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DOWNLOADING DOCUMENT

Please tick the box to continue:

Transcript
Page 1: 千古疑案“伤仲永” - epaper.dongfeng.netepaper.dongfeng.net/page/1/2014-09/18/B14/20140918B14_pdf.pdf · 作者:张慧(50学校五年级) 指导老师:蔡冲 梦想之花

文史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编/金妹 版式/张文娟 校对/肖芳

20142014年年99月月 1818日日 星期四星期四

在《伤仲永》里,王安石是以成人的口吻来评价方仲永,制造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事实上,他们同龄的孩子。

《伤仲永》里有一句很关键的话:“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北宋仁宗明道年间,即公元 1032 年至1033 年,这个时候的方仲永大约十二三岁。王安石出生于公元 1021 年,他见到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时,自己也是十二三岁。

王安石这个时候也才开始

正式进行系统地学习,他自己在给朋友的书信中交代过:“某生十二年而学。”他12岁时才开始学习,而就在这个时候,他跟着在外做官的父亲王益回家乡,见到了传说中的神童方仲永。

刚进入学习阶段的王安石,碰到已经小有名气的方仲永。那一年,家乡人民可能拿两个小朋友进行对比。他们在大人长辈们的眼中,或许成了对手。这当中,是不是有点王安石不服气的情绪在里面?

王安石在七年后回到家乡,很关心地问起这位同辈的下落,亲人却回答“泯然众人矣”,也就是一个普通人了。此时的王安石,已经中进士,在扬州任官,学业的境界肯定非方仲永可比,然而,听说当年的竞争对手现在不过如此,年轻的王安石,是不是有点惆怅,有点淡淡的忧伤呢?

王安石提笔写起方仲永,主观意识上是要说明为学的道理,然而,在感情的深处,不免露出对同辈人的惋惜。

方仲永非生而知之

方仲永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便是“生而知之”者的形象。方仲永生活环境似乎也是与学习绝缘的,“世隶耕”,祖宗八辈子都是农民。有一天,他闹着索要文具写东西,方爸爸借来文具,方仲永挥笔四句话居然得到当地文化界的首肯,“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个 5 岁孩子,忽然能写诗,当地乡亲为了炫耀自己村子人的智商,当然会忽略天才的所以然。王安石把这个传说也全盘接收了。事实上,方仲永是有学习条件的。王安石文章留下一个重要线索:“金溪民方仲永。”金溪,它属于江西抚州。中国文化走到宋朝时,在江西来了个大爆发,而大爆发中线地段就是抚州临川。临川人也是大宋“国考”高手,整个大宋,临川有446人中进士,出两任宰相和节度使,4个御使,17个尚书侍郎,10个知府。

方仲永生活在文化之乡,因此整个家乡的文化氛围,就是方仲永的老师。

成为历史名人未必是件好事。例如方仲永,名气大却成为一个教训:早慧不是好事,如果神童后天不努力学习,迟早会像方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

文学家喜欢将笔下的人物进行切割、剪贴、拼装,朝着符合他们理念的方向进行打造,而王安石也是一位文学家。方仲永真的像王安石笔下写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进历史,从零星的史料中,认识一下这位曾经的“神童”。

千古疑案“伤仲永”

对于方仲永的教训,我们在初中阶段就知道了:人的天资不是成才的唯一因素,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有关键作用。但确切地说,方仲永之所以没有长进,一步步贬值,与他没法走出去有很大关系。

宋朝的读书人意识到,要摆脱低层次,必须走出去,将已学的技能、文化放到外面的世界里去进行一番砥砺。例如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就讲过,生活在不过“数百里之间”的范围内,所见到的“不过邻里乡党之人”,对于书本哪怕是

“无所不读”,也会被狭窄的接触空间所淹没,空间上打不开,

知识修养上就打不开。可怜的仲永,限于家庭条

件,不能走出去,在家乡反复操作一种技能,结果把自己固定在这种低层次技能上,就等于把自己固定在某个生存层次上,一天天贬值,最后“泯然众人”。这是多可怕的事,对现代人而言,也是一种教训。

(来源:《广州日报》)

疑惑三: 方仲永为什么大幅度退步了?

疑惑一:

疑惑二: 王安石与方仲永或是间接竞争对手

语文课上,老师突然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我曾经也有过理想,那还得从小时候说起。

幼儿时期,我想将来当一名歌唱家,可以站在光彩夺目的舞台上,唱出一首动人的歌,让大家为我喝彩、鼓掌。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就变成三年级的小学生。我每天都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看着老师威风、潇洒的模样,我又产生了长大后当老师的想法,带着香甜的“露水”去滋润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让孩子们吸收“露水”的营养,茁壮成长。

转眼我上五年级了,我读懂了冰心奶奶的一段话“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是啊,要想将来事业有成,就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奋斗。

我想:如果我长大后想当书法家,那么我从小就应该刻苦练习书法,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反复练习;如果我长大想当一名舞蹈家,我从小就要经常做一些基本功的练习,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如果我长大想当老师,那我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分秒必争,上课认真听讲,把基础打好,将来考上师范院校……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我觉得只有梦想还不够,我现在应该好好学习,每天进步一点,为将来的梦想做好准备,使我的未来大放光彩,我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作者:张慧(50 学校五年级)指导老师:蔡冲

梦想之花

国学小知识

王安石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话一旦说出口,其影响就无法挽回,哪怕是四匹马拉的车子都赶不上,告诫人们说话一定要算数,讲信用。

其实,这句成语的源头非常形象、简练。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棘子成发表一通关于君子的言论。这位仁兄可能自己读

书不多,居然说:君子只要内在品质好就行,要那么多文采干吗?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即子贡,正好是位善于辞令的外交家,他听着这话觉得很刺耳,于是反驳:阁下关于君子的言论,实在可惜,但是影响已经挽不回了,就算是四匹马拉的车也赶不上你鼓弄舌头的速度,“驷不及

舌”,本质和文采其实一样重要。子贡不愧是外交家,一句

“驷不及舌”,很形象也很夸张地讽刺了棘子成的失言。在那个时代,最快速的陆地交通工具肯定是马车,尤其是四匹马拉的车。搁在今天,等于说一辆法拉利跑车也赶不上你说话的速度。

相传春秋时代的《邓析子·

转辞》也有这么一句话:“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但此书可能是后人委托,不会先于子贡。

这句话发展到五代时期,就演化成“驷马难追”。到明朝明的徐田臣《杀狗记·谏兄触怒》里,则有这么一句话:“今日一语轻交,他时驷马难追。”

驷马难追,源于一次批评

Related Doc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