巧。具备了这些特征,就是给人感

觉比较舒服、比较愉悦的文章,怎么能说其中没有情感内容呢?哪怕是一篇

小小的自我总结、一篇小小的报告,一个请示、一个公告,都会因此而具备

不差的美感的。

因此,说理致知类文章的情感内容普遍处于一个大家见惯不惊、习以为常的

并不算低的程度上的。只有那些在修辞、技巧、手法、结构上,有较新颖的

运用的这类文章,才容易被我们较清晰地感受到其较强烈的“情感内容”。

Page 44: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37

正是这样的“见惯不惊”和“习以为常”,才使得这类文章的“情感内容”

成为一种非典型现象,容易让人忽略。其实这类说理致知类文体的修辞分

寸、技巧特征和手法创新度研究,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科研选题。

所以,说理致知类写作的文章的情感内容就是保持在这样一个适当的“度”

上,在配角的位置上,要不显山、不露水地、默默无闻地配合“致知”性内

容的表达,而又不至于喧宾夺主,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很高超的技巧吗?因为

弄不好,可能在文字传达和接受上,就发生“买椟还珠”的事情了。

以上讨论的是说理致知类文章的“文意”的二重组合。这类文章在“主意”

(主题)上的二重组合,也不是一种典型现象,但是不能因为它不典型我们

就忽略它的存在,甚至在逻辑上就把它应有的位置都取消了。

过去所有的写作理论,对说理致知的写作的立意,都认为比较单纯。对论文

而言,所立之“意”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对若干应用性文体而言,所

立之“意”就是这篇文章的意图或目的或主旨。论文或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

在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完全是理性思维活动的产物。一

般通过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方式,提炼和集中来形成。完全遵循理性逻辑

的方法,一丝不苟、严谨准确地进行。实用性文体的立意更简单,所要表达

的意图和主旨就是一篇文章要想达到的目的、要实现的意图。这些目的和意

图,都是比较格式化的,比如,通知有通知的主要事由,决议有决议的主要

事项,总结有总结的主要事件,等等。主要依赖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业务

熟悉程度,来把握文章意图和主旨。

这样的认识本身本没什么大错,这是在讨论这类文章的思想性主题,这类文

章也确实是以思想性主题来占据绝对主体位置的。只是又把一个非典型现象

忽略了,把这类文章的情感性主题忽略了。这类文章有情感性主题吗?当然

有。

情感主题是指统帅一篇文章的所有感受性的主体格调、主体氛围、主体味

道、主体情调、主体风格,等等,总而言之,情感主题管理的就是那些难以

言传而事实上又存在的一系列感受性的内容。比较成熟的说理致知类文章,

或比较有个性特征的理论家,他们的文章一般是有主体格调、主题风格的,

而且有的风格还比较鲜明,甚至不亚于言情求动类文章的风格。只是越往实

用运用和格式化方向走时,这样的个体化风格会越来越弱,但是体裁性的类

别化风格却依然是十分明显的。正如政府公文,不需要撰文者的个人风格,

但文体风格却必须符合政府公文的风格。论文要像论文、工程计划书要像工

程计划书、总结要像总结、计划要像计划,通告要像通告,正是这样一种文

体风格的要求。

Page 45: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38

总之,说理致知类文章的情感主题,因着文章体裁的特殊性,保持在一个恰

当的位置上,以至于呈现为一种很不典型的情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并确

认这一非典型情形的存在,并加大对它的关注和研究力度,以期推进写作理

论的建设。

六、言情求动类写作的“文意”“主意”的二重组合

(一)关于“文意”

言情求动的文章的“文意”即文章的内容,我们长期以来都是统称“思想感

情”,非常全面,但是也非常模糊。模糊就模糊在把思想与情感两类截然不

同的东西混在一起。因为模糊,也留下给我们很多混乱。准确地讲,文学性

文章的内容应该分为思想内容和情感内容。

与说理致知类文章的不同在于,这类文章明显是以情感内容为主体,思想内

容退居幕后,但又不仅是个配角。文学性写作要追求思想的尽可能深刻和思

想容量的尽可能大,思想是融化和潜藏在语言形式后面的,是文学性写作的

内在的支撑性力量之所在,也是情感内容的支撑性力量之所在,就如味料糖

盐等支撑一味极为美味的大餐的美味一样。

在说理致知的写作中,思想内容的直接的表达占据中心位置,思想的存在,

对情感没有必然的、不弃不离依赖性,好的、精美的思想,固然也可以给人

以一定的感受性享受,但这太有限。情感内容在说理致知类文章中的存在,

是外在的,是附加的,只是起一个装饰作用的,装饰得好,可以帮助思想的

表达,装饰得不好,思想也可以表达。这就不像情感,离开了思想,情感就

淡如白水、了无滋味了。

所以思想内容与情感内容的二重组合,在言情求动的文章中,更具有紧密性

和必然性,因而成为二重组合的典型情况;而在说理致知的文章中,不具这

样的紧密性和必然性,具有松散性和相对性,成为非典型情况。

(二)关于“主意”

诸多教科书的理论中,都有关于主题的误解,把言情求动的文学性写作的文

章的主题,仅归纳为中心思想或什么基本见解,是完全不够,甚至是错误

的。

言情求动的文学性文章的主题构成具有复杂性,这个复杂性就是它的主题是

“二重组合”,文学性文章的主题是思想主题和情感主题的二重组合。

Page 46: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39

思想主题指统率文章思想内容的主要观点和主要思想,是可以言说的,作为

文章骨鲠脊梁,支撑文章站立起来、富于力量感的核心思想。情感主题指统

率文章整体感受性、体验性的主体格调、主体趣味,主体氛围、主体情感、

主体情绪,是难以言说的,作为文章的风格风味,使文章形成统一的、鲜明

的个性气质。

思想主题才接近平常所说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长期以来,情感

主题处于一个难堪的地位,它其实在文学性写作中非常重要,乃至于立于本

质地位,却常被理论所忽略。原因在于它本身的不可言传性、只可意会性。

而理论不过就是一个专职于言传的工具而已。作为主体风格、格调的东西,

感受这种主题,就是感受各类风格,必须要等到我们的阅读达到一定的量

时,我们往往才能充分感受不同的风格。

主题构成的二重组合,来自于材料的形成和积累时主观性材料的二重组合。

所以这个二重组合是三个层面的二重组合:主观性材料层面、文章内容层

面、主题层面,一个层面比一个层面高,形成了“意”从主观发芽,成长向

文章主题的金字塔尖的过程。

(三)确立思想主题,即立可言说之意

这是指言情求动的文章中可以被概括出来加以表述的思想。这样的思想主题

来自于写作的人对人生、现实、历史和生命的奇妙与深刻有洞察,来自于自

己有做人的功夫来决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只不过在这类文章中,思想的表达方式是最特别的,与说理致知的文章完全

不同。说理致知要完全将思想剖析剥离出来,赤裸裸的加以呈现,言情求动

的文章则恰恰相反,要求将思想包裹、包含、融化,完全忌讳那种将思想结

晶分而析出的办法。这类写作的人,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思辨以及表达

能力,它需要的是一种感性把握能力,即通过感性能力来直觉到这些思想,

并不经过把思想剥离事物实体、呈现出来、再还原到事物中去的这个过程。

把这些感受到的思想主题必须为情感主题所融化,溶理入情,情理相融,好

象水溶各种溶剂(理)一样。即使可以言说,对艺术家来讲也不用他去言说,

需要把它融化和包含在其所塑造的形象图景之中。

思想内容与思想主题的存在,是批评家的生存空间,思想主题是从思想内容

而来,有主题有多大程度的普遍性,统帅性越高,越具有永恒价值。

这是一类可以永恒的主题,经过多少年来的写作实践形成了许多类型,每个

类型被我们称之为一个“母题”。比如:爱;良善;生命;活力;苦难;幸

福;快乐;流浪;回归;故乡;宽容;担当;责任;等等。优秀的作品往往

具有多重母题。

Page 47: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40

(四)确立情感主题,即立不可言说之意

情感主题是靠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是只限于文学性文章才有的主题,它只要

是一种格调、情绪、氛围、味道、韵致、风度、气质、风格等等一类的东

西,所以难于言说。不依赖思考,而是依赖人的内在气质、写作时的状态特

征、生活的敏感点、以及独特技法的一贯性运用而形成,是做人功夫的最直

观、最生动的体现。

这些种情感风格或格调,或氛围情调,是通过细节上的效果来共同形成的一

种情趣或者趣味,包括节奏、韵律等,是艺术家的主要功夫所在。

不可言说的“意”即各种勉强可以描述的美学风格的类型,如淡雅/幽默/悲

凉/爽朗/轻快/沉重/明丽/厚实/大小/精粗/诙谐/滑稽/浓艳/淡雅/朴素/自然

/等等。

情感主题不是与思想主题隔绝的,是对思想主题的超越。站在思想主题上

面,但是站得更高,上升到一重更特别的境界中了。正如美味里一定有味

料,但是料里有味,但未必是美味。

不可言说的“意”在字里行间、谴词造句、句式节奏、对比照应、开合变

化、虚实交融中呈现。通过技巧而生的“意”是技意(趣),首先熟而生巧,

巧而生精,精而生神,出神入化,神工鬼斧,从而达到艺术的化境。通过情

意而生的“意”是情之意,有感觉,有情绪,有情感,有激情,有豪情,也

可以达到艺术之另一重心动不已余音绕梁的真实的境界。

议论性散文如何立不可言传之“意”呢?议论性散文是说理致知类文体在情

感内容和情感主题上达到最高境界后的结果,因而才得以横跨说理致知和言

情求动两类文体。议论文一旦没有了这个不可言传之“意”,就成了单纯的

论文,无论简单与复杂。这个“意”主要体现为文采、气概、理趣、构趣、

语趣等,主要从语言修辞、结构章法等形式技巧方面体现出来,保证文章的

可读性和生动性。这类文章还有一个深层的“象”,即理象,不过这不是一

个大众性、普及型的“象”,是少部分理性知音才能共赏的“象”。会意与

意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兴会。

七、写作的“意”中体现的一变原则

本文讲到的关于文章的“意”,可以说是最充分的一与变的统一,二重组

合,就是一与变的二重组合。感性类和理性类,在人意、文意、主意三个层

次上,都构成了一与变的统一,只是一、变构成的比例不同。一与变都达到

很高的程度的时候,就是思想与情感兼美的好作品。一大于变的时候,文章

Page 48: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41

可能质胜于文;变大于一的时候,文章则文胜于质。一太大,变太小时,文

章就是典型的说理致知的文体。变太大,一太小时,可能就是太先锋、太曲

高的阳春白雪了。

八、创意写作的母题

本文是专对言情求动的创意型写作而设的,只有文学创作的高度,才谈得上

母题。所谓母题就是指作品主题的类型或类别。每一种母题都是很重要的一

大类主题的概称,值得我们认真感受思考,发掘其中更深刻和更深广的内

涵。每一种母题都是永恒的主题!在这些母题之下,派生出丰富的“意”

来,既可以是情意,也可能是理意。首先要初步记住和初步体会每类母题的

基本含义、基本倾向,进而要能在生活中发现与这些母题相扣合的感性事

实,增强自己在生活中发现“意”的能力。在阅读欣赏和阅读教学中,也要

能判断和鉴别不同的母题类型,带领自己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走向更加的深

入。

创意型写作的这些母题,也是充分体现着一与变对立统一的规律。总的说

来,是人的精神意识在感性与理性的一变对立统一中,以人类的普世价值观

作为调和方和升华方,首先是将二者在更高的高度上统一起来,其次是将二

者在进行统一的过程中出现的悲欢离合、艰难劳顿、酸甜苦辣、扭曲归正、

归正扭曲等等,形成为创意型写作歌咏的永恒主题。

本章内容,不是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的实用目的而设,而是为语文教师进一

步了解创意型写作、阅读与欣赏能力的扩展、人文内功修养的加强而设。即

使写不出更好的作品,也要尽量能欣赏更好的作品,能看得更深刻,才更加

有利于教学。

对创意型写作的母题的把握,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提升的最重要的内容。有

些高于小学生或中学生接受能力、或在内容上暂时还不宜于中小学生接受的

母题,教师要做好把握。教师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深度必须要大大超过学生,

给人一碗水,你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更何况,中小学教师正在日益向着专

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永无休止地提高自己的水准和能力,是必须的。

以下即为阅读、欣赏与写作可供参考的文章母题:

(一)生——生命与灵魂

感受生命,感悟生命,思考生命。首先,从自然生命去感悟人的生命,生命

是相通的,生命的一些特点如奇妙、精美、生机、活力、生生不息、神秘

等,要培育自己的生命感、生命意识。其次,往往是从感受自我生命开始,

知了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一生的生命,以感受到旁的生命的奥秘。

人的生命奇特而奇妙,人的“命”首先是肉身的身体的生命,是要老而且要

死的,是小命而已。除此之外,人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命,叫做不老之命,有

不老的可能的命,是精神的生命。

Page 49: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42

确知生命的珍贵与神圣,生命拒绝粗制滥造,我们不要只看得到肉身之生

命,而看不到非肉身的生命,即精神的生命,灵魂的生命。——从生命的角

度去关心和看护我们的精神心灵和灵魂,从生命的高度去看人的精神。

(二)活——生态与活力

“活”是一种状态,是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的最根本的状态。生命最基本的

要求是“活”(动词),是活着;生命高级的要求还是“活”(形容词),

是活力。

对活力的展示与描绘,从来都是文学性写作中的重要母题,如《老人与海》

(海明威)中说:“有些人,你尽管可以把他消灭,但你就是打不败他!”

这就是一种生命精神,活力一旦展开了,就是最大的成功,生命的价值和意

义就在于展开!

人的生命活力的三个层面,第一层是生理层,是肉身的生命力。第二层是精

神层,分虚实,虚者为气概气度气魄,是感性生发力;实者为智慧、想象、

理解、创造等,是理性生发力。第三层是行为层,活力、逆境、苦难,激发

出人的行为层生命的活力。

(三)善——良心与至善

“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之一,是绝对的,足以成为人崇拜的绝对的、

至高无上的目标。善是人类社会存在追求的终极目标、理想目标、理想状

态,它是最能感动人的母题。生活中最能感动人的人和事,都是与善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善”是一种勇气,而不是一种懦弱。改变世俗社会中对

“善”的错误认识、对善的轻视和藐视。

善、恶的区别在于,善虽小,但善与善能够连接成整体,相互支持依靠,而

成为大善,而具有大力量;越善连接得越紧;恶虽大,但恶之成为恶,不可

能有相互的长久的连接,恶的本质决定了对旁体的绝对的伤害;越恶越善于

互相伤害。要有对善的绝对信心。写作中,先要有正确的态度,然后要有发

现善的敏感。

(四)爱——爱情、仁爱与博爱

人类就是因着爱而结成社会。关于爱的思想是最为丰富和复杂的,这是一个

比所有母题都更普遍地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母题。在中国传统中,爱的地

位并不高。儒家说仁者爱人,但爱常与欲的联姻。道家学说的去欲,主张无

欲,变成无爱,佛家讲爱欲、贪爱,爱与羞耻、与贪欲联系起来,就变得日

益的暧昧化了。

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人才会爱?是不是只有生命才会爱?爱与

被爱哪个更幸福?从功利的角度讲,被爱比爱更幸福;从生命本质的角度

讲,爱比被爱更幸福。

Page 50: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43

爱情是一个最容易理解的永恒的母题。但是如果把爱的制高点放在爱情上,

显然爱情是承担不起的。还有更加广大而深刻的爱,在人类的爱情之上。要

区分大爱与小爱,爱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绝对性的意义和价值。

(五)恕—宽容与理解

孔子的恕而已也,就是现今的宽容。爱可爱不难,爱不可爱的才难。大爱就

是宽容与理解。“理解”不是一个理性问题,还是一个感性的问题。用心来

理解,才是一种更重要和更伟大的理解。这个时候,理解就等于宽容,就是

饶恕。能不能理解,不在智商高低,而在爱还是不爱。

(六)游—流浪与回归

写流浪的作品很多,写故乡写回归的作品也很多。二者其实是一个母题。人

有两种流浪:身之流浪与心之流浪。有流浪就想回归,就有家乡、故园、故

人、故乡、乡愁。回归因此也有两种回归,身之回归与心之回归。

(七)达—自由与豁达

在理性重压下、在社会规范重压下生活久了人,渴望自由,而自由有外在自

由,也有内在自由,这就需要豁达。豁达就是一种内在自由。

(八)乐——快乐与幸福

快乐与幸福,是人所追求的。但是快乐与幸福的标准不同。最有价值与质量

的幸福和快乐,值得我们每个人自己去体会、去反思、去寻找、去表现。尤

其是作为生命最透彻的幸福,需要我们去感受,人从肉身到精神的双重幸福

与快乐的组合与互动甚至抵牾,值得我们体会。

(九)纯——单纯与投入

单纯就是福,而世俗社会对单纯的态度是很矛盾的,需要辨别。单纯与爱、

与宽容、与理解、与自由等母题都密切相关。单纯是人的谦卑谦和的另一种

表现,值得歌颂和表现的单纯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固守大“一”信念的一种

状态。单纯才会有人生中令人感动投入,投入才有定,定而能生慧,定而能

虑,虑而能得。投入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状态,没有投入的让人生将是肤浅浮

躁浮光掠影的人生。每一种投入的状态,都是人的感情最执着最真挚最感人

的状态。当然也只有在人类普世正面价值方向上的投入才是真投入,才是可

以永恒的投入。

(十)担——责任与担当

人生来世上就是不自由的,古人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人生来必须担

当责任,承当义务。有伦理道德的起码义务的担当,也有超越伦常的对族类

生存、发展与健康的责任与义务。这一担当的精神,不应是从外在强加而来

的压力,而应该是个体内生的需要。要从生命价值与成就的角度去看担当的

意义。很多时候,意义和价值不在担当了什么,而就在担当本身。

(十一)韧——坚韧与不屈

Page 51: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44

坚韧与不屈,是人的生命价值的衡量标准之一,人类在艰难前行的过程中,

如何能保持生生不息、绵绵不绝,这样的坚韧与不屈是值得关注并歌颂的。

(十二)奇——非常与奇特

生活中很多奇特的人,这些奇特的人是上苍赐予我们生活和生命的丰富性与

变化性的宝贵资源,也是值得观赏、值得书写,他们的事迹本身就已经包含

着新鲜独特的大大的“变”的因素在里面,只需要特别的慧眼去发现,就能

写出很生动的文字来。

(十三)命——命运与宿命

命运感是创意型写作的重要母题,尤其是内涵深厚的作品,人物命运感的支

撑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命”是对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绝对的必然性的一种表

述,所以叫做“宿命”,是人力所难以修改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当然是存

在的,尤其是当人的视野变宽、视域变广、视力变得更深长、超越自我、超

越自身的局限性、人自己承认自己局限性与不完美性的时候,就越加能感受

到这个必然性对人的制约。

(十四)苦——艰难与痛苦

苦难是生命的分量之所在。苦难可以逼迫生命焕发出活力,可以迫使生命的

展开更加淋漓至尽。人总是好逸恶劳,喜乐痛苦。但是苦难的价值实在不可

以轻视,决不要仇视,乃要重视。描写苦难的深度,就在于对苦难的态度要

正确。不可以在苦难中沉溺,不要被苦难淹没。不要对苦难过敏,也不要对

苦难麻木,经历苦难,超越苦难,升华苦难。

苦难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传统社会更多外在的、物质生活的、环

境条件的饥寒交迫、水深火热的易感易见的苦难。而现代社会更多内在的、

精神生活的、心灵心理的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不易见的苦难。

(十五)死——极限与临终

死是与“生”相对应的一个永恒母题。“死”是有形体生命永远无法超越的

一个“障”,是人类无法战胜的敌人,也是人类伟大的导师。

(十六)假丑恶——反面形象的正面价值

对反面、负面人、事的描写与表现,是建立在正面价值的基础上的。反面、

负面的人和事,是作为正面的人和事以及价值观的对比和对照而出现的。所

有关于假的、丑的、恶的人和事,都有它一定的比照性意义在里面,只要不

是为了窥探而窥探,只要我们用深富同情与悲悯的心去关注,去表现,这个

领域的母题毫无疑问也是最值得书写的、最为重要的母题。

(十七)异化

异化问题较为复杂。简单说异化是人所接受和接纳的那些理性化的东西、那

些社会规范性的东西、那些思想性的东西,本来它们被人接受和在人身上存

在的价值在于帮助增强人的生命的活力,使人更加健康智慧,但是由于人的

Page 52: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45

能动性不足的原因,“真理过了一分就成了谬误”,再优越和先进的规范都

有可能反过来成为损伤人内在健康、损伤人的内在有机性、内在生命感,人

有可能就变得更加教条、更加论断、更加骄傲、更加固执等等,这就是异

化。简单说,本来为人服务的东西,人反被它奴役,就是异化。理论化一点

说,异化其实是理性对以感性为基础的整体生命的生命活性的伤害。理性存

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感性,一旦这个帮助过了头,理性就可能在帮助的旗

号下,做着戕害感性以及感性对应着的整体生命形态的生命活性的事情。

结语

上文已经大体阐释了文意或文章主题的提炼和升华的原理与各种方式,并提

出各种可以形成文章“母题”的类别。其实,主题是文章的核心、中心,清

人刘熙载称之为“主脑”。他在《艺概》中说:“凡一作文,其用意俱可以

一言蔽之,扩之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王夫之在

《清诗话·姜斋诗话》中也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

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文以意为主”。简言之,一篇文章

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主要看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深刻。其作用也十分重

要,文章材料如何取舍、结构如何安排、表达方式如何运用甚至如何遣词造

句等等,都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加以酌定。

本单元在传统的“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对主题的内在结构的分

析,借以帮助学员加深对不同性质的文体的特点的理解。希望通过本单元,

学员往后在教导作文或自身赏析、写作时,能注重主题的酝酿、思考与建

立。

关键词

1.文意、主意

2.情感主题不是思想主题

3.立不可言说之意;立可言说之意

4.母题

Page 53: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46

思考题/习题

1.阐述什么是“意”的“二重组合”特征?

2.自选一篇作品,分析你从中所体现的“母题”类型。

3.谈谈你对“情感主题”难以言传的特殊性的体会和感受。

阅读/参考书目

陈鼓应注译 2001。《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

陈鼓应注译 2003。《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徐中玉 2004。《大学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南朝梁]钟嵘著、周振甫注。〈诗品序〉,《诗品译注》,北京:中华书

局。(1998)

Page 54: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47

第五单元

文章的形式特征

教学目标

学习后,学员应能:

1.掌握文章在形式方面呈现出的特征。

2.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

3.分析单篇文章的整体结构模式。

4.理解结构意识

5.掌握写作领域不同文体组成的体裁框架

导言

文章的形式方面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单篇文章的结构原理和集群文章的体裁

特征上。

讲到单篇文章的结构,其实岂止是文章需要结构,世间上的所有事物,都是

有结构的。表面上看起来的杂乱无结构是相对的,是暂时的,是局部的,从

本质上来看、从长远来看、从整体来看,一切都有深刻的结构制约着、连接

着。没有结构,这个世界就崩溃了,哪有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呢?所以我们

要善于在世界上的事物身上去感悟结构的原理,去学习结构的方法。

岂止是文章需要结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身就是需要结构的,而事实上,

我们也早就处在对我们自己的生活进行结构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从这切身

的事实上了悟到关于结构的原理和方法呢?善于安排生活者,一定不难安排

文章的结构,也容易学会文章的结构原理和方法。

Page 55: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48

讲到集群文章的体裁特征,是指在写作领域内,众多的文章的某些文章总会

呈现出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因此形成为一类体裁。对文章体裁的研究一

般称为文体论,也是认识写作的基本规律的一个重要角度。

正文

一、结构的含义

所谓结构,其实就是部分联结而成为整体,就叫结构。这是指联结为有机、

完整、美的整体,即体现一、变统一的法则的整体。广义的结构包括思想,

思想本身也是一种结构;情绪也有结构。存在就是结构。存在都有结构。狭

义的结构是指纯粹形式化的构成。

广义的来讲,绝对的来讲,天底下真是没有没有结构的东西。有些东西之所

以显得没有结构,是因为还没有在我们给与它的观察它的层面上建立起结构

关系来,没有纳入到适宜的结构关系里面去。而这个还零散着的东西的更低

层次的内在,其实也是有其独有的结构的。

二、结构的总体原则

结构的总体原则,也是一个“和”字,亦即“变中有一”,一、变统一,就

可称为有结构。一与变在很多层次上重重叠叠、交叉组合,形成为立体多

维、精致巧妙的结构关系。

可以总结出来的原理,其实更多的都是属于结构的“一”法,“变”法其实

是难以言传的,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但是“变”法多了,也可以概括出

基本的原则的,也就是在“变”中找到“一”。

生活当中讲结构,好像更多在于求“一”,因为身边的生活,太过散乱了,

需要我们去建立秩序。而单调贫乏的生活则可能又太“一”,需要我们去求

“变”,去寻求和创造些变化来,才能使生活更有结构。

三、任何事物都有其结构

任何事物都有结构,是说任何事物都可以找到其内在的一与变的统一。生活

中的各种各样的“事”是有结构的,生活造就结构,事情的发生、发展、结

Page 56: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49

束是有结构的,过程即结构。一件事这是“一”,事件的过程的发生、发展

和结束,就是一个“变”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学会理解结构、构思结构,写文章要有活的结构意识。不要只

记住一些死的结构模式去套。现在教科书教得最多的是结构中的“一”法,

而极少讲到结构中的“变”法。所谓活的结构意识,就是既要在结构中注意

不变的结构模式,也要注意结构中富于变化的结构原理和方法。总体的、全

篇的结构模式是“一”,多种“一”的组合就生出“变”来;整体的结构是

统一的,是“一”,局部的结构又呈现出多样性来,就生出一之下的“变”

来,等等。

四、文章中的局部结构

从来各类写作教科书谈结构都是谈全篇的大结构,结果结构越谈越概括、越

谈越单调,就那么有限的几种结构模式。本课主张在理解文章的结构时,先

从一般事物的一般原理开始,到此我们再从文章的细部、局部开始。

(一)第一个层面的结构是字、词、句的结构。

字、词、句的结构,其实,有专门的字形学、语言学、词汇学、修辞学、语

用学等来研究,虽然那里不是专门只从结构的角度来研究的,但我们可以从

结构的角度,去总结归纳里面与结构相关的内容,并把它们归纳为若干条基

本的原理。

1.字形结构

局部结构,最开始的结构应该在“字”的结构上了,不过,那该是书法课研

究的内容了。写文章要不要挑选合适的结构的字,在写文章中,我们好像还

不致于细化到这个程度。倒是古代的诗词作品,因为字数少,意义深广,作

者是不是在选字填词时会注意到字的结构,这个倒还真的值得作为选题来加

以研究。选择了与整体词句结构和谐的字形结构,无疑会为文章增加美感,

尤其是当书法家要书写的时候,对保持和创生更多的美感提供了可能。

2.词语结构

局部结构跟着是体现在语词使用上。词语使用时的“一”法主要体现在,尽

量使用大家熟悉熟知的词语,有些词语的适当反复使用,有些意象、意思的

重复使用。“变”法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中的通感、比喻、拟人、夸张;对

比、反语、反问、设问、双关等,其他还有如反讽、幽默、滑稽、趣味、情

趣化、情感化、情调化等,都是可以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感来增加生动感的

方法。

Page 57: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50

3.句法结构

句子结构有语法学家专门研究,但多研究“一”法,多强调规范,制定标

准,对“变”法的关注和研究不足。句子上求“一”的方法最多,首先是要

用标准语法结构、用常规句式,接下来修辞手法里面的排比、对偶、对比,

以及类似雷同或相同句式的重复使用,都是句子求“一”之法。句子的生

“变”之法如:非标准语法结构的使用、意识流式的使用、蒙太奇式的使

用、排比的内容组合、祈使句、无主句、语序颠倒等等等等。句法上的求

“变”需要非常小心,不能乱变的,变多了不合宜则生乱,影响内容的表

达。有些“变”法的运用带着实验的性质,有很大风险,不一定能够成功。

(二)第二个层面的结构是层、段、层

第一个“层”是指一个自然段里面的不同层次,是小层次。第二个“层”是

指由多个自然段组合起来的一个大层次。中间就是每个自然段了。

这是局部结构中我们最容易注目的结构层次,也是一直被忽视的结构层次。

结构其实最先应该从这个层次关注。这个层面的结构其实拥有共同的原理,

只是区分的单位稍微大些或小些。对这个层面的结构的感受、理解和分析,

效果最好,感受最深,这个层面的层次看得清了,整体文章的结构一般说来

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段层的基本结构方式一般是总分总、分总分、总分、分总、全中近特、特近

中全、虚实错杂、主客交错等等,总之,要自己去分析,不要寄希望于教科

书给你提供统一模式,这里面的变化感是最强的,要能看到变化性和丰富

性,比看到模式、看到格式、看到不变的东西要重要得多。

(三)局部结构的特点与原则

1.局部结构是文章整体的复杂结构的有效构成部分,是文章变化感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整体结构方式与法则的分解运用,呈现于段落或者层次中的

结构。

2.局部结构的原则是局部服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变化、衔接、组合要

自然、巧妙、新颖。

五、文章整体结构

在整体的大结构模式下,寻求具体的结构模式;整体的大结构是指内容与形

式的组合,这是第一层的大结构。而内容有自己的结构,那就是理性内容与

Page 58: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51

感性内容的组合;形式也有自己的结构,形式的结构是诸多一与变要素的层

层组合。

以下讨论的,主要是文章形式上的结构,而且主要着力在结构的“一”法

上,因为结构的“变”法确实是随手之变,难以叙说,只能靠写作的人在具

体的文章中体会,自己在写作中去实践了。

(一)三分式

是指文章的开头、正文和结尾。这是所有文章都需要具备的三个部分。开头

被称为“凤头”,是指要有吸引力,招徕力,而且要精练,凤头是既简洁又

美丽高贵的头,开头要是不精练的话,该有的吸引力都会被稀释,吸引力是

从适当的浓度而来的。文章的正文被称为“猪肚”,是指正文的内容要充实

丰富,容量足够大,深度足够深。文章的结尾被称为“豹尾”,是指文章最

后收尾时要有震撼力,力截奔马,不要啰嗦,当收则收,收得有力,当头棒

喝,好比奔马被截,人立长嘶,提升立意,给人启发警醒。

凤头、猪肚、豹尾,这是中国古代对文章结构最经典的一种概括和表述。

(二)四分式

四分式是指“起、承、转、合”,这也是来自中国古代传统的概念,后来反

对八股文体,把这个精辟的结构四分法也反掉了,现在重新拣回来,赋予它

新的、更全面的内容。

“起、承、转、合”与三分法的不同其实仅在于把正文部分分成了承和转两

部分。选择起、承、转、合四字,把各部分的功能特点也包括进去了。开头

的“起”,是文章的起头,也是读者阅读兴趣的兴起,是文章后面很多相关

内容的引发点。“承”是一个继续发展的过程,既要对起的内容有所承接,

又不能再是简单重复,一定要有所发展和铺排,甚至是较为充分的发展和铺

排,以便酝酿高峰点的到来。“转”就是文章的高峰点、制高点,到了这样

一个制高点,正所谓阴极阳兴,阳极阴兴,否极泰来,文章要“转”了;

“转”在这里是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也是文章结构生“变”的重要方法,有

转才有变,想变就多转,文笔要善于转,才能显出摇弋多姿。“合”也把结

尾的特征表现出来了,要照应开头,要与开始“转”时离开的地方合二为

一,就像一条线延伸出去,最后要回到开头,才圆满。“合”是求“一”的

重要方法。有了这些“合”,毫无疑问就增加了文章的整体感、统一感,这

就是“一”了。

“起、承、转、合”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体裁里面的表现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暂且将其分为三种“起、承、转、合”:

Page 59: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52

1.叙事时的“起、承、转、合”:主要体现为情节,情节的开始、发展、

高潮、结局,就是“起、承、转、合”在叙事中的表现。

2.抒情时的“起、承、转、合”:主要体现为主观的情感逻辑的进程,抒

情一般从借景开始“起”,然后“承”是逐渐走向情景的交融,“转”是情

感高潮的到来,“合”一般要回合到开初引发感情或引起抒情的景物事物上

去,这样形成的“起、承、转、合”,与叙事性文章就大不相同。

3.议论时的“起、承、转、合”:主要遵从客观的事理逻辑,来形成大致

相似的“起、承、转、合”关系,“起”一般是提出问题,“合”一般是解

决问题。中间的反复论证、多方法论证,都可看着是承和转。其他以致知为

目的的实用文体,其结构也需要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模式,这样

的文章才算完整。

(三)四分复合式

“起、承、转、合”是很标准的一种结构模式,不只是文章中,在一切深具

艺术性的结构中,都蕴含着多层次的“起、承、转、合”组合。

在写作中,文章结构的“起、承、转、合”既可以体现在整个一篇文章中,

也可以体现在一个段落中,或一个层次中,一个段落中也可能又几个“起、

承、转、合”的组合。越是内容丰富复杂的文章,这样的“起、承、转、

合”的组合越多层,形成的艺术魅力也就越强。

大四分含多个小四分是指整体上是完整的“起、承、转、合”,在文章的各

个部分又包含着局部的“起、承、转、合”关系,这个叫做四分的“包含式

复合”。

“链接式复合”是指一个“起、承、转、合”的四分,以“合”为“起”又

带出二个、第二个带出第三个、第四个的“起、承、转、合”关系。这些都

是较长篇的文章常体现出的结构方式。

(四)线索式

文章结构的完整性,依赖线索的布置,是结构的重要的求“一”之法。

1.线索本身可以包含的变与一

把一条直线发展的事情,处理成曲线,即直线与曲线在此的结合,就是一与

变的最佳最简单的结合。

2.线索的种类

Page 60: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53

可以充当线索的事物很多,要注意总结和发现,有事线、情线、物线、理

线、人线、观念线、主题线、亮点线、格调线等等。

3.线索的组合

线索可以单一,也可以多线组合。可以单线推进,也可以多线纽合,主线、

次线可以结合推进,整体线、局部线也可以有机结合等等,随手之变,全在

于作者的巧妙安排。

六、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参见徐中玉 2004:44-49)。

七、写作时要有结构意识

学习写作课之前或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要多写,才能把关于结构的知识内

化为一种“结构意识”。

生活的有“结构意识”的人,很善于条理化、规范化。规矩性也是结构。文

章写作的“结构意识”是指对一、变要素的把握和恰当运用,不要着意求结

构,结构出乎自然,但先要有若干结构方式为自己所熟悉。还要看自己内心

有没有东西想表达?有没有足够熟练的经验?有足够的东西表达,甚至会根

据表达的内容创新结构方式。

八、文章的写作过程的特征简述

从本文以及以上各文的内容讲解,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知道了写作的一般过程

的,那就是需要经过材料积累、进而激发写作欲望或形成写作意图;在写作

意欲的驱使下,提炼和形成主题;在主题的指导和统帅下,进行内容组织和

结构安排;最后形成文章。

不同的写作理论教材,把这个过程截分为不同的阶段。比如,有的分为材料

积累、主题产生、艺术构思、艺术表现四个阶段,再如,有的分为积累、构

思、表达三个阶段。这些都有一定道理。

关于文章的写作过程,本课要强调两点,第一,说理致知的文章与言情求动

的文章的写作过程的特征是有很大区别的,不可混在一起来讨论;第二,将

写作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逻辑上的阶段,而不是实际

Page 61: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54

写文章时必须按这几个阶段去写,实际的写作文章的过程中,几个阶段在整

体上符合逻辑顺序的情况下,往往几个阶段也会或前或后地交错、反复地呈

现,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要屡经反复,才能形成。换句话说,不是说你拿起

笔在写了,就一定是进入表达阶段了,万一你不过是拿起笔在构思或拿起笔

在积累材料呢?不是说,构思完成了,文字也写了很多了,立意就一定有

了,就一定是文章写好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所有文章写作的过程分为三个逻辑阶段,每个逻辑

阶段界定出它本身具有的清楚的特点,再分别分析在两大类不同写作中,各

自写作过程的特征。

这三个阶段为:积累,酝酿,呈现。

说理致知的写作过程,无论是材料的积累、主题的产生,还是构思和表达,

更多遵从理性的逻辑,理性逻辑要求客观、冷静、严谨,感性的灵动与此是

有冲突和抵牾的,任何稍微过度与不适宜的感性介入,都会影响这类写作的

效果,可能使之成为不伦不类的写作类型。这类文体的写作过程一般都是比

较冷静而有序的,主要的难点与特点在于酝酿阶段理论逻辑的建构上,理论

逻辑一旦建构完成,呈现时的文字表达可早可迟,是不费太多功夫的。这类

写作过程固然也需要一种写作状态,但这种写作状态因其典型的理性化特

征,也是一种偏于静态平稳的写作状态。写作者当时的情绪特征不需要介入

文意的表达中来。

而言情求动的写作过程,毫无疑问,在各个环节上都是以感性逻辑为中心。

感性逻辑恰恰是客观、冷静的对立面,恰恰要求的是主观情感的高度激动,

需要逻辑上要超越理性的局限,达到想象力的高度腾飞,任何稍微过度与不

适宜的理性的客观、冷静与严谨的介入都只会使这类表达显出笨拙、滞涩与

质木无文。所以情感的高度亢奋和投入,是这类写作很重要的特征。这就使

得这类写作的过程是一种非常动态的、乃至于是呈现出相当程度的非理性状

态的一种过程。写作者当时的情绪状态往往成为写作成功的关键,高昂的情

绪状态与适宜的表达形式的不断契合,产生的结果就是富于灵感,所以这类

写作是最富于灵感性特征的写作,是最有状态的写作,因此也叫创意型写

作。这个状态,有时我们称为“创作状态”。这类写作的难点与特点,就在

于酝酿阶段要逐渐酝酿出这种状态的生成,状态一经生成,必须马上及时进

入呈现阶段,所以酝酿的末期与呈现阶段紧密结合在一起。论文的写作,我

们从未将其称为“创作”,只有文学性写作才享有“创作”的美称。

九、文章的体裁分类

Page 62: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55

以上讲结构是以单篇文章为单位进行的讨论。以下讲体裁,是以某类文章集

体呈现的特点为研究对象。文体论中对文体进行分类的标准,直接关涉到写

作基本理论。写作时要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体裁,这就需要对每一种文体

的特点有准确而灵活的把握。

按照实用性与审美性、功能性与文学性、功利性与艺术性的区别,文体有两

大类型的文体,即科学性表达的、说理致知的、实用型写作(或应用型写

作)的文体和艺术性表达的、言情求动的、审美型写作(或文学型、创意型

写作)的文体。

(一)说理致知为主体的文体类型

总体特征是实用性、格式性为主,以适宜的文学性为辅。

1.科研论著类——研究世界,认识世界

(1)自然科学类

论著

论文

杂论(科普、科评、科教等,如果文章审美魅力足够,

就成为言情求动类文体)

(2)社会科学类

论著

论文

杂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文艺等的评论,

如果文章审美魅力足够,就成为言情求动类文体)

2.实践运用类——改造世界,使用世界

(1)对自然科学成果的运用类

各种工程计划书

各种项目方案书

(2)对社会科学成果的运用类

政务文书(通知,公告,通告,请示,报告,批示,公

函,批复,申论等)

律法文书(法律条文,计划方案,规章制度,起诉书,

答辩书,申诉状,执行令,传票等)

Page 63: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56

商务文书(可行性论证报告,市场调研报告,商业计划

书,营销策划书,合同协议、广告文案、往来商函等)

其他社会生活事务文书(调查报告,计划,总结,简

报,感谢词,答谢词,贺词等)

个人生活事务文书(祝寿词,迎词,送词,吊唁词,悼

词,祭文,铭文,书信,邮件,有些文采和审美魅力成为格式化后,

就失去了原创性与独创性)

新闻文体(消息,报导,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

文学等;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审美魅力足够,就成为言情求动类文体)

(二)言情求动为主体的文体类型

总体特征是创意型写作、完全文学性、完全审美性。这类文体的分类也比较复

杂,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是根据文章外部特征自然呈现的集群来分,分为小说、

散文、诗歌、戏剧文学(剧本)四大类,是很直观而基础的一种分类法。另外

还有一种三分法,在更高层面上,超越了文章的外部特征,从更内在的标准上

来看文体类型,分为叙述类、抒情类和议论类三种。四分法和三分法是可以结

合起来理解言情求动类写作的文体体裁的分类方法。

1.主叙述的文体部类

首先以小说为典范,形成叙事文学的环境、人物、情节的三大要素。其次是戏

剧文学,既是独立的文学体裁,也成为话剧、电影电视艺术的基础。而形式最

丰富和复杂的当是第三类叙述性散文,可以细化为五个类型,即叙人的肖像速

写体、叙事的故事讲述体、叙物的托物言志体、叙景的借景抒情体(如游

记),最后还该有一类正在崛起的,可以叫做叙心的内省忏悔体,这一类是心

理描写的发展和扩大,需要把心灵作为一个真正的宇宙或生命来看待,然后发

现里面的丰富和奥秘,里面的健康与不健康,里面的健全与不健全(残疾),

跟当代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密切相关,需要若干心理分析的理论作为工具。

第四类主叙述的文体为新闻文体,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2.主言情的文体部类

首先是诗歌,写作上言情的最高形式就是诗歌。诗歌可以分为典型的诗和非典

型的诗。典型的诗是指有相当艺术高度的诗歌,包括格律诗(绝、律、词、

曲);对偶,对联、对仗;歌行体诗;现当代自由白话诗等。除此之外,还有

很多非典型的诗歌形式,也具有很特别、很强的生命力。比如某些打油诗,来

自民间的谣,民谣和童谣,来自民间的歌,如山歌、民歌、情歌、渔歌、牧

歌、号子等,还有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箴言诗,如增广贤文、三字经、旧约

箴言、弟子规等等各种情理并茂的格言警句,在当代还产生很多亟需要关注和

研究的短信诗、广告诗等等。

Page 64: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57

其次是散文诗,是比一般散文更加诗化的文体,这类文体在文坛上不占主体地

位,名篇佳作不如其他体裁。

第三是抒情散文,按照现在一般分法,可以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

抒情又可以分为即事抒情、借景抒情、即物抒情和入理抒情四种。

3.主说理的文体部类

这类文体首先是看其满足言情求动特征,其次才考虑其满足说理致知的特征。

这里主要是指各类有足够文采与审美魅力的评论性文章。是内容最为繁杂,形

式最为多样的文章体裁,也是发展变化随时代发展而愈演愈烈的文体形式。大

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文艺评论(包括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评、剧评、乐

评、影评、娱评、美评,这类评论主要不是注目其“论”,而是注目“评”,

即其赏析性特色,也就是说不是作为论文性质的评论,而是作为散文性质的评

论);二是社会评论(包括日常生活、重大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宗教、法

律、军事、文体、各种市场的各类评论);三是除文艺评论外的各类书评(信

息时代,书评担负了阅读导向的任务,所以好的书评有时显得比被评论的书籍

本身还重要)。主说理的文体部类的文章,一旦丧失了足够的审美魅力,就只

有排列到说理致知的科研论著中的实用性“杂论”文体类型之中。

结语

简言之,上文主要讲的是文章结构的重要性,并略微介绍了结构的原理和方

法。此外,也讲到各种文体(genre)及体裁特征。对文章体裁的研究一般称为

文体论,也是认识写作的基本规律的一个重要角度。希望通过这些介绍与陈

述,以使学员能够基本掌握文章结构的构思要领,亦能通过整体文体的介绍,

培养一种“文体意识”。无论如何,上述仅是整体概述,接下来的各讲将对各

种文体做专题、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

1.结构;结构意识

2.层次

3.结构三分法、结构四分法

4.创作状态;灵感

Page 65: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58

5.文体总分二分法;言情文体的三分法与四分法

思考题/习题

1.分析下面这篇说理文的结构的起承转合关系。

《读孟尝君传》(北宋·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乎,孟尝君

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

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2.分析下面这篇言情文的整体结构的起承转合关系和局部结构的特点。

《夏感》(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

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

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

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

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

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

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

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

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

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

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

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

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

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

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

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

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

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从小学课本自选一篇叙事文,分析其整体结构的起承转合关系。

Page 66: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59

阅读/参考资料

徐中玉 2004。《大学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二章文章构成要

素之第三节结构、第四节语言、第五节标题;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关于文体的

类别的划分)

[南朝]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今译》(神思第二十六篇),北京:

中华书局。(1986)

[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Page 67: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60

第六单元

文学创作一

教学目标

学习后,学员应能:

1. 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特征与属性。

2. 了解何谓散文及其特点与分类。

3. 知道散文写作的一般要求。

导言

巴金曾经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

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

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钱理群 2008:5)。这句话道出了文学的

意义与读文学的目的。当然,他也说出了写作者的责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阅读文学呢?当代学者钱理群说过,对于文学,我们须

“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

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

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

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

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像、创造的冲

动,……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第一(原初)感觉、感

悟、涌动、冲动’是最可贵与最重要的,它是文学阅读(欣赏)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以后的文学分析的基础(钱理群 2008:6)”。

有了用“心”阅读的能力后,我们也要学习文学的理论,以把欣赏的能力提

升到较为专业的高度。本文内容涉及的正是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了文学的

特征与属性,我们便能以此审视文学作品,看它是否真的配称“文学”。别

忘了,市面上可有太多挂以文学之名,却无文学之实的作品。选对文学作

品,才不会浪费金钱与时间,也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此外,掌握文学

Page 68: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61

概念可让我们在评价文学的优劣时有清晰明确的判断标准。当然,对于有兴

趣创作的朋友,掌握文学的概念更是必备条件。如果说用心阅读是一种感性

的方法,那么本文所提供的将是较为理性的方法,希望读者在阅读,甚至创

作文学时能两者兼具,以挖掘文学的美。

本章也将介绍散文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散文写作的一般要求。余光中

说过,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中文散文品类繁多,作家灿若群星,作品

浩如烟海,足以让世人惊叹。希望学员在阅读此章后,能对散文有进一步的

了解,并提高阅读散文的兴趣。最后,本章以多个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为例进

行阐述,希望学员能找出其原文来阅读与赏析。

正文

文学类文体概述

一、文学与文章

文学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章乃是指语言艺术之外,见诸书面

具有相对完整结构的文字篇章,包括启事、公函、通告等。文学与文章都是

以语言文字作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中介,它们都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作

用,这是它们的共性。

文学与文章的区别则在于:

两者性质不同。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人类的审美形式之一,是情

感、体验、形象的文字外化形式。而文章是表达认识和思想的载体,

讲究科学性和逻辑性。

两者对社会生活所起的作用不同。文学给人以艺术享受而无急功近利

的实际效益。文章则明理载道,传递实际信息,为政治、经济、文

化、教育等社会生活实际服务,有经国、立言、益智之效,为人生日

用所必需,要求即有实益。

两者形式不同。文学以具体的情感和形象面对读者,文章则主要以逻

辑推理和论述告诉读者;文学可以虚构,而文章则说理论道,必以事

实为依据。

文章主要是一种交往和表达的实用工具,因而学习和掌握它是一种技艺。只

要懂得一定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练习,就可以基本掌握。但文学写

作就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而是一种艺术创造,所以通常又叫作“文学创

作”。它虽然也有一定的方法可依循,有许多中外文学传统可以继承借鉴。

但,并不是懂得了文学创作上的道理就一定能写出有成果的作品。

Page 69: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62

文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必须要求不断有所创新。它不仅仅需

要创作者有较高的思想和认识能力,还需要激发和调动全部的体验、想像、

情感、直觉乃至先天的才能。因此,有人认为文学是天才的成就,创作是教

不会的,并非是经由教与说即能学会。

不过,话说回来,了解文学的基本性质,领会文学作品一般特性及体裁分

类,懂得文学写作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是创作成功作品的必备条件。同

时,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文学修养,做一个高水

平的欣赏者。

二、文学的基本特征

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的语言行为和语言作品的统称。例:毕

业演讲、申请参观工厂的公函等都可算文学。

狭义的文学才是今天通行的文学概念,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像等综

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狭义的文学通过作家的想像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

结构中,以表达作者对于生活的某种发现和体验。例如鲁迅在发现中国文化

的腐朽后写下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控诉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文学是一种艺术创造,而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复制,但它表现的情感也总是折

射了现实。例如李昂的中篇小说《杀夫》写一个女人被丈夫凌虐至疯,最后

将丈夫杀死。作者取材于现实中的家暴案件,但其小说不是案件的直接复

制,当中有很多作者的个人想象与创造。

三、文学的本质

德国艺术史家、社会学家、现代艺术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格罗塞(1862-

1927)如此解释何谓诗歌:“诗歌是为达到一种审美目的,而用有效的审美

形式,来表示内心或外界现象的语言表现。”

这一定义至少包含了诗歌(文学)的三个最重要属性:审美属性、情感属

性、话语属性。(李敏 2007:136)

(一)审美属性:

文学是艺术的一种,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

Page 70: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63

那什么是美感呢?哲学家康德解释生理快感和美感的区别在于是愉快在先

还是判断在先——如果愉快先于判断,则是生理快感,反之则是美感。文学

审美的过程即是一个判断先于愉快的过程,只有先对文学文本进行判断式的

赏析,才知道其内涵的美与丑。

人类具有审美的追求,人类不能停于本能的审美追求。

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

和谐发展、创建和谐境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

文学让作者自身情感得到释放,同时给读者一种审美的快慰,这便成了

美。

审美成了评价文学优劣的一大标准,甚至最重要的标准,如波兰文艺理论

家罗曼·英加登所说:“文学的艺术作品不是为了增进科学知识,而是在它

的具体化中体现某种非常特殊的价值,我们通常称之为‘审美价值’。……

文学的艺术作品由于某种原因没有体现这些价值,那么它即使能够提供这种

或那种知识也是无济于事的。”

从写作目的上看,文学写作目的有两种,一是无目的,一是有目的。

无目的的写作作为作者情感的迸发,是诗意所为。

毫无疑问,这种写作方式无外在的目的,作者关注的只是自身的关照、深/

省思,对外界的审视,情感的述说都显示审美的本质所在。例:简媜的《水

问》收录不少作者在大学时期创作的散文,其内容多是作者读大学时的所见

所想,无外在目的。这些散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而有目的的写作所表达的是一种倾向性,无论是教寓,劝说还是宣传,其

中不无作者畅快的释放,一种情感方向的暗示,这暗含着一种浅层的美。

例:鲁迅的中篇小说《阿 Q正传》有意展现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

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面貌。

(二)情感属性:

文学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文学表现的都是一

种情感。

中国所谓的“诗言志”、“发愤著述”,都说明文学蕴含情感。

文学的情感属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情感,一是读者的情感。

写作是作者自身思想的情感的释放,同时又表达着对外界的一种体悟、关

怀和感受。

Page 71: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64

读者的情感只是一种联系作品的联想和想像。

读者和作者通过作品达到一种情感和心灵的沟通,在这里作品同时成了作

者和读者情感的载体和寄托。

(三)话语属性:

文学是用语言构筑起来的一个系统,文学以语言为媒介。没有语言,文学

不可能称作文学。

文学的“文”字,即有“文字”之说。

文学通过语言形式,表达作者自身的情感以及述说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

人文关怀。

并在这一过程中以想像、虚构、创新、修辞、形象等多种形式来呈现其审

美性。

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

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钱理群 2008:6)。

散文

一、什么是散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上,散文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文类。自五四新文学运

动以来,在产量上,散文的作者与作品都多于小说及现代诗。散文是把各种

具备完整要件的文类剔除之后剩余下来的文学作品的总称:“残留文类”。

某个文类一旦发展成熟就会从散文的统辖下跳脱出来,自成独立文类。这使

到散文一直是一种次文类,内容过于庞杂,很难在形式上找出统一的要件。

但硬要归纳的话,也可得出以下结论:

内容:必须环绕作家的生命历程以及生活体验。

风格:必须包含作家人格个性和情绪感怀。

主题:应当诉诸作家的关照思索和学识智慧。

可见,散文以“有我”为张本,要求“文字上的真诚”。郑明俐的解释更精

简,她认为散文“内容求其深,形式求其美”(郑明俐 1986:16)。

二、散文的特点

Page 72: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65

(一)贴近现实,抒写真实感受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有感而发,有为

而作,抒写作者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生活境遇是散文的一大特点。王安忆说

过,散文好像没有什么特征,我们往往只能用“不是什么”来说明散文是什

么。这大概是因为它其实是文学创造中最接近于天然的缘故。它不完全通过

虚构的形式。小说和诗都是虚构的产物,前者是情节的虚构,后者是语言的

虚构。而散文在情节和语言上都是真实的。它在情节和语言上都无文章可

作,凭的倒是实力。

诚然,单纯的记录一件实事或实物,并不能称为文学散文,散文要求必须写

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抒发真挚的情怀。

例如:简媜以《水问》一文纪念一名在台湾大学醉月湖自杀的深情女子,当

中有作者对情爱的探问和感受:“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你于是成了一只冷僵了的蝴蝶标本,在图鉴上注明因求偶不成而自戕,被

传阅于唇齿残香的茶余饭后。”“是不是春到芳菲春将淡,情到深处情转

薄?”“聚是一瓢三千水,散是覆水难收”……

那,散文可以虚构吗?有些人认为散文是描写真人真事的,这不必然。散文

可以描写想像中的人与事,可以有一定的虚构、夸张的成分。散文中对真情

实感的要求不是指这种外部的生活真实而是指精神气质上的真性灵、真性

情,这才是散文的中心。一般散文不大受制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完整、

连贯、统一的要求,而只是摘取生活中的一个动作、一个场景、一样事物、

一句话等等描写,或白描或抒情都不限。

西西在《非马》一文中以马的身份述说人们重视外表不重视内涵的缺点,情

节虽是虚构,但内容真切动人,且有警醒人们的作用:“我说,请你相信

我,我是马。”“你说,我欺骗你,因为,我有一条鳄鱼的尾巴,又有一个

鳄鱼的外表。”“难道真要有一匹马的外衣,要一些蹄,要一些血汗,要一

些鬃毛,你才承认我是马么。许多神你看上去觉得他们是神,但他们是人。

许多人你看上去觉得他们是人,但他们是兽。”“而你说,鳄鱼即使流泪,

也不是真正的伤心。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

郑明娳认为,在散文的殿堂里,只能捕捉一个人的一个片面(郑明娳 1986:18)。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对儿子付出的爱,且缩小范围,镜头直

接特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攀爬月台的一点背影。

(二)题材广阔

散文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怀友、访旧,可以描写风土人情、国际

风云、花鸟虫鱼、地方风习、街头景色、往事回忆、感情抒怀。天上地下、

Page 73: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66

古往今来,无所不可作为散文的写作题材与内容。散文家往往可以摄取生活

的一个片断、侧面,书写他特定的感受和境遇。

(三)结构自由,形式灵活

散文结构从来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灵活、随意既是它的长处,也

是对作者一种要求。散文之“散”,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其结构特征。散文之

“散”就表达方式来说,是叙述、描述、抒情、说明、议论等自由调度,灵

活运用。就布局形态来说,只要围绕相应主题和主线,散得开又收得住,就

可以博采兼收各种社会生活现象。这即是所谓的“形散神不散”之意了。神

不散是指中心明确。它可以时而写现在,时而写过去,海阔天空,潇洒自

如。

忆明珠的《鱼的闲话》写到鱼与“余”字的谐音、最受人喜爱的鱼类、画中

的红鲤等,且有作者的一些童年趣事。尽管作者所写之事不少,但都围绕着

主题——鱼来写,体现了写作的自由与灵活。

三、散文的分类

自五四运动近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以降到现在,现代散文可以划分为八种主

要的类别:

(一)小品:现代散文的正统主流。其特征有:

1.专力描写作者个人片断的情思,多无章法结构上的严格要求。

2.文字简洁峭拔、笔力雄健为尚。

3.思想格局精致统一。

4.笔调以闲适雍容为常。

5.以造境取胜。

(二)杂记随笔:不注重艺术造境的散文,内容杂揉议论性与记录性。

(三)游记 (四)日记 (五)尺牍 (六)序跋 (七)报告文学 (八)传

散文以描写对象和偏向的不同,又可分为:

1. 叙事性散文:以叙述人物或事件为主的散文样式。

Page 74: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67

叙事性散文大多可用第一人称视觉,围绕“我”的所闻所见来叙述人事,描

绘景物、表达感受,行文又可以夹带抒情和议论。如鲁迅《藤野先生》、朱

自清《背影》就是以人物为主,前者叙述老师,后者叙述父亲。鲁迅《朝花

夕拾》讲叙童年经过,亦属于记事类。

若以更广泛的范围来认识叙事散文,则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都可以

归入此类。

报告文学: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

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一般能即时发表,并

能发挥社会作用。例:夏衍的《包身工》叙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被贩卖到

工厂、矿山的工人)遭遇的非人待遇。

传记文学:以较强的文学笔调叙写人物事迹和经历的散文样式,一般要求以

历史中的真人真事为叙述对象,同时在局部细节上也允许进行适当的艺术选

择、加工、概括,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所写的

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

游记:一种艺术的记叙参观、游览、旅行见闻的散文样式。优秀的游记要求

作者饱含情感,形象的描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又能恰当的糅

合精辟独到的议论,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例如朱自清的

《绿》通过梅雨潭的绿绿潭水,抒写作者之情。

2. 抒情性散文:一种有浓郁的抒情格调、情辞并重、精致隽永的散文作品。

它要求真率坦诚,抒发真情,拒绝假意,并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倾注作者的主

观感受和激情。同时还应该有精巧的结构、生动的语言、浓郁的诗意和丰富

的联想。

例如简媜在《白千层》一文歌颂树的可爱。这棵生在大学校园的白千层让作

者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诗意、生动的语言——“树皮一层层地,仿佛要脱掉

旧衣换新裳一般,拉拉扯扯个没完没了”,“满树上浅、黄、白,一撮一撮

地,那么奇奇妙妙,打从长眼睛也没瞧过。风一来,就东摇西摆,活像千只

万只的小毛刷”。作者甚至怀疑这些“毛刷”的功用是刷洗白云——“瞧瞧

那阳光下的云朵多洁白,哦!几乎我要相信,白千层的小刷子是为了刷白云

的天地游尘的。哦!多像一个满怀关爱的大男孩,连一粒灰尘也不愿他的白

云情人沾着,我几乎感动了”。

对于抒情散文,情感的丰富与复杂往往令作者欲说还休。一篇散文中虽也有

抒发单一的情感的,但往往是以一种情感为基调,纠结着多种情感(普丽

华、江少川 2007:211)。以刚才提及的《白千层》为例,作者也表达了自

己因看白千层看得入神结果迟进课室被教授骂的愤愤不平。作者不明白自己

对白千层的喜爱如何触怒教授。

Page 75: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68

3. 议论性散文:主要以说理议论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学性散文。议论散文涉

及的范围比较宽泛,有杂文、小品、随笔等等。

例如龙应台的《中国人,你怎么不生气》谴责民众对社会不公的不闻不问,

作者认为这是造成不公事件继续存在的主因。

四、散文写作的一般要求

(一)善于立意

散文的艺术魅力,离不开其思想的蕴籍。能够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优秀

之作,必然闪烁着深刻和隽永的思想内涵。有了恰当的立意,就能使散文

“散而有序”,而立意是否有深度、有新意,又是每一个有成就散文作家时

时刻刻关注和思考的。因此,散文写作首先要求把思想意蕴放在首要的位置

上,这就涉及“立意”的问题。

立意是什么?上文已经提过,立意就是要求作者在写作时能确定和提炼文章

主要思想。一篇文章选材如何取舍,布局要如何措置,语言要如何遣用,甚

至感情要如何抒发等等,这全都要根据主题思想来确定。

成功的立意是指意在笔先,即在动笔之前先有了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实验经

验与相关的研究。对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人来说,立意是指一种对生活或材料

主动的提炼构思功夫;对于初学写作者而言,更多是指面读作文题目而作的

审题工作。

例如杨绛《我们仨》开笔即以古典文学中的驿站和舟写死亡带走钱钟书和女

儿——不同寻常的立意思路。另外,龙应台上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

气》一文紧扣“生气”二字,列出许多社会上不公不义之事,如乱扔垃圾、

乱排污水、生产有毒食物等,逼问读者为何不“生气”。

(二)构思要精巧

散文作家须善于确立和把握线索,根据主题需要沿一定思路将散落的材料加

以恰当剪裁安排,使它发挥最大的能量。

叙事散文一般以人事为线索。例:蔡元培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叙述作

者入北大当校长的经过及当中的所见所想、所做所讲。

抒情散文一般以情理或者题眼为线索。例:简媜的《白千层》写的是白千层

的树皮、花朵,以及作者因白千层而产生的联想。每个内容都紧扣白千层来

谈。

Page 76: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69

游记则多以景移物换为线索。例:朱自清的《绿》从山写到瀑布,从瀑布写

到梅雨亭,从梅雨亭写到岩石,再从岩石写到梅雨潭。

散文的结构布局多样多种,如:

1.连贯式:以一事、一人、一物为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转换展

有序抒写。例:蔡元培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和朱自清的《绿》。

2.组合式:凡以情理和文眼为线索者,就可以采用这种比较复杂的结构方

式,在这种结构中,人、事、景、物之间不一定互相关联,可以是一种组合

关系。但它们应当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方面反复表现某种思想、诗情和意

境。

诗与散文之眼是写作中主题所在;是中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

语。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如周作

人的《苦雨》。

《藤野先生》是另一例子,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的正直、热诚、教学认真负

责、毫无民族偏见的老师的一曲颂歌。结尾一段话这样写道:“他的对于我

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

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

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一段话点

明了文章的中心,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是对藤野先生的评价,言之凿凿,饱

含深情,展示了藤野先生的高尚精神。抓住这句话,我们可以明白藤野先生

“伟大”在哪里这个问题。

3.意识流式:是以作者流动的意识为中心线索,展开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

间互为交融的描写,由客观事物或情感引起主观的自由联想和抒情独白。

例:余光中的《鬼雨》。

(三)要讲究文采

散文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

采,还要善于发扬它。散文特别讲究文采。语言文字的优美奇绝、千姿百

态,是任何文学样式所不能替代的。

这里所说的文采,是指作家对语言文字的反复锤炼和认真推敲,尽可能使文

字能够发出文字的光彩与魅力。

Page 77: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70

冰心:“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但冰心的散文之所以有魅力

是在于文中有诗。语言上也追求诗情画意,富丽精工。例:在《往事》中,

冰心如此写乡愁:“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掠着头发,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

着指尖,指上捏着了乡愁。是实实在在的躯壳上感着的苦痛,不是灵魂上浮

泛流动的悲哀!”

朱自清公认是现代散文和现代汉语的楷模。其为人为文均表现出中国知识分

子正直清白的节操。叶圣陶说过,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自

清应该是首先被提到的。白话文能不能达到乃胜于唐宋八大家之作,朱自清

的创作实践是最好的回答。朱自清把古典和现代、文言和口语、情意和哲

理、义理和辞章,结合得近乎完美的境地。尽管有着意为文,过于精细之

嫌,但那洗尽铅华又雍容华贵的风致实在是现代散文的骄傲。如《匆匆》是

诗,也是散文,是抒情,也是究理。文字间流淌着视觉美和听觉美,可以一

遍遍咏读,愈读愈觉得清新中带有醇厚。一个具备普遍意义的时间问题被干

净清爽地剪辑在鸟、树、花的意象中,唤起人充满青春气息的忧伤,仿佛是

五四时代的春江花月夜。

Page 78: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71

结语

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

神,而不是其它。读文学作品惟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

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

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

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

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

好”了(钱理群 2008:5-6)。希望学员今后都能爱上文学,进而懂得书写文学、赏

析作品的基本认识。

关键词

1.文学基本概念

2.以“人”为主

3.散文

思考题/习题

1. 读文学的目的是什么?文学有何社会功能?

2. 散文内容可否虚构?试实例说明之。

3. 试以“回忆”为主题,书写一篇散文。

阅读/参考资料

董学文、张永刚 2001《文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敏 2007。〈文学的本质问题界说——由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说起〉,《各

界文论》,第 6期,页 135-137。

普丽华、江少川 2007。〈第九章 文学文体〉,《现代写作概论》,武汉: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

钱理群 2003。〈用文学经典滋润下一代〉,《中华读书报》,7月 23 日。

徐中玉 2004。《大学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Page 79: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72

郑明娳 1986。〈现代散文的写作与欣赏〉,《现代散文纵横论》,台北:大安出版

社,页 17-44。

Page 80: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73

第七单元

文学创作二

教学目标

学习后,学生应能:

1. 掌握小说与诗歌的界说与分类。

2. 了解小说与诗歌的文体特征。

3. 明白小说与诗歌写作的基本要领。

导言

不知道现代人会不会因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变快而失去阅读小说与诗歌的能力?难

以否认的是,要从这两个文体寻找乐趣,读者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与欣赏能力。如果因

为工作繁忙而典当这个趣味,实在是得不偿失。

小说,按照英国著名的作家兼文学学者佛斯特所言,其基本面就是故事(福斯特

1984:22)。故事,是一个我们从小就感兴趣的东西。很多父母甚至会在孩童睡觉前

说故事给他们听。为什么故事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它拓展人们的想象,让读

者、听者能够在脑中建构一个文学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认识人、生活甚至生命。想

想看,我们曾经因为美猴王大闹天宫而乐开怀,我们曾经因为阿 Q的迂腐而惭愧,我

们曾经因为七巧的疯狂而惧怕、无奈。为什么呢?因为小说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人

啊。小说把一个个人和他(她)的人生摆在我们面前,供我们阅读、品味。阅读小

说,就是一个感动和发现的过程,从而有所感动和发现。

至于诗歌,则是一个比小说还古老的文体。余光中曾说过说,诗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入

场券。为何诗歌的地位如此高呢?因为它是美的提炼。诗歌篇章较短,但也因为短,

诗人才必须在有限内追求无限,用最美丽、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重要的思想与感情。

朱光潜先生说过,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因为诗比其他文类纯粹、精

微,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其他文类。

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小说或诗歌评论家,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小说家或诗

人。但掌握好小说与诗歌的基本概念:界说、分类、特征、写作基本要领等,是迈向

这两个目标的前提。即使不抱有这样远大的理想,掌握上述概念,也能帮助我们更好

地赏析文学作品,从中获益。

Page 81: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74

正文

小说

一、小说的概念和文体特征

小说是一种侧重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展现生活场景的叙事类文学样式。

作为一种叙事性文体,小说不像诗歌和散文那样的直抒情感,而是以冷静理智的态度

“直面人生”,主要通过叙事方式,塑造典型的人物,展现生活场景。艺术形象的完

整性和人物性格的逻辑性,是当代小说标志性的特色,也是作者创作小说的根本追

求。小说文体大致上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人物是小说叙述的中心

小说必须具体写人物。着重刻画人物形象被认为是现代小说走向成熟的标示。同其他

文学样式相比,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拥有更丰富、更自由的表现手法。它不像戏剧剧本

那样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主要以人物台词展现人物性格,也不像报告文学那样受真人

真事的约束。小说可以具体地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也可以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还

可以通过对话、行动以及环境气氛的烘托等多种手段来显示刻画人物。

古典小说《红楼梦》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首先就是贾宝玉以及金陵十二钗等一个个活灵

活现的人物形象。如果说,传统小说已经到了这种艺术表现的高度,那么现代小说就

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因素,诸如人物联想、感受、思考和幻觉。正如福斯特所言,

“小说中的人物,假使作家愿意,则完全可为读者所了解,他们的内心和外在生活都

可裸呈无遗。”(福斯特 1984:41)小说不仅可以写出人物浅层的、明朗的心理领

域,而且还力图展现出深层的、本能的、下意识的心理内容,精神状态和生命力。

例:张爱玲的《金锁记》如此描述女主角七巧在知道暗恋的对象有意骗她后的内心矛

盾:“虽然隔了十年,人还是那个人呵!就算他是骗她的,迟一点儿发现不好么?即

使明知是骗人的,他太会演戏了,也跟真的差不多罢?”,深层刻画了人物的心理。

(二)情节是小说叙述最基本的构架

小说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内涵的展示和性格发展的历史。小说不同

于其他文艺作品,为了让事实说话,使人物的思想、言行,取得一层深一层的展开,

引人入胜,就必须组织相对完整、合理的情节。长篇小说的情节往往还以其丰富、复

杂和曲折见长。

情节是人物之间互相联系、组成矛盾冲突的历史,也是人物的性格、思想形成与变化

的历程。复杂、丰富、完整、合理的情节,本身就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

Page 82: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75

同时,小说也可以使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得到深入的、全方位的展现。与其他文体相

比,小说一般上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可以更方便、全面地描绘多方面的社会生活,

反映多种的矛盾冲突。

(三)具体充分的场景展示是小说的特长

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是人物,而人物活动总要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受其制约和影响,故

事情节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变化、发展的。小说在篇幅和叙述时空上的自

由,可以使其充分发挥场景展示的艺术功能。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女主角流苏

在刚刚粉刷的空荡荡的新房子中感到空虚:“空房,一间又一间——清空的世界。她

觉得她可以飞到天花板上去。她在空荡荡的地板上行走,就像是在洁无纤尘的天花板

上。房间太空了,她不能不用灯光来装满它。”“一间又一间,呼喊着的空虚。”

(四)灵活多变,手法多样的叙述方式

与其他体裁相比,小说的叙述方式十分多样,且又灵活变化,诗歌散文一般上多以作

者的语言为主,而小说则可以作者出面介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也可以直接

写出人物的对话或者独白,还可以用叙述人语言来叙述一切。叙述者可以直接介入叙

述的事件、人物关系、气氛、情绪当中,乃至于实实在在的其中扮演一个角色。

二、小说的分类以及其特征

(一)长篇小说:大都在 10 万字以上。

具有相当大的容量,可以深广的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常常是一个社会、一个时

代缩影的作用。作者构思长篇小说,一般多采用纵横结合的叙事形式。一方面,对某

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进行有始有终的纵向叙述,在另一方面,对某一个复杂的社会

生活,进行全方位的具体横向描绘。由此组成的典型环境,加上作者各种表现手法的

应用,使众多人物的活动有了广阔的天地。从而展现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

之间的复杂关系。例:曹雪芹的《红楼梦》。

(二)中篇小说:2-10 万字(一说 3-4 万字)

中篇小说一般只塑造一两个主要的人物。反映的社会化生活通常限于某一个阶段。故

事情节不太复杂,线索比较单纯,往往围绕主要人物形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

组成比较完整的布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某一阶段社会生

活的实际情形。中篇小说的特质全在于情节单纯而力求丰富,人物关系简明但着意冲

突。叙述语言充分表现人物的个性,比长篇小说较容易把握。例:沈从文的《边

城》、李昂的《杀夫》。

(三)短篇小说:1万字左右

Page 83: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76

一种篇幅较短、容量较小、可以迅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样式。这种文体要求作者

善于以敏锐的眼光,深邃的笔触,通过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达到反映生活

真实和时代风貌的目的。它一般上可以用速写式的手法勾勒场景,故事情节可以相对

单一、简捷,情节起伏也可以较小;它可以以刻画一个主要的人物为主,人物之间的

关系也相对单纯一些,不要求像长篇、中篇小说那样复杂,也可以不具体交代人物性

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可以腾出笔墨,在有限的篇幅内,着力叙写矛盾冲突在碰撞

时期的表现,而不作铺展。由于这种文体一般要求笔墨的凝练,塑造人物形象,当然

也要具有概括力。例:鲁迅的《狂人日记》、西西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四)微型小说:1千 5 百字以内(一说 2千字)

微型小说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短、小、精、深,即篇幅短、容量小、内容精、思想深刻

(路霞 2005:110)。例如本地作家黎紫书的《简写》是微型小说集。

三、小说写作的基本要领

(一)选择和提炼典型材料:宏大还是精短的题材?历史还是现实的题材?

(二)尽力运用各种手段塑造人物形象

构思人物有两种渠道:一种是根据现实生活的真实原型为基础,然后加以改造、补

充、提炼,形成比真实的原型更集中、更典型的人物形象(普丽华、江少川 2007:223)。如鲁迅《故乡》中的闰土的生活原型,就来自鲁迅少年时代家乡的小伙伴。另

一种是杂取种种,即从许多熟悉的人物身上,通过杂取、移植、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新

人物形象(普丽华、江少川 2007:223)。有人就说鲁迅《阿 Q正传》里的阿 Q是中

国人的一面镜子。

人物形象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具有一种感召性的精神力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说

的成功与否。

·肖像描写:外部形貌的描写,成功的描写要求依据人物的年龄、民族、职业、经济

地位、思想情绪以及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的特点,在写出人物主要外形特征的

同时,展露其内在世界和精神风貌。

例如西西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如此描述作为尸体化妆师的女主角的外形:“我

的脸比一般的人都显得苍白、我的手也是这样。我的双手和我的脸都比一般人要显得

苍白。这是我的工作造成的“后果”。

·动作描写: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既包括人物平常的、细致的行为,也包括体现

人物命运、表现矛盾冲突的重大行动。但无论是哪一类动作描写都要能突出表现人物

性格特征,并具有一定典型意义。

Page 84: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77

例如白先勇在《玉卿嫂》中如此描述玉卿嫂得知所爱之人背叛她后的疯态:“一口咬

在庆生的肩膀上来回的撕扯着”,“她的手活像两只鹰爪抠在庆生青白的背上,深深

掐了进去一样”,“把庆生的头用力揿到她胸上,好像恨不得要将庆生的头塞进她的

心口里去似的”。

·心理描写:对人物内心状态和思想活动变化的描写、潜在意识的暴露、内心秘密的

揭示,目的都是为了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心理描写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内心独白、

潜意识描写属于直接心理描写。例如西西在《感冒》中描述女主角对父母帮她安排婚

事的不解:“我的父母不要我了。为什么我不能平平静静地在我的家里度过我的一生

呢。”间接心理描写是借助人物表情、姿态、动作、语言、景物来透露人物的内心世

界。例如张爱玲的《金锁记》描述七巧因爱受苦:“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

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另外还有梦境和环境描写等等独特心理描写方

法。

·对话描写: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包括人物语言、语态所做的具体描述。要做到

“闻其声见其人”的艺术魅力。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通过对话塑造孔乙己自欺欺人的形象:“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也是构成故事情节必不可少的因素。合情合

理,真实可信的细节能使文学作品增加艺术力量。

例如鲁迅的《阿 Q正传》:“阿 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

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

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 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

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

‘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 Q便全

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

回事,总还是阿 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

了。”通过对阿 Q忌讳的细节描写,使读者更明了他的内心卑微。

(三)从故事入手,根据需要合理结构情节

小说的基本面是故事。对于学习写作小说的人来说,把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一篇小说也就基本成型了。当然故事要讲叙得吸引人,有意思,也需要合理的,富有

变化的布局,这里就涉及故事和情节的区别。

Page 85: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78

故事一般按照时间秩序展开,从开头、到展开、到结束,有头有尾。简单地说,情节

是指故事的先后秩序和穿插方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从故事的开头还是中间、结

局讲起,哪里详还是略,这全取决于作者。这不是说可以任意而为,而是取决于你想

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强调什么意思或者道理。

成功的小说在展现故事方面常常采用许多技巧,常见的有:连环套式的一个故事中套

着一个故事的方法。还有前因后果式、悬念惊奇式的展开方式等等。

(四)灵活地运用叙述方式

叙述方式包括叙述者、叙述角度和叙述技巧。讲叙故事的时候,作者往往不是直接面

对读者,而是虚拟或者操纵某个“中间人”来讲叙,这个中间人就是叙述者。叙述者

可以和作者有关,也可以无关;可以和作者的态度相一致,也可以相抵牾;可以是故

事中的一个超然者,也可以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小说有第一、第二和第三叙述者。

诗歌

Page 86: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79

一、诗歌的界说

诗歌诞生于其他艺术形式之前,是人类语言艺术的最初形式。

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诗可以是文学艺术的通称。在中国古代,最初是诗、歌

分称,不合乐者为诗,合乐者为歌,后来诗、歌合流,统称为“诗歌”,是包括词曲

在内的广义的诗歌。现代诗歌则专指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狭义的诗歌,是一种

饱含着想象和感情,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精炼、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的体裁样式。

二、诗歌的分类

按诗的题材和抒情方式来划分,诗歌可分成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叙事诗:用诗的形式,以叙述者的口吻来描述事件、刻画人物的诗体。它有比较完

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诗人把故事情节融化在抒情气氛中,因此叙事诗也有抒情

成分。

·抒情诗:通过诗人抒发感情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受、情绪和见解,绘景写

人、托物言志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抒情诗是诗歌中最大的门类。中国第一部诗

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相当多的作品是抒情诗。诗中突出的是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

象。另例,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把思念与仰慕之情表现得情真意切,震撼人

心。

·哲理诗:常从客观事物的某些特征中开掘生活的道理,或借助形象的比拟表达某种

人生哲学。例如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

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按句式结构来划分,则可分成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格律诗:是依固定的格式和严密的韵脚进行创作的诗体。现代格律体是一种有一定

诗律要求的体式,它以节有定行、行有定拍、换韵有序区别于自由体,以篇无定节、

行无定字、不讲平仄区别于古代格律诗。在 20世纪 20年代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

创立了现代格律诗,认为诗不当废除格律,主张“戴着镣铐跳舞”,提出了现代格律

诗的“三美”理论:要求诗在音节上要有“音乐的美”,在词藻上要有“绘画的

美”,在章节建行上要有“建筑的美”(普丽华、江少川 2007:201)。并特别强调

论述了“建筑美”,即“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例:闻一多的《死水》。

·自由诗:无定型体。它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不求节数、行数、字数的整齐,更没

有对仗的讲究,押韵方面也较自由,虽注意节奏,但并不讲究有规律的组合音节,而

是顺乎口语的自然规律,使语音自然错落,形成间歇,因而便于自由地表达复杂奔放

的思想感情。自由诗为美国诗人惠特曼首创,中国五四运动前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

Page 87: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80

诗人广泛运用(普丽华、江少川 2007:201)。一首自由诗中,有一字为一行的,有

二十余字为一行的;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跨越占几行的;有分节和不分节的,即

使分节也不必求行数一致的。其放长和收短的建行原则为:必须从诗的情感逻辑出

发,着眼于诗的抒情美和音乐美。如郭沫若火山爆发的自由式的《天狗》、《立在地

球边上放号》、《夜》、《星月与白云》等,激越的情绪经诗行奔腾向前,诗行参差

错落,有的干脆不分节,一气呵成。

·散文诗:兼有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的特点。篇幅短小,情感浓郁,节奏鲜明,语言凝

练隽永,有一定的跳跃性,多采用象征性的意象营造诗情画意的哲理意境。外形像散

文一样,不分行排列,可韵散相间,有词、句、段的过渡。例如鲁迅的《野草》。

三、诗歌的性质与特点

(一)强烈的抒情性

抒情是诗的旗帜。因为诗歌所依据的是主体性原则,抓住事物或外在机缘,通过它来

表现自己,并能把情感化为对象,运用诗的语言和熟练技巧,创造出具有艺术独创性

的作品。例:徐志摩的《云游》一诗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痴情而又自卑的心理。

(二)丰富的音乐性

诗的韵律与节奏便于诗人更充分地的传达情绪,增添诗的抒情色彩;也可以给人听觉

上以愉悦,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使之尽快进入艺术境界。

诗的音乐美表现在外在的音乐性和内在的音乐性两个方面(普丽华、江少川 2007:

204)。外在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韵上,如韵脚、声调、节奏等。徐志摩的《再别康

桥》、戴望舒的《雨巷》,都是被公认的新诗中最富音乐美的典范。内在的音乐性指

内在节奏,即诗人表现在诗中的内心情绪的律动。例:冯至的《蛇》。

(三)高度的凝练性

诗歌由于受到字数、行数的限制,它在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心灵世界方面比任何其他

文学样式都要更集中、更概括,因此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姚国建 2005:228)。因

此,以少胜多,从有限中求无限是诗人须做到的。

(四)较大的跳跃性

诗歌的高度凝练性要求诗歌只写出关键的片段,突出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不要求对

事物的外在作细致的描绘。因此,一首诗的句与句、节与节之间,经常是隔断的,跳

跃式地向前推进,把大片的空白留给读者,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去补充

(姚国建 2005:228)。例:海子的《日光》:“梨花/在土墙上滑动/牛铎声声//大

婶拉过两位小堂弟/站在我面前/像两截黑碳//日光其实很强/一种万物生长的鞭子和

Page 88: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81

血!”第一节用“梨花”、“土墙”、“牛铎”表现出春夏之交南方乡村中午歇息时

分的寂静;接着一下子跳到人物,显得突兀,跨度较大。

四、诗歌写作的基本要领

(一)感悟生活,提炼诗意

到外界去观察,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去获得感动的契机,是寻找和发现诗的途径。诗

人面对客观事物,先是被触动,继而积极思索,进一步体会玩味,挖掘出事物的意

义,发现生活中的哲学,抽取出生活的诗意(普丽华、江少川 2007:204)。

台湾诗人席慕容有一次坐火车,火车过了山洞后,她看到一棵油桐开满了白色的花。

“那时候我差点叫起来,我想怎么有这样一棵树,这么慎重地把自己全部开满了

花。”于是,她便决定写一首给自然界的抒情诗——《一棵开花的树》。

(二)运用形象思维

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形象思维通过创

造种种具体的、生动可感的形象来表达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揭示生活和人的内

心本质。

写诗为什么要用形象思维呢?因为诗应当是美的,而美,应当是来自生动感人的艺术

形象。只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才能对读者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余光中的《我之固体化》:“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

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硬度。/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容易

沸腾,/很爱玩虹的话题。//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我结晶了,透明且硬,/且无法

自动还原。”诗人没有抽象地表达自己怀念祖国的情感,而是通过形象思维,把自己

比成“透明且硬”、“拒绝溶化的冰”。

(三)展开神奇的想象

想象力是衡量诗人有无创造才能的重要标志(姚国建 2005:233)。黑格尔讲过: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诗歌不是追求对生活的再现,而是要追求对生活

作出艺术的表现。诗人须按自己的主观意图和审美表现的需要,去对生活景象作出超

乎寻常的选择、排除、分解、重组和加工。例:阳光照在树枝上的景象,经过江河的

想象,就成了诗句“太阳把七色的花朵投在成千上万的枝条上”。

(四)寻找精巧的结构

能将诸多意象艺术组合在一起的精巧结构才能使诗的艺术空间矗立起来。结构方式基

本有:

Page 89: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82

并列式

o 将不同时空下的景象或人事并列地排在一起。

o 例如北岛《日子》:“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在喜爱的书上留下批语/

信投进邮箱 默默地站一会儿/风中打量着行人 毫无顾忌/……”

展开式

o 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将人或事物在不同时空下的活动一步步展开,组

成类似电影蒙太奇镜头的流动画面。

o 例如舒婷《无题》:“我探出阳台,目送/你走过繁花密枝的小路/等

等!你要去很远吗?/我匆匆跑下,在你面前停住/……”

连环式

o 把一个个意象像环子套环子连结起来,构成一组互相关联而又不断向前

推移的画面,使得诗人的主体情思也随着画面的推移层层递进。

o 例如商禽《凯亚美厦湖》:“比水的清冽/更远的/是林木的肃杀/比林木

肃杀/更远的/是山的凝立/比山的凝立/更远的/是云的苍茫/……”

叠印式

o 打破现实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不同时空的事物交错地放在一起,如同

电影中的叠印镜头一样。

o 例:高伐林的《一分》写一堆好朋友小珍和小珠,高考时仅一分之差,

小珠上了大学数学系,小珍则成了建筑队的徒工。诗从小珍的角度写

道:“八点整/我第一次上工的时辰/也是小珠第一次上课的时辰/师傅发

给我一双洁白的手套/啊,洁白得一定像她领到的课本!//……”

(五)锤炼语词

诗的语词要能做到凝练、可感、多义、跳跃。

所谓凝练,是指语言有密度和张力,即在有限的文字和篇幅中包孕尽可能稠密的内

涵,表现尽可能丰富的生活与思想感情。所谓多义,是指诗歌语言除表层意义外,还

应有深层的内涵,可以让人反复玩味。而所谓跳跃,则是指诗可以省略,可以在节与

节、行与行,甚至意象之间进行大幅度的跳跃。

Page 90: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83

结语

小说和诗歌是文学家贡献给世界的财产。一篇好的小说、一首好的诗歌,即使历经十

年、百年,也依然能给人类美与知识的飨宴。但怎么在这个飨宴中吸取营养是一个大

学问。掌握小说与诗歌的基本概念是从中获益的基本条件。最后,编者以当代学者陈

平原先生的阅读建议作结束:“第一,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第

二,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第三,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有自家的

生活体验做底色,这样才不致于读死书、读书死”(陈平原 2006:38)。

关键词

1.小说

2.诗歌

3.基本要领

思考题/习题

1. 选择一篇你读过的短篇小说,分析作品的人物塑造。

2. 小说与散文有何不同?

3. 举例说明诗歌具有高度凝练性和较大跳跃性的特点。

4. 选择一篇你读过的诗歌,分析作者的形象思维。

5. 尝试书写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小说或诗歌。

阅读/参考书目

白灵 1991。《一首诗的诞生》,台北:九歌出版社。

陈平原 2006。〈读书的策略〉,《大学时代》,第 12 期。

福斯特著、苏炳文译 1984。《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

路霞 2005。〈走出对微型小说认识的误区〉,《文学理论与批评》第 3期。

普丽华、江少川 2007。《现代写作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Page 91: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84

徐中玉 2004。《大学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姚国建 2005。《基础写作》,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Page 92: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85

第八单元

学术写作

教学目标

学习后,学生应能:

1.了解学术和学术写作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明白学术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

3.基本了解学术规范。

导言

北京大学最著名的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先看他们民族

和国家的文化和学术。学术昌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文化幼稚的民族,没有不贫

弱的。”可见,学术对于国家的兴衰是多么的重要。

但人类的知识何其丰富,要怎么成功地挖掘、筛选和传承这些知识,就有赖于学术写

作的训练。学术写作是前面提到的其中一种“说理致知类写作”。当知识经过学者的

提炼、联系,并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才能一睹其精华,并达到智力的提升、视野

的开拓。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王汎森院士说过一段往事:“我们在美国

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

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

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从这里,我们得知学术写作的目的就是对人类知识进

行探索和创新。

那学术写作要怎么训练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静曾说过:“阅读国内外的优秀

论文,就可以学习到论文写作的方法,这些研究文献本身就是‘教材’。”这当然是

一种方法。但这个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也要一定的视野甚至机缘(你怎么知道这篇

论文是不是优秀论文?),否则到头来讲事倍功半。所以,张静后来也认同学生应通

过教材来认识学术写作。本篇的目的既是介绍学术写作的基本概念,让学员对之有基

本的了解。

学术写作的训练应该受到重视,特别是在这个浮夸、急功近利、希望通过各种渠道

(如媒体)快速成名,或千方百计走门路获取名利等不良风气有所蔓延的社会。如果

Page 93: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86

学者不遵守当中的基本原则,国家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准将受到影响。希望大家都能

明白这一点。

正文

一、何谓学术?

“学术”是一种探索真理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作为探索的成果,“学术”

(academy)指的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

根据词源学的考证,在英语中最早出现“学术”(academy)一词是在 1549 年。这个

词源自拉丁语中的“academia”一词,而“academia”的词源则是希腊语的

“akademeia”,意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及其弟子研究学问的小树林——柏拉图

的讲坛即设立在此小树林中。从“学术”的英文词源学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

术”从一开始就是指有系统从事探索专门学问的活动。

学术应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第二个层面是“术”。“学”

的层面是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术”的层面是要解决“怎么样?”、“怎么

做?”的问题。知识的核心部分是“学”的问题,外围部分是“术”的问题。

学术能力(academic ability)即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素质。一个人的学术能力具

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

2. 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

3. 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

4. 作出学术命题的能力;

5. 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

6. 对学术前沿的敏感。

从这里我们可以大概知道一个学员在学术上、治学上需要自我追求的方向了。

二、学术论文界说

学术论文又称为科学论文、研究论文。与一般的评论、随笔不同,学术论文不是仅就

某一事件议论得失,不是仅就一篇作品漫谈感受,也不是就片言只语、枝枝节节生发

开去,发表感想。学术论文是以专门探讨、研究科学领域内的现象、问题为内容,并

以提出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独创性见解为目的的文章(普丽华、江少川 2007:

274)。

Page 94: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87

三、学术论文的分类

按照论文的用途分类,可以分为:学科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若按照论文研究

的学科领域分类,则可分为:社会科学论文(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论文类。

四、学术论文的特点

(一)学术性: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载体,必须有专门而系统的内容。

专门性要求作者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一课题进行目标明确的深入研究。系统性要求

作者对研究课题的渊源、现状、实质、特点、功能以及未来趋势都有全面的阐述和系

统的分析(普丽华、江少川 2007:275)。

因此,好的学术论文都有相对系统、完整的基本体系和理论框架,能够体现出作者深

厚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理论素养。较之读后感、思想评论、杂文等议论文章,学术论

文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较为深厚的逻辑思维力量。

(二)科学性: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以达到认识

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基础,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

o 论点是从材料中自然而然地引出和得来的,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不带有主观随

意性。

o 论据真实、典型、充分,能有力地支撑论点。论证严密、合乎逻辑,能充分地

突显问题的实质。

o 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要交代清楚,不能为了结论而自编数据、例证。

(三)创新性:是指作者的新发现、新创造、新见解,在已有的学术水平有新的发

展。

论文的创新性表现为:发现别人没有涉及过的问题,创立新说(如对于诸子的年代,

钱穆认为老子略早于韩非,后于孔子);深化已有的学术成果,对已成定论或别人研

究过的问题发表不同的学术观点,或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超越和进步(如余英时从宗教

伦理和商人精神考察宋明儒学的发展);以自己的研究纠正别人论述的错误之处或者

以新的发现弥补前人的疏漏之处;综论别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提出问题,提出

争论所在,提示争论方向等。

五、学术研究的具体要求

Page 95: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88

(一)研究必须要有观点,而且必须用论据来证明观点。

(二)接续前人的研究。

(三)语言中性,避免情感涉入,如包含道德判断。例:“逃跑”是具有道德判断的

词,而“离开”则不。“肤浅”一词具有攻击性,“没有深思熟虑”则较为理性。

(四)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如果有好

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王汎森 2005)。

(五)研究的应该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即使讨论情感、文化、生活方式等很个人化的

论题,研究性论文注重的也是流行和变迁的趋向和共性问题(张静 2008:46)。

(六)思路是一致的,方向、标准是恒定的。

(七)用概括、推论等方法,讲观点,必须把道理说出来。

(八)具有探索性。

研究分成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政策研究试图指出人类实践行为中的问题,寻找原

因,并建议解决方案(张静 2008:3)。它确实改变现实,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

这方案是可行的,即人为可以改进的,如建立某种制度以改变现实。政策研究的语言

可懂,让不同背景的人听得明白你所讲的。例: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

(Condoleezza Rice)是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她的长处是她说的布什都听得懂。政

策研究追求的是潜在的、长远的影响。

学术研究的重点在发现,它的最高目标是产出并发展知识(张静 2008: 3)。它也可

以理解成对某种现象的某种原因的解释。学术研究讲究的是基本功,培养逻辑思维。

它的评价标准一般是三种发现:事实的发现、理论的发现、方法的发现(张静 2008:

3)。它可以讨论已知或未知的知识,但一般认为后者的讨论比前者有价值。学术研究

提供一种开放性——你的研究有专利,但你不能封锁这个问题,文献被发现后,立即

变成大家的。例如:居里夫人发现镭这个元素后便将之公布于众,甚至连专利也没申

请。再如在 1970 年代中国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其中包括《易》、《老子》、

《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秦末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即经公布,就为各界所

自由引用。

六、学术的基本功

(一)磨合的过程

磨合的过程是一个学术能力培养的漫长过程,这包括:

Page 96: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89

1. 分析:分析的过程,其中包括归纳、推论、演绎。研究者须把研究要素挑出与联系

起来,并说明其特征。简单来说,就是“从点到线”的过程。

2. 评估:评估就是说明什么是重要、什么是次要。它为的是估计价值,或发展出一些

清晰的标准。

3. 澄清:分类、定位:把某现象、概念、事件、事实放入到某个秩位,做出区分,以

达到识辨的作用。澄清有时须和评估联系起来。

4. 比较、对照。

5. 界定、定义。

6. 描述:对某一个事实、现象的反映。描述是一种陈述,它像镜子一样,不能做出任

何改动。

8. 讨论。

9. 解释:给观点提供原因。

10. 举例:没有解释就没有道理。举例是解释的辅助和补充。一个具备学术能力的

人,不仅仅在知道其论点,还要懂得如何“表达”、“呈现”、“展示”其论点。

11. 罗列:某种顺序的排列。

12. 提要(abtract):假设一个没有看过你的论文的人,可以通过提要,一看就知道

你的观点。

13. 证明:拿出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使别人相信。证据包括:统计资料、报章、他

人的研究事实、案例访谈、田野研究、音像等。学者的言论不能当作证据,你引用它

只能证明你支持那位学者的话。研究者须以事实为证据,让人对你的观点确信为真。

多元的资料来源和证明形式,比单一的可信度更佳。

14. 推论:总结事实发现,是从事实中合理推出一系列潜在的事实。合理推论的能

力、广度和深度,能反映论文处在哪一种水平上(张静 2008:10)。推论使得简单、

表面的事实,经过作者的研究,进展到复杂、有深度和广度的事实层次。例:从“人

口出生率过去十年来持续降低”的基础事实中,我们可推论出下述结论:未来将出现

人口老化的趋势。

15. 因果解释、分析:研究者须解释:什么是因?如何证明这个因的存在?哪一种因

最重要?研究者须依循某种理论传统来作解释,因为理论帮忙思考。

(二)建构研究问题

1.选题

Page 97: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90

论文写作是一种逻辑的训练。研究者须确定:选题是什么?在哪个领域?研究者须根

据兴趣或导师的指引进行确定。选题也是一种成就动机的审视:雄心何在?旨趣、品

位、目标如何?研究者可以考虑优秀的学者都集中在哪一个领域。王汎森说过,选对

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王汎森 2005)。一般来说,本科生论文题旨

较小。

选题时要考虑:

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热情。

自己学科的方向。选择自己学科一向关心、与其基本问题有关联的题目。要

选择核心性的问题,不要选择时尚的、而是相对稳定的问题。

焦点特别集中的小题目。小题目可以做深、做透、做全,简单来说就是“小

题大做”。例:当代学者陈平原在完成博士论文时,便将研究题目从中国小

说形式的各方面缩小到只谈叙事模式,因为他发现叙事模式在晚清,乃至于

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是最值得注意的。而且,他只谈小说叙事模式的转

变,因为这样可以把当中的复杂性凸显出来。

有进展空间的题目。有些题目已经走到尽头了,没有办法提出新东西。

不要选择死题。什么是死题?什么是活题?简单来说,研究者主要要问:这

个问题还有什么好说的?

选择有专业价值的题目。

选择你希望学到东西的题目,这样才能成长。

选择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的题目(如适当的指导老师、知识背景、社会关

系、资料获得途径),这样可能利用优势,作出好东西。如相对来说,马来

西亚的中文系讲师喜欢做有关马华文学的研究,除了是因为他们有本土关

怀,另一个原因是资料较容易取得、范围还有开拓空间。

选题前的充分阅读十分必要,要想形成对重要问题的判断,阅读大有帮助。在阅读

中,可以先对某一领域的重要作品进行全面摸索和阅读,关注学界重要的辩论议题,

注意分析这些辩论的核心分歧和原则,思考哪些选题可能对这些核心问题有所回应,

尽量使自己的研究以某种方式参与讨论(张静 2008:43)。王汎森甚至说,到了硕博

阶段,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漫

无目标(王汎森 2005)。另外,同知识丰富、判断力出色的师友交谈和讨论,对于更

好地确定选题也有帮助。

2.提问

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术发展的生长点。提问是说易难做的。很多人由于论

文研究的课题大而笼统,缺乏明确而集中的问题,往往泛泛而论,最后得出的结论,

很难说得上有什么学术价值,更谈不上创新,有的甚至还不如已有的研究成果(奚传

绩 2008:70)。所谓问题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

Page 98: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91

以及一些学科前沿问题的深入思考,包括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充分把握(奚传绩

2008:71)。研究者须思考自己要提出怎么样的问题:

A. 事实性的问题

讨论某某某是什么?如:论大学的本质。

B. 解释性的问题(为什么?)

C. 研究目的与提问有关,要有批判性。如胡适所说:“做学问要在无疑处存

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D. 到底提出的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还是研究性的问题。“你不爱马来西

亚?”这样的提问是没有办法讨论的 ,因为答案只有一个。

问题从困惑开始,常有困惑是一个好现象。这表示你在思考。研究者须须有困惑的习

惯,是思考在学习。学术是一种智力的训练。

o 针对性

论文的议题具有针对性。写论文的新手有时会忽略,但是这个针对性是很重要的。一

篇文章有没有劲,就在于针对性——针对什么观点,什么人,什么现象?针对性对论

题的明确性有很大的帮助——冲着什么而去?针对性常常会出现的问题是:

针对点不准,针对人而不是针对人的观点

针对点变化。

o 论文的格式

论文的格式要有布局。哪些部分一定要有?

背景(大略交代论文的背景——这问题从哪来?)

问题及其价值(为什么重要?这可从文献回顾中说出。)

方法(使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资料从哪来?)

分析的框架(概念。有几个核心的概念?)

论证(提出论据进行分析,通常在第 2-5 章)

结论

相关讨论

参考文献:(用和自己研究有关的或有影响性的文献)

这个部分主要看:(i)认真。是否训练有素?(ii)诚实(iii)在

这个领域内看了什么书?(iv)出版年份

附录

Page 99: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92

每一个部分都必须有逻辑过渡。研究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是总结并提出问题的方式建

立联系。

o 范式挑战

以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为基础,一系列思想体系建立其上,形成对于知识产出

的分析框架。这些框架也被称为知识的分析范式(张静 2008:29)。研究者须思考范

式可否有所创新。这是对已经形成的一定的思维逻辑的模式,和已经被人们普遍所接

受的、流行的模式的挑战。例:城市化是不是一定就现代化?

o 意识形态与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价值观和信仰的系统,对于什么是正当的、什么是不正当的、什么是重要

的、什么是错误的,大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研究者在研究时须抱持德国著名社

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所提倡的价值中立说,意即学者必须尽可能避开预设立场。

何谓意识形态(ideology)?意识形态包含价值观,但是范围比价值观大:

价值观是个人的、私人的(如婚前同居),但是意识形态基本上是公共的,

跟每个人有关系的东西。

意识形态应当非常系统和体系化,人们常不问原由的去相信某个意识形态。

对于中东伊斯兰教的信仰者,你问他为什么相信伊斯兰教,他可能会说不出

理由。事实上,为什么相信是要有理由的呢?

每个人都受到二者的影响。我们在知识界见到的大辩论,常常是意识形态和

知识内容的混合,一些辩论甚至较少知识成分,主要是意识形态交锋(张静

2008:16)。很多学者想把自己的研究从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中跳脱出来,但

人人明白这是不可能的。

你问什么问题,或者为什么你觉得这个问题更重要而不是那个问题,这就已

经和价值观有关。面对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人观察的不同,原因不是材料不

同,而是理论不同。你相信那个理论,你提出的问题不同。

可不可以有办法让我们在研究其中的差别,尽量把它们分开来,避免过大过

多的干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有好、不好的影响。比如:健康是比疾病更

好?传统是不是比现代好?自由是不是比限制更好?

使用的语言不带有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的色彩。

要反思:我的研究是不是冲着或评击某种东西?

反思语言,反思目的,研究者须尽量意识到自己现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Page 100: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93

七、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就是学术研究应当遵守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其中包括道德、精

神和技术三个层面(奚传绩 2008:72)。这些规范可能靠法律起他律作用,但更重要

的是研究者的自律、自觉。

从道德层面来讲,学术研究者应当遵守学术道德,主要包括不得抄袭、剽窃或侵吞他

人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

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这些要求归根究底是要求学

术研究的真实性,反对和杜绝学术造。例:中国知名红楼梦研究专家冯其庸在《项羽

不死于乌江考》的论文中,一开头便说明他是受安徽省一位中学教师在《光明日报》

上发表的文章《项羽究竟死于何地?》所启迪,突出地体现了老一辈学者良好的学术

品格。

从精神层面来讲,研究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敢于学术创新,努

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认真弘扬人文精神。

从技术层面来说,学位论文格式的各部分如摘要、关键词、绪论、结语、参考文献等

有明确要求,研究者须遵守。

结语

在此总结学术写作最重要的两个重点。一,学术写作要用事实来说话,学术须拙而不

巧,不走捷径(张静 2008:14)。很多论文不讲道理,只讲结论、观点、判断,甚至

是表决心或者斥责他人。这些表现不能看作是理性的,如同在法庭上的愤怒和哭泣不

能等同于证据一样。写论文不是情绪宣泄,而是道理阐述,无论有多么强烈的情绪,

都应该意识到它和论证的差别,即使不能免除,也应把它“深藏”在写作背后。

另外,从事学术写作要学会问问题。问题的好坏将决定论文的素质,问对问题也能保

证研究者确立研究方向和范围。

那要怎么达到以上两点呢?读书是最重要的。当代著名的文学史家扬义谈到杜甫诗中

的名句“读书破万卷”时,提及“ 破”可以有三种解释:一是“破烂”之破,把书都

读烂了,比喻读书之勤奋;二是“破解”之破,读书读到“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

读书之“深思”;三是“突破”之破,比喻读书有原创精神,即读出了新意。他归纳

说,对“破”字的三种解释,概括起来是三个字:“勤、思、创”。希望学员都能做

到这一点。

Page 101: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94

关键词

1. 学术写作

2. 科学性

3. 专业性

4. 系统性

5. 学术规范

思考题/习题

1. 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区别是什么?

2. 学术写作为何鼓励“小题大作”?

3. 研究者应遵守什么学术规范?

阅读/參考书目

普丽华、江少川 2007。《现代写作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月第 2

版。

王汎森 2005。〈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花莲教育大学国民教育研究所电子

报》第八期,2005/12/25。

温儒敏 2003。《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月第 1版。

奚传绩 2008。〈学术研究是一种修行——关于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艺

术百家》,第 5期。

张静 2008。《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8月第 1版。

Page 102: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95

第九单元

评论写作

教学目标

学习后,学生应能:

1.了解评论书写的特征和要素。

2.了解社会评论、文艺评论、杂文和书评的界说。

3.了解社会评论、文艺评论、杂文和书评写作的基本要领。

4.了解社会评论、文艺评论、杂文和书评的价值。

导言

你可能因为一件社会新闻而大发雷霆;你可能因为一本书而感动莫名;你也可能因为

一个伟人而哀伤非常。这种情绪、想法的涌现可转化成言语文字发表出来。在报章、

网络等媒介中,我们经常可看到谈论某人某事某物的文章,一般我们都将它称为“评

论”。它也是前述所谓的“说理致知类写作”。

评论的意义是什么呢?最直接的答案就是让人听到你的言论,同时满足你自身的发言

权。每个人的学识、背景、兴趣、专业等都不同,你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对于该

领域的问题或发展,也许你了解的比别人多,这时透过你的口和你的手,将你所知道

的、你所想的传达出去,便能起到引导甚至启迪的作用,同时起监督的功用。评论也

是为了让所评之人、事与物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以说,社会、文化的发展很多时候

是靠评论作为推手的,没有评论,我们将不知发展的方向是否正确,发展的方法是否

可行。

评论虽不是学者与评论家独有的权利,但要把评论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

理”、“言之有序”,甚至“言之有文(指文采)”,我们就得有足够的学识,这又

取决于我们的阅读与生活经验。

本章多以本地、中港台的评论家为例,希望学员有机会找出其完整评论,好好阅读。

Page 103: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96

正文

一、评论书写概论

(一)评论书写的特征

1. 思想明晰:是指在论证过程中讲究严密的逻辑推理,会讲道理和讲清道理。

2. 观点鲜明:作者十分鲜明地指出自己的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毫不含糊地

表达出来。例:林沛理〈拒绝 facebook 的理由〉:“我仍然坚持做一个抵制,甚

至反抗 Facebook 的死硬派。”

3. 说服力强:写作目的在于向读者揭示事物的真相,阐明事物的道理,使读者受到启

发、教育,能够辨别是非。

(二)评论书写的要素

这里以龙应台批评台湾的大学教育的杂文〈幼稚园大学〉为例,说明评论书写的要

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

指作者在文章中所阐发的主要观点。它在整个论证过程中处于主导与支配的地位、对

论据和论证具有制约作用。例:“廿岁的人表现出五岁的心智,往往是因为办教育的

人对学生采取一种“抱着走”的育婴方式。”

2.论据

证实论点的根据。分成两类:事实的材料(用现实或历史存在的具体事例、数据)和

理论的材料(前人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谚语俗语、科学公理、定律)。

3.论证

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过程。在论证的过程中,须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

A. 归纳: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归纳出它们所

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B. 演绎: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C. 比较等。

例:“(大学校长)规定学生不许穿拖鞋在校内行走,上课不许迟到,周会时要正襟

危坐,睡眠要足八小时,……第一,给予过多的接触——‘有任何问题,随时来找

我’;第二,禁止他独立自主——‘你不许……’;第三,将他‘婴儿化’——

Page 104: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97

‘乖,早睡早起’;第四,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加诸其身——‘你听我的……’。”这

是从一些具体事例得出结论的论证方式。

二、社会评论

(一)社会评论界说

社会评论是针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社会矛盾、社会问题

和社会倾向等进行分析和评述的文体,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

的主要支柱文体之一(姚国建 2005:246)。它涉及的范围广泛,按内容分,有政

治、社会、文化(思想)、文艺、体育、经济等;按形式分,有专著、论文、短评、

杂文和随笔等等(姚国建 2005:246)。它的功用是分析、解决大众关注的焦点和热

点问题,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社会评论的特点

大体上,社会评论需要具备几项特点,才能发挥好的评论的作用,即议题要针对性、

论述要理论性、同时议题亦要公共性、及时性、立场要有倾向性以及题材要广泛性。

1.针对性

任何评论都要针对某一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评述,并由此产生选题。选题

的价值,取决于分析对象的重要性、广泛性和分析的集中性、深刻性(姚国建 2005:

246)。评论者须眼光敏锐,有独到见解。

2.理论性

评论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要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具有理论指导性(姚国建

2005:246)。例:林沛理在〈寂寞不寂寞〉中如此评价香港的消费主义:“用法兰克

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社会学家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的话来说,消费

主义最善于制造‘虚假需求’(false needs)。……这些需求的满足给予我们一种虚

假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并慢慢扼杀了我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3.公共性:评论必须有广大群众做基础,所评应为群众所关注,这样才有广泛的社会

价值和持久的真理价值(姚国建 2005:246)。比如著名本地评论家张景云在《南洋

商报》主持的“景云沙龙”,每一议题不论是政治、社会、文化,乃至于艺术、文学

皆针对公众关心、影响公众的议题。

4.及时性:社会评论是与新闻同步的,时效性最强,特别是重大新闻和热门话题,必

须有相应的社会评论。

5.倾向性:社会评论具有鲜明的倾向性,特别突出地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尖锐看法

和独到分析。简单来说,就是有鲜明的立场。

Page 105: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98

6.广泛性:它涉及的题材是最广泛的,凡群众关心的问题,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可

论及。

(三)社会评论的写作

1.关注现实,敏锐发现评论材料。

社会评论的材料包括事实性材料和理论性材料。事实性材料中的直接材料是来自社会

现实中每天都在发生的各种人和事;间接材料往往来自各类媒体的动态新闻(姚国建

2005:247)。要获得大量的材料,首先要多看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大型的信息,即

所谓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社会评论必须具有可靠性,收集的有关事实、数据必须准

确无误。

此外,要能敏锐地发现重大焦点热门题材。这种敏锐性、及时性来自于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的胸怀,还有来自于作者经常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所作的深入思考(姚国建

2005:247)。例如:华人社会关心的人口比率减少的问题、新村民生问题、华小拨款

问题、校长收取津贴事件等。

2.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制作一个好的评论题材。

论题论点确定之后,如何选择新颖的切入角度,这充分体现着眼光的敏锐性和思考的

深度。重大题材、热点话题,大家都在写,要胜出就得靠有创意的切入角度和标题。

例:娜拉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名著《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的出走是对以男权

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她常被“五四”之后积极探索中国出路的知识分子谈

及、议论、分析,并逐渐成为了他们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的角色符号。就在所有人都

效仿、呼吁“像娜拉那样出走”时,鲁迅却站出来给这股热潮泼了盆冷水。在著名的

讲演《娜拉走后怎样》,鲁迅提出了一个经典的问题:“娜拉走后怎样?”并一语道

破了残酷的现实: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

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3.掌握评论和分析的方法

评论以事实为基础,引用的事实要有来历、出处。叙述的语气、态度,可带有主观倾

向性,可以有讽刺性的叙述,但不可以脱离现实。例:陶杰的〈我们可以安静一点

吗?〉:“美国 CNN 发表了一项调查,指出香港的中国人乘地铁有十大陋习:在车厢

里剪指甲,争夺座位,高声用手机交谈,……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一点也不孔子,而

是孔子身上的衣料:孔布(恐怖)。”

分析的方法一定不能绝对化。分析的准确性、尖锐性决定评论的价值,也决定评论的

可读性。

Page 106: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99

分析评论要合理,又要合情,这就需要站在一个普通真理的立场上,不能带有个人的

狭隘偏见,做到人性、人情和理性分析。这其实是“说理致知”类写作的共同特征。

三、政治评论

(一)政治评论界说

政治评论是评论者针对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或问题来发表意见和进行评论的

一种文体。这里所谈的政论,是一种狭义的政论,专指以说理为主的政治性评论文

章,与一般的思想评论不同,政论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鲜明的政治倾向

性、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二)政治评论的行文和语言

1. 确立突出鲜明的论点

政论主要是针对现实政治斗争和政治动态中所发生的事件而进行的评论,它的关键就

是提出中心论点,即作者所要宣传、阐述的主要论点。例:杨照在〈他们读蔡英文败

选感言流泪了〉的第一段便说出中心论点:“是蔡英文的败选感言,而非马英九的胜

选感言,成为中国大陆网路上的热门转传文件,而且多少人表示读得热泪盈眶。因为

他们从中间感受到了民主的一种风度、一种优雅,对民主产生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2. 论据充分

论据充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所采用的材料必须真实;二,材料必须准确。这两

方面将影响到论点是否经得起考验、站得住脚。

3. 论证严密

恰当的论证方法将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内在逻辑力量,让人感到无懈可击。例:林

沛理喜欢运用引证法,这里以批评香港政府施政没有以常识为基础的〈被打入冷宫的

“常识”〉一文为例:“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要提醒统治者,权力的运用

不可悖离日常生活经验的法则。……白芝浩(Walter Bagehot)说过,若政府的施政

显得单调而乏味,则表示政府的运作良好。这是因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有效管治不

过是常识的有效运用而已。”

4. 语言准确、严谨

政论的语言一般不能使用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语句,而必须准确、精炼、庄

重、严肃。评论作者须具备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周密的文笔铺陈,把其要提出

的论点恰有分寸的表述出来。

Page 107: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00

(四)杂文

(一)杂文的概念与特点

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笔锋犀利,具有极强幽默性与讽刺性的一

种文学体裁。杂文的主要特点是:

1. 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批评色彩

杂文是一种快捷、轻便的文学短论性质的体式。它本身便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必须

配合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现象而采取迅即的反映。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

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即给予反响或抗争。”例: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文中批评中

国民族的劣根:“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中国人嗓门特高,觉得声音大就是理大,只

要声音大、嗓门高,理都跑到我这里来了,……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

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有一句俗话:‘闭门思过。’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

2. 浓郁的文学性

杂文需要把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融合起来,用生动的叙述和形象的描绘使文章

富有文学特征,情感饱满,真挚动人。例:陶杰〈玩具梦魇〉:“像玩与僵尸搏斗的

电子游戏机玩到晕厥休克的这位小哥,他醒来之后一定感到很疑惑,到底僵尸电子游

戏机是他的玩具,还是他自己成了僵尸电子游戏机的玩具?……最令人怀念的玩具往

往最简单最容易玩,像小时候在国货公司买到的一捆彩色竹签……以今天的玩具安全

标准,这种玩具很高风险,容易扎着眼睛,但那时的小孩都玩得很快乐,他们长大

后,眼睛都很明亮,不像这位电子僵尸的玩具牺牲品,他的心灵已经全盲。”

上文引述的柏杨一文,也是具有浓烈的文学性,即行文刻薄但深刻,同时具有情绪

性,不完全是理性论述,这是杂文与前面提到的评论稍有不同之处。

3. 形式多样的灵活性

杂文的“杂”字说明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长者几千,上万字,短者五六百字,体

式有短评式、随笔式等,语言即可幽默、含蓄又可锋利、一针见血。我们通过鲁迅所

写的杂感,就可以深刻体会这一点。他的杂文在体裁上有自述、通信、日记、抒情式

散文与驳论文章等。

(二)杂文的行文与语言

杂文选材“大中见小”,立意“因小见大”:由一点到全面,选材上往往从人们的日

常所见、生活琐事入手,然而又通过它们透视政治、社会、哲学、心理的内蕴和哲

理。杂文应以形象说理,夹叙夹议,如运用比喻法、讲故事等手法。

Page 108: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01

五、文艺评论

(一)文艺评论的界说和特点

文艺评论,顾名思义就是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章。文艺评论又叫文学

批评。其范围包括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等(姚国建 2005:

249)。

理论性文艺评论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它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而必须使

之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抽象思维活动。它要对被评论的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活动等作出

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判。文学评论虽然侧重于理智的判断,但它也不应该排除

情感。

(二)文艺评论的作用

1. 揭示被评论对象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对社会文化消费起一定的引导促进作

用。例:林沛理〈张爱玲不相信眼泪〉:“眼泪正如张爱玲所言不过是身外物。读张

爱玲小说,不会令人热泪盈眶,却往往会令人觉得无奈、难堪,甚至羞耻;……理想

的反应应该是‘哀矜而勿喜’,而不是有想哭的冲动的感动。”

2. 帮助读者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例: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在接受

《新京报》的专访时谈到:“她(指张爱玲)的(叙事)角度永远和历史大叙事的角

度不一样,用她自己的话讲,这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自私的个人主义者。但幸亏有了张

爱玲,我们世界才丰富了一些。不然每个人都是尧舜,这多可怕啊,每个人都貌似圣

人状。”他为读者指出了张爱玲小说或文学的意义。

3. 对作者有启发引导的作用。

它同时也是评论人与作家之间的一种思想交流。

4. 传播文艺信息。

文艺评论亦有助于读者了解文学产品的最新状况,如同书评一样,为读者提供有关文

学作品的新信息。

(三)文艺评论的形式及其写作条件

文艺评论的形式是多样的,它的最基本的形式是论文,除此之外,还有文艺短论、书

信、谈话录、序言、跋、读后感、札记。至于写文艺评论的条件则如下:

1. 要有文学理论的基础和正确的审美观点。

Page 109: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02

评论人基本上需要具备有关文学理论的视野,能透视作品蕴涵的文学理论,如作品是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书写或美学取向。

2. 文学评论要以文学欣赏为基础:如果自己都没有受到作品所感动,没有深刻的体

会,必然只能写出空洞的评论来。

3. 要有广博的学识:要“知人论世”,并具备全面的思想、知识与审美条件才能防止

分析得片面。这些都要依靠平时的积累。

六、书评

(一)书评的定义

书评,即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体,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有识见地分析书籍的

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

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它不同于书讯,更不是广告。凡与作品、作家有关的

都可以评。由中国大陆三联书局出版的《读书》杂志就是书评专刊的佼佼者。有关书

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表意见:

1. 对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社会价值进行分析评价。

2. 对作家的创作经验、人品学识进行总结评述。王德威评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

时如此写道:“早期的王安忆以书写知青题材起家,之后她的眼界愈放愈宽,上世纪

四十年代的上海风华、五六十年代的新社会蜕变、‘文革’运动、上山下乡、改革开

放,乃至于后社会主义的种种声色,无一不是下笔的对象。”

3. 可以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指导,如阎连科在评价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时,写出这样

的结论:“《南京安魂曲》是写给那些懂得爱和渴求爱的人,而不是写给那些渴求故

事传奇的读者们。”(见阎连科〈把“伟大”献给《南京安魂曲》〉);可以对作品

的得失从各个角度进行议论;可以结合作品的评论,探讨各种美学问题等等。

(二)书评的功能与价值

1. 信息

一篇书评不论是评一本书或几本书,首先必须告诉读者这一本或几本书的基本情况,

这是书评最起码的功能,也是一切书评共有的功能(张振 1999:11)。例:书本的出

版年份、价格等,也可以是作者的背景资料。另外,它亦可以是介绍有关书本的基本

内容,如梁文道〈原体汉字〉:“瑞典的汉语教师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为西

Page 110: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03

方大众写了一本《汉字的故事》,图文并茂地从甲骨文和金文的源流介绍一些有趣汉

字的由来和构成。”

2. 鉴定

评是书评的灵魂。评可涉及著作的各个方面,例如:该书内容是否充实?论述是否符

合实际?观点是否明晰?说理是否透彻?分析是否深刻?有何新见地?有无新突破?

它有没有意义?意义何在?大还是小?有没有价值?价值何在?高还是低?如此等等

(张振 1999:11)。总之要评出其优劣、长短、得失,为书做出鉴定(张振 1999:

11)。例:余杰认为龙应台的《请用文明来说服我》“巧妙地将大陆内部的言论自由

和新闻自由的问题,转化为两岸关系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对傲慢的中国当权者的巨大

压力,最终成为促使‘冰点’复刊的重要因素——在中宣部口衔天宪、为所欲为的历

史上,‘收回成命’还是第一次。”

3.交流

评者积极地从正面阐明自己的看法,与原著作者讨论商榷。这时书评就成为学术对

话、交流、辩论的一种形式,而其效应则会传达于读者之中,影响由此而扩大。例:

林沛理在〈一味靠“故”〉评论李敖与张大春对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书

评:“事过境迁(李与张是在《大》出版两年后才写书评)之后仍然无法把《大江大

海》这本‘故事书’放下,张大春和李敖的青筋暴现和破口大骂,其实是对龙应台的

‘转弯抹角式恭维’……李敖的口没遮拦与自吹自擂,予人的印象是一个流氓恶霸在

欺凌弱小。只有他最忠实的读者,才可以拨开他令人讨厌的风格,看到他写作的内

涵。……在写错策略而言,这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4. 监督

书评的监督功能是与鉴定功能紧密相连的(张振 1999:12)。评者对于一本著作从阅

读开始,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对它进行研究,做出判断;然后撰写书评,给予鉴定

(张振 1999:12)。对于优者(好书或书中好的方面),评者表彰、鼓励,期其发

扬,如王德威评论马来西亚作家黎姿书的〈夜行〉“行腔运事,有淡淡的海明威作品

色彩,处理旅人与异族乘客间的疏离感,尤其动人,值得作为黎姿书继续努力的方

向”;对于劣者(坏书或书中坏的方面),评者批评、鞭策、促其改易,这就是监

督,如王德威评论黎紫书的得奖小说〈夜行〉:“我以为黎在揣摩少女情怀方面仍显

得矜持了些。……如果黎把握其间的反讽意涵,小说的可读性将提高。”考察(对一

本著作的研读)、鉴定、奖诫,这是对一本著作行使监督的全过程,书评就是这一过

程的集中体现;其这样的一种功能,是一种力量,可以对推进学术、净化学风发挥作

用(张振 1999:12)。

简言之,书评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建功立业:

1. 通过客观评价已有的著作,力争全面把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来龙去脉。

Page 111: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04

2. 通过书评,及时了解学科的最新进展,加速学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切实推动学

科的整体发展。

3. 通过书评,论是抑非,旗帜鲜明地拒斥粗制滥造、抄袭剿窃等丑恶现象。

4. 通过书评,扩大图书的社会影响,促进图书的发行。书评是当代人接受文化的一种

方式,读者希望大众媒体能多以快捷、简明的方式介绍书本中的文化知识,希望通过

书评来把握最新文化动态。现在很多书的书套都会写上名家的评论摘要,吸引读者的

目光。

(三)书评的写作方式

学术性书评应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而不应该程式化。对一部书写评论,可以是全面

的评介,也可以仅是从某个局部来进行专题性的评论,即就某个问题、方面发表意

见,如仅对其美学或论点评论。体裁上,它可以是严肃的书评,也可以是随感似的读

后感,此外亦可以序跋、笔记的方式来呈现。

不过诚如前面已经提过的,书评有它规范性的一面,必须符合。每一篇书评,都应该

对其所评论之书籍有基本的介绍,即应当说明以下几个要素,包括书名、作者、出版

社、出版年月、版次、篇幅、价格等,这是读者需要了解的起码的信息。例如:

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年第一版,491 页,定价 38 元。

(四)书评的结构

1. 介绍内容和主题。

“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

大概的了解。评者提供背景知识,如作者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如

过去的作品、曾获得的荣誉。书本的问题意识、方法、文章结构等也是介绍的重点。

2. 评析

评者应针对文章的问题、切入方式、内容,甚至语言做评析。“评价”是书评中最重

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评论者的思想水平、艺术

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

Page 112: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05

3. 结论:评者一般会在结尾推荐读者阅读所评之书。

结语

伏尔泰说过:“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当今民主社

会所提倡的言论自由,事实上和伏尔泰所说的情况颇为相似: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

利,我们可以反对某人的立场和论述,但我们不能剥夺人家说话的权利。可见,发言

权是多么重要的。然而,在这个众说纷纭的时代,我们要如何分辨什么言论是言之有

物的,或者我们如何发表有见地、有内容的言论,全都取决于我们的知识程度。我们

也需要具备评论的能力,才能善用自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外,评论之于我们对社会

与文化的关怀也很重要。因为评论,使你对社会与文化的认识更深刻,也使你更想认

真挖掘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以提出有建设性的言论,为社会与文化的进展贡献一份

力。大家应该要有个雄心:“世界会因为我而变好。”

关键词

1.论点、论据、论证

2.公共性

3.针对性

4.理论性

5.广泛性

思考题/习题

1.评论书写的意义是什么?要写好社会评论,应当注意些什么?

2.文艺评论如何促进文艺的发展?

3.杂文“杂”在何处?

4.试简略说明书评的结构。

5.尝试书写一篇有关“中文教学与文化传承”的评论文。

阅读/参考书目

段维 1991。〈书评标准论析〉,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五期,页

116-120。

Page 113: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06

普丽华、江少川 2007。《现代写作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月第 2

版。

姚国建 2005。《基础写作》,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8月第 1版。

张振 1999。 〈书评的功能〉,《近代史研究》第 1 期,页 11-12。

Page 114: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07

第十单元

书信写作

教学目标

学习后,学生应能:

1.了解应用文的类别与特点。

2.明白应用文写作的规范与基本要求。

3.基本了解私人信函的功能与书写特点。

导言

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有一种文体,不管你所学是何种专业,不管你从事何种工作,不管

你身任何种职务,甚至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但是你却总是会与之打交道的,总之会

用到它的——这样一种文体就是应用文。应用文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处理公务或个人事务时所使用的、形式最固定的文体。应用文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历

史。由于应用文在当今社会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识之士已经将应用文

写作与外语、电脑操作列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三大能力(姜国忠 2008:1)。

应用文最早在民间使用,它记载生产与生活中的一些事项,这在甲骨文中有散见的文

字记录。“五经”之一的《尚书》就是夏商周时中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残)集。从周

代的典谟文告、秦代的制诏(皇帝的命令)、汉代的表疏谕秦、晋代的简牍署书、唐

宋元明清的图籍表册、碑碣志铭、法律条例,到民间的各种契约、条据等,各种形式

的应用文不断出现。1911 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个公文程式条

例,专门规定了公文名称和使用范围,废除了几千年封建王朝使用的制、诏、诰、

题、奏、表、笺等名目,表现了革命党人反对旧专制的思想,也是公文制度上的一次

重大改革。1928 年国民党中央政府对公文程式又作了一次新规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

点是规定公文的写作要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到今天,应用文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商业、行政、团体企业等开展工作、公文往

来、发布规章、调查研究、对外交流、传递信息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Page 115: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08

本单元也会着重谈私人信函。私人信函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按照约定

俗成或固定的格式,用书面语交流思想、抒发感情、沟通消息、处理事务、联系工作

的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希望学员能掌握书信写作的技能,这将有助于讯息传播。

正文

一、应用文的种类

日常应用文:书信(如家书)、条据(借据、欠据、收据、领条、留言条、请假

条)、演讲稿、告示类文书(如启事、声明、宣言、海报)、读书笔记、个人专用书

信(求职信、推荐信、投诉信、慰问信、感谢信)、个人请柬(婚嫁类、庆贺类、丧

葬类、送礼答谢类)、礼仪文书(祝词、贺词、答谢词、开幕词、闭幕词、欢迎词、

辩论词、悼词)、题词(给人、事或物题词)、申请书(如困难补助申请书、入学申

请书、入会申请书、专利申请书、开业申请书)。

事务应用文: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简报、规章制度

经济应用文:市场调查报告、商品说明书、广告文案、合同、协议书。

法定应用文:公文、通告、通报、报告、请示、会议记录。

其他应用文:毕业论文、求职应用文、消息。

二、应用文的特点

(一)目的的实用性

应用文写作要求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它是为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很实际

的问题而写的(姜国忠 2008:2)。例:如中学毕业生要向私人企业申请奖学金,公

函的标题要写上“申请奖学金”的字眼,方便阅读。应用文一般都有特定的写作对

象,每篇行文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通告”是告知有关人员执行;“请示”是请

求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某一事项;“合同”是约束签约各方必须遵守。

(二)内容的真实性

应用文内容上的实用、客观和真实是与应用文的目的性、针对性紧密结合起来的。应

用文目的的实用性要求内容的客观性。它要求文中所反映的事物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可以艺术加工,不可以夸大缩小。

Page 116: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09

(三)语言的平实性

应用文要求要把事实叙述清楚,把问题交待明白,使事实无差错,问题无歧义,让人

们理解领会正确,即达到行文的目的。平实性即语言的准确、简练、得体。

准确,是指用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表现文章的主旨和内容(姜国忠 2008:3)。具

体说,就是词语使用要恰当贴切,造句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合乎逻辑。简练,

是指应用文遣词造句要适当、简约、精炼、避免推砌,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姜国

忠 2008:3)。此外,也要少用修饰词,尽量少套话。得体,指应用文的语言必须符

合具体文种的要求,树立文体与文种意识。如公文中的上行文,语气应尊重、委婉;

下行文则应庄重、严肃;平行文须平等相待,互相协商。例:邀请学生家长出席毕业

典礼的启事可以这么写:“本校将于 2012 年 11 月 16 日(星期五)在明镜大礼堂举办

第三十二届毕业典礼,希望学生家长皆能出席。”这个例子简单清楚地交代活动时

间、地点、性质。

虽然应用文的语言从总体上说不要求具有文学性,但绝不意味着它的语言就一定枯燥

干巴,实际上应用文的一些文种如调查报告、演讲词、广告词、表扬信等在正确、全

面性传达主旨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做到语言鲜明、生动(姜国忠 2008:3)。以广告词

为例,润滑油的广告词可以写“多一点润滑,少一点摩擦”;可口可乐汽水的广告词

可以写“永远可口,永远可乐”。

(四)格式的规定性

应用文写作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用语的规范性。行政机关之间的公文来往,企业

使用的各种文书,经济商业中的合同、协议等文件,如果没有这种规定性,就会造成

某种歧义和混乱,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与交往。

同时,应用文宜注意行文关系。如上行文:下级给上级的公文;下行文:上级给下级

的公文;平行文:平级之间的公文。

这种规定性主要表现在标题用语、正文和用语的规范性。

三、应用文的选材

应用文写作要注重作者的调研能力以及信息收集能力,材料信息的收集要做到真实、

全面、新颖,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连贯性、针对性与准确性(姜国忠 2008:5)。只

有这样,才能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使文章有理有据。总的来说,要注重材料收集

时的政策性、广泛性、实用性和预见性等要求。

Page 117: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10

政策性:应用文中的很多文种在写作时有很强的政策要求,因此,在收集材料时,要

时时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还要注意收集上级发下来

的各类材料、有关领导的讲话,了解掌握新的形势,以便写作时作为依据,研究解决

实际工作问题(姜国忠 2008:5)。

广泛性:由于应用文写作设计的范围广,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多种多样,因此,广泛收

集材料显得十分重要。如:注意收集各级各类公文、简报、总结、规章制度、会议记

录等,通过参观学习、出席会议、交换、函索等手段收集其他机关、系统、行业的材

料,同时也可收集书报、杂志、网络中的材料。

实用性:文中使用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应体现它的实用性。因此,要根据自己的权限、

隶属、个人实际情况,确定材料的范围,提高材料的质量。

预见性:收集材料还要善于把握动态、趋势,注重对能代表新动向、新形势、新的经

济发展趋势的材料的收集。作者尤其要重视对各行各业预见性、前瞻性材料的收集。

四、应用文结构的基本要求

(一)严谨、连贯:

应用文的结构布局要求层次与纲目清晰,行文的次序不可随意调整,更不能“此未说

完又言他”(姜国忠 2008:5)。

文中的各部分内容的安排是人们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如合同、协议书等。有很

多已经印制成表格,按要求填入内容既可。再如讲话稿、论文等虽没有严格的结构约

束,但每一部分的内容要求和写作的顺序,大多也已约定俗成。

不能忽略的另一问题就是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布局的各要素,如标题、开头、主

题、结尾等外在形式虽然完整,但如果内容缺乏联系,也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姜国

忠 2008:9)。

(二)美观、大方:

应用文章除了要求各部分内容完整、均称之外,也应该要求美观、大方。

五、应用文写作的表达方式

(一)叙述

Page 118: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11

叙述是一种基本的表达方式,但是它具有自身的特点。

应用文中的叙述多用顺叙,并且讲求概述(姜国忠 2008:10)。作者能把主旨表达清

楚即可。为提高效率,字数不宜多,篇幅不宜长。它的前提是把该讲清楚的内容讲清

楚,即着重于叙述事件的整体而不是着眼于局部,着重于记叙事物发展的过程而不是

细节。如学生向大学禀报校外活动的情况时,无需着眼于细节或感触,主要写活动的

日期、时间、地点、性质、消费、目的等客观信息。

应用文的叙述也讲究平实。在这里含义有二:一是实事求是;二是记叙行文要朴实,

一般不需要描绘修饰。

(二)议论

无议论的应用文有合同、启事、柬贴、条文等;具有一定议论成分的有调查报告

(“让本团队不解的是……”);实质上的议论文则如重要会议上的演讲稿(“我主

张……我反对……”)。

(三)说明

它是指用言简意赅的文字把事物的形态、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解说清楚,其中

事物的特征、本质以及其规律,是说明的主要之点(姜国忠 2008:11)。

说明和叙述的主要区别在于:说明侧重于写客观事物的静态情状,叙述则侧重于事物

的动态情状。在应用文中,有完全采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如章程、条例、规定、

办法、产品说明书等。当然也有说明和叙述、议论结合的如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自

荐书等。

六、私人信函

(一)私人信函的功能

私人信函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在交通和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功

能:1.问候彼此、2.表达情感、3.联络咨询、4.交换意见、5.邀约请托(聚会、宴

请、庆贺、洽谈)、6.推荐馈赠(向友人推荐贤才,馈赠礼仪,无不以书信为佳)、7.

知照往来(同事亲友聚散往返,相互知照以便接待。因事止步,或暂停举办某种活

动,更适合以书面的形式正式告知)以及 8.私务处理(私人事务申请、处置、承诺,

以书面的形式为依据)。

(二)书信的起源与别称

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首先创造了口头书信。有了文字之后,才把书信这种文体称

“书”。据说“信”的使用始于魏晋,唐之后才日益普及起来。“信”与“书”的不

同之处在于:“信”是为普通老百姓处理私务、传递信息;“书”在当时实际上是处

Page 119: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12

理公务的公文。“书”与“信”第一次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是在《晋书▪陆机传》内,

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书信在古代由于书写材料与书写目的地不同而产生一些不同的名称。写在竹简上的称

为“简”;写在丝帛上的称为“帖”;写在木板上的称为“牍”、“札”(信件)、

“牒”(薄册、证件);写在纸上的称为“笺”。

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一般人写信,其书写材料的高度一般不能超过一尺,所以书

信也称作“尺牍”、“尺素”、“尺简”、“尺书”、“尺纸”、“尺函”。后来的

信纸上印有八行竖线,也称为“八行书”。因为书信内容不需为外人知晓,要装入封

套,故又称为“函”。

古代书信长于用典,因传递方式的不同而出现了“鲤鱼”“鱼书”“双鱼”“双鲤”

“鱼雁”“鸿雁”“雁音”“鸿音”“雁札”“雁书”“雁足”等等。因为古代装信

的函套是两块鱼形的木片制成的,喻鲤鱼顺水而游的意思。汉乐府诗中就有记载: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如何?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段诗歌生动形象的记述了收到书信、读信以及信的内

容。至于“鸿雁”典故出于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北海,后汉使以鸿雁传书救出苏武

的故事。

(三)书信的格式与用语

私人信函的分类较为繁复,如:家书、求职信、推荐信和投诉信。各类书信一般都有

约定俗成的惯用格式。信笺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贺语、署名、日期、附言七

个部分。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因此华人社会对通信格式和用语更显得注

重。

书信写作还应注意提称语的使用。提称语一般用在对方称呼后面,以表示尊敬。对于

不同身份,所用的称谓也有不同用语。

如对于父母用膝下(多以“父母大人膝下”起首)、膝前、尊前、道鉴;

对于长辈用几前、尊前、尊右、尊鉴、前鉴、赐鉴、道鉴、钧鉴、侍右;

对于师长,使用“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对于平辈用台启、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台右;

对于同学,使用“砚右”、“文几”、“台鉴”。对于妇女用懿(多指德行,指有关

女子的)鉴、慈鉴;

对于女性,使用“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Page 120: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13

对于晚辈,使用“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这些称谓现在一般不用了,并多以先生、小姐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

等也未尝不可。

信写好以后,要加上结尾语,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

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另有

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用于祝

福问安的有“顺颂大安”、“专此祝好”、“即问近祺”等;请教用语有“乞复候

教”、“伫候明教”、“盼即赐复”、“尚希裁答”、“敬祈示知”等。

书信写作也很注重祝福语的使用。对父母,可用“恭请福安”、“叩请金安”;对于

长辈,可用“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对于师长,可用“敬请教

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对于平辈,可用“顺祝”。

书信的署名也要注意。对长辈,要用“叩禀”、“敬叩”、“拜上”;对平辈,要用

“谨启”、“鞠启”、“手书”;对晚辈,要用“字”、“示”、“白”、“谕”。

在《鲁迅杂文书信选》中,就可找到三十种不同的套语,如:即颂、大安;顺颂、健

康;此复,即请偏安;专此布达、并问好;专此奉答,并请著安;专此布复,即请久

安;敬颂、痊安;此布即颂,曼福不尽;专此布复,顺颂时绥(安好);此上,即

颂、时绥;此复、即请俪安;专此布达,即请旅安;此布、即请冬安;专此布达、即

请冬安;专此布复,即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春绥;勿复并颂、俪祉;此复即请俪

安;此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

日安;专此布达,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并请暑安;专此布

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颂时绥。

鲁迅用词意思尽管相同,但其在文字上却根据书信内容,运用自如,无一雷同。

此外,不同的写信用意也会影响作者的用语。

启事用语用于称谓语的下面,如“谨启者”、“敬复者”,这都是比较客气的用语。

此外,“迳启者”、“迳复者(复信用)”用于较庄重和尊敬的场合;“兹托者”、

“敬恳者”表示有所请求之意。

思慕用语有“多日未晤,系念殊殷”、“久仰大名,时深景慕”、“别后想念之情,

无时或已”等,上述种种是用于亲戚朋友之间或对未曾见过面的收信人的用语。

问候语要注意亲切感人,忌浮泛虚华。如“久未笺侯,想近状佳吉”、“近况如何?

至以为念!”、“病体谅已康复?敬致深切慰问之忱”。

Page 121: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14

祝福语如“诸事顺遂,贵体康泰”。

欣慰语如“高兴得很,欣慰无已”、“不胜欣慰,无任欢忻”。

抱歉语如“抱歉之至”、“歉疚殊深”、“至感不安”、“惭愧得很”。

请求语如“倘蒙照拂,铭感无已”、“如承俯允,无任感荷”、“尚乞原谅,至希查

照”、“至祈召收,即请晒纳”、“请给予批评和指教”。

访谒语如“某日某时当前来聆教”、“日昨走访,适逢公出,未晤为怅”。

邀约语如“兹有要事面谈,务请拨冗来舍一叙为荷!”、“星期日有闲,尚祈至敝处

一谈”、“定于某日某时在某地召开 XX 会议,务祈准时出席为荷”。

馈赠语如“谨具聘仪,略申微忱”、“附上薄仪,聊表微意”、“薄具菲仪,用伸贺

忱”、“附奉某物,藉壮行色”。

盼祷语如“我无任盼祷”、“是所至盼”、“不胜企望”。

接信语如“刻接手教,敬悉一切”、“接奉大礼,敬悉种切”。

交涉语如“请即答复,勿再延宕”、“希速归还,幸勿再误”。

声用语如“未经本人同意,自属无效”、“如几日内未见复函,即作同意论”。

七、正文的书写

正文即一般书信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开头语、主体文、收尾(普

丽华、江少川 2007:158)。

开头语:即写信人为了提起话题所写的开场白。往往是叙述什么时候收到对方的来

信,叙述自己写信的目的,或者说几句客套的话。

主体文:主要写发信人要谈的话,要说的事。内容的先后顺序,一般先回复对方来信

中的问题,再谈自己的事;重要的事情先说,次要的事情后说。

收尾:信写到最后,要说几句收尾的话。收尾的话要尽量写得真挚、自然、给对方以

回味的余地。

Page 122: Modul Pendidikan Jarak Jauh Bck3013

115

结语

生活中,我们都会接触甚至书写应用文和私函。但也因为这样,很多人忽视写应用文

和私函所要注意的事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反而造成沟通问题或歧义的出现。

应用文讲究实用,写作者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对

症下药”,只写相关的内容。私函种类繁多,对于不同的收信人,写信人要用不同的

用语,以示尊重。另外,有些私函如家书不像公函那样“就事论事”,它还可以有寒

暄、慰问等人际交流的内容。学好应用文和私函的写作,未来必定受用。

关键词

1. 应用文

2. 私人书信

3. 实用性、真实性

4. 平实性、规定性

5. 行文关系

思考题/习题

1. 应用文可不可用文学的语言来书写?

2. 应用文选材的原则是什么?

3. 书信的正文包括什么?写信人应如何处理正文?

阅读/参考书目

姜国忠 2008。《中文应用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6月第 1版。

普丽华、江少川 2007。《现代写作概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月第 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