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1 公務出國報告 (出國類別:考察)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十四年度 教育人員國際交流參訪活動 (第九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 報告書 服務機關: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出國人職稱:副局長 姓名:康宗虎等 33 人 出國地區:美國夏威夷 出國期間:94 6 5 日至 6 13 報告日期:94 7 31 C09402663
179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十四年度 教育人員國際交流參訪活動rdnet.taipei.gov.tw/xDCM/DOFiles/pdf/00/00/01/25/... ·...

Jan 17, 2020

Download

Documents

dariahiddlesto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 1

    公務出國報告 (出國類別:考察)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十四年度

    教育人員國際交流參訪活動

    (第九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

    報告書

    服務機關: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出國人職稱:副局長

    姓名:康宗虎等 33 人

    出國地區:美國夏威夷

    出國期間:94 年 6 月 5 日至 6 月 13 日

    報告日期:94 年 7 月 31 日

    C09402663

  • 2

    公務出國報告提要

    出國報告名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十四年度教育人員國際交流參訪活動(第九屆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

    頁數: 179 含附件:是 否

    出國計畫主辦機關/聯絡人/電話

    謝勖之 臺北市教育局資訊室 助理管理師 25715761

    出國人員姓名/服務機關/單位/職稱/電話

    康宗虎 臺北市教育局 副局長 27208889

    何榮桂 台灣師範大學電算中心 教授 23625105

    李世鳴 淡江大學航太系 教授 26215656

    盧東華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電算中心 教授 23113040

    吳文中 臺北市士林區三玉國民小學 校長 28751369

    莊靜圓 臺北市松山區民生國民小學 教師 27122452

    陳忠源 臺北市立介壽國民中學 教師 27674496

    林玉翎 臺北市士林區三玉國民小學 教師 28751369

    林欣玫 臺北市萬華區雙園國民小學 教師 23061893

    陳茂璋 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工農職業學校 教師 27226616

    李怡蓉 臺北市文山區萬興國民小學 教師 29381721

    賴宛靖 臺北市立木柵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教師 22300506

    蕭裕奇 臺北市南港區修德國民小學 組長 27880500

    曾啟峰 臺北市立興雅國民中學 教師 27232771

    梁志成 臺北巿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教師 23820484

    蔡三汝 臺北市內湖區內湖國民小學 組長 27998085

    賴健二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國民小學 組長 25914085

    劉賢建 臺北市立士林國民中學 教師 88613411

    李哲文 臺北市北投區湖田國民小學 主任 28616963

    張惠美 臺北市立西松高級中學 教師 25286618

    溫嫻靜 臺北市內湖區西湖國民小學 教師 27971267

    賴阿福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副教授 23113040

    陳靖旻 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國民小學 教師 27585076

    黃秀珍 臺北市南港區東新國民小學 教師 27837577

    徐月梅 臺北市立濱江國民小學 校長 87875573

    陳志鴻 臺北市南港區南港國民小學 教師 27833550

    蔡佩璇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助教 23113040 周凡淇 臺北市內湖區西湖國民小學 組長 27971267

    黃宇瑀 臺北市教育局局長室 科員 27208889

    謝勖之 臺北市教育局資訊室 助理管理師 27208889

    張婷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組長 28616942

    黃惠美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編審 28616942 李柏圍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編審 28616942

    系統識別號:C09402663

  • 3

    出國類別:■1考察□2進修□3研究□4實習□5其他

    出國期間:94 年 6 月 5 日至 6 月 13 日 報告日期:94 年 7 月 31 日 出國地區:美國夏威夷

    分類號/目:C0/綜合(文教類)

    關鍵詞:資訊教育,國際交流,參訪活動,GCCCE,研討會

    內容摘要:

    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康宗虎副局長率領本市各級學校教師所組成的資訊教育國際交

    流參訪團,一行 33 人於 6 月 5 日啟程前往美國夏威夷州進行研討與參訪活動。此行參

    訪旨在參與 2005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以深入瞭解全球華人在資訊教育研究與實踐領域之努力成果與發展趨勢,並參訪夏威夷當地中小學校,進行實務交

    流。 本次大會共計有四百餘篇論文投稿,經大會審稿後共錄取來自臺灣、新加坡、香港

    及中國大陸之二百餘篇有關資訊教育應用論文於會中發表。

    而臺北市資訊教育參訪團為積極參與分享臺北市推動資訊教育的現況及研究成果,

    並與全球華人資訊教育社群交流經驗分享,也在本次大會發表 8 篇論文及 18 篇教師分

    享會專文,獲得大會高度的贊揚與肯定。

    經過此行緊湊的研討參訪活動,汲取豐碩心得與經驗,將可供臺北市推動資訊教育

    政策與規劃之參考。

    本文電子檔已上傳至出國報告資訊網(http://report.gsn.gov.tw)

  • 4

    目次 一、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二、團員甄選辦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三、團員名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四、活動行程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五、論文發表

    1. 認知負荷對國小學童在超文字環境中學習的影響(賴阿福)- - - - - - - - - - - 13 2. 數位教材模糊化評估工具之發展與研究—以國小自然科為例(陳靖旻) - - 23 3. 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創造思考教學之研究(黃秀珍) - - - - - 31 4. 因應資訊科技進展的學校文化研究—以臺北市興雅國小為例(徐月梅)- - - 39 5. 電腦化動態評量應用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發展(陳志鴻)- - - - - - 48 6. 數位博物館線上展覽導賞活動規劃項目之研究(蔡佩璇)- - - - - - - - - - - - - 56 7. 建構客製化線上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周凡淇) - - - - - - - - - - - - - - - - - - - - - 67

    六、教師分享 1. 數位學習課程製作中心之規劃與應用—從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經驗出發(李柏

    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 2. 數位教材實作經驗分享:美麗的濕地—挖子尾自然保留區(莊静圓)- - - - 77 3. 傳統再出發—掌上乾坤布袋戲(林玉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4. 臺北市國小教師資訊能力及專業成長—以「數位課程製作」為例(林欣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 5. 唱談天地樂無窮作品說明(李怡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 6. 高職專業課程CAI教材之創作經驗分享—以「稽納二極體的特性與功用」為例

    (陳茂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5 7. 資訊融入綜合高中英文教學的應用(賴宛靖)- - - - - - - - - - - - - - - - - - - - - 87 8. 數位教材製作經驗分享(梁志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 9. 建立行動學習之高互動教學模式應用於自然科技領域之實驗研究(吳文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 10.「親近馬諦斯」多媒體教材設計之經驗分享(賴健二)- - - - - - - - - - - - - - - 93 11.傳統藝術與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以布袋戲為例)(蕭裕奇)- - - - - - - - - - - - - 95 12.對聯的認識與欣賞─多媒體教材的製作與運用經驗分享(陳忠源)- - - - - - 96 13.電腦教學軟體設計研究—以「快樂學影像處理」軟體為例(曾啟峰)- - - - 98 14.教師進行資訊融入教學方式對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的改變—以小型學校教師進

    行藝術創作課程為例(李哲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15.歷史的 信仰的 藝術的—「三峽清水祖師廟」(蔡三汝)- - - - - - - - - - - - - - 102 16.多媒體教材與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於藝術與人文教學之應用(溫嫻靜)- - 104 17.多媒體教學資源中心教材製作分享—斜率樣式素材(劉賢建)- - - - - - - - - 106 18.資訊融入教學(張惠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8

    七、研討會報導 1. 「評估與估計」主題論文觀後感(蔡佩璇)-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0 2. 「距離及可變性教育」主題論文報導(莊静圓)- - - - - - - - - - - - - - - - - - - - 115 3. 「新興科技」主題論文綜合報導(賴健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

  • 5

    4. 「資料探勘與知識管理」主題論文剖析(賴阿福)- - - - - - - - - - - - - - - - - - 124 5. 「實踐經驗」主題論文報導(黃秀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6 6. 資訊融入語文教學,臺灣學者卓然有成(陳忠源)- - - - - - - - - - - - - - - - - - 128 7. 「政策及標準」主題論文綜合報導(吳文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132 8. 「系統設計及開發」主題論文綜合報導(陳靖旻、陳志鴻)- - - - - - - - - - - 136 9. 「教師教育」主題論文綜合報導(梁志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8

    八、工作坊記實 1. Using Flash MX to Create e-Learning Workshop記錄(陳茂璋)- - - - - - - - - - 142 2. 從教學系統設計到知識系統設計(賴宛靖)-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5 3. Assessment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張惠美)- - - 148

    九、學校參訪 1. 美國夏威夷Kapolei Elementary School參訪實記(徐月梅)- - - - - - - - - - - - - 151 2. 現代勇士—夏威夷Kapolei Middle School參訪心得(曾啟峰)- - - - - - - - - - -156

    十、夏威夷人文風情簡介(林欣玫、林玉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1 十一、參訪日誌(溫嫻靜、周凡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十二、心得與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4 十三、工作人員名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9

  • 6

    前 言 為因應全球資訊化社會到來,及實踐臺北市網路新都政策,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自 88 年開

    始執行二期「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計畫,隨後於 93 年賡續推動「網路線上學習三年計畫」。透過教育局有系統的推動與各級學校積極貫徹落實,臺北市已陸續達成建立優良便捷的資訊

    教與學環境、提昇教師資訊科技素養及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培養學生現代化的資訊

    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資訊化的課程教材與軟體、以行政配合來統合社教機構資源並

    充分運用社區資源等多項目標,並且有多項具體成果。 為了分享臺北市學校推動資訊教育經驗與成果,及深入瞭解全球華人在資訊教育研究與實

    踐領域之現況與發展趨勢,今年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辦理之各級學校教師資訊教育國際交流

    參訪活動,特別遠赴美國夏威夷州,參與 2005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與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和其他的亞洲國家及美國等全球華人資訊教育社群進行

    經驗交流與分享。在 GCCCE 研討行程中,我參訪團共計在大會發表 8 篇相關論文及 18 篇教師分享會專文。另外,也參與由大會安排之工作坊與各項交流活動,並參訪夏威夷當地中小

    學校,與學校行政人員及教師進行實務交流,了解當地學校資訊教育推動方向及施行成效。 值得一書的是,GCCCE 為了鼓勵教育工作者參與分享討論有關資訊通訊科技 (IT) 應用

    在教育上的實踐方法及成功經驗,特別開創「教師分享會」,邀請中小學教師分享優秀教案,

    或推動資訊科技教育策略之經驗分析。而本參訪團也特別為此分享 18 篇臺北市推動資訊教育的現況及具體成果,其中並有吳文忠、賴阿福、莊靜圓、李孟柔、粱志成、溫嫺靜、林玉翎

    等七位校長與教師之五篇教師分享會專文獲得 GCCCE 大會最佳教師論文獎,受到大會高度的贊揚與肯定。

    經過此行緊湊的研討參訪活動,除汲取豐碩經驗與心得,並獲得豐碩的成果。在此特別感

    謝隨團顧問教授對團員的精闢指導,及每位團員努力以赴,分享臺北市資訊教育推動成果。

    有關本次參訪心得及成果將輯集成書,供臺北市推動資訊教育政策規劃之參考。

  • 7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十四年度教育人員國際交流參訪活動 團員甄選辦法

    一、依據北市教資字第 09431467800 號函辦理。 二、計畫說明:為發展國際教育交流,配合本市城市外交政策,促進國際資訊科技交流,提

    昇教師資訊融入教學學之觀念與技術水準,並激勵中小學教師分享製作優質多媒體教材

    融入教學之策略和成功經驗,辦理本市教師參與「2005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發表論文或製作媒體教材之創意心得與成功經驗;並加強教師國際交流活動作業準備,

    以拓展國際視野,培養國際觀,提昇「國際化程度」。 三、出國地點:美國夏威夷 四、出國期間:94 年 6 月 5 日至 6 月 13 日,為期九天(其中 6 月 6 日至 9 日參加 2005 全球

    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視實際情況調整。 五、出國人數:本團共 35 人。包括:

    (一)學者專家與工作人員:由教育局推薦學者專家 3 人,與工作人員 7 人(含團長一人),共計 10 人。

    (二)教師:包括製作多媒體教材績優教師、參與論文發表教師及多媒體教學資源中心研

    發小組成員,共計 25 人。 六、報名資格:

    (一)教師曾於 90 年至 93 年之間獲得本市或教育部辦理中小學多媒體教材甄選活動,其作品被評選為「優等」以上之作者,且願意於「2005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發表創作經驗者。每件作品以學校推薦一人代表參加為限。

    (二)長期參與臺北市多媒體教學資源中心之研發人員,表現優異並願意在「2005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分享自製教材、素材之創意心得者。

    (三)已自行遞送論文發表稿件至「2005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並被大會接受者。

    以上教師,符合其中之一項資格之教師,由本局聘請學者專家組成甄選小組擇優錄

    取。 七、參與本活動的教師權利與義務:

    (一)自行負擔費用:教育局補助四分之三經費,每位教師必須自行負擔四分之一,並

    先繳交新臺幣壹萬伍千元(多退少補),另需負擔辦理個人護照、簽證費用。 (二)教師必須全程參與「2005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研討會,並發表論文或

    創意心得。 (三)行前研討會:團員須參加本中心安排的四次行前研討會。 (四)編製參訪學習報告及光碟:團員均應撰寫參訪報告,集印成冊,供本市教育同仁

    分享參訪學習經驗,擴大國際交流效果。 (五)參訪經驗分享研討會:由本局規畫經驗分享會,並由每位團員提出參訪報告、座

    談討論,深化並擴大參訪學習效果。 (六)參與本活動之教師本局核予公假參訪,其出國期間所產生之課務支出,由推薦學

    校相關經費項下支應。 八、報名配合注意事項:

    報名截止日期為 94 年 4 月 15 日(以郵戳為憑),逾期不再收件。

  • 8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十四年度教育人員國際交流參訪活動 團員名冊

    臺北市政府

    教育局

    康宗虎副局

    臺灣師範大學

    電算中心

    何榮桂主任

    淡江大學

    航太系

    李世鳴教授

    市立師院

    電算中心

    盧東華教授

    三玉國小

    吳文中校長民生國小

    莊靜圓老師

    介壽國中

    陳忠源老師

    三玉國小

    林玉翎老師

    雙園國小

    林欣玫老師

    松山工農

    陳懋張老師

    萬興國小

    李怡蓉老師

    木柵高工

    賴宛靖老師

    修德國小

    蕭裕奇組長

    興雅國中

    曾啟峰老師

    北一女中

    梁志成老師

    內湖國小

    蔡三汝組長

    中山國小

    賴健二組長

    士林國中

    劉賢建老師

  • 9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十四年度教育人員國際交流參訪活動 團員名冊(續)

    西湖國小

    溫嫻靜老師

    西松高中

    張惠美老師

    湖田國小

    李哲文主任

    市立師院

    賴阿福教授

    光復國小

    陳靖旻老師

    東新國小

    黃秀珍老師

    濱江國小

    徐月梅校長

    南港國小

    陳志鴻老師

    市立師院

    蔡佩璇助教

    西湖國小

    周凡淇組長

    臺北市教育局

    黃宇瑀科員

    臺北市教育局

    謝勛之

    助理管理師

    教師研習中心

    黃惠美編審

    教師研習中心

    張婷組長

    教師研習中心

    李柏圍編審

  • 10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十四年度教育人員國際交流參訪活動 活動行程表

    內容

    日期

    活動內容 膳食 交通 住宿飯店

    6/5 (日)

    臺北/東京/檀香山 抵達後,獻花、珍珠港、風口、市區觀光(州政府、皇宮、國王銅像、中國城)、 國家軍人塚

    晚餐:機上 早餐:機上 午餐:TONYROMAS 肋排餐晚餐:SMORGY 美式自助餐

    10:35 臺北出發 臺北/東京 EG 204 1335/1745 東京/檀香山 JL 076 2025/0840

    Ocean Resort

    6/6 (一)

    上午 楊百瀚大學參加研討會 下午 楊百瀚大學參加研討會

    早餐:SMORGY 美式自助餐午餐:成大代訂 晚餐:寶城餐廳中式七菜一

    遊覽巴士 Ocean Resort

    6/7 (二)

    上午 楊百瀚大學參加研討會 下午 楊百瀚大學參加研討會

    早餐:簡易早餐 午餐:GCCCE 大會提供 晚餐:YAKINIKU 韓式燒肉

    遊覽巴士 Colony Hotel

    6/8 (三)

    上午 參訪學校 下午 楊百瀚大學參加研討會

    早餐:SMORGY 美式自助餐午餐:成大代訂 晚餐:GCCCE 大會提供

    遊覽巴士 Colony Hotel

    6/9 (四)

    上午 楊百瀚大學參加研討會 下午 波里尼西亞文化中心

    早餐:SMORGY 美式自助餐午餐:GCCCE 大會提供 晚餐:P.C.C.內餐廳自助餐

    遊覽巴士 Colony Hotel

    6/10 (五)

    上午:ACADEMY OF ART藝術中心 下午: 城市文化體驗,搭乘公共運輸系統前往市區

    體驗當地城市建設

    早餐:SMORGY 美式自助餐午餐:SHOGUN 日式自助餐晚餐:J&R 晶華中式自助餐

    遊覽巴士 Colony Hotel

    6/11 (六)

    上午 WAIKIKI 海灘、高級住宅區、噴泉口、俯瞰恐龍灣 下午 STARLET(三小時) 黃昏愛之船

    早餐:SMORGY 美式自助餐午餐:MAKINO CHAYA

    日式自助餐廳 晚餐:船上牛排螃蟹套餐

    遊覽巴士 Colony Hotel

    6/12 (日) 6/13 (一)

    檀香山/東京/臺北 早餐:SMORGY 美式自助餐午餐:機上 晚餐:機上

    檀香山/東京 JL087 1145/1530+1 東京/臺北 EG217 1720/1900

  • 11

    GCCCE 2005 研討會行程 日期

    時間 06/06 星期一

    06/07 星期二

    06/08 星期三

    06/09 星期四

    9:00 ︱

    12:00

    1.報到(10:30) 2.楊百瀚大學教育學院交流座談

    (11:00~12:00)

    1.大會開幕式(08:45~09:30) 2.主題演講(09:30~10:30) 3.論文發表(11:10~12:25)

    參訪中小學 Kapolei Middle Schoo (08:30~10:00) Kapolei Elementary School (10:15~12:15)

    1.主題演講(10:00~11:00) 2.大會閉幕式

    午餐

    午餐 午餐 午餐

    14:00 ︱

    17:30

    工作坊

    (14:00~17:00)

    教師分享會

    (13:30~16:25) 教師分享會 (14:40~17:25)

    波里尼西亞文化

    中心 (14:00~22:00)

    歡迎儀式

    (17:00~19:00) 晚餐

    晚餐 大會晚宴 (18:00~20:00)

    晚餐

    楊百瀚大學夏威夷校區 校園地圖

  • 12

    團員論文發表時間表

    大會名稱:2005 GCCCE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 大會地點:美國夏威夷 大會時間:2005 年 6 月 6 日–6 月 9 日 主辦機構: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 承辦機構:楊百翰大學夏威夷分校教育技術與繼續教育中心

    論文發表 編

    號 姓名 職稱 服務單位 發表論文題目 備註

    1 李華隆 教師 臺北市內湖區

    大湖國民小學

    遇見明日的科技~「行動

    專題式學習」教學模式的

    應用

    2005/6/7 Room 177 McKay Building11:50~12:05

    2 賴阿福 副教

    授 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

    認知負荷對國小學童在

    超文字環境中學習的影

    2005/6/7 Room 155 Aloha Center 15:10~15:25

    3 陳靖旻 教師 臺北市信義區

    光復國民小學

    數位教材模糊化評估工

    具之發展與研究~以國

    小自然科為例

    2005/6/7 Room 173 McKay Building12:10~12:25

    4 黃秀珍 教師 臺北市南港區

    東新國民小學

    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低年

    級生活課程創造思考教

    學之研究

    2005/6/8 Room 133 Aloha Center 9:40~9:55

    5 徐月梅 校長 臺北市立濱江

    國民小學

    因應資訊科技進展的學

    校文化研究~以臺北市

    興雅國小為例

    2005/6/7 Room 155 Aloha Center 14:30~14:45

    6 陳志鴻 教師 臺北市南港區

    南港國民小學

    電腦化動態化評量應用

    於自然與生活科技 2005/6/7 Room 173 McKay Building11:50~12:05

    7 蔡佩璇 助教 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 數位博物館線上展覽導

    賞活動規劃項目之研究 2005/6/7 Room 173 McKay Building13:50~14:05

    8 周凡淇 組長 臺北市內湖區

    西湖國民小學

    建構客製化線上學習歷

    程檔案系統 2005/6/7 Room 165 Aloha Center 16:00~16:15

  • 13

    團員教師分享會時間表

    大會名稱:2005 GCCCE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 大會地點:美國夏威夷 大會時間:2005 年 6 月 6 日–6 月 9 日 主辦機構: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學會 承辦機構:楊百瀚大學夏威夷分校教育技術與繼續教育中心 Tuesday June 7, 2005 Little Theater, BYU-Hawaii 1:30pm Aiea Elementary School, Hawaii 1:45pm Taipei teacher group(45min.) 2:30pm Hong Kong teacher group 3:15pm Beijing teacher group 3:30pm Break 4:00pm Beijing teacher group 4:35pm Adjourn 教師分享會

    Wednesday June 8, 2005 Little Theater, BYU-Hawaii 2:40pm Taipei teacher group(35min.) 3:15pm Break 3:50pm Taipei teacher group(40min.) 4:30pm Hong Kong teacher group 5:10pm Beijing teacher group

    編號 姓名 職稱 服務單位 發表論文題目 1 李柏圍 編審 教師研習

    中心 數位學習課程製作中心之規劃與應用~從臺北市教師研

    習中心經驗出發 2 莊靜圓 教師 民生國小 數位教材實作經驗分享~美麗的溼地~挖子尾自然保留

    區 3 林玉翎 教師 三玉國小 傳統再出發~掌上乾坤布袋戲

    4 林欣玫 教師 雙園國小 臺北市國小教師資訊能力及專業成長~以「數位課程製作」為例

    5 李怡蓉 教師 萬興國小 唱談天地樂無窮作品說明 6 陳茂璋 教師 松山工農 高職專業課程 CAI 教材之創作經驗分享~以「稽納二極

    體的特性與功用」為例 7 賴宛靖 教師 木柵高工 資訊融入綜合高中英文教學的應用

    8 梁志成 教師 北一女 數位教材製作經驗分享

    9 吳文中 校長 三玉國小 建立行動學習之高互動教學模式應用於自然科技領域之實驗研究

    10 賴健二 組長 中山國小 「親近馬諦斯」多媒體教材設計之經驗分享

    11 蕭裕奇 組長 修德國小 傳統藝術與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以布袋戲為例

    12 陳忠源 教師 介壽國中 對聯的認識與欣賞~多媒體教材的製作與運用經驗分享

    13 曾啟峰 教師 興雅國中 電腦教學軟體設計研究~以「快樂學影像處理」軟體為例

    14 李哲文 主任 湖田國小 教師進行資訊融入教學方式對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的改變~以小型學校教師進行藝術創作課程為例

    15 蔡三汝 組長 內湖國小 歷史的 信仰的 藝術的~三峽清水祖師廟

    16 溫嫻靜 教師 西湖國小 多媒體教材與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於藝術與人文教學之應用

    17 劉賢建 教師 士林國中 多媒體教學資源中心教材製作分享~斜率樣式素材

    18 張惠美 教師 西松高中 資訊融入教學

  • 14

    認知負荷對國小學童在超文字環境中學習的影響

    The learning effect of cognitive load under different structure hypertext environments

    賴阿福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黃玉君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摘要】 本研究以「靜態組比較設計」,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童在不同的超文字結構網

    站中學習的認知負荷和學習成效差異。結果發現,在有導覽輔助網站中學習沒有較低

    認知負荷和較佳學習成效;每週課外書籍平均閱讀時間長者認知負荷顯著較低;認知

    負荷與學習成效無顯著相關。 【關鍵詞】 認知負荷;學習成效;超文字;課外書籍閱讀時間

    Abstract: The study employed static-group comparison design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ve load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hypertext.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student learning in the

    navigation-assisted hypertext did not have lower cognitive load and better

    performance, the gender have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gnitive load, the

    students who had long outside reading time had lower cognitive significantly,

    the performance have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gnitive load. Keywords: cognitive load, learning performance, hypertext, time for outside reading

    1.前言

    Müller-Kalthoff and Möller(2003)認為由於超文字和超媒體環境「非循序性」

    和「非線性」的結構,使用者在其中瀏覽時,可能會產生迷失和認知負荷,而無法專

    注於文字內容並阻礙深層的訊息處理。目前以超文字或超媒體環境探討國小學童認知

    負荷(cognitive load)的研究相當少。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小學童在不

    同的超文字結構網站是否會有認知負荷的產生並且影響學習成效。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 1:國小學童在有導覽輔助的超文字網站中學習比在無導覽輔助的超文字網站

    中學習有較低的認知負荷。

    假設 2:國小學童在有導覽輔助的超文字網站中學習有較佳的學習成效。

    假設 3:課外讀物閱讀時間多的學童(每週平均閱讀時間在 5 小時以上)的性別與

    學習的認知負荷具有相關。

    假設 4:課外讀物閱讀時間多的學童(每週平均閱讀時間在 5 小時以上)有比較低

    的認知負荷。

  • 15

    假設 5:課外讀物閱讀時間多的學童(每週平均閱讀時間在 5 小時以上)有比較佳

    的學習成效。

    假設 6: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間具相關性。

    2.文獻探討

    2.1. 認知負荷的意義

    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理論來自歐美的人體工學或人因科學領域,從心理、

    生理與認知層面,探討工作與任務對執行者的影響與適合性(王全興,2003)。在早期

    稱作「心智工作負荷」,用於軍事與各種企業上,直到 Sweller(1998,1989,1990)將

    此觀念引入教育界,才開始聚焦於探討教學法、學習內容對於國小學童概念獲得與認

    知層面的影響,並命名為「認知負荷」(黃柏勳,2003)。

    認知負荷是指在執行某種作業的過程中,因作業特性所需的認知能量或認知資源所

    造成認知系統(特別是工作記憶)的負載狀態(宋曜廷,2000)。認知負荷論對人類認

    知架構有一些基本假定(Sweller et al., 1998;引自宋曜廷,2000;黃柏勳,2003):

    (1)人類的工作記憶容量是很有限的,若需一次處理多個訊息,且待處理的訊息本

    身的內部要素互動性很高,必須相互參照才能了解,會更耗費短期記憶容量,因此產

    生更大的認知負荷,造成學習困難。

    (2)人類對於長期記憶並沒有直接的意識,且長期記憶沒有容量的限制,它所儲存

    的知識內容,是區別專家和生手的主要來源。專家的長期記憶中儲存了龐大的特定問

    題狀態知識和對應的解法。在面對問題情境時,專家可以從長期記憶中迅速檢索出相

    對應的解法,但新手卻不然。新手需要在短期記憶中進行推理和搜尋,因此耗費許多

    心力。

    (3)根據基模理論,知識是以基模的形式儲存在長期記憶中。人類藉由簡單到複雜,

    粗略到精緻的基模建構的過程,發展專門的技能。基模在長期記憶中可以發揮組織與

    儲存知識的功能,並減低工作記憶的負荷。因為許多佔用容量的訊息成份融合成一個

    複雜的基模,而變成一個單一的處理單位。

    (4)人類所有的訊息都是透過控制式或自動式的處理。控制式的處理發生在意識層

    面,佔用許多工作記憶空間,而自動式的處理較少為意識所監控,使用極少的工作記

    憶容量。許多知識技能的學習都由控制式處理,經過不斷練習而轉換成自動式處理。

    當基模運作自動化後,可節省許多工作記憶空間,對更多訊息做同時或更深入的處理。

    2.2. 認知負荷的來源

    目前由於各學者的主張不同,對於認知負荷的來源亦有不同的看法。Pass and Van

    Merriënboer(1994)認為認知負荷是一種多向度的概念,包含因果因子和評估因子。

    因果因子又細分為三個要素:(1)任務/環境特性:包括任務結構、新任務、獎賞類型、

    時間壓力、噪音、溫度等。(2)主體特性:包含認知能力、認知風格、先備知識與經驗

    等較穩定的要素。(3)主體與任務的交互作用:如績效、動機、激勵等。評估因子則包

    含心智負荷、心智努力及工作成效等三個要素(Pass & Van Merriënboer;引自黃柏

    勳,2003)。認知負荷的結構圖,如圖 1所示。

    黃柏勳(2003)綜合不同學者的說法,將認知負荷的來源歸納出三個面向:

  • 16

    (1)工作任務:包括新型態任務與否、時間壓力、獎賞類型、激勵程度、期望、噪

    音及溫度等因素。

    (2)學習材料:主要包含學習材料的結構複雜程度、成份間關連程度的高低以及訊

    息材料呈現的方式等因素。

    (3)個體本身:涵蓋個體的先備知識或經驗、心智運作自動化程度、組織訊息的方

    式、認知能力、認知風格、動機等因素。

    圖 1 認知負荷結構圖

    資料來源:Pass, F. G. W., & Van Merriënboer J. J. G. (1994). P.123.;引自黃柏勳,2003

    計惠卿(1994)提出國小學童在面對單一互動式學習系統時,國小學童的認知負荷

    的主要來源為:學習內容、程式架構及互動方式。Jih(1991)提出國小學童與電腦軟

    體互動時的認知負荷架構如圖 2。

    使用者的認知負荷

    認知負荷來源 典型問題

    內容 我正在學什麼?

    程式結構/功能我在何處?

    我如何操作這程式?

    工作記憶

    容量

    反應/回饋 我如何使 X 效果產生?

    我如何被評估?

    圖 2 國小學童與電腦軟體互動時的認知負荷(資料來源:Jih, H. J. 1991)

    2.3. 超文字(hypertext)與學習的研究

    Niederhauser, Reynolds, Salmen and Skolmoski(2000)研究在不同導覽型態的

    超文字環境中的學習成效。研究結果發現,當國小學童閱讀超文字時,廣泛使用超鏈

    結去比較和對照學習的概念,可能會阻礙學習。而認知負荷理論是研究結果的可能解

    釋。Müller-Kalthoff and Möller (2003)探討超文字環境中的圖形概觀(graphical

    任務

    (環境)

    國小學童

    任務/國小學童

    交互作用

    知 負

    心智負荷

    控制處理 自動處理

    心智努力

    工作成效

    因果因子 評估因子

  • 17

    overviews)導覽輔助對學習成就(learning achievement)和超文字迷失的影響。導覽

    輔助是超文字設計者為避免使用者迷失在超文字環境,以及產生認知負荷的一種設

    計。研究結果發現,圖形概觀導覽輔助對國小學童在超文字環境中的學習成就沒有顯

    著的主要影響,但是能減低國小學童在超文字環境中的迷失經驗。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之「靜態組比較設計」(static-group comparison design),

    以國小五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為實驗分組的依據。兩組學生分別接受兩種不同的實驗

    處理,並於實驗處理後馬上實施後測。實驗設計如下:

    實驗處理 後測

    實驗組 X1 O

    對照組 X2 O

    (X1:有導覽輔助的網站 X2:沒有導覽輔助的網站 O:認知負荷量表和學習成就測

    驗)

    自變項 依變項

    不同超文字結構的網站 認知負荷

    性別

    一週平均閱讀課外書時間 學習成效

    圖 3 研究架構

    3.1. 研究對象

    臺北市國小五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共 61 人:男生 33 人,女生 28 人。

    圖 4 提供導覽輔助的網站

  • 18

    3.2. 研究工具

    學習網頁:

    實驗處理的網站主題為「認識世界遺產」,本研究建置兩種不同結構的網頁,分別

    為有提供導覽輔助和沒有提供導覽輔助的超文字網頁(圖 4和圖 5)。兩個網站除了網

    頁結構不同外,其他部份如:內容文字敘述、每一網頁的資訊量、圖片、網頁背景等,

    皆 控 制 為 相 同 。 網 頁 內 容 參 考 自 「 文 建 會 世 界 遺 產 知 識 網 」 (http://

    www4.cca.gov.tw/whc /index.htm) 、「 GIS 暨 旅 遊 資 源 中 心 ─ 世 界 遺 產 」

    (http://dhcp.tcgs.tc.edu. tw/gis/world_heritage/world_heritage.htm)和「聯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之 世 界 遺 產 簡 介 」 (http://www.icm.gov.mo/exhibition/tc/

    nhintroC.asp?pic=true)。

    圖 5 未提供導覽輔助的網站

    問卷設計

    本研究之問卷設計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為基本資料,目的在收集受試者的個人資

    料;第二部份為認知負荷量表,目的在收集受試者在學習過程中,所感知到的認知負

    荷程度;第三部份為學習成就測驗。

    (1)基本資料:包含受試者的性別、家中電腦設備狀況、每週上網平均時間和每週

    平均閱讀課外書籍的時間。

    (2)認知負荷量表:參考 Jih(1991)提出的國小學童與電腦軟體互動時的認知負

    荷的典型問題,以量尺法所編製而成,量表在專家效化後,以因素分析以取得建構效

    度,分為兩個向度:網站內容的認知負荷和介面操作的認知負荷。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係數(Cronbach α)為 0.71。

  • 19

    (3)學習成就測驗:根據實驗處理的網站內容,編整選擇題,以測驗受試者的學習

    成效。試題的難度介於 0.4 至 0.7 之間,平均難度為 0.48。鑑別指數在 0.6 至 0.9 之

    間。難度與鑑別度皆在可接受範圍(郭生玉,1987)。

    4. 研究結果

    假設一:國小學童在有導覽輔助的超文字網站中學習有較低的認知負荷

    為瞭解國小學童在不同超文字環境中的學習認知負荷的差異,以獨立樣本 t考驗分

    析國小學童在有無導覽輔助網站中學習的認知負荷,分析結果 t = .347, p > .05 表

    示實驗組學生在有導覽輔助網站中學習並沒有較低的認知負荷。二組認知負荷平均數

    如表一。

    表一 實驗組、對照組認知負荷平均數

    實驗處理分組 人數 平均 標準差

    認知負荷 實驗組 31 13.26 4.619

    對照組 28 12.86 4.223

    假設二:國小學童在有導覽輔助的超文字網站中學習有較佳的學習成效

    為瞭解國小學童在不同超文字環境中的學習成效的差異,以 t考驗分析國小學童在

    有無導覽輔助網站中學習成效,分析結果 t = -.192, p > .05,表示實驗組學生在有

    導覽輔助網站中學習並沒有較佳的學習成效。實驗組、對照組學習成效平均數如表二

    所示。

    表二 實驗組、對照組學習成效平均數

    實驗處理分組 人數 平均 標準差

    實驗組 31 1.87 1.231 測驗成績

    對照組 30 1.93 1.311

    假設三:國小學童的性別與學習的認知負荷有所差異

    為瞭解國小學童的性別是否與學習的認知負荷有相關,經 t 考驗結果未達顯著水

    準,t = -.128, p = .899 > .05,表示國小學童的性別與學習的認知負荷無相關。男、

    女認知負荷平均數如表三所示。

    表三 男、女認知負荷平均數

    性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男 32 13.00 4.303 認知負荷

    女 27 13.15 4.597

    本研究的認知負荷評量分為兩個項度:網站內容的認知負荷和操作介面的認知負

    荷,再以 t考驗分別分析性別與這兩個向度的認知負荷平均數的差異,結果如表四。

  • 20

    性別與網站內容的認知負荷達顯著水準,t = -2.133, p = .037 < .05,表示國小學

    童的性別與網站內容的認知負荷有差異,且女生(7.43)在網站內容的認知負荷高於

    男生(6.03)。性別與操作介面的認知負荷未達顯著水準,t = 1.162, p = .25 > .05,

    表示國小學童的性別與網站操作介面的認知負荷沒有顯著差異。

    表四 男、女認知負荷二向度之平均數

    性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男 32 6.03 2.495 網站內容

    女 28 7.43 2.574

    男 33 6.85 3.203 介面操作

    女 27 5.89 3.154

    假設四:-週平均閱讀時間在 5小時以上的國小學童有較低的認知負荷

    為瞭解國小學童課外書籍閱讀平均時間與認知負荷的差異,以 t考驗分析,結果達

    顯著水準,t = -2.584, p = .012 < .05,表示每週課外書籍平均閱讀時間 5小時以

    上的國小學童和一週閱讀課外書籍平均時間 5 小時以下的國小學童的認知負荷有差異

    存在。從平均數可看出,每週課外書籍平均閱讀時間 5小時以上的國小學童的認知負

    荷(9.50)低於每週課外書籍平均閱讀時間 5小時以下的國小學童(13.63)。

    進一步以線性迴歸作分析,R = .289, R2 = .084, p =.026 < .05,達顯著水

    準,且迴歸方程式可表示為 Y = -1.624X + 15.875,預測力為 8.4%。

    表五 不同閱讀時間之認知負荷平均數

    一週平均閱讀時間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5 小時以上 8 9.50 2.726 認知負荷

    5 小時以下 51 13.63 4.368

    假設五:一週平均閱讀時間在 5小時以上的國小學童有較佳的學習成就

    為瞭解國小學童每週課外書籍平均閱讀時間與學習成效的差異,研究者以 t考驗分

    析,結果未達顯著水準,t = 1.142, p = .258 > .05,表示每週課外書籍平均閱讀時

    間 5小時以上的國小學童和每週課外書籍平均閱讀時間 5小時以下的國小學童的學習

    成就沒有差異。

    表五 不同閱讀時間之學習成就平均數

    一週平均閱讀時間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學習成效 5小時以上 8 2.38 .916

    5 小時以下 53 1.83 1.297

  • 21

    假設六:認知負荷與學習成就間具相關性

    為瞭解國小學童的認知負荷和學習成效間是否有相關存在,以 Pearson 相關進行分

    析,其相關係數(r)為 -.096,p (= .469) >.05,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國小學童的

    認知負荷與學習成就無相關。

    5.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童在不同結構的超文字環境中的認知負荷和學習

    成效。從研究結果可知,國小學童在有導覽輔助的超文字網站中學習其認知負荷並沒

    有較低,且學習成效亦未較佳,與 Müller-Kalthoff 和 Möller(2003)的研究結果相

    符合。

    每週課外書籍的平均閱讀時間較多的國小學童,其認知負荷顯著低於平均閱讀時間

    較少者,可是預測力僅 8.4%,需再做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其影響力。由於擴大樣本

    數及網站結構上的限制未來的研究將樣本數擴大;網站結構要有較明顯的差異,考慮

    加入其他認知負荷來源,如:先備知識/經驗、認知能力、動機……等。閱讀課外書

    籍時間愈長,認知負荷愈低,因此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增加學童的知識基模,亦

    減低認知負荷,值得全力推動。

    參考文獻

    宋曜廷(2000)。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對文章學習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生玉(1987)。。臺北:精華書局。

    黃柏勳(2003)。認知上的瓶頸—認知負荷理論。,55,71-78。

    計惠卿(1995):二十一世紀的多元化學習環境-數位化教學科技面面觀資訊化在廿一

    世紀。淡江大學出版,119-131 頁。

    賴阿福(1995)。超媒體在教育上應用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實習輔導室,國小資

    訊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Dale S. Niederhauser, Ralph E. Reynolds, Donna J. Salmen & Phil Skolmoski (2000).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load on learning from hyper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3(3), 237-255.

    Thiemo Müller-Kalthoff & Jens Möller (2003). The effects of graphical overviews,

    prior knowledge, and self-concept on hypertext dis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12(2),

    117-134.

    Jih, H. J. (1991).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tructure of interfaces, user'

    mental, and performance in computer-based interactive coursewar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thens, Georgia, U. S. A. :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 22

    Sweller, J., van Merrienboer, J. J. G., & Paas, F. G. W. C. (1998).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0,

    251-296.

    Bobis, J., Sweller, J., & Cooper, M. (1993). Cognitive load effects in a primary

    school geometry task.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3,1-21.

    Chandler, P., & Sweller J.(1991).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8,293-332.

    Kalyuga, S., Chandler, P., & Sweller, S. (1998). Levels of expertis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Human Factors ,40,1-17.

    Paas, F. G. W., van Merrienboer, J. J. G. (1993). The efficiency of

    instructional conditions: An approach to combine mental effort and

    performances Human Factor, 35,737-743.

    Paas, F. G. W., van Merrienboer, J. J. G. (1994). Variability of worked examples

    and transfer of geometrical problem solving: A cognitive load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 122-133.

    Paas, F. G. W., van Merrienboer, J. J. G., & Adam, J. J. (1994). Measurement

    of cognitive load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9,

    419-430.

    Sweller, J. (1988).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

    Cognitive Science, 12, 257-285.

    Sweller, J. (1989). Cognitive technology: Some procedures for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457-466.

    Sweller, J. (1990). On the limited evidence for the strategie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1(5), 411-415.

    Sweller, J., Van Merriënboer, J. J. G. & Pass, F. G. W. C. (1998).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0(3), 251-285.

  • 23

    數位教材模糊化評估工具之發展與研究—以國小自然科為例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zzy evaluation tool for digitalized science material

    賴阿福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學系

    [email protected] 陳靖旻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陳登吉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email protected] 【摘要】本研究針對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發展一套評估工具及平臺,以網路德懷術及

    模糊層級分析法建立教材評估的項目及權重,計算其評等。研究結果發現,評估的向

    度包含內容的設計、畫面的設計、互動性的設計、學習評量的設計、國小自然科特性,

    而項目共二十二項。 【關鍵詞】德懷術;模糊層級分析法;數位教材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ign a web-based fuzzy evaluation tool and system for digitalized primary science material. Based on the Delphi Technique under Internet environment and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study developed the items, weight and rank of content evaluation.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facets of evaluation consist of content design, frame design, interaction design, assessment

    design and primary science characteristics. The fuzzy evaluation tool is highly reliable through investigation. Keywords: Delphi Techniqu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Digitalized material

    1. 前言

    隨著資訊化社會的到來,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及網路教學資源快速成長,在學校

    裡,教師使用數位教材做為輔助教學愈來愈普及,在眾多數位化教材中,如何挑選出

    適合學習者學習、教學使用的好教材也就非常重要了,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完善的評

    估標準來幫助教師、家長、學生選擇適當的數化位教材。 就自然科的學習而言,除了概念性知識的學習,實際動手操作、觀察的技能是不可

    或缺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常因為時間、空間、日常生活中難以察覺到等因素,例如:

    看星星、月相的變化、四季成因……等活動,教師要帶領著學生進行實地觀察、解說等方式確實不易,另外,一些危險性高或高難度操作的實驗,也可透過電腦輔助教材

    來學習,以補實際之不足。因此,若能透過良好的數位化教材進行模擬、觀察,可讓

    學生很清楚的在任何時間重複學習,突破時間的限制,成為學生良好的學習輔助工具。 過去的研究大都是針對多媒體教材或網頁教材的一般性評估,但針對國小自然科數

    位教材的相關評估卻不多見,因此,訂立出一套適合國小自然科數位化教材的評估工

    具就有其必要性了。

  • 24

    為訂定出一套適合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的評估工具,本研究者採用網路式德懷術

    (Delphi Study)因其具有歸納專家群共同見解的特色,經專家群多次的回饋能精確的反映出專家群的主觀判斷能力,具有會議溝通的功能,卻不必像會議一樣全體共聚一堂,

    排除時間、空間的限制,加上電腦、網路的普及,透過網際網路,更能快速的蒐集到

    專家的意見,進而即時彙整、統計、回饋。 在評估教材的等級時,應具有普遍客觀性,以量化的方式產生評估結果,傳統的評

    估方式是以一明確的分數來評估,例如:59 分、60 分,但這種方式並不能真正的呈現出實際教材評估的等級,因此,本研究試著以模糊數學的特性及理論,對評估的結果

    產生量化的數值,藉以貼近評估者語意上、心理上所認定的國小自然科數位化教材的

    等級。

    2. 文獻探討

    2.1. 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之評估探討

    數位教材所呈現出來的型態可分為四類:(1)CD-Title;(2)Web-Title;(3)VR-Title;(4)Video-Based。其中以 CD-Title 及 Web-Title 最為普遍(賴阿福,1997)。一般而言,由數位教材的設計、發展、修正到正式完成,評估的過程可分為形成性評估及總結性

    評估(Preece,1993)。經由形成性評估不斷的修正、減低了數位化教材設計之錯誤與缺失,並使之不偏離原始設計之構想。並經由總結性評估,驗證軟體的教學成效、品質,

    可以做為選用軟體之依據,並為日後修正之參考。

    2.2. 模糊理論及其應用之探討

    2.2.1. 模糊理論與語意變數 模糊理論中模糊集合(Fuzzy set)的觀念,強調以模糊邏輯來描述現實生活中事物性

    質的等級,以彌補傳統集合中,以二值邏輯來描述事物的缺點。模糊集合取無限點的

    「隸屬函數」值來描述一個集合;語意變數(linguistic variables)是以自然語言中的「詞」或「詞組」為值,而不是以「數」為值的變數。例如:語意變數「年齡」,語

    言值(linguistic values)可以是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壯年、老年… … 等,這些值都是模糊概念而不是精確的值;又例如將評估者對問題的看法:{非常重要、重要、普通、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利用予以變數轉換為模糊評估值,以達到量化的目的,如圖 1 所示。

    2.2.2. 模糊德懷層級分析法 模糊德懷層級分析法(Fuzzy Delphi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是以模糊理論為基

    非常 不重要 不重要

    有點 不重要

    有點 重要 重要

    非常 重要

    0 0.2 0.4 0.6 0.8 1 圖 1 語意變數之模糊尺度

  • 25

    ⎥⎥⎥⎥⎥⎥⎥⎥

    ⎢⎢⎢⎢⎢⎢⎢⎢

    mmmmm

    m

    m

    m

    aaaa

    aaaaaaaa

    aaaa

    ~,......,~,~,~......................................................................

    ~,......,~,~,~~,......,~,~,~

    ~,......,~,~,~

    321

    3333231

    2232221

    1131211

    礎,結合模糊德懷術(Fuzzy Delphi)與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而發展出來的,本研究應用此方法進行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評估的向度、項目的模糊權重計算,

    以下列出本研究所採用的模糊數學公式(徐村和,1998;Ishikawa,1993;Klir,1995;Saaty,1980): (1) 建立對偶比較矩陣(Pair-wise Comparison Matrix )

    透過專家問卷,獲得專家 K 對某一層級中 i、j 兩因子的相對重要性看法 Bijk ,依據問卷建立對偶矩陣,如表 1 所示:

    表 1 兩兩因子相對重要性比較表

    目標

    尺度 9 8 7 6 5 4 3 2 1 2 3 4 5 6 7 8 9

    教材的設計 ˇ 畫面的設計

    教材的設計 ˇ 互動性設計

    (2) 建立三角形模糊數 採用模糊德懷術來表示專家的各種可能性共識意見,建立三角形模糊數,如下:

    ija~ = (αij , δij , γij )L-R 公式 (1)

    αij = Min(Bijk) , k=1,2,……, n 最小值 公式 (2)

    δij = nn

    k

    ijk

    1

    1⎟⎟⎠

    ⎞⎜⎜⎝

    ⎛∏=

    B , k=1,2,……, n 幾何平均值 公式 (3)

    γij = Max(Bijk) , k=1,2,……, n 最大值 公式 (4)

    其中 ija~

    為三角形模糊數,n 為專家總數,αij為該屬性因子中眾專家勾選結果的最

    小值,δij為該屬性因子中專家勾選結果的幾何平均值,γij 為該屬性因子中專家勾選結果的最大值,Bijk 為專家 k 對屬性因子 i 與 j 相對重要性的主觀看法。

    (3) 建立模糊正倒值矩陣 A~ (Fuzzy Positive Reciprocal Matrix )

    令 A~

    = [ ]

    mmija

    ×~

    , ijij aa~~ × ≈ 1 ,∀ i, j = 1,2,…,m 公式 (5)

    A~ =

    正倒值矩陣的表示方法如表 2 所示:

    表 2 正倒值矩陣示意表

    教材的設計 畫面(版面)的設計 互動性的設計 教材的設計 1 3 1 1/5 2

    畫面(版面)的設計 1/3 1 1 4 3

  • 26

    ∑=

    =

    ni

    ii

    i

    W

    W

    1

    互動性的設計 5 2 1/4 3 1 (4) 計算模糊正倒值矩陣的模糊權重

    iZ~

    = [ ] ninij aa1~...~ ⊗⊗ 公式 (6)

    iW~

    = ( )1~...~~

    −⊕⊕⊗ nii ZZZ 公式 (7)

    其中, ( )21212121 ,,~~ γγδδαα ⊗××≅⊗ aa , iW~為各因子之模糊權重列向量。

    (5) 解模糊化並予正規化 以幾何平均法解模糊化後,予以正規化後成為一明確的權重值。

    幾何平均法:Wi = 3 ~~~

    ihimil WWW ×× 公式 (8)

    其中, ilW~

    、 imW~

    、 ihW~ 是由 αi、δi、γi經公式(6)(7)所算出來的模糊權重值。

    正規化表示法: Wi = 公式 (9) 2.2.3. 模糊綜合評判

    本研究所使用之模糊綜合評判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如下: (1). 建立因素集U

    本研究中的評估向度因素集表示法為:U={教材的設計,畫面的設計,互動性的設計,學習評量的設計,國小自然科特性},這些因素通常都具有不同程度之模糊性。ui(i=1,2,3,……,m)代表各影響因素。 (2). 建立因素權重集A

    為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對各因素應 ui賦予一相對應的權數,由各權數所組成的集合,即稱之為因素權重集,常以 A 表示之,其中 A={ a1,a2,a3,……,am },

    ).....,3,2,1(0,11

    miaa im

    ii =≥=∑

    =

    。權重集為因素集上的一個模糊子集,權重集

    A=m

    m

    ua

    ua

    ua

    ua

    ++++ .....3

    3

    2

    2

    1

    1。權重比例之獲得常由專家群決定。

    (3). 建立評價集V 本研究以李克特五等級量為其評價集,即表評價集 V={優,良,中,劣,差},再

    依據對此五等級之語意變數予以三角形模糊數值,L(V(1))= (0.75,1,1),L(V(1))= (0.5,0.75,1),L(V(1))= (0.25,0.5,0.75),L(V(1))= (0,0.25,0.5),L(V(1))= (0,0,0.25)。 (4). 單屬性模糊評判-求單屬性評判矩陣

    單因素模糊評判集Ri=Vnrin

    Vri

    Vri

    Vri

    ++++ .....33

    22

    11

    在此因素內,其餘項目亦是用此方式,最後建立單因素評價集 R1。同理可得到 R2 、

    R3 、R4 、R5 ……Rn。其中,

  • 27

    ⎥⎥⎥⎥

    ⎢⎢⎢⎢

    nhnmnl

    hml

    hml

    rrr

    rrrrrr

    ,,..............,,,,

    222

    111

    R1=

    (5). 模糊綜合評判:求取屬性權重與單屬性評判矩陣之合成

    Bij = Aij。Rij 公式 (10) 其中 Aij為(向度權重 × 項目權重)之集合,Rij即單因素評價集之集合

    (6). 轉換成語意變數 將步驟 5 所得到的模糊評估值經轉換(如模糊評估值 0.92~1 轉換”優”),可得知本

    數位教材的語意變數,即可判斷其評估等級。

    3. 研究方法

    3.1. 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評估項目及權重

    透過相關的文獻分析與探討,整理出「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評估向度、項目」之結

    構性初步問卷,經 10 位專家效化及修正做為德懷術第一回合結構性問卷,其中包含開放性的欄位供專家群填寫自己的修正意見。第二回合除第一回合應有的欄位外,另外

    顯示出上一回合專家本身的填答情形,以及專家群總體的平均數、標準差、修正意見

    等,供專家參考。經二個回合問卷調查後,篩選達到一致性及穩定性的評估項目做為

    最終的「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評估項目」,以模糊德懷層級分析法進行評估向度及項目

    之權重分配計算。本研究邀請之專家專長領域主要涵蓋幾個層面:資訊教育專家、自

    然科學專家、國小自然科教師、國小電腦教師等,專家人數共 19 位。

    3.2. 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評估問卷

    經專家群確立的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評估工具及權重後,以模糊綜合評判發展正式

    之網路模糊化量表做為評估的工具,邀請 35 位國小生活與科技領域教師擔任評審者,對部份現有的國小數位教材進行線上評估。

    3.3. 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模糊化評估系統

    本研究所發展的數位教材模糊評估管理系統,主要在於建立一套評估數位教材時所

    需要用到的一系列工具與功能,系統運作模型如圖 2 所示,系統運作主要分為三大流程:1.德懷術向度、項目因子的勾選;2.模糊德懷術權重分配;3.數位教材評估等。

    系統由系統管理者模組、專家群項目與權重勾選模組、數化位教材評估模組所組

    成。系統管理者模組:(1)帳號管理; (2)郵件通知; (3)項目因子勾選統計; (4)向度、項目因子權重計算:將專家群勾選的結果,以模糊德懷術的方式計算出各向度、項目因子的權重值,並以表格的方式呈現出。(5)教材評估管理:讓管理者新增所欲進行評估的數位教材,對於評估者所評估的結果,以模糊計分和傳統計分分別記錄,系統再以模糊綜

    合評判和傳統計分方式計算出,供研究者比較其差異性;亦可查詢各教材的評估結果,

  • 28

    系統以原始得分和語意變數同時呈現出來。(6)權限管:讓管理者控制欲進行的研究階段,如:項目勾選第一回合、項目勾選第二回合、模糊權重分配、暫時關閉等,避免

    專家群填答的回合數錯誤,造成資料蒐集的不正確性。(7)使用者身份認證。 專家群項目、權重勾選模組:(1)項目因子勾選:專家經由系統所發出的帳號、密碼登

    入後,依所指定的回合進行勾選,在勾選的介面中,專家群對於不了解的項目,可移

    至該項目,此時會出現該項目的解說,讓專家群更了該項目的意思,專家群也可在每

    個向度裡填寫不同的意見或建議,供研究者參考;另外在第二回合中,勾選介面此時

    會出現該名專家於上一回合所勾選的情形,以及上一回合專家群的修正意見、平均分

    數、標準差,供專家了解其他人的想法。(2)權重分配勾選: 專家登入系統後,進行向度、項目因子的權重分配,勾選介面依向度、項目因子的計算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圖 2 系統運作模型

    圖 4 項目因子勾選最終確認 圖 5 模糊權重分配一覽表

    用戶端瀏覽器

    專家群 教材評估成員 系統管理者

    模 糊 評 估 管 理 系 統

    評估項目形成

    回合數設定 項目重要程度設定 回饋意見 最終項目設定、檢視

    模糊權重分配 相對重要性設定 模糊權重計算

    模糊評估進行 教材瀏覽 分項給分 模糊綜合評估

    PHP + HTML + JAVASCRIPT

    MySQL Database

    File System

    Apache

  • 29

    圖 6 教材評估各向度、項目因子查詢 圖 7 專家群項目勾選(第二回合)

    數化位教材評估模組:教材評估成員經由系統所發出的帳號、密碼登入後,針對系統所提供的教材一一去評估,教材評估成員可先點選教材觀看教材設計的優劣,然後

    再進行評審,系統會提示此時評審的教材為何以及那些教材尚未評審。 表 3 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向度、項目因子權重值

    向度因子 模糊重權值 項目因子 模糊權重值

    以學習者或教學者為導向 0.13076348

    教學目標明確 0.15899351

    內容的正確性 0.16842163

    內容的適切性 0.15712861

    內容的豐富性、活潑性 0.13875339

    內容的組織、條理性 0.13994762

    教材內容的設計 0.31325796

    提供足夠的相關教材連結、網路資源 0.10599173

    螢幕、版面設計的視覺效果 0.31465159

    資料編排的可讀性 0.39723901 畫面(版面)的設計 0.24443075

    圖形、音效使用適當性 0.28810939

    正確執行度 0.27123647

    提供操作說明 0.22604541

    執行操控流暢 0.26938677 互動性的設計 0.21395176

    提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功能 0.23333134

    評量試題的品質 0.24592571

    試題表現型式的多元化 0.27471139

    是否提供診斷性的建議 0.26200465 學習評量的設計 0.14332212

    評量歷程的記錄 0.21735823

    生活化教材 0.26954944

    提供學習者思考及解決問題 0.27441531

    提供適當的模擬實驗、觀察現象之環境 0.25006323 國小自然科特性 0.08503738

    提供「科學原理」的探討或說明 0.20597200

  • 30

    4. 結論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模糊評估系統來探討國小自然科數位教

    材評估的向度、項目,以及建立權重值,最後再以三套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進行模糊

    評估,得到評估的結果,供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的評審以及發展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

    時的參考。利用系統進行網路德懷術,有效的節省填答、寄送往返的時間,同時也讓

    研究者易於掌握進度,增加問卷回收的比率。

    4.1. 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的評估向度、項目及其權重值

    經過文獻探討、專家效化、德懷術問卷調查的結果,建立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的評

    估向度及項目,其向度共五個:1.教材的設計;2.畫面(版面)的設計;3.互動性的設計;4.學習評量的設計;5.國小自然科特性。各向度裡的項目如表 3,共二十二項。本研究在向度、項目因子的權重分配上,以模糊理論為基礎,結合模糊德懷層級分析法,根

    據專家群的語意變數進行權重的分配(如表 3),在評估向度因子中發現,專家群在對向度因子分配權重大小,最先考量的是數位教材本身的內容,其次考量畫面的設計、互

    動性、學習評量,最後再融入國小自然科特性,這同時也可以給發展國小自然科數位

    教材的設計者當作參考。

    4.2. 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模糊評估結果

    本研究以所發展之評估工具及系統針對三套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進行模糊評估,得

    到以下的結論:(1)由模糊評估的結果可以得知,教材評估成員所勾選的語意變數經模糊數值轉換後,能夠更貼近教材評估成員的心理層面。(2) 本研究所設計的模糊評估量表的信度經分析結果顯示為.8997,表示具有相當高的可信度,可當作評估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之用。(3)根據研究的結果,本研究所發展之工具、系統,可當成公平、公開的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評估之工具、系統,讓評審者依向度、項目進行評選,最後

    的評估結果以數據、語意變數同時呈現,增加教材評估的可信度,同時也可讓教材設

    計者得到回饋,根據評估的結果來思考未來進行數位教材製作時所需注意的事項。

    參考文獻

    徐村和(1998)。模糊德菲層級分析法。,第四卷,第一期,59-72。 賴阿福(1997)。網路化教材製作實務探討--以 HTML 為基礎。。

    臺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 簡茂發、劉湘川(1992)。模糊綜合評判法及其在教學觀摩評鑑上之應用。。 Ishikawa. A. & Amagasa. T. & Tamizawa. G. & Totsuta. R. & Mieno. H. (1993). 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Vol.55, 241-253.

    Klir, G.J. & Yuan, B. (1995). Fuzzy Sets and Fuzzy Log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Prentice-Hall Inc.

    Preece, J. (Ed) (1993). A Guide to Usability: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Wokingham, England: Addison Wesley.

    Saaty, T. L.(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c Graw-Hill, New York.

  • 31

    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創造思考教學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 Strategy Integrated into Instruction in Life Curriculum for 1ST &2nd Grade Students

    黃秀珍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賴阿福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學系

    [email protected] 【摘要】本研究以國小低年級學童為對象,在生活課程中運用各種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模式及威廉氏創造思考教學策略進行教學設計及教學,以期提升學童創造力。研究結果 顯示對學童創造力之流暢力及獨創力有顯著正向影響,但變通力及精進力影響不顯著。 【關鍵詞】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生活課程;威廉氏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創造力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bin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ng teaching model and

    Williams’ creativeInstruction strategy to make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life curriculum in the primary school,

    and those designed teaching program were used for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xt by means of the action reach

    approach.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useful for creative teaching and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this study could promote the children’s creativity in fluency and originality.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fe Curriculum, Williams’ Creative Instruction Strategy, Creativity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臺灣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帶得走的十大基本能力為課程目標。且九年一貫課程

    中非常重視資訊教育,但並不獨立成一個學科,而是強調將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習領域(教

    育部,2004)。世界各先進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均是朝這個方向規劃資訊教育(蕭惠君、邱貴發,1998)。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必然的趨勢,但少有探討資訊科技融入低年級教學之可行性的研究;另外,已有相關研究證實圖文並陳的模式可

    增進學童創造力,而以多媒體呈現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更具效果;再則資訊科技與創

    造思考教學策略結合,是否有助於提升學童創造力,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綜合以上的研究背景和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低年級

    生活課程之教學設計(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之創造思考教學策略的運用(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童創造力的影響。

    2. 文獻探討

    2.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依其在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學生參與程度,可分

    為三類(何榮桂、藍玉如,2000):(1)利用資訊科技作為呈現學習材料的媒介(2)資訊科技

  • 32

    為學習內容。(3)資訊科技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其實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不需要高深的資訊理論基礎與技術,教師可依據課程、設備、教師資訊素養、學生的先備能力等,而

    有不同的融入程度與模式。綜合相關文獻列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模式如下:(1)虛擬教室教學(2)網路教學(3)第四台教學節目播放(4)電子聯絡簿(5)討論區(6)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運用(7)多媒體教學(8)隨選視訊教學。

    各類軟體及網站資源,宜配合學習之需要及進度,事先廣為搜集、評估後做分類整

    理以利學習。並善用數位實物投影機、單槍投影機、電腦及電腦廣擴系統等資訊科技的

    輔助工具,以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和功能達到最大的成效。

    2.2. 創造力與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歸納各方學者的意見,本研究將創造力定義為:以適合的情境(環境或教育)刺激,

    結合舊經驗及知識,透過思考的歷程(擴散性思考或收斂性思考),表現出流暢、變通、

    獨創、精進、冒險、挑戰、好奇、想像等創造特質或產品(Williams,1970;陳龍安,1988;林幸台、王木榮,1994;張志豪,2000)。而本研究所稱的創造力是指學生在創造思考測驗的得分而言。威廉斯(Williams)承襲基爾福特(Guilford)的多元智力理論,致力於創造力研究,其理論完備,策略分析詳盡且評量發展完善,所以本研究採用

    威廉斯的十八種創造思考教學策略:(1)矛盾法(2)歸因法(3)類比法(4)辨別法(5)激發法(6)變異法(7)習慣改變法(8)重組法(9)探索法(10)容忍曖昧法(11)直觀表達法(12)發展法(13)創造過程分析法(14)評鑑法(15)創造的閱讀技巧(16)創造的傾聽技巧(17)創造的寫作技巧(18)視像法(Williams, 1970;陳龍安,1988;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1994)。

    其中視像法是指以視覺化、具體的方式或圖示來表達概念、思想、情感或經驗,有

    助於學生觀念的理解;探索法是指導學生探索的技術,透過原有探索事物的方法來探討

    新的事物;激發法是教師提出有激發性的問題,引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以發現新知。資

    訊科技融入的方式可以使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更容易實施,且以多元的媒體呈現方式,彌

    補口述及教材的不足,不但引起學習動機,更能加強學習效果。因此本研究利用教學網

    站、網路資源及簡報、CAI、VCD、DVD 等資訊科技及多媒體相關教學資源,並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實施教學,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創造力並使學生能獲得完整的

    科學知識概念。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設計和流程

    研究者以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的精神,利用三角校正法(triangulation)及不同焦點的觀察等各種方式詮釋研究者將資訊科技及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融入生活課程的

    真實情況及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力的影響。本研究並以準實驗研究法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的「不等的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做量的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低年級的兩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25 人)採「資訊科技及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融入生活課程教學的課程設計」進行教學實驗,控制組(25 人)採用一般教學法進行生活課程教學。

    本研究採用吳靜吉(1998)所修訂的「新編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為研究工具,在教學實驗前後對學童施測,以檢驗資訊科技及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融入生活課程教學對低年

    級學童創造力的影響。本測驗包括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四個分數。本測驗

  • 33

    之評分者信度之信度係數分別為:流暢力.98,變通力.97,獨創力.94,精進力.79,均 達顯著水準,顯示各項評分者信度均高。重測信度之再測相關分別為:流暢力.60,變通力.54,獨創力.42,精進力.52,均達顯著水準,顯示本測驗之穩定性尚佳。本測驗以拓弄思(Torrance)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為效標之相關分別為:流暢力.75,變通力.63,獨創力.57,精進力.39,均達顯著水準,顯示具有很好的效度。

    本研究設計之研究架構圖如圖1 所示。研究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藉由上課觀察記

    錄與學生晤談及學生學習單、討論區內容、學生作品等質的資料進行檢討反思,不斷修

    正發展適合低年級資訊科技融入的教學設計,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

    略的可行方式,並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力表現。 本研究採用的教材是翰林版的生活課程教科書,一年級下學期及二年級上學期共有

    六個大單元,教學結束後,實施「新編圖形創造思考測驗」後測。教學活動每週六節課,

    教學實驗為期二十週。教學過程進行錄影錄音,並在每一次單元教學實施後進行訪談及

    教學省思記錄。

    3.2.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做為研究之場域。學校有兩間電腦教室,設備完備,並有電

    腦廣播系統。而進行研究班級教室有單槍數位投影機、實物投影機,教師用筆記型電腦,

    和兩臺班級角落電腦,且可連接網際網路。參與本研究的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的一年級

    學生,共二十五位學生。學生自一年級開始實施電腦教學,因而可培養學生基本電腦操

    作及網路學習運用之基礎能力,且研究實施過程中仍依學生實際狀況機動調整課程,持

    續電腦基本能力培養的教學。但學生資訊素養仍不足,教學重心以多媒體輔助學習,或

    由老師提供網路資源為主。

    4.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的教學設計

    本研究進行兩個學期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設計,以下以其中一單元的部分教學活

    動舉例說明。在「春天的校園」單元中,學生實際種植並觀察植物的生長,教師以數位

  • 34

    影像拍攝植物的成長過程,並以軟體製成動態影片(部分影像如圖2)。在學生長期種植的觀察後,將種子成長過程縮短為幾分鐘的影片,使學生可以將觀察結果連貫起來。

    以數位相機將校園植物的樹幹、葉子、花、果實等拍攝下來,上課時展示數位影像

    介紹校園中的植物。並將這些影像製成「校園植物網站」( 如圖3 , 網址:http://w1.thes.tp.edu.tw/mini222/校園植物網站/index.htm),利用此網站讓學生可以隨時再上網瀏覽學習,同時可利用此網站查到這些植物位於學校的哪個地方並實際於校園中

    尋找到這些植物。另外還有線上課程(圖4)指導學童認識校園植物。

    到二年級上學期時,再進行本單元的延伸教學,要求學生每人認領一棵校園植物做

    成簡報為同學做介紹。首先必須利用此網站查到這些植物位於學校的哪個地方,再親自

    到校園中尋找到欲探索植物並實際觀察、觸摸,發現它的特色。接著上網搜尋相關的植

    物網站,找到更多有關欲探索植物的資料,再到班級討論區(如圖5,網址:http://w1.thes.tp.edu.tw/mini222/)說明自己的發現。最後再統整所有的資料做成簡報(如圖6)向全班口頭報告。

    這個延伸活動較具難度,但也更有挑戰性。學童必須先學會簡報製作,再將實際觀

    察發現及網路搜尋資料一起整理後做成簡報,因此需要花不少時間,而且必須多次使用

    電腦教室。但大多數的學童均能完成,且成果令人驚訝。因此,研究者發現原來適度的

    導引,低年級學童也可以做出超乎一般人想像的水準,這也佐證了「近側發展區」的理

    論。

  • 35

    研究者發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設計並實際實施教學行動的研究結果發現:(1)多媒體的教學及資訊科技的運用,在研究觀察記錄過程中顯示,能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專

    注力。在形成性評量中發現,多媒體的影音、動畫效果及活潑、創新的內容設計,比口

    語或紙筆的表達、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概念瞭解和內化更具成效。(2)資訊科技可以解決許多教師教學上的困難,例如實物投影機及數位投影機,可以放大圖書或學生作品,

    使每個學生皆可清楚看到老師教學的內容。(3)教師善用網路資源及製作多媒體教材,可以彌補情境缺乏或實物收集困難造成的教學缺憾或不完整。(4)討論區的運用,幫助學生學習將實際觀察或網路搜尋的資料整理呈現,並可不限時空地互相觀摩學習。(5)小專題的製作及發表方式,讓學生可將學習成果以多媒體簡報的方式統整、具體展現,

    有助於增加學習興趣和成效,也有助於彼此發表觀摩和建議改進,學生成為小小研究者

    (researcher)、撰文者(writer)、簡報者(presenter)。

    4.2. 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運用

    由實際教學研究發現:(1)視像法是以具體的方式來表達各種觀念或透過圖解來描述經驗,所以幾乎教學中,有用到資訊科技融入的教學都使用到此策略。也可以說,資訊

    科技融入的教學使視像法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更容易達成。(2)資訊科技的運用,也使創造的寫作技巧、創造的傾聽技巧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更落實,觀察學生上課反應及學

    生作品,發現學生寫作更用心,發表意願更高,觀摩效果也更好。(3)利用討論區即時及不限時空的特性,則可以充分運用探索法、發展法的創造思考策略。(4)教師除了現有的教具,還可上網搜尋更多教材相關照片、圖片,讓資料更豐富、多元,並以多媒體

    及運用資訊科技的呈現的方式,教師可以免除週遭實際可觀察實物不足的困擾,且透過

    資訊科技放大圖片呈現,學生也可從大螢幕更清楚、確實的觀察到實物的特徵,使歸因

    法、類比法……等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更容易執行。總而言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方式

    使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更易發揮,而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也更能培

    養學生創造力。 由研究結果顯示,在本研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歷程中,運用最多的創造思考教學

    策略有視像法、激發法、歸因法、類比法、創造的閱讀技巧、創造的傾聽技巧、創造的

    寫作技巧、探索法、發展法、直觀表達法,可見資訊科技融入生活課程教學較適合運用

    以上教學策略。而變異法、創造過程分析法、辨別法、矛盾法、容忍曖昧法使用的較少。

    至於評鑑法、重組法及習慣改變法則未有使用機會,也許是因為這幾種教學策略不適合

    運用於本研究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或本階段生活課程的教材內容或情境。也可能是

    教學對象是低年級的關係,而評鑑法、重組法及習慣改變法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層次較

    高,學生心智尚未發展至適合應用該創造思考教學策略的程度,因此未有使用時機。

    4.3. 學生創造力表現之分析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研究者從教學觀察記錄、學生晤談及學生作品和學習單等各種

    資料,整理分析學生在實際教學中的創造力表現。以下依創造力的四個向度舉例分析學

    生創造力的實際表現。 4.3.1. 啟發流暢性思考流暢性思考包括:量的擴充、思路的流暢、相關反應的多寡。老師請學生將在市場看到及網路上搜尋到秋季賣的水果,利用網路討論區寫出來,比賽看

    誰寫的最多。學生寫出越多越有助流暢力的提升。例如以下是學生在討論區寫的內容:

    「秋天的水果有橘子、甜柿、水梨、奇異果、葡萄、哈密瓜、番茄、木瓜、蓮霧、楊桃、

  • 36

    柳丁、石榴、牛奶芭樂、香蕉、百香果、鳳梨、蘋果。哇!真是多呀!希望下次還能再

    去菜市場。」。 4.3.2. 啟發變通性思考變通性思考包括:各種反應的多樣性、轉移類別的能力、迂迴變化的思路。實施植物簡報製作及發表教學後,學生能說出植物特徵的多樣性,代表在變

    通力有所提升。「師:聽完全班同學的植物簡報後,請你們說說看植物的樹幹會有哪幾

    種不同的特徵?生:瘦瘦的、細細的、粗粗的、矮矮的、長長的、胖胖的、短短的。生:

    還有刺刺的、滑滑的。生:長得像酒瓶。生:尖尖的、凹凸不平。生:有一橫一橫的條

    紋。」(教學觀察記錄,931115) 4.3.3. 啟發獨創性思考獨創性思考包括:不尋常的反應、聰慧的反應、出現不同凡響的結果。在來一趟不同的旅行單元中,師生共同瀏覽有關交通工具發明及演變故事的網站

    後,讓學生發表對未來工通工具的發明點子,激發學生與眾不同的想法。從學生的回答

    中可以顯現出學生獨創力的表現。「師:如果你是發明家,你將來要發明什麼樣的交通

    工具?生:我要發明一種可以潛到土裡的『潛土艇』。生:我要發明一種可以用光速在

    各星球間瞬間移動的『太空船』。生:我要發明一種穿在腳上就可以快速行走的『動力

    鞋』。」(教學觀察記錄,931109) 4.3.4. 啟發精密性思考精密性思考包括:修飾所提出的意見、擴展簡單的意念使其更趨完美、引申事物或看法。小宇宙影片欣賞討論後,讓學生製作小宇宙小書並發表。在小

    書作品中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對動植物特徵及行為描繪出很多精密的的概念及觀念表

    現,例如:有學生畫瓢蟲飛起來的樣子,除了畫出打開的鞘殼,還在鞘殼下畫出一對透

    明的翅膀;學生畫到糞金龜推糞時,都會注意畫出它是以後腳推而不是前腳。學生能將

    動物行為觀念修飾得更完整,並能引申對動物行為的看法,顯現學生的精進力有所提升。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發現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確實表現出許多流暢力、變通力、

    獨創力和精進力各方面的創造力,因此以資訊科技及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融入教學應該能

    提升學生的創造力。但創造力的評量原本就很難評定,若單以質的分析可能偏於主觀,

    因此本研究以「新編創造思考教學測驗」施測進行量的分析,以輔助驗證資訊科技及創

    造思考教學策略融入教學與一般教學對學生創造力表現成長的差異。

    4.4. 資訊科技及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融入生活課程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力的影響

    由表1 中實驗組與控制組「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調整後平均數顯示,可以發現實驗組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四個創造力向度的成長表現均優於控制組。

    以「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的前測、後測分數進行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組內迴歸係數同

    質性檢定,P>.05,迴歸係數未達顯著差異,符合共變數分析統計法之基本假設,故進一步以共變數分析統計法進行考驗(如表2)。

  • 37

    由表2 可知,實驗組與控制組成員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之「流暢力」的後測得

    分, 於排除前測分數影響後,F=4.094,P<.05,達顯著差異,調整後平均數實驗組=10.72>控制組=9.84,可知實驗組學生在教學實驗之後,其「流暢力」的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學童。在「變通力」的後測得分, 於排除前測分數影響後,F=3.553,P>.05,未達顯著差異,可知實驗組學生在教學實驗之後,其「變通力」的得分與控制組未達顯著差

    異。在「獨創力」的後測得分, 於排除前測分數影響後,F=7.699,P<.05,達顯著差異,調整後平均數實驗組=8.88 >控制組=7.28,可知實驗組學生在教學實驗之後,其「獨創力」的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學童。在「精進力」的後測得分,於排除前測分數影

    響後,F=1.643,P>.05,未達顯著差異,可知實驗組學生在教學實驗之後,其「精進力」與控制組未達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流暢力、獨創力表現達到顯著水準,而變通力與精進力未達顯著水

    準,其可能原因為:(1)實驗組的學生在學習時,透過圖片、照片、影片及簡報、網頁超媒體的呈現建立心像,透過網路的豐富資源和資訊科技的便利,及創造思考教學各項

    策略的引導,提供實驗組學生比控制組學生更多刺激和引導,所以實驗組學生在流暢力

    上顯著優於控制組的學生能達到顯著差異。Mednick(1962)認為增加刺激物有助於想法數的增加在此也得到證明。(2)由於現在生活環境中的大眾傳播媒體及圖書等資訊發達,所以不論是實驗組或控制組的學生都受到多元刺激,讓思考的向度有不同角度的擴

    展,因此兩組學生在變通力都有不錯的表現,以至於雖然實驗組在變通力的表現優於控

    制組,但未達顯著差異。(3)Shepard(1978)及Duncker(1945)認為圖片可以提供較文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