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本报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 00 上海音讯编辑部 电话62483323-31 传真62488049 邮编200040 E-mail押music_shanghai@163.com 2018 12 25 · · 服务之窗 海上生民乐 是近年来上海民族乐团 原创力作2016 作为第 18 届中国上海国 际艺术节开幕演出获得中外观众的极高赞 它采用综合视听的呈现形式 将音乐性 与文学性高度结合体现 乐和天下 的主 题和意境被认为是全面展示当下海派民乐 传承融合创新的最新成果 之后 它更 是成为乐团 走出去的经典案例2017 首出国门便作为中国和希腊建交 45 周年的 专场演出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精彩亮相 2018 2 音乐会版 海上生民乐巡演 于欧洲四国八城10 再次亮相墨西哥瓜 纳华托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 用中国民乐的 独特魅力惊艳全场作为上海民族乐团的宣 传策划我有幸跟随 海上生民乐 在各国 出访不同国家的观众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 的热情与喝彩在世界一流音乐厅和观众一起 音乐会版 海上生民乐 首出国门的起 点就很高作为中希建交 45 周年的专场演出 在希腊比雷埃夫斯剧院上演 它与一般的音 乐会有很大不同即现场要通过舞美视频灯光配合听民族音乐 看民乐现 有机结合尽管过程复杂 但现场效果 十分引人入胜充分展现了民乐在意境表达 方面的潜力和优势 当悠久 创新 唯美 壮丽的民族音乐与美轮美奂的舞台现场交相 辉映时现场观众无不叹为观止 观众表示他们曾多次中国民族音乐的 访演出海上生民乐 新了 他们对 中国民乐的感受古老的中国乐 奏经 典的希腊歌曲更引起观众 强烈 共鸣 甚至情不自禁地音乐击掌哼唱音乐会版 海上生民乐是为了 2018 欧洲四国八城巡演特别打造 是在原有音 基础上创作的全编制民族管 乐版 保留小编制重奏灵动感同时 融入民族管 乐的丰富表达呈现中国古老这次巡演乐团分艺术中 音乐布鲁林爱乐音乐国埃森爱 乐音乐 厅等著名 音乐演出巴黎爱 乐音乐 易北爱乐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在 彼处 的首演这些著名音乐必定凝聚着 批欣赏口味极高的观众海上生民乐所面临就这些极为挑剔耳朵”。 巡演半段 海上生民 时的演出大获成场演出获了观 的热情掌声让团热情 满信心但当我柏林爱乐音乐演出前依然非常紧张这可著名柏林爱乐团的场音乐厅啊入音乐们就碰到了不少柏林爱乐的乐到了拉扬等照片兴奋余又倍心这里的观众会不会喜欢的演严谨国人会不会为我的音乐而激动然而事 实证明担心多余 演出现场 气氛 爆棚是最后首作从恢宏 华丽的民族交血脉贲张的中国大到热力四的极致炫技波波潮掀起了观 众不掌声欢呼声此刻更充了民 自豪为海派民乐 骄傲 为中国文 化骄 通过直播向全世界 圈粉年音乐会版欧洲巡演的场巴黎 乐音乐别邀请最大的典音乐在线 Medici TV 进行球网络直播了在场的 2400 观众更通过直播面向 世界 吸粉”。 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民乐的 采和中国艺术家的精神面貌我团团播前鼓励大家不的演出状态大家在服装造型节上尽可能体现气质于是奏员们化妆造型上特加强从耳项链头饰围巾等装 上各展尽情体现民族 的中国魅 到了观众频频点赞直播同时海上生民乐的音乐魅力实地传达给剧场外的广大观众68 国家的 5 观众通过 Medici.TV 演出外国的热心网友纷纷评论留 太棒啦!” 非常精彩!” 谢你么棒的演出!” 更有不观众指挥汤沐 海大师致为中国民乐 世界不莱梅的冬日温情 著名音乐的演出不同国不 莱梅音乐的演出更有一种亲切温馨之感是一座远离我团的大巴开进小的时仿佛到了一话王皑皑白雪覆盖高大的 树木 每户亮了的木屋 花园 亮的 蕾丝窗帘 无不 透露 主人的生 品味 年人为主 安静 日子但是镇子上一有什么有的人心地聚在一起 愿错 那份精彩的演出是我团 在斯 音乐 这里的观众特别喜欢 中国音乐 国演出会受到 他们 邀请 而这 次又朋友一到 受到 志愿者的热情寒冷 冬日 中国 朋友 的热情 招待 让我 温暖音乐 是一 马厩 的音乐非常有特 负责 喜欢中国起了 中国 字叫 西 个非常可爱爷爷 名片 有中 们可 前几还看了我直播 现场内座虚席大家把聆赏这次乐会当作 的一 个个 观众是我团的 老粉”, 中国国旗来有热 掌声 欢呼声更有堂挥舞的中国国 一点就燃的墨西哥观众 10 海上生民乐音乐会版了墨西哥著名的瓜纳华托塞万提斯艺 术节瓜纳华托是一个多彩美丽的文化名为是电影 coco的原型地而关注10 月为20 天的艺术节更是让这里浓郁的艺术小小的城处都 来参艺术节和旅游游客连空也弥 呈现出一派我团的演出在5000 观众的阿隆 广为是天演出的时有不游客沐浴着明独特的中国音乐高采的观众个曲 报以烈掌声演出未开始气氛就式演出爆满广场外围也挤了观众作人员播音乐和艺术节宣 传视频都能让大家 演出开始骨笛缓缓吹大家安静有观众 静静 中国 8000 同时舞台侧屏以西牙语—— 介绍出现的每件中国乐观众被优美的音乐打动更为中华文震撼 音乐的 感起 观众 按耐观众随音乐陶醉这可能他们的天性受音乐尽情入音乐他们欣赏音乐于外的最表现海上生民乐共此期待 海上生 民乐的新去托斯纳西普契尼去意大利北准备不充分普契尼出生之交贾科莫 · 普契尼20 最成一生创 作的 12 西米亚》、《托斯》、《蝴蝶夫人》、 等都脍炙对他历来见仁见 说纷当年意大利就有艺的作倏忽的艺术……拙劣的文学作”。 包括们对他的音乐赞誉的一个小 节比全瓦洛价值得多”;维奇却普契 非常的音乐很糟糕”。 同样米亚》, 斯特文斯,“普契尼感的天展现”。 布里顿却音乐的廉价 空虚让我极了”; 理查 · 斯特把普契尼比作十点作后就必须吃掉可口香肠”, 的生对自许颇高的勋伯却怀着这样的希:“有一天送奶我的 不是普契尼。”但无认的是普契尼剧贴 民的生更是控戏剧效果的似乎她刚醒仅几停车是一 座历史的中厚厚至少可汽车证着历史变迁旅客资料托斯地处意大其名代伊人一进得见宽阔的大的建 只见巷纵横像迷宫一样口都普契尼头路标尔还能看以普契尼剧命 旅游此刻狭窄当年凭借绸贸积累,(便至今橄榄油是当济支柱。)卡又在城建起了大大小小之城的美誉收藏最后的的主座堂蒂诺教每晚演出普契尼圣乔凡着世所拜占廷风格色马赛克山墙圣弗雷亚诺教音乐的展提广普契尼的成土壤圣米歇普契尼博物 在它的附近圣米歇有一个小广广场上普契尼青铜坐像赫左腿坐在一而自信似乎略支烟普契尼一生嗜烟到的时好看到了啼笑皆的一幕外国客正雕像屁股坐普契尼怀普契尼男伴拍普契尼的合雕像有一家书店普契尼书刊影图演出海种纪兼售普契尼故居博物 普契尼居则雕像左边拐去的 圣洛伦佐广9 1858 12 22 普契尼出生在三楼却见得而不起 是一通的公寓提示应答器里 有人就自动去是二道三楼接待普契尼和当年的有一接待者也家族在 1815 普契尼祖父梅尼刚刚普契尼这里度过了 年和难忘葱岁22 米兰音乐学院曾经1893 普契尼曼侬 · 又重1974 的后人捐赠 给普契尼博物馆 1979 幕时这里又重现了普契尼 时生的样博物馆卧室书房12 大大小小的展接待个小里面有一穿的一双绝克女高音歌唱· 18871982),在美国大院演普契尼认为是一的托斯接待是音乐一台斯坦威角钢琴普契尼是在钢琴上引人注目普契尼的家族家族祖辈画像他们的乐指挥普契尼不幸的是5 因此艰难普契尼从小”, 在学的成老师为了磨破裤”。 极有音乐天10 14 成了管尔还盗卖这些被人酒店弹钢琴家用同时上了恶习16 开始1876 普契尼的人生出现了要的转折20 去比》,“我感到一窗户”,从此他道需要学 可他去学音乐大的亲阿音乐家夫去后的 20 微薄抚恤 大了早发现了普契尼的音乐天弟弟普契尼弟弟粗暴认为普契 什么而请夫的学生把普契尼带上了音 乐之为了筹集她三次向政委拒绝干脆接找到了的最高普契尼米兰音乐学院一年的学 是最大的是最现在普契尼多少倍博物馆简单的家西估计可能是原 唯有一件普契尼的大据称天主契尼朋友过一回忆录记述普契尼的方方面面有不普契尼稿跟出版迪以家人人的的生照片块块奖牌张张动地出一个从平民中走出的音乐家的一生他经贫穷磨难可能这是在他所创作中那么多平 的原1884 同一年普契尼开始离开他们直1904 娜丈夫去式结好几普契尼给遗憾的是婚姻活并不幸他风翩翩止优极受娜身材臃肿音乐艺不嫉妒甚至 因此逼死他们曾经多利出了普契尼我的警察”。 或许婚姻不幸是原之一普契尼情人不 至少人之他从避讳对打汽车爱好他自追逐野禽人的”。 是一普契尼事实普契尼博物馆这里好几个1891 离卢 15 的托萨丘这里渔村偏僻宁远离尘嚣又可钓鱼带来这里30 然还经常要的一品几是在这里现在博物馆地还靠湖建了八月普契尼的音乐会1921 他又在托附近利古里维亚雷建了1924 11 29 患喉癌尔手在最后的日子说话下一潦草:“。”不过 这都是后离开卢的时恋恋普契尼的音乐这个美丽的普契尼 增添了更的魅力普契尼雕像游客的形海中一之不去为我感受到了通民众与普契尼普契尼说:“的上小手 了我,‘院创作院创作。’从此遵循着他至高无上的。”我不卢卡的普契尼 刘志康 跟着《海上生民乐》聆听世界的喝彩 上接第 4 美国 世界日报李君澜采访了节 负责了展演的全过程优美是中 华民族传音乐艺术的瑰宝着别样的 艺术魅力在更高更大进行 展示。” 美国 斯时者王在中国海外语言者来说与音乐相结合的观形受和。” 索州大学学院美 方院金克教谱诗中华优的海外传届中国电影国际大学学院主金克 华院别致副研究 单位赠大成殿祀孔礼谱诗卷轴原创歌曲 奴娇 · 裕禄著名 电影 作人万 结合 了一塔洛美更的创作了主研讨会上表了 谱诗的人 文精的演介绍谱诗词整阐释创作与表演 与交 上海老歌的出版情杨霖新方表了上海电影歌曲 的创歌曲风格谱诗与中 美国和中国20 大学院团的专家学SHANGHAI MUSICAL NEWS 2018 12 25 4 总第 86 上海音协网址www.shmusic.org 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B0048 号 内部资料 免费赠阅 沈传薪 国家一原为上海视台首1965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指挥桑桐陈钢上海委委海音乐家在上音学时创作了钢琴》;1972 年和 1982 后为全国五套童广至今表作30 多次歌曲》、 月光月亮歌曲奖及全国 歌曲并广为传演不—— 贺龙》、奏曲》、 》、《怀品都后获得好1987 获上海首届文学艺术视创作),大上海出》、《三根》、《400 出版作10 多个品歌曲钢琴JVC 唱片后在国2010 年创作大》,几经演出即获赞誉2011 美国金山柬埔 演出。《创作的大提奏曲寻梦土山2014 31 上海之演出后展演2017 年创作的交海音2018 者责配乐创作的同了上海广的优上海音乐家协会恭祝广大会员阖府新年快乐! 健康如意! 本报讯 11 8 10 海音乐学院主 的首届中国艺术 国际乐比是我国 项史的音乐比是创是创新的是为了倡导外的 乐家更多地中国艺术歌曲为了繁荣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我国艺术歌曲学和研究是为 我国的音乐文向世界让各 国更 的人通过音乐 加对 中国的 样的比世界有的引了各国 600 参赛经严格选拔60 手们中国艺术歌曲要用中文 别对外国很大最后11 手进上海音乐学院的卓汉10 人民海音乐 学院的 和上海音乐学院的 上海音乐学 院的戴宸北师大学的周 上海音乐学院 昌永任会主赵季卡尔音乐学院院 · 尔歌艺术茵哈· 院艺术高音歌唱上音 中国 艺术歌曲的创作学与研究的学术 研讨”。 著名高音歌唱音乐学院授郭淑珍认为中国艺术歌曲不是年的历史 的演 创作 的承上下的传与会者觉现当作出优艺术歌曲表是赵季易等的作中国音乐 上海音乐家会主研讨会上了我国艺 歌曲的创作历史了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作:“ 中国有一相当的艺术。 ”“可能广的一。” 与会充分肯定和高度海音乐学院首创中国艺术歌曲国际 乐比的意有的将艺术歌曲是中国艺 歌曲作为一非常深邃思考 使”。 有的,“加重视中国艺术歌曲的演提高人培养国人唱好中国唱法中国终使中国乐和 向世界”。 · 尔此次 多自喜爱的中国艺 歌曲的乐这些中国艺 歌曲能文版文版的乐 从而好地广”。 茵哈· 中国有着非常历史 和文但是中国艺术歌曲的认这次让我了到中国艺术歌曲 的魅力和中国文非常期待在艺 歌曲有更入的合作”。 会主中音歌唱廖昌 视中国 艺术歌曲的演他多年演易等家创作的艺术歌曲唱片广首届初衷:“ 的比中国艺 歌曲的交引更家将的中国歌曲呈现在更广 的国际舞台上要让中国艺术 歌曲成为中国的要成为世界。 ”“中国艺术歌曲的学术 研究国际广新作创作 挖掘 中国和中国人文精。” 将作为上音性比靳益延本报讯 11 19 上海音乐 学院主了原作指挥任邓 授百诞辰此次音乐诞辰 100 周年 音乐会”。 演出了1939 年到 1992 年创作的不同题 的作钢琴奏曲》、 钢琴四首》、《》、《盼红》;奏曲 兴曲》;高音音独男女表演曲等年承宝贵的时音乐创作因此他的作少而 ”,是音乐精的传之作是有丰富创作广艺术修养的作音乐会上上音的李秀歌唱帆涛秋娴杨淼江苏学院金山 演出了敬内容风格多样的精力作示了 类拔萃的音乐创作成在上音持续 间甚长是上音作历史上首 在作程有和式与音乐音乐欣赏等的学生达中有成了我国作曲界 表人诞辰换领导班子的作要的业务引起院外的 广关注音乐会生的 新上的作他对与会的示了热烈欢和感随后的艺术生作出的众贡献要学任邓生的全音乐创作的 品质的精负责的作系办与会者纷纷畅谈这次的感上海音乐 会主亚教表上海音表示了生的怀之情听了的作音乐会很学之创作了我十分他还了上 音学受到了生的朱践耳老师 又请因而表同学其明言说们都生的学生的最老师”, 为我 的专 下了非常基础”。 好几个子来说 学的严谨有的。“了我健康宝贵于学术性的 环境在我学的里得 样的保证生的。”专程与会的1979 上音,“年的”。 回忆当年的音严格自行去的常激动。“他对名利我的极为时我多次请他出版是用了庸庸碌碌”,言谢同认为上音样一个非常 有意这对于上音优 承和非常的意”。 上音长林办邓诞辰十分赞样的是上音最 宝贵楷模他们是我老师”。 在人艺术上的精”。 “上音历史有辉的音乐一样是上音的”。 庭昊上音这次对前的各领导专家和演艺人深深他满怀对他种种当年孜孜地从事和创作的难忘表示要学的高品质授百诞辰庭昊音乐作音乐文同时海音乐学院出版出版。“扉页印生的我的 远留给 我的 国和 。” 隆重举办邓尔敬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本报讯 11 12 16 上海音乐学院的国际中提艺术节—— 届我为中提此次艺术节的这个艺术节 的创我国中提西蒂教80 寿我为中提至今在国有的中提的艺术节上音中提生创2007 时是为了上音建70 周年艺术节一问世评如届的成艺术节成上音的与院中提学演出和的传成国际中 引了国际中提专家切关注热情我为中提西的年念三中提生通力合作策划细致准备邀请今其他誉的中提同上音中提艺术6 场音乐会演出同时上海音乐出版出版了 3 中提重奏曲2 中提首届我为中提我为 中提)》上海音乐出版出版此次成合作主编又上海音乐出版出版了为中提琴狂 )》西蒂教授数十年无在上音中提培养了大学生为上音全国的中提培养做性的作与贡献在上音中提相传继往开来本报讯 11 28 在上海 艺术 著名 笛子 音乐屏纪开放 40 周年的艺人生研讨研讨艺术中华研究合主笛子爱好全国范杨怀中华研究所所长寺街寺街笛子艺术团上海分成的同学生 50 人出研讨上海艺术戚恩先代艺术老师艺人生研讨表示热老师十年笛子艺术的演创作是和我国开放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体现了用音乐开放 作的贡献老师的艺术家于优产党艺的一”,是我艺的骄傲音乐生艺术 就等作过研究的音乐评论立平学术文介绍高度承民 族传光大艺术 这次研讨会上立平又音乐十大创 的光辉这些实了当我国民族音乐传承与的大功至认为闵惠芬我国民乐界德全国范杨怀退休音乐笛子结成了兴致勃勃研讨用民式的语言退休退退休为人民 白头 到了 白头 培养 的人民音乐家 艺术 。” 著名笛子明因研讨贺研讨 生是笛子传承和陆春的生息笛不止人民大精是我的学生黄龄老师对民族音乐的十年的 心血 老师 是我 中的 !” 寺街所小学的寺街笛子艺术 与会怀意热情赞誉 和演出 的精人民文提高 的精70 坚韧 全意入我国开放我国民族文丰富人民的文茹苦含辛老区多功能为全国 20 多个400 音乐音乐达万余名经他学后全国形成了一万之众的笛子 他行10 音乐”, 入我国现音乐尽管十年为国家为人 民在民族音乐广的音乐作出了不胜 贡献了有和体现我国开放的成但是那么研讨会上:“80 可能要交我走了 音乐’, 他们能下去的民族文外国朋友中国民族乐中国笛子让我九千年的 传到世界各国去。” 沪上召开许国屏笛艺人生研讨会
4

上海音乐家协会恭祝广大会员阖府新年快乐! 健康如意!€¦ · 漫着快乐因子, 呈现出一派狂欢的气象。 我团的演出在可容纳 5000 多观众的阿隆

Oct 18, 2020

Download

Documents

dariahiddlesto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上海音乐家协会恭祝广大会员阖府新年快乐! 健康如意!€¦ · 漫着快乐因子, 呈现出一派狂欢的气象。 我团的演出在可容纳 5000 多观众的阿隆

本报执行主编 曹畏

本报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

200

号《上海音讯》编辑部 电话:

62483323-231

传真:

62488049

邮编:

200040 E-mail押music_shanghai@163.com

2018

12

25

·8·

服务之窗

《海上生民乐》 是近年来上海民族乐团

原创力作。

2016

年, 作为第

18

届中国上海国

际艺术节开幕演出, 获得中外观众的极高赞

誉。 它采用综合视听的呈现形式, 将音乐性

与文学性高度结合, 体现 “乐和天下” 的主

题和意境, 被认为是全面展示当下海派民乐

传承、 融合、 创新的最新成果。 之后, 它更

是成为乐团 “走出去” 的经典案例。

2017

首出国门, 便作为中国和希腊建交

45

周年的

专场演出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精彩亮相 ;

2018

2

月, 音乐会版 《海上生民乐》 巡演

于欧洲四国八城。

10

月, 再次亮相墨西哥瓜

纳华托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 用中国民乐的

独特魅力惊艳全场。 作为上海民族乐团的宣

传策划, 我有幸跟随 《海上生民乐》 在各国

出访, 不同国家的观众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

的热情与喝彩。

在世界一流音乐厅和观众一起 “嗨”

音乐会版 《海上生民乐》 首出国门的起

点就很高, 作为中希建交

45

周年的专场演出

在希腊比雷埃夫斯剧院上演。 它与一般的音

乐会有很大不同, 即现场要通过舞美、 视频、

灯光配合, 将 “听民族音乐” 和 “看民乐现

场” 有机结合。 尽管过程复杂, 但现场效果

十分引人入胜, 充分展现了民乐在意境表达

方面的潜力和优势 。 当悠久 、 创新 、 唯美 、

壮丽的民族音乐与美轮美奂的舞台现场交相

辉映时, 现场观众无不叹为观止。 不少希腊

观众表示, 他们曾多次观赏中国民族音乐的

访问演出, 但 《海上生民乐》 刷新了他们对

中国民乐的感受! 当古老的中国乐器演奏经

典的希腊歌曲, 更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与欢

呼, 甚至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击掌哼唱。

音乐会版 《海上生民乐》 是为了

2018

欧洲四国八城巡演特别打造的, 是在原有音

乐基础上创作的全编制民族管弦乐版本, 在

保留小编制重奏的灵动感同时, 融入民族管

弦乐的丰富表达, 呈现中国古老乐器的声音。

这次巡演, 乐团分别在英国巴比肯艺术中心

音乐厅、 比利时布鲁塞尔文化中心、 德国柏

林爱乐音乐厅、 德国埃森爱乐音乐厅等著名

音乐厅演出。 其中, 法国巴黎爱乐音乐厅和

德国易北爱乐音乐厅是中国民族音乐在彼处

的首演。 这些著名音乐厅的背后必定凝聚着

一批欣赏口味极高的观众, 而 《海上生民乐》

所面临就是这些极为挑剔的 “耳朵”。 巡演前

半段 , 《海上生民

乐》 在英国、 法国、

比利时的演出都大获成功, 每场演出获得了观

众长时间起立的热情掌声, 这让团里人都热情

高涨, 充满信心。 但当我们在柏林爱乐音乐厅

演出前依然非常紧张。 这可是著名的柏林爱乐

乐团的驻场音乐厅啊! 进入音乐厅的工作区,

我们就碰到了不少柏林爱乐的乐手, 看到了卡

拉扬等大师的照片, 兴奋之余又倍感压力。 担

心这里的观众会不会喜欢我们的演奏, 严谨的

德国人会不会因为我们的音乐而激动? 然而事

实证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演出现场气氛

“嗨” 到爆棚, 特别是最后几首作品, 从恢宏

华丽的民族交响, 到血脉贲张的中国大鼓, 再

到热力四射的极致炫技, 一波波热潮掀起了观

众不断的掌声和欢呼声。 此刻我们更充满了民

族自豪感, 为海派民乐骄傲! 为中国文化骄

傲!

通过直播向全世界 “圈粉”

在今年音乐会版欧洲巡演的场次中, 巴黎

爱乐音乐厅特别邀请全球最大的古典音乐在线

平台

Medici TV

进行全球网络直播。 不仅 “圈

粉” 了在场的

2400

名观众, 更通过直播面向

全世界 “吸粉”。 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民乐的

风采和中国艺术家的精神面貌, 我团团长在直

播前鼓励大家不仅要拿出好的演出状态, 还提

议大家在服装造型的细节上尽可能体现个人风

格和气质。 于是, 演奏员们在化妆造型上特别

加强了细节, 从耳环、 项链到头饰、 围巾等装

饰上各展风采, 尽情体现民族服饰的中国魅

力, 也得到了网络观众频频点赞!

高清的实况直播, 同时把 《海上生民乐》

的音乐魅力真实地传达给剧场外的广大观众。

当晚有

68

个国家的

5

万多观众通过

Medici.TV

观看了实况演出, 外国的热心网友纷纷评论留

言: “太棒啦!” “非常精彩!” “感谢你们带

来这么棒的演出!” 更有不少观众向指挥汤沐

海大师致敬! 向演奏家致敬! 我们为中国民乐

找到世界知音而高兴!

不莱梅的冬日温情

和那些在著名音乐厅的演出不同, 德国不

莱梅斯图尔音乐厅的演出更有一种亲切温馨的

老友相聚之感。 这是一座远离城市的小镇。 当

我团的大巴开进小镇的时候, 仿佛到了一个童

话王国, 皑皑白雪覆盖着高大的树木, 每家

每户都是漂亮了的小木屋, 精致的花园、 漂

亮的蕾丝窗帘无不透露着主人的生活品味 。

小镇人口不多, 以老年人为主。 全镇人安静

地过着日子, 但是镇子上一有什么热闹的事,

所有的人都会开心地聚在一起, 谁都不愿错

过那份精彩, 比如我们的演出。

这并非是我团第一次在斯图尔音乐厅演

出。 这里的观众特别喜欢中国音乐, 所以我

团来德国演出, 总会受到他们的邀请, 而这

次又是 “老朋友” 相聚了! 我们一到就受到

了志愿者们的热情欢迎, 在寒冷的冬日中国

的春节期间, 得到老朋友的热情招待, 让我

们觉得很温暖。 斯图尔音乐厅是一个用马厩

改造的音乐厅, 非常有特色。 小镇的负责人

因为太喜欢中国, 故起了个中国名字叫西红

士, 是个非常可爱的老爷爷, 名片上还有中

文呢 。 他说 , 小镇的居民们可是等了好久 ,

前几天还看了我们在巴黎的直播, 都盼着亲

临现场聆听啦!

果然场内座无虚席, 大家都把聆赏这次音

乐会当作镇里的一件大事 , 个个盛装出席 。

很多观众是我团的 “老粉丝”, 不少人还带着

中国国旗来。 一曲结束不仅有热烈的掌声和

欢呼声, 更有满堂挥舞的中国国旗, 格外令

人振奋。

一点就燃的墨西哥观众

今年

10

月 《海上生民乐》 音乐会版又去

了墨西哥, 参加了著名的瓜纳华托塞万提斯艺

术节。 瓜纳华托是一个多彩美丽的文化名城,

因为是电影 《

coco

》 的原型地而备受关注。 每

10

月为期

20

天的艺术节, 更是让这里充满

了浓郁热烈的艺术气息。 小小的城市, 到处都

是来参加艺术节和旅游的游客, 连空气中也弥

漫着快乐因子, 呈现出一派狂欢的气象。

我团的演出在可容纳

5000

多观众的阿隆

迪加户外广场。 因为是露天演出, 彩排的时候

就有不少游客观看。 沐浴着明媚的阳光, 聆听

着独特的中国音乐, 兴高采烈的观众每一个曲

目都报以热烈掌声。 演出还未开始, 气氛就已

经起来了。

正式演出前, 场内爆满, 广场外围也挤满

了观众。 工作人员播放的背景音乐和艺术节宣

传视频都能让大家 “嗨” 起来。 演出开始, 当

悠远的骨笛之声缓缓吹响, 大家突然安静了,

场内外所有观众都静静地聆听这来自中国

8000

多年前的声音。 同时, 舞台侧屏以西班

牙语———介绍出现的每件中国乐器。 观众们不

仅被优美的音乐打动, 更为中华文化悠久的历

史而震撼 。 随着音乐的动感起伏 , 观众们

“按耐不住” 了, 不少观众随着音乐陶醉舞动。

我想这可能是他们的天性, 自由地享受音乐,

尽情地投入音乐, 而舞蹈是他们欣赏音乐内形

于外的最直接表现吧!

海上生民乐, 天涯共此时! 期待 《海上生

民乐》 的新征程!

去托斯卡纳西北部的小城卢卡,大多是因为普契尼。

几年前,我们去意大利北部,由于准备不充分,与普契尼的

出生地卢卡,失之交臂。

贾科莫·普契尼是

20

世纪最成功的歌剧作曲家。 他一生创

作的

12

部歌剧中, 如 《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

《图兰朵》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但对他的评价历来见仁见

智,众说纷纭。 当年,意大利就有艺评家断言,他的作品是“一种

倏忽即逝的艺术……如拙劣的报刊文章,如劣等的文学作品”。

包括作曲家们对他的音乐也毁誉参半:马勒赞誉“他的一个小

节比全部的莱翁卡瓦洛有价值得多”;肖斯塔科维奇却说“普契

尼写过非常出色的歌剧,但他的音乐很糟糕”。 同样评价《波希

米亚人》, 斯特拉文斯基说,“普契尼伤感的天才是如此完美地

与剧情契合,展现得如此辉煌”。 布里顿却说“这种音乐的廉价

和空虚让我恶心极了”;理查·斯特劳斯把普契尼比作“一根在

上午十点钟(制作后两小时)就必须吃掉的可口的白香肠”,认

为自己的歌剧有较长的生命力; 对自己期许颇高的勋伯格,被

批评时心中却怀着这样的希望:“有一天,送奶人也会吹着我的

曲子,而不是普契尼的吧。 ”但无可否认的是,普契尼的歌剧贴

近平民的生活,更是掌控戏剧效果的圣手。

当日我们出发很早,到卢卡时,似乎她刚醒来不久,行人还

不太多。 离城门仅几十米远的停车场里,也不太拥挤。 卢卡是一

座历史悠久的中世纪名城,厚厚的老城墙其宽度至少可并行两

辆小汽车,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城门口有旅客问讯处,我们先去

取了地图和资料。

托斯卡纳地处意大利南北要冲,其名源出古代伊特鲁里亚

人一个部落的名字。 进得城来,看不见宽阔的大路、现代化的建

筑;只见小巷纵横交错,就像迷宫一样。 好在几乎每个路口都有

画着普契尼头像的路标;偶尔还能看到以普契尼或他的歌剧命

名的旅馆和餐厅酒吧。 虽然并非热门的旅游城市,此刻,狭窄的

小巷里已经人流如织。 当年凭借丝绸贸易积累的财富,(顺便说

一句,至今,女人丝质内衣和橄榄油,仍是当地的经济支柱。 )卢

卡又在城内建起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教堂,有着“百座教堂之城”

的美誉。 如收藏有丁托列托名画《最后的晚餐》的主教座堂圣马

蒂诺教堂;每晚演出普契尼歌剧的圣乔凡尼教堂;有着世所罕

见、 镶有拜占廷风格金色马赛克山墙的圣弗雷迪亚诺教堂等

等。 这么多的教堂,无疑为教堂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为普契尼天才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我们当然先直奔目标,那就是圣米歇尔教堂,普契尼博物

馆就在它的附近。 就在圣米歇尔教堂向右不远,有一个小广场,

广场上普契尼的青铜坐像赫然在目。 他架着左腿坐在一把圈椅

上,目光平静而自信,注视前方,神情似乎略带一丝忧郁。 他右

手夹着一支烟,普契尼一生嗜烟如命,这是他的标志性动作。 我

们到的时候,恰好看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一个外国女游

客正勉力爬上雕像,一屁股坐进普契尼的怀里,搂着普契尼,让

男伴拍下她跟普契尼的合影。

雕像的右手边有一家书店,出售关于普契尼的书刊、音像制

品、摄影图片、演出海报等各种纪念品,还兼售普契尼故居博物

馆的参观券。普契尼的故居则在另一边,从雕像左手边拐进去的

圣洛伦佐广场

9

号。

1858

12

22

日,普契尼就出生在这栋

房子的三楼。

我们找到那里,却见大门紧闭,不得而入。从门外看,毫不起

眼,就是一栋普通的公寓房子。 按提示摁了门铃,果然应答器里

有人答话,知道我们已买了参观券,大门就自动开了。 进去是个

门廊,还有第二道门。 我们推门,直上三楼。 从楼梯口的小门进

去,就是接待室,周边陈列着一些普契尼的塑像和当年的日用器

皿。 只有一个接待员,参观者也很少。 他家族在

1815

年搬到这

里,那时普契尼的祖父多梅尼克刚刚去世。普契尼在这里度过了

幸福的童年和难忘的青葱岁月, 直到

22

岁去米兰音乐学院求

学。 这套房子后来曾经出售,

1893

年普契尼的《曼侬·莱斯科》获

得成功后,又重新买了回来。

1974

年,他的后人把这套房子捐赠

给普契尼基金会,博物馆

1979

年揭幕时,这里又重现了普契尼

年轻时生活的样子。

博物馆按照原来的格局,包括卧室、书房、衣帽间、厨房,乃

至阁楼,分布成

12

个大大小小的展厅,接待室右侧有个小房间,

里面只有一件展品, 那就是图兰朵在第二幕穿的一件黑地绣金

戏服。 这件戏服受赠于色艺双绝的捷克女高音歌唱家耶里扎·

玛丽亚(

1887

1982

),她是第一个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演唱图

兰朵的女演员,普契尼还认为她是一位理想的托斯卡。接待室向

左是音乐室, 一边放着一台斯坦威三角钢琴, 普契尼的许多作

品,包括《图兰朵》都是在这架钢琴上写出来的。墙上引人注目地

挂着特别绘制的普契尼的家族树,以及家族祖辈的画像。他们一

家五代都是卢卡教堂的乐师、 作曲及乐队指挥。 普契尼是第五

代,在他母亲生育的活着的七个孩子中,他排行第五。不幸的是,

在他

5

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生活因此变得艰难。

普契尼从小“顽劣”,在学校的成绩很差,老师说他来学校

“只为了磨破裤子”。 好在他极有音乐天赋,

10

岁进了教堂唱诗

班;

14

岁成了管风琴师,偶尔还盗卖过教堂管风琴的风管,而在

演奏时刻意避开这些音,以免被人发觉;晚上则去酒店弹钢琴,

挣点小钱,贴补家用;同时也染上了抽烟恶习。

16

岁,他开始作

曲。

1876

年普契尼的人生出现了至关重要的转折,他与伙伴徒

20

公里,去比萨看了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我感到一扇音

乐窗户向我打开了”,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写歌剧。 他知道需要学

习,可他哪来的钱去学音乐课程。幸亏他有个伟大的母亲阿尔比

娜,她也是个音乐家,在丈夫去世后的

20

年间,仅凭微薄的抚恤

金,一手带大了七个孩子。 她最早发现了普契尼的音乐天赋,让

自己的弟弟教普契尼。 不料他的弟弟不仅教学粗暴,而且认为普契

尼没什么天赋。 她又转而请她丈夫的学生来教,把普契尼带上了音

乐之路。 这一次,为了筹集学费,她三次向市政委员会申请资助,都

遭到拒绝,她毫不气馁,想方设法,干脆直接找到了卢卡的最高统

治者玛格丽塔王后, 王后资助了普契尼在米兰音乐学院一年的学

费。 可见,人才是最大的财富,也是最好的投资。 现在,普契尼为卢

卡创造的财富已经不知是多少倍了。

博物馆里陈列的那些简单的家具,细脚的梳妆台,弯腿的沙

发,有柱子的床等,虽是那个时代的东西,估计已经不可能是原

物。 唯有一件普契尼的大衣,据称来自一位天主教神父;他是普

契尼的朋友,写过一本回忆录,记述了普契尼的方方面面。此外,

还有不少普契尼的手稿、跟出版商里科尔迪以及家人、友人的书

信、乐谱、他的生活照片;纪念室里那一块块奖牌,一张张海报,

生动地勾勒出一个从平民中走出来的音乐家的一生。 他经历过

贫穷和磨难,可能这才是在他所有歌剧创作中,为何有那么多平

民气息的原因吧。

1884

年,他的母亲去世了。 同一年,普契尼开始与离开丈夫

和他私奔的艾维娜同居,他们直到

1904

年艾维娜丈夫去世后才

正式结婚。展室里有好几封普契尼给艾维娜的信。遗憾的是他的

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他风度翩翩,举止优雅,极受女人青睐;而艾

维娜身材臃肿,又不懂音乐,虽然厨艺不错,但嫉妒心极强,甚至

因此逼死了他们曾经的女仆多利亚,闹出了轩然大波。普契尼曾

称她为“我的警察”。或许婚姻不幸也是原因之一,普契尼情人不

断,有据可查的至少有七人之多。 他从不避讳自己对打猎、汽艇

和汽车的狂热爱好。 他自称是“追逐野禽,剧本和漂亮女人的伟

大猎手”。 也许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普契尼。

事实上,普契尼博物馆在这里有好几个。

1891

年,他在离卢

15

公里的托雷的马萨丘科利湖边买了所房子,因为这里是个

小渔村,偏僻宁静,远离尘嚣,又可以打猎,钓鱼,开汽艇,这会给

他带来灵感。他在这里住了

30

年,虽然还是经常回卢卡,但他后

来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几乎都是在这里写的。 现在他的别墅也成

了博物馆,由他的孙女管理着。而且当地还在靠湖边建了个露天

剧场,每年七八月间举行普契尼的音乐会。

1921

年,他又在托雷

附近利古里亚海滨的维亚雷焦建了别墅,直到

1924

11

29

日因患喉癌,在布鲁塞尔手术失败而逝世。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

不能说话,只留下一张潦草的字条:“艾维娜,可怜的女人。”不过

这都是后话了。

离开卢卡的时候,不禁有些恋恋不舍。 在车上,我们一遍又

一遍地放着普契尼的音乐;这个宁静而美丽的小城,由于普契尼

的存在,增添了更多、更久的魅力。 而那个爬上普契尼雕像的女

游客的形象,也在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因为我由此感受到了普

通民众与普契尼的联系。 普契尼说过:“万能的上帝用他的小手

指触碰了我,然后说,‘为剧院创作吧,记住,只为剧院创作。 ’我

从此一直遵循着他至高无上的命令。 ”我不由得想,这是否就是

歌剧的真谛呢?

卢卡的普契尼

刘志康

跟着《海上生民乐》聆听世界的喝彩

周 薇

(上接第

4

版)

美国 《世界日报》 记者李君澜采访了节

目组负责人杨赛, 报道了展演的全过程。 她

写道: “古诗词优美动听, 别具一格, 是中

华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瑰宝, 散发着别样的

艺术魅力, 应该在更高层次、 更大范围进行

展示。” 美国 《拉斯维加斯时报》 记者王菁野

写道: “在中国耳熟能详的古代诗词, 对于

海外汉语言学习者来说, 文义艰深, 令人费

解, 与音乐相结合的诗词, 直观形象, 更利

于接受和理解。” 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美

方院长金克教授建议, 在具备条件的孔子学

院开设古谱诗词课程,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海外传播。

第九届中国电影国际论坛由南卡莱罗娜

大学孔子学院主办。 主办方叶坦院长、 金克

华院长分别致开幕辞和欢迎辞。 杨赛副研究

员做了开幕致辞。 杨赛向主办单位赠送了明

代 《大成殿祀孔礼乐》 古谱诗词书法卷轴和

原创歌曲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曲谱。 著名

电影导演 、 编剧 、 制作人万玛才旦结合其

《撞死了一只羊》 《塔洛》 《寻找智美更登》

等作品的创作做了主旨发言。

杨赛在研讨会上发表了 《古谱诗词的人

文精神》 的演讲, 介绍古谱诗词整理与阐释、

译介与编配 、 创作与表演 、 教育与交流和

《上海老歌精选》 的出版情况。 杨霖希、 张建

华、 罗新方等分别发表了早期上海电影歌曲

的创编、 姜白石歌曲的风格、 古谱诗词与中

小学等论题。 来自美国和中国近

20

所大学及

院团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会。

(杨 赛)

SHANGHAI MUSICAL NEWS

2018

12

25

日 第

4

期(总第

86

期) 上海音协网址:

www.shmusic.org

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

B

)第

0048

号 内部资料 免费赠阅

上 海 音 乐 家 协 会 主 办

!!!!!!!!!!!!!!!!!!!!!!!!!!!!!!!!!!"

!!!!!!!!!!!!!!!!!!!!!!!!!!"

!!!!!!!!!!!!!!!!!!!!!!!!!!!!!!!!!!"

!!!!!!!!!!!!!!!!!!!!!!!!!!"

����

沈传薪 国家一级作曲,原为上海电视台首席作

曲家,

1965

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师

从桑桐、陈铭志、陈钢等教授。民盟上海市委委员、上

海音乐家协会理事。 在上音学习时创作了钢琴组曲

《云南民歌五首》;

1972

年和

1982

年先后为“全国第

五套、第六套儿童广播体操作曲。至今发表作品近千

首,获奖

30

多次,其中歌曲《红杉树》和《青春曲》、

《月光啊,月亮》分别获得文化部优秀歌曲奖及全国

优秀歌曲奖,并广为传唱、盛演不衰。 清唱剧《迎龙

桥———献给贺龙的歌》、小提琴协奏曲《创业》、器乐

曲《春到太湖》、《满怀深情望北京》等作品都在公演

后获得好评。

1987

年荣获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奖(优

秀电视创作奖),曾为《大上海出租车》、《第三根弦》、《小刀会》等

400

多集电视剧

作曲。

出版作品专辑

10

多个品种,著有《沈传薪歌曲选》等两册,钢琴组曲《云南民

歌五首》由

JVC

唱片公司录制后在国内外发行。

2010

年创作大型清唱剧《徐光

启》,几经演出,即获赞誉。

2011

年率团赴美国旧金山、盐湖城及韩国釜山、柬埔

寨演出此作亦受欢迎。 《徐光启》和他后来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寻梦土山湾》于

2014

年参加第

31

届“上海之春”演出后,获得展演奖,

2017

年创作的交响组曲

《南海音画》及

2018

年根据他为影片《医者责任》配乐而创作的同名交响组曲,均

获得了上海市文广颁发的优秀节目奖。

上海音乐家协会恭祝广大会员阖府新年快乐! 健康如意!

本报讯

11

8

日至

10

日,由上

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艺术歌

曲国际声乐比赛成功举办,这是我国

一项史无前例的音乐比赛,是创举也

是创新。 其目的是为了倡导国内外的

声乐家更多地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是

为了繁荣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促进

我国艺术歌曲的教学和研究,也是为

了把我国的音乐文化推向世界,让各

国更多的人通过音乐增加对中国的

了解。

这样的比赛在世界亦是少有的,

所以吸引了各国

600

多位年轻声乐

家报名参赛,经严格选拔,有

60

位中

外选手入围复赛。 比赛要求选手们不

仅要唱中国艺术歌曲,而且要用中文

演唱,这两项要求特别对外国选手有

很大难度。 最后只有

11

位选手进入

决赛。 上海音乐学院的孙卓汉得第一

名,获

10

万元人民币奖金。 星海音乐

学院的蔡静雯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刘

丹娜得第二名,获银奖。 上海音乐学

院的谭城、戴宸和东北师范大学的周

磊得第三名,获铜奖。

比赛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

昌永任评委会主席, 作曲家赵季平、

陆在易,德国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院

长哈特穆特·霍尔, 德国科尔歌剧院

艺术总监莱茵哈德·林登, 香港歌剧

院艺术总监、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出

任评委。

比赛结束后,上音举行了 “中国

艺术歌曲的创作、教学与研究的学术

研讨会”。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

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郭淑珍发 言

认为中国艺术歌曲不是穷国,有着近

百年的发展历史,有着优良的演唱、创作

的承上启下的传统。 与会者觉得现当代创

作出优秀艺术歌曲的代表是赵季平、陆在

易等一批矢志于此的作曲家。 前中国音乐

家协会副主席、 前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

作曲家陆在易在研讨会上,回顾了我国艺

术歌曲的创作历史,历数了我国致力

艺术歌曲创作的作曲家及其作品,他

说:“中国有一笔相当丰厚的艺术歌

曲财富。 ”“我们有能力、有可能把这

笔财富推向更广的一面。 ”

与会者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上

海音乐学院首创中国艺术歌曲国际

声乐比赛举办的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有的说“将艺术歌曲,特别是中国艺

术歌曲题材作为一项专门的声乐赛

事设置和举办,具有非常深邃的思考

和使命担当”。 还有的说,“我们应更

加重视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和教学,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担负起做好中

国人、唱好中国歌的责任,加速美声

唱法中国化发展,最终使中国声乐和

作品走向世界”。哈尔穆特·赫尔此次

来沪收集了许多自己喜爱的中国艺

术歌曲的乐谱,他“希望这些中国艺

术歌曲能够推出英文版、德文版的乐

谱,从而更好地推广”。 莱茵哈德·林

登说“知道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和文化,但是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认知

不多,这次让我了解到中国艺术歌曲

的魅力和中国文化。我非常期待在艺

术歌曲方面有更多、更深入的合作”。

评委会主席、男中音歌唱家廖昌

永在自己演唱的曲目中,很重视中国

艺术歌曲的演唱。他多年演唱了陆在

易等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并录制

成唱片,影响广泛。 在发言中他谈到

了举办首届这项比赛的初衷:“我们

希望能借高水准的比赛,推动中国艺

术歌曲的交流、传播,吸引更多的歌

唱家将纯正的中国歌曲呈现在更广

阔的国际舞台上。不仅要让中国艺术

歌曲成为中国的经典,也要成为世界的经

典。 ”“借助比赛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学术

研究、国际推广、新作创作、老作挖掘,推

动中国诗词和中国人文精神美。 ”他说这

项赛事将作为上音常规性比赛,每两年举

办一次。 (靳益延)

本报讯

11

19

日上海音乐

学院主办了原作曲指挥系主任邓

尔敬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作曲

系承办。 此次活动先在小音乐厅,

举办了“邓尔敬先生诞辰

100

周年

纪念音乐会”。 演出了邓尔敬 从

1939

年到

1992

年创作的不同题

材的作品,有钢琴独奏曲《序曲》、

《儿童钢琴组曲四首》、《革命民歌

六首》、《盼红军》;有小提琴独奏曲

《即兴曲》;有男高音、男低音、女高

音独唱作品; 还有男女声表演唱、

合唱、无伴奏合唱套曲等。 邓尔敬

生前许多年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

务,但他总是利用宝贵的时间投入

音乐创作, 因此他的作品 “少而

精”,很多是音乐精品,是影响深远

的传世之作。

邓尔敬教授是有丰富创作实

践和广博艺术修养的作曲家,纪念

音乐会上,上音的声乐教授周正和

李秀英,歌唱家廉子成、张帆涛;钢

琴家许秋娴、杨淼;小提琴家林子

洋;以及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紫金山

合唱团,分别演出了邓尔敬内容不

一、风格多样的精品力作,显示了

他出类拔萃的音乐创作成就。

邓尔敬在上音教学工作持续

时间甚长,是上音作曲系历史上首

屈一指的元老级教授,他在作曲系

教的课程有和声、复调、曲式与自

由作曲、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

音乐欣赏等,承教他的学生达百人

之多,其中有许多成了我国作曲界

的代表人物。

纪念邓尔敬先生百年诞辰是

刚换领导班子的作曲系开展第一

项重要的业务活动,引起院内外的

广泛关注。 音乐会圆满结束后,作

曲系又召开了纪念邓尔敬先生的

座谈会,由新上任的作曲系主任周

湘林教授主持。他对与会的来宾表

示了热烈欢迎和感谢,随后回顾了

邓尔敬教授的艺术生涯和教学经

历, 以及作出的众多杰出贡献,说

要学习老系主任邓先生的全身心

投入教学工作并兼顾音乐创作的

高尚品质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把自

己负责的作曲系办好、办得更好。

与会者纷纷发言, 畅谈参加

这次纪念活动的感想。 上海音乐

家协会主席、 作曲家许舒亚教授

代表上海音协表示了对邓尔敬先

生的缅怀之情。 他说,听了邓先生

的作品音乐会很震惊, 他在长时

间的教学之余, 创作了这么多佳

作,令我十分敬佩。 他还说进了上

音学习后, 受到了邓先生的关心

和爱护, 给他安排了朱践耳老师

教课, 后来又请丁善德副院长继

续教他学习作曲课程, 因而受益

终身。 作曲家金复载代表同学林

华、奚其明、徐景新、杨矛发言说,

我们都是邓先生的学生,他“请各

个专业的最好的老师来教我们”,

“为我们的专业打下了非常扎实

的基础”。 他举了好几个例子来说

明邓先生教学的科学严谨、有的放

矢、生动活泼、获益很多。 “我们感

谢邓先生,是他给了我们一段教学

健康的宝贵时间和富于学术性的

环境,在我们求学的青春岁月里得

到这样的保证, 全靠邓先生的支

持。 ”专程从福州赶来与会的福建

省音协主席、 作曲家章绍同

1979

年进上音, 作曲主科受教于邓先

生,“三年的进修学习, 虽然短,但

一辈子受益”。 他回忆当年邓先生

的音容笑貌, 严格生动的教学,以

及总骑着旧自行车来去的身影,显

得异常激动。 “他对名利的淡薄,给

我的印象极为深刻。那时我多次想

请他到福建讲学,希望能出版他的

著作,他每次总是用了‘庸庸碌碌,

乏善可述’八个字”,婉言谢绝。 章

绍同认为上音举办“这样一个非常

有意义的纪念活动,这对于上音优

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非常深

远的意义”。

上音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对

作曲系举办邓尔敬百年诞辰纪念

活动,十分赞许。 他在发言中说,像

邓尔敬先生“这样的前辈是上音最

宝贵的楷模,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他“在人格上、艺术上、观念上,有

很多值得弘扬的精神财富”。 “他像

上音历史上所有辉煌的音乐先行

者一样,是上音的正脉”。邓尔敬先

生长子、小提琴家邓庭昊向上音及

作曲系举办这次纪念活动,对前来

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

和演艺人员深深致谢。他满怀深情

叙述了父亲对他种种的教诲,叙述

了父亲当年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

和创作的难忘情景,表示要学习和

继承父亲的高尚品质,为社会多作

益事、善事。

为纪念邓尔敬教授百年诞辰,

由邓庭昊编的 《邓尔敬音乐作品

集》和《邓尔敬音乐文集》同时由上

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

品集”的扉页印有邓先生的遗言:

“我的爱将永远留给我的祖国和

亲人们。 ” (欣 甫)

隆重举办邓尔敬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本报讯

11

12

日至

16

日,上海音乐学院举办

的国际中提琴艺术节———“第六届我为中提狂” 圆满

落幕。 此次艺术节的举办,也是祝贺这个特殊艺术节

的创办人、我国第一位中提琴专职教师沈西蒂教授的

80

寿辰。

“我为中提狂”是至今在国内外少有的以中提琴

为“主角”的艺术节,由上音中提琴师生创办于

2007

年,其时是为了庆贺上音建校

70

周年。此艺术节一经

问世,立即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并确定每两年举办一

次。 经过前五届的成功举办,此艺术节已成上音的品

牌与院内中提琴教学演出和科研的传统,已成国际中

提琴界的盛事,吸引了今井信子等国际中提琴大师和

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及热情参与。

今年第六届“我为中提狂”的举办,沈西蒂和系里

的年富力强的蓝汉成、盛利、刘念三位教授及中提琴

师生通力合作,精心策划,细致准备。邀请今井信子及

其他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提琴家及多位优秀校友,联

同上音中提琴教师举办大师班、公开课、艺术讲座,还

参与

6

场音乐会演出。 同时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

3

本中提琴独奏、 重奏曲集,

2

本中提琴作品及演奏文

集。 首届“我为中提狂 ”举办时,王勇等主编了《我为

中提狂 (一)》文集,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此次王

勇和蓝汉成合作主编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我

为中提琴狂 (二)》文集。

沈西蒂教授数十年无私无悔地在上音中提琴学

科教学,培养了大量学生,为上音、乃至全国的中提琴

人才培养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与贡献。 目前蓝汉成、盛

利、刘念等教授在上音中提琴教学等活动中逐渐挑大

梁、担主角,可谓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金 达)

本报讯

11

28

日在上海儿童艺术

剧院礼堂,举办了德

艺双馨的著名笛子

演奏家、音乐活动家许国屏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的笛艺人生研讨会。 研讨会由上

海儿童艺术剧院、中华笛文化研究所和滨

海古园联合主办。 笛子爱好者、全国劳动

模范杨怀远,中华笛文化研究所所长方立

平, 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党委副书记李芸,

静安寺街道笛子艺术团代表,以及上海笛

子沙龙部分成员,许国屏的同事、好友和

学生

50

多人出席。

研讨会由上海儿童艺术剧院党总支

书记戚恩伟主持。他首先代表儿童艺术剧

院向召开许国屏老师的笛艺人生研讨会

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许国屏老师数十年从

事笛子艺术的演奏、创作、教学、普及和社

区活动,都是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同步

的。 他的实践,不仅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执

着追求,也体现了他用音乐参与改革开放

所作的杰出贡献。许老师无愧于德艺双馨

的艺术家,无愧于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是

我们儿艺的一“宝”,是我们儿艺的骄傲。

对许国屏音乐生涯、从艺思想、艺术

成就等方面作过深入研究的音乐评论家

方立平, 曾系统地撰写了多篇学术文章,

介绍和论述许国屏,高度评价他在继承民

族传统,并发扬光大而取得的多方面艺术

成就。 在这次研讨会上,方立平又以长篇

论文梳理了许国屏“音乐长征”与“十大创

新”的光辉实践,称赞这些实践确实拓宽

了当代我国民族音乐传承与普及的大道,

确实居功至伟!他认为许国屏与闵惠芬是

我国民乐界德艺双馨的两面旗帜。

全国劳动模范杨怀远退休后, 因热

爱音乐也拿起竹笛参加社区笛子队, 与

许国屏结成了深厚友谊, 并兴致勃勃应

邀参加了研讨会。 他用民谣式的语言赞

扬许国屏: “退休不退志, 退休不褪色。

为人民服务到白头 , 到了白头不停留 。

他不愧为党培养的人民音乐家 、 艺术

家。” 著名笛子演奏家詹永明因有事, 未

能莅临研讨会, 他特地发微信祝贺研讨

会召开, 说 “许国屏先生是陆派笛子艺

术嫡系弟子, 他传承和发扬了笛坛宗师

陆春龄教授的生命不息笛声不止, 愿为

人民吐尽丝” 的伟大精神, 是我们学习

的榜样。 许国屏的学生黄龄在微信中说:

“许老师对民族音乐的普及、 教育倾注了

十年的心血 , 许老师是我心目中的楷

模!” 静安寺街道党委副书记李芸、 浦东

某所小学的校长、 静安寺街道笛子艺术

团代表等与会者, 都怀着敬意热情洋溢

地在发言中 , 赞誉

许国屏在开展笛文

化普及和演出等社

区活动中 , 无私奉

献的精神, 心系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的精神。

许国屏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 即坚韧

不拔、 全心全意地投入我国改革开放的

潮流,为弘扬我国民族文化,普及笛文化,

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他茹苦含辛地深入

到革命老区和边远村寨,开展竹笛和他发

明的多功能笛的教学,不计报酬地为全国

20

多个省市办了

400

多期音乐教师培训

班,受益音乐教师达万余名。 经他普及教

学后,全国已形成了一支百万之众的笛子

大军。他行程

10

多万公里的“音乐长征”,

已被记入我国现代音乐史册。

尽管许国屏在数十年里已为国家为人

民在推动民族音乐发展、弘扬传统笛文化、

开展广泛的音乐普及等方面作出了举不胜

举的贡献, 取得了有口皆碑和体现我国改

革开放精神的成就,但是他仍然不忘初心,

还是那么谦虚努力。 在研讨会上他说:“我

已经快

80

岁,可能要交班了。 以前我走了

‘音乐长征’, 希望这条路他们能够继续走

下去,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接下来我想编

一本外国小朋友学习我们中国民族乐器、

学习我们中国笛子的书, 让我们九千年的

笛文化传到世界各国去。 ” (詹 志)

沪上召开许国屏笛艺人生研讨会

Page 2: 上海音乐家协会恭祝广大会员阖府新年快乐! 健康如意!€¦ · 漫着快乐因子, 呈现出一派狂欢的气象。 我团的演出在可容纳 5000 多观众的阿隆

·2· 2018

12

25

音乐新闻

9

1

日,我作为澳门乐团顾问应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的邀请,观

听了澳门乐团以“乐庆

35

·奏响全城”为主题的

2018-2019

新乐季开幕

音乐会。 同时心中满怀挂念———乐团和同仁们“别来无恙”?

当晚七时四十分,新乐季开幕式在文化中心大堂举行。外交部驻澳

特派员公署署理王冬,澳门文化局长穆欣欣,中联办宣传文化部副部长

级助理邵彬,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陈光宪,澳门文化局演艺发

展厅长余慧敏,澳门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吕嘉、总经理曹伟妍,澳

门乐团顾问戴定澄、汤柏燊、潘明伦和我参加了启动仪式。

穆欣欣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澳门乐团成立

35

周年,它在推动音

乐发展、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及打造澳门城市形象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

新乐季以“乐庆

35

·奏响全城”为主题,邀请顶尖音乐家聚首濠江,为公

众献上逾五十套精彩节目及延伸活动。 培育年轻观众是城市持续推动

艺术发展的关键,澳门乐团本乐季推出全新的“青少年观众计划”,专为

年轻乐迷举办集欣赏和教育于一身的多元活动, 期望培养青少年艺术

鉴赏能力,并助其养成参与文化活动的习惯。

开幕音乐会“道格拉斯的拉赫玛尼诺夫”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举

行。 演前,吕嘉为观众进行了“音乐会导赏”,首先介绍了当

晚钢琴独奏的嘉宾、爱尔兰钢琴巨匠巴瑞·道格拉斯,他是

1986

年第八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也是首位

在柴科夫斯基大赛中获此殊荣的非俄罗斯裔钢琴家。 继而

吕嘉就当晚两部演出曲目的“看点”娓娓道来,引起观众的

极大兴趣和期待。

晚上八时,澳门乐团演奏员入场,场内座无虚席! 音乐会上半场是

拉赫玛尼诺夫的《升

f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当大管和圆号奏出第一组

和弦时, 平衡谐和而厚实坚定的音色立即令人眼睛一亮———这是训练

有素、合作默契的团队,随着弦乐声部奏出的第一主题,温暖纯净、自然

舒缓的音色再次显示了整体弦乐声部均衡、优异的业务素质。 钢琴家道

格拉斯果然名不虚传,他的演奏雄浑大气,音色变化丰富,触键清晰有

力,抒情之处细腻委婉,直指人心! 吕嘉始终牢牢驾驭着乐队,与钢琴的

合作丝丝入扣,使拉赫玛尼诺夫特有的忧郁而宽广的美好旋律、浪漫而

高贵的气质展露无遗! 这是我第一次欣赏拉氏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边

听边疑惑:为什么相比拉氏的《第二》、《第三》协奏曲,此曲会如此埋没!

上半场在钢琴家多次谢幕并加演之后圆满结束。 而观众则神情愉悦,无

疑得到了满足的艺术享受。

下半场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一部老少咸宜、耳熟能详

的作品。正因为熟悉,也就增加了对演绎水准的期望。 很快,随着音乐的进

行,这种期待中隐含的担忧被乐队堪称完美的演奏打消了。澳门乐团首席、

大提琴首席及各个管乐声部首席们在前后不断出现的独奏中,个个演奏到

位出彩,展示了不俗而均衡的实力! 而更值得称道的是乐团整体表现的统

一已经不再局限于弓法、运弓部位和指法,或管乐的音准、平衡等技术层

面,更多的表现是每位演奏员在对作品的主观认识上已经统一在吕嘉的诠

释中,并全身心地能动地投入表演中,这种状态在内地乐团中亦不多见。这

一切显示离不开总监的核心作用,他详尽推敲了作品的速度、力度和音色

变化的理想状态,不拘泥于以往唱片的版本模式,演奏出区别于它们又

令人十分信服而陶醉的音效,鲜明带有他自己的印记。 乐曲结束,余音

绕梁,观众依然沉浸在回味中,直至吕嘉转身谢幕场内才爆发出经久不

息的掌声! 开幕音乐会的成功毋庸置疑!

此外,澳门观众在音乐会中的良好欣赏习惯给我也印象深刻,无论是

三个乐章的钢琴协奏曲,还是四个乐章的《天方夜谭》,在乐章之间,都听不

到任何掌声! 在音乐进行中,全场寂静无声,全神贯注;乐曲终了,方掌声雷

动,表现出热烈的欢迎和赞赏! 澳门高素质的观众令人刮目相看。

走出文化中心,沐浴在温润的海风里,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感

35

年过后的澳门乐团变化太大了!

1983

年,澳门本地一批爱乐者发起成立了由林乐培先生担任总监

的澳门室内乐团,成为点燃澳门文化建设的第一粒火种。 从此,澳门有

史以来有了以大致每月一场音乐会演出为规律的文化生活。 尽管当时

只能在酒店的宴会厅演出,但对于市民认识音乐、欣赏音乐的启蒙作用

是功不可没的。 市民要求进一步提升澳门文化生活质量的潜在需求就

此露出端倪。

1995

年,随着指挥家袁方先生就任澳门室内乐团的总监,乐团终

于完成了从业余乐队到半职业乐团、最终成为职业乐团的嬗变。 澳门有

了第一个由政府全额拨款扶持的、编制定额为

24

位弦乐全职乐师的职

业化音乐表演团体。 乐团以每月两场公开音乐会和大量校园音乐会的

方式服务社会,在大力提升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素质的同时,逐

步完善自身的业务建设。 至

1999

年,在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

台上,澳门室内乐团演奏的《升华之夜》质量已为业内行家注目!

我是

1993

年第七届澳门国际音乐节期间,随受邀的上海交响乐团

第一次到澳门,以后连续六七年都去澳门。 当时,澳门鲜有专业的音乐

厅或剧院,就在体育比赛场馆或教堂演出;演出器材也非常缺乏,演出

双钢琴协奏曲用的大三角钢琴是从香港租来的; 演出用的谱架、 定音

鼓、竖琴都是从上海运来的。 印象更深的是当地古典音乐市场异常“萧

条”! 在国际音乐节演出时,市民参与不多,往往成为来访单位之间的相

互观摩;连花费甚大的被誉为“具有国际制作水准”的实景歌剧也常常

尴尬地空着一些座位,令人扼腕!上海交响乐团在只有

194

个座位的综

艺一馆演出贝多芬作品专场时,却还是不能满座!

正是基于对澳门文化现状的清醒认识, 更坚定了澳门文化局加速

澳门文化建设的决心。 除了继续按国际标准举办国际音乐节之外,在

2001

年,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决定将澳门室内乐团扩建为双管编制的

管弦乐团,聘请指挥家邵恩为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向全世界招聘优秀

演奏员,按国际通行的“音乐季”模式打造一个“亚洲

A

级乐团”,为“提升

澳门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的文化素质”服务。

前期我参加了澳门室内乐团的招聘工作,到

2002

3

月我应邀任

澳门室内乐团总经理, 乐团扩建后继任澳门乐团总经理至

2009

年,接

着又先后被邀任为澳门文化局、澳门国际音乐节和乐团顾问。 所以我参

与了乐团从初创到发展的全过程。

2003

9

月开始的第一个澳门乐团音乐季起,澳门乐团就明确

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提高自身艺术质量和尽最大努力配合文化局改善

澳门的文化环境和生态。 而后者需要多方位“出击”的“组合拳”,这是一

项非“毕其功于一役”的长期任务。

组合拳之一是培育市场。与改革后的澳门国际音乐节一样,澳门乐

团的音乐会也只为自费购票的观众服务,绝不免费送票。 乐团要培育澳

门市民由喜爱音乐而养成的文化消费习惯,培育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开

始实施时,音乐会现场刺目的“清冷”场面仍严峻地考验着我们的决心。

2004

年夏天,同样是吕嘉指挥澳门乐团的音乐会,只有

300

余观众,仅

三成多上座率! 可贵的是乐团没有放弃坚持的信念,终于迎来音乐会逐

步趋于满座的丰厚回报。 现在乐团新乐季开票后两个月的“早鸟计划”,

期间,预售门票已可达到乐季售票总量的四成三以上! 说明澳门已经逐

渐形成一定数量的忠实的乐团“拥趸”! 也说明这代澳门市民的文化生

活方式及观念与二三十年前的父辈们有了很大变化!

组合拳之二是艺术教育。这是乐团的重要系列,只有养成了欣赏音

乐的情趣,才会最终成为忠实的爱乐者,其中的重点是学生。 乐团规划

覆盖了小学到大学的普及计划,以每一年占在读学生总量

百分之十人次的规模普及音乐,让澳门学生在不同的年龄

段欣赏和了解到不一样的音乐,从学生时代让音乐伴随他

们一起成长。

2010

年后,乐团进一步将“爱音乐,爱分享”的

活动细分为“音乐种未来”、“音乐全接触”、“乐游艺文园地”

和“爱音乐,献爱心”各种分支开展普及,在社区图书馆、世遗景点、博物

馆、医院大堂、养老院甚至是监狱,都有乐团的免费音乐会,使澳门的音

乐文化活动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有了新的拓展。

组合拳之三是社会音乐教育和扶持爱乐者。 澳门乐团的演奏员深

入澳门演艺学院音乐学校后, 为该校提供了扩大专业门类和教学规模

的有利条件,使校内社会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并在

数年后,终于迎来了开创中等音乐专业课程的飞跃。 同时,为青年音乐

比赛专设的音乐会、 与青少年爱乐者合作的演出也坚持了十几年。 而

今,在澳门政府的大力资助下,更多的澳门音乐学子考入国内专业高等

音乐院校深造,就连茱莉亚音乐学院、柯蒂斯音乐学院等著名欧美高等

音乐学府中也有了澳门学生的身影,有些还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 前不

久上海举办的“第二届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澳门的选手苏飞雅

更成功地进入了复赛,表现了不俗实力! 还有一批批的澳门海归,学成

之后或任职于内地专业院团,或回到澳门以音乐为职业,从事普及教育

工作,成为澳门音乐事业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

35

年过去了!澳门音乐事业的变化是巨大的,这是在漫长的岁月中

渐进的过程,也是澳门乐团和澳门文化局不懈坚持和努力的过程。 澳门

乐团新乐季开幕音乐会的演出成功, 从乐团的业务水准和观众素质两

个方面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佐证了乐团提升澳门城市文化品位

和市民文化质素的初衷已经成为现实!

新的乐季开始了,又一个

35

年也开始了!在新的起点上,我衷心期

待澳门乐团坚持从澳门的实际出发,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机

遇,坚持和创新提升乐团的艺术水准和改善澳门文化生态的环境,为澳

门的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讯

11

2

日上午,澳门理工学院资深教

授戴定澄博士应邀在上海师大音乐学院为师生作

“音乐硕士学位论文的构思与写作”的学术讲座。

在该院执行院长施忠教授简短、热情的致辞

后,戴教授重点谈了硕士学位论文的主题构思和

写作技巧。 首先,应从自我兴趣点、选题价值和外

界条件三个方面着手,通过适中的范围及研究的

可行性规划范畴、确定主题。 其次在导论和绪论

中要阐明这个论点的起因,运用交叉,引用和比

较等多种手法进行阐述,鼓励引用一流的中外音

乐文献。 最后结论部分要对整个论点进行概括和

升华,文献部分要有据可查等。 讲座两小时,戴定

澄教授幽默且专业地列举了多个范例,不仅活跃

了讲座气氛,而且使师生们更能清晰地理解所讲

内容。 戴教授又与同学们进行互动,细心解答了

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对同学提出的论文构思进行

了现场辅导和讲解。 通过讲座,同学们明晰了思

路,深受启发,在座的各位老师也受益良多。戴教

授对学院的邀请和安排表示感谢。

戴教授是上海师大音乐学院于

2002

年成

立后的首任院长,曾任上海音协副主席。

1999

获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博士学位,是国内

第一位和声学博士,师从和声泰斗桑桐先生。现为澳门理工

学院教授、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咨询委员,任中国音乐家协会

理事及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英国

纽卡素大学等客席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欧洲早期多声音

乐、现当代音乐及城市音乐学研究。

(上师大音乐学院

2018

级硕士生陈越、龚潮晖)

本报讯 刘希涛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钢铁诗人”。 半个

世纪以来,他坚持深入生活、扎根基层,先后出版了《生活的笑容》

《爱情恰恰》《开花的季节》《康定老街》《关于爱情》等诗集,以及报告

文学集、散文集《胸中有把火》《相思月明时》《文化名人与“涛声依

旧”》等十多部著作,并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

《诗刊》等上百家报刊上发表了千余首军旅诗、钢铁诗、爱情诗及其

他题材的诗作和文章,屡获全国性大奖。

日前,诗人从众多剪报等材料中,精选出近百篇文坛、艺坛名

家和友人为之撰写的文章、诗歌,汇编成《诗人刘希涛》一书(吉林人

民出版社出版)。 书中收录了丁锡满、龚心瀚、吴欢章、陈思和、沈扬

和季振邦等为刘希涛诗集、散文集和报告文学集作的序言;收录了

辛笛、罗洛、郑长埠、王晓玉、王慧骐、田永昌、朱金晨、孙琴安、潘颂

德、李幼容、贾立夫、吴广川、张建中、简平、杨秀丽、李冠琛和曹爱红

等为刘希涛其诗其文其人写的文章;收录了多家报刊有关诗人如何

创办《上海诗人》《上海诗报》《上海诗书画》《上海出海口诗文库》《上

海出海口文学社》的详实报导和文友的贺诗、贺词;收录了文学、艺

术大家臧克家、贺敬之、程十发、梅葆玖、杜宣、峻青、忆明珠、铁凝、

叶辛和赵丽宏等的信札、题词;收录了诗人与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

泽民及费孝通、贺绿汀、陈从周和蔡其矫等的合影。

《诗人刘希涛》是一本诗人宝典,有生动故事,有感人细节,可读

性强,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 书中诸多名家在序言、评论中对刘希涛

“从生活深处飞起来”的诗歌作的精到点评、真知灼见,对于当下的诗

坛和诗歌创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书中有关诗人的诗作、著作

以及编书、办报和与文化名人、普通文友交往的丰富资料,对于研究、

阐释和放大“刘希涛现象”,是既真实又全面的第一手材料。 (胡永明)

今年

5

26

日在宝岛台湾,

上海锯琴协会所属的上海虹艺锯琴

团成员时金星因出色演奏了锯琴改

编曲《我亲爱的爸爸》,而荣获台湾

锯琴音乐协会举办的

2018

年台湾

国际锯琴交流演奏会颁发的独奏金

奖。显然这不只是时金星的光荣,也

是虹艺锯琴团的荣誉。

上海锯琴协会最早成立于

1988

4

16

日, 是上海音乐家

协会专业委员会之一, 也是在全国

率先成立的锯琴协会。 著名音乐家

朱践耳、 司徒汉和著名艺术家李进

及上海交响乐团小提琴家张琦等在

筹建锯琴协会时给予了大力支持和

热心关注,以后又给予了许多指导。

因各种缘故, 上海锯琴协会终未能

继续成为上海音协旗下的专业委员

会。但锯琴协会仍未停止活动,特别

是得到虹口区文化局的支持和帮助

后,锯琴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于

2007

年成

立了虹艺锯琴团,专门从事锯琴乐器的改

革、公益性演出和锯琴音乐的普及等。

在坚持发展锯琴艺术的过程中,金少

白、陈志康等前行者功不可没。金少白是协

会的创建者;陈志康不仅是锯琴演奏的行

家,而且在

1992

3

月他精心研制、改造

的新锯琴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 在他的培

养和带动下,他的儿子陈黎明也子承父业,

成了专业锯琴演奏家,并在美国开展广泛

的锯琴演奏的教学。 目前是美国锯琴培训

中心主任。他曾与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协

室内乐团、美国曼哈顿交响乐团等团体合

作演出。 今年

5

月他也被台湾锯琴音乐协

会邀请前往参加盛会。

锯琴艺术数十年得以发展和发扬光

大,是与现今锯琴协会会长和虹艺锯琴团

团长佘瑞芳的坚持努力、无私奉献分不开

的。她是锯琴演奏者,更是锯琴协会和虹艺

锯琴团的领导者。 由于她对开拓锯琴艺术

的执着、坚韧和无私精神,以及全家总动员

齐上阵地协助她工作,所以全协会和全团

的成员都有牢固的凝聚力,都乐意与她一

起为锯琴艺术的发展尽心尽力,有这位被

成员们誉为“佘太君”的团长任劳任怨为协

会、为团辛勤操劳,成员们也纷纷以她为榜

样,参加锯琴音乐会演出,参加锯琴改革和

普及。

年近八旬的俞寿柏是锯琴团的老当

益壮的积极分子。 他原是中学退休语文教

师,因为热爱音乐,喜欢锯琴,便刻

苦自学,竟然无师自通,从不识五

线谱到成为虹艺锯琴团熟练的锯

琴手,不断随团参加国际艺术节、

上海市民文化节及进社区和养

老院演出。 而且他还主动到奉贤

区进贤小学为农民工子弟介绍

演奏、教拉锯琴,不收任何报酬。

2015

年他参加了美国西部举行

的第

38

届锯琴节比赛,本来“抱

着开开眼界”的他,竟然获得了三

等奖。 他不遗余力地在社会开展

锯琴等公益性的服务活动,成了

我国第一批持证的社区志愿者。

虹艺锯琴团成员冯宝荣也是一

位热心为公益活动服务的锯琴手,

受到团里和社会的好评。

虹艺锯琴团除得到虹口区

文化局的关注和支持外,社会上

的有识之士也给予了锯琴团许

多帮助。原上海昆剧团团长、国家一级导

演李进时常参加锯琴团的活动, 在精神

上对锯琴团成员不断赞扬和鼓励。 二级

演奏员张琦早能熟练演奏锯琴, 特别是

在朱践耳创作的《第二交响曲》里,几次

担任此曲“画龙点睛”的锯琴独奏,受到

执棒此曲的著名指挥家陈燮阳的称赞,

更是声名大噪。 他被佘瑞芳团长邀请为

锯琴团的顾问后, 对锯琴团的排练、演

出、乐曲改编及改革锯琴的试奏,均给了

满腔热情和富有成效的指导、帮助。

锯琴团在锯琴改革、扩展乐器表现力

方面,欣喜地得到了专业制造工程师毛家

行的鼎力相助。他在一年里,专心钻研用进

口钢材制造新一代中国锯琴。 经过反复设

计、制作,新一代表现力大大丰富和扩展的

锯琴终于问世, 经张琦等演奏家试奏,认

为完全符合新一代锯琴标准, 并制造出

大中小不同规格的锯琴, 装备虹艺锯琴

团,从而使音域扩展、音色多变、穿透力

强、操作方便的新一代锯琴,在演出发挥

了更大的作用。 近期,虹艺锯琴团在上海

进博会举办时, 用新制锯琴为来沪的各

国外交官员进行了演出; 还在上海电视

台举办的长三角家庭才艺秀呈现了一台

音乐会。 上海锯琴协会成立至今已有

30

年,上海虹艺锯琴团成立也有

11

年。 佘

瑞英团长表示要把锯琴这个小众乐器融

入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合唱中去, 坚定

不移、无怨无悔! (田 衣)

本报讯

12

28

日下午在贺绿汀

音乐厅,上海欧阳知青合唱团将举办庆贺

5

周年音乐会。 这场以 “春华秋实唱响经

典”为主题的音乐会,也是该团向社会显示

5

年来取得丰硕艺术成果的盛会。

该团成立于

2013

11

10

日,隶

属于虹口区欧阳社区文化中心, 团内

120

名成员均来自本市各区原下乡知青及合

唱爱好者,平均年龄近

67

岁。 在社区文化

中心的大力支持和该团团长兼指挥李向

荣的训练下,

5

年来合唱团演唱水平取得

了长足进步。李向荣音乐修养丰富,她在大

兴安岭当过林业工人,先就读于哈尔滨师

范大学艺术系,后进武汉军区胜利歌舞团

当文艺兵。她还在合唱指挥的学习过程中,

得到过合唱权威马革顺教授、名家田云和

俄罗斯合唱指挥专家杰夫林的指导,从而

掌握了娴熟的合唱指挥技艺。 李向荣担任

该团团长后,不拿任何报酬,始终兢兢业业

地全身心投入教授合唱团的演唱和管理

工作。

李向荣排练该团效果明显,团里成员

也都非常热爱合唱艺术,虽已六七十岁,仍

然热情饱满,克服各自困难,参加每次的排

练和演出,建团

5

年,每年都有艺术成果的

收获。虹口区新闻中心和法国电视台、上海

电视台,或对该团进行了专题报道,或录播

该团合唱节目。 该团陆续获得了市九九重

阳歌会比赛的银奖和重阳歌会优胜奖;市

无伴奏合唱比赛银奖和全国中老年才艺

合唱比赛二等奖;荣获“百支优秀市民合唱

团”称号等。 该团成立决非自娱自乐,而是

不断为欧阳社区和黄浦区等街道、为知青

等群体进行公益性演出,为丰富人们的文

化生活和提高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不辞

辛劳地服务。

12

28

日的庆贺音乐会上,该

团将演出许多中外名作, 有混声合唱

《祖国颂》《梨花又开放》《在灿烂阳光

下》《茨冈》;无伴奏合唱《草原夜色美》

《大青藏》;男声合唱《怀念战友》《共青

团之歌》;女声合唱《十七八》《田野的春

天》等。 担任指挥的除李向荣外,尚有资

深指挥张汉民。 青年钢琴家冼耀聪及邬

潇懿和吴昱朋担任钢琴伴奏。

得知欧阳知青合唱团举办庆贺

5

年音乐会,众多歌唱家纷纷作为嘉宾参加

演出,为此场演出增光添彩。 他们中有上

海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男高音歌唱家李建

林,旅日女高音歌唱家赵非,原南京军区

前线歌舞团女中音歌唱家常燕,国家一级

演员秦川,以及董国庆、楼亚莉、周桂芳、

张卉等,都将在此场音乐会上,演唱艺术

歌曲和欧洲经典歌剧选曲, 或担任领唱。

庆贺音乐会特邀请原上海歌剧院副院长、

国家一级导演、

84

岁的张远文担任总导

演。 (曲 阳)

观澳门乐团新乐季开幕音乐会有感

曹以楫

《诗人刘希涛》一书出版

欧阳知青合唱团将办庆贺音乐会

·7·

2018

12

25

综合园地

父亲的歌声永响我的心中

丁言仪

(接上期)

进入位育中学后 , 我唱歌兴趣不

减, 每到节假日便会自告奋勇上台表

演。 有一次,看到一出儿童歌舞剧本,便

邀同班同学李佩莺一起自导自演。 可是

没有演出服怎么办啊! 妈妈帮我找出了

一条带有玫瑰花的背带裙,再借用爸爸

的白色棉毛裤,权当芭蕾舞袜。 第二天,

我和李佩莺在位育中学的舞台上一展

歌喉,为班争光! 三年的初中学习瞬间

即过,无意间竟又看到了上音附中的招

生广告, 再自作主张报考了上音附中,

没想到这次中榜了。 但我却面临两难选

择, 因为我同时还被上海中学录取,那

也是我自填的上海市重点高中。 经过一

番斟酌,我认为建设祖国更重要,又没

与父母商量, 选择了去上海中学报到,

参加了干部训练班和合唱训练班的活

动。 谁知过了几周,收到了上音附中的

通知,要我去附中面谈。 教导处的老师

开导我,现在需要民族音乐人才,希望

我能去上音附中学习演奏扬琴 。 去上

中? 去附中? 这回真的让我不知如何选

择了。 回家后,我急切而慎重地把上音

附中教导处老师的意见告诉了父亲,父

亲立即说, 国家需要民族音乐人才,你

去上音附中学习吧! 父亲的一句话,就

此决定了我一辈子的人生方向,走上了

学习、传承、宣扬民族音乐的道路!

父亲的歌声在繁忙的工作中,不再

响起。 然而有一天,突然从父母的房间

里又传出了父亲的歌声,是“马灯调”!

原来是父亲要带上海慰问团去海岛慰

问解放军,他也要为守岛部队的军人献

上一首歌:“洋山岛上红旗飘,慰问亲人

解放军……”父亲选用家乡的宁波小调

填词,用浓重的宁波普通话演唱,实在

是再合适不过了!

从那次唱过“马灯调”后,再也没听

到父亲唱歌了。 然而在他工作之余及他

对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隙中,他对歌唱活

动还是很热切关注的,并不逊于他对现

代文学的研究。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回家探望父母,父亲得意地拿出一套

装桢精美的《聂耳全集》,内含三册精装

本,收入了聂耳的所有作品、书信、日记

等,附有图片和年谱。 父亲还特地将两

盘盒式录音带取出给我观赏,我由衷发

出:太珍贵了! 内收有聂耳亲自演唱的

《扬子江暴风雨》和陈波儿、袁牧之演唱

的《毕业歌》,金焰等演唱的《大路歌》、

王人美演唱的《铁蹄下的歌女》等,父亲

慎重地告诉我,这是他托了音乐书店的

同志,好不容易才买到了这套书。 这套

书在当时价格不菲呢! 父亲一生俭朴,

对生活要求不高, 唯一爱好是看书、写

书、买书、赠书、藏书,但这套书是音乐

类别的,不在父亲研究的现代文学的范

畴之内啊! 父亲自释道:“在一阵熟悉的

音乐旋律中,响起了我年轻时代为之激

动的歌声:《义勇军进行曲》、《扬子江暴

风雨》、《毕业歌》、《大路歌》……我仿佛

感到时光倒流了,又回到了那个灾难深

重的、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这是我将

青春年华奉献给它———共产主义事业

的主旋律。 我阅读聂耳的作品,我重温

了聂耳的战斗业绩,我又听到了聂耳的

歌声,但《聂耳全集》带给我的不仅是这

些,它牵连着我生命的追求,它唤起我

蛰伏在心灵深处的青春、激情和向往。 ”

(丁景唐著 《我又听到了聂耳的歌声》,

原载

1987

4

14

日《新民晚报》)

父亲对唱歌的爱好,直到他八十九

岁进华东医院治病,才又延续。 在那儿

他遇到了几十年前共同战斗在隐蔽战

线的老同志、老朋友,特别是与他同龄、

同乡、同学、同道加同志的陈一鸣叔叔,

巧的是陈叔与父亲在同一病房,而且陈

叔也喜欢唱歌。 于是由陈叔发起,每天

下午在会议室唱歌。 同一楼层的老同志

们纷纷走出病房,唱起一首首他们熟知

的抗战歌曲,歌声把他们带回到了那遥

远而又峥嵘的青春年代。 他们穿着病

服、柱着拐杖、坐着轮椅、戴着助听器,

甚至挂着吊针。 但他们在陈叔的指挥

下,竟是那么精神焕发,歌声激昂! 满头

的银发遮不住父辈的一颗老当益壮的

初心,岁月在他们饱经风雨的脸上留下

了深深的印记。 他们的身躯里依然流淌

着满腔的热血;佝倭的腰背依然支撑着

他们坚定的信念;昏花的双眼依然明了

前进的方向; 失聪的双耳依然能听到民

众的心声!战友们悠扬的歌声,把父亲带

回到了

1937

年的冬季。 身为高中生的

他, 愤于日寇侵占了父亲的诞生地———

吉林, 对于故土的思念如滚滚向前的松

花江, 父亲要和三千万东北流亡难民打

回老家去,把日寇赶出东北。于是父亲参

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学生界救

亡协会(学协)的工作,投入到了抗日救

亡的活动中。父亲还组建了歌咏队,唱起

了 《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 》、《毕业

歌》、《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

父亲和同学们手拉手,肩并肩,行进在南

京路上,活跃在各个学校之间,以此激起

社会各阶层的抗日热情, 鼓舞了一批批

热血青年奔赴抗日第一线, 为保卫家国

而战!

1938

年冬,父亲担任了上海青年

会中学的中共支部书记, 成了党的忠诚

战士!

与父亲同在华东医院治病的还有蓝

瑛叔叔,他可是当年部队里出名的“金嗓

子”,唱歌自是他的拿手。 我和昭妹去探视

他,我们会请他唱流亡三部曲中的《松花

江上》、《毕业歌》等。我把蓝叔的歌声录下,

回到父亲的病房再放给他听。 这两首歌父

亲都非常熟悉,也是他非常喜欢的抗战歌

曲,父亲听着听着就会附声唱起来。 父亲

在身体稍好些时,会去探望蓝叔,在病房

里, 哥俩一起唱起他们喜欢的抗战歌曲,

我和蓝叔的女儿蓝云及昭妹也禁不住加

入了男女声大齐唱,这既是回忆,也是激

励,更是对我们这辈后人的教育。

每次饭后, 在医院的走廊里便会响

起细弱而低沉的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

头上砍去……”父亲沿着墙边的扶手,边

走边唱,后来在护工的搀扶下蹒跚而行,

边踱边唱,即使坐在轮椅上,他还是努力

地抬起瘦弱的双手,边挥边唱,直到他无

法发声为止!

父亲早年喜欢写诗,

1945

年, 父亲

曾以“歌青春”的笔名,出版了他的第一

本诗集《星底梦》,内收入了父亲写的诗

歌二十八首。 关露曾评价《星底梦》的出

版 “好象在一片黑寂的大海里看见一只

有灯的渔船”。同时,父亲还出版了《妇女

与文学》,收入了十篇论文,研究诗经、六

朝民歌、歌谣。 在所写的《她的一生———

从民歌看中国妇女的生活》一文中,他认

为“这些生长于民间,而为民间所深爱、

所流传、 所歌咏的歌谣, 它们音韵的谐

和, 调子的抑扬……更重要的却还在于

它的情感的真挚,形式的自然,内容的现

实,正如一朵开放在田野里的鲜花,比诸

室里培养着的花卉,它带着泥土的香气,

质朴的风味,更富有生命的活力。 ”

1947

4

月,由于父亲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

在上级党组织的安排下, 他秘密离家去

宁波乡下隐蔽。在这期间,父亲又重拾对

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热爱,广泛搜集了

浙东农村的各种歌谣和唱本, 无怪乎父

亲会对“马灯调”如此熟悉! 父亲在

1948

年返沪后, 整理并挑选出三百五十多首

民歌,汇编成《浙东民歌》集。父亲还曾于

1945

年组织过一个民歌社的团体,公开

征集各地民歌;

1947

年出版了他的论著

《怎样收集民歌》,

1950

年出版了他编选

的《南北民谣选》(第一、二集)

父亲对民歌的爱好, 延伸到对民族

风歌曲的钟爱。 他喜欢听《新疆好》、《渔

光曲》、《夜莺》等,对《洪湖水浪打浪》更

是情有独钟。住华东医院时,要我寻找准

确的歌谱, 要勇弟从网上下载各位名家

的演唱版本。每当午餐时,他都会让护工

播放喜欢的歌唱家的演唱版本, 在抒情

愉悦的歌声中, 父亲艰难地为多吃一口

鸡蛋羹而努力着!

父亲始终认为自己是为党的事业工

作一辈子的小兵, 他不愿身后事麻烦组

织。 他要求放弃抢救,不开追悼会,不置

墓地,不留骨灰,他只愿随黄浦江水东流

去,与我们亲爱的母亲幸福相会!

送别的时刻终于不可避免地来到,

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显赫的贵宾人,更

无溢美而空洞的悼词, 只有父亲最喜欢

的《洪湖水,浪打浪》在大厅中廻响。优美

动听的旋律荡漾在至亲密友的耳旁,温

暖着我们的心房!

父亲丁景唐,你的歌声将永响我的心

中!

(二女言仪追忆, 完稿于

2018

6

30

日)

一个偶然的机会,原在复旦退休教工合唱团任指挥的

程金元先生推荐我去复旦大学老年大学教授钢琴课。程指

挥还是我小时候戴红领巾时的杨浦区少年宫宫主任,现时

是我们在市里搞合唱团的拍档,又同是上海音乐家协会会

员。 他还聘我在杨浦区施特劳斯钢琴学校当教师,对我较

了解。 这已经是程先生第三次邀我去复旦教学了,我答应

了他。 那是

2007

年夏季,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十年。

一、了解新的教学对象,建立基础档案

想当初, 我接手的第一堂课是在国年路复旦大学住

宿区某个一楼的小房间,一台旧钢琴,一屋子十几个人在

一起。 乍一看白发苍苍的有一半。

来学琴的都是退休人员,基础不一,有的学过一点,有

的则是从零开始。 缘于我和他们年龄相近,通过谈音乐、谈

家庭、谈人生,我们在沟通中有了共同的语言。 根据每个人

的年龄和琴技现状,我首先建立个人档案,并要求每个学

员配备笔记本。 “积少成多,持之以恒”,这是开学第一课,

我在每个班黑板上书写的八个字,现在他们也都写在自己

笔记本的第一页上。 这个笔记本除了记上课笔记,还写我

的作业点评, 被学员

们称作是自己的 “病

历卡”。我要他们好好

保管, 因为 “老有所

学” 是人生最后学习

阶段的记录。 迄今为止,学员中有记录了三五年的,也有笔

录了八九年甚至更多的,象一本厚厚的书。 学员们非常珍

惜,因为这不单是学琴记录,也是人生的一个历程。

二、大课小上,讲共性又兼顾个人特点

新开班在摸清情况后还要随时进行调整。 我选择普

通性教材和个别性教材并用的办法, 既覆盖共性又兼顾

个性,发挥大家积极性,以有利于互帮互学。在

90

分钟课

程中,

60

分钟是辅导共性课程,其中讲解、示范用

30

钟,课堂练习

30

分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还有

30

钟是对个别学员进行辅导,因此公共练习可以达到

60

钟。 钢琴回课时,完成共性科目,并让个别较好的学员展

演一些较深的曲目。

三、学习方法多样,增加学琴兴趣

1

、师生同奏。每个单元结束,选部分掌握较好的学员

弹奏,我给他们即兴伴奏。练习曲也好,小乐曲也好,学员

自己练的时候略显枯燥,经过师生合奏,他们觉得好听,

增加了学琴兴趣,提升了音乐感觉,而被选学员也都引以

为豪。

2

、每学年结束,组织校际交流演奏会。除演奏交流曲

目外,还座谈学琴心得,展示学习笔记、考级和获奖证书,

附上演奏者的肖像、简介。 这成为学员的荣誉,提高了学

员的学琴兴趣和学业成绩。

3

、观摩演出,手机交流。 我是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

平时有市内各级别的演奏、演出活动,我即组织大家观摩

演奏会, 介绍中外优秀演奏演唱作品, 并在手机上设立

“每日一首音乐作品”微信群,发表评论,引导欣赏。

4

、参加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考级,衡量学习水平。中

老年学员来学习是为了开心,提高生活乐趣。每当学员提

出要参加上音的钢琴考级, 衡量学习成绩时, 我积极支

持,将报名的学员组织起来,跨班进行统一辅导。 根据学

员程度择时参与考级, 并把它列入我校钢琴学习进程的

参考意见项目。 如学“拜厄”,参加三级考试;学完“车尔尼

599

”,参加五级考试;学完“车尼尔

849

,克拉莫部分练习

曲”,参加七、八级考试。 自

2009

年至今,我执教的近

160

名各级别的学员,有

50%

通过了历年上音的三、四、五、

七、八级考级。 去年

7

月,已报名参加七级考试的又有

20

名。至此,已有

200

名学员持有上音钢琴考级的各级合格

证书。

学员们拿到证书后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我说,证书

只代表你们一定的学习成绩和演奏程度, 你们有信心有

毅力、 积极迎考自我挑战的过程则是你们后半生最大的

收获,是追求高尚的生活情操表现。

四、热心服务,真诚感动,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沈文龙校长辛苦奔走下,我校终于拥有了配有

17

台雅马哈电钢琴的钢琴教室,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复旦老

年大学又颁布了钢琴教学大纲,有章可循,教学内容有序

发展。 多年下来,我对老年教育有了了解,并热爱这个岗

位。 我是国家二级演奏员,在复旦老年大学执教十年,从

一个混合班发展到

初级班, 到高级班、

即兴伴奏班八个不

同门类的班,虽然课

多且类别,但为了不

负学员期望,我竭尽所能,每周一至周四,从

30

公里外的

青浦郊区赶往复旦老年大学,坚持十年不迟到。坚持备好

课坐班制。

随着年龄增加和多年习琴,有的学员反映眼花,肩胛

疼痛。我便利用上半课时后的

5

分钟,带领大家做眼保健

操,做按肩甩手的肢体活动。 效果不错,以后又推广到其

他各个班。

我的心血没有白费。 学员们除了取得上音的考级通

过外,还有许多学员掌握琴技后到社区为大家服务,有的

学员直接为本校合唱班和小组唱伴奏,做到了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

学员们勤奋学习、支持教学的精神感动着我,虽然报

酬较低, 但我愿意留在这里教琴。 记得有一次我患病住

院,当这些满头白发的学员拄着拐杖来华东医院看我时,

我的热泪盈眶。在复旦老年大学的琴房,还有许多感人至

深的故事。 特别是三位白发苍苍教授级学员的精神教育

和激励着我。

她们是

80

多岁的祝启秀、我国首任杭州湾核电站站

长的夫人周环和岁大学著名的中文系教授陈鸣树夫人周

秀英医生,都对学琴抱着很大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克服

了各种困难,取得了学琴的明显成果,提高了身心健康。

我在复旦老年大学教琴, 学校和学员给了我很大的

荣誉,他们送给我的锦旗上写着“德艺双馨,造诣精深”八

个字。我的同行、朋友们看到学员们取得的考级成绩都为

我高兴。他们说:“中老年学员能取得如此佳绩,除了学员

的勤奋外,也倾注了老师许多辛勤的付出。你帮助那么多

人圆了钢琴梦,为你喝彩,你为复旦创了品牌! ”我要对朋

友们说,老年教育是功德无量的事业。老年朋友在学琴过

程中,也给我无限快乐、无限感动。我将继续努力,为老年

教育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近两年,有好几位全国著名的词作家相继驾鹤

远去,留给我们无限的惆怅和无尽的思念。 他们是

鼎鼎有名的中国词坛老前辈,也是我时有来往的良

师和益友。

走得最早的是大词家阎肃。 在我青少年时代,

阎肃的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已经广为流传,上

世纪

60

年代,他的歌剧名作《江姐》风扉全国,奠定

了他在歌坛和词坛的地位。我是

1993

年认识他的,

在风景秀美的黄山会议上,他热情洋溢和颇有风趣

的讲话,加深了我对他美好的印象。

阎肃并不“严肃”。 他虽是将军级的著名作家,

但为人随和,笑容可掬,完全没有大首长、大艺术家

的架子。

2002

年,上海音乐出版社约写一部有关歌

词创作的辅导书,我致函请他作序,几天以后的一

个深夜,他来电说信已收到,文章过几天写好寄来。

我知道,他是个大忙人,能在百忙之中为我写序,我

心中充满感激和敬意。

阎肃在歌词领域里笔耕了半个世纪,晚年他又

写出了《军营男子汉》《前门情思———大碗茶》《雾里

看花》等一系列成功之作,他的探索精神和创作热

情在中国词坛抑或在中国文坛,也是为数不多的。

另一个词作家张藜,几乎是与阎肃同时走的。张藜这

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说到他的作品,你一定会

翘起大拇指的。他和徐沛东合作的《命运不是辘轳》《篱笆

墙的影子》,随着电视剧的放映,可说是家喻户晓。 他的

《我和我的祖国》《亚洲雄风》《鼓浪屿之波》等歌曲早已深

入人心。 他比阎肃小两岁(

1932

年生),歌词创作同样起

步于上世纪

50

年代,但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远比

一般人坎坷得多。

上世纪

50

年代的那场风景,几乎葬送了他的创作生

命。 那年,张藜在吉林省歌舞剧院任创作员,他率真的性

格和坦诚的胸怀,为当时的政治环境所不容,被迫下放到

“北大荒”,历经无法想象的磨难。苦难的人生体验既磨炼

了他的意志, 又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他深邃隽永的语言功力,独具

匠心。

我和张藜见面不多,但每次相聚,谈得十分投缘,有

相见恨晚的感觉。 他曾对我说,歌词的成功,在于个性化

的语言艺术。 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他的一生追求。 词

界把乔羽、阎 肃、张藜三人称为我国词坛三巨头,现在阎

张二人先后离去,这是我国词坛的一大损失啊!

近年来又有两位大词家离我们而去: 广州歌舞团的

郑南和广西歌舞团的黄淑子。

郑南上世纪

50

年代末由军旅诗人起步,后来

却以歌词闻名。 他是一位创作热情似火、题材多姿

多彩、风格求新求变的多产作家。他几乎每

10

年有

一首代表作问世。上世纪

60

年代的《我和班长》,

70

年代的《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80

年代的《请

到天涯海角来》,

90

年代的《大地飞歌》,等等。

郑南看上去是一个五大三粗的东北汉子,其

实他的内心十分细腻,感情十分浓烈。

1982

年,海

南改革开放迅猛,经济发展飞速,有感于此,他写了

《请到天涯海角来》,歌曲投寄到上海,被《上海歌

声》首发,经沈小岑演唱,一炮打响。 被南宁民歌节

定为“永久会歌”的《大地飞歌》,经宋祖英演唱,响

彻中华大地。进入

21

世纪,他又创作了民族风格极

强的《喀什葛尔女郎》,经男高音戴玉强演唱,柔美

动人,令人陶醉。

人们用三句话概括郑南的艺术风格: 开拓的

深入独创,笔触的厚重遒劲,语言的脱俗求新。这些

都是值得我们词作者学习的。

黄淑子是一位生于广西桂林的女性歌词作

家。 她早年参军,当过部队歌舞团舞蹈演员,转业后在沈

阳歌舞团任创作员,改革开放初期她南归故土,任广西歌

舞团艺术室主任,写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歌词作品。

黄淑子的作品富有女性妩媚多姿和柔曼轻盈的特点,

充满浓情蜜意和绵长诗味。 《我爱米兰》《槟榔树下摇网床》

《晨雾中牛铃在响》是她得意之作,也是她的代表作。歌词泰

斗乔羽多次赞赏过她:“淑子人豪放,词却婉约。 ”

我和黄淑子多次见面,留过言,拍过照,每逢新春她

会寄来精美的贺卡。她的作品细腻柔美,赏心悦目。其实,

她最成功最得意的作品,是她的女儿。 她的女儿叫苏柳,

是驰骋在当今词坛的著名词作家, 现在北京武警文工团

任创作员。

1996

年她在“全国青年歌词创作奖”评比中,

一首《等你回家》载誉夺魁,深得所有评委好评。 一次,苏

柳有事来沪, 她特地坐小车接我去上海武警文工团团部

共进午餐。她说:“妈妈关照我,到上海一定要去看望贾叔

叔,向他问个好。”我为黄淑子的深厚情意而感动。可惜的

是黄淑子未到期颐之寿就魂归道山, 怎不叫人痛彻愁肠

呢。

四位大词家, 你们一路走好! 我高歌一曲为你们送

行:

骑鹤翩翩别故园,忽闻仙曲响云端。

诸神列队忙迎迓,四缕词魂聚九天。

我在复旦老年大学教钢琴

周德龙

Page 3: 上海音乐家协会恭祝广大会员阖府新年快乐! 健康如意!€¦ · 漫着快乐因子, 呈现出一派狂欢的气象。 我团的演出在可容纳 5000 多观众的阿隆

·6·

2018

12

25

交流平台

今年的第

20

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圆满

闭幕了。艺术节有别于常规的音乐节,内容丰富

多样,同一天往往有多场不同形式的演出,令人

分身乏术, 当然也便于大众挑选自己中意的演

出。 在艺术节的头三天,我连赏三场,“品种”各

异,皆有其趣,充分表现了艺术节的国际性和多

元性。

一“芭”独秀与众“乐”传美

首先是艺术节开幕的

19

日,上海大剧院纽

约城市芭蕾舞团的“巴兰钦之夜”。“纽芭”,位列

美国三甲的舞蹈名团;巴兰钦,又是美国现代芭

蕾舞的开创者。 如此组合,自然吸引眼球。 说来

有意思,上世纪早期,世界级的芭蕾舞名家大都

是俄罗斯人,巴兰钦也不例外,但他真正成名是

在美国,尤其是在他一手创立的“纽芭”。这次在

大剧院上演的“巴兰钦之夜”,三部作品都是巴

兰钦的代表作:《小夜曲》与《斯特拉文斯基小提

琴协奏曲》,分别根据柴可夫斯基和斯特拉文斯

基的同名音乐编舞,独幕《天鹅湖》,根据柴可夫

斯基《天鹅湖》改编———舞蹈音乐都来自于俄罗

斯作曲家,可见巴兰钦俄罗斯情结之深。 当然,

编舞显然都现代化、美国化了———淡化情节,注

重抽象、随意、自然,这尤其表现在《斯特拉文斯

基小提琴协奏曲》, 不仅有爵士乐节奏韵味,甚

至还加入了类似杂技、体操等舞蹈动作,更有趣

的是,演员体型各异,不追求身材容貌的统一性

(在多数白人演员中夹有几位非洲裔演员),有

几位男女主演的体型明显粗壮, 但在舞台上跳

得怡然自得,妙趣横生,颇有些像“大叔大妈自

由舞”,令人莞尔。 “纽芭”别具一格的演出似乎

告诉人们, 芭蕾舞并不仅仅属于标准身材的俊

男俏女,人人都可以跳芭蕾,只要你喜欢,只要

你能给观众带来乐趣。这就是美国芭蕾、美国艺

术、乃至美国人的特征。 顺便说一句,担任现场

伴奏的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表现出色, 即便是

当纯交响音乐会听,也不虚此行。

本届艺术节有一个“节中节”———由音乐总

监里卡尔多·夏伊率领的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

入驻上海, 除了在共青森林公园有一场露天音

乐会外, 其他四场音乐会都在上海交响乐团音

乐厅进行。四场音乐会由两套曲目组成。我先在

20

日听了第二场演出,曲目是拉威尔的《高贵

而感伤的圆舞曲》、《圆舞曲》, 斯特拉文斯基的

《火鸟》(完整版)———整场音乐会都是舞曲。“琉

森”的举世闻名是缘于指挥大师阿巴多,当年他

以强大的感召力缔造了一个乐团神话。 阿巴多

去世后,由他的同胞夏伊接任,但乐团成员的组

合已今非昔比———我在现场看到, 除了中提琴

首席和副首席等几位是阿巴多时代的成员外,

大部分的主要乐手都显陌生———也就是说,现

在的“琉森”与以前相比已经不是明星云集,而

是相当平民化了,当然,乐手的个人水平还是一

流的,夏伊的指挥也是激情洋溢,色彩斑斓,但

感觉还是缺乏一些舞曲应有的韵味和弹性,有

些硬邦邦。 是时差关系还是状态原因? ———不

远万里从欧洲赶到上海,五天连演五场,确实够

累的。

21

日有多场我中意的演出, 但难以全赏,

忍痛割爱, 选择了大宁剧院的意大利热那亚卡

洛·费利切歌剧院带来的普契尼歌剧《托斯卡》。

卡洛·费利切是意大利久负盛名的老牌歌剧院,

1986

年曾随帕瓦罗蒂首次访华, 引起轰动,至

今成为美谈,因此对其心仪已久。尽管近些年意

大利的经济有些不景气,累及他们的国宝歌剧,

但深厚的底蕴仍在。 果然,幕布拉开,写实的舞

台布景呈现出一种古派气息。 三位主演各具特

色, 女高音拉法艾拉·安吉丽缇

2009

年曾来北

京参与张艺谋导演的《图兰朵》演出。 她身材苗

条,形象倩丽,与剧中角色托斯卡形神兼备。 她

的音域宽,中低音出色,高音极具爆发力,自杀

前的一声高呼石破天惊!剧中名曲《为艺术为爱

情》唱得深情委婉、柔情万种、感人肺腑,尤其是

唱到尾声时,声音与形体表演的完美结合,达到

了一种艺术极致!凡熟悉意大利声乐艺术的,会

知道男高音皮耶罗·朱利亚奇,这是位硕果仅存

的极富意大利老派唱法的男高音, 这次饰演剧

中男主角、画家卡瓦拉多西,声音通透,运腔自

然,传统美声功力极为深厚,前两幕发挥出色,

《奇妙的和谐》等唱段甚为精彩,但毕竟年事已

高,到第三幕已有些力不从心。现场欣赏朱利亚

奇,有一种意大利传统美声“活化石”的感觉。男

中音比利亚罗伯斯饰演的警察局长斯卡皮亚,

声音结实,表演老道。 欣赏过不少《托斯卡》,这

次大宁剧院的《托斯卡》,一句话:真正的原汁原

味。

重磅作品云集,原创歌剧首演

第二周的演出,用精彩纷呈、目不暇接来形

容,实不为过,并有以下两大特点。

首先,重磅作品空前集中。布鲁克纳是贝多

芬以后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篇

幅庞大,乐思深奥,上演难度极高 ,尤其是他晚

期的第七、第八交响曲,是交响曲中公认的“庞

然大物”,难得上演。然而,在本届国际艺术节的

一周中,居然上演了三场“布七”,一场“布八”,

分别为:

10

21/22

日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与

10

29

日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的 “布七”、

10

24

日上海爱乐乐团与澳门乐团联合演出

“布八”,这四场演出的地点都在上交音乐厅。如

此盛况在国内乐坛不是绝后,也是空前。夏伊指

挥的“琉森”气势恢宏,音响灿烂,呈现出“布七”

的崇高伟岸;吉尔伯特执棒的“北德广”强调弦

乐声部的细腻紧密,偏室内乐风格。由中国指挥

家吕嘉指挥上海爱乐乐团与澳门乐团联合演出

的“布八”,是此作在上海的首演,意义非凡。“布

八”是布鲁克纳交响曲中篇幅最长、演出难度最

大的交响曲,此番演出不仅填补了空白,且是我

所听到的中国乐团最高水平的超常发挥, 从容

而自信。 吕嘉的指挥高屋建瓴、气定神闲,大局

气贯长虹、激情澎湃;细节温润委婉、如泣如诉,

称得上是一场能载入上海演出史册的成功首

演。由此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采用联合组团的方

式,集各路精英,再加上一位出色的指挥,是上

演高难度世界名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世

界乐坛也不乏这样的先例, 如上文提到的琉森

音乐节管弦乐团。

重量级的演出还表现在

10

26

日,帕沃·

雅尔维指挥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携手当今女

钢琴明星卡蒂雅·布尼亚季什维莉在上交音乐

厅的音乐会, 演奏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钢琴协

奏曲》及马勒《第五交响曲》,都是浪漫派气势恢

宏之作。布尼亚季什维莉的倾情投入、雅尔维的

成竹在胸、乐队的步调一致,皆可圈可点。

10

27

日,著名小提琴家雷诺·卡普松领

衔萨尔茨堡室内乐团在上海音乐厅的音乐会,

则是另一番味道。 全场音乐会都是维也纳古典

乐派的海顿(第

27

59

交响曲)和莫扎特(第四、

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古意盎然,韵味纯真,

赏心悦耳。卡普松连续演奏两首小提琴协奏曲,

此种情景在一场音乐会上难得一见, 他的琴声

典雅细腻,温暖如歌,乐迷们大呼过瘾。

作为新总监的吉尔伯特率领“北德广”在上

交音乐厅演了两场音乐会, 曲目涵盖了从古典

到浪漫的瓦格纳、马勒、勃拉姆斯、贝多芬、布鲁

克纳。这两场音乐会引发了乐迷们的热烈反响,

观感不同反差之大成为一个有趣的话题, 限于

篇幅,这里不作展开。

艺术节的一大宗旨是鼓励新作品,

10

23

日,被称为“中国新歌剧”的《画皮》在东艺首

演,这部由王爰飞编剧、郝维亚作曲、易立明导

演、美杰音乐出品的原创歌剧,首次提出了“中

国新歌剧”理念,采用民乐队伴奏、京剧演员加

盟等中国元素,结合西洋美声唱法,别具一格,

别开生面。《画皮》取材于蒲松龄的聊斋故事,人

物简练, 剧情集中, 通过 “借伞”、“还伞”、“玩

伞”、“破伞”四折戏,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充满

张力, 是一部精心打造的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原

创歌剧,若进一步精益求精(如现场感觉,用民

乐队伴奏,独奏效果好于合奏,如何提升民乐合

奏的完美度,还大有文章可做),将会在众多的

中国原创歌剧中脱颖而出。演出当晚,有一个细

节令我印象深刻: 为了便于观众了解这部原创

新歌剧,主办方为观众免费赠送了制作精美、内

容周全的节目册(甚至包括剧本台词),这在以

往是很少见的。 细节决定成败, 至少是锦上添

花。

两天后的

25

日, 又一台英国作曲家乔治·

本杰明的歌剧《切肤之痛》(半舞台版)在上交音

乐厅作中国首演。今年

58

岁的本杰明已是世界

乐坛公认的一流作曲家,他的《切肤之痛》

2012

年在普罗旺斯

-

艾克斯音乐节世界首演,至今已

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歌剧院上演,多

次获奖,这对新作品来说是难得的殊荣。 因此,

作为中国观众, 几乎能与世界同步欣赏到一流

的新作,是非常幸运的。《切肤之痛》是一部超越

了一般司空见惯的三角恋的故事, 蕴含了深层

次多元的人性内涵,理念前卫,寓意深刻。 音乐

上配器之新颖、精致、细腻,堪称典范。除了常规

的西洋乐器, 作曲家甚至在乐队中配置了维奥

尔琴、玻璃琴等在交响乐队中难得一显的乐器,

营造了独特奇妙的音响效果, 又暗示了剧中故

事发生的年代(十三世纪的普罗旺斯)。 比如在

女主人公倾诉衷肠时维奥尔琴的加入, 临近结

尾时玻璃琴的妙曼演奏, 均显示了作曲家精湛

的技法和奇思妙想。

精彩纷呈的第 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仁 者

在今年第

20

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

上海民族乐团的原创新作———音乐现场《共同

家园》惊艳亮相。来自

9

个国度、

109

位演奏家、

67

种不同乐器和

11

位作曲家, 围绕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现海派民乐与世界音乐

的有机融合。 难能可贵的是,音乐会上特别使

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研制的民族低音拉弦乐

器,可谓一大突破。 从《海上生民乐》到《上海奥

德赛·外滩故事》,再到《共同家园》,上海民族

乐团植根传统,不断创新,大胆启用全新的音

乐语汇表达、多媒体音乐剧场呈现等等,在民

族音乐当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持续探索着

民族音乐的未来。

笔者认为,在探讨民族音乐现代化转变过

程中不可忽略几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新音乐语汇的运用与传统音乐特色

需兼顾。 在现代民乐的创作中,应当重视与传

统音乐基因接轨。 当代民乐创作要继承中国传

统音乐的长处,既重视对优秀传统、民间乐曲

的改编,还应保留标题性的音乐原则,善于悠

长的旋律写作,采用叙事性的曲式结构,重视

传统音色的演奏表达。 一部优秀的民族器乐作

品,应该是既有现代美妙的横向线条,又有纵

向丰富的和声色彩,同时,还赋予哲理的民族

文化解读。

其次,新媒体语境下的“音乐剧场”与制作

观念考量。 新媒体语境下的跨界“音乐剧场”,

一是要在音乐为主导的前提下,通过戏剧化的

表演形式和多媒体视觉艺术效果等手段,立体展现音乐的魅

力与文化内涵。 二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场”

的样态呈现、语言程式还未确立标准。 三是“音乐剧场”并非

“豪华大制作”的同义词。 各种小型、低成本的探索和创造,有

利于积累更多经验,也能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的机会。

最后,“新人文音乐”的兴起与多元并存的审美需求。 城

市生活给居住在都市的群体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生活

和丰富多彩的多样化生活体验。 新时代的人文音乐成为繁忙

都市人的一种崇尚高雅、脱离世俗的精神追求和娱乐消遣的

生活方式。 所以说,民族音乐的当代创新和探索应当重视多

元化发展。 比起以往单纯的扎堆演出新作品,如何在音乐会

整体编排上体现出新主题、新思路,则是需要组织管理者、策

划创作者在通盘考量、整体布局上的智慧和创意。 在创作技

法与制作理念上,需要重视“小众”与“大众”并举,“专业”与

“通俗”同在,“先锋”与“传统”共存,避免单一的大型交响模

式,兼顾中小型体裁,为不同的观众群体设计特定的音乐节

目内容,寻求真正意义的“多元探索”。

在民族音乐发展百年、改革开放

40

周年之际,相信上海

民族乐团在“一团一策”的政策引领下,定会坚持继承、发展、

创新民族音乐,以全方位地打造民乐文化品牌,提升中华文

化的自信力和影响力。

国庆节后, 多家传媒持续报道了我国

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

,

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作

品创作、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场馆建设等

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和长足发展。 音乐活

动的日益丰富多彩, 对人们生活产生了前

所未有的广泛影响。 遍布全国各地以学习

西洋乐器之“王”———钢琴———为主的数以

千万计的琴童、 琴老和各类合唱团队可作

为佐证之一。 同时,在所有的音乐门类中,

以普及高雅艺术为宗旨的古典音乐演出市

场, 也经历了几十年的培育和发展。

1979

年,小泽征尔、卡拉扬、斯特恩及波士顿交

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等来华,只是瞬时事

件,“开了一扇窗”。而

2005

11

10

日,

柏林爱乐乐团自

1882

年成立以来首次访

沪 , 由乐团艺术总监西

蒙·拉特精心挑选曲目并

指挥 , 举行了两场音乐

会。 之后,上海无异于长

年举办外国交响乐团的

“进博会”了。 上海大剧院、东艺中心、上海

音乐厅,近年来再加上上交音乐厅、保利剧

院等,几家主要剧场,以享有世界声望的名

“家”———名团、名曲、名人———为号召力的

音乐会已成常态,长演不衰。 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 古典音乐演出市场的拓展取得了

令人注目的成就,日臻成熟,连老外也对此

看好,赞叹不已!

上月中旬我亲历的一场新音乐剧,演

绎了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二钢》的一段背景

故事,离公演还有一个多月,一周的票竟早

已售罄。 为演唱伴奏和情景配乐的钢琴和

弦乐四重奏组安排在舞台后部,别有一格;

与拉氏的作品相关的演出, 票房也如此红

火! 我入座后环望全场,观众黑鸦鸦一片,

皆是年轻人;演出过程中,掌声时时响起。

剧终,全场欢呼。 我被此盛况而感染。

然而,中国交响音乐作品的演出,显然

相形见绌,静寂许多! 这越来越明显的反差,

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原因不外乎二者;要么

是曲目匮乏(数月前

8

24

日《文汇报》的

一篇记者述评有此言);要么是乐团不演。

先看曲目的情况。

6

7

日《文汇报》

报道,“从

1929

年黄自写下第一部中国管

弦乐作品《怀旧》以来,中国交响音乐创作

历经九十年的发展, 在各个历史阶段均涌

现出一批深受大众喜爱优秀作品, 展现了

每位作曲家坚持不懈探索中国气派和民族

韵味的努力。 ”此外,“从工部局时期以来,

上海交响乐团已演出、 收入过一百三十三

首中国交响乐作品,具有时代特点,艺术价

值; 还有为历史条件所限而从未出版的优

秀作品及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作。”上海交

响乐团在

2008

年时,已确定了若干经典保

留曲目的组合“板块”,以此,向演出市场的

经纪人宣传,为市场化演出创造了条件;其

中中国交响音乐作品组合,取名“求索”,寓

意可辨。 包括:朱践耳十部交响曲、管弦乐

曲全集, 吕其明管弦乐曲全集 , 陈其钢

《五》、《蝶恋花》,谭盾《卧虎藏龙》、《夜宴》、

《地图》、《水乐》、《交响戏剧“

O

”》,叶小纲

《春天的故事》、《深圳故事》,盛宗亮《明信

片》,郭文景《愁空山》、《英雄交响曲》,高伟

杰 《缘梦》 等。 再有, 从

2008

11

月到

2018

11

,

中国音协联手有关单位,已

举办了六届中国交响音乐世纪回顾展演。

凡此种种, 都说明了中国交响音乐作品的

曲目并不匮乏;相反,经得起时代打量的优

秀作品不胜枚举。

那么显然,是持续不断地、常规化地演

出中国交响音乐作品的乐团缺少。

7

6

日《文汇报》上杨燕迪先生的一篇访谈的总

结, 可为此作印证:“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

国交响曲创作上的成就, 似乎尚未在社会

和爱乐者中,得到广泛认知和认可,即便在

音乐界内,也未能得到很好的梳理、评价、

演出,定位和研究。”故杨先生“呼吁中国音

乐的经典化建构, 要让更多优秀的现当代

中国作品,得到关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

大的提升空间”。 我想,这呼吁适用于排演

所有优秀的中国交响音乐作品。

无独有偶。日前《音乐周报》载文《外国

乐团来华为何少演中国作品》,关注中国交

响音乐作品的演出, 已延伸至来华的外国

乐团。 作者列举了诸多外国乐团在华演出

中“没有”、“不见”或“少之又少”演奏中国

作品的情况;为了“偶尔礼节性地加演”中

国作品, 加演的也是 “由老外重新编配的

《茉莉花》”。 作者提出的应对方法是对于

“三名”施加影响,让中国作品“进驻”———

嵌入。近年来,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的器乐

比赛中,已体现了这样的做法。这不啻是对

杨先生呼吁的某种应答。

然而,对外国乐团来说,来华演出中国

作品无论如何不是他们的所长和主旨;主

办方按国际惯例对待、处置就是。 时下,由

享有世界声望的外团、古典名曲、外国音乐

家主打国内音乐会市场,已习以为常。而对

中国的名“家”———名团、名人———能否在

舞台上持续、大量地演出中国名曲,振兴中

国交响音乐作品演出, 无疑是不寻常的考

验。官方和民间能否以

40

年来推介古典音

乐的热情、力量来组织和进行“中国音乐的

经典化建构、 让更多优秀的现当代中国作

品得到关注”是问题的关键。 然后,须有长

效而有力的举措,包括政策、制度、资源等

各方面的安排, 对演出优秀中国交响音乐

作品的名团、名人、厅院予以引导、扶持和

规约,优秀中国交响音

乐作品的演出才有振

兴的希望。 首要的基础

工作 , 就是作品的梳

理、评价。 例如,小提琴

协奏曲《梁祝》的首演即将过去

60

年了,随

其后创作的许多汲取戏曲音乐元素的经常

演出的优秀交响音乐作品到底有多少? 长

年累月不计其数的“全球首演作品”,到底有

哪些能成为经典的类似上交的“求索”组合,

把“家底”理清楚。 这项工作要以中国音协公

布若干批中国交响音乐作品经典曲目名录

为标志。 再有,由有关组织定期统计、公布:

一、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一级的名团、名人

及主要的音乐厅、剧院、剧场,演出中国交响

音乐作品经典作品的曲目及场次,累计小时

数;二、低票价或不售票的公益场,演出中国

交响音乐作品经典作品的曲目及场次,亦累

计小时数。 仅此二项,足以使热爱、扶携并期

望中国交响音乐作品的振兴的愿望不致清

谈;可引起各界对演出中国交响音乐作品的

重视和促进。 若非如此,恐怕今后的年轻人

再难以记起和关注曾有过的大量的优秀中

国交响音乐经典作品。

经典的伟大是不分国界的。 经典使人

们对人性、 对世界有理性的满足和心灵的

感悟。 古典音乐的传播和本土的交响音乐

的创作和演播的共存、共荣,是一个国家、

民族音乐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志, 反映一个

国家文化的昌盛。 史料载明,建国初期,上

海市人民政府交响乐团(上交前身)是享有

较高社会地位和演出中外名曲并重的。 中

国的名“家”演出本土交响音乐经典作品,

理应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担当和使命。

名“家”与中国交响音乐作品的演出

钱天华

·3·

2018

12

25

中外乐苑

������

曹畏友:谢谢你在《上海音讯》报上传播为“自闭

症患儿”的公益慈善活动。 你执行主编的此报,工作量

如此庞大,而且许多乐评质量甚高,如本期(

9

25

一期———编者注)任海杰先生对瓦格纳歌剧的介绍及

评价尤为突出。 《上海音讯》报既具上海特色又富生动

实例, 实是一份可贵而深具历史意义的上海音乐史

料,希望及时送上海博物馆及上海图书馆存档。

烦请向郑菁深先生致以诚挚的敬意, 他作为一

名资深的报界前辈, 对音乐的理解力, 对音乐的修

养,对音乐的热爱,实令我敬佩,感谢他出席我们的

公益慈善音乐会。 社会上能多一份对公益、慈善事业

的介绍及传播,即多一份爱的力量,大爱撑天,再次

向他致敬。 我有幸在耄耋之年,尚能和全家及万千志

愿者为普及交响音乐, 从事用音乐开启 “自闭症患

儿”心灵的慈善事业。此乃老朽晚年之福也。在

2018

4

29

日我欣赏了“经典致敬”的陆

在易专场音乐会。 我记下感想“随笔”。 在前几

天(

13

日)的王瑾合唱音乐会上遇见陆公,并

告之关于 “音乐会的随笔”, 也烦请你转发给

他。

祝福全家重阳节快乐、幸福!

曹鹏

2018

10

17

附:

4

29

日陆在易 《向经典致敬专场

音乐会》观后随记

陆公曾任上海乐团团长, 上海乐团在他

任职期间,从简谱年代跳到了五线谱年代,合唱事业

起到了质的飞跃。 我曾应陆公之邀,多次指挥该团的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等许多重量级的音乐会。 尤其

是他主持、 筹划在中国首演德国作曲家卡·沃尔夫

C

·

Orff

)的《卡尔米拿·希拉拿》交响大合唱(

Carbina

Burana

)。 因为此曲中有古拉丁语,即使德国人也难

理解。 他为合唱隊员能带情演唱,我俩还多次去上海

音乐学院廖乃雄大教授家中,请他把歌词译成中文,

这应该是此作世上罕有的一部中文译本。

陆公的创作,境界深、气势大,乐曲结构精炼细

腻。 既展示了作者厚实的功底,更有作者爱国情怀的

气质。 他是我敬重的一位作曲家,他在艺术上求深求

精,以严谨著称。 在那还没有打谱机的年代,他手写

的乐谱清晰、細致、端正、工整,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

这也是指挥最为重视的。 当晚满场听众,掌声雷动,

我能再次听到熟悉的音乐,多么亲切!

感谢独唱家们:韩蓬、周进华、何晓南、郑瑶、季

韻翚、马颖诸位出色的呈现。尤其是廖昌永副院长坐

在轮椅上,带伤上台,声振全场,特致敬意! 上海歌剧

院合唱团及交响乐团也展演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在陆公音乐会的节目单上我见指挥家林大叶的

大名,我对这场音乐会已充满信心了。 林大叶在上世

80

年代参加广东举行的“全国首届交响乐指挥比

赛”时,我作为评委,曾给他打了最高分。

2018

5

1

日 曹鹏时年

93

10

13

日晚于上海音乐厅欣赏了由艺术总监

王瑾及其丈夫、指挥家英豪(

Jordi B.Paradis

)共同执

棒“百格室内合唱团”的无伴奏合唱音乐会,真是精彩

纷呈,赢得满堂喝彩。 “无伴奏合唱”是对合唱团功底

的考验,何况“百格”都是“非音乐专业”的中外爱好者

组成的合唱团,却演唱着徐坚强、叶国辉、陈勇、王铁

龙等中外名家创作的高水平的“无伴奏合唱”精品。

音准、协和、音色是当前我国合唱领域的“三座大

山”。 而能“扛移此大山”的重任者,当首落在指

挥的肩上。 指挥专业是一门苦差使,投身于斯

必须力求:一是奉献,二是敬业,三是精深的艺

术修养及善于训练团队, 提高演唱质量的能

力。 当然指挥者条件的重中之重,必要有一副

好耳朵。 我常讲的一句话是:交响乐无业余,这

也是考验指挥、 鞭策指挥的一把严厉的戒尺。

尤其对非专业的业余爱好者,如指挥者只追求

表面花哨,让爱乐者得不到“美的”享受,得不

到“乐”的情趣,甚至造成厌烦音乐、厌烦合作,

最终还是解散为好。

老一代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

1882-1977

对指挥艺术的警句是:“指挥艺术被人们了解的少,误

解的多。 指挥的表面和外在因素常被夸大,而内在实

质则全被忽略。 ”

我国一位老中医曾为“指挥”开出一帖“本草纲

目”秘方:“功底”及时进补,“修养”终身服用,外加“好

耳”一副;,重在温火浓调,严忌添加“野生名利虫草”。

王瑾是我国合唱指挥泰斗马革顺教授的关门弟

子“三王(王燕、王瑾、王海灵)女指挥家”之一。 在

13

日的音乐会上,“百格”的团员们个个投入乐曲,声声

出自内心,轻而不虚,响而不炸。 他们理解音乐,投入

音乐,也个个在享受着音乐,多么令人敬佩。

台上一分钟,以下十年功。尤其是非专业的团队,

台上演出的成功, 必体现着台下指挥家高超的功力,

体现着整个团队的艺术素质及百般辛勤的付出。作为

一位女指挥家的王瑾, 她大气而含女性秀丽之美,内

柔而具阳刚豪迈之情。 她一颗芳心纯正而魅力无穷,

一双巧手质朴而细腻传神,乐界大器之才也。

特此向尊敬的友人王瑾、 英豪指挥及全体合唱

团员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及由衷的敬意!

2018

10

14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

的一个周末, 上海音乐学

院北大楼的每一间教室都

挤满了一群群五六岁的小

提琴的琴童们,欢声笑语,

热闹非凡。带着好奇的眼光,听着好听的声音,琴童

们都爱上了这个漂亮又神奇的小提琴。 当时还没

有双休日制,上音的小提琴教师,在课余的周日每

人都带教一两班有着

30

名小朋友的“大课班”,这

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学琴潮”。

90

年初的一次上海少儿小提琴比赛时,已

涌现从

5

岁到各个年龄段的几十名优秀的小提琴

小小演奏者, 这使作为小提琴教师的我们无比的

兴奋。当时,上音附小对全国每年只招收

5

名学员,

想进一步学习专业的小朋友,很难有机会进校。 我

们这些老师经常商量, 怎样才能为这些热爱音乐

的琴童们提供一个学习音乐的场所。

我们准备筹办一个弦乐班的消息, 传到了一

位老革命家的耳中,她是小提琴热爱者。 当年因为

要去延安参加革命,不得不放下她心爱的小提琴。

这位老革命家听了我们的想法, 立刻表示大力支

持,拿出了几万块钱,来帮助我们办学。 于是“申大

弦乐班”成立了。

1991

年的

10

9

日上音院长贺

绿汀, 副院长丁善德和副院长王建中都出席了开

学典礼。

90

高龄的贺院长还邀请了上海市委书记

处书记、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夏征农参加。 老革命

家阎明光女士领导的“申大集团”在申申面包房的

二楼为此举办了招待会,

20

多名老师和

30

多名

学员欢聚一堂,并举办了一场热烈的音乐会。 贺院

长和夏征农书记都热情地上台讲话, 肯定这种专

家利用业余时间办音乐学校的方式, 鼓励我们坚

持下去,越办越好,越多越好。

那时我们几个年过半百的教师办“弦乐班”(后

改名为”丁善德音乐学校“,简称“丁校”)是吸收了美

欧”周末音乐学校“的经验,利用周日半天时间办学。

课程只设”乐理“和”合奏“两门,加上每周一次的”专

业课“、每学期一次的考试和每半年一次的公开演

出,为琴童所提供的教学就能和专业附中接近了。家

长们对这种”教师权威性、课程专业性、业余时间上

课“的方式十分认可,文化课也不放弃,还提倡多学

一些,是否走专业道路以后让孩子自己决定。很快成

果就显现了, 在历年全国和上海的小提琴比赛中,

“丁校”里的大批琴童获奖。 从

2000

年起,我们又以

“丁校”学生为基础在雁荡山、黄山、五台山、世博会、

音乐谷、迪斯尼等地举办了音乐夏令营,几乎走遍了

半个中国。开展除国内学员交流外,还加强了与外国

专家、学员的交流。 数年下

来,“丁校”教学成果显著,成

了上音招生的后备军,有近

100

名学员考进了上音及

附中附小。

庆祝“丁校”建校

20

周年的音乐会上,我们见

到了几位“丁校”第一届学员,现在都已成才。 让我

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魏韵原是上海外国语学院附中的学生, 进了

“丁校”,解决了她又想学文化又不想放弃小提琴的

矛盾,她是“丁校”连续六年奖学金获得者,

1999

考进上音后又在郑石生教授的硕士班毕业,如今是

上音附中的青年教师。 由于她有出色的外语能力,

故每次外国专家来上课都是她承担翻译。

郑闻晓原是上音附小的学生,没考进附中,后在

“丁校”学了一个阶段,文化课和专业课都上去了,重

新考进上音,还在国际比赛中获了大奖,现在是德国

著名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中提琴首席。

吴正瑜在读南模初中时进了“丁校”。 她说,小

时候一个人练琴枯燥无味,“丁校”让我们处在古典

音乐的良好环境中,排重奏每个人独档一面,拉琴

就像说话一样,是真正的艺术享受。 她从国外留学

回来,不仅当上了上海爱乐乐团首席,还当上了初

创“丁校”元老之一的丁教授助理,现在是“丁校”执

行校长和艺丰文化公司的“吴总”了。

蓝天是生物学博士,现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就

职。他说,我虽然没有选择音乐作为专业,但我在大

学时举办了小提琴独奏会,还一直担任大学乐队的

首席,“丁校”的一段经历永远难忘。

杨卜由于父亲病逝,差一点放弃小提琴,多亏

“丁校”提供奖学金,以及张教授免费授课,坚持下

来,才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现在她是律师,业余时

间教琴,并将她教的学生送到“丁校”。她说,正是受

到了多年“丁校”的音乐教育,塑造了我为人处世的

耐心与严谨,培育了我对美好音乐文化的向往和感

悟,职业之别阻挡不了我对艺术的追求。 我愿意身

体力行将艺术精神传给身边更加年幼的一代。

为了参加“丁校”

20

周年活动,徐沛君、胡晓

元、陆彦闵分别从德国、美国、深圳赶来。 “丁校”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坚实步伐成长的。 其间,涌现

了许多优秀的青年学员, 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以上几位从“丁校”走出来,现已成为各个工作岗位

的佼佼者,无不证明我国改革开放决策的伟大。“丁

校”作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也绽放出熠

熠光彩,显示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我们当年一批

“丁校”的初创者由衷感到欣慰!

“丁校”成长记

丁芷诺

一、我组织上海国乐研究会丝竹乐活动的缘由

观望上海丝竹界名流的二、三代儿女,及从上

海音乐学院民乐专业毕业的学生中,可能就我等两

三人还带着一个民间丝竹乐团在持续父辈们的“发

扬国粹”之梦。

我出生于上海已故的民族器乐演奏家孙裕德

先生之家,自幼经历了每周日早上起床后,妈妈带领

着我们全家将睡觉的床铺拆卸一空,以腾出空间供

上海国乐研究会的丝竹爱好者来我家一周一次的

练乐活动。因此,我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有上海丝竹之

声的陪伴。 但“文革”的到来,和随父亲的仙逝,我家

的丝竹之声就戛然沉寂了下来……

1987

年上海成立了民间音乐集成的编写小组,

他们从我家一个书柜, 里面都是父亲生前收集、抄

写、整理的传统丝竹乐的乐谱及相关资料(注一)。为

配合资料的整理,他们又组织了部分丝竹乐社进行

录音,以保存上海民间丝竹乐演奏的原貌。

此时,原上海国乐研究会的前辈王赞廷等两位

先生突然找了我,提出由我作为召集人,将还幸存在

上海的原上海国乐研究会的成员召集一起,让该会

的丝竹之声重新响亮起来,以将孙裕德先生的丝竹

艺术的风格延续下去。 面对两位老会员的期望和嘱

托,唤起了我作为孙裕德之女的一份责任。

在王赞廷等众位老会员的支持和帮助下,上海

国乐研究会于

1987

年前已偃旗息鼓的二十多年每

周一次丝竹乐活动,在小东门街道的居民活动室又

启动起来。 当年还在小东门街道的礼堂内接待了上

海东方学会五十余名中外音乐学者。

我是丝竹名家之后,

1941

年成立的上海国乐研

究会就设立在我家里, 但自

1955

年起我就长期寄

居在上音的学生与家属宿舍内,游离在该会的丝竹

乐的门外。因此自我挑起该会负责人的担子后,我出

于一种责任,就开始与该会的各位先生们一起参加

每周一次的丝竹乐排练,也借此寄托对父亲的怀念

和挚爱(丝竹界在上世纪

30

年代将李廷松、孙裕德

等四位先生称为“四君子”,并一直称颂我父亲为老

实人、正派人)。父亲自上世纪

20

年代左右开始至临

终,他的生命一直与丝竹相随在一起。他生命的最后

时刻,是在给青年琵琶演奏家周韬上完最后一节课

后,右手的手指上还戴着上课用的琵琶义甲离开人

世的。

30

余年的月复一月与丝竹人的相处、相交和切

磋,使我慢慢悟出了上海国乐研究会的丝竹演奏,具

有了能引人入胜的艺术魔力。 同时一股忧虑也黯然

而生:因为在上海的丝竹界再要复制出这样一支具

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丝竹团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

性。故而我出自肺腑地给全体会员谈到,请各位千万

保重好身体,让我们这个会存留的时间可长久一些。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只要我们大伙都还活着,这

场宴席就有希

望结束得晚一

些。曾有人在一

次丝竹界的聚

会上当众向我

提出“你好退休了! ”而我没听劝告至今还留在国乐

研究会内,就是缘于 “不舍”! 因为该会每周一次的

丝竹活动已是我生活常态中的一部分。很可喜,孙裕

德先生的外孙,也就是我的儿子何小栋,竟然也喜欢

上了上海的江南丝竹乐,他在参加上海国乐研究会

每周一次的丝竹活动外,还承担了会里的一切组织

与事务工作。

二、组织上海国乐研究会丝竹乐活动的意义

1

1987

年复会之初, 我们无固定活动场所,活

动地点经常变更。 其中有:小东门街道活动室、王赞

廷先生的居室、戴树红先生儿子的居室、巨鹿路上的

咖啡厅、上音食堂、复兴中路上的茶馆……最终湖

南街道淮海居委收容了我们。 居委在居民的活动室

辟出一块时间来,专供我会进行丝竹乐活动。

31

来我会的活动场所经历了多次迁移,但会员们始终

紧紧相随,风雨无阻地到不断更换的活动场地相聚,

坚守丝竹乐活动。

通过几十年的观察和感悟,使我懂得对我会活

动的依恋,是因为在短暂的时间里,能与小别一周后

丝竹的挚友聚会,能与挚友们一起操练丝竹旋律,舒

展自己的美好情怀。 放下平时生活压力带给的种种

焦虑和思愁,体验闲适、宁静、平和、安详的心境。 用

时尚的话语来说,在这里他们得到了所要的“心灵鸡

汤”。 面对上海几千万人,上海国乐研究会的十几人

只是沧海中的一滴小水珠。 但这一滴小水珠也是上

海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能在会里得到快乐和

满足,体现了上海国乐研究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

、 成立于

1941

的上海国乐研究会已有

77

的历史。

1990

年左右香港雨果唱片公司为我会录制

了一张丝竹专辑。 唱片的封面上书写了“中正大方,

平和典雅”八个字。

2016

年音乐学者乔建中先生听

了我会在西安中国艺术节上四十分钟的丝竹音乐

后,说道:“你们的音乐是正音。 ”这些评价在一定程

度上显示了我会在丝竹音乐方面的演奏的格调与

品味及文化内涵,这应该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一种体

现。也说明了地方民间小丝竹团体在方向明确后,通

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也能奏出有大格局的音乐来,这

正是本会的人对自己丝竹音乐充满自信的表现。

3

2017

年初,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实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提出

家庭和单位是社会的细胞,要把传统文化的功夫扎

扎实实地用在这些地方。 另外,在文化工作方面,习

近平主席说:“文运等于国运,文脉等于国脉。 ”我认

为守住上海国乐研究会的丝竹乐活动和丝竹音乐

的传播,正是守住

上海文脉的一个

部分。

三、为什么在

上海国乐研究会

的演奏曲目中没有“上海江南丝竹”的新作品

2006

年上海江南丝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项目后,上海一部分作曲家创作的、以丝

竹乐器为主的、旋律有江南风韵的演奏曲目都被称

为 “江南丝竹”。 为与传统的江南丝竹曲目有区别,

又在江南丝竹的称谓后加上了新作品三个字。 因

为这些作品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 特别是其中的

一个“新”字,它与发展为硬道理的时代精神匹配。

所以在一部分民乐作曲家的鼓励下, 得到了部分

文化领导的关注与支持, 其中包括执行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部分领导的关注与支持, 并实

行了一系列旨在推动江南丝竹新创作的具体政策

和措施。 如

2011

年,由非遗资金举办了江南丝竹

新作品的展演, 出版

CD

专辑和江南丝竹新作品

的曲谱。 在每次的以保护江南丝竹为由的省市级

的赛事中, 也都明确规定了江南丝竹新作品是参

赛内容之一。去年在南京的两省一市的章程中,还

提出了“新作品可以加

0.2

分”的规则。 为此,在传

统丝竹乐的演奏方面有一定知名度的我会, 因没

有新作品的演奏,故知难而退,无缘去南京参加这

一难得的丝竹交流盛会。

我会在江南丝竹新作品的演奏方面空缺的原

因之一,因我会长期仅由个别人的工资来维持日常

的会务支出,国家的艺术基金又遥不可及,因此没有

经济能力来添置新作品中出现的大提琴、低音笙、抱

笙、大鼓等一系列高价位乐器的声部配置。但作曲家

在曲目中设定的声部又是万万不能随意更动的。 因

此小的民间丝竹团体没有能力来演奏这些曲目。 第

二是我们复会的初心,仅出自爱好及为继承前辈们

发扬国粹的传统。随着时间及经验的累积,懂得了任

何演奏艺术追求到了极致,就能从情感上给人温度

和厚度,产生动人的审美价值,这样的艺术就不会被

摒弃,而会自觉地守护它。传统江南丝竹乐曲能在上

海民间延续上百年至今,也应该有这个因素存在。作

为上海国乐研究会,我们的梦想也仅希望通过努力

与坚守,将一部分传统丝竹乐曲进入老百姓和专家

们雅俗共赏的音乐文化之中。

通过学习我们又懂得了,一部人类的文化发展

史,就是一部俗文化被雅文化吸收与整合的历史。俗

文化是雅文化的肇始与源头,但俗文化欲千古流传

必须上升为雅文化。 而这个转换过程是需要时间来

磨合和累积的,人们要有耐得住寂寞的精神(注二)。

丝竹人是丝竹音乐文化的主要角色。 历史上很

多文化枯萎失色,主要是因熟谙和掌握这些文化的

人不存在了。 很多文化灰飞烟灭,并不能复制,原因

是熟悉或创作这些文化的人过早地销声匿迹。

如浙江杭州地区流传几百年的武林筝,就在上

世纪

40

年代至

50

年代期间,因经历两次战火的缘

故,承载古筝音乐文化的班社团体纷纷解体,古筝艺

人被迫飘零失散, 至上世纪

50

年代武林筝在浙江

杭州地区已处沉寂无踪的悲惨境地。

1956

年,因熟

谙武林筝的王巽之,有幸走进了专门培养音乐人才

的上海音乐学院,经过寻源发掘,使武林筝在上音得

以枯枝发芽。 通过

62

年的代代相传,现以浙派筝艺

为名的原武林筝,已枝叶繁茂,屹立于中国五大筝艺

流派之列,走向了世界。

四、对传统江南丝竹乐要多一些敬畏之心

丝竹乐器的组合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 先是

竽、瑟的组合,称“竽瑟之音”;后是笙、琶的组合,称

“笙琶之音”。再后来至“相和歌”,因丝绸之路的开通

在乐队中又扩展出了更多的丝竹乐器来为歌舞伴

奏的盛况。由丝与竹两种材料制成的乐器组合,在声

音上具有天然的粘合与和谐的效果。 这种声音的效

果正对应了中国人在“气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

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丝竹人在音乐上主张“中和之

音”与“平和之音”,因此丝竹之声在中国遍及各地且

沿袭至今。

当代人为上海地区江南丝竹的前途产生担忧

的理由是:江南丝竹由各乐器共奏同一个旋律的进

行太过简单,不合潮流,不合年轻人口味。 但熟谙丝

竹音乐的人却认为,正是因为各乐器共奏同一条旋

律音,因此每个乐手在演奏时,会很关注与同伴演奏

的旋律在进行中,互相在音准、音量、速度、气口、加

字、音色等方面的配合,并在这错综交融的配合中,

产生精致细微的意趣。因各奏同一条旋律音调,在各

自演奏乐器的旋律过程中,可互帮衬与依靠,同时在

音色上感觉被包裹在其他各乐器温暖的和鸣声中,

这种意趣和感觉足令乐手们陶醉与享受。再而,单旋

律的每个音可以是活的,因为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

根据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在旋律进行中自由作韵,这

种韵可以直达内心。

现在世界上多种艺术类别,如家具、服饰、美术、

雕塑、化妆、音乐…… 都出现了“以简为美”的艺术

潮流,统称为“简约主义”。 朴素、清新、婉约、简洁地

以单旋律线条展开的江南丝竹音乐不正符合这一

艺术潮流与风格趣味吗?有人在报纸上说过“现代的

爵士乐就来自美国夏威夷的乡村音乐”。通过中国音

乐人的努力,中国的江南丝竹乐是否也有可能为世

界音乐的发展提供出新的元素呢? 但如运用西方音

乐元素改变江南丝竹成新貌,也许这个艺术品种就

不存在了。

注一:收去的乐谱与资料至今没找回一份。

注二:此段文字抄自《解放日报》

关于江南丝竹的杂谈

孙文妍

Page 4: 上海音乐家协会恭祝广大会员阖府新年快乐! 健康如意!€¦ · 漫着快乐因子, 呈现出一派狂欢的气象。 我团的演出在可容纳 5000 多观众的阿隆

·4·

2018

12

25

乐海人生

一木窈窕斑斓色 绿叶成荫花满枝

———“群音芳菲”陈小群师生音乐会侧记

萧 牧

秋风送爽、桂子飘香,在这人们丰收喜悦的

日子里,获悉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硕

士研究生导师陈小群日前携领她的学生, 在上

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联袂演艺一台别开生面,具

有特殊意义的“群音芳菲”音乐会,令人欣喜。这

台不同寻常的音乐会是她歌唱艺术的倾力呈

现,也是她声乐教学成果的全面展示,更是她音

乐人生一个重要驿站的璀璨写照,真可谓“一木

窈窕斑斓色,绿叶成荫花满枝”。

笔者曾经多次听过陈小群教授的独唱音乐

会、演出的歌剧及她灌录的唱片,她的优美歌声

至今萦绕耳畔,未能忘怀。她演唱的艺术歌曲与

圣歌、宗教歌曲,嗓音清澈典丽、优雅高华,仿如

天鹅绒般的柔滑温暖,凝脂一样的丰厚腴美,被

乐迷誉之为春天的夜莺;而且情感饱满真切,盈

沛而深沉,尤其她唱的中国古今诗词歌曲,予人

领略到一种空灵的境界,一种高逸脱俗的美感,

至为不易,委实引人“叹为‘听’止”。

陈小群的歌唱艺术已臻炉火纯青, 倾倒无

数观众,赞誉若淙淙清溪,不绝于耳。 作为声乐

爱好者曾探询她的歌唱艺术何以取得令人瞩目

的成就,以及在音乐教学生涯,培育歌唱人才中

何以取得累累硕果。由于陈教授为人温婉慧淑、

虚怀若谷;行事低调淡泊、不尚浮名,故一直无

以得悉,而今有了答案。

梦境渊于音乐世家

陈小群父母均是音乐舞蹈艺术工作者,父

亲是作曲家和小提琴家, 母亲是舞蹈家及舞剧

导演,得天独厚的艺术环境使她自小耳濡目染,

一棵幼苗在歌声和琴声中慢慢茁壮生长。 性格

安静腼腆的她,歌唱却是她唯一的最爱,小时候

别的孩子都在玩耍, 而她经常独自对着墙壁唱

歌,在家里边做家务边唱歌,广播电台放的歌几

乎都会唱。父亲察觉到女儿有音乐天赋,希望她

日后成为一名小提琴家或者钢琴家, 于是自己

就手把手教她弹钢琴和拉小提琴, 经常带她去

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会,在家放唱片给她听,几乎

每天都沉浸在音乐中。 她一边努力学习钢琴和

小提琴,一边还是孜孜于唱歌。当年的歌唱家朱

逢博、李谷一、黄葆慧等等都是她的偶像。 一个

偶尔机会,亦是上帝向她伸出幸运之手,上海歌

剧院的女高音歌唱家胡浣华, 发现了陈小群的

歌唱禀赋和嗓音潜质,认为日后必成大器,并主

动要求教她唱歌,于是乎,陈小群在声乐艺术的

道路上起跑了, 朝着无比灿烂的前景和歌唱家

的梦境。

当年外表文静、朴实无华的小姑娘,其实内

心十分坚强执著,志存高远,她愿在更广阔的天

地里,更艰难的环境里磨炼自己,为今后的歌唱

事业,实现成为一名歌唱家的理想,奠定坚实的

基础。 她高中快毕业时,瞒着父母,报考来沪招

生的二炮文工团,很快被录取,成为一名部队歌

唱演员。

几年的部队生活是艰苦而繁忙的, 连续不

断的演出任务和训练,除了唱歌,还拉琴、报幕

和演话剧等等。部队文工团要的是多面手,这正

好给了她很多舞台表演锻炼的机会, 为她后来

在音乐演艺生涯中获得不凡成果, 积累了良好

的舞台经验。

陈小群努力而幸运, 在部队文工团以唱民

歌为主的她,复员回沪后,认识到必须开拓歌唱

路子接受更科学的发声方法, 让自己无序的唱

法转为更适合自己嗓音的美声唱法。为此,她重

起炉灶, 拜当年的女高音歌唱家叶如珍老师为

师,朝着美声方向发展。 “皇天不负有心人”,加

上她的刻苦钻研, 最终圆了她实现美声唱法的

愿望,顺利考入了上海乐团,正式成为一名职业

歌唱演员。她跨进了歌唱家的门槛,更是以严格

与高标准要求自己、 鞭策自己。 在上海乐团期

间,陈小群还是个合唱队员,然而命运之神总能

青睐勤奋进取的人。 在一次美国指挥家戴维先

生指挥的《黑人灵歌》音乐会中,需要一个领唱

者,由于她的嗓音丰盈清澈极具雕塑感,而且乐

感和语感极好,戴维当即选中她担任领唱,并指

出她有着独唱能力及发展的潜能。 善于挖掘人

才的乐团领导, 非常重视这位外国伯乐的金玉

良言,他们为陈小群提供了很多领唱、重唱和独

唱机会,她都能很好地胜任,并得到领导和同事

们的一致称赞。 因而她在合唱队员中脱颖而出

了, 这成了她日后成为女高音歌唱家的一个重

要的转折点。尽管歌唱艺术道路并不平坦,但这

确实又是一个新起点。

博采众长,瑰丽之花盛开

生活中的陈小群, 衣着素洁简雅, 不擅交

往,但总是为自己营造一个清静,充盈着文艺气

息的氛围,喜爱观看话剧,阅读写字,听同行的

演唱更是她的必修课。她爱读散文诗歌,尤其是

中外古典诗词, 她觉得文学艺术的宗旨是相融

的,博采众长、触类旁通,应该汲取各种类型的

文艺养料以充实自己。 为了使自己的声乐专业

更上一层楼, 她边工作边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

声乐系夜大继续深造, 师从于对她最有影响的

声乐教育家谢绍曾教授, 在他的精心培育和指

点下,陈小群逐渐领悟声乐艺术堂奥,她的歌唱

技艺和声乐理念得到了质的飞跃。 她在亨德尔

清唱剧《弥赛亚》中担任女高音独唱、沃尔夫清

唱剧《布兰诗歌》中的女高音独唱、海顿清唱剧

《创世纪》中的女高音独唱和贝多芬《第九交响

曲》中的女高音领唱;在中国歌剧《西厢记》中饰

演红娘、意大利歌剧《唐帕斯夸勒》中饰演诺丽

娜,以及多次举办独唱音乐会。

她时时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言 “功夫

在诗外”,歌唱亦然如此。 她意识到唱歌、声乐,

不只是靠自己的天赋条件、嗓音、技巧,还得益

于自己的坚韧性格、敬业精神、知识学养、心理

素质和良好的外语水准。 为了更原汁原味地演

唱好外国经典作品, 她花了大量时间学习外语

特别是语音部分。 在她所学的作品中有意大利

语、德语、法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和波兰语,她都力求做到最准确地发音。有播种

必定有收获,成功之花也会盛开。

1987

年,里约

热内卢举办第

13

届国际声乐比赛。赛事安排在

6

月份,中国在

3

月底才决定派选手参加,时间

紧迫,准备时间不足两个月,却要用

6

种语言演

12

首曲目,她就是依靠着自己坚毅的信念和

意志、准确的语言,纯净优美的音色、演唱技巧

与完美的临场发挥,赢得了评委们的赞赏,摘得

了“最佳音色奖”。

1990

年底,有一个消息鼓舞

着她: 次年

1

月是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逝世

200

周年,在作曲家诞生地萨尔茨堡将举办第

5

届莫扎特国际音乐比赛。 陈小群想检验一下自

己的声乐实力,决定自费报名参加。她认为闯荡

国际舞台,经风雨、见世面,也是一种学习、一份

收获。按照赛事规定,既要演唱莫扎特两部歌剧

中角色的全部唱段, 还要演唱莫扎特的十几首

其他艺术类别的作品, 并且要求用德语和意大

利语演唱。 由于她的出色演唱、 纯净甜美的音

质,准确的莫扎特音乐风格、完美的舞台风度等

综合素养, 撷取了价值极高的第四名 (首名空

缺),荣获“贝仁莱特奖”。 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

燕先生曾称;“莫扎特作品是试金石, 中国人能

在如此高水准的莫扎特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是

非常值得骄傲的。”陈小群是获得此奖的第一位

中国人,这是她努力勤勉的回报和激励。鉴于她

在声乐艺术上的造就,舞台演艺上的出色表现,

多次在国际声乐赛事中荣获奖项,为国争光,以

及在乐团工作中的优异业绩, 和追求德艺双馨

兢兢业业的精神品质,被光荣地评为“全国先进

文艺工作者”。从此陈小群的歌声活跃在上海国

际艺术节、“上海之春”、上海国际电视节等等舞

台上和荧屏中。每当她的独唱音乐会结束,无数

的掌声和鲜花使她体味到人生的价值。

然而陈小群没有因此感到功成名就而飘飘

然,“没有成功,只有追求”的座右铭不断地提醒

她,此时她萌生留学欧陆大地的愿望,因为奥地

利作为“音乐家的摇篮”到处浓厚的音乐环境氛

围,深深感染并吸引着她,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奔

向仰慕已久的音乐之乡

,

顺利地被萨尔茨堡莫

扎特音乐与戏剧表演大学录取, 分别师从著名

女高音拉扎尔斯卡教授、 著名戏剧花腔女高音

丽普教授和女中音歌唱家迈亚教授。 留学期间

她锲而不舍、 刻苦努力, 像海绵一样拼命地吮

吸,还参加了很多大师班学习,完全沉浸在音乐

艺术的海洋中。 因此她的声乐才华得以突飞猛

进, 地西班牙巴塞罗娜第

29

届国际声乐比赛

国,她又一次获得了“莫扎特奖”。当时上海市政

府还为此专门发电祝贺, 使她深深感到祖国的

温暖。 留学期间她多次在萨尔茨堡、维也纳、波

兰、挪威桑琪、新加坡、巴西圣保罗等地举办独

唱音乐会, 在萨尔茨堡演出的沃尔夫

-

费拉里

歌剧《四个鲁莽汉》中饰演菲利伽。 留学期间她

还几次回国先后举办两次独唱音乐会, 和在上

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歌剧院与德国撒布吕克歌剧

院合作演出小约翰·斯特劳斯的轻歌剧 《蝙蝠》

中饰演阿黛勒。陈小群通过六年的勤奋学习,分

别以最优秀成绩获得“歌剧”和“清唱剧与艺术

歌曲”双艺术家文凭,国际莫扎特基金会授予她

“莉莉莱曼金牌奖”。 正当陈小群步入声乐艺术

辉煌的殿堂,攀援更高的歌唱家艺术峰巅,未来

的旖旎梦想之门正向她开启时, 她却作出了一

个大胆而令人诧异的抉择: 离开她心爱的魂牵

梦绕的舞台,走上讲台,做一名声乐教师。 作为

她的歌声欣赏者,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笔者理解

了……

华丽转身,耕耘在声乐园地

在奥地利攻读期间, 陈小群深感歌剧和声

乐艺术的伟大和浩瀚, 就像天空像大海一样无

垠无际。 而当时的中国音乐教学条件和资源还

很不理想,她想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技艺

以及声乐理念和方式、舞台经验等等,传授给学

生,使之发扬光大,同时也俾自己的理想得到延

续和升华。一个念想倏然萌生于心灵:从音乐舞

台上引退, 她要考虑、 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歌唱

家,成了她的心愿。

在一次朋友小聚中,当问及“您已享誉国内

外,而且正当韶华之年,歌唱生涯还有更广阔美

好的前途,乐迷正翘首以待您的演唱会,为何走

下舞台走上讲台呢”?

她莞尔一笑,平静地说起她的心愿……

果然, 她从国外学成归来不久即受聘于上

海音乐学院,任声乐歌剧系副教授,走上讲台,

开始了她的音乐教育事业。陈小群喜欢校园、热

爱校园, 菁菁校园充满生气而又宁静谐和的环

境气氛、况味风情,令她可以藉此安下心来,有

更多更充分的时间思考,研究声乐理论,探索声

乐艺术的真谛、 意涵和国际声乐演艺与发展动

态。 并且这丝毫不影响她的舞台实践, 只是愈

加精益求精了, 还能够把这种实践经验感受传

递给学生。 事实上也是如此。 从教后那些年她

举办了一场 “欧洲经典艺术歌曲” 独唱音乐

会, 演唱了莫扎特、 理查·施特劳斯、 德彪西

和布里顿的作品并录制成了唱片, 而后又举办

了一场 “莫扎特作品音乐会”, 演唱确乎更加

精炼, 趋于完美。 又录制了 《灵心之约———欧

洲经典圣歌》 和 《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

曲》 (收录了自

1920

年到

1948

年中的中国作

曲家作品, 其中有些曲目是首唱的)。 几张唱

片都证明了她有着渊博的声乐学识和丰富的演

唱教学经验, 且多次应邀担任国内外声乐大赛

的评委。 如日本静冈国际歌剧比赛、 德国 “新

声音” 国际声乐比赛中国赛区、 文化部举办的

国际声乐比赛全国选拔赛、 中国音乐家协会举

办的 “金钟奖” 全国声乐比赛和全国大学生艺

术歌曲比赛等等。 尤其是日本静冈国际歌剧比

赛中, 她是十几位来自各个国家里最年轻的评

委, 也因此受到格外的尊重和礼遇。

在上海音乐学院从事声乐教学的二十年

里,陈小群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不秘所能,

像一个称职的园丁一样,在声乐艺术的花园里,

悉心培植、精心耕耘,谆谆善诱。 她和学生亲密

无间,就像兄弟姐妹,每一个学生都把她当作艺

术上的引领者,又是生活中的长者。她的首届学

生王丽华, 满怀深情地说:“我们像一群叽叽喳

喳的小鸟一样,围在她的羽翼之下成长。 ”学生

们从唤她“小群姐姐”到“女神妈妈”,其中包含

着多少师生情意啊! 然而陈小群在教学上是严

峻和较真的。 她几乎对每一个初学者都要求先

从唱无词练声曲到带词练声曲, 从而让学生建

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美感, 养成准确的音准和

节奏观念, 掌握在歌唱中正确的换气等等最基

本要素的前提下,训练发声技巧。用古典意大利

歌曲打基础和莫扎特作品磨练音质。 她还要求

学生严格尊重原创作品, 对于谱面上的音符节

奏和语言及表情符号都必须做到位, 只要学生

有点偏差,立即叫停纠正,直到唱准了才让继续

下去。 她这种严谨的教学作风以及对艺术一丝

不苟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她的学生龚丽

妮(旅德职业歌唱家)说:“我一直记住陈老师对

我说的一句话: 真正的歌唱家就要耐得住寂

寞。 ”她告诫学生要踏踏实实地打好基本功,急

功近利成不了歌唱家。 她素来牢记和遵循自己

的声乐导师谢绍曾教授的箴言:“学艺术首先要

学做人。”她把这句话传承给学生。英国的约翰·

洛克在《教育漫谈》中说:“导师的重大工作在于

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养成

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 ”陈小群

教授就是这样做的。

在教学实践中,她倾注了全部的智慧、心血

和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对不同的学生用不

同的方式,根据每个学生声音的特点、类型和程

度来为他们选择最适合的曲目,从不拔苗助长,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专业水平。 上课时既

严格又总是以鼓励的语气和态度对待学生,不

让学生有紧张感压抑感, 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信

心, 她深知自信对于歌唱者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重要因素。 必要时还为学生“开小灶”,从事业

心、 气质修养、 吐字发音, 分析歌剧人物的内

心世界以及歌剧创作的时代背景、 风格崇尚等

等, 耐心细致, 毫无保留地诱导教诲。 而今,

从教二十年来, 陈小群教授已经培养和为国家

输送了不少优秀歌唱人才, 他们先后在国内外

获奖并走上国际音乐舞台。 如学生现为女高音

歌唱家的龚丽妮, 于

2003

年德国汉堡莫扎特

音乐比赛中获一等奖,

2005

年德国柏林欧洲

艺术歌曲大赛中获二等奖 (一等奖空缺 ) ,

2007

年获德国汉堡文化部颁发的文化奖及其

他奖项。 龚丽妮在汉堡国立音乐学院声乐系深

造后, 被德国弗莱堡歌剧院聘为歌剧独唱演

员, 受聘时是该院最年轻的, 也是唯一的中国

籍独唱演员。 今年

6

月龚丽妮在汉堡国立歌剧

院成功出演路西斯卡的新歌剧 《本杰明》, 深

受乐评家赞誉。 又如学生, 女中音歌唱家张亚

洁, 现攻读汉诺威音乐学院歌剧专业博士、 艺

术歌曲专业硕士学位。 她去年获得第

51

届荷

兰斯海尔托亨波斯国际声乐大奖等其他奖项,

今年获得德国顶级声乐赛事之一的第

9

DEBUT

国际古典声乐比赛银奖,最佳艺术歌曲

奖 及 以 著 名 男 低 音 歌 唱 家 命 名 的 “

Gottlob

Frick

”奖,并在多部歌剧中饰演重要角色。 明年

张亚洁还将应邀参加中国爱乐乐团的纪念音乐

会,与著名指挥家余隆合作献演贝多芬的《第九

交响曲》。这几位学生只是陈小群全部出类拔萃

学生中一小部分, 已足以表明她在声乐教学上

的成功和不凡业绩。

回眸往事,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有欢乐有

喜悦,也有艰辛有曲折,而今她在声乐事业上收

获颇丰,不仅在声乐艺术上的成功,各种褒奖陪

伴着一路走来, 而且培育出了一大批已步入国

际音坛的歌唱家。鲜花、掌声、荣誉、成果来得如

此频繁和丰沛,这次师生共演的“群音芳菲”音

乐会就是她音乐人生的辉煌盛典, 烘托出她歌

唱家和音乐教育家的美丽倩影。

此时此刻,陈小群想的不全是成功和荣誉,

肩上的担子还很艰巨, 这只是事业上的一个驿

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跑线。

同时,心田里袅袅升起一种感恩之情,她想

起了慈爱的父亲,敬爱的导师谢绍曾教授。是父

亲养育了她,呵护关爱,引领她迈上音乐艺术道

路, 从小得到父亲音乐上的培养使她具有较全

面的音乐素质, 方能在歌唱艺术上获取高超的

造诣。每每取得一些成绩和获得奖项,就会得到

父亲的鼓励和告诫。 可父亲没能亲眼看到自己

现在的成果,是她终生的遗憾。如果说父亲带领

她步入音乐殿堂之门, 那么谢教授就是培养她

成材的导师,受到老师无私的亲炙,从为人处世

到音乐理念、歌唱艺术,苦心孤诣而诲人不倦,

一切的一切都无微不至。

如今,这一台“群音芳菲”音乐会,就是献给

父亲和谢先生的最美好最虔诚的礼物。

她还想起自己在成长中的每一阶段给予她

帮助的领导、老师以及同事,都是她生命中不可

忘却和充满感激的。

同时, 她也把这种感恩之心传授给每一个

学生,让这种优良品质和传统道德发扬光大,成

为学艺之人心中的丰碑。 眼下这种感恩之心有

了传承有了闪光。 她的学生(昵称小面包)———

中国内地女歌手、 音乐制作人、“一位令人惊艳

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英国威尔士国际声乐大

赛评语),现旅居加拿大的贾茹涵回忆说,陈老

师呕心沥血教她,不辞辛劳为她解决困难,不顾

疲惫陪她和几个学生赴京参赛, 一路上关怀备

至,令她无比感动,就是亲生母亲也难比拟。 她

这样赞美她的导师陈小群教授:“那么高洁而又

慈悲,像一朵莲花清雅脱俗,像泉水滋润着学生

的心灵。默默地感恩、感恩、感恩!”至此,笔者有

感而发, 陈小群教授真是在学校讲台上一个教

书育人的典范。

“群音芳菲”音乐会结束了,但闪耀着陈教

授音乐人生的熠熠瑰光将继续恢弘射放, 美妙

的歌声,也将萦绕久远。

今年国庆期间, 古谱诗词展演在美国亚特

兰大市的第九届中国电影国际论坛举行, 上海

音乐学院杨赛副研究员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

孔子学院美方院长叶坦教授用中英文双语导聆。

来自上海歌舞团、上海民族乐团、安徽省歌舞团、

甘肃省歌剧院等单位梁彬、王译林、杨霖希、周

杨、孟雪、苏美玲、沙漠、毛俊、卞珊珊、孙立忠、张

建华、董莹莹等表演了汉武帝《秋风辞》、李白《关

山月》、白居易《忆江南》《花非花》、柳宗元《杨白

花》、周帮彦《少年游》、姜夔《长亭怨慢》、陆游《钗

头凤》等诗词歌曲,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美 国 肯 尼 索 州 立 大 学 音 乐 学 院 院 长

Stephen Plate

教授说:“这些中国古代歌曲作词

于数千年前,作曲于数百年前,今天还能在美国

听到,真是太神奇了。 国际音乐界应该关注历史

悠久的中国声乐作品。 热切希望能与中国音乐

界更多接触,更多交流。 ”美国

肯尼索州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

主任

Jana Young

教授说:“梁彬

的古谱诗词演唱技术娴熟。 细腻贴切,有很强的

艺术表现力。王译琳、孟雪、苏美玲三位女声小组

唱编排十分有特点,很有东方韵味,很有吸引力。

周杨的演与唱都很细腻传神,很见功底。”曾经成

功塑造电影《五朵金花》中拖拉机手的金花扮演

者———著名演员朱一锦老师说:“三十多年来,我

们在美国一直致力于中国民族艺术的海外传播,

没想到这次能在亚特兰大听到这么特别的中国

古代诗词歌曲,十分亲切,十分感人。 ”山东大学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谭好哲教授说:“古谱诗词

是中国音乐与中国文学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代

音韵与乐律的统一, 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集中体

现,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母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

值。 ”北京电影学院刘一兵教授说:“诗词歌曲高

度体现了诗意美与人文情怀,为拍摄富有诗意的

现代电影提供了启示。 ” (下转第

8

版)

古谱诗词在美国获好评

·5·2018

12

25

赏析论坛

一曲《大风

歌》, 一段壮怀

情。

10

21

日,在台湾桃园

中历艺术馆音

乐厅 (

1166

位),由台湾九歌

民族管弦乐团

主办、美国梅拉

诺文化演艺公司协办的台湾“大手牵小手”《花好

月圆

》音乐会上,共同完成了唢呐协奏曲《大风

歌》世界首演。 在中国著名指挥家、国家一级指挥

瞿春泉的指挥下,中国国家一级唢呐演奏家左翼

伟将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张晓峰新作唢呐协

奏曲《大风歌》完美地呈现于世。 这首压轴曲目,

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唢呐协奏曲《大风歌》,长约

13

分钟,由“鼓

乐齐鸣,恭迎圣驾”、“一曲大风,横空鸣世”两个章

节组成,融入了秦腔、梆子腔等韵味,乐曲高亢刚

劲,节奏富有张力,谱写了王者维护江山一统叩

问天下的赞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

猛士兮守四方! ”由三句构成的整首诗,在我国古

代诗歌史上并不多见。 高度凝练的诗,体现了西

汉皇帝刘邦内心的复杂心境,流露出对当时国家

尚不安定的浓郁惆怅,及豪迈激荡的雄心壮志。

公元前

196

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

亲自出征。他很快击杀了英布。在凯旋中,刘邦回

了一次故乡———沛县,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

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

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而且慷慨起舞,伤怀泣下。

张晓峰先生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刻而独

到见解,擅长把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融入民

族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在优美的旋律中表达诗文

的意境。 为了创作《大风歌》,张晓峰专程前往徐

州,寻觅刘邦故里,进行创作采风。 伫立在刘邦塑

像前,他内心久久难以平复。 《大风歌》抒发了刘

邦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国事忧虑的思想感情。

从沛县回来后,张晓峰一直沉浸于 “风起云

飞”的独特场景里,开始琢磨用怎样的方式表达

《大风歌》的博大情怀。 起先,他尝试运用古筝协

奏曲方式来谱曲,经过反复排练,舞台演奏,取得

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总觉得还缺了一点什么,他

一时说不上来。 后来在与左翼伟的交流之中,张

晓峰顿时豁然开朗,似乎找到了新的灵感,何不

试水唢呐的方式演奏,那嘹亮、高亢、辉煌、大气

的声音,与直抒胸臆、雄豪奔放、踌躇满志、焦灼

惆怅的诗歌风格是那样的高度吻合。

字斟句酌的读,字里行间的抠,张晓峰反复

吟诵,不停思索。 “这首诗语言质朴、风格雄劲,凝

聚着对帝业和故土的感情,表达了刘邦既能创业

又能守业的豪迈气概。 ”张晓峰喃喃地说。 于是,

唢呐协奏曲《大风歌》的乐曲构想,在他的脑海里

逐渐清晰:领衔的唢呐为主角,配以大型民族管

弦乐队的协奏,最终形成美妙动听、气震山河的

唢呐协奏曲。这部让全场观众如痴如醉的作品是

88

岁的张晓峰先生又一部老当益壮的力作,复杂

的总谱都是他一个个音符写出来的,可谓呕心沥

血!

为很好对《大风歌》进行“二度创作”,担纲独

奏的著名唢呐演奏家左翼伟对总谱进行了仔细

把握与研究,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领会消化。 全

曲高音多,变化多,尤其是结尾前的华彩乐段,他

使用循环换气法,把震撼人心的高音吹得悠长连

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品的大气磅礴,是其他

乐器难以企及的。左翼伟还娴熟地掌控旋律的多

样变化,如用唢呐模仿人的朗朗笑声等,吹奏手

法的灵活运用,均给传统唢呐注入了新的魅力。

说起张晓峰与左翼伟两位民乐名家的合作,

也是民乐界一段佳话。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由张

晓峰作曲的唢呐独奏曲《山村来了售货员》,就成

了那个时代的“音乐符号”。

1974

年,左翼伟吹着

此曲考上了部队文工团。 后来,他带着此曲,到连

队和哨所演出,吹遍了陕甘宁青一带。 上世纪

80

年代,左翼伟回到上海,与张晓峰结成了忘年交,

开启了艺术合作的交往。 在他的独奏音乐会上,

张晓峰特意为其“量身定做”,谱写了巴乌独奏《竹

楼情》,可作两位音乐家的心灵默契的佐证。

唢呐协奏曲《梁山随想》,是张晓峰创作的又

一代表作,也是左翼伟演奏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

曲目之一。 他把这首气势恢宏的杰作,吹遍了海

内域外。

2003

年这首唢呐协奏曲,在维也纳金色

大厅吹响,全场观众起立欢呼,左翼伟谢幕三次,

2009

年,在南京举办的张晓峰作品音乐会上,压

台演的也是左翼伟吹的 《梁山随想》。

2015

4

月, 左翼伟在南京举办第三场个人独奏音乐会,

张晓峰亲临祝贺,上台赠送由他题写的二胡大师

闵惠芬的赞语:“左翼伟在台上一站,就是一条好

汉。 ”再续民乐界的八旬佳话。

张晓峰已近米寿,但他壮心不已,仍挑战自

我,负重前行,近年竟写出《怒沉》、《大风歌》两部

在世界首演并广获好评的唢呐协奏曲,也使多年

合作的伙伴左翼伟的演奏技艺更显光彩。唢呐与

乐队《怒沉》是根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谱

写而成, 以评弹艺术家徐丽仙的唱腔为原型,用

细腻多变的叙事性手法,描写了杜十娘在投江时

失望与痛苦的复杂心理。 此曲由左翼伟首演后,

从作品到演奏都取得圆满的成功。

唢呐声声,民乐悠长。 两位音乐家 “宝刀不

老”,一位年过耄耋,一位年逾花甲,但都不服老。

在攀登民乐巅峰的道路上, 他们将继续合作,不

停地跋山涉水,奋力前行!(作者供职于太仓日报)

国际音乐节的澳门中乐团专场,以往多年,

以资深歌手的名声为主打, 而乐团则成为流行

曲歌手的伴奏和音乐背景陪衬。 作为推广中乐

的一种手段,虽也用心良苦,娱人娱己,皆大欢

喜,只是作为音乐节唯一的一场中乐主场,未免

在体现中乐经典、中乐精髓、中乐风范各方面而

言,尚逊一筹。

今届音乐节中的中乐团,在新任总监刘沙

的带领下,打正旗号,以典型乡土味的专业中乐

演奏为名堂,有不少精彩演绎,不能不说令较多

关注欧洲经典音乐的笔者耳边生风,眼前一亮。

音乐会的传递方式由表演者(指挥、独奏

者、乐队等)主导,而音乐会最根本的底基、也是

表演者所要传递给听众的声音源泉是作品。 十

月十九日晚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举行的这场中

乐音乐会,其作品的选择优势,成为了这场音乐

会成功表现的最重要前提之一。 不少作品在体

现中乐现代组合的同时, 更多地表现了中乐根

深叶茂的传统本色:作品的主题素材、主题的呈

示方式、主题的乐思展开及收拢,均有令人信服

的披露———作曲家一手探向民间音乐素材这

座富矿, 另一手则以纯熟的写作技法求索中乐

组合的新音色。而相应的人员编制、座位编排等

的变化,则成为作品诠释的重要注脚。

上半场以赵季平的《乡愁》作为音乐会序

曲始发, 紧接着的是唢吶大家郭雅志参与编

排并独奏、乐队协奏的两套曲目《乡情乡韵》

和《郭雅志与世界音乐》。 下半场为王丹红作

曲的两套组曲:板胡协奏曲《乱弹琴声》与管

弦乐组曲《圪梁梁》。

前述作曲家曾有一首短序曲,之前曾多次由中乐团

作开场演奏,兴奋、热闹,但更多给人感觉是外在套路式

的应景。 而本次音乐会上赵季平的这首《乡愁》听来,却

实在感到构思巧妙、配器细腻,乐器配合的色彩调配令

人惊喜,富于乡土情怀的乐思层层递进,又有合适的对

比,并在变化中深情再现。 在指挥刘沙的手下,以张悦如

为首席的中乐团的演奏, 实实在在地挖掘了作品的底

蕴,细致、慎密的演奏,以令人感染的音色、也是中乐难

得一见的柔和、谐合的音色等外延表现,披露出作品的

内在要素。 成功的诠释使人对这首艺术性乡土性兼备、

传统与创新共融的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郭雅志主奏的两套曲目中,以三乐章《乡情乡韵》最

佳: 首尾乐章以唢吶配合各种主题和技法主奏呼应,第

二乐章由郭雅志主奏山西特有的二股弦,在乐队的辅助

下,同晋胡二重对话,形成对比。 令人意料之外的是,在

第一乐章的过程中,还插入、糅合了充满乡土风味的人

声演绎,同由郭雅志担任,其声时而高歌,时而低吟,同

人声、唢吶声、唢吶哨片声、乐队的背景呼应,更有指挥

家于现场出其不意的一声吆喝相呼应,维妙维肖,活灵

活现。 如此,一派乡土风味的民俗情景在传入耳际之时,

似乎尽收眼底。 这又是一首返朴归真、具艺术内涵和水

平的作品,引人深思中乐创作的哲理。

郭雅志的唢吶演奏,无论技法还是乐思,可谓顺手

拈来,达出神入化之境,精湛的专业水平,深厚的民间田

野功夫, 加上留美进修爵士乐等的经历和相应文化积

累,使得他将唢吶的音乐技艺和最终音乐表现提升到一

个崭新的高度, 虽然他也有一定的爵士感余兴

表演(如他以比才《卡门》选曲主题作返场的演

绎),但这只是他在音乐视野上“知己知彼”的一

种途径, 相信他建筑在博大深邃的民间音乐基

础上的唢吶演奏,可以让世界对中乐刮目相看。

另一首曲目(郭雅志与世界音乐),也很明

显是为他度身量作。 世界音乐(

worldmusic

)是

当今世界已经风靡数十年的概念, 以重新挖掘

和检视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为主旨, 并运用时下

流行或先进的技术手段加以包装再现。 世界音

乐的兴起促成创作人、唱片业等的兴旺,反过来

也进一步促进了各地区独有音乐文化的发掘,

收集、整理、保育和活化工作(顺便一提,澳门有

良好的条件可做此工作)。郭雅志在这套包括了

不同音乐元素的作品中, 先后演奏了众多的管

乐器,包括唢吶、管子、排箫、葫芦丝等,在显示

演奏家才华的同时,让观众“过了一把瘾”,但相

对前首《乡情乡韵》而言,显然艺术价值稍逊。

音乐会的下半场演奏是作曲家王丹红的两

套曲目(见前述),作品的风格,风范同上半场前

两首曲目首尾呼应, 成为这场音乐会具鲜明特

征的主线。 作品既有专业中乐管弦乐的技法水

平发挥,又充分地保留了乡土乡情的原汁原味,

前一首李峰的板胡演奏,亦有规范表现;后一首

《圪梁梁》组曲,则给人印象更深,同样调制了丰

富细致的音色色彩,“以交响化的音响, 刻画出

三晋大地那豪情无限又深沉浑厚的人文风采”

(引自节目表), 对中乐交响化的运作有启示作

用。

整场音乐会,耳目一新,脑中印象可概括为九个字:

新总监,新作品,新音色。

本文如此强调“音色”,皆因中乐团的音色组合和演

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敏感话题,而此次音乐会却有相当

不错的呈示。 新音色的重要来源在于作品,作品的选择

及演奏的音色调理则在总监,由此可谓总监刘沙眼光独

到,功不可没。

在结束本文之前,想谈两个建议:在澳门的乐坛(包

括有良佳表现的澳门乐团音乐会), 至今未能听到一部

有份量、有真正澳门特色,且艺术性、可听性兼备的大型

本土(中乐或西乐)管弦乐、交响乐作品(除了极个别有特

点的小品外)。 在以往中乐团的节目表上,常常可以见到

一些委约创作并标记有“澳门”的中乐作品,大致分为三

类:其一是作品具规模和水平,但“离地”和凭空想象,除

了标题相关,其音乐素材、音乐情绪、音乐风格同澳门基

本无关联;其二是走马观花的采风,将素材作为标签写

入作品,而非血液般渗透于作品中,因此常常有应景肤

浅之感;其三是确确实实以本土素材改编、创作,但较多

只是主题联奏,这类曲目较为通俗,相对缺乏艺术构思

和展开。对此,笔者有期待,期待在文化局统筹下的未来,

澳门有自己的大型品牌音乐作品出现。

建议之二:音乐会的节目表中,在介绍作品的同时,

应该有作曲家的简要介绍, 如果能加上作品的创作背

景,则更佳。

新总监、新作品、新音色、新期待!

(作者为理工学院教授、政府文化咨询委员。此文原

载于澳门日报

2018

10

25

日演艺版)

“五比四,上海上港赢了! ”足球教练徐根宝

在复旦大学相辉堂台上,挥舞着双手大叫,台下

观众掌声雷动, 都为上海足球重新夺回中超冠

军,也为今晚这场特殊音乐会而兴高采烈。 这是

不久前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举办的“关爱青少

年健康成长公益音乐会”上激动人心的一幕。 音

乐缘何和足球连在一起,舞台上除了音乐,还有

一拨球童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为观众表演颠球技

术,这又是为什么? 原来这场音乐会是为两位关

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上海著名人士而举办的。一

位是著名指挥家曹鹏先生,一位是著名足球教练

徐根宝先生,有关市领导翁铁慧、冯国勤、王荣华

走上舞台充分赞扬两位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无私

奉献的精神,特为他们颁发金质奖章和奖金。 这

是此基金会首次为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作出重

要贡献的著名人士颁奖。 他们俩当之无愧、实至

名归。

享誉海内外的曹鹏先生,在七十余年的音乐

生涯中,指挥艺术造诣高超,众所周知,而且始终

关注交响乐的推广和普及,亲自组建和指导上海

城市交响乐团、上海学生交响乐团和上海城市青

少年交响乐团, 体现了一位老艺术家的高风亮

节。近二十年来,他的名字更是与学生培养、与艺

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普及紧紧相连;在

93

高龄依

旧倾力于为慈善、为公益、为自闭症的音乐教育。

曹先生传音乐之道,授艺术之业,扬人文之爱,涵

养着城市文明,培育着校园文化,润泽着学生成

长。 据音乐会节目主持人王勇介绍,曹先生有一

颗善良慈悲的心,培养一支乐队,要发挥乐手的

天赋,和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等等,但硬件也至

关重要。 他为了让乐队有好的乐器,演奏最美乐

音,四处寻求合作者,多方联络,请人资助。 乐器

一般的要几万,好的要十几万,顶级的要几十万。

他不顾年事已高,到处化

缘,果然有识之士送来了

崭新优质的圆号、木琴等

等。

曹先生是一位可敬

的老艺术家,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楷模,

值得我们尊重敬仰。 每天我们都能在电视《艺术

人文》频道见到他质朴而高尚的形象。 他的精神

品德感动着社会和无数人,并正在发扬光大。

徐根宝先生是著名足球运动员和教练。退役

后壮心未已,心系青少年足球教育事业,并把全

部精力和聪明才智投入其中。 他的雄心壮志是

“十年磨一剑”,培养出像英超曼联式的球队(他

曾经誓言,如果培养不出一支曼联球队,他就从

南浦大桥跳下去。 当然不必这样! 胜败乃兵家常

事, 只要有如此壮志就令人敬佩。 有志者事竟

成。 )他一心扑在足球上,二十年如一日,创办根

宝足球基地学校,从娃娃抓起,潜心培育足球人

材,虽年逾七旬,仍激情未减,坚守在崇明岛足球

基地。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执著不渝的奉献精

神,推动了上海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普及和

提升,为上海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足

球运动员。这次上海上港中超夺冠就是最有力的

明证,球队中的武磊、颜骏凌、蔡慧康、王燊超、吕

文君等就是徐指导的弟子。

获奖后两位先生在台上坦言,要把获得的奖

金用于各自的事业中,继续为培养青少年成长尽

心尽力!

公益音乐会上,曹先生精神矍铄,又为观众

带来了新的曲目。 另外合唱《我爱你中国》、《飞来

的花瓣》,以及自闭症少年“天使知音沙龙”演奏

的管乐《号手志愿者》等,都凝聚着先生排练的心

血。 最后一首印度尼西亚的《

TAKEELA

》,台上

台下互动,高叫“

TAKEELA

,

令这场音乐会达到

了高潮。 观众们不仅为曹鹏先生精湛的指挥艺

术,为学生们和自闭症孩子精彩的演出,也为两

位获奖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挚的感谢而热烈

鼓掌!

维多利亚·穆洛娃,传奇色彩的小提琴女神,曾数

次来沪,演奏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和巴洛克)。终于,

10

13

日等来了她在上海音乐厅的独奏音乐会。 这

是台真正的独奏———无伴奏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无伴

奏,一览无余,没有帮衬和修饰,就像马三立的单口相

声。

小提琴这件乐器,擅长线条旋律,短在和声织体,

因此,无伴奏的小提琴作品不多。功夫不过硬,是不敢

在现场拉无伴奏的,更别说是整场独奏音乐会。

穆洛娃琴艺高超,个性强烈,脾气也大。上次在东

艺音乐会后, 因不满现场有观众在她演奏时拍照,发

表言辞强烈的批评, 引起网

上热议。 这次主办方在观众

进音乐厅时, 每人发上一张

纸条, 提示观众整场演出无

中场休息, 每首曲目之间请

勿鼓掌,如有迟到,请在最后

一排聆听。

如此提示, 我感觉到了这场音乐会的与众不同。

无中场休息,一口气演奏完整场音乐会,表明穆洛娃

对自己演奏水平和状态的超强自信。在作品的乐章之

间不鼓掌,这是约定俗成的;而在每首曲目之间不鼓

掌,可见穆洛娃对音乐会整体结构的独特思考———谋

篇布局的整体性。

再看曲目安排,新颖而又独具匠心:用巴赫无伴

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与几位当代作曲家的无伴奏

小提琴作品交替“夹花”演奏,古今穿越,融为一体。为

此, 穆洛娃在本场音乐会特意操用了两把小提琴名

琴,一把是瓜奈利小提琴(羊肠弦),用来演奏巴赫作

品;一把是制作于

1723

年的名为“朱尔斯·福尔克”的

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现代弦),用来演奏现代作品。

前者纯净清澈,适宜表达巴洛克;后者宏亮奔放,更善

演绎当代音乐。

穆洛娃以巴赫 《

b

小调第一无伴奏小提琴组曲》

中的“ 阿拉曼舞曲”与“变奏”开篇,接着是日本当代

作曲家藤仓大的《“

Line by Iine

”为无伴奏小提琴而作

2013

)》,此作虽然用了现代音乐语汇,强调高音区和

极高音区的刚劲有力,但本质上非常接近巴赫。 穆洛

娃再回到巴赫的 《

C

大调第三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中的“广板”与“快板”,接着是英国当代作曲家乔治·

本杰明的 《“

Three Miniatures

” 为无伴奏小提琴而作

2001

)》,此作有三段组成,摇篮曲、卡农、最后是灵巧

的拨弦,古意中透出田园诗意,亦古亦新。穆洛娃再回

到巴赫,演奏《

b

小调第一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的

“布雷舞曲”与“变奏”,接着是穆洛娃与著名指挥大师

阿巴多所生的儿子———米沙·穆洛娃

-

阿巴多的 《巴

西》,南美风情与爵士乐相融合,节奏感强,通俗好听。

我估计这是儿子专为母亲而作的。 与儿子相会后,穆

洛娃还是回到巴赫,演奏《

g

小调第一无伴奏小提琴

奏鸣曲》中的“西西里舞曲”与“急板”,接着是普罗科

菲耶夫的《

D

大调无伴奏小

提琴奏鸣曲》,鲜明的新古

典主义风格,洗练明快,生

气勃勃, 其中大量使用全

音阶,极具冲击力。 巴赫是

古典音乐开天辟地的巨

擘,对后世影响深远,穆洛

娃的音乐会以巴赫为中心,逐渐展开,最后依然回到

巴赫,以无伴奏小提琴名篇收尾———巴赫《

d

小调第

二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的“恰空舞曲”。如果说,穆洛

娃在前面演奏的巴赫清澈、纯净、细腻、明快,如水晶

般晶莹剔透,尤其是快板的演奏,技艺精湛、滴水不

漏、高潮迭起,那么在演奏最需要炫技高潮的“恰空舞

曲”时,穆洛娃却一反常态,心平气和,轻吟慢诉,涓涓

细流,特别是结尾,绝大部分小提琴家是以宏亮的持

续强音结束, 而穆洛娃却出其不意地以弱音结束,给

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到此,憋了近八十分钟的掌声终于响起,全场观

众热烈鼓掌、尽情释放!到此,明白了穆洛娃要求在演

出中不要鼓掌的道理———欣赏高品质的音乐会,不仅

仅是娱乐,更是精神的洗礼。一切,都是为了艺术的纯

粹性。 就像瓦格纳曾要求的那样,演出中不要鼓掌。

此时,舞台上的穆洛娃,轻松愉快地笑了,一点不

见冰冷,她甚至笑得有点腼腆,如少女般的羞赧,妩媚

动人,依稀可见她曾经的青春美丽———难怪阿巴多当

年会那么迷她,迷到一刻都不愿离开她。 就是在这样

迷人的笑容中, 穆洛娃加演了一曲———依然是巴赫,

g

小调无伴奏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柔板”……

古今穿越 融为一体

———穆洛娃的“另类独奏音乐会”

任海杰

音乐与足球齐飞 曹鹏根宝共获奖

———记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公益音乐会

郑菁深

壮 怀 兮 , 风 起 云 飞

——— 唢呐协奏曲《大风歌》赴台首演成功

宋祖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