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33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黃文樹 摘要: 馳名於當今台灣佛教界、文化界與教育界的傳道法師,以草根風骨 及敏利辯才享譽宇內。他致力於弘揚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在環保 議題、社會運動及信眾教化等方面,都有卓越之表現。從教育角度探討, 傳道法師實為一傑出社會教育家。本文採文本分析法,旨在梳理、歸納 傳道法師在教育目的、內容、方法及道德實踐諸層面之立場與識見,以 彰顯其教育觀的特質。本研究發現,在教育目的上,傳道法師主張本質 的價值,強調培養智慧與慈悲兼備的信眾,重視人的自我革新、自我成 德,以及側重現緣的熏習與引發;在教育內容上,兼顧內學和外學,不 但呈顯生活化與實用性取向,同時針對偏差觀念與陋習加以評破;在教 學方法上,採旁引譬喻法、實例分析法、當面直指法、問答討論法、隨 機點撥法、陪同參訪法、網路影音法等多樣化方法;在道德實踐上,則 強調道德力行的重要。這些教育觀點,富贍參考價值。 關鍵詞:傳道法師、妙心寺、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學方法、道德實踐 樹德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44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1-2.pdf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37 刻。」4黃文樹(1959 年-)將傳道法師的教化事業,同星雲法師(1927...

Oct 14, 2020

Download

Documents

dariahiddlesto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33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黃 文 樹∗

    摘要:

    馳名於當今台灣佛教界、文化界與教育界的傳道法師,以草根風骨

    及敏利辯才享譽宇內。他致力於弘揚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在環保

    議題、社會運動及信眾教化等方面,都有卓越之表現。從教育角度探討,

    傳道法師實為一傑出社會教育家。本文採文本分析法,旨在梳理、歸納

    傳道法師在教育目的、內容、方法及道德實踐諸層面之立場與識見,以

    彰顯其教育觀的特質。本研究發現,在教育目的上,傳道法師主張本質

    的價值,強調培養智慧與慈悲兼備的信眾,重視人的自我革新、自我成

    德,以及側重現緣的熏習與引發;在教育內容上,兼顧內學和外學,不

    但呈顯生活化與實用性取向,同時針對偏差觀念與陋習加以評破;在教

    學方法上,採旁引譬喻法、實例分析法、當面直指法、問答討論法、隨

    機點撥法、陪同參訪法、網路影音法等多樣化方法;在道德實踐上,則

    強調道德力行的重要。這些教育觀點,富贍參考價值。

    關鍵詞:傳道法師、妙心寺、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學方法、道德實踐

    ∗ 樹德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34

    The Unveiling of Ven. Chuan-dao’s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Huang, Wen-shu ∗

    ABSTRACT:

    Well-known in today's Buddhism in Taiwa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missionary Master, Chuan-dao is famous for his sharp eloquence and his great morality. He immersed himself in promoting Teacher Yin-shun’s thinking “The Buddhism in human world”. And he also accomplished remarkable performances in environmental issues,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believers, etc. From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Chuan-dao is indeed an outstanding Master of social educators. This article uses text analysis, only in order, summarizes the purpose of Chuan-dao’s position and insight in education, content, methods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various aspects to highlight the nature of it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 study found that Chuan-dao advocates the value of nature on the aim of education. Emphasizing on cultivating the believers who possess wisdom and mercy, besides he also focus on people’s self innovation, self moraliz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inspiring and learning the present destiny; o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insight-learning and outside-learning should both be well-equipped. Not only reveals the orientation of human life and practicability, but also comments and criticizes particularly on biased- concept and bad habits. For teaching methods, he adopts a variety of ways such as, implicit analogy method, case study method, directly-pointed method, question and discussion method, random enlightenment method, ∗ Professor, Teacher Education Center, Shu-Te University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35

    company and visiting method, or by using internet and video as well. On moral practicing,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routine. These educational points of view are extremely worth considering. Keywords: Chuan-dao master, Miao-shin temple, the aim of education,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moral practicing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36

    一、前言

    作為當代人間佛教思想家印順導師(1906-2005 年)弘傳者之一的

    妙心寺住持傳道法師(1941 年-),三十多年來孜孜不倦地從事佛經的

    講授、人間佛教的傳揚、社會運動的踐行等,既是目前佛教界一位善知

    識,也是一位傑出的社會教育家。

    截至目前,已有數位學者、法師,對於傳道法師的卓越行誼十分重

    視並賦予高度評價。邱敏捷(1961 年-)指出:「釋傳道所領導的妙心

    寺僧團組織,可說是台南、高雄地區佛教教化活動最為積極的一群。」1

    釋開證(1925-2001 年)認為,傳道法師「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

    往往「仗義直言」,以「無礙的辯才」、「護持正法」,著重「此時、此地、

    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堪稱為「人間佛教的實踐者」。2釋昭慧(1957 年

    -)稱:

    (傳道法師)這位面孔黝黑,身心矯健,雄辯滔滔而慧思敏悟的

    僧人,有清奇的羅漢面相,有慈悲的菩薩心腸。……看到他,會

    讓我聯想到「磨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墨子。3

    江燦騰(1946 年-)表示:「多年來,我每每在其(傳道法師)睿

    智的啟發下,才能對台灣佛教界大環境的觀察或瞭解,更為清晰及深

    1 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台北:法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73。 2 釋開證,〈人間佛教的實踐者──傳道法師〉。收入於釋傳道主講,《印順導師

    與人間佛教》(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01 年),頁 1-2。 3 釋昭慧,〈中青代「弘印」法將的龍頭老大──傳道法師〉,收入於釋傳道主

    講,《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頁 5。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37

    刻。」4黃文樹(1959 年-)將傳道法師的教化事業,同星雲法師(1927

    年-)領導的佛光山、證嚴法師(1937 年-)主持的慈濟功德會、聖嚴

    法師(1930-2009 年)為首的法鼓山、昭慧法師主導的弘誓學院等,並

    列為台灣當代推動人間佛教思潮的五大要角。5闞正宗、卓遵宏、侯坤宏

    三人謂:傳道法師「敢做敢言」,「除富有行動力外,也很善於說法,……

    不管是講經說法,或在學術討論會中,聽他講話,品味他言談中流露出

    來的法味,是一種很好的享受。」6這些定位與稱譽,勾勒出傳道法師其

    人其事的輪廓。

    由於論者多從人間佛教、社會運動、環保議題等盱衡傳道法師,而

    忽略其在教育思想上的主張。何以問法、參禮、求教者絡繹不絕地從遠

    近各方來到妙心寺向傳道法師請益?何以居士團體、大學院校佛學社團

    等紛紛聘請他擔任導師或演講、開示?何以信徒、聽眾聆賞他的齋講之

    後,總是法喜充滿?從教育的角度觀察,傳道法師所創造出的文化情

    調,像是一位導師領著一群學友與生徒,忠誠於探尋真理、佛法義諦的

    一幅熱絡而美麗的圖景。同時可推,他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學方

    法與道德實踐等方面之立場與識見,必有其殊采處。本文的旨趣,採文

    本分析法,除了簡介傳道法師,將著重梳理、歸納他的教育思想,盼能

    提供教育界之參考。

    4 江燦騰,《當代台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 年),頁 257。

    5 黃文樹,〈台灣當代人間佛教思潮及其在公民教育之作用〉,《高市文獻》15 卷1 期(2002 年 3 月),頁 41。

    6 闞正宗、卓遵宏、侯坤宏訪問,《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傳道法師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9 年),頁 498-500。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38

    二、傳道法師簡介

    傳道法師,俗名朱清溫,1941 年出生於台南縣白河鎮,世代務農。

    國校畢業後,因其先嚴棄養而輟學;家本寒微,為謀生計,乃隻身至高

    雄唐榮鐵工廠充學徒;三年期滿,考入台灣機械公司工作。因經常隨佛

    教友人出入於佛門講堂,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下,對於淵博深湛之

    佛理,及清淨澹泊之生活,心嚮往之,乃引發本心深藏之善根,種下爾

    後出家之因緣。7

    1958 年在高雄佛教堂皈依三寶。1961 年應召入伍,二年後役滿榮

    退。服役期間,屢調不同之單位,嚐遍酸鹹苦辣之人情味,使他對變化

    莫測之人間冷暖,有深一層的體認,從而強化了仿效佛陀出家度生之悲

    願!8傳道法師出家前,曾夢禮開證法師出家。9遂於 1964 年春投高雄宏

    法寺,禮開證法師出家。旋蒙法師栽培,先後赴台北臨濟寺由賢頓長老

    所辦之戒光佛學院及白聖長老(1904-1989 年)10所辦之中國佛教研究

    7 釋傳道,〈自傳〉(1967 年,未出版;此資料由傳道法師提供),頁 1。 8 同上註。 9 開證法師,1925 年生於高雄市左營。1951 年於高雄市元亨寺皈依永達和尚(?

    -1956 年),成為「大崗山派」下的後起之秀。1953 年在台南白河大仙寺受三壇大戒,是台灣第一屆受戒法師。曾任高雄市宏法寺住持、高雄市元亨寺

    住持、鳳林觀音寺住持、臺東紫雲寺住持、中華護僧協會理事長等。著有《慈

    恩集》行世。 10 白聖長老,湖北應城人,俗名胡必康。1921 年於大香山龍岩和尚座下剃度,

    法名東昌,號白聖。先後從慈舟、智妙等師習禪。1934 年於武昌洪山寶通寺閉關三年,嗣畢業於湖北佛學院。在道源法師的助緣下,親近了圓瑛法師,

    並從習《楞嚴經》等。1948 年抵臺接掌台北十普寺。1957 年起,獲推為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共任五屆,創《中國佛教》月刊,領導中佛會近 30 年之久。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39

    院深造。1973 年起擔任妙心寺副住持,1992 年正式接任第四任住持。

    擅長寫作與演講的傳道法師,往往抽空自修,沈潛佛乘以為樂。他

    自述:

    自幼即想及:貧富貴賤同為黔首,何以人皆重富貴而輕貧賤?形

    貌雖殊,人格豈有異乎?直至研習佛學,始知眾生之有煩惱生

    死,皆以愛憎為累。因此而重理輕情,清介偏激,以致未能藏拙

    斂跡,誠為人生缺憾,實亦來日度生之一大障也。爾後當隨時注

    意在反省中做工,於慚愧裏求精進;盡此一生精力,貢獻群生,

    將佛教真理,傳佈至全世界,使甘露法味灑在每位眾生之心田

    中,綻出會心之微笑!11

    由此可知,傳道法師自省自勵功夫之深切嚴正,以及教化眾生志向

    之堅毅宏大,這在僧眾中並不多見。

    從 1974 年起,傳道法師即汲汲於社會講學弘法,竭心盡力宣揚正

    法,若饑渴之不能一刻耐。吾人可從《妙心》每期之相關報導,窺見法

    師熱切弘化之一斑。此外,為使社區學童有機會接受慈悲喜捨的幼稚教

    育,傳道法師於 1975 年創辦妙心幼稚園,以培育國家未來主人翁。該

    園辦學優良,重視幼兒創造思考教學,榮獲 1997 年台南縣教育局、台

    灣省教育廳幼稚園考評全項績優的獎勵,實至名歸。2001 年,他參與由

    昭慧法師主辦的「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二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

    學術研討會」,與昭慧法師等人共同逐條撕揭「八敬法」條文,聯合發

    表「廢除八敬法宣言」,為佛門兩性平等運動跨刀支持,以破除男尊女

    卑的不平權迷思,體現其進步的思想。

    11 同註 7,頁 2。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40

    截至目前,傳道法師之入贄門人有圓祥法師(1944 年-)、圓昇法

    師(1946 年-)等人。她們於 1968 年在高雄市宏法寺初謁傳道法師,

    深受啟迪,自此即追隨在傳道法師左右。圓祥法師,俗名許貴久,高雄

    市人;圓昇法師,俗名王素蘭,高雄市人。兩人是相知多年的朋友。圓

    祥法師原在市政府服務;圓昇法師原是裁縫師。1970 年,二人辭掉工作

    到台北從學傳道法師,住在士林報恩堂,之後就讀汐止慈航中學、慈航

    佛學院。由於因緣不成熟,二人中途休學,而於 1973 年正式到妙心寺

    隨傳道法師剃度出家。二人後來又一起到台北永和妙清佛學院進修一年

    多;此次修學因健康問題未克完成。從此一直長住妙心寺,並襄助妙心

    幼稚園園務。

    傳道法師現任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董事長、台南市法雲文教協

    會導師、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高雄市淨心文教基金會導師及台南妙心

    寺住持。曾任台南市開元禪學院講師、嘉義市妙雲蘭若講師、社會大學

    講師、台南監獄榮譽教誨師、台南高工正思社指導老師、臺中慈明佛學

    院教師、新竹福嚴佛學院講師、嘉義寶華佛學院講師、中國佛教會常務

    理事、台南縣佛教會理事長及高雄佛教堂董事長等職。著有《佛法十

    講》、《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編印《朱玖瑩書法選集》、《蘇雪林山水》

    等書,並策劃出版《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印順.呂澂佛學辭典》、《佛

    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以及「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印順

    法師」、「朱玖瑩書法天地」及「淨土的吶喊──台灣環境和環保的故事」

    等錄影帶。

    傳道法師所推崇、弘揚者,為印順導師之人間佛教及菩薩無我精

    神,常以發菩提心上求下化的凡夫菩薩自期。在談到印順導師思想的核

    心──人間佛教時,傳道法師將其特色歸納為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

    與淨化。他認為,印順導師鑒於印度佛教的天神化異常嚴重,並且嚴重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41

    地影響到中國佛教,所以特別標舉「人間佛教」,強調人在五道中的殊

    勝,期望能將中國佛教徒的目光,從遙遠的天上拉回到現實人間。因此,

    傳道法師積極推動社會關懷、環保運動、本土文化教育、社會教育等工

    作。12

    三、傳道法師的教育觀 傳道法師住持的妙心寺,位於台南縣永康市小東山勝利村四分子一

    隅,全寺面積不到 1,200 坪,13此相較於佛光山、法鼓山等大道場,可謂

    微乎其微。但他一不靠玩弄權術,二不借政府的權勢,而憑藉其崇高的

    道德修行、廣博的佛學根基、活潑盎然的講說風格,終能在南台灣引領

    一群為數眾多的僧人、信徒、居士,共同致力於人間佛教的實踐,並獲

    得廣大社會輿論與史家的肯定。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不僅與傳統優質的教育觀接榫,同時提出不少新

    穎、獨到的識見。玆分別就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學方法,以及道德

    實踐等方面條述之。

    (一)本質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預示教育活動的目標或理想,指引出教育的趨向,如同打

    靶的鵠的,航行的終點。中國傳統教育之目的,不外乎明人倫、修己善

    群、涵養心性、格物致知等;西方古希臘時期以培養文雅的自由人為目

    的,羅馬時期則意在育成法治人才,中世紀基督教主宰的時代改以涵化

    12 江燦騰,〈傳道法師簡歷〉(1986 年,未出版;此資料由傳道法師提供),頁 2。 13 依梅鏡述,〈小東山妙心寺簡史〉(1973 年,未出版,頁 1;此資料由傳道法

    師提供),1960 年妙心寺首任住持心覺法師(1899-1969 年)分二次購私有地建寺,共 1,179 坪。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42

    虔誠的教徒為尚,至文藝復興時期又轉折到文化人之造就,近現代各種

    不同的教育目的論尤為紛起競鳴。14可以說,教育目的論有其時代性與

    地域性。在教育目的方面,傳道法師傾向本質的教育目的論,主張教育

    之旨趣,在於培養智慧與慈悲兼備的信眾,喚醒學習者內心的自覺與省

    察,並勇於革新,同時應鼓勵受教者把握當下現緣的熏習,勤修福慧,

    實現理想。其識見可析為下列三項:

    1、培養智慧與慈悲兼備的信眾

    傳道法師的教化工作,係本著佛陀的教示為規準。他說:「釋尊諄

    諄垂示弟子們,唯有以智化情,以智導行──以智慧轉化情識,以智慧

    主導行為,依循三增上學、八正道之中道行,方能解脫;進而依三心修

    六度,悲濟眾生,則能圓滿成佛。」15又說:「所有的宗教,唯有佛法將

    慈悲與智慧並重,這是最圓滿的。」16一再強調智慧與慈悲並修兼備的

    學習方向。

    雖然戒、定、慧三學,是所謂佛法的綱要,但戒與定並非佛教的特

    質。17傳道法師說:「唯慧學足以表彰佛法的特色。因為佛教是較其他宗

    14 諸如自然主義(Naturalism)主張「順應自然」;斯賓賽(H. Spencer, 1820-1930)

    倡導「生活的預備」;實驗主義(Experimentalism)強調生長與發展的歷程性目的;文化主義(Culturalism)揭櫫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社會學派(Socialism)重視個人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人本主義(Humannism)標舉人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力求個性展現;重建主義(Reconstrutionnism)提出社會改造等。

    15 釋傳道,《佛法十講講義(六)》(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2010 年,未出版;資料由傳道法師提供),頁 5-6。

    16 釋傳道,《佛法十講(五):佛法的特質》(鳳山:法喜出版社,1989 年),頁33。

    17 其他的宗教,同樣制定許多禁戒;定也通於一般宗教,道教及佛陀成道前參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43

    教更為強調智慧且特重之。……智慧……最能顯示出(佛教)異於其他

    宗教的殊勝所在。」18戒、定可說都是引發智慧之方便或中介歷程,而

    非鵠的。他說:「以持戒故,能由止惡、行善,進而達到淨心,因為淨

    心(定)相應,故能引發無漏智慧,離熱惱繫縛,得清涼自在,此乃修

    學佛學最重要的目標。」19又說:「釋尊教導弟子以禪定作為引發智慧的

    方便(即非目的)。」20

    何謂「依定發慧」?傳道法師言:「指在定中集中精神去思考,對

    於以往的聽聞、見聞加以深思、抉擇,從有分別心,進入到無分別心的

    定心相應,才能引發無漏的智慧。」21換言之,若未曾聽聞道理,只有

    定力是無法開啟智慧的。他引《雜阿含卷二六‧六五四經》:「如是五根,

    慧為其首,以攝持故。」作下面的論說:

    如果深具信心,而無智慧,則易流於迷信;勇猛精進,而無正慧,

    則可能轉為積極做惡;有定力而不依循智慧修行,則所修成的

    定,必定為邪定、外道定,是故五根以慧為首並統攝之。22

    植基於正慧的信願、精進、定力,才是合乎佛教法義的。

    台灣佛教徒雖多如牛毛,但理念扭曲或方法誤入歧途的,卻也俯拾

    訪的外道等,都所在多有。當然,止惡、行善、淨心之戒學,以及使心境靜

    慮之定學,在傳道法師的教化工作中並未被忽略。 18 同註 16,頁 33。 19 釋傳道,《佛法十講(六):佛法的綱要》(鳳山:法喜出版社,1990 年),頁

    16。 20 同上註,頁 30。 21 同註 16,頁 39。 22 釋傳道,《佛法十講(七):佛法的實踐德目》(鳳山:法喜出版社,1993 年),

    頁 38-39。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44

    即是。傳道法師檢討道:

    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學一些邪魔外道,如喜馬拉雅山的充電法,

    印度修士的靈修,都很容易著魔。信仰宗教如只是為了尋求一時

    的快感,又與養蘭、爬山、游泳、溜冰等同樣能夠得到快樂何異?

    事實上,信仰宗教的目的,應該在如何使身、口、意三業清淨?

    如何開智慧?以及在如何能正確地判斷事理上修學才實用。23

    依其觀點,奇巧花樣、旁門左道是不可取的;如何開發智慧,正確

    判斷事理,才是佛學的根本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所講的智慧是指緣起性空的智慧,與通俗義的

    聰慧或知識是不同的;世智辯聰之表現,並非真智慧之流露。傳道法師

    指出:

    知識是向外學習所得,有好壞、利弊之別;智慧是由內心所引發

    的,是純善、絕對善,是無煩惱的。現在科技雖然發達,但若將

    科技的產品如放射線、原子彈等,運用於戰事方面,則將對人類

    產生無法預估的殘害。所以有了見聞知識,還要能斷自他的煩

    惱,引發無漏的智慧。24

    佛法所謂智慧,旨在引導人向善、向上,超越愚癡、無知,解脫生

    死煩惱。

    此外,佛教暢論的智慧又與慈悲25是連結在一起的。傳道法師謂:

    23 釋傳道,《佛法十講(六):佛法的綱要》,頁 35。 24 同上註,頁 39。 25 佛教所言「慈」是「與樂」,即幫助眾生得到幸福快樂;所言「悲」,並非有

    些人所曲解的「悲觀」,而是指「拔苦」,即積極的、快樂的幫助眾生脫離痛

    苦。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45

    真正的智慧賦有「捨己的無著、愛護,以及非暴力」的特質。而

    一切自私的慾念及瞋怒、憎恨、暴力等,都是缺乏智慧的表現,

    無論是在個人、社會或政治上莫不如此。26

    他解說通於慧學的八正道,27便處處提示慈悲的精神。如講正業,

    提到不殺生;講正命,提到以不傷害眾生為前提的經濟生活;「即使是

    間接殺生的職業,如以販賣所飼養的豬、魚維生,也不理想。」28強調

    「佛教以尊重生命、慈悲有情為原則」;「佛法以智慧為本的悲濟行──

    戒學,是建立在對一切眾生普遍愛護、慈悲攝持的廣大觀行上。」29

    2、教育的焦點在於自我的革新

    一般宗教教育多側重來世幸福的追求,教育目的偏向於培養信神、

    愛憐的宗教情操,以解脫塵世,超升天國、樂土為依歸。而多數信徒信

    仰的意趣,則多流於外在的、世俗的、功利的價值,包括問平安、避災

    禍、企功名、求福祿等,極少回歸到自我的修行與生命的昇華,不免有

    憾。對此,傳道法師提醒信眾:「佛從不教人為了得到名聞利養,或者

    為達一己私利,而去止惡行善,乃至發為任何的身語行為。」30認為佛

    教講究的是本質價值(Essential Values)、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s)或

    自主價值(Autonomous Values)。

    有鑒於此,傳道法師在教化工作歷程中,往往將弘法、講學的重點

    26 釋傳道,《佛法十講(七):佛法的實踐德目》,頁 19。 27 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項

    中道的實踐德目。 28 同註 26,頁 20-22。 29 同註 26,頁 22。 30 釋傳道,〈法句經講記(二十)〉,《妙心》86 期(2005 年 3 月),頁 4。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46

    聚焦於信眾自身觀念與言行的革新之上。他說:

    一般人所冀求的,常常都是借助宗教儀軌,或者改名字、換方位、

    更變地理風水,而達改變或逃避現生苦果的目的。有些信徒甚至

    還問:「今年犯太歲,點光明燈有沒有效?」簡直將佛教當成保

    險公司一般。不從自身的思想觀念、言行習慣,去做一番佛化的

    革新,卻只妄想在果報上討便宜,這豈不如緣木而求魚嗎?但眾

    生就是這麼顛倒,所以神壇、占卜,才永遠有其市場需求,也永

    遠歷久而不衰!31

    這段話,道出普羅大眾的庸俗與愚昧,同時點撥真正學佛的意義在

    於自身的革新。

    自我革新的義涵有二:一是開發智能,二是淨化自我。傳道法師解

    析說:

    第一是開發我們的智能,將我們的智慧、慈悲、擔當、道德勇

    氣……等等人性中良善的一面,源源不竭地開發出來。以前愚癡

    而不明事理的,現在越學越有智慧了;以前刻薄而沒有同情心

    的,現在越學越有慈悲心了;以前畏畏縮縮、不敢承擔責任的,

    現在越來越能夠獨當一面了。……其次,是使我們的身心得到淨

    化,而不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32

    開發智能,即把人性中的良知良能予以開展、實現出來;自我淨化,

    即自淨其意、清淨自心,以免陷入苦惱與障閡。自我革新,體現出「自

    為完成」、「自我成德」、「自為目的」(end-in-itself)的教育觀。

    31 釋傳道,〈法句經講記(二十)〉,頁 2。 32 同上註,頁 2。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47

    1976 年,時歲三十五的傳道法師,曾寫下一首悟道詩,詩名〈我〉,

    引錄於下:

    由於矇昧的無知,隨順盲目意志的活動,不覺間,把生命帶進了

    認識性的世界!那欲愛美麗的漩渦,挾著貪、瞋、癡的毒素,再

    發為予取予求的佔有行為!從此,三途六道來往!牛胎馬腹亂

    鑽!這強作主宰的苦果,怪得了誰啊!須知,生命原是來去中的

    一個空性呀!朋友!何不大力掀翻那含有無盡錯誤的「我」呢!33

    流暢的文字脈絡,帶出翻然醒悟、銳意革新的自力成佛訴求。成佛,

    是學佛者的終極目標,但實踐則務由切身修行入手。真正的修行,是將

    所「修」學的用之於日常的事「行」,用之於改造我們的身、語、意業;

    將佛法的理論與我們的生命、生活相結合,絕非形式地披袈裟出家,或

    參與共修、早晚課誦、念佛拜懺而已。

    筆者認為,傳道法師將教育的旨趣放在人的自我革新之觀點,極可

    能承自印順導師思想而來。印順導師在 1959 年 11 月 13 日,應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周兆堂所長之邀,赴該所做專題演講。他本其對佛教

    教育所具之特見,說明教育對於「自我革新」之重要。34這可見他們二

    人教育思想遞嬗之跡。

    3、鼓勵側重現緣的熏習與引發

    傳道法師根據佛教「緣起法」35反對宿命論。在他看來,教育的根

    33 釋傳道,〈我〉,收入於宏法寺編,《慈恩拾穗》(高雄:宏法寺,1976 年),

    頁 70。 34 侯坤宏,《印順法師年譜》(台北:國史館,2008 年),頁 190。 35 有關「緣起法」,可參見釋傳道《佛法十講(五):佛法的特質》;該書主要討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48

    本性質,在於鼓勵學生側重現緣的熏習與引發,依循正知正見向上向

    善。他愷切地說:

    依報(環境)或正報(生命)的染淨,引業或滿業的罪福苦樂、

    貧富壽夭等異熟果報,除了往昔的夙因以外,現緣善惡的熏習與

    引發,更是感果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這種緣起無我的動變

    無常法則,才符合佛所垂示的緣起中道正見;才有引人向善、向

    上、向光明、向解脫,或向大菩提的動能;也才能使人依循信解

    行證,以達轉凡成聖的終極目標。否則,盡將一切都推給「前世

    業障」、「定業不可轉」等託辭,終究只能造就出不負責任、自甘

    墮落,又坐失反省改過機會的宿命論者,既損己誤人,又復可悲

    可愍!36

    依傳道法師的觀點,教育工作者應喚醒學生「活在當下」,從聞思

    現緣中的正法而獲得智慧,從熏習、實踐現緣中的服務奉獻而招感福

    報。他說:「往昔已具福慧,固然可慶;而現生勤修福慧,更是可貴!」37

    學佛的理想情況是,個人隨其因緣而向「圓成佛道」邁進,但現實

    上卻多與之脫節。傳道法師喟然興嘆:

    「貪看天邊月,忘卻手中珠。」凡夫往往就在欣羨別人的所有當

    中,忘了其實更應當做的,是就自己不足的部分去充實、去強化、

    去鍛鍊、去淨化;應當做的,是就現有的因緣去把握、去努力、

    去創發、去實踐。38

    論緣起法。

    36 釋傳道,〈記警語懷師恩〉,《妙心》86 期(2005 年 3 月),頁 26。 37 同上註,頁 26。 38 釋傳道,〈從解行相資談人菩薩行〉,收入於佛教弘誓學院編,《人間佛教解與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49

    努力填補自己在現實與理想中的差距,以緣起法來觀照,方為學佛

    的真諦。他說:

    佛法是從日常的現實中體驗的,並非純理論而已,遇到順境、逆

    境、成功、失敗,皆以緣起法來觀照,自然能了解成功是眾多因

    緣和合而成,而非一己之力所能為,如此就不會驕慢,而能懷著

    報恩之心回饋眾生;失敗時絕非單一因素使然,一旦明白因緣,

    自然能不苦惱,不頹喪,不怕失敗的打擊,而勇敢地再出發。39

    日常生活如理思維,如實做作,便是「緣起中道」的人生。

    傳道法師強調現緣的熏習,與印順導師的教育觀亦相符應。印順導

    師謂:

    釋尊有云:「吾為汝說過去、未來,不知信不信,且為談現在。」

    準此意以讀「釋尊本教」,則於十方世界談此土,三世時劫重現

    在,一切有情詳人類。即此土、此時之人類以明世間之淨化可也,

    豈必「動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哉!」40

    佛關注的是此時、當前之人,不是過去或未來。印順導師又說:「真

    正的佛法是講現身修菩薩道。」41他剖析道:

    世間的一切問題都是自我的問題,這個自我問題其實就是一個

    行──第九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論壇論文集》(桃園:佛教弘誓

    學院,2010 年),頁 172-173。 39 釋傳道,《佛法十講(五):佛法的特質》,頁 44。 40 釋印順,《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出版社,1990 年),頁 41-42。 41 邱敏捷,〈參學記——隨訪印順導師〉,《留住蓮音》(台北:法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3。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50

    「我執」,而且儘管知道別人比我們好,但內心仍會說「你有什

    麼了不起」。而且人從年輕到老,其實變化就很大,可是眾生還

    隱隱約約的認為有一個不變的我在,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於是紛

    爭不斷,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世間的爭執還是會持續不斷。沒錢

    的苦惱,有錢的快樂了嗎?沒名的苦惱,有名的快樂了嗎?……

    所以,真正學佛修行,要勘破煩惱的根本──「我執」,在生活

    的行為中有所改善,才談得上開悟。42

    印順導師、傳道法師一脈衍傳下來的人間佛教關注的正在此。

    (二)多元的教育內容

    一般的佛教道場所辦理的弘法活動與教育講座,概以佛教經典之講

    論、佛教教義之解說為主。傳道法師主持的妙心寺,兼顧內學與外學,

    除了弘宣佛法之外,更大量引入生活實用性高的成長教育講座,以享廣

    大信眾,呈顯多元化、實用化取向。

    就佛法的弘傳言,傳道法師自 1979 年起,即在妙心寺陸續開設佛

    學班,以建立信眾之正知正見。曾開班研習之課程,計有:《佛法十講》、

    《學佛三要》、《佛法概論》、《以佛法研究佛法》、《成佛之道》、《印度之

    佛教》、《中觀今論》、《中觀論頌講記》、《雜阿含經》、《阿含要略》等,

    於正法的弘揚,可謂不遺餘力。還有,他更於 1999 年成立了「妙心人

    間佛教研修院」,積極弘揚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師資陣容除了傳道

    法師本人之外,尚有這領域學有專精之學者,諸如見岸法師、藍吉富

    (1943 年-)、陳玉女(1962 年-)、呂勝強(1952 年-)、莊春江(1955

    年-)、邱敏捷等。該研修院課程包括:《原始佛教》、《大乘佛法》、《印

    42 邱敏捷,〈參學記──隨訪印順導師〉,頁 22。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51

    度佛教思想史》、《中國佛教史》、《妙雲集導讀》、《印順導師的佛教思

    想》、《成佛之道》、《以佛法研究佛法》、《人間佛教概論》、《佛在人間》、

    《學佛三要》、《攝大乘論講記》、《大乘起信論講記》、《初期大乘佛教之

    起源與開展》等。

    傳道法師除了在妙心寺長年駐錫弘揚佛法外,也經常受邀到南北各

    地道場舉辦之佛學班、佛學講座、佛學院或佛學冬、夏令營及海外弘法,

    更經常應邀到各佛教道場講授佛教經論。例如,他於 1980 年起至 1989

    年,在新營建國廣播電臺弘法佈教,開講的內容有︰《學佛三要》、《正

    信的佛教》、《藥師經講記》、《金剛經講記》、《般若心經講記》、《成佛之

    道》、《佛教聖典》、《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諦觀全集選講》

    等。43另如,1973 年至 1997 年間,他應聘到高雄市宏法寺開課,先後主

    講《八大人覺經》、《佛法概論》、《學佛三要》、《唯識學探源》等。再如,

    自 1974 年至 1991 年間,他亦應台南市德化堂之請,陸續主講《成佛之

    道》、《法句經》、《佛學入門手冊》、《勸發菩提心集》。還有,1988 年至

    1991 年間,他也應邀到高雄市興隆寺講授《學佛三要》、《成佛之道》、《佛

    遺教經》、《戒律學綱要》。最後如,1995 年至 2003 年間,嘉義市妙雲蘭

    若聘請他講授《性空學探源》、《中國佛教史略》、《中國禪宗史》、《佛法

    是救世之光》、《教制教典與教學》、《無諍之辯》、《中觀今論》、《中觀論

    頌講記》等。44由這些可看出,傳道法師弘揚佛法層面之廣,以及受歡

    迎之一斑。

    傳道法師宣講佛法,有一特色是:他對於信眾似是而非的說法與作

    43 闞正宗、卓遵宏、侯坤宏訪問,《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傳道法師訪談

    錄》,頁 375。 44 同上註,頁 406-411。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52

    法,往往提出檢討並加以評破。例如,他講「苦的根源」是愛欲與邪見

    的引發,其中人的愛欲可分為自體愛、境界愛及後有愛。談到「後有愛」,

    他檢討並評破一般人處理「後事」的錯誤觀念和陋習,摘錄三例於後:

    例一:

    由於人們對死的邪見與執著,因而產生許多問題。有的人雖然念

    佛,一面卻在為亡者燒冥紙、燒庫錢、請道士、牽亡魂,殊不知,

    人死後不一定是墮入餓鬼道的。45

    例二:

    有人說,在未斷氣之前,要先將衣服穿好,否則亡者得不到。事

    實上,人死後就算再生為人,也不可能穿前生的衣服,否則,一

    定難產!如果轉世投胎為牛,則穿一世牛皮,也不必穿衣服,不

    是嗎?46

    例三:

    有人說,死後要經過八小時才能移動,待神識完全離開身體,否

    則死者會痛苦,一旦起瞋恨心,就可能會下地獄或投胎為蟒蛇、

    猛虎。一些佛教徒聽了以後,對於逝世的親人都不敢動。殊不知

    第八識屬於「無覆無記」攝(屬非苦、樂的捨受),縱使未離身

    也不會起貪瞋啊!我們常稱南傳佛教是小乘佛教,但是在屬於南

    傳佛教國家內之佛弟子,他們願意在死後將眼角膜或器官捐出

    來,而自稱大乘佛教的佛弟子,卻很少人這麼做,這都是因為上

    45 釋傳道,《佛法十講(二):佛法的目的》(鳳山:法喜出版社,1989 年),頁

    33。 46 同上註,頁 33。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53

    述觀念偏差所致之顛倒。47

    上面這些評騭與批判,對於民眾之偏差觀念及似是而非之作法,當

    有振聾發聵之教育作用。像這類針對人們偏差、錯誤的觀念加以針砭的

    弘法內容,在《佛法十講》以及《妙心》雙月刊各期所載傳道法師的宣

    講或開示記錄,不勝枚舉。這些論點,猶振覺世之金聲,初機者為之心

    開,上根者為之首肯。

    佛法之外,其他實用性強、與信徒身心及生活密切有關的教育講

    座,尤為傳道法師所關注和投入。自 1992 年傳道法師綜理妙心寺寺務

    迄今,每個月都假妙心寺文教大樓舉辦一次「成長教育講座」,參與者

    每次都在百人以上。此一講座之主題皆是生活性、實用性極高的課程,

    列舉下面數例為證:

    其一,2009 年 9 月 15 日(星期六)晚上 7:30 至 9:30,聘請台

    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陳淑華老師主講「拒絕電磁輻射──給

    孩子全方位的防護」。不可否認的,台灣步入資訊社會有年,人們日常

    生活中電磁輻射源幾無所不在。包括極低頻的變電箱、射頻的廣播電

    臺、手機、基地臺、無線網路等,在在造成環境健康風險的增加。本次

    的演講內容有:電磁輻射源分類解析、兒童使用手機問題、電磁輻射風

    險與防護、如何打造健康安全環境等。這些內容,提供了各年齡層的信

    眾極珍貴的教育資訊。

    其二,2009 年 11 月 7 日(星期六)晚上 7:30 至 9:30,聘請高

    雄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林育德醫師主講「失智症的早期症狀與治療」。

    我們知道,台灣已是一個高齡化社會,老人失智症是當前與未來重要的

    醫療、照護及經濟的問題。該演講內容,針對阿茲海默氏症及血管性失

    47 同註 45,頁 33-34。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54

    智症等造成老人失智的疾病,如何早期發現、診斷、治療,以延緩症狀

    惡化速度,多所說明,這對於眾多妙心寺的中老年信眾而言,當有莫大

    之助益。

    其三,2010 年 4 月 24 日(星期六)晚上 7:30 至 9:30,聘請台

    灣首位獲美國認證的園藝治療師黃盛璘老師主講「植物的療癒力量──

    淺談台灣園藝治療」。我們聽說過音樂治療、繪畫治療,至於園藝治療

    確是新鮮事。本講座主要介紹園藝治療之療效及運用等。園藝治療的原

    理,在於透過種植和製作與植物攸關的園藝活動,來改善人的身、心、

    靈狀況。對象包括老人、小孩、智障者、行動不便者、精神障礙者,甚

    至還可以幫助受創的家暴婦女。因此,它可以作為身體的復健,可以做

    為心理的安撫,更可以做為一種生命教育。由於園藝治療活動淺易而經

    濟,很適合普羅大眾加以運用、推廣。

    (三)多樣的教學方法

    傳道法師的教育對象,既多為散佈各地的出家僧尼、公教人員和普

    羅大眾,為了將佛法的正知正見普遍授與這些不同地區、職業、教育背

    景、人格、年齡、性別的人,他乃採取多樣的教學方法來適應學習者的

    個別差異。其主要教學法有如下七種:

    1、旁引譬喻法

    大體而言,教學卓越的教師都能在教學歷程中旁引譬喻──藉彼喻

    此,以利學生學習。《禮記.學記》云:「能博喻,然後能為師。」48《論

    語.雍也》言:「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49《論語‧子罕》載:

    48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年),頁 888。 49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 年),頁 92。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5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50另〈述而〉載:「子曰: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51凡此可見孔子是一位善用比喻

    的教育家,其旁引譬喻深入淺出,並含有許多耐人尋味的哲理。

    至於佛陀之善於運用旁引譬喻法,可與孔子相比美。《百喻經》中

    即有不勝枚舉之範例。玆舉其中「愚人食鹽喻」如下: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

    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

    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譬彼外道,

    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或經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餓,

    無益於道。如彼愚人,以鹽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復

    爾。52

    此外,在《佛遺教經》、《妙法蓮華經》和《四十二章經》等經典上的許

    多比喻,表明了微妙的道理,也很令人深省和感動。53

    同樣的,傳道法師平日談話也經常應用譬喻來說明道理。例如,有

    一回,邱敏捷與他在雲水堂外菩提樹下泡茶談話中,傳道法師說:「世

    間事,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奉獻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是害己,如果超

    過對方的需求則害對方,例如小樹只要一杯水,多了就會腐爛。」54又

    50 同上註,頁 113。 51 同上註,頁 97。 52 僧伽斯那撰,求那毘地譯,《百喻經》,《大藏經》冊 4(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8 年),頁 543。 53 陳柏達,《佛陀與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較》(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 年),

    頁 86-87。 54 邱敏捷,〈「結緣」與「攀緣」——與傳道法師對話錄之四〉,《妙心》113 期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56

    如他在論說慧學是佛教異於其他宗教的殊勝所在時說:

    唯有智慧,方能超越煩惱。佛陀在未成道時,曾參訪印度的外道,

    外道修定也能入定,雖然也能去除部分煩惱,內心也可獲得極微

    妙、極自由的境界,但因缺少如理的智慧,不能從根解決問題。

    一旦出定定力消退之後,當外境現前,依然會起煩惱,根本的無

    明與我執也未能滅除,猶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的情

    形。55

    這些譬喻,淺顯易懂,生動有效。

    佛法以因緣為立義大本,有所謂「三重因緣」──果從因生、事待

    理成、有依空立。果從因生,從事相切入,指事物相關的因待性;事待

    理成,從理性思維探討,指事物序列的必然性;有依空立,從事理、性

    相的相即不二觀察,指事理因果所依的空寂性。因緣論其實深奧不易理

    解,傳道法師為了讓信眾明白,於是轉引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做了

    下面淺喻:

    如造一間房子,房子即是存在的。但房子的存在,要從種種的

    ──木、石、瓦、匠人等因緣合成,這是「果從因生」。房子有

    成為房子的基本原則,如違反這房屋的原則,即不能成為房子,

    這就是「事待理成」。房子必依空間而建立,如此處已有房子,

    那就不能在同一空間再建一所房子,這譬如「有依空立」。56

    (2009 年 9 月),頁 9。

    55 釋傳道,《佛法十講(五):佛法的特質》,頁 33。 56 釋傳道,〈佛法十講講義(四)〉(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2010 年,未出版;

    資料由傳道法師提供),頁 2。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57

    本來晦澀難懂的因緣法,經他簡淺之比喻說明,相信一般人應能迎

    刃而解了。此一旁引譬喻,由眾人熟知的、具體的房子建造去認識、瞭

    解未知的、抽象的三重因緣理論,符合現代教育學「由既有認知結構為

    基礎去吸收新教材」、「由具體到抽象」、「由近及遠」、「由已知到未知」

    等之教學原理。

    2、實例分析法

    教學過程中舉社會上實際發生的事件,作為分析、討論的案例,往

    往可收觀察、警惕之效。傳道法師在弘法講學時,常常透過現實社會發

    生不久的實例分析來闡明道理。大約是 1987 年間,他有一次講授「戒

    學」,提到「不妄語」、「不惡口」時,配合實例說:

    社會、家庭是否和諧,不僅應做到潔身自愛、清淨心意,合理的

    語業是很重要的因素。語業包含了語言、文字等,其流傳既廣而

    長久。前些日子,花蓮一位耳鼻喉科醫生,因為隨意向外發表「吃

    鴨肉會罹患鼻癌」的消息,使得全台灣養鴨人家破產。雖然,後

    來經這位醫生更正道歉,也於事無補,為時已晚!俗云:「利刀

    傷人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因此,人與人相處,應當要謹

    言慎行。57

    醫生向來具有醫學、病理學權威,一般人遇有疾病治療問題,總是

    依他們的意見而行。上面這一醫生先前未經充分驗證的意見發表,當然

    很快帶來社會影響作用。傳道法師舉此實例說明「不妄語」,應是很適

    切的。

    另一次是講授「慧學」,提到親近善知識──從師問學而起聞、思、

    57 釋傳道,《佛法十講(六):佛法的綱要》,頁 14-15。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58

    修三慧,進而覺證真理。傳道法師說:

    聽聞佛法的過程中,並非照單全收,要分辨思維,屬於合理的、

    正確的才聽從接受。……曾經有位剛由日本回國,定居在屏東的

    小姐,回國後就受了三皈依。有一天,他在家裡看經書,遇到一

    位在家居士(自稱金剛上師),對她說她很有善根,希望她能布

    施助印佛經。她很發心的將價值一兩多的金子布施出來,這位上

    師又對她說:「妳今日能遇到我,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只要妳肯

    獻身就能修雙身法。佛經上記載,釋迦牟尼佛能為法忘軀,犧牲

    生命……。」幸好這位小姐當時並沒答應。上面那位居士,就是

    所謂惡知識,其在台北某密宗的精舍,因行為不檢被開除密教的

    資格,現在住在南部某道場,據說毀在他手裡的女子,將近千人

    之多。58

    傳道法師用此一實例警示信眾:在參學佛法之際,須明辨善惡知識,有

    所揀擇才是。

    3、當面直指法

    傳道法師學正有見,言讜而意,說他是「一代直聲」並不為過。對

    他有長期深入認識的開證法師曾言:「他(傳道法師)求法的精神與處

    事的態度,是秉持『依法不依人』的原則;唯言談中,每因仗義直言而

    缺乏圓融。」59同樣的,與傳道法師一起致力於弘揚印順導師人間佛教

    思想的昭慧法師也有相近的觀察──「富於草根氣息,敢做敢言。」60「仗

    58 釋傳道,《佛法十講(六):佛法的綱要》,頁 44-45。 59 釋開證,〈人間佛教的的實踐者──傳道法師〉,頁 1。 60 釋昭慧,〈中青代「弘印」法將的龍頭老大──傳道法師〉,頁 5。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59

    義直言」、「敢做敢言」,頗能刻劃傳道法師的人格特質。

    對於這一點,傳道法師是自陳不諱的。他說:

    一個人,可以從正面來說他的為人很含蓄、很有修養、處事很圓

    融,也可以從負面來說他沒有是非、怕得罪人、缺乏道德勇氣。

    一般而言,說真話,大多數的中國人、華人都不高興,會認為你

    的涵養不夠、不夠圓融,當然,被點名的人更是不高興了。但是

    站在佛法求真的主張,我卻常常選擇說真話。61

    傳道法師的《佛法十講(六):佛法的綱要》載:有位大專生,無

    論齋戒,或是精進佛七他都參加,因為長得一表人才,所到之處必定引

    女眾注意,由於無法克制自己的欲念,私生活遂為混亂。有一次他在大

    眾中問傳道法師說:「在《大藏經》中佛言唸一句佛名,可以消除八萬

    四千大劫生死重罪。」傳道法師立刻直斥:「邪知邪見!」62當下這位青

    年很慚愧地低下頭。傳道法師表示,像這位學生牽強附會,曲解佛義,

    還自以為是的情況,當然不可再以「唸佛一句滅八萬四千大劫重罪」寬

    恕他,反而須加以痛責。63

    筆者記得曾先後帶二位朋友到妙心寺參禮傳道法師。一夥人在雲水

    堂旁菩提樹下坐著對話,這二位朋友可能是習慣使然,他們坐的時候,

    一開始都是背部斜靠著大椅子。傳道法師看了不說別的,而先當面嚴肅

    地予以糾正,告訴他們這種坐姿非但有失莊重,同時會損傷脊椎,二人

    便端坐起來,近一個鐘頭的晤談,再也不敢斜靠。其中有一人從此不再

    61 闞正宗、卓遵宏、侯坤宏訪問,〈自序〉,《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傳道法師

    訪談錄》,頁 1。 62 釋傳道,《佛法十講(六):佛法的綱要》,頁 48-49。 63 同上註,頁 49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60

    造訪妙心寺,或許是懾於傳道法師的當面直指而感到氣餒吧!

    傳道法師的當面直指,並非苛求,更非存心要對方難堪。我們知道,

    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若得宜合理,不僅有利於身心健康,而且

    能使修學順勢進步。佛法有所謂「四威儀」,即「行如風,立(住)如

    松,坐如鐘,臥如弓」。上面傳道法師的教導,即教示「坐如鐘」。他在

    《佛法十講(八):學佛行儀》一書中,引《大明三藏法數》:「加趺宴

    坐,諦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如法而坐也。」作了

    下面疏解:「亦即坐時,應將精神統一、身心放鬆,由後觀之,彷如大

    鐘一般穩定,切不可坐姿前頃後仰、左右倒斜,並應心存正念而坐,觀

    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儀之相。」64由此可見,傳道法師的教誨,是

    契理契機的。

    4、問答討論法

    傳道法師重視師生問答互動歷程中彼此的交震互發。他針對提問者

    或請益者的疑難、困惑、成見等,加以解構、辨正、講解、疏通、闡明,

    使信徒許多牽纏不清的習聞舊見,得一條達之剖析。此處略舉三例為證:

    其一,1968 年,有一女信徒寫一書信向傳道法師提問:「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出家寧非陷於大不孝?」傳道法師回信答說:

    沙門剃除鬚髮,捨俗出家,絕嗜除累,以全令德;立身行道,以

    化群冥;其視芸芸眾生,等如親眷,欲以「無緣之大慈,同體之

    大悲」,遍施法雨,使歷世冤親,咸得誕登彼岸,其心量之廣,

    豈世俗生事死葬之孝,所得而方其萬一哉!65

    64 釋傳道,《佛法十講(八):學佛行儀》(鳳山:法喜出版社,1990 年),頁 46。 65 釋傳道,〈答友問〉,宏法寺編,《慈恩拾穗》,頁 76。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61

    論理清晰明暢,將出家的意義,簡潔有力地闡析出來。

    其二,1985 年,有位年輕的出家人,由北至南一路到處參訪。有一

    天參訪到妙心寺來,他說看到妙心寺的上空毫光閃爍、瑞相萬千。傳道

    法師對他答說:「你看錯了,妙心寺上空的光,是後面鐵工廠焊鐵時發

    出來的,並不是妙心寺會發光。」這位年輕出家人又問:「那裡有開悟

    證果的聖人?」傳道法師反問他:「你開悟證果了沒有?」那人搖搖頭

    說沒有,傳道法師接著回應說:「要知道別人有沒有開悟證果,首先要

    自己已經開悟證果,才能知道別人的境界。就如同懂得詩的人,才會欣

    賞詩是一樣的道理。」66這可見傳道法師不僅善於證之事實,而且長於

    運用詰問使迷者自識其謬,徐而曉諭以啟發之。

    其三,2008 年中秋節前夕,邱敏捷到妙心寺向傳道法師請益,她問

    《金剛經》「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

    心不可得」的佛理。傳道法師引用禪宗公案中唐朝著名禪師德山宣鑑

    (782-865 年)到南方求法的故事67來討論,並加以解說:

    所謂「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方便設施,包括「方位、時間、

    空間、數字」等等都是假名安立。比方說:一百袋麵粉,從第一

    袋編碼到第一百袋,您能說一百比一大嗎?所以說一即一切,一

    切即一,是有道理的。……「戒定慧」三學具足,進而破我見,

    在日用中離於染著,……悟「三心了不可得」而證解脫自在。68

    66 釋傳道,《佛法十講(一):佛法的根本內容》(鳳山:法喜出版社,1989 年),

    頁 15-16。 67 詳見邱敏捷,〈「三心了不可得」──與傳道法師對話錄之一〉,《妙心》108

    期(2008 年 11 月),頁 21。 68 邱敏捷,〈「三心了不可得」──與傳道法師對話錄之一〉,頁 21-22。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62

    聽完,邱氏表示:「(傳道)師父信口道來,聞之歡喜,信受而回。」69

    問答討論法,也是孔子和佛陀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他們往往依據

    學生的個性、需要,以及疑難所在作適應的回答。例如顏回問仁,孔子

    答以「克己復禮」;70仲弓問仁,則答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71樊遲

    問同一問題,孔子另答以「愛人」。72此謂之因材施教,同樣的教學原理

    也見於佛陀。當舍利弗發了成就無上智慧的道心時,他問佛陀應該怎麼

    辦,佛陀告訴他:「應離一切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當大樹緊那

    羅王表示自己已發成就無上智慧的道心,請教佛陀宜如何達成願望,得

    到的答案是:「發於三界最勝之菩提心,能除煩惱,即成就菩提。」73

    5、隨機點撥法

    傳道法師平日晤談隨機點撥,所向信服。例如:有一回,邱敏捷與

    他共同欣賞《朱玖瑩書法選集》時,翻閱到「松濤在耳遠彌靜,山月照

    人清不寒」一聯,傳道法師馬上說:「幫助別人不要給人家壓力,就如

    『山月照人清不寒』一樣。」74緊接著,對於玖公祝賀書畫家馬壽華(1883

    -1977 年)「猗猗紙上清流影,落落胸中太古風」的詩句,傳道法師倒

    背如流,且應機說:「不要想煩惱,閒下來背背詩文,咀嚼其中的道理,

    內心自然和諧、豐富。」75這些是他典型的隨機點撥法,令人印象深刻。

    邱敏捷〈應機教化──傳道法師〉一文,寫她長期親炙傳道法師的

    69 同上註,頁 22。 70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頁 131。 71 同上註,頁 132。 72 同上註,頁 139。 73 陳柏達,《佛陀與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較》,頁 92-93。 74 邱敏捷,〈「結緣」與「攀緣」──與傳道法師對話錄之四〉,頁 8。 75 同上註。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63

    一些心得與感受。文中指出,傳道法師「是善待眾生的宗教師,『叩之

    以大則大鳴,叩之以小則小鳴』,一點都不囉嗦,也不留情面,總是如

    實、如理又如分的剖析疑竇,為信眾釋憂解惑。」76又說,傳道法師是

    「善知識」,「隨時提醒」,讓她「知道人生還有一條不同於世俗、不共

    於紅塵的大道,為人生提供另一層次的思維。」77「隨時提醒」,「總是

    如實、如理又如分的剖析疑竇」等,說明了傳道法師善於隨機點撥,聞

    者爽然。

    傳道法師隨事舉示,提關啟鑰,中人心髓,他常借自己被譏「一口

    狗牙」的故事,應機指授「重實力、不看外表」的道理。2010 年 1 月

    17 日上午妙心寺舉行「慈恩護法會新舊會長交接典禮」,有一來賓致詞

    說:「(我)沒什麼(社會)地位,……但(傳道)師父並沒有瞧不起我,

    還是那麼疼惜我。」78傳道法師接著即以「狗牙」軼事回應,節引如下:

    剛才田老師說他沒有地位,這不簡單,……有做校長的能力而沒

    有做校長這才是難,一個人有錢有勢又有地位但沒架子才可

    取。……有實力不管在哪個角度、那個職場都是典範,不一定是

    領導者,這才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我剛來妙心寺時,有一個

    住持,在用餐時,對著賓客挖苦我,他說:「我們這個(傳道)

    法師允文允武,……唯一的缺點是牙齒長得像狗牙,若用鐵鎚把

    暴牙敲掉,重新鑲整齊,就比較會有吸引力。」……若學佛修行

    的人都只重外表,就會淪為「外貌協會」的會員,只重外表那就

    76 邱敏捷,〈自序〉,《留住蓮音》(台北:法界出版社,2000 年),頁 7。 77 邱敏捷,〈參學記──隨訪印順導師〉,頁 19。 78 吳淑蘭,〈妙心寺慈恩護法會新舊任會長交接典禮記實〉,《妙心》116 期(2010

    年 3 月),頁 33。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64

    麻煩了。79

    他講這個故事,是要告訴大家看自己或看別人,不要只重包括社會

    地位、五官面貌等之「外表」。對自己而言,要充實自己,有實力,自

    可超越自卑感,進而變化氣質,則信心、堪能性自然呈現。80

    傳道法師之隨機點撥,極可能受到孔子和佛陀的影響。孔子和佛陀

    皆擅長因時、因地、因事點化學生。這種範例,在《論語》及佛陀傳記

    中極易見到。《論語‧述而》載:「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唯我與爾有是夫。』好勇的子路見孔子贊許顏回,也就搶上來說:「子

    行三軍,則誰與?」孔子隨機教誨子路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

    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81佛陀也經常隨機施教:

    有一回,佛陀和難陀經過市場,佛陀請難陀到魚店內用手摸一摸舖在腐

    爛了的魚上的茅草,然後說:「難陀!你可以嗅你的手,看看是什麼氣

    味?」難陀聞後答以「腥臭難聞」。佛陀隨即開示:「若人親近惡知識,

    交惡友,雖然時間甚短,也會因此感染惡習。」82隨機教導,循循善誘,

    頗能迎機啟沃。

    6、陪同參訪法

    傳道法師深知「欲盡學問之道,以多參訪為貴;欲收參訪之效,以

    蓄學問為先」,重視「寓教育於參訪」的原理,契合現代重啟發斥填鴨

    的教育主張。為何要親近善知識?主要理由自然是善知識可以啟發我們

    的智慧,讓我們有正知正見。

    79 吳淑蘭,〈妙心寺慈恩護法會新舊任會長交接典禮記實〉,頁 36-37。 80 同上註,頁 37。 81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頁 95。 82 陳柏達,《佛陀與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較》,頁 64。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65

    傳道法師先後帶領友人、門生、信眾參訪廣欽老和尚、印順導師。

    前者在平時待人處世都不擺架子,甚至名滿全臺後仍照常講實話,包括

    自己的糗事。後者則是德性既高具富有博大精深的佛學思想的善知識。

    兩人都沒有花招,不說怪力亂神,不顯神通。83傳道法師說:「我從印老

    身邊所獲得的,比在廣老那邊還要多。佛經說父母有生身之恩,印老則

    是法身慧命的再生父母。」84這勾勒出他對印順導師的敬仰和推崇。

    以下依年代順序條列傳道法師帶領友人、信徒參禮、請益印順導師

    的經驗:

    (1)1995 年 6 月 13 日,為中央研究院謝清俊、莊德明等人引見印

    順導師,並為印順導師解說電子佛典概念。85

    (2)1996 年 6 月 9 日,陪同正在撰寫《印順佛教思想研究》博士

    論文的邱敏捷,到臺中華雨精舍深度訪談印順導師。86

    (3)1998 年 4 月 5 日,陪同開證法師、心淳法師、陳玉峰(1953

    年-)、邱敏捷及台南信眾一行人到華雨精舍向印順導師請教佛法問

    題。87

    (4)2000 年 12 月 14 日,偕同顏尚文、雷通明及高雄信眾一行人

    到嘉義妙雲蘭若,請教印順導師有關佛教思想與律制的問題。88

    (5)2002 年 4 月 24 日,偕同佛教團體代表到臺中華雨精舍,恭祝

    83 闞正宗、卓遵宏、侯坤宏訪問,《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傳道法師訪談

    錄》,頁 139。 84 同上註,頁 140-141。 85 同上註,頁 139。 86 侯坤宏,《印順法師年譜》,頁 379。 87 邱敏捷,《留住蓮音》,頁 26-30。 88 侯坤宏,《印順法師年譜》,頁 396。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66

    印順導師九七嵩壽。89

    (6)2003 年 3 月 31 日,陪同昭慧法師、性廣法師(1963 年-)、

    張章得及參與第四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兩岸學術研討會學者參謁印

    順導師。90

    (7)2004 年 3 月 18 日,陪同自美返國的超定法師等四眾弟子參謁

    印順導師,並請問有關《中國禪宗史》疑義。91

    陪同參訪法之教學效果顯著,此可從 1996 年 6 月 9 日及 1998 年 4 月

    5 日,邱敏捷兩次隨同傳道法師參訪印順導師之後寫下的〈參學記──

    隨訪印順導師〉及〈生活修行之旅──參訪印順導師〉兩文得到印證。

    茲節引如下:

    其一:

    我有幸隨同傳道師父北上臺中華雨精舍,謁見印順導師。這是我

    期盼很久的日子,因緣具足,滿心歡喜地親睹印老的道行風

    采。……我由衷的敬重出家人,不管是在寧靜的佛寺中,或在繁

    擾的城市裏,「出家人」從修行中輻射出來的慈悲、瀟灑與自在,

    不是世間學中可學可尋的。……這一次參訪,令我深切感受到印

    老那種無我與慈悲的佛教精神。92

    其二:

    再一次見到印老,內心無比歡喜。簡樸的精舍,乾淨的小庭院,

    89 闞正宗、卓遵宏、侯坤宏訪問,《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傳道法師訪談

    錄》,頁 147。 90 同上註,頁 151。 91 同上註,頁 169。 92 邱敏捷,〈參學記──隨訪印順導師〉,頁 19-20。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67

    與台灣其他專門在蓋大寺院的道場,截然兩樣;已屆九十三歲高

    齡的印老,依然神采奕奕,雙眼炯炯,清瘦的臉龐充滿了祥和之

    氣,體道的風範展露無疑。……一開始,印老簡單的開示了幾句,

    他說:「學佛要發菩提心」,要關懷社會;「學佛是用來反省自己」,

    不要自以為是,以為自己都是對的。自己身心一天天的清淨,清

    淨就自在,也可以利益人群。這就是印老在書中常說的,學佛不

    外自利利人。……他說佛法是宗教,宗教不是說說而已,其受用

    處就在個人的實踐與體證,沒有體證,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那只

    是說食數寶。……訪印老,給我這點深層的感受。93

    邱氏上面這些珍貴的心得與感受,若沒有隨同傳道法師到華雨精舍參

    禮、親炙印順導師的人格風範,這些感化作用,是不容易落實或彰顯出

    來的。所云「能得到善知識的指引是我們最大的福報」即此之謂。

    7、網路影音法

    定期及駐點的現場講學與弘法,可收面對面實際親聆的教學效果,

    其效果包含:現場講述所得之清晰而深刻的心得與感受,以及透過多向

    交流、意見溝通而深化問題的討論與澄清等。唯定期及駐點講授的方

    式,並不能符應每一個人的需求。遠地或忙於工作與家庭日常生活的信

    眾,經常因交通遠隔或無法撥出固定時段充電而錯過到場聆聽的機會。

    所幸,這個遺憾,在一年前已獲得了解決。2009 年 12 月起,「傳道

    法師弘法影音」正式上線,主動提供傳道法師弘法講經之精闢影音資

    料,為人們提供一個增長見聞、拓展生活視野的補給站。其方法是:上

    網進入「妙心全球資訊網」,網址是:http://www.mst.org.tw,點選「傳

    93 邱敏捷,〈生活修行之旅──參訪印順導師〉,《留住蓮音》,頁 27-30。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68

    道法師弘法影音」項目,即可毫不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而隨時隨地可

    觀看傳道法師精采的演講。

    目前該網站已上傳的講題計有下列各項:

    1.佛法概論的道次第 2.往生淨土論講記

    3.人間菩薩行者──印順導師 4.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

    5.神會與壇經 6.太虛大師菩薩心行的認識

    7.教育與淨化 8.中國禪宗史評介

    9.從佛教的觀點看台灣經濟 10.中道德行

    11.般若經講記 12.談印順導師思想與人間佛教

    13.談宗教徒的社會責任 14.台灣諺語

    15.從菩薩精神談社會關懷的實踐 16.從社會問題談宗教信仰

    17.解脫與神通 18.從學佛談懺悔業障

    19.藥師佛的十二大願 20.重新出發

    21.從信仰本質看台灣宗教 22.台灣佛教的願景

    23.佛典簡介 24.人間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25.社區教育與正信佛教 26.宗教的內修與外弘

    27.向近代的佛教大師學習 28.佛法的教育

    29.生活與淨化 30.般若心經講記

    31.從阿彌陀佛聖誕談往生淨土與創造淨土

    32.從社會事件談宗教信仰的態度與責任

    (四)務實的道德實踐

    知行關係是中國教育哲學一個重要範疇。佛教文化,其理想人格是

    成佛,而成佛的理想實現,最終又要落實在道德實踐上,所以「行」在

    佛教教育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69

    傳道法師認為,道德實踐高於道德理論,表現出務實不尚空言的特

    點。他徵引明末憨山大師(1546-1623 年)94〈空費徒然歌〉:「學道容

    易悟道難,不下功夫總是閑,能信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也徒然。」95做

    了下面論說:

    佛教以高深的理論為基礎,嚴謹的思想為原動力,透過實踐,將

    理論運用於日常生活,提高生活品質,使身心昇華淨化,終極目

    的在於自他圓滿、世界莊嚴。因此,佛教特重於實踐,不僅要有

    信心、悲願,還要去理解、實踐,也就是所謂的信、解、行、證。

    否則,即使知道高超奧妙的真理,若無親自去體會、實踐,也是

    枉然。96

    他強調:唯有將深切的信解,落實在身語意的正行,才算得上成就真實

    的正知見;否則知而不行,即有違宗教的本質。97此對躬行實踐的強調,

    於吾人學佛、受教育成長歷程上,有著深切含義。

    至於眾生實踐體證真理的德目,依佛所開示即是中道。傳道法師指

    出:

    佛陀在《中阿含卷四三‧拘樓瘦無諍經》明確宣示:「莫求欲樂,

    極下賤業,為凡夫行,是說一邊(極端)。亦無求自身苦行,至

    94 憨山大師,即憨山德清,南直隸全椒人,俗名蔡德清。年十二祝髮於金陵古

    長干寺,長入五臺山,後住曹溪演法,一日浴罷,焚香危坐而逝,年七十八。

    嘗有採珠開礦使入粵,過曹溪,憨山徐與言利害,由是罷採,粵人誦其德。

    著有《夢遊集》。 95 釋傳道,《佛法十講(七):佛法的實踐德目》,頁 9。 96 同上註,頁 8-9。 97 釋傳道,〈法句經講記(二十)〉,頁 5。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70

    苦非聖行,無義相應者,是說二邊(極端)。……離此二邊,則

    有中道。」……據此,中道思想的實踐,並非執著於參訪道場、

    親近高僧大德,以及禮佛、誦經、持咒,參加佛七、禪七、朝山、

    灌頂等之數量和形式,而注重於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業的觀照

    反省。98

    這段話顯示中道思想的義涵,並強調實踐中道最主要是將之運用於日常

    生活中,如實地思維,如實地言與行。

    傳道法師以提倡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為宗旨,展現人間菩薩

    悲憫眾生、闡揚正法的人道胸懷。因此除了弘揚正法外,凡有益世間之

    事業,莫不以菩薩之精神積極參與、推動,包括「生態環保」、「政治革

    新」、「社會改造」等活動,成績斐然。

    在「生態環保」方面,妙心寺在傳道法師的領導下,長期從事「環

    境關懷」工作。1987 年,即由法雲慈善會與妙心寺慈恩婦女會、宏法寺

    慈恩婦女會,共同贊助《人間雜誌》企劃製作「淨土的吶喊──台灣生

    態環境和環保的故事」錄影帶。1988 年,揭發某實業排放廢氣、廢水,

    導致當地居民多數死於癌症的汙染事實。為推廣環保理念,傳道法師多

    次邀請學者到寺演說,東海大學林俊義、台灣生態研究學者陳玉峯等

    人,即多次蒞寺演說。1996 年,又假高雄市宏法寺舉辦「佛教與社會關

    懷──生命、生態、環境關懷」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於翌年結集出版,

    擴大社會影響作用。

    在「政治革新」方面,人間佛法強調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工作。

    在現代民主社會運作的過程中,「政治」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傳道法師長期以來本著「人間佛教」關懷社會的精神,積極關心政治,

    98 釋傳道,《佛法十講(七):佛法的實踐德目》,頁 12-13。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71

    1990 年代提倡「淨化選風」活動,1991 年成立「佛教淨化選風促進委

    員會」,1992 年舉辦「反賄選、反暴力萬人簽名活動」。聘請學者專家蒞

    寺開講,希望喚醒民眾,讓台灣的政治早日步入民主正軌。

    另在「社會改造」方面,傳道法師以具體行動關懷弱勢團體。1981

    年發動捐款贊助麻豆普門仁愛之家;1987 年派員到台北縣瑞芳慰訪琳恩

    颱風受災民眾,並致贈慰問金;1993 年反「抓春雞」文化;1981-1991

    年達十年之久,多次到監獄、看守所教誨受刑人等,均有正面的社會作

    用。

    傳道法師重視務實的道德實踐,反對玄談空想,與孔子、孟子、荀

    子、印順導師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論語.為政》載:「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99孔子又在〈里仁〉云:「君子欲訥於

    言而敏於行。」100另《論語.衛靈公》記:「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

    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101

    這可見孔子的思想側重道德踐履。孟子同樣強調理想人格的造就全在於

    道德實踐,在於將自己天賦的善性推及他人。他在〈盡心上〉說:「強

    恕而行,求仁莫近焉。」102與此類似,荀子在〈儒教〉言:「不聞不若聞

    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103

    仍是主張道德實踐是道德理想的最後完成。見解相近,印順導師愷切的

    垂示:「理解佛法而不能見於實際生活,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104他

    99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頁 57。 100 同上註,頁 74。 101 同上註,頁 162。 102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頁 350。 103 荀子著,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普天出版社,1966 年),頁 90。 104 引自釋傳道,《佛法十講(七):佛法的實踐德目》,頁 22。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72

    又說:

    佛法的一貫學程,是以知導行,又以行致知。依知而行,如眼目

    明見,才能舉步前進。而依行致知,如向前走去,才會發現與看

    清前面的事象。知才能行,行才能知。越知越行,越行越知;在

    這樣的學程中,達到徹底的正知,與如實的修行。如佛被稱為「明

    行足」,即是達到了知與行的究竟圓滿。……佛弟子應站穩這一

    立場,去求得世出世間的智慧。105

    知行相資,彼此輔成,彰顯了道德實踐在學佛歷程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傳道法師的德育論,與孔子、孟子、荀子、印順導師諸賢是接軌的。

    四、結語 綜上可知,傳道法師出身台南縣鄉下小農家庭,少年時代因不利的

    客觀環境,僅完成正式的國民學校教育,甚至為謀生計,隻身遠到高雄

    充當工廠童工,度過一段漫長的艱辛的青少年生涯。其後有緣親炙宏法

    寺開證法師,並獲得栽培,入佛學院、佛教研究院深造,進而住持妙心

    寺,得以一展長才。

    馳名於當今台灣佛教界、文化界與教育界的傳道法師,以草根風骨

    及敏利辯才享譽宇內。他致力於弘揚佛陀以至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

    想,在環保議題、社會運動及信眾教化等方面,都有卓越之表現。從教

    育角度探討,傳道法師實為一傑出社會教育家。本文採文本分析法,旨

    在梳理、歸納傳道法師在教育目的、內容、方法及道德實踐諸層面之立

    場與識見,以彰顯其教育觀的特質。本研究發現,在教育目的上,傳道

    105 釋印順,《佛在人間》(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 年),頁 328-329。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73

    法師主張本質的價值,強調培養智慧與慈悲兼備的信眾,重視人的自我

    革新、自我成德,以及側重現緣的熏習與引發;在教育內容上,兼顧內

    學和外學,不但呈顯生活化與實用性取向,同時針對偏差觀念與陋習加

    以評破;在教學方法上,採旁引譬喻法、實例分析法、當面直指法、問

    答討論法、隨機點撥法、陪同參訪法、網路影音法等多樣化方法;在道

    德實踐上,則強調道德力行的重要。

    傳道法師這些教育觀點,與教育史上偉大教育家的思想多所符應,

    其強調本質、內在的教育價值導向,與佛陀的教示、印順導師的教育觀

    都有明顯的連繫,特別是將教育焦點定位在自我革新的主張,予人一種

    自我負責,勇於承擔的自力向上的期求,頗具意義。其旁引譬喻法、問

    答討論法、隨機點撥法也與至聖先師孔子及釋尊等教育家典範,互相輝

    映。而其務實的道德實踐,則接榫了孔子、孟子、荀子、憨山大師、印

    順導師諸賢之優質教育理念。至於他兼重內外學,運用實例分析法、當

    面直指法、陪同參訪法、網路影音法等,亦皆富參考價值。

    參考書目

    一、藏經 僧伽斯那撰,求那毘地譯,《百喻經》,《大藏經》冊 4,台北:新文豐出

    版社,1998 年。

    二、專書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74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 年。

    江燦騰,《當代台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

    究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 年。

    宏法寺編,《慈恩拾穗》,高雄:宏法寺,1976 年。

    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台北:法界出版社,2000 年。

    邱敏捷,《留住蓮音》,台北:法界出版社,2000 年。

    侯坤宏,《印順法師年譜》,台北:國史館,2008 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年。

    荀子著,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普天出版社,1966 年。

    陳柏達,《佛陀與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較》,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 年。

    釋印順,《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出版社,1987 年。

    釋印順,《佛在人間》,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 年。

    釋傳道,《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2001 年。

    釋傳道,《佛法十講(一):佛法的根本內容》,鳳山:法喜出版社,

    1989 年。

    釋傳道,《佛法十講(二):佛法的目的》,鳳山:法喜出版社,1989 年。

    釋傳道,《佛法十講(五):佛法的特質》,鳳山:法喜出版社,1989 年。

    釋傳道,《佛法十講(六):佛法的綱要》,鳳山:法喜出版社,1990 年。

    釋傳道,《佛法十講(八):學佛行儀》,鳳山:法喜出版社,1990 年。

    釋傳道,《佛法十講(七):佛法的實踐德目》,鳳山:法喜出版社,

    1991 年。

    闞正宗、卓遵宏、侯坤宏訪問,《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傳道法師

    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9 年。

  • 傳道法師的教育觀芻探

    75

    三、期刊論文 吳淑蘭,〈慈恩護法會新舊任會長交接典禮記實〉,《妙心》2010 年 3 月。

    邱敏捷,〈「三心了不可得」──與傳道法師對話錄之一〉,《妙心》108

    期,2008 年 11 月。

    邱敏捷,〈「結緣」與「攀緣」──與傳道法師對話錄之四〉,《妙心》113

    期,2009 年 9 月。

    黃文樹,〈台灣當代人間佛教思潮及其在公民教育之作用〉,《高市文獻》

    15 卷 1 期,2002 年 3 月。

    釋傳道,〈法句經講記(二十)〉,《妙心》86 期,2005 年 3 月。

    釋傳道,〈記警語懷師恩〉,《妙心》86 期,2005 年 3 月。

    釋傳道,〈從解行相資談人菩薩行〉,佛教弘誓學院編,《人間佛教解與

    行──第九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論壇論文集》,桃園:

    佛教弘誓學院,2010 年。

    四、其他 江燦騰,〈傳道法師簡歷〉,未出版,此資料由傳道法師提供,1986 年,

    頁 1-3。

    釋傳道,〈自傳〉,未出版,此資料由傳道法師提供,1967 年。

    釋傳道,〈佛法十講講義(四)、(六)〉,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未出

    版,此資料由傳道法師提供,2010 年。

    依梅鏡述,〈小東山妙心寺簡史〉,1973 年,未出版。

    (責任編輯:釋心皓)

  • 法印學報 第一期 2011/10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