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能源與國家發展 林基興 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電磁安全前主席推薦到Nature「挺身維護科學獎」
40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Jun 28, 2015

Download

Science

2014年 能源與科學教育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所使用的投影片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能源與國家發展

林基興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電磁安全前主席推薦到Nature「挺身維護科學獎」

Page 2: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大綱• 宏觀世局

• 自知之明

• 各式發電優缺

• 抗爭與媒體的虛實

• 民調可當政策依據?

Page 3: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能源普及:曠日廢時

Page 4: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世界能源有限沙烏地阿拉伯到2028年將無石油賣出該國

Page 5: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更佳用途• 石化原料(煤、油、氣)優先給醫藥民生用,而非燒掉(當能源)

• 核燃料(鈾…)無其他用途

Page 6: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各發電的外部社會成本

ExternE Externalities of Energy, Vol XX :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European

Commission

Page 7: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導致氣候變遷最主要禍首

化石燃料

Page 8: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公有的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

本世紀末升溫3.7~4.8℃若還持續

Page 9: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零碳排放 2050年前

Bill Gates 2010

Page 10: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我國困境• 98%能源賴進口、獨立電網

• 空污等來自能源廢棄物

• CO2人均排放全球第18名(亞洲第一)

• GDP成長與CO2排放等比

• 各式發電遭受抗爭 $

漁場、電磁波

Page 11: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發電3/4來自化石能源

Page 12: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Page 13: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Page 14: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年均發電時間陸域28%、海域38%

風電

全年

發電

分布

2012

Page 15: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成本為現行電價2-3倍(每瓩需10~20平方公尺裝置面積)

太陽

全年

可發

電時

間14%

Page 16: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再生能源受限• 一旦設置太陽能,土地即至少20年無法他用,若廣設,影響糧食安全、生態等

• 太陽能電池含硫化鎘、製程氫氟酸等毒

• 再生能源電逾20%,供電不穩

• 風車因噪音近距等,無法施工

Page 17: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不足擔大任• 水力發電滿額 2.15%(2013)

• 生質能受限,92%來自燒垃圾(2013)

• 地熱經濟效益低

• 臺灣無潮汐發電潛能

Page 19: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等量發電致死數一年內

電源 首500年 最終核能高放射性核廢料 0.0001 0.018

氡氣 0 - 420

氪氙等氣體 0.05 0.3

低放射性核廢料 0.0001 0.0004

煤空氣污染 75 75

氡氣 0.11 30

化學致癌物 0.5 70

太陽能材料 1.5 5

硫化鎘 0.8 80

Page 20: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但焦慮全在核能輻射• 內分泌干擾物(環境荷爾蒙)八百種,常見於殺蟲劑、電子產品、化妝保養品等

• 全球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睪丸癌、甲狀腺癌的高罹癌率相關。WHO 2013-2-19

Page 21: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影響民眾風險認知的關鍵:恐懼

• 反核者說沒有任一電廠是絕對安全,因此,應關掉所有的核能電廠

• 則不可待在室內(火災與地震壓死等風險),也不可待在室外(車禍與空氣污染等風險)←風險機率遠高於核電

• 美式核電啟用60年來,無一人因輻射死亡

• 其他發電方式則不可勝數

Page 22: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德國:兩面手法德國燃煤供電的比率:2010年43%,但2013年上半年已五成多

• 抗爭碳捕獲與封存

• 抗爭電網更新

• 抗爭核電

冷戰時,美蘇對峙,核彈佈署東西德,重傷德人心靈。恐

懼軍事用途,連累無辜地反和平用途(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禁水!)

Page 23: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比較能量:5百萬倍• 產生同樣的能量時,核能燃料量約為化學能燃料量的五百萬分之一 廢棄物亦然

Page 24: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非核家園核醫、你我天然輻射呢?

• 民眾享用核子醫學成果,不處理自己產生的核廢料,卻會上街頭抗爭

• 可知不解科技 包括非游離輻射

Page 25: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台灣的最佳組合能源?

Page 26: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民眾抗爭的虛實核廢料場沒有問題,是有些政客每年就要去挑它一下 2002呂秀蓮副總統

多少正確核電知識?劉黎兒、小出裕章 台灣若輻射外洩 700萬人喪生

Page 27: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Page 28: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者應看

1

Page 29: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2空污2013台灣:機車1403萬輛、汽車734萬輛

• 誘變劑(mutagenic substance)超過三千種,如重亞硫酸鹽(來自二氧化硫)、亞硝胺與亞硝酸(來自氮氧化物)、苯芘等

• 「惡性腫瘤」(以「支氣管與氣管與肺癌」居首)死4,632 人(30.8%):臺北

2010

• 風險「百萬分之一的死亡機率」:抽菸1.4支(肺癌)、住紐約市兩天(空氣污染)、開車64公里(車禍)、輻射0.1 mSv(癌症)美國核管會文件DG-

0812

Page 30: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媒體的威力

Page 31: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2009~

• 節能、替代能源、智慧電網、離岸風力及海洋能源、地熱及天然氣水合物、減碳淨煤

• 2014--2018• $ 148,428,203,000

• 能源自主與安全↑• 溫室氣體排放↓• 能源產業↑• 能源使用效率↑

• 確認我國擁有100億噸CO2以上之地質封存

Page 32: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不斷電

電價不貴減碳

剪刀—石頭—布

Page 33: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反核宣傳:福島事故→核四

1. 福島事故無人因輻射死亡在同一週,有三十位煤礦工人死亡;冬雪,五十人死亡;均沒人在乎

• 外人來台指指點點

法人彭保羅Paul Jobin

日人中生勝美

Page 34: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2.不信核四廠址耐震海嘯?• 地調所:陸域35公里半徑內無活動斷層

• 國際原子能總署、美國貝泰工程顧問公司等不同機構7次地質調查,均確認附近屬緻密堅硬岩盤 1965—1992

• 中大地科院、國家地震中心

再確認耐震安全餘裕

2001—2004

眾口鑠金

Page 35: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3.國人就是自卑日本會發生事故,台灣更會

Page 36: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4.民調可當能源政策依據?

• 37年前,台北市長林洋港籌建翡翠水庫而捱罵「太危險了,若水庫被炸就淹死多少人」

• 英人:對核能沒懂到足以提出意見2009

• 政客操弄 不擇手段、絕食

• 公投2011年台東達仁新化村民公投基地台2013年後悔

Page 37: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結論一正確知識的重要性

• 每次反核成功,即處死一些人(因火力電廠…)

Page 38: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結論二自知之明:獨立電網島國缺邦交專家決定:我國能源的最適組合

Page 39: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結論三打通任督二脈

• 找名人(娛樂界…)相助

• 居民參與(運作收益…)

• 磋商,非辯論

• 「民眾」並非單一個體

Page 40: 2014 能源與科學研討會 林基興博士投影片

結論四設立「科技與媒體中心」

•獨立公正

•提供正確資訊包括學校補充教材

解析突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