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40

戰後的臺灣

Aug 22, 2015

Download

Education

Jim Che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戰後的臺灣

第六單元

戰後的臺灣

第一課 政治與經濟的發展

Page 2: 戰後的臺灣

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德義• 中法

英美蘇聯

軸心國 同盟國

亞洲戰場

歐洲戰場

( 中日戰爭 )

亞洲戰場

西元 1937 年 ,日本入侵中國展開八年長期戰爭, 西元 1941 年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日本宣佈投降,二次大戰終於結束。

Page 3: 戰後的臺灣

一 戰後初期的臺灣1. 戰後初期的情形:

(1) 民國三十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結束,日 本無條件投降,臺灣、澎湖歸還中華民國。 民眾歡欣鼓舞,迎接中華民國政府的到來。 (2) 但是當時社會由於語言隔閡、文化差異、 經濟蕭條,人民生活困苦。加上發生 二二八事件,對於臺灣的政治發展與族群 融合產生不良影影響。

Page 4: 戰後的臺灣

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在臺北舉行日本受降和臺灣光復大會。圖為慶祝臺灣光復的典禮。

Page 5: 戰後的臺灣

戰後初期,臺灣的學生與民眾揮舞國旗,歡迎中華民國軍隊與官員的到來。

Page 6: 戰後的臺灣
Page 7: 戰後的臺灣

二二八事件(1) 時間:民國三十六年。(2) 原因:政府因查緝私菸處理失當,引起 群眾抗暴。(3) 過程:爆發全島性反抗政府和省籍衝突 事件。(4) 結果:造成許多傷亡,對臺灣的政治發 展、族群融合產生不良影響。

Page 8: 戰後的臺灣

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於民國八十六年,二二八事件後五十週年正式開館。設立宗旨為公布史料,安慰受難者家屬,並希望透過興建紀念館的方式,促進族群的融合。

二二八事件民國三十六年,政府因查緝私菸處理失當,引起群眾抗暴。翌日,民眾向行政長官公署請願,遭衛兵開槍射殺,因而爆發全島性反抗政府和省籍衝突的事件。

Page 9: 戰後的臺灣

民國 38 年,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共產黨作戰失利,於是中國大陸軍民同胞隨中華民國政府遷來臺灣。

Page 10: 戰後的臺灣

政治局勢的演變• 戒嚴:• (1) 背景:民國三十八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 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撤離中國 大陸,遷到臺灣。• (2) 原因:為對抗共產黨,政府實施戒嚴。• (3) 影響:限制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 自由,剝奪了中華民國憲法賦予人民 的基本人權。

Page 11: 戰後的臺灣

戒嚴 政府為了維護國家安全與秩序,所採取的軍事

管制措施。 集會 許多人基於共同的目的聚集開會。 結社 多數人為達特定目的,而依一定的規章、組織

所組成的社會團體

Page 12: 戰後的臺灣

戒嚴時,人民的生活和現在有何不同?

限制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

Page 13: 戰後的臺灣

民國三十八年政府宣布戒嚴,由戒嚴令中,可以看到當時人民的集會、結社及請願等自由都受到了限制。

Page 14: 戰後的臺灣

自由中國雜誌在民國三十八年創辦,是傳達民主自由理念的政治性雜誌。當時因勇於批評時政,而受到政府打壓。

Page 15: 戰後的臺灣

解嚴

(1) 原因:民國七十六年,政府在各界要求 民主改革的壓力下解嚴。(2) 影響:

ㄅ . 人民真正享有中華民國憲法保障的 基本人權。

ㄆ . 新的政黨、報社、電視臺成立,加 速政治民主化。

民主政治的發展

Page 16: 戰後的臺灣

民主政治的發展

實施地方自治: 戰後為擴大民眾參與政治的權利,定期舉 行地方民意代表及行政首長選舉。自由民主的里程碑: 民國八十五年實施總統、副總統直接選舉。•

Page 17: 戰後的臺灣

民國七十六年,蔣經國總統頒布解嚴令,臺灣結束戒嚴時期,邁向民主之路。

民國七十七年元旦解除報禁,是臺灣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

Page 18: 戰後的臺灣

解嚴後,新的電視臺紛紛成立,人們可以透過各種的電視節目吸收新資訊。

解嚴後,報章雜誌蓬勃發展,不僅在數量上有大幅成長,在內容上也呈現多元化,不管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娛樂等內容,都可以自由報導。

Page 19: 戰後的臺灣

民國八十五年,實施總統和副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開創中華民國自由民主的里程碑。

民國八十五年第一次由人民直接選舉正、副總統。圖為各組候選人的競選情形。

Page 20: 戰後的臺灣

民國八十五年第一次由人民直接選舉正、副總統。圖為各組候選人的競選情形。

Page 21: 戰後的臺灣

戰後初期的經濟復甦 透過政府的各項政策、基礎建設的修建,及美國的經濟援助,使得戰後臺灣的經濟逐漸復甦。

Page 22: 戰後的臺灣

外匯外匯原意指外國貨幣,現在通常指用外國貨幣進行國際結算的支付憑證,包括銀行支票和匯票等。

Page 23: 戰後的臺灣

民國三十八年,政府為了穩定物價,將舊臺幣回收,圖為當時發行的新臺幣。

臺北市主要民生用品價格長條圖。由圖中可看出民國三十五~三十六年短短一年間,物價上漲嚴重。

Page 24: 戰後的臺灣

戰後初期,物資缺乏,美國提供臺灣物質上的協助。圖為美援麵粉袋。

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的宣導情形。

Page 25: 戰後的臺灣

經濟起飛

時間:民國五、六十年代。

Page 26: 戰後的臺灣

工廠生產塑膠長統雨鞋。 工廠將鳳梨加工,以機械化方式生產鳳梨罐頭。

Page 27: 戰後的臺灣

民國六十年代,家庭主婦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做家庭代工,是普遍的社會現象。

Page 28: 戰後的臺灣

十大建設之一的中山高速公路,是聯絡臺灣西部地區的南北向主要幹道。

Page 29: 戰後的臺灣

中部橫貫公路於民國四十五年開始興建,西起臺中縣東勢鎮,東到花蓮縣太魯閣,是穿越中央山脈,連接東部和西部的公路。圖為當時開鑿公路的情景。

Page 30: 戰後的臺灣

十大建設十大建設是在民國六十年代所進行的基礎建設。分別為:中山高速公路中正國際機場 (今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蘇澳港臺中港大煉鋼廠大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核能發電

Page 31: 戰後的臺灣

經濟轉型

• 1. 時間:民國六十年代末期。• 2. 目的:政府為了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3. 方式:成立科學工業園區,利用科技 人才發展資訊產業。• 4 結果:臺灣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重要• 國家。

Page 32: 戰後的臺灣

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比較表,由表中可看出國民所得日漸提高。 (資料來源:行政院 主計處 )

民國八十四年南部科學工業園區成立。

Page 33: 戰後的臺灣

民國六十九年成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推動資訊產業,使臺灣進入資訊時代。

Page 34: 戰後的臺灣

民國九十一年中部科學工業園區成立。

科學工業園區所生產的高科技產品,如液晶電視、電腦等。

Page 35: 戰後的臺灣

經濟起飛

經濟復甦

經濟轉型

民國 60年代末期

民國 40年代

民國 50、 60年代

限制進口鼓勵出口

推動經濟建設

耕者有其田

加工出口區

客廳即工場

推動十大建設

科學工業園區

培養科技人才

發展資訊產業

戰後初期

族群融合

臺灣、澎湖歸還中華民國

6-1政治與經濟的發展

語言隔閡

日本投降

發生 228事件

經濟蕭條政治演變

民主發展

逐步實施地方自治中華民國政府遷到臺灣

民國 38年實施戒嚴

剝奪人民基本人權

民國 76年宣布解嚴

民國 85年正副總統直選

文化差異

生活困苦

歷史傷痕

Page 36: 戰後的臺灣

一、下列是關於臺灣實施戒嚴與解嚴時期的相關敘述,請根據課本所學回答下面問題。

(一 )戒嚴時期,人民不得從事下列哪些活動,請在中打 。� ( 複選 )

  □組織政黨。  □申請集會遊行、示威抗議。  □選舉村里長及縣市長。  □到國外觀光旅遊。  □自由發行報章、雜誌,批評政府施政。  □參加大學聯考。

ˇ

ˇˇ

Page 37: 戰後的臺灣

(二 )解嚴後,臺灣人民的生活有哪些重大改變?請舉出一個例子。

⑴新的政黨、報社、電視臺等紛紛成立。⑵人民可以經由合法的集會遊行,表達

心中的想法。 ( 答案僅供參考 )

Page 38: 戰後的臺灣

二、下列是有關臺灣經濟發展的敘述,它們分別是在什麼時期發生的?請將代號填入適當的空格中。

1.外國商人在開港通商後,來臺灣從事貿易。

2.在臺灣設立銀行。3.大量生產樟腦和茶葉,使臺北逐漸成為臺灣的經濟中心。

4.設立農業改良場,積極改良品種。5. 「客廳即工場」是普遍的社會現象。6.設立新式糖廠。7.成立科學工業園區。

清代末年答:

日治時代答:

戰後到現代答:

1、3

2、4、6

5、7

Page 39: 戰後的臺灣

三、臺灣從戰後到現在,每個階段都有重要的經濟發展與建設,請找出臺灣各階段的重要經濟發展及其發展目的,用線連起來。

民國四十年代 賺取外匯

民國五、六十年代

解決交通運輸的不足,並奠定重工業的基礎

Page 40: 戰後的臺灣

民國六十年代以後

提升資訊產品的競爭力

戰後初期 增加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