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DOWNLOADING DOCUMENT

Please tick the box to continue:

Transcript
Page 1: 关于六课型模式的课题总结 - cnkti.com · 见。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这一 课型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起到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在上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2012.11/B 语文教学通讯

关于六课型模式的课题总结筅蔡永清

吕叔湘老先生曾经指出,语文

教育中存在着“少、慢、差、费”等问

题,以致许多初中毕业生读了十几

年书,听、说、读、写能力还是很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语文教育

以“应试教育”为主,偏重知识传授

和分数,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的

学习是被动的,教师的教育方法是

僵化的。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制约着

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生身心

的健康发展……时代呼唤我们教

育工作者必须尽快改变教育观念,

切实施行“素质教育”。我校属于虎门镇的第三类学

校,生源差,学生的语文素养低,加

之教师的语文教育方法僵化,语文

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低谷。这就把如

何“探索语文教育模式,提高学生

语文素养”这个严峻的课题摆在了

我们的面前。如何寻找一条切合学生实际

的语文教育途径呢?我们首先认真

研究了杜郎口和杨思中学先进的

教育理念,学习了湖北胡明道老师

的大语文教学、辽宁魏书生老师的

读写训练方法,深入钻研校本教育

的文件与资料,针对我们处于改革

开放的前沿阵地,学生观念开放,

“见多识广”,但是学生阅读面狭

窄,表达能力差,父母忙于生意导

致家庭教育几乎缺失的实际,尝试

采用见闻交流课、文本教育课、文本体味课、杂感随笔课、时文欣赏

课、专题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进行教

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见闻交流课

当前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较差,我校每节课的课前

五六分钟,都要求同桌或四人学习

小组从当天或当周的所见所闻中

筛选一件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

推荐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这一课

型刚开始试验时,有的学生由于阅

读量少,信息来源少而无话可说;

有的学生由于害羞或表达能力差

而不敢说;有的学生由于缺少方法

而把好的信息材料陈述得十分简

单或颠三倒四……我不断鼓励学

生要大胆说,平时要多看书报,多

留心观察。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

信息,我鼓励学生多收听中央人民

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收

看新闻联播。经过一个月的时间,

学生的视野逐渐开阔了,叙述的内

容不再局限于校园生活,从改革开

放到汶川大地震,从南非黑人到利

比亚局势,从拉登到奥巴马……交

流的话题逐渐丰富起来,可以说,

“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人物

和事件,学生基本上能够完整地叙

述出来。这种课型可以使学生获得

较多的信息储备,避免了“言之无

物”的毛病,强化了大胆、完整的口

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品

德。二、文本教育课

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由于有其

他课型的介入,课堂教学必须精设

计、精讲、精练,能够通过读一篇,

带一串,举一反三,否则,任何探索

都将成为一句空话。我根据课文编

排的单元体系,以面向全体为原

则,全面发展为目标,对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两种文本实行“扶—半

扶—放”的操作原则:精读课属

“扶”的操作,通过学案启发引导学

生对知识点、考点进行认识、理解、揣摩、感悟、练习,完成知识和技能

的训练。当然,“扶”并不是包办,而

是以会学、学会为目标。略读课属

“半扶半放”的操作,在教师的引导

下,学生能够把精读课所学的知识

和技能迁移到新文本上;有的略读

课文被当做自读课,属于“放”的操

作。不过,“放”决不是放任自流,而

是放手让学生根据单元目标,“自

求得之”。我重在检查学生对所学

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点拨他们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语文教学

的一个主要环节。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

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别

人的教学经验,构建自己精读课

“练—读—议—写—忆”的学习模

式。我在教《背影》一课时,先让学

生交流两个故事(一个是学生自己

的,一个是老师的),然后引入学习

第三个故事———《背影》。老师先配

乐朗读,学生轻声跟读课文,在此

基础上,让学生探究:《背影》一文

写了哪几个背影?那是怎样的背

影?“我”看到背影后流了几次泪?

流的是什么泪?然后,根据学生的

发言,将四次背影与四次流泪有条

理地进行板书,在重点赏析父亲买

橘子的背影后,让学生动笔将自己

对父亲背影最深的感受用一段话

写下来,并要求课外用心感受父母

的爱,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有细

节描写,能够在叙事和描写中进行

抒情的文章;自读课采用“查—立—学—议—写”的导读模式,小

说 采 用“引—读—述—议—感—写”的教学模式,说明文采用“释题

导读—层次梳理—图表绘画—特

征探讨—方法举例—语言揣摩—练习小结”的教学模式。

通过这些模式的运用,彻底避

免了语文教育灌输、无序、低效的

状态,优化了课堂教学,让教师能

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辅导学困

本版主持 /楚 中 展台 参赛论文选

61

Page 2: 关于六课型模式的课题总结 - cnkti.com · 见。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这一 课型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起到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在上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2012.11/B语文教学通讯

生,提高了教学质量。三、文本体味课

这是文本教育课的拓展和延

伸,一般用一个课时完成,目的是

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发展学

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说”的能

力。每个单元学习完毕,要求学生

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能选择

性地引用文本内容、主旨进行评

析。方式是按语文学习小组评析,

不求长,不求全,可选大,可选小,

对有探讨性的问题必须联系实际,

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人人发表意

见。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这一

课型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起到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上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的体味课时,与学生共同对五篇课

文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文本中一

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以

及一样充满动人心弦的力量,许多

学生认识到了“言为心声”,作文只

要写出真情实感,无论采用何种表

达方式,都一样生动感人,每一个

人都应该具备爱国主义情怀,要做

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对

学生进行作文技巧指导和思想品

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在上《孔乙己》的体味课时,让

学生对孔乙己、范进的结局进行探

讨。他们对人物的命运寄以同情,

许多学生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条

条大道通罗马”、“行行出状元”,把

自己捆死在功名、仕途上不值得。这在目前社会上很多人以高考成

败论英雄的现状下,是很难得的见

地……这一课型在很大程度上培

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

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了对

课文的理解,教师能够及时反馈学

生掌握知识的信息,可谓一举多

得。四、杂感随笔课

新课标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

写六篇作文,每单元必须结合综合

性学习写一篇作文。作文写得太

少,练得太少,怎能在写作时左右

逢源,“下笔如有神”?因此,我要求

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硬

性规定每周写 2~3 篇。学生可以摘

录、评析精彩句、段、篇,可以倾吐

心声,抒发情怀,教师有时按某一

情景、某一问题、某一技法提出要

求,让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信

马由缰,体现一个“随”字。隔周由

各语文学习小组组长检查,组织组

员交流,教师定时检查。这一课型的训练,学生每学期

可写四五十篇读书笔记,加上大

作文 6~8 篇,整个初中阶段可以

写 300 篇左右。这个数量是相当

可观的,有了数量的积累,质的飞

跃大有希望。很多学生一写而不

可收,有的每学期达 80 篇。同时

也涌现出一些写作的好苗子,如

2012 年的初中生作文比赛,本班

的伦晓潼同学就获得东莞市的二

等奖,欧紫莹同学获得学校的一

等奖,许多学生在报纸、刊物上也

发表了文章。这一课型在操作过程中,要注

意写作时间的调配,可用空闲时间

或自习时间,万万不能顾此失彼。五、时文鉴赏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捕捉社会信息及时代脉搏,我每周

安排一节自习课让学生推荐报告

文学、通讯、人物传记等富有时代

特色的文章在全班阅读。可是,课

堂读的时间毕竟有限,我对学生推

荐的文章大多采用张贴的方法。反

腐倡廉,自立、自强的人物介绍,抗

震救灾的英雄,介绍新时代楷模的

事迹和散文、小说等,都是张贴的

对象。我还鼓励学生利用中午的休

息时间,到学校的阅报栏、图书馆

阅读报纸、杂志。这样可以使学生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读到很多时代

的精品文章,感受时代脉搏。这一课型有几个好处:一是对

学生的阅读有一种导向性,有利于

学生确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

实现因文悟道的目标;二是能在紧

张的学习之余读到很多时代的精

品文章,避免学生良莠不分、盲目

阅读;三是与第一课型结合在一

起,使学生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之

中。六、专题活动课

新课标安排的综合性训练,是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必

须安排一个星期以上的时间让学

生作准备,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

开展活动。这种课型综合性强,学

生的素质能得到全面的训练。这六种课型分别侧重于读、

写、听、说、综合操作,彻底摒弃了

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而偏重于知

识的传授、搞题海战术、忽略能力

培养的“应试教育”;以“文本教育

课”为龙头,带动其他课型向课外

延伸,使学生在生活中懂得发现、欣赏,评价生活美、自然美、艺术

美,并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

就达到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紧

密相连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语文

修养。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觉得运用

这套方法可以使教学成绩稳步上

升,学生的素质、能力都有所提高。希望更多的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

实际,构建微观的教学模式,形成

自己的教学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广东东莞市虎门第四中学;

523901)

展台 本版主持/楚 中参赛论文选

62


Related Doc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