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組組 : 組組組組 組組組 組組組 組組組 組組組 組組組 組組組
10

客家傳統禮俗

Jan 02, 2016

Download

Documents

dacey-potts

客家傳統禮俗. 組員 :  四流二甲 陳凱翔         邱津祺         林哲瑋         吳典諺         楊祖欣         郭怡伶. 祭祀禮俗. 客家人數千年來,歷經喪亂,艱困播遷,而仍能團結相親,守望相助,子孫繁衍,拓展進取,究境靠的是什麼呢?是一種什麼力量吸引客家人,共信共守,以滋養生息呢?這種力量是維繫全族的精神信仰。這信仰在世界各民族都是靠的宗教,而客家人靠的是大家共同遵守維護的禮俗。客家人以對天地祖先聖賢的祭祀來代替宗教,完成人生尋求精神寄託的偉大使命,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一個獨有的創制,值得每一個客家人自豪。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客家傳統禮俗

組員 : 四流二甲 陳凱翔        邱津祺        林哲瑋        吳典諺        楊祖欣        郭怡伶

Page 2: 客家傳統禮俗

+ 客家人數千年來,歷經喪亂,艱困播遷,而仍能團結相親,守望相助,子孫繁衍,拓展進取,究境靠的是什麼呢?是一種什麼力量吸引客家人,共信共守,以滋養生息呢?這種力量是維繫全族的精神信仰。這信仰在世界各民族都是靠的宗教,而客家人靠的是大家共同遵守維護的禮俗。客家人以對天地祖先聖賢的祭祀來代替宗教,完成人生尋求精神寄託的偉大使命,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一個獨有的創制,值得每一個客家人自豪。

+          祭禮為人生寄託的中心,而所有公私祭祀,其崇拜對象都是有來歷、有意義的。如祭天之隆重與普遍,乃由於天與人之吉凶禍福息息相關,尤其農業社會,收成豐歉,要靠天,因之婚喪喜慶,小孩出生,均須拜天,以天為生命寄託的中心,而構成天地人合一的和諧精神。

+          客家人傳統所供奉的神有 (1)土神:乃最先開發地方者,表示飲水思源與注重生產。 (2)門神:乃注重家宅平安的表示。 (3)灶神 : 最先發明熟食之人,表示重視衛生。 (4)農神:表示重視農業生產。其他祭祀的對象,均為歷史上有偉大功績,偉大人格的人物,如孔子、關公、岳飛、文天祥、鄭成功、韓愈 ( 內埔有全省唯一的祭祀韓愈的昌黎祠 ) 等,他如有功鄉梓的先賢,忠義可風的先烈,均立廟致祀,藉以激發人們的仰慕之情,以發揚道義,敦厚風俗,鼓勵向善。

+        

Page 3: 客家傳統禮俗

+ 【議 婚】+          男子年達廿四,女子廿左右,而且彼此年歲相當,便由媒說合。在議婚之前,雙方彼此打聽,或是男子設法去「偷看」女子。然後,擇日由媒人陪同,男方父母及男當事人至女家相親,若雙方對於彼此的第一印象均無異議,女方便寫妥年庚,由媒人送交男方合婚。年庚的格式,多數人僅用一張略小於信封大小的紅紙,其書寫方式如下。

+ 將年庚置入信封或禮袋內,交與男家。男家接受女子年庚後,依舊俗供奉於神案上,稟告祖宗,三日間家中平安無事,六畜 ( 指雞、鴨、牛、羊、豬、犬 ) 照常,無打破碗碟之事,即認為吉兆,乃決定進行此件婚事。男家再將男女二人的生庚八字請算命先生占其「生相」,推算其中有無沖剋,即是合婚,俗稱合八字。八字合妥後,若認為吉利,立即進行探親,所謂探親,是雙方都到對方的鄰居或親友處,探問對方對當事人的性情及家世,並問明有無痼疾。探問期間,如一方發現對方有不合意之處,乃借詞家宅不安,或問卜不吉,八字不合等予以婉辭。反之,雙方都滿意,即約定訂婚,俗稱過定。而且由媒人居間妥協,言明聘金。禮品若干,通常女家將聘金之全數用之於購置嫁粧,或給與新娘。

Page 4: 客家傳統禮俗

+ 【過 定】+         過定日期多係由擇日師 ( 看日先生 ) 擇吉,復由兩家同意而定。是日,媒人陪同男家的人,包括準新郎,人數合為雙數,通常為六人、八人、或十人,攜帶部份聘金、禮餅、金飾物品、及香煙、五色糖、檳榔、金香燭炮等物,同往女家。過定時先付一部份,其餘待至送日子或親迎時付清 ; 蓋原有﹁完聘﹂之禮,現在省略而納入送日子或親迎之中。禮餅為大圓餅一份,其數量視女家之需要及男家經濟而定。金飾物品為戒指二枚、項鍊一條、或有手鐲、手錶。

+          其過定儀式為準新娘著新裝,由全福婦人引帶出堂,捧甜茶敬客,旋即回房。稍候,再度出堂收茶杯,此時男方將戒指、項鍊、手鐲等金飾物,放置茶盤上,由準新娘收回。按著,男方主婚人用紅包妥聘金之一部份,置一托盤上,交由媒人轉交給女方主婚人,女方收下聘金,表示已經答應將女兒許配給對方。女家隨之設筵招待午餐,這頓筵席費用乃由男方負擔,故男方需送女方桌席禮,此外亦備托盤禮、和牽新娘禮,送給女家負責擔任該項職務的人。

+         午餐畢休息片刻,男方來客準備回去,女方即收下禮餅及各食品,但必須退還少許。另外,女家亦同贈禮物,如金戒指、西裝料、襯衫、長褲、皮帶、皮鞋、毛巾、肥皂、牙刷等。女家將所收的禮餅分贈親友,以告知家中的姑娘已經訂婚,俗謂分餅。受贈的親友吃了餅就得預備添粧禮物,於結婚時送給新娘。男家方面也將女家退還的餅贈送戚友,惟數量少,範圍有限,止於至親的親朋而已。

+ 【送日子】+          有些人於送日子時即包括完聘禮。約於迎娶前一個月光景,男方將擇日師擇定書明的于歸吉課,由媒人送至女家,以迎娶日期徵求女家同意,並另具幣儀贈送。該于歸吉課乃男家請日師擇定男女兩家於婚期前所需準備的,以及結婚進行中之各項禮節的日期時辰,連同男女生庚排成天干地支,俗稱日課,或日子單。吉課上列明「裁衣開剪」、「安床」、「開容」、「出閣」等之時辰,並指明須忌避的歲數的人。

Page 5: 客家傳統禮俗

+ 【親 迎】+ 甲、親迎前的準備:男家先粉刷佈置新房,依吉課上之時辰合帳、安床,在新床之前上方懸掛八卦織物,用以驅邪壓忌。結婚前一日,送阿婆肉至女家,再由女家轉送女之外祖母,是為一大片生豬肉約二十台斤。又備牲禮敬外祖,即是祭拜新郎母親之娘家的祖先神位,祭物有雞、豬肉、紅蛋、魷魚、紅龜板、糖果、以及酒、茶、香紙、等物盛於梯內,由樂隊、彩旗前導一路吹打前往樂隊篇八音隊或是現代樂隊,新郎本人隨同前往然香禮拜,祭拜後將紅龜叛及糖果分送在場的小孩吃。同日亦祭拜自己祖先,謂之敬內祖。昔日備辦的牲禮敬物甚多,光復後,逐漸改進而形簡單。接送阿婆肉及敬外祖、敬內祖,乃具有飲水思源及感恩之意義。有的於同日深夜,另備牲禮祭拜天公眾神,俗稱「宗神」,所謂宗神,乃是因奶曾向天公眾神許願,稱為「起神」者,必須完成的祖祀,若無起神則無須完神。 女家則積極準備嫁粧,依于歸吉課上擇定的裁衣時辰,請裁縫師開剪新衣;開容時辰請族中全福婦人為之絞拔臉毛。結婚前一日,先將粗重的木製傢具送往男家,以免臨時倉促難以安排。新娘的粧奩多數為日常的實用物品,奢侈品極少。

+ 乙、親迎是日:兩家廳堂皆張燈結彩圍上桌幃,準備禮節宴客等事宜。清晨,男家備牲禮,用樞抬送女家祭祖,另備紅包十個,俗稱十禮,計有開剪禮、開面禮、梳頭禮、點燭禮二份、廚官禮、花儀、籮隔禮、姊妹禮、及充聘禮等,隨同牲禮送至女家。敬女家祖先後,女家收下牲物,用以烹煮待客。

Page 6: 客家傳統禮俗

+ 【歸 寧】+         多於第二朝、第三朝、或第六朝行之,其中以第二朝回門者居多,因為岳家可以利用前一日請客用的一切器具和剩餘的食品,而省卻許多麻煩並節省開支。回門時由小舅仔一人前來恭請。中午,岳家設筵款待女兒新婿,以及陪同回門一行親友。臨去時,岳家備米糕、帶路雞、甘蔗等物,讓女兒帶回去。歸寧返來之後,新婦即入廚房祀炊,並開始料理炊事。 以上所述之婚儀習俗,乃是傳統六堆客庄的一般中等家庭所通行者,雖然較往昔的原有婚俗簡化了些,也滲和了客家以外的各種新婚俗,卻仍能證實它是淵源我國固有的六禮 ---納采、問名、納徵、請期、親迎 ----之遺規。

Page 7: 客家傳統禮俗

+    生子滿一月曰滿月,產婦月中食麻油雞薑酒補身。十二朝後,要送麻油雞酒至娘家報喜,娘家則以米、蛋填滿酒壺回送,親戚則多以雞、豬心腰、補酒等回賀。

+        做滿月要祀神、祭祖,并辦酒席宴客。娘家要送嬰兒應用之衣服、鞋帽、被褥、金八卦等。過去嬰兒於是日剃去胎髮,滿月以後有做「四月」者,娘家應送來木製椅轎、木馬等給小孩坐,叫做「登輿」。到了週年,也有的人做「對歲」,歡宴親友。

+         由於醫藥的發達,嬰兒死亡率降低,生兒育男已非難事,時至今日除了做「彌月」仍盛行之外,「做四月」、「做對歲」之習俗已日趨沒落,少人舉行了。

+         鄉中多數聚族而居,無論貧富,每家新生男孩 ( 添丁 ) 者,均於農曆元宵在村中廟會中做「新丁粄」,分送親友。

Page 8: 客家傳統禮俗

+ 人死後之喪祭之禮,客家人所以特別重視,乃由於生者對死者無盡悠久之情誼。所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事死送死之所以當大事,乃表示我們對於死者的情誼,有達於幽冥,生死不逾,而傳之久遠,而使生者與死者之精神永不分離,維繫生命之源遠流長,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誼,而生命得以安頓,家族得以繁衍,人生得以有所歸宿。

+        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客家人素重孝道,故對於慎終追遠的喪葬禮俗,做得十分週到,哀戚嚴肅,且二百年來遵守古禮,少有變動。

+         當尊親病危時,遠親近鄰,紛紛前來探視,家人如有遠出的,必盡可能趕回省視,以盡孝思。彌留時,由近親壯男健婦,為其潔淨身體,換穿潔淨衣服,抬至廳堂左邊,首內腳外,不掛蚊帳,此即古體所謂「壽終正寢」。然後剃髮或綰髮、穿壽衣。

+         當尊親始卒,一面舉哀、一而焚燒冥紙 ( 銀紙 ) 。死者腳尾要供奉插有筷子一雙、鴨蛋一隻的飯,叫做「腳尾飯」, ( 或設置瓦油燈一盞,叫做「腳尾燈」 ) ,在未殮以前,親屬日夜輪流看守,以防蟲鼠啃傷,和狗貓跳抓。祖堂中祖牌、神位等或取下、或遮蔽。神桌上供奉紙製的臨時牌位「魂帛」。同時派人向至親好友報喪。大門口貼上「忌中」或「制中」的白紙條。擇定出殯時日之後,趕印訃聞向戚友報喪。

Page 9: 客家傳統禮俗

+ 古俗男女自三歲生日起至六十歲,所有誕辰都叫做「小生日」,很少公開舉行慶生做壽的,只有家人加菜略示慶祝而已。六十一歲年屆花甲 ( 下壽 ) ,才可祝壽。富有家庭也有擺筵席宴請親友的,出嫁女兒要辦禮物──包括壽衣、壽杖等祝壽。當然前一天少不得要祭祖敬天拜神,宴罷,家人戚友輪流拜壽。時至今日,慶壽的人減少了,連七十一歲 ( 中壽 ) ,八十一歲 ( 上壽 ) 的生日,都少人舖張宴客了,只有至親人等,三五桌簡單祝賀而已。

+ 冥壽:凡先人在六十一歲以前逝世的,子孫必須為先人做「冥壽」,方式與做陽壽一樣,不過要準備一些冥間用品,舉行祭祀而已。這就是「事死如事生」的傳統美德。

Page 10: 客家傳統禮俗

+ 中國宗教生活的內容,從文化現象上來看,是有著高度複雜性的。一般的說,可歸於儒、釋、道的三教為主,在民間則以混和,三教合一,不易區分了。其中道教的色彩可能要濃厚一些。中國人的宗教情緒並不強烈,且始終維持著多神信仰。其中對於天和祖先的崇拜,則既普遍 ; 復深遠,還遠超出於一般信仰之上,故而人們相信生人在世,若能多做好事,多積善德,死後必得好報。至於對社會民族有大功勞的人,則已成神而受到膜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人的行狀,不祇影響其本身,更對家族的興旺,子孫的禍福夭壽有著深長的關係。這便是公元前 1700年以前的龍山期出現的敬天與崇祖的信仰,歷久而不變。這種信仰,簡單易行,殊少迷信,是教人「飲水思源」報恩崇德,讓人自覺「源遠流長」,有「根」,有「永生」的磐石般安定的精神,也賦予子孫知道感恩,知道自尊,知道修身與行善的安頓自己的心與維繫社會秩序的廣大力量。所以它是一種切實、合理、有意義的偉大的信仰。

+         在今日六堆客家人的生活中,這兩種中國最早的宗教信仰仍維繫不墜。年節的奉祀祖先,祭拜天神 ; 清明的掃墓,慎終追遠;日常生活上父母對子女的關顧,子女的多能勤奮上進,一般的文化水平較高,社會風氣良好,或應歸功於有此良好傳統之故。有文化歷史的國家都很重視傳統,保存良好的傳統,不是守舊,更不是頑冥不靈,猶如真理永遠就是真理,我們是更當愛惜自己傳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