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1 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 李李李 李李李 2013 李 10 李
86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Jan 03, 2016

Download

Documents

edan-mccoy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李志宏 研究员 2013 年 10 月. 提纲. 一、高校教学 评估 制度安排 的 依据 二、 五位一体的 本科教学新 评估制度 三、高职院校评估的现状和展望 四、对加强高校质量建设的思考. 一、高校教学 评估 制度安排 的 依据. “十八大”: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将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的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提高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 一、高校教学 评估 制度安排 的 依据. 1. 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 第二条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1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李志宏 研究员2013 年 10月

Page 2: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2

提纲

一、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的依据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三、高职院校评估的现状和展望四、对加强高校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3: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3

1. “十八大”: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将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的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提高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一、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的依据

Page 4: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4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1. 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 第二条 )1. 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 第二条 )2.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 (第十九条)2.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 (第十九条)3.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第二十二条)

3.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第二十二条)

4.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第三十三条)

4.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第三十三条)

一、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的依据

Page 5: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5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5. 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第四十条)

5. 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第四十条)

6. 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第四十四条)6. 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第四十四条)

7. 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定期发布检测评估报告。(第四十七条)7. 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定期发布检测评估报告。(第四十七条)

8.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与教育评估。 (第十四条)8.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与教育评估。 (第十四条)

一、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的依据

Page 6: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6

评估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重要工作,是政府监控办学的主要手段,在我国现阶段是贯彻纲要、提高质量最主要的抓手。

评估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重要工作,是政府监控办学的主要手段,在我国现阶段是贯彻纲要、提高质量最主要的抓手。

在认真总结试点院校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改革方案”,加强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确保评估导向清晰、指标体系合理、评价方式可操作,形成规范有序、风清气正的评估工作氛围。

在认真总结试点院校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改革方案”,加强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确保评估导向清晰、指标体系合理、评价方式可操作,形成规范有序、风清气正的评估工作氛围。

一、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的依据

Page 7: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7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高教三十条)

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方针政策

一、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的依据

Page 8: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8

4. 总结历史经验:

例 1 《 2003-2008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研究报告》刘献君

成效:成效:

转变办学思想,确立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科学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 改善设施和条件,提供良好育人环境;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从源头保障教学质量;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规范管理。

一、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的依据

Page 9: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9

《 2003-2008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研究报告》

不足:不足:

分类指导不够; 省教育行政部门作用发挥不够,社会参与不够; 推进速度过快,影响评估质量,优秀率过高; 一些学校存在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等现象。

一、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的依据

Page 10: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10

4. 总结历史经验:

例 2 《 2008-2013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职评估总结报告 》 ---- 高职评估研究课题组

共 601所高职院校参评。

成效与不足:(见第三部分)

一、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的依据

Page 11: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11

5. 参考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评估经验:

5-1. 国际四代评估理论

发展阶段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主要标志 测量运动测量

行为目标模式行为 - 目标

为决策服务改进 -决策

共同构建协商

主要内涵

建立在社会测量学实证范式基础上的事实测量阶段。

以教学目标为参照的价值判断阶段。

服务于管理的过程控制阶段。

尊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建阶段。

一、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的依据

Page 12: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12

5-2. 三种组织模式

① 政府主导型:法国、俄国、印度、丹麦、澳大利亚、印度、台湾、马来西亚等

② 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型:英国、 日

本、荷兰等

③ 民间型:美国、菲律宾等

一、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的依据

Page 13: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13

5-3. 三种评估模式

评估模式 目的性 目标性 驱动性认证 差不差 差者 达标

分等 好不好 优者 选优

审核 是不是 自身 自律

一、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的依据

Page 14: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14

5-4. 共同特征及对我们的启示

① 评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人才培养是评估的主要内容

② 高等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评估的组织模式也不同

③ 大部分国家有 5-8 年的评估周期

一、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的依据

Page 15: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15

5-4. 共同特征及对我们的启示

④ 院校评估与专业评估(认证)相结合⑤ 评估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对评估机构进行

定期资质认证。管、办、评相分离是趋势

一、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安排的依据

Page 16: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16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一)新评估制度的核心内容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质量 30

条)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评估 12

条)

Page 17: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17

(一)新评估制度的核心内容

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

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

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18: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18

(一)新评估制度的核心内容

与以往制度有显著区别:

1. 是一个整体制度设计,不是一个单项评估工作;2. 强调教学质量评价的低重心、常态化;3. 突出分类评估、分类指导;4. 国家、省级、学校分级管理,分层评估。5. 重视并充分利用信息手段。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19: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19

(一)新评估制度的核心内容

可以概括为四个多:

1. 多样评估标准;2. 多样评估形式;3. 评估主体多元性;4. 评估结果发布多渠道(网上状态数据;年度质量报告;

学校自评报告等)。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20: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20

(二)新评估制度的特点1.树立评估工作新理念

① 学校是质量保障和评估的主体;② 评估过程比结论更重要——不是为鉴定,而是为改进;③ 专家不仅要为国家把关,更强调为学校服务;④ 检验评估效果的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受益;⑤ 评估不仅评学校,更强调政府和学校举办方的职责。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21: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21

(二)新评估制度的特点2.强化教学评估针对性

① 五种教学评估模式相辅相成

② 本科院校教学评估分三类: 老大学:审核评估——由省和教育部分工负责; 新建本科:合格评估——由教育部组织; 独立学院:评估方式待定。

③ 针对民办、医学、艺术等不同类型院校,调整指标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22: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22

(二)新评估制度的特点3.淡化教学评估功利性① 合格评估“下保底,上不封顶”,重点看学校是否达到“三个基本”

② 审核评估重点看自定目标的符合度,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是否有效。结论不分等级,写实性报告。

③ 院校评估方案都设“门槛值”,规定参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要达标,上级教育事业费拨款要达到财政部、教育部 2010 年 56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要求,把办学条件压力也转给政府和学校举办者。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23: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23

(二)新评估制度的特点4.采用新评估方法

①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法。② 试行集中进校与分散进校考察相结合。③ 评估专家必须做好“三个功课”——

做足进校前功课; 做全进校中功课; 做实离校后功课。

④ 加大社会参与和评价的力度。⑤ 减轻学校评估材料的负担。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24: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24

(二)新评估制度的特点5.建立严格的过程监管机制

① 完善专家管理制度 组建教学评估专家库; 先培训,后持证上岗; 建立专家回避制度; 制定专家工作规范; 建立对专家的评价和退出机制。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25: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25

(二)新评估制度的特点5.建立严格的过程监管机制

② 制定参评学校工作规范,杜绝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现象。

• 不在网络和媒体上宣传报道• 不造声势• 不送礼物• 不组织师生文艺演出• 专家组不组织学生现场考试

对参评学校加强培训,一把手必须参加学习。要求学校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评估工作,以学习心、开放态对待专家进校考察。

如发现有材料或数据造假,一票否决,视为“不通过”。

• 领导不迎送专家• 不安排各种形式的宴请• 不安排接见• 学校不召开汇报大会• 不超标超规格安排食宿

“十不准”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26: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26

(二)新评估制度的特点5.建立严格的过程监管机制

③ 推进阳光评估,建立评估公告制度。

④ 国家承担评估工作的全部费用,学校不与专家发生任何经济往来,对学校是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保持评估工作客观性和公正性。

⑤ 教育部成立评估专家委员会负责对组织机构、评估专家、参评学校进行纪律检查和监督,受理申诉和仲裁,审议评估结论。

向社会公开向社会公开评估政策文件与实施办法;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和活动;专家名单;学校自评报告;教学状态有关数据;专家组评估报告;评估结论等。

评估政策文件与实施办法;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和活动;专家名单;学校自评报告;教学状态有关数据;专家组评估报告;评估结论等。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27: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27

(二)新评估制度的特点5.建立严格的过程监管机制

⑥ 循序渐进地推进评估进程,宁可慢,也要细。⑦ 注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评估工作健康发展的六个关键

要素之一)。 首先把事情做好,树立评估工作新风尚;

适度有计划地宣传,让社会了解新评估方案,理解、支持教学评估;

应有紧急情况的宣传预案 ;

汲取教训,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媒体。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28: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28

(二)新评估制度的特点6.树立评估工作新风尚

求真—绝不弄虚作假 务实—绝不搞形式主义 常态—绝不影响教学秩序 简朴—绝不搞铺张浪费 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29: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29

1. 学校自我评估:

学校自我评估是基础—体现学校是质量保障的主体 定期围绕教学工作,开展院系、专业、课程等评估 注重教师和学生,以及用人部门的评价 每年形成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并发布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30: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30

2.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国家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含 10个大类, 171个数据项,共计约 800个数据采集点。这些是共性要求。

建立全国、省、校三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每年填报一次并向社会发布相关数据 实现四方面服务:

服务于政府宏观监控 服务于学校自我监测 服务于专家评估工作 服务于社会监督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例如:《全国新建本科院校 2012

年质量监测报告》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31: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31

3. 院校评估—合格评估: 对象: 2000 年以来未参加过院校评估的各类新建本科学校(包括

经国家正式批准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

重点:

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保证。

三条主线

学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两个能力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个引导

达到“三个基本”。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学生为本。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32: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32

3. 院校评估—合格评估: 指标体系: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1.1 学校定位1.2 领导作用1.3 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2.2 教育教学水平2.3 教师培养培训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 教学基本设施3.2 经费投入

4.专业与课程建设 4.1 专业建设4.2 课程与教学 4

4.3 实践教学

5.质量管理 5.1 教学管理队伍5.2 质量监控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6.1 学风建设6.2 指导与服务

7.教学质量 7.1 德育7.2 专业知识和能力7.3 体育美育7.4 校内外评价7.5 就业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33: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33

3. 院校评估—合格评估:

结论

组织实施:教育部评估中心 开展情况:截止 2013 年底,将对 120所学校开展合格评估。

通过 暂缓通过 不通过

5 年后进行审核评估;

需经过 2-3年的整改,并在招生和设置新专业上给以限制;

整改后复评仍未通过的学校,认定为教育质量低下,给予处罚。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34: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34

4. 院校评估—审核评估: 对象: 参加过教学工作评估,获得“合格”及以上结

论的高校

学校办学条件指标和生均拨款达到国家要求

2013年开始试点, 2014年全面启动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35: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35

4. 院校评估—审核评估:

指导思想:① 一坚持:二十字方针;② 二突出:内涵建设;特色发展;③ 三加强:办学定位;教学中心地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理念: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36: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36

4. 院校评估—审核评估(试点):

重点:看达成度 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教师和资源的保障度; 质保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师生和用人部门的满意度。

周期:五年

如何说?—— 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等;

如何做?—— 人、财、物条件保障,过程管理与监控等

效果如何?—— 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如何改进?—— 存在问题、原因及改进机制。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37: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37

4. 院校评估—审核评估: 程序与任务:

学校自评 -- 提交三年的教学状态数据和自评报告; 专家进校 --听、看、查、访等; 结论 --写实性报告。 结果应用 -- 与资源配置、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教改项目等挂钩。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38: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38

4. 院校评估—审核评估( 6+1 ):

1. 定位与目标

1.1 办学定位

1.2 培养目标

1.3 教学中心地位

2. 教师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2.3 教师教学投入 2.2 教育教学水平2.4 教师发展与服务

3. 教学资源

3.1 教学经费3.2 教学设施3.3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3.4 课程资源3.5 社会资源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4.培养过程

4.1 课堂教学4.2 实践教学 4.3 第二课堂4.4 教学改革

5.学生发展

5.1 招生及生源情况5.2 学生指导与服务5.3 学风与学习效果5.4 就业与发展

6.质量保障

6.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6.2 质量监控6.3 质量信息及利用6.4 质量改进

特色或自选项目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39: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39

4. 院校评估—审核评估范围:(含项目、要素、要点)

例如:

1.1 1.1 办学定位办学定位(( 11 )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是什么?依据为何?)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是什么?依据为何?(( 22 )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

标的认可度如何?标的认可度如何?(( 33 )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

存在什么问题?存在什么问题?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引导性问题引导性问题

定位与目标

审核项目审核项目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40: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40

4. 院校评估—审核评估:

结论:

组织实施:

开展情况: 2013 年 4 月开始,对 9所学校开展试点。

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教育部评估中心; 地方院校由各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应委托具备条件

的专门评估机构负责实施;

写实性报告,不分等级

值得赞扬之处 需要改进之处 必须整改之处

南京大学、同济大学、黑龙江大学、五邑大学、山东农大、华中师大…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41: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41

5. 专业认证及评估—医学教育专业认证:

正在循序渐进地进行试点,截止 2013 年底已评 21

所(共 150余所医学院校)

无硕士点的 50 多所医学院校是今后工作重点。逐步实现“ 5+3” 国际互认。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42: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42

6. 专业认证及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成果:

1992 年开始,建设部对 建设—土木建设类 6个专业进行认证,截止 2011 年,共认证 219 个专业点。约占高校所有土木类 1296个专业点的 16.9% 。

2006 年开始,教育部陆续对 机械类等 13 大类 进行认证,截止 2012 年,共认证 171个( 13 类)专业点。高校所有工科专业总数为 12466 ( 30 类)。

合计对 390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43: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43

认证领域各年度认证专业数量

合计

全国布点数 认证比例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机械类 2 2 2 6 5 5 7 29 1559 1.86%

化工类 2 2 2 3 2 3 4 18 546 3.30%

电气信息类 2 2 3 2 6 4 7 26 2334 1.11%

计算机类 2 2 2 3 2 4 2 17 1607 1.06%

水利类   2 2 2 2 3 4 15 141 10.64%

交通运输类   2 2 2 2 3 3 14 395 3.54%

环境类   2 2 2 2 2 2 12 357 3.36%

轻工食品类   2 1 3 1 2   9 519 1.73%

地矿类   2 2 3 3 3 2 15 239 6.28%

安全类     1 3 2 2 3 11 138 7.97%

材料类             1 1 629 0.16%

测绘地理信息类             2 2 133 1.50%

仪器类             2 2 274 1.09%

小计( 13 类) 8 18 19 29 27 31 39 171 8871 1.93%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44: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44

6. 专业认证及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规划:

2013 年计划对 86个专业点开展认证,到“十二五”末力争达到 150-200个专业点。

2013 年 6 月已经成为《华盛顿协议》( WA )预备国。

2 年后将申请成为WA 正式成员国。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45: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45

6. 专业认证及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小贴士

工程教育学历或从业资格互认国际性协议

高等工程教育学位 ( 学历 ) 互认的协议

工程师专业资格互认协议

《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亚太工程师计划》《工程技术员流动论坛协

议 》

《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

《都柏林协议》

四年制本科

三年制高等工程技术教育

二年制高等工程技术教育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46: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46

6. 专业认证及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为什么要加入 WA?

实质等效性的原则。成员国间相互承认已认证的工程专业及其所授的学历、学位。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人才流动的需要。

持续改进原则。有效期互认的工程专业教育随科学技术发展持续改进。

中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47: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47

6. 专业认证及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WA 成员国和地区( 17个)

正式成员国( 10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南非、日本、俄罗斯

临时成员国和地区( 7个):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台湾、中国、菲律宾。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48: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48

7. 专业认证及评估—专业教学评估:

与行业共同制定标准,共同组织认证和评估

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进行专业评估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49: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49

8.国际评估:

鼓励高校聘请国际高水平专家学者开展本校学科专业国际评估。例如:清华、上交大等。

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估机构合作。 例如:中、日、韩、澳等。

(三)新评估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新评估制度

Page 50: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50

1. 历程:

( 1 ) 2003-2008 第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共评了 650所高职院校

成效与不足:成效与不足:

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绩效分析研究” -- 《教育研

究》 2011.8.— 教育部规划课题组

在 100余所学校的抽样调查中,有 95%以上的校领导、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合作单位认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对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有好处。 (认为非常有好处的占 45%左右)

三、高职院校评估的现状和展望

Page 51: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51

1. 历程:

( 2 ) 2008-2013 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共评了 601所高职院校,(不含江西省)占应参评学校 ( 894所)的 67% 。

三、高职院校评估的现状和展望

Page 52: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52

成效:成效: 促进了学校内涵建设;

为政府统筹管理、分类指导提供了依据;

探索了用数据平台常态监控教学工作、辅助评估的机制;

建立了评估的回访制度;

探索了省级主导,教育部宏观指导的评估组织模式;

……

三、高职院校评估的现状和展望

Page 53: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53

不足:不足: 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学校的分类指导不够;

数据采集平台的信息共享不够;

评估主体单一,社会参与不够;

对学校主管部门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不够;

缺少评估的组织和研究经费;

……

三、高职院校评估的现状和展望

Page 54: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54

2. 高职评估制度展望:

( 1 )启动研究工作 《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调研的通知》

(教职成司函 [2013]161号)

“职业教育评估系统架构与高职院校第三轮评估实施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杨应崧等)

三、高职院校评估的现状和展望

Page 55: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55

2. 高职评估制度展望:

( 2 )初步设计方案 三个主体:政府、学校、第三方评估机构

两个层面:学校评估、专业评估

学校评估分两种类型(必须参加): 合格评估:新升格(成立)的高职院校

监测保障评估:参加过两轮评估的高校

2013 年研制评估方案, 2014 年试点, 2015 年全面铺开

三、高职院校评估的现状和展望

Page 56: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56

2. 高职评估制度展望:

( 2 )初步设计方案 专业评估与行业共同开展。先行在建筑、有色金属、民航

、模具等四个行业试点。

2013 年研制方案, 2014 年开始试点。

学校自愿申请参加

三、高职院校评估的现状和展望

Page 57: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57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 】 4号) --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内容概述:第一部分: 1 、 2 条,阐述总体要求;

第二部分: 3-11 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措施;

第三部分: 12-18 条,增强科研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部分: 19-25 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五部分: 26-28 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六部分: 29 、 30 条,加强条件和经费保障。

Page 58: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58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 】 4号) --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核心内容:1. 坚持内涵式发展,巩固教学基础地位;2. 不同类型的学校要分类发展,办出特色;3.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5. 完善质量标准,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6. 重视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建设,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7. 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59: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59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 】 4号) --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突出强调的问题:

第一,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 一是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 二是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三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五是开展教学方法大改革;--- 六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七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60: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60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 】 4号) --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突出强调的问题:

第二,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 稳定规模;

--- 优化结构;

--- 强化特色。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61: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6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 】 4号) --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突出强调的问题:

第三,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 高考改革是重要突破口;

---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关键环节;

--- 教改项目是有力抓手;

--- 试点学院是教改试验区。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62: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6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 】 4号) --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突出强调的问题:

第四,把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保障--- 坚持师德为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 坚持教学为要,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 坚持科研为基,加强科研教学团队建设;

--- 完善分类管理,激发教师队伍生机活力。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 2012]13号)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63: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6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 】 4号) --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突出强调的问题:

第五,把监测评估作为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 立标准,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 抓评估,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 抓项目,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64: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6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 】 4号) --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突出强调的问题:

第六,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

第七,把对外开放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 积极引进优质资源;---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全面实施“留学中国计划”。

落实《教育部、财政部 2013 年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十大项目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65: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65

1. 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分类发展? 一流大学追求卓越。《美国名校》观点:师资、招生标准、开设科目的量

与质、公开竞争的研究基金、师生比、硬件设备的量与质、校友网络的支持、可靠的财源、历届毕业生的质量和声望、研究的影响和同行评价

一般本科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投 100亿支持百所地方高校( 14 重点)

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国家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66: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66

定义:在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优质风貌。 稳定性 + 社会认可体现:治学方略、运行机制、学科专业、教育模式、人才特点、校园文化等形成规律:挖掘办学历史,传承大学精神找准办学定位,确定服务面向创新办学理念,主动培育实践发挥办学优势,突显学科特色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2.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怎样形成的?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67: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67

3. 如何分层、分类培养人才?

宏观主要培养各类精英人才

以培养应用型为主,成为工程师、会计师、律师、医师教育的摇篮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

纲要:应特别重视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一般本科院校

高职院校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68: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68

4. 新时期应树立什么样的质量观?

新时期强调三个结合: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结合;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三种教育价值观 三种教育质量观

知识本位(内适)社会本位(外适)学生本位(个适)

学术质量观技术质量观人本质量观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69: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69

5. 创新人才从哪里来?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形成以下共识: 成长需要空间:小学→大学(学会学习)不能速成。中小学负担问题! 名师出高徒。教授必须上讲台。应试教育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重视实践环节。 教学与科研必须结合,科研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格培养有助于创新。 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开拓视野,甘于清贫等。 个性发展是创新精神的前提。 人才是熏陶出来的。软环境:氛围宽松、心情舒畅、合作制度、学科交叉等有助于创新。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70: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70

5. 创新人才从哪里来(续)?国家实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2011计划” )

核心内容: 校校、校所、校地、国际合作 所有学校都有资格,先培养,后认定,再奖励支持(三级工程)

以项目为抓手,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根本。 人才培养、科研、学科三位一体创新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71: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71

6. 如何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8,9 )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产学研合作应该是本科院校办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必由之产学研合作应该是本科院校办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必由之路,学校应该有整体推进措施。路,学校应该有整体推进措施。

★★合作办专业、合作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合作办专业、合作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是具体要求;长远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是具体要求;长远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合作发展。

★★体系化、制度化、契约化、互动共赢是努力方向。体系化、制度化、契约化、互动共赢是努力方向。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72: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72

7. 怎样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

①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是应用型,学校类型不好划分为应用型。②应用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学校的侧

重点应该不一样。允许有交叉地带。 高职院校? 新建本科院校? 老本科大学?

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来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73: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73

8. 如何面向多数学生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人至少有逻辑、语言、音乐、肢体、观察、社交、自省等多种智能,没有谁比谁更聪明,只能说谁更好地开发自身智能。

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比较:——学分制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例,分流培养、双专业、辅修专业、辅修课程等。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74: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74

9. 在教学工作中,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

①扩大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性;②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南大、吉林华侨);③改革考试方法(教师的工作量会增加);④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⑤关注学生的困难和需求(北大医学部“学业会商”)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75: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75

10.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①“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教学生学”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②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

③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④学生为何对评教积极性不高?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76: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76

11. 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 思政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教师:“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 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育人环境的校园 --例清华、北大、沈建大、集美大等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77: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77

11. 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哈佛校门上的名言

“进入哈佛是为了增长智慧,离开哈佛是为了更好的为国家和人类服务。”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 C.莱文 开学致辞 :“为成为全球公民做好准备”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78: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78

12. 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是支撑,专业建设是龙头(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 学科的概念:学问的分支;教学的科目;学界和学术组织。

# 专业的概念: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课程的不同组合; 社会需求 + 学科领域① 落实新版本科专业目录: 352基本 +154特设(其中 62控制布

点)。② 多数学校应重视市场导向设专业。应该有有标准、有程序。③ 专业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落脚点。例如……④ 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与就业率相挂钩。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79: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79

13. 怎样理解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课程建设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

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不仅重视课堂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课程

重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MOOCs的挑战!)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有效开展课程评价

Page 80: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80

14. 如何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新增教学经费优先投入实践教学(七部委文件) 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防止分散配置、分散管理、局部使用、低水平重复建设

更新观念,可借鉴高职高专教育某些成功的经验,重视专业能力的培训,订单培养、推行双证书制等

切忌走马观花地参观或集中在假期实习 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广告设计大赛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扩大参与面,让更多学生受益

应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资源利用率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创新性科技活动创新性科技活动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81: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81

15. 如何进一步推进科学管理?

( 1 )大学管理的四个主要内容

( 2 )规范管理是基础 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

( 3 )建立激励机制是重点

*激发力量 M=E(目标价值) ×V(实现的可能性) *教育是充满智慧学业,对教师的管理≠对工人的管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引导理念规范行为激励师生保障服务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82: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82

二、以评估为手段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物质性价值需求 ->精神性价值需求

Page 83: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83

( 4 )二级学院如何创造性开展工作( NBA给我们的启示)( 5 )注重管理的精细化 ----二八定律( 6 )尊重教育规律办学规律——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引领社会发展 ;

育人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寓教于研,理论联系实际等(7)学会“被领导”……

15. 如何进一步推进科学管理?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84: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84

16. 学校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各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可以不同,但有以下相同的规律性: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高校依照自身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并建立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提供相应的人、财、物条件支撑;√加强过程管理(规范和激励);√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常态监控质量,搜集信息;√反馈信息、调节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等;√形成年度质量报告。“戴明循环( PDCA)”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85: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85

评估中高校中普遍得分较低的项目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水平”、“培养培训”。

加强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专业带头人和教学

团队建设;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

教师精力的投入是重点 ——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如何激励教师“用心教”是难点

——遥远的掌声!

结合“高教三十条”,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17. 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在哪里?

四、对加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思考

Page 86: 高校教育评估与质量建设

86

李志宏Tel: 010-56973191; 13910437997

E-mail: [email protected]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