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DOWNLOADING DOCUMENT

Please tick the box to continue:

Transcript
Page 1: 善读“无字之书” - epaper.xiancn.comepaper.xiancn.com/xarb/page/22/2017-04/12/12/2017041212_pdf.pdf · 述充分,犹如一股巨大的气场,单讲学语 录留存至今仍脍炙人口、励志警醒的格

文化随笔·体育新闻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www.xiancn.com1212 责编 冰儿 李通 视觉编辑 张淼组版 诚安 杨艳 校对 马珊 任重

英国作家培根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个人更喜读史书,觉得审视历史不光明智,更能明心。

但是正史可能有点枯燥乏味,不如文学演绎来得生动形象,要是能借助影视媒体来传播,那么,这种影响将更是不可估量。近些年来,对于史实的戏说演绎甚嚣尘上,倒是严肃的历史正剧难得一见,其中,《大秦帝国之崛起》算得上是一股清流。

这部剧讲述了秦昭襄王嬴稷从上位称王到征服六国,登基即天子位这五十多年的历史故事。和新版《三国》一样,整个剧情跌宕起伏,各国君臣着眼利弊,阴谋阳谋轮番上演,主要人物的命运无不让人唏嘘惋叹。

嬴稷是在秦宣太后芈月的一手扶持下,一步一步走上秦国的权力巅峰。虽然深知母后芈月爱护自己,可他终究没有抵得住权力的诱惑,采信了范雎的游说——夺去穰侯魏冉的军权,然后放逐专横的“四贵”,架空母后,实现君主集权专制的夙愿。

为了秦国大出、一统天下,他采取了丞相范雎的策略:远交近攻,灭其军力。经过长平之战,屠戮二十万降军,当时唯一强大的诸侯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然而,他和“战神”武安君白起自此生了罅隙,导致分道扬镳,最终为了君主威严赐死武安君。就连最懂他心思的范雎,也被所举荐的恩人牵连身死。从此,嬴稷夺取了天下,却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嬴稷为了实现心中理想,不惜残杀忠良白起,造成了秦国历史上的一大冤案。武安君白起性格沉稳,思谋周全,率领秦军征战,开疆拓土,屡建大功,被司马迁称为“战神”。但是和韩信、李广、岳飞一样,却成了帝王权术的牺牲品。他的死,是性格造就的必然。他思考的着眼点是国家利益,并非秦王的个人心思。长平之战后,他想乘胜追击,一举灭赵,却被秦王召回咸阳。在忠诚受到挫伤之后,他分析利弊,一再拒绝挂帅出征,直至激怒嬴稷,被赐王剑。

范雎本是魏国须贾的一个门客,差点惨死,被郑安平所救,又为王稽推荐,由于时刻站在秦王个人角度出谋划策,终成秦相。贵为丞相、手执权柄以后,长期压抑和惨遭凌辱激发了他内心的浊气,暗流汹涌。他声称“一饭之恩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果真扳倒穰侯、击败魏国,为郑安平和王稽争取到官阶。可他俩很不争气,双双投降六国联军,牵连范雎被赐毒酒。

每一个人物在剧情的海浪中升沉起伏,冲向各自命运的终点。对于他们,似乎不能用简单的概括去评判,比如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他们都是历史时代中的弄潮儿,但也是被历史时代所摆布的可怜人——无论建立过何种功业,性格中的冲突和错位,导致每个人都难以得到完满的结局,像棋子一样身不由己。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可以正衣冠,可以知兴替,可以识人心。我们拿这面镜子看看古人的同时,也可以照照自己,反观内心——我到底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多棱镜

□秦河

《大秦帝国之崛起》的启示

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中国人自古就很讲究修齐治平,只有修炼出内在道德品质,才能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在孟子看来,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浩然之气”。

“孟母三迁”自古以来家喻户晓,讲述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迁居。好在孟子也是个争气孝顺的孩子,学而所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并列,其学问被喻为孔孟之道,实非偶然。

孟轲(约前 372年~前 289年)是战国时代儒家的一位著名学者,说来也巧,其故乡今山东邹县,距孔子的家乡不远。司马迁《史记》为他写了一条“微博”,不到200字的传记,因而其身世经历并不明了。

他“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可以说是孔子后辈的后辈。学成后,与孔子一样一面设帐授徒,一面游历各国,游说诸侯国君,其间做过客卿讲过学,因“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的治国主张不为见重,故不再过问世务,转而

著述有《孟子》7篇,3.5万余字。要说《孟子》风格与《论语》一样,却大气磅礴,论述充分,犹如一股巨大的气场,单讲学语录留存至今仍脍炙人口、励志警醒的格言名句,就可见一斑。《孟子》文字不多,可浓缩的是精华,也是孟子一生身体力行的重要见证。

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这个志向,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曾国藩曾经评价说:“思夫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当孟子之时,苏秦、张仪、公孙衍辈,有排山倒海、飞沙走石之势,而孟子能不为所摇,真豪杰之士,足以振厉百世者矣。”

孟子的一些观点依然给后人很好的启迪。他指出,所谓的天下国家,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两千多年前,能够有这样一种认识是非常不容易的。正因为如此,孟

子希望要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还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而“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

之人谓之一夫。”他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祸福无

不自己求之者……《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

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他一心向往充满仁爱的理想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重道德修养是孟子十分重视强调并身体力行的,他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阐述如何修身涵性,“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他认为,生活中常常“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做人要心胸宽广,而不要自以为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交朋友要“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从孟子一生的实践和成就来讲,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依然有许多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孟子》里的智慧哲学

文史苑 □汪立夏

投稿地址:西安市南二环太白立交东南角《西安日报》体育专副刊部 李斌 收

邮 编 : 710068邮 箱 :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善读“无字之书”

观察者 □邓伟超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所有看过书的人都知道,因为马谡丢了街亭。

“失街亭”与“斩马谡”的故事描写在小说中的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魏将司马懿击灭孟达后,魏明帝命其为都督,以张郃为先锋,出兵街亭抵御蜀军。诸葛亮命马谡为主将,以王平为副将,统帅两万五千人马镇守战略要地街亭。马谡刚愎自用,无视诸葛亮的嘱咐,拒绝王平的劝阻生搬兵法,屯兵山上。经王平再三坚持,才分其五千兵马在山西下一小寨。结果司马懿带兵杀来,命张郃阻击王平,亲率大军围困马

谡于山上,断其汲道,遂马谡大败于街亭。马谡深知由于自己生搬硬套兵法,从而导致街亭失守,自缚于诸葛亮帐前,于是便有了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才有了后面的千古绝唱“空城计”。

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在感叹诸葛亮赏罚分明等优秀品格的同时,更领悟到:不仅要苦读“有字之书”,更要善学

“无字之书”。马谡曾深得诸葛亮的器重,可谓

“饱读兵书”,被公认是“知识丰富”、“足智多谋”的将领,但由于他缺乏实战经验,这些死的知识救不活将士们,结果酿成了街亭失守的悲剧。这就说明,有了知识并不等同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

力,而要想运用这些知识还需一味催化剂,那就是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将“死书”读成“活书”,达到“知行合一”,这就需要我们善读“无字之书”。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可以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并从中取得借鉴,避免自己走岔道、走弯路;通过“无字之书”可以了解现实,可以认识世界,可以把握当下,从而开创未来。

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辅之以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境界。

但读懂“无字之书”并非易事,必须独具慧眼,“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

般来说,“无字之书”充斥于生活琐事中,人们对此司空见惯了,若不付出心血还真无法从中获得“珍宝”,只有那些善于观察、总结、思考的人,才能于平凡之中捕获其奇特之韵味。《亮剑》电视剧中的李云龙,穷苦人家出身,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和枪林弹雨的洗礼下,逐渐成长为战场上的一员虎将。尤其是这样一个镜头,让人匪夷所思:在日军调查李云龙的资料时,日军问:“他是哪所军校毕业的?黄埔前五期?还是国外哪所知名军事大学?”然而回答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不难看出,李云龙正是这样一个读懂了“无字之书”的有心人。

“无字之书”是通过实践检验得到的智慧之书,其价值远远比“有字之书”大得多。这种书,既有理性的思索,更有实践的积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读

“有字之书”须上正规大学,读“无字之书”则要进“社会大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善读书而不唯书,把“有字之书”与

“无字之书”进行结合,刻苦钻研,知行合一,那么我们离成功还会远吗?

书法

栗平作

■记者张勇

“向太阳飞翔,劝寂寞云彩退让,俯瞰着群山入海港,一起乘风破浪。”当 55岁的李永波挥别自己 24年的国羽执教生涯时,不知道这位“毁誉参半”的金牌教头,是否仍会回想起自己这首心爱的歌曲。

“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位“金牌教头”一手缔造了 18枚奥运金牌、92个世界冠军的“辉煌国羽”;“争议于盛世之际”,这位“个性主帅”也引发了“消极比赛”、“让球风波”、“娱乐走秀”、“青黄难接”等种种质疑,至今仍余音袅袅、绕梁不绝。

“功勋主帅”鞠躬尽瘁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李永波的拥护

者心中,他或许只有一个光辉的形象:“性格直爽、敢作敢为、功勋卓著、才艺双绝”。

作为中国体育“学而优则仕”的标志性人物之一,1993年,31岁的李永波“临危受命”,出任中国羽毛球队副总教练(总教练空缺)。此时,国羽刚刚经历了巴塞罗那奥运会仅获 1枚银牌的重创,正处于历史的最低谷。抱着“鞠躬尽瘁”的信念,李永波从队风抓起,铁腕治队,坚决处理了吴文凯等“居功自傲”的尖子队员,与李矛、李玲蔚等教练一起埋头苦干,全力培养葛菲/顾俊、叶钊颖、董炯、孙俊等年轻队员。在经历了 1994年汤杯无缘决赛,尤杯卫冕失利,亚运会更是全军覆灭的巨大打击之后,国羽在 1995年终于“翻身”,历史上首次捧起苏迪曼杯,叶钊颖和韩晶娜包揽世锦赛女单冠、亚军。而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葛菲/顾俊更是实现了中国羽毛球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以亚特兰大奥运会为起点,国羽此后进入了一段长达 20年之久的“辉煌期”。悉尼奥运会,国羽夺得 4

枚金牌,女双赛场升起三面五星红旗;伦敦奥运会,国羽上演包揽全部 5枚金牌的“奇迹”;2004-2012期间,国羽 5次蝉联汤姆斯杯,9次夺得尤伯杯、10次夺得苏迪曼杯。在李永波担任“掌门人”的 24年间,国羽夺得18 枚奥运金牌、92 个世界冠军。以林丹、夏煊泽、蔡赟/傅海峰、张宁、谢杏芳、高崚、李雪芮、杨维、张洁雯、张军、张楠、于洋、杜婧、徐晨、马晋、赵芸蕾、田卿等人为代表的“世界冠军级”选手更是层出不穷,一度完全统治世界羽坛。

里约奥运会前后,李永波曾多次表示,希望在自己任期内培养出 100位世界冠军,如今他的这个目标停留在了“81”这个数字上。或许这也将成为他执教生涯留下的最后遗憾。但无论如何,李永波为中国乃至世界羽毛球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都值得被永久铭记。正如他自己在离别感言中所言,“自己做了这么多年总教练,是时候应该把年轻人推到一线,让他们用更新的思路去带领队伍发展。也许这样对队伍会更好。”

“高光人物”备受质疑“成功的背后总伴随着质疑”。尽管执教成绩足以彪

炳史册,但统帅国羽的 24年中,李永波也。这其中,“倒李派”就给他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刚愎自用、四面树敌、贪婪成性、不务正业”。

在李永波的质疑者看来,“如果说一切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那么,所有的失败也都是做人的失败”。从李矛、李玲蔚相继离队,到叶钊颖、龚智超早早退役;从于洋、王晓理让球,到周蜜“出走”;从“奖金风波”,到“羽毛球学校”;从于洋比赛时摔毛巾,到赵芸蕾临时退赛爆出三角恋八卦;从明星羽毛球队高调走穴,到影视歌三栖明星。可以说,李永波有多风光,围绕在他身上的风波就有多喧嚣。

在接受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采访时,李永波曾这样说道,“在竞技场上,金牌是唯一的标准,唯一的。金

牌看起来不大,领奖的那一刻时间也很短,但它带来的东西太大

了,巨大,你能想象多大它就有多大。”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你深刻地理解了李永波的这段话,那么或许你就明白了他为何如此“不讨人喜欢”

正如伦敦奥运会,在解释授意于洋、王晓理让球的原因时,李永波所表白的,“这是赛制漏洞 ,所以我们才让球。有时候,会钻一点空子,就是觉得他们不会对我怎么样。要是其他教练,他们肯定不允许的。我这边,他们最多笑一笑。”一个能把奥林匹克精神,球员的尊严和情感,看得都没有金牌和个人成功重要的教练,还会有什么事在他的心里“算个事”?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带着巨大的功绩与至今仍难以“盖棺论定”的质疑,李永波告别了他深耕24年之久的国羽,留给了国羽林丹、谌龙“后有谁人”,女队金花“何日绽放”的谜题。或许也留给了我们“如何看待成功”的深深思索。

国羽告别李永波时代

本报讯(记者 靳鹏)亚冠第四轮的烽火昨日点燃,此前取得小组三连胜的上港与苏宁本轮却有喜有悲,主场作战的江苏苏宁3∶0战胜大阪钢巴,四战四捷的苏宁也提前2轮以小组第一身份进入淘汰赛阶段。客场作战的上港队痛失好局,外援奥斯卡两次将点球罚丢,这使得他们只能接受 0∶1负于浦和红钻的命运。

江苏苏宁与大阪钢巴一战,比赛的悬念在上半场结束后其实就已经不存在了。此役开场仅 2分钟,苏宁队外援特谢拉中场断球后长驱直入劲射破门。仅仅 4分钟后,拉米雷斯禁区内倒地铲射扩大了领先优势。第42分钟,洪正好禁区内接特谢拉的任意球力压大阪队后卫头槌破门。这场酣畅淋漓的胜利缓解了苏宁队主帅崔龙洙的下课危机,而球队也如愿实现了提前 2轮杀入亚冠淘汰赛的目标,同时他们也早早锁定了小组头名。

上港客战浦和红钻的比赛在琦玉 2002世界杯球场开赛。第 43分钟,主队的外援席尔瓦射门得分。第 63分钟、第 74分钟,上港队先后两次获得点球机会,谁料外援奥斯卡主罚的第一个点球被对方门将扑出,第二个点球直接高出了横梁。上港只能接受客场失败的结局。

亚冠

苏宁提前出线上港客场惜败

■郝福建

作为中国奥运夺金王牌军的总教头,李永波的功勋显而易见。对于李永波的接任者来说,保持并提高中国羽毛球的竞争力当然是头等大事,但也应该以新的思维引领中国羽毛球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李永波时代,中国羽毛球队的让球和弃赛曾多次引发争议。国际羽联的系列赛中国羽毛球队多次弃赛,而伦敦奥运会时的让球更是置中国羽毛球队于舆论的风暴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严重的锦标主义思想作祟。这样的做法,李永波的继任者应该引以为鉴。

世界大赛奖牌并不是体育运动的全部,如今除了争金夺银之外,每一项体育运动都应该考虑市场化的开拓和全民健身的推动,这两方面也密不可分。在国家政策层面,已经将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产业、扩大体育消费置于重要位置,作为中国体育王牌的羽毛

球队,更是应该在这方面作出应有贡献。事实上,羽毛球也是近年来群众基础雄厚的项目之一,如何使中国羽毛球队的竞争力转化为羽毛球产业和群众运动的推动力,这是李永波接任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为了促进羽毛球运动的市场化开拓、提升羽毛球运动的影响力,国际羽联也一直在学习网球等市场化发展更好的运动项目,国际羽联系列赛便是重要举措。然而,中国羽毛球队员对于这些比赛却多次高挂免战牌,甚至集体放弃过包括年终总决赛在内的多站比赛。作为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的解释是为了备战奥运,但他有没有想过国际羽联这些比赛对推动羽毛球世界影响力的苦心?有没有想过作为世界羽毛球强队,中国羽毛球队除了自己夺取奥运金牌之外,应该肩负起更多推动世界羽毛球运动发展的责任?

李永波用金牌筑就了一个时代,他的继任者要有率队继续斩获金牌的雄心,更要有超越金牌的大胸怀。

后来者须有大胸怀快 评

李永波李永波东方东方ICIC

Related Doc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