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1 季风书园 NO.375 light and heat 光·热
68

jifengshuxunno. 375

Apr 06, 2016

Download

Documents

Jifeng Books

Made by 上海季风书园 Shanghai Jifeng Books Co.Ltd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jifengshuxunno. 375

1

季风书园NO.375

light and heat

光·热

Page 2: jifengshuxunno. 375

编后小记

2

编后小记这期书讯,几乎挑不出什么特别值得说的书,这册《欧洲文明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上、下)可能是唯一值得说的,我们就说说这部书。

这是部名著,奥地利历史学家阿方斯.多普施著,我没有仔细去查,但应该是反驳文

艺复兴以后兴起的“黑暗中世纪”说法的较早的史学著作,而最近几十年来,关于“黑

暗中世纪”其实并非如此黑暗的种种史料也渐渐揭露及丰富起来,人们对中世纪已有了

新的认知。

然而,人们的历史叙述是多么地依赖于当时的观念啊,尤其当此观念与历史的潮流

或逆流相叠加的时候。多普施在全书的第一章“当代思潮对历史研究的影响”中详细地

Page 3: jifengshuxunno. 375

编后小记

3

检讨了这一现象,这部分当有特别意思,它对我们在接受各种似乎有理的历史叙述时提

供了警诫,事实上,这些叙述,常常是由政治偏见造成的误导。

多普施说,对中世纪的偏见是“伴随着 15 世纪中期那场伟大的智识运动而成长起来

的”,这场运动就是文艺复兴。关于罗马被蛮族征服的这个重大问题,古典文化的复兴

运动不自觉地对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愫。“研究者们对古代世界研究与赞赏的愈多,

他们将古罗马的衰亡当做民族灾难的感觉也就愈强”。这个时候的研究者们,会看不见

罗马衰亡时的种种惊人腐败和堕落,而只以罗马文学和艺术的黄金时期为背景。于是,

南方的日耳曼人,那些在当时及后来的漫长岁月中创造了自由人的平等自治的人们,就

被作为伟大罗马文明的局外人,成为文明的敌对者和摧毁者。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们借助于对历史的误读拉开创建伟大新型国家的历

史帷幕,但那是世界史上的特例,那些曲解了的历史也在现代生活取胜之后回归了真相,

而今天的人们,在曲解近 300 年普遍正义艰难取胜的近代史后,也能拉开同样的历史帷

幕吗?

2014.11.5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Page 4: jifengshuxunno. 375

目录

4

目录

编后小记

目录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战后欧洲史(全

四册)》

《欧洲文明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匈牙利新<刑法典>述评》

《中国近代的财与兵》

《中国乡村:论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英

文版)》

《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

会》

《抗战大后方金融研究》

《清史大纲》

第二部分

《农地城市流转中失地农民福利问题研

究》

《媒介与公共空间 ——<申报·自由谈>

(周瘦鹃时期)研究》

《 行 动 中 的 绘 画 : 刘 小 东 笔 记

(1998-2014)》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甘地自传》

《阿垅致胡风书信全编》

季风本周排行

非学术类

学术类

声音

刘震云:俺村、中国和欧洲

刘仲敬:威权是什么

任剑涛:孤芳自赏是对民族不负责任的表

评论

谈谈谈书的书

杨潇:公知的前世今生

美国往事:穷政府加公债催生民主法治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社科类

经管类

人文类

艺术类

三辉链接

六十年前的思想事件——《解<周官>》序

言一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

园读书俱乐部

Page 5: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5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战后欧洲史(全四册)》

《欧洲文明的经济与社会基础》

《匈牙利新<刑法典>述评》

《中国近代的财与兵》

《中国乡村:论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英文版)》

《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

《抗战大后方金融研究》

《清史大纲》

Page 6: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6

《战后欧洲史(全四册)》[美] 托尼·朱特 / 林骧华等、王晨 校 / 中信出版社 / 2014-9 / 168.00 / 现代史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是当今世

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

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

广泛运用 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 34 个国家,

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

现现代欧洲 60 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

师级历史杰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

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

首脑人物隆重推荐。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

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

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

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到成立互助合作

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

就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政

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

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托尼•朱特说:

“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对于现代公

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

托尼•朱特(Tony Judt),全球百大思

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1 世纪初最

顶尖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以其对欧洲问题和

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1948 年出生

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

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

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其主要

著作有《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重估价

值:反思被遗忘的 20 世纪》《责任的重负:

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 20 世纪》《思

虑二十世纪》等。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誉

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时间

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

目录

总目录:

卷一《旧欧洲的终结 1945—1953》

卷二《繁荣与革命 1953—1971》

卷三《大衰退 1971—1989》

卷四《旧欧洲 新欧洲 1989—2005》

分卷目录:

卷一《旧欧洲的终结 1945—1953》

前言与鸣谢

导言

第 1章 战争遗留的问题

第 2章 惩罚

第 3章 欧洲的复兴

第 4章 难以安定

第 5章 冷战来临

……

名家推荐

我非常赞同当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

关于欧洲的论述。

——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

(JoséManuelBarroso,欧盟委员会主席)

托尼•朱特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

一个伟大的人。

——马丁•舒尔茨(MartinSchulz,欧洲议会

议长)

Page 7: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7

《欧洲文明的经济与社会基础》[奥]多普施(DopschA. ) / 肖超 / 大象出版社 / 2014-6 / 98.00 / 历史研究

本书作者通过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和材料,

反驳了传统的中世纪初期日耳曼与罗马之间

关系的史学理论,重新揭示了罗马与日耳曼这

两个向来被认为彼此水火对立的世界,是如何

经过缓慢的、各种不同经济与社会元素的延接

与熔合,最终浇铸出一个单一的西方欧洲文明

的。

阿方斯·多普施(Alfons Dopsch),1868 年

6 月 14 日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波西米亚

(Bohemia)一个名为罗布西茨(Lobositz)

的小镇上,该地区即如今捷克共和国的洛沃西

采(Lovosice)。多普施于 1886 年开始在维

也纳大学攻读历史学,后于 1890 年获得博士

学位,并在 1898 年成为维也纳大学的史学教

授。在那里,他一直执教到 1937 年。1953 年,

多普施逝世于维也纳。

节选

莱斯太尔(Raztel)依据现代旅行者们对

于非洲和美洲的描述而推断认为,原始民族居

住在天然的空地上,这些空地分布于河岸、湖

边或是原始森林的边缘,他们一般不会深入森

林内部。约翰尼斯?霍普斯(Johannes Hoops)

则强调了下述的事实:“原始森林是人类的敌

人而非朋友,原始人可能会进入森林探险,但

不会定居在那里。”鉴于史前时期的森林规模,

当时不太可能有大范围的空地用来耕种,但是

森林边缘的开阔土地,却为古人的生存提供了

必要条件。“在这儿有着自由的活动,广阔的

牧场,以及对于打猎而言至为丰富的野味。我

们的驯养动物、我们的庄稼与野草、以及我们

的整个文明都表明,这些开阔的土地就是他们

的家乡”。在 1920 年,瓦勒(E.Wahle)全面

而深刻地探讨了“前罗马时期西南部德国的适

宜于定居的自然基础”,并详细地揭示了新石

器文明与地质条件及植被分布(高沼地

(moorland)、黑土和黄土地区)之间的紧密

联系。瓦勒最近的文章《新石器时代的日耳曼》

(Germany in the New Stone Age,A.Hettner

—Festchrift,1921,9—18)则对植被的地

理分布和定居历史之间的关系作了补充说明,

“游牧者们跟随着那些空地或是覆盖着矮树

丛的平原以及草地,而这些地方在当时正在逐

渐地出现”。

目录

《欧洲文明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上)》目录:

中译者序

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 当代思潮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第二章 所谓的“最早”期(恺撒与塔西佗)

第三章 大迁徙时代罗马人与日耳曼人

第四章 5—6世纪时日耳曼人对土地的占领

第五章 罗马晚期与中世纪早期的土地划分与

农业经济

第六章 政治结构

第七章 社会的重构

第八章 教会

第九章 封建主义的兴起

第十章 城镇生活的发展

……

Page 8: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8

《匈牙利新<刑法典>述评》珀尔特·彼得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14-10 / 60.00 / 法典研究

《匈牙利新<刑法典>述评(第 1-2 卷)》以法律条款为纲,

结合欧陆法系和时代形势,对匈牙利新《刑法典》总则部分做

了较为详尽的述评和例析。全书共分十二个章节,由数位专家

执笔,紧扣立法意旨,并佐以大量司法实践案例,具有很高的

参考价值。

节选

因为如果被害人(一个或多个)的被动行为目的是维持某

种不法状态,且导致这种状态的行为本身就是犯罪的话,也就

是说受害人的被动行为本质上是为了延续其已经犯下的罪行的

话,就算被害人在其行为阻止的时刻并没有发起主动攻击,也

照样构成不法侵害。因此,为了改变由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状态

而采取的行动不被看成是违法行为。这种行动之所以不违法,

是因为被害人所发起的违法性暴力还在持续,而这种暴力的延

续不仅体现在被害人的被动行为之中,还体现在法律对象身处

的持续危险处境里。在考虑到所有这些方面的基础上,法院判

定被告人在犯罪当时面临着直接威胁性不法侵害,且除了采取

自卫行动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将其阻止,而这种不法侵害则

正是看守他们的 5个俄罗斯人所犯罪行的后果。

正如笔者之前所提到的,对于这——N决理由笔者只是部分

赞成,不过可以肯定,在这段得以公布的判决理由全文当中没

有一处出现“过失”一词(也没有其变形)。法院从头到尾都

——非常明确地——只是在讲“被动行为”,而非“过失”,

而这一情况也非偶然。简言

之,从这段得以公布的判决理

由来看,笔者可以明确的一点

是,作出这一判决的专家团最

起码也清楚——且其理解方

式与引述这段判决的人不同

——刑法的基本法理规则就

是:被动行为不等于过失。或

者说,他们清楚刑法意义上的

过失并不等同于单纯的“什么

也不做”,即被动化。我们在

之前的章节里也曾解释过,过

失的内容大于被动行为是刑

法学和审判实践中流传已久

的一种主流观点,在此不再赘

述。刑法意义上的过失是指行

为人对可能行为(本体元素)

采取的与违背义务(规范元

素)的不作为。

目录

前言 2012 年第 l00 号法律—

—刑法(珀尔特·彼得博士)

匈牙利基本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合法性原则(瓦什库

提·安德拉什博士)

一、刑法合法性

二、罪刑法定

参考文献

第二章匈牙利刑法的效力(珀

尔特·彼得博士)

一、时间效力

二、地域和人的效力

参考文献

司法实践

……

Page 9: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9

《中国近代的财与兵》刘刚、李冬君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4-10 / 38.00 / 近代史

中国传统所谓“政权”,到头来,只是财

权与兵权。本书中,作者提出这样一种新的近

代史解读视角,首次从兵权、财权角度看近代

史。作者认为,自宋、明、清至于民国,纷繁

百态无外乎地方兵权、财权与国家兵权、财权

的博弈。而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虽一脉

相承,却各有千秋,正如作者所说“近代化的

许多事业,往往都从曾国藩开头,李鸿章来完

成。”后来者袁世凯与各方势力的较量,也是

以兵权、财权相博。除了视角新颖,本书中的

许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中国也曾有过

波澜壮阔的民间海权时代;地缘政治,中国古

已有之,发展出五条地理线,推进历史发展。

文字表述延续作者一贯的风格,将文化个体性

融入历史写作,自成一体,读罢让人顿有酣畅

淋漓之感。

刘刚,自由写作者,主要著作:《文化的

江山:重读中国史》(与李冬君合著)、《通往

立宪之路:告别晚晴的近代史》(与李冬君合

著),以及《中国史诗》卷一“从天命观到帝

王术”、卷二“自由的寓言”等。

李冬君,历史学博士,主要著作:除与刘

刚合著上述书外,还著有《儒脉斜阳:曾国藩

在官场与战场》、《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孽海自

由花》、《中国私学百年祭:严修新私学与中

国近代政治文化系年》,译著《叶隐闻书》、

《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等。

目录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宋城故事:近代化的选择——重商主义还是消

费文化

货币经济是险滩

喝茶喝通了世界——17 至 19 世纪中国人如何

参与世界历史

官商的后路——19世纪中国商人的国际化生

“民心”背后那只手

天朝新兵法——“师夷长技以制夷”

以理学用兵

“圣人子弟兵”——曾国藩治军

跟朝廷扳腕子

国防之缘起

国家军系化——从湘淮军系到预备共和

通商与商战

商战与官战

李鸿章做“局”

勿忘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经制外的中国

大清“拆女”

老佛爷训政

颐和园挖坑

宫斗与官战

末世“不差钱”

李鸿章之死

“碰瓷”碰出新权威

自治的悲歌

新权威之殇

借洋债搞共和国

以兵法为国法

……

Page 10: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10

《中国乡村:论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英文版)》萧公权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4-6-1 / 158.00 / 行政管理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一章。第一部分专

门探讨乡村地区的行政划分和基层组织划分,

即研究村庄、市集、城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

如何成立。第二部分专门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设

置乡村的统治体系,分别探讨了警察性的保甲

制度、税收性的里甲制度、饥荒控制性的粮仓

体系和思想统治体系的设置情况。第三部分探

讨了乡村政治统治体系的运作效果,分析了家

族与这个统治体系的关系,以及乡村对它的行

为反映。

萧公权(1897—1981),20世纪享誉海内

外的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曾执教于中美

各大学。1926 年在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后回国,

先后在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清华

大学等名校任教。1949 年底赴美出任西雅图华

盛顿大学教授直至退休,讲授“中国政治思

想”、“中国社会制度”以及“中国政治思想

与制度”等课程。萧公权毕生从事政治学、历

史学和哲学研究,其学以政治思想为主,兼及

文、史、哲、艺术、诗词等方面,学贯中西,

卓然有成,其学术思想之博厚与精深,行文之

细密与笃实,对史料的钩沉及其鞭辟入里的分

析,在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是罕见的,因

而被誉为“融合中西两大学统菁华之学人”。

目录

第一编乡村地区的组织

第一章村庄、市集与城镇

第二章基层行政组织:保甲及里甲

第二编乡村控制

第三章治安监控:保甲体系

第四章乡村税收:里甲体系

第五章饥荒控制:社仓及其他粮仓

第六章思想控制:乡约及其他制度

第三编控制的效果

第七章村庄控制的效果

第八章宗族与乡村控制

第九章乡村对控制的反应(一)

第十章乡村对控制的反应(二)

第十一章总结与后叙

附录一 里甲组织的变异

附录二 清代以前的粮仓体系

附录三 “耆老”

注释

……

丛书

萧公权文集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政治思想史(萧公

权文集)》,《小桐阴馆诗词》,《康有为思想

研究》,《中国乡村》。

Page 11: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11

《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李金铮 / 人民出版社 / 2014-10 / 60.00 / 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在中国乡村史研究中,区域视角具有重要

的方法论意义。“华北”是学术界公认的区域

概念,《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

社会》围绕“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进

行了多侧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分四个部分:一、

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二、二

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调查;三、从冀中定县

看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经济。四、中共革命与华

北乡村社会。作者试图达到以下目标:将地方

置于整体之中,凸显华北乡村的地方特性;注

重近代华北乡村历史变迁及其动力的探讨,呈

现传统、现代与革命之间的连续、断裂与张力;

强化问题意识,提倡理论与实证的互动,通过

与以往相关研究的对话与论辩,提高解释力。

李金铮,1965 年生,河北献县人。历史学

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

史、乡村史、中共革命史。现任南开大学历史

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历史

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

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在《历史研究》、《近

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共党

史研究》、《社会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

篇。著有《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借

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

贷研究》、《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

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等。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编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

第一章整体史:历史研究的“三位一体”

一、碎片研究是整体史形成的基础

二、整体史关怀下的碎片研究

三、宏观史学是整体史的最高追求

第二章区域路径: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研

究方法论

一、区域选择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三章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十大论争

一、失调还是适度:人地关系论争

二、集中还是分散:土地分配关系论争

三、紧张还是和谐:租佃关系论争

四、大农场与小农场的效率比较:经营方式论

五、解体还是延续:家庭手工业论争

六、如何评价高利贷:金融论争

七、商品化的动力:市场论争

八、追求利润还是谋生第一:经济行为论争

九、发展还是衰落:经济演变趋势论争

十、资本主义成分还是封建势力占优势:经济

性质论争

结语

第二编 20 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调查

第四章另一种视野:民国时期国外学者与中国

农村调查

一、开拓性的农村调查

二、寻得事实以改良农村

三、以村庄为基点的区域性调查

……

Page 12: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12

《抗战大后方金融研究》刘志英 / 张朝晖 / 重庆出版社 / 2014-6 / 74.50 / 抗日战争研究

本书以 1937 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

面爆发为起点,以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彻

底胜利为终点,内容涵盖了中国战时首都、大

后方各省区市档案文献中关于金融方面的史

料文献,充分展示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各族人

民为民族解放,在维持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做出

的丰功伟绩,也反映出抗战时期日本侵华给重

庆乃至全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创伤。

刘志英,女,四川资阳市人。博士(后),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

国近现代经济史、金融史。从事中国近现代史、

经济史、金融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张朝晖,男,江苏南京人,现为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担任过毛泽

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中国近代史、现代

史、文化大革命史专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经济

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节选

淮盐商经济实力雄厚,又有深厚的政治根

基,淮商进入四川,对川商的利益形成了巨大

威胁。管理盐务的机构,一是专管行政的盐运

使署,另一是专管税收的盐务稽核所。这两个

机构在抗战爆发前不久合并为盐务管理局。川

盐银行面对抗战初期复杂的竞争状况,为了巩

固业务,积极的筹谋对策以资应付,频繁与盐

务管理局进行协商。最终商得盐载押汇由川盐

与金城、中央、中国农民四行联合办理。川盐、

金城、中国农民各承办放款的 1/5,中央承做

2/5,以后所增产之盐的押汇业务由川盐银行

单独承做。如前文所说,既然有承做押汇业务,

必然有保险业务,最终保险方面盐务管理局规

定“凡所押盐载在船必须投保水险,在仓必须

投保火险,其保险单应过人银团名下。押款盐

载投保水险必须向川盐银行办理,如商将盐投

保水险时应会同川盐银行保险部检查装盐船

只,如船身朽坏,得商请甲方饬令更换。其存

仓之盐投保火险,则有组织银团各行之有保险

部者按成摊保”。

目录

导论 1

一、抗战大后方的概念辨析 1

二、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4

三、抗战大后方金融研究的说明及主要内容

14

抗战大后方金融总论

第一章 抗战大后方金融研究的史料开发与利

用 21

一、抗战大后方金融档案资料的概况与开发

21

二、民国时期的金融类著作与期刊的开发与利

用 30

第二章 清末民初的中国西部金融业 37

一、清末民初西部地区传统金融业与金融市场

37

二、清末民初西部近代金融事业的起步 45

第三章 抗战时期大后方金融网的构建 55

……

Page 13: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13

《清史大纲》萧一山 / 上海古籍 / 2014-10 / 32.00 / 中国历史研究

本书为萧一山清史研究代表作,于 1944 年撰成,主要表达

了他的“民族革命”观点,因此,这方面的内容占据了全书的

一半以上。全书共分为十章四十节,其中第五、七、八、九、

十章为关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清政府受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

条约、中国边疆危机、中日关系及甲午战争、列强瓜分中国,

以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史事叙述,贯穿了国人

自强御侮的“民族革命”主旨。第六章叙述了太平天国运动,

并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对辛亥革命有“先机之启示”。前

四章则简略记述从后金汗国至鸦片战争问二百余年的历史。全

书言简意赅,引证精当,充满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

现了作者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经世”目的,可谓

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

萧一山,中国历史学家。江苏徐州人。一生专治清史。凭

一己之力撰写而成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文笔

流畅,史料详备。梁启超、李大钊、朱希祖诸前辈及日本今西

龙博士等亲为之序。被誉为“奇人”。人们将他与孟森并称为

中国清史研究的两大奠基者,又与简又文、郭廷以并称当代著

名研究太平天国史专家。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明清之际

第一节 后金汗国与大清帝国

第二节 明朝覆亡与清室入主

第三节 清初政治与建国方策

第四节 国际交通与西力东渐

第二章 民族革命之酝酿

第一节 革命运动之倡导者—

—郑成功

第二节 革命集团之组织

第三节 革命之屡起屡蹶

第四节 清廷钤制之政策

第三章 大清帝国之盛衰

第一节 康雍乾三朝之政治

第二节 康雍乾三朝之武功

第三节 钤制政策下之学术

第四节 清运之渐衰

第四章 近代之社会与经济

第一节 政治社会之组织及其

寄生者——士大夫阶级

第二节 城乡社会之组织

第三节 人口与土地

第四节 人民的生活及习俗

第五章 民族革命之新对象

第一节 英人请订平等邦交

第二节 帝国主义闯进了中国

第三节 不平等条约的造成

第四节 民族自觉之先导

第六章 民族革命之壮澜

第一节 太平天国革命之背景

第二节 太平天国之前驱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兴亡

第四节 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

第七章 曾国藩与李鸿章

第一节 曾国藩之经世学与湘

第二节 曾国藩与自强运动

第三节 湘淮军代兴之关系

第四节 李鸿章及自强运动

第八章 西方帝国主义之压迫

……

Page 14: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14

第二部分

《农地城市流转中失地农民福利问题研究》

《媒介与公共空间 ——<申报·自由谈>(周瘦鹃时期)研究》

《行动中的绘画:刘小东笔记(1998-2014)》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甘地自传》

《阿垅致胡风书信全编》

Page 15: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15

《农地城市流转中失地农民福利问题研究》聂鑫 / 人民出版社 / 2014-9 / 34.00 / 福利制度

农地城市流转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土

地资源竞争配置的结果,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

经之路。一方面,农地城市流转在满足城市土

地需求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

步。另一方面,无序的流转也带来了一系列不

可逆转的生态和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

书稿从福利经济学、公平正义理论以及农地城

市流转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讨论。然后在实

地问卷调查和相关部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获

取大量实地农民相关的一手数据,从纵向和横

向两个方面对失地农民多维福利状态的进行

比较分析,较为全面的对失地农民的福利现状

有一个全面和清晰的认知。在对现行机制分析

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有针对

性的补偿机制改革建议,特别是建议要根据失

地农民的偏好拓展补偿的形式,强调进行公平

的补偿是提高农民福利的有效途径。

聂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

士研究生导师。2011 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土

地资源管理专业,获博士学位。2011 年至今在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事教学科研究工作,

担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负责人,致力于区

域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与

环境保护等问题研究。近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

科基金“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土地征收失地农民

社会经济福利变化测度及补偿政策”等多个项

目。在《中国农村观察》《中国土地科学》《资

源科学》《城市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和《改革》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导论

一、为何研究农地城市流转中失地农民福利问

二、农地城市流转问题研究综述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研究理论和基础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福利的基本定义

二、关于福利改进的标准

三、关于社会福利函数

四、福利的定量研究方法

第二节公平理论

一、公平、正义的思想

二、不平等的测度

第三节农地城市流转相关理论

一、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理论

二、农地城市流转的外部性研究

第二章失地农民多维福利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框架和假设

第一节失地农民多维福利现状研究

一、失地农民多维福利状态的纵向比较分析

二、失地农民多维福利状态的横向比较分析

三、征地后失地农民福利满意度分析

第二节可行性能力分析框架下的失地农民多

维福利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个体福利测度理论的综述

二、森的可行性能力框架下多维福利影响因素

选取的综述

三、失地农民多维福利影响因素的选取

第三章失地农民多维福利影响的测量分析模

……

Page 16: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16

《媒介与公共空间——<申报·自由谈>(周瘦鹃时期)研究》

谢波 / 江苏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 2014-9 / 38.00 / 报纸研究

《申报》是英国商人美查创刊于 1872 年 4

月 30 日的一份商业性报刊,直到 1949 年 5 月

27 日上海解放后停刊,是我国近现代报刊中历

史最为悠久的华文报纸。其中,副刊《申报·

自由谈》创刊于1911年 8月24日,停刊于1949

年 5月,是中国近现代报刊中发行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的副刊。

谢波,江苏大丰人,1977 年生,复旦大学

博士后,就职于西交利物浦大学。主要从事媒

介研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节选

报纸副刊出现并逐渐稳步发展以后,在现

代传媒的作用下,传统旧式的文人交往被纳入

到新的公共空间之中,知识分子以前所未有的

互动方式维系成想象的共同体,并因为志同道

合而结成会社或是更为松散的交游圈子,报纸

传媒更为他们提供了实际存在的连结。“知识

分子也通过传媒和学校,构建了一张等级性

的、遍布全国的文化权力网络。而知识分子的

各种社团和同仁刊物,则成为这张文化权力网

络的网结点。……无论如何,这一正在崛起的

‘知识人社会’,其在中国社会获得的文化影

响力,是过去难以想象和比你的。”作家群体

在传播媒体发展壮大的刺激之下形成了各自

发表作品的相对固定的园地:“如此庞大的、

主要为士人所操控的印刷媒介使得罗杰·夏蒂

埃所说的‘印刷文字总是意在建立或加强某种

秩序’成为可能,士人们会运用这些印刷媒介

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来说明。阐释乃至神话

国内事务、国际局势和国族的历史。在此过程

中,他们重新构建了自我的形象、彼此的认同

和官方、大众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印刷媒介赋

予这一切以正确性、合法性乃至神圣性。

目录

第一章 绪论:关于《自由谈》的几个重要特

一、《自由谈》对后世的影响

二、周瘦鹃主编《自由谈》的几个关键词

第二章 《自由谈》的作者群

一、现代稿费制度

二、自己的阵地(周瘦鹃在《自由谈》的创作)

三、《自由谈》的重要作者

四、《自由谈》的重要作品

第三章 《自由谈》的编辑理念与方法

一、副刊的价值

二、《自由谈》与副刊文体

三、周瘦鹃的编辑理念

第四章 《自由谈》与同时期副刊的比较

一、《自由谈》与同时期的文学副刊比较

二、《自由谈》与周瘦鹃主编的其他文学刊物

比较

第五章 《自由谈》:对“自由”的想象与实

……

Page 17: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17

《行动中的绘画:刘小东笔记(1998-2014)》巫鸿 编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 2014-8 / 69.00 / 绘画评论

本书将行动注入绘画,是刘小东十年来艺

术创作的逻辑原点。2004年以来,刘小东奔赴

世界各地,从三峡到和田,从耶路撒冷到伯利

恒,他把绘画变成由创意、现场实施、展览流

通组成的全过程。形影不离的笔记本突然间充

满了文字,刘小东关注移民群体与民工群体,

关注海峡两岸各九位大兵,关注地震后的灾

区,关注不同信仰人群的共性,关注东北老工

业区平民的生存状态与远游客回归故乡的本

真。现场具有戏剧性的魔力,讲述出小说家无

法编织出的现实,在笔记中留下刘小东生命的

痕迹,也记录下画家对绘画对象生命力的欣

喜。

巫鸿,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美术史家。

著有《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纪念碑性”》、

《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废墟

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

“缺席”》、《物尽其用:老百姓的当代艺术》

《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等。

刘小东,中国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油

画系教授,中国油画界的领军人物。虽然被冠

以“新生代”“新现实主义”等标签,但刘小

东的绘画将个体的真实与时代的荒谬紧密衔

接,始终体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作为国际艺

坛焦点,他关注生命的活力、行动的瞬间、人

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在“十八罗汉”“金城小

子”“刘小东在和田”“刘小东在以色列和巴

勒斯坦之间”等实地创作项目中,以敏锐的画

作、文字和影像观察着世界。

目录

导论 刘小东的艺术道路

睁大眼睛看现实——刘小东访谈

刘小东笔记

26号笔记本(西班牙笔记,1998—1999)

29 号笔记本(《抓鸡》《三峡大移民》《男男

女女》《樱花树下》 《吃完了再说》,2003

—2008)

30 号笔记本(《十八罗汉》《温床一》《多米

诺》,2004—2006)

31 号笔记本(《人造海浪》《琪琪》《青藏铁

路》,2007)

32 号笔记本(《吃完了再说》,2008)

33 号笔记本(《何处搜山图》《易马图》《上

火》,2008)

34 号笔记本(古巴十年后记,2009)

35 号笔记本(赴韩国写生,《一半穆斯林一半

基督徒》,2008—2009)

36 号笔记本(《童男童女》,2010)

……

名家推荐

我很佩服刘小东。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画,

在刘小东面前,我望尘莫及。

刘小东是新写实里最活跃的画家,他做了

我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他稳重,很猛的往前

走,我现在完全不在这个状态。

——陈丹青

Page 18: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18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甘地自传》甘地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2014-8 / 39.00 / 甘地

这本书是为甘地亲笔撰写的精神自传,他

以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叙述自己体验真理的

经历,生动再现了他饱经忧患、历尽坎坷、追

求真理的一生,同时坦诚地将其践行禁欲、非

暴力、独身生活等行为原则的具体过程一一展

示给读者。

甘地,被尊称为“圣雄甘地”。他是印度

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也是“甘地主义”的创始

人。他的精神与思想引领国家迈向独立,成功

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人民称他为“国家

的父亲”。甘地的生日—10 月 2 日,被定为甘

地纪念日(Jayanti),是印度的国家法定假

日,也是国际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纪念日。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第一章家世

第二章童年

第三章童婚

第四章做个丈夫

第五章中学生活

第六章一个悲剧(上)

第七章一个悲剧(下)

第八章偷窃和赎罪

第九章父亲之死和我的双重羞耻

第十章宗教一瞥

第十一章准备赴英留学

第十二章种姓身份被除

第十三章抵达伦敦

第十四章自愿选择素食

第十五章学做英国绅士

第十六章由奢入俭

第十七章饮食新体验

第十八章我的羞涩性格

第十九章吐露结婚的实情

第二十章接触各种宗教

第二十一章神灵给弱者以力量

第二十二章纳拉扬·亨昌德罗

第二十三章巴黎博览会

第二十四章取得律师资格

第二十五章我的无助

第二部分

第一章赖昌德巴伊

第二章开始新生活

第三章第一宗案子

第四章头一次打击

第五章准备赴南非

第六章到达纳塔耳

……

名家推荐

“深化仁爱之心,铸成伟大灵魂。”

——李克强

“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

(甘地)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

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

为此,人民永远牢记着他。”

——泰戈尔

Page 19: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推荐

19

《阿垅致胡风书信全编》阿垅 著、陈沛 晓风 辑注 / 中华书局 / 2014-8 / 48.00 / 书信集

本书收录阿垅致胡风书信共 346 封,其中

有少部分或致胡风、梅志二人,或致胡风、路

翎二人,或致梅志一人的书信,也包括存疑书

信 1封。时间跨度自 1938 年 2月至 1955 年 3

月。有 340 封是从“胡案”平反后由公安部归

还的书信整理而成,另外 6封源自《关于胡风

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料》(由公安部另行归

还),原件分别现存于阿垅独子陈沛处及北京

鲁迅博物馆“胡风文库”中。

另外,胡风致阿垅一人及致阿垅等人的书

信共有 36 封,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胡风文

库”中,《阿垅致胡风书信全编(1938-1955)》

特按写信时间附于阿垅相应书信之后。

阿垅,(1907—1967)笔名有 S·M、亦门、

张怀瑞等。杭州人。1929 年入上海工业专科学

校就读。1933 年入黄埔军校十期,此时接受中

共地下党影响,倾向革命,并在大型刊物《文

学>上发表作品。抗战初期,参加淞沪战役,

不幸负伤。这期间写有关于此战役的报告文学

《第一击》等。1939 年去延安进‘抗大。学习,

由于在野战演习中眼球受伤,经组织同意去西

安治疗。此时写有《南京》(出版时改名为《南

京血祭》)。伤愈后,因回延安交通被封锁,

只得留在国统区。他利用职务掩护,仍继续为

党工作。编地下刊物《呼吸》并写有大量文学

作品,刊于《希望》等杂志。1946 年底因活动

被国民党当局发现被通辑,逃出成都,浪迹于

杭州、上海等地。就在此困难时期,他仍千方

百计冒生命危险,继续为党提供军事情报。解

放后,上海党组织为他安排了工作。后因天津

文艺方面领导诚邀,遂由上海离职,去天津,

任天津文联委员、创作组组长、天津作协编辑

部主任。1955 年 5 月 28 日因。胡风冤案。被

捕,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于 1967

年 3 月 15 日瘐死狱中。1980 年中共中央发文

予以彻底平反。1982 年 6 月 23 日天津文联举

行追悼会。阿垅著作,解放前出版有诗集《无

弦琴》、报告文学集《第一击》、诗论《人和

诗》。解放后到 1955 年入狱前出版有诗论《诗

与现实》(三卷本)、《诗是什么》《作家底性

格与人物的创造》等。平反后已出版的有周良

沛编《无题》、罗洛编《人·诗·现实》、路莘

编《垂柳巷文辑》等。另有《南京血祭》北京、

宁夏两种版本。

目录

出版说明

1.阿垅 1938 年 2月 19 日自长沙

2.阿垅 1938 年 3月 21 日自长沙

3.阿垅 1938 年 5月 3 日自衡山

4.阿垅 1938 年 5月 22 日自长沙

5.阿垅 1938 年 5月 29 日自衡山

6.阿垅 1938 年 6月 4 日自衡山

7.阿垅 1938 年 6月 18 日自衡山

8.阿垅 1938 年 6月 28 日自衡山

9.阿珑 1938 年 8月 17 日自衡山

10.阿垅 1938 年 9 月 1日自衡山

11.阿垅 1938 年 11 月 21 日自西安

12.阿垅 1939 年 2 月 9日自延安

13.阿垅 1939 年 5 月 5日自西安

……

Page 20: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排行

20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非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地平线 上海译文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26

2 缓刑 上海译文 [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30

3 故宫日历 2015 年 故宫出版社 华胥 66

4 青春咖啡馆 人民文学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16

5 夜半撞车-21 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3 人民文学 帕特里

克.莫迪亚诺 20

6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人民文学 黄永玉 45

7 日和手帖;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 中信 苏静 主编 42

8 活出诗意-读者参考丛书 119 学林出版社 读者参考丛书编辑部 16

9 给孩子的诗 中信 北岛 30

10 (第九十六辑)老照片 山东画报出版社 冯克力 15

Page 21: jifengshuxunno. 375

季风本周排行

21

1 2 3

学术类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М耳语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英]奥兰多·费吉斯 108

2 自由的阶梯:美国文明札记 东方 钱满素 46

3 宪政与民主-萧公权文集 人民大学 萧公权 36

4 М政治秩序的起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弗朗西斯·福山 88

5 М苏联的最后一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尔兰]康纳·奥克莱利 68

6 M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弗朗西斯·福山 78

7 大数据时代的社区小店 东方 [日]山中勉 28

8 (卷一)1945-1953 战后欧洲史:旧欧洲的终结 中信 [美]托

尼·朱特 45

9 隐私权 The Right to Privacy 北京大学 [美]路易斯 ·D.布兰代斯 等

25

10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西方心理学名著译丛) 北京大学 [奥地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35

Page 22: jifengshuxunno. 375

声音

22

声音刘震云:俺村、中国和欧洲

刘仲敬:威权是什么

任剑涛:孤芳自赏是对民族不负责任的表现

刘震云:俺村、中国和欧洲刘震云 思想潮(2014-11-03)

我从小生长在中国河南一个偏僻的村庄里。接触欧洲,是从身边的生活用品开始的。直到现

在,中国人划分世界还用两个概念:西方和东方。西方是指欧洲和北美,东方是指中国和中国附

近的国家。由于水的关系,太平洋的关系,中国人还用另外两个概念划分世界,称欧洲和北美为

“西洋”,日本为“东洋”。

从十九世纪中叶,“西洋”和“东洋”轮番入侵中国,中国人便称欧美人为“西洋鬼子”,

日本人为“东洋鬼子”。随着“西洋鬼子”和“东洋鬼子”的入侵,他们的商品也源源不断来到

了每一个中国人身边。我小的时候,村里人仍称煤油为“洋油”,点燃煤油的灯为“洋灯”,村

Page 23: jifengshuxunno. 375

声音

23

里织布机织出的布叫“土布”,从西方漂洋过海运过来的机器织出的布叫“洋布”,洗脸的肥皂

叫“洋皂”,自行车叫“洋车”。俺村的吃、穿、行,都和欧洲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西洋”人对中国的入侵,他们不但带来了物质商品,也开始播种精神之花。精神产品

的主要代表是宗教。一百多年过去,在我的家乡,仍有一部分人在信仰天主教,就是一个明证。

当然,精神产品的输入,不像自行车和洋皂的输入那么便宜。

上个世纪初,一个意大利牧师,到我的家乡传教,就留下许多笑话。他传教传了四十多年。

只发展了八个信徒。他在黄河边碰到一个杀猪匠,便想让杀猪匠信主。杀猪匠:“信主有什么好

处呢?”牧师:“信了主,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杀猪匠:“我现在就知道呀,我是一杀猪的,从曾家庄来,到各村去杀猪。”这下把牧师难住了,又换了一个角度说:“你

总不能说,你心里没忧愁。”杀猪匠倒点头:“那倒是,任何人都有难处。”牧师:“有忧愁不

找主,你找谁呢?”杀猪匠:“主能帮我做什么?”牧师:“主马上让你知道,你是个罪人。”杀猪匠立马急了:“我跟他连面都没见过,咋知道错就在我呢?”

这种精神层面的激烈冲突,也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融合到一起的。在中国生长开花的西方

的精神产品,也是跟中国当地的风土人情,相互妥协和因地制宜的结果。就像韩国菜去了中国,

中餐去了西方一样,都已不是原来的味道。我曾把这个意大利牧师,写进了我的长篇小说《一句

顶一万句》,表示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敬意。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但反映在宗教等精神层面,更多的,潜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当

两条河流交汇到一起时,误会便会油然而生。当然,误会会产生许多冲突,但误会也会推动双方

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误会会产生许多乐趣。生活中没有误会,就像生活中没有正义和真理一样,

马上会显得暗淡无光。

一九九三年,有两个德国朋友,随我到了河南,到了我们村,与我外祖母有一番对话。那年

我外祖母九十三岁。两个德国朋友一个叫阿克曼,一个叫威兹珀。外祖母问阿克曼:“你住在德

国什么地方?”阿克曼:“德国北方。”外祖母又问威兹珀:“你呢?”威兹珀:“南方。”外祖母用我们村庄间的距离丈量后,感到奇怪:“那你们是怎么认识的?”阿克曼非常幽默:“赶集。”外祖母明白了。接着又提出一个政治问题:“德国搞没搞‘文化大革命’?”两个德国朋友摇了摇头。外祖母:“毛主席让搞,你们为什么不搞?”阿克曼又幽默地答:“德国人比较笨,毛主席说的湖南话,他们没听懂。”外祖母想,没听懂就算了。又问:“德国每个人划多少地呀?”阿克曼虽然精通中文,但弄不清“亩”和“分”的区别,答:“姥姥,八分。”外祖母大惊,从

椅子上站起来,拄着拐棍,着急地说:“孩子,你这么高的个头儿(阿克曼身高两米),怕是吃不饱。”阿克曼想了想,自己每天也能吃饱,接着意识到自己答错了,忙纠正:“姥姥,不是八分,

是八亩。”外祖母松了一口气,接着又发愁:“一人八亩地,活儿有些重呀,你媳妇儿肯定受累

了。”分别的时候,两个德国朋友拉着我外祖母的手,有些不舍。

Page 24: jifengshuxunno. 375

声音

24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看似潜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从根本论,还是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不同,东西方哲学的不同。一个根本的例证是,东方人看世界,是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

西方人看世界,恰恰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譬如讲,我从小长大的村庄,用中文来表

述,就是:中国河南省延津县王楼乡老庄村,而用英语、法语、德语等在信封上的表述是:老庄

村王楼乡延津县河南省中国。两者的表述,是截然相反的。不要小看这个差别,证明在两者的目

光里,相互已经把对方的世界颠覆了。

二〇〇九年夏天,我在欧洲住过两个月。九月份的时候,我来到杜塞尔多夫。杜塞尔多夫临

着莱茵河。这天傍晚,我和杜塞尔多夫的朋友麦润在莱茵河畔散步,我顺口问了一句:“莱茵河

的河水有多深?”麦润马上显得非常紧张,皱着眉头想了半天说:“你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有些不解:“为什么?”她说:“因为,莱茵河水的深度,春天跟夏天不一样,秋天跟冬天也不一样。”我听后哭笑不得。这不是对一条河的判断,而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哲学的不同。如果

是在我们中国河南省延津县王楼乡老庄村,你随便问一个村人,村边河水的深度,他都会马上给

你答出来。他不会考虑春夏秋冬,他关心和想到的,就是当下河水的深度。如果他不知道精确的

深度,也会说:“大概两米吧。”或者:“大概两三米吧。”知道这种差别,我就不再难为麦润,

不再追究莱茵河水的深度。

第二天傍晚,我和麦润又见面了,麦润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我用麦润的逻辑,回答了麦润:“你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今天过得早晨跟中午不一样,中午跟晚上又不一样。”

麦润弯着腰笑了。■

刘震云,1958 年 5月生于河南省延津县,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73 年至 1978

年服兵役。1978 年至 1982 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 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

年至 1991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

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2011 年 11 月 21 日,“2011 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刘震

云以 160 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 26 位,引发广泛关注。

Page 25: jifengshuxunno. 375

声音

25

刘仲敬:威权是什么

刘仲敬 OneBall(2014-10-28)

亚里士多德曾对政体作出数种区分,其中的僭政或许和威权主义最为混淆。僭政自我授权,

为自己服务,不受传统和先例的约束;而威权主义是基于传统规范的政体,它的权力并非源于自

身。传统规范先于威权体制,大于威权体制。因此威权体制是有限政体的一种,不属于“僭政”

范围。

在没有经过政治训练的眼睛里,传统规范和自然法则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威权领导人的权

力会酷似父亲在家庭内的权力,不是篡夺的产物。事实上,大多数威权体制都有父系家长制的特

征。也就是说,他们的权力是有机的,就像丈夫残酷虐待妻子,妻子一般不会认为他是强盗。暴

力狂即使离婚,通常也不会遭到强盗的惩罚。共同体成员对待威权领导人的态度与此极为相似。

在没有共同体的地方,威权体制是无法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依靠暴力建立的权力都会迅

速蜕变为僭主制度。僭主制度很难冒充威权体制,就像一个没有明媒正娶的男人很难把强奸罪说

成家庭暴力罪。

威权体制的性质取决于权威所出的传统规范,不大取决于领导人。在欧洲,传统规范一般就

是神圣教会和正统君主的权威。西班牙的佛朗哥是经典的威权主义者,他是以君主国摄政的身份

行使权力,维护而非破坏王国的法统,他的权威属于正统教会和君主。佛朗哥把国家还给胡安·

卡洛斯一世,就像老管家将家业交给长大成人的小主人。管家并不保证忠诚,但不忠的管家通常

很难变成强盗,因为他接管权力的条件和方式已经对他的行为构成了刚性约束。管家不会也不敢

自称伟大思想家,神化领袖是另立权威,这会对传统规范作为权威的来源构成严重威胁,无异于

Page 26: jifengshuxunno. 375

声音

26

动摇国本。

所以除非遭到外部政治势力的干涉,在这种法统得到维护的地方,立宪君主制将是威权体制

的自然结局。权力从属于明确的规范是威权体制和立宪政体的共同特征,也是二者能低成本转化

的基本约束条件。如果我们将威权体制视为立宪政体在不利环境下的自我保护,将立宪政体视为

威权政体在有利条件下的自然发展,并不严重违反迄今已知的历史进程。

在欧洲和基督教世界以外,威权体制的建立和稳固取决于两项基本条件:一,有机共同体的

存在;二,正统君主制和传统宗教或其他规范的约束力。依靠征服者权力建立的多元超民族帝国

不具备第一项条件,例如波斯、大清和奥斯曼土耳其。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这样的帝国属于僭

政范围。

在亚洲,新加坡的华人族群无疑是一个紧密的政治共同体,不难看出作为威权主义形象代理

人的李光耀所依赖的传统规范:一、大英帝国留下的法统和管理体制,李只做了极少的修改;二、

美国的冷战政策和远东国际体系。不难看出:日本更严格地同时符合两项条件,单一民族和稳定

的天皇世系,所以它的成功未必如浮言所说——仅仅由于某一历史时期恰当的政策。泰国完全符

合第二项条件,部分符合第一项条件。历史上的暹罗王国发挥了泰语各族群保护人的作用,抵抗

了缅甸和安南的侵略野心,使他们免遭占人和孟人的灭族惨祸。泰国王室有理由信任臣民无言的

忠心,正如慈禧有理由怀疑汉人降虏,无论他们的表白多么美丽。

皇太极宁愿要战场上的胜利,而拒绝了汉人比澶渊之盟更卑屈的和平条件。蒙古贵族也曾满

足于抢劫杀戮,带着战利品毫无留恋地撤回草原。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落入晚期文明的圈套, 他

们将失掉自己的传统规范和塑造自身共同体的机会。然而,最终他们还是抗拒不了中原的花花江

山,陷入了吏治国家的泥淖。蒙古人因其顽固坚持某些部落原则被指为残暴,不到百年便被驱赶

回了草原,这多少拯救了他们。不像满族人,在彻底拥抱吏治国家后,他们最后成了一个利益集

团而非政治共同体。

吏治国家与威权无关,它是无根游士为自身利益设计的政体,它渴望无限权力、抗拒任何传

统的规范,它需要散沙顺民而非任何意义上的共同体。吏治国家靠流官进行统治,流官的真正任

务是削平土豪,而土豪正是有机共同体的凝结核。

大一统帝国镇定而审慎地削平了参天大树和乔木,只留下灌木和草地,这一进程从秦政就开

始了。弱小的顺民感到皇权之下不再有任何土豪比自己强大,也就感到了一丝苦涩的安慰。同时,

欧洲的土豪在封建的混乱中成长为巨人,随后盲目地走向世界,漫不经心地踩碎了侏儒的玩具屋,

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Page 27: jifengshuxunno. 375

声音

27

任剑涛:孤芳自赏是对民族不负责任的表现共识网(2014-11-03)

“三个替代”不利于理性探讨政治体制改革

共识网:目前来讲,政治体制改革这个词语,不单官方提得少了,民间好像也没有把它当做

一个特别重视的话题来讨论,好像大家就觉得就这样吧,不谈政治体制改革也无所谓,对此您怎

么看?

任剑涛:这当然应该说是一个改革危机的表现。改革的危机处境,已经不是今天才开始谈论

的话题。但是,今天的改革的危机,对中国的改革尤其紧迫。在我看来,原因在于,最近三两年

期间出现的“三个替代”,不利于人们去理性的探讨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随着儒学或传统文化的复兴,导致人们以文明问题替代政治问题。大家都津津乐道中

国的文明处境、文明的历史、文明的辉煌、文明曾经对西方所处的优先地位。因此,中国今天的

任务,就是复兴中华文明。需要指出,文明复兴,不等于文化复兴;文明复兴,不等于遗漏掉政

治文明的、局部文明的复兴。现代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政治文明。对中国来说,建成现代政治

文明,还有相当的距离。假如我们把政治问题无限放大成一般文明问题,只从文化-文明的角度来谈论政治问题,那中国的现代政治文明建设问题,就永远也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拒斥用文

明问题掩盖政治问题。

Page 28: jifengshuxunno. 375

声音

28

第二,用治理问题来替代政治问题。需要指出,治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次级的

问题,何谓次级的问题呢?就是在国家基本制度安排已经解决的情况下,统治不再成为难题,成

为人民同意的统治,这个时候,人民就有热情跟官方、跟社会其他人士积极互动,展开国家的治

理过程。治理的核心,强调国家权力是划桨而不是掌舵;统治的核心理念,恰恰是掌舵而从不划

桨。大家齐心协力,促使国家这艘航船,在大家拼命的划桨中,健康的向前行进。可见,不是国

家基本制度为治理奠基,治理根本浮不上台面;不是治理的善治状态,一个国家的统治便会出现

问题甚至是危机。治理问题不应该取代政治问题。相反,治理问题是个台阶,让人们更好的去看

它背后、它之上、它内在所包含的政治问题。因此,用治理问题来取代政治问题也是一个不能成

立的取向。中共十八届三中强调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当然值得大谈特谈。

不过需要注意,这个改革目标,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也就是到 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并不是中国改革的长期目标。不要用阶段性目标掩盖了长期目标。这不符合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

目标要求。

第三个替代,就是用社会问题替代政治问题。自 80年代后期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问题一直处于一个几何级数的累积状态。近年采取的高压维稳政策,使社会公众的不满情绪日渐增长,

几乎已经达到一个沸点。在社情民意比较沸腾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关心个别人士或少数团体对

社会的暴力反抗,也更容易关注群体暴力维权造成的公共危机事件。这样就遮蔽了人们关注政治

体制改革的视野。但问题在于,社会问题是不是可以完全掩盖政治问题,这点是必须要澄清的。

社会问题,确确实实在社会层面上比较突出,涉及到诸如权钱交易的问题、分配不公的问题、阶

层对垒的问题、或者阶层分裂的问题。很多人把阶层解读为“阶级”,我认为,“阶级”这个概

念过于强势,但是阶层之间的分裂和互不理解、相互对峙,我们还是要承认的,但是它没有达到

普遍的阶级斗争的状况。

社会领域的问题背后所涉及到的解决之道,究竟是存在于社会领域里、还是存在于政治领域

里?在我看来,存在于政治领域里。社会领域的问题当然非常严重,但权钱勾结、阶层对立、分

配不公,最后的导因,都与国家制度的作用状态相关。国家权力的蛮横作用,不愿意细致、深入、

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去解决问题,而用一套非常粗糙的、自以为有效的大举动去处置问题,结果

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说到底,政治体制的问题与社会领域的问题紧密相连,政治体制问题

是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导因。因此,必须杜绝以社会问题代替政治问题。

由于最近几年这三重替代造成了普遍的误会,以为政治问题已经不其成为重要问题,或者一

谈政治问题就是意识形态化的问题,都倾向于一揽子解决,都要去思考执政党的前途命运,都要

去思考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结果,这些危言耸听,完全遮蔽了人们理性审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

光。在某种意义上说,在三重替代相对固化的情况下,回避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所有的危言耸听,

都是对公众的无知恐吓。在这个意义上,理性地探讨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必须杜绝对公众的恐

吓,也就是杜绝动辄以这样危险、那样颠覆、这样灾难、那样无可挽救来恐吓大家。实际上,这

就难以“将权力关进笼子里”。因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规范权力。掩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

要性与重要性,就等于放纵了权力,也相应放纵了想颠覆权力的人,结果不难设想,国家这艘船

最后可能面临倾覆的危险。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必须迎难而上,解决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在政治体制改革的理念上,一定要回答中国“摸着石头过河”,要过的是一条什么河?以中

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依法治国为先导,现代的民主法治、依宪执政,是不是我们要过的河?如

果我们吼了三十五年的“摸着石头过河”,连河是条什么河,我们都不知道的话,那改革岂不丧

失了基本目标?此外,像孙立平教授所说的那样,中国的改革处于一种大家只摸石头不过河的尴

Page 29: jifengshuxunno. 375

声音

29

尬状态,改革就只能处在一种河边、河滩摸石头的窘境中,过河便成为一种既不可望、更不可及

的幻象中。所以,在这一点上,政治体制改革绝对具有不可替代的话题性和问题性。

孤芳自赏是在降低全民族的智力水平

任剑涛,1996 年获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1998-1999 年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曾任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行政管理

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政治

学理论与行政管理跨专业博士生导师。2009 年 9 月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现任中国

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共识网:由于这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改革成就,很多国人产生这样一个感受,那就是他们会觉

得中国现在已经很好了,这种声音不单单出现在执政者那儿,不少学者也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

虽然现在我们出现了诸如腐败这样的问题,但是,只要在我们现在的体制范围内都能解决,小修

小补就可以了。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任剑涛:小满即止,这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一个最大的、文化基因上的缺陷。衡诸历史与现

实,国人有一个小小的满足,大都止步不前,而且孤芳自赏。这样的心态,可以说属于井底之蛙

的心态,完全显现不出一个追求卓越的民族雄心和国家雄心。

对于我们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讲,占到世界 1/6的人口,有五千年辉煌的历史,也有三十五年改革开放的伟大跃进,当然足以让人兴奋,让人狂喜,甚至让人狂躁而不知所谓。但对一个

清醒的民族和理性的国家来讲,作为这么一个历史悠久和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家,你不能采

取一个向下类比的取向,你要有向上攀登的勇气。否则,这个民族何以证明其历史悠久且文化辉

煌呢?何以证明三十年有着伟大的跃迁而不是偶尔的碰巧呢?

我们知道,中国民间智慧有一个说法叫“瞎猫撞到死老鼠”。中国的发展,如果止步不前,

Page 30: jifengshuxunno. 375

声音

30

就很可能被人认为是瞎猫撞到死老鼠。中国的崛起,确立也有历史机运的因素。但在历史机运之

外,执政党的领导与国人坚忍不拔的努力,才是中国人把握机运,促使国家迅速崛起的真正动力。

众所周知,从上个世纪 60年代到 70年代、80年代初,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狠斗了将近半个世纪,难分高下,因而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较长期的缓

和过程。恰当此时,我们中国适时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愿意与苏联和美国同时修

好,愿意放弃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这样的、贫困社会主义的毛氏遗产。所以,我们营造了一个发

展经济的、内外有利的环境。邓小平等领导人设计的改革开放蓝图,所采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策,在三十五年间促使中国的 GDP跃升为世界第二。到今年,按购买力计算,中国甚至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是令世界称羡的发展成就。

但对我们这样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成就足不足够呢?我们必须狠心一问,才能够透出这个问

题的重要性。假如我们很肤浅的认为,这样的成就已经足以让我们夸耀于世,那我们也没有办法,

我们只有承认自己民族的理性精神不足,自我反省能力太低,国家发展的立意不高,所以才对一

个单一指标呈现的国家实力,如此满足,止步不前。

如果稍稍对我们这个国家的人类使命有所领悟,对我们这个国家的雄心有所表达,对我们这

个国家的发展状态有一个更高的预期,我们就应该继续努力,顽强上进,真正促使国家成为世界

强国,并且对人类有所贡献。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领域,虽然我们的 GDP世界已经是第二,以购买力计算甚至是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人均 GDP还很低,排位在世界一百位左右,就此而言,我们还是一个较为贫困的民族。而且,在财富的分配上,中国面临两极写照的尴尬,一极

写照是国富民穷,国家所占的改革开放的好处过多,民众的分享好处过少。经济学家告诉我们,

国家在 GDP总量里所占据的分配比例,已经明显超过了文革时期。这个数据,一般公众不太了解,也是一般夸夸其谈中国改革成就的肤浅者不愿意正视的,但这正是国家发展不充分的显著体

现。另一极写照,是贫富的严重分化。体现贫富分化的基尼系数,官方承认是 0.47,民间说已经达到了 0.63。无论是 0.47还是 0.63,都是在危险和极端危险之间徘徊。这证明,在经济领域里,中国要解决的问题,从创造财富到分配财富,还非常之多、非常严峻。

放眼经济领域,生产成本高企而绩效低下,环境破坏而所获有限,这些问题怎么来的呢?其

实这就是跟我们经济领域相关的行政领域的问题所导致的。政府独大,政府控制社会,在政府、

社会、市场三者之间,政府可以无所不为。从江泽民总书记到胡锦涛总书记、再到习近平总书记,

从朱镕基总理到温家宝总理,再到李克强总理,三任总书记和三任总理,都力图在任期内解决大

政府的问题,但问题依然十分严峻。足以规范政府作为的法规,需要花大力气在有望实施:大宪

法的严格执行,构成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依法治国的主题;小宪法《预算法》的修改与执行,

还需要坚韧的努力才能付诸有效实施。国人所谓规划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依法治国问题,

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改观。

在边际关系受限的情况下,中国各级政府的有限权力如何实施?也是一大问题。一方面,政

府权力要不要去限制呢?要不要做小政府呢?是个大问题。中国现有七百多万公务员,加上雇佣

的准公务员共计九百来万人,另外有四千几百万事业单位的人员,也是吃财政饭的。总的来说,

中国吃财政饭的人接近甚至超过五千万,一些左派朋友或者夸夸其谈者还在说,中国的公务员人

数不算多,应该仿造美国那样的公务员比例,提高人口的公务员比例。在中国,公务员问题岂是

一个人口比的问题。对国家权力的规范运转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权力有没有受到限制的问题。

政府随意支配公共财政,加上公职人员的普遍贪污,这是多么惊人的、一个庞大的权力体系!一

个不可控制的国家权力,需不需要以依法治国的方式去加以解决?答案是肯定的。

Page 31: jifengshuxunno. 375

声音

31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整个国家发展到今天,我们在分享了基本保证全民族生存的物质财富的

情况下,如何去进一步解决人的发展权问题,已经凸显地摆在国人的面前。中国必须超越早期人

权报告所说的人权就是生存权的阶段。中国必须进入一个现代人权的发展阶段。现代人权强调的

是发展权。发展权就是向社会领域里延伸的人的尊严、人的能力的权力形态。公民要参与、要行

使权力。不能说权力当然属于国家,公民只是权力作用的对象。人民作为国家的主权者,他既监

督权力,同时也要分享权力。但是,在中国分享权力,不仅社会领域里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即使

在党内,分享权力的契机也不公平。这正是中共几届总书记大力提倡党内民主最重要的原因。要

免除一个分享权力的幕布机制,让分享权力能够透光、全面公开,既让当政者知道自己何以被选

拔出来,也让没当政者知道自己何以失落,权力的依法运作才有可能,才能有效杜绝腐败。

面对这么多问题,我们有什么理由孤芳自赏?现在一批让我们孤芳自赏的人,是在降低全民

族的智力水平。本来,我们这个民族长时期受到皇权专制的统治。六十五年前,毛泽东宣布“中

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人民从此要自己行使权力。但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历来读书的人、

读书的机会、读书的习惯都受到限制,按照日本著名的比较管理学专家大前研一的读书指数说法,

全国居民年均读书不足一本的中国,还是个低智商社会。我们必须开放国家的前途讨论,放开权

力分享和个人发展的广阔空间,释放民族的智力,提升民族的心智,中国才可能成为一个可持续

发展的社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动心忍性,认真面对,理性思考,求得解决。而孤芳自赏,是

极端有害的,是对民族不负责任的表现。■

Page 32: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32

评论谈谈谈书的书

杨潇:公知的前世今生

美国往事:穷政府加公债催生民主法治

谈谈谈书的书董桥 读书志(2014-11-03)

喜欢书的人,起初是见到喜欢的书,总要想办法买下来。有些书买了很快就看完,有些书买

了看了几页搁下来,从此不想再看下去。这样,日子一久,存书多起来了,闲中翻翻这本,翻翻

那本,慢慢觉得自己好像很有点学问,偶然口头上说什么“书到用时方恨少”,说什么“百无一

用是书生”,心中可真有点飘飘然。后来,日子再久了,人事沧桑,住所变迁,难免要丢掉一些

书,或者把书存放在旁的地方,从此拿不回来了。于是,心里这就突然飘散几缕闲愁,开始写“我

Page 33: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33

的藏书”一类的文章,酸溜溜数说自己生平丢过几次书,从此不买书等等的话,觉得好像自己才

配谈买书看书藏书这些听起来就够雅的事情。其实,用到“藏书”这两个字,的确已经很有点气

派。

到了每本书都钤上藏书图章的时候,境界果然更高了。这时候,读不读这些藏书,恐怕也不

太相干了。

私下想想,买书藏书,完全为了自己开心: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那种开心;灯下摩挲久觅

方得的书那种开心。至于“腹有诗书气自华”,无非是“书生的酸气”;家里满天满地的书,让

客人看了错以为主人家有学问,那才是实话。赚大钱既不必读破万卷书,写好文章,也犯不着猛

抄别人书中的话,那么,收藏图书,跟收藏火柴盒其实一样,说穿了没什么太大的道理。

真想读书,图书馆里书很多,动用起来,想是不致教人感叹“方恨少”了吧。

偶见自称“书痴”“书呆”的人,以为死后两袖清风,只剩半壁藏书传给子孙,这种人除非

生来呆痴,不然可真是今之古人,真是可敬。十几年前,我在一位老诗人家里见到一方闲章,雕

的是“偶得而存”四个字,钤在他喜欢的字画古籍碑帖上头。过了不久,诗人去世了;再过了不

久,我在香港半山旧书铺里看到他的一两幅字画已经散出来了,当时想想,觉得他那个“偶”字

用得再妥帖不过了。后来再想想,又觉得这种感觉其实大有问题。当年,鲁迅给徐訏写过“金家

香弄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的横条;后来,国内编印鲁迅墨迹,这幅字也收在集子里,只是

本来的上款,竟给删掉了。在这种情形下,则所谓“偶”字和“得”字,实在都成了罪过了。

买到一部新书,似乎说不上是“偶得”;在旧书铺里检出喜欢的书买了回去,这才允称“偶

得”。前者是花钱谁都买得到的,是理所当然的事;后者平添一份喜出望外的乐趣,仿佛也是阅

世之一得。当然,有人专收初版书,专找作者签名题款的书,那是藏山事业,不再是给自己寻开

心的闲事了。案头有一部美国人阿诺尔(William Harris Arnold)1922 年写的《藏书谈奇》

(Ventures in Book Collecting),记他一生搜访珍版古书的际遇,说来只好称之为“奇”了。

我还有一本英国作家 J.RogersRees l886 年写的小书,题为《书蠹乐趣》(The Pleasures of

ABookworm),杂录买旧书的事,间或穿插文人掌故一类的闲笔,很富人情味。这本书,读来是比

《藏书谈奇》更有意思。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社,当年同时还出了其他几本谈书的书,开本装潢一

律,全是绿皮烫金字的毛边书;其中有名的,有 Wm.Daven-port Adams 的《书林僻径》(By-ways in

Bookland)和《书林漫步》(Rambles in Bookland),都是讨人喜欢的妙品。

《藏书谈奇》的作者,本人是书商,经营新书业,可是性之所好,业余大事搜访珍版古书,

见到稀世的珍版文学书,总要想办法买下来。后来,他觉得,藏书要有分量、有贡献,一定要专

藏二三作家的著作和手稿才行。1901 年,他把自己的藏书分两批拍卖出去。这样一解脱,他于

是开始专攻田尼森和罗伯特·路易·史狄芬生了。尤以田尼森方面的收获最丰,对搞田尼森作品

版本校雠的学人,果然大有帮助。记得书中谈到他买到一本田尼森诗作“The True and the False.

Four ldylls of theKing”试印本的事,说这个本子是 1859 年印出来的,始终没有外传,大概

是供作者和印书人来回磋商推敲的校样,其中也出现诗人删改诗句的笔迹。《藏书谈奇》作者在

英国一家旧书商的书目中见到有这个试印本,定价很贱,英国人没注意到,他赶忙拍电报买了下

来,不久书就寄到了。当时,英国一位研究田尼森的专家汤姆斯·怀斯正在着手编写田尼森书目

年表,《藏书谈奇》作者给他写信,并且自愿把那个试印本再邮寄英国给那位专家参考。专家感

其大度,两个人从此成了忘年之交,专家后来还给这部《藏书谈奇》写序文。看这段掌故,不免

Page 34: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34

想起胡适搜得《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后,居然迟迟才影印让同好参考,可见胡适到底

是文人,是考据家,《藏书谈奇》作者则不是。套颜之推家训一句话,这恐怕“亦士大夫百行之

一也”。

其实,《颜氏家训》那句话整句是说:“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

士大夫百行之一也。”补治典籍,当然也是一门学问;英国业余藏书家,不辞埋头学习书籍装订

装帧的手艺,为的是要补治手头的旧书残卷,省一笔钱。此地目前还有几位有名的老艺匠,补订

一本古籍,索价二十几镑钱,做出来的确古意盎然。我有一本小书,叫《藏书消遣》(Book—

_Collecting as A Hobby),是缪尔(P.H. Muir)写的,用书信体分章去写,浅说下手藏书、鉴别

初版、确定善本、评议价值,乃至刻书简史等事情,其中自然也谈到补治残书的学问。不论 18

世纪的原装包纸书套,小牛皮书壳, 19 世纪初叶的纸板书皮,以及 1825 年开始风行的布

面装订书,补治的办法都各有格局,不能胡来,否则贻笑方家。1970 年,大英博物馆出版布林

德力兹(H.J. Plenderleich)的《皮面书籍保藏法》,也是很有价值的文献。

旧书的补治收藏既然都要研究,收藏作家名人的笔迹文稿,尤其不可不慎重其事。今年仲夏,

我偶然买到多萝西娅·参渥德(Dorothea Charnwood)的初版签名书, 书名是《手稿墨迹的收藏

和经营》(An Autograph Collection and the Making ofIt)。多萝西娅系出名门,生平结识不

少政要和骚人墨客。她从小喜欢收集名人笔迹,大诗人布朗宁对她说过:“将来有一天我会送你

一样大宝贝,送你我太太的一封短信。”可是,她十四岁那年,诗人死了;这本书里登出来的那

封伊丽莎白·布朗宁的长信,还是她丈夫花四镑钱买回来送给她的。这本书,大抵分两部分,先

就写收藏笔迹的方法和知识谈起,然后再数说她宝箱里的珍品:上自伊丽莎白一世的签名,下至

名作家哥尔斯密领稿费的收据。看她经营这些墨宝,真是用心良苦。

写《藏书谈奇》和《手稿墨迹的收藏和经营》一类的书,最要紧的,想来是作者学问要博杂,

还要懂得穿插一些文学史书上不多见的琐碎掌故,让人深一层去认识有关的人物,读来才有趣味。

从这一点看,阿诺尔略胜一筹,有点郑西谛的味道。多萝西娅则文笔啰嗦,交代“人物”太过平

板,结果既没有学术论著那种严慎的笔路,也没有札记随笔应有的那股清绝隽永的风格。她藏有

一封兰姆给洛艾德(Charles Lloyd)的信,信上有兰姆替洛艾德推敲诗句的话。可是,多萝西娅

对这两个人的关系,似乎不太清楚,读者于是对兰姆那封信的兴趣就大减了。后来,我翻看《书

蠹乐趣》,作者提到他的书斋里,兰姆的书是跟洛艾德的书摆在一起的,说他们两人,跟诗人柯

勒律治同时给 1797 年在布里斯托尔出的诗刊写稿。这就稍具眉目了。接着,他还说了个故事:

有一天,洛艾德在赫克斯顿一条小径上,见到兰姆和玛丽缓步而行,两个人都在伤心饮泣;洛艾

德赶上去一问,才知道兰姆这正送玛丽到精神病院去。作者在这种地方轻轻一点,人情味随着浮

了起来。文章可爱,这就是了。

谈书的书(Books About Books),范围说广不广,说窄不窄,不容易划出个界说来。从正经

角度看,讲版本学,讲雕版印书史的书,是最基本的谈书的书。毛春翔的《古书版本常谈》,是

个浅显的例子。英国今年纪念五百年前雕版印书的开克斯顿(William Caxton),好几位学者都出

了专书,研究他的生平和印书发展史;如果不受财力限制的话,这些书都值得一备。

我手头有两本相当有趣的书,一本是在美国住了几十年的德国人 Hellmut Lehmann-Haupt 的

《书的生命》(The Life of theBook), 1957 年出版;一本是法国历史家 Lucien Febver 和

Hen-ri-Jean Martin 合著的《书的来临》(The Coming of the Book),英文译本今年出版。《书

的生命》是一本少年读物,用浅易的文字,解释印书源流,从作家的原稿,谈到出版业的制度和

Page 35: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35

书肆的销售情况,最后谈旧书业的盛衰,以及私人藏书的甘苦。《书的来临》,则纵论 1450 年

到 1800 年印书业对人类的影响,是一部很前进的书籍史话。书中讲造纸,讲雕版,讲装订,讲

出版成本,讲作家权利,讲地理环境影响印书业,讲斯拉夫国家及其他地区的印书事业,讲禁书,

讲书籍左右语言文字的流向,作者始终抓住一个方向去写,从人类思想行为的角度,去剖析书籍

影响人类文明史的问题。这样的书籍史话,到底比较没有学究气味。几百年来,中国书林中,一

直有所谓“善本”、“俗本”、“劣本”的争论问题,这里头,不免牵涉到不少各朝代的社会问

题、阶级意识问题,甚至士大夫的心态问题。可是,我们始终还没有一部从这个方向去批判版本

学的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有元代一刻,明代弘治一刻,嘉靖三刻,万历一刻,其中《隐

秀》一篇却不见,明代钱允治得宋本,这才补足。

董桥(1942 年-),原名董存爵,福建泉州晋江人,印尼华侨,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作

家,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

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等职,自 2003 年 6 月出任《壹传

媒》董事,并任香港《苹果日报》社长。 董氏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

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深获海峡两岸三地读者倾心喜爱。历年在台湾出版

的文集包括《另外一种心情》(远景)、《这一代的事》、《跟中国的梦赛跑》(均为圆神)、

《辩证法的黄昏》(当代)等以及翻译书籍多种。

如果我们好奇,就《隐秀》的脱漏,研究推论各朝代政治制度,与知识分子思想行为的关系

的话,想来一定相当新鲜。

英国新旧书铺,很少见到谈书的书。有些书铺为了乘机推销,拿出一两本书籍序文选录、弥

尔顿诗作校读一类的书,令人想起毛晋的《汲古阁书跋》,或者张舜徽的《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实在不知道这类书到底可不可以归入“谈书的书”。我不用“书话”而用“谈书的书”,原因是

“书话”好像只是轻淡些的谈书的文字;研究开克斯顿出版物字体的著作,甚至孙殿起录的《贩

书偶记》,虽然肯定是“谈书的书”,却不便称之为“书话”。

英国有一种《古书月评》杂志(Antiquarian Book MonthlyReview),其中文章,大概要算是

Page 36: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36

相当好的书话文章了。这个杂志的撰稿人,学者、教授、书商、藏书家都有。诺门·韦伯斯特等

经常写的藏书杂录,篇篇都是扎实的东西。最近几期,《古书月评》上连载一位电脑专家写关于

平版印刷术和彩色石印术的文章,文字好,插图也好。此外,每期的书评,书籍拍卖短讯,保尔·

迈涅的书话 Book Chat,古书铺书目集锦等等,全都适合书淫的口胃;即便是看看那些书会书铺

的广告,也会有望梅之乐,说来实在很不争气。

“藏书印记社”举办第三届藏书印记展会的时候,《古书月评》9 月号登了一篇 Brian North

Lee 的长文,题为《五十年来的藏书印记设计》(Fifty Years of Bookplate Design),介绍 1925

年到 1975 年几位杰出的藏书印记设计家,所附的印记图案,有的古朴,有的秀发,有的雄浑,

跟中国的金石艺术一样有灵气。

藏书印记,是贴在书上的藏书者的印记;这是西人的一种玩意儿,通常只是白底黑印,很少

加彩色,也许是要显得庄重的缘故。我在前文说过,书本上铃上藏书图章,藏书境界就见得高了,

读不读这些书,也不太相干了。

这篇谈藏书印记文章的作者则说,藏书印记是一种“所有权”的标志,老以为贴上这印记,

书就不会让人一借不还了。他还说,贴上印记,也可以表示藏书人对自己藏书的敬爱之意。书上

贴有印记,后世的人,就可以从而认出前代藏书人的姓名,也算是一种史料。印记设计得越精致,

越见得藏书人对自己的书的那份款款深情。这也是作者说的。这也可见,印记上的图案,多多少

少应该流露出藏书人的身份或者胸怀心思才行。麦拉朗夫妇(McLarens)1932 年聘人设计的藏书

印记,最符合印记意义了:图中拱门两边,是两架子藏书,书架上各摆夫妇两人的半身石像;拱

门上又有小提琴和乐谱,一并表现麦拉朗夫人一生酷爱音乐,酷爱文学。麦拉朗本人当时是皇家

园艺学会的会长,因此,拱门外隐隐约约是一处花园,树影婆娑,还有水池一座。这样的藏书印

记,这样的玩物,充分流露出书香子弟的闲情雅兴,也自成一种贵族的万千气派。另一方面说,

这些东西,当然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稍微研究一下,恐怕也可以算是学问上的一格。当年鲁迅

编印《十竹斋笺谱》,用意许是如此。时代不同了,现代人写信,不要说用花笺写,就是用朱红

八行信笺落笔,可能也要遭到过于“浓装”之讥。中国毛笔字之所以有人称之为艺术,正好说明

中国书法已经没落:“艺术”云云,客套而已。回头看看那本《手稿墨迹的收藏和经营》,里头

影印的名人作家笔迹,的确都可观。再看看今天英国人写的字,写得得体的,实在也不多见。喜

欢逛旧书店,喜欢一点旧玩意儿,好像就是很落伍的怪癖了;看看这里所谈的谈书的书,竟也大

半是老书老调。这也没什么好谈了:学问底子不好,只好先从牢靠些的旧东西下手;但求“偶得

而存”的时候,不再飘飘然就是了。

董桥 1976 年 12 月 28 夜在伦敦■

Page 37: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37

杨潇:公知的前世今生杨潇 经济观察报书评(2014-10-31)

九三年有何不凡?

隐藏在转折性的 1992 年身后,1993 年常被一笔带过。这一年,将军王震在广州过世;邓小

平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工作做得是好的,是可以信任的;两岸促成第一次

“汪辜会谈”;北京首次申奥,两票之差失利;“银河号”事件激起了民众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

义。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市场经济开始大步前进,许多人忙着下海,也有人冀望经济自由带来更多社会自由。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书斋里重新抬起头来,发现自己一夜之间被边缘化了,“在 80 年代,由

于社会的变革集中于意识形态领域,知识分子一直处于公众视线的中心,但在 1992 年之后,在

强烈的市场经济冲击下,社会迅速‘除魅’,远离意识形态。”

学者许纪霖记得,当时上海滩的一位知识分子就讲,别总想着启蒙别人的生活,那些需要被

启蒙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我能说什么呢?只有苦笑。人的生活,总还是要有些精神性

的吧?”

启蒙已死?神圣使命终结了?终极理想失去了意义?那些感受到危机的知识分子从上海开

始,以北京的《读书》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起了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无论那场讨论后来的走向

如何,至少,那是中国知识分子重新面对公众、试图重建公共性的开始。

Page 38: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38

这一年,世界仍然在“历史的终结”声中震荡,捷克和斯洛伐克正式分家。在这之前,美国

作家菲利普•罗斯重返布拉格,去探望他的老朋友伊凡•克里玛,此时布拉格已是一座自由的城市。

罗斯回忆起 1970 年代他穿越铁幕访问捷克的情形,“我用一句话来比较捷克作家和我们美国作

家的处境:在那儿什么也不许做,但每件事都很要紧,在这儿什么都可以做,但什么都无关紧要。”

“intellectual”(知识分子)一词最早出现于 19 世纪晚期的法国。1894 年,犹太裔法国

陆军上尉德雷福斯被指控出卖情报给德国,军事法庭裁定其叛国罪名成立,德雷福斯被流放海外。

事后证明此事为误判,军事法庭却因德雷福斯的犹太人身份拒绝改判,国民议会也拒绝主持公道。

在此背景下,著名作家左拉于 1898 年 1 月 13 日在《曙光报》发表署名文章《我控诉!》,次日,

在同一家报纸上,一批作家与教育界人士著文支持左拉的行动——德裔美籍社会学家刘易斯•科

塞(Lewis Coser)在《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中说,这些为德雷福斯辩护的人,他们绝

非来自一个同质的群体——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分道扬镳,各奔前程,而此时他们团结战斗,

这是一种良心政治,他们以人类普遍观念和共同理想的名义反对当权者。“‘知识分子’一词现

今的含义,无论褒贬,都来自‘德雷福斯事件’。”

这以后,知识分子“介入”行动出现主动性、集体性的趋势,一直持续到 1944 年-1973 年的

“光辉三十年”,而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萨特。在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西里奈利

(Jean-François Sirinelli)看来,知识分子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文化的创造者

和媒介”,因此,知识分子可以是记者、作家、教师和学者,也包括部分大学生;另一个条件是

“介入”,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有两种情形:成为事件当事人,或者充当“见证”,

通过公共领域和意识状态内部的争辩,将焦点社会问题反映出来或梳理清楚。间接介入指在知识

界发挥影响,对一个时代的重大意识形态问题的定位起决定性作用,进而成为当时流行的文化氛

围的一个因素。

与“知识分子”相关的另一个词语 intelligentsia(知识阶层)则出现于 1860 年代的俄国。

俄裔英籍思想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在名作《俄国思想家》中写道:“请想象一群在

尼古拉一世僵化体制下生活,……而且以不假思索的热情,急取西方传来的观念,并且筹谋定计

要将之付诸实践的年轻人……自知孤处于一个荒凉世界,往上,是敌意而武断无道的政府,往下,

是受压迫、无言而完全不解事的群众。他们自视为一种自觉的军队,高举理性与科学、自由、改

善生活的大旗。”

“法、俄知识分子有共通的东西,”南京大学教授景凯旋说,“关注社会、关心现实,基本

上是批判性的。”据他考证,intelligentsia 一词出现后,被译作各种语言,传入日本并译成

日文汉字“知识阶级”(或“智识阶级”),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使用“知识阶级”一词,

与 1917 年俄国革命的影响有关,“其阶层特征、良知意识及民粹色彩确与 19世纪俄国知识者相

类似,而与代表全社会一般价值观的‘传统知识人’(士或读书人)有别。此后,知识界对此的

认识,可说一是沿着民粹主义道路发展,一是沿着社会良知角色发展。”

“知识分子”没有出现在最早完成现代化的英国,颇耐人寻味。一种解释是,英国的进步路

径是经验累积式的。学者萧功秦在《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一文中说,“凡是中产阶

级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如英美,观念性知识分子并不多……各种不同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代表,

在美国,从事公益事业、为社会伸张正义的人,一般都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观念人’,

而是被称为‘专业人士’的人群。”不过也不尽然,景凯旋就认为,观念型知识分子和一个大时

代的思潮有关,通常出现在社会面临巨大危机之时。

Page 39: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39

“知识分子永远是一个自我理解、自我想象的角色。”许纪霖说。传统知识分子的自我理解

通常是独立、超越于一切社会利益和集团之上的,正如为德雷福斯拍案而起的左拉们,“一方面,

以‘正义’和‘真理’这样大写的崇高的事业为名义,”西里奈利写道,“另一方面,知识分子

自认为……能够也应该对建立在有争议的材料的基础上的案卷进行表态”。

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Mannheim)则从社会结构这一外在因素解释了传统知识分子的

独立性:近代以后,知识分子从“上流社会”中解放出来,发展成为或多或少与其他阶层相分离

的阶层,以及从所有社会阶级中得到补充,导致了自由的智力和文化生活的惊人繁荣。关于知识

分子的这一特点,曼海姆用了一个著名的表述:相对自由的漂浮(relatively free-floating)。

自认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台湾政论家南方朔也有类似表达:“评论……一定要立足土地之

上,然后漂浮于土地之上。”和台湾各大新闻频道里的“名嘴”不同,南方朔讲话不大有气势,

甚至偶尔结巴,但反应很快:“在西方,最有名的知识分子都是写文章出身的,他们可以办杂志

维生,不必依靠体制活下来。知识分子要开拓自己的活路,经济不独立,你就不可能(对体制)

批判得太过分,张俊宏(台湾知识分子,1970 年代起从政参与党外运动)以前为了维持经济独

立,最后去卖牛肉面。”

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在《狱中札记》里把知识分子分为“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

知识分子”,区别在于后者并不认为自己超脱于社会利益集团,而是与阶级、阶层存在着有机的

联系。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葛兰西把“有机知识分子”视作某一阶级(通常是

被压迫的底层民众、工人阶级)的代言人,他们的任务,借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哲学家只是用不

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许纪霖说,有机知识分子通常都会表现出民粹主义的倾向,“但一谈到具体的民众,他们又

表现出极端的不信任,认为他们无法代表自己。”但这或许是“理念人”普遍存在的问题:谈人

类,却不喜欢身边的人群;反对专制,却对日常生活中的民主问题不感兴趣。

1919 年 2 月,李大钊在《晨报》发表《青年与乡村》,多次使用“知识阶级”一词,针对当

时知识阶级的青年不愿回到田园,主张向俄国青年学习,到农村去动员民众,“要想把现代的新

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不过,在传统知识分子

(或者用更熟悉的称谓:自由知识分子)胡适看来,这是对俄国民粹派主张的挪用,“‘到民间

去’四个字现在又快变成一句好听的高调了。俄国‘到民间去’的运动,乃是到民间去为平民尽

力,并不是到民间去运动他们出来给我们摇旗呐喊。”

到 1930 年代,中国陷入党争,知识分子纷纷“有机化”,进而“政治化”,及至 1949 年以

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中断,成为现代汉语词典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无论是 intellectual 还是 intelligentsia 所具有的批判性、反思性、公共关怀的内核,通通

被掏空。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工具化定义的影响——当年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发起者

之一王晓明曾说起他的一个年轻同事上课时的经历:

给学生出了个题目:如果真像电影《2012》那样,有一艘船,让你做主,你会选什么人上船?

几十个学生七嘴八舌,有人说,要挑身强力壮的,好几个人说,要挑选基因最优秀的,只有一个

同学说,各种各样的人,我都要挑一点。又问:你们觉得知识分子应不应该上这个船?多数人都

认为不应该。为什么?多数人说没想过,但有一个学生回答:我们现在全部的知识,一个 U盘就

够了,干嘛还要知识分子?

Page 40: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40

子弟

杨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4-10 / 36.00

“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要改变他人的政治意愿,而是要通过自己专业领域的分析,一直不停

地对设定为不言自明的公理提出疑问,动摇人们的心理习惯,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拆解

熟悉的和被认可的事物,重新审查规则和制度,在此基础上重新问题化,并参与政治意愿的形成。”

这是福柯对知识分子角色的论述。他说,如果左拉代表的是一种“普遍型”的知识分子,那

么奥本海默则是“普遍”(universal)知识分子向“特殊”(specific)知识分子的转折点。

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之父”,在看到核武器造成的巨大破坏后,他转而领导原子能顾问委员

会(GAC)反对制造氢弹。

在福柯生活的年代,技术与科学突飞猛进,知识越来越细分,已经很难再出现传统的、普遍

的、超越的学者,而奥本海默正代表了一类新型的知识分子:他们身处权力关系之中,却可以不

断地批判,不断地揭示知识和权力的关系,“他已不再是天才的作家,而是权威的学者”。

福柯通过研究和译作被大规模介绍到中国,正是在 1990 年代,此时,随着人文精神大讨论

和所谓“新左派自由派之争”,知识界已经开始分化。“众声喧哗是好事,”福柯著作的一位译

者说,“把福柯、德里达介绍到中国,是希望为学术界提供更多思想资源。当然,他们的后现代

理论相对来说会‘安全’一点,但这并不构成对启蒙的否定,而是在启蒙之上开出的花。”

1993 年后,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的市场化报刊开始崛起,媒体对评论、分析类文章的需求

大大增加,知识分子不必再为自己的作品费力寻找发表园地。在供不应求的市场里,依靠写作实

Page 41: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41

现经济独立便有了可能,这也降低了知识分子对于体制的依赖,使他们较以往更敢于自由言说。

在一篇结合个人经历的述评文章中,学者秋风提供了一种政经格局的分析:在邓小平南巡讲

话后,“市场化”迅速地成为媒体与学术界的主流话语,政府也开始大规模地向市场制度转型。

借助市场化的“政治正确性”,经济自由主义在新兴媒体上迅速扩张地盘,而自由主义的政治话

语也借这股东风登堂入室,从 1990 年代中期以来,公众舆论大体上坚持自由主义——保障个人

自由和权利、限制政府权力、推动市场化和法治,都是媒体的新闻与评论最为关心的话题。

如果对那段时间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做一个代际的考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

象:除了茅于轼、吴敬琏、江平、袁伟时等少数几人,大多数学者都出生于 1950 年-1960 年这

个区间,比如:朱学勤(1952)、秦晖(1953)、许纪霖(1957)、郑也夫(1950)、贺卫方(1960),

汪丁丁(1953),展江(1957)等等。这一代学者属于 1980 年代“再造”的一代知识分子,接

续的是建国后中断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与他们的上一代和下一代(从大学、研究生到博士一直

在象牙塔里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不同,他们大都在“文革”中耽搁了正常学业,当过知青、工

人、军人等等,而他们却利用各种机会读书、自学——如陈嘉映(出生于 1952 年)在《我们这

一代》中所言:

“我们从各种途径了解世界的真实情况,例如‘偷听敌台’。但主要的,我们阅读。回忆文

章中几乎篇篇都会提到当时内部发行的灰皮书、黄皮书。实际上,仅仅阅读古典,阅读歌德和托

尔斯泰,就会引人进入对健康人类精神的理解,从而反过来对当代形成批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

分散在黑龙江、内蒙古、云南、海南,以及河北的白洋淀,在政治高压之下,形成了一个一个小

小的圈子。有不少散落在各地的牢房里。偶然相遇,发现我们偷偷读的书竟是同样的。共同阅读

成了这一代强有力的纽带。那个时代,我肯定,是最后一个共同文本的时代,最后一个主要由文

字阅读培养精神的时代。”

朱苏力(出生于 1955 年)在《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中也有类似描述,他总结说:“正

因为这一代学者几乎都是自学的杂家,知识广泛,因此,他们关心的问题和知识储备都为后来成

为公共知识分子讨论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做了铺垫。”

《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一文最早发表于 2003 年,这一年,伴随着“胡温新政”,公

共舆论迎来了新气象,媒体在“孙志刚事件”中的表现即为明例,也大约是从那时开始,人们开

始感受到“观念的力量”——有一批知识分子尽其所能对社会基本问题发表意见,并对随时发生

的重大事件表态。刘易斯•科塞说,知识分子把使人不安和不满的潜在根源揭露出来,从而促进

了社会的自我认识,“知识分子是意识形态的源头,但与中世纪领域近代的政治宣传家和狂热分

子不同,他们还倾向于培养一种批判态度。”

次年,《南方人物周刊》推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 50 人”的封面报道,评选标准是“具

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

的理想者”,“公共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走入大众视野——从一百多年前的“德雷福斯”,到八

十多年前的“五四”,再到整整 20 年前的“人文精神”——所有这些,不论好与坏,都应该构

成人们今天再次谈论“公知”(如今它听起来就像另一个星球的词)的大背景。

《南方人物周刊》的公共知识分子榜单里有郎咸平的名字,这应该与他当年炮轰 MBO,特别

是炮轰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有关。现在看来,2004 年的“郎顾之争”在一定

Page 42: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42

程度上确实成为他“影响中国”的转折点:国企产权改革的讨论,迅速上升到如何评价改革的讨

论。

社会学家孙立平在 2005 年时有一个判断: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改革的共识已经基本破裂。

“在 1980 年代曾经激起无数人的热情和企盼的改革话语已经在相当一部分民众心中失去正当

性。”

而在前述述评文章里,秋风有类似的分析——权贵私有化激起了舆论和民众的不满,扩大了

贫富差距,尤其严重的是,这一过程总是伴随着普通工人在没有得到充分补偿的情况下大规模下

岗,从而制造了新的城市贫民群体。被医疗、教育、住房新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民众无力

辨析问题出在哪个部分,“于是采取了最简单的办法:你们叫得最响的东西,一定只对你们有利,

而对我们不利。最后带来的结果是,民众反对‘市场’。”

那些为市场辩护的“精英”、“专家”先是在民间失掉了他们的光环——不要说光环,这两

个“头衔”后来在互联网上遭遇板砖无数,成了嘲讽人的词语,而后又被当时提出建设“和谐社

会”的新一届政府边缘化——在政府腾转挪移之间,经济自由主义,连带着政治自由主义成了买

单者。

此后几年,几乎是顺理成章地,国进民退,大国崛起,自由主义节节败退,国家主义话语大

行其道。一位学者感慨,2008 年以后许多原本批评政府的同行,纷纷转向,为“中国模式”唱

起赞歌。这固然是体制内资源的吸纳,但又何尝没有知识分子主动献身于国族意识的激情。一战

后,班达(Julien Benda)在《知识分子的背叛》一书中反思(并预言)了 20 世纪上半叶的欧

洲:“在今日的欧洲,已没有一颗心灵不被种族的激情、阶级的激情或民族国家的激情所感染,

而且常常是被这三种激情同时感染……民族激情还有一个深化现象,即各民族今天不仅要求在他

们的物质存在、军事力量、领土疆域和经济财富中,而且要求在他们的道德本质中达到自觉……

‘即使祖国错了,也一定要把它说成有理’……”

萨义德说,“知识分子一直受到‘忠诚’这个问题的困扰和无情的挑战。”中国的现实一次

又一次印证着他的判断——一位媒体人,秉持“一点点推后新闻红线”的理想,自以为谨慎地推

着,忽然发现红线已在身后,稀里糊涂成了异端——而公权力借用的,正是那些向异端投掷石块

的狂热民众。

在群体狂热情绪仍大有市场的今天,萨义德的这段话显得不合时宜又振聋发聩:“知识分子

的职责就是显示群体不是自然或天赋的实体,而是被建构出、制造出、甚至在某些情况中是被捏

造出的客体……当地知识分子的目标不能只是以当地警察取代白人警察,而是要创造新的灵魂。”

受巨大的“失望感”驱使,美国思想史学者马克•里拉(Mark Lilla)完成了《当知识分子

遭遇政治》一书,他在书中探讨了“叙拉古的诱惑”这一亘古命题。叙拉古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上

的一座古城,2300 多年前,柏拉图不顾友人劝阻,三度扬帆前往叙拉古,试图以哲学改造暴君

戴奥尼素父子,让他们致力于正义,结果却遭到软禁和流放。“戴奥尼素的难题犹如创世纪一样

古老,但关于他智识上的党徒的难题却历久弥新,”马克•里拉写道,在 20 世纪,“那么多人都

前往建立在莫斯科、柏林、河内、哈瓦那的叙拉古城朝圣……手握回程票前往暴君的领地作秀,

对那儿的集体农庄、拖拉机厂、甘蔗林、学校无不连声称道,但奇怪的是,他们从不造访监狱。”

Page 43: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43

马克•里拉严厉地批评这些知识分子,说他们不过是待在书斋里神游叙拉古,并用有趣的、

时而闪烁智慧的想法去打发那些民族的苦难:“他们永远不会正视那些人的眼睛。”

如果把 1993 年看作知识分子重新面对公众发言的开始,那么这 20年他们面对传播介质的变

化是加速度的:人文刊物、市场化周报、市场化日报、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许纪霖

在 1990 年代后期的一段时间热衷于给报纸写评论,尝试着介入社会公共生活,他说,媒体写作

的一个诱惑力是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朋友读到了会立刻反馈,写一篇学术文章是不可能有

这样的反应的。”但相应的问题则是碎片化、缺乏积累,写到后来“公共”越来越多,“知识”

越来越少。他记得王元化先生每次见到他,都会严厉地提醒他不要再写这类“报屁股”文章。于

是他重回书斋,研究中国历史与现实中的大问题。

如今,许纪霖的微博有 25 万粉丝,自我介绍写着:“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

说。”他发了三千多条微博,“最大的诱惑是即刻的影响力,你会看多少转发、多少粉丝,多少

人赞同你的观点,这是人性的弱点。”他说,微博会让人自大,“一些公共知识分子真的以为自

己代表了人民,于是越来越自信,其实社会已经很多元化了。”

许纪霖,1957 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

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

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

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

志编委。 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

他尝试着在微博上贴博客的链接,或者干脆贴长微博,但发现,“不管怎么链,多数人只看

那 140 字。”他觉得,是这个时代需要共鸣,需要释放感,不需要论证和解释,“人们对说理已

经变得非常不耐烦,他们总是问,你的立场是什么?摆出来!然后交锋……”

Page 44: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44

他对这种“陷阱”保持着警惕,“要用微博,不要为微博所用。”他总记得王元化先生的警

告:一个人要善于养气,不要在情绪上头开始写作,不然一定要后悔。“当然,人是有性情的,

但你要自省。”

不过,显然并非所有人都做得到。事实上,网民开始对一些知识分子产生不好的观感,正是

从他们骂人、约架、“知行不一、鼓吹自由主义却不实践自由主义”开始的。如今知识人都会讲,

公共言说与私人品行应该分开看,欧几里德定理的正确与否和他怎么对待仆人无关。听起来没错,

但这只是法国知识分子传统,在 19 世纪的俄国作家来看,人是容不得这般分割的,“说某人一

方面是公民,一方面是赚钱牟利之徒,两种功能彼此十分独立,可以分持;说他作为选民时是一

种人格,作为画家,另是一种人格,身为丈夫,又是一种人格——凡此,乃失真悖实之论。”(以

赛亚·伯林《辉煌的十年》)公平地说,公私分开是现代社会的常态,可是,倘若发言者期望以

文字影响社会、推动政治,那么,他们自己尽量做到“统一”会更让人信服。

“俄国知识分子始终保持着精神上的贵族气,从这一点说,中国的士大夫和他们是更有心灵

感应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近代史学者杨国强说。“古代讲‘十农工商’,和农、工、商不

同,士不是职业,他们共同的精神世界是儒学,所以真正能代表天下人讲话,在这个意义上,士

是中国最早的‘公知’。而儒学不是一种客体,不可能对象化,你必须一边学一边知,知行合一,

君子是做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近代以后,由讲善恶变成讲新旧,价值多元,再无知行合一的

标准。”

早在微博出现之前,青年学者唐小兵就在《“论政”与“治学”的两难:反思公共知识分子

的内在困境》一文里指出了部分公共知识分子的问题:立场决定言说,缺乏理性而深入的沟通互

动;讨论社会问题模式化与“平庸化”,依据思维惯性和固有知识进行简单的对号入座式的分析。

而微博的兴起显然放大了这些缺点,更何况,这个社会接受过高等教育、进而不愿意接受简单说

教的人越来越多,2004 年时,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 280 万人,到 2012 年,这个数字已经

攀升到 680 万人。

“真理被民主化了,”古德纳在《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阶级的兴起》里宣布。这本书描述的

是 20 世纪的西方历史,但听上去就像是为现在的中国量身定做,“所有号称真理的说法在批判

式言论文化的审视下都是平等的。甚至最有权势的群体的说法和自我理解都要与社会最下层的人

及目不识丁者同样进行评判。”

比唐小兵更年轻的一位 80 后学人说,一种思潮想要传播,不能靠几句口号式的常识,而要

和人们的生活形成更加丰富的结合方式,“比如谈论政府权力界限,你可以从社区自治谈起,从

一个个故事谈起,这样你的话说出来是有肉感的,才能让人深切体会到。而微博这 140 字,把可

能很生动的叙述、论证都取消了。表面看很多人在转某些帖子,但和他们的生活不发生关系,传

播效果是不强的。”

与此同时,另外一群意见领袖开始崛起,他们是畅销书作家、企业家,甚至是明星。“他们

本来就是通过市场竞争冒头出来的,所以非常懂商业,懂市场。”许纪霖说,“所谓的精英早已

多元化,传统的知识分子边缘化,大趋势就是这样。台湾也是如此,只剩下名嘴。林毓生那天还

给我打电话,说知识分子讲话没有人要听了,他去台大做个讲座,几十个人来听。”

长久以来,人们对“何谓知识分子”这个问题,都试图从主体性,也就是知识分子的自我想

Page 45: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45

象、自我实现的角度去回答,但很少去研究这一“命名过程”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按照“命名”

的思路,讨论人们现在所说的“公知”便格外有意义。

“公知”当然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可是它一旦成词,就获得了某种独立性。如今有

人认为“公知”是职业代骂,代表底层发泄对体制的怒气;有人认为“公知”一词已被明显污名

化,政治学者周濂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说,“我们小时候给别人起绰号时,不管这绰号是不

是适合这个人,一旦它流行开了,那个人就再也不可能摘掉它。当所有人以起哄的方式喊这个绰

号的时候,其实对那个人造成了极大的羞辱,而且喊绰号的人心里充满了快感。公知的概念在一

定程度上就有点像小时候我们给别人起绰号,当你用公知去给别人扣帽子的时候,就是典型弱智

儿童心理的表现。”

假如我们采取一个较中庸的态度,或许多数人会同意这样一个说法:好吧,你可能是真理与

良心的代表,也可能与之相反,但我现在能看到的是,你的知识和道德都未必能完全说服我,只

是因为你有更好的平台,声音比我大,我们这个社会又有这么多需要讨论的公共事务,所以我在

某种程度上仍然对你有所期待。

那么,“公知”这一名称(仅指“公知”,而非“公共知识分子”)的建构,就意味着它的

外延已经大大扩展了,几乎包括了所有“意见领袖”。1993 年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达让更多

的人无需讨好体制就能养活自己,公共空间在商业的驱动下表面一片繁荣,催生了大量“意见领

袖”或者“媒体知识分子”,很难简单地说他们遵循的是什么,也许是公民发言,也许是商业逻

辑,也许兼而有之。

如果说此前的传统媒体还算得上“等级森严”,“公知”规模有限,那么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则让这个市场急剧扩张,大量假冒伪劣发言者侧身其间几乎是必然的事。只需看看如今的微博上

有多少假托白岩松、崔永元、柴静说的“公知体”便可体会一二,而那些营销账号,截取历史或

者新闻的某一片段,编辑加工,再以插科打诨、耸人听闻的形式加以传播,或许有时他们也打打

擦边球,但偏激背后的逻辑却是吸引眼球、迎合市场。

或许问题还在于一些人对于现状的内化:娱乐明星以公民身份稍微评论两句时事就要被说不

务正业(或是炒作),而专门点评时事的人马力稍微开足一点就要被说“激进”(或是“演过了”),

而所有对智识、对崇高、对美好的追求都有虚伪(或是“装 X”)之嫌。现在人人都会用“道德

绑架”这个词,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可是,在一个不够自由的社会,“消极自由”之下,也有

一条暗河通往“积极的不自由”——人们常常在安全的领域挥洒道德激情,却在需要冒一些风险

的时候太过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道德责任。

可是,如果真正重要的问题总不允许讨论,那么人们不讨论“演”还是“不演”,“装”还

是“不装”,能讨论点别的什么呢?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说,“公知”的问题更多的是公共空间

的问题——当年菲利普·罗斯对伊凡·克里玛感叹“富起来”的危险,倘若我们也借用“公知体”

对罗斯先生的话做一段戏仿,那或许就是:在我们这儿,什么也不许做,而且,什么都无关紧要。

朱学勤先生有一篇文章谈到“利维坦”的两头头颅:“四百年前霍布斯以海底巨兽‘利维坦’

比喻国家专权,那时怪兽只伸展出“绝对权力”单一头颅,四百年后在中国大陆,‘利维坦’却

长出了‘资本控制’第二头颅,呈犄角之势,相互支援。……上世纪 90 年代初,西方政界、学

界很多人寄望于第二头颅能消解第一头颅,为‘公民社会’开辟向上发展的空间。但此后二十多

Page 46: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46

年‘稳定压倒一切’,第二头颅越来越成为第一头颅的合作者,而不是消解者。它的‘历史功勋’

是帮助‘利维坦’完成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化:‘From Marx-leninism to Market-leninism’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市场列宁主义)。针对互联网及其‘翻墙者’,前者崇尚暴力,只知打压;

后者另具慧眼,能够将‘抗议者’包装为‘广告明星’,将‘抗议’之‘骨’转化为对前者并无

威胁的‘利润’之‘肉’。一个现成的例证,即 2011 年年底的‘韩三篇’事件。”

在所有对公共知识分子的批评中,“不专业”可能是最有力的一条。说来有趣,公共知识分

子(public intellectual)一词最早在英文世界里提出,是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

在 1987 年出版的《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而他在书中担心的,恰恰是知识分子在学院化时代

被大学一个个细分的专业所吸纳,变成“只有专业”的专家和学者,而背离了公众,故有必要重

新强调知识分子天生具有的“公共性”。在他看来,如果说公共知识分子在美国还有最后一个据

点的话,那就是纽约,“现存的非学术期刊都集中在纽约……不像较小城市中的广阔无比的校园,

在纽约是不大可能离群索居的。一个教授在安阿

伯的密歇根大学或在劳伦斯的堪萨斯大学做完

了讲座以后,在去吃中饭的路上遇到的只有学

生、研究员和教职员。而在纽约,他或她是和整

个城市相撞的。”

理查德·波斯纳在《公共知识分子——衰落

之研究》中批评公共知识分子市场提供的产品质

量不高,把矛头也对准了现代大学制度。在他看

来,现代大学的兴起激励了知识的职业化和专门

化,导致了独立的知识分子队伍日渐萎缩。与此

同时,大学促成的知识专门化,摧毁了公共知识

文化,令公共知识分子的读者没有鉴别力,而学

术同行和媒体也没有履行监督之责。于是,“扮

演公共知识分子角色的学术人士,发现他们自己

置身于一个缺乏大学世界一般约束和激励的市

场,或者身处一个轻视学术、却高度竞争的大众

文化和新闻报道的世界。告别了停泊的港湾,谨

小慎微的学术专家便把小心和谨慎一股脑地抛

撒在湿漉的海风中。他像是挣脱了学术苦差的羁

绊,张开双臂拥抱着假日的阳光,并隔三差五地

显现出度假游人的敷衍塞责、漫不经心。”

如今在中国,人们同样批评公共知识分子提供的产品质量不高,批评他们跨界太多、文艺化、

泛道德化,要求他们更专业、更学术、更“技术流”,这也许是批评者对长期以来空洞地谈论价

值观、谈论“主义”感到了审美疲劳,也许不是,但对公共知识分子市场当然构成有益的监督(暂

且不讨论是否“苛责”),而且他们也完全有理由如此——中国的许多行业离“专业主义”还差

得很远。可是,在公共空间(而非细分的行业内部),你也能看到一种对专业化(用更时兴的话

说,“技术含量”)的崇拜正在上升,有时它甚至变成了一种审美,把工具理性视作最高的价值,

而“价值”本身……等一等,还有价值吗?在我们滑向另一个极端之前,不妨听听萨义德的说法:

“今天对知识分子造成特别的威胁,不论在西方或非西方,都不是来自学院、郊区,也不是

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

[美] 理查德·A. 波斯纳

徐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12

38.00

Page 47: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47

新闻业和出版业惊人的商业化,而是我所称的专业态度(professionalism)。我所说的‘专业’

意指把自己身为知识分子的工作当成为稻粱谋、朝九晚五、一眼盯着时钟,一眼留意什么才是适

当、专业的行径——不破坏团体、不逾越公认的范式或限制,促销自己,尤其是使自己有市场性,

因而是没有争议的、不具政治性,‘客观的’。……都可以用我所谓的‘业余性’(amateurism)

来对抗,即不为利益或奖赏所动,只是为了喜爱和不可抹煞的兴趣,而这些喜爱与兴趣在于更远

大的景象,越过界线和障碍达成联系,拒绝被某个专长所束缚,不顾一个行业的限制而喜好众多

的观念和价值。”

“知识分子不要害怕专家!”南方朔在电话那头说,他接受采访时台湾社会正在掀起一场反

对核四的运动,“任何学问很难有单一的标准,知识分子可能对核物理外行,但这并不只是一个

技术问题。为什么近代反对公害都不是专家指出来的?专家为了生活,为了圈子,不能讲行业的

坏话。但知识分子也必须不断学习,尽量把批判的角度、想法、能力强化,无论如何你对知识的

热忱不能打折扣,这是增加你发言权惟一有效的手段。”

对爱德华·萨义德来说,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众以及“为(for)”公众来

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对抗(而不是制造)正统与教条,不

能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总的来说,知识分子一定要令人尴尬,处于对立,甚至制造不快。”

他批评那些逃避的知识分子,“转离明知是正确的、困难的、有原则的立场,不愿意显得太过政

治化,害怕看起来具有争议性……”

也许在萨义德的那本《知识分子论》里,关于“再思”(second thoughts)的讨论有着特

殊的意义——部分西方知识分子,从早年拥抱共产主义,经过“再思”后变成反共阵营的一员;

部分阿拉伯知识分子,则是在“再思”后从泛阿拉伯主义投向伊斯兰教的怀抱——倘若将语境置

换到今日之中国,这种奇怪的“再思”几乎无处不在:接受现代文明后就变得“逢 X必反”;学

到方法论后就把价值观贬得一钱不值;掌握技术后就开始视情怀为无物;了解到消极自由的可贵

后就迅速遁入了“积极的不自由”……如萨义德所说,“自己服侍以往的主人的历史当然就被踩

在脚下或说成是鬼迷心窍,但这并未在你身上激起丝毫的自我怀疑,并未激起任何欲望去质疑大

声服侍神祗此一前提”,那么结果自然是从一个神祗走向另一个神祗。

“对我来说有趣得多的是,”萨义德说,“如何在心灵中保有一个空间,能够开放给怀疑以

及部分的警觉、怀疑的讽刺——最好也是自我反讽。是的,你有信念,下判断,但这些信念与判

断来自工作,来自与他人、其他知识分子、基层运动、延续的历史、一套真正生活的联系感。”

“生活在真实之中。”东欧的知识分子早就做出了选择,与真实的生活相比,所谓“污名化”

算得了什么呢?■

Page 48: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48

美国往事:穷政府加公债催生民主法治陈志武 经济观察报书评(2014-11-01)

两年半前,我在《治国的金融之道》一文谈到这样一个事实:

“如果把公元 1600 年时的国家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像明朝中国藏银 1250

万两、印度国库藏金 6200 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 1600 万块、日本朝廷存金 1030 万块;另一组

负债累累,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城邦。那么,从 400 年前到 19、20 世纪,哪

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呢?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除日本于 19 世纪后期通过明治维新改变其命运外,

到今天还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国家,今天基本是既民主法治,又经济发达。”

几个世纪前的场景今天再次重现,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数万亿美元,而发达国

家则负债累累。在当前金融危机之下,国库富有的发展中国家当然兴高采烈,可是,这次的最终

结局会如何?莫非未来还要重演过去数世纪的历史?

在这种时刻,重新回味那篇文章以及其中的故事和逻辑,意义具体又特殊。为什么当年负债

累累的国家后来良性发展,根植出民主、自由与繁荣,而政府富有的国家后来却停滞不前、甚至

走向衰败?为什么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一国的民主法治似乎跟其政府负债水平高度相关?借钱

花的国家反而比最大化存钱的国家,更能催生出某种制度?“政府总是缺钱”是否成了民主宪政

制度的催化剂?“国富”是否反而给掌权者以压制民权、践踏法治的底气呢?

人间之事,有时就是这么不可思议,表面看,国家借钱花好象不好,但是,从更深层思考,

Page 49: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49

或许,不需要借钱花的政府反倒容易腐败专制,毫无顾及地侵犯民间权利,抑制个人创造力,不

思进取,就像富家子弟更容易横行霸道、不思奋发一样。只有当独裁王权或者集权政府的开支总

是不够或者刚好够,需要经常借债、与民间讨价还价征税的时候,权力才可能愿意接受约束,权

力制衡制度才有机会成为现实,民间的创造空间才能被解放。

民间富有是自由、民主、法治的基础。但政府太富有,会挑战民间的空间,挑战民主宪政与

法治。

这话怎么说呢?在本文,我们再看美国的故事,不只是今天的美国全球负债第一,美国立国

之初就是靠负债幸存下来。—— 这跟中国各朝代的经历正好相反,历朝之初是国库满满,之后

每况愈下,到最后以财政危机终结朝代;而美国立国之初负债累累,之后不断利用债券市场透支

未来,而且还透支越来越多,可是其国力却越来越强,法治日益完善。

独立战争的背景决定了美国一开始就必须靠借债

对美国历史,我们一般熟悉其政治史,知道北美 13个殖民地于 1776 年 7 月 4 日宣布从英国

独立,1787 年的宪法大会通过《美国宪法》,等等,但未必了解美国政府历来是多么穷,未必

熟悉金融借贷对美国历史的支柱作用。

从 1607 年开始,英国人陆续冒险到北美,先后由独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十三个殖民地,

包括今天的弗吉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马萨诸塞州等。直到 18 世纪中期之前,英国对这些殖

民地除了花钱提供安全保障外,基本是放任不管,也不怎么征税。比如,1754 至 1760 年间,英

国皇家军队跟法国连续作战,以保护这些北美殖民地。到 1763 年,法国在北美、欧洲大陆两个

战场上向英国认输,同意把加拿大割让给英国。

乔治三世于 1760 年登基英国国王,当时他 22岁。由于英国在北美、欧洲大陆连续跟法国作

战达 9年之久,到 1763 年战争结束时,英国政府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

这时,年轻的国王想,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享受英国保护一个半世纪,但没有给祖国任何财务

支持,该是他们报效祖国的时候了,至少应该交税供养常年驻扎北美的军队。在乔治三世的授意

下,英国议会于 1764 年通过《食糖法》和《货币法》,前者要求十三个殖民地向英国交各类消

费品进口关税(包括食糖、纺织品、咖啡和酒),后者禁止殖民地自己发行任何纸币,只能使用

英国货币。1765 年,议会通过《印花税法》,要求北美殖民地为各类书刊等出版物向英国交税;

1767 年,通过《汤森法案》(Townshend Acts),要求殖民地为纸、玻璃、茶等日用品交税。

乔治三世的一系列立法和试图收紧控制北美的政策,引发了殖民地居民的反抗,殖民地人在

英国没有代表权、投票权,但却要向英国交税?!一些革命组织团体抵制英货、挑战英国军队。

1770 年 3 月 5 日,一群人在波士顿围住一队英国士兵起哄,后来局势失控,发生冲突,英方士

兵开枪打死 5个当地人。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屠杀案(Boston Massacre)。屠杀激发了殖民地

的愤怒,压力之下,英国议会同年废除《汤森法案》,但保留对茶叶征税。

1773 年,英议会把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贸易垄断权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当年 12 月,一群革

命人士假装为印第安人,登上三艘停留在波士顿港口的东印度公司茶叶运船,炸开 340 个货箱,

将大量茶叶扔到海里。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那次标志性事

Page 50: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50

件使北美殖民地跟英国的矛盾大大升级,逼着英国政府下决心进行整治。

接下来,英国议会在 1774 年通过四项新法,统称为“不可容忍法案”,命令皇家海军封锁

波士顿海港,要求波士顿政府全额赔偿所倾茶叶,禁止马萨诸塞各地的群体集会,宣布英军可以

随意住进殖民地老百姓家里,等等。对马萨诸塞的居民来说,这些法案当然是火上加油,激怒北

美殖民地老百姓。随即,第一届大陆会议(Continental Congress,独立运动、独立战争期间的

决策机构)成立,呼吁殖民地百姓武装组织起来,共同与英国作战。

为整治叛乱,英军到处查探民兵练习地和武器库。由于听说波士顿远郊的列克星敦镇是革命

者基地并藏有大量武器,1775 年 4 月 19 日,英军派出千余士兵赶往列克星敦镇,结果与殖民地

民兵组织发生冲突,打出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抢。随后,其他殖民地的自发武装团体闻讯也迅速

赶来支援。双方增兵两个月后,6月 19 日展开一场大战,使英方伤亡一千多士兵、殖民地一方

死亡五百余名。

独立战争就这样打开了。1775 年 6 月,第二届大陆会议选举华盛顿作大陆军总司令,正式

与英军作战。为了避免战争对波士顿伤害太大,1776 年 3 月 17 日,华盛顿迫使英军将战场往南

转移到今天的纽约市周围。

1776 年 7 月 4 日,华盛顿的军队汇集在纽约曼哈顿南端,而英国皇家海军正在调集 100 多

艘战船、3万多正规军,准备集中攻打守在曼哈顿、几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一万名大陆军,况

且华盛顿的大陆军没有任何战船。可以想象,这种不对称实力是如何打击华盛顿军队的士气。好

在那天,华盛顿得到第二届大陆会议宣布美国独立的消息,让其军队多少得到及时的鼓舞。尽管

如此,8月 27 日,皇家海军轻而易举夺下曼哈顿边上的长岛,大陆军惨败。之后,华盛顿采取

边退边打的游击战办法,开始了跟英军长达四年、辗转南北的拖延战术。

实际上,宣布独立不久的美国,最大的挑战并不在同英军作战的战场上,而在经费的来源上。

起初,第一届大陆会议考虑过在各州征税,但是,怎么能在当时美国的十三州征税呢?美国独立

的起因就是由于英国对他们征税失控,这一背景决定了美国独立战争以及之后政府的开支不能靠

大规模加税来弥补,试想:如果新成立的政府也要大量征税,那为什么还要独立?

当时,十三个州的政府本身就很小,没什么税收,没有政府军队,更没有州政府财产或者“国

有企业”。美国中央政府又不存在,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所以,各届大陆会议只能靠印纸币、借

债,来找到财务支持。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从立国之初,就要靠金融和债务市场!

但是,那时期美国不仅没有联邦政府,更没有收税机构或中央银行,“大陆币”、战争债难

以有市场。在 1776 至 1788 年间,大陆会议政府不断出现经费困难,几次让独立运动倾于破产,

差点使北美重回英国怀抱!

具体来说,独立战争开支主要依靠以下来源,第一是由政府发行“大陆币”,在 1775 至 1780

年间共印了 37 次“大陆币”;第二,由大陆会议政府发行债券,尽管谁都不知道那些债务将来

靠什么偿还;第三,十三州的份子贡献,由各州自己发行战争债提供;第四,从法国借来的贷款;

再就是给士兵、供货商写欠条。

1775 年 6 月 3 日,大陆会议授权发行首批公债,融资 600 万英镑,用于买军火。但是,那

Page 51: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51

时的独立运动激进派,主张以发行“大陆币”纸币为主要战争融资手段,他们的计划是,如果钞

票太多导致通货膨胀,大陆会议政府可以强行禁止民间涨价!——这种偏好很好理解,如果开动

印钞机就能有钱花,谁还去发债券融资?这种一边印纸币、一边禁止涨价的做法,短期效果还可

以,只是长期难以持续。

可是,仅发行“大陆币”还不行,由于当时的军火是从欧洲买进,欧洲不太认“大陆币”,

所以,独立运动必须有国际认可的通货才能买军火。为此,他们必须发债券融资。一般的做法是,

债券发行时以黄金、白银、英镑等国际通货购买,而后政府用“大陆币”或者“大陆币”票据支

付利息、偿还本金。

1776 年 10 月 3 日,大陆会议政府发行第二批债券,年息 4%,面值共 500 万“大陆币”。为

了发行这笔债券,他们在各州设立“大陆借款办公室”(Continental Loan Office),专门负

责政府债的销售和之后的利息支付服务。这等于是美国最早遍及全国的投资银行销售与服务网,

是现代证券市场的雏形。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推销。比如,1776 年 11 月,十三州的大陆借款办公

室出售了大量彩票,中奖者得到的不是现金,而是一些年息 4%、期限 3 年以上的公债。通过彩

票销售为独立战争借债融资,头几年很成功。

只是到 1780 年下半年,政府债已经没人买了;各州也弹尽粮绝,不愿再发债奉献了;大多

数士兵的服役期到年底就结束,不愿继续接收欠条作军饷。在战场上,华盛顿的军队到那时,几

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眼看着大陆军要失败,几乎没人再愿意接受“大陆币”,多印钞票已经不

再是有出路。

独立运动快要告终之际,华盛顿派助理前往法国,成功说服法国国王再借 250 万法国金币给

美国。贷款没到之前,这一消息让后来成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先将其做

抵押,通过贷款立即得到救命钱,让大陆军维系到 1781 年 9 月。最终,在法国海军的支持下,

大陆军于 1781 年 9 月在南方港口城市约克镇(Yorktown)打赢了关键一战,迫使英军投降,从

Page 52: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52

此扭转独立战争的局面。1783 年 9 月 3 日,英国签署《巴黎条约》,承认美国独立。一个年轻

国家就这样靠举债存活下来。

由于美国独立运动的特殊背景,整个战争不能靠征税支持,各州政府又很穷,所以只能靠借

债。在连大陆会议政府、十三个州政府自己都不知道未来靠什么收入来还债的情况下,独立运动

居然能从 1775 至 1780 年的六年时间里连续发债,这当然是奇迹。如果没有美国本土私人投资者、

法国与西班牙国王、荷兰投资者的债务支持,今天我们熟悉的美国可能根本就不会有,金融就是

这样影响历史的。

大量债务逼着美国发展资本市场

1783 年独立战争正式结束,但是,建国的挑战却刚刚开始。中国以往改朝换代时,新政权

总能从原来的朝廷缴获藏在宫廷的金银财宝、地产,掠夺一些私人家产,或者没收地主、资本家

的财产,等等。可是,美国成立时,英国人没有留下任何财宝,新政府真穷。就在《美国宪法》

签署的 1788 年,也就是在清朝国库存银 6000 多万两银子的时候,[1]美国政府的外债和内债是

如此之多,不管从哪种意义讲,已是一个破产的国家。当时政府税收极少,维系债务的唯一办法

就是以新“借条”还老“借条”。

如果说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因美国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家庭写“借条”太多,因

此债务泛滥而产生的,那么,1788 年时,美国货币、贷款、债券种类并不比今天少太多,仅各

类战争债、州政府债、社区债所用到的支付货币就五花八门,有以“老大陆币”、以“新大陆币”、

以墨西哥银元、以西班牙银元、以英镑为支付货币的,有的债券干脆就没注明以什么货币支付。

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许多债券的价格不到其面值的 10%,基本无人问津,商品市场也难有秩

序。这种乱局严重影响人们对美国前景的信心,挑战新合众国的命运。

怎么处理这些公债,让新合众国站起来呢?早在 1781 年,独立运动的第一位行政长官——

财务总长(Superintendent of Finance)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就做过努力,特别

是在那年 9月大陆军打赢约克镇关键一战、迫使英军投降之后,他知道,如果大陆会议政府不把

这些战争债处理好,美国必然重新亡国。莫里斯当时研究过英格兰银行的兴起对英国崛起的贡献,

很熟悉债务可以变成通货、变成社会财富载体的道理。

关于如何处理战争债问题,当时的大陆会议议员中有两派。一派以保守的农场主为主,他们

认为,应该把这些战争债通过多印纸币一次还清,也就是,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推掉战争时期欠下

的公债,变相让老百姓、外国投资者一次分摊这些债务负担。当然,这样做的风险是,老百姓和

债券持有者会暴动,独立运动的命运会终结。

但是,莫里斯代表的一派不想这样,他认为,这么多的债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次付完,而是

通过政府持续征税、按季度付利息,将这些债券和票据长期延续下去。这样做的效果是,让这些

债权所代表的是获取未来定期的固定收入流的权利,让它们成为金融投资资产,也就是让债权成

为流动起来的资本。[2]在莫里斯看来,第一,为了每季度付利息,联邦政府必须在各州征税,

没有任何东西比经常性的税赋更能将各州凝聚在一起,筑起一个团结一心的新合众国;第二,税

赋能提醒每位公民,要关心国家公共事务、关心政治,因为这涉及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第三,

债务一方面是负面的负担,是不好的,但另一面代表的则是“信用”,代表着流动的价值(未来

收入流的价值),所以,如果不付完这些公债,社会中的流动性不是更多、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了

Page 53: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53

吗?保留这些公债反而更有益。

莫里斯估算了一下,如果不一次还清战争债,大约每年需要付利息 200 万美元,按当时的国

民收入计算,这是一笔大钱。1782 年 7 月 29 日,他向大陆会议提交一份议案,建议为了支付这

200 万美元的年息,在各州推出四种税:进口税、土地税、人头税、饮酒税,各贡献 50 万美元。

可是,由于农场主派的反对,加上独立战争结束后政府再发债的必要性暂时消失,更何况没有人

愿意多加税,莫里斯的议案在大陆会议中拖了一年多也没通过。1784 年 11 月,莫里斯辞职从商。

[3]

莫里斯 1783 年的议案未能通过后,债务负担一直困扰着美国。1788 年各州签署《美国宪法》,

正式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国会选举华盛顿为第一任总统。随即,华盛顿任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他的首要任务是对付巨额公债。这种“穷政府”或说“已破产政府”局

面,使得华盛顿和汉密尔顿不可能表现出“权力傲慢”,而是必须讨好老百姓、尊重民众权利、

赢得金融市场的信任。

1790 年 1 月,33 岁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递交一份债务重组计划,要求按面值 100%

兑现在 1788 年宪法通过之前发行的所有公债,包括联邦与地方政府发的各种战争债、独立战争

军队签的各类借条,所有债务由联邦政府全额承担。为了实现承诺,联邦政府发行三只新债券,

头两只债券年息 6%(一只于 1791 年 1 月开始付息,另一只到 1801 年才付息),第三只债券只

付年息 3%。换言之,由这三只可以自由交易的债券取代原来五花八门的战争债,大大简化新国

家的债务局面。

今天来看,汉密尔顿的债务重组举措,好像只是一种简单的债务证券化运作,但是,他的天

才创新在于,这三只债券埋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就是“华尔街”的种子,因为这些债券从

1790 年 10 月上市交易后,加上次年由汉密尔顿推出的“美国银行”(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

股票,立即将市场的关注聚焦在这四只证券上,强化价格发现机制,提升流动性,集中展现市场

活力。换句话说,原来的成百上千种债券、借款条即使能够换手交易,由于种类太多、条款各异,

无法形成证券市场气候,市场活力做不起来,证券价格自然不会高,流动性也会差。但是,把市

场注意力集中到四只证券上后,情况就大为不同。

比如,这样集中之后,更方便外国投资者认购。到 1804 年时,53%的美国政府公债是由西欧

投资者持有(所以,不只是今天的美国公债主要由中国、日本等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银行

62%的股份在外国投资者手中。[4]

被称为“美国金融之父”的汉密尔顿继承了莫里斯的金融思路,他的创举的意义也在于,让

这三只债券成为反映美国未来前景的晴雨表,债券价格就是市场对美国未来的定价。—— 汉密

尔顿承认所有战争债的承诺,振奋了市场对美国未来的信心,使这些债券价格随即猛涨,到 1791

年底债券市价甚至超过面值!从此,美国资本市场一发不可收拾,投资与投机交易都很活跃。1803

年,美国政府通过向国内外投资者发公债,融资买下路易斯安娜,使美国领土面积翻倍,等等。

证券市场就这样为美国的成长服务,为之后的工业革命、科技创新融资效劳!

政府穷民间富催生民主与法治

美国的起点是政府穷、民间富,逼着政府求助于金融债券、求助于民间税赋。西欧民主国家

Page 54: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54

的兴起也大致如此。除了法国等少数国家外,欧洲城邦历来没有强势、富有的政府。像荷兰、意

大利城邦国家,在经历中世纪后期连续不断的战争之后,城邦政府基本都负债累累,是典型的“政

府穷民间富”社会。那时期,政府的战争融资需要也是推动债券市场最先在意大利城邦和荷兰发

展的主因。

英国跟法国的经历形成极有意义的反差。虽然英国王室在 17 世纪英国革命前就逐渐出售皇

家土地,但是,即使到英国内战开始的 1642 年,皇家家产收入以及一直以来的税收还是不少。

但是,1642 至 1649 年的长期内战消耗皇家资源,到 1649 年查理一世国王被送上断头台、英国

共和国成立后,皇家土地被没收并低价出售。等到查理二世国王于 1660 年回到英国、重新登基

时,皇家土地所剩无几,自己的收入已无法支持皇家日常开支,更无法供养其军队,皇家很“穷”

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法案,今后每年由议会从政府税收中拨款 120 万英镑,供皇家

自用,但是有几个条件,第一,政府征税权必须由议会控制,国王无权决定;第二,议会有权每

年审查皇家的开支情况,包括战争开支以及其他日常开支;第三,皇家新增开支项目,必须经过

议会的程序。这样,在皇家所代表的“国家”与议会之间,有了相互制约的权力架构。

查理一世在白厅宴会厅前被送上断头台

有意思的是,尽管皇家的经费在 1660 年后受到议会的监督,到 1680 年代初,查理二世的财

务状况又出现膨胀。通过节约开支、改善收税机制,皇家金库照样能累计增长!1685 年查理二

世去世,由其兄弟詹姆士二世继位。皇家财大气粗之后,王权又不断膨胀,詹姆士二世国王随即

解散议会,将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这就为 1688 年的“光荣革命”制造了前提,当年,英国人

求助于荷兰王子威廉三世,请求他与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回英国,之后,他们来到英

国,逼着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国,威廉三世与玛丽此后登基为英国的国王和王后。作为让威廉三世

继承王位的条件,英国议会要求威廉三世签署《人权法案》 (Bill of Rights),保证国王不会

侵犯公民权利,也要求他签署其它法律,保证王室不会废除议会通过的法律、征税权继续由议会

掌握、皇家召集军队必须先经过议会、公民有权拥有枪支武器、公民有言论自由,等等,这些法

Page 55: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55

律奠定现代英国自由与民主制度的框架。

当然,还有就是,皇家的开支继续由议会支配。光荣革命之后,英国政府的开支增加,而老

百姓的税赋已经足够高。在皇家财产不多、税收增长又有限的情况下(“穷政府”),国债成为

英国发展的必需。1693 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其核心任务是帮助政府发行国债,但国债的决定

权由下议院掌握,而不是由国王控制。[5]英国的自由、民主、法治,就这样跟“穷政府”加国

债金融市场相伴为孪生兄弟,同步发展。

法国的早期经历跟英国的相反。在光荣革命之前的一个多世纪,英国皇家不断出售土地,使

其自身越来越“穷”,随后被迫受制于议会的财务控制。法国的传统则不同,国王登基时,必须

宣誓无论如何不会出售皇家土地,于是,土地财产收入和税收加在一起,使法国王室从 14 世纪

到 17 世纪一直是欧洲最富有的王室。 [6]也正因为王朝太富,不需要通过议会这样的民意机构

为其征税创收,跟同期其他西欧国家比,法国的议会制度在 14 至 16 世纪发展缓慢,以至于到

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前,其王权专制程度胜过西欧其他国家。甚至到今天,法国文化对政府集

权的认同、向往程度仍然高于英国、荷兰甚至德国。

财富在政府与民间之间的配置结构决定民主法治的机会

从美国、西欧与政府富有的其他国家的不同经历中我们看到,自由、民主、法治跟财富在国

家与民间之间的配置结构有着很微妙的相互关系。也因此使得自由、民主、法治对金融市场有明

显的依赖。

第一,国库钱越多、朝廷银库越满,国王、皇帝肯定能专制,而且也会更专制,因为他们不

需要靠老百姓的钱养活,不需要向金融市场借钱;相反,越是朝廷或政府负债累累的国家,其国

王、政府就必然依赖老百姓交税,有求于百姓,财务约束最终能制约王权、促进民主与规则的发

展。所以,民主的国家不能拥有财产、拥有经营性企业,至少不能有太多国有企业,而是让政府

靠税收运作,政府靠每年的税收才能有钱花。那么,是不是征税越多越好呢?当然不是,税要少

到刚好能支持国家的经常性开支,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基本生活安全、保护私人财产、

维护契约权益、维持市场秩序的开支的程度。那么,如果出现天灾人祸、战争、经济危机等,这

些非经常性、长期公共项目开支怎么办呢?这就需要金融市场的支持。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特别

公债,把这些非经常性开支平摊到未来许多年,由未来每年的税收补充。

也就是说,国富民穷必然迫使老百姓为了生存而求着政府,当饭碗都控制在政府手里,民权

与法治会只好让位给权力。在朝廷富有的国度里,政府不需要发国债,金融市场当然也没必要发

展,这就是中国、印度这样的传统社会的过去。相反地,如果是政府穷民间富,政府有求于民间,

政府权力只好让位于民间权利。由于在这样的国度里政府不富有,所以,税收不够用时,就必然

求助于金融借贷市场,包括债券市场。于是,金融债券市场是民主法治的孪生兄弟,同在近代兴

起,彼此相依。

第二,就如当年美国三只国债所表现的,国债的存在与交易给市场提供了评估政府政策与制

度优劣的具体工具,通过国债价格的上涨下跌,立即反映市场对国家未来的定价、对具体政策与

制度的评估。只要国家的负债足够高、只要继续发债的需要还在,国债价格的下跌必然逼着政府

对其政策或法律制度做出修正。公民投票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但投票无法天天进行,而证券

市场对国家的监督、评估、定价却是每时每刻的!所以,公债市场对政府权力的制衡既连续、又

Page 56: jifengshuxunno. 375

评论

56

具体。美国和英国的兴起过程如此,其他西欧国家的经历要么也如此,要么就被金融市场所教训!

[7]

关于自由、民主与法治的财产和金融基础,是五四以来的中文文献中所缺少的,从人文社会、

政治理念的角度谈自由、民主与法治当然重要,是基本启蒙,是社会觉醒的必要。但是,在全球

金融危机冲击下,从中国到美国、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又在将企业国有化、强化政府对

资源的控制。在这种时候,我们尤其有必要重新认识自由、民主、法治的财产和金融基础。任何

强化国富民穷局面的举措,显然是在民主法治的道路上开倒车。为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国有资产

应该被民有化、以平等分配的形式分回给全国公民,而不是利用金融危机强化国家对各种财产和

资源的所有权。

民富是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催生民主法治发展的格局包括许多方面,其中

之一是“政府穷民间富”以及国债金融市场。“政府穷民间富”并不必然导致民主法治,但是国

富民穷必然威胁民间权利。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负债、债券市场、征税、

纳税人,这些都是民主宪政的砖瓦。■

【注释】

[1]、郑备军,《中国近代厘金制度研究》,2004 年。

[2]、见 Udo Hielscher, 《Financing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2003 年出版,第 43

页。

[3]、见 Udo Hielscher, 《Financing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2003 年出版,第 45

页。

[4] 、 见, Richard Sylla, Jack Wilson, and Robert Wright, “ Integration of

Trans-Atlantic Capital Markets, 1790-1845,” 《Review of Finance》, Volume 10, 2006。

[5]、Richard Pipes,《Property and Freedom》,1999 年,第 150 页。

[6]、Richard Pipes,《Property and Freedom》,1999 年,第 154 页。

[7]、James Macdonald 在《A Free Nation Deep in Debt: The Financial Roots of Democracy》

(2003 年)一书中,对金融市场如何推动、支持民主制衡有更多论述。

Page 57: jifengshuxunno. 375

本周最新到货

57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浮世三记 作家作品集 东君 浙江文艺 28

2 黑暗圣经-王鼎钧作品系列 作家作品集 王鼎钧 北京三联 28

3 我们现代人-王鼎钧作品系列 作家作品集 王鼎钧 北京三联 24

4 子弟 作家作品集 杨潇 人民大学 36

5 追忆似水流年 中国散文 季羡林 漓江 32

6 月是故乡圆 中国散文 季羡林 漓江 32

7 心是莲花开-国学风骨 传世经典 中国散文 季羡林 漓江 32

8 一树一菩提-国学风骨 传世经典 中国散文 季羡林 漓江 32

9 有远方的人 中国散文 周庆荣 春风文艺 25

10 医院坡血案 悬疑、科幻 日/横沟正史 南海 45

11 无面杀手 悬疑、科幻 瑞典/亭宁·曼凯尔 新星出版社 29

12 (上下)黑暗馆事件 悬疑、科幻 日/绫辻行人 新星出版社 88

13 坠落 悬疑、科幻美/吉尔莫·德尔·

托罗/查克·霍根漓江 33.8

14 (第二卷)曲学 戏剧、戏曲 叶长海 上海古籍 98

15 一门学科之死 文学评论美/加亚特里·查克

拉沃蒂·斯皮瓦克北京大学 30

16 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 文学评论 汪卫东 北京大学 49

17(秋季卷)2014 季度精选集:读者

原创版文学丛书 读者杂志社 敦煌文艺 28

18 (全 3 册)梁书 文学 中华书局 84

19 基罗加短篇小说选 外国文学乌拉圭/奥拉西奥·

基罗加漓江 36

20 雅纳切克私信集 外国文学捷/莱奥什·雅纳切

克漓江 38

21 暗店街 外国文学法/帕特里克·莫迪

亚诺上海文艺 25

22 爱情避风港 外国文学美/尼古拉斯·斯帕

克思天津教育 26

23 不知死焉知生 外国散文 日/上野正彦 北京大学 29

24 冻结的香气 外国散文 日/小川洋子 浙江文艺 29

25 爱丽丝旅馆 外国散文 日/小川洋子 浙江文艺 28

26 等待放晴的日子 外国散文 日/津村记久子 浙江文艺 26

27 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 随笔 meiya 湖南文艺 36

28 舒婷的诗 诗歌 舒婷 人民文学 29

Page 58: jifengshuxunno. 375

本周最新到货

58

29 唐宋词名家论稿 诗、词、赋 加拿大/葉嘉瑩 北京大学 66

30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诗、词、赋 加拿大/葉嘉瑩 北京大学 88

31 词学新诠 诗、词、赋 加拿大/葉嘉瑩 北京大学 52

32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诗、词、赋 加拿大/葉嘉瑩 北京大学 68

33 迦陵论诗丛稿 诗、词、赋 加拿大/葉嘉瑩 北京大学 77

34 清词丛论 诗、词、赋 加拿大/葉嘉瑩 北京大学 72

35 古今对联集粹新编 诗、词、赋 张梦新/张进 西泠印社 20

36 迦陵杂文集 诗、词、赋 加拿大/葉嘉瑩 北京大学 95

37 迦陵论词丛稿 诗、词、赋 加拿大/葉嘉瑩 北京大学 60

38 儿童彩色铅笔画 青少年读物 蒋云标 西泠印社 28

39 温暖的南极 流行、畅销 蒋一谈 中信 28

40 夏天 流行、畅销 蒋一谈 中信 32

41 南方有令秧 流行、畅销 笛安 长江文艺 34.8

42 把灵魂卖给猫:徐德亮的猫小说 流行、畅销 徐德亮 北京三联 29

43 慈禧的珠宝 流行、畅销塞舌尔/菲利浦·勒

加尔上海译文 48

44 读书指南 国学 梁启超中国言实出

版社22

45 (精校版)清代学术概论 国学 梁启超中国言实出

版社22

46周易-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

译丛书国学 中华书局 49

47 (全 3 册)周书 古籍 令狐德十棻 中华书局 88

48 邵雍集-理学丛书 古籍 邵雍 中华书局 69

49(上下)礼记译解-中国古典名著

译注丛书古籍 王文锦 中华书局 96

50焚书.续焚书-中国思想史资料丛

刊古籍 李贽 中华书局 42

51(全 6 册)苏轼文集-中国古典文

学基本丛书古籍 苏轼 中华书局 280

52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魏

文人

古代文学研

究李青春 北京三联 39

53 公民凯恩 电影 英/劳拉·穆尔维 北京大学 29

54 (上下)北平无战事 电影 刘和平 作家 59.8

社科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政治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社会科学 亚里士多德 商务 42

2 保守主义 中国政治 刘军宁 东方 42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中共党史 习近平 外文 80

4自贡商人:近代早斯中国的企业

海外中国研

究美/曾小萍 江苏人民 48

5 宪法发展简史 法学 魏定仁/傅思明 江苏人民 19

Page 59: jifengshuxunno. 375

本周最新到货

59

6 公共行政的行动主义 中国政治 张康之 江苏人民 38

7媒介与公共空间:《申报·自由谈》

(周瘦鹃时期)研究传播学 谢波 江苏人民 38

8十大政府范式:现实逻辑与理论

解读中国政治 刘祖云 江苏人民 38

9科学认知刑罚-刑事法学系列通

俗读本法学 刘毅/张立 江苏人民 43

10科学认知犯罪-刑事法学系列通

俗读本法学 石慧芬 江苏人民 43

11科学认知监狱-刑事法学系列通

俗读本法学 宋立军 江苏人民 37

12科学认知囚犯-刑事法学系列通

俗读本法学 马金虎 江苏人民 36

13科学认知监狱警察-刑事法学系

列通俗读本法学 于文静/解添明 江苏人民 38

14(卷四)1989-2005战后欧洲史:旧

欧洲 新欧洲政治文明 美/托尼·朱特 中信 48

15(卷二)1953-1971战后欧洲史:繁

荣与革命政治文明 美/托尼·朱特 中信 39

16(卷三)1971-1989战后欧洲史:大

衰退政治文明 美/托尼·朱特 中信 36

17(卷一)1945-1953战后欧洲史:旧

欧洲的终结政治文明 美/托尼·朱特 中信 45

18 (第二十四期)人文中国学报思想文化研

究香港浸会大学 上海古籍 62

19 西方艺术新论-牛津通识读本 社科丛书美/辛西娅·弗里

兰译林出版社 25

20妙喻连珠:李瑞环著作中的比喻

和用典中共党史

郭湛/贺耀敏/王

宏霞人民大学 39

21 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 传播学喻国明/李彪/杨

雅/李慧娟人民大学 38

22 中国·政道 中国政治 王绍光 人民大学 39

23 中国·治道 中国政治 王绍光 人民大学 45

24 沙盘游戏与心理疾病的治疗 心理学意/伊娃·,帕蒂丝·

肇嘉人民大学 35

25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12 年民事

审判案例卷)法学

国家法官学院/中

国人民大学法学

人民大学 160

26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12 年商事

审判案例卷)法学

国家法官学院/中

国人民大学法学

人民大学 130

27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12 年刑事

审判案例卷)法学

国家法官学院/中

国人民大学法学

人民大学 180

Page 60: jifengshuxunno. 375

本周最新到货

60

28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12 年行政

审判案例卷)法学

国家法官学院/中

国人民大学法学

人民大学 140

29 质问希特勒 法学美/本杰明·卡特·

黑特北京大学 38

30 当代主要国家国有企业法 法学 顾功耘 北京大学 88

31 《鹿特丹规则》影响与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题胡正良/於世成/

郏丙贵北京大学 88

32清代中国的男性与妇性-《红楼

梦》中的性别

海外中国研

究澳大利来/李木兰 北京大学 38

33 大陆法系与西方法治文明 法学 何勤华 北京大学 68

34 (第二版)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中国近代史 夏晓虹 北京大学 49

35 狱务大全 法学 孙雄 北京大学 78

36 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案件办理指南 法学

打击证券期货违

法犯罪专题工作

北京大学 69

37

城市现代性的另一种表

述:1949-1976中国当代城市文学

研究

当代中国题 张鸿声 北京大学 58

38 哲学的邀请 哲学西班牙/费尔南

多·萨瓦特尔北京大学 48

39 和平研究 :理论与实践 国际问题瑞典/彼得·瓦伦

斯滕北京大学 48

40中国的文明:西方人眼中的中华

文明五千年

海外中国研

究法/勒内·格鲁塞 新世界出版社 38

41 秉烛隧中 哲学 何光沪 新星出版社 48

42 悦读社科随笔、全

球化禇钰泉 20

43 西班牙社会与文化 政治文明 刘雅虹 北京大学 39

44 媒介素养十四讲 传播学 吴玉兰 北京大学 45

45 著作权灶台:原理与案例 法学 崔国斌 北京大学 99

46 法治中国名家谈 法学 张文显 人民 49

47 跨文化视野下的希腊形上学反思 哲学 王晓朝 人民 30

48 法治中国 法学 王立峰 人民 39

49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中共党史李铁/李树忠/王

凤鸣人民 45

50 自由刑改革的中国路径 法学 郭宁 人民 30

51论哈贝马斯程序主义法范式及其

中国意义法学 陆洲 人民 22

52 徽州宗族调查研究 民族、区域 赵华富 人民 78

53武力与霸权:冷战后美国对外军

事行动国际问题 韩庆娜 人民 49

54本质与劳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

现象学解读

共产主义运

动汪胤 人民 28

Page 61: jifengshuxunno. 375

本周最新到货

61

55 大国海权兴衰启示录 政治文明 廖幸谬/杨耀源 人民 36

56以清为贵的文化哲学:《关尹子》

及其注疏研究哲学 和丽娟 人民 60

57 论欧洲 三辉图书 美/托尼·朱特 中信 35

58 主编死了:没有主编才是新媒体 传播学 陈序 中信 39

59 丰盛的恩典 宗教研究 英/约翰·班扬 北京三联 33

60 (修订版)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历史研究 荣新江 北京三联 56

61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海外中国研

究美/薛爱华 北京三联 59

62(修订版)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

治述略历史研究 邓小南 北京三联 67

63 (修订版)正义的两面 哲学 慈继伟 北京三联 45

64(修订版)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

瑞研究历史研究 茅海建 北京三联 59

65 中国大城市化共识 当代中国题 童大焕 东方 38

经管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第 4消费时代 一般经济学 日/三浦展 东方 42

2高管教练的难题:从咨询师到高

管教练的升级

求职培训、市

场营销

荷/曼弗雷德·凯

茨·德·弗里斯 等东方 52

3线下体验店(图解服务的细节

020)

求职培训、市

场营销日/藤村正宏 东方 32

4医患纠纷解决术(图解服务的细

节 021)

求职培训、市

场营销日/尾内康彦 东方 38

5 P2P 卫借贷投资人手册金融投资理

论零壹财经 东方 39

6金融的解释:王福重金融学二十

九讲告别穷人思维的传世之作经济学理论 王福重 中信 49

7 可比公司法应用研究金融投资理

论程凤朝 人民大学 50

8 创新自信力 企业史美/汤姆·凯利/戴

维·凯利中信 49

9 一分钟经理人:领导力求职培训、市

场营销

美/肯·面兰佳/帕

特里西亚·茨格米

/德瑞·茨格米

中信 25

10制度改变中国:制度变革与社会

转型中国经济 樊纲 中信 58

11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

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企业史

美/杰里米·里夫

金中信 49

12 大时代的商业模式 企业史 李江涛 东方 42

13 (全二册)中国制造的危机与出路 一般经济学 郞咸平 东方 58

14 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 胡舒立 民主与建设出 39.8

Page 62: jifengshuxunno. 375

本周最新到货

62

谈大趋势 版社

人文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男模私教让你四周练出一身肌

(含光盘)人文图书 张传奇 江苏科学技术 36

2 (上中下)我说参同契 人文图书 南怀瑾 东方 120

3 2015 中国自助游 人文图书《中国自助游编

辑部》光明日报 45

4 我体验真理的故事——甘地自传 人文图书 甘地 江苏文艺 39

5 魔鬼约会学 人文图书 阮琦 同心出版社 32

6 葡萄酒与雪茄 流行、时尚法/让-皮埃尔·阿

罗克斯东方 90

7 9 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 保健、养生 崔玉涛 东方 32

8 膳食与功能茶饮 饮食文化 日/辰巳洋 东方 39

9 善导大师的净士思想 宗教文化 释净宗 东方 58

10秘境探古:西藏文物考古新发现

这旅考古研究 霍巍 江苏人民 26

11 跟法国女人学雅致 流行、时尚 美/蒂什·杰特 中信 38

12 (上卷)看得见的中国史 历史文化 童超 北京大学 49

13 让·热内 人物传记 英/斯蒂芬·巴伯 北京大学 28

14 (下卷)看得见的中国史 历史文化 童超 北京大学 49

15 (上卷)看得见的世界史 外国史 郭方 北京大学 49

16 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 记忆珍藏 肖东发/杨虎 北京大学 78

17 品鉴宝典咖啡完全掌握手册 流行、时尚 日/堀口俊英 福建科技 68

18 四十自述 人物传记 胡适中国言实出版

社22

19 亲情的记录 人物传记中共中央文献研

究室第二编研部35

20 男性品牌 流行、时尚 名牌志编辑部 京华出版社 99

21 (第二版)动物行为学 科学探索 尚玉昌 北京大学 56

22 曾国藩传 人物传记 董丛林 人民 56

23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游记、印象 郭子鹰 中信 38

24 南极旅行指南 旅游、地理 耿扬名 中信 68

25 决定男孩一生的:0-6 岁育儿法 家庭教育 日/竹内绘里香 漓江 28

2645 岁以后一起出发:一对中年夫

妻的畅快自驾游游记、印象 莲花 漓江 39

27 图说太平洋战争 军事战争 殷占堂 漓江 49.8

28 猫王 人物传记 美/鲍比·安·梅森 北京三联 39

29神的孩子都要去西藏:西藏旅行

完全手册游记、印象 西藏-假想敌 中信 48

30 梦里水乡:寻访江南最美古村落 游记、印象 青简 重庆出版社 39.8

Page 63: jifengshuxunno. 375

本周最新到货

63

31 领导者语言艺术:演说的训练 心理励志 李真顺 东方 30

32 十字军东征简史 军事战争 法/米肖/普茹拉北京时代华文

书局48

33 你最珍贵:美味是幸福的奖赏 饮食文化 张际星 湖南文艺 38

艺术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哥窑与弟窑 收藏鉴赏 徐渊若 西泠印社 80

2雕栏玉砌今犹在:汉中古建筑石

礅鉴赏收藏鉴赏 蔡乃武 西泠印社 280

3 (上下)张深之正北西厢 精品图书 朱春秧 西泠印社 350

4 线条的连接之王系尺牍书风 书法篆刻 庆旭 西泠印社 128

5 篆书字典 书法篆刻 李静 西泠印社 68

6 草书字典 书法篆刻 李静 西泠印社 68

7 楷书字典 书法篆刻 李静 西泠印社 68

8 隶书字典 书法篆刻 李静 西泠印社 68

9 行书字典 书法篆刻 李静 西泠印社 68

10 书画书录解题 书法篆刻 余绍宋 西泠印社 70

11 琴殉续编:弹琴、吟诗与种菜 音乐、体育 杨典 西泠印社 45

12 汉品 03:漆用 收藏鉴赏 徐俊 西泠印社 55

13 紫砂收藏与赏析 精品图书 杨长禄 西泠印社 298

14 趙孟頫书心经墨迹 书法篆刻 趟孟頫 西泠印社 38

15 吴昌硕翰墨珍品 书法篆刻 张荣德 西泠印社 108

16 沉香雅韵-香之道 收藏鉴赏 卢伟业 西泠印社 120

17 铜炉香蕴-香之道 收藏鉴赏 卢伟业 西泠印社 120

18 香风遗韵-香之道 收藏鉴赏 卢伟业 西泠印社 120

19 灵飞六甲经-历代经典名碑贴 书法篆刻 江吟/吴张青 西泠印社 28

20米芾苕溪诗贴蜀素贴及其笔法-

经典碑贴笔法丛书书法篆刻 骆恒光 西泠印社 19

21王羲之圣教序及其笔法-经典碑

贴笔法丛书书法篆刻 骆恒光 西泠印社 20

22智永真书千字文及其笔法-经典

碑贴笔法丛书书法篆刻 骆恒光 西泠印社 18

23汉史晨碑及其笔法-经典碑贴笔

法丛书书法篆刻 蒋进 西泠印社 21

24汉张迁碑及其笔法-经典碑贴笔

法丛书书法篆刻 白砥 西泠印社 22

25颜真卿自书告身贴及其笔法-经

典碑贴笔法丛书书法篆刻 牟建闽 西泠印社 20

26唐褚遂良倪宽赞雁塔圣教序及其

笔法-经典碑贴笔法丛书书法篆刻 杨尔 西泠印社 14

27唐李邕岳麓寺碑及其笔法-经典

碑贴笔法丛书书法篆刻 陈文明/张赤 西泠印社 18

Page 64: jifengshuxunno. 375

本周最新到货

64

28汉曹全碑及其笔法-经典碑贴笔

法丛书书法篆刻 金琤 西泠印社 17

29唐怀素小草千字文及其笔法-经

典碑贴笔法丛书书法篆刻 顾敏芳 西泠印社 22

30柳公权神策军碑及其笔法-经典

碑贴笔法丛书书法篆刻 韩卿/沈浩 西泠印社 18

31苏东坡黄州寒食诗贴及其笔法-

经典碑贴笔法丛书书法篆刻 搂艳萍 西泠印社 12

32吴昌硕西泠印社记及其笔法-经

典碑贴笔法丛书书法篆刻 蔡罕 西泠印社 13

33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及其笔法

-经典碑贴笔法丛书书法篆刻 任平 西泠印社 17

34黄庭坚松风阁诗及其笔法-经典

碑贴笔法丛书书法篆刻 蒋进 西泠印社 9

35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摄影工艺 沈从文 上海书店 78

36 走路,不要跑步 音乐、体育 林婷仪 光明日报 39.9

37 知日·手帐最高 设计 苏静 中信 35

Page 65: jifengshuxunno. 375

三辉链接

65

三辉链接六十年前的思想事件——《解<周官>》序言一

解《周官》:读熊十力给毛泽东的一封长信

郑绍昌/朱小平 著

上海三联书店

78.00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引起很多知识人的政治想象,熊十力先生也不例外。熊先生有其新儒学

视野下完整的应然世界图景,新政权面世,也产生向新政权建言的冲动,这对中国的传统儒生而

言,十分自然,这本是中国儒生所知的政治参与的唯一路径。但熊先生还是等了一段时间,直到

1951 年初春,才草拟了一份名为《论六经》的上书,并在 1951 年的 4月 9日通过林伯渠、董必

武辗转递给毛泽东。熊先生递书之时,新政权大局已定,赴朝的大军已越过中朝边境,正在对抗

世界第一强国。我们可以想象,十力先生握笔上书其时,对这个充满朝气、无畏强权的新政权是

怀有相当的期望的。

熊先生的上书共七万字,试图在共产主义制度中嵌入儒家理想,当然,这里的一个重要前提

是熊先生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完全陌生,而且他对中共政纲的主要理解当是新民主主义。这份上书

作为建国初一个偶然的思想事件,在革命政权的逻辑下,自然地,石沉大海,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毛泽东在当年的 6月 12 日有一封给熊先生的简短的回信:“十力先生:4月 9 日长函读悉,谨

Page 66: jifengshuxunno. 375

三辉链接

66

致谢意。毛泽东。”但熊先生显然是存了一份心的,1951 年,他将这份上书《论六经》又印了

两百份,分送诸友,散于民间,终于,在度过了最激烈的摧毁文化的十年之后,《论六经》重新

问世,其时,已离十力先生于“文革”中绝食而亡三十余年了。

熊十力是近代中国半个科耶夫式的人物,他的这份《论六经》有点类似于科耶夫在“二战”

将结束时给戴高乐的长信《论新拉丁帝国》,虽然他们此后的际遇几乎完全相反。传统中国凡历

史上遇大危机大转型时,总能出现一二拯救文化命脉的大儒,像朱熹,像阳明。熊十力可能是有

此企图的最后一位大儒,可惜他遇上的是共产主义运动这样的二十世纪大潮,他所奠基的新儒学

只在海外成一丝微弱的回响,而这部精妙的政治哲学大著则到“文革”后才被人发现,但直到今

天,亦未对中国政治发生任何影响。

刘小枫曾细读过熊先生的这份上书,他在后来以《共和与经纶》为名出版的读书笔记里曾经

正确地指出过以下几点。在政治大哲熊十力的叙述中,孔子著六经,《易》是本体论,是革命,

是变,变是天理!因而,一切归之于对旧制度的变革,这是儒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但这种形而上

学,是大部分俗儒、乡愿看不到的。但熊十力是血性之人,为了完成革命和共和的理想,退回到

形而上学中,他为新中国所找的形而上学,就不会不带有“血气”。这是带血的形而上学,是走

向革命和共和的哲学!

《易》是形而上学,《周官》则是政治哲学,熊十力的主要论述便集中在《周官》,另外,

再加上一部《春秋》。《周官》亦称《周礼》,是一部古代经典,它也是一套政制理想,主张民

主政治,包含有完整的政治设计和治理安排,但在历朝,总有人将其视为推翻帝制的“阴谋之书”,

这是不无道理的。熊十力在长信《论六经》中说:“《周官》之制,正所以革除据乱世之群制群

俗,乃突化而不守其故也。突化者,革命所本也。”历代儒生多“不识革命而诬以阴谋”,可见

“习于苟偷以媚帝者无所不至矣”,熊先生此语,用以观照今日的很多“知识者”,亦很精当。

所以,在熊先生看来,真正的“儒学”,是革命性的!而且,它主张的,乃是普世的民主政治。

然而接下来,就难说了。熊先生毕竟是儒学中人,在儒学中,好的政治生活总是要寄托在“圣

人”身上的,熊先生的新儒学也并无二致,于是,熊先生在《论六经》中便认为,即使是“革命”,

即使是“共和”,也还是需要“圣人”的,这个圣人是“革命的圣人”,而“革命圣人”为了自

由民主的万世基业,则可以“独裁”,可以“极权”,“不如此即不足以应急世之需”。虽然,

熊先生将此规定为“时机”的关系,因为救国才是当务之急。但是,熊十力对此亦有一个限度,

这个限度即便对于今日的知识人而言,都已经是极好。熊十力说,“极权之治,人主不可无术;

无术则不可督率臣下使之各举其职。”但是!——“唯有学术思想,不可束于一途”,而应“任

其自由发展,互相观摩”,以便不至于“民群思想凝滞而活动力亦随之消失”。只是这里有个前

提,即持不同政见者不可“有越轨破坏之举”。熊先生期望通过“革命圣人”的“极权”来唤醒

民众,从而实现民主共和,正是他最大的局限,而这个局限,也就是历代儒生最大的局限。中国

儒家的理想中少不了“圣人”,这使得儒家理想永远只能是一个乌托邦,而这个乌托邦也造就了

中国历史的最大灾难!

这个灾难很快就直接地体现到熊先生身上了。当科耶夫为他的“新拉丁帝国”转化而来的大

欧洲梦想周游列国,将他的政治哲学付诸实践的时候,东方中国的熊十力终于看到了“革命圣人”

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这场大革命摧毁了他终身为之奋斗的为中国文化存亡续绝的信念,十力先生

口中不停地念着“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先是疯癫,继之绝食,1968 年 5 月 23 日,

耗尽心神的十力先生死于上海虹口医院。

Page 67: jifengshuxunno. 375

三辉链接

67

四十年过去,2009 年,金融危机刚过,各种主义的争论在中国愈益热烈,此时,郑绍昌、朱

小平发现了熊先生的这个文本,他们被这个湮没的思想事件所震撼,打算接续六十年前的这场思

想事件,试图以今天的立场重新解读、讨论熊先生的《论六经》。但他们的接续并非停留在对十

力先生上书的讨论上,而是更进一步,以直接回到熊先生上书主要依凭的《周官》来接续这个思

想事件,除了详尽复原《周官》的原意,更以今人的立场比较《周官》与西方政治哲学的异同。

差不多整整一年多的时间,绍昌和小平不断地往返于上海与杭州之间,讨论、研读、写作,

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绍昌是国学大师张宗祥的亲灸弟子,少年时与马一浮先生亦有一段渊源,

青年时更以才学闻名江南,国学素养国内少有能出其右者。此次绍昌解周官,用尽心力,竭力回

到两千年前的语境,阐发出不少前所未见的意蕴。小平则以他政治学、经济学的半生学力,硬撼

儒学源头政治哲学的普世奥义,且以与西哲对照来彰显。他们希望通过这一“接续”,为现代中

国的政治转型寻找一份本土的资源,虽然多半还是会沉寂于这片令人绝望的普遍荒漠,但毕竟大

功已毕,这便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中国儒生精神了。当然,这份“接续”的工作究竟如何,

要留待学界诸君评说,但以此“接续”本身介入当下的思想争论,是两位作者最初的意愿,就此

而言,已经完成。作为老友与这项工作的见证者,我唯有赞赏与祝贺。■

Page 68: jifengshuxunno. 375

制作者

68

制作者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Email:[email protected]

【季风书讯】网站:http://www.jifengshuyuan.com

季风书园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jifengts

季风书园淘宝商城店:http://jifengts.tmall.com

QQ群 1:328386406(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QQ群 2:85186717(季风志愿者之家)

联系电话:021-5382 1942 021-6415 2843

季风微信公众平台:jifengshuyuan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