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58 2011 春季號 內附 贈券 有機優惠 綠田園基 綠田園基金 PRODUCE GREEN FOUNDATION PRODUCE GREEN FOUNDATION 「蕈」尋覓覓找菇菌 不老的民間手藝 土地抗爭 回歸耕種 牛奶 VS 羊奶 VS 豆奶
28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Aug 08, 2020

Download

Documents

dariahiddlesto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582011春季號

內附

贈券有機優惠

綠田園基金綠田園基金PRODUCE GREEN FOUNDATIONPRODUCE GREEN FOUNDATION

「蕈」尋覓覓找菇菌 不老的民間手藝土地抗爭 回歸耕種 牛奶 VS 羊奶 VS 豆奶

義單車起

Page 2: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綠田園基金春季活動及專業課程精選

有關以上專業課程詳情,請瀏覽綠田園基金網頁:www.producegreen.org.hk

報名辦法:活動報名表及費用需一併繳付,報名表可以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或傳真:2674 8077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查詢:2674 1190

香港稻米種植式微,要在香港看到稻米在田間的景象已相當困難。

綠田園基金在粉嶺鶴藪村的有機農場每年都種植早晚兩造稻米(早造

約在清明插秧,在 7 月收割,晚造則約在 7 月插秧,10 月收成),

津津樂稻的稻米活動可讓大眾與新一代體會「粒粒皆辛苦」的種米

經歷。

津津樂稻

插秧日

收禾日

參加者可親身體驗赤腳浸水田、躬身插禾秧的農趣,且可

參觀傳統種稻農具,更會學習以有機糯米製作鄉土食物

──有機糯米糍。(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日期: 早造 – 2011 年 4 月 10 日或 17 日(星期日)

晚造 – 2011 年 7 月 24 日或 31 日(星期日)

時間: 上午 10 時至下午 1 時或下午 1 時至 4 時

一起下田參與收割稻米、打穀、紮曬禾草等稻榖收成工

作,還可享受在田園以有機稻米及芝麻製作香氣撲鼻的有

機芝麻糊。(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日期: 早造 – 2011 年 7 月 9 日或 16 日(星期六)或 10

或 17 日(星期日)

晚造 – 2011 年 10 月 22 日或 29 日(星期六),

或 23 或 30 日(星期日)

時間: 上午 11 時至下午 2 時

費用: 每節每位 160 元(大小同價)

備註︰ 如同時報名參加插秧及收禾活動,收禾活動只需

140 元

導師會和參加者一起到田間採摘有機香草,用來焗製香草鬆

餅及沖泡香草茶,再用已乾燥的香草製作一個吸濕香包。導

師更會教授如何輕鬆種植香草小盆栽,讓整個春天都彌漫着

香氣。(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日期: 2011 年 3 月 27 日(日)或 2011 年 5 月 8 日(日)

時間: 下午 1 時 30 分至下午 4 時

適合: 一家大小、對種植香草有興趣人士

費用: 每位 190 元

備註︰ 1. 參加者請自備食物盒及環保袋

2. 每位參加者可獲贈香草小盆栽一盆

3. 所有入場人士均須付費

春日香草玩樂 Fun

Page 3: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綠田園基金簡介綠田園基金是一個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於1988年由一群關心現代農業、

關心人類環境的人士組成。我們一直致力推廣有機耕種及綠色生活訊息,並

發展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教育活動。在粉嶺鶴藪建有全港第一個有機農場。

自農場開放以來,舉辦不同活動,讓參加者在大自然之中共享田園之樂。

基金亦出版了多種介紹有機耕種及綠色生活的書籍。現在香港有數個商營機

構的名稱與我們雷同,如公眾對本會工作有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歡迎轉載,惟必須經本會事先同意。

詳情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本刊採用:

FSC 森林認證紙來自能滿足當代和後代的社會、經濟和生態需求的森林,以

支持負責任的森林經營。

大豆油墨取自天然,可無限再生,又能生物分解,是無毒性油墨,不單有利

環保,同時保障工人及讀者健康。

編者的話:

2 - 7 今期專題

單車起義8 - 9 綠色人物

土地抗爭 回歸耕種

10 - 11 民間巧手

祖母的智慧不老的民間手藝

綠田園基金 2011 年理事會主席:周兆祥博士

副主席:趙崇烈博士

成員: 余麗玲、車慧蘭、馬淑瑩、張熾標博士、梁德君、

畢金楫、畢浩明、陳財喜、黃煥忠博士、黎翠兒

出版:綠田園基金

編輯:楊秀慧

設計 / 承印:gutsage.com

發行:陳兆言

電話:2674 1190

傳真:2674 8077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www.producegreen.org.hk

地址:香港新界粉嶺鶴藪村 18 號

發行及廣告查詢熱線:2674 1325

2 月第二個周六,小編跟隨幾百名酷愛單車的香港人,由

堅尼地城集體騎單車到筲箕灣,以「單車遊行」方式促請

港府興建港島海濱單車徑。

說來慚愧,在港生活幾十年,這是破題兒第一遭以單車穿

梭於港島鬧市馬路,感覺既熟悉又新奇。涼風送爽,路邊

的商店和路人的表情皆看得真切,比悶坐地鐵車廂要心曠

神宜得多。又因當日騎車者眾,與龐大冷氣巴或疾馳的私

家車並行於馬路時,亦不如想像般「恐怖」。

由是相信,要香港成為「善待單車城市」(bicycle-

friendly city),我們欠缺的不是更寬濶的馬路,而是官員

對打造綠色城市的決心。今期專題,我們從多方面探討香港變

身綠色單車城市的可能性,並專訪了每天以單車代步的香港人

龐一鳴,談其「實戰」經驗,值得細讀。

春天除了適合騎單車,也宜郊遊。本期我們邀得菇菌專家鄧銘

澤,圖文並茂為讀者介紹新界常見菇菌;讀完文章,不妨到

郊外按圖索驥。此外,「綠色人物」訪問了台灣的環保抗爭

先鋒、「打碗花農場」主人徐蘭香女士,談人和自然的緊密關

係,或會帶給你一點啟示。

另一欄目「民間巧手」,展示了幾位祖母級人馬親手創製的百

家被、再生袋和利市封魚兒,包管讓你豎起大姆指!老一輩

「惜物、惜福」的生活態度,樸實無華,非常值得一些大條道

理講環保、卻不知綠意在微處的新一代好好學習呢。

20 農大夫手記

世事無絕對

21 農姐姐手記

從賣菜開始:有機界的小種子

22 綠色醫療

牛奶 VS 羊奶 VS

豆奶

23 學生園地

藍天綠地我鍾意

COLUMNSREPORTS

58 期2011 春季號 目錄

12 - 13 生態影集

黃點斑蟬

14 - 15 綠色情報

「蕈」尋覓覓找菇菌

17 綠色話題

吃素,始終是緣份

18 綠色媽媽

市長素食抗暖化

19 小狗農事

有機農夫的新年大計

封面照片:單車已成為全球對抗氣候變化的強力武器,香港何時可實行全民「綠色出行」呢?圖為今年 2 月民間發起的「無污染香港單車遊」活動,600 幾名單車愛好者以行動呼籲政府興建港島單車徑。(默泉攝)

Page 4: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2010冬季號

今期專題

2 文:默泉 圖:默泉、Cycling Embassy of Denmark 等(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先是歐洲的荷蘭、丹麥。繼而是美國波特蘭、三藩市、紐約,還有巴黎、倫敦,甚

至哥倫比亞的波哥大。不過是三四十年光景,單車代步,已成了全球對抗氣候變化

和打造綠色城市的最強武器。到了今天,單車熱潮更席捲我們熟悉的台灣、北京、

杭州,甚至連澳門也在研究綠色出行,想在氹仔設單車徑。

令人汗顏的是,香港在此「綠色出行」的世界大潮裏,仍然敬陪末座。港府至今的

最大德政,只是將新界東西部原有的單車徑接合,但卻從來不鼓勵市區民眾以單車

作為交通工具。

難道香港市區真的不適合單車代步?難道我們只能啞忍城市街巷被汽車廢氣侵佔,

自己則避走冷氣商場或行人天橋?

到底何時我們才有機會,見到一群群騎單車的上班族,在環港島單車徑,或彌敦道

單車專用道上,悠然自得地吹着風、踏着車,輕鬆出行?

義單車 起

圖片

提供

:C

yclin

g E

mbass

y of D

enm

ark

Page 5: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今期專題

3

2011 春季號

愛以單車代步的香港人其實不少,不過他們通常只活躍於環境

濶落、單車徑密集的新界吧。城市人羨慕新界人有「福利」,

卻多數沒想過自己也可在鬧市裏騎車,理由包括:「嘩,咁危

險!」、「市區馬路又窄又多車,有乜可能踩單車呀?」⋯⋯然

而,香港市區真的不宜騎車?抑或我們從小被灌輸了錯誤觀念,

以為單車只宜遊山玩水,配不上高速的城市生活?

在香港推廣單車代步多年的「香港單車同盟」主席 Mart in

Turner,指點了記者的迷津。他指出,在鬧市馬路騎車的確需要

較好技術,但一個城市能否推動全民以單車代步,關鍵是政府對

Martin Turner 認為,一個城市能否推動全民以單車代步,關鍵是政府對單車的態度。

哈德遜河海濱綠道(Hudson River Greenway),是紐約最繁忙的單車徑。

環新界單車徑,你有 say令人期待的環新界單車徑工程,由政府土木工

程署負責,工程內容包括建造 16 公里連接元朗

至上水的新單車徑、改善現有單車徑設計和輔

助設施,預計 2015 年完工。新界單車徑多年來

常被詬病車道斷斷續續、U 型鐵欄太多、欠缺

泊車位等。想向政府反映你對單車徑的意見?

不妨致電負責的總工程師李耀華(2158 5610),

或電郵([email protected])給他吧。新界單車徑的 U 型欄杆太多太窄,長年被騎車者詬病。

政策篇

歐洲國家的小孩很早已學習安全騎車的技巧。(圖片提供:Cycling Embassy of Denmark)

單車採甚麼態度。「紐約市的

馬路也很擠呀,以往道路使用

者對騎車人士亦絕不友善,但

自從政府銳意將單車納入主流

交通,4 年後的今天,紐約大

部分馬路已設有單車專用道,

成功打造成善待單車城市!」

Martin 批評,港府一直視單車

為「消閒康樂活動」,不鼓勵

在單車徑以外騎車,也不主動

在市區規劃單車專用道,更枉

論向年輕一代灌輸馬路騎車知

識;這,才是港人無法接受在

鬧市騎車的真正原因。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先為單車「正名」,宣告它是貨真價實的交通工具,繼而才落

實配套措施,「利誘」民眾以單車代步。而在不少歐洲城市如

丹麥的烏德勒支(Utrecht)或英國的倫敦,學習安全騎車技巧

早已納入中小學課程之中。

但香港卻連正名也未開始,對單車的定位含糊不清。Martin 舉

例,本港法例視單車為車,需遵守跟其他交通工具幾乎一樣的

交通規則,但運輸署每年的《交通統計年報》,卻從沒包含跟

單車相關的統計數字。因此單車既是車,也不是車。縱使每天

有數以千計新界人騎着單車去上學、上班、買菜、玩樂(沙田

區議會單車研究顯示,五成半沙田人認為單車與生活密切相

關),但「單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想法,從來不入官員法眼。

單車只是小孩玩意,何必認真?就算斥巨資打造全長 112 公里

的環新界單車徑 ── 對不起,政府也是毫無大志,只視之為

「康樂旅遊路線」,而沒有藉機推廣綠色出行。

與其他城市出盡法寶、鼓勵民眾以綠色交通化解溫室效應相

比,香港顯得特別落伍。不說遠的,只看周邊城市吧。台灣

環島單車遊早已蔚然成風,郊區騎行網絡健全;前年台北市

政府更首次在鬧市馬路(敦化南北路)設立單車專用道,市長

郝龍斌揚言,終極目標是為台北建立「丰」字型的市區單車網

絡。曾是「單車大國」的中國,好幾個大城市如北京、杭州、

上海、廣州等為解決塞車之苦,近年紛紛倣效法國「單車共

享」的自行車租賃計劃,讓市民免費租車代步。至於韓國,在

總統也騎車的推動下,首爾明年將建成 207 公里單車徑,預計

2020 年超過 3 百萬上班族騎單車通勤。不過最教人意外的卻

是我們的「假想敵」新加坡:早於 08 年已推出「以人為本」

的交通大綱圖,開宗明義將單車列為「正規交通工具」,將提

供更多停泊位和交通配套⋯⋯

當年的三小龍都趕向終點了,香港還在起跑線徘徊,到底是甚

麼回事?

Page 6: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今期專題

4

2011 春季號

長遠計:落實單車政策說港府完全漠視單車也不全對。近年民

間團體要求改善城市騎車配套的聲音

強烈,逼使政府答應,每半年與單車團

體舉行跨部門會議,參與部門包括運輸

署、路政署、木土工程署等。但有份參

與會議的 Martin 批評,開會的官員並無

實權,會議流於瑣碎和事務性,如討論

某段單車徑設施、促請港鐵彈性處理攜

帶單車的乘客等。他認為,當局應設立

獨立部門處理單車政策,才是長遠之計。

環島騎車的訴求其實要將鬧市變成騎單車者的樂土,並不如想像中難。鬧市騎車

的最大問題是其他駕駛者對單車不尊重,響號、壓線等不一而

足,危及單車騎士安全。解決方法除了長遠教育外,是效法其他

城市,在市區設立單車專用道,形式可以是:在現有馬路或行

人路劃出單車道,又或者在重建舊區、規劃新區時加入單車徑元

素。後者,正是本地不少民間單車團體所倡議的。

譬如今年 2 月由民間發起的「無污染香港單車遊」活動,目的正

是爭取在港島北海濱興建單車徑。活動 4 年前首辦時只有百多

人參加,今年急增至 600 幾人,參與者集體由堅尼地城騎車到筲

箕灣,並向政府部門遞交請願書。民間聲音日見壯大,但「單車

丹麥哥本哈根市內的單車專用道。(圖片提供:Cycling Embassy of Denmark)

台北敦化南北路的單車專用道。(圖片提供:台北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

Martin 親身示範在車道中央騎車。

遊」發起人之一何來表示,至今發展局只承諾於中環新填海區內

加入單車徑設施。

今屆「單車遊」的重點訴求,是促請政府在規劃北角東區走廊海

旁美化工程時增設單車徑,但當局暫未有實質回應。何來批評,

官員想像力太低,和民眾期望有落差。「單車代步是大勢所趨,

但官員反應並不積極。我們將持之以恒作單車遊行,終極目標是

建環港島單車徑。台灣都有啦,點解香港無?」

港鐵小輪不合作除了安全車道欠奉,在市區騎車還有配套方面的困難,如泊車位

短缺和其他公交工具對騎單車者的抗拒態度。譬如想以單車作為

「駁腳」交通工具便要面對不少傷腦筋的問題:將單車泊在街上

怕會被偷,但若攜着非摺疊式單車坐地鐵,又必須拆去前輪

── 而且只有東涌線、東鐵線、馬鞍山線有此彈性安排,西鐵

線原則上仍不開放予單車騎乘者。想帶着單車搭天星小輪嗎?尖

沙咀至中環線又禁止非摺疊式單車上船⋯⋯

「單車遊」搞手何來批評,香港官員的想像力太低。

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卻只以停車熄匙、

大興核能來減廢、減碳,而非落實政策

減少汽車用量、鼓勵單車代步;連旅遊

指南都嘲諷「在中環騎單車等於自尋

短見」了,特區政府到底幾時才立定決

心,讓香港躋身「單車之城」?

Page 7: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今期專題

5

2011春季號

紐約天氣溫和,地勢平坦,非常宜於單

車代步,不過直至 4 年前市長彭博狠下

決心,才成功變身綠色城市。

90 年代初,紐約獲聯邦政府撥款 1 億美

元,改善空氣污染、能源消耗和交通擠

塞問題。市政府遂於 97 年推出全方位單

車規劃藍圖(Bicycle Master Plan),

擬興建 900 英里(即 1448 公里)單車

徑。可惜幾年下來進度緩慢,連負責官

員都憤而辭職,以示不滿。直至 07 年,

彭博委任熱愛騎單車的 Janette Sadik-

Khan 女士為紐約交通局長,形勢才有所

改變:4 年內,紐約共增加了 250 英里

單車徑,已超越過去 20 年的總和!

紐約單車徑分為 bike lanes 和 bike

paths:前者位於馬路,後者位於公園等

無車地帶。07 年前,紐約的 bike lanes

和馬路沒有分隔,夾在泊車位和行車線

中間。這個設計令單車專用道易被馬路

的其他車輛佔用,騎車者也常會被泊在

路邊的車輛突然打開的車門「擊倒」。

為改善安全,局長上場後,在第九街率

先採用歐洲式分隔單車道(separated

bike lanes)── 單車道置於行人路旁,

與行車線之間設有阻隔物(如泊車位,

或石屎躉、欄杆等)。安全的單車道,

鼓勵了更多紐約人騎車。

而在民間團體強烈要求下,當局更從法

律入手,改善騎車配套設施。09 年,市

議會通過《Bicycle Access Law》等法

案,容許民眾攜帶單車進入商業大廈,

又規定商廈在提供汽車泊位時,也要按

比例提供單車泊位。大刀濶斧的改革,

令不少原本擔心單車被竊而不騎車的紐

約客,也加入騎車行列。

變身綠城的秘訣紐約

1. 據紐約市長訂下的綠色城市計劃 (PlaNYC), 2030 年紐約將擁有 1,800 英里單車徑。2. 紐約街頭的有蓋單車停泊處。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肯定是騎單車者的天

堂。總人口 120 萬的哥本哈根,卻擁有 390

公里單車專用道,超過 37% 人口以單車作交

通工具,Nør rebrogade 大馬路每天便有

36,000 名單車騎士通過。

哥市政府最具創意的鼓勵單車通勤點子,

是 08 年推行的 Green Wave「單車超級暢通

道」計劃。計劃意念是:在繁忙時間騎單車,

政府會調控路上的交通燈,只要你時速達 20

公里,那麼你的 單車就可以一路暢通無阻,

不會碰到一盞紅燈!計劃最先在Nørrebrogade

大馬路推行,成功令騎車者的平均時速由

15.5 公里提升至 20.3 公里,且有效減低「飛

車」行為。這個精采意念,已被單車老大哥

荷蘭、美國的波特蘭和三藩市等爭相仿傚。

因為騎單車人口愈來愈多,哥本哈根單車道

有時會出現塞車現象,所以最近政府又有新

點子:將 Nørrebrogade 大馬路變身「環保單

車公路」── 本來狹窄的單車道,將被擴寬

至 4 米,除巴士外,馬路禁止其他汽車通行。

未來,環保單車公路沿途將設置休息站,提

供輪胎打氣、車輪鏈條修理和飲水服務。預

計到 2015 年,哥本哈根的騎車族比例,會提

高到五成。

騎車族太多的煩惱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很流行的便攜小孩單車。

哥市每天有超過 37% 人口以單車通勤。 雪中騎車,別有風味。

外國篇

1 2

(圖片提供:Cycling Embassy of Denmark )

Page 8: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今期專題

6

2011 春季號

不少人認為,在車水馬龍的香港馬路上騎單車,只是外賣仔或

石油氣大叔的專利。30 多歲的自由教育工作者龐一鳴對此卻

不以為然。去年 10 月,他更身體力行,謝絕所有公共交通工具

(港鐵除外),只靠單車代步,以零碳排放的姿態遊走於城市

不同角落。

且聽他在進行這場一個人的單車革命時,遇到甚麼難題,又想

到甚麼新點子,打破馬路上的汽車霸權。

記:記者

龐:龐一鳴

記:為何會興起單車代步的念頭?

龐:香港的交通工具,幾乎全部由地產商壟斷經營,因此我想

以單車代步,表達對地產霸權的不滿。此外,我希望香港成為

一個真正可以用單車代步的城市。我覺得純粹發表意見作用不

大,必須身體力行。

記:以單車代步前,有否先作準備?

龐:有,主要研究路線和學習基本道路守則。我上網查過由佐

敦的家到經常出入的地點,走甚麼路線最好。我的首要考慮是

少車、安全。我還特別買了單車頭盔,和裝上車頭車尾燈(前

白後紅)。其實在香港騎單車,不戴頭盔並不違法,但我的經

驗是:有頭盔的話,其他駕駛者會尊重你多一點,因為他們知

道你不是鬧着玩。

記:在香港馬路上騎車,常有巴士和貨櫃車在身邊呼嘯而過,

感覺很危險,不少人因此不敢在市區騎車。你騎車時,真的會

全程走馬路嗎?會否也走行人路?

龐:大部分時間我都在馬路上行駛。其實香港馬路設計並沒考

慮單車使用者,譬如轉線便很困難,打手號又未必能被看到。

某些路段難度也特別高,譬如由荃灣去佐敦,行經貨櫃碼頭旁

的葵涌道時,車又多又快;由佐敦前往觀塘,途經觀塘道時,

很多汽車時速更達 80 公里。有時遇上車速特別快的路段,而

行人路又沒有人時,我也會踩行人路,雖然這是違法的。其實

我認為,讓部分路人不多的市區行人路變成「單車行人兩用

路」,是解決市區欠缺單車徑的好辦法。

記:香港司機大部分沒有「單車是交通工具」意識,甚至覺得

在馬路騎單車是阻住地球轉。可以談談馬路上其他司機對你的

態度嗎?

龐:不少駕駛者會向我響按。但響按也有兩類人:一種是唔妥

你,一種是提你要小心,我現在已可憑聲音分辨是哪種。其實

我的車速最高只有 30 幾公里,所以通常會在馬路邊騎行,讓其

他車先過;但當巴士駛過時,馬路邊根本不夠位騎車,在這情

況下,我便會走車道的中間。

然而很多「搵食車」如貨 van、小巴,都不能容忍走在路中間的

單車。試過一次在彌敦道,我跟在一架巴士後面,行在車道中

間。或許是嫌我起步慢,尾隨的貨車扒我頭時,司機竟向我唧

水!另一次,我在尖沙咀半島酒店的燈位前停下,等轉綠燈。

我停在車道中間,一架 5C 巴士跟在我後面。這時司機竟然向我

響按,示意我靠邊踩。他的行為,似乎在說,單車不是馬路使

用者,令我很生氣!於是我用手勢比劃說:「我係一架車,你

都係一架車!」事後我向九巴投訴:如此不尊重其他馬路使用

者,你們是這樣訓練巴士司機的嗎?但他們只回覆:以後司機

扒頭時,會加倍留意騎單車人士動態。

騎單車難,難於上青天?專訪鬧市騎行者龐一鳴

在鬧市馬路上騎車,龐一鳴常遇上無端響按的司機。

實戰篇

Page 9: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今期專題

7

2011 春季號

記:那麼其他單車配套設施又如何?如攜帶單車乘坐公交工具,或在街上停泊

單車,你有遇到甚麼困難嗎?

龐:我之前用的單車不能摺,想坐船去中環便很麻煩,因尖沙咀至中環的天星

小輪,只能以摺車上船。其他渡輪航線也有各種奇怪規矩,如中環至灣仔,渡

輪下層可免費載運最多 10 架單車,但紅磡至中環,單車則要收取行李費,莫

衷一是。至於港鐵,非摺合單車入閘前須拆去前輪,更是非常擾民。

泊車方面,也令我很傷腦筋。因為曾被人偷車,所以我盡量避免泊在街上,可

是很多室內場所都不容許單車進入。譬如康文署的室內運動場,便不讓我帶摺

車進去。幸好也有些開心經歷:如灣仔會展設計廊,容許我推車進入;旺角豪

華戲院,容許我看電影時將單車放在戲院內。我希望未來有更多室內場所讓騎

車者攜車進入。也希望港鐵沙中線、南港島線等車站,將來設有單車泊位,最

好是有人看守的那種。

記:會用甚麼方法,令這個城市對單車更包容?

龐:我很想駕單車時在身上掛一個牌,寫着類似「你快,我環保,請支持 /忍

讓」的字眼。這是我看《鐵馬革命》一書時得到的靈感。我聽過一位荷蘭朋友

說,在鹿特丹,公司老闆和僱員訂立合約時,必須列明 3 年提供一架新單車的

福利,還必須設有浴室讓員工踩車回公司後沖身。但在香港,我想先爭取細微

的東西,如提議政府在單車可進入的路段豎立「歡迎單車使用」標誌,而非只

是一味豎立「禁止」的標誌。此外,若可成功推廣行人和單車共用行人路,中

小學生騎車上學便變得可行,因現時家長最反對孩子騎單車返學的原因是怕危

險。我正嘗試在中學推廣單車代步工作坊,內容包括講解道路安全知識、跟學

生一起設計路線、一起騎車作實地視察等。我已接觸過黃大仙某中學,老師反

應都很正面。希望由教育方面打開單車代步的缺口吧。

龐一鳴自去年10月開始,全面以單車代步,遊走城市的大街小巷。

龐一鳴期望,未來的沙中線、南港島線等港鐵站,會提供單車泊位。

想出一分力,促請政府正視單車代步訴

求?不妨參與以下集體騎行活動:

無污染香港單車遊:由西環騎至筲箕

灣,目標是促請政府建立港島海旁單車

徑。今年已於 2 月 12 日舉行。

臨界量(Critical Mass):發源於三藩

市,是向政府爭取騎車人士路權的集體

單車遊行,亦是全球最有規模的單車抗

爭活動。香港「臨界量」每月最後一個

星期六於尖沙咀舉行,目的是讓更多人

將單車視為交通工具。(網上群組:

http://sports.groups.yahoo.com/group

/massridehk/)

九龍區單車遊行: 由 「 大 埔 騎 乘 者

車友會」發起,今年將於 3 月 27 日舉

行,預計由荃灣騎至尖東。活動去年吸

引 逾 2 0 0 人 參 加 。 ( 查 詢 電 郵 :

[email protected]

去年的「沉默的騎行」。(Photo by THM.Alex)

今年的「無污染香港單車遊」。

沉默的騎行(Ride of Silence):為悼

念因交通失事死亡的美國單車手 Larry

Schwartz 而進行的集體騎行活動,現

有近 300 個城市參與。本港「沉默的

騎行」今年將於 5 月 18 日舉行,悼念

因單車意外而喪生人士。

無車日單車行:綠色和平為支持世界無

車日(9 月 22 日)發起的單車遊行。

(部分資料由 Martin Turner 提供)

坐言起行,騎車出行

Page 10: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文:梁穎勤  圖:自在生活提供

綠色人物

8

2011 春季號

「我家在台東,離太平洋 1.5 公里,向着海洋,看着氣候

的變遷。」蘭香對於自家的土地,充滿感情。長年耕種,

讓她貼近大地的脈搏,92 年目睹農藥廠排放廢水,污染河

川生物和田裏作物,於是奮起帶領居民圍廠抗爭,期間僅

靠做散工維生,最後更換來判刑兩年。然後,她又赤手對

抗財團,令球場投資者被逼中途停建,創下台灣首例 ──

而自己卻瘦剩 90 幾磅皮包骨。

蘭香心裏的一團火,現已由環保抗爭轉移到有機耕作和

釀造農作物的終身事業上去,但只要一講到不對的事情,

如氣候變化如何偷走了農作物,現代人如何違反自然地生

活,眉宇間那英雄氣慨仍掩不住:「世上沒有農民,誰能

活於天地間?」

曾經風風火火,帶頭抗議建高球場污染環境、站在抗爭最前線的台灣農民徐蘭香,最終回歸

土地,做一個踏實的農人。去年她來港替「自在生活」作講座時自白:「不斷做環保抗爭,

我領悟到:最後爭取了土地,又該怎樣去保護土地呢?」唯有耕種,才是真正的出路。她這

幾年不但種米,還自家釀醋,財團出高價她不賣,堅持要賣給尊重作物的小人物享用。

真農夫 懂得與天地溝通蘭香說,自己活在大地上,她心疼現代的年輕人。「好像

冰淇淋一樣,站在陽光下就融化了。」她更奇怪地球人可

以就這麼躲在冷氣間,不知道外頭下雨,不知道出太陽。

就連農夫做堆肥,也要出動溫度計,要看見標示着華氏

60 度才開始動手:「我敢說,地球上真正的農民已經非

常少!」

蘭香是個自然務農派:「我呢?從來不知道幾多度,但我

有上帝給我的第一手資料:用手一摸,感覺大概熱度,就

可以悶土。看見菌絲走動,就可以翻開來。待它稍涼,才

又再堆起來。看到堆肥旁住了青蛙、螳螂、水蛇,就知道

土地有多肥。

土地抗爭

回歸耕種。

這位「打碗花農場」主人的一席話,對於近年反對土地霸權、聚眾抗

爭的香港人,未嘗不是一個啟示。

1

Page 11: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綠色人物

9

2011 春季號

圖1及圖2:徐蘭香的打碗花農場位於台東都蘭山。「打碗花」即百合花,是清潔水源的活指標。附近的原住民農夫也有參與有機耕作。

圖3至圖5:「每缸都是好東西。」蘭香不打誑語,她是05年獲提名諾貝爾獎的千名和平婦女之一。為着追尋好土好水釀醋,她曾踏遍台灣,更不惜大遷徙。

圖6:田裏有很多朋友替蘭香工作,牠們都是不請自來,蘭香說,證明這田的能量很強。

圖7:蘭香(右一)最愛說:「今天的麻煩今天處理。千萬別把今天的麻煩丟給明天,一累積多了,地球就會爆炸!」右二為「自在生活」的楊寶熙。(打碗花農場的有機醋,可透過「自在生活」網站共同購買。網址:www.lifeharmony.hk/prdlist.asp)

「要知道堆肥成了沒有。可以用牙齒咬。抓一把土,咬下去

有聲音,就代表它蘊釀期未夠。咬下去如果是乾身的,那就

大概成了。」

與萬物共振,觀天看地,自然知氣候。

誰偷走 我們的農作物?蘭香與自然的溝通方式,我們城裏人可能少見多怪,相反,

很多我們司空見慣的場面,蘭香卻看得痛心疾首:「8 月

天,很多人還在吃蕃茄、紅蘿蔔,現種現吃哪有可能呢?要

不就是從北半球運過來的,要不就是從冬天冷藏到現在,才

拿出來賣。」她說,人類還以為自己非常聰明,替大自然作

了不可能的調動呢。

現代的廚房,也教蘭香看不過眼:「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從

『最棒』的沙律油出現了,豬油就不見了!商業主導,牛奶

亦不知甚麼時候起,取代了母乳!」她說唯有屬於這個時

候、這個地方的作物,才是合乎自然大道。

蘭香記得小時候,台灣學童會用DDT殺頭蝨,連卵都一併幹

掉,後來才知道DDT毒性有多強!在她眼裏,現在吃生物科

技食品、當白老鼠還非常興奮的人類,真是愚癡不可教。當

農夫的她,唯有更堅定不移地維護土地,頑強地為種出有機

糙米和釀造好醋找尋好土好水,找農夫合作種黑豆等好東西。

蘭香說,沒有一種天然食物是只有苦的,苦到盡頭它就會回

甘;希望,飽受蹂躪的土地跟腸胃,也有這麼一天吧!

2 6 7

3

4 5

Page 12: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撰文:梁穎勤 攝影:廖志添(廖志添攝影工作室)

民間巧手

10

2011春季號

現代的年輕的我們,肯在繁忙人生中擠出時間將垃圾分類、拒絕用膠袋、將舊衣送進回收箱,便已深

覺為環保出了大力。聽聽自家、人家的祖母所言,才知道自己識見是如何淺薄。「幾十年前,我們都

不知道甚麼叫環保。」幾位祖母級人馬都如是說。可她們隨手拿出來的,用碎布縫製的百家被、口水

肩變身的手帕、再生手挽袋、脫胎自舊利市封的大胖鯉魚,都漂亮得叫人嚥口水!

生在消費年代,我們都有個或大或小的

錯覺:凡是舊的就是 out 的,凡是新的

才趕得上潮流。不知荼毒之深,已教我

們失去了辨識真偽、追逐美感的本能,

代之而起的,只是狂揭潮流書,追趕明

年型酷爆指標的腎上腺指數。

偶爾在欲海中抬頭,瞥見人家外婆手上

的花布手帕,怎麼像《山楂樹之戀》般

予人清新之感,排眾而出?卻原來,這一

塊手工挑製的手帕,前生原是口水肩。

而口水肩的前身,又是一件舊衣裳。

梁婆婆說:「近年聽說『環保』這名詞,

覺得很新鮮很摩登,幾十年前,我們都

不知道環保為何物。只是家庭經濟困難,

慳得就慳,結婚穿的織錦旗袍,改成女兒

的棉衣。老公的襪子,補了又穿,穿了又

補,前後就可穿幾年。洗臉巾用破了,拿

來抹桌子,再爛一點,用來抹地,真不

行了,拿它當威士抹爐頭。」一塊毛巾而

已,能值多少錢?它磊落光明地破爛,鞠

躬盡瘁到最後,才光榮引退。沒有假環保

之名,但卻行環保之實。

梁婆婆的絕技多不勝數:一塊保鮮紙

用完,洗淨,黏在廚房磚牆上,晾乾

再用。洗完衫的肥皂水抹地。舊肥皂

用破絲襪袋起,放洗手間洗手用。量

米跌出來的米碎儲儲埋埋,又可煮一

餐。年輕的聽着深覺懷舊,放諸今日

卻正是環保,家家都是如此。

民間經典百家被:祖母級製作人從前愛唱戲,家裏蒐集了很多布料及碎 布,加上她的細心經營,製作出美不勝收的百家被,可媲美博物館藏品。

不老的民間手藝

梁婆婆的藍花布手帕:生命自然流動,在有機處重生。

不講環保的年代

Page 13: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民間巧手

11

2011春季號

走訪廖媽媽,又是另一個故事。她拿出

繡花線,示範如何剪出一對一對的利市

魚。她家窗台掛滿會咧開嘴巴笑的大胖

鯉魚、交叉尾的神仙魚、小巧精靈的金

魚仔,原來都是行山友傳授的藝技。精

神爽利又健談的廖媽媽,完全不像 70

多歲人,眼明手快,思路敏捷,可能是

做手工藝幾十年的深厚功力。

她邊做魚仔,邊想當年:「那時帶着幾

個孩子,同時做手工業幫補家計。老三

還小,走走跌跌,最擔心他一手抓破

蕾絲衣料,幾十元,賠不起,手工才

賺幾塊錢而已!於是撒一把珠片讓他

逐片拾起來,偷些許時間做手工。」

勤懇的廖家媽媽,由蕾絲旗袍、閃閃

釘珠手袋,做到聖誕節燈飾、大熱

的膠花,由孩子還小,做到孩子會幫

手。一雙巧手,幾十年沒有停過。如

今拿起剪刀,拿起萬能膠,一雙一對

的大中小魚,又栩栩如生地由她手上

歡蹦活跳起來。春天氣息,自祖母的

手上散發,於家家戶戶瀰漫起來。

獨一無二的「再生袋」:另一民間巧手林媽媽,擅長的是「再生袋」系列。其中最教人難以忘懷的,是將聯邦酒樓環保袋,襯以同色系棕紅色拉鏈,變成獨一無二的隨身袋。

利市封變身迎春鯉

鯉魚一雙一對,利市封由用完即棄的垃圾,升格為現代家品。

廖家媽媽巧手造魚。

拿起剪刀和針線,一條條尾巴流麗的神仙魚很快便誕生了。

利市燈籠高高掛。

Page 14: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生態影集

12

蘇毅雄 Samson So生態協會總監,香港大學生態及分類學系科學學士及哲學碩士,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新聞碩士。自 90 年代起,一直從事有關香港及中國大陸自然保護區人員培訓及生態考察工作,並進行各類自然教育推廣工作,包括環境教育課程、導賞活動、公開演講、工作坊、自然攝影課程等。(Facebook:Eco Institute 生態協會)

黃點斑蟬 Gaeana maculata

蟬影響中國文化甚深。在歷史的長河裏,蟬的名字亦充分反映出中華文化的多元性。

早在《詩經》裏,蟬便以「蜩」的名字出現,有云「五月鳴蜩」,先民在日常生活中,

已觀察到夏季是蟬鳴的季節。

我們常說的蟬,其實是昆蟲大家族「同翅目」中「蟬科」的成員。不少蟬科昆蟲的若蟲

皆生活在泥土之下,吸食植物汁液作為食物,並利用泥土的掩護避開捕獵者,默默地成

長。經過多年地下生活後,若蟲會破土而出,爬上樹幹或其他枝條,為迎接其全新的形

象作最後的準備。晚上,是蟬類羽化為成蟲的重要時刻。羽化時幼蟲背部的外殼會首先

裂開,蟲子爬出這外殼之後,會傾力展開其翅膀,等待身體乾透及硬化之後,便會開始

生命中新的一頁。而羽化所留下的外殼被稱為「蟬蛻」,是中藥的一種。

蟬鳴是迎接盛夏的最佳歌聲,亦是大自然之中令人有許多聯想的樂曲之一。圖中所見的

是黃點斑蟬,成蟲在三月開始羽化鳴叫,黃黑相襯的體色十分顯眼,讓人印象深刻。

(圖 / 文:蘇毅雄)

Page 15: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生態影集

13

蘇毅雄 Samson So生態協會總監,香港大學生態及分類學系科學學士及哲學碩士,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新聞碩士。自 90 年代起,一直從事有關香港及中國大陸自然保護區人員培訓及生態考察工作,並進行各類自然教育推廣工作,包括環境教育課程、導賞活動、公開演講、工作坊、自然攝影課程等。(Facebook:Eco Institute 生態協會)

Page 16: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文 / 圖:鄧銘澤

綠色情報

14世界最早的一本食用菌著作《菌譜》,是由宋代進士陳仁玉於

1245 年寫成的。除了食用外,菌與「靈丹」的關係密切。我們

對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藥的故事都不會陌生,而當時所研究的

「長生藥」,正正就是靈芝。時至今日,醫學界仍不斷對靈芝、

雲芝等作出深入的研究,試圖「破解」這些醫學「芝」謎。

最多人吃的菇菌現時,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食用菇有 6 種,包括蘑菇、側耳、香菇

(冬菇)、草菇、金針菇和木耳,都是我們幾乎每天能吃得到的

食材。

嘴刁的香港人愈來愈識食,慢慢懂得吃跟黃金一樣昂貴的黑

松露(Black Truffle)、白松露(White Truffle)、味道濃郁的

牛肝菌(Porcini)、可以當素扒的大蘑菇(Portobello),和日

本人非常鍾情的松茸(Matsutake)。近年,由雲南入口的雞樅

菇(Termitomyces)、雞油菌(Chantere l le)、老人頭

(Catathelasma)和羊肚菌(Morels)也非常受歡迎,可以製

作出數千種美食,令人食指大動。

2011 春季號

樹上處處有木耳那麼在香港郊外可以找到菇菌的踪影嗎?原來在市場上買到

的「山珍」,我們不難在香港郊外發現它們的近親。例如側耳

(Pleurotus lignatilis)(圖 1)在大埔滘很常見,我們經常吃的

金頂側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杏鮑菇(P. cryngi)和秀

珍菇(P. cystidiosus),都是這個家族的成員。

其中金頂側耳在香港的菇菌公司也有培植和銷售,它不但味道

鮮嫩,而且營養價值豐富,含有 18 種氨基酸,包括 8 種人體必

需的氨基酸,並含有豐富的鉀、鈉、鈣、鐵、鋅,以及維生素

C、煙酸、泛酸等。

另外,一年四季我們都可以在樹上的枯枝找到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圖 2)。千萬不要亂想,我們每天吃到的木耳,

當然不是從樹上取下來,而是人工培植的!不講不知,據明代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大約在 1,400 年前的唐代,人們

已掌握了木耳的培植技術:「煮粥安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

蕈爾」。

菇菌「蕈」尋覓覓找

圖1:側耳在新界大

埔滘很常見,是秀珍

菇的﹁近親﹂。

圖2:一年四季,

我們都可以在樹上枯

枝找到木耳踪影!

圖3:紅菇口感一流,

而且可以滋陰補腎,是

女士健美佳品。

早於 7,000 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國人已經開始食用菇菌。由於

菇菌的味道鮮美,漸漸成為「山珍」,是送給貴族和皇帝的貢品,民間也對菌類的

採集、烹調、食療、藥用價值累積了深厚而廣博的經驗。究竟這些山中瑰寶是否遙不

可及?在香港郊外可以找到菇菌的踪影嗎?

原來只要懂得找,答案是肯定的。

Page 17: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綠色情報

15

2011 春季號

參考資料:

• 呂作舟主編(2006),《食用菌栽培學》。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

• Benjamin, D.R. (1995). Mushrooms: Poisons and

Panaceas: A Handbook for Naturalists, Mycologists and

Physicians. New York: W.H. Freeman and Company.

• 王伯徹、陳啟楨(1994),《常見食藥用菇類介紹》。

食品工業研究所。

• 張樹庭、卯曉嵐(1995),《香港蕈菌》。香港:中文大

學出版社。

菇中之王新口味香港的女士講營養講美味兼講健美,一般的菇類當然不可以

滿足嘴尖尖的小姐們,紅菇(Russula vesca)(圖 3)或者是一

個新的選擇。紅菇有「菇中之王」的美譽,口感一流,其味道

比任何菇類更鮮甜可口,而且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等成

份,有滋陰、補腎、潤肺、活血、健腦、養顏等功效,經常食

用,容光煥發、身材健美。

其實香港有超過 1,000 種菌類可以在郊外找到,其中不少是藥用

菌類,例如靈芝(圖 4)、馬勃(圖 5)、裂褶菌(圖 6)、朱

紅菌(圖 7)等。但奉勸大家,千萬不要採摘野外真菌,因為這

是極容易中毒的。每種真菌必需準確以外觀及顯微鏡鑑別,才

可食用,因為一些與食用真菌相似的品種,實際上是有毒的。

再者,眼看手勿動,可留下菇菌給其他生物作糧食,也不會誤

觸法例呢!

圖4:靈芝

圖5:馬勃

圖6:裂褶菌

圖7:朱紅菌

鄧銘澤(Alvin Tang),香港大學真菌學博士、國

際樹木學會註冊樹藝師,從事樹木評估及植物病理

學研究,並為不同團體介紹菇菌及舉辦賞菇團。

Page 18: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Page 19: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文 / 圖:周兆祥博士

綠色話題

17

素食,有很多不同定義,也有很多不同「境界」。你會是多菜少肉的傾向素食者,

還是齋口又齋心的吃全素人士?一切皆是緣,吃素的緣份,你遇到了嗎?

吃素,始終是緣份

2011 春季號

周兆祥博士,著名綠色運動先鋒,先後參與創

立「綠色力量」、「綠田園基金」、「綠色生

活教育基金」等本地綠色團體。2005 年離開大

學工作崗位,全情投入綠化人類文明的工作。

網址:www.simonchau.hk/Chinese_B5/

XX 算不算素食?時常有

朋友、聽眾垂詢。

談 到 茹 素 , 其 實 這 是 個

相當有彈性的概念,古今

中外許多人的理解都不一

樣,例如:

● 有些西方人說「吃素」,

其實就是指不吃豬牛羊

肉,但仍然吃海鮮或家

禽,倒如有些英國人吃

雞也算 vegetarian,而

日本的「素食」通常包

括魚。

● 佛 教 徒 吃 的 「 齋 菜 」

往往含有蠔、淡菜等海

產,也吃未受精的蛋,但不吃蔥、蒜

等「五辛」。

● 印度人傳統大多吃素,卻不吃菇菌

類,視為「惰性食物」。

● 有些人不吃所有肉類,但是食用奶類

的產品(這叫做「奶類素食」lacto-

vegetarianism),或吃蛋(這叫做

「蛋類素食」ovo-vegetarianism),

或者二者都吃(叫做「蛋奶類素食」

lacto-ovo-vegetarianism)。

● 有些人不但戒肉戒蛋戒奶,連一切由

動物所生產的東西都拒吃拒用,例如

蜜糖(因為要勞役蜜蜂來釀製)、皮

帶皮鞋皮草骨梳(因為使用動物屍體

部分作原料)、珍珠象牙、大部分的化

妝品(因為拿動物來做實驗以證明對

人體無害);這種做法叫做「完全素

食」或「純素」(veganism)。

從實踐的絕對性程度而論,「素食者」

也有不同的尺度或「境界」:

● 有些人承認多吃素少吃肉有好處,不

時會主動多吃一點蔬果,少選擇肉

食,這些是「傾向素食者」。

● 有些人立志認認真真減低肉食的比

例,訂下宗旨或計劃吃若干比例的素

食,或者每星期吃若干餐素食,這些

可謂「半素食者」或「部分素食者」。

● 達到了「吃全素」階段的人,亦往往

有不同的態度:有些比較「無所謂」,

不計較吃「碟邊齋」(在葷菜之中只

挑素的部分來吃,迫不得已時也會吃

一些含葷的菜餚,例如有豬油的糕餅

或用葷湯煮的麵);有些絕對不肯沾

含葷的飲品食物;有些不但拒絕吃葷

菜,還追求清淡的口味,抗拒「素火

腿」、「素咕嚕肉」、「素魚」等「齋口

不齋心」的仿葷菜餚。

所以,「素食」並沒有也不應該有單一

的定義或標準。同一個人,在生命的不

同階段也會有不同的態度和做法,勉強

不得,隨緣可也。

據阿祥個人經驗和對其

他素食者的了解,看來

最穩當又開心的辦法,

是把素食的傾向視作一

種過渡,其中包含一個

一個棄葷茹素的階段,

一旦覺得緣份到,就向

前走一程,看看又怎麼

樣,無須刻意強求,這

樣效果應該會最理想。

執筆之日,已經「發心」

茹素 20 多年了,一切都

好像那麼不可解釋,好

像是「各有前因」──

當年受到上天導航,無

緣無故成為了素食者,

而且愈吃愈「清」,近年更上一層樓趨向

「食生」(living foodism),頻頻斷食

(fasting) 。

我得到了形容不盡的好處,奇蹟說不完,

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若繼續吃肉,恐怕

甚至活不到今天。)

周博士分享飲食智慧:

http://www.lifeflowhk.org/node/819

周博士介紹綠色食譜:

http://www.lifeflowhk.org/node/236

✱ ✱ ✱ ✱

✱ ✱ ✱ ✱

Page 20: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去年 11 月 21 日,來自 43 國的 138 位市長齊集墨西哥城,召開全球市長級氣候峰會(World Mayors

Summit on Climate),並在會上簽署了墨西哥城協議(Mexico City Pact),展現共同解決氣候變化

問題的決心。原來主辦單位還為與會嘉賓準備了純素午餐,推廣素食抗暖化的訊息。

文:車慧蘭 圖:本刊圖片庫

綠色媽媽

18

2011 春季號

市長素食抗暖化

據「中華素食網」報道,全球大約 3 千位地區領

袖支持素食政策,使城市具備永續性。與會的

法國巴黎市長說:「我們要以環保培植和有機農

耕,取代具破壞性的農業。」南非約翰尼斯堡的

執行市長則表示:「每個人都應盡一分力。」

對抗氣候變化主辦單位墨西哥城的市政府,更為所有峰會嘉賓

準備了有機純素午餐。當地環保局長德佳爾多

(Martha Delgado)表示:「我們想借此機會讓

嘉賓多認識吃肉的害處,如甲烷的產生以及因畜

牧業而損失的土地。對抗氣候變化最好的辦法,

是鼓勵素食及有機食品,這也是本次大會的重點

訊息之一。」

市長們都同聲支援以改變飲食方式來遏止氣候變

化。許多與會官員對於吃肉造成全球暖化的惡果

都有很深體認。美國阿肯色州北小岩城前市長

希斯說:「我們要在市政府的層級進行改革。肉

食生產的整個過程對社會所帶來的成本似乎愈來

愈高。這使我們覺悟到肉食缺乏永續性,以往的飲

食方式不能再繼續下去。」

墨西哥代表 Alejandro Chanona 說:「我們一直強

調二氧化碳的問題,但其實甲烷也是主要溫室氣

體之一。」甲烷是因生產食物而出現的,不止是農

業,還有畜牧業的經營,如果不改變經營方式,污

染將會持續,排出大量溫室氣體。墨西哥前環境與

自然資源部部長則表示:「我相信改變飲食習慣是

很重要的。因為肉品會產生溫室氣體,而且耗用很

多能源。尤其已開發國家的生活方式,對環境造成

極大傷害。」

吃素由我做起當記者問墨西哥坎昆市市長,為期一周的坎昆氣候

峰會能不能選一天作為「純素日」時,他回答道:

「應該是說,能不能整個星期都採用素食?坎昆已

經有很多素食餐廳,我們很支持這一點。」

這些都是令人振奮的新聞,因為有愈來愈多官員和

政客對氣候變化問題作出回應。在個人工作和生活

的層面上,我早已經將「素食減排」的訊息納入每

個舉辦的講座和工作坊之中,我亦奉行「多菜沒紅

肉」的飲食方式有 20 多年了。我相信,每個人都

是解決暖化問題的關鍵。多菜少肉,不但令你感到

身體更輕鬆,連地球也會更輕盈!

車慧蘭(Yolanda),管理有

機食品店的有機達人。為樂活

下一代,分身做碳中和認証、

策劃企業員工安康講座、樂活

生活活動、任教僱員再培訓

課程「綠色有機銷售員證書課

程」及技能提升課程「綠色有

機店舖營運課程」等。網址:

www.wellnessclubhk.com.

吃素,可以有效減少畜牧業引致的大量甲烷排放。

Page 21: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小狗農事

19

2011 春季號

一年伊始,萬象更新,新的一年又來了!好開心又到了春季,萬物在寒冷的冬季後甦醒過來,

充滿了生氣及希望,綠化了大地!農夫又是展開一年大計的時候!

上年的冬季特別漫長及寒冷,12 月中開始已出現霜降,足足早

了一個多月,但是炎熱的天氣又由 11 月延長到 12 月初,過往秋

冬季平穩、清涼的天氣,消失於無形。

凍風打亂了不少種植計劃,晚上經常在 10 度以下或接近零度,

葉菜被凍壞,新苗下不了田,但之前炎熱的天氣又不利於初秋已

種植的生菜、番茄、甜椒、草莓等需要清涼氣候的農作物,令收

成減少,產量下降。

雖然天氣嚴寒,但十分奇妙,仍有不少堅毅不屈的蔬果屹立不

倒,令人讚嘆!這包括椰菜、西蘭花、椰菜花、油麥菜、生菜、

紹菜、大茴香......雖然她們可以抵受冷風冷雨,但生長速度減

慢,體形亦會縮小,間接影響了我們農夫的生計。

有機農夫的新年大計

馮明康,「小狗阿康有機農場」場主,踏進有機

農耕第 9 年,很開心可以加入這個行業,亦大開

眼界,加上現時世界糧食緊張,覺得這行業蠻有

意義。有機耕種是良心事業,種出美味、漂亮及

健康的蔬果是農場的終極目標。

期望今年氣候如兔一般來說,香港到 3 月回暖,春季開始來臨。希望今年天氣如

今年的兔生肖一樣,溫馴平和,不會發惡嚇人,使得我們農耕者

在平穩的天氣下種出美食,為家人子女帶來溫飽生活,亦為眾人

帶來更多選擇,更多有益、新鮮的蔬果。不過平穩的天氣難求,

只能寄望上天的扶持及旨意。面對天氣變幻莫測,農夫唯有適應

天時。

春季的農產品,大都與秋冬季差不多,但回暖後或會有莧菜及豆

角出現,其餘的菜心、白菜、椰菜、生菜、番茄、茄子、芹菜亦

不會或缺。不過隨着天氣變暖及雨量增多,葉菜生產量會開始下

降,外形也會比前遜色,體積縮小,蟲洞較多。到了 4、5 月又

是種植轉接期,秋冬蔬果逐漸減少,「菜荒」再現,直到 6 月左

右才會有足夠的補充。

春季來臨,我們要為換季作好準備。當炎熱的夏天來臨,農場便

會煥然一新:大部分葉菜要退役,代替的是瓜瓜豆豆,西瓜、蜜

瓜、青瓜、節瓜將會齊齊上場!

晚上氣溫下降到 10 度以下,要用保護性設施救救幼苗。

在嚴寒天氣下,椰菜小姐生長得像玫瑰一樣美麗!

縱使寒風凜冽,大茴香仍長得漂漂亮亮。

天氣嚴寒,紅蘿蔔苗都枯黃了。

文 / 圖:馮明康

Page 22: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春風吹進了衣襟,天氣轉暖和了,大家都動起來。農田裏你翻土、我播種,

大家忙個不亦樂乎。我這個農夫除了種田之外,更要為綠田園的會員農友排

難解困。現在就讓我趁此良機,跟大家分享一些時常被問到的問題。

世事無絕對

文:楊偉明 圖:本刊圖片庫

農大夫手記

20

2011 春季號

農務博大精深,最好還是到田園來身體力行。

(一)蟲的疑惑

蟲呀!有蟲呀!怎麼辦?怎樣滅蟲、防蟲呢?

幾乎每個新農友都會問我同樣問題。我的答案很簡單,大家只要去欣賞和了解它

們便是了。其實在自然界當中,蟲的存在是最自然不過的現象。有機耕種的最終目

的,是保育環境;要保育自然,自然要請大家「高抬貴手」,不要殺蟲!無論是採

用有機方法或是常規途徑殺蟲,都是對自然界的騷擾或破壞。當生態受到傷害後,

要復修就困難了,同時代價亦相當大。

農友常會反問我:「那麼,我們怎麼樣去保障農作物的收成呢?」其實,我們只要

實行輪種、間種、適時種植,以及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種植條件,如疏鬆肥沃的泥

土、適當地控制雜草生長等,便能種出強健的農作物,那又何懼昆蟲侵食呢?

另外一些有效而溫和的方法,如選種、曬田、確保田間衛生、農場內物種多樣性

等,都會對收成有一定幫助。

(二)種植密度

怎樣才算適當的種植密度?

這也是個沒有一定答案的問題。要決定適當的種植密度,考慮的因素實在很多,包

括:(1)物種的特性。例如種生菜,當然可以比種粟米密植,因為生菜一般只有

6 吋闊乘 6 吋高,而粟米卻有 1 米高乘 1 呎闊;(2)品種的差異。同是芥蘭,荷塘

芥蘭比中花芥蘭大上兩至三倍啊;(3)收成期的差異。例如白菜,我們可採收白

菜仔、中白菜或大白菜,所以種植的密度亦有所不同。此外天氣也是一個重要的考

慮因素 ── 日照的長短強弱、溫度濕度的高低,都對種植密度有一定影響。

(三)進食問題

請問每天淋幾多次水呢?幾時要施肥呢?

首先,灌溉的確是一個很難量化答案的問題。

我不能告訴你「每天淋兩次、每次 5 分鐘即

可」。其實淋水前,先要觀察泥土的濕潤度,

當天的天氣,包括日照、風勢、相對濕度等,

也要留意。另外也要顧及作物的特性,例如

不喜水的肉質植物,如果給太多水反而不妙。

一般農夫會憑肉眼觀察或觸覺去判斷泥土濕

潤度而供水,而沒有經驗的你,可借儀器來幫

忙啊。

至於施肥方面亦沒有一定的準則,一般會考慮

泥土本身的肥力足夠與否然後才加添。如果胡

亂地添加,就會造成污染和浪費。另外作物的

特性、收成的部份亦需要考慮......

其實,農務是博大的。自然是多麼的浩瀚,怎

麼能用一千幾百字去解說呢?大家最好還是到

田園來,身體力行去體驗吧!怎樣才算適當的種植密度,並沒一定答案。譬如種生菜,當然可以比種粟米密植。

楊偉明,綠田園基金農務組首

領。他認為食物應只為充飢而

栽種,品嘗食物時要記得感謝

大自然的恩賜。

Page 23: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文 / 圖:嘉露.馮

農姐姐手記

21

2011 春季號

馮:嘉露.馮

戴:戴彥明

馮:你從甚麼時候開始賣有機

菜?為何會有這個轉變?

戴:去年1月,我的菜檔正式

營運。本身我從未賣過菜,所以

從菜檔投標以至向有機農場入

貨,對我這個初哥來說,都是

﹁一片空﹂,所有的程序都是自

己研究出來的。

我本身從事護理行業,後來想

改變工作環境,曾經想開一間店

舖賣飾物,但最後決定開一個賣

有機菜的菜檔,希望可以推廣

有機菜的好處;而且能和大家一

起分享健康又安全的有機菜,是

一件很幸福的事,亦總算對社會

有益。

馮:為何你會由想賣有機菜,變

成學種有機菜?

戴:在找有機農場的過程裏,我

認識了綠田園基金,而且發現

綠田園有不同類型的耕種課程及

活動,於是一邊學賣菜,一邊學

種菜。自從上過課程後,便愛上

了耕種活動,更能體會農夫的辛

勞,以及了解有機農夫的困難,

這令我更尊重有機農夫,而且決

心要推廣有機菜。

「1988 年夏天,我們六七個天真爛漫的夢者,初次踏進鶴藪山谷荒廢了的農場⋯⋯當時大家並未有甚

麼具體藍圖,有的只不過是空想的意念:找一塊土地,閒來享受一下種植樂趣,邊做邊學,也作為綠

色團體發展的基地,看看日後搞出些甚麼來。」在綠田園 20 週年開放日上,周兆祥博士說了以上一席

話。今天,又有一位「膽粗粗」的綠田園學員投身有機菜販行列,相信你會被她的熱誠和執着打動。

從賣菜開始

嘉露.馮,百份百的

城市姑娘,對於農場

和 郊 野 環 境 甚 感 興

趣,閒時愛與動物和

昆蟲打交道。

馮:在賣有機菜的過程,可有遇

上甚麼困難?

戴:賣菜的過程真是困難重重。

首先,我在一個舊式的街市運

作,來市場買菜的朋友,大多是

上了年紀的公公婆婆,所以對

有機菜的好處都不太認識,一天

能售出5斤菜,我已經很開心

了。但幸好四周檔主都很熱心幫

忙,而且我訂菜的有機農場,亦

會以一個較優惠的價錢供應菜給

我,所以雖然遇上很多困難,我

仍很有信心。

馮:家人支持你嗎?

戴:很幸運,我的家人都很支持

我,有空他們亦會來菜檔幫忙。

雖然現在時常賣剩很多有機菜,

但最起碼,我和我的家人也能時

常吃到有機菜,我們的身體是最

大的受益者。

馮:未來有何計劃?

戴:現在我的菜檔最需要的,是

做一些宣傳工作,讓附近居民知

道我這裏可以買有機菜。我沒有

想過靠賣有機菜賺錢,只想多些

人來買我的有機菜,這樣我的菜

價便可降低,那時,便可以讓更

多朋友以較低廉的價錢,購買有

機菜了。

戴彥明小檔:農業旅遊證書課程

20

10

年秋季學員,現於石塘咀

街市經營有機菜檔。

圖 1菜檔初哥。

圖 2吃了肯定會很幸福的有機菜。戴彥明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用較低廉的價錢售賣有機菜,讓更多人享用健康又安全的菜蔬。

永遠笑臉迎人的店主戴彥明女士,對有機充滿熱誠。

有機界的

小種子

10

1 2

Page 24: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文:黃偉德醫生 圖:US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Photo by Peggy Greb)

綠色醫療

22

2011 春季號

奶是幼兒的天然食物。人類「聰明」,去偷小牛的食物,但科技發展到今天,牛奶的罪名有一大堆:

以抗生素和激素養牛令牛奶變質、牛奶成份跟人奶相去甚遠令牛奶難以消化等等,再加上現代牛奶的製煉

和飲用方法,都使得今日的牛奶問題多多。那麼,以羊奶和豆奶代替,又是否可行呢?

牛 奶 羊 奶 豆 奶

黃偉德,執業自然療法醫師,擅長採用順勢療

法、花藥治療、整全營養學。相信身病心醫。

網址:www.Gentlemedicine.info

小孩容易傷風感冒、消化不良、過敏體質

(如濕疹、哮喘、鼻敏感、中耳炎),我

會建議他們少吃或戒吃牛奶,包括忌廉和芝

士,起碼是暫時少吃。雖然書本上常說,用

乳酪(yogurt)代替會較好,但我的臨床經驗

是,不能消化牛奶的孩子,消化乳酪也

不見得會好多少──除非是吃新鮮搾

取和自家發酵的乳酪。

蛋白質半分解牛奶不成,那麼羊奶又如何?

蛋白質成份上,羊奶確較接近人奶,會較好一點,或者說過敏

機率較低。但大家不能不知,奶類製品引起過敏(allergy)或

消化不耐(intolerance)的原因,不只是蛋白質成份,還因為

所有現代奶製品都必須經巴斯德消毒(pasteurization)及同

質化(homogenization)過程。

巴斯德消毒法一般是把鮮奶加熱至攝氏 72 度約 16 秒,但此舉

卻使蛋白質半分解,更難消化。同質化則使奶品變成均勻的

奶白色。不經同質化的天然奶品,放着一會後會自動形成奶固

體,沉澱底部,上面是較稀的水份。經同質化的奶品,黃嘌呤

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很易進入血管和心臟,攻擊血管

內壁,造成膽固醇堆塞血管,但沒經同質化處理的牛奶,氧化

酶會自然排出體外。所以現代飲牛奶長大的一代,可以很早就

出現心血管疾病。

今日的牛奶和羊奶,都同樣經過巴斯德消毒和同質化破壞,所

以喝羊奶和牛奶,都面對同樣問題。傳統中醫和印度醫學,

都說牛奶是補品,可給身體虛弱者良好滋養,那麼是中醫學、

印度醫學過時了嗎?其實這是今日生產方式的問題。有益的牛

奶,是鮮搾的(raw milk),即是你自家養牛餵飼牧草,不是

一般玻璃瓶內的所謂「鮮奶」(fresh milk)。

黃豆奶問題多如果你仍堅持飲牛奶,我建議做兩件事:不論是鮮奶、奶粉、

牛奶、羊奶,都先完全煮沸,讓蛋白質較完全分解;然後加入少許

暖胃香料,如黃薑(tumeric)、荳蔻(cardamom)、薑等,幫助

消化。

不吃牛奶、羊奶,那麼吃豆奶(soy milk)好些嗎?不然。黃豆也

是問題多多。(一)黃豆含有蛋白酵素抑製劑(trypsin inhibitor),

會妨礙消化;(二)含有植酸(phytate),會黐合鐵、鋅、鈣等養

份使人體不能吸收;(三)含有 goitrogen,會遏抑甲狀腺功能,此

吻合中醫學說稱,黃豆和豆漿性寒涼,多吃傷腎。

作為食療的黃豆,主要用作煲湯,不吃豆渣。作為食物的黃豆,

需經發酵處理,才成為醬油、豆豉、麵豉醬、豆腐乳、豆餅

(tempeh)。大家從經驗也知道黃豆不易消化,成年人吃豆奶也

會胃脹,更何況是消化系統尚未完全發育的幼兒?統計學上,常見

過敏食物中,首位是牛奶、雞蛋,其次就是果仁、粟米、黃豆了。

要吃豆奶,也最好加入幫助消化的香料,如薑、荳蔻、黃薑等。

大眾常有誤解,以為奶有豐富鈣質,幼兒、長者要多吃,這是大謬

誤。牛奶有太豐富的蛋白質,進食、消化後形成酸性,需要身體的

鈣質來中和,結果從尿液檢測中發現流失的鈣質,比牛奶中所能

攝取的還要多!要真正吸取鈣質,應多吃綠葉蔬菜,少吃肉類、

奶、蛋,最重要,是曬太陽和運動,保持骨骼強壯。

黃豆含妨礙消化的物質,要吃豆奶,最好先加入暖胃香料如薑、荳蔻、黃薑等。

vs vs

Page 25: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學生園地

23

本欄歡迎各位同學投稿,以900至1000字分享你們的綠色生活點滴和心得,為建構綠色社會

出一分力。來稿可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或郵寄至「粉嶺鶴藪村18號綠田園基金」,註明「《稻草人》

學生園地投稿」。除文章外,

請另紙附上學生和家長姓名,

以及聯絡電話、電郵、學校名

稱、就讀級別等資料,以作聯

絡之用。

文 / 圖:鄭曉芹同學

然而令人心曠神怡的藍天綠地,現在去了哪裏呢?我們

打開窗戶,看見的只是一幢又一幢高樓大廈,一堆又一

堆的垃圾。這到底是誰造成的?是他,是她,還是你?

答案是怎樣,已不再重要。現在最重要的是好好保護

我們現有的地方,使香港成為綠色之都,拯救地球。

拯救地球,要由細節做起。

(一) 食海鮮 要三思如藍寶石般美的大海,孕育着大大小小、珍奇有趣的

海洋生物。如形態萬千的珊瑚、千手觀音般的章魚、

閃爍炫目的鱗魚等。海洋如此美麗,我們進食海鮮

時,一定要「三思」。首先,盡量選擇本地繁殖的魚,

如石蚌、龍躉等。第二,不要吃瀕臨絕種的魚類,如

鯊魚、藍鯨等。最後,就是食盡其用,我們應用盡魚

的不同部位,例如魚肉用來吃,魚頭用來煲湯,魚的

內臟則可作魚糧。據說,若我們不再重視海資源的

話,50 年後我們便沒有海產吃了,所以我們必須正視

這個問題!

(二) 將凡事 都用盡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我們凡事

應物盡其用。例如膠袋,政府推行自備購物袋計劃,

大型超市便利店不再免費提供膠袋。但我們現有的

膠袋,總不能全部丟掉,因此我們應循環再用。外出

的時候,可帶一兩個膠袋作購物袋,或用膠袋作垃圾

袋,盡量用盡每一個膠袋。又例如發泡膠碟,在超市

買冰鮮貨品的時候,大多是用發泡膠碟盛載着。很多

人總會直接把它丟掉,但其實我們可以把發泡膠碟略

蔚藍的天空,雲朵輕輕地飄着,秋風帶着青澀微

微放送。踏着一片綠油油的草地,看見如此恬靜

的郊外風景,不禁大聲呼喊:真的舒服呀!

為洗淨,再載其他物品,直至它破爛才丟掉。這樣我

們便可減少製造垃圾。

另外,我們應把廢物分類,藍廢紙、黃鋁罐、啡膠

樽,當然少不了。但你又是否知道,其實原子筆芯也

可以回收?只要我們剪掉有墨水的部分,便可把筆芯

放進啡色回收箱。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就是放進廢

紙箱的廢紙,不可含有膠質或金屬,否則就會影響整

個回收的過程。

(三) Join 群組 齊環保現時,網絡世界愈趨普及,社交網站 facebook 更是風

靡全球。有見及此,環保人士將它變成環保網絡,建

立不同群組,分享環保訊息,呼籲更多人關注環保。

例如「人類只剩 7 年時間拯救地球」的群組,呼籲大

眾減少排放溫室氣體;「香港無肉星期一」群組則鼓

勵市民吃素,減少碳排放。這些群組的建立,不單能

呼籲環保,更可召集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互相扶

我是鄭曉芹,今年 17 歲,就讀於香港中國婦女會馮堯敬紀念中學。自小與綠色結下不解緣,少年時總愛通山跑,到了現在登山及旅行,亦離不開藍天和綠地。對於環保,更是百分百支持!

藍天綠地

我鍾意

持,推行環保。世界知

名 環 境 科 學 家 B i l l

McGuire 指出:若我們

在未來 7 年間,還未控

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人

類便會遭遇到「末日式

劫難」。看見嗎?環保

真是刻不容緩。為了我

們的未來,大家快點化

身為環保小先鋒,從生

活着手,拯救地球吧!

鄭同學就讀的中學,建有一個小型園圃。閒來賞花,春意盎然!

黃豆奶問題多如果你仍堅持飲牛奶,我建議做兩件事:不論是鮮奶、奶粉、

牛奶、羊奶,都先完全煮沸,讓蛋白質較完全分解;然後加入少許

暖胃香料,如黃薑(tumeric)、荳蔻(cardamom)、薑等,幫助

消化。

不吃牛奶、羊奶,那麼吃豆奶(soy milk)好些嗎?不然。黃豆也

是問題多多。(一)黃豆含有蛋白酵素抑製劑(trypsin inhibitor),

會妨礙消化;(二)含有植酸(phytate),會黐合鐵、鋅、鈣等養

份使人體不能吸收;(三)含有 goitrogen,會遏抑甲狀腺功能,此

吻合中醫學說稱,黃豆和豆漿性寒涼,多吃傷腎。

作為食療的黃豆,主要用作煲湯,不吃豆渣。作為食物的黃豆,

需經發酵處理,才成為醬油、豆豉、麵豉醬、豆腐乳、豆餅

(tempeh)。大家從經驗也知道黃豆不易消化,成年人吃豆奶也

會胃脹,更何況是消化系統尚未完全發育的幼兒?統計學上,常見

過敏食物中,首位是牛奶、雞蛋,其次就是果仁、粟米、黃豆了。

要吃豆奶,也最好加入幫助消化的香料,如薑、荳蔻、黃薑等。

大眾常有誤解,以為奶有豐富鈣質,幼兒、長者要多吃,這是大謬

誤。牛奶有太豐富的蛋白質,進食、消化後形成酸性,需要身體的

鈣質來中和,結果從尿液檢測中發現流失的鈣質,比牛奶中所能

攝取的還要多!要真正吸取鈣質,應多吃綠葉蔬菜,少吃肉類、

奶、蛋,最重要,是曬太陽和運動,保持骨骼強壯。

Page 26: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3 天有機種植實習課程,學員可於 1 個月內學習基礎的農耕操

作技巧,包括開田、翻土、下種等知識。課程亦會包括有機

肥力管理、病蟲害管理及培苗技巧。

日期: 2011 年 4 月 30 日、 5 月 14 日 及 5 月 28 日(星期六)

時間: 上午 10 時至下午 4 時(共 15 小時)

適合: 已修畢有機耕種體驗課程的朋友或對種植有基本概念

人士

費用: 每位 900 元

綠田園基金春季活動及專業課程精選

有機耕種基礎課程 有機耕種體驗課程一天有機耕種體驗活動,讓

未接觸過有機種植的朋友對

種植過程有初步的認識,課

程包括認識有機農場、農務

體驗活動、認識野草及如何

在家中實踐有機種植。

3 天課程,共 12 小時。讓學員認識校園和社區有機園圃建設及

管理的基本要素。完成課程後,學員可掌握園圃的功能、有機

耕種原理、園圃建設及管理、相關活動設計,及參與自種自食

的體驗活動,課程可讓學員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如何建設一個有

機園圃及其他管理工作。

日期: 2011 年 4 月 2 日、 9 日及 16 日(星期六)

時間: 上午 10 時至下午 3 時

適合: 有計劃建設園圃的校長、教師、學校社工及社福界朋友

費用: 每位 1,060 元(已包括筆記、單程由農場至粉嶺火車站

接駁交通、體驗活動所需的材料)

園圃建設及管理課程

有機耕種進階課程理論與實踐並重的 8 星期種植課

程。課程為加強參加者的種植技

術,讓參加者認識更多作物生長

過程、農場生態、有機業界的發

展及有機農業和大自然環境等其

他相關議題。

有關以上專業課程詳情,請瀏覽綠田園基金網頁:www.producegreen.org.hk

報名辦法:活動報名表及費用需一併繳付,報名表可以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或傳真:2674 8077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查詢:2674 1190

日期: 2011 年 4 月 17 日或

5 月 15 日(星期日)

時間: 上午 10 時至下午 4 時

(共 5 小時)

費用: 每位 290 元

(包括教材、出席證明及

來回農場至粉嶺火車站

的接駁交通)

日期: 2011 年 4 月 10 日、 4 月 17 日、 5 月 8 日、5 月 15 日、

5 月 22 日、5 月 29 日、6 月 5 日及 6 月 12 日(星期日)

時間: 上午 10 時至下午 4 時

適合: 修畢有耕種基礎課程人士,或已對有機種植的基礎農耕

操作技巧有認識人士

費用: 每位 2,520 元

Page 27: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

Green i-ber xGreen i-ber 會員免費入會及訂閱《稻草人》表格請填妥下表,傳真至 2674 8077(只適用於 Green i-ber 及以信用卡付費)或郵寄至香港新界粉嶺鶴藪村 18 號

本刊電子版及索取地點已可在綠田園基金網頁上瀏覽:http://www.producegreen.org.hk/pgq.htm

付款方法(不適用於 Green i-ber 會員)

個人資料

姓名:(中文) (英文)

電話:(日) (手提)

傳真: 性別: 男 女

電郵:

郵寄地址(中文):

直接存入綠田園基金戶口(匯豐銀行:039-5-065568)

轉賬日期: (請連同存款收條正本寄回)

劃線支票(支票抬頭「綠田園基金」或“Produce Green Foundation”)

銀行: 支票號碼:

信用卡(付款 $100 或以上適用)

Visa Master

信用卡號碼:

信用卡持有人姓名(英文):

CVV 號碼: (卡背簽名欄上右面最後 3 個號碼)

有效期至: 月 年(至少 2 個月內有效)

持有人簽署:

日期:

簽名必須與閣下的信用卡簽名完全相同,以上資料如有任何修改,請在旁簽署。

聲明:本表格內的個人資料只供處理會員事務、通訊及綠田園基金日後推廣綠色生活

資訊之用,絕不外洩。如須查閱或更改個人資料,請以書面通知本會。

綠樂無界限

成為 Green i-ber 會員可以:■ 定期收到綠田園基金半月電子通訊■ 每季收到《稻草人》網上版通知■ 取得最新有機生活資訊及優惠

我想成為綠田園基金的 Green i-ber 會員(費用全免)

只需填寫個人資料,將表格傳真或郵寄至綠田園基金即可。

亦可於網頁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support_04.htm

下載會員表格,填妥後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我想訂閱綠田園基金季刊《稻草人》

訂閱免費季刊《稻草人》,每年郵費 20 元正

共訂閱: 年 費用: 元

我想捐款支持《稻草人》的印製工作

200 元 500 元 1,000 元 其他:

捐款 100 元或以上可獲發收據,憑收據可在香港申請免稅。

Page 28: v58 cover mas - Produce Greenproducegreen.org.hk/image/pgq/PGQ58/pgq58.pdf · 2019-12-25 · 康樂活動 vs 綠色出行 的確,世界各大城市邁向低碳交通和綠色出行的第一步,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