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98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Feb 24, 2023

Download

Documents

Khang Minh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Page 2: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Page 3: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目 录

阅读数字化

阅读的未来…………………………………………………………………………………… 赵 亮( 1 )

晒书大家乐

从“真实的费正清”里探究“真实的中国”——评《费正清中国回忆录》 ………… 田苦瓜( 9 )

“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那条分界线”——读张大春《城邦暴力团》…………………… 张麒麟(12)

《记忆小屋》:托尼•朱特的文化乡愁 …………………………………………………… 萧 轶(15)

阅读卡夫卡:焦虑是身体中的暗疾………………………………………………………… 葛晓强(17)

若隐若现的神眼……………………………………………………………………………… 张 阅(19)

与娱乐无关:沈义贞教授新著《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读后………………………… 朱 琳(20)

乡土社会转型的心灵史——阎连科最新长篇小说《炸裂志》读后……………………… 河 东(23)

反思发展中的“城市病”…………………………………………………………………… 陈华文(25)

倾听鸟儿的歌唱……………………………………………………………………………… 贾登荣(29)

读曾纪鑫和他的历史散文…………………………………………………………………… 雨 云(31)

纷繁复杂噪声深处洞察有用信号——评纳特•西尔弗《信号与噪声》 ………………… 潘启雯(33)

“天外有天”的科学探秘——读《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有感 …………… 远 村(36)

导读书目簿

焦虑与舒平:基于缓解大学生焦虑情绪的一份“阅疗书方”…………………………… 陈路遥(38)

中国现代文学大家散文代表作书目摘要 …………………………………………… 颖臻 吕辉娜(43)

品茗书话室

阅读(组诗25首之24-25) ……………………………………………………………………… 穗(48)

学林新语(十二) ………………………………………………………………………… 周维强(49)

记我所认识的吕剑先生 …………………………………………………………………… 吕 浩(52)

亲子阅读坊

妈妈主题绘本分享…………………………………………………………………………… 张曼玲(56)

插上翅膀的亲子阅读(两则)……………………………………………………………… 郑 欣(58)

童年的“小人书”…………………………………………………………………………… 孙永庆(60)

浅谈图书:儿童阅读公益项目的核心元素………………………………………………… 时少波(61)

Page 4: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说书可园亭

临顿书香——明代苏州的私家藏书(五) ……………………………………………… 李 军(64)

“志士文豪合一生”:张夷《陈去病诗注析》读后……………………………………… 秋 禾(69)

双桂堂随笔(二):一轮明月……………………………………………………………… 申 闻(71)

书香环球风

“图书馆在行动”之阅读推广活动推介(2013.10—2013.12) ……………………… 周燕妮(72)

寻找一群“有毛病”的人———小记“繁花图书馆”…………………………………… 万 宇(75)

天地阅览室

我有一个职业梦—— 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阅读推广主题论坛的致辞 ……………… 吴 晞(76)

阅读•推广•梦想——2013中国图书馆年会“知识给人力量 阅读引领未来”主题论坛综述…………

………………………………………………………………………………………………… 江少莉 (77)

立法如何促进全民阅读……………………………………………………………………… 罗 燕(81)

新书推介榜

馆配好书(2013年12月)…………………………………………………………………… 吴 柬(83)

《汉字树:活在字里的中国人》 …………………………………………………………………… (11)

《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 (14)

《家族合照》………………………………………………………………………………………… (24)

《美语新诠1: 海外喷饭录》……………………………………………………………………… (30)

《美语新诠2:谋杀英文》 ………………………………………………………………………… (30)

《监狱琐记》………………………………………………………………………………………… (35)

《逃离》……………………………………………………………………………………………… (35)

《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 (37)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51)

《爱达或爱欲》……………………………………………………………………………………… (55)

《乱时候,穷时候》………………………………………………………………………………… (63)

《民国时期出版史料汇编》………………………………………………………………………… (70)

《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四编》………………………………………………………………… (74)

补白

“影响我心智成长的n本书”征文启事 …………………………………………………………… (68)

征稿小启 …………………………………………………………………………………………… (82)

Page 5: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阅 读 的 未 来

赵 亮

同学们,各位领导与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

演讲的题目是《阅读的未来》。我首先要承认一

点,虽然有可能我看上去没有那么老,但我已是一

个快50岁的人了。和各位年轻的同学相比,我也是

年近半百的老人了。我一直认为,由一位老人在年

轻人面前介绍未来是一件很吊诡的事。因为未来一

定是年轻人的,也是由年轻人来创造的。

我的演讲题目与这本书的书名相同,这倒不是

说我的演讲主题与内容来自于这本书,只能说是巧

合吧。并且拿这本书如此漂亮的封面做我PPT的背

景也可以增色不少啊。此书的作者叫罗伯特•达恩

顿,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图

书史专家,欧洲文化史专家。曾任牛津大学出版

社北美分部理事,发起、参与大量的图书史研究等

等。所以,他的书我早买了,因为他也是一个著名

的馆长。此书的内容对我这样的图书馆员还是很有

参考价值,但是我并不是向各位同学推荐此书。一

是因为这本书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作者的文集,比较

散,二是他更多的是在写图书馆、图书业发展等相

关的议题,包括本书一开始对Google Books计划的

吐槽等等。这些对普通阅读者来说不是太有吸引

力。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反而是这个副

标题,或者只能说是题注吧:“改变的是形式 不

变的是阅读”。这句话听上去说得非常漂亮,似乎

很在理。可是我翻了半天,也没看到罗伯特先生在

书里哪儿有明确写到这句话,可能我没仔细看吧,

也很有可能这是编辑“领会”作者意图特意加上的

内容吧。但是这句话也是很值得思考的,确实是这

样吗?

我先讲一个小故事。我们家的儿子现在读初

中,他非常喜欢网络小说以及日本的轻小说等等,

可以说是有些着迷。碰巧他今年是初三,所以学业

算是非常的紧张,因为就快要中考了。要知道在上

海高考的录取率是百分之九十以上吧,而中考的录

取率是百分之五十,因此这个淘汰的标杆前置了,

也搞得一帮还没有成熟的小孩子很痛苦,尤其是男

生。所以,作为这样一个男生的家长,我们一定会

努力扭转这种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与现实需求的不

良“阅读”爱好。解决问题最简便的方法当然是没

收作案工具,例如他看纸质书的,我们先把这些收

起来。作为一个与电子书产业多少有些关联的专业

人士,包括个人兴趣的原因,我家里也有一些电

子书阅读器,没有纸书看了,他就用这些阅读器来

看。那好,不客气,这些也没收。后来是平板电脑

iPad,这个上网更方便了,也拿来上网看小说,一

样没收。再往后,拿我和他老妈的手机看,这个坚

决说NO,锁住。我在想,这一下没戏了吧,看不了

了吧?结果有一天我早回家,惊讶地发现他仍然在

看网络小说。那用什么来看呢?喏,就这个,42寸

的电视。你可能以为我们家的这个电视是啥智能电

视,抱歉不是,就是一台普通电视机。那他如何用

它看小说呢,这是因为我家有一台PS3游戏机,游

戏盘我当然都收掉了,他玩不了。然而这玩意儿可

以上网啊,用这个上网,接在电视上显示,继续看

他的小说。

这件事情使我很震惊,对我来说这就是蛮未来

的一件事情。现在我才懂得,对于年轻一代来说,

阅读无关使用什么载体,什么媒介,只要能读到内

容就行。我把它归结为年轻一代阅读的媒介无关性

特点。反过来说,大概你们也可以理解和你们说那

些什么书卷气啦、墨香啦、摩挲纸张的快感啦什么

的人,他们大致可以算作“最可爱的老人”,可能

我也是其中之一。当然,我相信我这么说有些打击

面过大,因为现在喜欢书、痴迷书的年轻人也不

少,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因为年轻人中总有那么一

些人会比较“老成”。

罗伯特•达恩顿在他的这本书中,是以未来、

现在以及过去的足迹来探究有关阅读的事。他真

的是很有前瞻性。可是按我们中国人的习惯逻辑

Page 6: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来说,我们更适应从历史讲起,可能也是因为我们

的历史要长得多吧。同时相对各位年轻朋友来说,

我这样的小老头擅长的也是讲历史。其实过去人们

预测未来的方法基本上都是考证历史,所谓由历史

管窥未来,我们认为历史的足迹会沿着原来的道

路继续前进,今天1.0,明天2.0,那么后天一定是

3.0,大后天毫无疑问是4.0,我们也一直以这样线

性的思维来看待未来。所以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去

先看看人类阅读的线性轨迹。

1.阅读的历史发展进程 在有文字之前,人们的记录方法大概就是结绳

记事,这个不可考年月了。这是陶器上发现的符号

标志,大约是公元前4300年。这些可以看作是早期

的雏形文字。我们现在能见到比较成型成体系的文

字应该是甲骨文,距今3500年左右。中国的文字在

纂体字之前算是古文字,基本上还是非常象形。但

自小纂之后基本就定型为现代汉字了,这2000多年

来除了不同的书写体变化,字型的基本结构没有什

么变化。可能最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

后的事吧,我们现在有了简体字。我小的时候还认

真学过许多的现在已被废除的文字。

简策,这也是秦汉时代盛行的文字记录载体。

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期的书籍形式之一。纸的发

明,过去我们一直是蔡伦发明了造纸,那应该是公

元后一百年的事。而最近的考古发现的一些纸是公

元前一百年的,所以现在一般认为蔡伦是改良了造

纸术。

其实近代以前,中国的传统书籍大多是雕版印

刷的。关于雕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众说纷纭,张秀

民在《中国印刷史》一书中认为雕版始于唐贞观年

间,公元七世纪。这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制品敦煌出

土的唐代金刚经(868年),是现存最早的印刷品

之一,被收藏于大英图书馆。活字印刷术是宋代的

毕升发明的(约1040年),最早是泥活字,后来历

代出现各种活字,包括胶泥木活字,陶活字,瓷活

字,铜活字等。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活字印刷

术发明之后,并没有像西方的印刷术发明之后那样

得到广泛应用,中国传统印刷的主力军还是雕版,

活字印本很少。真正的大部头如永乐大典、四库全

书还都是手抄的。

1450年代左右,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推

动了欧洲文明的进程,对人类的现代文明也影响深

远。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法,并取

得专利。在他之前也有照相术,但他发明的利用水

银蒸汽对曝光的银盐涂面进行显影作用的方法大大

改进了过去的摄影方法,所以他一般被认为是现代

照相术的奠基人。1888年美国发明家伯利那发明了

留声机。电影艺术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

1946年2月15日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宣告

诞生,它的名称叫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

其实它的名称来自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简称,英

文全称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标志着我们进入数字

时代。

19 6 0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

(ARPANET)出于冷战考虑创建的ARPANET引发了

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中心。1973年

ARPANET扩展成互联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

威计算机。

1973年4月3日,真正意义上的手机诞生。这

是来自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师马丁•库珀博士。他

是手机之父,他发明的手机有一个昵称,叫“砖

头”。后来我们把它的后代称为“大哥大”,我们

最早接触“大哥大”大概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

候。这几十年来,手机减肥功效显著,长得也越来

越漂亮。也就没有人再称其为大哥大了,而改用手

机这个名称。

1981年IBM PC诞生,使个人计算机得以普及。

我个人认为,我们进入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时代,

其标志就是个人电脑的普及。

1990年万维网诞生,其奠基者是Tim Berners

Lee爵士。1993年搜索引擎诞生,而Google的

PageRank算法在1996年由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学生发

明,他们俩在1998年成立了Google公司。当然,进

入新世纪以来,还有许许多多新的发明与故事,这

个大家恐怕都知道,我就不讲了。

在这里我引用罗伯特•达恩顿的一段话,这是

在本书中的:“从文字出现到手抄本,经历了4300

年;从手抄本到活字印刷术,1150年;从活字印

刷术到互联网,524年;从互联网到搜索引擎,17

年;从搜索引擎到谷歌的相关性排名算法,7年;

谁知道下一个即将出现或初露端倪的变革是什么

呢?”这里,他引用的数据说法是西方的概念,但

说明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的道理。

2.什么是阅读?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有疑问,你不是说阅读

吗?阅读与声音、电影有什么关系吗?那到底什么

才是阅读呢?其实关于什么是阅读众说纷纭,我也

没有标准答案。我到网上去查了查,大体上有两

种答案。一是 “阅读指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

Page 7: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

息。”我把它称之为狭义的阅读定义,因为只有阅

读文字或主要是阅读文字类的内容才能算是阅读。

另一种定义是说 “阅读指人们利用各种感觉器官

(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对输入的各种符号系统

的信号进行解码的过程。”这种定义可以称之为广

义的定义。你看,这个声、光、电都算上了,它还

包括触觉,就是说都包括交互了。所以,我们前面

说的统统与阅读有关啊。可是,接下来你一定会

问,“那我到电影院看电影算不算阅读呢?我在家

里看电视、听音乐呢?”答案应该是什么?你们说

呢?

我们回到开场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在年轻

一代的经验中,阅读可以体现出媒介无关性,同样

的内容,你用什么样的载体与方式去看是无关紧要

的。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也不尽然。我们先来看看

阅读活动本身到底涉及哪些方面。

我们平时的阅读活动包括我们感觉器官接受的

输入信息,这些就是阅读的内容。这些内容除了文

字以外,还会有图,甚至有声、有光影,无论是文

字、图、音、像,都会有不同的组织与展现形式,

我把它们称之为内容的形式。阅读活动的另外一端

是不管我们接受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阅读的内容是

什么,因为信息内容本身是无形的,因此它们一定

是要存在于载体之上才能被我们所感知,不管这个

载体是结绳、是甲骨、是丝帛、是纸、是照片、唱

片、磁带、光盘或直接通过网络等各种手段存在于

各种各样的阅读设备上。除了载体之外,还有我们

阅读的方式,这些载体是固定的?还是可以移动

的?是只能看不能摸还是可以随便指指点点随意掌

控的?因此,从内容到载体,从内容的形式到阅读

的方式。这些是我们考察阅读活动所需要关注的方

方面面。

那这些阅读的方方面面是否是截然分开的,并

没有什么关联?当然不是。举例来说,在甲骨之上

你不太可能记录长篇大论,而有了简策后,才有了

大量春秋时期的语录体类型的文献,如老子、孔子

等先贤的言论文字。同学们,你们到时候毕业论文

最起码都得几万字吧?老子《道德经》才5000。要

是他也能用电脑在一个多小时内输入个5000字,那

他老人家一辈子留下个几百万字也是可以的吧?同

样,没有纸张这样廉价与便捷的文字载体,你能想

像有永乐大典这样的浩瀚巨制吗?当然,永乐大典

与纸张的发明时间有些远了,我只是举个例子。接

下来我给大家夹叙一些中国传统书籍的装订知识。

在雕版术发明之前,在简策之后,中国书的形

态还是以“卷轴”为主,为了翻阅更为方便,又转

变为“经折装”,就是将卷轴的书页按一定的规

格,向左右反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册子,再在其

前后两面裱上硬纸板作为封面和封底,阅读时只要

一面一面的翻开,这样的形态有些类似于今天书的

形式了。这种装帧最初用于佛教经典,故叫“经折

装”。甚至现在很多寺院印制佛经仍然采用这一形

式。比较有意思的是,印刷术发明的最早用途都是

用来印刷宗教文献。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

制品是金刚经,而欧洲古登堡印刷最早也是用来印

圣经的。

在雕版术发明之后,中国传统书籍装订的基本

元素为书叶,这就是现代书籍版式的概念,这个中

西方都是一样的。之后中国传统书籍装订的形式有

蝴蝶装,它是将书叶(有字的一面)向内折,书背

用浆糊粘连,再用一张厚纸作为书皮包裹书背。书

叶的形状,以及开合的样式,非常像蝴蝶的翅膀,

因此这种装帧形式被形象地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有

利于书籍保护,一是书皮的作用,二是文字朝里,

版心集于书脊,在内容之外往往留有余地,有利于

保护版框以内的文字。但蝴蝶装在翻阅时,会遇到

两页文字、两页空白的情况。蝴蝶装起于唐末,盛

于宋、元,之后就很少见了。

蝴蝶装之后是包背装,它和蝴蝶装最大的区别

就是将书叶反过来折,将字面向外,版心向外,空

白页折在里面,装订后即无法看到,这就解决了蝴

蝶装每隔两页就有两个空白页的缺陷。从形态上

讲,包背装是中国传统书籍中最接近现代书籍装

订方式的。包背装流行于从南宋后期到明中期这段

时间。再往后就是流传至今一统天下的线装书了。

线装书与和包背装相似,区别只是前后书皮分开,

各用一纸,用线和书芯装订在一起。线装从明代中

叶以后成为我国书籍装帧的主要方式,不但式样美

观、方便阅读,而且装订牢固,不易损坏。

讲了这许多传统书籍装订知识,其实这里边也

隐含着可以和现在数字阅读相对应的概念,比如流

式与版式。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在电脑或其他类似

终端上不断往下翻滚内容的方式是否与传统卷轴的

阅读很相仿啊?绕了这么多年在阅读方式上我们又

回去了?当然,现代的流式、版式与传统的概念又

有很大区别。

我们先说版式:版式指的是内容的展现方式被

事先定义固化了,甚至它的大小也是不能变化的。

也因此,这些内容的展现其终端适应性、可选择性

Page 8: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很差。往往在电脑上可以读的,在平板电脑上与手

机上就不可读。例如很多可以在电脑上阅读的PDF

文档,你放到手机上就没法读了。

所谓流式,指的是内容展现方式没有固化。可

以根据不同的终端、不同的屏幕尺寸大小重新进行

内容排版。流式排版的终端适应性当然就好得多,

在手机上可以阅读的大多数内容都属于流式排版的

形式。

那么是否流式排版模式就强于版式很多呢?也

不是。因为为了适应页面的重排特性,流式排版

其实更适合于纯文字或多媒体内容较简单的内容排

版,而在页面的美观、丰富性方面就要差于版式

了。因此流式与版式应该是各自适应于不同的阅读

场景与需求。

不管是流式还是版式,数字时代与过去不同的

特征是内容与载体可以分离了。不像过去,内容必

须固定于某一种载体之上,不管是纸张还是其他模

拟介质,比如照片,唱片等等。不得不说,过去书

籍等纸张类的阅读对象是非常好的技术发明,也可

以称之为信息技术产品吧。他们形式多样、丰富、

漂亮,能耗低,保存寿命也非常长,并且非常易用

简单,几乎不需要说明书。而数字时代的阅读就带

来了新的问题,你必须先有好用、适用的终端,然

后你才能阅读到内容。

2009年2月,我们图书馆开始对外出借电子书

阅读器。我们是全国第一家对外出借阅读器的图书

馆,不仅收到了一定的媒体效应,也收到很多质

疑。质疑者说,图书馆不是出借图书的吗?怎么能

出借硬件阅读器呢?大家怎么看?(讨论)

我说说我的认识,如果我们将阅读器看作是书

内容的载体,又为什么不可以呢?图书馆提供的服

务其实不仅仅是内容本身,图书馆提供的是保障社

会公平的阅读服务。过去我们靠出借图书就可以提

供完整的阅读服务了,那在数字阅读的环境下,如

果那些用户没有或买不起那些阅读终端呢?从公益

与保障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就更应该提供这样的服

务。当然,如果我们的读者自己有终端,他只是要

借内容也未尝不可。

关于内容的形式,还可以说个有趣的例子。在

古登堡印刷术发明后几十年,西方的书籍上才有

了像现在每本书都有的页码,这其实是非常好的内

容结构标识。而如果你现在在电子书阅读器或手机

上看那些字体可以变化,版面可以重排的书,如果

在其中看到了很有趣的内容,急切的想和朋友们分

享,然后你打电话给朋友。说,那个谁,我看到某

本书,那其中那一段特别有意思特别好玩,建议你

也看看。然后朋友问说,你说的是哪一页啊?哪一

页?这个,@#$%&%...

其实这并不是说几千年来,我们又回到过去

了。而是我们还没有完全适应数字化的阅读与交流

环境。在数字化的环境中,你完全没有必要打电话

去和朋友分享这些内容,而是可以直接在内容上标

注,然后将你的评论与心得传送给朋友。现在其实

许多的阅读平台与软件都可以支持这个。

还有一个例子,假设你要在网上告诉大家一件

事情,什么?这件事140字说不清楚吗?那你就不

用说了!未来的人恐怕也会很奇怪,什么?你是说

你们又重新用上了竹简了么?要如此惜字么?

当然在数字时代,内容的形式变化远不止这么

简单。它还有富媒体化的倾向,这个我们后面会举

例说明。数字时代最大的变化是阅读方式的变化。

就像Kevin Kelly在TOC 2011大会上说的,数字阅

读的第一大趋势变化就是屏幕化(Screening),

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屏幕所环绕。过去,就像我们家

领导说的,我是沉迷在大、中、小屏(即电视、电

脑、手机)的世界里。现在,出现了第四屏,那就

是电子书阅读器或是平板电脑。过去我们认为电

脑、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机这些屏幕是用

来阅读的,而这个大屏幕不是。当然,可能我儿子

不认同这一点。目前的趋势是这些屏幕之间本身的

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比如手机越来越大,平板电

脑却越来越小。而这些屏幕会有哪些变化,未来能

干什么也可能会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20年

前,如果有人告诉你,你会用手机看小说,你一定

会莫名其妙张大嘴巴吧?然而现在的现实却是如

此。这是上海地铁的官方微博发的一张地铁中的照

片,照片中几乎所有人都在低头看着他们的手机。

上海地铁官微为此条微博配的一句妙语是“机机复

机机,人手一只机”。我个人的观察经验是,在地

铁车厢中用手机阅读的人还是要大大多于用手机玩

游戏的人数。

从传统阅读到数字阅读的变化中,有意思的是

我们也在不断地解放双手。看纸书时,你少不了两

只手的劳作。用电子书阅读器或手机时,一只手就

够了。 而你如果是用Google Glass这样的设备来

阅读呢?这将彻底解放你的双手。我想即使在半年

前,如果有人告诉你有Google Glass这样的设备,

你大概也会觉得这个太未来了吧?但今天你已经可

以订购这个产品了。

其实狭义也好,广义也好。只要好看,我愿意

Page 9: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看就好,管它广狭之争,是不是阅读这个名称有那

么重要吗?我爱看电影看电影,爱看书就看书。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就是这样的。我家里影碟几

千、书也过千吧,并且由于我多少算是与电子书产

业也有些勾搭的人士,阅读器也不少。所以,从看

的角度来说,我是开放的,我属于什么都喜欢,什

么都看,不管什么载体和方式。但是,我作为一个

图书馆员,就不得不去思考这个行业未来的立足之

本是什么?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并且任何一个行业

它一定有它自己的核心能力与边界,我们到底应该

提供什么样的阅读服务?总不见得让我们上海图书

馆变成上海电影院吧?我想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任

何一个书业相关人士都要去想的。接下来我们就从

传统出版相关的视角,以电子书产业发展的视角来

看阅读的未来。

3.电子书产业的发展世 界 上 第 一 本 电 子 书 是 由 M i c h a e l

Hart(1947-2011)于1971年创建的。当时Hart是伊

利诺伊大学的学生,他获得了学校材料研究实验

室中Xerox Sigma V大型计算机的使用权限。因为

这台计算机碰巧成为组成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15个

节点之一,Hart认为有朝一日公众都可以接触计算

机,因而他决定将书籍电子化,供人们自由使用。

刚好他背包里有一份美国独立宣言,该宣言也就成

了古登堡工程的第一份电子文本。该工程的命名是

为了纪念约翰内斯•古登堡。目前,古登堡计划有

42000种免费电子书。

1995年,来自MIT的Joseph Jacobson教授在海

边度假,在他看完一本书之后,突发奇想地想到,

如果能有一个键按一下就能看到下一本书该多好。

就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引发了他开始研发电子墨水的

进程。1997他作为发起人之一创立了今天大获成功

的E INK公司(这一公司在2009年6月被下游的制造

厂商台湾的元太收购)。

电子墨水技术是一种基于微囊电泳方式的显示

技术。首先,这种“微囊电泳技术”具有双向稳态

性,在不加电的时候它可以保持自己的状态不变。

这使得这种显示技术仅仅是在翻动刷新页面时才消

耗电能,其他时候,它在保持显示内容不变的情况

下,是不耗电的。这种特性使它被用于书籍这种大

多属于静态阅读的内容时,非常具有优势。目前采

用电子墨水显示技术的电子书阅读器一次充电后,

都号称能支持一至两个月的阅读时间。其次是自然

的纸张视感。与大多数现在的显示技术不同的是,

电子墨水显示技术不需要背光照明。它如纸张一

样,利用光线反射来看到显示材质上的内容。这样

的显示方法使得它无论在日光或其他场景中都保留

了与纸张相同的显示特性,以及差不多同样舒适的

对比度及广阔的视角。

1998年推出的“火箭电子书”(Rocke t

eBook)是市场上第一部电子书阅读器(ebook

reader)。它并不是基于电子墨水的,而是单色液

晶,无论从技术以及产业链环境的角度来说,那都

不是真正适合阅读的电子书阅读器。但是这个阅读

器的诞生还是标志着电子书产业的起步。一些专业

电子书服务商也大多是在那个时候前后就成立了,

比如中国的方正、超星,美国的Overdrive等等。

2004年,SONY公司在日本推出了Librié电子书

阅读器。这是全世界首个量产商业化采用电子墨水

(e-Ink)的产品,它标志着整个电子书阅读器行

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现在,我们终于能看到非

常像传统图书视感,有别于传统电子阅读设备的产

品了。当然,这个产品只在日本发售,并没有造成

很大的影响。2006年,SONY公司在美国的消费者电

子(CES)大展中推出了Sony eBook Reader,成为

当年展会中的明星。应该说这个产品从工业设计与

技术上来说非常好,可以说电子书阅读器为产业的

成熟已经奠定了基础。

2007年,电子书产业划时代的产品,点燃整

个产业的Amazon Kindle横空出世。其实从工业

设计以及产品很多特性来看,第一代的Kindle并

不比Sony ereader更好,甚至有些地方还差得很

多,比如在漂亮程度上。但是,以后的事实证明,

Kindle的出现电子书产业的转折点。

自上世纪初到2007年,就像是电子书行业的中

世纪一样,在这个行业中仅有的几个小玩家也是在

有产业无市场的黑暗中摸索,几乎无啥可圈可点之

处。因为内容的通路没有打通,因此除了阅读器硬

件的比拼,也没有多少亮点可寻。这个时候,购买

这些硬件的用户也大多是所谓Gadget Lover,就是

那些对新颖电子产品痴迷的玩家,以年轻人居多。

那Kindle有什么成功的法宝呢?华文天下图书

公司的总编辑杨文轩先生在“寻找数字出版的商业

逻辑与规则”一文中提到Kindle的成功理由有以下

四个方面:

·对内容资源的掌控

·庞大的用户群与电子商务平台

·强大的技术实力

·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

其实这些都对。但根本的理由是Kindle背后的

Page 10: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Amazon公司与以前在这个市场角逐的玩家不同。相

比SONY等硬件厂商来说,Amazon本身就像这个图书

出版行业,这个内容产业的大厨,而那些硬件厂商

则更像是卖灶具的。这位大厨显然更懂客户的口

味,更能烹饪出可口的数字阅读大餐。

Kindle还在一些小的细节上有其独到之处,它

的电子书定价策略,它的免费3G,你可以随时随地

在60秒内下载一本书。这使得它成为一本有史以来

真正独立的“电子书”,而不再是一个电脑的附

件。

2011年5月19日,亚马逊宣布其电子书的销量

已经全面超越纸书,这离其开始销售电子书的时间

只有4年,而其销售纸书的经历却长达15年。从这

个数据可以看出,过去几年至少在美国,电子书市

场是处于一个爆发性增长的阶段。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数据,这是美国出版商行

业协会(AAP)发布的数据。电子书在全美图书

市场中的占比,2002年只有0.05%,2007年也只

有0.58%,但是到了去年2012年,却达到了占比

22.55%。自08年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数据是直

线上升的。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到自

08年至今这个增长的斜率是有所变化的。同样是来

自AAP的数据,我们看到说,2012年一季度全美电

子书的销售收入超过了精装书的销量。如果我们以

国内市场的常识判断,会认为精装书的市场是很小

的一块。其实在美国,精装书的销售数量会小于平

装小,但其销售额却时常接近甚至超过平装书。从

AAP公布的这个2012年一季度整个图书市场的销售

额来看,电子书的销售额是大大超出精装书,并且

非常接近于成人平装书的销售额。当初亚马逊公司

在2010年7月公布电子书的销售超过精装书,而在

次年5月宣布电子书的销售全面超过纸书。那么,

在整个美国市场上,电子书销售全面超越纸书会在

哪天呢?

其实早在电子书超越纸书这件事还没影的时

候,业内反而有相当多的预测与评论。比如2009年

第40期的《第一财经周刊》就是耸人听闻的“2018

年,书籍死亡?”为题作了这样一个封面报道。

其原由是在当年10月的法兰克福书展前,德国出

版业杂志《书业报道》9月份对840位来自世界各地

的出版人进行的一项调查,调查显示,50%以上的

人认为,到2018年数字化出版将超越传统的图书。

而IT界有名的大嘴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也在2010

年的一次访谈中说,纸书将会在5年内消亡(The

Physical Book Is Dead In 5 Years)。所有的这

些调查与言论在当年都被视为惊人的言语,而现在

的市场现实使得没有人再去嘲笑这些预测。因为趋

势的变化不断得到市场的证实,剩下的仅仅是节奏

的快慢。

回过头来我们重新审视AAP发布的数据,我们

可以明显看到节奏的变化。我们以每年相较于前一

年的增长率来看,除了2003年由于基数过低的因素

所造成的一个高值外,从2004年到2007年都比较平

稳。由于2007年底亚马逊打响了电子书产业的第一

炮后,从2008年到2011年都处于一个高速增长期,

每年的增长率都是三位数的增长,尤其2009年与

2010年是两个高潮。但是2012年,这个增长率降到

了2位数,只有32.8%了。因此外电评述说,这个电

子书产业从革命性的增长转变成为平稳进化(From

revolution to evolution!)。从这个数据来看,

节奏确实在变化,而纸书与电子书共存共荣的时期

可能还是要长于前几年那些惊人的预测。但是节奏

的变化有那么重要吗?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能看到

的未来是什么。

在2010年,有人做了这么一幅图,嘲弄为电子

书产业蓬勃发展立下首功的亚马逊Kindle阅读器将

寿终正寝。这幅图应该是果粉做的吧?因为这幅

图的背景是苹果公司在当年1月27日发布,4月3日

上市的平板电脑iPad。其实iPad的上市绝没有那么

快的宣告Kindle的死亡,但却直接影响了电子书的

销售价格。美国市场上的相当一部分电子书价格从

9.99美金上涨到了12.99到14.99美元的区间。这是

因为在这个市场上横插一杠的苹果公司将亚马逊与

各大出版商之间的批发零售模式转变成了代理销售

模式,由出版社对电子书的销售自行定价。早已对

亚马逊的低价策略怨气十足的各大出版商们于是纷

纷抬高电子书的定价,这也导致后来苹果及五大

出版商遭到美国司法部对其垄断抬价的反垄断诉

讼。在2010年的D8会议上,乔布斯在被问到为何苹

果介入电子书市场反而导致电子书价格普遍上涨

时,乔布斯也无言以对。只是回答说,这事蛮复杂

的(It’s complicated.)。其实这事也没有很复

杂,简单地来说,作为一个商业公司自有其商业逻

辑与策略,在完善的商业社会体制与规则下,通过

科技的发展,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合理的竞争,各

个商业公司的发展理应推动社会,推动人类向好的

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期望每一家商业公司满足

大众美好的愿望,承担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社会责

任。苹果公司也好,其它号称不作恶的公司也好,

他们仅仅是一家公司,只要他们遵守法律的规制,

Page 11: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尊重商业伦理,那就是一家合规的好公司了。而在

这个商业实例中,苹果公司为了打败市场上已有的

优势玩家,携手其他上游内容厂商改变商业模式,

抬高产品价格,进而产生由垄断行为损害消费者利

益的结果,自然就会遭到诉讼。

关于电子书,我想引用另一个很有影响力的

说法。那就是百道网的CEO程三国先生在一次电子

书产业峰会上的精彩发言。他将电子书分为1.0、

2.0、3.0三种模式。电子书1.0指的是纸质书的电

子版,最成功的代表就是美国市场的主流电子书;

电子书的2.0指的是原生电子版,最典型的就是盛

大文学的内容,以及像现在豆瓣阅读,亚马逊的

Kindle Singles等自出版的原生内容等等;电子书

3.0指的是带上多媒体及互动内容的电子书,例如

vook, “Our Choice”之类。“Our Choice”是美

国前副总统戈尔的团队制作的一个全媒体的作品,

它既有纸书,也有视频,也有富含多媒体及互动内

容的电子书。关于这部超酷的具有丰富互动特性的

电子书,我在这里给大家做个演示。

拿这个电子书3.0的明星代表来说,同学们是

否认为它就是代表电子书的最终目标,代表未来的

发展方向?我想可能有很多人会不认同。因为不管

这本书是如何做得专业,很炫,但是它还是以传统

书的观念来做屏幕上的内容,缺乏最起码的检索功

能且不说,最重要的是,它是在一个线性封闭空间

中的内容,既不能重用外部内容,也不能向其他内

容开放,为他人重用,缺少内外链接,缺乏与其它

人的交互特性,也不能动态的自动更正或扩充。对

于这样一个时效性很强的内容主题来说,只有动态

的资料复新才能使这个内容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对

于已经习惯于在网络化的开放的非线性链接世界中

学习内容的人们来说,这个应该是过去,而不像是

未来。

4.与阅读相关的未来关于未来,我想先介绍一个人以及他的一

些想法。他的名字叫万尼瓦尔•布什(Vannevr

Bush),他曾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电机工程系教授,

后来出任美国国防委员会的主席,也是二战时美

国曼哈顿计划(原子弹发展计划)的主要领导

者之一。他在1945年7月的《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发表了一篇名为“诚如我思”

(As We May Think)的文章,影响深远。

在此文中,万尼瓦尔•布什提出了一个名为

“Memex”的机器设想。布什是从传统图书馆的信

息管理出发,来构想一部可以管理及索引个人记忆

的机器。“Memex”可以存储并检索缩微胶卷的设

备,它由带显示屏幕的桌面、键盘、选择按钮、控

制杆以及缩微胶卷存储箱组成。存储在缩微胶卷上

的信息可以快速检索出来 ,并投影在屏幕上。该

机器扩展了人类的记忆与联想功能,就像人类大脑

通过联想形成记忆那样。“Memex”的用户能在文

档之间建立链接,万尼瓦尔•布什把它称为 “联想

的跟踪”。这样的一个构想是如此超前,又如此明

确,以至于影响了后世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与发明构

想。我本人当初是因为有关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建设

才重新回到图书馆行业,在最早接触数字图书馆的

概念与理论时,相当多的著作将万尼瓦尔•布什称

为数字图书馆之父。个人计算机、电子书,以至以

超链接为基础的万维网等许多行业,在追溯其理念

基础时,几乎都会指向万尼瓦尔•布什的思想,称

他为行业之父的行业相当的多。

其实万尼瓦尔•布什的“Memex”也并不是凭空

构思出来的,其基本架构与理念正是来自于他在上

世纪30年代末为FBI制造相关指纹快速对比机器的

实践基础上的。尽管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阻碍,这

些机器存在技术问题的困扰,但他的确站到了构建

个人信息处理机的最前列。万尼瓦尔•布什是一个

在相当程度上以他的学识、实践与思想深刻影响了

人类未来的人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未来,望眼未

来,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这正是我们需要

思考的。

关于对未来的思考有另一个小例子。有一次在

上海电子书联盟的活动中,有一个朋友向我赠送了

一张他们制作的多媒体杂志的光盘,并且对我说:

“赵老师,我认为这才是出版的未来”。各位说对

吗?可是且慢,类似的多媒体互动光盘在90年代已

是多如牛毛了,很多传统出版物本身就带有这样的

光盘。所以,当时我的回答是:“这不是出版的未

来啊,这是互联网的过去。”

这里还可以举一个关于未来预测的实例。我们

前面也讲到了几年前大家激进地预测纸书将很快消

亡。其实这远说不上激进,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

就有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的兰开斯特教授在其《电

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Libraries and

Librarians in an Age of Electronics)一书中

预测了无纸化社会将很快到来。但是这一天到现在

为止并没有到来,相反,由于计算机的大量普及,

信息内容加工与生产效率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因

此作为信息载体的纸张生产与消耗量也同时急剧上

升。应该说兰开斯特的预测没有很快成为现实,

Page 12: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但是否这个预测永远不会成真呢?我们应该看到,

纸张消耗量的上升这一趋势这几年可以说是有所缓

解,在万维网深入人心,个人移动信息终端大量普

及,在人们接触信息与消费信息的方式与习惯产生

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作为信息载体消费的纸张生产

必将走向拐点。同时,纸张生产本身也是环保成本

相当高的产业,对地球,对我们的环境都造成了相

当大的影响。远的不说,近的如云南的干旱,其背

后的原因就有纸张产业的因素存在。如果阅读仅仅

是和纸张的书本捆绑,那阅读没有未来,为了一个

更绿色的地球,我也不太期望这样的“阅读”有很

光明的未来。

关于纸张与纸质书消亡的预测,总有人以纸张

的“墨香”、“触摸感”、“美感”等等作为坚

守的理由。SONY公司阅读器的开发者史蒂夫•哈珀

(Steve Harber)所提到的一句话。他说:在数码

相机问世的时候,就有人告诉他,不喜欢数码相

机,因为他们喜欢胶卷的温暖,当然结果大家都看

到了。如今有了电子书阅读器,人们依然告诉他,

他们不喜欢,而更喜欢纸本书的墨香。好吧,如果

“墨香”、 “触摸感”等成为纸张存在仅剩的理

由的话,那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技术对纸张的替代

了。

实际上如果我们观察一下以模拟纸张视感为特

征的电子墨水阅读器的用户构成,也能看出一些特

点来。有一个统计称,70%的Kindle用户年龄超过

40岁,50%超过50岁。在美国其它的调查也大体得

出相似的结论,其实电子墨水阅读器的用户大多属

于传统而又热爱读书的中老年人。所以,目前电子

墨水阅读器的销量下降,有平板电脑冲击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市场的饱和。电子墨水阅读器

以其独有的视感与功能优势,将传统图书的最后一

拨忠实用户慢慢地吸引了过来。而对于数字时代的

原住民年轻人来说,他们根本不需要电子墨水阅读

器的吸引。我们看一下这个在Youtube上被广泛传

播,点击数达400多万次的视频。这是关于一个一

岁大的小女孩使用iPad和杂志的事情。用惯了iPad

的她觉得所有的书本都应该是可以触摸交互的,她

把那些杂志当成了一个个“坏掉”了的iPad,她十

分不理解这些杂志为何不能被点选、拖动。影片最

后的字幕写道:“对我的一岁女儿来说,杂志是一

台无法正常运作的iPad,对于她往后的人生来说都

将是如此。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编写了

她一部份的‘操作系统’。”对年轻一代,对数字

时代的原住民来说,也许他们今后在面对传统出版

物的时候,真的需要如这幅漫画中所描述的“终极

解决方案”。

就如人类历史上与阅读相关的种种变化一样,

内容与内容的形式、载体与获取的方式等等,都是

与你有生以来的记忆相关,正如你在出生时及往后

的教育过程被编码的大脑“操作系统”一样。一旦

你的“操作系统”被编码之后,你的行为模式与你

的爱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固化。你或是会如此执着

于墨香或是会如此执着于iPad。我所能知道的是当

记忆随着老一辈的人的逝去而淡化的时候,过去的

内容、载体与阅读方式也就会慢慢淡出了。

关于未来,到底未来是什么样的?其实未来

不是预测出来的,未来也不是在未来的某一天从

天而降的,未来从来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Brian

David Johnson在TOC 2013会议上讲的一句话,这

位来自Intel公司的未来学家告诉我们:“未来是

由人们每天的所作所为决定的。” (The future

is made every day by the actions of the

people.)就比如我现在所做的,你们的老师们天

天所做的,我们告诉你们关于未来是怎样的故事,

你们接受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并将这样的思想指

导自己的实践,这样就会创造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未

来。

其实我今天不是来告诉大家阅读的未来,我是

想让大家更清晰的理解阅读,自己去寻找阅读的未

来。最后我想引用Alan Kay的一句话:“与其预测

未来,不如创造未来”(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各位年轻的同学们,阅读也好,其他方面也

好,未来究竟是如何美丽,说到底就在你们的头脑

之中,在你们的双手中,在你们的足下。未来是你

们的,也将由你们自己来创造。

谢谢大家。

2013.5.8

Page 13: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从“真实的费正清”里探究“真实的中国”——评《费正清中国回忆录》

田苦瓜

“ 中 国 之 所 以 落

后,是由于缺乏动机,

而非缺乏能力,是由于

社会条件,而并非由于

其天生才智。”说这

句惊人之语的,是20世

纪美国的“头号中国

通”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林林总

总对中国的解读中,也就他有如此深邃非凡的眼

光。

传统上当人们谈到“历史”,实际上指的是人

类活动的历史,无论战争、贸易、开垦、远航……

历史事件的主角向来都是人。费正清曾五度(1932

年~1936年、1942 年~1943 年、1945年~1946

年、1972年、1979年)来华,亲历中国的巨变,并

因此结识宋美龄、孔祥熙、周恩来、邓小平、梁思

成、林徽因等上百位政界、学界重要人物。在“战

时首都”重庆,他与当地左翼人士交往密切,感到

沉闷的山城中有一股清新的“空气”,建议“美国

应该尽快与中共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他的思想影

响了《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傅高义。

记忆,某种意义上是个人履历的重新书写。尽

管费正清一再申明这本《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中

信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不是个人传记,但这本

回忆录还是具有鲜明的自传意味。作者回顾了自己

长达50年的中国情缘,讲述了他半个多世纪与中国

有关的生活与研究,记录了他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

敏锐观察和精辟分析。比如,蒋介石为什么会丢掉

中国大陆?为什么“延安访问团”没能扭转美国对

中共的政策?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变革将会走向何

方?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

调,将他的经历和观察娓娓道来——语言是琐碎的

日记式的,内容却几乎是一部现代中国史。难怪,

在中美实现邦交正常化之后,基辛格曾透露,他曾

当面请教了费正清,而费正清的观点与建议,也被

他视为“改变了历史”。

1932年初,25岁的费正清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

土地。那时,他刚从哈佛大学转到牛津大学攻读博

士,研究方向是英国的对华政策与中英关系。“中

国人从来不会进行自我管理;很快就会爆发一场

反对目前迅猛发展的西方化的运动;但实际上,

西方化并没有迅速蔓延,一切都只是一些表面现

象……”就在这一年,费正清这样记录下了一些外

国人讨论中国当前局势的部分言论。

珍珠港事件前,费正清作为远东专家被征召至

美国情报协调局,在华盛顿工作,随被派往重庆,

任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中国“战时首都”给他

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此地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因

为没有平坦的陆地。人们简直成了力图找到安身之

地的山羊。”在这个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半岛

上,只有“少数几条沿半山腰新修的盘山路供运输

使用”。除了崎岖不平,潮湿的气候也让初来乍到

的他不太适应。“每逢晴朗天气,日本的轰炸机

便迫使重庆衣衫褴褛的市民们不得不躲到防空洞里

避难。重庆所处的山区常常处于阴云密布之下,

所以,较之轰炸我们日常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潮

湿。”在费正清眼中,当时的重庆还充满着幻灭和

失意的空气。经济的恶化、猖獗的贪污现象尤为让

人反感,独裁的统治,更把许多自由主义者推上了

“激进化”的道路。

一个严肃的思考者的追忆,更重要的目的自然

是自由思想的自白。论述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传统文

化是费正清的专长所在,他眼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往往带有“复杂性”:他们对权势的习惯性依附,

他们作为道德批评家的社会职责,他们为保持独立

Page 14: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0

人格在苦苦挣扎,但缺乏为人类献身的崇高理想。

尽管有些学者认为,用文化整体的论调来描述

某种“集体性格”是一种令人遗憾的失误,但人们

对所谓“国民性”的剖析和批判,一直抱有浓厚兴

趣。对此,费正清更认识到了中国传统专制文化之

发达,它既有长期以来“天朝上国”雄视四夷的文

化优越感,又有一整套错综复杂的宗法制官僚的

惰性体系,这种文化体现为一种内敛式的“内在

爆炸”,“不愿改变它的社会价值观、文化和体

制”,制约了中国走向现代化。

比如,以“友谊”为例,在费正清用对比的方

式提出的看法颇为新颖:“儒家思想所谓的气节显

然是对某位庇护人和统治者的忠诚。如果旧王朝的

官员情愿效忠于作为征服者的新王朝,便会被视为

对已故者的背叛,落得名誉扫地的下场。而中国人

在看待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时是一样的,都会牵涉

道德的范畴,不同人民之间的友谊如同家人之间或

是个人之间的友谊。友谊被尊为一种责任,体现为

双方之间的权力要求和义务承担。被视为中国朋友

的外国人,必须进入中国的人际关系网,并忠实地

贯彻到底,只有这样才能算作中国人可靠的朋友。

众所周知,西方人在建立友谊之前会附带其他的注

意事项,从而使友谊看上去不够真诚可信。”

作为“哈佛学派”的开创者,几十年间费正清

培养了1000多名年轻的中国学研究者,其中100多

人在他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目前他的学

生分散在美国和美国以外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

构,其中不少已成为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而他本

人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上受拉铁摩尔、蒋廷黻、邓

嗣禹三位学者的影响最大。在半个多世纪里,费正

清对中国问题的预见性和判断力,甚至超过了中国

人——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和考察了中国,他

的研究、著作和主要观点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看

法,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

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

国的态度、看法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

譬如,早在20世纪40年代,当费正清以情报协

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时,他看到了抗战

的艰辛、国民党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打压以及对整个

局势的逐渐失控。他不断提醒美国政府,不能简单

地将国民政府视为盟友。他还预测毛泽东及共产党

会获胜,主张与中共建立关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

时,他又提出,中共执政后将遇到人口、腐败、思

想高度统一后整个民族创

造力下降三个关键问题。

显然,费正清有时像个

“狡猾”的政客,他不把

自己关在象牙塔内,而是

既有学,又有术。他的行

政组织能力极为出色,哈

佛大学的同事们说他是个

“精通企业家技巧的大

师”,他知道怎么样为东

亚研究中心募钱,“尤其精通如何操纵权力”。另

外,在费正清看来,中国与西方是不可割裂的,而

且,把中国假想成与美国一样是错误的。正是由于

坚持了中国的不同性,费正清才有效抵制了长期以

来美国人在中国只寻找他们想寻找的东西的倾向。

他始终坚信:越是更好地了解中国,就越能与中国

和睦相处。

历史学家余英时曾概括说,费正清在不同的历

史阶段所提出的政策建议都紧紧地结合两大基本原

则:“从他发表的有关中美关系的各种言论看,我

们第一个印象必须是他觉得他先后矛盾,完全不能

自圆其说,但是这个表面的印象是完全错误的,

在种种表面的矛盾之下,其实隐藏着两个绝对不

变的一贯原则,第一是美国的利益,第二是现实主

义。”

事实上,探究“真实的费正清”,就像探究

“真实的中国”一样困难。从整部回忆录中,我

们可以看到众多的鲜活案例,中美政治家是如何在

“控制权优先于一切”这一政治逻辑前提下,做了

许多无效甚至有害的决策。尽管正如费正清所说,

即使学术界也“永远无法完全做好准备,预知答

案”,但如果行政当局能够掌握正确的知识,或与

拥有正确知识的人精诚合作,则又有多少重大的历

史灾难完全可以避免!从这个意义上说,《费正清

中国回忆录》已远不只是本个人回忆录、一本关于

中美近代关系史的总结,更是对包括“中华文明”

在内的人类文明自我认知和改善能力的一次深远探

讨。

值得一提的是,费正清及他的妻子是梁思成、

林徽因夫妇的挚友,他们夫妇的中文名字——费正

清、费慰梅——都是梁思成给起的。而费正清给林

徽因的信更是以“亲爱的徽”作为抬头,其亲密

程度恐怕不是“林徽因客厅”中的过客能比的。

Page 15: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1972年,费正清应周恩来邀请访华。彼时梁、林均

已故去,周恩来找来了他们的女儿梁再冰作陪,与

费正清夫妇一起吃饭。然而,在当时的紧张政治气

氛之中,梁再冰整顿饭都没与看着她长大的“费叔

叔”、“费阿姨”交谈,对费氏夫妇的问话也没有

回答一句。一段中美知识分子的友谊佳话以这样的

方式结束,让人唏嘘不已。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大学终

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

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

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

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

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

政府外交官、政策顾问。主要代表著作有1948年初

版并经多次修订的《美国与中国》,与英国历史学

家崔瑞德共同主编的多卷本《剑桥中国史》,与赖

肖尔合著的《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以及临终

前交付出版的《中国新史》。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美]费正清/著,闫亚

婷、熊文霞/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8月版)

《汉字树:活在字里的中国人》廖文豪/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12月版

本书收集了500个与“人”有关的汉字,并以图画形式描述汉字构形源流,

同时详列了5000多个与这些汉字有关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繁体中文、简体

中文等。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以部首及其他发散式理解方式解读汉字。作者巧妙地将

汉字的部首作为汉字的构件之一进行梳理整合,并将其浓缩在“汉字树状图”

中,以“根-树干-树枝-树”的形式加以解读,方便读者理解汉字之间的逻辑

关系。读者借由本书,可以方便地进入汉字学习的领域,由浅入深地逐步了解

汉字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充满趣味的解释性文字,系统学习汉字的不同意义及

其用法。

此外,本书采用了有趣的封面设计,书的护封正面展开后,将呈现出两种不同设计风格的封面,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搭配书装。而护封背面展开后,则是一幅汉字树挂图。

廖文豪,台湾大学机电系毕业、专精于电脑的“理工人”,常年浸淫于文学的天地,寻索字与字

之间的逻辑关联,随着心得渐增,他引入电脑强大的汇编整理能力,有系统地梳理汉字的构件,试图

找出解释力更强的说法。作者现任中国台湾台北商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兼图书馆馆长。钟情于古汉字研

究,钻研甲骨文十余年,发表过《汉字龙原来是一条逆天之龙》、《文身习俗对汉字的影响》、《在

汉字里遇见上帝》、《品茗汉字里的酒香》等文章。

·新书推介榜·

Page 16: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那条分界线”——读张大春《城邦暴力团》

张麒麟

《城邦暴力团》(上

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版,以下简称《城》)上

下两册足足800多页,看完

它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即

便是细读到了最后一页,

我仍然觉得自己并非真正

“读”完。原因在于这部

表面上的“武侠小说”,

文本之中却塞满了史海钩

沉、考据成癖的文献资料,书中的登场人物和故事

情节包罗万象、真假难辨,非涉猎广泛者可能永远

都无法判断张大春究竟是在抽丝拨茧、还是在凭空

杜撰,其言已在此、其意又在何处?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手里拿着这部《城》,满

眼都只能看见所谓“晦涩”和“炫技”,那就错过

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我们最好将张大春看成一

位杂学旁收的说书匠人,对其言听之信之,任瞧他

卖关子、抖包袱、讲段子,做一个偷懒的茶客未尝

不能体会到该书的妙处。

张大春(1957— ),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

硕士,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文化大学,是一位正宗

的“学院派”大作家,梁文道说他比自己“厉害

一百倍”,而莫言则评价其为“台湾最有天份的作

家”。其代表作包括《鸡翎图》《四喜忧国》《聆

听父亲》《小说稗类》等,而《城》无疑是其中最

具野心的一部著作。

一、四段故事

把《城》拆开来看,无非四段故事:(1)

“江南八侠”的渊源及其学派传承;(2)清末至

抗战前,“竹林七闲”相识的旧事;(3)抗战至

万砚方毙命,蒋介石、万砚方和洪达展,以及清帮

洪帮诸江湖帮派的斗争;(4)历史学家高阳与作

家张大春跨越数十年探寻真相的过程。

这四段故事之中,第一段是经典的“武侠”,

张大春延续了清代至民国逐渐成型的老派武侠小说

(如郑证因、朱贞木、还珠楼主和王度庐等人)的

风格,是对中国近代经典武侠叙事套路的致敬;第

二段是风雨飘摇的民国史,其中历史人物、江湖帮

派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读起来就是一部间谍小

说、揭秘小说;第三段是张大春的文史功底最为显

山露水的篇幅,在这个部分张大春在引证学术史料

的同时,也杜撰了多部“学术著作”,进而非常完

整地建构了一段风起云涌的“江湖史”;第四段不

仅是一段探寻真相的元小说,也是张大春本人的个

人成长史,颇有台湾现当代青春成长小说的热血之

风,同时,书中“我”与高阳的交往经历,亦表达

了现实生活中张大春对台湾历史小说作家高阳的倾

慕之情。

《城》中的四段故事在张大春的笔下,有机

地构成了一段完整的叙事时期和一个立体叙事空

间,成功地塑造了一桩“江湖即现实”的“世纪暗

战”。故事与故事之间环环相扣,推进节奏极为

工整,这既是张大春科班出身所养成的条理“洁

癖”,也表现出他在研究了武侠小说的传统叙事之

后对武侠小说结构布局的重新审视。

二、两条线索

《城》的线索有两条:第一条,由“我”从人

文书店奇遇开始,基本还是采用顺序,时不时有倒

叙,以及对后述情节的提示;第二条,是“竹林七

闲”的七部著作,则被张大春异常巧妙地、均匀地

插叙在整本书的结构之中。

两条线索之中,张大春并没有太在意小说的视

角问题。有时是“我”,有时又是第三人称的全知

视角。好处是线索和故事在视角的转换下,形成了

一张极其严密的网。而张大春细心和匀称的结构安

Page 17: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排、以及经常性的瞻前顾后,加剧了一种“被作者

牢牢网住”感觉。而带来的坏处则是由于“我”的

视角往往大幅度滞后于读者所已知的事实和期待的

悬念,“我”的地位几乎可以忽略,极大地削弱了

第一人称的代入感。

但是“我”又不可能完全删去,原因是张大春

需要使用“元小说”的手法。所谓“元小说”,即

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

过程的小说。张大春在一直试图擦去虚构与现实的

界限,他不像传统小说一样关注情节内容,而是在

不停地叙述“我”是如何寻找文献材料、然后创作

出这本书,元小说注重把写作过程告诉读者。

真实的历史在《城》中好比一间房子的结构,

某些真实的材料就好比砖瓦,但这些砖瓦却不够

用,张大春的技巧即将一些杜撰的材料及小说技巧

作为追加的砖瓦,构建了整座房屋。 张大春自己

曾经在访谈中谈到:

“关于那些所谓的‘炫技’,比较肤浅的批评

家,在台湾碰到不只一个。只要你稍微思索一下,

深刻思索一下,这个题材,跟这个人物,跟这个情

节,跟所有小说里头必备的若干元素能不能天衣无

缝,而且并无二者,只有一个选择地结合在一起,

如果可以那么它就是完美的。这个结构里面有语

言,有情感,有情节,有各式各样所谓技术因素或

者元素。如果把它做到天衣无缝,说他炫技也没有

问题。”

回到“元小说”,元小说应该说是最适合

《城》的叙述方法。在元小说里,什么是小说、什

么是现实,在文本的层面就已经模糊不清了,又遑

论躲藏在文本后的涵义呢?通过元小说,张大春以

虚构的形式瓦解了以“庙堂之高”为核心的传统正

史,以非虚构的元素重建了以“江湖之远”为主题

的现代野史。并且,张大春的瓦解绝非现代性对传

统性的彻底反抗或彻底颠覆,恰恰却是对传统曲线

式的延续,是融合了现代性的回归,是后现代层面

的小说叙事。

该书封底如此写道:“这个神奇的、异能的、

充满暴力的世界——无论我们称之为江湖、武林或

黑社会——之所以不为人知或鲜为人知,居然是因

为它们过于真实的缘故。”读完全书,谁都会产生

一种对何为“真实”的重重疑虑:“竹林七闲”的

七本著作是真的么?几乎由张大春杜撰,但内容却

颇为可信;“三军大学”所编纂的《中国历代战争

史》呢?此虽真事,但张大春却附会了一些情节。

不禁想起新垣平所著的《剑桥倚天屠龙史》,那是

历史学者笔下史学与文学、非虚构与虚构一次可爱

的碰撞,但毕竟还能分得出孰真孰假。而类似的题

材一旦放在如张大春一样的小说家手里,可就上升

到另一个层次了。

三、一个缺陷

不过,到了《我应该如此开始述说》一章(或

者稍微再靠前一些),张大春跳出了叙事的惯有结

构,开始逐渐为全书收尾。元小说的感觉到此时、

分量越发重要,但给读者的感觉却是它的真实性却

越来越低。

“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很多高明的作家

具备了非同凡响的开场和展开能力,以及与一般小

说全然不同的叙述方式,但却因此都并不具备很好

的收尾能力。比如,现代派的鼻祖卡夫卡,其笔下

的《城堡》永远到不了、《美国》永远也流浪不

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败给莫言的日本作家村上

春树,其长篇小说往往能让人欲罢不能,却总是在

结尾部分不得不草草了之。其实这是必然的,是由

于前面部分产生的巨大力量所导致的必然后果。

《城》也存在一个这样的缺陷。张大春实际上

不是纠结“我应该如此开始述说”,而是在纠结

“我到底该如何结尾”,元小说所带来的叙述优势

在该书最后部分被消耗殆尽。从原因来看,张大春

对自己才情的不加约束过分拉长了全书的篇幅,

但同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描述手法,导致

主干情节显得很不够用。张大春精密的布局,仅仅

是让全书具有一种相当平缓而准确的节奏,却仍然

没有逃离武侠小说“离奇和松散”的说书传统。一

个又一个经典的小段落并没有将《城》的高度撑起

来,仅仅让它变得滞重。

除此之外,一些细枝末节也不太符合我的口

味。譬如全书最重要的悬念,却是一句“岳子鹏

知情者也”;颇惋惜孙小五的地位、半遮半掩的红

莲又总是挠人心痒;不喜欢书中太过玄妙的“奇门

遁甲”,而赵太初和李绶武二人简直已如诸葛亮般

“多智近乎妖”……不过这些都无伤大雅了。

四、没有分界

《城》中,旧学考据是特色,秉承老派武侠小

说及江湖说本也是特色;以小说寓意现实是特色,

开创了极具“学术风格”的新派武侠也是特色。

但该书故意抹掉了“虚构和非虚构之间那条分界

Page 18: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线”,才是我眼里《城》这部书最具魅力的特色。

基于这种手法,浪漫的武侠才有了真实的骨骼,而

残酷的现实才披上了浪漫的外衣。

“虚构和非虚构之间那条分界线”出自《纽约

时报书评》主编塔能豪斯所引用的弗里德曼的书评

文章:“虚构和非虚构之间那条分界线,我觉得我

和吉米在1976年就对之嗤之以鼻了。” 对这句话

记忆深刻,是因为“嗤之以鼻”这个翻译极有力

量。

2003年,美国畅销作家丹•布朗的《达芬奇密

码》红遍全球。读者不仅跟随书中男女主角经历了

两天一夜的神奇冒险,而且丹•布朗以模糊了真实

与虚假界限的缜密推理,完整地阐释了耶稣基督的

“圣杯”之谜。此后,这类故意抹掉虚构与非虚构

界限的文学小说大行其道,广受欢迎。

再往前看,文学史上第一个采用这种写法的,

大概就是意大利国宝级学者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1932- ),这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符号学

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博学家和小说家,

1980年玩票似的出版了小说《玫瑰的名字》,包括

后来的几部作品,尤其是《傅科摆》,艾柯的小说

精彩绝伦地集合了凶杀、解密、侦探、历史、考证

等元素,开创了这种故意模糊虚构与非虚构间之间

分界线的写作手法。难怪张大春会为这位对他“影

响很大”的意大利作家的作品中译本作序了。

其实,融合虚构和非虚构,绝不是后现代主义

的文学伎俩,而是小说作为一门艺术、其自身早就

具有的本能。这股存在于文学内部的力量,不仅仅

在于塑造了某个人物、抑或是留下了某段情节,而

是每每读到类似《城》一样的小说,都像是登上了

一级台阶,进而会发现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环视

这片天地,读者就会清楚地知道:其实小说,还可

以这样写。就像张大春本人曾类似地说过:“每个

作家都有义务把小说的定义拓宽一步。”

因此,我希望将这部小说推荐给所有喜爱文学

及小说作品的读者。

(《城邦暴力团》(上、下),张大春著,上海人

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

《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沈博爱/著,语文出版社2013年5月版

沈博爱,1936年生,退休中学生物教师。1958年被划为右派,判刑劳改,

1962年释放原籍监管,1980年获得平反。一个湖南浏阳乡村仅有“耕田读书”

小小愿望的普通农民,在一个公权力的触角无所不及的年代,只能承受着梦碎

的苦痛。在那个时代,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农民,却很少有人出来讲述农人

故事。作者非常特别,他罕见地在填补这个空缺,凭借其超强的记忆力和天生

的历史感,且能写善画、关注细节,在晚年拿起手中的笔,勾画起失落与哀

伤。

沈博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大时代中农人的个人故事,细节生动,哀而不伤。

本书编辑十年砍柴说:“这部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中国的底层,一批并非博学鸿儒的小人物,有着

赓续文脉的强烈责任感和行动力。”

作为家乡后生的我读这本书,不断被文字间的家乡风土、人情、文化所拨动到,屡屡会心大笑,

那份贴切熨帖懂得就像被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地挠到内心的痒处!这不仅是一本“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

梦”,更是一本极好的乡土文化读本! (林英)

·新书推介榜·

Page 19: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记忆小屋》:托尼•朱特的文化乡愁

萧 轶

公共知识分子从来都害

怕被噤声,如同他们害怕面

对一个被禁锢的世界,害怕

一个停滞或倒退的社会出

现。作为我们时代重要的公

共知识分子,托尼•朱特亦

复如此,他在患上被他自喻

为“越来越彻底的、无法被

假释的监禁”肌萎缩性脊髓

侧索硬化症之后,也未曾放弃对二十世纪以来的欧

洲历史进行反思和对当代世界的社会弊病进行追

问,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了三部著作:《沉疴遍

地》、《记忆小屋》和《思虑二十世纪》。

挣脱禁锢的思考

在受制于异乎寻常的身份监禁之后,被孤独与

疾病禁锢于黑夜里无法发声的托尼•朱特在默默自

省中回忆过往岁月的细节,检视着“自己的生活、

思绪、幻想、真实的记忆、虚妄的记忆,直想到某

件事、某个人或某个故事将我在身体里的思维引开

为止”,用自己的思想寻求慰藉与依靠,以此摆脱

身体的不适,缓解失眠的痛楚。虽然,他自己也承

认经常将想法诉诸愤恨的话语,或是克制后为身体

虚弱而懊恼和沮丧的倾诉,但终究还是能够助他进

入梦乡,多多少少这些碎片式的断章回忆为他的

胜利缺憾寻找到了精神代偿,于是便有了《记忆小

屋》这本“记忆之书”。

在托尼•朱特所有的著作中,碎片式回忆文章

所构成的《记忆小屋》无疑别于其他。二十年以

来,托尼•朱特的每一部著作都如同投射给我们时

代的战书,而《记忆小屋》不仅仅在于它并非如其

他著作那般反思历史或探讨社会,更在于它给人以

介于史学家与文学家之间的那种“将私人的与公众

的、理性的与直观的、具体发现的与笼统感受的诸

事物顺利糅杂在一起”的写作风格,时而是散文式

的抒情,时而是史学式的理性。甚至,有读者会在

托尼•朱特对火车、公交、食物等个人体验的生活

方式中迷失,他对器物与事物的迷恋与怀旧会让读

者在阅读中浮现帕慕克的叙事想象。

在《记忆小屋》中,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托

尼•朱特的思想形成过程,他在往后岁月里写下的

思想研究与社会观察都能够在这本琐碎的回忆录中

找到思考的源泉。尤其是《沉疴遍地》揭露的公共

社会泥淖,几乎都可以从《记忆小屋》中的青少年

生活经历看出托尼•朱特晚年对公共生活的顾虑根

源。他自己也承认了幼时经历给他带来的影响,我

们会惊叹地发现他对社会观察竟能如此敏锐:他能

从绿线巴士服务中观察到社会阶层差异的弥补与英

国社会的恭敬传统之形成;他能从汽车城市的形成

观察到个人主义、自由、隐私、距离与自私等观念

对社会所造成的“危险的诱惑”;他能从铺床工抓

留宿女孩的事件中看到“我们假装遵命,你们假装

相信”的合谋形式对公共社会的破坏与对匿栖社会

的铺垫,以及简单贫瘠的资本主义对群体与公约

的漠视生态;他还希望自己能够写一本《火车》的

书,借此来探讨现代社区与过度私有化社会集体生

活的未来命运,遗憾的是天不假年……

精英教育的沦陷

作为普世主义社会民主人士,托尼•朱特也曾

是追星、吸毒与厌学。作为犹太的后代,他从1963

年到1969年期间全心投身于左翼犹太复国主义麾

下,那时的他还是一位善言、忠诚和高度服从于意

识形态的理想信徒。但基布兹的生活经历与政治运

动让他见证了犹太复国主义的自恃与自私,以及它

对民族唯我主义的强化。而当托尼•朱特收到剑桥

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基布兹社区对他充满了费解与

蔑视,以色列的老师们认为他已经被正信抛弃,

Page 20: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与死人没有什么区别了。加上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爆

发,托尼•朱特在戈兰高地与军队在一起的经历让

他见证了见证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畸形意识,更加坚

定了他对犹太复国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群主义的

放弃,同时也让他明白了极端的身份认同和强烈的

忠诚服从所带来的代价。托尼•朱特从信奉到跟随

再到放弃的人生经历,也为他日后“报道犹太人”

时所撰写非主流思考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他对犹

太人的抨击使他的文章被杂志所撤稿,逐渐地丧失

他所需要的言论阵地。

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求学与任教经历,尤其

是日后在巴黎高师“坐中多是豪英”的教育背景,

不仅巩固了他在学术进阶上的基石,也锻造了托

尼•朱特日后成为史学家的精英主义立场与自由主

义人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与

巴黎高师,自由主义为核心的教育实行兼容并蓄的

思想精神培养了托尼•朱特对智慧深度与广度的联

结能力,自由表达异见的唯我特立独行精神塑造了

托尼•朱特拒绝平庸化的思想理念,精英主义教育

理念也让他收获了“气人的知识分子的孤高”的评

价,而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也让他对革命形成了天

然的警惕心理,对托尼•朱特的战后史研究产生了

影响。但是,当托尼•朱特卧病在床回忆起那些光

辉岁月时,他对四十年代英国实行打压精英、推行

平等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猛烈抨击。在他看来,大学

本身就应该是精英集团,培养社会精英的人文场

所,而如今的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却已为遗迹,它抛

弃了五百年的规矩与传统,将学院搞成了一个“不

设精英标准、不行与社会有别之事的地方”,精英

教育的退步成为大众集体丧失另辟蹊径的想象力的

根源之一。而当年迸发学术热量的世界知识分子中

心巴黎,在托尼•朱特的观察下,早已成为一颗熄

灭了的星球。巴黎的知识分子更愿投身于知识被工

具化、被技术化的人生中去,丧失了当年伟大的知

识分子传统,而当他学习东欧语言文字之后,他再

一次发现了知识工具化、技术化对愚民政策的帮助

以及对社会庸俗化的塑造。这也根治了他身上的后

现代学院派方法论至上的毛病,使他在客观上成

为一位值得信赖的公共知识分子与全面的欧洲史学

家。这是托尼•朱特的人文乡愁。

身份归属的焦虑

对精英教育的乡愁或许更多的是托尼•朱特处

于对社会逐渐弱智化的焦虑,他晚年更大的焦虑或

许还在于身份归属。托尼•朱特出生于战后英国,

人生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犹太身份

的他终生都漂泊无根,构成了托尼•朱特在盛世变

迁时代的身份焦虑。祖父、叔叔和流亡者在餐桌

上甩出的俄语、波兰语、意第绪语、法语和勉强凑

合的英语,也让他对社会动荡所带来的身份归属问

题产生了焦虑。他自称是“无根的都市客”,因为

他从来没有将自己视作一个在哪里扎下过根的人,

求学、工作的经历让他从一个地方过渡到另一个地

方,剑桥、巴黎、牛津、纽约等地方的辗转糅杂了

他人生的际遇。当代美国的犹太身份归属问题,再

一次加重了他的身份焦虑。他信奉“食如其人”,

因为他曾经观察到“任何一个五百年内在德国、俄

国、拉脱维亚与罗马尼亚的人,都能从……一顿饭

中找到归属感”,这也让托尼•朱特想要找回“追

忆逝去的滋味”时,“会先来份炖牛肉和烤萝卜,

继以咖喱鸡块和麻花面包夹酸黄瓜,配上翠丰牌啤

酒和柠檬甜茶”。于是,对食物的贪婪与嗜好,也

成为他的一大乡愁象征。

在这本由琐碎篇章所构成的似乎不怎么协调的

回忆录中,托尼•朱特避开了寻根文学式的哀婉,

几乎对个人经历的每一次回顾都最终引向对过往历

史的评述,如同他的学术著作那般从过去寻找当

下的出路。患病并未让他过分地哀叹,但曾经拥有

交流、演讲与写作等强项的他终究还是害怕失声失

言。无法再进行良好交流的他,空前地认识到了交

流之于共和的重要性。他认为,语言的丧失会对公

共领域的良心运转造成破坏,因为语言交流是我们

赖以共同生存的生活方式。“让存在变成思想,思

想化作语言,再将语言融入交流”这些如今力所不

能及的现实逼迫,让他害怕“会被禁锢在内心思虑

所建构的语言文字的景观之中”。于是,他选择了

通过回忆往事来构筑“记忆小屋”。

Page 21: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那是二十年前吧,我

正读师范三年级。一个夏

天的午后,炽热的阳光肆

无忌惮地灌进三楼的教

室,滚烫的光线在我的身

体里奔涌穿过,宛若无边

无际的滔滔洪水。我知道

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觉和

想象,因为我刚刚读完卡

夫夫的小说《变形记》和

《城堡》。直到今天,每每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仍

历历在目,不,是历历在身,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

恐惧和压抑仍会乌云般集聚于我的头顶,紧紧地攫

住我依旧脆弱不堪的心灵。卡夫卡,在我人生刚刚

起步时神示般降临于我的阅读中,伴随他一生的焦

虑也注定将伴随我的一生。

西哲尼采曾说:“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

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诚哉斯言!自一八八三年

七月三日来到这个尘世,卡夫卡用尽一生的的力量

在抵抗“世纪末”阴云的笼罩,在抵抗肉身与灵魂

之间的悖谬之争,在抵抗来自家庭威权的重压,这

些让他一生都喘不过气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使他像

一只奋不顾身地飞蛾,义无返顾地投向那光芒涌动

的文学殿堂,为自己焦虑不安的灵魂寻找一方栖息

之地。

一九一二年九月

二十二日晚十时,二十九

岁的卡夫卡在雪白而干净

的纸上写下了他的小说标

题:《判决》。翌日凌晨

六时,当他写完后,发现

自己放在写字台下的双腿

因坐得太久而发僵了,几

乎令他无法行走。但他感

到充盈无比的自足与幸福,因为他察觉到自己从来

没有这样创作过,他感觉自己“话已说尽了,好像

给一切人,给一切最奇特的想法准备了一把大火,

它们在火中消亡和复活。”毁灭与创造,在卡夫卡

的潜意识中的双生子,从未互相扬弃如彼岸花或参

与商。

虽然这篇小说分娩得如此顺利,看起来作者本

人也十分满意(写完后立即向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进

行了宣读),但卡夫卡还是在次年的二月对它进行

了精心的修改,并在修改过程中不自觉地想到了弗

洛伊德对梦的阐释,并以此来对照自己的创作。因

为在这部作品里,卡夫卡比以前更加态度鲜明、更

加明明白白、更加放纵恣肆地用文学的形式同自己

“缺乏任何敏感、在任何公众场合都管教孩子”的

父亲进行了抗争。然而令人叹息的是,在父亲怒不

可遏的威严下,业已长大成人的卡夫卡还是在内心

里怀揣着犹疑和不安,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深切

地表达对父亲的的负罪感和无边的惶惑与焦灼。这

样做,得到的惟一结局,就是让卡夫卡本人获取了

更多的自我伤害,在自己遍体鳞伤的身上,慢慢地

再划一道鲜血迸射的口子,换言之,他进行创作仅

仅是了为代替自戕,一如他在《致马克斯·布洛德

的信》中所说:

“我所有的一切都是针对我的。凡是针对我

的,都不再是我的财产。如果……我胃疼,那么这

就是……把自己同乐于揍我的某一个外国人本质上

不加区分的地方,人人都如此。我只有给自己打针

才能生存……从今天起我会让人不停顿地把话说

完:开枪也许是最好的办法,我干脆从我不在的地

方射击。”(一九一〇年春)

“今天晚上我还是不来,我要保持孤独到星

期一早晨前的最后一刻。让孤独亦步亦趋地伴随着

我,是一种使我浑身发热的愉快,是一种健康的愉

快,因为它在我咫引起那种通常的不安,而这种不

阅读卡夫卡:焦虑是身体中的暗疾

葛晓强

Page 22: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安是惟一有可能造就平衡的因素。”(一九一〇年

十二月)

重读这些书信的时

候,是在二〇一三年夏天

的一个清晨,我一个人刚

刚从一场噩梦中醒来,浑

身潮湿而虚冷,像患了一

场大病。为了抵抗某种不

可捉摸的清寂与恐惧,我

从床畔的竹制书架上抽取

出河北教育出版社《卡夫

卡全集》的第六卷,随意翻看,无助的脑海里又重

现了当年初读卡夫卡小说时的场景。

如果说艺术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令人颤栗的

美,那么,承载艺术前进的艺术家们往往是在受

难,这一点,在卡夫卡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

终其一生,苦苦追寻的,让自己无限感动的创作,

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自我观照、自我难弃、自我束缚

的气场。他也在这个气场中,用灵魂之睛而非肉身

之眼洞见了彻底的黑暗,也即是自身无法脱逃的、

为艺术苦役的命运。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

的小说是礁石,我紧紧靠在它上面,至于世界上发

生了什么,我一概不知。”

毫无疑问,阅读卡夫卡的小说和书信能够给任

何一个敏感的人带来长久的震撼,那么,阅读他的

日记我更觉得是在与他分享落叶般数不尽的哀伤与

沉痛。我至今记得在乡下教书时,自己读完了《卡

夫卡书信日记选》后,沉默了大概半个月。即使是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再次重读卡夫卡的日记,仍忍

不住热泪滚滚,他是如此沉静地向我们述说自己内

心的清晰的感受:

“任何不能在活着的时候应付生活的人都需要

用一只手来挡开点儿那笼罩他命运的绝望……但他

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在废墟中看见的一切,因

为他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看,而且看到的更多;

总之,他在有生之年就已死去,但却是真正的获救

者。”

是啊,只有把个体的写作置于一个时代的背景

之下,只有把个体的经验无限地放大为一个时代的

经验,只有时时把个人的命运牢牢地捆绑于纯粹创

作的核心地带,才可能有这样深刻而明澈、清醒而

痛苦的认知。

卡夫卡天生的诗人般的敏感与内敛,让无数个

诗人为他着迷。每一个阅读他的诗人都通过自己独

特而幽暗的通道让自己与他产生共鸣。当代诗人王

家新,一直在自己的诗歌和随笔创作中关注卡夫

卡,并对卡夫卡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和体悟,他不仅

在随笔中高度评价卡夫卡“是一叶黑暗中的肺,由

于他,现代文学才开始了自己的呼吸”,更用诗歌

的形式表达他对卡夫卡的敬重和喜爱有加。这还不

够,他在一篇题为《卡夫卡的工作》的随笔决绝地

断言:

“在一个看似‘怎么都行’的时代,文学自身

的尺度仍将是严格的。当我们谈论‘卡夫卡的工

作’,意味着只能是像卡夫卡那样不计一切地为文

学而工作;而如果谁要‘继承卡夫卡的遗产’,这

意味着的也只能是,他必须首先能够继承卡夫卡的

痛苦。”

读到这段话,我的心

忽然敞开了,他让我找到

了跟随我多年的焦虑的根

源。枷锁般的焦虑虽然没

有轻轻缷去,但已不是我

的重负,我庆幸它跟随了

我这些年,而且还要跟随

下去,直到生命终点。因

为,虽然我自知无卡夫卡

的天赋才华与决绝姿势,

但我想实实在在地继承了卡夫卡的痛苦。无声的痛

苦。

Page 23: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若隐若现的神眼张 阅

如果没有人告诉你

《复眼人》是台湾作家吴

益明的幻想小说,你很容

易感觉这是一部村上春树

的作品。无论是幻想类故

事背景,还是两个世界的

陌生男女主角双线发展,

直到故事快二分之一处汇

合、产生交集这样的设

定,都是村上惯用的手法。而荒蛮岛屿的少年阿特

烈及其爱人乌尔舒拉,做过按摩女优的酒吧老板娘

哈凡,意欲自杀的作家阿莉斯,迷恋森林爱好登山

的计程车司机达赫及他做按摩店女优的前妻小米,

都像是从村上作品里直接走出来的角色。作品中间

亦充满敬畏超自然力量、赞美山林海洋、忧心环保

这些村上元素。

当然,越往下看,你会发现小说的发展气脉,

完全符合作者所坦白的写作方式“……这部小说里

没有一个人物是预设的,也没有事件纯粹属于我自

己的记忆。我总在写完一段后,故事就此停顿在那

里,等待某天,另一个人物出现,告诉我故事要往

哪里去……”所以三分之二处,竟然还会有新人物

出现——工程技术专家及环保激进分子,同时,你

当然也知道,为了深入环保主题,需要多方人物代

表(其实他们在第一页就出现了)。

小说中的数个主要人物,其身份多少寄托了作

者的某种观念,比如,布农人达赫跟阿美人哈凡,

以成长根源论,差不多算是原住民文化的代表。达

赫从来没有背弃过他对森林的热爱;但是命运安排

加上生存选择,哈凡已慢慢融入纯粹的城市生活方

式——咖啡馆就是这种生活的象征物。海上垃圾涡

流带来灾难之后,她被达赫带到“森林教堂”附近

居住,她记忆中的原住民文化渐渐被激活。同样

的,在学校教书的阿莉斯,也遗忘了她童年的海洋

文化之根,而纯粹到荒蛮状态的海洋文化代表阿特

烈,也将唤醒了她对海洋的原始依恋。

阿特烈出生、成长的瓦忧瓦忧岛这个自生自灭

的封闭世界,有神,有独立的语言,有禁果、图腾

和律法,有爱,关于它的神话就像人类为了私欲无

休止破坏环境、得罪神、被惩罚、最终获得宽恕与

新生的寓言。小说里阿特烈对人类垃圾或者说物品

的看法是有趣的,有时候,他“被一种圆圆的,对

着阳光会变得异常刺眼,显现出七彩光芒的东西所

吸引。因为如果拿着它对着自己,阿特烈就会看到

一张黝黑、斑驳、充满伤痕的脸”……他仿佛一个

外星人,初访地球,一切都是崭新的不可知物。这

引发了读者猜想:他这次捡到的又是什么呢?如

此,读者获得了一次人类自省的体验。

作为小说标题的“复眼人”自然也是一种象征

人物,在作者的设置里,它似乎代表着神的视角:

全知全能又不偏不倚,他的复眼看尽一切,又对一

切冷眼旁观。其实在小说靠前处他已经出现了,接

近末尾才正式登场,透过他和阿莉斯的丈夫杰克森

的对话——回望杰克森初遇阿莉斯时说的话,我们

意识到杰克森死前已达成“看到神”的梦想——我

们猛然获悉真相:他们俩的儿子托托,早在数年前

身亡,他们在幻想中继续与他生活,山难过后,达

赫在复眼人的指引下只找到杰克森的尸体,是因为

托托根本不存在,阿莉斯寻找儿子尸体的执拗,是

支撑她生存下去的动力。我产生新的疑惑,阿莉斯

说,我写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都叫“复眼人”,

那么复眼人是阿莉斯幻想出的,还是真实的?阿特

烈呢?他真的存在过吗?发现复眼人的达赫呢?书

中所有出场人物呢?究竟什么是真,什么是幻?

无论如何,我们读了这本书,也与亦真亦幻的

神对话过了。

Page 24: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0

与娱乐无关:沈义贞教授新著《现实主义电

影美学研究》读后

朱 琳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黄金时代的好莱坞开始

面向世界成批量生产、贩卖、输送类型片。喜剧

片、爱情片、歌舞片、西部片、黑帮片、警匪片、

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片,内容分明,绝不越野。

这种具备“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化

的视觉形象、观众固定的阅读期待” [1]的好莱坞

类型片出现后,迅速风靡世界,占领全球市场。其

风潮纵横日久,绵至今日,依旧是票房市场中最为

成功的电影类型。

盛名之下,世界各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光环被其

掩盖地几乎殆尽。沈义贞教授认为:“从外部现象

上观察,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电影萎靡不振,无疑源

自于好莱坞电影长期以来持续而强势的打压和冲

击,实质上,则是一种与世界各国的现实流动同步

的、具有纵向延伸性的、内蕴着民族化、本土化、

地方化的文化特色与文化诉求的现实主义电影美

学,在与一种具有着横向覆盖性、普遍性或者体现

着大众文化的普天同乐性,并借助全球化浪潮的推

波助澜而席卷全球的好莱坞电影美学的对立与竞争

中一退再退,退无可退直至溃不成军所致。” [2]

在《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中,现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兼图书馆馆长的沈义贞先生,面对国内电影市场在

好莱坞类型片大兴其盛的竞争下力不从心,且在其

裹挟下逐渐滑向“娱乐至死”之险境,进行了一系

列的反思,并且对现实主义电影表达了由衷的誉赞

和痛心疾首的担忧。

1 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内容

所谓的“现实主义电影”,作者所给出的定义

是,“与世界各国的现实流动同步的、具有纵向

延伸性的、内蕴着民族化、本土化、地方化的文

化特色与文化诉求” [3]的电影美学类型。从美学

角度,而非技术和经济等角度研究讨论现实主义电

影,这是本书的特性,也是贯穿其始终的主题思

想。

本书分作四部分,除却开篇的理论导述和尾末

所附“经典现实主义电影个案分析”外,夹心处为

题名作“上下篇”的“世界各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道

路”和“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构建中的几个问题”。

导论部分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再认识”,开

宗明义地提出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理论依据,并对

其进行了释读。之所以对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进行

“再”认识,想必同现实主义电影所处的尴尬处境

息息相关。

从世界范围看,自1945年罗西里尼拍出《罗

马,不设防的城市》为坐标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

影运动算起,至五十年代兴起的法国新浪潮电影,

再到六十年代崛起的新德国电影运动等,世界影圈

大有被现实主义层林尽染之势。这股发自意大利的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潮流,间接地影响了巴赞“将摄

像机扛到大街上”、“还我普通人”、“纪实美

学” [4]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主张的确立,催生了

被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极度赞佩的特吕弗、

戈达尔等导演,在其理念指导下诞生了说不清的好

电影。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在潮流兴盛时

期,曾被推向世界电影理论与实践的中心位置。但

诚如本书作者分析,“一来由于这一运动及其主张

仅仅涉及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极为肤浅的层面,二

来这一运动中最为杰出的电影都未能取得较高的票

房,三来由于这一运动及其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

观较为相似,在西方电影理论史上曾经热闹一时的

有关‘现实主义’的讨论,不仅未能将现实主义电

影美学引向深入,而且使得‘现实主义’有如已然

明确的理论禁忌,整体淡出了西方电影理论家的视

野”。 [5]

Page 25: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从国内来讲,现实主义曾是中国电影界的座上

宾。不论以“救亡与启蒙”为令号的三四十年代,

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十七年

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现实主义”一直被有意

无意地奉为圭臬。 [6]但商业电影的袭来,打破了

这段美丽“神话”,现实主义在劲敌类型片的冲击

下开始备受冷落。

鉴于“理论界在历数转型后电影实践的种种缺

失时,仍常常祭起现实主义的法宝,却丝毫不能引

起利欲熏心的电影从业者的关注”,而“重操现实

主义语汇批评当下的电影学者们也仅仅是一种倡导

式、口号式或习惯性地使用‘现实主义’,并未能

阐明为什么要坚持‘现实主义’以及如何运用‘现

实主义’”,进而导致中国电影业界“似乎并未有

人明确地反对‘现实主义’,却不约而同地对‘现

实主义’敬而远之” [7]的困境,作者提出了自己

的写作目的,“如何振兴中国电影的问题,很大

程度上即是一个对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再认识问

题。”

2 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脉系

本书上篇题作“世界各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道

路”,其下又分作四章,分别讲述欧美电影(择选

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苏俄及东欧

电影、亚洲电影(择选日本、韩国、印度、伊朗、

东南亚)、中国电影(分作内地、台湾、香港三部

分)与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渊源。

对诸般国家地区的电影进行现实主义之路的梳

理,是个庞大的工程。作者在导论部分架设的理论

语境下,引入各国现实主义电影历史,不但佐证并

细化说明了理论,有理有据中也丰盈了书籍内容。

本篇是在理论指导下对世界各国家、地区的现

实主义电影的“史说”,并非简单罗列作品,纪实

历史脉络,而是由“史”而“论”。在论证中尤其

注重从文、史、哲、影视等多重视野、多方角度探

讨具体问题,纵向上抓取了经典作品进行典型案例

分析,条分缕析间对世界各国的现实主义电影的发

展特点总结地精准而清晰。

且尤可贵的是,虽然写作上分作了地区国家式

单独写作,但相互间的借鉴发展传承等起承转合间

的历史关联,也被作者于幕后将其穿插行走各国地

区间,从而使得本书不但刻画出了各国各地区的专

有历史特点,更在穿针引线间勾勒出了世界电影的

现实主义发展脉络。

相比于纵向上的成功,本书在横向上并没有系

统地呈现出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体系。即便如此,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在书中广

有涉猎,如包括“真实性”、“典型论”、“现实

流动性”等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原则性问题等。不

单影视理论,本书还引入了文学、哲学和史学理论

等多重视角,或提供历史语境,或铺陈社会环境,

或加以辅助、深化论点,不失厚重又免于偏颇。

不单此篇,纵观本书,其观点的提出几乎都建

立在对优秀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的解读上,或建立在

对一系列已有理论作品的批判上,从而使得本书不

但免于流于空洞无趣和苍白乏味,也回避了其论点

建立在对伪文本分析之上的局限。

以电影实例解析理论,用理论印证电影之美,

理中评影,影内掺理,明晰电影的理论依据与实践

属性,这种以影片范本作例进行解读的写作方式,

丰富了内容,避免了被诟病为“强说理”;又因其

对影片的解读,深入浅出,活泼生动,眉目间状似

影评,也不失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佳片导看欣赏书

籍,助益于开阔读者眼界,引领其欣赏现实主义电

影之美。

本书的一个特点还在于,其始终将好莱坞类型

片美学作为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一个参照,在本书

中形成似为并蒂双生之状。作者对现实主义进行解

读时,往往以类型片的始作俑者之地——美国好莱

坞类型片作为对照和参比的对象。在与类型片进行

比对的解读中,从中自然可显现出现实主义电影的

优劣势。优势自不待言,尤其是其短板的凸显,对

于引领现实主义电影走出困境,找到出口,意义匪

浅。可以说,遍植全书的类型片,是现实主义电影

的一面镜子,照得见美丽,也看得见哀愁。

3 现实主义电影的“维谷”之思

本书言论中,并不唯权威是瞻,也不人云亦

云。很多道理自成系统,不落窠臼,具有新意。比

如说到理论界评论无声片电影时代,一边倒地痛批

无声片对如何同封建思想斗争,如何启发民众的觉

悟,如何倡导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等大变革时代话

题探索不多甚至空白的历史事实时,作者在承认相

较于同时期文学界无声片是显肤浅且总体艺术成就

输于文学作品后,引入了“常态问题”和“动态问

题”的理论思考。

作者认为,“在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期,都

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动态问题(指的是一个社会

Page 26: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要解决的影响到整个社会进

程的具体问题,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

变),一种是常态问题(指的是在任何社会、任何

时期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8]。鉴于此,作者提

出了自己的论点,“无声片时期的电影虽然没有像

当时的严肃文学作家那样关注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一

些重大的、影响到社会进程的、动态的、具体的问

题,但是其所倡导的家庭稳定、关注中国人传统上

一直很重视的家庭价值,也不能说全无意义”。 [9]

在“现实主义电影的观赏性”一章,论及现实

主义电影的美学接受时,作者认为,不能一味苛责

现实主义电影阳春白雪,令缺乏相应文化、艺术素

养的下里巴人不能领悟其美;现实主义电影更不能

委曲求全地为了“大众化”,而失了“化大众”的

独特艺术个性。这里面,又引入了“化大众”新鲜

说法。

无论是毛泽东的“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主张

的提出,还是赵树理 “地摊文学”的说法,二者强

调的都是文艺“大众化”的问题。作者认为,艺术

还有一个“化大众”的问题,即“艺术一味降低身

段迁就大众并不是艺术创作的全部,对大众化的倡

导并不能贬抑对艺术的品位和高雅性的坚守”。 [10]

对“化大众”宗旨要坚守,而同时又要求得

“大众化”的接受度,在中国的电影生存现状下,

委实不可鱼与熊掌兼得。面对这种跋前疐后的处

境,书中提到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振聋发聩之言。

如作者分析道,电影在中国即便已有一百多年

历史,但“一种全民性的、将电影看作是一种精神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在需要的电影文化” [11]始终

没有形成。雪上加霜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大、

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一直缺少必要的影视课程,已

有的影视课程也以简单的赏析为主,且常常是一种

所谓的素质教育的点缀而时有时无” [12]。如作者

所述,现实主义电影接受语境的培育的确是当务之

急。

此外,作者亦提到为加大受众观影率,应当为

现实主义电影找到合适而多元的接受空间,分渠道

进入大众视野,如大片适合在电影院播放,中小成

本影片适合在中央电视台、各省市级电视台的专业

频道播放,微电影等适合在网络、手机登新媒体播

放等。这是电影发行上的分渠道问题,也是当前研

究热点。

另外谈及所谓“大片”,作者全然不带业界偏

见,即认为只有类型片才会有专属的“大片”称

谓,而是独辟蹊径地提出了“现实主义大片”的说

法,呼吁为现实主义电影建立“大片制度”。并独

辟一章,专述“大片策略”。作者的言论不但新

颖,其建设性的构思也具有启发性,不失为现实主

义电影实现内容上“化大众”与票房上“大众化”

追求的独特构想。

总而言之,本书有理有据,建言实在,对现实

主义电影生存困境的反思,以及对其美学的“再”

认识,相信对现实主义电影走出现今尴尬处境会助

其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1].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

[2].汪坚强.国产灾难电影的类型移植与叙事论

[J].电影文学,2011年4月

[3].[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

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张智华.我国当代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变化

与发展[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4月

注释:[1] 汪坚强.国产灾难电影的类型移植与叙事

论[J].电影文学,2011年4月

[2] 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南

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页

[3] 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南

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页

[4] [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

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 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南

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89页

[6] 张智华.我国当代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变

化与发展[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4月

[7] 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南

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90页

[8] 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南

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07页

[9] 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南

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07页

[10]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南

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78页

[11]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南

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80页

[12]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南

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81页

Page 27: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乡土社会转型的心灵史

——阎连科最新长篇小说《炸裂志》读后河 东

阎连科是最为关注乡

村变迁和社会底层人物命

运的小说家,在先前出版

的《受活》、《日光流

年》、《丁庄梦》等长篇

作品中,无一不体现出这

种人文情怀。也许是他在

河南农村有着较长的成

长生活经历,对农村、

农业、农民抱有深厚的

感情。他虽然心怀乡村和故土,但是他在创作中从

来都不拘泥于传统,他又是当代中国最具有探索勇

气的小说家,天生具有奇幻的想象力。他在小说的

风格形式上进行大胆实验,开掘令人喜悦的思想深

度。在他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炸裂志》,又一次深

情地把目光投向了乡土。

《炸裂志》共十九章,用荒诞变形的创作手

法,夸张地讲述了一个名叫“炸裂”的地方,历经

从村到镇、到乡、到县、到市,最终变成超级大都

市的故事。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孔明亮像所有具有政

治野心的领袖一样,神奇般地冲破世俗、传统和伦

理的束缚,以及所有官场和人际交往中的潜规则,

最终传奇般地实现自己的超级梦想。小说中,将经

济发展中人们走向富裕的狂野欲望、撕心裂肺的两

性博弈、家族的爱恨仇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

部小说如其说是一部乡村志,还不说是一部精神史

和心灵史。

这部小说的名字是有寓意的?首先看“志”。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为了记录一个区域、一个时间

段内的变迁,通常以“志”为形式进行记录,比如

“地方志”。这部小说意在为一个叫做“炸裂”的

地方写“志”,好比给人写传记。从字面上看,炸

裂隐含着粉碎、激烈、剧变之意。然而,阎连科却

有更独特的理解。在他看来,这三十多年来,中国

社会的很多变化仿佛发生在一夜之间,“炸裂”这

两个字,最精准地表达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农村走向

现代城镇的状态。他曾说过:我想要追寻的是灵

魂、精神的真实,而不只是生活的真实,这部小说

里叙述的那些人和事,并不对当下的中国人构成理

解上的挑战,而是共同讨论的一个话题。

荒诞感,是这部小说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态。

我们谈到荒诞,就会想到不切实际与胡思乱想。而

小说中的荒诞感,是一种美学概念。这部小说中的

荒诞感,冥冥之中是在揭示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

让人触摸到乡土社会转型的之痛。比如,小说中出

现了一个名叫“阎连科”的作家,他受邀回到故乡

“炸裂市”撰写地方志,大作完成后,领导看了不

舒服,老百姓读罢也不满意。再比如,“炸裂”这

个北方的村落(后来成为大都市),其原型就是深

圳。从表象上看,这样的人物与地理位置设置,确

实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但恰恰反映出了小说家阎连

科直面真实社会的创作勇气。

再看小说中的人物“阎连科”,不愿意为故乡

大唱赞歌,这和真实的阎连科颇为相像。真实的小

说家阎连科,时刻都在反省社会转型期乡土社会纷

繁芜杂的道德迷失。小说的开头写道,炸裂村最早

以扒火车发家,是最早成为万元户的村庄。阎连科

曾经说:“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新闻,说安徽一个铁

路边的村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的职业就是每天、

每夜、每一时刻,都守在铁路边偷盗。偷过火车

上的煤炭、水果、蔬菜和能偷的一切。在这个村

庄里,做一个贼是正常的,而不偷不抢是不正常

的。”这则新闻几乎完整地移植到《炸裂志》的开

头部分。当前现实中的农村,传统的伦理观念正在

消解,农民虽然生活日渐富裕,可是和时代与之相

呼应的价值观念并没有建立起来,由于农民长期

Page 28: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贫困,以至于非常恐惧贫困,迫切地摆脱贫困。在

这种生命诉求中,加上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有人

是非观出现紊乱,把追逐经济利益凌驾于道德美德

之上。有钱固然是好,可是突破道德底线获取的财

富,实在不值得肯定。

《炸裂志》中的村落原型,是从渔村发展起来

的大城市深圳,这看上去确实荒诞,然而深究其原

因,有其合情之处。因为深圳是中国三十多年发展

变革的一个标杆城市。阎连科把现实中的深圳隐喻

为小说中的炸裂村,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城镇化建设

的反思。按照现代文明理论进行评判,当城市人口

占绝大多数、工商业经济主导经济总量时,就意味

着社会步入城镇化,文明程度就越高。城镇化固然

是理想社会图景,但是在现实中,历史传统不同、

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有很多地方不具备

立即升格为城镇,若不从发展实际出发,刻意扩大

城镇面积,大肆修楼建城,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发展

不仅搅乱了城镇化的步伐,还使得宁静的乡村走向

喧浮与衰败。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一块试验田,加

上地处沿海紧靠香港的优势,其发展有其独特性,

内地城镇若盲目效仿,只会走向发展的反面。

通读《炸裂志》,不难发现这部小说有着一种

偏执而又激进的美学观,以令人迷恋的崇高挑战叙

事的极限。阎连科以独有的敏感和犀利的眼光,聚

焦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型。但是如何

转型、转向何方,则完全超越了小说所承载的思想

范畴。这部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荒诞人物、荒诞村

落和荒诞故事,其实是在揭示“高速发展”的悖

谬。

(《炸裂志》,阎连科/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年9月版)

《家族合照》周志文/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该书是作者“回忆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前两部是《同学少年》与《记忆

之塔》。全书围绕作者幼年生活及家族记忆展开,内容分为三辑,辑一“家族合

照”写家人姐妹,辑二“竹篱内外”是眷村传奇,辑三“余光”则总绾成长记

忆。

作者幼年时随家人飘零至台湾,寄居于眷村一隅。在那个物质贫乏、空气中

隐约还可以闻到硝烟味的年代,眷村的人际关系是疏离的,情绪是紧张的,天空

的颜色永远是灰暗的。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生活如蝼蚁偷生。作者善于透过小人物的微琐命运来展现

大时代氛围,书中所记,无论是与亲人的疏离关系,还是眷村人物无言的悲凉人生,在在都反映出台

湾戒严时代的不安气息。

大时代的小人物,即使是千疮百孔的人生,也不该被遗忘,因为他们曾经这样活过。与《巨流

河》一样,都是见证那个飘零时代的人物命运。 (林英)

·新书推介榜·

Page 29: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反思发展中的“城市病”

陈华文

城市的出现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时期,并没有

国家的概念,而只有城邦的存在。城邦在某种程度

上代表着今天意义上的国家,如雅典和斯巴达就是

最典型的代表。我国古代,城市也是权力的象征,

君主生活工作的都城,赋予独特的政治象征意义。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进程的快速提

升,这一百多年来,人类逐渐从边远的农村逐步转

移到城市。尤其是像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城市发展

水平举世属目,比如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波士

顿、洛杉矶、西雅图、休斯顿等大城市,几乎引领

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美国绝大多数的人口,都集

中在这些大城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城市的发展

水平代表着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

近期,围绕城市发展问题,笔者阅读了《城

殇:中国城市环境危机报告》(董磊、刘淑萍、

王玉北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

《更好,不是更大:城市发展控制和社区环境改

善》( [美国]艾本•佛多著,吴唯佳译,清华大

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城市的精神》

( [加拿大]贝淡宁、 [以]艾维纳著,吴万伟译,

重庆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拾年》(王军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8月第一版)

四本书后,感触良多。

城市规模: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大

当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很多地方为了早日实现城市化,满腔热情地进行大

规模建设。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是光明的,现在主要

的问题是:如何以正确的态度、科学的规划、现实

的关怀稳步有序推进城市发展。然而城市太大了,

会出现林林总总的“城市病”。笔者认为:城市发

展不能贪大求全,更不能以“摊大饼”的方式无节

制地扩展,提供舒适、稳定的工作和高水准的生活

环境,让民众感觉到生活的幸福,这样的城市才是

好城市。

美国城市问题专家艾

本•佛多在《更好,不是

更大:城市发展控制和社

区环境改善》一书中,以

美国诸多城市为参照,探

讨了城市在膨胀发展过程

中所面临的发展定位、规

模控制、特色经济、环境

生态、就业压力、收入增

长等现实问题。城市作为人类的最大人造物,当它

开始向大地注入钢筋混凝土的那一刻,便注定不能

像植物那样简单地靠水、空间和阳光进行自给自

足,也无法通过轻盈的呼吸和无声的腐烂回馈自

然。每座城市的崛起,在一定意义上破坏了所在地

的自然秩序。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城市之建设,至

少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要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适度控制城

市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

快。尤其是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城市发展出现翻天

覆地的变化。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经济、人

口、建筑等成倍增长。如果任其按照现在的发展速

度,城市将面临一系列的棘手难题。无数事实和数

据表明,城市的规模越大,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就越

大,幸福指数也越是走低。作为城市管理者,科学

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适度控制城市规模是当务之

急。比如上海、天津、青岛等多数城市,已经制定

了城市发展规划。然而,也有少数城市,非常迷恋

城市规模,当工业经济指数、人口规模、医疗体

系、环境标准不能与之配套时,城市面积再大,高

楼再多,都是枉然。所以,某些地方出现的“鬼

城”,就是没有因势利导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的一个

反证。

Page 30: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其次是找准城市发展定位,探索差异化的特色

之路。作为大城市,汇集着各种产业,城市经济

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然而,城市经济发展要有所

为、有所不为,要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产业

优势,找准发展的路径,集中力量在特色经济领域

进行谋划发展。现在很多大城市,在发展经济时,

喜欢赶时髦,喜欢跟风,比如光伏产业前几年很热

门,于是很多城市投入大笔资金,蜂拥而上,其后

果可想而知。有一些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路清晰,

为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比如深圳,利用

独特的地理优势,大量引进外资,走开放型经济之

路,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西安有着深厚的历

史文化底蕴,该市大打文化牌和旅游牌,使得这座

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颇具特色。武汉九省通衢,

也是传统的工业城市,工业制造传统明显,并且高

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云集,该市在这三个方面大做文

章,竭力发展机械制造和光电产业,使得武汉逐步

成为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然而,有很多三线城

市,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没有看清潜在的优势,发

展中走了很多弯路。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内地很多

县级城市,提出建设国际都市的目标,这种凭空想

象的目标,只会影响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

城市建设: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城市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系列棘

手的问题出现,如老城区与新城区的规划、老建

筑与新建筑的搭配、人口增长与城市污染的矛盾

等等。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军,多年来冷静地关注

着城市的变迁,他以北京城为切入点,出版了《城

记》、《采访本上的城市》等著作。这十年来,他

把自己的人文思想完全融入城市,城市的未来如何

更加美好?本着深刻的文化反思,他又推出了新书

《拾年》。《拾年》这本书的八个章节中,勾画出

了北京城的前世今生。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是古

老中国文化的象征,同时

北京也是中国发展最快的

城市之一。这些年来,随

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

进,大量外来人口来到北

京工作和生活,人口的不

断激增,给北京城带来了

巨大的发展压力。

众所周知,大量的

城市遗迹遍及在北京城

的各个角落。那些老建筑、名人故居、四合院共同

成为城市的文化遗产。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

一些没有被冠名历史文化遗迹之名的老四合院,纷

纷面临被拆迁的命运。尽管北京市出台了很多城市

老建筑保护的政策法规,但是那些“聪明”的房地

产商,为了经济利益,这十年来或公开、或偷偷摸

摸地拆毁了一些老建筑。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现代

化风格的高楼大厦。这里不能否认的是,随着人口

的增长和土地的紧张,建设高楼大厦是大势所趋。

问题是,如何协调好现代化大楼与传统老建筑的关

系,如何传承一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老北京城时代,基本上看不到高层建筑。著

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一度为世界拥有北京这样的

历史古城而自豪。解放后,北京大力发展工业,

原来的城市建筑格局已经打破。在阅读本书中,

不难发现梁思成为了保护老北京城而做出的努力。

梁思成认为:世界上只有一座老北京城,拆了就永

远也没有了。为了新北京城的建设,他建议将政府

机关、工厂学校都设在郊区,设立新区,老北京则

城保持原样。可在当时的特殊政治年代,人们建设

新北京的热情高涨,他的建议无人采纳。梁思成作

为一名远见的建筑学家,面对古都不断被拆除的现

实,内心是怎样的疼痛!然而,时隔多年后,人们

才发现梁思成当初的见地多么富有智慧。可惜的

是,唯利是图的房地产商,丝毫也不关注城市的整

体布局,依然大兴土木。现在的北京,已经不是梁

思成曾经为之赞叹不已的北京。书中提到,著名美

籍华裔建筑大师三十年前曾经来到北京景山时,提

醒建设者:北京的建筑不要超过景山的高度。然

而,今天北京的景山,已经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所包围。

城市的建筑是有生命和灵魂的,承载着一个民

族的文化与智慧。笔者认为:一座城市,就如同一

个人,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命

运和未来。每座城市本身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而现在全国各地之城市,建筑风格从南到北都是同

样的面孔,城市独特的人文传统难以寻觅。当人们

意识到城市的历史文化何其重要时,开始大力“打

捞”城市的历史。有的城市在发掘历史传统魅力

时,又走到了另外的极端。中原某城市,曾经是赫

赫有名的古都,当地主政者为了重拾古都之风貌,

打算将老城区棚户区开始大规模的拆迁,然后大规

模修建复古建筑。为了复古而复古,不估计地方财

Page 31: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政收入和群众生活的实际状况,这样的复古建筑有

何用?再如作为老工业城市的武汉,近年在城市建

设中,为全市一百多个老工业厂区设立保护“防

线”。城市的建设,不论以什么名义或者什么动

机,如果建设中使得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这样的

城市建设是毫无意义的。

王军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的步伐表示

出了担忧,同时也列举了欧洲一些城市建设成功的

范例。比如巴黎,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就

采用了分区的方式。老城区按照“以旧建旧”的思

路建设,维持老城区本来的面貌。而新城区建筑在

郊区开工,各种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如同百花尽情

绽放,彰显现代建筑的艺术魅力。巴黎为了缓解人

口与生态的压力,在巴黎的周边,建设了若干“卫

星城”。中国大城市在科学规划、传统与现代、城

区与郊区的统筹协调方面,较之西方还有很多需要

学习借鉴的地方。

城市精神:发展中不竭的文化源泉

当今世界有数十亿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不仅

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影响人们的世界观。每座城

市都有各自的特点,最明显的体现在建筑、产业构

成、人口素质、地理环境等方面。一座城市与另一

座城市最大区别,就在于城市精神的不同。城市精

神是城市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内在动力,是凝聚人

心、展示城市形象、构筑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

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精神的支撑和依托。

《城市的精神》一书,以耶路撒冷、蒙特利

尔、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纽

约这九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为切入点,从建城

历史、文化传承、政治理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对城

市精神进行了反思。本书的两位作者贝淡宁、艾维

纳,在学术上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也都是“爱城

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为了阐述“爱城主义”的理

念,他们合著了这本著作。加拿大人贝淡宁常年旅

居香港、新加坡和北京,目前是清华大学从事政治

理论研究的外籍教授;而作为以色列人的艾维纳教

授,担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本

书中提及的九座城市,他们曾在这里求学、工作、

生活或者居住。恰好这九座城市,都有各自鲜明

的特点,如耶路撒冷与宗教、蒙特利尔与语言多样

化、新加坡与国家主义、香港与物质主义、北京与

政治、牛津与学术、柏林与宽容、巴黎与浪漫时

尚、纽约与金融冒险等等。这些城市的特点,对城

市精神的形成有直接的影

响。

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

球,很多城市出现“千城

一面”的摸样,但是有的

城市却牢固地坚守历史传

统,在世界城市丛林独树

一帜。比如英国小城牛

津,由于牛津大学的存在

而闻名天下,这座城市不

到十万人,在中国人眼里可能根本就不算城市。但

是谁都无法忽略牛津在世界知识界的地位。这里是

学术与知识的殿堂,整座城市都处于浓郁的求知氛

围中。再如作为德国首都的柏林,人文底蕴深厚,

可这座城市曾经是纳粹德国的老巢,在二战中声名

狼藉。战后新组建的德国政府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刻

反思与忏悔,以开放的、宽容的态度为这座城市重

新定位。为了洗刷历史的罪恶,柏林每年都会邀请

那些遭到纳粹迫害的犹太后裔来此缅怀先人足迹。

城市的精神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绝非

哪一个人能说了算。当今中国很多城市,纷纷提炼

各自的城市精神。提炼城市精神固然有其现实意

义,但是城市精神却出现了“撞车”。笔者粗略统

计了2012年全国部分城市精神表述语的频率:“创

新”出现11 次,“开放”出现10 次,“和谐”出

现9 次,“诚信”出现7 次,“包容”和“爱国”

分别出现5 次和3 次。 “创业、奉献、和谐、争

先、立德、奉献、创新、图强”等表述语也随处可

见。城市精神表述语的雷同,其实已使得很多城市

丧失了应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城市的精神不

但没有得到彰显,反而被掩盖甚至消解。

凝练城市精神的内涵,笔者认为,首先要在历

史文化中找吸收营养。历史传统是城市精神的源头

与活水,每座城市经过长期的积淀,都形成了特有

的风土人情风貌、各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因

此,要提炼城市精神,就必须挖掘城市的历史传统

文化中的精华和特征,抓住城市的文化个性和价值

追求。其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一座城市要提

炼城市精神,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经济实力,

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城市精

神的物质基础。只有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市民都感受

到幸福,都有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城市精神

才能真正被市民所接受、认同,并自觉地内化为自

Page 32: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己的精神追求,体现到市民的日常行为之中。最后

是提高市民的精神文明素养。城市精神归根结底是

人的精神,离开人这个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城市精

神。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

培育市民的公德意识,这也是现代城市生活中最基

本、也是最重要的品质要求。此外,培育以自由、

平等、法治和民主为核心的公民精神,在现代城市

精神中也显得尤为迫切。

城市污染:亟待解决的民生难题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作为普通的市

民,普遍关心生活工作的环境。有关生态环境的治

理,实事求是地说,前些年国内城市在这方面做得

很不够。这几年来,很多城市把环境生态的治理,

列入城市发展的重点内容。不论是走在中国那一座

大城市,都可以见到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的绿地公

园,这些标志性的景观,无疑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增

添了砝码。然而,城市普遍存在的污染问题却不容

回避。

《城殇:中国城市环境危机报告》这本书中,

以客观的分析、权威的数据、真实的图片、科学

的图表,对中国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理性

解读,并对破解城市环境难题提出了建议。书中

认为:城市污染源包括固体废物污染、大气污染、

水污染、声光电磁污染等类型。这四大污染,如同

四把利剑,高悬在城市的头上,给生活在城市里的

人们带来健康威胁。伴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

快,城市污染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加

大城市污染的治理力度,若干年后城市就会像病

人,被有毒的病菌侵占,最后城市躯体走向溃烂。

这绝非危言耸听,著名科学家普利高津也曾经说

过:城市就是一个耗散结构,它需要从外界输入食

品、燃料和原材料,同时也输出产品和废物,这样

才能生存下去,保持一定的稳定有序状态,否则就

会趋于混乱,乃至消亡。

城市环境污染中,固体废物的处理是第一大难

题。固体废物包括各种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废旧

电子产品垃圾等等。现在很多城市,主要的街区、

马路和广场看上去光鲜可鉴,但是在城郊,各种固

体废物随处可见,有的大城市周围,涌现出一座座

的“垃圾山”,这些固体废物,散发出有毒气体,

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另外,城市新房建设与旧

房拆迁中,建筑垃圾也随处可见。电子产品升级换

代的速度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在珠江三角洲的某

些城市,废旧的电子垃圾

几乎成为城市环境治理中

顽固的对手。妥善处理人

口、发展、废物三者之间

的关系,考验着城市管理

者的智慧。

大气污染,同样是城

市环境治理中的又一沉重

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

国家,城市大气污染的状况更为糟糕。根据本书中

《WHO全球1100城市空气质量报告》显示,被列入

统计的31个中国省会城市、直辖市,空气质量排名

最前的海口市仅为814位,排名最后的兰州则为第

1058位。目前,全国大约五分之一的重点城市大气

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的三分之一以上空气

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这种现实情况,为城市

空城市环境生态敲响了警钟。而城市大气污染的源

头,除了工业生产和市民生活中排放的各种废气以

外,数量庞大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加速了空气质

量走向恶劣。今年上半年中国诸多城市出现的雾霾

天气,在很大程度上是大气严重污染种下的恶果。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加剧了城市用水的需求

量。城市里的水到底是不是放心水?这个问题困扰

着人们。城市水质安全,确实是一个严肃的公共话

题。毫不客气地讲,中国多数城市里的水质,让人

心生怀疑。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源。城市水质安

全出现危机,对城市形象而言,几乎是致命的。城

市水污染问题虽然受到各地主政者的重视,但是,

精明的企业总是能避开各种监管,给城市里的河

流、湖泊排放工业废水。比如长江流经重庆、宜

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

而对于长江实行的是多头治理的模式,这样一来给

企业钻了空子,很多企业把污水注入江中,故“拯

救长江”的呼声这些年一直不绝于耳。

城市里的文明程度不论有多高,而清新的空

气、清洁的淡水和未受污染的土壤,是发展的先决

条件。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当城市

真正变得天蓝、地绿、水净之时,城市才会真正成

为我们美好的家园。

Page 33: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倾听鸟儿的歌唱

贾登荣

对于鸟儿的鸣叫声,

一向并不大关注。好像鸟

儿的叫声也就是大同小异

吧,没有多少区别。然

而,当读到这本《醒来的

森林》后,才被书中记录

的鸟儿千姿百态的叫声

迷住了。原来,不同的鸟

儿,鸣叫的声音是大相径

庭的。不信,你读读作者

约翰.巴勒斯笔下的这些文字吧!

先看看作者描绘的知更鸟的叫声吧!“他们成

群结对地掠过原野与丛林。在草原、牧场和山腰,

人们都能听到他的啁啾。如果你行走于林间,空中

回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出于极度的欢欣与快活,

他们跑啊、跳啊、叫啊,在空中相互追逐、俯冲而

下,在树中拼命穿梭。”作者用“啁啾、快乐的歌

声”等来形容知更鸟的叫声,同时,还把知更鸟在

大自然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态,描摹得栩栩

如生,赋予了鸟儿人的灵性,读来让人平和亲切、

赏心悦目。

再来看看作者对春雀叫声的写实吧!“当太阳

落山,其他鸟儿的歌声都平息之后,他的歌声是最

为显著的。黄昏时分,赶着牛群的农夫总能听到他

那悦耳的歌曲。他的歌声不同于歌雀,没有那么清

脆,也没有那么多的变化。那是一曲更为低沉、原

始、悦耳与哀怨的歌……那乐曲从牛羊吃草的矮草

丛中升起,远近闻声,响彻四方。先是三两声悠长

宁静的清亮音符,然后以渐弱的颤音结尾,构成了

每一首歌。通常你只能听到一两个音符,因为那些

微弱的部分已随风飘去。如此朴实、祥合而又无意

识的美妙之曲!它是一种自然中最独特的音色。青

草、岩石、残株、农田、宁静的牛群,以用晚霞映

照下的山坡,一切尽微妙地表现于此歌之中。”与

知更鸟“啁啾”的单调叫声相比,春雀的叫声要显

得更有味道,因为他的叫声是“低沉、原始、悦耳

与哀怨”相交织的,比较知更鸟的叫声,更加丰

富、更加厚重。

是呵,知更鸟、春雀的叫声是不尽相同的,那

么,其它鸟儿的叫声,也是各有千秋的。作者就这

么在书中写道,“灰冠山雀清脆甜蜜的哨子;五十

雀柔和、略带鼻音的笛鸣;蓝鸲多情而轻快的颤

音;草地鹨悠长洪亮的鸣声;鹌鹑的口哨、松鸡的

鼓点、燕子的叽叽喳喳与喋喋不休……”看吧!听

这样的鸟叫声,何异乎在倾听一场音乐盛宴,何异

乎在欣赏一台交响乐!所以,作者也充满激情地写

道“当黄昏的肃静降临在林中时,我虔诚停立。这

是一天中最醇美的时刻。当隐居鸫的夜曲从深沉寂

静的下方袅绕而升时,我感受到洗尽铅华、震撼心

灵的那种宁静、相比之下,音乐、文学甚至宗教都

只不过是不起眼的形式和象征”。当亲身去感受一

下这丰富多采的鸟儿叫声之后,也许你也会真切在

感受,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是胜过世上任何美妙的

声音的!

《醒来的森林》一书有八个章节。它把春夏秋

冬这四季中,鸟儿在不同地域树木中的生活习性都

进行了妙趣横生的展示,让人们认识大自然中的这

些美丽的精灵。请看他对棕林鸫的描写吧!作者写

道,棕林鸫“就举止的优雅而言,他无竞争对手。

在飞翔时他带着高雅的神态。那种自如与沉着简直

无法效仿。在言行方面,他又是一位诗人。”作者

将灰猫嘲鸫的描写为“不仅是个放荡轻浮的女子,

还是个好追根究底的长舌妇。”同时,他还把鸟儿

觅食、争斗、嬉戏的场面进行了维妙维肖的写实。

请看看作者笔下的大冠食雀及当绿翔食雀吧!“在

两点之间的飞行中,他们的速度很慢,然而,在捕

虫时,速度却极快,似乎毫不费力,一下子就捉住

了行动最敏捷的虫子。尽管他们的外表貌似沉静麻

木,但表现出的动作却紧张急促。他们不象莺类那

样急急忙忙地搜索树丛与树枝,而是栖在中间的树

Page 34: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0

枝上,像个真正的猎人,等待猎物的到来。”

作者为什么能够把不同种类鸟儿的鸣叫声、生

活习性描写得那么生动、那么美妙呢?据作者约

翰.巴勒斯自己在“序”中说,“书中绝无随意歪

曲事实的情况或凭作者的想像而给人以假象或粉饰

事实。此书的收获是在原野而不是在书房。事实

上,我所奉献给读者的,是通过精确的观察与体验

而做出的细心严谨的记录。因此,如它所述,每一

个字又都是真实的。”看来,之所以作者能够呈现

给读者数十种甚至上百种鸟儿栩栩如生、千姿百态

的生活场面,关键还在于他是“通过精确的观察

与体验”才得到的,而不是仅仅通过书本作出的

判断。正因为作者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才使这本

书一问世,就受到读者的喜欢与好评,并被列入美

国自然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仅作者在世期间,就再

版过25次。如今,距离作者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快

150年了,但该书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世界各

地畅销不衰。看来,一本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沤

心沥血的结晶;而一本优秀的作品,也不会是昙花

一现的,而是青春永驻历久不衰。

(2013.10.7日于成都清水河畔)

(《醒来的森林》[美]约翰·巴勒斯/著,三联书

店2012年8月版)

《美语新诠1: 海外喷饭录》《美语新诠2:谋杀英文》乔志高/著,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6月版

为什么说不懂“双关语”(pun,“喷”),体会美式幽默永远只是隔靴搔

痒?为什么说话斩钉截铁说一是一,不是现代美语的美德?为什么美国人说话

尽量避免大字眼,严肃场合也要故意掺杂俚语解嘲?选举政治中的log-rolling、

barnstorming、platform,都是什么意思?在公司里,上司让你跟各个部门touch base,

你该怎么办?为什么美国人害怕接到pink slip?人们老说的the name of the game,是

指球赛吗?……

“老顽童”乔志高,“这个人英文是一流的,那比美国人的英文还要道地”

累积在美国数十年“听”美语的经验,把地道有趣的习语、俚语、谚语,以中国

化的观点和智慧加以诠释。美语中涌现的新词语、新用法,它们的来龙去脉、言

外之意,凡微妙费解处,都用亦庄亦谐的文字、风趣耐读的故事,或追本溯源,

娓娓道来;或三言两语,点拨到位。

乔志高优游中西文化六十余载,在他笔下,英文美语不再是呆板严肃的功

课,而是轻松有趣、引人入胜的体验。书中汇集数千条地道美语,涉及华府政

治、新闻传媒、竞技体育、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汇成美国本土的“南腔北

调”,真实的“美国之音”。陆谷孙说,“《美语新诠》既有学习英语的工具

性,又有很强的通俗娱乐性。” (林英)

·新书推介榜·

Page 35: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读曾纪鑫和他的历史散文

雨 云

认识一个人,然后去读他的文字。由他的文

字,再进一步了解他的人。这是一个很美好的过

程,我接触曾纪鑫和他的历史散文就是这么一个过

程。

正如曾纪鑫的历史散文揭示的,历史都是由一

个个偶然组合成的必然。突然知道曾纪鑫当然也是

偶然的,然后的发展就是必然会去读他的历史散

文。那还是谢泳教授南来厦大教书不久,朋友们的

一次聚会,谢泳邀请了曾纪鑫。原来,他们上世纪

90年代初就开始交往,有二十来年的交情了。我也

才知道,在厦门,有这么一位历史散文名家,国家

一级作家,已经出版了很多书,小说、戏剧都有涉

猎。更难得的,曾纪鑫还是我的祖籍湖北老乡,他

的浓重湖北乡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他乡遇

亲人的感觉,比什么都好。聊天中,我又知道曾纪

鑫在他主编的《厦门文艺》上发表过我的书评,是

他从同一本书的多篇书评挑选出来的,因此对我的

文字有一点印象。这个偶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相识

的必然。

搜索曾纪鑫出版的书籍,发现他的历史散文很

抢手,常常过一段时间,当当网就断货了。书一过

签约期,就有出版社再版。我读曾纪鑫,从他2006

年出版的《永远的驿站》开始。这是一本行走八闽

大地的人文散文。不得不说,曾纪鑫是特别有历史

感的人,走到哪,都关注他脚下的土地,触摸到当

地历史的血脉。那些福建人熟悉的人:郑成功、李

贽、林则徐、严复、林语堂、陈嘉庚、瞿秋白……

熟悉的地:崇武、土楼、四堡、古田……在他的笔

下,以另一种态势呈现,而他叙述呈现的背景又总

是广阔的,植根于中华民族这条历史的长河,既开

阔了读者的视野,又让人有当下的思考。

在我和曾纪鑫的一次闲聊中,我了解到,曾纪

鑫自己比较满意的两本文化历史散文集是《拨动历

史的转盘》和《千古大变局》,我赶紧将这两本书

“淘”进我的书房,慢慢读。这陆陆续续一读,竟

是大半年的时光。读的时候,好像有许多话要说,

却又抓不住重点。只觉得中国的历史都装在曾纪鑫

的脑子里,他拿着一支笔解读,在夜深人静的时

候,与历史人物对话,偶尔来一声现代人的叹息。

谢泳评价曾纪鑫说:“他是一位有现实关怀和历史

责任感的作家。他的文化历史散文偏重于对历史事

件和人物的现代认识与评价,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

知识,更富有当代作家的人文情怀,是中国近年来

散文写作最重要的收获。”这也是我读曾纪鑫的历

史散文越来越感觉到的。

研究历史的曾纪鑫明白,中国的历史常常是

“你方唱罢我登场”,记载的常常是“英雄”的个

体。他的《拨动历史的转盘》就从“改变历史”的

角度,选取了古代社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有巨大影响的十一位代表人物:周文王、吕

不韦、秦始皇、刘邦、董仲舒、曹操、拓跋宏、李

世民、赵匡胤、朱元璋、吴三桂。在叙述中,曾纪

鑫能用浅显明白的语言、现代人的认识思维展现人

物在历史发展中的转折点和重要性,让著名人物走

下圣坛,让读者看到风云人物普通的一面,以及他

们影响历史的一些成因。

历史的转盘总会有人去拨动,关键是谁恰好拨

动了。历史某一刻为何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曾纪鑫笔下展现的历史走向是必然的,也是偶然

Page 36: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的;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如在《玩弄“上帝骰

子”的千古奇商》一文中讲述的吕不韦,仅仅因为

邯郸街头偶遇落魄王孙、秦国人质异人,不经意地

闪出“我助他归国,扶他登上泰国国王的宝座,他

则以相国之位作为回报”的念头,秦国乃至中国历

史的发展走向就被改变了。这一偶然的念头,又有

着必然的原因,一是当时商人地位的低下迫使吕不

韦想改变身份,享受一爵之贵,成为一个真正的

人,具有人格尊严、自由平等的人;二是战国七雄

之争风云激荡,纷争的时局给了吕不韦实现人生价

值的机会。没有吕不韦,也会有别的人来拨动历

史,只是历史偏爱吕不韦而已。吕不韦凭借智慧和

财力不仅将落魄的王孙扶上了王位,自己也做了丞

相,他的一系列措施还使秦国变得强大,推进了统

一六国的进程,最有意思的是他有意无意间改变了

秦国的血统。这么多的偶然、必然纠结在一起,

组成了我们看到的历史。没有吕不韦就没有庄襄

王,没有吕不韦就没有嬴政,以及后来的《吕氏春

秋》。可叹的是,历史也是好开玩笑的,过了冠礼

得了王权的秦王嬴政,对付生父吕不韦毫不手软,

先是借嫪毐之事免其丞相之职贬居洛阳,一年后又

下旨令:“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

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曾经

风光无限的吕不韦终于万念俱灰,一爵鸩酒自断性

命,最后连块墓碑也没有。

曾纪鑫的散文好读,就好读在他讲述历史人物

的命运变化时,有他的人文情怀在里面。他为几

千年来吕不韦在正经史书及民间传说中不佳的形象

与口碑鸣不平,认为历史对吕不韦实在是太不公平

了。吕不韦的失误就在于没有把一件事情做彻底,

他还有闪光的人性。在言利逐利的商场奔走未被铜

臭淹没;在争权夺利的中心保有独立的人格;在权

力的顶峰不滥杀生以民为本;即使在生命不得已的

终点,也用自杀这种独特的方式保留人生最后一点

尊严。曾纪鑫感叹:“哪怕你误解他否定他诋毁他

诅咒他,但你不得不承认,他至少算得上是一个真

正的大写的人。而能够真正配得上人这一高贵称号

的又有几何?!”这样的思考,不光是对几千年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叩问,更是对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叩

问,引人沉思。

曾纪鑫的思考,在曾纪鑫的历史散文中无处不

在,在《面对历史的双重改变》中,他分析了曹

操这个人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曹操忘恩负义传

说的一一道来,从《魏书》到《世语》至《杂记》

而《三国演义》,后人对曹操的评价越来越低越来

越脸谱化,故事越添越多,杀的人也由同伙变为家

人,最后画龙点晴地被加上流传千古的“宁教我负

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曾纪鑫的叩问在于分

析历史人物特点时,运用了大胆的假想,他说:如

果曹操打赢了赤壁之战,就不会有独立的蜀国、吴

国,就不会有人胆敢骂他汉贼、奸相,关于他的评

说,人们所能见到的,只能是一味的歌功颂德与溜

须拍马。或者他索性一竿子将事情做绝做到底,当

一位名副其实的真正皇帝,后人对他的评说可能又

有不同。这样的历史散文既让读者了解历史,又让

读者深层次地思考历史,甚至正确地审视当下的现

状。

《宋教仁:走向民主的挫折》这一节读得我非

常心痛,也许正如曾纪鑫所说:“历史老人有时大

方得不着边际,有时又吝啬得不近情理。”确实,

历史没有给宋教仁施展政治理想的机会,也没有给

近代中国与世界民主潮流接轨的机会,那么多仁人

志士的努力,曙光似乎就在眼前,最后又回到了起

点,回到了一党专政的治国政治体制。宪政制度彻

底失败,历史又开始了毫无进步的轮回。宋教仁的

个人悲剧,他的被杀演变成为历史、民族、国家的

悲剧。曾纪鑫的感慨也由一声叹息变成了惊悸的雷

鸣,隆隆作响,他写道:“他(宋教仁)的身后,

不仅没有无数个宋教仁的站立与前仆后继的悲壮,

就连第二个宋教仁,也没有出现……一个早已习惯

造神与下跪的民族,尝试着站起身来挺直腰杆,看

似容易,实则何其难也!”

我看到了曾纪鑫的痛,这痛又不只属于曾纪

鑫,这是仁者之痛。听说曾纪鑫正着手准备创作改

变现当代中国历史的关键人物,与《拨动历史的转

盘》、《千古大变局》构成他的剖析中国历史及其

关键人物的三部曲,这更不容易,我期待着他的解

读!

Page 37: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纷繁复杂噪声深处洞察有用信号

——评纳特•西尔弗《信号与噪声》

潘启雯

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远

远大于对历史的回望,为

了探寻“下一刻会发生什

么”,在民间流传的“预

言书”也就不可避免地充

满了极大的诱惑力,比如

中国的《推背图》和《烧

饼歌》,西方的《诸世

纪》和《圣经启示录》

等。美国统计学家纳特•西

尔弗(Nate Silver)对社会各种突出而棘手的问

题,就始终抱有浓厚的关切和大胆的预测。他的

处女作《信号与噪声》(中信出版社2013年8月第1

版)涉及的预测话题,不仅涵盖信息技术和科学进

步,也包括自由市场、商业竞争以及观念革新。不

过,他的预测建立在统计学理论之上,有综合多种

知识的严谨分析之法,所以,他的著述,与中国和

西方“预言书”传递着迥然不同的“预测理念”。

在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时,西尔弗就曾以“大

数据”为基础,成功预测了几乎每个州的选情和最

后的胜出者。当时奥巴马和罗姆尼的选情很接近,

评论员们都无法预计谁会获胜,西尔弗以主要民调

机构在各州不断更新的访查结果为基础,计算出

“真实”情况,认定两者并非旗鼓相当。在投票

当天他成功预测奥巴马将有90.9%的机会获得大多

数选票,最后他对美国50个州投票结果的预测全对

了。而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50个州的投票结

果,西尔弗预测对了49个。

被称为“神奇小子”的西尔弗早年既没有从哈

佛、耶鲁辍学的经历,也没有从实验室建造改写历

史记录和数学模型的成绩,但他是扑克游戏和棒球

高手,曾靠在网上玩扑克游戏赚得40万美元,也曾

一夜间输掉7.5万美元。扑克游戏和棒球点燃了西

尔弗对数据的热情,由此他的政治选情分析被美国

政治评论圈认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又

因为他所使用的“预测理论”是被学界称为“巫术

统计”的贝叶斯定理(也称贝叶斯推理,它建立在

主观判断的基础上,可以不需要客观证据,先估计

一个值,然后根据实际结果不断修正。正是因为其

主观性太强,曾遭到许多统计学家的诟病),所以

也招惹来频率学派和一些保守统计科学家的质疑。

在美国,做选情预测的统计员不计其数,西尔

弗之所以能成为数据超人,皆因他在每次大选“似

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节骨眼上证明了大多数

时政评论员的“无用”,同时他在纽约时报网站的

博客,也让众多企业看到了大数据应用的真实性和

可视化、行业化的希望。

在金融行业流行的一句与预测相关的名言是:

重要的不仅是预测下雨,还要建造诺亚方舟,从这

个意义上说,旨在回答如何才能从海量数据中筛选

出真正的信号,摒弃噪声的干扰,做出接近真相的

预测的问题的《信号与噪声》,提供了面对海量数

据预测时建造用于预测的“诺亚方舟”的一些思路

和方法,其论述与美国阿姆赫斯特马萨诸塞大学

随机科学系教授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黑天

鹅》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尔弗用七个章节的大篇幅,从失败的预测里

提炼出三条准则:

其一,必须要有足够的信息,这是一切预测的

大前提。早些年,天气预报一直被人诟病其不够精

确,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信息太少。再比如,恐怖

袭击杀伤性的分布符合幂律分布。幂律分布的特点

Page 38: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是“没有最大,只有更大”。也就说,美国遭到

“9•11”恐怖袭击之后,会有万人以上死亡级别的

恐怖袭击,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

其二,预测需要一个适当的方法或模型,用来

处理第一阶段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早在2008年美国

金融危机前,就有大量经济学家以及评级机构在处

理信息后发现,房地产泡沫的危险系数非常高,然

而他们因种种原因放过了这个结论。如西尔弗所

言:“他们只是不想让"音乐"停下来罢了”,于是

就有了这第三个准则: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那些

信息以及经过处理后所呈现的数据,譬如1997年5

月在超级电脑“深蓝”与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

际象棋名家卡斯帕罗夫对决中,“深蓝”就完美诠

释了什么是客观与理性。

在有关概率的解说中,贝叶斯定理能告诉人们

如何利用新证据修改已有的看法。贝叶斯定理看似

很简单,就一个计算公式,但这个公式对于“先验

概率”的初始值给予的权重非常之高,认为新证据

的出现会修正原先的概率,但幅度不会那么大。相

反,“先验概率”如果非常之强的话,对最后“后

验概率”的影响会更大。这和亚当•斯密的“无形

之手”有些相似之处。亚当•斯密强调人类由于缺

少认识全局的信息,只能根据新近获取的知识来确

定对事物价值的看法,通过人与人之间无数的交易

活动修正这种看法,从而形成供需平衡的价格信

号。西尔弗则认为,市场机制作为一种预测机制,

是将个人的独立决策整合为群体决策,所以是预测

价格的最优机制。

如果说信息稀缺制约着预测,西尔弗则认为

“信息越多,问题越多”:“一旦信息增长的速度

过快,而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情况就很危

险。过去40年的人类历史表明,把信息转变为有用

的知识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一不小心,我们就有

可能倒退回去”;“信息不再那么稀有,我们拥有

的信息多到无法下手,有用的信息却寥寥无几,我

们主观地、有选择地看待信息,但对信息的曲解却

关注度不够,我们以为自己需要信息,但其实我们

真正需要的是知识”。

这并非危言耸听,据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IBM)估计的数据,现在我们每天生成的数据高

达250兆亿字节,超过以往两年内生成的数据总量

的90%。面对过量信息时,人们会本能地选出喜欢

的,忽略其他的。“虽然那些数字不能为自己辩

护,但我们却可以作为数字的发言人,赋予它们意

义。这就好比对恺撒密码解码一样,我们可能会以

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而

这些方式很可能与这些数据(所代表)的客观现实

不相吻合。数据驱动预测机制可能会成功,也可能

会失败。一旦我们否认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着主观

因素,失败的概率就会增加。要提高数据分析的质

量,首先要对我们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然,西尔弗完全不赞同“根本不存在客观真

理”这一虚无缥缈的说法。相反,他认为要做出准

确的预测,首要前提就是坚信客观真理的存在,并

且执着地追寻。而预测者的另一个承诺,就是要认

识到他无法穷尽对客观真理的认知。“预测之所以

重要,是因为它连接着主观世界与客观现实”——

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也早

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对波普尔来说,假设并不科

学,可证伪的假设才是科学的。然而,“令我们裹

足不前的是,经过验证的那些为数不多的想法的实

际作用并不大,而且许多想法未经过检验,或者根

本就无法检验。在经济领域中,验证失业率预测的

准确性要比验证刺激消费政策的效果的论断容易得

多。”

科学研究往往强调客观性。但物理学家和哲学

家迈克尔•波兰尼在他的《个人知识》中质疑:从

科研工具的制造到科研过程的深入,每个阶段都有

人的主观性介入;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

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即经济学

假设都内涵人的主观判断。西尔弗也坦言:“预测

之所以难做与其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一样的:预测

是主观事实与客观事实交汇的产物。从噪声中区分

信号既需要科学知识,也需要自知之明。”从这个

意义上说,《信号与噪声》是波兰尼和马歇尔前述

思想更为通俗的表达。西尔弗发现,预测的困难来

自于预量,而预量可分为易观察的、不易观察的,

前者受人的主观性影响较小,而后者的预量更多要

依靠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预测成功的关键在于

有没有承认人的无知,而不是对采用的模型和方法

的科学性、客观性过于自信。对工具本身过于自

信,就不容易识别出噪声,从而失去正确的预测信

号;而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下结论时遵循贝叶斯

式的概率思维,才能时刻警惕噪声的存在,发现真

正的信号。

无论是美国的珍珠港事件、“9•11”事件、次

Page 39: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贷危机,还是雪灾、地震、流感等,概莫能外。人

们似乎习惯了(也擅长)以自身有限的生活经验和

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不可预测的事件,并自信于

能把握趋势、洞察未来。然而,在生命、世界和大

自然面前,人是显得多么渺小、脆弱和无知。由

此,西尔弗认定:只有正确运用统计学工具的人,

正确区分预测中哪些是主观现实、哪些是客观现

实,哪些是干扰预测的噪声、哪些是有价值的信

号,或许才能提供意想不到的启发性视角,做出准

确的预测。

纳特•西尔弗(Nate Silver),统计学家、作

家和《纽约时报》政治性网站538.com的创始人。

2008年美国大选期间他成功预测出49个州的选举结

果,2012年大选期间更是成功预测出全部50个州的

选举结果,被称为“神奇小子”。2009年,《时

代》周刊将他评选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之一。

(《信号与噪声》;[美]纳特•西尔弗(Nate Silver)

/著,胡晓姣、张新、朱辰辰/译,中信出版社

2013年8月版)

《逃离》[加拿大]艾丽丝·门罗/著,李文俊/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7月版

这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的最佳短篇小说集。“逃离”是她小说

世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或许只是一

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

卡拉,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脱丈夫和婚姻;朱丽叶,放弃学

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佩内洛普,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

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格雷斯,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

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

艾丽丝笔下所有的女性都努力“逃离”束缚——虽然很可能,她们往往并不知道这种束缚和限制

具体是什么,来自哪里,谁是她们的敌人,什么又是她们的挑战——直到生活带给她们意外和天启,

推动她们做出出其不意的选择。 (林英)

《监狱琐记》王学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0月版

王学泰,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院教授,目前关注通俗小说及通俗戏曲在民间的影响。主要代表作有《中国流

民》、《人世百态》、《中国人的幽默》等。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至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

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

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用作者的话说:监狱里有95%的都是正常人,剩下的

5%是极好的或极坏的人。书中既有遇罗克、张建旗、徐璋本、彭嘉衡这些曾经

“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有普通的看守、农民、电工、教师、学生,甚至流氓、混混等等。每个人物

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人的故事又是如此的耐人寻味。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

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

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林英)

·新书推介榜·

Page 40: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天外有天”的科学探秘

——读《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有感

远 村

导读语:有科学家大胆推测,我们生活的宇宙

以外,可能还存在第二个宇宙或多个宇宙。如果真

的有多个宇宙,那么宇宙的浩瀚就远远超乎想象,

人类微小得还不如一粒尘埃。

中国有句俗话: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意思

是这个世界是很多比你高明的人。人外有人是容易

理解的,而天外有天,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是人们

的一种假想,即便是假想,人们在冥冥之中感觉有

另外的一个“天”。人类社会进入近现代以来,随

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科学家尝试以科学的

理论,深入系统地探究宇宙的奥秘。天外到底有没

有天呢?无数科学家对此也是有兴趣的。美国哲学

家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1895年提平行宇宙以

后,在当时世界科学领域引起了哗然。直至今天,

关于平行宇宙的理论研究从未间断。

我们身处的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

量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宇宙

年龄大约138亿年。宇宙是如何起源的?从2000多

年前至今,这个问题还依然在探索中。粗略来看,

探究宇宙之起源,历经了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

系三个探索阶段。平行宇宙,也叫多重宇宙论,指

的是一种在物理学里尚未被证实的理论,根据这种

理论,在人类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

宇宙,而这些宇宙是宇宙的可能状态的一种反应,

这些宇宙可能其基本物理常数和人类所认知的宇宙

相同,也可能不同。

平行宇宙,就是从纯粹理论层面探索宇宙之

外到底有没有其他宇宙存在。美国著名理论物理

学家、科普作家布莱恩•格林在其著作《隐藏的现

实:平行宇宙是什么》中,将科学理论转化为通俗

易懂的语言,以栩栩如生的方式介绍平行宇宙的

“前世今生”。

对于宇宙及外部空间

的想象,另所有人为之痴

迷,即便是一个枯燥无味

且守旧沉闷的人,抬头望

天,心中总会激发种种感

叹。宇宙太大了,大得无

法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宇宙太神秘了,人类科学

文化的发展都仰仗于宇宙。宇宙形状还是未知的。

有学者认为,宇宙其实是类似人的一个小细胞。还

有学者猜想,宇宙其实就是一个电子,宇宙根本就

不存在。大胆的学者则指出,我们的宇宙生活在一

个大的空间里,叫做“超空间”,在超空间里,有

很多宇宙,而超空间的能量是守恒的,而且非常巨

大。

针对形形色色的宇宙解释,布莱恩•格林在本

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九种类型的多重宇宙模型,分别

是:百衲被多重宇宙、暴胀的多重宇宙、弦的多重

宇宙、量子多重宇宙、全息多重宇宙、虚拟多重宇

宙和终极多重宇宙。他把这九种多重宇宙形容为小

说中的九个主人公,所有的理论铺垫都为它们服

务,所有的情节都围绕它们展开,而且其中穿插了

作者对平行宇宙相关的科学哲学探讨。这些科学名

称看上去令人生畏,但是在作者的介绍中,变得有

血有肉,活泼异常。以

在生活中,平行宇宙的含义不断演绎。最常见

的说法,像“一颗球落入时光隧道,回到过去撞上

了自己因而使得自己无法进入时光隧道”这样文学

性的想象。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平行宇宙理论

缺乏物理学上的证据,即缺乏实验科学的数理逻

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世界上有两个或者

Page 41: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更多的宇宙,那么地球是多么的渺小,人类则小得

不如一粒尘埃。当今中外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探索

宇宙奥秘,尤其是美国,从50年前就已经向宇宙进

军,先进的航天飞机经常穿梭于万里以外的太空。

宇宙之外还有没有第二个宇宙?宇宙中有其他生命

物质吗?这是人们尤其关注的问题,但是美国宇航

部门并没有给予正面的科学回答。

阅读《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这本

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开拓了知识视野,书中对于平

行宇宙理论的解读虽然也是一种科学意义上假设,

但是这种假设往往是科技进步中最不可忽略的环

节。对宇宙、对科学的惊异感,是人类不断超越自

我、认识自我的前提。在阅读本书中不难发现布莱

恩•格林拥有把最深奥和晦涩的理论用符合我们现

实经验的语言描述出来的才能,而且这些描述生动

鲜活,富有美感。

(《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美]布莱恩•

格林/著,李剑龙、权伟龙、田苗/译,人民邮电

出版社2013年8月版)

《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李昆武、[法]欧励行/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版

李昆武,1955年生于昆明。专业从事漫画创作,已出版作品有《伤痕》、

《云南18怪》等三十余部。欧励行,1964年生于法国佩里格市。漫画创作爱好

者,在剧本写作方面有十余年经验。

《从小李到老李:一个中国人的一生》全书共三册,七百余页,三千余幅绘

画。通过图画讲述一个普通中国人从出生到2005年,五十岁的人生经历。第一册

讲述了小李一家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革”中的坎坷经历。第二

册有:“四人帮”被粉碎了,一家人久别重逢;小李在部队经历了一番曲折后如愿入党,小李的父亲

在对家人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中病逝;此时的中国气象一新……第三册分为第一桶金、“拆”、复

兴、走进现代四个篇章。全书先后有五百多个人物出现,对普通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做了详细真实的描

绘,表现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

此书由法国达高出版社于2010年出齐。现在已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荷兰语、芬兰语等12个

外语版本,2013年,由三联书店推出中文简体版。获多项国外漫画大奖和2013年中国国际漫画节“中

国漫画大奖”。 (林英)

·新书推介榜·

Page 42: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焦虑与舒平:基于缓解大学生焦虑情绪的一份

“阅疗书方”

陈路遥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和转型期,信息网络

化日新月异。原本平静的大学校园也受到了社会观

念和时代思潮的碰撞冲击,物欲横流,浮躁日甚。

由于大学生心智成长尚未十分成熟,又刚刚从目标

明确、管理严格的中学阶段转入相对自由宽松的大

学阶段,极易产生焦虑、迷茫、百无聊赖的心理反

应。教育部门对1万名左右大学生精神状况的调查

表明:有1/4的学生有心理问题,有11.7%的学生

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因负面心理问题导致退

学、自杀等现象逐年上升[1]。

在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焦虑情绪是最显著

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是究其原因,却又有种种不

同。低年级同学因年轻迷茫产生焦虑,高年级同学

因就业或考研压力产生焦虑;男生因社会压力产生

焦虑,女生因角色矛盾产生焦虑;单恋和失恋的人

因放不下而焦虑,热恋的人因前路漫漫而焦虑;坎

坷的人因挫折而焦虑,顺利的人因无聊而焦虑,等

等。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

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

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主观表现为

感到紧张、不愉快,严重时会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

功能的变化或失调。面对常态的焦虑情绪,人们一

般会积极去做能减轻焦虑的事情,例如临考复习,

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

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

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

虑症状。病理性焦虑是一种控制不住,没有明确对

象或内容的恐惧。

更麻烦的是,大学生正处于独立意识和隐私意

识急剧增强的成长阶段,遇到心理问题和困扰往往

不愿意与父母、老师和同学交流,而这样沉闷、封

闭的状态,使焦虑情绪不但难以疏导,甚至还会加

重并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1 “阅读疗法”对大学生焦虑症状的适用性

1961年《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第3版关于

“阅读疗法”有两条释义:(1)用有选择的读物

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治疗;(2)通过有指导的

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2]。我们可以将“阅读疗

愈”更加通俗和普适地理解为:是一种利用文献的

力量,达到了解、领悟与自我成长目的的活动。

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它的“有力量的文学”,

这种“力量”既作用于时代,也作用于个体。“阅

读疗法”的原理涵盖了发生学原理、心理学原理、

生理学原理、心理生理学原理等多元化的内容,是

一个长期吸引多学科共同探索的研究领域。但是从

根本上来说,语言的表达与接收既是人类精神的出

发点,也是精神的归宿与家园,“阅读疗愈”、

“文学疗愈”的思想即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读书

可以使居无定所的思想稳定下来,使那些迷惘和困

惑的灵魂找到家园,帮助读者修正世界观,使其重

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解开心中的郁结与不

安[3]。

笔者认为,“阅读疗法”的这种作用机制决定

了其对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具有极佳的适用性。首

先,著名的奥地利精神病医生、最早从心理学角度

重视并探讨焦虑问题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

文学与心理关系进行了相当丰富和深入的研究,他

观察临床案例,论证文学作品对读者心理产生的正

面或负面影响,发现了其中的一些潜意识规律和神

经症病理机制[3]。其次,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通

过实证研究,利用SCL- 90量表和SPSS软件对“阅

读疗法”的效用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中也普遍认

为对焦虑症状的缓解作用是显著的。再从可接受性

的角度来看,“阅读疗法”属于娱乐疗法的一种,

具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无代价等独特优

Page 43: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势,相比于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更容易被大学生

接受和认可。

因此,面对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上述困境,

“阅读疗愈”的出现和兴起或许为此提供了一条新

的思路。高校图书馆兼具“第二课堂”的重要职

责,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舒适的阅读环境、优质

的人文服务以及先进的信息采集系统。积极引入和

实践“阅读疗愈”的理念既符合大学生排解自身心

理困惑的需求,也体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拓

展职能的内在要求。

2一份有益于缓解大学生焦虑情绪的“阅疗书

方”

开列阅疗“书方”是“阅读疗愈”的核心内容

之一。所谓“书方”,就是借用“药方”的概念,

以书为药的治病处方。通俗地说,即在实施“阅读

疗法”的过程中,针对读者的心理偏差和病症而开

列的文献目录[4]。

笔者在此针对大学生焦虑情绪试提出以下11本

推荐书目,尽可能包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

文化、不同篇幅、不同语言风格、适用不同焦虑类

型的小说、绘本、散文、诗歌、回忆录等多种选

择,以供探讨与启发、参考、借鉴。为便于购买或

借阅,均尽量推荐时间较新、印量较大的版本。书

目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2.1 《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

著,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长篇小说。适用于因友情、背叛、自责产生的

焦虑情绪。

本书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

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

的心灵救赎过程。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

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

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

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

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

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

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

心力,却得知哈桑其实不是管家的亲生儿子,哈桑

是自己的父亲和管家老婆所生。但是最终阿米尔选

择历尽艰辛救出哈桑的儿子,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与成长。

这是一部畅销全球并感动了千万人的温情小

说,笔触清淡,表达感情温婉含蓄,叙述笔调沉静

中暗含忧伤。它关注了亲情、友情与爱情,感恩与

救赎,真相与谎言……让沉溺在友情、背板与自责

中焦虑的大学生能够领悟到人的本性中常有自私与

怯懦的一面,这会让我们犯错,但我们依然可以找

到“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2.2 《挪威的森林》,[日]村上春树著,林少

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长篇小说。适用于因年轻迷茫与爱情纠葛产生

的焦虑情绪。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采用倒叙的手法,讲

述37岁的渡边在飞机客舱里听到Beatles乐队的曲

子《挪威的森林》时,陷入了20岁的回忆:渡边的

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

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

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

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直子20岁

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

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

山里的精神疗养院。同时渡边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

餐馆结识了绿子,绿子的父亲去世后,两人开始交

往。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

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

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

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

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与迷茫的文学作品,正值青

春的大学生在渡边、直子、绿子、木月、永泽、初

美的身上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周围人的影

子。在故事的困惑和迷乱中,能轻触到一颗纤细易

感的心,一如自己。能够引起年轻迷茫或因爱情纠

葛陷入焦虑的大学生共鸣、思考,最终获得新生和

释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

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2.3 《往事》,毛彦文著,罗久芳、罗久蓉校

订,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回忆录。适用于缓解因被感情遗弃乃至失偶等

人生变故而难以释怀产生的焦虑情绪。

本书以自传体形式,记录了一位近代中国杰出

女性多彩多姿的人生。它引领我们走进作者丰沛的

感情世界,也勾勒出百年来中国社会的离乱沧桑,

为后人理解这段复杂的历史,提供了极珍贵的个人

观点与一手史料。作者毛彦文(1898-1999)于90

岁高龄时写下了自己的一生的往事回忆:报考杭州

女子师范讲习所,考取浙江吴兴湖郡女校,以浙江

Page 44: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0

省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从南

京金陵女子大学英语系毕业,获美国密西根大学教

育学硕士,为了追求婚姻自由而选择逃婚,但在即

将得到婚姻幸福之际却遭到了表哥朱君毅的感情抛

弃直至解除婚约,后又与长其28岁的北洋政府第一

位民选国务总理熊希龄(1870-1937)的短暂而幸

福的婚姻,以及在抗战期间努力维持香山慈幼院及

各地附属小学的艰辛……

这部回忆录以大量的篇幅写亲情、爱情与友

情,有欢欣,有郁闷,有伤感,所有这一切,都出

之于幽雅而节制的笔调。在经历过世纪沧桑的老人

眼里,自己是平凡的,经历的事情也是平凡的,即

便其中有几件突出的记载,事过境迁,也成为平凡

的了。阅历尚浅的大学生常常会把一些小事看得过

重,让自己陷入焦虑,通过阅读回忆录,能够使他

们了解生命的广博深厚,并更加坦然地面对种种人

生坎坷。

2.4 《此世双人难全》,[日]山崎纳奥可乐

著,熊淑娥译,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

中篇小说。适用于因现代女性幸福源泉转变产

生的焦虑情绪。

本书女主人公“我”在大学一年级时邂逅年长

半岁的男同学纸川,在后来分分离离的同居生活

中,“我”认为“男朋友不等于监护人”,在内心

深处有意识地与其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我”在应

付生活种种繁复、琐碎的同时,始终不放弃对梦想

的追求,爱情和亲情的失望反而使“我”以更浓烈

的热情投向社会的怀抱。终于,“我”在连续投稿

应征文学新人奖的第三年如愿以偿,体会到了“女

人的幸福不在于被供养,而在于向能够供养的幸福

转变”。

这部书认真地思考了作为这个时代的女姓,怎

样才能得到内心真正的幸福与满足。与大多数日

本文学作品一样,书中的语言平和而有力量。作者

对独立精神的追求贯穿始终,帮助徘徊在多重角色

和多重幸福源泉的选择之间不知如何自处的女大学

生,领悟到与亲人、爱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追求自

己的位置的重要性。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人,

而是投入到社会中去,“汇集大家的善意”,才能

获得最安稳的幸福感。

2.5 《无怨的青春》,席慕容,作家出版社

2010年版

诗集。适用于因青春里的种种悲欢离合、遗

憾、不甘以及哀怨产生的焦虑情绪。

本书是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的第二部诗集,

澄明热烈,真挚动人,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和

舒缓的音乐风格。作者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

美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

真情,充满着对人情、爱情、乡情的领悟。这些诗

里,不仅有着无怨的青春、深挚的爱情,更有着对

故国的缅怀及在生命无常里坚定的护持,纤细的笔

触底含蕴了最澎湃恣意的真情,像品茗一杯清雅却

浓郁的铁观音,唇齿留香。

美好的事物能够安抚人们负面的情绪和思想,

给人以辽阔平和的心境。诗的本质的特征是抒情

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

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诗美

是艺术美的最高体现。诗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

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

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的光彩。席

慕容的诗歌常写青春意象,深受大学生喜爱,能够

将他们带入隐隐的哀伤共鸣之中,又再跳脱出来,

以更加宽广和包容的心去体会青春的美好。

2.6 《致无尽岁月》,池莉著,北京十月文艺

出版社2011年版

中短篇小说集。适用于因生活琐碎、枯燥、无

聊产生的焦虑情绪。

本书包括《你以为你是谁》、《化蛹为蝶》、

《绝代佳人》、《汉口永远的浪漫》、《两个

人》、《云破处》、《霍乱之乱》、《不要与陌生

人说话》、《致无尽岁月》九个中短篇小说。在

《致无尽岁月》一文中,作者描述了“我”和大毛

两个人物迥然不同的生活轨迹:“我”生于武汉,

长于武汉,并不认为武汉是理想中的城市,但却一

次次放弃了离开的机会,一直在这里过着细水长流

的平凡生活;大毛则生气勃勃、率性而为,不断地

追求生命的质量,不断地结婚、离婚,从事各种职

业,甚至生意做到了国外,足迹遍布欧洲,最终定

居澳大利亚。

这部作品中,作者对平凡、漫长、琐碎生活的

描绘和思考令人回味无穷,处处充满了选择,处处

充满了矛盾。在枯燥无聊的生活中感到焦虑的大学

生,可以从这些故事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学会在

日复一日的庸常和忍受中捕捉细微的幸福与美好[5],学会接受这世上不可能每个人都像大毛一样活

得轰轰烈烈。我们钦羡大毛的热情与勇气,也应坦

然享受自己的平静与柔和。

2.7《最好的时光在路上》,郭子鹰著,中国

Page 45: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

散文集。适用于各种类型或原因不明的焦虑情

绪。

本书是作者通过长达10余年的自助旅行,积累

和沉淀下来的散记和藏于旅途的灵魂悟语。全书分

为三个篇章:“境地”——只有你看见的世界,才

是对你有意义的存在;“浮生”——旅途中遇到的

人,他们在与你航迹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

盈了你的人生;“絮语”——我们都需要一个小小

瞬间,让自己的平淡时光显得更值得被回忆一些。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告诉我们:最好的时

光在路上——在不同的地方遇见的不同的人,他们

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最美的自己在远方——孤独

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领悟内

心的更深处的渴望。

本书是“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之一,书中的

文字和图纯真、温暖、艳丽,展现了缅甸、印度、

斯里兰卡、柬埔寨、土耳其、日本、西班牙、意大

利、希腊、英国等不同国家的人文和风光。跟随作

者的叙述带领,仿佛能在书中游历世界,开拓视

野、增长见闻,在语言和视觉的双重享受中,涤荡

心灵,减轻各种类型或原因不明的焦虑情绪。

2.8 《晚秋》,[韩]金泰勇、[韩]李林裔著,

李林译,朝华出版社2012年版

电影改编小说。适用于因爱情中期望与失望落

差产生的焦虑情绪。

本书以美国西雅图为背景,讲述来自中国的安

娜和来自韩国的勋之间发生在晚秋时节的爱情故

事。女主人公安娜误杀了自己的丈夫而被判入狱,

七年后的一天,因母亲的去世而获得了三天的时

间,回到故乡西雅图参加葬礼。男主人公勋是一个

贩卖爱情的男人,因卷入与有夫之妇的风波而被人

追杀。三天,72个小时,命运让两个沿着不同轨道

运行的星球相遇,碰撞出火花。“我会回来的”,

这句话对安娜是一场沉重的心理考验,她的初恋情

人留下这句话便没有了音讯,再见时他已与别人结

婚生子;勋再次对她说了同样的话,她依然没有等

到他“回来”。但是安娜已经能够坦然地接受爱情

的失望,仍然感激曾经短暂美好的时光。

这是一部由韩国同名电影改编的小说,该电影

最早的版本由李晚熙于1966年拍摄,并在日、韩先

后翻拍过五次。《晚秋》的故事情节跌宕曲折,人

物关系错综复杂,透着爱情无可回避的美好与悲

伤。对爱抱有期望又经历失望的大学生,能在阅读

中产生共鸣,主人公的经历与最终的坦然与释怀也

将感染他们,使之走出焦虑,重归平静。同时亦可

配合电影疗法,放松心情,获取视觉与精神的双重

享受。

2.9 《平凡的世界》,路遥著,北京十月文

艺出版社2012年版

长篇小说。适用于舒平因家庭困难以及与命运

抗争受到挫折后产生的焦虑情绪。

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

的家族史。作者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

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社会各阶层众多普

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

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

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

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在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这

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平凡”的人们身

上,愈发凸显出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他们不

甘为命运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被禁锢

的价值,不断地受到挫折与打击,却绝不消沉,依

然昂首挺立,去面对新的生活与挑战。

这部小说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是

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作者把生活的苦难、残

酷和卑微描写出来,感动了无数人,照亮他们的人

生,成为他们的信仰。在生活中挣扎、奋斗的大学

生,遇到挫折甚或屡遭失败的时候容易产生焦虑和

怀疑,阅读《平凡的世界》能够帮助他们重新获得

力量,在挫折和困境中变得忍耐和坚强。

2.10 《如何抢救我的神经病》,b.wing著,

陈正宇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版

绘本读物。适用于因不能正确地接纳自己而产

生的焦虑。

本书讲述了一个永远七岁的小男孩A的“神经

病”。A是一个身体短短,有一对长长的耳朵和深

深黑眼圈的七岁小男孩,有些沉默自闭,手里紧紧

牵着的胖星星是他唯一的好朋友。他喜欢写清单:

打算做的事情清单、不愿做的事情清单、购物清

单、装箱单、致敏食物清单、做运动清单、遗愿列

表及需要避开的人的清单……他在自己的世界里看

这个星球,他有自己独特的快乐,也有其他人不能

理解的烦恼。他没有八岁,永远不会为了升学和以

后的事烦恼,他是永远的七岁小男孩A。

绘本具有独特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绘本中的文

字非常少,但却十分精辟,图画也极其讲究故事

性。绘本是“阅读疗愈”所经常采用的一种文体

Page 46: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形式,它不会给读者造成过重的负担,同时又能够

提供充足的思维发散空间。本书中的小A其实是每

个人心底里长不大的孩子,他的许多奇奇怪怪的想

法、习惯和多到贪心的愿望,是每个人都有的“神

经病”。对于因不能正确地接纳自己缺点和“神经

病”,徘徊在长大和长不大之间而感到焦虑的大学

生,能够从书中学会和自我相处的办法,并变得更

加快乐。

2.11 《向前一步》,[美]谢丽尔•桑德伯格

著,颜筝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职场传记。适用因女性职场压力产生的焦虑。

本书作者是福布斯上榜的前50名“最有力量”

的商业女精英之一,2013年荣登《时代周刊》杂志

封面,并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

物。她历任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办公厅主任、谷歌

全球在线销售和运营部门副总裁、Facebook首席运

营官,成为千百万女性眼中集家庭与事业于一身的

成功典范。作者写作自己的职场传记,剖析男女不

平等现象的根本原因,解开了女性成功的密码:女

性之所以没有勇气跻身领导层,不敢放开脚步追求

自己的梦想,更多是出于内在的恐惧与不自信。以

此劝诫在职场中挣扎奋斗的女性读者向前一步,勇

敢进取,平衡工作与生活,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

这部职场传记连续6周位居《纽约时报》非虚

构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一,阳光媒体董事会主席杨

澜、SOHO 董事长张欣为其撰序,王石、李开复等

诸多知名企业家、知名媒体人联袂推荐。作者不仅

一路上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而且还细心体

味和总结,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激

励女性勇于接受挑战,满怀热情地追求自己的人生

目标。面对就业竞争压力和种种职场歧视、矛盾的

女大学生,能够从本书中获得启发、智慧和力量,

减少焦虑。

3 基本的认知和简要的结论

泰山医学院宫梅玲女士经过多年的临床试验研

究表明:“阅读疗法”是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且疗

效显著的心理治疗方法。她认为其原因在于阅读能

起到排遣烦恼、解除困惑、获取知识、拓宽视野、

振奋精神等作用。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读者了解

社会、了解人生的好教材。它能让人懂得许多做人

处世的道理,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其蕴涵的思想

和艺术的内在力量,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

灵,提高人的道德修养[6]。

南京大学徐雁教授认为:修身养性,读书明

理,心身俱健,知行合一,是开卷读书的宗旨所向

和本质所系。文学创作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又须

高于生活,它得力于作者的语文艺术、生活积累以

及思想感情色彩的生动表达,其终极关怀,即在于

对人的内心发生影响[7]。

“阅读疗愈”对缓解和疏导大学生焦虑情绪的

作用有其理论与实践基础,但是分析大学生焦虑情

绪的不同诱因,对症下“书”,有针对性地进行阅

读指导,仍然需要更多有益的探索[8][9]。本文所推

荐的书目虽力求全面、客观,亦不可避免地带有笔

者个人的偏爱,多有值得商榷与改进之处。同时,

还需要指出的是,“阅读疗愈”作为一种辅助的心

理调节手段,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与副作用。在指导

阅读治疗的同时,要注重引导与反馈,避免读者领

悟偏差或者阅读时间、强度负担过重导致焦虑情绪

的恶化。

参考文献

[1]王阳阳.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方法

和措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4):40-41

[ 2 ] M e r r i a m-W e b s t e r . b i b l i o t h e r a p y .

[2013-08-01]. http://www.merriam-webster.

com/dictionary/bibliotherapy

[3]孙淑华,廖志炎.大学生就业焦虑与阅读

疗法.图书馆,2010(3):116-117

[4]王波.阅读疗法书目.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4(05):14-22,38

[5 ]张文娟. 生命哲学的诗意表达——读

池莉的中篇小说《致无尽岁月》. 当代文

坛,2001(6):30-31

[6]宫梅玲,丛中,王连云,刘云,亓高生,张一

巍,李华娜.阅读疗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效

果评价.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5):578

[7]徐雁.全民阅读推广手册.深圳:海天出

版社,2011:127

[8]宗妮.阅读疗法在焦虑大学生中的应用研

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4):105-107

[9]李谷静.文学作品审美赏析对大学生抑郁

症状和焦虑症状干预的实验研究.重庆:西南大

学,2007

Page 47: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中国现代文学大家散文代表作书目摘要

颖臻 吕辉娜

编者按:现代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成熟最

早、创作最稳定、收获最丰硕的文类。它随五四新

文化运动一道产生,而又与传统散文保持着千丝万

缕的精神联系,不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它的发

展自然、稳健。以议论文最早发端和得到发展,之

后抒情性散文和记叙性散文氤氲而生,还有集三者

于一身的散文题材出现。而在散文三十年的发展进

程中,涌现了许多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本期刊出

《中国现代文学大家散文代表作书目摘要》,意

在为对散文佳作有兴趣的读者和图书馆的“现代散

文”专题馆藏建设、导读工作提供书目线索。

一、议论性散文

1.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北京十月文艺出

版社2011年1月版

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字启明,

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

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

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

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该文集分为三辑,共

五十六篇,其中“自己的园地”、“绿洲”接近文

艺批评,“茶话”则属于杂感随笔。“绿洲”意趣

盎然,其手法为作者此后随笔创作多所沿袭;“自

己的园地”则是作者此阶段文艺思想的一面镜子。

2.鲁迅:《华盖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年12月1日版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

人,字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该文集所写内容

多为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锋芒

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

“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

会,文明,就毫无忌惮加以批评……”《华盖集》

语言凝炼精悍,勾画典型形象,讽刺深刻而精辟。

3.徐志摩:《巴黎的鳞爪》,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年10月版

徐志摩(1893~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1921年

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

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该文集是徐氏散文中的最高成就,开启了艳丽

的文风,对后来作者有一定的影响。文中题材不

一,以自我为主、内外混成一气,辞藻优美多姿。

该书以12篇散文开头,再以“自剖”、“哀思”两

辑结束,从中贯穿了作者生动活泼而富有表情的语

言,在描写他于1925年出国欧游的所见所感,以及

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灵魂。

4.林语堂:《翦拂集》,天水、杨健编,人民

文艺出版社2009年7月版

林语堂(1895~1976),当代著名学者、文学

家、语言学家。20世纪30年代因提倡小品文和幽默

文学而名噪一时,笔调闲适,展现自我个性。

该文集是林氏第一本结集,一九二八年底由北

新书局发行,收文二十八篇。一九二六年三一八

惨案,作者与其学生一起参加游行,目睹军阀的

暴行,同情学生的遭遇,为哀悼遇难学生,写下此

集。此集是三一八惨案前后的社会面貌、正人君子

名流学者的写真。从中也展露出林氏“表现自我”

的创作理念。

5.陈西滢:《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年1月版

陈西滢(1896~1970),现代散文家、翻译

家。江苏无锡人,原名陈源,字通伯。他与徐志摩

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文艺部主编,

在该刊开辟《闲话》专栏发表了许多杂文。

该文集是陈氏在五四时期主要的作品结集。作

者以闲话式的娓娓而谈、轻松幽默的笔调进行文明

批判和社会批评,思想内容较驳杂。该文集包括了

Page 48: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对西方戏剧的介绍和对中国“文明戏”的评介,如

《小戏院的试验》、《观音与国剧》;对东西方文

化的具体比较,如《东西文化及其冲突》、《中国

式的外国医院》。

6.夏丐尊:《平屋杂文》,岳麓书社2010年8

月版

夏丐尊(1886~1946),文学家,语文学家,

教育家。名铸,号闷庵,浙江上虞人。长期从事语

文教育和编辑工作,创办《中学生》杂志。《新华

日报》赞誉他为“民主战线的老战士”。

该文集文笔流畅、自然,既有典雅和朴实,又

不存在时代的陈腐气息。其中《猫》是他叙事抒情

散文的杰作,行文委婉曲折,先抑后扬,前后呼

应;《灶君与财神》全面的揭露城乡的破产和军队

的跋扈,作者用朴素的口语化文字其挖掘去深刻含

义,充满幽默和讽刺。

7.梁实秋:《雅舍小品》,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年6月版

梁实秋(1903~1987),著名的散文家、学

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

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

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

最高纪录。其散文个性鲜明,韵味浓郁。

该文集的开篇之作《雅舍》,涉笔国难时期住

房的简陋与困扰,却不怨不怒;而在《中年》中也

表现了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心态。对优雅怡适之

人生境界的体味和神往,对世俗生活之丑陋现象的

玩味和幽默,为该文集初期的艺术内涵。

二、抒情性散文

8.钟敬文:《荔枝小品》,蔡清福编,百花文

艺出版社2009年6月版

钟敬文(1903~2002),广东汕尾人。毕生致

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与创作工

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

现代散文作家。

该文集是新版“百花散文书系现代部分”之

一。该文集收录文章22篇,一部分写生活情趣,如

《荔枝》、《谈雨》、《花的故事》,冲淡平静;

另一部分为怀友之作,如《临海的旅店上》、《送

王独清君》、《潜初去后》等,不乏酸楚激越之

语。

9.朱自清:《背影》,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年

6月版

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

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

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该文集收录了《背影》、《儿女》、《一封

信》、《女人》等名篇,融入了深厚的父子情、友

情和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在该文集中特别要提及

的是《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车站送别情景的描

写,写出困顿中父子之间的舔犊深情,揭示出知识

分子的悲凉处境。在文集的体式上,作者随物赋形

而胸有成竹,任心闲话而开合自如,讲究谋篇布局

而不漏痕迹。以该文集为标志,朱氏在现代散文史

中树立了一种平易、朴实、本色的散文典范。

10.苏雪林:《苏雪林散文》,张昌华编,浙

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苏雪林(1897~1999),原名苏梅,字雪林,

笔名绿漪,杏坛执教50载,创作生涯70年,出版著

作40部。她被喻为文坛的常青树,作品涵盖小说、

散文、戏剧、文艺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

文学研究中成绩卓著。

该书将苏雪林散文代表《绿天》的六篇散文

《绿天》、《鸽儿的通信》、《小小银翅蝴蝶的故

事》、《我们的秋天》、《收获》、《小猫》全都

收录在内。书中描写了女主人公的婚后生活,热烈

而甜蜜,表现手法细腻。尤其是其中的一篇《鸽儿

的通信》,作家以书简的形式,描写并抒发了主人

公对旅居海外丈夫的怀念之情,富有诗意。

11.冰心:《往事》,工人出版社2010年1月版

冰心(1900~1999),现代著名诗人、作家、

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我国现代叙事抒情散文的重

要奠基者。原名谢婉莹,被称为“世纪老人”。

该文集在文体上属回忆性小品,用恳切、亲

昵、委婉的絮语方式,和流利的白话、雅洁的文

语融合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成就了为世人所赞叹

的“冰心体”美文。该书向读者缠绵地诉说了兄弟

间的爱、去国的别情和乡思,返乎自然的理想指导

下对山和海的赞颂,有机地熔铸了“爱和美”的世

界。

12.叶圣陶:《脚步集》,陈思和编,复旦大

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

臣,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新

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全国政协副主

席。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文学研

究会在创作上最有成绩的作家,也是五四时期除鲁

迅之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Page 49: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该文集是“三十年集系列丛书”之一。“三十

年集系列丛书”记录的是特殊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心

灵展示,通过他们的经历、感悟、思索及由此而生

的独特精神姿态。

该文集展现了叶氏对人生真义的理解,认真处

事、脚踏实地,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文集中的

《双双的脚步》、《与佩弦》、《诗人》等,都较

明显地表达这种人生态度。语言平实、质朴,不琢

凿、凝练精粹,达到了以少胜多、一语传神的境

地,极富表现力。

13.缪从群:《寄健康人》,良友图书印刷公

司 , 1933版

缪从群(1907-1945.1.18)笔名终一。江苏人。

早年曾游学日本。1929年开始创作散文。1931年回

国,在湖南任杂志编辑。1935年赴上海专事写作。

七七事变后,辗转流亡在云南、广西、四川各地,

做过书店的编译,教过书。 该书收录了《寄

健康人》、《南行杂记》等散文,大多抒发个人孤

寂的心怀。从《寄健康人》开始,他常用诗化散文

的形式,表达他眼中的人生。缪崇群这时的散文是

知识青年的孤独感伤的灵魂的叹息,是生之苦闷的

倾吐,他的散文敏于内省、精于沉吟,形成婉约精

细、沉郁悱恻抒情风格。

14.王统照:《片云集》,王锦泉编,百花文

艺出版社2004年8月版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笔名息庐、

容庐。现代著名作家。山东诸城人。他创办了《曙

光》月刊,发起成立了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个文学

团体——文学研究会,标志着文学革命在中国的开

始。

该文集是“百花散文书系—现代散文选集”之

一。“现代散文选集” 选收一九一七至一九四九

年期间散文家的名篇佳作,按人专集分册,分析评

价其艺术特色及创作发展的道路和影响。

该文集王氏采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其对人生哲理

的思索,以此表达社会对他生活的重压,和由此产

生的苦闷心情和自身的一种挣扎、创造、抗进的愿

望。

15.丽尼:《丽尼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

社2004年8月版

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

人,现代著名散文家,与散文家缪崇群一起被称为

“悲哀与忧伤的歌手”。

丽尼散文的内容大致可分三类:伤感啼血的爱

情绝唱;愤怒不平的生活苦吟;追求解放的战斗呐

喊。而该文集收录了丽尼于1935年所著的散文《黄

昏之献》。这是丽尼的第一篇散文集,也是是一篇

悼亡散文,充满了悲凄的情绪。作者以抒情的语

言,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一唱三叹,创造了悲哀

凄怆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悼念亡友的深挚之情。

16.何其芳:《何其芳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

版社 2007年9月1日版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

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

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

“汉园三诗人”之一。 本书主要收选何其芳

在1949年之前的散文代表作。以《画梦录》为作者

第一阶段的代表性散文集,本书选择了该散文集中

著名的《黄昏》、《独语》、《梦后》等名篇,以

精致妩媚、梦幻一般的诗境,体现出一名孤独者的

内心想象,以及被压抑的热情;同时,还从作者的

《还乡杂记》中,遴选了代表性的散文《树荫下的

默想》、《货郎》等,体现出作者在乡村生活的体

验与感受中的内心之变。以作者奔赴延安为第二阶

段,主要从其《星火集》等散文集中选取了《我歌

唱延安》等作品。本书基本体现了何其芳散文至20

世纪50年代的发展历程。

17.袁昌英:《山居散墨》,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8月版

袁昌英(1894~1973),号兰紫、兰子,湖南

醴陵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在法国文学研究、

戏剧理论、散文创作、戏剧创作等方面成就瞩目。

“珞珈三杰”之一。

该文集是袁氏留英期间的著作。其中一篇短篇

随笔《模朗吟教授》,描写了一名英国教授在儿子

为国牺牲的情况下坚守讲台,动人的笔触,沉毅而

悲壮。而三篇游记散文《游新都后的感想》、《再

游新都后的感想》及《新春感言》,以个人游历为

主,叙事、记游、写景,追忆往事、古今感怀、咏

物抒情,无不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8.靳以:《猫与短简》,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5年

靳以(1909~1959),现代作家,天津人。原

名章方叙,又名章依。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贸易

系,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

业后以写作和编辑为生。曾任作协上海分会副主

席,大型文学刊物《收获》编辑。

该文集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内容以集中集

Page 50: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的形式分为短简、猫、众生相三类。每一篇短简都

体现出对纯洁爱情的渴望,对所爱人的执着,失去

爱时的失落。作者以书简形式告白自我的生活和希

求,诚恳真切,娓娓动人。

19.许地山:《空山灵雨》,启功编,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台湾台

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学者,“五四”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

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

硕果。

该文集是“大学者随笔书系”之一。该文集边

裁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空山灵雨》,主要是小品

文;第二部分《心灵呼唤》,为演讲和文论;第三

部分《人间走笔》,是回忆随笔。而本文集最精彩

的是以描绘爱情为主的《空山灵雨》。

三、叙事性散文

20.郭沫若:《三叶集》,合肥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

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

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

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

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该文集是郭沫若、田汉、宗白华在民初以书信

形式汇集成,也是郭沫若最早的散文集。其中田汉

5篇,宗白华8篇,郭沫若7篇。内容涉及宇宙观和

人生观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见解敏锐,感情炽

烈,文笔挥洒自如。从中可以看到五四时期青年人

裸露的灵魂和坦荡的胸襟。

21.茅盾:《茅盾散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版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

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

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

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该散文集分为文艺随

笔,社会随笔和故乡杂记三辑。作者采取“大题小

做”的方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幅写出日常生活的一

角,借以显示重大的社会意义,使读者能玩味思

索,即小见大。他的笔触细腻委宛,写人写物,都

能神态逼肖,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同时又能把“尖

锐”与“含浑”、“严肃”与“幽默”两种不同艺

术特点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切合当时客观环境

与斗争形势的需要,又较为灵活有致。

22.沈从文:《湘行散记》,北京十月文艺出

版社2008年10月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其

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

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

的作家之一。

该文集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

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

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

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统摄到作者巨大悲

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

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

23.艾芜:《漂泊杂记》,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5月版

艾芜(1904~1992) ,现、当代作家,原名汤

道耕,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今新都区清流镇)

人。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

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

的题材领域。

该文集以速写居多,《江底之夜》《旅途杂

话》《东小景》是其中优秀的篇章。是作者在三十

年代写的游记和杂感,记述了在云南、缅甸的所见

所闻。该书给人文质相当的艺术享受,这是它在30

年代写实性散文中引人注目的根本原因。

24.李广田:《画廊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年1月1日版

李广田(1906~1968)是中国现代优秀的散文

作家之一。山东邹平人。1929年入北大外语系预

科,结识卞之琳和何其劳。后出版三人诗合集《汉

园集》,被人称为“汉园三诗人”。 该文集

是“新文学碑林”丛书之一。书中的作品产生于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学从思

想内容、语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革

新。这些作品内蕴丰富,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

运,揭露腐朽势力,表达民族正义。本书以初版原

创风貌与读者见面,内附原版封面与插图,显示了

新文学的成果和发展轨迹。本书为文学爱好者提供

了珍贵的文学参考读本,为今天的年轻人了解那个

虽然陌生但却多彩的时代提供了一个园地。

25.陆蠡:《囚绿记》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9

月1日版

陆蠡(1908~1942),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

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天台平镇岩头

Page 51: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

称。

该文集是作者生前出版的三本散文集的合集,

仍按原有的编排的顺序,以保持历史原貌。写作

年代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通过他的散文,作者表

达了对乡土、对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沉、诚朴的

爱。

26.田汉:《田汉散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1年10月版

田汉(1898~1968),原名寿昌,湖南长沙

人。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

戏剧的奠基人。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

著名话剧,还是《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

该文集收录了《蔷薇之路》、《银灰色的梦》

等著名散文作品。《白园之园的内外》记叙作者早

年的悲伤遭遇和奋进决心;《朔风》抒写他在上海

从事戏剧运动的生活片段和艺术理想。其作品感情

充沛、知识丰满,并引用许多外文。

27.鲁彦:《旅人的心》,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7年版

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原名王燮

(xie) 臣,又名王衡、王鲁彦、返我。现代小说

家、翻译家,我国乡土写实派作家代表。细腻、朴

素、自然,是鲁彦作品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

该文集收录了《清明》、《杨梅》、《钓

鱼》、《我们的学校》、《旅人的心》、《西安印

象》、《孩子的马车》、《战场》、《雷》9篇作

品。 以回忆坟乡生活为素材,抒写两代人离乡背

井的不同心情,语言朴实自然。

28.柯灵:《望春草》,珠林书店1939年7月版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笔名朱

梵.、宋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中国电影

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

志》发表叙事诗《织布的妇人》而步入文坛。曾任

《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

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

该文集各篇散文情调统一,结构完整,行为流

利。其中第四辑“龙山杂记”取材于家乡龙山的景

物风光和生活琐事,带有“多愁善感”的才子气。

《才气》、《秧歌》歌唱故乡人民的幻想、娱乐和

希望;《路亭》、《野渡》描述乡间特有风物,

《闸》歌颂水乡人民与大自然的搏斗。全集散文写

出了城镇水乡的地理风貌和生活气息,语言优美,

魅力清丽。

29.郁达夫:《郁达夫散文选集》,张梦阳

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版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

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的创造社出

版了我国第一部短篇白话小说。其散文“自叙传”

色彩浓厚。

该选集收录了郁达夫早期的散文,大多描述了

羁旅漂泊、感伤身世的内容。名篇《还乡记》叙述

落魄还乡路上的伤感悲痛,诉苦泄愤批判和否定不

合理的现实社会。文章以自我情感激流作为结构行

文的主线,铺写心理活动。

四、集记叙议论抒情而自创一体

30.梁遇春:《春醪集》,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年9月1日版

梁遇春(1906~1932),笔名驭聪、秋心,福

建闽侯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

师。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

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

亚”。

该文集是一部才子作家梁遇春珍藏版散文

集,收录了《春醪集》和《泪与笑》以及书话、书

信,是梁遇春26年短暂年华的丰富结晶。梁遇春的

散文技巧感情神似18世纪英国散文大家查里斯•兰

姆,有着一种悲剧式的幽默,深得英国小品文的精

髓;又因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养分,从而形成了自

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受青年读者的追捧。

31.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岳麓书社,

2010年8月1日版

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

婴行,号子恺,字仁。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

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

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

师。

该文集是丰子恺先生的第一本散文集。1931年

由开明书店初版。其所收文章不多,但篇篇精到,

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

人事。文风率真朴素,意境平和幽远,内容富有诗

趣,亦不乏理趣。

Page 52: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阅读(组诗25首之24-25)穗

(24)

春天,阳光,全向她泼来

她承受。优美的骨骼没有变形

书桌和椅子,全都支撑她

更深沉的力量,来自大地

但这些,她一概不知,她只顾读书

青春玉体也不曾令她沉醉或迷惘

文字最清晰,知识和真理

吸引着她的整个身心

她简直忘记自己有肉体

就这样,度过了年轻时代

窗外的绿叶,向她倾泼光影

竟也无知无觉,唉,虚度呀奢侈!

如今我老了,坐在黄昏的光线里

向这幅画望

浮光掠影冲击着,挣扎呀喘不过气

然而低头,却从书页里,嗅到了她的清香

(25)

在这样静静的夜里,我心中蓄满湖水

就像你躺在摇椅上,泡在阳光里

湖水和阳光没什么两样

你在读,而我在写

你的光线很充足,几乎有点儿晃眼睛

而我仅有屏幕上的亮光

我们手里都有书。心都沉浸在什么中。

不要重视那些细节,不必把细节无限放大

如果把自己吓昏,就只好消失在黑夜里

一粒灰尘呀,晕眩

我要回头看那些阴影,阳光下或烛光前

有光就有影,耳边似语悄悄声

谁?被自己吓一跳

我差点昏倒

文字全是阴影。纸页通透如阳光

黑眼珠盯着阴影瞧吧

看谁更黑——唉,我的头发就在此对视中,咝

咝地变色

Page 53: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学林新语(十二)

周维强

1.李长之1935年出版十万字的《鲁迅批判》一

书,国民党统治时期把这部书视为左派读物而查

禁;日伪统治时期被列为禁书;1957年李长之被划

为“右派”,此书即成为“黑书”,不许读者借

阅。“文革”结束,有出版社想重印此书,条件是

将书名中的“批判”改为“评论”、“分析”之

类,李长之断然拒绝:“批判其实就是分析评论的

意思。我为《鲁迅批判》遭一辈子罪,不改,不

出,也罢!”

2.黄侃父亲黄云鹄,清光绪二甲进士。黄侃天

资高,乡里人呼黄侃为圣童。黄云鹄即作书诫之

曰:“尔负圣童之誉,须时时策励自己,古人爱惜

分阴,勿谓年少,转瞬即老矣。读经之外,或借诗

文以治天趣,亦不可忽。”

3.1915年秋日,刘师培于京召集知名学者聚

会,拥戴袁世凯称帝。黄侃与刘师培平素关系最

好,邀在首列。黄侃去后,刘师培向众人阐明袁世

凯当皇帝之意。一时众学者面面相觑,计无所出。

忽黄侃挺身而出,嗔目叫道:“如是,请刘先生一

身任之!”说罢,拂袖而去。众人亦随之而退。章

太炎赞道:“是时微季刚,众几不得脱。”

4.1957年4月27日,化学家傅鹰教授说:“石

油学院的老干部有一条公式:我是老党员,你是群

众,所以,你是错的。这还有什么可说。石油学院

的年轻党员,指指点点,我应该如何如何做研究。

受不了。他们要跟我谈学问,还得先学五六年,还

要下苦功学呢。在石油学院我跟两个小孩一起教普

通化学,我根据多年经验,建议把某个教学次序倒

转一下,那两个小孩不听,非要照格林卡(按:是

苏联教本)的讲。你不听有自由,但反过来却在校

刊上批评我学习苏联不积极。其实,我一个人看的

苏联文献比全石油学院的教授看的还多,他们只看

过一个格林卡。”

5.抗战初期,清华、北大、南开西迁昆明,组

成西南联大。当时清华聘萧公权为政治学系教授,

但萧一直未到任。清华盼他回校,所以不予计较,

给以休假权利,当时萧也答应休假期满后回校服

务,但萧最终未归。张奚若遂致信梅贻琦校长,请

梅处理这件事。当时萧以休假待遇,曾领有清华的

薪金,张奚若说如果校方认为需要退回当照办。张

在信中批评萧有侥幸心理,认为应当主动退还,为

维护学校计,张请求从自己的薪金中扣除,以维校

章,并附上了萧所欠学校的账单。

6.1919年5月4日,北京高等院校学生爆发

“五四”运动,5月4日当天,32名学生被军警抓

走,其中8人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师大前

身)的。5月7日,由北京高师校长陈宝泉担保,北

京高师8名被捕学生全部获释。陈校长派他的专车

前往关押学生的监狱,迎接8位学生。为了8名学生

的安全,也考虑到他们今后在社会上会遭风险,陈

校长把他们召去,征得学生同意,亲自为他们改了

名字:陈宏勋改名陈荩民、杨荃骏改名杨明轩、初

铭音改名初大告……这些学生毕业后,都一一成

材,陈荩民成了数学家;初大告成了外语专家和教

育家;杨明轩成了政治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

委员长。几十年后,他们谈起老校长对他们的保护

和爱护,仍激动不已。

7.苏州小镇木渎,有石家饭店,以卖鱼鲜出

名,尤其以鲃肺汤名于世。于右任有诗题壁石家饭

店:“老桂花开十里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

渎尤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

8.瞿秋白临终前写《多余的话》,文中写道: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瞿

秋白,江苏常州人。常州豆腐,做法别具一格,

称为皮蛋豆腐,是把豆腐和皮蛋拌在一起。据说不

能用香油来拌,得用生豆油,才能去掉豆腐的豆腥

气。

9.烤肉宛,北京宣武门内清真饭庄,河北大厂

宛氏人家所创,迄今三百多年。民国年间,《实

报》记者拉画家齐白石去品尝烤肉宛的烤牛肉,白

Page 54: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0

石疑嚼不动,去了一吃,居然鲜嫩可口,大喜,饭

后提笔为烤肉宛写了一个钟鼎文的“烤”字,下

面并缀一行跋:“钟鼎本无此烤字,此是齐璜杜

撰。”店家把这个字装裱起来,挂在店堂之内。

10.20世纪20年代,南京清真马祥兴菜馆开

业,东南大学教授胡翔冬(外号“胡三怪”)、胡

小石常去光顾,菜馆特为这二位胡姓教授做了适应

他们口味的用鸡肝、虾仁等鲜嫩配料调制的豆腐。

这豆腐烧得很鲜嫩,两教授非常满意。因此马祥兴

的豆腐就在东南大学传开了。教授、学生跟着成群

结队而来。“胡先生豆腐”成了马祥兴早期的名

菜。

11.1931年,科斯20岁,在伦敦大学读书,获

奖学金,跑到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偷偷听了奈特的

三课,有所悟,遂写《公司的本质》一文,反对奈

特的公司理论。60年后,科斯以这篇论文获诺贝尔

经济学奖。

12.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佛里德曼获1976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将18万美元的奖金为自己

在旧金山买了一幢房子。

13.奈特,芝加哥大学教授,据说他的文章湛

深难明,讲课更是天马行空,但他教出了5个诺贝

尔经济学奖得主。

14.刘文典精研《庄子》,自视甚高,尝言

“普天下真正懂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

本人,一个是刘文典,半个天下人共分之。”上世

纪二三十年代刘文典在清华做教授,一次他从《太

平御览》找到一处可以校订《庄子》,喜极而自

得,特意在清华宅邸设宴请诸好友。

15.宋云彬1949年5月中旬在北平写的日记中有

云:“……吾人应不断学习,匪自今始。唯物辩证

法等亦当涉猎,且时时研究。但如被指定读某书,

限期读完,提出报告,则无此雅兴也。”又云:

“余近来对于满脸进步相,开口改造,闭口学习

者,颇为反感。”

16.上世纪50年代初,郑振铎尝与唐弢言宋云

彬,曰:“余最喜与云彬小饮清谈,彼风度潇洒,

数十年如一日,不若一般自命前进者,一脸正经,

满口教条,令人不可向迩也。”宋云彬,浙江海宁

人,文史学者。

17.夏丏尊,曾在复旦大学教书,第一节课,

夏先在黑板上写:“夏丏尊,浙江上虞人,没有什

么洋翰林博士头衔,但希望注意,是丏尊,不是丐

尊。”课堂上一片大笑。

18.钱锺书八十寿辰之际,有关部门要给这位

“学术权威”举办盛大祝典,为钱所婉转而坚决地

谢绝。事后,有人问此事,钱淡淡地说:“不愿花

不明不白的钱,不愿见不三不四的人,不愿听不痛

不痒的话。”

19.南京栖霞山石刻,南朝重要遗迹,民初以

后,日见风化,叶恭绰捐私财延专家以化学固定液

保存之,至今未致损毁。叶恭绰,字誉虎,博雅君

子,精明能干,清季民初尝先后主持国家邮传、财

政和交通等政务。

20.史学家陈垣经常和学生一起写作业,然后

把自己的和学生的作业,并贴在课堂墙上作比较性

示范,使学生从中学到如何写考据文章的法门。

21.姜亮夫从成都高师考取北师大研究科,读

了一两个月,觉得北师大图书馆书多,先生们的名

声又大,很满意。后来又听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极

难,又萌生再考清华的念头。当时清华国学院还没

发榜,姜去补考,遂被录取。

22.黎锦熙和钱玄同在北平筹建中国辞典编纂

处。钱说黎:平时很像一个“黄老之徒,清静无

为,而办起事来,草章建制,头头是道,果然是申

韩出于黄老!”

23.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古典文学专

家顾学颉对人文社老社长冯雪峰的印象是:他当

权和下台的时候,对人的态度都前后一致,没有

两样,在台上,没有颐指气使的那副高人一等的气

派;到台下,也没有怨气冲天或者自卑的可怜相。

人文社有些编辑说冯是《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

傲上而谦下。

24.50年代中山大学董每戡教授论文集《说

剧》,由顾学颉出面约稿,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版。书已排好,董被打成“极右分子”,于是印好

的《说剧》未上市即被送到造纸厂回炉。连顾学颉

也被追究“责任事故”:你为什么要向这样一个右

派分子约稿?这部书直到80年代才得以重见天日。

25.吴稚晖说:章士钊、陈独秀、梁启超“他

们三人共通之点,在矮子里头寻长人,都也比较有

三分诚心,想把中国弄好的。不像那班摸金政客,

滑头学生,止在‘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

乎哉’的螺丝壳里,尽翻筋斗的。”

26.赵元任在清华教书时,家里雇有一名厨

师。赵夫人杨步伟与几位家有厨子的教授夫人商

Page 55: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量,共请几个好厨子,租三间小屋,轮流托一位太

太管,结果有说开正式馆子,有说要出股,等等。

杨步伟就提议她先拿四百块钱来做,做得好则再扩

充,做不好就算玩玩好了。她们遂在清华园大门外

的小桥旁边开了小桥食社,门上对联云:“小桥流

水三间屋,食社春风满座人。”开张时,大家都去

帮忙,谁想一下子来了两百多人,把菜吃得精光,

又没在意收钱,两个月下来,四百大洋的本钱全亏

光了。赵元任夫人杨步伟自撰对子曰:“生意茂

盛,本钱干尽。”

27.叶公超说:我认识的人里头,说话最慢最

少的人,就是梅贻琦和赵太侔两个人。陈寅恪有

一次对叶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

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

的。”

28.马钰曾为北大校花。当时还有一周姓同学

年轻貌美,一部分男同学想拥戴她为校花,取代马

钰的地位,于是有一天黑板上出现了“倒马拥周”

四个粉笔字。正好那一堂课是马钰的父亲马裕藻

上。他一进教室看见这四个大字,以为同学们要倒

他的中文系主任职务,拥护周作人来当系主任,于

是他放下讲义,一面看着黑板上的四个大字,一面

盛赞周作人的道德学识,表示自己也非常钦佩。听

课的学生只能相视而笑。

29.有一回,吴稚晖和另一位国语学家王璞为

了国音字母的事抬杠,各不相下。王璞气极了,拍

桌大骂:“王八蛋!”吴慢慢站起来说:“鄙人并

不姓王。”一堂大笑。

30.匡亚明当吉林大学校长时,盖了一幢“教

授楼”,一位总务处长分到了其中的一套,拿到了

钥匙。匡知道后,立即打电话把那位处长叫来,

严肃地说:“这幢楼一开始盖时我就说是‘教授

楼’,是应该分配给教授的。你不应该近水楼台先

得月。我不是说你的房子已经很好不应该住,但

住这个楼不行。你把钥匙交出来,以后盖房你再

搬。”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迈克尔·苏立文/著,陈卫、钱岗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版

迈克尔•苏立文,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荣誉退休院士。1940年代来到中

国,开始接触中国艺术,结识了庞薰•、吴作人、丁聪、郁风、关山月、刘开渠

等现代中国画家,此后又与几代中国艺术家和诸多艺术机构来往密切。毕生专注

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传播,是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艺术的西方学者之一,并

成为这一领域的国际权威和引领者。

作为20世纪中国艺术的目击者,也是最早和最持久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

现代艺术的研究者,苏立文教授向西方读者阐释中国艺术的重要发展无疑是合适

者。他用丰富的文献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20世纪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和文化影响下的新生,其中包

括传统派与革新派的激烈争辩、首批艺术学校的创建,振聋发聩的新观念的诞生,而那些新观念超越

了民族优越感所形成的隔阂等。中国古典文人画传统、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再发现、共产主义影响之下

的艺术巨变,及对于艺术核心价值的再思考等等问题,也一一纳入了苏立文教授这部著作之中。

该书被誉为是一部对于20世纪中国艺术最富理解之同情和最有帮助的指南。 (林英)

·新书推介榜·

Page 56: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记我所认识的吕剑先生

吕 浩

(一)《半分园吟草》,兼及吕剑先生

著述吕剑先生是我有过通信交往的三位老人之

一,另外两位是黄裳与谷林先生,巧的是他们

三人同为1919年出生的文化老人。

吕剑先生原名王延觉,字聘之。1919年出生

于山东莱芜。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35

年毕业于山东博山颜山初级中学。历任文协昆

明分会常务理事、文协港粤分会理事,昆明

《扫荡报》副刊主编,香港《华商报》副刊主

编,《中国诗坛》编委,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教

师,华北大学文艺研究室研究员,随军记者,

《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诗歌组长,《诗

刊》、《中国文学》编委。1949年中华全国文

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作家

协会曾授予其文学编辑荣誉证书。1938年开始

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从这些

简历可以看出先生在从事文艺创作道路上的成

绩。

最早知道吕剑这个名字,是在孙犁先生的

一册著作中,有一篇他对孙犁先生的采访文

章,读后印象很深,觉得那是一片出色的采访

手记。后来有机会先后买到吕剑先生的《十月

北京城》和《吕剑诗集》。再后来陆续在《开

卷》、《清泉》等民间读书刊上看到吕剑先生

的文章,与吕剑先生结缘在丙戌年秋,偶然看

到《清泉》上有他的地址,于是写信联系,那

时候正热衷于请文化名流给我新制的藏书票上

题字,也是受了黄裳先生《珠还记幸》的影

响。当时主要是请这些名流给我的藏书票上题

署“今生书缘”与“爱纸敬书斋”,前者为我

一直想写点一部书名,后者则是我的书斋名

了。

因为知道吕剑先生也写古体诗,所以当时

寄赠了有一册收录我几

首诗词的朋友编印之内

部交流小书,吕剑先生

给我回的第一封信中表

示了他对我真名的喜爱

之情,倒令我有点沾沾

自喜的自得之乐,因为

从来没听谁夸过这个

名字的好。先生回信用的是“文学研究所记录

纸”,此信笺虽未16开横格,先生却依照了旧

时文人习惯的竖排书写方式,先生写古诗词,

藏龙泉剑,擅长书法,真是一个古韵犹存的传

统文人。

那时候我也整理了一份先生的出版著作目

录,但是不全,后来先生回信并另纸详细告知

了他的出版书目,其中就有预告:待出版著作

《半分园诗草》(旧体诗集),等了两年,这

册书终于出版,书名改为《半分园吟草》。扉

页下署“一剑阁印”字样,说明这是一册内部

出版物。先生在扉页题作:吕浩兄指正吕剑钤

印【吕剑】【一剑】二〇〇八十月。

这是一册以线装形式出版的诗词集子,而

出版繁体字线装本诗词集似乎是中国传统文人

最喜爱的出版形式。书前有“吕剑在书房”照

片一帧,摄于丙戌年五月,又有“吕剑和赵宗

玉”合影一帧,摄于八十年代。其后为吕剑先

生诗札手迹和大字“百家同馨”书法一幅。先

生在本书“前言”中这样写道:此集初名《涓

埃集》,因参与王以铸、聂绀弩等九人诗词合

集《倾盖集》的出版,曾易名为《青萍结绿轩

诗存》。在这之后,又陆续写了一些。兹将

三十年来之作,略加检点,共得一百八十余

首。各诗难于按照写作年月排列。今勉强辑为

一集,命之曰《半分园吟草》。按:此《前

吕剑先生在读书

Page 57: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言》写于甲子年十月,至今也已经将近五年,可

见一册自印本的出版之难。

书中诗歌内容则赠人怀古,旅游答谢各不

一一,略检一二录此为记。

《有寄》诗云:贻我含笑花,报君忘忧草。

情亲逾兄弟,万里同怀抱。赠君子午莲,答我金

粟兰。绸缪结素心,千载共婵娟。

《得书》诗云:良朋赏我趣,遗我数卷书。

云多劫余物,珍本域内殊。积习固难改,快读一

何愉。抽针緝散帙,不遑俟须臾。陡见中数册,

如木留残株。胡为罪旧籍?烬灾逾蠹鱼。悒悒正

欷歔,印章未模糊。试目细辨识,惊呼故人书。

音容还仿佛,手迹犹清癯。文章既命乖,人复徂

坟庐。遇事常如梦,掩卷情难喻。窗外风吹雨,

搔首默踟蹰。这首诗从得书,读书,惊喜到怀

旧,往事如演电影一般浮现,故人旧藏,辗转在

握,历历对比,诚如一梦,读者不能不为之感到

欷歔。

卷中有《饮酒十五首》亦有佳作,如第一首

就见诗情诗心,诗曰:有酒不独酌,期我良友

来。良友竟不至,何以磬我怀?寂历踱中庭,新

月忽相偕。卿亦素心人,快来共此杯!

又有一首《读书》亦可见先生爱书情深,诗

曰:昨日访书肆,喜得未见书。命掸佛尘封,灯

下漫读初。结习早成癖,修补以自娱。重帧金镶

玉,轴残象牙镂。添芸留幽香,折角尽展舒。壮

士宝其剑,吾则爱吾书。图像怡倦眼,字字耀玑

珠。若与曩哲会,款语欣何如!谁云隔千载?相

逢如邻居。灯灭难为寐,月色满庭除。

泛读书卷,可略知先生古诗风韵,略略记此

以为今日之得。余亦因此记诗一首为读后感,诗

云:

半分园里诗百八,一卷书成三十年。

剑翁今朝应无恙,料能负暄在窗前。

去岁冬日,余访剑翁寓所中,与先生夫妇畅

谈数小时,相得亦乐。离别时予祝先生长命百

岁,先生颇自信言能活百二岁,余为之喜,愿天

随人愿,先生得长寿。

(二)“我要活到一百二十岁”——吕剑

先生拜访记久有拜访吕剑先生的想法了,虽然这个心思

从来北京之前就想象过,但是到北京以后一则因

为没有做好拜访先生的心理准备,另外又因为先

生身体似乎也一直欠佳,给先生写过信而没有回

音,所以也就没有找出时间去登门拜访。直到去

岁冬的某日午后,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吕先生

的夫人赵宗珏先生打来的,说是早收到过我的

信,也给我打过好多次电话而没有找到我,所以

没有联系上。后来又告诉我吕先生身体不好,前

段时间在住院,并说可以等过段时间身体好点再

去就可以了,于是就在期待这样的机会。

没想到新年伊始就有好消息了,大约两周

前,忽然再次接到赵宗珏先生电话,说吕先生最

近身体状态颇佳,如果想去的话可以抽空先预约

一下再过去,于是就期待这样的机会了。昨日

中午给先生家里打电话,赵宗珏先生说人正在休

息,要等两点以后问一下再决定是否让我去。可

是后来自己一想应该可去看吧!于是就坐车前往

吕先生所寓居的银龄老年公寓,那边叫做玉桃园

小区,一共有三个区,面积比较大,后来虽然找

到三区的12楼,却没有找到先生所在的14楼,再

次给赵宗珏先生打电话时回复让‘第二天早上再

去,于是问名大概时间就离开了,反正就当是先

去探路了。而对于第二天的拜访,心中还是蛮期

待的,虽然知道自己不善言谈,怕到时候会有冷

场的情况,却也顾不得了,究竟如何,也只有到

见面后再发挥了。

今晨早早出门前往吕先生家,因为有了昨天

的经验,也知道去的路线所以很快就找到了那座

银龄老年公寓,进去后在一层的最里间看到吕先

生的住所。进门后首先看到的是照顾吕先生夫妇

的小马,然后看到坐在轮椅上的赵先生,其后看

见正在睡觉的吕先生。后来小马将吕先生叫醒,

本来想让先生多休息一会,可是赵先生与小马还

是将吕老叫了起来。赵先生一边和我寒暄一边说

吕老因为晚上失眠,晚上三点才睡觉,并说很多

年都是这样了。吕老起床后由小马搀扶,我也前

去扶着先生,陪他慢慢走到客厅中间,于是一起

聊天。

坐下没多久,赵先生就把吕老为我准备的两

册书拿出,后来吕老为我签名,他不坐在客厅的

圆桌上签名,非要坐回床头柜前写字,赵先生说

吕老很认真,还要钤印呢!于是趁吕老签名钤印

的时候走过去为先生拍照,虽然是背影却也很有

意义,老先生认真的态度让我感动。签好名以后

就又搀扶着吕老坐回客厅聊天,两位老人很和蔼

Page 58: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而亲切,他们关心着我在北京的情况,询问生活

习惯、个人问题、工作环境等等,真的就象一家

人一样。吕老说我们是一家人,我说是的,其实

他原名姓王,后来随母亲吕氏姓,才有了吕剑这

个笔名。先生以写诗走入文坛,后来又为《人民

文学》编辑部主任,《诗刊》编委等职务。出版

作品以新诗、散文、诗歌理论为主,作品有《十

月北京城》、《英雄碑》、《诗歌初集》、《溪

流集》、《吕剑诗集》、《一剑集》、《诗与诗

人》、《双剑集》等著作。

我之与先生结交,最初是从《清泉》报上看

到吕老的地址,因为自己藏有他的著作《十月北

京城》于是给先生写信,很快得到先生的回复并

对我的名字表示喜欢,后来先生为我藏书票题字

留念,并赠其八十年代著《一剑集》,此书不仅

有吕老签名钤记,书中还有一些批校、纠错的文

字,从此可见吕老认真态度。再后来就没有写信

了,却一直期待能有在北京拜访先生的机会,这

次终于如愿以偿,岂不快哉。

先生的旧著《十月北京城》二印本余得之西

安翠花路康王书店,当时一次购得五十年代文学

著作数百册,每册平均价仅三元,可谓淘书生涯

之依次大收获了。后来又在陕西收藏品交流会上

购得该书的初版本,而且两书封面不同,算是两

种版本,自然值得收藏了。

来京后于中国书店淘得民国三十六年生活书

店出版之《读书与出版》杂志,该刊上有吕老一

篇书评文章,名曰《听马凡陀——其人及其著作

读其书而不知其人了乎?》,此文约二千字,当

我拿出此书给吕老看的时候他很激动,连说没有

见过该杂志,他后来回忆说这篇文章发表的时

候他正在香港,所以始终没有看到该刊该期文章

内容,于是他就让我复印出来留做纪念,我本要

将此书赠于吕老,但是他说没有什么必要了,年

纪大了留着没多大用处,还是我自己留着好了,

复印一下留份资料即可。而去岁的地坛秋季书市

上,我有幸淘到一册吕老的《诗歌初集》,这次

也一起带去,好在今天吕老身体状态颇佳,连说

见到我很高兴,而且说话也颇多,思维清晰,言

语仍不失风趣幽默,而赵先生也很有识见,与他

们交谈并无我所担心的冷场情况,自己也觉得很

难得呢,和他们聊天心情也好了许多。大概心情

好的缘故,先生再次为我带去的三册书签名,还

是坚持坐回床头柜上签字、钤印,我则与赵先

生交流,颇觉愉快。赵先生看我带的《十月北京

城》书后有丛书目录,他看到那些出版著作的作

者后很高兴,因为里面的十几位作者都是他们的

熟人、老朋友,并且看

到一位叫王燎荧写的剧

本《红军回来了》以后

感到很惊喜,她说没听

说看到过王写剧本,她

也为有这个新发现而感

到高兴。

与吕老夫妇聊天,他们谈了孩子曾经在西安

插队、工作的事情,又说了八十年代去西安旅游

的事情。又谈及新印著作中错别字的情况,并拿

出赠我的两本书一一指明修改过的地方。后来赵

先生拿出吕老的著作目录问我那些书没有,他们

如果找到就送我,老人的心意真真令我为之感到

温暖。

后来我提出要和吕老夫妇拍照,他们也很愿

意。而吕老更是很随和,拍照的时候还换了动

作,比如静坐沉思状,惹得赵先生也为之欣喜。

赵先生说吕老以前很风趣,说话也多,跟那些保

安以及工作人员经常谈笑,很受他们的喜欢。而

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吕老的风趣与健谈,虽然第

一次见面可是没有丝毫的生疏感觉,这是让我感

到开心的事情。后来要给赵先生拍照,她让我拍

房间里的灯笼,她说很喜欢那些灯笼,于是就

拍照了,后来给两位老人欣赏照片,他们都很高

兴。当吕老看到我把床子、椅子都拍照以后,他

笑了,很开心的笑,让我体会到今天去带给他们

的快乐,我为自己能因此而给两位老人留下好印

象而感到欣慰,总算没有辜负老人的拳拳心意。

《十月北京城》二印本 《诗歌初集》

吕剑先生题签

Page 59: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另外还有两个插曲是赵先生给我提到了张欣这个

人,说他的文章写的好,以后《书脉》给他赠书

就会有好稿子,后来赵先生说张欣就是子张,那

我就知道了,毕竟这个人还是颇有才气的,我也

看过他一些文章。赵先生说这个人专门研究吕

老,写了不少关于吕老的文章,让我以后和他交

流,我答应了。他们让我用笔记下子张的地址,

我用相机拍照留念,并让他们看,他们都很高

兴,看到这样新颖的记录方式表现出很喜悦的心

情。另外就是墙上挂了一幅木斧先生为吕老画的

画像,我拍照后给他们看,他们更惊喜,因为感

觉效果很好,就让我洗印出来给他们纪念,他们

还要给木斧寄去呢。又介绍了木斧其人的才能,

写作、绘画等等都很好。又谈了他们搬家的一些

事情,说了李传新也有《十月北京城》两个版本

请吕老签名的事情,谈了黄成勇、谭宗远在他们

最困难的时候拜访他们的事情,让我了解了一些

真挚感人的编辑前辈的好意,以后当好好向他们

学习。

后来两位老人要留我吃饭,我因为要给同事

办事就谢绝了,匆匆离开的时候,吕老还执意要

送我出门,走到大厅,他一再对我说谢谢。然后

我说起尽快洗印照片、复印资料的事情,吕老说

不急,这个事情等我有时间再做就可以了,也不

急在一两天。他说:“你看我活到九十岁没问

题吧?”我说当然没问题了,您可以活到一百

岁呢?吕老很风趣的说,我可以活到一百二十

岁呢?我说那很好啊,然后吕老再次说感谢,我

也该走了,向吕老多次说再见,然后转身走出大

门,再转身,看着小马搀扶着吕老回去,那脚步

虽然慢,可是我分明看到先生很自如,完全不想

九十岁的老人,于是心里安慰,希望先生能够一

直健康下去,早日编好他的文集,为世间留下他

一生的财富。

据说目前还有几本书要出,其中有一册书名

是《我的童少年时代》,赵先生说这是吕老在

八十岁以后写的;另外还有一册古体诗集今年要

出,因为出版社是不可能了,所以打算自费出,

我也为此而期待吧。吕老的诗歌境界颇高,我是

深为佩服的,以后当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境界

与写作技巧。

《爱达或爱欲》[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韦清琦/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反地界”的星球。1884年夏天,14岁少年凡•维恩来

到阿尔迪斯庄园姨妈家做客,初遇两个表妹——12岁的爱达与8岁的卢塞特。

宛如脉络一致的两片树叶,凡与漂亮早熟的爱达相似得可怕:有同样显赫的

家世与过人的聪慧,有同样与生俱来的骄傲与永不衰竭的激情。两人仿佛遇上自

身的另一个变体,几乎形影不离地相伴度过了整个暑期,沉溺于纯洁而狂热的欢

爱,由此展开笼罩于家族扑朔迷离的历史背景之下绵延一生的不伦之恋,还意外地将卢塞特卷入他们

炽热而狷狂的运命轮下……

小说流溢出五光十色的神秘气息,集狂热的激情与狡黠的转折组合于一体,以轻快灵动的文字,

狂野而错杂的情节与文风,详尽却不时作着恶作剧般扭曲的描述,展现了纳博科夫在处理单个场景上

出神入化的天赋,又从整体上散发着童话般的魅力。

这是纳博科夫晚年所作,也是他所有作品中篇幅最长、他自己最为钟爱的小说。刚一出版便登上

美国当年的畅销书榜,产生了与《洛丽塔》比肩的轰动效应。《爱达或爱欲》书中的语言、结构、人

物、道德内容曾引发广泛争议。 (林英)

·新书推介榜·

Page 60: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妈妈主题绘本分享

张曼玲

对孩子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最

信任的人首先应该是妈妈。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

孩子来说,坐在妈妈怀里,一边安静地听妈妈细

声柔语地讲述书中的故事,一边和妈妈一起轻轻

翻动书页,这可称得上是孩子最享受的甜蜜时刻

了。此时,即使是再淘气的孩子,也会变得安静

而祥和。也许,这就是亲子阅读的神奇和魔力。

在母亲节即将到来的这个特殊时刻,找一个午后

的空暇时间,辟一处独享的舒适空间,和孩子一

起阅读有关“妈妈”主题的图画书,在阅读的过

程中重温母子情深,收获与孩子一同成长的感

动,应该算是最特殊而有意义的过节方式了。

有关妈妈主题的绘本很多,各自从不同角度

为我们呈现不同类型妈妈的同时,也使我们充分

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特别值得一提的

是,在这些妈妈和母爱主题的图画书中,也有很

多以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来描述自己

的妈妈的佳作。当然在孩子的眼中,妈妈的形象

时好时坏,对妈妈的感情也会时亲时疏。也许一

些妈妈不容易接受这类图画书,但是细想,母亲

和孩子的关系,并非时时处处都是亲密无间且充

满温情的,在孩子的成长中总会有冲突和矛盾出

现,母子关系有时也是亲子教育中的一个敏感而

重要的问题。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充分理解孩子

的感受和心理,对于母亲不断调整自己,不断思

考并改善亲子关系都是非常必要的。也许,这些

有关妈妈主题的图画书会告诉我们一些亲子相处

的真谛和秘诀呢。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充满温情的母爱倾诉

美国的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和克雷门•赫德

为我们呈现的《逃家小兔》,是一场有趣又充满

温情的爱心捉迷藏游戏。小兔子告诉妈妈:我要

离家出走了!其实小人儿是想用离家出走来证明

妈妈有多爱它。为了不让妈妈找到,小兔子还假

想自己变成了不容易被发现的各种物体,但不管

走到哪里,不管变成什么,总会被温柔的兔子妈

妈识破并宽容而充满母爱地等待着,保护着,守

望着。和孩子一起读到最后,你和孩子也可以延

续着书中的模式继续这场爱心的躲猫猫游戏。这

个爱心追逐的过程,其实也是孩子的想象力的开

发和锻炼的过程。试想,在游戏的同时,母子双

方既收获了亲情的感动、又体验到了游戏的趣味

和快乐,同时还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这样一举

三得的好事,何乐而为不为呢?

2.勾勒孩子眼中的妈妈形象

《我妈妈》是英国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

佳作之一,书中简介的文字、精心设计的排比句

式,配上色彩鲜艳的画面,为我们描述了孩子心

目中的妈妈形象。开头孩子就宣布:“这是我妈

妈,她真的很棒!”接着我们看到了身为魔术

师、厨师、大力士、园艺师、电影明星等等不同

形象的妈妈,而且孩子眼中的妈妈无所不能。其

实,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妈妈形象。那么,

等我们合上书本,你也可以让孩子描述一下自己

心目中的妈妈形象,还可以拿出纸和笔,让孩子

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妈妈的样子。作为故事会中最

受小朋友欢迎的妈妈主题绘本,也是亲子阅读中

首选的读本。因为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

轻松幽默的氛围和背景,在此铺垫上,你可以与

孩子一起尽情表达“妈妈爱我”和“我爱妈妈”

的深厚情感,从而完成一次圆满而幸福的亲子感

情交流。

还有一本类似的妈妈主题绘本,来自美国黛

安娜•古德的《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作者用优

雅端庄的画面为我们描述了母子走散后孩子寻找

母亲的过程。而这个寻母的过程,其实也是孩子

心中对母亲形象的认知过程。对于孩子来说,自

己的母亲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美、最好、最聪

明、最能干的母亲。书中的姐弟俩也是如此,在

警察的带领下,他们在不断地否定和确认的同

时,更清晰地描绘出了自己的妈妈的完美形象。

而有趣的是,书中藏有许多玄机,等待着细心

Page 61: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的读者去发现。如果你和孩子足够细心,你们会

发现,孩子在不停地寻找母亲,而他们的母亲同

时也在不停地焦急地寻找他们,作者设计这些细

节,既带给我们阅读的趣味,又给我们暗示了母

亲对孩子的牵挂和爱。当然,最终母子相逢的场

面使我们常常地舒了口气。

与安东尼•布朗不同的是,黛安娜•古德向我

们展现孩子心中的妈妈形象时,不是平铺直叙,

而是提前为我们设置了特定的场合和背景,在故

事中不断展开、不断丰富、不断清晰了母亲的形

象。读到最后的大圆满结局时,相信你和孩子也

会如同书中的母子一样,来一个深深的拥抱。对

于孩子来说,这个寻母的过程,其实也是体验、

回味母爱的过程。也许,接下来,你会提出问

题,假如有一天我们母子走散了,你该怎么去找

妈妈?同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即使走丢了也不要

着急,要相信妈妈也如同书中的妈妈一样,焦急

地寻找你呢!亲子阅读的收获,不但是亲子感情

的巩固和升华,还有面对实际问题的演练的实用

性作用呢!

3.借助生日表达对妈妈的爱

继《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一举成功之后,黛

安娜•古德又为我们推出了画风类似的《妈妈的

礼物》。当然,故事的主角还是这姐弟俩,给读

者一种老朋友的亲切感。妈妈生日前夕,姐弟俩

一起去为妈妈选礼物。一路走来,看到了不同的

备选礼物,但每次都被挑剔的姐弟俩否定了。因

为在姐弟俩的心目中,世上最美的妈妈应该配上

世上最美的礼物,可每件待选的礼物都能被俩人

找到一些瑕疵。作者借助选礼物的过程,为我们

展现的仍旧是上本书中涉及的孩子心中的完美妈

妈的心理。令人欣慰的是,最后姐弟俩终于选定

了一件这个世上最完美的礼物送给妈妈——姐弟

俩合作了一副妈妈的画像,画中的妈妈拥有了他

们一路上备选的每一件礼物。对于妈妈来说,对

于世上所有的妈妈来说,这才是孩子送给妈妈的

最好的、最美的、最令人感动的礼物呢!

读罢本书,也许你旁边的小不点儿,也开始

在心里默默筹划:等我的妈妈过生日了,我该送

给妈妈什么最好的礼物呢?让孩子学会表达感

情,让孩子懂得感恩,这应该是很多妈妈都求之

不得的好事的吧?

4.给孩子负面情绪的发泄寻找出口

猛一从书名来看,日本酒井驹子的《我讨厌

妈妈》给人的感觉似乎比较特别。其实,对于

孩子来说,爱妈妈的同时,也时常会生出“讨厌

妈妈”的情绪来。就如同书中的这只小兔子,对

妈妈不满意的原因很多:没帮他洗袜子、乱发

脾气、不准他看动画片、星期天赖床不起让他饿

肚子……最令小兔子不满的是,妈妈不愿和他

结婚!小兔子气得离家出走的心都有了,但终究

还是离不开妈妈的爱。从这个小兔子身上,也许

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个妈妈都会露

出会心的微笑。而在微笑的同时,我们也该好好

想想,孩子的牢骚有些也是不无道理的。于是,

最令人高兴的反应应该是,妈妈从这本书中找到

自己与兔妈妈犯的同样问题并决心改正,而孩子

则从中找到自己也会抱怨的事情,抱怨的同时也

是负面情绪发泄的机会。对于孩子来说,负面情

绪是很正常的,关键的问题是要有一定的发泄出

口得以释放。可以想象,亲子阅读后的母子俩,

在反思和发泄之后,收获的则是亲子感情越发深

厚。同时,母子俩还可以分别就“我讨厌……”

为主题相互指正,相互交流,从而使亲子关系更

加融洽、和谐。

5.单亲家庭中的母女情深

对于特殊的单亲家庭主题,图画书中也有一

定的涉及。乌伊拉•毕•威廉斯荣获美国凯迪克童

书大奖的《妈妈的红沙发》,则是该题材中一本

文图并茂的温馨佳作。单亲家庭的小女孩,又遭

遇了火灾的变故。但外婆说:“幸好我们还年

轻,可以从头开始。”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

于是外婆、妈妈和孩子三代人开始了努力攒钱重

建家园的过程。红沙发成为作者表达这种积极

人生态度、体现母爱情深的一种媒介。懂事的小

女孩、辛劳的妈妈、乐观的外婆,都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而温馨的印象。书中的一字一句,一图一

画,都为我们细腻地传达出了这个特殊家庭令人

感动的特质和精神。当然,作为单亲题材的图画

书,妈妈们在选择作为亲子共读读物的时候,一

定要经过慎重考虑。其实,对孩子来说,尽早地

认识到人生百态并非坏事,而且这本书虽然描述

的是单亲家庭,但其中所传达确是乐观向上、感

人肺腑、令人深思的旋律。所以,国外的大奖作

品,作为亲子共读的推荐,也是理所当然的。

除此之外,有关此题材的图画书还有很多,

比如,《我永远爱你》、《抱抱》《背背背背》

《妈妈心妈妈树》《小蝌蚪找妈妈》《妈妈想你

啦》《妈妈你好吗?》《驴小弟变石头》等等,

期待我们的更多涉入和分享。

Page 62: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有趣的亲子阅读法小女呵呵转眼已经两岁多了,从小培养的阅

读习惯让我们少了许多麻烦,别的小朋友出门带

的是玩具,而我们家书成了标配。从歪歪兔行为

系列中获得的好习惯,从婴儿画报中学会了说谢

谢,在阅读小熊系列中爱上了刷牙,潜移默化比

起棍棒相加来得轻松不少,也充满着乐趣。而我

们也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收获着和她的亲密感。或

许你在人生的舞台上卖力的演出而乏人喝彩,但

在亲子阅读的这个舞台上,每一次用心的表演都

会有一个忠实的观众,让你收获一份窝心的成就

感。下面我就介绍下我和呵呵之间几种有趣的亲

子阅读法。

1.幻想阅读法许多育儿书

和 专 家 都 提 倡

阅读要从零岁开

始,作为曾经热

爱阅读的一员也

早早做好准备,

从朋友们推荐的

书里选择了真果

果 的 挂 图 书 作

为小女的第一本

书,大概在她两三个月的时候,我手拿着挂图书

和她一起“阅读”,这个阶段她虽然表情不丰

富,但从眼神中可依稀可以透露些沟通的欲望,

我则尽力对画面中的场景进行渲染,可谓是手舞

足蹈,比如说一张仅有黑白圈圈的画面,可以有

吹泡泡、放大等多种表述。虽然说早期的沟通

中,大概源于挂图书有绚丽的色彩、夸张的图画

吸引,亦或是阅读者绘声绘色的讲解,或许只能

把书作为一个吸引孩子注意的工具,但我笃信这

一点点的积累终究可以演变成最终孩子的兴趣之

源,潜移默化的力量大致如此。

2.过家家阅读法五六个月的时候我为她准备了一本挂图书,

里面内容丰富,有和实物大体一致的物品展示,

也有一些诗词、儿歌,开始呵呵只是喜欢我们一

页页翻过,对内容完全没有概念,在多次往复

中,有些页面的内容让她产生了兴趣,有一次我

们尝试把实物这一页的东西象征性地放进嘴里,

并配合津津有味咀嚼的神情,第二天她也开始了

几乎相同的动作,并会拿了之后放进我们嘴里,

也渐渐能将一些物品和实物等同起来认识,当然

我们也适时给予了鼓励,以增强她的信心。对于

这些和实物接近的物品,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

中,可以融入一起吃、一起玩等过家家的形式,

一方面孩子很受用,一方面无形中也让她体会分

享的乐趣。

3.离开凳子阅读法一周岁左右的时候女儿学会了走路,活动的

范围也越来越大,被我们设置的活动风险等级也

越来越高,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她一个安全的范

围,探索的空间,还有可以安静下来做的事,这

个阶段培养行为习惯显得尤其重要,在一次幼儿

园小朋友组织的义卖中,我为她购买了一套歪歪

兔系列图书,因为是翻翻书,开始的时候的可以

进一步翻开的页面设置也成了她探索的内容之

一,撕扯后的结果是将书先收起来,像这样需要

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书籍,需要配合孩子的月份

来进行,但是每个孩子的进展又有所区别,当第

一次尝试失败后,可以暂缓推进。这个系列的书

大概是在一两个月后被她接受,阅读这类类似于

绘本的图书,我的方法是不要局限于画面的内容

和文字说明,比如《这样不可以这本书》说的是

一些生活中的危险元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往

往会结合实例,让呵呵看到实物,或者是实际的

场景模拟,让她感受其中的危险。

4.安静阅读法等到一岁两三个月的时候,我给呵呵选择了

插上翅膀的亲子阅读(两则)郑 欣

挂图书

Page 63: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一些有故事情节的书籍。例如《咿呀学语小童

话》和《婴儿画报》。自我感觉《咿呀学语小童

话》的画面制作不算太精良,例如把虎和猫画的

差不多,动画人物的特征不明显等等,习惯篇是

最好的一本,也是她最喜欢的,其中每个故事都

已经能够根据画面理解其中内容,其他的故事要

么情景太复杂,要么故事结构不太适合这个年龄

的孩子,只能作为备选书目之一。《婴儿画报》

是随机买的一些过刊,内容上部分适合这个年龄

的孩子,基本可以和呵呵一起阅读两到三本。这

样的书籍很适合在饭前、睡前这些需要让宝宝安

静下来的时候来阅读,可以选择将孩子抱在怀

里,或者是准备一个高度适合的椅子、桌子来阅

读,周围环境不要太嘈杂。女儿是个好动的孩

子,但是这个时候她就会很容易在阅读中安静下

来。

当然我与女儿的阅读过程也是饱受争议和打

击的,从我买回第一本书开始,勤俭的婆婆觉得

与那么小的孩子一起“阅读”无异于对牛弹琴,

后来女儿进入一个喜欢撕书的阶段,有些“不太

结实”的书被她一一解体,如今对于书中的一些

新鲜的领域她依旧是会采用破坏性的方式,但是

提早让孩子接受阅读依旧是我不后悔的选择,最

近我正打算为她下一阶段的阅读进行尝试,不仅

局限于知识的学习和习惯的培养,更需要是给予

一定的想象空间,准备购入一些国外的绘本,记

得曾经听朋友说过,她说看过的最美场景是一个

小朋友坐在一堆绘本中间,相信小女也会有那个

幸福的时刻。

温馨的绘本阅读时光看着家里成山的绘本,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

的童年有绘本,那该是另一番景象,想象可以再

天马行空一些,世界可以更五色斑斓一些,如今

的电视、网络里过早出现的成人化语言冲淡了幼

儿时期的天真,一副少年老成的架势,尚不知童

言无忌才是最原生态的追求。

每天家中温馨的时光莫过于从书桌上拿下一

堆绘本,和女儿围坐桌前,或是轻声细语讲述和

睦的家庭故事,或是声情并茂描绘两只山羊对彼

此的执著,亦或是一些略显晦涩蕴含着大爱的故

事。记得有一次讲起袋鼠妈妈小羊羔的故事,讲

到一半女儿突然眼含泪花追问小羊羔的妈妈去哪

了,不要袋鼠成为小羊羔的妈妈,我一时语塞,

但也不着急拦截她狂飙的泪水,虽然她的思维还

不及理解这个母爱的故事,但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足以让讲授故事的我动容,爱与被爱有时候就是

如此执着于一个方向,不需要理由,只是天性使

然,我也仅仅是用自己的方式稍加解释,不急于

让她接受这个难懂的大爱。

最近看热播的亲子互动实录《爸爸去哪

儿》,五个小家伙与父亲的沟通以及他们之间纯

真友情渐入佳境。记得一次自驾游过程中,几个

与女儿年纪相仿的孩童平稳地度过共处的三天,

期间没有争吵,彼此的玩具还共同分享,和睦的

场景让大人们感慨孩童的世界早已打破旧时的印

象,他们友爱和善,懂得分享,这些很多都不止

源于家人和老师的说教,也来源于绘本中一个个

故事的潜移默化。孩时书籍贫瘠的日子里,常常

仅有一千零一夜为伴,如今他们却有着更多的选

择,例如备受孩子推崇的《14只老鼠》,在一次

次的家庭活动中,14只性格迥异的老鼠分工协

作,有一点点任性和调皮,但绘本的作者没有过

分的苛责,尽情地让他们的性情在自然中流露,

孩子们也在一次次观察中通过行为即可判断是那

只老鼠,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暖暖心

绘本系列,我一共买入四辑,同样的人物和场景

往往发生不一样的故事,故事不长,但解决问题

的办法和错误决定付出的代价让孩子们乐得其

中,不是每次决定和行为都是可以得出正确的结

果,失败了接受结果,拍拍尘土依旧可以灿烂地

迎着清晨的一缕阳光向前探索,让一同阅读的我

也受益匪浅。

绘本的世界每个人

有不同的选择,如今我

和女儿的阅读经历正从

亲子阅读的角度慢慢向

独立阅读迈进,有时候

她会一个人将绘本如火

车厢一般一字排开,一

本本翻阅,并念念有

词,有时候我会请求她

讲与我听,虽然故事情

节无法完整,更不用说

语气场景描述,我在阅

读中扮演的表演“戏份”也大大缩水,但总希望

这有一天她可以如我儿时一般常常将身边的故事

和书中的美好与周围的同学、朋友分享,那将是

另一段让人憧憬的新旅程。

呵呵和书在一起

Page 64: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0

童年的“小人书”

孙永庆

与连环画亲密接触是在小学三四年级吧,我从

当教师的姨夫那里得到一本连环画报,名字我忘了,

在奶奶家里看了一下午,竟忘了上学,这是我第一次

逃学。画报里有好多连环画故事,其他的没留下记

忆,只记得祥林嫂的孩子阿毛被狼叼走了,他怎么能

被狼叼走了呢?这个问题在我的小脑袋里转了好几

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大后才知道故事的名字叫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图书馆可能会存有

这本画报,若有机会真想重温一下当时的感觉。这

是我与连环画结缘的开始。

60后、70后的童年生活,值得回忆的事不少,印

泥模、打瓦、滚铁环、抽陀螺等等,精神方面的回

忆就少得可怜,唯一感到满足并特别痴迷的,就是看

连环画,我们称连环画为“小人书”。得到“小人

书”是件很难的事,有时攒够了钱才能到供销社买

一两本,虽然就几角钱,也需要攒好长时间,有时就

用别的物品同小朋友交换。有一个小伙伴,他父亲

在城里工作,每次回来都给他买好多连环画,而他喜

欢攒泥模,我便捡一些破铜烂铁,等到走街串巷的货

郎来了,换一些泥模,再用泥模换书,慢慢地我也攒

了一摞连环画。有时货郎手里也有书可以换,我看

到一本连环画,只记得是船橹的故事,主角是一帮孩

子,好像还有敌特什么的,我让货郎等等我,回家找

了一圈没找到东西,这可咋办?看到窗台上搁着一双

半新不旧的鞋,我就拿起鞋在窗台上磨,货郎不要新

东西,怕小孩子从家里偷,我看到鞋底被磨出两个大

洞,赶忙去换回了连环画。后来父亲好几次问我鞋

子的事,我都没敢承认。

要买更多的连环画,就要找到攒钱的门路,当时

县土产公司收购晒干的芦草,用它干什么不清楚,反

正我攒上半年的芦草,能

卖几块钱,就能到供销社

买好多本画书。于是,那

几年一到春天我就割草,

然后晒干攒起来,秋后拿到

土产公司卖了买书,等到我上高中时,已攒了一小纸

箱。上高中后就很少回家了,有次回去又想翻翻连

环画,没有找到那个纸箱子,母亲说用纸箱子换针线

了。母亲不识字,把连环画当成了废纸。随着年龄

的增长,女儿也到了看“小人书”的年龄,为了让我

的记忆有所寄托,也为了培养女儿的读书兴趣,又买

了一些连环画,可惜尽是些大路货,没有好的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我和女儿一起买的《聊斋志

异》。关于《聊斋志异》的连环画,有多家出版社

出版过,我也曾见到过好几个版本,但都没有买。和

女儿游览蒲松龄故居时,旅游纪念品商店里卖《聊

斋志异》连环画丛书,我对这套连环画早有了解,是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在报刊上读过对该套书的

介绍,并且特别提到《西湖公主》的绘画者孙雨田,

他在蒲松龄的家乡工作生活,研究《聊斋志异》多

年,潜心创作《聊斋》系列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

件。从柜台上拿起《西湖公主》,果不其然,封面画

惟妙惟肖,西湖公主栩栩如生,女儿也喜欢这套连环

画,就买了一套。

连环画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我现在看到,依然感

到亲切,它使我们童年的冬夜不再寒冷,夏天不再酷

暑难熬,我们对连环画的迷恋程度,现在的孩子是难

以理解的。他们有电视,有网络,有变形金刚,还有

喜羊羊灰太狼,连环画很少进入他们的视野,这是时

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悲哀,真是难以言说!

Page 65: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当下,开展儿童阅读的项目愈来愈多,如有

政府倡导、主持推动的一些项目外(南方分级阅

读),有高校(北师大儿童阅读推广计划)推动

一些儿童阅读项目。除此之外,更需要人们关注

的是民间公益组织在儿童阅读领域的行动,如深

圳的三叶草、天图教育基金会,北京的快乐小陶

子、立人图书馆,上海的微笑图书室,厦门的担

当者行动,广州的满天星公益以及其他默默无闻

的阅读推广行动者。

若用生物学的角度去看儿童阅读公益项目,

它应当是一个功能完整的、和谐共生的“生态

圈”。这个“生态圈”不同于工厂的产品流水

线模式那种完全程式化的、冷冰冰的生产“工

序”,而是在每一个互联中都包含着关爱和尊

重。在该“生态圈”中,图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基础元素。若无图书,这个“生态圈”将难以为

继。在陆生自然环境中,土壤是孕育生命(植物

及动物)的基床。而图书,正如土壤一样,其中

包含着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

等各种促发或辅助生命成长的元素。在生命成长

的过程中,土壤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于人而言,

书籍并非是物质生活必需品,但确是一个人精神

成长的必需品。有良好阅读及思考习惯的人,他

的思维是灵活的,他的眼睛是能保持水灵的。

既然书籍如此重要,我们应该为孩子选择什

么样的图书呢?

不少机构和个人在热情地推荐儿童读物。而

在推荐图书时,大家各自心里应该都有一杆秤;

但一般说来,我们不必期待过多能够“拿在手上

的标尺”。许多专业的儿童读物研究者之所以能

准确地选出优秀的书目,主要是因为嵌入内心

的自觉的判断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

程——只有经过长久的沉淀,才能养成专业的职

业素养和直觉力,才能具备“庖丁解牛”的能

力。如何才能练就这样的能力?从大的方面讲,

首先要做到理解儿童,包括其身体、心理、精神

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第二要理解当下的环境。每

个时代的人们都担负着一定的使命,比如当下许

多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业已危及到人类

自身的生存,因此在儿童阅读中,我们应传递这

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似乎这还是从“有用”

的角度去做的,但这是人类应该具有的一种节制

力和责任感。此外,还需要具备审美及辨别常识

的能力。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决定了他选择的文学

艺术类作品的质量和水准;而常识水平则决定了

他是否能甄别出优秀的科普读物。

对于一般的大众而言,这些内化为“直觉

力”的标准并不具备简单的“实操性”。法国著

名文史学家保罗•亚哲尔在其著作《书•成人•儿

童》中提出了以下适合儿童阅读的好书的标准,

(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标准“大而虚”,但是

这些又的确是“好书”的要义所在):

(1)忠实于艺术的书。即诉之于“直

观”,而得以培养儿童观察力的书。是孩子们读

了也会觉得它具有质朴之美的书。

(2)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

书。这种书可以保护儿童,守住想象世界的幸

福,避开现实法则的束缚。比如童话、语言、神

话传说、科幻小说等。

(3)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

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包括动物的生命、

植物的生命、森罗万象的生命。比如一些自然科

学生命科学方面的书。

(4)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

的书。保罗认为,知性和理性的锻炼,并不是可

以立即产生利益的,也不是能在实际生活中发生

作用的。好的书应该不以立即的效果为目的,而

且决不可把它当做目的。所以,可以让孩子看看

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方面的书。

(5)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

性——人类心情的书。它们能促进孩子们旺盛的

成长力,使他们的精神圆熟,绽开睿智的花朵。

浅谈图书:儿童阅读公益项目的核心元素时少波

Page 66: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比如一些传统美德故事,名人佳话,历史小说,

英雄事迹等等。

(6)含有高尚道德的书。这种道德是永远

不变的真理,能让人类的心灵活泼、激奋起来,

愿奔向真理的道德。

保罗从以上六个方面提出了“好的儿童读

物”的标准。“好书”要忠于艺术,这是很高的

标准。艺术,是一个人精神成长必不可少的、令

人保持美好追求的精神营养。经典的文学、漫画

等(如《草房子》《丁丁历险记》)就能起到如

此作用。与之相对的是通俗文学及一般的漫画作

品(如幽默笑话等),这些可以提供给儿童阅

读,但要千万审慎,并要注意限制。从广义的角

度看阅读,影视动画亦可看做阅读的形式。我

们可以看到已有报道中一些影视(动画片)对

儿童的影响,如今年4月6日,连云港9岁男童模

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烤全羊”的情

节,将同村5岁、8岁两名小伙伴,绑在树上点火

烧成重伤。另外,也有报道称一些孩子模仿奥特

曼等动画形象,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

同理,对于纸质的图书阅读,同样需要注意

这些方面。如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火了之

后,也出现了漫画版的《喜》。作为有判断能力

的成人,当审慎选择。另外,我们也须特别注意

近年来面向儿童的“恐怖”作品。为什么恐怖作

品如此“受宠”呢? “恐怖往往与怪诞有关,

以其强烈的冲击力影响人的神经,产生震撼、怪

异、诡谲、惊悚的阅读效果”①;加之儿童天生具

有好奇心理,且不具备有效的自控力,这类作品

很容易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但是,“对某作品

有阅读兴趣”不可等同于该作品是“优秀且适合

的”。成人与儿童的阅读心理具有很大的差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王

泉根曾撰文分析二者不同的阅读心理及其产生的

后果:

成年读者是在一种“明知是假”的阅读状态

下进入的,一旦从作品中脱离出来,也就完成了

“明知是假,姑且当真”的阅读所带来的精神刺

激,重回太阳当空的现实。但少年儿童的阅读心

理则完全是另一种状态。他们的阅读具有“同一

性”与“同化性”,即以一种完全“信以为真”

的阅读期待与接受心理进入文学作品,并进而与

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主客不分,与其同一,

以己身同化于艺术形象、代替艺术形象。所以少

年儿童的阅读是一种较彻底的情感投入与生命体

验,年纪越小越是如此,他们会为作品人物的有

趣遭遇哈哈大笑,也会因作品人物的不幸命运而

难过落泪。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图书本身的品质对儿

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大人作为阅读的引导者,在

通俗作品的选择上更要擦亮眼睛。如此,并不是

说儿童不能接触那些“丑的”、不好的作品,而

是在儿童具有了独立判断能力时,才可去接触这

些作品。

至于启发儿童知识、道德引导等方面,也是

选择儿童读物的参考维度——这里强调的是保罗

的第三条标准:(好书是)“能把人类高贵的感

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

包括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森罗万象的生

命。比如一些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方面的书。”由

此,“好书”是能够引导儿童尊重生命的——

这是很大一部分“好书”的使命所在。但是,

现代文明突飞猛进的步伐已经让愈来愈多的儿童

远离了大自然。许多城市的孩子只能长久地困在

“水泥森林”中,尽管外表光鲜绚烂,但却难以

经常闻到原始的自然的空气,每天看到的尽是来

来往往的车辆、超级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抑或

是光影迷离的电子产品。作家三毛在其《塑料儿

童》中把常常沉浸在电视中的孩子比作“塑料儿

童”,是十分贴切的。文中写道:“城里长大的

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来,是已经失去了大自

然天赋给人的灵性。”

儿童,本应该是最接近大自然的一类生命

体。可是,现代化的潮流却裹挟着这些儿童进

入了人工技术的世界。许多人在一点一点地抛

弃其与大自然之间天然的联系——人作为大自

然中的一员,是有义务去捍卫自然的“美”的;

而儿童,从有意识起,同样拥有这个严肃的使

命。因此,在优秀儿童读物中,应该有一部分是

担负着儿童与自然的桥梁作用的;尤其是对于城

市儿童而言,这类作品的意义更加突出。《寂静

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森也说:“那些感受

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

生。”

写到这里,不少读者一定还是很着急,想得

到一些更“有用”的方法工具。我想,我谨慎的

提出一些选书的小技巧吧。即是小技巧,它终不

能大“胜”,仅作为参考。

Page 67: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对于初级童书读者而言,可以去看其他人

(包括业内人士如编辑、儿童读物作者、教师

等)推荐书目的交集。大部分人都推荐某一本

书,说明这本书值得阅读的可能性就比较高。这

方法大概可以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于有

一年及以上(指成人后)的童书阅读经历的人,

你可以根据以下信息去判别:

1. 看出版社:选择专业出版社。此处指在

儿童读物出版界比较专业的出版社。毋庸置疑,

拥有专业的儿童读物编辑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因

素。

2. 看作者:一般来说,某个作者的成名作

是比较优秀的作品。当然,这不代表其后续没有

好的作品。

3. 看形式:拼音类的读物,适合小学低年

级学生。图画书,要看图文印刷的是否清晰。装

帧是否牢固、美观精致。

4. 看版权页:初版信息是否完整。一般正

规图书都有完整的图书信息,如作者、译者、出

版社、出版日期、ISBN、中图分类号等。

5. 看内容,这是最难的一步。你要去判断

某本书内容是否合适,需要从很多角度去评定。

如,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有知识性错误;如果书

是幽默的,那这幽默是否是高雅的幽默;如果是

娱乐的,那么它是否包含了丑陋的东西(如暴

力、粗俗等);如果是教育类的,那么它是否能

引导读者独立思考,而非灌输某种价值观;如果

是为乡村孩子准备,那它是否贴近乡村孩子的生

活环境,等等。

我们谈儿童阅读公益项目中的图书,必须特

别注意一点,即这些图书是美的,是善的,也是

真的。你可以为孩子们提供适量娱乐性质的图

书,以使孩子的情绪的放松或纾解;但是,该类

项目的“公益性”要求这些书整体上是融和了人

类情感中真善美的生命追求的。唯有如此,人类

才能在大自然中更加自信、健康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①②王泉根:为了孩子,请慎出恐怖图书

h t t p : / / b l o g . s i n a . c o m . c n / s /

blog_8805dfad0100ym0z.html

《乱时候,穷时候》姜淑梅/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这是六十岁才开始识字、摆脱文盲身份,七十岁开始学习写作的传奇老奶奶

姜淑梅讲下的人生故事。文字浅白,轻似流水,节奏感尤强,对话生动,场景有

强烈的视觉感。“好文字,好故事。”

全书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家里人》三部分,讲述了作者亲身与闻的

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文章带有浓烈的乡土气

息,是普通老百姓亲书写的乱穷中国史。作家王小妮作序,说这是“一本纯正的

‘听老人讲故事’的书。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

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现在让我们安静下来,翻开书页,听听姜

淑梅老人的故事。” (林英)

·新书推介榜·

Page 68: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临顿书香

——明代苏州的私家藏书(五)李 军

明末私家藏书

万历后期开始,与明朝政治腐朽形成鲜明对

比,经济的繁荣,市井文化的发达,文学、艺术

都有杰出的成就。随着明清易代,战事蜂起,政

局动荡,这一切都对藏书家的命运有着深刻地影

响。不过,正是在这个过渡时期里,书籍收藏

作为重要的文化内容,与法书名画、碑帖鼎彝一

样,被士大夫所重视,版本目录作为专门之学,

和书画古器鉴定相分离,为清代朴学的发展,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出现了对清代藏书史、

出版史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们就是以钱谦益和毛

晋及其他们的族人与子孙为代表的虞山一派。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

晚号蒙叟。他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的进士,

官至礼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因遭温体仁

诬陷,被革职并逮捕入狱,释放后返乡。明朝灭

亡,钱谦益又应福王征召,出任礼部尚书。次

年(1645),多铎率领清军攻破南京,柳如是

曾劝他一起殉国,但钱谦益不愿意赴死。冒着

大雨,出城迎降,因此有功于清朝,被授予礼

部右侍郎,并充修《明史》副总裁。顺治四年

(1647),因受到江阴黄毓祺、姚志卓反清案牵

连而下狱,经过柳如是的多方营救,于次年获

释,对此钱谦益深有感触,当时有“恸哭临江无

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之句。他身事两朝,作

为贰臣被后人所诟病。六十岁时,他与柳如是结

缘,由于陈寅恪先生所作的《柳如是别传》而为

人所熟知。他的藏书事迹,与他的政治生涯一

样,给人以无比惨痛的教训。前文说过,王世贞

用庄园换来的宋刻本两《汉书》曾一度归钱谦益

所有。这只是比较著名的一部书,钱氏藏书的规

模远远超过前人,主要是他接手了苏州刘凤、钱

榖、杨仪、赵用贤等大宗藏书,所以在短期内得

以迅速崛起,成为明末清初的大藏书家。而他对

善本书的痴迷与追逐,表现在多方物色收购,与

南京千顷堂主人黄氏、嘉兴静惕堂主人曹氏、吴

县悬磬室钱氏、江阴得月楼李氏以及同乡的冯复

京、赵琦美、毛晋等均有借阅、借钞之事,不过

他自己所藏的善本,别人要借却百般推脱,秘不

示人。

崇祯十六、七年间(1643—1644),钱谦益

在常熟北旱门内的半野堂里建成绛云楼,将平

生所搜集的古书善本,分门别类,储藏其中,

一共用了七十三个大书柜,据钱遵王说藏书约

三千九百余部。楼前有一石,名唤沁雪,由赵孟

頫题字。绛云楼落成后,尤其是钱谦益出狱之

后,他在楼上整理明代文献,准备编写明史。但

在顺治七年(1650)庚寅十月初一日夜间,半野

堂失火,殃及绛云楼,所藏书籍也就被付之一

炬,悉数化为灰烬。据说当时钱谦益的小女儿和

奶娘在房中嬉戏玩耍,剪下来的蜡烛心掉到了纸

堆里,引发了大火。钱谦益痛心疾首,叹息道:

“甲申之乱,古今书史图籍一大劫。庚寅一火,

江左书史图籍一小劫也。”嘉兴藏书家曹溶听到

绛云楼焚毁的消息后,就说“牧翁好自矜啬,傲

他氏以所不及,片楮不肯借出,尽存单行之本,

烬后不复见于人间,余深以为戒”。在藏书流通

与传承方面,钱谦益的吝啬无疑让他成了反面教

材。经此一役,钱谦益对于藏书心灰意冷,将剩

下的善本都送给了族曾孙钱遵王。钱遵王也是清

初著名的藏书家,其所著《读书敏求记》是版本

目录学史上的名著之一。不过,也是钱遵王,在

钱谦益去世后,为了谋夺家产,纠合族人,逼死

了钱谦益的红颜知己柳如是。钱氏的藏书虽然经

过绛云楼火灾后,大部分被烧毁,但《绛云楼书

目》却幸运地保留了下来,但和赵氏父子的书目

一样,仅仅记录了书名和册数,比较简单。到了

Page 69: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清康熙年间,陈景云据知见所及,给这个书目加

了小注,所以稍微详细。另外在钱谦益的《初学

集》、《有学集》中,保存了一些藏书题跋,为

我们了解钱氏藏书提供了线索。

毛晋(1599—1659),原名凤苞,字子晋,

号潜在,又号隐湖。他十九岁时,跟从舅舅魏冲

读书,魏氏与钱谦益是同学,还曾教过冯班。毛

晋后游钱谦益门下,在对待藏书的态度方面,没

受到钱谦益的负面影响,一生以流布古书为己

任,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清末著

名的文献学家叶德辉在他的名著《书林清话》

里,认为“明季藏书家,以常熟之毛晋汲古阁为

最著”。在《书林清话》里,毛晋一家共有七小

节,篇幅是最为可观。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陈瑚

(确庵)在《为毛潜在隐君乞言小传》中说“江

南藏书之富,自玉峰菉竹堂、娄东万卷堂后,近

屈指海虞,然庚寅十月,绛云不戒于火,而岿然

独存者,惟毛氏汲古阁”,可见同代、后世均对

汲古阁藏书推崇备至。毛晋比钱谦益小十七岁,

但早于钱氏五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钱谦益在

毛晋父亲去世时,曾为之作《毛君墓志铭》,毛

晋去世后,钱谦益又撰《隐湖毛氏墓志铭》,可

见钱氏与毛家两代人均有交谊。在藏书、刻书方

面,钱、毛两家也有交流,但就成就而言,钱不

及毛。

毛晋家住在常熟小东门(即迎春门)外七星

桥,其地近隐湖,即承昆湖(今称东湖),离钱

谦益的红豆山庄也不太远。父亲毛清(1568—

1624)虽无功名,却是乡中的绅士代表,家道殷

实。毛晋的外祖父缪希雍是名医,和“明末六君

子”之一杨涟是好友。万历三十六年(1608),

杨涟任常熟知县时,毛清由岳父推荐,相助杨涟

治政,毛清去世后,杨涟在京师作祭文寄到常

熟,两人关系亲密可见一斑。由于父祖及师友辈

的关系,加上富甲一方,乐善好施,毛晋与明末

清初的著名人物多有往来,如与钱谦益齐名、

“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号梅村),曾作

长诗《汲古阁歌》,其中有“比闻充栋虞山翁,

里中又有小毛公”的句子。好友王咸(1591—

1676)于崇祯十五年(1642)秋为毛晋画《汲古

阁图》,原画并不大,经过清代到民国三百年

间,由钱大昕、段玉裁、顾广圻、黄丕烈、瞿中

溶、徐渭仁、韩崇、李盛铎等三十六位学者、藏

书家题诗作跋,成为巨轴。虽然题跋、题诗出于

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之手,但都表达了对毛氏藏

书、刻书活动的景仰。

汲古阁这座建筑,正中是阁,用来藏书,三

间两层,按子丑寅卯到申酉戌亥编作十二架,以

四部分类藏经、史、子、集四库之书,以及释、

道两藏。阁后有楼房八间,楼上存放书版,楼下

及厢房等都是刻书的场所,阁外建有绿君亭、二

如亭等。毛氏刻书、抄书,版心有时就用“绿君

亭”作为名号。

毛氏收书,以重金求购,曾经在门上贴出广

告,称“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

每叶出二百。有以旧抄本至者,每叶出四十。

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门内主人出

一千二佰”,消息一出,江浙等地的书商纷纷

送书上门,小船齐集七星桥毛家。因此而有了

“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的谚语。

毛氏抄书,一是有些宋版书主人不愿出售,

就雇人影抄一本收藏;二是为了给家藏宋刻本留

一副本,以防万一;三是为了翻刻时,以此作为

底本。毛氏影抄本酷似原本,以致后世给它一个

专门的名字——毛抄。毛家和王世贞小酉馆一

样,有专职的典书人,较王氏更甚者,入毛氏家

门,见童仆都在抄书。在封建时代,奴仆识字者

很少,如此能握笔抄书,可见毛家不同于普通人

家。

毛氏刻书,

并非盲目进行,

而是有具体的计

划和安排。毛晋

在《重镌十三经

时期史缘起》中

说“每岁订正经

史各一部,寿之

枣梨”,他还打

算请专家十三人支持经部,十七人主持史部,这

种专业分工堪称精细。从天启七年(1627)开始

刻,到崇祯十三年(1640)刻完十三经,已经过《汲古阁图》

明代私藏毛抄

Page 70: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了十三年,资金发生短缺,于是毛晋卖了三百亩

田,到清顺治元年(1644)刻完十七史,前后也

正好十七年。此外还刻了《六十种曲》、《六十

家词》、《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津逮秘

书》、《乐府诗集》等大部头书,零零总总,先

后刻书六百余种,板片达十万余块。之所以能刻

这么多书,一方面是毛氏资金雄厚,另一方面是

毛氏刻书时,工价便宜,每百字大约二十文。虽

然后世有学者对汲古阁所刻书,不无訾议,但在

当时传播文化的功绩确实很大,不能因此而抹

灭。如清代朴学家所最重视的《说文解字》一

书,毛氏据宋小字本改大字付刻,曾先后六次修

版重印,其影响之巨大,有目共睹。

毛氏印书,专门从江西定制竹纸,用来印

书。厚、薄不同的两种纸,分别被称为毛边纸、

毛太纸。据李清《汲古阁观书记》说,毛氏刻书

多据宋本,所以毛氏刻本在当时行销全国,甚至

有云南官员托人从常熟毛家买书。

毛氏用印,书上除了毛晋父子的名章、“汲

古阁”、“汲古主人”、“开卷一乐”、“笔砚

精良人生一乐”等印记外,毛氏和王世贞一样,

经常使用区别藏书等级的“宋本”、“元本”及

“甲”印。此外,还有像钱榖一样用于告诫子孙

的长文大印,印文多达五十六字——“赵文敏公

书卷末云: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

志何如。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

禽犊。苟归他室,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无宁舍

旃”。

毛晋有五个儿子:毛襄、毛褒、毛袞、毛

表、毛扆,其中毛襄、毛袞死于毛晋之前,另

外三个儿子均能继承家风。毛褒字华伯,留存的

事迹相比较毛表、毛扆要少,常熟瞿氏铁琴铜剑

楼所藏的宋刻本《离骚集传》、《册府元龟》残

本、《唐书》、元刻本《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上都有毛褒的藏印。毛表(1638—1700),字

奏叔,号正庵,铁琴铜剑楼所藏宋本中,有六种

有毛表的藏印。他的长子毛绥万,是毛晋孙辈

中最著名的,据说他的前身是吴阊白椎庵文照禅

师,性耽吟咏,著有《鹤避茶烟集》一卷。毛扆

(1640—1713),字斧季,号省庵。是毛晋最小

的儿子,也是最像毛晋的人。毛氏五兄弟中,

他去世的最晚,汲古阁的刻书事业,由他接手经

营。他的岳父陆贻典,也是著名的藏书家。到了

毛扆晚年,家道中落,不得已将藏书出让。《汲

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就是当时售书用的清单,除

书名、册书、版本外,还标有价格。毛氏所刻书

版,如十七史归了席氏扫叶山房,一直到清中

期,还在刷印。

毛晋的孙辈除绥万外,还有毛绥福、毛文

光,两人均已生活在清康乾之间,有藏书而名不

甚著。毛晋另有一孙,与父、祖辈之爱书不同,

没有留下姓名,但焚版煮茶的故事却流传了下

来。据说此君喜好喝茶,自居风雅,买到了洞庭

山的碧螺春茶,又有虞山玉蟹泉水,就差没有与

之相配的柴火,转身看见家中版片架上有《四唐

人集》的木版,突发奇想,觉得用书版煮茶,味

道肯定更美,于是每天劈版烧茶,祖先的心血没

多久就化作青烟,令后人叹息不已。

另外,毛晋的两个女婿冯武、高培也好藏

书。冯武字窦伯,号简缘。他是冯知十之子,

冯舒、冯班的侄子,毛氏刻书,多经过他亲手校

订。陈瑚给他的赠诗中有“鹅群书帖双钩圣,牛

角巾箱万卷淫”的句子。高培也是常熟人,工于

楷法,善画芦雁,借钞毛氏善本,精好异常,令

人不忍触手。

余论

从元末到清初,苏州出现的藏书家,在江南

地区其数量无疑居于首位,这和当地的政治、经

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明代藏书史,

苏州的私家藏书无疑具有代表性。

首先,藏书家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如家族、

父子、夫妇、兄弟、翁婿、祖孙、外祖孙、姻

亲。苏州的世家大族素来重视教育,书籍的收

集、整理、传承,作为文化纽带,始终伴随着一

个家族的兴衰,这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如明

初的南园俞氏、笠泽虞氏、庐山陈氏,又如昆山

叶氏、相城王氏、常熟孙氏、长洲文氏、太仓王

氏、虞山钱氏、隐湖毛氏等,都是一两百年间,

藏书家辈出的家族。

其中,昆山叶氏,即陈瑚说的“玉峰菉竹

堂”。从明初叶春、叶盛、叶益父子,一直到

叶盛四世孙叶恭焕、六世孙叶国华,再到国华次

子叶奕苞,已经到清康熙年间,贯穿整个明代。

叶盛(1420—1474),字与中,号水东。叶春次

子。正统十年(1445)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

卒谥文庄。著有《水东日记》。叶盛为官数十

年,未曾一日不读书,晚年积书万卷,想建造一

座楼来藏书,但这一愿望生前未能实现。叶盛之

Page 71: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子叶晨,未中进士,卒于京师,书囊之外别无长

物。叶晨之子叶梦淇,正德中任衡阳知府,以俸

禄刻祖父的著作。叶氏的藏书楼菉竹堂,直到叶

盛的四世孙叶恭焕时才得以修成,并命弟子一人

典书。叶盛的六世孙叶国华(1584—1669),字

德荣,号白泉。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举

人,官至工部主事。去世时已是清康熙九年。他

重新修葺了菉竹堂,并搜集散失的藏书。叶国华

的儿子叶奕苞、叶豹文在清初也以藏书著称。

与沈周同乡的荻溪王氏,从元末明初的王智

(1350—1397)开始,其子王城、其孙王廷礼、

曾孙王锐、王锜、玄孙王涞(1459—1528),

一百余年间,五世均以藏书名。王智去世后,由

宋濂为撰墓志。王涞去世后,由文徵明为撰墓志

铭。都穆为王锜撰《万卷堂记》,叙述王氏藏书

的散而复聚。王氏以耕读传家,到在相城声望要

高于沈周一族。

常熟孙氏,与王氏相似,只是时间稍晚,

从正统间孙纪开始,经纪子艾(2代),艾子

舟、耒(3代),舟子浚、耒子七政(4代),

浚子楼、七政子林(5代),林子朝肃、朝让

(6代),朝肃子鲁、藩、孙楼的孙子孙胤伽

(7代),再到孙胤伽的孙子孙江,已经过两百

年,到清顺康之际。明正、嘉间的孙楼(1515—

1583)与李攀龙、王世贞以文学著名,他的博雅

堂、丌册庋藏书,已堪比太仓王氏万卷楼。

长洲文氏,从文徵

明(1470—1559)开

始,经过子文彭、文嘉

及侄文伯仁(2代)、

文彭子肇祉、元发(3

代),文肇祉子从龙、

文元发子震孟、震亨、

文嘉孙从简(4代),

已入清代。文徵明得享

高寿,著名当代,藏书

中宋元本数量,据清代藏目统计,超过四十种,

此外还有抄本和明刻本。不过文徵明不像唐寅那

样,在宋元版上随意涂抹,大多只加盖印章,

常用的印有“玉兰堂”、“梅溪精舍”、“停

云”、“停云馆”、“衡山”、“竹坞”、“惟

庚寅吾以降”及名章等。文嘉则有“肇锡余以嘉

名”印,与其父的“惟庚寅吾以降”可谓绝配。

从文氏一族用印可知,有不少善本都曾经几代

人手藏。另外,“停云”一印不止文徵明一人使

用,文彭、文嘉也用过,直至文从简仍自称“停

云主人”、“停云馆主”。

至于父子两代都是藏书家,前文已经列举了

很多,如沈周、沈云鸿,史鉴、史永鸿,俞宽

夫、俞弁,钱榖、钱允治,陆师道、陆卿子,赵

用贤、赵琦美,赵宧光、赵均,此外还有卢观、

卢熊,陆容、陆伸,王鏊与王延喆、王延陵、王

延素,王延喆、王有壬,徐缙、徐玄佐,杨舫、

杨仪,黄省曾、黄姬水,顾潜、顾梦川,冯复京

与冯舒、冯班、冯知十,许自昌、许元溥,金俊

明、金侃等。而兄弟有徐源、徐澄,黄鲁曾、黄

省曾,袁表、袁褧,顾瑮、顾璘,何钫、何錞,

谭应明、谭应征等。祖孙隔代遥想呼应的,如陈

璚、陈淳,王锡爵、王时敏,杨仪、莫是龙(外

祖与外孙)。

又有不少人存在姻亲关系,如沈周、史鉴,

唐寅、王宠,文从简、赵宧光,归庄、金俊明是

亲家。随之而来就是翁婿关系,沈周、史永鸿,

李应祯、祝允明,王鏊、徐缙,秦四麟、孙胤

伽,陆师道、赵宧光,文从简、赵均,归庄、金

侃,陆贻典、毛扆,毛晋与高培、冯武。

由于封建时代男女地位不平等,女藏书家极

少,有少数女性附于夫君之后,夫妻两人都可称

藏书家,后世传为美谈,如归有光与王夫人,赵

宧光与陆卿子,赵均与文俶,钱谦益与柳如是。

其次,苏州藏书家的收藏活动中,藏书与抄

书、刻书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与宋元版的日渐稀

少及明代书籍的出版总量相对不足有着重要的关

系。纵观明代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明初和中

期,宋元版善本的存世数量颇为可观。尤其是唐

寅、文徵明各家旧藏的宋元刻本,经过数百年

的散失,流传至今的尚有几十种,当时所存数量

肯定更多。唐寅在宋元版上,随意批校涂抹,

足见彼时对旧刻并不十分珍重。到了明后期,从

时间上看,去宋元两代又逾百年,旧刻传世日渐

稀少,书价因此发生变化,王世贞以庄易书,朱

大韶以美婢易书的故事,都直接反映出这一点。

宋元旧刻从此时起,开始成为诸家竞相追逐的目

标,这种情况在此后数百年间愈演愈烈。

早期的苏州藏书家,好抄书者如邢量、吴

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代表。前者家境贫寒,

无力广泛收购善本,故以借钞相济;后者官运亨

通,家境自然不差,但抄书作为古人读书之一

停云馆主手迹

Page 72: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法,在士大夫身上依然深受重视。吴宽丛书堂抄

本之所以被人所重视,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

是抄写得比较精整,纸、墨、书法均属上乘;一

是所据底本多宋元稀见之本,且校勘严谨,内

容、版本极具价值。这种抄书的风气,在苏州藏

书家群体中,并不孤立。有父子先后相承,都以

此闻名者,如和唐寅同时的俞宽夫、俞弁父子,

除以宋元本借人外,俞氏抄本也为后人所宝重。

文徵明的弟子钱榖及其子钱允治,也是明代后期

以抄书著称的,此外如杨舫、杨仪父子,金俊

明、金侃父子等,无不如是。

藏书活动中,通过传抄所获得的副本数量十

分有限,要想让孤本化身千百,广泛传播,翻刻

刷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虽然不无藏家因观念保

守,不肯将所藏善本轻易示人,但伴随着藏书活

动的发展,刊刻家藏孤本、善本,保存、传播

古代典籍,成为诸多藏书家的共识。藏、抄、刻

结合最紧密的要数明末清初的毛晋,而此前苏州

藏书家中,如王鏊之子王延喆所翻刻的黄善夫本

《史记》、沈与文野竹斋所刻《韩诗外传》、袁

褧嘉趣堂所刻《六家文选》、《世说新语》、顾

元庆所刻《顾氏文房小说》、吴元恭太素堂所刻

《尔雅注疏》、赵氏小宛堂所刻《玉台新咏》,

都被后代学者所推重。此外,值得注意者,如钱

榖并非豪富之家,抄书之余,也积极筹资刻书,

悬罄室曾经刻过朱长文《吴郡图经续集》三卷、

陆广微《吴地记》一卷,以及自编的《苏州三刺

史诗》三卷、《静观室三苏文选》十六卷等。这

主要是明代刻工工价相对便宜,更主要还是藏书

家本人以传布古代典籍为己任的精神在起作用。

回顾明代苏州地区的藏书,公私所藏无论是

数量还是质量,在江南地区,乃至全国而言,都

名列前茅,这与苏州这座城市延续了数千年的崇

文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明代苏州经济的发

展,文学、艺术的繁荣,都对文人的书斋生活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城市精神,在此后的数百

年间,依然不断地在被传递,进入清代以后,苏

州依然是私家藏书与版本学、目录学研究的中

心。时至今日,悠悠书香,犹如临顿之名千年不

替一样,仍在人们的生活中延续。

“影响我心智成长的n本书”征文启事

有没有那么一本书,影响了你的心智成长,甚至改变了你的生活?有没有那么一本书,曾经让你痴迷不已百读不厌,伴随你成长的点点滴滴?有没有那么一本书,即便陈旧发黄、书页卷边,仍让你感受到历久弥新的精神感召力?——是的,书林学海中一定会有那么几本书,曾经是你的智慧之友、“心灵鸡汤”,在你的个体

阅读史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会刊《今日阅读》将从2009年第3期起,大版面推出“影响我心智

成长的N本书”主题征文,现谨向各位专家、学人、书友邀约,请回忆并提出在你心理成长和精神养

成过程中的个人影响书目(所列书目请以12种以内为限,请尽量注明所荐书籍的出版社、出版年,就

自己与书的关系作简要回忆或评点),并在书目之后,附以您本人所撰个性化的“学术小传”三五百

字。来稿一经刊用,将按每篇150元给付稿酬。欢迎来稿,请电邮至:[email protected]。录用的文章除刊登在《今日阅读》杂志外,也将在中国图

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网站及苏州图书馆网站一并展示,如作者有异议,请在来稿中注明。

《今日阅读》编辑部

2013年12月

Page 73: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对于民国吴江名贤

陈去病先生(18 7 4—

1 9 3 3年),因时过境

迁,当今一代的读者大

都对其事迹不甚瞭如,

观感模糊起来了。其实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

纪初的清末民初时期,

正是陈去病和他的南社

文友们叱咤风云的时代,惟其如此,他才由一个

“老名士”(郑逸梅语),历经一个世纪的时光

隧道成为了“中华历史名人”。

陈去病是吴江同里镇人,祖上以经营榨油业

致富。阅读陈去病的诗作,其实首先要从理解他

的字号开始。他原名庆林,字佩忍,少有大志,

读《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中

霍去病(前140-前117年)“匈奴未灭,何以

家为”之壮语,易其名为“去病”。又读“胡马

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

行行》,思以反清革命,恢复汉家故国为平生志

业,便改字“巢南”。又仿清代文学家朱彝尊

(1629—1709年)自署“金风亭长”,《官场现

形记》作者李伯元(1867—1906年)自署“南亭

亭长”而自号“垂虹亭长”,凡此都有其言志涵

义。正如柳无非在《纪念父执陈去病先生》中所

说,“陈巢南先生是我父亲柳亚子的挚友,他们

同为清末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发起人,巢南先生

以西汉名将霍去病为名,我父亲以南宋大词人辛

弃疾为名,而去病与弃疾意义相同,我小时候就

觉得他们两人的名字很有趣,因而去病先生给我

以深刻的印象。”(见《陈去病诗注析》附录,

凤凰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陈去病在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

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

授。历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

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等社会公职。据郑逸梅

先生(1895—1992年)当年的记述,他侨居苏

州,致力于“保管古物”。在五十寿辰时,有

《浩歌堂诗钞》十卷问世。年适花甲,正待组织

举觞祝寿之会,并刊行其编著的《百尺楼丛书》

时,竟以讣告闻。因此,“文献松陵今已矣”,

成为柳亚子先生闻此噩耗后内心深处最为沉郁的

感慨,为此他在随后的挽联、挽诗中,两次用此

句表达了他的悲惋痛惜之情。

“饮可五六斤,著书高一二尺。行路七八

省,革命历四十年。”(胡寄尘挽陈去病联)可

谓陈去病一生事迹的写照。近年来,张夷作为陈

去病的外甥,于义于亲两不容辞地担负起了整

理、注释陈去病遗著的工作,成绩斐然。继六卷

本《陈去病集》之后,其《陈去病诗注析》又问

世了。

早在《陈去病集》的序言中,中央文史馆馆

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先生就

曾指出:

1909年,南社在虎丘开成立会,陈去病和

柳亚子相约“尊唐”,提倡“唐风”……我在

《陈去病全集》序中曾经提出,尽管陈去病“尊

唐”,但是,由于时代因素,他实际尊崇的明末

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张煌言等人。他的

诗,慷慨悲凉,多写“哭”,多写“泪”,但

是,这是为民族、为国家的大悲、大哀。陈去病

将他的住宅堂定名为“浩歌堂”,其诗集定名为

《浩歌堂诗抄》。这个“浩”字,确实准确地传

达陈去病其人特别是其诗的特点。人们评唐诗,

有“唐人气象”之说,读陈去病和南社主要作家

的诗,是不是也感到一种处于艰难竭蹶之中而奋

斗不止的革命党人的“浩然”气象呢?

《陈去病诗注析》,凡38万余字。张夷先生

“志士文豪合一生”:张夷《陈去病诗注析》读后

秋 禾

Page 74: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0

将诗中典故解释、主题阐发、内容赏析和文字解

读熔铸成千余字的随笔文章,甚便读者文化理解

和审美接受,对于弘扬陈去病的生平将发生积极

的作用。如其选入陈去病二十岁时《夏日闲居》

诗作本书开篇,认为诗言“志”,该诗以“清新

的笔调,平实的句子,并采用层层设悬、步步推

进的手法,抒发了他报国无门的忡忡忧心,是他

之后忠心报国的思想源头”,因此是全面理解全

书诗作的一把不可缺少的钥匙。而《唐庄》一

首:“字枯而意浑,句俗而境雅,不失为诗人的

力作,同时也是研究南社史的重要文献。”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张飙研究员在本书序

言中认为,《陈去病诗注析》能向读者展示陈去

病诗作在抒写爱国救民心事、反清复汉志节、凭

吊故人烈士之外,更为全面而丰富的,既文学而

又革命的人生,可谓诵诗知人之言。欣闻“浩歌

堂”、“百尺楼”所在的陈去病故居,即将在同

里镇三元河畔修复开放,这是盛世之好事。当我

们流连在这座门楣上额有“孝友旧业”四个大字

的民国老房子中时,最宜吟诵的,当是“十日沉

愁键户居,午曛闲却一床书……遥知知了声声

唤,悟彻炎凉此味虚”(《夏日闲居》)了。

2013年10月13日重阳节

《民国时期出版史料汇编》吴永贵/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上世纪五十年代,张静庐辑注的《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一套八卷本,因其

史料的原始珍贵,长期以来备受重视,至今依然被研究各学科史的学者广为征

引。这套新近出版的《民国时期出版史料汇编》绍接前贤,系统全面地辑收当

时出版业的各种史料。凡与出版史有关的图书、期刊、手册、纪念册、简章、章

程、报告书、通信录、一览表等文献类型,均在收罗之列。本书以文献为单元,

整本影印出版,与《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的单篇汇集形式,颇不相类,因而两

书所收史料,无有重复者。

本书收录的出版史文献近120种,分为七类:(一)出版机构史料;(二)出版概况及研究性著

作;(三)出版管理与出版法规;(四)书业公会史料;(五)印刷业及纸业史料;(六)出版类刊

物;(七)出版物目录。其中的绝大多数文献,为民国时期出版物;少量的清末史料因与民国出版业

有承继关系而收录,如1906年上海书业商会的刊物《图书月报》等。

本书史料较为稀见,多数是内部资料,并不公开发行,如商务印书馆的几种同人刊物《同德》

《编辑者》《商务印书馆通信录》,大东书局重要社史资料《大东书局十五周年纪念册》,开明书店

同人刊物《开明》《明社消息》,狂飙社出版部的史料《狂飙出版部》,上海书业商会的《上海书业

商会廿周纪念》,良友图书公司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预约样本》,中国著作人联合会整理的盗版书目

录《北平市查获各种被翻书籍一览表》等。有些虽正式出版,但后世不曾重印过,如杨寿清的《中国

出版界简史》等。

·新书推介榜·

Page 75: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双 桂 堂 随 笔 ( 二 ) : 一 轮 明 月

申 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

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

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熟悉的

歌声,让人想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电

影《一轮明月》中,面容清癯的弘一法师,填这

阕词时,朋友们还叫他———叔同。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成蹊,字叔

同,号惜霜,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法师的

一生,可以说半在俗世半出世。十九岁之前,他

生活在津门,虽习英文,却仍未弃八股,没有完

全挣脱所谓旧礼教的束缚。二十岁以后,移居上

海,游学东瀛,与友人结春柳社,扮演茶花女,

轰动一时。辛亥革命前夕,他回国任教,六七年

间,辗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最后于民国七

年(1918)在杭州虎跑寺落发皈依,法名演音,号

弘一。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在福建泉州不二

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世寿六十三岁。

法师十九岁之前,鲜与世事。二十岁之后,

浮沉浊世,遍尝爱恨离别之苦,凡二十年。最后

二十四年,脱离俗世,钻研佛法,身体力行,最

终成为一代律宗大师。不过,无论在家、出家,

其精神确是一以贯之,即身处浊世时,追求真善

美的脚步,在出世后,并未停止。

近日有幸获见法师早年手迹,乃光绪二十六

年(1900)庚子夏其在上海为嘉兴周炳城《朗圃吟

草》诗稿所作题词,为《全集》所失载,因摘录

如下:“苕上朗圃词兄,早岁风流,中年落拓。

春蚕吐恨,酒杯浇愁。鬓感蓬飞,词传侬懊。因

言见志,即物兴怀。绮思纷披,丽藻奇郁。句可

呈佛,心时杂仙。汇而成篇,共若干卷。琳琅耀

采,珠玉交辉。谨志俚辞,用申钦佩。庚子夏

五,当湖李成蹊识。”题词之中,看到“早岁分

流,中年落拓”,“句可呈佛,心时杂仙”四句

时,让人不由感叹豪华落尽见真谛,似与法师平

生经历相仿佛,难道真是因缘前定?

在《一轮明月》中,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薄

暮中的西湖,天水氤氲,四望无人,扁舟一叶,

濮存昕与徐若瑄各执一桨,徜徉于三潭映月间。

这是身在俗世的李叔同,与爱人雪子的缠绵缱

绻。另一个西湖的清晨,晓寒侵肤,烟岚未消,

两舟相对,隔着一沟湖水,濮存昕、徐若瑄分峙

舟头,一问一答,叔同成了弘一,爱成了慈悲,

这是他在送别前半生的感情,也在和俗世告别,

这一年法师三十九岁。

林子青的《弘一法师年谱》中,并没有出现

与夫人诚子(即电影中的雪子)作别的情景。反而

留着《一轮明月》里含情脉脉注视着李叔同的诗

妓李苹香,以诗书扇请正的记录。李苹香原名黄

箴,字鬘因,据云为清进士黄钺(左田)后裔,其

父死后,她随母流寓嘉兴,后与潘某私奔至沪,

不幸沦落风尘。著名女诗人吕碧城有《赠李苹

香》一诗云:“采芳人去楚天凉,一片闲情琐夕

阳。却喜苹花性清洁,已从风露浣尘妆。”她一

度是章士钊(行严)的红颜知己,当时章孤桐曾化

名铄镂十一郎,编印《李苹香》一书。书前冠有

“当湖惜霜”所作序,时在光绪三十年(1904)甲

辰春杪,李叔同二十五岁。

忆昔曾在金陵见过《李苹香》,铅印本一

册,纸敝墨渝,其中除李氏生平事迹外,多存名

家酬赠之作,粲然可观。未几,又见光绪三十一

年(1905)文明书局铅印本李苹香《天韵阁诗存》

一卷,所收均是光绪间所作吟风弄月之什。不久

之后,又先后两次有幸寓目李氏诗稿,亦堪称

奇遇。记得两处所见诗稿,均用“翰墨缘”绿格

稿纸,题作《天韵阁诗草》,前后相连属,应

是一部稿本,不幸分归两家收藏。其中所收诗,

已有入民国后所作,且有赴北平、日本等地纪游

之什,较铅印本《诗存》多出百数十首。另外,

《诗存》中已有诗作,如咏蝴蝶诗,《诗存》仅

收白蝴蝶、黄蝴蝶两首,而《诗草》中却存五种

颜色,白、黄之外,还有黑、绿、红三首,字句

差异,更是不胜枚举。

在《章士钊全集》里,没有留下李苹香的痕

迹,或许是孤桐老人已不愿提及往事,或许是章

氏后人对当年的才子佳人故事,已不甚了了。而

在《弘一法师全集》中,则保留了有关李苹香的

诗文,想来正是这些世俗的点滴,最终汇聚出

“悲欣交集”那四字绝笔。

Page 76: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图书馆在行动”之阅读推广活动推介

( 2013.10—2013.12)

周燕妮 整理

一、城市&社会阅读

陕西阅读文化节诵读经典

10月,首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在西安启动。为

期一个月的阅读文化节以“诵读传统经典、建设

‘三个陕西’”为主题,将开展“大师传国学”系

列讲座,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在图书馆与读者、观众

互动,开展以“诵读经典、普及国学”为主题的经

典朗诵、好书征文活动。同时,结合第一批陕西省

珍贵古籍名录向社会公布,在陕西省图书馆举办

“全省古籍保护成果展”,以及依托文化共享工

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国学讲座展

播、国学电影放映、国学知识普及等活动。

“伯鸿书香奖”奖励阅读推广者

“伯鸿书香奖”是首个面向全民长期阅读推广

的大型奖项,由中华书局和桐乡市人民政府发起,

意在奖励在推动“全民阅读推广”中做出特殊贡献

的民间团体和个人。此奖以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

先生(复姓陆费,字伯鸿)的名字命名,将每年(跨

年度)评选一次。首届启动日期为今年7月13日,并

将于明年4月举行颁奖典礼。“伯鸿书香奖”包括

“伯鸿书香组织奖”、“伯鸿书香人物奖”和“伯

鸿书香阅读奖”三个分奖项。

二、少儿阅读推广

河南省少儿图书馆秋季阅读体验活动季

10月1日,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推出的2013

秋季阅读体验活动季拉开帷幕。少儿馆特意精心准

备了一系列阅读活动,特别是国庆七天,“每天一

个主题,每天一个颜色,每天多一份快乐,每天多

一分收获”,让广大小读者及家长可以在这里度过

充实而有意义的十一假期。

为方便学校、幼儿园等机构到少儿馆开展阅读

课,共享丰富的馆藏资源,省少儿图书馆将安排专

人到学校、幼儿园统一为孩子们办理阅读体验卡,

设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少儿图书馆成为孩子们的第

二课堂。

西藏图书馆建“青少年阅读推广基地——开放

式书架”

“青少年阅读推广基地——开放式书架”在拉

萨市第一中学正式揭牌。西藏图书馆阅读推广委员

会和拉萨市一中先后合作举办了“共享阅读——寒

假青少年读一本好书”、“共享阅读、分享知识”

和“阅读推广走进中学校园”等系列阅读推广活

动,大大提升了青少年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此次西

藏图书馆共为“开放式书架”捐赠了1200多册图书

和5000册电子图书,以充实同学们的阅读生活。

台湾首创图书馆陪读服务 12区同步推出

台湾新北市政府推出“陪读天使”,自11月起

于台湾新北市立图书馆试办“幸福阅读,学习相

伴”图书馆课后陪读服务。图书馆课后陪读服务提

供国小一到六年级的学童免费课业咨询,低收入户

学童更提供爱心餐券等。为丰富陪读服务内容及提

升孩童学习兴趣,图书馆与英语培训机构合作,提

供英语咨询服务及英语故事时间,打造学童轻松又

安全的学习环境。同时招募“陪读天使”,欢迎对

课后陪读服务有兴趣的大专院校、高中学生、退休

教师以及社会人士踊跃加入“陪读天使”的行列。

三、数字图书馆推广与服务

上图联合新华e店推出“市民数字阅读”平台

“市民数字阅读”是上图联合新华e店开发的

APP软件,通过扫描广告上的二维码,即可将它下

载到安卓手机、苹果手机或苹果平板电脑中,享受

2万多种两年内出版的大众类图书,其中有热门畅

销书,也有连载中的网络小说。为了进一步推广,

上海图书馆又找商家制作了4台带有触摸功能的

“数字阅读自助机”,读者直接拍摄屏幕上心仪书

籍的二维码图片,1秒钟之内“装书入机”。这样

Page 77: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的“自助机”,将来还会推广到地铁站等人流量大

的场所。

四、特色图书馆活动

重庆图书馆推口述电影《致青春》

重庆图书馆特别首推口述电影《致我们终将逝

去的青春》。口述电影是通过现场语言描述使视力

障碍者最大程度获取特定影像信息的方法,是一种

新兴的助残方式,是无障碍电影的全新升级。与无

障碍电影不同的是,口述电影现场配音,听觉效果

更佳;无需制作时间,更新速度快,能与影院同步

播出;在现场配音同时即能录音制作无障碍电影,

方便资源保存和共享。活动诚邀非视障朋友的参

加,解放双眼,通过戴上眼罩,用耳朵看电影,

感受视障人士的生活,呼吁大家关注盲人、关爱盲

人。

珠宝设计类专业图书馆—金利珠宝分馆揭牌

10月,在第十四届深圳读书月来临之际,盐田

区图书馆金利珠宝分馆正式揭牌,这是深圳第一家

珠宝设计类专业图书馆,也是盐田区图书馆首次开

进工业区。金利珠宝分馆沿用近年来深圳图书馆之

城“总分馆模式”,是图书馆和企业合作的产物。

馆藏图书中的绝大部分是特别为工业区的建设者配

备的各种专业书籍,包括黄金珠宝设计、加工和鉴

赏等。近两年,盐田区一直在考虑如何盘活社区图

书馆,逐渐在海山街道建了劳务工图书馆,在沙头

角建了儿童图书馆,在梅沙街道建海洋、旅游文化

图书馆。

深圳图书馆开辟“南书房” 无人值守全自动

服务

在第十四届读书月开启之际,位于深圳图书馆

一楼的“南书房”以亲民简约的仪式向公众正式

开放,成为深圳人的又一个“大书房”。南书房

占地350平方米,配置6000余册中外经典图书,实

行“无人值守、全自动服务”的服务方式,读者凭

“图书馆之城”读者证刷卡进入,服务时间为早

上7点到晚上11点,力争打造图书领域的7-11便利

店。在运作模式上,南书房尝试“图书馆+社会合

作”的方式,以馆藏精品为主,同时聚集深圳本土

优秀文献资源,展现深圳学人风采。

国家农业图书馆新馆正式启用

11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图书馆新

馆正式启用。作为我国农业领域最大的图书馆,新

馆将充分发挥公益服务、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的三

大主体功能,以高度的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服

务“三农”。目前国家农业图书馆新馆有藏书210

余万册,新馆应用了很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自行

开发构建了信息平台,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同

时也可利用E-mail、新浪微博、电话、传真、快递

等手段开展文献服务;还能开展面向院士、高层次

科研团队、科研管理部门的学科化服务。新馆还设

立了农业监测预警研究空间,实现了对农产品信息

的实时监控与预警。

五、便民与公益服务

首家无人管理图书馆将建分馆

今年初,国内首家面向全社会的无人管理公益

图书馆在湖南浏阳诞生。图书馆运转10个月以来,

图书不减反增,竟从当初的2000册变成了现在的

4000多册。这家图书馆主要面向孩子,取名小鬼当

家图书馆。每周都举办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

过乐想故事绘、乐听讲堂、乐读沙龙的“三乐”活

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并开展一系列公益活

动,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公益等习惯。图书馆的创

立者陶功财夫妇透露,将对小鬼当家图书馆的模式

进行进一步推广,依托小区,面向全社会,坚持纯

公益,实现无人管理,让小鬼来当家。目前,小鬼

当家图书馆长沙分馆和浏阳本地的分馆已在筹备

中。

六、环球阅读推广

加拿大图书馆豁免“逾期罚款”鼓励读书

加拿大温哥华公共图书馆将今年10月21日至27

日定为“欢迎归还周”,在这段时间内豁免读者归

还逾期6周以上的图书所需支付的罚款,希望以此

鼓励读者重新回到图书馆。根据温哥华公共图书馆

的规定,如果逾期归还图书可能将面临一笔不低的

罚金,有些人仅仅因为持有长时间逾期未还的书而

远离图书馆,因此图书馆发起“欢迎归还周”鼓励

他们回来。这是该馆首次发起类似活动,并且在短

时间内并无再次发起的计划。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古老资料书籍化

日本文化厅通过与日本最大连锁书店——纪伊

国屋书店合作,试行将国立国会图书馆的既存无著

作权问题数字资料“打包”书籍化,并且通过书店

的网站免费提供给读者。文化厅对作品是否还有著

作权进行了调查,在征得相关人士同意的基础上对

大批数字资料书籍化,最后通过纪伊国屋书店的特

设网站进行发布。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通

Page 78: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过专用软件下载,注册为纪伊国屋书店电子书服务

会员即可使用。

美国旅馆设立图书馆吸引旅客 多数人成回头

美国许多旅馆开始在大堂摆放图书或者设立专

门的“图书馆”,来吸引更多的旅客。享誉盛名的

美国图书馆旅馆就有十四层楼、60间“藏书室”。

每个楼层分放不同种类的图书,同一楼层的房间再

以不同小类命名,客人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楼层入

住,随意徜徉在文学的海洋。

曼哈顿的图书馆旅馆、纽黑文市的学习旅馆等

用书作为装饰,并把图书馆作为他们主题的精品旅

馆纷纷出现。对旅馆来说,为了给旅客营造出一段

难忘的经历,书成了他们的最新方法。它们设立了

专门的图书室或者在大堂摆放图书,从而营造出更

亲密的共享空间。

《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四编》(全十六册)王志庚、顾烨青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7月版

鉴于中国近代图书馆刊物对传播图书馆学思想、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乃至

宣扬文化、益智社会、推动学术交流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图书馆事业史

与图书馆学史、文献学、历史学、文化学、学术史等学科研究中日益彰显的史

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前身)于二〇〇三

年、二〇〇五年和二〇〇六年先后整理影印出版了《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

(以下简称《一编》)及《续编》和《三编》(以下三种统称《一至三编》),

总计洋洋六十二册。此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又于二〇〇九年将有民国图书馆学三

大刊之称的《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图书

馆学季刊》悉数影印出齐,共计二十五册。考察近代各类图书馆所创办的馆刊,

还有很多在民国时期影响和价值不逊于《一至三编》已收录的、亦或很有特色的

馆刊尚未影印整理。基于此,为帮助学界更全面真实地了解近代图书馆馆刊发展全貌,进一步拓展和

提高近代图书馆(学)史、文献学、学术史、文化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国家图书馆出版

社于二〇一三年七月继续出版了《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四编》)(以下简称“《四编》”)。

《四编》收录民国时期出版的各种图书馆刊物计三十七种。其中大部分是各类型图书馆编印出版

的馆刊,计二十四种,涵盖国立图书馆,省、市、县立公共图书馆,私立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门

图书馆等多个系统;另有各地图书馆协会会刊九种;以及图书馆服务商发行的刊物一种和图书馆学教

育机构发行的刊物三种。《四编》中不乏特别有价值的一些刊物,如刊载了许多重要的文献学、目录

学论文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图书季刊》,载有韦棣华演讲的上海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创刊号,文华

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西迁重庆时创办的《文华青年月刊》创刊号(油印本)等。收入《四编》的图书馆

刊物,除国立北平图书馆编辑的《图书季刊》以外,大多发行时间不长,期数较少。这些刊物散见于

各地图书馆,搜集起来并汇为一部,殊为不易,所以越显出其价值。《四编》为我们全景展示了一幅

更为多彩的近代图书馆画卷,近代图书馆馆刊的多样化、特色化、互动性值得当代图书馆刊物借鉴。

为了便于学者检索《一至三编》及《四编》全套馆刊,出版社还特意编制了《近代著名图书馆馆

刊荟萃(一至四编)总索引》,附于《四编》之末。

·新书推介榜·

Page 79: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想跟上薛原君的脚

步,并不容易。他的脚

步又快又急,兼之青岛

的坡路多,高高低低。

在从“我们的书房”到

“繁花”的路上,感觉

是一路小跑,才勉强能

跟上他的脚步。

为 什 么 想 到 要 建

“繁花图书”?一群爱

书的朋友想找个聚会的地方,想找个地方谈谈

书,喝点东西,卖点书,这就是“繁花”的缘

起。“是想找一群和我一样有毛病的人”,半是

自嘲半是认真,薛原君的脸上有点小骄傲。“有

毛病的人”?确实是的。在独立书店纷纷倒闭的

时候,建立这样一个半卖书半聚会的书吧?在纸

质出版、纸质阅读日渐式微的今天,开一家书

店?开店开在不是门面需要向里步行一段距离的

小巷?这确实是有毛病的人的思维。

但是,这群“有毛病的人”又是多么的可

爱!他们把一座有着历史痕迹的老洋房改造成了

一个“聚气”的艺文空间。宽敞的客厅,四面是

直到屋顶的书墙,简简单单的桌桌椅椅错落,桌

上一瓶雪白的百合香气轻轻淡淡。可以坐可以

躺,可以与朋友交谈,可以静默一人看书思索,

犹如生命中的空格拍。在这忙忙碌碌追名逐利的

现代生活,这个休止符显得多么尊贵!这里没有

那种对物质的追逐,对外在的炫耀,提供了现在

城市消费空间中难得的精神线索和思考的世界。

我们到“繁花”的时候已经是青岛的深夜,

将近十点钟,快要打烊了。已经没有什么客人,

朋友们随意四处看看,聊聊天,互相拍照,每个

人的眼睛都是那么闪亮,纯粹而干净,没有那种

物质的迷蒙与混沌。我想,这可能是个秘密的聚

会地,有着某种特殊爱好的同类在这里交换着某

种特别的气息吧,尤其是这种精神空气有点稀薄

的当下。

也许就是薛原君所说的“有毛病”的意思?

古来将“毛病”定义为“癖”,“人无癖不可与

交,以其无深情也”。因为有了这个不可医的

“癖”,所以,这些爱书成癖的人多深情,更专

注,有所不为。他们的想法更纯粹,他们的做法

也很简单,在城市一个小小的角落建立一个“繁

花”深处的书吧,供那些物质世界中无法栖息的

灵魂进出,供那些寻找到精神同类的朋友们交换

智慧彼此取暖。

除了以书唱主角的客厅之外,“繁花”还有

几个小房间,每个小房间都有着各自的气息,有

朋友捐赠各自所爱的图书的“书房”,有以西文

图书为主题的小小客厅,有陈设80年代旧家具的

“老地方”,布置简朴,很见用心。

我最爱的还是那个收银台的设计,将精装的

旧书垒叠起来的收银台,这是精神基础,同时也

是物质来源,有点冷幽默的意思在里面。收银台

的小黑板上写着可以提供的饮料和简餐。可惜时

间匆忙,没有停下来喝杯茶,下次有机会一定尝

试一下。

这些“有毛病”的人其实是很幸福的人,不

管其他人怎么做,他们只用心培育自己的玫瑰。

他们的想法很纯粹,他们的行动很坚定,除了物

质,还在追求一点点的精神。他们的快乐也很丰

富,他们的收获也很独特。我很幸福,因为我发

现了这个小小园地,我也很庆幸,原来这个世界

上还有这样一群“有毛病的人”,我多么感慨:

因为有我在,也有你们在!

寻找一群“有毛病”的人———小记“繁花图书馆”

万 宇

Page 80: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各位同仁:

当今我们进入了一个阅读的时代。在今天的

世界上,有各种国际组织在倡导阅读,各国和各

地的政府在推动阅读,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在呼吁

阅读,通过全民阅读建立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全人

类共同的追求。新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时代的进

步,随着各种新技术在阅读领域的广泛应用,使

阅读的概念越来越宽泛,阅读的内涵和外延日益

在扩大。现在,可以说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

在,给图书馆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与此同时,当下社会阅读中的各种问题也越

来越凸显,危机也越来越迫近。我曾经借用英国

大文豪、大作家狄更斯的名言来形容当下的阅

读: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一问

题涉及到国民素质、文化传统、社会风气、新技

术应用等诸多领域,且不说它,这里仅就读书本

身来说,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极为矛盾的现象:读

书人总是要阅读,而不读书的人总是不阅读;读

书人的阅读热情在不断高涨,而不读书的人数也

在持续增加。

如何解决这一社会性难题? 我们可以大言

不惭地说:要靠图书馆阅读推广。

阅读推广是图书馆的传统工作,也是一项崭

新的时代课题。如果说过去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

作是一个附加的业务,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以

多做也可以少做,那么现在就是图书馆的主业,

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头戏。阅读推广这场戏,不

可不演,不可少演,更不可演砸了。我们要通过

阅读推广工作,把阅读推向千家万户,把服务送

给每个公民。

通过阅读推广,我们要引导那些不爱读书、

没有阅读愿望的人们,让他们走进书籍的殿堂,

感受读书的魅力,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加入读

书人的行列;要帮助那些阅读有困难的人们,包

括少年儿童和阅读障碍者,引领他们顺利走上

读书的康庄大道;同时也要向那些原本就热爱读

书、热心读书的人们送去指引和服务,使他们多

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这就是我们阅读推广人

的要做的工作,要实现的目标。

我有一个职业梦想: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有

书读,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爱上读书。前者(让

所有的人都有书读)是保障公民权利,后者(让

所有的人都爱上读书)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美好愿

景。这个梦,就是我们阅读推广之梦,就是我们

阅读推广人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犹如中国人的

古训:今日多一读书之士,他年多一报国之人。

愿与全体同仁共勉之。

多年来,我们中图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是学

会中思想最活跃、组织活动最多、最具有激情的

委员会,无论在业界还是在全社会,都取得了足

以称道的影响。这是委员会全体同仁戮力同心、

不懈努力的结果。今年年会的主题是“阅读引领

未来”,我们阅读推广委员会此次论坛的主题是

“知识给人力量 阅读引领未来”,都鲜明地体

现出阅读推广的特色。今天在论坛发言的共有五

个案例,有内地的,也有海外的;有图书馆,也

有民间读书组织;有老品牌,也有新经验。我们

还请到了海内外一流的专家对此进行点评。这是

我们委员会工作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我们

总结经验、提高水平的一个大好时机。衷心预祝

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2013年11月7日 上海

我有一个职业梦

—— 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阅读推广主题论坛的致辞 吴 晞

Page 81: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2013年11月7日下午,2013中国图书馆年会

“知识给人力量 阅读引领未来”主题论坛在上

海世博展览馆1号会议室A区召开。论坛由中国图

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办,包括分主旨发

言、案例分享与专家点评、交流互动、总结发言

四部分以及韦棣华助学金等奖项颁奖仪式,由中

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邱冠华主

持。

一、主旨发言

论坛首先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

主任吴晞做《我有一个职业梦》主旨发言。吴晞

主任在发言中提到,通过阅读推广,我们要引导

那些不爱读书、没有阅读愿望的人们,让他们走

进书籍的殿堂,感受读书的魅力,享受阅读的乐

趣,从而加入读书人的行列;要帮助那些阅读有

困难的人们,包括少年儿童和阅读障碍者,引领

他们顺利走上读书的康庄大道;同时也要向那些

原本就热爱读书、热心读书的人们送去指引和服

务,使他们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这就是我

们阅读推广人的要做的工作,要实现的目标。

因此,作为阅读推广人,我们的职业梦想

是: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有书读,让普天下所有

的人都爱上读书。前者(让所有的人都有书读)

是保障公民权利,后者(让所有的人都爱上读

书)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美好愿景。

二、案例分享与专家点评

在案例分享与专家点评部分,来自公共图书

馆、民间读书组织的阅读推广人、以及台湾地区

的阅读研究专家与同行们分享了5个阅读推广案

例,其中有成熟的品牌,也有创新的做法。每个

案例陈述之后,五位特邀专家分别进行了点评。

《守护阅读的天使——树精灵使者团阅读推

广计划》

阅读推广委员会青少年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

主任、中山市图书馆馆长吕梅在《守护阅读的天

使——树精灵使者团阅读推广计划》案例分享中

介绍了“树精灵”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由来、喻

意、创意、感悟和祈愿。

“树精灵”的名字出自电影《阿凡达》,它

是森林的护佑神,是人类生态环境平衡的守护

者。而“树精灵使者团”——中图学会青少年阅

读推广委员会及中山市图书馆等一批有激情和爱

心、自觉而自信、专业而敬业、有使命感和危机

感、有远见及卓识的图书馆人,就像树精灵一

样,在少儿阅读这片麦田、这块高地,播种、耕

耘、守望,在青少年心中播撒阅读种子,并使种

子发芽、生根、成长、开花、结果,让整个社会

洋溢着沁人心脾的书香。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少儿,“树精灵使者团”

采取不同策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1.针对

婴幼儿阶段的亲子家庭,策划亲子共读图画书活

动。2.针对儿童时期的读者,引导、帮助他们阅

读,开展了“童心故事会”、“妈妈故事会”、

“唱响儿时的歌谣”、“绘出心中的童谣”、

“‘雅言•经典’诵读”、“班级读书会”、

“少儿经典读物情景剧”等活动。3.针对少年时

期的读者,开展了“四地共读一本书”、“晒

书会”、“阅读爱•唤醒爱•实践爱•丰富爱”、

“‘中山杯’全国青少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故事

大赛”等活动。

最后,吕梅馆长还和大家交流了她从“树

精灵”活动中得到的9点感悟:1.孔子曰:“君

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营造阅读环境至关重要。阅读分有意识阅读和

无意识阅读。3.在阅读最佳时机让少儿学有所得

不容忽视。4.读比讲重要。5.读经典读物。6.阅

读活动形式不拘一格。7.树立品牌意识。8.树立

阅读•推广•梦想——2013中国图书馆年会“知识给人力量 阅读引领未

来”主题论坛综述江少莉 整理

Page 82: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宣传意识。9.树立社会合作意识。

青少年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

大学教授范并思点评:“自觉给人力量,自觉引

领未来”。其中“自觉”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

理论自觉、管理自觉,服务自觉。中山图书馆的

树精灵使者团阅读推广计划正是在理论、管理和

服务三个层面都做到了“自觉”:在理论自觉的

基础上,来引领服务;用管理的力量来协调、打

造服务品牌。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是一种活动化的

服务,对图书馆员的服务自觉的要求,比其他服

务更强,因此,这种自觉的、活动化的服务极大

地提升了阅读推广的实践效果。

《我是一棵会阅读的草——三叶草绿洲计

划》

三叶草故事家族创始人李迪在《我是一棵会

阅读的草——三叶草绿洲计划》案例分享中介

绍,三叶草之的三颗心代表着“童心、爱心、慧

心”的核心价值。

李迪团队的三叶草故事家族,是一个致力于

推进亲子阅读进入家庭的民间公益组织,通过线

上网站和线下举办的活动积极推进亲子阅读,五

年多时间,已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为遍布全国的

一万多个家庭。

三叶草目前正在开展的“绿洲计划”,包括

亲子阅读推广计划、故事讲述&绘本剧大赛、社

区儿童阅读加油站、儿童阅读研究计划以及社区

图书馆激活计划等五项子计划。

其中,亲子阅读推广计划包括故事讲述人培

训、阅读讲座、故事沙龙、阅读基础课、阅读进

阶课、阅读主题课等项目,举办了《真的有圣诞

老人吗》、《小小恋人》婚恋敏感期的家庭教

育、《安东尼的小平底锅》品读会、《再见》保

冬妮、对话梅子涵等活动。

故事讲述&绘本剧大赛包括故事讲述大赛、

绘本剧大赛、绘本剧工作坊、绘本剧国际交流论

坛等项目。

社区儿童阅读加油站分布在全国12个省市自

治区31个站点的幼儿园、小学,每月举办的主题

不同,如一月主题:年的故事,二月主题:春天

在哪里,三月主题:我的植物朋友,四月主题:

我喜欢书,五月主题:妈妈你好吗,六月主题:

一起过端午,此外还有海底剧场、安全教育、春

蚕故事会、春播活动、复活节彩蛋、石头汤、喜

阅365等其他主题。

儿童阅读研究计划主要是研制书目,如百本

年度好童书妈妈宝宝榜、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

目、社区图书馆激活计划、现有图书馆新书补给

书目,并开展新书抢鲜读、百本年度好童书社区

巡展等活动。其中,新书抢鲜读的三级流程是:

1.抢鲜读:站长试读。2.社区站:群体阅。3.家

庭中:亲子共读。

社区图书馆激活计划包括阅读环境改造、故

事妈妈团队建设、阅读活动开展、咨询服务与交

流等环节。

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图书馆副馆长

陈坚点评:李迪女士的案例,是今天下午唯一一

个属于社会力量推广活动的案例。在运作模式和

组织形式上,图书馆和社会公益组织有很多相似

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的三个感受是:

1.社会力量和文化志愿者,是阅读推广活动的重

要力量。2.公益组织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无私、

热情和投入,都是我们图书馆界应该学习的。

3.公益组织取得的社会成效是很大的,其中的某

个程度,是超过图书馆的。民间的力量可能更

大。作为公共图书馆,必须改变心态:1.一定要

意识到问题,社会力量是推广阅读活动的重要力

量之一,图书馆的热情、投入、覆盖面,可能都

没有公益组织多。2.图书馆要积极地与社会力量

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全民阅读。图书馆的

优势在于自身的资金、场馆和文献资源,社会力

量的优势在于有热情。3.很多基层馆没有人才、

资金,可以参考公益组织如何做。公益组织在人

才培养、管理形式和筹集资金等方面提供了很好

的借鉴经验。对图书馆来讲,阅读推广的模式要

重新思考,要借鉴国外、公益组织的模式。在专

业人才方面,图书馆确实也面临很多问题,包括

馆员素质、馆员的知识结构,这个通过培训可以

解决。

《用漫画绘出阅读的激情——全国“读书”

漫画大赛》

阅读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和平

区图书馆李金玲馆长在《用漫画绘出阅读的激

情——全国“读书”漫画大赛》案例分享中介

绍,全国“读书”漫画大赛至今举办三届,每两

年一届,六年来,“读书”漫画大赛参加人数越

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受到图书馆界和广大读

者的欢迎。以读书为主题的全国漫画大赛,从另

一个角度展示了读书的意义,同时为漫画爱好者

创建一个相互交流和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

大赛的主要流程包括确定主题和方案、启

Page 83: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动、收集整理稿件、评审、颁奖、后续展览以及

成果展示等。其中,1.根据当年国内大的形势确

定活动主题和方案,并围绕读书为核心。2.稿件

征集包括通过报纸、网站、漫画研究会、中图学

会等机构进行征集。以比赛的方式,有利于激发

读者的参与率。3.大赛组委会成员主要由图书馆

界和漫画界的专家和艺术家组成。4.展示的方式

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将部分优秀作品集结成书,

二是将获奖作品进行巡回展览。

最后,李金玲馆长总结了和平区图书馆在阅

读推广方面的体会:(一)必须加强图书馆与其

他组织机构的合作;(二)拓宽阅读推广的开展

路径;(三)提升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在影响力;

(四)借助新技术拓宽新思路,与时俱进,应用

网站、微博、QQ、邮箱等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

推动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经典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商学

院信息管理系教授徐建华点评:阅读推广在当今

的图书馆,是投入精力很多的常态性工作。怎样

把阅读推广活动做得有特色,是公共图书馆应该

重视的。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需要有创新、开

拓性的视野和思维,团队合作,并引领全社会

参与。天津市和平区图书馆就准确地抓住了天津

“幽默”的地域特色。如果所有的基层图书馆都

能像天津市和平区图书馆一样,找到一个好的切

入点,并吸引各个机构参加,那么我们的阅读推

广工作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秀书秀自己”——青少年阅读视频大

赛》

苏州图书馆许晓霞副馆长在《“秀书秀自

己”——青少年阅读视频大赛》案例中介绍了如

何将新技术融入到阅读推广活动,以吸引青少年

参与阅读,展示他们的阅读心得。

苏州图书馆于2012年6月借鉴美国盖尔波恩

公共图书馆story tubes在线视频竞赛项目,策

划组织了“秀书秀自己——青少年阅读视频大

赛”。活动的对象为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在校学

生。参赛选手自己动手制作两分钟左右的视频短

片,来讲述、推介自己最喜欢的图书。参赛视频

可以是一个学生推介一本书或一系列图书的视

频,也可以是2-5个学生推介一本书或一系列图

书的视频。从6月活动开始到9月截止,共收到了

视频作品72份,其中小学组46份,中学组26份,

PPT26份,其中小学组10份,中学组16份,参与

学校近20所。作品中既有初涉阅读世界的总角学

童用稚嫩的声音来推荐他的书籍朋友,也有青春

飞扬的中学生用光与影的技巧来阐述他对阅读的

理解。

该活动主要通过三方面进行组织实施:1.制

定详细方案;2.联合发文,广泛发动:主动联

系苏州市阅读节组委会、苏州市教育局以及苏

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三家单位,联合发布苏阅办〔

2012〕1号《关于举办“秀书秀自己”——青少

年阅读视频大赛的通知》,比赛在全市范围内

正式拉开帷幕。3. 做好媒体宣传和服务跟进:

设计了大赛的专属网页,设有活动介绍、最新动

态、参赛作品上传等栏目。同时为了给参赛者一

个直观的感受,还专设了学习案例一栏,将国外

story tubes的优秀获奖作品放到网上供参赛者

学习借鉴。同时还设计了富有童趣的活动宣传海

报。在活动期间,通过短信将大赛信息发送给经

常参加本馆活动的少儿读者家长,并在新闻媒体

上对活动进行宣传。

最后,许晓霞副馆长总结了该活动案例的3

个特点:1.科普与阅读的结合;2.阅读推广与新

技术运用的结合;3.视频制作,调动青少年综合

才能。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国

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主任汤更生点评:“秀书秀

自己”让孩子们“读进去、秀出来”,我认为活

动有“三高”:技术高、组织难度要求高、综合

管理指数要求高。该案例的特点:1.抓住了青少

年阅读、表达、交流、传播的需求,满足了青少

年对视频的兴趣。2.激发了孩子们的行动力,充

分尊重了孩子们的个性,非常真实、鲜活,有感

染力。可以让孩子通过这个活动,有成就感。看

视频的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们,他们交流

的时候有互动。3.拉动了科技,让青少年学会使

用科学技术,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这样的案

例非常值得开创,并且持续下去。建议:在赛前

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指导,比如与专业的院校合

作,让大学生做孩子的辅导员,让他们合作,组

成团队;赛后可以对作品做深度加工,将视频加

以制作整理,推送到电视台,或上网交流,可能

会提升该大赛的实施效果;还可以组织中美学生

“共读一本书”的交流活动;活动可进行区域推

广。总而言之,图书馆员是一个职业的阅读推广

人,我们要做一个阅读的播种人,播撒的不仅是

阅读的种子,也是科学的、人文的、艺术的、理

性的和情感的种子。

Page 84: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0

《新竹教育大学图书馆之“心灵驿站”——

台湾之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

青少年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委员、台湾大学

图书资讯学系陈书梅教授在《新竹教育大学图书

馆之“心灵驿站”——台湾之图书馆阅读推广案

例》分享中介绍,台湾各类型的图书馆比较少有

提供书目疗法的,新竹教育大学图书馆是施行

书目疗法服务的先驱。该馆创新推广服务,除了

推展知识性的阅读外,还推广情绪疗愈阅读,开

展“心灵驿站”书目疗法服务,由具有丰富经验

及知识的专业馆员,扮演疗愈阅读素材咨询顾问

的角色,搜集适合大学生自我情绪疗愈的阅读素

材,提供给校内师生使用。

在情绪疗愈图书之编制方面,新竹教育大学

图书馆邀请来自心理咨商学系的图书馆工读生,

以及校内的退休教职员志工撰写“内容简介”及

“心灵启发”,将其贴在情绪疗愈书籍的封面,

使读者在书架上即可迅速了解该书的情绪疗愈效

用为何,从而得以帮助读者有效率地选择适合个

人的疗愈阅读素材。

该校图书馆的“心灵驿站”书目疗法服务,

除了在馆内成立实体专区,放置情绪疗愈图书予

全校师生自由使用外,亦建置部落格(blog)放

置情绪疗愈图书之完整简介、功用、书影及书目

数据,提供网站内的全文检索,以帮助读者查找

各相关主题之图书。“心灵驿站”所提供的情绪

疗愈图书,可分为一般图书及绘本图书两大类,

其中包含励志、探索生命、情感、心灵成长与冲

突等议题。根据网页所提供之书籍简介,大学生

能依照自身的情绪困扰问题,选择适合个人阅读

之素材。此外,为了积极推广书目疗法服务,图

书馆亦定期举办“心灵驿站好书推荐及心得分

享”活动,鼓励学生分享相关书籍内容,并撰写

阅读心得或描述浏览该部落格之经验与意见。

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图书馆文

理分馆馆长黄鹏点评:期待陈教授在成人方面的

阅读疗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人

际关系复杂、知识爆炸等问题,必须进行知识更

新,压力非常大,需要进行疏导。大陆一些高

校图书馆,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做了很多

这方面的工作,但还不够。新竹教育大学图书馆

“心灵驿站”对大陆高校图书馆界的启示,我认

为有5点: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3.编制书目疗法

的目录。4.加强校园化建设。5.开设心理教育的

必修课。

三、交流互动

在交流互动环节,在场的同行与案例分享

者、专家们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问1:请问“秀书秀自己”——青少年阅读

视频大赛的评判标准,怎么平衡内容和技术的权

重?

苏州图书馆许晓霞副馆长:书的科普内容和

技术的表现形式两方面,都是非常重视的,注重

如何读进去,秀出来。

问2:如何选择阅读疗法方面的书?

陈书梅教授:新竹教育大学图书馆“心灵驿

站”是从大学生的角度来选书的。目前针对大学

生的情绪困扰筛选如人际关系、与家庭冲突相关

的书。同时,我们还会把绘本和大学生的心理疗

愈联系在一起。

问3: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疗法怎样才能做出

特色?

陈书梅教授:除了书目之外,非书资料,如

电影、音乐等,也可以应用到精神疗愈之中。两

岸四地可以携手来做疗愈性的阅读书目。

四、总结发言

论坛最后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

副主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徐雁教授作总结

发言。徐雁教授对五个案例做了总结性的点评,

认为每个案例各有其特色和创新之处,吕梅馆长

提出了阅读的麦田的理念,形式活泼多样;民间

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的三叶草是充满爱心的

人文之草;天津市和平区图书馆的全国“读书”

漫画大赛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读书的意义;苏州

图书馆的“秀书秀自己”——青少年阅读视频大

赛,形式活泼,内涵生动,科学普及大众;台湾

大学陈书梅教授介绍的新竹教育大学图书馆“心

灵驿站”阅读推广案例,以人为本,针对大学生

的情绪,理性地分析了情绪疗愈的方法、路径。

最后,徐雁教授在结束语中阐发了知识阅读

的社会意义。他认为:知识带给人的,到底是文

化的、智慧的、觉悟的、可持续发展的力量。知

识阅读所引领的是科学创新、文化创新、一代又

一代更美好的未来!

Page 85: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近日,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透露,全民

阅读立法已列入国务院2013年立法工作计划的三

档项目,争取在今年年底形成比较成熟的方案,

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目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

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

消息传出后便引发热议。有人支持,认为该

法会促进全民阅读;有人质疑,认为阅读是私人

问题,不需要法律规定。为阅读立法能促进全民

阅读吗?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记者罗燕

邀请了南京大学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

徐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解志

勇,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等专家在2013年第23期

《民生周刊》进行了探讨。

徐雁: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全民阅读

大家关注全民阅读立法体现了对阅读的关

心,对于立法,其实无需担忧。我国有《全民健

身法》,这是涉及身体的,当然也应该有“全民

健脑法”,这是涉及智力的。复兴中华文化,不

但要四肢发达,而且要头脑发达。

推进全民阅读立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全民

阅读”,力争消灭各种阅读鸿沟。其次要明确

“推广什么”,一般畅销书、数字化阅读不需要

推荐,其他靠市场调节的书,更不需要推荐,真

正要推广的应该是中外经典,包括人文、科学

等各方面的优秀图书。再次要明确“抓三个方

面”,一是少儿阅读,要明确家庭对少儿阅读的

责任,加强少儿在人文、科学等方面的阅读;二

是老年人的阅读,要和麻将桌争夺老年人,把老

年人吸引到阅读上来;三是公务员的阅读,公务

员队伍更应该做好表率,做全民阅读的榜样。

立法主要针对的是政府,也就是怎样配置阅

读的公共资源,这是“无限责任”,家庭、学

校、社会等各方面,则是“有限责任”。

法律不会具体干涉个人的阅读,主要是确定

一种价值观,保障个人,尤其是孩子进行阅读的

权利和义务,以及政府在公民的阅读保障方面的

义务。

解志勇:阅读立法要规定政府责任

从国家文化战略角度考虑,是非常有必要为

全民阅读立法的,美国有《卓越阅读法》,日本

有《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其他很多

国家也有类似的法律。现在国民阅读量不足,人

文素养、道德水平下降,城市建设中缺乏公共文

化设施的规划,政府部门必须负起责任。

《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可执行性如何,要

看立法授权的部门的执法能力及执法力度。这个

条例主要是引导性规则,但也要软硬结合。对于

各地政府部门应该有刚性规定,相关部门要承担

促进阅读的责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推进全民

阅读。对一般的民众,不会有硬性要求,而是以

引导为主,就算不读书也不会受到惩罚。但作为

教师或者父母,就有培养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责

任,要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阅读。

每个人都有走出学校的一天,所以现在我们

倡导终身教育。阅读其实是终身教育的主要方

式,但现在出版物本身质量有问题,良莠不齐,

就连学者也不愿意读了,所以出版物必须提高质

量,加强严谨性、趣味性,阅读立法也可以在这

方面做出相关规定,并且跟《出版管理条例》等

法律协调起来。

法律都是给自己授权,《全民阅读促进条

例》应该是一部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法律,不能

成为部门法,强调部门利益。很多部门立法存在

这个问题。只是抢夺权力,切分蛋糕,有利益就

争,有责任就躲。所以一定要开放立法,不能闭

门造车。立法的开放不只是公开征求意见,而是

法律起草过程中的信息等都要向社会大众开放。

只有广泛开放,才能消除误解,像“不读书犯

立法如何促进全民阅读

罗燕 报道

Page 86: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法”这样的误解就不会出现。

李昕:期待立法助人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为阅读立法,应该是要为全民阅读提供更好

环境,为阅读提供更有效的保障。比如,可以规

定在乡镇以上的地方设立阅读室、图书馆,通过

立法,为阅读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保障。

现在国民阅读量持续降低,通过立法来推进

全民阅读是一个办法,但政府可做的还有很多。

现在一些人文气息浓厚的书店,尤其是标志性书

店遇到很大的经营困难,每年关门的很多。能不

能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为书店减租,减免税收,

补贴奖励办得好的书店?

另外,推动全民阅读是一项公益事业,应该

鼓励公益人士、企业家都发挥作用,通过开书店

或者其他方式,推动书的销售,促进阅读。

每到世界阅读日,都有很多人呼吁全民阅

读,也提出了很多办法。但是最根本的一个办

法,是要引导全民读好书。现在阅读数量低是一

个问题,人们读的是什么书更是一个问题。如果

读的书不好,数量增加一倍也没有用。所以要鼓

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有关部门要能搞一些权

威的好书推荐。电视台、报刊杂志等媒体要能拿

出黄金时段、黄金版面推荐好书,不能完全从商

业角度考虑。

现在碎片化阅读对人们的影响很深刻,人们

逐渐失去传统阅读的习惯,这是一代人的问题,

很难改变。作为一个传统出版人,我不希望传统

出版业萎缩,但我认为,不管认为用什么方式

读,只要读的是好书就值得提倡。

要让人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好从中小

学开始抓。希望这次为全民阅读立法,能够要求

在中小学加设阅读课,让学生们有时间阅读经典

读物,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摘自《 民生周刊 》2013年第23期)

《今日阅读》是由苏州图书馆承编的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会刊,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沟通图

书馆与阅读界、书业界的交流,为公益性内部交流杂志,每年编发四期。

现敬向海内外有关各界人士征稿如下:

一、本刊欢迎有关中外阅读学、阅读文化、图书文化史、图书馆读者工作方面的原创性学术文章。对于观点

新颖、言之有物之作,将予以特别关注。

二、本刊欢迎有关数字化阅读研究的学术文章。来稿要求观点独到、条理清楚、引文准确无误。

三、本刊欢迎有关中外藏书史、阅读史研究的随笔文章。来稿要求叙史条理性强、引文准确无误,对于文中

所涉及到的重要书、刊、报,请随文附发必要的照片。

四、本刊欢迎有关新、旧图书的书话、书评文章。来稿要求文笔流畅、评介中肯,并需附赠原书,或者附发

所评所话之书的书影。

五、本刊欢迎有关海内外图书馆、书市、书店的考察随记文章。要求视角独特,对于所考察的对象有新发现

和新感悟,并请随文附发有关摄影图片。

六、本刊欢迎有关个人阅读成长史的随笔文章。要求有感而发,回忆真切,并随文附相关图片。

七、编者对来稿将保留因版面需要而进行的编辑删改之权。对于所刊用文稿之作者,本刊将一律赠送样刊,

并酌致薄酬,以示谢忱。

八、投稿请发送至《今日阅读》专用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录用的文章除刊登在《今日阅读》杂志外,

也将在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网站及苏州图书馆网站一并展示,如作者有异议,请在来稿中注明。

欢迎浏览《今日阅读》电子版http://www.szlib.com/reading.aspx或http://www.lib-read.org/research_period.jsp?id=21,也欢迎您加入《今日阅读》在豆瓣上的讨论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jryd/,一道分享您的阅读感受

吧!

征 稿 小 启

Page 87: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1.书名:无限的清单

丛书名:图文馆

作者:[意]翁贝托•艾柯编(著),彭淮栋

(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页数:408

价格:198.00元

ISBN:9787511717535

中图分类号:B83

本书是博学大师翁贝托•艾柯继《美的历

史》《丑的历史》之后,最新推出的美学研究重

量级作品。艾柯受卢浮宫邀请策划了一系列展览

等活动,并完成这本关于“清单”的图文专著。

书中探讨了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出现

的“实用清单”、“诗性清单”、“既实用又具

诗性的清单”存在的意义与功用。艾柯将带领我

们欣赏那些在阅读文本或观赏画作时常常忽略,

甚至厌恶的清单——有限的清单、无限的清单;

名字清单、图像清单、地名清单、属性清单;混

乱的清单、令人晕眩的清单、非正常的清单……

寻找清单的本质。

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意大利人,

生于1932年,现居米兰,执教于博洛尼亚大学。

他是享誉国际的作家、符号语言学权威、哲学

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艾柯被誉

为“当代达•芬奇”,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出

版过140多部著作,横跨多个领域,都有经典性

的建树。

彭淮栋,生于1953年,台湾新竹县竹东镇

人,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

肄业,曾任出版公司编辑,现任报纸编译。译文

以典雅著称。曾译《美的历史》《丑的历史》

《无限的清单》《西方政治思想史》《现实意

识》《格格不入》《论晚期风格》等数十部著

作。

2.书名:忆己怀人

丛书名:周策纵作品集

作者:周策纵(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

页数:224

价格:32.00元

ISBN:9787510066351

中图分类号:C52

本书包含“自传及人事记忆”与“周策纵教

授著述目录”两部分。作者通过数篇文章回忆了

他的童年、青年时期,以及八年抗战时的亲身经

历,同时也回忆了他与几位好友的相识、交往经

过。著述目录部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周教授

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专著与论文、讲演等分类明

确,并采用中英对照的形式,以便读者查阅。通

过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一代汉学大师的成长

经历及研究成果。通过作者的回忆,也可窥见作

者幼年时代的社会风俗、民生百态,以及八年抗

战期间百姓的艰苦。而在作者回忆与友人交往的

文章中,我们可从侧面看到这些知识分子的为人

处世及治学精神。

周策纵,湖南省祁阳县人,1942年毕业于中

央政治大学,1948年赴美留学,获密歇根大学

硕士及博士学位。其后任教威斯康星大学东亚

语言文学系及历史系,获终身教职。其代表作

《五四运动史》(The May Fourth Movement:In

tellectual Revolutionin Modern China)于

196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影响甚广。周教

授于学无所不窥,甲骨、金文、经学、红学、历

史、诗歌、小说、翻译等皆有所涉猎;为文熔铸

古今,汇通中外。

3.书名:泰坦尼克上的“中国佬”:种族主

义想象力

作者:程巍(著)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

页数:320

馆配好书

(2013年12月)

吴柬 选编

Page 88: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价格:39.80元

ISBN:9787540766610

中图分类号:D066

泰坦尼克号上有没有中国人呢?如果有中国

人,他们都是谁,在这次海难中的表现如何?

如果没有中国人,为什么当时的国内外媒体都

报道有中国人,并且在卡梅隆的电影《泰坦尼克

号》中也出现有中国人?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程

巍研究员,大量查阅各种历史文献,从文化学的

角度,深入解析西方社会虚构泰坦尼克号上中国

人“卑劣逃生经历”,丑化中国人的种种原因。

本书图文并茂,尤其是对新闻报道中的虚构,进

行了聚焦式的解读,既生动有趣,又言之有理有

据。

程巍,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英文系、北京大

学中文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文

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一年。现供职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4.书名:和平与战争:国际关系理论

作者:[法]雷蒙•阿隆(著),朱孔彦

(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

页数:836

价格:168.00元

ISBN:9787511716668

中图分类号:D80

本书是最全面彻底、最令人信服的国家间政

治理论。阿隆在本书中提出了有别于一般国际关

系理论的综合性概念框架,包括战略与外交,

权力与手段,国家对权力、观念和荣耀的目标

追求,国际体系的力量格局,国际体系的同质性

与异质性;深入考察了地缘政治、人口、经济制

度、政体、人的本性等各种物质和社会因素影响

对外政策的多种方式;对二战之后,特别是冷

战、核时代和全球历史条件下的国际关系特征进

行了全面和权威的解读;并对国际关系的伦理、

战略以及人类对和平的追求进行了理性而又深刻

的探寻。雷蒙•阿隆本人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写作

这部巨著的意图:“我的目标,是充分理解政治

组织化的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所隐含的逻辑。围绕

理解而进行的全部努力以一个问题而告终,这一

问题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雷蒙•阿隆(Raymo n d A r o n,1905—

1983),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也

是法国20世纪最清醒的政治评论家,对20世纪的

法国和国际政治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除此书

外,最主要的作品还包括《历史哲学导论》、

《克劳塞维茨》、《知识分子的鸦片》、《工业

社会十八讲》、《回忆录》等。

5.书名:孟山都眼中的世界:转基因神话及

其破产

丛书:ISIS文库

作者:[法]玛丽-莫尼克•罗宾(著),吴燕

(译)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8月

页数:369

定价:55.00

ISBN:9787313091482

分类号:F471.268

《孟山都眼中的世界——转基因神话及其破

产》由著名的卡逊奖得主玛丽-莫尼克•罗宾女士

所著,基于本书的同名纪录片《孟山都眼中的世

界》在世界各国科学界和普通公众中产生了强烈

的反响。目前,本书已有英语、德语、西班牙

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荷兰语、匈

牙利语、波兰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等译本

行世。本书中译本之翻译出版,意在为当前国内

关于转基因的种种激烈讨论,提供来源于全球范

围内的实地调查的第一手基础材料。

玛丽-莫尼克•罗宾,法国著名独立纪录片女

导演和记者。1995年获得法语国家最高新闻奖

阿尔贝•隆德雷斯奖(Albert Londres Prize)。

2008年3月,她导演的纪录片《孟山都眼中的世

界》在法德电视网Arte播出,由此获得蕾切尔•

卡逊奖(Rachel Carson Prize)与环境媒体奖

(Umwelt-Medienpreis)等多项大奖。

6.书名:底线:默多克与《泰晤士报》之争

背后的新闻自由

作者:[美]哈罗德•埃文斯(著),黄轩

(译)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页数:516

价格:58.00元

Page 89: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ISBN:9787564216634

中图分类号:G219.561.9

1981年,泰晤士报业公司陷入困境,被迫出

售。由于担心未来的所有者威胁“新闻报道的准

确性和观点的自由表达”,英国议会设立了法律

担保,限制所有者权力。默多克收购报纸一年

后,担忧成为现实。默氏绕开担保,借商业运营

之名,控制新闻采编,左右政论立场。报纸珍视

的内部独立性遭到腐蚀。本书作者回顾了这桩报

业史上极富争议的并购案,讲出在默多克手下出

任主编的种种内情,真实呈现了巨变时刻的媒介

业态。审查限制、劳资纠纷、技术换代带来了外

部压力;更深远的问题,正埋藏在新闻观念本身

的嬗变当中。

哈罗德•埃文斯(Harold Evans),纵横英

美媒体圈60余年,公认的最伟大的英伦报纸编

辑。获国际新闻学会50大“世界新闻自由英雄

奖”。被评价为“对英国出版自由的贡献远胜过

首相。”供职于《星期日泰晤士报》14年间,开

创英国调查性报道和活动性报道之先河。1982

年,担任《泰晤士报》主编仅一年后,转战美

国,先后执掌《大西洋月刊》、《美国新闻与世

界报道》、《纽约每日新闻报》等优质报刊。著

有两部历史类畅销书:《美国世纪》和《他们创

造了美国》(又译《美国创新史》)。2009年,

出版《我的报业人生:追忆似水年华》。

7.书名: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禁书的审查

与传播

丛书名:莱茵译丛

作者:[德]齐格弗里德•洛卡蒂斯、[德]英

格里德•宗塔格等(著),吴雪莲(译)

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页数:618

价格:59.00元

ISBN:9787509750377

中图分类号:G256.1-53

本书是2007年莱比锡“民主德国的秘密读

者”讨论会论文集,参与讨论的有前海关官员、

前国家安全部邮局审查员、反对者和书籍走私

者,时代见证者们现身说法,讲出了自己曾缄口

不言的秘密阅读事件,共同再现了东德历史上人

们在“专制下读书”的情景,也展现出一段有趣

而惊险的东德文学史、社会史,以及与此相关的

东德的反对派公众、反抗行为和媒体发展史。

齐格弗里德•洛卡蒂斯(S i e g f r i e d

Lokatis),曾先后在波鸿和比萨攻读历史学、

考古学和哲学,2006年获莱比锡大学图书学教授

席位。英格里德•宗塔格(Ingrid Sonntag),

专业为日耳曼语言文学,曾任莱比锡哈雷东德出

版社和莱比锡GustavKiepenheuer出版集团编辑

和莱比锡艺术自由学院院长。

8.书名: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苏州大学

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

丛书名:三联文史新论

作者:梁晨、张浩、李中清等(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页数:314

价格:49.00元

ISBN:9787108047007

中图分类号:G647.32

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

革命。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

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阶层

的子女逐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基础教育的推

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等制

度安排共同推动了这一变革的出现。这场革命虽

然不及社会政治革命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

深远。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

改变了国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构成,传统社会中

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被彻底改变了。本书利用

1949—2002年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

片的翔实材料,力图将这一革命及其成就呈现出

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李中清,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上海交通

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访问讲席教授。著有《人类

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

(2000,合著)、《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

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2007,

合著)、《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2012)

等。

梁晨,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

系暨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张浩,北京大

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

Page 90: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究员。李兰,香港科技大学硕士。阮丹青,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

授。康文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人口

学博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

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访问讲席教

授。

9.书名:燕京大学:1919-1952

丛书名:铁葫芦•历史馆

作者:陈远(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7月

页数:262

价格:39.80元

ISBN:9787213055379

中图分类号:G649.281

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燕京大学校长,燕大开

始它33年短暂历史中的辉煌业绩;1952年在新政

权推行的“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永远地消逝

了。33年间,燕京大学在教育方法、课程设置、

规章制度、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对中国近代

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高等

教育史上留下极为显赫的声名,并一度与北大、

清华比肩,被誉为“中国教会大学之首”“世界

一流大学”。更为重要的是,五四运动、西安事

变、国共内战、学生运动……近现代中国几乎所

有重大事件都和燕大有关;司徒雷登、傅泾波、

张东荪等燕大人,也深深地介入了时代。本书讲

述了民国一代学人风采、教会学校在中国的曲折

历程、燕大著名校友的逸闻趣事、燕大在抗战中

的特殊作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共和国建立

后知识分子的命运等侧面,通过燕大这个角度,

展现出中西文明冲突中一个时代的命运。

陈远,近代史学者、媒体人。学术视野关注

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大学史、文化生态

变迁、知识分子研究等题目,另著有《消逝的

燕京》、《负伤的知识人》、《在不美的年代

里》、《穿越美与不美》、《被忽略的大师:李

宗吾新传》等。

10.书名: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

作者:[英]柯瑞思(著),陶然(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页数:378

价格:42.00元

ISBN:9787108045737

中图分类号:G649.561.8

为什么在距今八百多年的1209年,会有一批

学者从牛津搬到剑桥定居?大学和小镇经过了怎

样的争夺才确立了今天的格局?剑桥大学的各个

学院是如何建立的,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修

道院对剑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古至今,财

富一直是剑桥大学学术独立的基础,这些财富是

怎样获取并维系的?剑大有哪些风云人物,又有

何种娱乐消遣?这些天之骄子的恶作剧和校园

传说有哪些?剑桥大学与女性又有什么特殊关

系?……所有这些问题,在本书中都会得到解

答。全书18章,分主题讲述剑桥的历史与现在,

宏观与微观,剑桥的人、事,以及一草一木。书

中包含60余幅别具风情的素描,与作者循序渐

进、款款讲述的风格相得益彰。

柯瑞思(NicholasChrimes),1973年毕业

于布里斯托大学和法国枫丹白露欧洲工商管理学

院(1981),现为剑桥知名的蓝牌导游,在剑桥

无人不知,受人尊敬。现在剑桥大学的菲茨威廉

博物館(the Fitz william Museum)、剑桥大

学植物园(the University Botanic Garden)

工作。同时在克莱尔学院(Clare College)当

助理研究员。

11.书名: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作者:程浩(伯爵在城堡)(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页数:304

价格:35.00元

ISBN:9787549544004

中图分类号:I217.62

程浩,网名伯爵在城堡,1993年生,2013年

8月21日去世。

二十年间,他没有下地走过路,疾病已成为

生活的一部分,是真正向死而生的人。自称“职

业病人”的他,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微笑面对

人生的愁苦,他说道:“人消除痛苦的唯一办法

就是找到自己的救赎之路。”而他那些充当救赎

之路的文字,有着踏过痛苦后贴近大地的力量。

他对生的渴望和对命运的包容,震撼了无数网

友。

Page 91: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程浩去世后,他的母亲整理了他的文稿,共

计44万字;除了散杂文,还有小说、日记、诗

歌,甚至,还有给优米网的求职信和给作家七堇

年的信。其中不但有生死大问这样的严肃拷问,

还有很多风趣机智的文章和对答,以及少年的怅

惘和对爱情的憧憬。让人感慨的是,他有很多计

划未完成,电脑中还有很多未完稿,和正在进行

的写作计划。这几十万文字,都写自程浩去逝前

的两三年的时间。而此时的程浩,体重不到30公

斤,身体严重变形,每一个字都是他用鼠标一下

一下点出来的。文字里流露的对命运的包容,对

生命的思考,让人为之震动。

12.书名:1980年代的爱情

丛书名:读行者

作者:野夫(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页数:173

价格:32.00元

ISBN:9787540463540

中图分类号:I247.57

《1980年代的爱情》这是一段发生在80年代

末期的爱情故事。故事主人翁小关在大学毕业后

被分配到鄂西利川县一个土家族山寨工作,偶遇

了自己的中学初恋丽雯,两人再续了一回纠葛虐

心的爱恋。最终,以小关回城作结。时隔多年,

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两人再次邂逅,斗转星移,

物是人非之后,两人终于无法抑制深藏在内心多

年的暗涌。而小关在最终明白丽雯对自己的深情

后,将再也无处安放剩下的余生……野夫回望自

己的前世,将共和国历史上那段清纯时代的爱情

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娓娓道来,让人经由暗中泪水

透视惨痛的历史之时,明了了作家及一代人心中

隐秘的骄傲!

野夫,本名郑世平,网名土家野夫。毕业于

武汉大学,曾当过警察、囚徒、书商。曾出版历

史小说《父亲的战争》、散文集《江上的母亲》

(获台北2010国际书展非虚构类图书大奖,是该

奖项第一个大陆得主)、散文集《乡关何处》、

散文集《身边的江湖》。

13.书名:鱼王

作者:甫跃辉(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

页数:208

价格:29.80元

ISBN:9787550223219

中图分类号:I247.7

《鱼王》、《鹰王》、《豺》,三个中篇小

说,三个传奇人物与传奇动物之间的神妙故事。

《鱼王》中白水湖里无比巨大的鱼,《鹰王》中

来自遥远之地、高贵而自由的鹰,《豺》中始终

潜伏的豺狼,当这些传奇的动物与传奇的人相遇

时,总有一些动人心魄的故事会发生。与传奇人

物和传奇动物相对的,是短视好利的庸常民众,

作者以入世未深、淳朴尚存的小孩子的眼,映照

出贪婪雍塞的心灵。神话与传说或将死去,但那

些奇妙的传说,那些神性与自由的象征,终究不

会完全散落。

甫跃辉,1984年6月生,云南保山人,复旦

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研究生。小说见《人民文

学》、《收获》、《十月》等刊。中短篇小说集

《少年游》入选中国作协2011年度“21世纪文学

之星丛书”,另出版长篇小说《刻舟记》、短篇

小说集《动物园》。先后获得《上海文学》短篇

小说新人奖、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新人

提名奖、第二届郁达夫小说奖、首届“紫金•人

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创作奖等。

14.书名: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作者:蒋方舟(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页数:288

价格:32.00元

ISBN:9787549543519

中图分类号:I267

2008年秋天,作者进入清华大学就读,2012

年毕业,受聘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回首过

往五年,课业之外,作者亦经常参与公共话题的

讨论及多种社会活动,生活不可谓不丰富不精

彩。然而在忙碌与喧腾背后,作者却渐感迷失与

困惑:参与的讨论越多,离真相仿佛越远;战斗

檄文式的文章越写越多,却越来越不喜欢自己剑

拔弩张的嘴脸。本书由作者过去五年发表的各类

文章精选而成。在书中,作者选择暂时回避各种

大而化之的议论,退而反思自己的写作与成长历

Page 92: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程,观察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童

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

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

争与争斗的世界——试着描摹群像,剖析标本。

同时,在十七年的写作之后,重寻写作的意义,

思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袒露内心的文学地图。

本书特别收录获得“人民文学奖”的长文《审判

童年》。在四万余字的篇幅中,作者博采众议,

纵横捭阖,重新审视与阐发涉及童年的若干命

题,将戏谑的口吻与犀利的质问、游戏的精神与

坦诚的剖析熔于一炉,读之或忍俊不禁,或瞠目

结舌,令人耳目一新。

蒋方舟,1989年出生,湖北襄阳人。七岁开

始写作,九岁完成首部散文集,至今已出版十部

作品。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新周刊》

杂志副主编。

15.书名:乱时候,穷时候

丛书名:铁葫芦•文艺馆

作者:姜淑梅(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页数:272

价格:32.80元

ISBN:9787213057311

中图分类号:I267.1

本书是六十岁才开始识字、摆脱文盲身份,

七十岁开始学习写作的传奇老奶奶姜淑梅,历经

一生写就的传奇之作,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

有的平民史,是第一部草根小民、老百姓亲笔书

写的乱穷中国史!文本的不可再生性,使本书注

定会引起强烈关注。全书分为《乱时候》、《穷

时候》和《家里人》三部分,讲述了近百年来作

者亲身与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

后的“乱穷时代”。全书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

烈的乡土气息,十分好读,篇篇精彩传神,篇篇

惊心动魄!

本书部分作品曾在四个月内,分别刊载于

《读库1302》《读库1304》,引起读者和网友的

热烈反响,被称为:“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

字都戳到心里!”众多读者、网友感动落泪。著

名作家王小妮读到本书后,写下长篇序言推荐,

称作者是中国“最后的讲故事的人”,认为这本

书独一无二、不容错过!

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1960年

跑“盲流”至黑龙江省安达市,做了20多年家属

工。早年读过几天书,忘得差不多了。1997年开

始认字,2012年开始写作。2013年4月起,部分

文字刊于《读库》,并陆续刊于《北方文学》

《新青年》等,本书为其首部作品集。

16.书名:时光匆匆老去

丛书名:短经典

作者:[意大利]塔布齐(著),沈萼梅

(译)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页数:152

价格:18.00元

ISBN:9787532150090

中图分类号:I546.45

塔布齐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时光

匆匆老去》出版于2009年。本书截取了二十世纪

欧洲历史的几个关键瞬间,阐释时间流逝之残酷

和人类存在之谜。他的每个故事都抓住人物存在

的一些片段,放在一起就仿佛扭曲而看似荒诞的

阿尔钦博托式肖像画:没有局部就没有整体,只

有放在更大的画面中,局部才具有意义。

安东尼奥•塔布齐(1943-2012),意大利著

名作家、重要的佩索阿研究专家和翻译者,被

认为是“卡尔维诺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散文作

家”。

塔布齐生于比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他大

学期间周游欧洲,追寻自己喜爱作家的足迹,在

法国他接触到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诗作,深深着

迷。他因此学习葡萄牙语,以更好地理解佩索

阿。后来他与妻子一起把佩索阿的许多作品译成

意大利文,是意大利锡耶纳大学葡萄牙语文学教

授。

塔布齐共出版三十多部作品,涵盖中长篇小

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和戏剧。他的小说多关

注身份追寻,语言细腻诗意,文体创新,作品被

翻译成四十种语言,晚年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

有力竞争者。他于1975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

《意大利广场》。1984年出版的《印度夜曲》被

认为是他的第一部重要小说,1987年凭该小说

获法国美第奇外国小说奖。1994年出版的长篇

小说《佩雷拉的证词》以新闻自由与反抗独裁为

Page 93: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主题,出版之后广受好评,获得意大利康皮耶罗

文学奖、阿里斯泰安欧洲文学奖奖等奖项,并于

1995年被改编成电影。塔布齐也是活跃的报纸专

栏作家和评论家。2004年他被欧洲记者协会授予

《晚邮报》新闻奖,以表彰他杰出的新闻写作和

对言论自由的捍卫。

17.书名: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

丛书名:生活•家

作者:[美]罗根•沃德(著),汪芸(译)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页数:304

价格:39.00元

ISBN:9787511251985

中图分类号:I712.55

走遍全世界的旅游作家罗根•沃德厌倦了半

夜还要接手机、回E-mail、通MSN,也害怕儿子

在城市长大,只认得汉堡不认得牛。于是他和妻

子希瑟决定“回到过去”,把家搬到弗吉尼亚州

乡间,去过1900年的农村生活。这决定,为他们

带来了危机四伏,却也充满欢乐与温馨回忆的一

年……

没有电视、电话,没有计算机,也没有汽

车,他们得自己种田养牲口,而且只能用一百年

前的工具。在这个错逆的时空之中,沃德夫妇找

回了生命中恒久不变的价值,并在亲友们的怀疑

转为支持后,建立起一个超越科技与时空的美好

社群。

罗根•沃德(Logan Ward),美国著名

的旅游作家,《国家地理探险》(National

Geographic Adventure)专栏作家。汪芸,台湾

大学社会学学士,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社会所硕

士。

18.书名:摄影原来如此神奇

丛书名:梦想家•图文馆

作者:[英]威廉姆斯(著),陈磊(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页数:224

价格:68.00元

ISBN:9787511717511

中图分类号:J405.1

本书展现了80幅世界摄影名作的细节,并对

其何以成为经典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述。作品类

型从先锋黑白经典到今日的数码杰作,涵盖了阿

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恩斯特•哈斯、南•戈尔

丁、李妮科•迪克斯特拉和马丁•帕尔等不同风格

类型的作者。瓦尔•威廉姆斯突出了每幅作品区

别于其它同类作品的因素所在,比如构图、色

彩、材质以及对主题的忠诚度等,阐释了作品如

此成功的原因。她极具洞察力的文字将开阔读者

的视野,让读者看见从人像摄影到风景摄影、从

新闻摄影到社会纪实摄影,各时期不同类型的重

要作品的决定性特质,提高读者对摄影作品的鉴

赏能力。

瓦尔•威廉姆斯(ValWilliams)是伦敦传播

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的摄影文化与历史学教授以

及摄影和档案研究中心主任。她曾策划了一系列

极有影响的摄影展。

19.书名:琴道

丛书名:高罗佩学术著作集

作者:[荷]高罗佩(著),宋慧、孔维锋、

王建欣(译)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页数:268

价格:45.00元

ISBN:9787547505427

中图分类号:J632.31

在中国,高罗佩的名声更多地是由《中国古

代房内考》、《秘戏图考》这些著作带来的。但

是,高罗佩并不像大众想象的那样,把自己的视

野局限在某个领域。作为博学而爱好广泛的“外

交官汉学家”,他对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甚

至动物都深有研究,对中国传统乐器——古琴,

更是喜爱有加。他师从古琴大师叶诗梦,通过学

习,习得了精湛的琴技,并为古琴写出了一部

在当时堪称集大成之作的《琴道》。在《琴道》

中,高罗佩从中国音乐的传统观念出发,对琴学

的起源、特征,琴人的修养等作了详尽论述,更

精到地阐释了琴曲的内蕴,以及古琴及其演奏手

法的意象。此外,作者还搜集了大量与琴学相关

的文献。高罗佩自己说“与其说是古琴悠久的历

史和迷人的声音,还不如说是它在中国文化中所

占据的独一无二的地位激励作者完成了本书”。

Page 94: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0

《琴道》自1941年出版以来,即被视为古琴

研究的权威之作。这是《琴道》面世七十余年

来,第一次以简体中文被翻译出版。

高罗佩(Robert Hansvan Gulik,1910年-

1967年)字忘笑,号芝台、吟月庵主,荷兰汉学

家、东方学家、外交家、翻译家、小说家,是著

名小说《狄公案》的作者。

20.书名:历练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

丛书名:热风•研究坊

作者:张炼红(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8月

页数:470

价格:62.00元

ISBN:9787208117877

中图分类号:J892.0

20世纪中期的新中国大众文艺改造,以旨在

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曲改革运动为代表,可谓

是一场影响力极大、牵涉面极广、整合度极强的

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的具体实践。它直接关涉到

“新中国”如何通过大众文艺实践的“推陈出

新”来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并以此重塑

现代民族国家理想和人民主体形象,包括如何完

善宣传机制、变革政治形态、培育文化认同、重

建社会秩序,进而如何再造民众生活世界及其伦

理道德观念等重大理论与社会实践问题。本书在

新中国“改戏”的社会政治文化大背景下,从不

同类型和专题的代表剧目入手,选取神话戏、人

情戏、历史戏、鬼戏、“样板戏”等等做戏曲个

案研究,通过考察其具体的改编过程及相关阐

释,分析所谓新与旧、雅与俗、精英与民众的价

值观念和趣味之间彼此妥协利用的微妙关系,以

及政治改造要求和实践限度或曰阻力之间拉锯进

退的曲折历程,有力地揭示出戏改运动具体过程

和历史意义。

张炼红,上海浦东川沙人,毕业于华东师范

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上海社会科学

院文学研究所。

21.书名:经典电影理论导论

丛书名:后浪出版电影学院

作者:[美]达德利•安德鲁(著),李伟峰

(译)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页数:248

价格:35.00元

ISBN:9787510048807

中图分类号:J90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

的经典著作,清晰透彻地挖掘了经典时期主要电

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全书以亚里士多德的“四

因说”为分节依据,从素材、方法和技巧、形式

和外观、目的和价值四个维度出发,找到各派理

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将形式主

义与写实主义相对照,并结合了现代法国电影理

论,对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爱森斯坦等重要

电影理论家的观点及其背后涉及的心理学、哲学

等思想根基作了详实的溯源与说明,揭示出其中

的严密、坚实或矛盾、偏狭之处,进而“让不同

阵营的理论家在同一问题上辩论”,以使读者更

轻松有效地阅读电影理论的名家名作,从中得到

启发与鼓励,重新思考经典电影理论之于当下的

价值与意义。

达德利•安德鲁(J.Dudley Andrew),美国

著名电影理论家,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委员,

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谢尔顿•罗斯荣誉教

授。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法国文化艺术勋章、美

国电影与传媒研究会授予的“杰出终生事业成就

奖”,著有《主要电影理论》(The Major Film

Theories)、《电影理论概论》(Concepts of

Film Theory)、《巴赞传》(André Bazin)、

《悔恨的迷雾:法国古典电影的文化和敏感性》

(Mists of Regret:Cultureand Sensibility

in Classic French Film)等15本著作,最新力

作为《电影是什么!》(What Cinema Is!)、

《打开巴赞》(Opening Bazin)。

22.书名:现代世界的诞生:1780-1914¬

丛书名:全球史译丛

作者:[英]C.A.贝利(著),于展、何美兰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年7月

页数:636

价格:65.00元

ISBN:9787100098021

中图分类号:K14

Page 95: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本书是近年颇受好评的一部历史学著作。

2004年由布莱克威尔出版社首次发行。它研究的

时段是从中古向现代过渡的时期,或称“早期现

代时期”。它从全球史的立场出发,提出这样的

观点:世界日益走向全球化,导致封闭的古代世

界向现代世界过渡。全书不仅涉及全球各个地

区,还涉及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现为重要

的是,除了历史叙述和分析外,作者还就古代世

界向现代世界的过渡,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模式,

从而使本书不同于一般历史著作,其自身更具理

论意义。

克里斯托弗•阿兰•贝利(C.A.Bayly)是剑

桥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和圣凯瑟林学院院长,

也是大英博物馆的理事之一,从事1700年以来的

印度史、英帝国史和全球史等领域的研究和教

学。30多年来,先后发表了《印度政治的地方根

源》、《印度社会和英帝国的形成》、《南亚民

族的起源》等多部著作。《现代世界的诞生:

1780-1914年》一书是贝利教授的全球史研究成

果。因其多年的历史研究实践和在历史写作领域

的杰出贡献,贝利荣获2004年英国沃尔夫森历史

写作个人奖(Wolfson History Prize)。

23.书名:第三帝国的语言:一个语文学者

的笔记

作者:[德]维克多•克莱普勒(著),印芝

虹(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页数:392

价格:52.00元

ISBN:9787100099905

中图分类号:K516.44

这是全球第一本对“第三帝国语言”深刻评

析之作,是一部诞生于恐怖年代的经历之书,也

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人道主义的文献。

本书对国家社会主义的语言及其影响力进行

了系统分析,既是一部历史书写的杰作,也是一

本一流的历史文献。作者精辟而透彻地分析了语

言作为一种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巨大作

用,坚定地表达了“日常之暴戾”的观点,这一

观点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远在时代之先。本书

经历了来自读者、研究者的多次的研究重心转

移,从“亲历报告”到“历史文献”再到“语言

批评”、“社会语言学分析”……随着时代的发

展,不断被发掘出新的价值。

维克多•克莱普勒(Victor Klemperer,

1881—1960),在慕尼黑、日内瓦、巴黎和柏林

读了哲学、罗马语文学和日耳曼学专业。1920—

1935年任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罗曼语文学教授,

1935年因其犹太出身被解聘。1945年后恢复了德

累斯顿教职。此后在格莱弗斯瓦尔德、哈勒以及

柏林任教授。《第三帝国的语言》一书令这位学

贯罗曼学、日耳曼学和比较文学的作家声名远

播,

印芝虹,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

24.书名:现代世界的诞生

丛书名:讲学社丛书

作者:[英]艾伦•麦克法兰(主讲),刘北

成(评议)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8月

页数:400

价格:49.00元

ISBN:9787208113701

中图分类号:K561.03

本书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麦克法

兰以数十年来潜心欧美亚澳等文明间的比较研究

为基础,将自己毕生索解现代世界起源问题的集

成。延续早年《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这部革命

性著作中的观点,麦克法兰以翔实的史料,颠覆

了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彭慕兰等思想家和学

者关于旧制度与现代世界“大分流”的经典理

论,将现代世界的源头上溯至12—18世纪工业化

的英国与勤业化的欧亚大陆之间的分道扬镳;并

对现代性的本质和特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那就

是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或曰宗教)等

领域的彻底分立与组合。麦克法兰以最古老的现

代国家英格兰作例,通过描述英格兰社会方方面

面的独特性,丝丝入扣地剖解开启现代性大门

的每一把钥匙及其之间的关系。他希望这幅关于

“英格兰奇迹”的比较性画面,可以帮助中国读

者理解西方的历史与中国的现状,思考如何在个

人主义的现代社会解决最棘手的“社会凝聚”问

题。

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生于

1941年,英国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剑桥大学国

Page 96: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王学院终身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院士,皇家

人类学会院士,英国科学院欧洲科学院院士。麦

克法兰关注现代世界诸起源及特性之比较研究,

研究对象覆盖西欧、喜马拉雅地区和日本等三大

文化区域。著有关于英国、尼泊尔、日本及中国

人类学及历史研究专著20余部,包括《英国个人

主义的起源》、《玻璃的世界》、《给莉莉的

信:关于世界之道》、《日本镜中行》、《绿色

黄金:茶叶的故事》、《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英

国的巫术》、《历史共同体的重建》、《17世纪

牧师拉尔夫•乔斯林的家庭生活》、《资本主义

文化》、《现代世界的形成》和《启蒙之所智识

之源:一位剑桥教授看剑桥》等。

25.书名:个人印象

丛书名:人文与社会译丛

作者:[英]以赛亚•伯林(著),林振义、

王洁(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页数:248

价格:35.00元

ISBN:9787544743860

中图分类号:

本书记录了19位20世纪知识界和政治界的著

名人物,比如温斯顿•丘吉尔、富兰克林•罗斯

福、哈伊姆•魏茨曼、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弗吉

尼亚•伍尔夫、埃德蒙•威尔逊等。这些人,除罗

斯福外,伯林都亲自见过,对他们非常熟悉。伯

林以自然天成的幽默感、睿智轻松的语言、不带

恶意的勃勃兴致讲述了他自己对这些人物的个人

印象。书中还详细描写了1945年和1956年在前苏

联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的会面,感人至

深。

以赛亚•伯林(1909—1997),出生于里加

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六岁时举家迁至俄国,目睹

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和布尔什维克革命。1921年随

父母前往英国,入读伦敦圣保罗学校和牛津大学

圣体学院。先后担任全灵学院和新学院研究员、

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沃尔夫森学院首任院长,

曾任不列颠学会(英国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院)主

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

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

思》、《俄国思想家》、《概念与范畴》、《反

潮流》、《个人印象》、《扭曲的人性之材》、

《现实感》、《浪漫主义的根源》、《观念的力

量》、《启蒙的三个批评者》、《自由及其背

叛》、《自由论》、《苏联的心灵》等。作为杰

出的观念史研究者,先后被授予伊拉斯谟奖、利

平科特奖和阿涅利奖。

26.书名:王元化晚年谈话录

作者:吴琦幸(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8月

页数:209

价格:28.00元

ISBN:9787208115484

中图分类号:K825.6

本书是一部反映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

论家王元化先生生命最后岁月里思想状况、文化

心态以及友朋往来情况的书稿。全书共计八万余

字,根据作者吴琦幸与王元化先生在2007至2008

年的十余次谈话整理编辑而成,内容涉及王元化

的家世旧闻、问学经历、革命工作、政治起落、

学术研究、著述交游等,对王元化半个多世纪以

来的“三次反思”、与胡风事件的牵连,与海内

外学术界的思想往还,他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

学术风气、思想方法的认知和批评等,都有较为

详尽的叙述和总结,并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

实材料。同时,该书也记录了王先生晚年的家庭

生活、友朋交往,及其与病魔斗争的身心状况。

本书由著名学者林毓生先生作序。书后附有作

者精心编撰的“王元化生平学术年表”和“后

记”,以简要勾勒王先生的生平事业和思想历

程。

吴琦幸,1953年生于上海,曾在王元化先生

门下攻读中国文学批评史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

中美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中国古代语言文字

及海外华文文学。近年来开始王元化生平思想、

当代西方学术史的研究。

27.书名:他选择了中国:大东沟海战亲历

者、北洋海军洋员马吉芬传

丛书名:雪甲午耻•中国海军稀见史料

作者:[美]李•马吉芬(著),张黎源

(译)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Page 97: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页数:179

价格:28.00元

ISBN:9787547407981

中图分类号:K837.125.2

马吉芬(Philo Norton Mc Giffin)

(1860~1897)美国人,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

学校。中法战争期间来华,先后在天津水师学

堂,威海水师任职。甲午海战期间,作为“镇

远”号大副与中国海军一道,参加了惨烈的“大

东沟海战”同当时中国海军官兵一道,奋力抗击

日本侵略军。身受重伤,随着北洋舰队全军覆

灭,他回到美国,终日奔走于美国当时各大舆论

交流所在,到处演讲,叙说中国舰队的英勇作

战。为“中国舰队”在西方遭受的不公正的舆论

待遇所愤慨。1897年2月11日,也是丁汝昌、杨

用霖在刘公岛自杀的2周年纪念日,在美国医院

愤恨自杀。本书即是辑录了马吉芬回到美国之后

写下的回忆录,对于研究甲午战争有着重要的的

史料价值.

28.书名:我的战争埋在书里:艾米莉•狄金

森传

丛书名:未名传记图书馆

作者:[美]阿尔弗雷德•哈贝格(著),王

柏华、曾轶峰、胡秋冉(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页数:708

价格:99.00元

ISBN:9787301221761

中图分类号:K837.125.6

艾米莉•狄金森大概是最受人喜爱的、最伟

大的,同时始终也是最难以索解的美国诗人。在

众多读者心中她之所以成为一个永恒的神秘偶

像,是因为她的人生发展轨迹尚不清晰。在这本

刨根问底式的研究传记里,作者以前辈和当代学

者的工作为基础,从法律档案、公理会记录、当

代女性写作以及狄金森本人未发表的书札残简

中,发掘出广泛的新材料,第一次从狄金森所在

的时代语境中,彻底全面地描述了狄金森的成

长,呈现出这个天才的形成过程及其旺盛的创作

活动。关于狄金森的几个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

作者也找到了最可取的答案:她是同性恋吗?令

她明显倾心的那个人是谁?她为什么拒绝发表作

品?而这种拒绝何以跟她的创作密不可分?这本

传记揭示出狄金森为何既是她所在时代的一个女

性,同时又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创造者。

阿尔弗雷德•哈贝格(Alfred Habegger),

1967年在丹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堪

萨斯大学英语系,后辞去教职,隐居于俄勒冈州

东北乡村——“失落的草原”。曾出版两本学术

著作《美国文学中的性别、虚幻和现实主义》

(1982)和《亨利•詹姆斯和“女人的事业”》

(1989),以及两本获奖传记:《父亲:老亨

利•詹姆斯传》(1994)和《我的战争都埋在书

里:艾米莉•狄金森传》(2001)。他的另一部

传记《面具:安娜•李奥诺文斯——暹罗王宫的

教师》(Masked:The Life of Anna Leonowens:

Teacher at the Siamese Court)将于2014年出

版。

29.书名:中国都市史

丛书名:博雅史学论丛•海外中国史研究

作者:[日]斯波义信(著),布和(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

页数:257

价格:35.00元

ISBN:9787301232248

中图分类号:K928.5

中国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农村社会的延

续,这似乎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印象和看法,本书

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正与此相反,在中

国,都市的存在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历史角度看

都是一种普通现象。作者一改以往的都市史研

究多从行政的侧面探讨都城到县城功能的研究路

径,重点从中国式都市的“中国特色”方面来讨

论,聚焦于经济活动和民众文化,梳理了中国都

市的历史、体系,并详细剖析了汉口、宁波和上

海、佛山等几大都市的案例。在具体的论述中,

对市场体系和社会组织的关注贯穿始终,呈现出

一部区别于“行政都市史”的“经济和社会都市

史”,因此成为都市史研究的名著。

斯波义信,195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

之后进入本校文学部研究生院,研究中国经济

史。1962年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起

担任东洋文库理事长。著有日文专著《华侨》

(1955)、《宋代商业史研究》(1968,有中、

Page 98: 2013-4.pdf - 苏州图书馆

今 日 阅 读

��

英文译本)、《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1988,

有中译本)、《中国都市史》(2002,),英文

专著The Diversity of the Socio-economy in

Song China,960-1279(2011),与人合编《中

国社会经济史用语解》(2012)。

30.书名:故乡的微光:中国萤火虫指南

作者:付新华(著)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页数:197

价格:42.00元

ISBN:9787543892217

中图分类号:Q969.48-49

此书是付新华教授十三年来的研究结晶。一

本独一无二的萤火虫读本,有故事,有情怀,有

诗意,带你走进梦幻般的萤火虫世界。作者回忆

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悸动,在天台山、西双版

纳、海南等风景优美的地方寻找、考察萤火虫的

美好经历,以及十三年来不减丝毫热情的萤火虫

研究之旅。同时,书中还有国内种类最全的萤火

虫科普资料、实用的萤火虫摄影指南,各种美轮

美奂的萤火虫大片。本书既是记录,也是怀念。

透过这些朴实的文字和美丽的图片,可以看到作

者对萤火虫,这些故乡、童年中闪烁的微光的挚

爱与怀念,以及对萤火虫正在消失的现状的忧

虑。

付新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教

授。自2000年起,致力于萤火虫的考察与研究,

是中国第一个萤火虫博士,发现并命名了雷氏

萤、武汉萤、穹宇萤等多种萤火虫。近年来,因

痛感萤火虫数量的锐减,积极投身萤火虫保护事

业,通过讲座、著述、摄影等形式,向公众传达

科学赏萤、保护萤火虫栖息地的理念,并成立国

内唯一一家萤火虫环保组织“萤火虫自然保护研

究中心”,被誉为中国萤火虫研究和保护第一

人。

31.书名:肠子,脑子,厨子:人类与食物的

演化关系

作者:[美]约翰•S.艾伦(著),陶凌寅

(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页数:344

价格:38.00元

ISBN:9787302332558

中图分类号:TS971-49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食谱和饮食文化背后,是

不是隐藏着一种有关食物的本能,一种全人类共

有的味觉体验?有没有一种“食物理论”决定着

我们会选哪些东西来吃,决定我们认为吃多少才

算饱,决定我们爱吃什么零食?神经人类学家约

翰•艾伦觉得有。在这本书里,他探索了味觉的

演化基础,以及共同的认知基础何以衍生出世界

各地纷繁复杂的饮食文化。人类食用的植物和动

物种类非常广泛,但与其他杂食动物不同,我们

吃饭时用到的不只有舌与胃,还有脑。味蕾能够

体现人类的自然史,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超级杂食

者。这本书的素材来自食物历史、厨师、人类学

家和神经科学家,艾伦先是描绘了我们最原始的

祖先的食谱,探索了烹饪在大脑演化中的作用,

随后将笔锋转向当代吃货关心的一系列问题。

书中探究了对食物的厌恶与喜好、给食物加上

“好”和“坏”标签的强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

字塔的膳食偏差,还对吃这件事进行了跨文化比

较。

约翰•S.艾伦(JohnS.Allen),美国南加州

大学“栋赛夫认知神经科学成像中心”和“脑与

创造力研究所”的神经人类学家。

选自《黄山寿先生百花诗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