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DOWNLOADING DOCUMENT

Please tick the box to continue:

Transcript
Page 1: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SouthwestSouthwestSouthwestSouthwest universityuniversityuniversityuniversity ofofofof sciencesciencesciencescience andandandand technologytechnologytechnology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电视读书节目的改版创新研究

——以中央 10套节目《子午书简》改版为《读书》为例

学 院 名 称 文学与艺术学院

专 业 名 称 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 生 姓 名 赖溢晓

学 号 20085841

指 导 教 师 刘丽

二〇一二年六月

Page 2: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电视读书节目的改版创新研究————————以中央以中央以中央以中央 10101010套节目套节目套节目套节目《《《《子午书简子午书简子午书简子午书简》》》》改版为改版为改版为改版为《《《《读书读书读书读书》》》》为例为例为例为例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电视读书节目兴起于上世纪 90 年代,在当时的中国银屏刮起了一股旋风,

受到观众的热烈好评,但是由于多媒体时代的来临以及自身的缺陷等原因,最终

导致电视读书节目的纷纷落幕。毋庸置疑,读书类电视节目对于提倡全民读书,

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净化电视银屏,让电视节目回归高雅也有实际

的意义。读书类节目的沦陷无论对于电视人还是受众来说,都是一种损失。本文

通过对《子午书简》以及对其改版后的《读书》节目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出电视

读书类节目的生存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电视读书类节目的良

好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电视读书节目 子午书简 读书 改版创新

Page 3: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The research of Television reading program’s revision

of innovation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 Television-reading program started from the last century 90's,sweeped atornado on the screen at that time and warmly received by the audience. But as aresult of the multimedia era, Television-reading program Stop playing one by one.Admit of no doubt, It’s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nationwide reading and improve thequality of the whole nation; It’s also meaningful to purify TV screen and Let TVprograms regression elegant. No matter for TV program producers or for theaudiences,Fall of the Television-reading program is a loss. This paper Through tostudy 《Dairy Read》and the new program《Read》, Exploring television-readingprograms survival status and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ocontribute to a good development of the Television-reading program .

KeyKeyKeyKey words:words:words:words: Television reading program Dairy Read Read innovation

Page 4: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目 录

前 言............................................................................................................................ 1一、电视读书节目存在的必要....................................................................................1

(一)倡导全民读书的必要....................................................................................... 1(二)受众的需求..................................................................................................... 2

二、国内读书类节目生存现状....................................................................................3三、《子午书简》到《读书》的华丽转变................................................................3

(一)《子午书简》改版为《读书》......................................................................... 4(二)《读书》相比于《子午书简》的改进之处........................................................4

1、读什么——主题的多样化选择....................................................................... 5(1)有用性.......................................................................................................5(2)有趣性.......................................................................................................6(3)有价值.......................................................................................................62、怎么读——解读形式的丰富多变....................................................................7(1)一人独讲变成三人论道.............................................................................. 7(2)跳出图书找话题.........................................................................................7(3)多种电视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83、谁来读——解读现场的多人参与....................................................................9(1)主持人读................................................................................................... 9(2)嘉宾读..................................................................................................... 10(3)读者读..................................................................................................... 10

四、电视读书节目的创新发展启示..........................................................................11(一)要明确自身功能定位..................................................................................... 11

1、雅俗共赏..................................................................................................... 112、阅读引导..................................................................................................... 11

(二)受众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兼顾...........................................................................121、高质量塑造高尚文化品格.............................................................................122、话题性迎合大众娱乐口味.............................................................................12

(三)丰富节目展现形式.........................................................................................131、多种电视表现手段并用................................................................................ 132、节目现场观众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14

(四)实现多种媒体的互融..................................................................................... 14结 语..........................................................................................................................15注 释..........................................................................................................................16致 谢..........................................................................................................................17参考文献......................................................................................................................18附录一..........................................................................................................................19

Page 5: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

电视读书节目的改版创新研究————————以中央以中央以中央以中央 10101010套节目套节目套节目套节目《《《《子午书简子午书简子午书简子午书简》》》》改版为改版为改版为改版为《《《《读书读书读书读书》》》》为例为例为例为例

前前前前 言言言言

上世纪 90 年代,为了弘扬精英文化,营造精神净土,兴起了将电视和书籍

两种传播媒介相互融合的“电视读书节目”。电视读书节目的出现,在当时的中

国屏幕刮起了一股旋风,受到观众的热烈好评,但是由于多媒体时代的来临以及

节目自身的缺陷等原因,一段时间内,电视读书节目纷纷落幕。毋庸置疑,电视

读书节目对于提倡全民读书,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净化电视银屏,

让电视节目回归高雅也有实际的意义。读书类节目的沦陷无论对于电视人还是受

众来说,都是一种损失。而《子午书简》等电视读书节目的坚守银屏也让我们看

到了电视读书节目发展的希望。《子午书简》到《读书》的华丽转变也让我们看

到了读书类节目自身的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本文希望通过对《子午书简》以及

对其改版后的《读书》节目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出电视读书类节目的生存现状以

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读书类节目的良好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电视读书节目存在的必要一、电视读书节目存在的必要一、电视读书节目存在的必要一、电视读书节目存在的必要

(一)倡导全民读书的必要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从这句话中,我

们看出书籍对于人类的意义。我们常说书籍是人类的灵魂,是心灵的窗户,是进

步的阶梯,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书籍特别是纸质书籍已经逐渐远离人们

的视线。2012 年 4 月份公布的第 9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 18

—70 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 77.6%,虽然比 2010 年增加 0.5 个百分点,

但是人均年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 4.35 本,比 2009 年的 4.72 本还少了 0.37 本。

[1]我们再看国外的人均读书量,据相关数据统计,以色列平均每人每年读 64 本

书,法国人均每年读书 20 本,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 40 本,韩国 11 本。这

让拥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感到尴尬无比,国民阅读率的普遍下降使得“读万卷书,

Page 6: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2

行万里路”的至理名言成了一句空话,这也是中国国民文化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对此,相关部门和知名学者都全力呼吁 “全民读书”,各地大力开展“全民读

书”、“读书月”等倡导阅读的活动。国内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也在为倡导

全民读书作出努力,在此种情况下,电视读书节目的出现显得尤为及时也尤为重

要,这也是为国民普及书籍知识的很好方式。

(二)受众的需求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者传播对象。受众

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书籍、

报刊的读者、电视的观众、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等。受众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

对象,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信息内容的选

择性接触活动等,都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1]一个节目的存在和

推广离不开受众的关注和支持,同理,受众在电视读书节目传播过程中扮演的重

要角色也值得我们关注。电视读书节目的主要内容是“读书”,毋庸置疑,书籍

无论在哪个时代对于受众来说,都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

没有前途的”,[2]书籍是一个民族获得知识、获得力量的必要手段;对个人而言,

书籍让儿童认识世界;让青少年开阔眼界;书籍给年轻人指引前进的方向;让老

年人找到心灵的慰藉。无论对于何种年龄何种工作的人来说,书籍永远都是必需

品。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书籍更能让人沉淀下来,找到生活的本质。

书籍是人的必需品,但是将书籍和电视传播手段相结合来读书这一形式又是

否被人们所接受呢?为此,作者以《电视读书节目受众调查》为题在某大学随机

抽取 200 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附于论文后),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人

喜欢观看电视读书节目,82%的人认为电视读书节目有存在的必要。主要原因有:

有利于书籍的推广,有利于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增长个人知识;为购买新书提

供向导;激发读书的兴趣等等。在调查中,我们看出,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读书的

愿望和目标,但是一个月能读到 4—5本书籍不足 30 人,大多数人一个月只能坚

持读 1到 2本。究其原因,主要是时间不充足、生活节奏快、世俗诱惑多、上眼

的好书少等等,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如今书籍种类太多,无从选择,无处下手。电

视读书节目无疑为这些喜爱看书又无法看书的人群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书籍了解

Page 7: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3

与阅读的平台,也为那些买书的人提供了参考。

二、国内读书类节目生存现状二、国内读书类节目生存现状二、国内读书类节目生存现状二、国内读书类节目生存现状

1996 年5 月12 日,中央电视台开创了我国第一个电视读书节目《读书时间》,

拉开了中国电视读书节目的序幕。它“弘扬精英文化”的主旨与人们“拯救人文

精神”的理想不谋而合,因此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随后多家地方电视台纷纷效

仿,在短时间内掀起了电视读书节目的高潮。然而,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竞

争的加剧,自身发展不足等原因,电视读书节目最终难逃谢幕的凄凉。从 1998

年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停播开始,国内电视读书栏目便出现了集体停播现

象。中国教育台的《书苑漫步》、北京台的《华夏书苑》、湖南台的《爱晚书亭》、

青岛台的《一味书屋》……一家接一家的电视台读书栏目关门大吉。2004 年,

电视读书节目的老大哥——央视《读书时间》也遭到“末位淘汰”,中国电视读

书节目跌入谷底。[3]如今,只有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读书》(以前的《子午

书简》)、北京电视台《悦读会》、星尚频道《今晚来读书》、广西电视台生活

频道的《读书时分》 等少数几个读书节目还活跃在电视屏幕上。

作为弘扬屏幕精神净土的领袖,电视读书节目在此时却显得力不从心,为何

节目的收视率会越来越低,受众群会越来越少,通过作者调查显示,主要原因有

很少推荐合适的书,节目缺少内涵,对书籍的见解没有特色,节目形式单一、太

过正式等。这些对于一档以读书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缺陷,要

想节目能够存活,要想读书节目能够重新崛起于电视银屏,必然要规避种种不足,

接下来,我们就以《子午书简》到《读书》的改版来看电视读书节目如何实现自

我救赎。

三、《子午书简》到《读书》的华丽转变三、《子午书简》到《读书》的华丽转变三、《子午书简》到《读书》的华丽转变三、《子午书简》到《读书》的华丽转变

虽然电视读书节目遭受过重创,然而人们对电视读书节目的探索一直没有停

止过。中央电视台 10 套的读书节目《子午书简》的改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子午书简》改版为《读书》,见证了在电视节目形式多样化时代,中国内地读

Page 8: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4

书节目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透彻的研究,有利于掌握读书节目的困境和发展现

状,为电视读书节目的发展找到突破口。

(一)《子午书简》改版为《读书》

《子午书简》栏目于 2001 年 7 月开播,至改版为《读书》栏目时已 10 年之

久。这期间,《子午书简》也经历过改版,节目开办之初,内容主要撷取古今中

外经典优秀诗歌、小说、美文,取其精美章节邀请名家朗读,并介绍与之相关的

历史、文化及人物背景,以言述其情,以志传其声。虽然品味很高,但是却因为

收视率的影响遭受多次警告。于是在 2007 年 07 年 12 月节目组公开招聘制片人

并对节目进行改版,改版后的节目摒弃《读书时间》的“窄众路线”,采取“平

民化”定位;摒弃旧版《子午书简》的经典诵读模式,转而采取“娓娓道来”的

讲述方式,[3]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媒体的冲击,人们

对读书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捍卫住《子午书简》这座精神堡垒,必然面临

着再次改版,于是《读书》应运而生。

2011 年 6 月 13 日,《子午书简》正式改版为《读书》,不仅名字和播出时

间换了,节目内容和形式也“改头换面”,主持人不再是一人讲解,而是与两位

嘉宾评书轮道,对书籍进行深度阅读;播出时长也由原来的 10 分钟加长到 30

分钟。

《读书》节目播出后,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负责人充

分肯定节目形式和内容,表示“把读书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的思路很不错,

学以致用、读有所悟”。中宣部出版局负责人认为,新栏目对于营造全民阅读风

气具有积极引导作用。众多学术界、文化出版界人士也通过报纸、互联网等渠道

对《读书》栏目予以好评。很多观众在称赞节目的同时,还积极向栏目推荐喜欢

的读物,提出增加节目时长等建议。

(二)《读书》相比于《子午书简》的改进之处

电视读书节目不外乎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谁来读?”

看似简单,但是要做好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难上加难,怎样才能让这三

者与电视传播媒介很好的结合起来,我们或许能从改版后的《读书》中找到一些

Page 9: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5

答案。

1、读什么——主题的多样化选择

“读什么”就是节目选择什么样的书籍来读, 这一点《读书》遵循了主题

的多样化设置这一原则。经统计,改版后的《读书》自 2011 年 6 月 13 日至 2012

年 4 月 27 日,共推荐了 143 本图书,如表 1。

表1 《读书》栏目自改版后推介书目分类统计表 [3]

图书类别 文学 文化 艺术 哲学 生活 社会

科学

历史

地理

经济

管理

教育 漫画

图书数量

(册)

22 24 9 9 10 30 10 10 13 6

如表 1所示,143 本图书不仅涵盖了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文化类

书籍,还涉及了社会科学、经济管理、教育、哲学甚至漫画等类别的书籍。而回

过头再看曾经的《子午书简》,如表 2,2008 年《子午书简》推荐的图书显然以

文学类书籍为重,这就限定了节目的受众范围,着重向文学爱好者敞开大门。

表 2 《子午书简》栏目 08年推介书目分类统计表[4]

图书类别 文学 文化 生活 科学 历史地理 经济管理 军事

图书数量

(册)

55 16 13 6 13 5 1

此外,相比于其他专注于文化类书籍的读书节目,如北京电视台《悦读会》、

星尚频道《今晚来读书》,中央 10 台的《读书》显然涉猎更广,迎合了节目受

众的不同需求。读书主题的选择不仅仅在多、广,更在于如何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读书》节目选择的书籍正如节目主持人李潘所说,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性:

有用,有趣,有价值。[4]

(1)有用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节目对生活类书籍的选择。从表 1,我们看出,至此,《读

书》栏目选择 10 本生活类书籍推荐给观众,甚至与历史地理类、经济管理类书

籍持平。而分析推荐的生活类书籍,我们可以作出统计,如表 3。

Page 10: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6

表3 生活类书籍分类统计表

图书类别 保健 衣食住行 灾难应对

图书数量(册) 2 4 4

从表 3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类书籍的推荐涵盖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

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推荐的《让父母健康长寿的 31 件事》等书籍,

在网络上引起热烈的讨论,很多读者留言表示是观看节目后才购买该书。随着近

年来自然灾后和社会灾害频发,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自救显得尤为重要,而《读

书》栏目推荐的《中国家庭应急手册》、《避灾自救手册——火灾》、《公共场

所安全防范》、《怀斯曼生存手册》四本有关灾难应对的书籍,正是解观众燃眉

之急。除了生活类实用书籍,还增加了教育类书籍的推荐,如《给中国教育的

100 条建议》、《长大不容易》、《民国小学生作文》等教育读本更是给家长讲

诉了实用可行又权威的教育方法。

(2)有趣性

呆滞死板的电视节目必然得不到受众的亲睐,同理,枯燥乏味的书籍也难入

观众的法眼。从表 1中,我们看出《读书》推荐的书涉及各个方面,而漫画书的

推荐肯定是很多观众或读者意料之外的,也是其他读书节目很少涉及的。到目前

为止,《读书》栏目共推荐了 6本漫画书籍,包括深受现在青年观众喜欢的关于

几米绘本故事的《几米故事的开始》、也有折射当代人生活现状的朱德庸《大家

都有病》、有描述父子情的《父与子》,还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图说中国连环画》、

《马连良画传》等等,相比于略显枯燥的纯文字书籍来说,图文结合的漫画书可

能有趣得多,也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喜好。此外,推荐的文化类书籍中,《厕

所决定健康》、《窥视厕所》、《德国媳妇中国家》这些书,光听书名就有趣,

直接让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而推荐的科普类书籍中《昆虫记》、《一百种尾巴

或一千张叶子》、《黑猩猩的政治》等让难以理解的科普知识显得生动有趣、通

俗易懂。

(3)有价值

这一点毋庸赘诉,《诗经》《聊斋志异》《百年孤独》等书籍的文学价值;

Page 11: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7

《怪诞行为学》《货币崛起》的经济价值;《银元时代生活史》、《故宫退食录》、

《苦难辉煌》中的历史价值;《故宫文物避寇记》《蒋勋的卢浮宫》的艺术价值;

《孟子》、《周易》、《身份的焦虑》中蕴含的哲学价值等等无一不是人类的宝

贵财富,值得人去研究探索。

2、怎么读——解读形式的丰富多变

《子午书简》推荐书籍采取的是主持人一人简单讲谈的形式,推荐的主要手

段也是将文字从书上直接搬到电视上。既然如此,看书和看电视又有什么区别

呢?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节目都具有娱乐性。[5]书本

知识直接平移到电视节目上这一模式显然忽略了电视传播媒介的这一特性,只会

让观众感觉节目枯燥乏味,也降低了读者对推荐书籍的兴趣。而改版后的《读书》,

通过对节目内容、节目表现形式、解说方式等方面的改变,摆脱了“复印机”的

尴尬,达到了电视媒介对图书内容的“再创作”。

(1)一人独讲变成三人论道

《读书》改变《子午书简》一人单讲的形式,变成三人论道,三人中包括主

持人和两位特约嘉宾。《子午书简》时期,节目的一切都掌握主持人一人手中,

无论是书籍内容的分享,文化背景的分析,还是优美片段的阅读,都由主持人一

人包干。整个节目平铺直叙,缺少爆发点和吸引力,让观众觉得节目拖沓枯燥。

而且图书的好坏几乎全是主持人一人说了算,稍显武断,也没有说服性,容易引

起观众的争议。改版成《读书》后,三人品书论道的方式让节目生动起来,两位

特约嘉宾中可以是著名学者、社会学家或者图书作者等名人。主持人和嘉宾就书

籍的创作背景、表达的主题和产生的意义等各方面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探讨,对一

本图书进行深度阅读,立体化的、全方位的剖析一本书甚至由书本引发的话

题。整个节目有欢声也有争论,这就使得节目更加客观公正的呈现了图书内容,

不仅生动也更有说服力。

(2)跳出图书找话题

《子午书简》时期,一期大多只选一本书籍进行讲解推荐,“内容主要撷取

Page 12: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8

古今中外经典优秀诗歌、小说、美文,取其精美章节邀请名家朗读,并介绍与之

相关的历史、文化及人物背景,以言述其情,以志传其声。”从中我们看出节目

只专注于“图书”的推荐,而忽略了创造与图书相关的“话题”,以此来丰富节

目,使节目更具可看性。《读书》栏目跳出了这一局限,从以往的“图书”为核

心,转至为“图书”与“话题”并重。节目主题虽然在于书籍,但是却不禁锢于

书籍,而是将书籍置于古今社会的大环境中,挖掘出与书籍相关的诸多话题,进

而全方位的了解书籍甚至是书籍呈现出的整个历史与社会面貌。比如说 2012 年

3 月 31 日的节目以“明星出书那些事”为主题推荐了主持人白岩松的《幸福了

吗》和影视演员林青霞的《窗里窗外》,节目不仅仅对两本书进行了探讨,更是

分析了明星出书这一热门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本质。明星出书本来就是比较热门的

话题,明星出的书究竟有无价值,明星出书背后的目的又是什么?每一个话题都

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和思考。再如 2012 年 4 月 20 日推荐的《乡土中国》首先就引

出话题“城市化的今天我们还有乡土本色吗?”引发了在座嘉宾的争论。话题引

起的嘉宾讨论不仅仅使得节目内容生动灵活,同时,相比于纯粹的书籍内容的叙

述,独立的话题更符合电视媒介的表现形式,有助于电视叙事能力的发挥。

(3)多种电视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

《子午书简》时期,节目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口述历史、VCR 片段的穿插、文

字图片的标识等等,相对于其他电视节目来说,表现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吸引观

众的注意力。改版为《读书》后,节目新增了多种电视表现手法,一大亮点就是

镜头的运用。改版后,由于嘉宾的增多,节目录制的场地也变大,相比于《子午

书简》狭小的空间、不变的镜头,《读书》灵活得多,推拉摇移的使用,演播室

不同角度的展现,使节目显得灵活生动起来。除了穿插图片和文字来展现书籍的

历史背景,节目还会放置视频或者录音,还原历史。比如在“武昌起义为什么能

成功?关于辛亥的那些书”的那期节目中,为了展现当时的历史原貌,推荐书籍

的过程中,节目就放映了“十集纪录片《辛亥》”,如图 1,使观众直面历史,

既使节目充实,吸引观众,也让节目显得客观真实,更是实现了以节目传播知识

的作用。

Page 13: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9

图1 《读书》节目中放映的“十集纪录片《辛亥》”视频截图

3、谁来读——解读现场的多人参与

《子午书简》时期,采用的是“主持人一人读书”的形式,难免有落入说教

的危险。改版后的读书,多人参与,说是读书,更是论书、品书。

(1)主持人读

《读书》在主持人选择方面与《子午书简》时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便是

不固定使用同一主持人。开播至今,主持过《读书》的有央视知名主持人李潘和

张绍刚。不得不说说既主持过《读书时间》、又主持过《子午书简》的现任《读

书》主持人的李潘了。对于一名资深读书节目的主持人,李潘的专业水平毋庸置

疑,她在嘉宾之间穿针引线,将整个节目掌控得游刃有余。此外,更让人感到欣

慰的是,在《读书》中,李潘不仅仅是一个节目的把控者,更不像在《子午书简》

中扮演的“说教者”,而是一位品书者、书籍的分享者,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

书籍的感悟,与嘉宾进行探讨,用自己对书籍的深刻见解征服观众。另外一位是

主持过法制节目和求职节目的张绍刚,虽然张绍刚之前没有主持过读书节目,但

Page 14: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0

是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师和知名的央视节目主持人,张绍刚的知识深度和主持

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其狂放不羁的个性也许更适合在读书节目上畅所欲言。在

主持“好书重读之《聊斋志异》”这期节目时,张绍刚与年轻的说书艺人王玥波,

变身为“聊斋迷”,分享自己读《聊斋》读出的“人情世故”,节目自始至终轻

松愉快,引人入胜,让观众观后颇受启发。

(2)嘉宾读

每期两位评书论道的嘉宾参与读书,李潘在采访中表示:“《读书》的嘉宾

可以是教师、专家、学者,可以是唱歌的、演电影的、做电视节目的,也可以是

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谁能说出对大家有启发的感悟,谁就可以走进节目。”可

以看出只要对书籍有独到见解的人都能可能成为特邀嘉宾,真正做到集思广益,

全方位、立体化的读书。当然,嘉宾的选择度广并不意味着乱选择,每一期的嘉

宾的知识背景都与节目主题保持一致,比如在“启功给你讲书法”这期节目中,

推荐了著名书法家启功去世后不久出版的《启功给你讲书法》,节目中请到的嘉

宾有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王岳川和书评人伊伟,从专业的书法层面和书籍的

创作层面全方位的品评书籍,让读者和观众真正了解书籍。此外,在必要的时候,

节目还会连线作者或者邀请作者到现场一起品评书籍,比如在推荐《阿勒泰的角

落》这本书时,就连线了书籍的作者李娟,分享了作者创作书籍时的心境和所处

的环境。既满足了部分读者对作者生活环境的好奇心又方便了读者更加深入的了

解书籍。在“武昌起义为什么能成功?关于辛亥的那些书”这期节目中,就请到

了《走向革命》和《辛亥年》两本书籍的作者,两位作者和嘉宾讨论书却又不禁

锢于书,抛开书籍和主持人讨论历史,畅谈古今,获得观众的好评。

(3)读者读

除了主持人和嘉宾论书外,节目中,主持人还会摘取网上读者对书籍及作者

的评价,现场与嘉宾分享。此外,对于书籍的选择,节目组也没有脱离读者,《读

书》节目有一个系列主题,选取了“2011 年度大众喜爱的 50 种好书“分期进行

解读。读大众喜欢的好书这显然是站在了大多数读者的角度上选取图书,符合读

者和观众的心里需求,读者推荐的书、读者爱读的书或许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Page 15: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1

更能吸引寻找书籍的朋友。读者来“读书”防止了节目脱离读者,脱离观众,最

终脱离市场的危险,将知识传播与受众需求完美的结合起来。

四、电视读书节目的创新发展启示四、电视读书节目的创新发展启示四、电视读书节目的创新发展启示四、电视读书节目的创新发展启示

《子午书简》改版成《读书》这一创新之举,也能对我国内地电视读书节目

的发展带来很多启示。

(一)要明确自身功能定位

1、雅俗共赏

以往的很多电视读书节目相继沦陷的主要原因便在于对自身功能定位的模

糊,由于传播主题的特殊性,读书节目大多将自身定位于民众知识文化的给予者,

想要做成一档高雅的、精品化的节目,这显然脱离了电视传播媒介这一载体,电

视传播媒介大众化、娱乐性、浅俗性等特点要求所有的电视节目必然要迎合更多

普通大众的口味。以《百家讲坛》为例,早期的节目也倡导精英化,最终却还是

遵循了“电视受众大众化”这一本质,栏目的定位也由一味追求主讲者的“名”

转变到“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走大众学术品味路线;而栏目的受众也不

再定位于“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高级知识阶层”,而是放下“尊贵”

架子,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群作为主打收视人群。[6]由此看出,文化类节目在

电视电视节目中不能孤芳自赏,而要深入群众。就读书节目而言,电视读书节目

的主旨应该是营造一种读书氛围,显然这种氛围不仅仅是在高级知识分子中营

造,更多的是影响普通大众。所以要想娱乐节目能够生存下去,能够发挥应有价

值,必然要得到普通大众的关注和认可,这就要求节目要摈弃知识人的高姿态,

深入到群众中去,从节目选题、节目内容、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入手,做成一个雅

俗共赏的节目。

2、阅读引导

早期,很多读书节目由于对自身定位的不准,从知识“传播者”成为了“说

Page 16: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2

教者”, 不仅与文化传播的初衷背道而驰,更让让观众觉得节目枯燥乏味,导

致收视率每况愈下。要避免这种状况,我们要明白由于电视媒介娱乐性、浅俗性

等特点,要想书籍高深的理论价值在电视媒介上的全面展现是不现实的。著名学

者金惠敏曾经提到电子媒介的到来重组了文学的审美构成,瓦解了文学赖以生存

的深度主题。[7]由此看出,书本上的知识要通过电视来传播,必须改变其固有的

阅读和传播方式。所以,要想让读书节目存活下去,必须从“知识说教”的定位

转变为更符合受众需求的“阅读引导”。这就要求节目在推荐书籍的时候,不是

一味的强调书籍的好坏,更不是单一的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展现书籍的观点、价

值和意义,引导观众去思考、去阅读。

(二)受众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兼顾

1、高质量塑造高尚文化品格

电视读书节目以推荐书籍为载体,以传播知识为目的,是一档文化类节目,

就要担当起文化节目的重任,为净化电视银屏、提高观众文化素质作出一己之力。

这就要求节目必须要一扫某些娱乐节目的媚俗气息,要提高节目质量,使得节目

更有深度,更加专业。“角度决定深度”,所以在解读书籍的时候应该做到多角

度、全方位,让观众对所推荐的书籍有一个立体化的了解,也由此深化节目内涵,

表达文化传播理念。此外,在分享书籍的时候,应该有节目组自身的观点,而不

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这样只会让观众觉得节目敷衍了事,是一档低质量、低智

商的娱乐节目。

2、话题性迎合大众娱乐口味

电视传播媒介有大众化的传播特性,读书节目也要遵循此特性。受众的形成

常常基于个体需求、兴趣和品味的相似性,其中有许多都反映出社会或心理根源。

最典型的“需求”(needs)是获得信息、休闲、陪伴、娱乐或“逃避”(escape)。

[8]这就说明,要想满足大众化的需求,一档电视读书节目不单单要只“读书”,

读书之余,还可以挖掘书籍背后的话题,增加节目的话题性、故事性,满足观众

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的需求,如《读书》讨论明星出书的事,讨论厕所文化等等。

Page 17: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3

在观众观看节目的同时,还有更多的话题可以议论。

(三)丰富节目展现形式

1、多种电视表现手段并用

从改版后的《读书》可以看出,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法让节目更显丰满。除了

访谈之外,节目还可以设置外怕 VCR,引入朗诵、情景剧表演、图文演示、现场

联系作者或读者、视频音频资料放映等多种电视表现手法,以便于全方位、多角

度、深刻化的解读书籍,多样化的展现形式也让节目内容更鲜活、通俗,更有可

看性。比如在 2011 年 9 月 21 的《读书》之“建筑知识普及读本《为什么研究中

国建筑》”中,就图片展示了书籍作者梁思成的生平,如图 2,让读者更加深入

的了解了作者和书籍。让观众和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书籍。除此之外,不得不提

到镜头的运用,这虽然是电视节目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但要用活却非易事。首先,

要避免节目从头到尾都是一种镜头表现方式;其次,镜头的切换要及时,在嘉宾

争论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捕捉对方神情,使节目更有可看性;最后,适当的空镜

头运用,让观众眼部得到缓解,更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如《读书》经常把镜

头打在陈列在演播厅的书籍上。

图 2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书籍作者梁思成及其妻子林徽因在节目中的图片展示

Page 18: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4

2、节目现场观众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读书节目的书读给谁看,当然是节目的受众,所以节目录制过程中的观众参

与是极其重要的。对此,每期节目可以请一部分读者组成“读者团”亲临现场,

参与到读书过程中来;或者现场在设置观众参与环节,观众通过网络或者是短信,

将自己读书的感悟通过网络或者短信的方式传达给主持人,与主持人和嘉宾现场

一同论书。如此,通过跟观众有效地交流互动,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丰富节目

展现形式,让节目更能深入人心。

(四)实现多种媒体的互融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收看电视的渠道和途径日益增多。对此,读书

节目应该综合运用多家媒体,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比如,充分利用互

联网传播媒介,与网络电视、视频网站等互联网传播媒介进行长期合作,第一时

间将节目放置于网上供互联网使用者观看;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视听软

件进入人们的视线并逐渐被大众接受喜爱,如“懒人听书”。“懒人听书”是一

款听书软件,打破了“书只有用来看”的亘古理论,只需要将书籍等文字作品载

入软件,就能听了。这为很多不愿用眼睛看书的“懒人”及有车一族提供了很大

的方便,深受喜爱。比如央视的“百家讲坛”就被收入在“懒人听书”里面,同

理,读书节目也可以与“懒人听书”合作,实现共赢。

除此之外,与观读者和观众的全面、真实的互动,也需要融合多种媒体,可

以通过在网上开设论坛、博客的形式,设置“好书推荐”、“观众意见”等环节,

让读者和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推荐好书,提出意见,让节目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Page 19: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5

结语结语结语结语

电视读书节目的出现是电视媒介与高雅的文化传播相结合的产物,毋庸置

疑,电视读书节目对提倡全民阅读,提高全民素质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丰富、充

实了电视节目。电视读书节目虽然在一段时间士气低落,但这并不表面读书节目

没有发展的意义和前途,只要从节目定位、受众需求、电视表现形式等方面加以

修正创新,电视读书节目必将大放光彩。

本文希望通过对《子午书简》以及对其改版后的《读书》节目进行分析研究,

从节目定位、节目受众、节目形式、多媒体融合等方面对电视读书节目的创新发

展提出些许意见,希望对电视读书节目的良好发展有一定帮助。

Page 20: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6

注 释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1 月第一版 P167-173

[2] 电视读书节目 熄火还是转型?[EB] 华商网

.http://ent.sina.com.cn/x/2006-03-10/08501011556.html

[3]数据由笔者本人统计得出,数据来源为中央十台《读书》栏目 2011年 7月 25日至 2012

年 4 月 27 日的 135 期节目。

[4]数据来源于央视“上网栏目访问量排行榜”。

Page 21: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7

致谢

不知不觉,大学四年已经接近尾声。伴随着毕业论文的修改完成,大学生活

也将画上句号。回忆起最初论文开题的时候,刘丽老师给我很多指点与建议,特

别是论文主题的确定,几经周折,最后在刘丽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了电视读书节

目的创新发展研究作为论文主题;在论文创作阶段,由于自己身体不佳等原因,

我的论文进度比较慢,刘老师并没有批评我,而是主动联系我,询问论文的事情;

在论文修改阶段,刘老师也是尽心尽责,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进行指导,

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使得我的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借此机会,

感谢刘老师对我的论文的指导,对我身体的关心。也感谢在论文完成过程中给我

帮助的老师和同学,因为有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我才能更好的完成论文的写作工

作。

此外,我也要感谢大学四年教授过我的所有老师,是你们给予了我新的知识

乃至新的人生态度。感谢大学四年里和我朝夕相处的同学,忘不了和你们一起上

课,一起拍摄视频,一起外出游玩的日子,因为有了你们,我的大学生活才变得

丰富多彩,希望大家永远都开心快乐。

Page 22: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8

参考文献

[1]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图书阅读率 53.9%[EB]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4-19/3832813.shtml

[2]温家宝: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EB] 新华网.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84258/188570/11467402.html

[3] 邵培仁 媒介互融背景下的内地电视读书节目发展探究——以 CCTV10《子午书简》为例

[J]. 人民网-传媒频道,2009,(11)

[4] 王砚文 央视《读书》制片人兼主持李潘:好书让人幸福[EB]

http://www.sina.com.cn

[5]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在《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9 月第一

[6] 王 娟 从《百家讲坛》的发展历程 看电视受众的大众化本质[J]. 社会观察,2009,(02).

[7] 金惠敏 《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京),2004 年第 5 期

[8] 麦奎尔 《受众分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3月第 1版)

Page 23: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9

附录一:附录一:附录一:附录一:

电视读书节目受众调查表

姓名: 年龄:

(请在选项后面打勾)

1、您的文化程度是?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中专

大学专科/本科

硕士及以上

2、你喜欢看书吗?

喜欢

不喜欢

3、你喜欢看哪种类型的书?

小说

文学名著

传记

励志与成功

时尚

娱乐

国学

历史

生活类(婚姻、健康、理财、美容等)

哲学

军事

其他

经济

4、你一个月平均看几本书?

Page 24: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20

1—2 本

3—4 本

4—5 本

5、您知道中央 10 台《读书》这个电视读书节目吗?

不知道

稍有了解

较了解

很熟悉

6、您喜欢看读书节目吗?

非常喜欢

一般喜欢

不喜欢

很不喜欢

7、您收看读书节目的主要目的(多选)

消磨时间

娱乐消遣

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为买书提供向导

喜欢的主持风格

8、您觉读书节目的存在有无必要?为什么?

原因:

9、您觉得读书与电视结合有利于阅读吗?

有利于,形式更活泼

不利于,电视就是看着玩的

要看具体节目

无所谓

10、您希望读书节目多推荐哪一类型的书(多选)

Page 25: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21

散文/小说

经济

历史政治

生活类(婚姻、健康、理财、美容等)

哲学

军事

经典名著

人物传记

其他

11、读书节目中推荐的书,您是否会买来或借来看

可能会

一般不会

不会

12、您觉得读书节目最大的缺陷是什么

节目枯燥,不生动

对书的见解没特色

很少推荐合适的书

播出时间不合理,不便收看

13、您喜欢看哪一类型的电视读书节目(多选)

中央电视台《读书》(原《子午书简》)

《开卷八分钟》(凤凰卫视)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美)

《毕沃读书》(法国)

14、您希望读书节目哪些地方进行调整(多选)

播出时间

主持人风格

节目内容

演播室设计

Page 26: 赖溢晓论文20085841 (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22

节目形式


Related Doc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