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 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 ? 組組 : 組組組 6A(20) 組組組 6A(34) 組組組 6A(16)
28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Jan 03, 2016

Download

Documents

kiara-nieves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組員 : 張寶萃 6A(20) 葉碧麗 6A(34) 陳嘉欣 6A(16). 佛教的起源. 起源於 印度 ,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左右的歷史 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初葉,由 釋迦牟尼 創立 以一己自覺心之豁醒,仍為離苦之不二法門」 小乘佛教 : 提倡個人修煉,其精神為「自了自覺,渡脫苦海」 大乘佛教 : 提倡普渡眾生,而「覺他渡他,同登彼岸. 佛教在東漢時已傳入 ?. 此說正確 西漢未年,西漢哀帝時伊存口授 《 浮屠經 》 ,「浮屠」即佛陀之義,浮屠經即佛經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

下發展之基礎。此說當否 ?

組員 : 張寶萃 6A(20) 葉碧麗 6A(34) 陳嘉欣 6A(16)

Page 2: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佛教的起源 • 起源於印度,至今已

有二千五百年左右的歷史

• 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初葉,由釋迦牟尼創立

• 以一己自覺心之豁醒,仍為離苦之不二法門」

• 小乘佛教 :提倡個人修煉,其精神為「自了自覺,渡脫苦海」

• 大乘佛教 : 提倡普渡眾生,而「覺他渡他,同登彼岸

Page 3: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佛教在東漢時已傳入 ?• 此說正確• 西漢未年,西漢哀帝時伊存口授《浮屠經》,「浮屠」即佛陀之義,浮屠經即佛經

• 東漢初年,明帝遣秦景、王遵等二十多人至大月氏取經,存放在蘭台石室中

• 其後明帝在洛陽興建了中國早期的佛寺白馬寺,作供奉佛像及弘法之用,是為中國第一座佛寺。

• 楚王英「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可見當時佛教已傳入中國

Page 4: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為何不是在東漢時就奠下基礎 ?•仍為佛教之初創,教義尚末精深( 傳播方式 : 依附當時神仙方術和黃老道術 )

•只著重翻譯,並沒有真正了解其中意義( 翻譯佛經方面 :國人是被動者 )

•佛教不是為國人所認識( 佛教流傳方面 :不是十分順利 )

Page 5: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仍為佛教之初創,教義尚末精深傳播方式 : 依附當時神仙方術和黃老道術

• 黃老道術與佛教方面 :• 明帝時楚王英把佛教依

附於黃老道中進行祭祀,以祈求福祥

• 漢桓帝時在宮中造黃金浮屠和老子像

• 襄楷在延熹 7年把「黃老」「浮屠」並列,並說他們皆「好生惡殺,省欲去奢」

• 神仙方術與佛教方面 :• 「阿羅漢」能飛行變化

<< 四十二章經 >>• 佛是「蹈火不燒,履刃不傷」 << 理惑篇 >>

• 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被東漢學者王充誤認為「祭祀者必有福,不祭祀者必有禍」的鬼神降福的迷信思想

Page 6: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只著重翻譯,並沒有真正了解其中意義翻譯佛經方面 :漢人是被動者

• 譯經者主要是外來僧侶,雖有少數漢人參加,但只是從事輔助工作

• 外來僧侶帶來甚麼經,漢人就譯甚麼經• 對大小乘佛教典籍皆未能驅別,把他們都看作是釋迦的教說

• 以譯經為主,佛學的著述和注釋極少• 大量外來僧侶來華傳教,只有少數國人外出取經• 以上可說明佛教尚處於早期傳播階段

Page 7: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佛教不是為國人所認識佛教流傳方面 :不是十分順利

• 初時只受到皇室及貴族信奉,人供奉佛像,以祈求多福多壽,至未年時才在民間興起

• 笮融用信佛免役的方法招引信徒,前後有五千戶之多,他所設的法會有來觀者近萬人,但他的民戶大多數是流民,未必是佛教信徒

• 所以不能證明佛教在漢土廣泛流傳• 趙王度說「漢時只淮西域人建立寺邑,漢人皆不淮出家」

• 南齊時王儉說:「漢魏佛教未興,不見其記傳」• 可知佛教的傳播仍處於起步的階段,其影響力未能發揮,並不能在當時建立起鞏固的地位

Page 8: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正確,並可分為 3方面 :

政治方面

學術方面

教義方面

Page 9: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政治方面

Page 10: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社會動盪,民生困苦• 兩漢時社會安定,佛教並沒發展餘地。• 東漢末三國時代始才開始興盛,至魏晉南北朝更普遍為人民所接受。

漢末黃巾之亂州牧割據戰爭頻仍• 佛教本著慈悲之心,對人民多作佈施,故吸引貧民• 「因果報應」、「脫離紅塵」等說• 令人民精神上得到慰藉和寄託• 信佛成為國人的避難所,因此為國人所接受

人民生活痛苦 ,對現實感到失望

Page 11: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帝皇崇佛(君主殺戮太多,借信佛以贖

罪 )• 軍閥互併,一旦得帝位,便屠殺前朝子孫。許多時君主都因疑而懼,因懼而思悔。

• 因果報應,他們怕自己入地獄,也怕子孫受禍,遂向佛求憐愍。

• 但他們更有一種心理:只要他日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

•而人民見佛家思想使執政者較為寬仁,所以紛紛信佛以求庇護

Page 12: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帝皇如何崇佛 ?• 三國時吳國孫權: 在建業設建初寺,是為佛教傳入江南之始

• 東晉元帝: 詔佛僧入內殿講經• 南北朝時宋文帝 :用慧琳,武帝 :用法顯參與朝政• 梁武帝 : 皈依佛法,迎達摩於廣州,大弘佛法,且三次捨身同泰寺

• 陳文帝 : 因常幸佛寺而不理朝政• 對漢族而言佛教是外來,其說亦為外來思潮。對於五胡,

因其沒有自身的文化,故以自由的立場來接受佛教• 所以五胡君主後趙石虎曾下書曰:「朕生自邊壤,忝當期運,君臨諸夏,至於饗祀,應兼從本族,佛是我神,正所應奉。」

• 可見佛教之盛,是由於君主好佛,天下風從

Page 13: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學術方面

Page 14: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清談玄學有助弘法• 一些僧侶為了建立佛教的地位,獲得縉紳的認同,多通過當時盛行的清談玄學人物接觸,藉此宣揚佛教

• 僧侶康僧會能與名士殷浩討論玄學• 僧侶如康法暢、竺法深、支道林等,在《世說新語》

中經常可以找到他們與名士談辯的記載• 當時之學名流如謝安、王羲之等都與佛教徒支道林來往,支道林精通佛理外,又善老莊之玄學,使佛道二家之學說調和發揮,可見清談之風正好借作發揮佛理。

• 可見清談玄學協助佛教打入上層社會如士大夫這些的知識份子中

Page 15: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西僧之來華及譯經• 東漢末攝摩騰和竺法蘭開啟西僧來華譯經之事業• 其後有安世高、支婁迦讖等譯經,但規模仍不大• 到魏晉時,才有大規模的譯場出現,敦煌的竺法護,在長安建寺,專心譯經四十餘年,共譯出了一百七十五部經書

• 東晉時,道安、慧遠等結社譯經,穩固了譯場組織的基礎• 至南北朝,譯經事業更進步,翻譯人才和工具俱發展完備,

翻釋亦漸正確,以順達淺白為先,不硬譯原文• 天竺人鳩摩羅什貢獻甚大,他主持姚萇的國立譯場• 宋、梁均建譯場於建業 (即南京 ) ,北涼、北齊、北魏均曾設譯場

• 佛經的大量翻譯,使佛理流傳更廣,更容易深入民心

Page 16: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華僧西行取經及譯經• 曹魏時朱士行以當時小品譯本文意隱晦,乃自願西行,為西行取經的第一人。

• 法顯遠赴天竺,歷經水陸二路而取經 。• 以前佛教經書均靠西僧翻譯,自竺法蘭精通三十六種西域文字及華文,開華僧譯經之始,更使【華嚴經】、【般若心經】、【法華經】等得以廣傳中國。

•後法顯取經自行翻譯,華僧之譯 經更易為中國人所接受和了解

Page 17: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宗派創立• 早在魏晉時期,獨立的寺院經濟已逐漸形成。到

了南北朝時期,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融合,並隨著佛教的不斷普及,社會上還出現了一些佛教學派。

• 兩晉以降,南北各有大師出現,當時北朝佛教由大同、長安移佈洛陽,由洛陽而至彭城

• 南朝則由鳩摩羅什弟子 (號稱有三千之眾 )中秀傑之士創立五大派。

一是道生頓悟之學, 二是僧肇開創般若宗、三論宗, 三是道融,為北地法華宗和涅槃宗之先導, 四是慧嚴,為南地法華宗和涅槃宗之先導, 五是僧導,為南派成實宗的祖宗。

Page 18: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高僧輩出1. 北方佛圖澄

• 弟子眾多,重要的有道安、僧慧等 • 是中國第一個取得統治者保護發展佛

教的人• 遂使中國佛法事業由譯經階段轉到研究佛理的階段

2. 道安• 制訂「僧尼規範」,為出家人訂下生活及宗教規律

• 主持譯經 14部, 183卷,編撰佛教書籍 48種

• 兼修內 ( 佛 )、外 (儒、玄、 ) ,用中國傳統思想來解釋及發揚佛教教義,集佛學中的般若及禪法之大成,建立「本無宗」,為中國佛教般若學派的宗師

• 率領僧團數百人弘揚佛法,派弟子到各地傳法,最重要是慧遠

Page 19: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3. 鳩摩羅什• 得國家統治者支持,主持大規模譯場,得經 35部, 294

卷• 改善以往的字譯法,以意譯法譯經,更得真髓及淺易明白,

與真諦、玄奘、義淨稱為四大譯經家• 所譯之經書成為日後中國佛教宗派舟重要依據

4. 慧遠• 宣傳信仰佛教,則死後可往西方淨土,為「淨土宗」的始

祖• 主張「內外之道,可合而明」,使佛教漸脫離儒玄學的範

圍而獨立• 其盧山僧團 (慧遠 )與北方的長安僧團 (鳩摩羅什 )並為推動佛教的重要力量

名僧相繼輩出,使中土之佛法漸創自己的道路,變為更完備而且更適合中國的思想,而使佛法流傳更廣

Page 20: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南朝佛教發展數據:

寺院數目 僧尼人數

宋 1913 36000

齊 2015 32500

梁 2846 82700

陳 1232 32000

Page 21: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北朝佛教發展數據:

寺院數目 僧尼數目

孝文帝時 6478 7728

北魏末 3萬餘 200餘萬北齊 4萬餘 200餘萬

Page 22: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思想界貧乏• 當時中國尚欠一個統一全國

的大宗教,天子所祭的天地,非普通人民可信仰,而當時之道教仍在始創期,缺乏理論基礎,並且經黃巾之亂,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不合上流社會,故只能在下層社會中秘密組合。

• 相對來說,佛教既有哲理,又說福報,對全個社會都合適,正以其不分任何界限,遂行於中國。

Page 23: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教義方面

Page 24: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精微的教義(適合中國的特殊政治社會文化環境)

• 當時的佛徒都深受儒道思想所熏陶,故在釋經以至注釋佛典時,都有意無意地以儒道思想解釋佛教教義,於是印度佛教的本來面目逐漸改變,出現了中國式的佛教

• 有獨特的教義,罷脫神仙方術,黃老道術• 吸收 玄學 和 儒學

般若學 外俗禮教

出家修道

Page 25: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提倡簡易的修煉方法•如原始佛教說「一闡提迦」是不能成佛,然而南朝的竺道生則強調「眾生皆能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發展「頓悟成佛」的理論,省去繁複的修煉方法

•這為佛教在下層民眾的傳播尊下基礎

Page 26: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為何佛教在 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1. 獨立性 ( 擁有自己的獨立教義 )

2. 普遍性 ( 更為全國國人所認識

及接受 )

3. 互動性 ( 中外僧侶有互相交流 )

Page 27: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總結• 作為一個外來宗教• 東漢時期時還處於始創期,缺乏自身的獨立性和與本

土宗教的競爭力,因此難以在中國的建立自己的地位• 至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建立起他的獨立性,另外發展

更趨成熟,而且更為全國人民所接受• 佛教已在中國紮根,在思想和經濟上,都為隋唐時期

創立具有中國民族色彩的佛教宗派,準備了條件,• 因此在魏晉南北朝時,已為隋唐佛教興盛的發展奠下

了鞏固的基礎• 到隋唐時期,佛教勢力大增,寺院經濟逐漸雄厚,建

立宗派,完成中國化佛教的創立• 經歷了三武滅佛,到隋唐時佛教仍可發展興盛,從而可

見佛教的根基很穩固

Page 28: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佛教自東漢傳入 , 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