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2009-02-11 校規小組會議 台大人文館 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146

台大人文館 - 國立臺灣大學club.ntu.edu.tw/~club13001/06/007.pdf2-2:設計主要課題 2-3:多層次的公共空間 ... 96.01.29____文化局文化資產價值鑑定:農陳館保留

Sep 24, 2020

Download

Documents

dariahiddlesto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 2009-02-11 校規小組會議

    台大人文館

    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目錄

    0.設計進度

    1.基地現況

    2.設計構想2-1:建築配置原則2-2:設計主要課題2-3:多層次的公共空間

    3.設計圖面

    4.3D透視模擬/三案比較

    5.附錄一:E-mail給本院全體師生員工及農 陳館同仁 之全文 及意見回覆

    附錄二:刊登台大校訊全文

    附錄三:97/12/19人文大樓新建工程規劃設計構想公開說明會紀錄

    附錄四:98/1/5人文大樓設計構想研討會紀錄

    附錄五:98/1/5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第9次會議紀錄

  • 96.01.29____文化局文化資產價值鑑定:農陳館保留

    96.11.24____規劃設計開始

    97.05.21____校規會第一次審查

    97.05.29____台大意見整合/規劃設計暫停

    97.10.15____規劃設計重新啟動

    97.12.12____校發會審查

    98.01.05____學者專家座談

    98.05.15____校發會審查

    98.05.30____台北市政府審查(文化,都發)

    0.設計進度

  • 1.基地現況

    基地面積:10900m2建敝率:40%容績率:240%

    (以上數據含農陳館)

  • 2.設計構想

    原台大先期規劃構想書 目前設計規劃

    3層樓高 方案一___11層/5層/4層 樓高方案二___10層/5層/4層 樓高方案三___11層/5層/4層 樓高

    2-1.建築配置原則

  • 註:法定停車位檢討

    本案不提供汽機車停車位需規劃於校園其他停車場(採代金方式)

    自行車停車位配置

    方案一:706 輛方案二:515 輛方案三:526 輛

  • 與都市之介面(新生南路,公館)

    與校園之介面(椰林大道)

    與校園之介面(舊總圖)

    洞洞館

    2-2.設計主要課題

    1.都市介面a.校園入口之重塑b.都市與校園尺度之過渡c.社會角色之扮演

    2.洞洞館a.保存價值之維護b.新舊建築之整合c.舊建築再利用

    3.校園介面a.校園公共空間之提供b.與椰林大道之協調c.與舊建築之對話

    4.人文大樓a.人文精神之落實b.各系所自明性之照顧c.台大形象之強化

  • 一樓挑空,連結地面地下中庭廣場,扮演公共空間滲入的角色1.挑空一樓

    臨都市之介面(新生南路,公館) 臨校園之介面(舊總圖)洞洞館

    臨校園之介面(椰林大道)

    中庭

    臨校園之介面(網球場)

    洞洞館

    2-3.主要空間架構

    2.底層公共空間

  • 3: 多層次與立體化的公共空間

    都市.>>校園>>地面層挑空迴廊>>中庭下挖廣場>>各系所公共空間>>師生私密研究室

  • 4. 各系所領域的塑造

  •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一

    5. 舊校園尺度的照顧

  • 科比意

  • 現代主義精神。柯比意建築五項1-抬昇柱群。2-屋頂花園。3-自由平面。4-水平窗帶。5-自由立面

    薩伏瓦別墅,巴黎 Villa Savoy, Paris (1931)

  • 1-抬昇柱群

    薩伏瓦別墅,巴黎Villa Savoy, Paris (1931)

    聖瑪利修道院,圖黑特Couvent Sainte-Marie, Tourette (1960)

    馬賽公寓Unite d’habitation, Marseillellie (1952)

  • 2-屋頂花園

    薩伏瓦別墅,巴黎Villa Savoy, Paris (1931)

    聖瑪利修道院,圖黑特Couvent Sainte-Marie, Tourette (1960)

    馬賽公寓Unite d’habitation, Marseillellie (1952)

  • 3-自由平面

    哈佛大學藝術中心,波士頓Visual Art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64)

  • 4-水平窗帶

    薩伏瓦別墅,巴黎Villa Savoy, Paris (1931)

    聖瑪利修道院,圖黑特Couvent Sainte-Marie, Tourette (1960)

    馬賽公寓Unite d’habitation, Marseillellie (1952)

  • 5-自由立面

    廊香教堂,Chapelle de Ronchamp, Notre-Dame-du-Haut (1955)

    昌迪加爾市司法大廈,印度Palais de Justice, Chandigarh (1956)

  • 方案一

  • 方案二

  • 方案三

  • 3D透視方案比較

  • 方案二 方案三

    與農陳館關係

    方案一

    方案一 量體完全脫開 與農陳館共同圍塑四合院關係

    方案二 量體完全脫開 平行農陳館形成前後配置關係

    方案三 量體跨農陳館上方形成上下配置關係

  • 方案二 方案三

    與農陳館關係

    方案一

    方案一 量體完全脫開 與農陳館共同圍塑四合院關係

    方案二 量體完全脫開 平行農陳館形成前後配置關係

    方案三 量體跨農陳館上方形成上下配置關係

  • 方案二 方案三

    與農陳館關係

    方案一

    方案一 量體完全脫開 與農陳館共同圍塑四合院關係

    方案二 量體完全脫開 平行農陳館形成前後配置關係

    方案三 量體跨農陳館上方形成上下配置關係

  • 方案二 方案三

    與都市界面關係

    方案一

    方案一 基地緊鄰新生南路西側較高量體正面面對都市空間部份底部大挑空與都市空間連結

    方案二 西側以建築側面朝向都市空間臨道路面透過入口壓縮之三合院形式連接都市空間

    方案三 西側以建築側面朝向都市空間透過較開敞之三合院與都市空間連結

  • 方案二 方案三

    與都市界面關係

    方案一

    方案一 基地緊鄰新生南路西側較高量體正面面對都市空間部份底部大挑空與都市空間連結

    方案二 西側以建築側面朝向都市空間臨道路面透過入口壓縮之三合院形式連接都市空間

    方案三 西側以建築側面朝向都市空間透過較開敞之三合院與都市空間連結

  • 方案二 方案三

    與都市界面關係

    方案一

    方案一 基地緊鄰新生南路西側較高量體正面面對都市空間部份底部大挑空與都市空間連結

    方案二 西側以建築側面朝向都市空間臨道路面透過入口壓縮之三合院形式連接都市空間

    方案三 西側以建築側面朝向都市空間透過較開敞之三合院與都市空間連結

  • 方案二 方案三

    與椰林大道關係--校園尺度

    方案一

    方案一 面對椰林大道量體高度控制在5F以下西側9F高度則退縮 減少量體對校園衝擊

    方案二 面對椰林大道量體高度控制在5F以下部分8F高度則退縮 減少量體對校園衝擊

    方案三 面對椰林大道量體高度控制在5F以下部分7F高度則退縮 減少量體對校園衝擊

  •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一

    方案一 面對椰林大道量體高度控制在5F以下西側9F高度則退縮 減少量體對校園衝擊

    方案二 面對椰林大道量體高度控制在5F以下部分8F高度則退縮 減少量體對校園衝擊

    方案三 面對椰林大道量體高度控制在5F以下部分7F高度則退縮 減少量體對校園衝擊

    與椰林大道關係--校園尺度

  •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一

    方案一 面對椰林大道量體高度控制在5F以下西側9F高度則退縮 減少量體對校園衝擊

    方案二 面對椰林大道量體高度控制在5F以下部分8F高度則退縮 減少量體對校園衝擊

    方案三 面對椰林大道量體高度控制在5F以下部分7F高度則退縮 減少量體對校園衝擊

    與椰林大道關係--校園尺度

  • 方案二 方案三

    與校園關係--校園尺度

    方案一

    方案一 較高樓層的量體置西側 面對都市空間

    方案二 北棟10F較高量體 面對校園運動塲

    方案三 北棟11F較高量體 面對校園運動塲北棟5F並設置CAFE

  • 方案二 方案三

    與椰林大道關係—校園虛空間

    方案一

    方案一 地面層均挑空 串連中庭空間與椰林大道局部並挑高三層樓高度 視野穿透至農陳館

    方案二 地面層均挑空 串連中庭空間與椰林大道局部並挑高三層樓高度 視野穿透至農陳館

    方案三 地面層均挑空 串連中庭空間與椰林大道局部並挑高三層樓高度 視野穿透至農陳館

  • 方案二 方案三

    與新校園入口關係—入口意象

    方案一

    方案一 強化入口意象 底層的大挑空以較戲劇化的空間與建築形式 創造入口意象

    方案二 以兩棟建築間自然圍塑的虛空間形成入口意象

    方案三 以三合院中庭廣塲開放面形成入口意象並以挑高的空橋界定內外空間層次

  •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一

    方案一 強化入口意象 底層的大挑空以較戲劇化的空間與建築形式 創造入口意象

    方案二 以兩棟建築間自然圍塑的虛空間形成入口意象

    與新校園入口關係—入口意象

    方案三 以三合院中庭廣塲開放面形成入口意象並以挑高的空橋界定內外空間層次

  • 方案二 方案三

    與新校園入口關係—人文活動

    方案一

    方案一 新生南路入口新增人文空間提供更多人文活動 強化校園與都市關係

    方案二 新生南路入口新增人文空間提供更多人文活動 強化校園與都市關係

    方案三 新生南路入口新增人文空間提供更多人文活動 強化校園與都市關係

  •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一

    方案一 寬闊尺度的四合院 形成內聚性的開放空間

    方案二 較親切尺度的三合院 形成內聚性的開放空間

    方案三 寬闊尺度的四合院 形成開放性強的公共空間

    與中庭關係—圍塑

  • 方案二 方案三

    與中庭關係—圍塑

    方案一

    方案一 寬闊尺度的四合院 形成內聚性的開放空間

    方案二 較親切尺度的三合院 形成內聚性的開放空間

    方案三 寬闊尺度的四合院 形成開放性強的公共空間

  •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一

    方案一 不同高程的地面層形成不同尺度的活動廣塲並以景觀和戶外階梯彼此串連

    與中庭關係—串連

    方案二 不同高程的地面層形成不同尺度的活動廣塲並以景觀和戶外階梯彼此串連

    方案三 不同高程的地面層形成不同尺度的活動廣塲並以景觀和戶外階梯彼此串連

  •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一

    方案一 不同高程的地面層形成不同尺度的活動廣塲並以景觀和寬敞階梯彼此串連

    方案二 不同高程的地面層形成不同尺度的活動廣塲並以景觀和寬敞階梯彼此串連

    方案三 不同高程的地面層形成不同尺度的活動廣塲並以景觀和寬敞階梯彼此串連

    與中庭關係—串連

  •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一

    方案一 不同高程的地面層形成不同尺度的活動廣塲並以景觀和寬敞階梯彼此串連

    方案二 不同高程的地面層形成不同尺度的活動廣塲並以景觀和寬敞階梯彼此串連

    方案三 不同高程的地面層形成不同尺度的活動廣塲並以景觀和寬敞階梯彼此串連

    與中庭關係—串連

  • 附錄一: From: hroklga [mailto:[email protected]]

    Sent: Monday, December 15, 2008 11:45 AM

    To: 'Jade'

    Subject: RE: 【臺大文學院通知】12/19 人文大樓公開說明會

    以所附 3 方案而言,第 1,3 兩案較優.

    第 2 案所形成之中庭空間,恐怕不大,屆時恐會一如師範大學校總區建築群所產生之空間逼促之

    感.

    第 1,3 兩案相較.

    1 案較具可行性與親和力.但較高樓層挑高部分,設計新穎,但就全體結構佈局而言,則顯不勻稱.

    空間使用上,似亦較 3 案為少.

    3 案看似在樓板面積上較 1,2 兩案為多,空間可維持 1 案之開闊,而無 2 案之逼促, 是其優點.

    個人亦以為 3 案最佳.然有以下數點,值得斟酌.

    (1)其較高樓層挑高部分橫跨於農陳館之上,應力結構有無疑慮,是否有防震設計.另實務使用,則亦

    不宜在此部分樓層攞放過重之書籍或陳列物,以免加重樓板負擔.這一點設計師宜向可能使用單

    位溝通清楚.

    (2)入口處依其設計,則目前新生側門則亦應配合調整設計.蓋 1 案主要入口只算在今側門之右側

    並不張顯.但 3 案則有開闊之門堂,與今側門相較,算是喧賓奪主.最好是將側門放大到新文院大樓

    之主體部分,使之融為一體.若依今側門設計,而將新文院大樓門庭開口封一道短牆,或另挖一道大

    門則皆不理想.

    以下諸點則無論各案皆適用,

    (1) 目前各案外觀皆具整體性,則如考慮空調問題,宜先與使用單位溝通,採用中央空調方式.不宜

    放任各自安裝冷氣以免破壞外觀.惟此一項除有建築經費考量,又需注意機組與冷卻水塔之位

    置.

    (2) 理想上宜設計雨水回收系統,(用以浴廁及澆花)而 3 案中庭可設置小型生態水池.節能且環保.

    (3) 各案面對棷林大道一面,因高度問題,反而弱化成量體之後部.宜加稍加設計.畢竟,以台大內部

    來看蓋建築之大門應該是在椰林大道上,而非新生南路,甚至是側門之小路.故宜有如 3 案之大

    片裝飾牆

    ,一則用以題建築物之名,一則可利用色彩或磁磚之拼貼顯出人文之特色.

    (4) 承(3),整體建築建計新穎,但人文意味不足.在不影響主體結構設計上,則宜用題字,LOGO,水池,

    乃至於公共藝術之雕塑等等增益.

    黃啟書謹白 12/15

  • From: Jade [mailto:[email protected]]

    Sent: Monday, December 15, 2008 9:10 AM

    To: Jade

    Subject: 【臺大文學院通知】12/19 人文大樓公開說明會

    Importance: High

    文學院全體師生員工:大家好!

    人文大樓承蒙各界關注及全體師生員工長久努力,現階段規劃設計已具雛形,

    請至本院網頁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71215.pdf參考,請

    各位師生員工,若對人文大樓規劃設計有任何建議,務請於 97 年 12 月 30 日前具

    名以書面方式提出意見擲送文學院辦公室,本院將彙整各位寶貴的意見,轉致人

    文大樓籌建委員會作為規劃設計修改之參考。另,97 年 12 月 19 日下午 2 時起假

    哲學系會議室舉辦公開說明會,會中建築師將就人文大樓規劃設計做報告,歡迎

    各位踴躍參加。

    請各位以迎接本院新大樓的愉悅心情,讓她順利完成。如此,則不僅可以紓

    解本院長久以來空間不足的窘境,亦可為本院帶來新氣象、新發展。

    敬祝

    工作愉快

    學業精進

    文學院 敬啟

    97 年 12 月 15 日

    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71215.pdf

  • 附錄二 │ 臺大校訊首頁 │臺大首頁 │ 聯合服務中心信箱 │

    → 回校訊第 945 期

    人文大樓規劃設計公開說明會

    人文大樓承蒙各界關注及全體師生員工努力,現階段規劃設計已具雛形,共有

    三個方案,為使大樓設計臻於盡善,本校師生若對人文大樓規劃設計有任何建

    議,請於 97 年 12 月 30 日前具名以書面方式向文學院表達意見。設計圖請見網

    址:http://liberal.ntu.edu.tw/,書面文件請洽文學院辦公室參閱。另,97

    年 12 月 19 日下午 2 時起假哲學系會議室舉辦公開說明會,歡迎踴躍參加。

    您是網頁從 1999.3.14 以來第 位使用者!

    【版權所有】 本校刊著作權屬國立臺灣大學。未經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Copyright (c) 1999 - 2001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schinfo_asp/show.asphttp://www.ntu.edu.tw/mailto:[email protected]?subject=%E8%81%AF%E5%90%88%E6%9C%8D%E5%8B%99%E4%BF%A1%E7%AE%B1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schinfo_asp/show.asp?submit=%E6%8C%87%E5%AE%9A%E6%9C%9F%E6%95%B8&selectNum=945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schinfo_asp/show.asp?submit=%E6%8C%87%E5%AE%9A%E6%9C%9F%E6%95%B8&selectNum=945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schinfo_asp/show.asp?submit=%E6%8C%87%E5%AE%9A%E6%9C%9F%E6%95%B8&selectNum=945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schinfo_asp/show.asp?submit=%E6%8C%87%E5%AE%9A%E6%9C%9F%E6%95%B8&selectNum=945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schinfo_asp/show.asp?submit=%E6%8C%87%E5%AE%9A%E6%9C%9F%E6%95%B8&selectNum=945

  • 1

    附錄三: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新建工程規劃設計構想公開說明會紀錄

    時間:97 年 12 月 19 日(星期五)下午 2 時

    地點:哲學系會議室

    出席:詳簽到表

    主席:葉院長國良 記錄:陳照

    壹、主席報告:

    當校方決定接受捐贈,在此基地興建人文大樓後,我們就經歷了各式各樣的

    程序,包括說明會、公聽會、建立網站及校方之正式會議,終於通過在這塊基地

    蓋人文大樓,這段時間就經過好幾個月。當校內決定後,呈報教育部、審計部核

    准將基地上之三棟建物拆除,之後再送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審議,在此之前還有各

    式公聽會、專家審核,最後同意拆二棟,保留農陳館,這樣的流程就走了一年多。

    之後,建築師在農陳館保留的前提下,就文學院的需求,前後設計了三個方案。

    第 1 個方案出來之後,曾舉行說明會、公聽會、送校規小組審核。但各位要知道,

    學校各種流程極繁複,後來,文學院共同想出請建築師提出各種可能構想,最後

    以這三個方案向校方提出,我們希望三種樣式一起提出,大家共同來檢討,可減

    少各案分別送校方會議討論耗費時間之問題。各位手上的流程圖為本院提案,於

    12 月 10 日校規會及 12 月 12 日校發會同意。除了公開說明會,刊登台大校訊外,

    本院亦發送 e-mail 給本院全體師生員工及農陳館同仁,同時亦在本院網頁接受全

    校師生表達意見,除此之外,校規小組亦會邀請專家學者來檢覈三個方案,之後

    我們還會邀請跟都市建築有關的政府委員、大學建築系教師及社會公正人士來討

    論,共同檢討,希望經過這些流程後,能夠匯聚大家的意見,得到較好、較合理

    之方案。人文大樓有籌建會議,有了這些資訊後,籌建會會依各方意見,做方案

    之優先排序。之後再走本校流程,經過校規小組檢討,最後由校發會決定基本上

    採用哪一方案,之後才進入建築設計,即建築風格的設計,目前還不到此階段,

    目前僅是堆積木,即將所需量體,先堆出一個大概的樣子。或許有人覺得為何不

    先做完整些再送過來,以本校社科院設計費就要 2 仟萬元為例,本案不可能先設

    計好再來檢討修改,如此花費過於龐大。我們希望先有一大概的樣子,流程通過

    後,接下來才是風格設計,再走一遍流程,獲政府機關同意之後,再送文化局、

    都發局審核通過後才會進行細部設計,請各位務必要了解。目前為基本構想,還

    看不到建築風格,這不是未來建築絕對的樣子。本次說明會主要目的在徵詢關心

    人士的看法,徵詢對象主要是校內人員,當然亦不排除校外人士,我們也會請真

    正專業人士給我們意見。目的在不要一次又一次的走流程,因為一次下來常要花

    1、2年,等到決定時,捐贈金額價值已因時間、物價上漲等因素而大量縮水,這

  • 2

    點亦請各位了解。以下請建築師就 3個方案之構想及其原因做說明,之後再請各

    位發表意見。

    貳、建築師簡報:(略)。

    參、意見交流:

    一、外文所碩士生林嘉瑩同學:

    (一)何以原先 30 多種設計方案被篩選剩下 3 種方案作為選擇題的選項?以何條件

    篩選?由誰篩選?只有 3個選項的選擇題,使用者有真的「選擇」空間嗎?

    在已有諸樣預設條件(除了法規之外)的情況下來作選擇是真正的民主嗎?

    (二)若新人文大樓的建築容積是以堆積木方式來作組合上的思考,何以哲學和人

    類學系的積木在 3個建案中都幾乎保持不動,且樓層較低(為配合舊總圖和

    椰林大道的空間配置),而另外的龐然巨物,高達 11 樓的積木卻被迫被切割

    得七零八落,居無定所,甚至作成空中樓閣?用意為何?設計概念又為何?

    (三)若選擇了方案 3,新建物樓層高,且懸浮在農陳館上,電梯或安全梯逃生門勢

    必只能設在建築最兩側,在平時若高樓層的人員流動大,電梯承載量是否足

    以負荷?就我所知,許多學校建高樓,無論有多少部電梯,總是不敷使用,

    造成老師必須在趕課時與同學排隊搶道。在緊急情況下,高樓層的人員眾多

    逃生安全梯是否疏散得及?外文所教職員生佔的比例之大,卻被擱置在一個

    如此高且逃生不易的位置,是否易有安全上的漏洞?在平時也不環保節能,

    耗竭電力?譬如上課、下課尖峰時間,所有師生都在等∕用那區區「兩台」

    電梯,以及不時在下課時間坐電梯穿梭各樓層之間的「盛況」,校方是否有

    模擬統計過上課、下課時間電梯約要跑多少趟?每月約要花多少電費?電梯

    每天如此大量地穿梭來回各樓層會不會造成電梯易損壞?電梯損壞時,如逢

    上、下課時間,在電梯載滿人的情況下是否來得及救援?再譬如發生火災時,

    所有師生全得從高處逃難,校方是否有設計萬全的疏散措施應付如此多人在

    危急時,全數「安全地」下樓梯?而當火災發生在低樓層,這麼多人被困在

    高樓層的時候呢?如何救援?

    (四)我同意現場許多提問人的擔憂,3 個建案中似乎總以量體以及各系所需求容積

    為考量再作組合設計,卻沒有想到真正「使用」起來的實際情況及需求。好

    比去買房子、租店面,要求 46 坪,位於 2 樓和 15 樓就有不同,面對馬路或

    面對公園也各有差異,為何在各系提出了所需空間後,這些空間積木的組合

    方式會以這種方式排列呢?又既然校方當初是如此「尊重各系所」,以「各

    系所需求容積為考量再作組合設計」,為何在多處反對聲浪下不見任何妥協

    與改善?為何這些積木的排列方式會如此怪異無章法,高低參差此起彼落,

  • 3

    在入口給市民的第一印象是否妥當?在分配給各系所的空間是否妥當?真正

    使用時又是否妥當?台大要給市民或世界看的門面應該是莊重可靠平穩,抑

    或奇異、跳躍、雜亂?台大要給全校師生作的榜樣應該是民主、自由、尊重,

    抑或是民主之名所行的專政暴力?

    簡建築師學義:

    研究的過程中,會有 30 幾個方案,主要是要以非常理性的角度來排列,而

    這些排列不外乎是剛才所提的堆積木方式,也包括剛才這位同學所說的把她平

    均化,這些都在我們被篩選掉的方案中,而為什麼會選擇所謂有高有低的方案

    而不用平均的方式,是因平均的話,也許會變成平均不好或平均好,也就是說,

    沒有辦法把我們最重要、要去照顧到的尺度,即從椰林大道、舊總圖這邊的尺

    度。若一平均的話,會變成 7、8層樓,在整個面對校園這邊就會有突兀的感覺,

    我們希望壓低到最小的尺度。至於在其他的可能性方面,我們當時做了 30 幾個

    方案,也就是要讓大家去看為什麼這樣不好的原因,那不好的原因我們現在以

    一口頭來做說明。因為不願意把容積減掉,中間也因為這個原因暫停了好幾個

    月,文學院內部也檢討過是否不要蓋那麼大,而因為整個基地有她的限制,當

    然現在已經到了法規的極限,對於校園的關係,我們必須要照顧到原有的尺度,

    那剩下的容積若不是擺在西側新生南路,就是擺到北側農陳館,為什麼這兩側

    比較能夠接受大尺度呢?是因新生南路已在都市的邊緣,她惟一的問題是較接

    近校門入口,所以也有些尺度上的壓迫性的問題。所以在第 1方案時,雖然整

    個大量體在新生南路側,但是在舊校園這邊降到 8 樓,是以漸進的關係來表現。

    從較創新角度來看,整個學校在舊校園時之發展也許是較內聚性、封閉的,包

    括校園舊有圍牆,這些圍牆慢慢被解構,被打開了,也就是校園邊緣被融入到

    都市的環境,在都市的邊緣比較有機會被融入到變成跟都市比較模糊的界面的

    關係,也就是這個地方比較有可能去接受一個大尺度的建築,而接下來的課題

    就是如何把她設計得好,包括現在可以看到的圖形、這些虛空間、挑空關係。

    另外為北側面對體育場側,這邊比較空曠,也沒有周邊的關係,所以在此配置

    比較大的量體,在選擇性上也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惟一就是與農陳館的關係

    接近,除了我們自己的問題外,還要面對歷史建築保存派對此的看法。第 1 方

    案,消極來說,就是避開,積極來說就是對她尊重。

    二、外文系張小虹教授:

    我現在的發言位置十分精神分裂,做為文學院的一份子,我十分了解文學院

    幾十年空間不足的困境,大家都殷切期待新人文大樓的興建,但做為一個台大的

  • 4

    公共知識份子,掙扎許久,決定還是決定有話直說。

    一言以蔽之,目前 3 個方案的量體配置都呈現同一問題。「高高低低,離離

    落落」,整體感覺很醜。此乃受制於「先天不足」與「後天失調」兩大因素,「先

    天不足」部分來自農陳館作為歷史建物的保存與校內建高限制,「後天失調」則

    來自於建體所需總面積過大(要把太多的系所塞入)與先事先分配各系所位置(諸

    侯割據一般)再做規劃,才會出現現在如此突兀的配置,有限基地內出現 3 層樓、

    4 層樓、5 層樓、8 層樓與 11 層樓高高低低的龐然大物。

    面對目前的規劃興建,我非常感到憂心忡忡,十分擔心在台大校門口入口左手第

    一棟建築,就是一座「高高低低,離離落落」的「大樓」,讓人不知是到了台大

    還是台科大。

    簡建築師學義:

    剛才我有提到目前的量體容積關係,系所需有清楚的界限亦有關。所謂建築

    容積的變化,將來是否需要用一些建築手法,是漸進或階梯,以及建築的美與醜

    問題,其實都還是下階段的事情。而所謂尺度斷裂的問題,我們亦有所準備,這

    些虛空間就是來做為過渡用的,以一個較大尺度容積的高樓來講,撇開與校門口

    歷史或尺度的關係不同之外,所謂的建築的量體,為什麼在舊校園裡沒看到,甚

    至在都市裡也沒看到,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我們好,因為我們有這些虛的空間,其

    實就是我們準備來做為都市的界面或是您擔心的尺度斷裂問題,做在這樣的尺度

    下,我們建築的策略、手法,大概就是這個,就是我們怎樣利用虛的空間,而非

    用圍牆,這是在尺度視覺關係之外,在都市的公共角色。您所提的高高低低問題,

    我們目前完全還沒有處理她的表皮。我們希望中間走廊不要是一個很長的走道,

    除了需要適度的尺度之外,我們有一些大的挑空,可以成為大的陽露台的空間,

    中間走道成為一個虛的穿透空間,這些空間將來也會成為師生休息或很自然的非

    正式接觸的空間,所以我們目前完全沒有用力在這建築好不好看的問題,我的意

    思是說,假如說從尺度斷裂的問題來講,這我接受,但如果以建築物好不好看,

    層次問題,我覺得我們目前並不是這個課題。至於您講的尺度斷裂的問題,在這

    樣一個必需要有的量體,除非我們量體不要這麼多,或者犠牲 44%的虛空間更

    少,其實更少會造成尺度斷裂的問題更大。其實這兩個問題是必須要去做一個平

    衡,建築師的立場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量體容積是不是要這麼多,這我沒辦法

    建議,能夠不蓋是最好,要蓋蓋少一點也是很好。

    葉院長國良:

    關於量體問題,我們院內已經研究很多年了,這問題不在這裡談。

  • 5

    三、土木所蔡明達同學:

    (一)、以綠建築的角度出發,量體的南北向配置,是否較能符合?若以東西向的

    配置,是否更能省去未來加以處理此類問題的成本。

    (二)、在目前所規劃的建築使用中,人文大樓所背負的空間機能尚包含-書店、

    講堂,以及 44%的虛空間,是否徒增量體的負擔。再者,在這些規劃底下,

    使用者需求在哪裡?也是我們目前看不到的,也就是說-是否能透過由使用

    者角度出發的手法,來針對這些空間機能加以設計。

    (三)、在目前所提出的程序中,看到一個非常匆促的時程規劃,在每個工作所給

    予的時間亦少,在這邊針對這樣的時程提出懷疑,是否這樣的時程又將讓大

    家失望。

    葉院長國良:

    一、在建築師回答之前,我先說明一下時程問題,原來的流程表是沒有打上日期

    的,校規小組委員說為何我們對時程日期都沒有安排,所以我們安排了時

    程,這思維剛好與這裡相反,至於是否能這麼順利依時程進行還不確定,如

    此是否能接受與了解?

    二、師生意見調查時間問題,事實上我們從 12 月 15 日至 12 月 30 日有兩個星期

    資訊收集的時間,並非你所說的那麼短。

    簡建築師學義:

    首先是東西向建築的確有她必須解決的問題,東西向是基於我剛才有提過

    的那些考慮,是要與農陳館的關係一起來討論的,所以這個問題可能要留到未

    來所謂歷史建築保存派的意見來整合。我要特別說明,東西向問題不是百分之

    百不能解決,如同這位同學所言,東西向 DNA 不好,但不表示她的後教育會不

    好,可以透過後教育讓她變好。至於 44%公共空間,以我的經驗來講,大概也

    差不多,為合理比例,今天是因我們所有的公共建築比例過低,而不是我們這

    棟建築比例過高。至於您剛才所講有機成長的虛空間,這是使用者將來要努力

    的,建築師不能保證未來不會有違章,但各位可檢舉。個人是將這個場域定位

    為人文學院與都市社會,以及學生進校門口的一個公共尺度的空間,她同時扮

    演提供所有學生的所謂學校公共空間之角色及人文學院所要扮演的都市社會的

    角色。所以這個地方是提供一個場域,一個界面,一個活動的可能性的場所,

    至於為何會有些高高低低的階梯、虛空間,其實這地方是一個無限想像的舞台,

    可滿足未來多元之活動。至調查時程多久,個人並無意見,可以踴躍的發言。

  • 6

    葉院長國良:

    事實上,我們在 1、2 年前已專為此案,做了洞洞館數位保存,另外,有關

    的歷史文件,歷次公聽會、說明會、會議紀錄,在文學院網頁均有,各位可隨

    時上網觀看,有意見也可表達,我們都會接收到,並不僅限於今日的說明會上。

    四、學代會吳孟鴻同學:

    (一)、44%之開放空間是否真的需要,若不需要是否能將其量體高度降低?例如:

    A:1書店(1 樓):學校目前已有出版中心,是否經營得起新的書店(未商業化

    下)。

    B:1 樓大講堂:是否以學生為主體?還是被商業界大量使用?在農陳館

    移交文學院後,還需要展覽講堂空間嗎?

    C:空中花園:立意甚佳但其安全度有問題,校方(系方)不會讓同學上去使用!

    D:中庭空間:是否會吵到人文大樓上課,使用率。

    希望開放空間能確保學生或教授之主體使用性,否則降低主體高度能減少對

    校門之衝擊性!

    (二)、以現今方案模型,是否在和舊建築接合溝通下十分不搭。若以此模型發展

    下去,衝擊是否過大?

    (三)、提高全校師生對此議題(人文大樓)之了解性。公開訊息應藉由 E-mail 發

    至全校同學信箱,而不應僅給文學院之師生。12 月 10 日校規會, 12 月

    19 日說明會,12 月 24 日校規會,其中時程略短,且大多學生不知情,甚

    為可惜。

    葉院長國良:

    我們除了有校方正式公文發送開會通知外,還刊登台大校訊,並於 12 月

    15 日 E-mail 給文學院全體師生員工及農陳館同仁,亦在文學院網頁上訊息公告,

    公開徵求意見。校方至今所有新建大樓工程並未有發送 E-mail 給全校師生之前

    例,但我們可以試著請計中協助。

    簡建築師學義:

    剛才同學所提會不會太商業化問題,應該不用顧慮,而是要擔心經營不良。

    個人期待這是一個人文學院對外的窗口,我也不希望她成為校園內部既有書店的

    形式,應該是個別文學院使用的書店。農陳館是規劃為文學院公共使用空間。至

    於你擔心問題會發生,是否就不要這些空間,使量體降低的問題,因這部分除了

    可放公共空間外,不太可能將樓上的量體擺下來,因下面也是剛才那些公共空間

    彼此去調配的,這是屬於包括農陳館的一樓以下的部分。也就是 B1,1樓及農陳

  • 7

    館的空間,即使重新定義她的使用,也不可能取代 2樓以上的空間。2 樓以上是文

    學院系所專用,並非學校開放空間,1 樓基本上門禁會管制,所以屋頂花園是屬各

    系所管制,尤其是鄰棟較低時,其屋頂就會成為旁邊較高樓層之露台花園。另外

    有關建築表情、材料等問題,這是下階段的課題。我會希望用較現代、較抽象的

    手法去和舊校園做協調。

    柯副院長慶明:

    對於這位同學提到的 13 溝面磚,我要提醒各位,這棟建築要面對的就是農

    陳館,而農陳館並非 13 溝面磚。舊體育館、巨蛋、博理館、一活等建築都是先後

    建起來的。所以在 12 月 12 日之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中有提到,重點不在用固定

    相同語彙,不同的建築語彙或可反應台大的不同時期。所以是否一定要統一一致,

    這是一個可爭議問題。

    五、學生會許菁芳同學:

    請文學院在下次發信時,E-mail 給全校學生。

    葉院長國良:

    校方代表亦在場,是否可請校方以後類似新建工程訊息也發給全校學生,

    而非僅有文學院如此做。若是可行的,文學院當然不會排斥,我們於下次發信時

    將請計中協助是否可發信給全校師生。也請學生會經驗務必要傳承,在來開會前,

    先行了解一下整個案子,否則重複問題一再提問,會造成大家的困擾。

    六、學生代表大會環安衛委員會蔡介庭同學:

    (一)、舊有建築為三合院的形式,想詢問今日設計案偏向四合院形式,是否會使文

    學院有一個封閉、拒絶外人的意象存在?

    (二)、詢問微氣候的考量,量體會影響微氣候形成,會影響未來景觀規劃的設計,

    如第一案將會遭遇冬天的北風襲入,植栽的生長不易,易死寂,可能會與原

    初設計意象有出入。

    簡建築師學義:

    雖然目前洞洞館是三合院的形式,但據說以前她是四合院的設計,只是第

    4 個沒蓋起來。剛才我有提到,四合院圍塑中庭的方式,其實是椰林大道舊有建築

    方式,她並不是中國舊有三合院、四合院方式,她是比較西方古典建築的,是不

    太一樣的。反而農陳館是比較東方的合院的方式,第 2、3 方案是各自大小成立的

    三合院,只有第 1方案是四合院方式。不論三合院或四合院,她都是開放的,沒

    有方向性的,我們刻意塑造一樓挑空的轉化的關係,更引導性的暗示入口的方向,

  • 8

    整個通道是流通的,甚至有教授建議農陳館一樓牆壁是否要將她拆除,個人是認

    為沒有必要,因為其他通的地方已經很多了。至於微氣候的形成、風向等問題,

    在下個階段我們會有詳細的規劃。基本上我們的方案是對能夠保存的植栽,能保

    存就儘量保存,有的是暫時遷移到別地方,等完工後再移回。

    七、歷史系黃昱翰同學:

    首先我代表學生會長發言,因為她重感冒,有二個問題,

    (一)在第 2 方案中,農陳館與人文大樓關係,請建築師用較明確例子說明,例如

    玄關和建築本體的關係。人文大樓的區位極具象徵意義,在看似保守的第 2

    案中如何能透過「人文大樓+農陳館」結合提供刺激,是令人好奇的。

    (二)就建築師您的觀察,台大校園周邊建築物界面和城市交接的地方,呈現之風

    格為何?與您在設計人文大樓時是相容、同中求異或者您想為台大與台北城

    市關係做一個大的突破?

    再來是我個人對剛才的意見的一些回應,雖然現在還不應該去討論建築材

    質的問題,但其實可用一較大膽的方式,對建築師將會採用怎麼樣的建築語彙和

    表情,我個人採開放的態度。基本上我並不認為一定要和椰林大道相似的風格才

    能融入校園環境。東海大學人文大樓,同樣位居文理大道的端點區位,即是一個

    成功的案例。我認為不需要對現代風格的建築抱有那麼大的恐懼。

    其次,雖和本次主題無直接關係,但希望文學院可以開始思考日後外文系

    等系所遷出之後,所空出來的空間應如何運用,並且也能對文學院這座古蹟建築

    能有所修繕和規劃。

    葉院長國良:

    文學院有 12 個系所,2 個附屬單位,現在分散於全校 12 棟建築中,外文系

    並非僅在文學院本棟大樓,事實上外文系被區分為 5塊,中文系及歷史系以前也

    是,四分五裂,最遠的距離差不多有 2 公里,如此情況對一個系所的發展是不好

    的,文學院內部已有討論安排,外文系遷入人文大樓後,其他系所使用相對也可

    變得較大,因目前各系所空間均很擁擠不足。

    簡建築師學義:

    首先回答學生會長有關第 2案新建築與農陳館的關係,那是一個前後配置

    關係,剛才已有比喻,就像一些新大樓的設計,也會有三段式變化,基本上也是

    在處理相關尺度、都市界面問題時,一個基本建築手法。也就是說形成低樓層與

    高樓層時,高樓層退縮的關係,台塑大樓是一最好的例子,大樓前面低矮建築好

    像是一入口玄關,基本上她是一個傳統的建築形式,低樓層一方面是玄關,另一

  • 9

    方面也成為公共使用空間,亦象徵入口的關係。第 2案會與農陳館形成一個傳統

    的關係。雖然她好像有壓迫在一起,但反而是自然形成一玄關。更重要的是我們

    不是像台塑那樣的,我們的新大樓是挑空的,為了要減少對農陳館的壓迫性,我

    們底層是挑高到 5層樓高,底層可直接穿透。另外一個問題是希望校園新建築與

    都市界面融合,我覺得我們會是一個較成功的例子,目前在校園中並沒有觀察到

    這樣的關係。

    八、城鄉所林君安同學:

    (一)整個 complex 之"大門"是位於何處?

    1、椰林大道上所有建物有以對稱型面對椰林大道的這種環境脈絡,或者說是

    韻律,本三案雖皆有「入口」面對椰林大道,但好像還沒有感受到其明顯

    的入口意象。雖說不一定是要對稱量體,但我認為大門還是要以椰林大道

    上的為「最主要」。

    2、新生南路上之入口雖說是為了與都市互動,但將中庭開放向大馬路,馬上

    就造成噪音與 security 的問題。

    3、側門邊的案一挑空和案二的小入口廣場很令我認同,但是同一個 complex

    有椰林入口,新生南側門口,在短短百公尺內還有必要在中間開第三個入

    口進中庭嗎?

    (二)量體上整體的樓高與深度以外,小量體的碎裂感可能的問題

    1、以 institutional 的建築而言,形式上是否過於碎裂,所以在發表時讓大

    家感覺「離離落落」,個人覺得本案過度的「碎裂」失去了竹間作品常有的

    優雅大器,可能是 over design,像醜的違建。

    2、以虛空間為理由,如 Herman Hertzberger 的 in-between spaces 概念,然

    而也有需要控制的時候,不僅是空間浪費這種功利性,而且可能會造成空

    盪,無人氣感,例如李祖原先生在清大的眾多作品,應該也有 40%,但又

    如何。

    3、另外,以研究室及教室為主體的大樓,「in-between spaces/虛空間」是不

    是只能在下課時間用,且以不吵到研究室中的人為原則?那又有多好用?

    4、基地上有一三角形地,在三個案中均沒用到,且基地面椰林道之"建築線"

    較舊總圖退縮,是否校方有所限制或其他原因?

    簡建築師學義:

    新生南路靠校門口這段圍牆,並沒有思考要去用,目前傾向於不去動用到,

    因這個地方連結舊圍牆,拆掉部分已是很大的挑戰,且我覺得校門口這段圍牆的

  • 10

    歷史應該是要被保存的。新生南路側是挑空開放的,雖然外面看得進來,但是並

    無法這麼輕易就進來的,這個地方也可以做些綠化工作,除了書店、講堂和農陳

    館外,整個底層是挑空、視線是穿透的,藉於不同的手法去定義各種尺度入口的

    關係,基本上我是將整個底層視為一個入口的關係。

    另外,基地上的三角形地帶校方倒是沒有限制我們不能用,其實初始的基

    地並不包含這塊,後來可能因先期規劃書面積計算錯誤,做到一半我們發現校方

    給的面積數據是錯誤的,所以才要求校方要重新劃定基地範圍,否則會超出法定

    的容積率與建蔽率,之後校方才把這塊地劃進來的。當然也不是因為是後來劃進

    來的,所以我們不用,這邊其實有很複雜的問題,包括腳踏車問題,其實我是建

    議校方對於腳踏車問題應該有個整體的規劃,而此塊地必需保留以因應未來的可

    能性。校方必需對腳踏車有先期規劃,我們才能去動到這塊地。至於這地方是否

    要有地坪的出現,個人是持保留的態度,並認為原有綠化的端點就已經很好了。

    至於中庭管制安全、噪音問題,與第 1 個問題類似,好像我們開放之後,就會

    衍生的問題,應該會被適度的解決。

    九、社會系葉書宏同學:

    (一)請問人文大樓的建築量體配置是否已經確定以這三案進行討論?

    (二)第二、三案中,人文大樓的腳踏車停放處配置何處?

    簡建築師學義:

    (一)因牽涉到農陳館歷史建物保留,以及基地位於校門口,將對我們原有校園

    的入口產生較大的衝擊,雖然會有些挑戰,但卻可重新塑造台大的建築意

    象。我們整個設計需經過漫長的時間,所以我們會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

    段為配置及量體計畫,三個方案均依校方先期計書書要求,除停車位部分

    外。第二階段為建築風格與舊校園關係,這階段是在配置量體定案後才會

    進行。基本量體計畫就是目前這樣。所以剛才院長所提建築不是長這個樣

    子,是指建築表情不是這個樣子,而非指量體會有太大的變化。

    (二)目前校方給我們的任務是必需要滿足基地內現有停放的腳踏車位。

    十、外文系張小虹教授:

    何謂人文精神,目前並沒有平台可以讓我們去做人文的思索,在此是否可

    做一個具體的建議,下學期由文學院主動規劃一些人文建築的講座,請人文建築

    的校外專家來舉辦,由他們來談什麼是人文建築、綠建築等議題,因每次開公聽

    會,文學院學生來不到幾個,我們可以有另外的平台讓大家來參與。

  • 11

    葉院長國良:

    (一)這建議很好,我們可以採取嘗試,事實上我們的網頁,是歡迎各位寫上意

    見,做各方面的思維。何謂綠建築,建議可至農學院參觀,學校已經有現

    成的成品了。至於人不人文,個人淺見,應該不是建築物人文,而是使用

    者要有人文精神。

    (二)我們文學院有網頁公布訊息,是公開透明的,我們也願意廣泛徵求意見,

    但相對也期望學生會是否建立一傳承制度,先知道過去發言提問之問題及

    得到之回答,希望不要重複提問,這樣才可節省大家的精力與時間。

    (三)本日公聽會是我們的第一個流程,後續還有流程,建築風格是下個階段的

    問題。

    感謝各位的關心,今天說明會到此告一段落,謝謝。

  • 1

    附錄四: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設計構想研討會紀錄

    時間:98 年 1 月 5日(星期一)下午 1 時

    地點:文學院會議室

    出席人員:詳簽到表

    主席:葉院長國良 記錄:陳照

    壹、主席報告:我們今天召開的是有關臺灣大學人文大樓設計構想的研討會,在開

    始之前容我先介紹各位與會教授專家們,(略)。以下 2個小時,請

    建築師儘量把握時間於 40 分鐘內簡報,之後請各位專家表示意見,

    會前說明如下:

    一、 文學院六十年來僅曾興建過共 30 間研究室的一小棟建物,其餘都是接收其他

    學院不要的建物,或偏遠,或不便使用,整體空間一向嚴重不足,目前 12 個

    系所及 2個附屬單位,零星分布於校內不同的 12 棟建築內,好幾個系所被迫

    分割為數塊,彼此連繫困難,其中還有不少空間是借來的,人文大樓建成後必

    須歸還校方。我們也嘗試請校方是否能於校內其他地方提供空間,只是校地有

    限,實在困難。而文學院為因應實際情況,亦已配合縮減了人文大樓各進駐系

    所使用空間。

    二、 人文大樓原擬在洞洞三館基地上籌建,自規劃以來,一直相當尊重各界人士之

    意見,從 95.6.30 規劃初期時即開放以校內外師生人士為對象舉辦過規劃座談

    會、並於 95.9.22 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座談,提供了我們日後設計人文大樓時相

    當寶貴的意見。

    三、 後因農陳館建物本體,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於 96.6.29 登錄為歷史建物,所以

    只能拆除兩棟,但我們對整個基地三棟建物都做了數位化保存。

    四、 人文大樓的設計,一開始設計的第一方案,尊重農陳館、與她脫離,所以有了

    部分挑高 4 層樓的設計,而為釐清師生對人文大樓挑高結構安全之疑慮,並於

    97.6.13 召開人文大樓挑高結構說明會,針對結構安全做一公開說明。其後,

    因第一方案存在有西曬、噪音等問題,建築師又先後提出了第二、第三方案,

    嘗試與農陳館共構、融合的各種可能性。而為使人文大樓之設計臻於完善,我

    們也透過各種管道及方式來收集意見,我們除了 e-mail 給文學院全體師生員

    工及農陳館同仁外,並在文學院網頁及校訊上公開訊息,徵求全校師生意見,

    並已於 12 月 19 日舉辦了人文大樓三個方案的規劃設計公開說明會,今日則邀

    請各位專家、教授蒞臨指導。我們將各界人士給予我們的意見當做是我們設計

    時重要之依據,這也是我們不厭其煩的舉辦那麼多次的座談會、說明會的原

    因。我們希望人文大樓不僅是名稱為人文大樓,亦希望她是以人為本之優良建

  • 2

    築。

    貳、建築師簡報:(略)。

    參、意見交流:

    漢寶德教授:

    老實說我今天來開這個會,不是很清楚這個內容,我想這事事實上是臺大的家

    務事,好像我們開口來講這個建築怎麼樣,合用不合用等,這有點多管閒事。不過,

    在我想來,可能是因為有一個建物要保存的關係,我就順便說一點,這個建築師本

    身能力沒有問題,只是說出一點我的意見。

    第一點:第一個感覺就是建築物密度很高,這在臺大其他地方看不到,如果我對臺

    大有影響力的話,我就會想辦法使建築物看怎麼樣分散一下,不要有這麼高的密度,

    因你由別處走到這裏,突然就變得這麼擠,感覺好像不是在同一個校園裏。臺大土

    地多、這樣看過去空地很多,為什麼要把那麼多房子全塞在這個地方,各系系主任

    都是好朋友要每天這樣擠在一起嗎?整體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的關係,是不是想辦

    法把這個密度降低,這是我的看法,畢竟就學校長遠發展來說,為什麼別的地方是

    鬆鬆的,到這邊就全擠在一起,這有點欺負文學院的感覺,可不可以把前面這塊地

    也用進去?使土地多一點,可以不用這麼擁擠,因為現在還需要挖到地下,來使用

    地下的廣場,這只有在密度很高的都市,寸土寸金地方才比較會使用到。

    第二點:建築保存問題,因為中間有一棟建物要保存,新蓋一個房子與建築保存議

    題擺在一起時,會有很多的可能性,若非常重視古建築的時候,通常整個建築風格

    會設法配合古建築來做設計,這有點強人所難,因為當時張先生設計時是用現代主

    義,比較嚴格的秩序,當然現代的建築師已經事隔那麼多年了,完全照那個 style

    好像也很難,但也有一個可能可以把他的造型精神與其他新的建築物能夠配合,當

    然那麼小的房子蓋那麼大的房子來配合好像划不來,可是你要是尊重老建築物的時

    候,你就會覺得這個環境是應該這樣做的,我看這 3個案子,每個案子都覺得有點

    問題,主要的問題在於農業陳列館好像多餘的,因為你在心態上覺得她是多餘的,

    所以整個建築設計、語彙,農陳館的語彙在此是不存在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太苛的

    要求。作業第一步就是先從古老的建築、要保存的建築,去尋找她們共同的語彙,

    可以用到的,因此做完以後就變成一個整體了,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因為新的建築

    很擁擠,所以老的建築也會變成多餘的,這是在政策上要怎麼樣來解決,這我也不

    曉得,當然要勉強建築師我也不好意思。那如果說不願意這樣做的話,就讓她產生

    強烈的對比,就是老的建築不能擺在一起,要擺得遠遠的,然後,其他新的建築就

    做出在造型上看得出來是 2個不同時代的建築,看得清清楚楚的,當然這也不太好

  • 3

    做。

    第三點:關於與校園環境的關係,哪裡該高哪邊該低的問題,我是覺得若配合校園,

    應該是第一案比較適當,當然這是建築師他們一開始就想到的,讓這新建築與老的

    房子有連繫感,有一個大的房子靠新生南路,對校園比較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大概

    原意是這樣,整體上大概就是這樣,可是難免會踫到問題,像現在能源問題大家都

    很重視,這種情況下,既然要蓋高房子,可不可以乾脆再蓋更高一點,我不太知道

    法規限制,可是只感覺我們那個時代的人就是直接了當,解決問題,既然是這樣,

    可不可能靠近大門這邊蓋得非常高,讓其他的兩面跟後面配合得更好一點,是不是

    可以?這樣子看上去好像會使椰林大道上,突然出現一個高的建築,可是反正這樣

    是蓋新的,都是出現一個古怪的東西,不可能再做一個古建築物出來了。這樣也許

    會不會使得壓力小一點,這 3 個模型,我看上去感覺會有壓得喘不過氣,壓得很深

    的感覺。如果說能夠想辦法解決空間擁擠感覺,可能會好一點。

    辛晚教教授:

    我從都市計畫及文化局古蹟審議委員的立場,提出幾點淺見就教諸位。

    第一點:臺大的確是我們臺灣的一個驕傲,是指標性的一個學校,所以這個建築的

    確是大家所共同關懷的,關懷的層次廣面可能已經超越我們校園自己的關懷,因為

    從空間及歷史兩個軸線,兩個相乘來看,的確這是有很多有待解決的課題,日治時

    候,在清朝是留下瑠公圳文化景觀,現在有很多歷史和文化的元素還在,最近大概

    一件大事臺大校園規劃的一件大事,另一件大事是如何把瑠公圳所殘留下來的歷史

    元素把他做為一個文化景觀來做保存,再下來就是日治時候不見的,因為日本的時

    候,他配合殖民地教育或軍國教育,東西的軸線是非常強的,他的目的就是讓學生

    通過校門口進來,早上可以看到太陽,下課回去也可以從校門口看到夕陽下山,他

    的太陽旗,他的意念非常強,入口的地方現在軸線端點剛好是總圖書館,這個大門

    在過去我們整個臺灣教育或經濟的國家的建設跟發展史上,臺大在某一方面也等於

    說是一個見證、一個縮影,那麼現在這個連結,我們重新對人文大樓的塑見,尤其

    人文大樓能夠竪立在大門口,好像也具有歷史上時代的象徵意義,重建在人文上的

    一個關懷,因為過去幾年,尤其在追求經濟建設的過程,因偏重在科技,很多經費

    都放在那裏,台大的人文文學方面的成就,在臺灣來說是非常具有指標性,貢獻非

    常大,無論在哪一方面,例如臺灣在 1960 年代、70 年代的新詩的發展,也是有很多

    臺大人在創作,像這種情形,現在我們能夠重新於校園門口有人文大樓,是有時代

    的相對意義,我是覺得這個蠻重要的。再來是漢先生提到的量體的問題,站在文化

    局文資會委員的觀點,他關懷的只有一項,就是原來的歷史建物希望能有突顯他的

  • 著力線,如果能夠完整的保存,而且能有著力線,所以這個人文的建築變成有兩個

    芻圖,一個是人文大樓,一個是歷史建築,她的自主性、主體性如果能夠突顯,那

    麼站在文資會的立場,我們會覺得已經達到。這份設計的大概有很多種不同,剛才

    第 3 案是把她整合在一起,整合得好,會有相乘的效果,整合的不好,可能就比較

    不容易協調。另外從校門進來,這裏會形塑一個圓環,再進入人文大樓,這個也很

    好,強調人文主義,這精神也是非常好。我也非常同意漢教授所言,如果沒有辦法

    量體減量,儘量能把量體堆到靠近新生南路跟門口這邊來,把她整理一下,應該也

    非常好,具有時代的階段性,非常重要的一個意義。我也看到你們要將這裏做為人

    類系,這裏是哲學系,我們臺大過去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哲學代表性人物,我覺得這

    是非常有象徵意義的。剛才漢先生也提到,他是從建築、校園的,而我是從人文的

    關懷出發。量體方面儘量能夠協調,洞洞館能有獨立的主體性,這樣就達到目的,

    而不是把她當成一個殘餘的空間或剩餘、不得不的空間,那就達成保存跟興建跟創

    建的意義。

    洪如江教授:

    一、文學院為臺大首席院,本大樓應充分展現臺大的「格調」、「歷史記憶」,並成為

    臺北市(甚至臺灣)的地標。

    二、原文學院正面佈置走廊,係為避免來自南方強烈陽光之直接照射,且避免各房

    間直接曝露。

    三、原文學院二大天井與房間的關係為迴廊(或稱走廊),富「採光與通風」(SARS

    病毒無法生存之自然因素)之功能。本案走廊布置在內部,對防疫及防災(萬

    一發生強烈地震或火災而需逃生之時)不利。

    四、文學院希望此一新大樓能提供較多使用空間,但 3個案浪費許多空間。建議:1、

    外表簡單樸素。2、多利用地下空間,例如 B1,B2。3、規劃「書本型」高樓

    替代案一 替代案二

    西 東

    4

    替代案三

  • 5

    五、空調系統應事先佈置。3 案太多凹凸,空調難以佈置。

    六、一樓挑空是很好。

    七、建設費用宜寛列。

    陳正興教授:

    一、贊成漢館長所講,這區域在整個臺大應該是一個低密度區域,而且不是一

    個辦公上課的區域,辦公上課的區域應該是要進入到校園內,而不是在門口,所以

    密度是第一個問題,剛才建築師提到這邊的建蔽率是 40%,實際上三個方案是用到

    30 幾,這 30 幾的算法是把南側紅色的區域包含進去,其實大家都不會想說這紅色區

    域是屬於這塊的,它是和校門口結合在一起的大廣場,所以若以這個區域這樣子來

    算的話,我相信它的建蔽率是超過 40%的,所以它已經太擁擠了,這個位置本身太

    擁擠了,所以把南側這塊區域放在這裏是為了要蓋這麼多,它是和校門口連在一起

    的。所以以這四方形地來看,這本身的建蔽率是十分擁擠的。三個方案看起來都是

    太擁擠了。第二個就是高度,在此區域,四周都是低矮型房子,所以這個高度在這

    邊最高是到 11 層樓,這也不是特別高但又比人家高,整個視覺在臺大的整個配置上

    會有點奇怪,要不然就讓她更高,一個很瘦的高塔型豎立在此也可以變成一個地標,

    現在半高不矮的,建蔽率又那麼大,佔據這個地方,我是覺得蠻可惜的。第三個要

    談的是她的建築元素,目前採用高柱、挑空以及空中走廊,然後到高層時都是蠻薄

    的,都是一間間研究室加一個走廊,這些元素湊在一起有點亂,而且用這個高柱把

    她撐起來,好像有點堆積木的感覺,所以我覺得這樣的風格跟四周所有建築物比起

    來可以說是蠻奇特的,不太勻稱。現在又加上一個農陳館在那裏,我不知道是要怎

    樣去表現她,是要跟她做結合呢,還是要去做強烈的對比,才會變成這樣子,可能

    要再去思考一下,就是說感覺起來比較亂了一點。第四點就是人文精神的表現,這

    個元素在人文大樓是相當重要的,要有人文精神,但是 3 個方案的比較說明裏面,

    看不出建築師要怎樣去表現人文精神,裏面的說明大概只看到了在一樓要設書店、

    咖啡廳、講堂,我想這並不代表人文。應該是要在建築風格上要有人文的精神。所

    以我認為在內容上可能要再強調一下。再過來就是整個流程裏面,好像建築風格的

    說明會是要到今年的 3、4月,時間是不是晚了一點,這個風格的確定應該是在更早

    的時候要決定。最後一點是關於結構的部份,把量體放在高柱上的話,比較容易產

    生應力集中或應力不均勻,除非把柱子做得非常的強壯,在設計上力學要與建築要

    結合在一起,力學上也要注意到元素的使用,不要使得她產生特別不均勻的地方。

  • 6

    李灼明教授:

    一、對洞洞館的態度來講,感覺不是很明確,沒有表達對舊館保存的意義。

    二、校園問題,我感覺不是很強調,面對圖書館、門口怎麼處理的問題。

    三、密度問題確實蠻高的,漢先生剛才有提過,是否利用前面的那塊地,好像是我

    們解決問題的重要因素,不然目前的建蔽率太高了。

    四、量體問題,靠近新生南路是很高的量體沒錯,但是量體本身跟文學院的關係不

    是很確實,顯得有隔離。

    五、椰林大道和 arch 產生一個斜角的關係,相對的角落就很重要。

    徐明松教授:

    我對人文大樓其實有不太一樣的想法,特別又是準備要蓋在這塊基地上,以今

    天的這個時空來講,在這臺灣產業要升級的非常特殊時期,我覺得台大文學院不只

    在校園扮演重要角色,也在都市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台大從椰林大道進來的左邊

    其實都是總圖、文學院這樣的空間設置,所以這塊地來蓋人文大樓也算恰如其分。

    雖然某種層面來講,我也同意量體看來太大,但我個人認為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

    我回應一下剛才漢先生的說法,羅斯福路大門入口進去剛好有圓環,所以左邊這塊

    地若可以適當的利用的話,可能也可以解決我們現在的量體就分佈在這塊基地上的

    狀態。因我們目前容積率只用掉 130 幾,其實可以用到 240,我看對面那棟其實比我

    們還要高,所以我們的高度應該可以再高一點,我覺得高度高,讓她與農陳館產生

    一對比,在目前也是一個蠻可行的方式。當然我並非說對比之間就不能產生好的對

    話,這是設計的問題。靠校門口這塊地如果很恰如其分的利用,會有很大的好處,

    剛才辛老師也提到這圓環,圓環對椰林大道來講,可能可以形成另一個視覺上的端

    點,因目前台大校門進來這塊,好像是做為腳踏車停車場,有幾棵樹,用途並不積

    極。我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在這塊基地的左側,不要說是東西向或南北向,還是可

    以蓋一棟比較高,整個容積較高的大樓。從校門這樣進來,或許可以有一些都市的

    大階梯,她可以直接跨到屋頂上面去,慢慢可以從這走到我們大樓。如果人文大樓

    在都市可能適度扮演角色,乃至於洞洞館未來可以完全釋放出來,文學院其實常常

    有些活動,這裏可以做為一個與都市的界面。現在看來好像我們把這棟大樓的空間

    填滿變成教室,我個人認為是不恰當的,因為農陳館原來的設計就只是在陳列而已。

    所以我們如果把農陳館回復到原來張肇康先生設計時的用途,應該是非常好的。農

    陳館的採光方式用來當教室其實是不合適的。那這樣來看的話,我們這地方有一個

    好的都市界面帶,這邊可能可以保持市民可以進入到臺大人文大樓的比較下面空間

    -比如洞洞館、書局等,就是說那個地方可以有一個跟市民很好的互動,而比較上

  • 7

    面的,過了洞洞館 3 層樓 4層樓以上的,才會進入到文學院比較內部的場域,我覺

    得可以再稍微 open 一點,倒不是說不可以有任何東西。我覺得臺大目前沒有好的廣

    場可以讓人停留,我也不覺得需要回到原來像日據時代留下來的 1 比 2 的中庭,因

    為我們大樓已經很高了,不可能了,而且那比較封閉式的我們不需要了。這地方如

    果有比較好的 open 的空間,我們進到椰林大道圓環的時候,我們在左側就可以看到

    洞洞館做為左側的軸線看來也不是一件壞事。即便有建築在此,我也希望一樓能儘

    量挑空,這樣我們才能感受到洞洞館。而且回到張肇康最原始的設計上,其實我曾

    看到一個圖,張肇康其實做了 4 面,變成一個四合院,意思是他四面包夾,因為他

    還有水在流,有點像東海的舊圖書館,他把房子退了以後留了一個水池,我也在想

    水適度的回到洞洞館的經驗裏面來,其實我覺得蠻好的。那個水的運用方式,比較

    沒有像張肇康最早原始設計,從東海的舊圖書館,我覺得他一直想要表達我們傳統

    建築跟水的一些有趣的關係,這樣的話,我有幾個初步的建議,一則可以跟都市市

    民發生關係,再者可以強化,這個界面可以讓臺大變得更活潑,不然我覺得臺大椰

    林大道太強了,當然這已經是舊時代了,我們只能接受。但現已是一個新時代了,

    可以讓入口在整個都市意象上讓她變得更市民一點、更民主一點。

    王紀耕建築師:

    剛剛看了 3 個案子,我一直想建築師的一句話,有沒有第 4 個案子,我一直在

    想這個地方都沒有好好的利用地下室,很多空間可以放在地下,我記得以前我去看

    過竹間的那棟大樓,好像簡先生在地下開挖了地下室,這在技術上絶對沒有問題,

    那這塊我是覺得可以放在地下的就儘量放在地下,我在臺中曾經看過一個學校,她

    在地下室蓋了將近 3、4層的體育館,地下室應該要好好的利用。還有剛剛各位也提

    到建築風格,我覺得風格也很重要,3 個方案與人文精神風格,到底人文精神應該內

    斂還是外放,建築師應該要再去思考。3 個方案的造型我覺得都有點太突出了,有時

    收斂一點也很好,洞洞館不是累贅,是財富,把她裏面的語彙拿來利用,尤其原來

    的三合院,其實是蠻中國的,我走在那個空間,我都覺得是我們中國的空間,比例、

    尺度都蠻中國的,這是中國的一個四合院,可是我覺得我們好像沒有把這個元素放

    在這裏面,也可以再考慮一下。

    蘇錦江教授:

    今天問題出在農陳館被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物,如果沒有這個的話,就沒有這些

    問題。但我認為文化局是對的,因為這樣保留了臺大人及鄰近社區居民的歷史記憶。

    所以原來的這塊地規劃,因為農陳館的保存變得很難,其實也難為建築師花了很多

  • 8

    的心思在考慮,因為空間已經被佔掉了,還要保持原有的機能,所以我從三個方向

    來提供個人淺見:

    1、配置問題:3個方案都是想儘量利用,其實以她的容積跟建蔽率來講,並不算是

    高密,但是展現出來有很大的壓迫感,這壓迫感當然就包括了農陳館的保存還有畸

    零地的關係,所以會有相當大的壓迫感。所以是否做某種量體的限縮,有沒有可能

    在校園裏面給一個補償,臺大給文學院一適當的土地,當然這是學校的事情,因為

    我覺得農陳館不是文學院的農陳館,而是臺大的,甚至是臺北市的,不屬於文學院

    的,而是屬於臺北市民全體歷史記憶的東西,所以量體倒是可以考量,在空間配置

    上是否可以有某種彈性,是否有第 4方案出來。

    2、從剛剛的報告,看不出設計單位對農陳館感覺,也許設計單位覺得是一種累贅、

    負擔、牽絆,因為那東西在那邊就很難,事實上我覺得設計單位應該把農陳館視為

    一種榮耀,是一種驕傲可以保存的東西,如果說礙於文化局把她列為歷史建物,必

    須保存,那是很辛苦的,這是心態上的問題,所以若把她當做是一文化資產,很樂

    意去接受她,把她融合在一起,展現出她的價值,把她當做是一個可以炫耀的東西,

    我想會做得更好。

    3、結構系統,按現有的 3個方案,其實在結構上是相當大的挑戰,所以結構系統要

    特別注意,尤其臺灣地震相當多,而且我怕在造價上也會相對的增加。錢還是要花

    在刀口上、值得的地方,結構系統上不必要的浪費是可以考量的。在材料方面我是

    建議使用鋼骨較有彈性,總結,這整個建築對臺大是很重要的,要審慎去評估。是

    不是有第 4 個方案、第 5個方案,再去做一個評估。

    蘇瑛敏教授:

    這個案子雖然是臺大在校園的一個建築,但對臺北市甚至整個學界來講,這個

    案子其實是有她特別的意義。對於觀樹基金會,他們願意來捐贈,他們一定也是想

    要推展他們的理念,這個案子在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前兩年都有好幾個學生來做

    畢業設計,為什麼拿來做畢業設計?是因為有非常多的角度在考慮,都市的角度、

    校園的角度、歷史建築的角度,尤其又是一個文學院,所以我們學生做這個題目,

    每次的評圖,老師內部就做了非常多的討論,這個案子之所以重要,其實她真的不

    僅僅是臺大文學院的事,我想對於全臺北、全臺灣來講,其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不管從我們剛剛所講的任何角度。所以雖然重複了很多先進的意見,不過我覺得就

    是因為這幾年一直持續的在看這個議題或者來關心這個案子的發展,因為我們學校

    很小,我們就是以前的台北工專,我們一直在學校做所謂的建築專業,但是找不到

    地,所以我們覺得在臺大的這個校園規劃,真的是百年大計,絶對要從長遠的學校

  • 9

    來看,尤其臺大又一直是臺灣帶頭的學校,她怎麼樣來面對校園的規劃,這樣的態

    度,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影響非常大的,我想蓋這樣一棟建築物應該是會受到國際

    的討論,如果我們採取了任何措施的話,所以我覺得她的量體,我們之前就一直在

    討論,在校園入口的這樣一個重要地標的地方,到底從整個校園規劃來講她應該有

    什麼樣的地位,然後她是不是還有別的餘力可以來放,當她還有很多更好的方案時,

    如果很拘泥的說文學院只有這塊地,我們容積只能這樣這樣,其實是有點劃地自限,

    在我們外人來看,我們都覺得好像還有很多其他更有趣的方案來呈現對歷史建築保

    護的態度,文學院怎麼展現人文關懷,這人文關懷在當你有一塊需要被保留的建築

    物的時候,我們要在這裏蓋房子時,要採取什麼態度,國際上很多例子,他們就選

    擇了換個地方開發,或者在這個地方做一個什麼樣的開發態度的問題,所以我覺得

    態度問題應該是全臺大應該要仔細的來想想看,當然我也知道實際上有非常多的困

    難,只是我覺得在這個地方還是要請大家用百年大計的事情來看這樣的校園規劃。

    可能大家可以重新來省思,或許一些結就可以解開了。大家如果還是覺得不願意這

    樣的話,那可能目前在對待新的環境議題,或新的歷史文化保存議題的時候,到時

    候大家就會來省思,臺大人是怎樣來面對這個課題,採取什麼態度,或文學院用什

    麼樣的態度來表現人文關懷,對歷史文化的尊重。這個議題是有點沈重,可是是值

    得在座每個人都可以好好深思的。第二點是覺得我們好不容易,兩年前我們建築界

    當然有很多的討論,認為洞洞館要保存一棟、二棟、三棟,反正現在塵埃落定了,

    保存一棟,那我也非常認同前面幾位先進所講的,到底這個洞洞館她的價值在哪裏?

    可惜今天好像不是那麼清楚,因為今天建築師講所謂現代建築,然後他就開始去演

    繹現代建築的一些手法,如果在未來要能體現我所講的尊重人文歷史文化,洞洞館

    為什麼要保存的深層的理由,應該要好好的來討論一下,然後才可以決定說我們要

    怎麼配合或對比。大家好像覺得洞洞館就是一棟要被保留下來的建築,這樣是有點

    可惜的。那同樣對校園的軸線,因為我們那時候也有討論,這裏比較有趣,她剛好

    是一個軸線的轉彎,本來椰林大道是直的,可是她剛好在這邊是轉彎,所以我們也

    一直覺得轉彎的點,好像是可以期待一些事情發生的,各位經驗都非常豐富,那建

    築師當然能力也非常的優秀,那我只是想在這裏期望臺大能夠借重這個基地,很多

    事情其實應該用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可能我們在面對這塊基地上,或討論整個歷史

    記憶或文化的傳承上,可能我們會覺得有更多的理由提出來,這樣我們這個案子才

    會更精采。

    王俊雄教授:

    首先我要表達對簡建築師的敬意,我覺得他今天把這個做的很清楚,不過這個

  • 10

    部分我還是有 4個意見想在這個地方表達一下。

    1、我非常贊成漢先生所說低密度的想法,我覺得這個部分牽涉到臺大到底是要用高

    標準環境或是願意要牽就一個低標準的環境,這當然是一個抉擇,我的意思是說,

    如果在臺大這個大招牌下面,採用這種低標準,是蠻讓人遺憾的事情。臺大的整個

    校園,其實這塊地有一個很特別的角色,就是龍頭,他是整個校園的龍頭。所以椰

    林大道在這裏做了一個很微妙的轉折,那這個基地形式在整個校園空間是非常突顯

    的地位,也就是說,在整個臺大校園裏面有二個重點是最重要的,一個是龍頭,一

    個是龍肚,就是總圖書館旁邊的那個位置,基本上把這兩個地方弄對了,整個臺大

    應該就不會差到什麼地方了。所以現在討論這個案子其實是有關於臺大校園空間未

    來的關鍵性的一個點,所以我很難想像用一個低標準在討這樣的一個事情,所以我

    們一定要用一個高標準來看待這樣的一個事情。那要怎麼看呢,其實答案並不難,

    今天如果文學院在這個位置上,然後文學院又在整個校園龍頭的位置上,她已經很

    清楚的說明了臺大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第二個是,在這個基地上,除了她自己有

    一棟歷史建築之外,她旁邊包括舊總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老建築,所以我覺得如果

    對量的需求先丟到一邊去的話,在龍頭的地位上做為一個文學院,其實最重要的就

    是把農陳館跟舊總圖的空間關係理順,那這裏就會變成很棒的地方,所以我覺得在

    這塊地先要面對的是怎樣把農陳館跟舊總圖的歷史空間關係把她接續起來,這是要

    處理這裏空間的一個最重要的主題。那應該是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文學院跟整個

    臺大校園意象建立起來,我覺得所謂的高密度在這裏應該沒有討論的空間。這 3個

    案子,基本上都是在比較妥協的方式所提出來的,所以我對這 3個案子基本上都不

    滿意,我反對在這裏有任何高密度的處理。第三個意見是,在現在的提案中,有關

    地下化部分,事實上把整塊基地跟旁邊(例舊總圖)的關係割的很碎,現在方案有

    很多很大的 open cut 到地下室去,這個部分當然可以讓整個在狹小的基地裏面形成

    一個壯觀的,看起來比較大,所以很容易就犧牲掉與鄰近建築物的關係,但是我覺

    得在這塊基地上,她是強調以歷史空間保存為主,也就是說,怎麼樣很妥善的處理

    地面層的關係應該還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第四個意見是,在提出的方案中,有關

    農陳館現況再利用的方式,也是違反了張肇康當初在設計這個房子的初衷,應該把

    這個房子做為以後文學院入口的門廳,有一些展覽跟學生活動的空間,不應該再把

    她做成一個封閉型的教室,這樣才能夠讓較特殊的空間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

    夏鑄九教授:

    方案二,中庭壓迫感過大,不宜考慮。方案一與三,意見與建議如下:

    1、 建築師對基地、臺大校園的歷史宜成為更有反應(responsive)的建築,才會更

  • 11

    符合人文精神。

    2、 正立面(Facade)-除退縮之外,下階段在形式上宜回應臺大大門入口的要求,這是進入大門之後的第一棟建築物,可以說是入口意象的延伸,值得建築師把握

    椰林大道的既有模式做高明的設計表現,不宜過於突兀,很難掌握使用者未來的

    反應。

    3、 方案三後部架於農陳館之上,宜更輕巧,更徹底透明,目前的技術與材料均可做到,不然未來文化局這一關難過。

    4、 方案一西側十一樓,在量體上、形式上,退縮度、透明度、材料選擇上,均宜更輕巧,可以再減少壓迫感。室內的中央走廊未來使用並不理想。遮陽處理是必要

    的,可與太陽能板結合設計。3、4 的建議似可參改 Herzog 在巴黎市中心的設計

    案,徹底透明,減少壓力,僅在內部中庭語彙回應農陳館即可。

    5、 農陳館本身再使用,宜供室內無隔間之使用較佳,比較符合對歷史建築的起碼要求。

    6、 未來建築形式上,亦更彈性而不宜過於形式地套用 Cobusier Style,造成與洞洞館對話,却與校園周邊其他部分格格不入。

    7、 建築師簡介資料中的紐約與東大校園案例,都嫌壓迫感過大,不是好案例。 8、 整體而言,基地的密度過高,確實過於擁擠,是本案的致命傷,却是文學院長年

    的委曲,難也。或許值得將校園入口左側適當利用,善加設計,做為視覺焦點,

    可以疏解部分基地之壓力,當然建築師的挑戰就更大了。

    柯慶明副院長:

    一、 我們也很希望是低密度的建築,但至今 7 位講座教授擠在一間研究室的困境仍

    未解除,所以大家在談臺大應該怎麼樣的時候,我就想到莎士比亞的馴悍記,

    對付兇悍的老婆的辦法是,他每要吃一口飯時就說,這個不夠好,丟掉,再來,

    所以他那個飯從晚上 6 點到隔天早上 5 點他都沒得吃,因為永遠都嫌不夠好,

    這個丟掉,所以各位大人,賞口飯吃吧!

    二、 農業陳列館的興建是現代主義,這剛才漢館長說的,但臺大在光復以後,文學

    院最重要的也正好是這個時候,現代文學是我們文學院的驕傲,這代表了跟日

    本截然不同的精神,所以如果可能的話,在建築語彙上,如何還是順著現代主

    義的精神,讓她推陳出新,如此我相信就不只是遷就式的利用,而是主動積極

    的利用,我們非常感謝大家的意見。

  • 12

    葉國良院長:

    我們今天感謝這麼多專家給我們建議,同時也對我們文學院期望那麼高,我們會將

    所有的意見都記錄下來,因為我們學校每一個建築案都有籌建委員會,我們會把意

    見提到籌建委員會,給建築師、捐贈單位及本校所有籌建委員參考再來商議,同時

    也會把網路上收集到的意見,公聽會、說明會上的意見一併納入考量,因為時間的

    關係,已經比預計時間擔誤各位 40 分鐘了,今天再次的表示感謝。

    廖咸浩主任祕書:

    因另外有會議耽誤了,前面各位的意見我都沒聽見,但我們記錄會記錄清楚,我們

    會斟酌各位的意見,不過我可能要提醒各位委員,當初之所以會設計出一個案又一

    個案,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靠新生南路側建築,在那裏有外文系、日文系、語言

    所,那會遭遇到噪音、西曬跟污染的問題,那這些問題可能在未來我們開始使用時

    會慢慢的浮現,相信建築師在美的思考沒有問題,主要是實際使用功能的問題,在

    功能上,這三個系相當多的人,佔文學院人數的半數以上,這對教學研究都是一個

    很大的壓力,當然還有其他安全、結構等問題,這部分也是未來委員有機會審到我

    們的案子時,也請你們多多從這些角度來思考。

    簡學義建築師回應:

    一、 為要符合先期規劃書,後來校方將靠校門左側空地一併納入基地範圍。

    二、 個人認為臺大校門口列為古蹟,絕對不會只是一個亭子,應該是一個開放

    空間是古蹟,歷史記憶包括校園入口周邊開放的空間。各位建議在此地建

    一高樓,包括遮住台電大樓的 45 度角,或擴大基地、降低密度來轉移容積,

    這麼大的容積又來挑戰古蹟,可能下次不同委員又會有不同的意見。校門

    口有牽涉到歷史場域保存的問題,且層級又比歷史建築還高,這和農陳館

    實體保存不同,沒有把周邊列為保存,並不包括虛空間和實體空間。

    三、 基於對農陳館保存課題的尊重,在第一階段,基本上我們把她變成我們總

    體族群的一個部分,比較沒有接近共構的關係,也就是保存價值的維護。

    也許我們講得不夠清楚,才讓各位誤解好像是我們不願面對的一個功課。

    四、 建築語彙的問題,我們不得不把她切在第二階段,如果叫我現在每一案都

    做,那實在是一個龐大的事情,是較不可能讓委員先來討論的一個直接的

    問題。所以今天呈現的各種圖,都要用比較抽象的角度去看,她只是要表

    達密度、量體、空間結構的關係,而不在於建築的表情。

    五、 人文大樓人文精神落實的問題,我們不只是形式的問題要照顧,除了空間

  • 13

    架構之外,軟體內容包括我們剛剛講的書店,活動空間的提供,這些關係

    之外,我們希望這邊是落實到所謂的場域精神的關係,當然必須在之後更

    細膩的設計才能呈現那個氛圍,這個我們是把她擺在第 2 階段。剛才夏教

    授有提醒我不要拘泥於科比意,但是科比意的原則是因為洞洞館,張肇康

    他是以現代建築的五原則去做的,現在雖然不要去談建築形式和表情的問

    題,但我們要回歸到現代建築的本質,相信在那個地方,會跟當初設計洞

    洞館的本質會做一個自然的銜接。

    六、 人文大樓在這地方當然有她歷史的使命,及藉由她剛好在這個區位,能夠

    重現、重塑臺大的形象,這也是我們關心的議題。

    七、 我們已經把可以地下化的空間都已經擺下去了,在上面的空間都是教授個

    別的研究室,等於是小套房的概念。農陳館那邊並不是教室,那是研討室,

    教室都放在地下一樓,我們也使用到地下一樓,並沒有作為他用。而洞洞

    館是消化了部分研討室和交誼廳,比較能符合原來洞洞館的個別形式。若

    要整個抽離,我也不反對。但要在新建築中去消化原擺在農陳館的空間。

    我們希望整個設計,從地下一樓到一樓都是給公共使用的,2樓以上才是

    各系所教授研究室及系辦公室。所以也不得不我們變成中央走廊的方式,

    當然理想上是單邊走廊,但各位要知道單邊走廊的話,這量體就更不得了

    了,因為每一間都要有採光面,不要說兩倍,至少是 1倍半以上。所謂立

    體化的公共空間,也就是在解決教授關心的中央走廊不要變成不通風或陰

    暗的空間,所以我們也才會有這些相關的挑空,各位說有點零碎這些空的

    空間,是垂直的空或水平的空的關係,讓她中間的走廊不是一個陰暗的空

    間。我們會有部分單邊走廊的,我們就會讓她單邊走廊,但是以這個量體

    是不可能用單邊走廊去滿足這個設計,屆時又會有像各位所講的建築太單

    薄的問題,因為樓高很高,所以是相對的問題,在不得已有中間走廊時,

    其實我們這些設計,初步各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