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1 曉雲法師為台灣三雲中的女中丈夫 「曉雲法師文化園區」文化行旅與教育體驗芻議 華梵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釋大參 壹、前言 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 1 ,俗名游雲山,字青峰。 1912 年生於廣東南海, 2004 年圓寂於台灣。她的一生中 充滿了傳奇色彩;她被門人稱為「般若禪行者」;被學生 尊為「華梵之母」;被聖嚴法師譽為「第一高尼」 2 ;同時 也是台灣佛教教育領袖「台灣三雲──北曉雲、中懺雲、 南星雲」 3 中的「女中大丈夫」;在近代佛教藝術史中,她 的禪畫與弘一大師的書法,則同時被視為以「道藝雙融」 理念弘揚佛教,最重要的兩位大師級人物。 4 曉雲法師圓寂至今已十多年,她所創辦的華梵大 學,隨著少子化與全球經濟衰退等影響,似乎不能避 免無常的法則,要在眾多生滅緣起中面臨轉型與調整。 是故於 2015 年起,華梵大學主管單位便提出「華梵 未來大學計畫」以及 建立華梵企業,形成大學 1 曉雲法師生平事蹟,主要參見:陳秀慧,〈論曉雲法師佛教教育理論實踐〉附錄年表,《華梵人 文學報》第 4 期,2005 1 月,頁 222-230。李玉珍:〈雲水不住 -- 曉雲法師的比丘尼形象樣 式〉,《玄奘佛學研究》,2016 3 月,頁 73 - 104。〈曉雲導師年譜〉 http://yuanchuanpress.blogspot.ca/2013/03/blog-post.html 以及華梵大學所製網頁〈曉雲導師生平略 傳〉,〈雲水不住──曉雲法師的比丘尼典範〉,頁 11-382 聖嚴法師在曉雲導師圓寂週年紀念專集內,以「創記錄的一代高尼」為題,說道曉雲法師是一 位創許多項時代記錄的「高尼」。如:比丘尼中畫藝造詣第一,比丘尼被聘為大學教授兼所長第 一,創辦大學第一,國際交流第一。他又說,可能尚有其他第一,就留給他人來寫吧!」聖嚴法 師,〈曉雲法師──創紀錄的一代高尼〉,原載於《雲山依舊映我心曉雲導師圓寂週年紀念專輯》 (現收錄於:《法鼓全集》03-11,頁 0085) 3 有關以台灣三朵雲來形容三位大師之說,始見:邢福泉,《臺灣的佛教與佛寺》,台北:商務, 1981 ,頁 109 114 。而後李玉珍,特別說明「這句話是 1960 年代以來的大專學佛社團成員 ── 特別是參與過齋戒學會,大概都聽過的。」參見:李玉珍:〈雲水不住 -- 曉雲法師的比丘尼形 象樣式〉,頁頁 73 - 1044 參見:屈濤,〈窮觀極照,心與物冥曉雲法師畫作觀後〉,《 曉覺禪心 曉雲山人藝文 哲思 研討會」論文》,2004 4 21 日。 聖嚴法師稱譽曉雲法師 為「第一高尼」
29

「曉雲法師文化園區」文化行旅與教育體驗芻議tb.hfu.edu.tw/files/news/14_d7017070.pdf · 文學報》第4 期,2005 年 1 月,頁 222-230。李玉珍:〈雲水不住

Sep 15, 2020

Download

Documents

dariahiddlesto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 1

    曉雲法師為台灣三雲中的女中丈夫

    「曉雲法師文化園區」文化行旅與教育體驗芻議

    華梵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釋大參

    壹、前言

    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 1,俗名游雲山,字青峰。1912 年生於廣東南海, 2004 年圓寂於台灣。她的一生中充滿了傳奇色彩;她被門人稱為「般若禪行者」;被學生

    尊為「華梵之母」;被聖嚴法師譽為「第一高尼」2;同時

    也是台灣佛教教育領袖「台灣三雲──北曉雲、中懺雲、南星雲」3中的「女中大丈夫」;在近代佛教藝術史中,她

    的禪畫與弘一大師的書法,則同時被視為以「道藝雙融」

    理念弘揚佛教,最重要的兩位大師級人物。4

    曉雲法師圓寂至今已十多年,她所創辦的華梵大學,隨著少子化與全球經濟衰退等影響,似乎不能避

    免無常的法則,要在眾多生滅緣起中面臨轉型與調整。

    是故於 2015 年起,華梵大學主管單位便提出「華梵未來大學計畫」以及

    建立華梵企業,形成大學

    1曉雲法師生平事蹟,主要參見:陳秀慧,〈論曉雲法師佛教教育理論實踐〉附錄年表,《華梵人

    文學報》第 4 期,2005 年 1 月,頁 222-230。李玉珍:〈雲水不住 -- 曉雲法師的比丘尼形象樣式〉,《玄奘佛學研究》,2016 年 3 月,頁 73 - 104。〈曉雲導師年譜〉http://yuanchuanpress.blogspot.ca/2013/03/blog-post.html 以及華梵大學所製網頁〈曉雲導師生平略傳〉,〈雲水不住──曉雲法師的比丘尼典範〉,頁 11-38。 2聖嚴法師在曉雲導師圓寂週年紀念專集內,以「創記錄的一代高尼」為題,說道曉雲法師是一

    位創許多項時代記錄的「高尼」。如:比丘尼中畫藝造詣第一,比丘尼被聘為大學教授兼所長第

    一,創辦大學第一,國際交流第一。他又說,可能尚有其他第一,就留給他人來寫吧!」聖嚴法

    師,〈曉雲法師──創紀錄的一代高尼〉,原載於《雲山依舊映我心—曉雲導師圓寂週年紀念專輯》

    (現收錄於:《法鼓全集》03-11,頁 0085) 。 3 有關以台灣三朵雲來形容三位大師之說,始見:邢福泉,《臺灣的佛教與佛寺》,台北:商務,1981,頁 109 與 114。而後李玉珍,特別說明「這句話是 1960 年代以來的大專學佛社團成員 ──特別是參與過齋戒學會,大概都聽過的。」參見:李玉珍:〈雲水不住 -- 曉雲法師的比丘尼形象樣式〉,頁頁 73 - 104。 4 參見:屈濤,〈窮觀極照,心與物冥—曉雲法師畫作觀後〉,《「曉覺禪心 曉雲山人―藝文 哲思研討會」論文》,2004 年 4 月 21 日。

    聖嚴法師稱譽曉雲法師 為「第一高尼」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A3%E6%9D%B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A3%E6%9D%B1

  • 2

    與自身企業「產學合作」的新組織經營模式等。而後開設「華梵玩創課程」;醞

    釀「華梵Maker5工廠」之實現,總之希望透過「做中學與做中覺」 及「以戰練兵」等實務運作方針,讓全校師生機會進行跨領域的相互交流、學習,並有可能

    將設計理念,透過「Maker工廠」製作成產品銷售,使學習者感受學習效率、成就感及夢想實現,達到協助青年創業及學校企業經濟自足等附加價值。 本文在以上學校主要轉型理念下,提出「曉雲文化園區」人文行旅與教育體驗芻議,希望借鑒「敦煌石窟」與「志蓮淨苑」將教育、研究與行旅結合的經營

    模式,在政府與民間經濟支持下,建設「曉雲文化園區」,並運用現代化科技,

    期使「第一高尼」--曉雲法師在宗教、哲學、文學、藝術以及教育等傑出成就,獲得完整保存與完美呈現,成為世人共同參訪、學習的文化與教育遺產。

    貳、曉雲法師生平略述

    曉雲法師,生於書香門第,幼承庭訓,能禮佛誦經,五歲於私塾啟蒙後,

    讀四書五經與詩詞文賦等,奠立深厚的

    儒佛文化基礎。早年又於香港接受專業

    美術教育,22 歲(1933 年)更師事嶺南畫祖高劍父先生習畫,畫藝超群,有「嶺

    南女畫傑」之雅譽。其一生著作共七十

    多冊,兼具藝術家、文學家、禪師及教

    育家等多元角色,對當代宗教人文有深

    遠影響,故有詩讚:「二千年來一乞士,比丘尼中無二人」,實是當之無愧!

    30 歲的游雲山女士(1941 年),本於香港任教,二次世界大戰的砲火,促使她赴中國西南。不久因日軍攻陷香港,遂留滯桂林。其間並赴曲江南華寺拜謁虛雲

    禪師,頗得心要,卻無緣出家。31 歲(1942 年)於四川皈依昌圓老和尚,隨長老住靈巖山寺期間,於藏經樓見〈牧牛圖頌〉,於是隨畫入觀,獲靜中消息。32歲(1942 年)辦畫義展,為孤兒院募得醫藥救濟。當時居於鬱林靜室,忽悟「藝與道合」之旨趣。從 30 歲(1941 年戰起)到 34 歲(1945 年抗戰勝利期間),她孤身行腳,看盡烽火無情與人間滄桑,經歷父亡雙妹逝,骨肉分離,悲慟至極。約莫五

    年的抗戰行旅寫生,她因「苦」的磨練而長養大悲,除沿途義賣畫作,濟貧興學

    外;更以般若深義,覷破浮生幻夢,同時藉由禪定功夫,雨潤身心苦痛,從而翻

    逆境煎熬,契能所雙忘之化境!其禪行功深,不僅於此時展現,往後她以菩薩悲

    心入世化俗,也得力於禪行,而始終保有出塵之高格。

    5 美鈦國際總經理游明熏說:「Maker 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過去的傳統工藝跟現在的 Maker 也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的 Maker 是跨領域的、每個人要做的東西都不一樣,Maker 也融入了社群的概念,上了社群就有人告訴你怎麼做,可以共同解決問題。」

    參見: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8507

    華梵大學陳秀慧老師著作(左);陳雪麗老師紀錄片(右)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8A%8D%E7%88%B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6%BA%E5%8D%9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6%BA%E5%8D%9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B7%9D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8%8C%E5%9C%93%E8%80%81%E5%92%8C%E5%B0%9A&action=edit&redlink=1

  • 3

    曉雲法師一生以教育界的耕牛自許,生肖屬牛的曉雲法師,一生如耕牛般獻身教育,主要可類分為四個時期。

    (1) 香港杏壇十年:

    曉雲法師於香港執教與興學,時間跨度是從 22-55 歲(1933-1966 年),共計三十多年之久,期間曾為五年的戰爭、數年的大陸教學及四年的印度遊學所中

    斷。實際於香港杏壇執教鞭約莫十年 6,前期是在家身份六年,後期是出家後的

    四年。

    游雲山女士 22 歲(1933 年)畢業於香港麗精美術學院全科、研究所後,即應聘香港聖保祿中學教授國文、美術。29 歲(1940 年)繼任於香港麗澤女子中學。戰後,她 34 歲(1945 年)又任教廣東華僑中學二年。36 歲(1947 年)復於廣西國立華僑第三中學從事教學。到了 37-40 歲(1948-1951),她展開四年印度泰戈爾大學遊學並任教於該校。40 歲 (1951 年)初冬,她從印度回到香港。41 歲 (1952 年)任教於東蓮覺院,兼任中學國文及美術課。創辦香港雲門學園,而後又

    任教於寶覺女子中學、寶覺佛學院、東蓮覺院。

    並創立原泉出版社,發行《原泉雜誌》。41-44歲 (1952-1955 年)三年期間,她以在家身份致力於佛教教育與文化,桃李擴及僧俗四眾。

    44-46 歲(1955-1957 年)時,她興起環宇周行之念,三年歷經「菲、日、美、法、荷、比、

    德、義、西、葡、希臘、土耳其、兩伊……」等三十二國

    家,欲將眼

    見世界聞名教育文化機 構,融會為

    一理想教育體系;所到之 處盡舉辦畫

    展「以畫會

    友」、「以

    藝傳道」。

    在那樣網路

    資訊尚未普

    及的時代,游雲山女士寄才情於無言之畫,使中國文化藝術之花,於異邦大放異

    彩! 46 歲 (1957 年) ,她結束環宇周行回港。47 歲 (1958 年)依止天台宗第四十四代祖師倓虛大師出家,並五年親聆和尚講述《法華經》及修習天台教觀二

    門,從此「由禪入台」,參究法華圓融實相。來台興學後,她秉承倓虛大師教觀

    6曉雲法師於港地獻身教育十年的事蹟,參見:李玉珍:〈雲水不住──曉雲法師的比丘尼典範〉,頁 13。

  • 4

    法脈的軌跡可見於:她在華梵大學建立「倓虛大師紀念館」(每學期教師薰修在此)、於菩提大道旁豎立「天台山」標誌,又寓天台妙旨於書畫、著作以及華梵大學三朵蓮花的景觀中,同時她五年開講法華經大座,講經的法本最後由門人興

    法華塔供奉,而今法師雖然示寂,但塔中的「二佛並坐」始終見證她以興作為「開

    權顯實」的用心。此外她又於 83 歲 (1944 年)十一月時,於香港清水灣湛山寺接受天台宗第四十五代傳法人,現今華梵大學「天台典藏中心」的思想與法脈傳承,

    可謂其來有自。

    48-51 歲 (1959-1962 年) 四年時間,曉雲法師以出家身再度獻身教育。朱斐曾寫下當時香港幾位尼法師

    從事教育的情況:

    香港這地方的佛教人才和事業,似乎偏重在女眾方面,

    像寶覺女中是林楞真居士和覺岸尼法師先後主持;持

    律潛修閱藏寫作的有佛瑩尼法師﹔以書畫聞名於世,

    接引知識分子的有曉雲尼法師,慈幼安老樹立女眾道

    場的志蓮淨苑,都是了不起的女中丈夫,她們為教育、

    文化、慈善、道業而獻身佛教。7

    曉雲法師當時於香港創辦慧仁、慧泉小學,收容大陸

    來港難民之子女。次年 49 歲 (1960 年),先後創辦蓮華夜校,以協助農民文盲子女就學;51 歲 (1962 年)又仿基督宗教社會教育辦佛教中學,成立慧海英文高中。

    (2)印度泰戈爾大學客座四年:

    游雲山女士於37-40歲(1948-1951) 旅遊至印度泰戈爾大學。約莫四年的時間,她旅居研究畫藝,

    並擔任該校客座教授,教導中國畫論。同時到大吉

    嶺兩個月,難行能行,速寫喜馬拉雅山,歸來無以

    覓得廣長宣紙,偶興妙

    意,以印度沙龍衣布作

    畫;閉關數月,胸中丘

    壑,頓然揮灑,完成畢

    生曠世奇作--「雪藏之家」8。此畫現今被華梵

    7 朱斐,〈行腳後記〉,《菩提樹》,2007 年 6 月 26 日。圖文參見:http://feibodhi.blogspot.tw/2007/06/blog-post_26.html 8曉雲法師生平介紹云:「華梵大學文物館正中央,掛著一幅「雪藏之家」大畫,這是法師未出家

    前,深入青康藏高原的畫作。據說大吉嶺山頭上的雪,每年只有一天會融化,當時為了等待那一

    天的到來,她強忍著零下二十幾度冰冷澈骨的酷寒,耗時數月,才成就了這幅曠世奇作,由此可

    見,她將堅強的意念,淋漓盡致的展現於畫作之中。」 參見:http://hcef.hfu.edu.tw/founder/overview/success.htm

  • 5

    大學視為「鎮校之寶」,本校文物館與圖資大樓五樓「曉雲法師紀念館—月明軒」有複製畫長期展出,雖為複製品但仍能一窺雲山氣魄,觀畫淨慮,一嚐雪山精華。

    (3)文化大學十八年:

    曉雲法師於 54 歲(1965 年)應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曉峰之聘,來台任教於文化大學,約莫有十八年之久 9。當年她是第一位在大專院校教授「佛教藝術」

    的教師;二年後,56 歲(1967 年)的她兼任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這段期間,她創辦「清涼藝展」,以畫載道,淑世人心;又受邀至多國演講或於國際會議發表

    論文,對國際學術界與畫壇有時代性的影響。此外,她還獨立興辦女眾佛學教育,

    先是於 59 歲(1970 年)在陽明山永明寺創辦蓮華學佛園,擔任導師。又於 69歲(1980 年)創辦華梵佛學研究所,講授佛經,傳揚天台教義。這兩所佛教教育

    機構,從陽明山延續到大崙山,在老人

    家興辦華梵大學時仍同步運作,培育出

    海內外眾多佛教僧俗女眾人才。

    (4)華梵大學十五年:

    曉雲法師於 79 歲(1990 年),始於石碇鄉大崙山,創辦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所佛教界創辦之社會大學--華梵工學院。近八十歲高齡的老人興辦高等學府,令台

    灣各界驚嘆!然而從其

    教育歷程來看,這所大

    學的誕生實是其畢生厚

    基「學、教」後,晚年

    總結性細膩著墨的「立

    體藝術創作」,曉雲法師

    曾自述道: 沒有、困,藝術家是 創作不出好的作品的。

    如果以藝術家創作藝術

    品的過程來看,創辦「華

    梵工學院」不只是藝術,

    還是非常艱辛的創作,

    所以「華梵」的「創作」

    過程中,我也報持著這種信念,不畏一切憂悲困苦與艱難的工作。10

    9 釋曉雲,《華崗緣影錄》,台北:原泉出版社,頁 1。 10 釋曉雲,《拓土者的話.一部眾人成就的艱鉅創作》,台北:原泉出版社,1994 年,頁 3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7%A2%87%E5%8D%80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

  • 6

    這件大作是歷盡艱辛才誕生的,在她 82歲(1993 年)時,華梵工學院更名為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招收首屆「東方人文思

    想研究所」研究生和「中國文學系」學

    生;86 歲(1997 年)時,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升格改制為華梵大學,學校理念為「覺

    之教育」--「以淨心與安身為本」、「以慈悲與仁德為體」、「以智慧與知識為用」,

    同時以「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

    相生」為創校宗旨,「德智能仁」為校訓。1186 歲(1997 年)時,她榮獲國家頒贈

    行政院文化獎 12。 2004 年 10 月 15 日,曉雲法師以 93 歲高齡,安詳示寂,畢生化人無數。2012年位於華梵大學的「曉雲法師紀念館」落成,作為永恆的追思。 綜觀曉雲法師,從 22-93 歲(1933-2004 年),計七十二年傾畢生之力,或廣學儒佛及文學藝術;或隨緣遊歷以畫載道;或以最敏銳的慧眼,在最必要的因緣

    下獻身世出世間教育。而今哲人雖逝,但卻留給後人無數珍貴的法寶,正待後人

    完美的保存與弘揚。

    參、借鑒敦煌與志蓮模式

    在世界文化體系中,曉雲法師的宗教、藝術與教育等文化遺產,是屬於漢傳系的中國佛教文化。放眼當代相關的宗教或文化教育機構中,台灣地區以現代企

    業模式成功經營的以佛光山、慈濟與法鼓山最具代表性,香港則以志蓮淨苑最為

    獨樹一格,大陸則以敦煌石窟的科技最先進。 上述佛光山、慈濟與法鼓山三大道場其共同特點是:都具有嚴密龐大的教團組織、體系龐大、分支地點眾多、信眾廣泛與教育文化事業多元等特色,因此該

    寺興辦的大學自然有一定的經濟支持力。然而,曉雲法師一生秉持「不做住持、

    不興廟」之理念,因此從其生前至今,華梵大學主要的經濟護持,多來自華梵護

    持委員及十方善心人士,小額與個資募款涓滴匯集而成,而其教團也以護持大學

    教育及研究為主要使命。因此,這些教團的經營模式並不全然適合運用在華梵大

    學身上。 相較之下,被譽為「中國建築

    11 有關曉雲法師創辦華梵大學相關教育理念,參閱;陳秀慧,〈曉雲法師佛教教育理論與實踐〉,《華梵人文學報》 第 4 期,2005 年 1 月,頁 189 -231。 12 華梵大學網站圖片說明:「86.12.29 創辦人 曉雲導師獲頒行政院最高榮譽文化獎。」http://archives.hfu.edu.tw/photo/pic.php?CID=3&Album_ID=4&Photo_ID=14&ano=&no=#picture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F%AF%E6%A2%B5%E5%A4%A7%E5%AD%B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1%8C%E6%94%BF%E9%99%A2%E6%96%87%E5%8C%96%E7%8D%8E

  • 7

    界的一支奇葩」13的香港志蓮淨苑及附屬的南蓮園池,具有「小而美」及「精且

    雅」的特質,其非營利與部分企業經營模式,都頗適合華梵大學參照。志蓮淨苑

    是全球唯一仿唐的寺院群,也是當代唯一一間以「佛教藝術」為重點發展的寺院,

    其仿唐建築藝術舉世聞名且座落於單一地點,有寺院、安老院、佛教志蓮小學、

    中學、文化部、夜書院、圖書館。2015-2016 年筆者兩度參訪此地,有幸蒙該寺佛學與園林專家李葛夫教授親自導覽,並邀請他到本校演講

    14,對於該寺深厚的

    唐文化底蘊、及園林中以善巧的「六塵」淨化「六根」的施設有進一步了解;環

    繞該寺院有:宗教文化、教育、慈善、安養、餐廳、佛教文物流通處與工廠等事

    業。

    另外,大陸敦煌石窟在石窟保護、研究與弘揚的模式,也值

    得華梵大學借鑒。現今的敦煌石

    窟雖然是政府機關所有,也沒有

    辦學,但是它卻以世界文化遺產

    --「佛教石窟建築與壁畫、塑像等藝術」及「敦煌藏經洞的文物」

    的保存、研究與弘揚為主要使命。

    2015 年 10 月筆者因參與中研院於敦煌舉辦「第六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有機會參觀近幾年興建的「敦煌數

    字中心」,深感這項創舉確實讓敦煌石窟藝術文化,獲得了更圓滿的保存與弘揚。 下文中將略述志蓮淨苑與敦煌兩者之沿革、特色、弘揚與影響,以作為本文提議建設「曉雲法師文化園區」之借鑑。

    一、借鑒志蓮模式

    志蓮淨苑 15位於香港九龍鑽石山地區,於 1934 年由覺一、葦庵兩位法師在藍昌源等居士協助下創建。1948 年正式訂為女眾叢林。1948 年由宏智尼師興辦義學,收容與培育國共內戰逃難到港的孩童。1957 年,更開辦了非營利的安老院和孤兒院,收容孤苦。1989 年香港政府重新規劃鑽石山區時,因興建大老山隧道,迫使拆除老舊的志蓮淨苑及附近的住戶,志蓮淨苑的重建於焉誕生。為了

    13羅陀說道:「這片仿唐建築群坐落于九龍鑽石山南麓,其締造者是一個醉心于唐代藝術的佛教

    尼師。她四方化緣,歷經數載,方陸續建成,之後于 2012 年就進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申遺預備

    名單中,可謂中國建築界的一支奇葩。」羅陀,〈志蓮淨苑:香港都市中的唐風淨土〉,國家地理

    中文網,2016 年 1 月 24 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culture/4909.html 14本校佛教學系於 2016 年 3 月 15 日,邀請李葛夫教授於華梵大學國際會議廳進行兩場演講,主

    題 1:香港志蓮淨苑的佛教建築與文化教育。主題 2:香港志蓮淨苑的園林藝術與境教。 15 有關志蓮淨苑相關說明,參見:志蓮淨苑大事年表 http://www.chilin.org/b/08/main.html

    http://bu.hfu.edu.tw/people/project.php?Sn=14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culture/4909.html

  • 8

    能使志蓮的建築獲得整體規劃與建設,特別禮請當時在佛教建築頗負盛名的宏勛

    法師負責策劃。 哲學背景出身的宏勛法師,不僅於 1993 年主持過聞名遐邇的「香港大嶼山天壇大佛」,據說她還協助過幾間道場的建設;在中國開始改革不久,她便深入

    內地,遍訪從五台到敦煌所有唐代遺址。宏勛法師是志蓮淨苑重建的靈魂人物,

    她在各方面的成就也是極具傳奇色彩,1998 年 6 月 30 日敦煌研究院前院長樊錦詩女士,曾帶領美術所一行 8 人參與壁畫繪製,留下對她的描述:16

    ……來香港的目的早已商定,就是與志蓮淨苑合作共同在該苑創作一幅新的

    《西方淨土變》壁畫。宏勛法師是該苑的主持,她因主持建造了香港大嶼山

    露天大佛而聞名退還;無論內地、香港、臺灣及周邊地區新加坡、泰國等無

    不佩服她的能力。就連香港著名學者饒宗頤先生也贊揚說:「她是一個了不

    起的人物。」我們的這幅壁畫就是在她的指導下,經過一年半的時間才完成

    的,與她的合作,使我們受益匪淺。爲了這幅壁畫的創作及擬稿上墻,她跑

    遍了大陸,甚至兩次去西藏,她也去過日本、泰國。凡是有壁畫的地方,她

    都去參觀、考察,對製作地仗,如何上墻及該用什麽顔色,她都作了……。

    宏勛法師在佛教藝術傑出的成就

    堪與曉雲法師媲美,她們都是藝

    高人膽大的比丘尼豪傑,都曾戮

    力地獻身香港的佛教與社會教育

    以及都重視以「行萬里路」來開

    拓慧命與創作,但是比較大的差

    異則是,宏勛法師主要貢獻是在

    「佛教體藝術」的呈現,而她對

    唐文化的深入與對佛像、建築的

    創造,幾乎是無師自通的,與科

    班出身的曉雲法師進路大為不同。志蓮的重建工程是從 1989 年展開,2000 年 5月 18 日竣工,並正式落成啟用,佔地共 3 萬多平方公尺。整體建築群風格是以仿唐寺為主要目標,巧借梁思成文集中的記載的為脈絡,參考山西佛光寺作為「大

    雄殿」設計藍本;並運用敦煌莫高窟 172 窟北壁盛唐「觀無量壽佛經淨土變」建構「天王殿」建築群,營造出「西方極樂世界」的意境;另外也借鑑西安大雁塔、

    考察日本及遼代仿唐寺院建築,而成為「紅塵中的絕美淨土」!方元對於整體建

    築與過程曾評論 17:

    16李振甫,〈論香港志蓮淨苑佛教傳統新壁畫的藝術成就〉,《敦煌研究》,2001 年 02 期,頁 29-31。

    17參見:方元,〈香港志蓮淨苑--仿唐,仿日,仿遼〉,2008 年 8 月 24 日。

    http://bbs.hanminz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7478

    http://mall.cnki.net/magazine/magadetail/DHYJ200102.htmhttp://bbs.hanminz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7478

  • 9

    整個重建過程正如志蓮淨苑住持所預期的那樣,是一個「吸收融化了外來建

    築影響」,包含了多種文化元素的成果。設計團隊亦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組

    合,包括了香港、北京以及日本的建築師、古建築專家和技術顧問。毫無疑

    問,志蓮淨苑是中國仿古建築設計上一次非常可貴的嘗試,也是對木構建築

    和中國古典藝術的一個重要貢獻。 可見志蓮淨苑的建築不是一味模仿,它是在宏勛法師胸有成竹下,耗資四億港幣,

    匯集專家,淬鍊精華,歷時十年,細膩鋪陳而成就。2002 年它獲得香港「優質建築大獎」18的殊榮,說明這座建築是嚴謹、專精且獨到的。

    另外與寺院比鄰的南蓮園池,也於2003 年啟建。這是政府建地委託志蓮淨苑設計及監督建造,整個公園佔地約有

    3.5 萬平方公尺,其藍本出自中國唯一存世的唐代園林遺址——山西新絳縣絳守

    居園池。建造工程於 2006 年完成,免費對外開放。志蓮淨苑與南蓮園池兩者的

    搭配,早就是預期以彌陀淨土的建築模

    型在人間遇見 19: 南蓮園池落成之後,二者合爲一體——這一點從名稱上便一目了然:「淨 苑」說明了寺院的淨土宗背景和庭園式風格,「志蓮」和「蓮園池」則暗示

    了佛教淨土宗信仰中的許諾:信徒若淨心念佛修行,將往生阿彌陀佛開闢的

    極樂淨土,于七寶池中蓮花化生。……

    志蓮淨苑與南蓮園池重現了大唐佛教雄偉的氣魄,以及諸佛菩薩法界莊嚴之美,

    成功地達到了以「境教」誘導世人滌神淨慮的功能,無怪乎 2012 年兩者皆雙雙進入中國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申遺預備名單中,成為舉世參訪唐朝佛寺與文化的經

    典典範。從香港觀光局官方網站中的「古今文化」項目,扼要地介紹了志蓮與南

    蓮,便可一窺它在官方的地位 20: 志蓮淨苑是一座廟宇,南蓮園池則是個古式園林,兩者相互毗連,雖位處繁

    華喧鬧的市中心,但別具寧靜平和的氣息,是都市中的淨土。志蓮淨苑是一

    座仿照唐代藝術風格設計的木構建築群,佈局層次分明,建築沿中軸線作主

    18柏健,〈宏篇巨制「志蓮淨苑」港島又獲建築大獎〉,《當代建設》第 5 期,2002 年,頁 12。

    19參見:方元,〈香港志蓮淨苑--仿唐,仿日,仿遼〉。

    20 參見:香港觀光局官方網站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c/see-do/culture-heritage/chinese-temples/chi-lin-nunnery-and-nan-lian-garden.jsp

    http://xuewen.cnki.net/CJFD-DDJS200205006.htmlhttp://mall.cnki.net/magazine/magadetail/DDJS200205.htm

  • 10

    次分佈,內有天王殿、大雄殿等殿堂和馨香撲鼻的荷花公園。

    南蓮園池以唐代園林為建築藍本,其造園手法「小中見大」,以小品建築、

    樹木、山石和池水等營造的借景,將山水融入其中,古意盎然。遊覽南蓮園

    池,您可以沿園內一條單向的迴遊式路徑漫步,步移景換,樹木、石景、古

    建築,就如一幅幅山水卷軸展現在眼前一樣。

    賞景之餘,您又可以在「龍門樓」品嚐志蓮淨苑素菜,又或者在清雅的「松

    茶榭」內品茗香茶,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情趣。

    這段文字多數是來自於志蓮淨苑提供的訊息,而香港政府照單全便意味著:政府

    單位對該寺文化建築藝術、各項設施及經營管理,整體之接受與認同。志蓮與南

    蓮已成為香港政府的榮耀!文中最後提及的「龍門樓」是志蓮淨苑的素食餐廳,

    可謂名聞遐邇,不僅能方便寺院信眾用餐及招待外賓,更吸引許多未學佛者前來,

    達到推廣素食及協助寺院經濟之維持。 從官方的提倡到寺院的推廣,志蓮與南蓮已成為名聞遐邇的香港文化行旅最

    重要的景點之一,廣受普羅大眾喜歡,一個年輕女性在她的部落格提到 21: 城市裡也有大花園可以遊賞,且不收費建築美,南蓮園池是個古式園林,與 志蓮淨苑相毗連,雖位置是處繁華喧鬧的市中心,具寧靜平和氣息,可以說

    是繁忙香港都市中值得一遊一看的美麗園地。常常來香港大家都是逛街和吃

    大餐美食,但是妙妙琳總安排一些景點可以去繞繞,而這次到訪的南蓮園池

    交通方便位於地鐵鑽石山站出口不遠即到達,也有購物中心。

    從這段旅遊心得我們可以知道,志蓮淨苑與南蓮園池的寺院經營是成功的,它既

    能滿足人們對六根對六塵的愉悅追求,但它被精心營造出的莊嚴淨土,著實讓人

    不敢褻玩。

    文中所提到的「購物中心」,其實就是寺院附屬的佛教文物流通處,就像台

    灣的佛教道場提供佛教徒或遊客方便購買佛像、供佛及禪修週邊需求、素食食品、

    書籍等,有部份產品是普遍流行的佛教文物,但比較特別的是志蓮有自身的佛教

    文創產品,而且每一樣都是精巧並有環保意識,讓人印象深刻的有:

    1. 佛像及供具: 在這裡你可以將志蓮殿堂中縮小版的佛菩薩請回家供奉,還有各種精緻香爐

    等佛教供具,據說志蓮在大陸設有工廠,可以自己開發與製造產品,這些佛教法

    物不僅提供有緣人供奉修持或擺設珍藏,也直接及間接帶動佛教傳播及協助寺院

    經濟的作用。

    21 參見:http://miumiuloveu.pixnet.net/blog/post/435366398-%5B%E9%A6%99%E6%B8%AF%E6%99%AF%E9%BB%9E.%E9%91%BD%E7%9F%B3%E5%B1%B1%E7%AB%99%5D%E5%8D%97%E8%93%AE%E5%9C%92%E6%B1%A0~%E8%88%87%E5%BF%97%E8%93%AE%E6%B7%A8%E8%8B%91%E7%9B%B8

    http://miumiuloveu.pixnet.net/blog/post/435366398-%5B%E9%A6%99%E6%B8%AF%E6%99%AF%E9%BB%9E.%E9%91%BD%E7%9F%B3%E5%B1%B1%E7%AB%99%5D%E5%8D%97%E8%93%AE%E5%9C%92%E6%B1%A0~%E8%88%87%E5%BF%97%E8%93%AE%E6%B7%A8%E8%8B%91%E7%9B%B8http://miumiuloveu.pixnet.net/blog/post/435366398-%5B%E9%A6%99%E6%B8%AF%E6%99%AF%E9%BB%9E.%E9%91%BD%E7%9F%B3%E5%B1%B1%E7%AB%99%5D%E5%8D%97%E8%93%AE%E5%9C%92%E6%B1%A0~%E8%88%87%E5%BF%97%E8%93%AE%E6%B7%A8%E8%8B%91%E7%9B%B8http://miumiuloveu.pixnet.net/blog/post/435366398-%5B%E9%A6%99%E6%B8%AF%E6%99%AF%E9%BB%9E.%E9%91%BD%E7%9F%B3%E5%B1%B1%E7%AB%99%5D%E5%8D%97%E8%93%AE%E5%9C%92%E6%B1%A0~%E8%88%87%E5%BF%97%E8%93%AE%E6%B7%A8%E8%8B%91%E7%9B%B8http://miumiuloveu.pixnet.net/blog/post/435366398-%5B%E9%A6%99%E6%B8%AF%E6%99%AF%E9%BB%9E.%E9%91%BD%E7%9F%B3%E5%B1%B1%E7%AB%99%5D%E5%8D%97%E8%93%AE%E5%9C%92%E6%B1%A0~%E8%88%87%E5%BF%97%E8%93%AE%E6%B7%A8%E8%8B%91%E7%9B%B8

  • 11

    2.環保香:

    志蓮有各種天然植物的「供佛環保香」不僅是有機無汙染,而且能符合不同

    修行傳承者的需求。

    3.植物染文創品:

    他們將南蓮園池中的樹葉,

    萃取成天然染料,開發出佛寺染

    布文化藝術與各種文創商品。並

    開設有「隨染隨覺──心靈輔導與植物染」成人班課程,結合心靈

    輔導與植物染工藝,學習從藝術

    來提昇心靈的美善 22。以及由畫

    家黃妙馨女士及植物染專家徐有

    僕女士共同合作「兒童植物染與

    藝術禪修結合課程」,課程是從繪畫及植物染去觀察自己

    的心靈,從而深刻體會「心如工畫師」與「一切唯心造」

    的佛教理念 23。 4.志蓮文創品:各種印有志蓮企業識別的文創品,如背包、側背包、雨傘等。 志蓮淨苑在地與對外的貢獻不只是參訪或旅遊,它對於佛教甚深義理與實修

    的落實,有明確的教育理想及宗旨引導 24: 以宏揚中國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為宗旨。……志蓮淨苑的辦學宗旨是秉承 佛教「五明」的精神,注重培育思考智慧的內明、語文修辭的聲明、邏輯推

    理的因明、工藝技能的工巧明和健康科學的醫方明。課程內容重視這五種學

    科的培訓,使學生的品德、獨立思考和多元智能得到正面和健全的發展。

    從這段文字可以知道,志蓮是個弘揚大乘菩薩法門,因此它重視積極累積波羅蜜,

    並以導歸淨土為修行終極目標。志蓮在教育工作推廣,至今曾開辦四種不同學校:

    志蓮中英文幼稚園;佛教志蓮小學;佛教志蓮中學;到了 1998 年 8 月還成立志蓮夜書院,為業餘成人提供四年制專上佛學、哲學文憑課程,並與泰國國際佛教

    大學合作碩士遙距課程 25。 為了深耕佛教的弘揚,志蓮設有文化部,聘請多位研究員從事各項佛學研究, 22 該寺網頁課程文宣提到:「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心靈即形象」,透過發掘出心靈的外顯形象如原型、神話、藝術等,藉更豐富的形象,可以提昇心靈正念。植物染藝術創作,亦藉草木的

    天然元素,令一幅原始布料,轉化成色彩悅目的藝術品,所謂「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佛陀亦

    當教導弟子細觀染布師工作,好好守護心靈。參見:志蓮淨苑網頁

    http://www.chilin.edu.hk/edu/course_detail.asp?ctrl=page&id=232&cart_ctrl=del&cart_code= 23 參見:志蓮淨苑網頁 http://www.chilin.edu.hk/edu/course_detail.asp?id=230 24 參見:志蓮淨苑網頁 http://www.chilineldser.org/ 25 參見:志蓮淨苑網頁 http://www.chilineldser.org/

    http://www.chilinkin.edu.hk/http://www.chilinbps.edu.hk/http://clbss.school.net.hk/http://chilin.edu.hk/ecol1.htmhttp://chilin.edu.hk/ecol1.htmhttp://www.chilin.edu.hk/col/ibc.asphttp://www.chilin.edu.hk/col/ibc.asp

  • 12

    包括:「因明、量論、唯識、根本佛教與初期大乘、唯識、唐密、中國佛教思想、

    藏密及中觀,及南傳修等」26。除研究工作外,他們也擔負教學、組織籌劃各種

    活動及學術交流等重責大任,這是確保寺院有高度佛教文化內涵的主因之一。課

    程有常設性「推廣教育」與暑期課程兩種,多數是需付費但也有免費推廣課程。

    付費的課程,除了各種佛學課程外,還有生活藝文類如:植物染與禪修正念的結

    合課程、書法、佛畫;哲學領域如文化、電影與當代歐陸等哲學教育課程;及國

    語文教學類。此外,免費與付費的禪修課程如:

    (1)免費的成人禪修課程,2014 年 9 月 29 日到 10 月 20 日,有近一個月的時間舉辦「烏普居士(Upul Gamage)2014 禪修講座」,主要是教導南傳禪法。可見志蓮是極具開放性及有足夠自信,它雖然以漢傳及淨土為主軸,但仍重視與

    不同佛教傳承交流與及對其法要的吸收 27。 (2)付費的兒童禪修:教導 8 至 12 歲小朋友「坐禪、行禪、正念飲食、瑜

    珈、經驗分享」。活動主旨是「藉由活動舒緩小朋友的情緒,帶出他們善意和專

    心的素質,幫助他們心靈健康成長。」 從以上對志蓮淨苑的探討可知,志蓮展現的佛教美學並非僅是唐式建築的外貌,其背後是有深度的佛教研究、教育與實修始終滋潤著這朵淨蓮,因此它的「志

    蓮」就不是一種口號,它的「淨苑」也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共修菩提淨因。這

    種「解行並重」的道風,使得志蓮淨苑,即便有部分營利事業,但卻不至於過度

    世俗化與尚業化,而模糊了創寺的宗旨,這是很值得借鑑的。

    二、借鑒敦煌模式

    敦煌石窟是由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構成。其中世界文化遺産敦煌莫高窟已經有 1600 多年歷史,至今保存有洞窟 735 個,壁畫 45000 平方米,彩塑 2000多身,並有藏經洞發現約 50000 件文獻分散在世界各地,其中佛教文獻佔百分之九十,有力地說明著位於絲綢之路咽喉的敦煌,在中國與西域、伊朗、波斯及印

    度諸國在政治、經濟、宗教等雙向互動中,曾扮演過重要腳色。 敦煌莫高窟在中國政府大力保護與支持研究下,於 1979 年正式對外開放,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的中外游客,至今已累計 600 多萬人。為了使不斷風化與消失中的敦煌石窟藝術與文獻遺産,獲得更妥善的保存與弘揚,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敦煌研究院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在反復科研和論證中認識到,數位科技是最

    好的方法 28。目前敦煌石窟官方網站,分別以敦煌石窟公共網、敦煌學術資源網

    與敦煌石窟旅遊網等三大項目,向大眾介紹敦煌石窟相關的組織、運作以及在研

    26 參見:志蓮淨苑網頁 http://www.chilin.edu.hk/edu/initial.asp 27 參見:志蓮淨苑網頁 http://www.chilin.edu.hk/edu/course_detail.asp?id=185 28王艷明,〈敦煌研究院已完成 47 個洞窟的數字化拍攝〉h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271142414816

  • 13

    究、教學與旅遊參訪等貢獻與服務。這三個網站看似不同的屬性,但內在卻是有

    機的整體關係,很適合本文所提出的「曉雲文化園區」的人文行旅與教育體驗,

    作為參照的對象。 (一)敦煌石窟公共網 http://public.dha.ac.cn/ :

    敦煌石窟的「敦煌研究院」,聘請各類專家從事敦煌石窟保護、文獻及圖像

    研究,還有壁畫臨摹與創造。這些專家也是石窟解說員主要的老師,其研究成果

    還透過研究院出版的《敦煌研究》雜誌發表;眾多的研究成果暨能讓敦煌研究有

    更深廣的積累,也是解說員與社會教育的重要參考。 (二)敦煌學術資源網 http://dh.dha.ac.cn/: 這是目前敦煌學相關數據庫中,最大的圖文數據資料庫。這個網站除了提供簡要的敦煌學相關名詞、組織運作與石窟特色介紹,它的「信息資源總庫」還可

    以查詢敦煌文獻中心館藏目錄,下載 CAJ 瀏覽器,線上查詢與閱讀敦煌學相關的期刊全文、碩博論文、電子書(如敦煌大辭典、內容總錄與題記等工具書或專書) 、古籍文獻與專題研究等電子全文。此外還提供敦煌學學術研究與會議動態。 過去研究敦煌學必須苦苦搜尋或鉅額投資購買的敦煌工具書與專書,在這個網站幾乎可以閱讀並且能分類檢索,因此數據庫的出現方便了普羅大眾了解敦煌

    學及學術人才從事專業研究,在容易與迅速取得敦煌圖文的前提下,預期未來將

    能促使更多非敦煌領域的學者或有志者,從事更多跨領域的研究及各類型的文化

    藝術創作。 (三)敦煌石窟旅遊網 http://tour.dha.ac.cn/:

    2015 年 10 月筆者因參與台灣中央研究院與敦煌研

    究院在敦煌石窟合辦「兩岸

    歷史文化研習營」,在敦煌研

    究院前院長樊錦詩女士的大

    力推薦與敦煌相關單位安排

    下,筆者與研習的大眾有幸

    參觀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

    心 29(原名: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深受感動與啟發。 29 本文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說明,主要參考以下莫高窟敦煌研究院旅遊網相關資訊彙整: 敦煌研究院莫高窟開放管理委員會,〈2016 年敦煌莫高窟旅游開放公告〉

    http://www.mgk.org.cn/page/news!info.htm?id=2108

    呼雙鵬,〈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如夢幻佛宮〉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117136411598

    潤岩,〈敦煌莫高窟及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實行一票制預約參觀新模式平穩運行〉

    http://public.dha.ac.cn/http://dh.dha.ac.cn/http://tour.dha.ac.cn/http://www.mgk.org.cn/page/news!info.htm?id=2108

  • 14

    這個外型酷似飛碟且極具時尚感的建築,可以說是一座「現代數位化石窟」,它以低矮、謙卑與和合的姿態座落在漫漫黃沙中,遠遠地朝拜著遠方那從未捨棄

    芸芸眾生的釋迦彌勒與十方千佛。有趣的是建築內還有像敦煌石窟般,在牆面上

    烙印著很多當代供養人(捐款人)的大名,延續著古代石窟「布施興福」的特質。 它離敦煌石窟約莫十多分鐘

    車程的距離,總面

    積 100000 平方米(含停車場等),其中數字展示中心主建築佔 11825 平方米。是在敦煌研究院前院長

    樊錦詩女士的高瞻遠矚下,

    耗資人民幣 3 億多元,集合莫高窟研究院及世界各項專業人才和尖端科技,於

    2014 年 8 月 1 日以「數字技術和多媒體展示」向觀衆全面展示至今 1600 餘年「莫高窟的歷史與洞窟藝術」,以增加遊

    客對莫高窟的認識與體驗,分散遊客逗

    留在洞窟的時間,減緩旅遊熱潮對文物

    保存帶來的壓力,達到「文物保護與開

    放利用」雙贏的兩大目的。 所有游客必須先上「莫高窟參觀預約網」30預約,才能正常參觀莫高窟。

    其中「預約指南的介紹影片」,可以讓人厄

    要地了解報名方法及敦煌地理、歷史及石窟

    概況。同時,也舉行「敦煌文化驛站講座」

    提供有興趣的民眾進一步深入了解敦煌文

    化藝術,這項活動使得研究者有機會向普羅

    大眾弘揚敦煌佛教。 預約後的游客在實地參觀莫高窟前,必須在專業導覽員帶領下,先在「數字

    展示中心」觀看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球

    幕電影《夢幻佛宮》,這兩部電影片長均爲

    20 分鐘。其中《夢幻佛宮》球幕電影是最震撼人心的,據說這種超高清

    h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981393061556

    敦煌研究院莫高窟開放管理委員會, 〈莫高窟應急參觀公告〉http://www.mgk.org.cn/page/news!info.htm?id=2423 30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http://www.mgk.org.cn/index.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60288.htmhttp://baike.baidu.com/view/60288.htmh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981393061556http://www.mgk.org.cn/page/news!info.htm?id=2423http://www.mgk.org.cn/index.htm

  • 15

    8k 數字的球幕技術,常見於天文館與科技館,如台灣的科學博物館便有該設備,但是將它運用以展示佛教石窟藝術,莫高窟為全球首例。莫高窟 7 個最具藝術價值的經典洞窟,被以 18 米直徑,500 平方米超大球形螢幕及全方位立體聲音完美呈現,使人彷彿置身在立體石窟中。原本石窟中依稀的佛影與殘破壁畫藝術,

    透過數位科技的修復、還原色彩及立體動態的呈現,有讓人驚嘆的感動:栩栩如

    生與煥然一新的燦爛佛宮就在眼前! 觀看完兩部電影後,接著才乘坐接駁車抵達莫高窟,根據團隊和散客分組後,由講解員引導按照既定路綫進洞窟參觀;參觀結束後可在莫高窟餐廳用餐(也有

    素菜)或購物,然後再乘坐接駁車回「數字展示中心」購物或休息。販賣部中所

    有的商品,都是敦煌石窟的合作廠商以各種材質設計出的敦煌相關文創產品,通

    過紀念禮品的設計與行銷,達到創新設計、培育人才、創造就業、傳播敦煌文化

    與企業經濟自足等效益。 2016 年 5 月 31 日在中國大陸國家文物局的安排下,敦煌研究院參加了「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31。整個展覽是由敦煌文物數字化研究所設計,甘肅恒真

    數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出資執行,展出了莫高窟 254 窟洞窟剖面高保真複製模型、敦煌研究院與上海顥漢數字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制作的數字敦煌 3D全息展示平臺、3D打印彩塑、文創産品等「數字敦煌成果」。敦煌石窟研究院對敦煌數字化作出的重大改革與貢獻,不僅完成守護石窟藝術的使命,無形中也在觀賞者的心中種

    下佛教的微妙種子!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圖書館與信息學院教授杰•斯蒂芬・唐尼曾說:「未來將

    是大數據引領科技發展的時代,其技術將會在數字圖書館和文化遺産保存與利用

    領域顯示出廣泛的應用性。利用數字化手段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産,將是文物工作

    者追求的目標。」32可見敦煌石窟數位化的成功經驗,是可以被其他領域複製與

    借鑒的。

    曉雲法師畢生八十多種著作以及難以估計的書畫藝術作品(包括:1.從早年抗戰到寰宇周行義賣之作;2.贈與僧俗弟子之作。3.建設華梵大學義賣作:多數義賣作品可能不知去向,但因曉雲法師圓寂年代不遠,許多護持者及其家人尚存。

    4.其他。) 綜觀曉雲法師上述書畫作品,彷彿如敦煌一般,有單位現存及海內外遺珍,

    若有幸能借鑑敦煌模式,使現存與各地的私藏作品高解析數位化,不僅可以如現

    今敦煌學及石窟藝術既尊重個別典藏,也能以大數據合作方式獲得完整呈現,既

    能提供學者進行各項深入研究,也可望如數位化後的敦煌石窟藝術,使世人體驗

    曉雲法師佛教藝術的禪境與空靈之美!

    31文物化數字研究所,〈「數字敦煌」成果參加「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2016 年 6 月。

    h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499662134812 32朱羿,〈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數字技術使文化遺産「活起來」〉,2015 年 8 月。

    h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512316606903

    http://baike.baidu.com/view/2407873.htmhttp://baike.baidu.com/view/43100.htmhttp://baike.baidu.com/view/1122456.htm

  • 16

    肆、「曉雲法師文化教育園區」的具體設施

    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超絕的才情,與世出世間的成就皆是有目共睹,佛教藝術史家陳清香曾總結地說道

    33:

    曉雲法師一生的經歷,波瀾壯闊,高潮迭起,在未出家以前以女畫師的身

    份,遊學印度,在一個語言不通、習俗不熟的國度裡,模寫石窟壁畫,又為

    畫展而環宇周行,在科技尚未十分發達的三十年代,以一女子之身份達成,

    其勇氣魄力,委實顛覆了數千年來,一向以男性為主軸的傳統社會。而登上

    藝術大師的顛峰後,卻在 45歲的盛年離俗出家,這一舉彷彿民初弘一法師

    再世。

    曉雲法師與弘一大師都

    是「由藝而入道」且「以

    藝載道」,最後能悠游於

    「道藝不二」之境,可以

    說都是「學甚麼,像甚麼」

    的高手。當她遁入空門後,

    便又「從空出假」獻身教育,其悲願興學不僅獲

    得總統、副總統等政府官員 34、佛教界諸山長老 35、

    護持委員及十方善信廣泛支持與肯定,甚至連台

    灣著名的「水果師」廣欽老和尚及其承天禪寺弟

    子也護持曉雲法師興學。現今華梵大學圖資大樓

    33陳清香,〈白雲深處梵吟長──記戊申年的曉雲法師〉,《「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第 13 屆)暨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討會」論文》, 2006 年 10 月,頁 59。 34 華梵大學網站圖片說明: (1)「民國 77 年 7 月 31 日華梵工學院動土典禮,總統府資政謝東閔先生、總統府資政余俊賢先生、監察院黃尊秋院長皆蒞臨祝賀,顯示出這幾位德高望重者對創辦人辦學之肯定及期待。」 http://archives.hfu.edu.tw/photo/pic.php?CID=4&Album_ID=22&Photo_ID=171&ano=&no=#picture (2)「民國 77 年 2 月 13 日當時台北縣長林豐正縣長、林務局、工務局主管等蒞校視察,並在石碇鄉公所會議廳慎重研商,由於林縣長對高梓董事極之崇敬,且有 師生之緣,高梓董事對創辦人之精神推崇備至,因此林縣長在聽取當時籌備處 主任郭榮趙教授之簡報後,表示對華梵創校的支持,並即席慨允拓路工程費,由縣府負擔。」

    http://archives.hfu.edu.tw/photo/pic.php?CID=4&Album_ID=22&Photo_ID=169&ano=&no=#picture (3) 華梵大學網站圖片說明:「86.10.30 第八屆校慶典禮前副總統李元簇、悟明長老、今能法師、敬定法師蒞校參加。」 (4) 華梵大學網站圖片說明:「87.6.13 第五屆畢業典禮李總統登輝蒞校並參觀文物館。」http://archives.hfu.edu.tw/photo/pic.php?CID=3&Album_ID=5&Photo_ID=70&ano=&no=#picture 35 華梵大學網站圖片說明:「華梵工學院為佛教人士所創辦的第一所大學,許多感念於創辦人「覺之教育」辦學理念而發心護持的信眾,時常上山來朝山,祝禱建校一切順利。」

    http://archives.hfu.edu.tw/photo/pic.php?CID=4&Album_ID=22&Photo_ID=176&ano=&no=#picture

    http://archives.hfu.edu.tw/photo/pic.php?CID=4&Album_ID=22&Photo_ID=171&ano=&no=#picture

  • 17

    一樓「廣欽老和尚紀念館」,並塑有廣欽老和尚銅像,便是大乘菩薩成就「菩薩

    發心」的最佳見證。

    至於聖嚴法師讚譽曉雲法師為「第一高尼」,也是名符其實的。據陳仁眷統計,曉雲法師對佛教的貢獻,有八個第一:

    第一位在喜馬拉雅山寫生的女畫家、

    第一位隻身環遊世界的佛門女畫家、

    第一位任教大學研究所的女法師、

    第一位在大學開設佛教藝術課程的教授、第

    一位著作《藝術、佛教藝術》等套書的作家、

    華梵佛學研究所是第一所經教育部核准設

    立之宗教學術研究機構、華梵大學

    第一所佛教界創辦之大學、第一位承傳天

    台宗

    法脈的尼眾接法人。 在二千年來中國佛教史中,名列「第一高尼」的曉雲法師,她的「第一」是在過

    人的勇氣與智慧下,展現出「空前」的開拓性與「桃李滿天下」的延續性。

    另外,她的創意與前瞻性也頗值得注意。例如:她於 46 歲(1957 年)「寰宇周行」抵義大利時,羅馬大使館與梵蒂岡謝壽康大使曾於東方博物館為她籌備盛

    大畫展。當時,曉雲法師也同時舉辦〈佛教之旅〉石雕錄影展,並搭配音樂講述

    從佛陀一生歷程。在那個還是「錄影帶」的年代,她已經能結合多媒體的藝術型

    式,來展現她的創意與傳播佛法。 曉雲法師對現代科技的重視,在往後的辦學中有更明確的理念 36: 今天的佛教不祇講經說法,還有更多的活動與深度的研究;如何令人心端

    正,思想淨化的接受薰陶,挽扶「正命」的人群,則佛教社會教育的施設和

    推廣,是該積極的效勞。致力於佛法教化的研究,希望虛心積慮的投向這一

    方面的工作,一面對現世教育學的研究,一面深入淺出傳播佛陀的遺教;使

    佛心佛語,活用於教育應用學的實踐中。

    另外,她的覺之教育有很大部分也是希望透過「境教」,而產生淺移默化影響,

    她說:37

    還有「境教」施設,假藝術而美化莊嚴之環境教育,大自然之接近,藝術氣 氛之增益,音樂欣賞之和諧等,藉以配合佛教教育之環境設施。盡量設法轉

    換人們追求物質的無厭,善導轉依精神領域之嚮往,……。

    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曉雲法師試圖以藝術、自然與音樂,轉沉迷於物質的人心於

    36 釋曉雲,《覺之教育.佛教社會高等教育之意義與目標》,台北:原泉出版社,1998 年,頁251-252。 37 釋曉雲,《覺之教育.佛教社會高等教育之意義與目標》,台北:原泉出版社,1998 年,頁251-252。

  • 18

    這些方便施設的「境教」上。從法華的立場來說,沉迷於物質的人心,就如同火

    宅中嬉戲無知、不知出離的幼兒,曉雲法師則如同「長者」,試圖以境教為「三

    車」,將使人從物質的綑綁中解脫出來。

    總觀上述所說,可以知道曉雲法師頗能掌握尖端科技的動脈,並能善用它傳

    播佛法。其次,她以藝術、自然與音樂為「境教」載體,用以陶冶與提升心靈層

    次。 順著曉雲法師這兩個主要思想脈絡下,筆者提議在深坑或石碇地區建設「曉雲法師文化園區」(或是將大華梵地區:石碇、深坑、坪林等皆納入園區),統攝所有華梵硬體與軟體資源,並借鑒「志蓮淨苑」與「敦煌」模式,以「法華圓融

    實相」為園林思想骨隨;配合當代 3D、4D 動畫及「球幕電影」設備,透過藝術、自然與音樂來傳播曉雲法師的禪覺思想,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及提供華梵大學轉

    型參照。

    以下首先借鑑「敦煌」網頁傳播模式,提出「保護、研究、文化教育、華梵企業、基金會」等五大重點內容。其中著墨較多的有兩點:「文化教育」一項分

    為「數位電影院與藝術音樂館、網頁介紹、行旅服務及行旅諮詢」;「華梵企業」

    則具體說明「食住行游購娛」等內容。

    一、保護

    曉雲法師一生的畫作數量,至今尚未有完整的統計,也未有全集圖版出版。她的書畫作品隨著她不同時期在海內外展出義賣,而在許多不知名的私藏家手中。

    曉雲法師書畫作品與多元文化遺產具有非常的研究價值: 1. 她如同弘一大師,在俗已經是位享譽國際知名的嶺南女畫傑。她在俗與出家

    畫作,都有深度的思想與廣泛的藝術畫論為支撐,隨著思想的轉變(尤其中國文化與禪宗、淨土、天台思想皆入畫中)與實修的提升,呈現不同風格與豐富的人文素養,具有藝術史與宗教史的研究價值。

    2. 她的長壽與畫作見證了港陸台三地歷史的變革,以及民初許多戰爭,具有歷史的意義。

    3. 她是跨世界現代女性中,在多元領域有傑出成就者,是女性研究(女畫家、比丘尼、女教育家、天台女眾接法人等),是女性才華、勇氣、智慧、慈悲、度眾重要的典範人物。

    4. 她重視借鑒石窟藝術而創新,例如她親自前往阿姜塔石窟臨摹;另外她一生中雖無緣親到敦煌,卻深入研究與極力弘揚敦煌佛教藝術與文化,並曾聘請

    饒宗頤教授、蘇瑩輝教授等從事專題講座。尤其,為了契合現代人的根機,

    她主張革新繁複的敦煌經變構圖,而以單一主題及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佛經

    故事繪畫。因此曉雲法師對敦煌學的推動,代表敦煌佛教藝術與研究延續到

    台灣的繼承與創新,是敦煌學研究尚未被開拓的領域。

  • 19

    曉雲法師在佛教藝術上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以上筆者僅列舉數項研究價值,說明其時代意義及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尤其,如果能透過公私藏「數位典藏大合

    作」的方式,將能猶如敦煌藏經洞的文物保存般,既可以不妨礙現有保存者的所

    有權,又能使其畢生書畫作品完整保存,以及進一步發揮更大弘法與研究價值。

    二、研究

    如果說有可能建構「曉雲法師文化園區」的研究中心,那麼就必須將現有華梵大學的研究中心及未來應有的一併統合,因此就至少有四個研究中心。 (一)曉雲法師文化藝術研究中心 (二)天台研究與典藏中心 (三)勞思光大師研究中心 (四)華梵「禪覺」產業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聘請是專業研究人才,並有附帶的出版物、研究成果、研究資訊及研究概況。

    三、文化教育

    2015 年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在莫高窟的敦煌論壇說道:「現代科學技術與文化遺産的奇妙相遇與交融,爲文化遺産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撑,也使之

    在新的時代獲得新的生命。」38建設「曉雲文化園區」數位電影院與藝術音樂館,

    便是要讓將來也可能成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曉雲法師書畫藝術,在新的時代獲

    得新的生命。這項建設畫如果能取得新北市政府支持,將能豐富新北市及台灣在

    中華文化與佛教文化藝術資源,帶動台灣國際化行旅之教育學習、宗教參訪,成

    為人文旅遊新景點。 以下借鑒敦煌模式,針對曉雲數位電影院與藝術音樂館、網頁介紹與行旅服務加以說明。

    (一)數位電影院與球幕電影院

    借鑒敦煌模式的話,參觀「曉雲文化園區」的學人或遊人,首先須網上預約,抵達園區時先觀看兩種數位電影簡介,初步了解曉雲法師生平及其在「佛學、藝

    術、文學、教育」等領域之成就,完成前行教育體驗,才做接駁車到華梵大學參

    訪或接受教育體驗課程(如禪修、茶道、企業管理等。勞思光大師或其他重要領域之介紹亦可如下) 。 1.數位電影院:

    結合尖端科技,製作「曉雲法師生平與精品藝術」精采動畫,在如沐春風中,

    38朱羿,〈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數字技術使文化遺産“活起來”〉,2015 年 8 月。

    h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512316606903

  • 20

    自然體會曉雲法師智慧風華。 2.球幕電影院:

    以立體球幕影像,呈現曉雲法師若干幅數位珍品畫作,例如華梵鎮校之寶--「雪藏之家」,經球幕影像化後,將能使觀者彷如追隨曉雲法師攀雪山崖石,領

    略喜馬拉雅山「本地風光」的磅礡氣勢,於無言中感受其闡揚佛教文化藝術,以

    「清涼消熱惱,人間成淨土;文字般若妙法音,藝術三昧淨婆娑」的推行真義。 (二)藝術展覽館

    建設藝術展覽館,定期陳列不同主題的曉雲法師畫作、華梵大學師生創作及華梵大學相關展覽。 (三)藝音樂與戲劇表演廳

    建設音樂與戲劇表演廳,提供專業人士及華梵師生從事音樂、戲劇及舞蹈表演。 (四)網頁介紹:

    介紹「曉雲文化園區」相關文物保護、研究、陳列展覽、珍品展覽、數位典藏、行旅服務、華梵企業及基金會等資訊。 為了讓曉雲法師文化藝術普及群眾,並有手機導覽 APP 下載「曉雲文化園區」手機導覽 APP 集「曉雲法師生平簡介」、「雲山攬勝」、「珍品導覽」、「景區導覽」、「參觀預約」、「facebook」、「Line」、「微博」、「微信」等功能於一體,提供全方位的參觀導覽服務,使人手掌上皆有「曉雲文化」藝術寶庫。 (五)行旅服務:

    1.雲山攬勝:

    由華梵大學相關人員、課程與單位,

    訓練各種語言之專業導覽人員,並設置

    「語音租借導覽」,介紹「曉雲文化園

    區」各項景點,並陪同預約團體,乘坐

    接駁車至華梵大學參與各種世學世用

    (如:「企業管理」、「資訊」、「心理學」、「文學」等)與佛教之「禪修」、「茶道」、

    「曉雲法師書畫拓碑或雕版拓印」、

    「古琴」、「花道」、「藝術」、「劍道」

    等教育體驗課程。 2.行旅指南:

    提供行旅參觀須知,給人方便,省時利己。(為確保行旅者教育體驗品質,建議借鑑敦煌模式,限定每日行

  • 21

    旅人數,採事先網路預約、填寫個資、網路或郵銀匯款購票等措施)、台灣國際航班、公車、接駁車、火車及高鐵等各種交通時刻表、票價、地圖與旅行社等資

    訊。 3.食住行遊購娛:

    園區觀覽兼具「食住行遊購娛」多元項目,提供方便的人文行旅、文化藝術教育體驗、休閒及購物等活動。 4.行旅諮詢:提供電話、網路專人專線或語音諮詢參訪或行旅相關事宜。

    四、華梵企業

    (一) 食:

    以曉雲法師「覺之教育」--「禪覺慈悲」之利他理念,建立「華梵廚德」,輔導地方產業人士深入了解黑心食品對自他之危害,同時在「曉雲文化園區」境內

    (或以大華梵地區:石碇、深坑、坪林等為園區),協助地方產業研發與製造具有良心的食品,建立品牌信任感及良好的台灣形象,進而成為國際上「良心/慈心食品」之製造典範。 1.華梵蔬食: 建立現代化的大眾化素食餐廳,以安全暨快速烹調(可參考泰國法身寺廚房設備)、平價、健康、環保與推廣素食為訴求。 (1)對於教職員工及護持委員予以優惠,鼓勵以身作則茹素,響應國際素食環保節能活動。 (2)提供就讀本校僧尼及清寒學生免費用餐,並設置「專款」接受大眾護持。 (3)每年以「覺之教育」--「尊師孝親」為理念,於浴佛節、母親節、教師節、父親節三天,以折扣優惠方式,鼓勵全校師生響應「素食報恩活動」。 (4)每年歲末舉辦「歲末感恩餐會」,邀請護持委員用餐,以感念長期之護持。 以上四項措施,將有助於建立「尊師孝親」典範及落實華梵「禪覺」精神,並累積產業福德。 2.華梵天廚:

    志蓮淨苑出版的《志蓮素齋》一書提到:「現代人的新觀念形成強勁的需求,素食流行,人們越來越多地進入素餐館,希望在獲得健康的同時,也享受到美味,

    品味到文化,現代素食正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39如果我們借鑒志蓮模式,

    華梵也應該自己研發與烹調具華梵特色的精緻養生素食,提升素食烹飪文化,以

    契合或接引不同因緣者接受素食。 3.華梵禪茶體驗:

    39 參見:志蓮淨苑網站 http://www.chilin.edu.hk/edu/book_detail.asp?id=157

  • 22

    這是以茶道為主軸,結合佛教建築與古琴音樂的茶禪文化體驗。首先須與地方產業合作,研發具華梵禪覺特色的有機「華梵禪茶」,並請華梵建築系教師設

    計屬於華梵風格的「華梵禪茶室」,同時訓練一批富有華梵禪覺人文素養的茶道

    老師。另外,茶室的音樂彈奏的佛曲,則是取材曉雲法師禪詩新編的古琴曲,更

    特別的是這些古琴都是華梵師生自己研發親製的古琴。 4.梵禪茶茗點:與地方產業合作,研發、設計與製造各種具有台灣地方特色的養

    生、素食點心與伴手禮。 (二) 住:

    以實踐「華梵禪覺」為管理宗旨,由華梵相關單位企劃建設環保與禪風的綠建築;並訓練出具「親切、有禮、效率」等高度服務素養的專業管理與服務人材。 1.禪覺樓:提供園區研究人員與教職員工之宿舍。 2.亭雲樓:提供專家、外賓、遊客民宿與飯店,以駐足歇心,親晤雲山「白雲深處」

    40的禪境風光。

    (三) 行:

    曉雲文化園區專車(與新北市政府合作)及園區與華梵大學之接駁專車。 (四)遊:

    華梵大學位於大崙山西南坡,高五百六十公尺,最低處四百五十公尺,校園面積三十五公頃,是一所沒有圍牆之森林大學。在校園空間規劃上 41,充滿「園

    林思想」,著重「景觀境教」,依自然環境與大地素材,規劃出友道、威德、禪智、

    書香、院道五大景觀區,設置三友路(竹林、梅園、松崗)、阿育王柱、心鏡湖、大學之道、菩堤大道、自然教室、讀書亭、流光書屋、雙翼台、風空劇場、百丈

    寮、牧牛地、趙卅茶亭、法雨人華、華果同時、華開蓮現、大崙攬勝、古道熱腸、

    登天梯、精進軒、玉桂清泉、生態池、清涼亭、話農苑、藏六池、好聽溪聲、華

    梵農園等境教設施。曉雲導師也親為校園內的每棟樓館命名,使該樓用途名實相

    符,包括五明樓、薈萃樓、之安館、而時館、世學館、霓虹館、世用樓、統理館、

    于藝館、民先館、明鏡樓、明月樓、香積廚、六度樓、覺照樓等,從命名可以看

    出法師對硬體建築賦予的人文使命。 以上這些景觀,首先須依曉雲法師原意,設計出固定的人文行旅導覽路線,並請專家撰寫多種語言的相關簡介,方能提供導覽參照。其次,這些景觀有些因

    為年久失修,有些淹沒在荒煙漫草中,有些感覺還須注入新時代的佛教美學。例

    如從華梵堂、法華塔到菩提大道的阿育王柱、功德碑、華梵文物館與曉雲法師文

    物館,似乎可以打造成一區主要的華梵神聖空間。但是,華梵堂如果可能翻修並

    加強其佛教建築美感,阿育王柱與功德碑周圍,如果可以增加法輪、佛傳與阿育

    40陳清香:「曉雲法師在法美園住了好幾個月,有一次自香港來探望法師的友人,在山下和法師

    見面,循問法師的落腳處,法師指著山上被白雲深鎖的法美園,這位友人答說:「哦,原來法師

    的家就在白雲深處!」陳清香,〈白雲深處梵吟長──記戊申年的曉雲法師〉,頁 62。 41參見:華梵大學園林境教導覽 http://www.hfu.edu.tw/~pr/hfuen/

  • 23

    王本生經變藝術,將能強化大眾對華梵與阿育王柱的認識。又,華梵文物館及其

    周邊,如果可以參照當代一些文物館的空間規劃與展覽,將能增加人們對該館的

    參訪興趣。至於現今的百丈寮則略顯殘破,建議可以借鑒相關或文獻記載,使其

    建築與塑像更賦予歷史傳承與藝術性,尤其多數學生反映百丈清規字體太小且模

    糊不清,似乎可再細緻營造。而牧牛地(目前牧牛圖因殘破而暫時取下)建議仿造

    重慶大足石窟藝術,以石材為載體,延長景觀壽命與強化視覺記憶。 尤其,「牧牛圖頌」在曉雲法師修道與弘道過程,都扮演重要腳色。如先前所述曉雲法師於 31 歲(1942 年)於四川住靈巖山寺期間,見藏經樓〈牧牛圖頌〉,獲靜中消息。又 44 歲(1955 年)時,曾於華盛頓佐治城大學高柏萊大廳舉行畫展,由大學前董事長慕莎夫人主持,當時學生對十幅「牧牛圖頌」喻身心修攝之禪境

    等畫頗感興趣42。因此,華梵茶道中的「禪」,如能從曉雲法師天台禪法與禪宗

    的「牧牛圖頌」義理吸取精華,當更能契合機理。

    (五)購:

    如前所述,志蓮淨苑以「菩薩五明」作為辦學宗旨,這一點正與曉雲法師的

    辦學理念相同。曉雲法師親自將華梵大學行政大樓命名為「五明樓」,並在華梵

    大學設有文學院、工學學院、藝術設計學院(2008 年還設有佛教學院),正說明曉雲法師的覺之教育,是希望透過「菩薩『五明』中學」,從「做中學、做中覺」,

    培育出優質的社會青年。

    如果借鑑「敦煌模式」與「志蓮模式」中,主體機構附設有文創品購物區的

    話,那麼「華梵 Maker 工廠」的建構將能使華梵師生的創意化為成品,而「華梵世界文物」(HFU Wold—All In One)的文創品購物區,也可提供漢傳、藏傳與南傳等跨傳承、跨宗派、跨道場的所有出家與在家修行者,提供他們購買「食衣

    住行」(All In One)等生活及修道需求,減少分置各地購物的麻煩。還有為中國四大名山及海外重要佛教聖地,設計富有人文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將提升佛教聖地

    文創品的美學內涵。

    目前,坊間雖有不少佛教文物店,但多半是繼承、守舊與複製居多,少數如

    佛光山、慈濟、法鼓山與靈鷲山等,雖開發出許多創意佛教文物,但多富有濃厚

    的企業識別或以滿足自身體系信眾需求為主,且其產品多半委外設計與生產,並

    沒有如華梵大學有從「教學—自創—生產—銷售」等先天條件。大陸的佛教文物類型與設計款式顯然比台灣多元,但是以冬衣為例,保暖的衣物多半厚重且體積

    龐大,對於佛學院的學生或僧團出家眾而言,在有限的僧寮內擱置大衣物或外出

    攜帶登顯不便 43。 尤其,現在因為交通便利,地球村,導致不同修行的傳承,可以在短時間快

    42 43去年元門太極拳團體師生,發起供養本校佛教學系及其他科系所有出家法師僧衣,由於華梵冬

    天風大濕冷,當時筆者於大陸購買一批僧衣中也採購披風,但因為體積太過笨重,同學置物櫃與

    背包無法容納,因此披風出外禦寒的美意僅能留在室內打坐用。因此,興起筆者改革僧衣材質的

    構想。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B7%9D

  • 24

    速地交流與参學,但是快速與頻繁往來不同地域與氣候之際,如果基本裝備不足,

    或行李過於笨重,都可能增加自己或他人的不便。還有在廣大的漢傳佛教寺院的

    重大法會中,幾乎都可以看到一群人負責排供佛的水果,這不知何時形成的漢傳

    佛寺文化,隨著幾乎蔓延發燒到整個東南亞,不僅耗大量人力、時間與報紙,所

    耗費的大量膠捲也有環保的爭議。 因此,如何善用現代科技、新時代材料,甚至自己研發環保原料,然後以嶄新的設計理念,開發出方便、輕便、實用、簡約、環保的華梵禪覺文物,將是華

    梵大學跨領域教學與創造的新使命。主要研發佛教文物列舉如下:

    1. 佛像及供具: 提供外界將曉雲法師或華梵師生繪製的佛像設計的佛菩薩複製品請回家供

    奉,還有各種香爐等佛教供具。另外,也可以各種佛菩薩的香堂,例如最多人供

    奉的釋迦、西方三聖、觀音、文殊、普賢、彌勒等,由華梵大學跨域專長的多位

    華梵教師,聯合創作幾套具和諧風格的「華梵佛堂」,依各自專長負責主尊塑像、

    佛畫背屏、書法對聯、陶瓷佛燈、精工舍利涵或香爐、木製佛桌、植物染桌巾或

    蓋經布等。

    2.環保香:

    在有機茶與茶禪文化藝術逐漸被深耕之際,「佛教環保香」的深度文化研究、

    環保產品開發是有必要的,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是以有毒的「香」供養佛或毒害

    自身,因此「環保香」將是這個注重回歸健康、自然與環保的當代中,下一波文

    化與生活美學的熱門議題。華梵大學如果具有領航的研究與產品開發,將成為所

    有漢藏及南傳等各傳承佛教徒與普羅大眾的福音。

    3.植物染文創品:

    華梵大學如果能學習慈濟、法鼓山與志蓮淨苑,意識到環保在當代的重要性,

    或許也可以開設相關課程,培育出一批專業的師資及學生,達到資源再造的教學、

    研究與文創開發。尤其華梵滿山盡是樹木植物,如果能從植物萃取天然染料,研

    發植物染的藝術創作與文創作品,結合正念禪修與心理學,也可以成為本校特色,

    從而在社區發展的相關教育與創作課程。

    4.各種華梵文創品:

    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工業設計學系及佛教學系等,應可進行跨領域合作,以「簡約、

    輕便、素雅」的禪覺風格及「環保、多功能、實

    用」的生活訴求,致力開發全世界漢傳、南傳、

    藏傳各種傳承,出家僧侶及在家修行者「食、衣、

    住、行、休閒、運動」,各種相關的生活必需品、

    禪修用品及各類佛教文物用品。尤其,台灣近幾

    年紡織以科技之名再度起死回生,拜科技紡織之

    賜,華梵應可對各種佛教文物從材料與外型,進

  • 25

    行適當的改革與創新。例如:環保科技羽絨衣、鳳梨纖維皮革44及廢料變黃金-

    綠色生質材料開發與製造45、透氣輕薄且耐高寒披風或外套、防水又合乎人體工

    學的僧鞋及居士鞋、僧眾的保溫缽、後背包、側背包、雨傘、文具等,或是為那

    些受傷或身體障礙無法盤腿靜坐者,設計特殊禪坐椅。

    5.華梵e-Reader:46 今 2016 年 8 月筆者在前往加拿大的飛機上,及抵溫哥華後在該地的 Sky-Train,發現有許多人使用 e-Reader 在閱讀電子書,這種電子書與手機、平版或電腦最大不同在於以「不傷眼睛」、「輕薄小」、

    「單一功能」及、「續電力久」為訴求。但可惜是

    是類電子閱讀

    器,只提供廠商合 作的特定電子

    書,讀者不能放置 任何自己需要

    的電子書在內。

    對於佛教徒 與佛學研究者

    而言,最希望是有 一部大藏經或

    隨身課誦本,乃至 於修法儀軌都

    可以裝置在內不 但可以滿足自

    修閱讀、多人共修或大型法會使用,也可以減少紙本砍伐樹木資源的耗損。如果

    說華梵大學可以經由跨領域合作,開發一本華梵 e-Reader 的話,或許還可以成為佛教徒助印佛經的新選項!

    (五)娛:

    如果借鑑「敦煌模式」與「志蓮模式」,創造出的人文

    行旅則偏向於以科技及境教,

    讓人們體驗曉雲法師藝術文

    化及華梵的覺之教育。但是,

    溫哥華科學博物館 (Science World Vancouver),則是

    一種可以讓讓全家大小在裡面玩創一整天而不知疲

    憊。主要的原因是,它經過很多跨領域知識菁英,

    共同將大自然、生命與身體科學,透過親手體驗,

    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人們了解艱深難懂的科學、物

    理學等知識。這座博物館具有知識,學習,修閒,趣

    44 鳳梨人造皮革,參見:http://www.synthleather.com/technic/text.jsp?id=39308&subjectType=6 45 廢料變黃金-綠色生質材料開發與製造,參見: http//www.fashionexpress.org.tw/focus/paper/3975312034 46華梵 e-Reader 可以包含佛教與中國傳統思想電子著作。

  • 26

    味,創造,老少咸宜,親子互動,容易操作,安全等特質。 以其中認識身體這個部分來說,筆者返複操作、觀看這個機器上的圖片變化、讚嘆創造者的智慧,發現他們是以簡

    單的機器操作,讓人們從變化的圖像中認識身體會自然老化

    的道理,即是是幼稚園的小孩都能親自操作與經由父母在旁

    解說而有些認識。這些圖片,剛好可以讓佛教徒用來修習無

    常觀與白骨觀。可見外國人教育小孩是非常重視親身體驗的,

    他們似乎要讓小孩從小知道,身體終究是一堆白骨,但是接

    下來怎麼辦呢?答案很可能在一樓與護外的環保分類與環

    保藝術。他們以遊戲的方式,教育人們如何垃圾分類與資源

    回收,而所有環保藝術作品,都讓人驚嘆與會心一笑。種種

    寓教於樂的措施,目的似乎述說著要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

    不應任意汙染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另外也應想辦法把自己

    製造的垃圾變成黃金,最後希望整個加拿大居民呈現的生命

    的意義是,如何以強健的體魄,開發自己的創造力,貢獻社會!

    溫哥華科學博物館的教育體驗是成功的,如果曉雲法師文化園區也能有類似寓教於樂的科技設備,或許更能獲得廣大群眾的接受。例如:也可以從科技闖關遊戲

    中,體驗曉雲法師「寰宇周行三十二國」;或者抗戰時期畫寫長沙大捷的緊張與喜

    悅;甚至於是體驗她一生辦學的經歷以及如耕牛般的辛勞……等。

    五、基金會

    一個團體如果需要永續經營,在現代環境中最普遍的便是透過基金會的支持。因此,「曉雲法師文化園區」也需要相關的基金會支持,一方面讓有緣人廣植福田,

    一方面讓曉雲法師的藝術文化成為全世界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

    伍、結論

  • 27

    屈濤曾經說過:「中國近代史上,以藝術與佛法完美結合者,最重要的大師級人物為弘一法師,他以書

    法為載體弘揚佛法。當代台灣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

    師是以禪畫來詮釋佛理,可謂『藝與道合,藝通乎道』,

    弘揚佛教傑出的代表人物。」47曉雲法師與弘一大師確

    實是能將道藝完美結合的佛門英秀,但是曉雲法師更

    不同的是,她還有更多入世的作為;尤其她以一個小

    女子卻能在跨世紀時代,突破傳統女性對家庭與男性

    的依賴,展現出「藝高人膽大」的勇氣以及「高高山

    頂立」的禪行,但她又始終以「深深海底行」的踏實,

    孜孜不倦地勤學、度眾,最後以「受一切苦不以為勞,

    於諸功德不取不捨」這種無我的精神,將所作所為銷歸空性,為世人樹立了「般

    若禪行者」的典範。 從其畢生獻身教育的歷程來看,華梵大學正是她一生所學、所教總結性的「大畫」;現任高柏園校長更說這是一幅「未完成的大畫」,還留待所有華梵人不斷地

    接力!華梵的薪火除了是所有「人師」的重責大任,更待更多莘莘學子好好在山

    林中參究,如何萃取「華」與「梵」的「覺智」,從「五明」中開創自己的美麗

    「人生」。然而,曉雲法師的「覺之教育」,似乎很難單靠唯一的教科書或「覺

    智與人生」的必修課程,讓華梵學子們領略佛教義理的精深廣博,以及廣大群眾

    了解諸佛菩薩及淨土微妙莊嚴。因此本文提出借鑒「志蓮」與「敦煌」模式,透

    過殊勝的境教及高科技數位影像的呈現,傳播曉雲導師「覺之教育」思想與文化

    藝術精華! 從法華圓融實相與天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的理論來看,敦煌

    石窟數字中心,以尖端科技及球幕

    電影,讓敦煌的佛菩薩與宗教歷史

    完美再現與再創,就法華與天台的

    義理而言,這些高科技的數位佛像

    其實都可以視為諸佛「法身」的「方

    便」示現,目的是為了讓所有人都

    能「以像引心」,覺悟開發自己的

    慧命。在無盡生死無常輪迴與無窮的法界中,所有有為法甚至連滄海中一粟都不

    如,終究隨著幻化的緣起而回歸空性。然而,曉雲法師在所提倡的「覺之教育」,

    指涉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呼應諸佛本懷,具有普世的價值,也是所有

    獻身教育界的人師終生努力的目標。 另外,本文還提出借鑒敦煌與志蓮模式,建立華梵文化產業負責平面與影音 47 屈濤,〈窮觀極照,心與物冥—曉雲法師畫作觀後〉。

  • 28

    出版;旅遊紀念品、佛教

    工藝與佛教僧俗服裝及

    用品之設計,最後由「華

    梵 Maker 工廠」完成製造。對學術研究有興趣與能

    力的同學,也可以在創作

    與實驗中加以文字與影

    像紀錄,撰寫相關的學術

    論文,因此「華梵的

    Maker」並非僅是為了理想的完成或商業考量,還

    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

    值與意義。學生可能因為

    須要設計佛教文物,而主動認識佛教、研讀佛經、學習外語、而對佛教藝術與文

    化、海內外佛教茗山古剎與石窟聖地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在「做中學與做中覺」

    中,真正體驗曉雲法師提倡覺之教育的用心良苦。 在借鑒敦煌模式之餘,可以注意到曉雲法師創辦的華梵大學,其實就是台灣的藏經洞,而曉雲法師就是華梵藏經洞最傑出的建築、景觀與繪畫大師,她使用

    的載體是移動式的畫作與書法,就細細鋪陳在華梵的山林泉石之間,每一石一景,

    都有法華「覺悟當下一切圓滿」,無須「心外求法」的指涉意義。因此,華梵人

    師與學子若要落實跨域的產學課程與製造,便不能忽略曉雲法師將行政中心命名

    為「五明樓」的意義。

    菩薩從「五明」中學

    習與創造,但須以佛教根

    本精髓「內明」為體,「工

    巧明」為用;也就是每位

    華梵人都應積極萃取曉雲

    法師「覺之教育」的精華,

    以開發自覺的創造性與利

    他的慈悲心,同時更應該學習天台的數息觀或

    念佛等禪法,覺察煩惱、面對煩惱、處理煩惱、

    放下煩惱;在能自我安頓身心後,方能如源頭

    活水,展現出無限的洞見與更多創意與創造。

    曉雲法師將「出家生涯與弘法事業之歲月

    與精華」獻給了台灣寶島,雖然行政院頒給她

    「國家薪傳獎」的殊榮,但就曉雲法師這樣大

    悲又無我的菩薩而言,其實是不增不減的。只

    是台灣以及新北市政府,是否真能深刻了解這

  • 29

    是一塊足以讓台灣發光、發亮,足以吸引全球人士爭相朝拜,足以讓許多有緣人

    開啟生命寶藏的「如意寶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