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用用 用用用用用用 用用用用用用用 2020-10-01 1
51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Apr 18, 2021

Download

Documents

dariahiddlesto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用故事,进入真实

译文纪实系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10-01

1

Page 2: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目录1、打工女孩....................................................................................................................................42、再会,老北京............................................................................................................................53、江城............................................................................................................................................64、寻路中国....................................................................................................................................75、奇石............................................................................................................................................86、末日巨塔....................................................................................................................................97、两个故宫的离合......................................................................................................................108、无缘社会..................................................................................................................................119、少林很忙..................................................................................................................................1210、穷忙........................................................................................................................................1311、与荒原同行............................................................................................................................1412、最后的熊猫............................................................................................................................1513、大灭绝时代............................................................................................................................1614、汤姆斯河:一个美国“癌症村”的故事.............................................................................1715、血疫:埃博拉的故事............................................................................................................1816、正义的代价............................................................................................................................1917、东北游记...............................................................................................................................2018、深暗........................................................................................................................................2119、慕尼黑的清真寺....................................................................................................................2220、熬:极地求生 700 天..........................................................................................................2321、创水记:以色列的治水之道................................................................................................2422、女性贫困...............................................................................................................................2523、寡头.......................................................................................................................................2624、故宫物语...............................................................................................................................2725、鱼翅与花椒...........................................................................................................................2826、货币战争...............................................................................................................................2927、老后破产...............................................................................................................................3028、看不见的美国.......................................................................................................................3129、女人无名...............................................................................................................................3230、房奴.......................................................................................................................................3331、总统班底...............................................................................................................................3432、工作漂流...............................................................................................................................3533、朱鹮的遗言...........................................................................................................................3634、世纪的哭泣...........................................................................................................................3735、美国病...................................................................................................................................3836、肮脏的三十年代...................................................................................................................3937、血殇.......................................................................................................................................4038、形而上学俱乐部...................................................................................................................4139、非虚构的艺术.......................................................................................................................4240、好老师,坏老师...................................................................................................................43

2

Page 3: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41、“排放门”:大众汽车丑闻................................................................................................4442、秘密生活...............................................................................................................................4543、看护杀人...............................................................................................................................4644、不让生育的社会...................................................................................................................4745、不平等的尸体.......................................................................................................................4846、生死课...................................................................................................................................49

3

Page 4: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1、打工女孩

《打工女孩》作 者:[美] 张彤禾

译 者:张坤、吴怡瑶书 号:9787532761005

定 价:45 元

作者简介:张彤禾(Leslie T. Chang),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在中国生活了十年,专注

于探察社会经济转型如何改变制度和个人的故事。她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曾在捷克、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担任记者;同时,也是《纽约客》、《国家地理》等媒体的撰稿人。她的丈夫彼得·海斯勒(何伟)同样以描写当代中国的非虚构作品而闻名,两人目前定居于埃及开罗。内容简介:

4

Page 5: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

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也离开了家,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浮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我也更能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5

Page 6: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2、再会,老北京

《再会,老北京》作 者:[美] 迈克尔·麦尔

译 者:何雨珈书 号:9787532761197

定 价 45 元作者简介: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在美国匹兹堡

大学和香港大学教授纪实文学写作。《再会,老北京》是他的第一本书。迈克尔·麦尔于 1995 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

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 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

6

Page 7: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媒体上发表文章,曾获得多个写作奖项。内容简介:

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 年,一名外国记者将这里定义为“史上最大的乡村”。尽管这里有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近一百家星巴克和一条覆盖到城市核心之外的新的地铁系统,但在某些北京人的眼中,它仍是一个乡村。

北京,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过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首都那样,北京这个大乡村走向了国际。穿过天安门广场,百公里外的长城标志着这个城市宽广的界限。

7

Page 8: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3、江城

《江城》作 者:[美] 彼得·海斯勒

译 者:李雪顺书 号:9787532756728

定 价:45 元作者简介: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

《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8

Page 9: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内容简介:1996 年 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

涪陵。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

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9

Page 10: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4、寻路中国

《寻路中国》作 者:[美] 彼得•海斯勒

译 者:李雪顺书 号:9787532752805

定 价:46 元作者简介: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

《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

10

Page 11: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内容简介: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11

Page 12: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5、奇石

《奇石》作 者:[美] 彼得•海斯勒

译 者:李雪顺书 号:9787532764952

定 价:48 元作者简介: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

《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12

Page 13: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内容简介: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从 2000到 2012,3 个国家,

12 个家,24 个故事。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美国的

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13

Page 14: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6、末日巨塔

《末日巨塔》作 者:[美] 劳伦斯·赖特

译 者:张鲲、蒋莉书 号:9787532766376

定 价:49 元作者简介:劳伦斯•赖特(Lawrence Wright),毕业于杜兰大学,曾在埃及开罗的美国大学

执教两年。他是《纽约客》杂志的正式撰稿人,也是纽约大学法学院法律与安全中心的会员。著有 5 部非虚构作品——《城市孩子,乡村夏天》、《在新世界》、《圣人与罪人》、《回忆撒旦》、《双胞胎》;还写有小说《上帝的宠儿》,并与人合著了电影《全面围攻》的剧本。他与妻子长年居住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2007 年,他因《末日巨塔》一书获普利策奖。

14

Page 15: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内容简介:1996 年 3月,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谢尔曼驱车前往亚力克站报到。亚力克站是

中央情报局的第一个“虚拟”情报站,它的工作就是追踪一个人的活动——奥萨玛•本•拉登。

1996 年 8月,本•拉登在阿富汗的一个山洞里向美国宣战。之后的时间里,谢尔曼独自一人继续对他进行调查。谢尔曼绘出了基地组织的网络分布图,他发现组织的很多同伙都和美国有关,他断定这是一个以摧毁美国为宗旨的国际恐怖组织。可是,当谢尔曼想与上级讨论此事时,上头却连个电话都不回。

15

Page 16: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7、两个故宫的离合

《两个故宫的离合》作 者:[日] 野岛刚

译 者:张惠君书 号:9787532763887

定 价:35 元作者简介:野岛刚,1968 年生,上智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作为朝日新闻外派记者长期滞留过

新加坡、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其后担任东京总社政治部记者,2007 年至 2010 年担任驻台北特派员。采访报导华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议题,目前担任朝日新闻国际编辑部副部长。长年采访和撰写有关中华文化圈的政治、外交、文化方面资讯。内容简介:

16

Page 17: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世界上有两个博物馆,都称自己为“故宫博物院”而不惮于异国人的混淆。由于战争和政治原因被分割成两个的故宫博物院,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台北。它们曾经水火不容,而今却渐渐地在彼此靠近。本书以独特的角度,用历史的放大镜,让我们观看到故宫博物院的诞生、成长和离乱,它们将来的命运会怎样,它们会合并成为一个故宫博物院吗?本书大视角包括了历代政治斗争的各方动机、小视角则详细到故宫博物院院长的

访谈,既是一部丰富的近代文物历史资料,也是一部完整的隐藏在故宫文物背后的中华民族。

17

Page 18: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8、无缘社会

《无缘社会》作 者:[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 者:高培明书 号:9787532764266

定 价:45 元作者简介:

“NHK特别节目”起始于 1989 年 4月 2 日,从第一个节目《政治是可以改变的吗?——里库路特事件的冲击》到 2013 年 3月 31 日的《魂之旋律——失聪的作曲家》24 年间一共制作播放了 2487 部作品。是它的前身NHK特集的 2倍。

“NHK特别节目”承继了其前身的基本方针,即奉“亲身采访”“独家”“感动”为圭臬。大胆挖掘,不畏挑战,以图接近事实真相。而且更加彻底地贯彻了“没有不能上电视的话题”这一点。内容简介:

18

Page 19: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本书系 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

19

Page 20: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9、少林很忙

《少林很忙》作 者:[美] 马修·波利

译 者:陈元飞书 号:9787532765669

定 价:45 元作者简介:马修·波利 (Matthew Polly),美国旅行作家。1992 年,21岁的马修前往中国,

在河南少林寺学艺两年,拜释永信为师,是少林寺第一位正式的美国弟子。2003 年,他应邀在著名的在线杂志 Slate.com 上撰写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旅行文章。2007 年,马修的回忆录 American Shaolin 在美国出版。2011 年,他出版了另一部非虚构作品 Tapped Out,记录了他受训两年并最终成为一位综合格斗师(MMA)的经历。内容简介:

《少林很忙》中的马修以为自己会找到一座孤立的寺院,那里充满超自然能力的20

Page 21: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禁欲者,就像他看过无数的老掉牙电影那样。没想到,他找到的却是一个被政府改造为充满观光客的“功夫世界”。他最终还是找到了少林武术中心,里面的僧侣仍然严格的训练一些古老又强烈的武打方式。

书中充满幽默以及文化见识,这本难忘的《少林很忙》叙述了一位年轻男孩如何透过中国古老的功夫成长成熟,同时也描述西方人如何看待如此快速变化的中国!

21

Page 22: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10、穷忙

《穷忙》作 者:[美] 戴维·希普勒

译 者:陈丽丽书 号:9787532768158

定 价:45 元作者简介:戴维•希普勒(David K. Shipler),1966 年至 1988 年任职于《纽约时报》。

他曾在纽约、西贡、莫斯科和耶路撒冷从事新闻报道,后担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首席外交记者。此外,他也为《纽约客》、《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撰写文章。作为布鲁金斯学会客座学者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希普勒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美国大学,以及达特茅斯学院。内容简介:

22

Page 23: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洗车工无车可开,银行职员的户头只有 2.02 美元,医学教科书女编辑十年的收入,也赶不上一个牙医。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他们其中一些人的故事:他们的家人,他们梦想,他们的失败。

而比他们更失败的,是他们的国家。尽管美国的富裕程度前所未有,低收入人群的问题却令这一切饱受质疑。对于书中写到的大部分人来说,愤怒是一种奢侈。他们苦苦挣扎,筋疲力尽,找不到出路。他们的工资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脱离贫困,相反,他们为生活所累。人们常常用“穷忙族”来形容他们,而这个词本身就是个矛盾。

23

Page 24: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11、与荒原同行

《与荒原同行》作 者:[美] 约翰·麦克菲

译 者:岳韦书 号:9787532768554

定 价:39 元作者简介:

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从 1963 年起,他一直为《纽约客》撰稿,他大部分书的素材都脱胎于为这份杂志撰写的报道中。麦克菲曾四度入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作品提名,并于 1999 年获此殊荣。他被公认为“创造性非虚构写作” 的开拓性人物,2008 年,美国新闻界的重要奖项George Polk Awards给他颁发了职业成就奖,以表彰其“半个世纪以来对于美国新闻界难以磨灭的影响和印记”。

24

Page 25: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内容简介:《与荒原同行》写的是美国环保运动史上的一个公案。1968 年,美国环保运动方

兴未艾,联邦要在科罗拉多大峡谷核心地带建造一个大坝。大卫·布劳尔,美国山岳社执行董事,20 世纪重要的环保主义行动者,反对大坝的建设。为此作者跟随布劳尔,以及南方的开发商查尔斯·弗雷泽、美国开垦专员和联邦大坝营造商弗洛德·多米尼、美国地质调查局职员查尔斯·帕克,一起乘坐木筏沿科罗拉多河顺流而下,见证并记录了美国环保运动史上这一极具意味的事件和时刻。

25

Page 26: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12、最后的熊猫

《最后的熊猫》作 者:[美] 乔治·夏勒

译 者:张定绮 / 胡锦矗 校书 号:9787532768561

定 价:48 元作者简介:乔治•夏勒(George B. Schaller),1933 年生于柏林,美国生物学家及环保

人士,熊猫项目外方专家代表,曾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三位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之一。他是第一个受委托在中国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进行熊猫保护工作的西方科学家,也是第一个得到中国政府批准进入羌塘无人区开展藏羚羊研究的外国人。因其对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的杰出贡献,夏勒博士已成为这一领域的标杆及楷模,曾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金质勋章、日本国际宇宙奖、《美国国家地理》终身成就奖、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殊荣。

26

Page 27: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内容简介:作者夏勒博士以特聘专家的身份,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熊

猫项目”,从一九八〇年开始,在四川山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熊猫研究。他观察到熊猫各种动人的真实生活,同时也目睹了无知愚氓贪猎熊猫的可怕行为。

在本书中,他以科学家和参与者的立场,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这项史无前例的“熊猫项目”之内情;又以哲人的心灵与诗人的笔触,描绘了那一隐秘世界的美丽与哀愁。

27

Page 28: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13、大灭绝时代

《大灭绝时代》作 者:[美]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译 者:叶盛书 号:9787532768714

定 价:48 元作者简介:伊丽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美国知名记者、优秀科普作家,

《纽约客》环境观察员和评论员。她的写作兼顾科学的严密性与辛辣的幽默感,以观察深刻、逻辑清晰、行文生动著称。曾出版《灾变手记》等文集,其社会责任感与前沿意识备受称道。2014 年新作《大灭绝时代》在欧美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受媒体与学界一致好评,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堪与《寂静的春天》相提并论的重要著作。内容简介:

28

Page 29: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亲历全球生态现场,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认知与最新锐生态观点,为读者画出了今天世界的轮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凡响的时代,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

巨变的范围是如此广大,只要在正确的指引之下,随便去哪里都能发现灭绝的现象。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渐渐意识到:当前发生的这一轮大灭绝,源头就在人类自己身上。

29

Page 30: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14、汤姆斯河:一个美国“癌症村”的故事

《汤姆斯河:一个美国“癌症村”的故事》作 者:[美] 丹·费金

译 者:王雯书 号:9787532769117

定 价:59 元作者简介:丹•费金,纽约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阿瑟•卡特新闻研究院“科学、健康和环境

报告项目”主任。费金曾担任《华盛顿新闻报》环境记者长达十五年,两度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他关于癌症流行病学的文章,荣获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新闻奖,美国国家科学作家协会社会科学奖;2013 年出版的《汤姆斯河——一个美国“癌症村”的故事》,获 2014 年非虚构类普利策图书奖、2014 年蕾切尔•卡森奖等多个奖项。内容简介:

30

Page 31: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本书选题关注环境污染这一重大社会问题,采用纪实文学的写作手法写就而成,书中详细考察了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追溯了化工企业一百多年来如何疯狂地进行全球扩张。对政府、媒体、环保组织以及汤姆斯河镇的受害家庭,对待化工企业的复杂态度以及处理污染事件的漫长历程的调查和回顾,不仅极具科学性,而且颇有故事性。本书被《纽约时报》誉为“科学写作新经典”,作者在书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可

以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以及媒体记者等在撰写新闻调查和采访报告时所借鉴。

31

Page 32: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15、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作 者:[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 者:姚向辉书 号:9787532771493

定 价:45 元作者简介:

理查德•普雷斯顿(RICHARD PRESTON,1954— ),美国非虚构作家,《纽约客》撰稿人。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英文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非虚构作家约翰•麦克菲。普雷斯顿擅长以非虚构手法,处理科学题材。普雷斯顿因《血疫》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分获奖的得主。内容简介:

32

Page 33: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1989 年 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城发生过埃博拉病毒事件。这里的灵长类动物检疫中心接收了 100只从菲律宾进口的食蟹猴。没过几天,两只死亡。

理论上,少量动物死亡是很常见的。令人不安的是,不到一个月,又有 29只猴子死亡。随着猴子死亡相继增加,科研人员渐渐逼近真相:猴子感染了一种未知的病毒。在大量研究下,他们认为这是埃博拉病毒。美军出动将大楼封锁,所有动物处死。幸运的是,在目前已知的五种埃博拉病毒中,这种雷斯顿型亚型只感染灵长类动物,让人类逃过一劫。

33

Page 34: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16、正义的代价

《正义的代价》作 者:[美] 劳伦斯·李默尔

译 者:张晓林、乔雁书 号:9787532772353

定 价:58 元作者简介:劳伦斯•李默尔(LAURENCE LEAMER),《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杂

志撰稿人,记者,畅销书作家。其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肯尼迪的女人们》、《正义的代价》等。内容简介:企业贪婪,司法腐败,政府不作为……商业精英与权力精英共谋,践踏普通人的

生活。正义是否还在?

34

Page 35: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两名维权律师,一位出身社会底层、一位出身律师世家,维护司法公正的信念,使他们走到了一起。然而,他们的对手却是煤炭帝国掌门人布兰肯希普。在这起历时十四年、历经多次峰回路转又一波三折的诉讼中,商业帝国如何与法官和公权力勾结,挤压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无视百姓的权利乃至生命,践踏司法的公正?

《正义的代价》一书全方位呈现美国县法院、州上诉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审判现场,追踪布兰肯希普煤炭帝国发家史,讲述美国大企业利用巨额资金操纵地方法院法官选举、干预司法公正和最高法院力挽狂澜的故事。

35

Page 36: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17、东北游记

《东北游记》作 者:[美] 迈克尔·麦尔

译 者:何雨珈书 号:9787532773107

定 价:48 元作者简介: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在美国匹兹

堡大学和香港大学教授纪实文学写作。《再会,老北京》是他的第一本书。迈克尔•麦尔于 1995 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

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 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媒体上发表文章,曾获得多个写作奖项。内容简介:

36

Page 37: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17 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

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

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37

Page 38: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18、深暗

《深暗》作 者:[美] 赫克托·托巴尔

译 者:卢会会书 号:9787532773602

定 价:45 元作者简介:赫克托•托巴尔(Héctor Tobar),出生于洛杉矶一个危地马拉家庭,主要研究

拉美国家与美国关系,曾任报纸专栏作家,1992 年获普利策奖。2006 年,托巴尔被《西班牙商业》杂志(Hispanic Business)评为最具影响力的 100位拉美裔美国人。内容简介:

2010 年 8月,智利圣何塞矿井的 33 名矿工被困 700米井下,在经历破纪录的69 天艰苦等待后,最终奇迹般获救。全世界媒体蜂拥至此报道此事,但很多发生在井下的故事并不被人知晓。

38

Page 39: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深暗》是普利策奖得主、著名记者赫克托•托巴尔独家探访了获救矿工,并了解了他们的故事。这次救援最终结果堪称奇迹,而 33 名矿工们回忆起当初的场景仍然惊心动魄——当他们想到圣何塞矿山,就联想到棺材,还有持续的塌陷、巨大的声响以及他们所寻找的教堂;而彼时全世界都在地面之上牵挂着他们。《深暗》解读了 33

名勇士及其家庭的故事,并追寻了让人们在这一危险地区坚持工作的神秘而强大的精神支撑力。

39

Page 40: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19、慕尼黑的清真寺

《慕尼黑的清真寺》作 者:[美] 伊恩·约翰逊

译 者:岳韦书 号:9787532773992

定 价:45 元作者简介:伊恩·约翰逊(Ian Johnson),中文名张彦,普利策奖得主,曾任《华尔街日

报》中国分社和德国分社社长。现为《纽约时报》、《纽约客》、《纽约书评》等媒体供稿。除了宏观的经济议题,长期以来,宗教信仰议题一直是伊恩·约翰逊的写作主题,目前他一共出版了三本专著:《野草》(Wild Grass ,2004),《慕尼黑的清真寺》(A Mosque in Munich ,2010)和《中国之魂》(The Souls of China ,2017)。内容简介:

40

Page 41: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整个西欧,穆斯林人数在 1500万到 2000万之间,是美国的四倍。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并没有逃过伊斯兰世界的眼睛。在这历史性演变的关头,穆兄会已经把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进了西方社会。没有人能说得清西方对穆兄会既迷恋又排斥的心态。最著名的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就是穆斯林兄弟会,正是穆兄会,把清真寺变成了一个实现党派目标的基层政治组织。而穆兄会在西方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起源于运作慕尼黑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

41

Page 42: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20、熬:极地求生700天

《熬:极地求生700天》作 者:[美] 阿尔弗雷德·兰辛

译 者:岱冈书 号:9787532773237

定 价:48 元作者简介:阿尔弗雷德•兰辛(ALFRED LANSING),美国资深记者,曾为多家杂志撰稿,

《熬:极地求生 700 天》是其最知名的作品。内容简介:弃船的命令下午 5 时发出。然而,对于大多数船员来说,其实已经没必要了,因

为人人都知道这船彻底完了,是该放弃了。没有人表现出恐惧甚或忧虑。他们已经一刻不停地奋战了整整三天,但最终还是功败垂成。这一天是 1915 年 10月 27 日。探险船的名字叫“坚忍号”。目前的坐标是南纬

42

Page 43: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69.5 度,西经 51.3 度,处于南极诡秘莫测的威德尔海千里冰原深处,正好在南极点与离得最近的人类居住点之间,居住点距此有 1200英里。自从最后一次同现代文明接触之后,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时间。外界根本就没有

人知道他们遇到了麻烦。当时,他们没有无线电发报机,而且,就算用无线电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 最后能否有人及时赶来救援还是问题。那是 1915 年,没有直升机,没有小型登陆车,没有履带式雪地车,也没有合用的救援飞机。

43

Page 44: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21、创水记:以色列的治水之道

《创水记:以色列的治水之道》作 者:[美] 赛斯·西格尔译 者:陈晓霜 、叶宪允

书 号:9787532775583

定 价:45 元作者简介:赛斯•西格尔(Seth M. Siegel)是作家、律师、企业家,也是美国外交关系协

会成员。西格尔建立了几家非常成功的企业,并与工业和政府进行合作。在此期间,他发现技术革新是改善资源短缺的核心。西格尔的文章常见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并设有专栏“以色列的水源,中东的和平”,阐述以色列水资源的建设对区域和平的重要性。内容简介:

治水贯穿了以色列的建国史和发展史。从梦想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之初,犹太人44

Page 45: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已开始制定全面成熟的治水方案。在事关民族利益与国家存亡的水问题上,从国家到个人,以色列处处体现出犹太民族引以为傲的智慧与坚韧。

如今,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问题。十年内,水资源短缺可能危及 20%的世界人口,地球表面的 60%将被改变。

“先天不足”的以色列却已是一个可将盈余用水出口到邻国的水资源强国。在水问题上,以色列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用不断创新的水技术和一丝不苟的节水意识“让沙漠开花”。

45

Page 46: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22、女性贫困

《女性贫困》作 者:[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 者:李颖书 号:9787532775323

定 价:39 元作者简介:

“NHK特别节目”起始于 1989 年 4月 2 日,从第一个节目《政治是可以改变的吗?——里库路特事件的冲击》到 2013 年 3月 31 日的《魂之旋律——失聪的作曲家》24 年间一共制作播放了 2487 部作品。是它的前身NHK特集的 2倍。“NHK特别节目”承继了其前身的基本方针,即奉“亲身采访”“独家”“感动”为圭臬。大胆挖掘,不畏挑战,以图接近事实真相。而且更加彻底地贯彻了“没有不能上电视的话题”这一点。

46

Page 47: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内容简介:本书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

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47

Page 48: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23、寡头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作 者:[美]戴维·霍夫曼

译 者:冯乃祥 李雪顺 胡瑶书 号:9787532774302

定 价:88 元作者简介:戴维·霍夫曼(David E. Hoffman),美国作家、记者。1982 年加入《华盛顿

邮报》,在里根及老布什的任期内报道白宫新闻,包括美苏首脑峰会;随后负责国外新闻,1992 年出任耶路撒冷记者站站长;于牛津大学学习俄语后派驻俄罗斯,1995

年至 2001 年间出任《华盛顿邮报》莫斯科记者站站长;现为《华盛顿邮报》特约编辑。2002 年出版第一本书《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被誉为终结这一主题的里程碑之作;2010 年出版的《死亡之手:超级大国冷战军备竞赛及苏联解体后的核生化武器失控危局》获美国普利策非虚构作品奖。

48

Page 49: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内容简介:《寡头》一书记录了后苏联时代新富阶层的崛起。从 1985 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一直到普京上台初期,几个最为瞩目的寡头引

领俄罗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险峻试验。从权力推手别列佐夫斯基、媒体大王古辛斯基、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银行巨头斯莫伦斯基、青年改革家丘拜斯到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这些寡头化身新秩序的建筑家和鼓吹者,反过来操纵旧制度,推动了财富与权力的联姻。在寡头资本主义走向巅峰之时,他们基本上控制了国家的石油、电力、冶金和金融业,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媒体,操纵着舆论。

时任《华盛顿邮报》莫斯科记者站站长的戴维·霍夫曼亲身见证了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他参考了大量新闻报道、历史资料和纪实文献并与当事人多次面谈,将新俄罗斯政治权力架构和寡头之间的复杂关系条分缕析,生动详细地讲述了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24、故宫物语

《故宫物语》49

Page 50: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作 者:[日] 野岛刚译 者:张惠君

书 号:9787532775590

定 价:68 元作者简介:野岛刚,1968 年生,上智大学新闻系毕业。入职朝日新闻社后,历任新加坡支局长、

政治部记者、台北支局长、国际编辑部副部长、朝日中文网主编等职。曾作为外派记者长期滞留新加坡、伊拉克、阿富汗等地,2007 年至 2010 年担任驻台北特派员,采访报道中华文化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议题。内容简介:

《两个故宫的离合》进阶篇!彩图呈现台北故宫珍宝物语。4 个故宫,36件珍宝,90 个故事,《朝日新闻中文网》前主编野岛刚细谈故宫历史

掌故,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第一篇「话文物」,讲述《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

《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 36件标志性馆藏的故事。不只写文物本身,更写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写战时的颠沛流离,写战后的阴差阳错。第二篇「谈故宫」,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故宫的过

去。“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第三篇「访昔人」,是四个故宫的历任院长与名人专访记录。借这些与故宫命运深

深勾连的人物之口,揭露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50

Page 51: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25、鱼翅与花椒

《鱼翅与花椒》作 者:[英] 扶霞·邓洛普

译 者:何雨珈书 号:9787532777914

定 价:48 元作者简介: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成长在英国牛津,曾在剑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后来在伦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专业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一九九四年,她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奖学金,在四川大学交流学习一年。之后,她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专业厨艺。扶霞研究中国烹饪及中国饮食文化逾二十年,著有《川菜食谱》《鱼翅与花椒》《鱼米之乡:中国江南菜》等饮食相关作品。她的美食著作曾荣获多项大奖,其中包括四次有“饮食世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

51

Page 52: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内容简介: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

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

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

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52

Page 53: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26、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作 者:[美] 詹姆斯•里卡兹

译 者:凌复华书 号:9787532777471

定 价:48 元作者简介:

詹姆斯•里卡兹是一位咨询师、投资银行家和风险控制专家,从业资本市场三十多年。他为美国国防部、情报机构和主要对冲基金就世界金融问题提供咨询,并作为策划和协调者 之 一参与 了五角大楼首次举行 的金融战 争演习。他经常受邀担 任CNBC、CNN、Fox、C-SPAN,彭博财经和 NPR 的嘉宾,并执教于霍普金斯大学及其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内容简介:

1971 年 8月 15 日,一个安静的星期日晚上,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发表广播演说,53

Page 54: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宣布他的新经济政策。政府将实施全国性的价格管制,对国外进口商品征收高额附加税,并禁止用美元兑换黄金。由于一场正在进行的货币战争摧毁了人们对美元的信任,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

一次又一次,纸币贬值,资产冻结,黄金被没收,资本被管制。对此,美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事实上,从 1770 年代到 1970 年代,经历了革命、内战、大萧条和卡特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美国一直是美元贬值的引领者。今天,我们正介入一场新的货币战争,另一次美元信任危机即将到来。这一次的后

果要比尼克松面对的严重得多。全球化、金融衍生品和杠杆化产品在过去四十年里的增长,使得金融恐慌及其蔓延几乎不可能被遏制。

54

Page 55: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27、老后破产

《老后破产》作 者:[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 者:王军书 号:9787532777488

定 价:38 元作者简介: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奉行“亲身采访”“独家”“感动”等报道理念,敢于大胆挖掘事实真相、不畏挑战,曾陆续推出过《无缘社会》《女性贫困》《老后破产》等反映日本社会现实问题的书籍。内容简介:有存款,有房子,有年金,为什么还会“老后破产”?长寿,这个幸福社会的象征,将成为压垮老后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

建筑公司的老板娘在独子过劳死、丈夫病逝之后顿失依靠,有病痛不敢看病,只求节55

Page 56: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省开销……宠物店老板关掉店铺专心护理重病的母亲,送走母亲后却无法再次就业,只能卖

掉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房子以维持生计……中年失业的子女,仰赖双亲的养老金过活,最后却两代人双双破产……NHK特别节目录制组以“金钱问题”为主轴,揭露“老后破产”在居住、生活、

医疗、人际关系等面向中的各种影响。案例中的每一位老人,年轻时都与你我一样认真工作,做好了退休后的储蓄计划,却从没想过老后生活如此孤独辛苦,甚至失去求生欲望。

“老后破产”问题不只冲击 65岁以上的老人,更进一步蔓延至工作人口。经济衰退、收入减少、物价上涨的危机纷至沓来,年轻人就业困难,中年失业的上班族难以再次进入职场……如果不能认清现状,寻求解决之道,那么,不管你现在几岁,都将成为“老后破产”的预备军。

28、看不见的美国

《看不见的美国》56

Page 57: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作 者:[美] 珍妮•拉斯卡斯译 者:何雨珈

书 号:9787532779406

定 价:49 元作者简介:珍妮•拉斯卡斯是《GQ》杂志的一名记者,她发表在该杂志的关于煤矿工人的报

道,进入了“国家杂志奖”的总决选。她的作品多次见诸于各类出版物,包括《时尚先生》《史密森尼》《噢:奥普拉杂志》和《华盛顿邮报杂志》。她长期为《华盛顿邮报》撰写专栏,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回忆录三部曲:《五十英亩和一只狮子狗》(Fifty Acres and a Poodle)《一样的月光》(The Exact Same Moon)《有女初长成》(Growing Girls)。她还身兼匹兹堡大学写作专业项目的负责人。内容简介:

在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珍妮•拉斯卡斯问一个名叫斯密提的矿工:“人们对你们了解得这么少,你觉得奇怪吗?”他回答:“我觉得,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看不见的美国》,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每日辛勤劳作,维持我们的生

活运转,而我们却从未将其放在心上。看不见的世界林林总总:俄亥俄的矿业公司,阿拉斯加的石油钻塔,缅因州的外

来劳工营,拉瓜迪亚的空中交管中心,得克萨斯的肉牛牧场,加利福尼亚的垃圾填埋场,衣阿华的长途卡车司机,亚利桑那的枪支店,以及辛辛那提猛虎队的啦啦队员们。啦啦队员?是的,她们也代表着你看不见的美国。

57

Page 58: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29、女人无名

《女人无名:20年追寻真相与正义之路》作 者:[美] 艾米莉·温斯洛

译 者:徐晓丽书 号:9787532780303

定 价:48 元作者简介:艾米莉·温斯洛,女,美国人,现居英国剑桥。著有多部悬疑小说。本书是她基于

亲身经历撰写的非虚构作品。

内容简介:1992 年,当时还在匹兹堡上大学的艾米莉·温斯洛被一名陌生男子强奸。2013

年,当她已在英国建立起自己的新生活、已婚并育有两个儿子,开始走上职业写作之路时,当年侵犯她的那个人突然在警方确认后被逮捕。怀着极度的好奇以及不断挖掘真相的决心,她以犯罪小说作家的经验展开了一场个人调查。

58

Page 59: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女人无名:20 年追寻真相和正义之路》是一个被自己曾经遭受的创伤不断追赶着的女人所写的回忆录。温斯洛在其中生动地描述了她长久以来对案情大白于天下的渴望,这为其坦诚地描述 20 年后正义如何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埋下了伏笔。

59

Page 60: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30、房奴

《房奴》作 者:[美] 戴维·戴恩

译 者:叶硕书 号:9787532780310

定 价:49 元作者简介:戴维 ·戴恩是 Salon 和 The Intercept 的撰稿人 ,亦是 Fiscal Times 和 New

Republic 的专栏作家,同时也为 American Prospect,The Guardian,Vice 和Huffington Post 等媒体供稿。《房奴》是他的第一本专著,入选为特克尔写作基金和《科克斯书评》的年度好书。内容简介:

很少有人从数百万普通美国民众的角度来讲述 2008 年的金融危机,然而正是这些人,最大程度地承受着经济崩盘带来的苦痛。因为在这样的体系下,人们所得到的

60

Page 61: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对待,取决于他们的财富和权力。自 2009 年起,三个普通的美国人,决定揭开这个谜团,厘清华尔街的罪行,并

探究个中原因。他们分别是癌症护理护士、汽车销售员和保险欺诈方面的专家。他们都是止赎受害者,他们通常被称为“老赖”或房奴。他们发现,整个抵押贷款行业从根本上破坏了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美国不动产法律

体系;那些使人们失去房屋赎回权的几百万份文件,统统都是假的;所有办理了抵押贷款的美国人,都在进行一场豪赌,他们极有可能被一无所有地赶出家门,即使他们遵规守法,每次都如期还款。这是公共政策的重大失败。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在止赎危机中失去了住房,估

计最少接近 600万。大量研究表明,居住在止赎地区的人们遭受了更多的身体和心理疾病。2014 年《美国公共卫生杂志》的一份报告认为,止赎率与自杀人数相关。止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来对美国中产家庭财富伤害最大的一次危机。

31、总统班底

61

Page 62: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总统班底》作 者:[美]卡尔·伯恩斯坦、鲍勃·伍德沃德

译 者:杨恒达书 号:9787532780983

定 价:49 元作者简介: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

卡尔·伯恩斯坦,16岁时在报社当勤务工,19岁时成为新闻记者,自 1966 年起在《华盛顿邮报》工作。因参与《华盛顿邮报》对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获普利策奖。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

鲍勃·伍德沃德,供职于《华盛顿邮报》长达四十年,曾任副总编,因参与水门事件和“9·11”事件的报道,两次荣获普利策奖。他撰写或与人合著过 12 部名列美国销售排行榜第一名的非小说类畅销书。内容简介:本书是关于“水门事件”的真实调查,普利策奖得主作品,讲述了《华盛顿邮

报》的两位年轻记者卡尔·伯恩斯坦、鲍勃·伍德沃德无意中发现并挖掘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从而改写美国历史的故事。《总统班底》被《时代周刊》誉为“新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非虚构佳作”。

62

Page 63: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32、工作漂流

《工作漂流》作 者:【日】稻泉连

译 者:窦心浩、谭婉心书 号:9787532781058

定 价:48 元作者简介:稻泉连,1979 年生于东京。1995 年从神奈川县公立高中退学,1997 年通过大

学入学资格检定,考入早稻田大学,2002 年从第二文学部毕业。2005 年凭借《虽然我也在战时出征:竹内浩三的诗与死》,获得日本大宅壮一非

虚构文学奖,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时 26岁)。已出版的作品有《我的高中辍学手册》(1998)、 《我们工 作 的 理由、 不 工 作 的 理由、 不能工 作 的 理由》(2001)、《重生的书店》(2012)、《连接生命:东日本大地震,修复大“大动

63

Page 64: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脉”国道 45 号之战》(2012)等。内容简介:

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终身雇用制和论资排辈的时代走向终结,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雇佣者和被雇佣者的双向选择带来的是自由,也是压力。曾经,找到一份工作就意味着稳定的人生;如今,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年轻人渐渐对当初的选择产生了质疑——

“这个行业真的适合我吗?”“保持现状似乎就是在走下坡路……”“选择越来越少,我还能做什么?”

三十岁上下,换跑道似乎还不太迟。年轻人以不断改变对抗不安,在职场中漂流不定,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是去更大的企业,还是选择有潜力的新兴中小企业?是彻底转行,还是自己创业,或是留学深造?究竟如何改变,该漂向何方?

64

Page 65: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33、朱鹮的遗言

《朱鹮的遗言》作者:(日)小林照幸

译者:王新书号:9787532781263

定价:49 元作者简介:小林照幸,1968 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市。明治药科大学在读时,凭借非虚构作品

《毒蛇》获得 1992 年第 1回开高健非虚构文学奖奖励奖(当年无获奖作品)。此后开始从事写作。1999 年,《朱鹮的遗言》获第 30回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著有《丝虫——誓要根除难治之症的人们的记录》《绘神之人——田中一村》

《死贝》《害虫歼灭工厂》《姬百合:来自冲绳的信息》《梦之箱:被杀死的宠物》等。

65

Page 66: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内容简介:Nipponia nippon,朱鹮的学名象征着日本。这种美丽的鸟,曾经遍布日本全境。

到 1930 年代,只有新潟县的佐渡观测到了它们的踪迹。尽管当地爱鸟人士为保护最后的朱鹮不遗余力,但 2003 年日本产朱鹮仍然迎来了彻底的灭绝。这是一部通过濒临灭绝的鸟类朱鹮,向人们展现人类对自然所犯的罪,以及想要

偿还罪行的人们如何苦战、挣扎的非虚构作品。与其追责,不如从根本上反思:“对生命的慈爱”,是如何从现代日本消失的。

66

Page 67: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34、世纪的哭泣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作者:[美]兰迪·希尔茨

译者:傅洁莹书号:9787532781331

定价:88 元作者简介:兰迪·希尔茨,1980 年代初第一批意识到艾滋病问题的美国记者之一。1975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新闻专业,但作为出柜的同性恋者,在当时报社

和电视台的恐同环境下难以找到全职工作。做了几年自由记者之后,1981 年,他进入《旧金山纪事报》,成为国内新闻记者,

也是全职报道艾滋病的首位记者。他一直致力于艾滋病报道,包括医学、社会、政治影响方面,他的作品因极具叙事性、将个人故事与政治和社会报道交织在一起而备受

67

Page 68: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赞誉。1988 年,希尔茨荣获美国新闻工作者和作家协会颁发的杰出作者奖。1999 年,

纽约大学新闻系将希尔茨的 1981 年至 1985 年的艾滋病报道评为“美国 20 世纪新闻作品 100强”的第 44位。

在写作本书期间,他接受了艾滋病检测,并要求医生在他写完之前不要告诉他结果,以免影响他的客观判断。在把稿件交给出版商的当天,他被告知自己艾滋病病毒阳性,在服用抗艾滋病药物 AZT几年后,1994 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广泛而全面的新闻调查,以时间为脉络,详细地讲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

毒(HIV)和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IDS)在美国从发现到扩散的故事,并展现了影响艾滋病的事件及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门、医疗及研究机构、同性恋组织、媒体中的个体。在以大量事实刻画人类的懦弱、绝望、自私、贪婪的同时,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死亡危机时的勇气、进取、无私、悲悯。

68

Page 69: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35、美国病

《美国病》作者:[美] 伊丽莎白•罗森塔尔

译者:李雪顺书号:9787532782048

定价:48 元作者简介:伊丽莎白•罗森塔尔(Elisabeth Rosenthal)博士在《纽约时报》做过 22 年的

记者和高级撰稿人,现为专门从事医疗保健及保健政策独立报道的“恺撒保健新闻”网站的主编。她是哈佛医学院的内科学医学博士,曾经担任急诊医生。内容简介:为什么,美国一家顶尖教学医院收费 1000 美元的检查,在新泽西州的一些小型

社区医院要花费 7000 美元,而在德国和日本,却只需要 100 美元?我们生活的时代不乏器官移植、基因疗法、救命药品、预防策略这样的医疗奇迹,

69

Page 70: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但难以置信的是,美国的医保制度依然价格高企、效率低下、令人困惑、充满不公。在疾病面前,所有人都是医疗豪夺的潜在受害者。美国将其GDP 的近五分之一用于医疗保健,全年超过 3万亿美元,相当于法国的

全部经济总量。尽管如此,美国依靠这笔钱所实现的医保效果,却普遍低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的人均花费,只有美国的一半。对于美国人而言,谁没有在打开医疗账单时,瞪着吓人的数字而难以置信?谁没

有被保险单上的共付额、自付额度、“网络内”和“网络外”的条款弄得晕头转向,只能在催账的威胁下开出支票?谁没有为一次普通的血液检查而收到 500 美元账单,为在急诊室打了三针而收到 5000 美元账单,为一次小小的足部门诊手术而收到50000 美元账单,或者因为心脏病住院治疗三天而收到 500000 美元账单,发过懵?钱,都到哪儿去了?

36、肮脏的三十年代

《肮脏的三十年代:沙尘暴中的美国人》70

Page 71: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作者:[美]蒂莫西·伊根译者:龚萍

书号:9787532783601

定价:49 元作者简介:蒂莫西·伊根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曾在《泰晤士报》担任全国新闻记者,游历西方,

因参与系列报道《美国的种族生活》而与一组记者分享了 2001 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目前,他为《纽约时报》撰写在线评论专栏,著有多部非虚构作品。2006 年因《肮脏的三十年代:沙尘暴中的美国人》一书荣获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幸存人口的声音和历史图片,再现了一段即将被亲历者带进坟墓的 1930

年代的记忆。一战期间及之后狂飙突进的美国西部大开发,推行了错误的宅地政策,再加上战时需求推高了小麦价格,刺激人们不计后果地翻耕大平原,剥光了那里千百年来固定土壤、抵御风蚀的植被。最终,整个 1930 年代,前所未见的沙尘暴席卷美国西部,还波及了芝加哥甚至纽约。与此同时,美国陷入大萧条,经济不振,过度种植带来的高产粮食无人问津。

作者通过十几个家庭及其所在社区和地区的兴衰,揭开了尘封往事,展现了肮脏的三十年代的悲惨景象:沙尘暴让人们如同生活在漫漫黑夜中,土地荒芜,庄稼歉收,亲人死于尘肺疾病……10 年间,承载着未来的宅地变成了黄沙覆盖的墓地。

书中有艰难时刻美国人的勇气与悲哀,有与大自然抗争的坚韧与顽强,有政客的无耻与欺诈,而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于环境的无知所招致的毁灭性噩运。

71

Page 72: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37、血殇

《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美]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姚向辉书号:9787532784172

定价:49 元作者简介:

理查德•普雷斯顿(RICHARD PRESTON,1954— ),美国非虚构作家,《纽约客》撰稿人。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英文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非虚构作家约翰•麦克菲。普雷斯顿擅长以非虚构手法,处理科学题材。普雷斯顿因《血疫》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分获奖的得主。内容简介:

72

Page 73: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血疫》升级版,直击 21 世纪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世卫组织认为,2014 年的埃博拉疫情显示,“对于应对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和全球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世界并没有做好准备”。埃博拉流行病更像是某种模式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新发病毒跳出生态系统后造成

的震荡波。病毒在人群中自我增殖,吞噬生命,遭遇人类这个物种的反抗,最终偃旗息鼓。然而,下一个震荡波会是什么?假如一种四级新发病毒扩散到北美或任何一个大陆的百万级人群之中,医院是否有能力处理这么多的患者并照护他们?假如感染人数超过百万,流行病学家是否有能力追踪并打破传染链?现在,守护在病毒圈大门口的战士明白他们面对的敌人强大得可怕,这场战争势

必旷日持久。他们的许多武器终将失效,但另一些会开始发挥作用。人类在这场战斗中占据一定的优势,拥有病毒所缺少的某些要素,其中包括自我意识、团队作战的能力和愿意牺牲的精神。既然病毒可以突变,那么我们也能改变。

73

Page 74: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38、形而上学俱乐部

《形而上学俱乐部》作者:[美] 路易斯·梅南

译者:舍其书号:9787532783366

定价:78 元作者简介:

路易斯·梅南(Louis Menand),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纽约客》特约撰稿人。2002 年,他的第一本面向大众的著作《形而上学俱乐部》荣获普利策奖最佳历史类图书,以及美国历史学会的帕克曼奖。2016 年,梅南获得了奥巴马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人文勋章。内容简介:

美国经历了一场内战,其政府形态却没有遭遇变革。内战期间,美国没有抛弃宪

74

Page 75: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法,没有暂停选举,也没有发生政变。但从其他几乎所有方面来看,美国变成了另一个国家。战争本身没有让美国变得现代,但战争标志着现代美国的诞生。对于亲历内战的那一代人来说,战争似乎不只是民主的失败,也是文化的失败,

思想的失败。创痛深沉的内战使战前的信仰和期望轰然崩塌。在战后的新世界,这些信仰显得极为过时。内战扫除了南方的奴隶制文明,随之也几乎完全扫除了北方的知识分子文化。美国花了几乎半个世纪才发展出可以取而代之的文化,找到一整套理念、一种思考方式,来帮助国人应对现代生活的种种情形。这场上下求索就是本书的主题。回顾这个故事有很多路径。这里我们要走的路,会路经四个人的生活:奥利弗 ·温

德尔·霍姆斯、威廉·詹姆斯、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和约翰·杜威。总的来看,他们在驱动美国思想进入现代世界上,比任何别的团体的作用都要大。他们不仅对其他作家和思想家有无与伦比的影响,也极大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他们的思想改变了美国人的思考方式,让他们继续思考教育、民主、自由、正义和宽容。因此,他们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学习、表达自己观点、理解自身的方式,以及他们对待跟自己不同的人的方式。

75

Page 76: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39、非虚构的艺术

《形而上学俱乐部》作者:[美] 特雷西·基德尔 理查德·托德

译者:黄红宇书号:9787532781065

定价:45 元作者简介:特雷西•基德尔,1945 年生于纽约市,哈佛大学英语学士和艾奥瓦大学写作硕士,现居马萨诸塞州。他是一位多产的非虚构作家,荣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大奖,作品包括《劫后重生的力量》(2009)、《我的支队》(2005)、《越过一山,又是一山》(2003)、《家乡》(1999)、《老朋友》(1993)、《学童中》(1990)、《住屋》(1985)和《新机器的灵魂》(1981)等。理查德•托德,1940 年生,毕业于安赫斯特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编辑生涯里,担任过《大西洋月刊》执行编辑和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图书编辑。他为多家著名杂志撰写报告文学和文化批评,著有随笔集《事物本身》(2008)。他也在大学里教授创意写作。内容简介:

《非虚构的艺术》记述了一位作家和一位编辑在近四十年的共事中所汲取的经验教

76

Page 77: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训。它的目标受众是读者和作家,是那些关心写作、关心如何写作和提高写作的人。我们基本的前提,就是你有能力学会如何写得更好。过去三十年里,美国文化变得更加喧嚣、快速、碎片化。就直接效果而言,作家

赶不上流行音乐或是动作电影、有线电视网新闻或是即时通信。我们认为,作家不应该也没必要试图赶上这些。我们知道,写作仍然是通往明晰思想和情感的最佳路线。

77

Page 78: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40、好老师,坏老师

《好老师,坏老师》作者:[美]达娜·戈德斯坦

译者:陈丽丽书号:9787532782727

定价: 48 元作者简介:达娜·戈德斯坦(Dana Goldstein),记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纽约

时报》全国通讯作者,为《大西洋月刊》等多家杂志供稿。荣获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 Foundation)的伯纳德·L·施瓦茨(Bernard L. Schwartz)项目奖金和国家研究所(Nation Institute)的海鹦基金会(Puffin Foundation)写作项目奖金。两次入围利文斯顿大奖(Livingston Awards)35岁以下杰出青年记者最终名单。内容简介:

78

Page 79: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其他国家的教师普遍受人尊重。在韩国,人们把教师称为“立国者”。在芬兰,男人和女人都把教师放到配偶最理想职业的前三名。然而美国有句老话——“无能者才会教别人”,这反映出美国人对于教育工作者居高临下的态度。要了解美国人对教师的看法,就必须了解美国教育的历史:对公共教育抱有过高期望,将其视为英才教育,但同时又不愿大力投资其中涉及的公共组织、教师和学校。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也许与美国人对教师的看法有一定关系。谁应该在公立学校中担任教职;应该教什么内容;如何教育、培训、雇用教师;如何支付教师薪酬;怎样评价和解雇教师:美国人为所有这些问题争论了两个世纪,但是基本上还未能达成共识。

《好老师,坏老师》一书回顾了近两百年的美国教育史,从过往经验中找到了美国当前公共教育面临诸多困境的根源。

79

Page 80: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41、“排放门”:大众汽车丑闻

《“排放门”:大众汽车丑闻》作者:[美]杰克•尤因

译者:吴奕俊 鲍京秀书号:9787532783700

定价: 55 元作者简介:杰克•尤因(Jack Ewing),《纽约时报》驻德记者,负责商业与经济板块。主

要关注商业、银行、经济和货币政策等领域,也报道恐怖袭击等突发新闻。2011 年因报道欧债危机获《纽约时报》出版人奖。

1993 年,尤因以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驻布鲁塞尔新闻研究员的身份首次来到欧洲,并最终留下。他曾在法兰克福的《商业周刊》杂志工作 10 年,担任欧洲地区主编。2010 年,尤因加入了《国际先驱论坛报》,该报现改版为《纽约时报》国际版。

80

Page 81: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内容简介:2015 年 9月,德国大众汽车的排放丑闻不仅严重影响自身信誉,四天内公司市

值蒸发数百亿美元,连带导致其他汽车相关产业都蒙上阴影,欧洲经济受到重击,外汇和全球经济也将因为事态发展而不断波动。这桩丑闻带来的影响至今余波未平。环保与汽车工业向来是德国最自豪的招牌,当德国人发现他们的国家之光竟然在

环保议题上用违法欺诈的手段蒙混过关,震惊和背叛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的感受。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竟让这家老牌企业铤而走险?《纽约时报》驻德记者杰克•尤因执笔写下这场史无前例的丑闻背后的故事,从历史与现状出发,解读“更快、更多、更好”的大众汽车公司口号是如何反噬了其身为人与企业该有的核心价值。

81

Page 82: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42、秘密生活

《秘密生活》作者:[英] 安德鲁•奥黑根

译者:陈红书号:9787532783458

定价: 48 元作者简介:安德鲁•奥黑根(Andrew O’Hagan),1968 年生于格拉斯哥,英国著名小说

家、非虚构作家,目前任教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创意写作专业。他曾经就职于《伦敦书评》,目前仍是该杂志的长期撰稿人,在英美知识界影响很大。他的小说曾经三度入围布克奖。内容简介:

82

Page 83: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个秘密的生活,但这是怎么开始的?是谁在控制它?这些问题激发我写下了这些故事。这些故事没有统一的主题;即使在网络这个大前提下,这三个案例也是独具风格,

几乎可以说毫不典型、自成一体。“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典型人物。传言中的比特币创始人克雷格•莱特非常独特,他处于数字货币的前沿,并经历了 2008 年的财政危机,而他的内心挣扎本身也让我颇感兴趣。罗纳德•平恩是我根据一个三十年前死去的年轻人创造出来的数码人,他的特点在前两者之间。网络把我们所有的人都变成了自我创造者,但这本书里写的三个人,不管本人是

否乐意,既是网络的主人,也是它的受害者。他们都是陷入麻烦的人,但我能够写的故事,没有一个是他们本来想要的。故事最后都变成了网上的和真实的自我不断地发生冲突。总的来说,我花了几年时间跟这几个人为伍,最终从他们身上认识到,在互联网的兴衰和泥潭中,人的问题仍然是人的问题,电脑的高级计算能力并不能抹掉这一点。

83

Page 84: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43、看护杀人

《看护杀人》作者:(日)每日新闻大阪社会部采访组

译者:石雯雯书号:9787532784943

定价: 42 元作者简介:

每日新闻大阪社会部采访组前田干夫。1968 年出生于兵库县。毕业于关西学院大学法学部。1994 年入职每

日新闻社。曾任大阪总部社会部、地方部副部长及冈山支局局长等职,2020 年 4月开始担任东京总部特别报道部部长。编著有《现场的残影:记者笔下的“悲欢记”》(新风书房)。涉江千春。1981 年出生于东京都。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2003 年入职每日

新闻社。先后任职于阪神支局、大阪总部社会部。曾负责大阪府警方、法院等相关新84

Page 85: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闻的报道,后任机动记者。2018 年 4月开始任首尔特派员。向畑泰司。1984 年出生于大分县。毕业于都留文科大学文学部。2006 年入职每

日新闻社。曾任职于德岛支局、大阪总部社会部、东京总部特别报道部。现于大阪总部社会部负责大阪府警方相关新闻的报道。内容简介:

看护问题在老龄化的日本日益严重,看护人才流失、社会福利支持不足,最终演化成家庭看护中的激烈矛盾。近几年,日本接二两三地发生因身心疲于看护而杀害家人的“看护杀人”事件。夫妻、亲子之间理所当然的家庭看护模式逐渐走入绝境,没有尽头的持久战最终酿成人伦悲剧。如何避免亲人间的纽带扭曲断裂的“着魔瞬间”?每日新闻大阪社会部采访组倾听来自“加害者”们的声音,采访事件相关人士,深入家庭看护者的内心世界,揭开家庭看护惨烈的现实,探寻预防惨案再度发生的可能。

85

Page 86: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44、不让生育的社会

《不让生育的社会》作者:(日)小林美希

译者:廖雯雯书号:9787532784936

定价: 45 元作者简介:小林美希。1975 年出生。劳动与经济方向的记者。高中就读于水户第一高等学校。

神户大学法学部毕业。曾任职于株式新闻社,后任每日新闻社《经济学人》编辑部记者,2007 年起成为自由记者。报道以年轻人的雇用、结婚、生产与育儿、重返职场等问题为中心。著有《成为“正式职员”的年轻人们》(岩波书店)、《看护崩坏》(ASCII新书)、《职场流产》(岩波书店)等。2013 年,因“对‘不让生育的社会’的结构和一系列职场孕妇歧视的报道”获贫困新闻报道奖。

86

Page 87: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内容简介:将育儿的责任强加于女性,依旧是日本社会的现状。雇用环境逐渐恶化,社会构造日益复杂,结婚也变成困难的事,或者即便结了婚,

也不愿意要孩子,又或者即便要了孩子,也有父母放弃育儿甚至虐待孩童——种种社会现实刺目至极。近 30 年来的日本,几乎一成不变的现实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有 6-7成女

性面临失业。女性不仅置身于只有丈夫和子女的核心家庭中,而且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父亲缺席”,每 3位母亲中就有 1 人面临“孤独育儿”的现状。 

国家也不愿意为育儿事业提供财政支持。托儿所的增设需要较多资金,于是国家选择强化育儿假制度,试图回避问题。即便增设托儿所,也是放宽政策,允许民间资本参与。而民营企业为了一己之利,以低薪聘用新手,导致优质保育逐渐消失。仿佛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对女性说:“这么担心小孩的话,让母亲在家守着吧。”

87

Page 88: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45、不平等的尸体

《不平等的尸体》作者:(日)西尾元

译者:马佳瑶书号:9787532784929

定价: 35 元作者简介:

西尾元,1962 年出生于大阪府。现任兵库医科大学法医学讲座主任教授、法医解剖医。香川医科大学医学部本科及研究生毕业,曾任职于大阪医科大学法医学教室,2009 年转职到兵库医科大学。负责兵库县阪神地区共 6市 1町的法医解剖工作。曾发表与猝死相关的论文,尝试把法医学现场的发现,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实践。

内容简介:88

Page 89: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解剖台上的遗体残留着生前的信息,记录了人们活着时的生活。

被裁员后存款见底,在公寓里冻死的中年男子;独居家中,中暑而亡的老太太;帮助老年痴呆的妻子入浴,却意外溺毙……

与刑侦故事中描述的有所不同,现实中的法医追求的不是“事件的真相”,而是“死亡的真相”;他们所面对的许多非正常死亡虽非谋杀,却是残酷的现实。

在解剖台前,通过一具具遗体,聆听生活在日本的人们无声的苦痛与悲哀,于死亡之中看见生的无奈。

89

Page 90: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46、生死课

《生死课》作者:袁凌

书号:9787532785339

定价: 68 元作者简介:袁凌,生于陕西平利,单向街 2019 年度青年作家,《新京报》2017 年度致敬作

家,腾讯书院 2015 年度非虚构作家。入选两届《收获》文学排行榜,两届豆瓣年度好书,新浪十大好书,华文十大好书等。出版《我的九十九次死亡》《青苔不会消失》《世界》《寂静的孩子》等书,在收获、花城、十月、天涯、今天、芙蓉等刊发表过非虚构和小说、散文作品。

内容简介:90

Page 91: 译文纪实系列 · Web view迈克尔·麦尔于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迈克尔·麦尔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

《生死课》是袁凌的短篇记录合集,记录了各色生存地面上辗转的小人物,或是历史地层中叠压的无名氏。这些人物,大都是作者在成长经历、采访调查,以及公益探访中邂逅的,有乡土的长辈,也有都市的边缘人;有历史中的失踪者,也有留守的孩子;有辛苦的生意人,也有孤独症阴影下的白领。有逝者,有生者。他们的人生遭际,或可谓曲折,或简略潦草。生活场景或者算得别致,或者平凡。他们不是时代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袁凌记录这些人的生与死,不仅为了他们的人生,也为了对自我生命的理解。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