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通識教育【堅持】系列活動 1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
12

100學年度第2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iweb.ntnu.edu.tw/aa/aa5/acty/sub_page/100-2-2.pdf ·...

Sep 06, 2019

Download

Documents

dariahiddlesto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100學年度第2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iweb.ntnu.edu.tw/aa/aa5/acty/sub_page/100-2-2.pdf · 他以個人生命歷程結合時代臺灣、中國與世界大事,編年敘述,見證1944年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通識教育【堅持】系列活動

1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

Page 2: 100學年度第2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iweb.ntnu.edu.tw/aa/aa5/acty/sub_page/100-2-2.pdf · 他以個人生命歷程結合時代臺灣、中國與世界大事,編年敘述,見證1944年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通識教育【堅持】系列活動

2

一、活動內容

緣起 為落實本校「廣博雅致、成就大師」之通識教育精神,鼓勵學生

正視通識教育學習對其大學學習生涯之積極意義,通識教育中心特於

各學期舉辦通識教育系列活動。此系列活動之內容包含通識講座、影

展、讀書會等三大主軸,涵蓋人文、藝術、科學等議題。更重要的是,

此系列活動與通識課程結合,將通識活動融入課程中,希望讓大家於

固定的課程修習之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不同學門的知識範疇,以開

闊學習視野,奠定學生的成長立基。

從 97-98 學年度,以培育全人素養為目的的「成長」、「連結」、

「關懷」、「世界」主題,99 學年度的「定位」、「再現」,到 100 學

年度第一學期的「熱情」等主題;總活動參與人數已突破 10,000

人次,而整體滿意度趨近 80 分,獲得全體師生的熱烈參與及廣大迴

響。

活動主題─堅持 本次通識系列活動特別規劃院士講座與藝文講座,邀請在社會、

科學、藝文領域之卓越人士蒞校進行 10 場演講,希望透過學者對個

人學思歷程之反省,提供學生寶貴的人生經驗與思考心得,引導學生

規劃個人生命發展的重要參考。除了專題演講外,本次活動亦安排 2

次影展活動,影展主題均緊扣性別與族群議題,期望學生能透過影展

活動擴展社會關懷與公民實踐意識。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延續「熱情」系列活動的精神,規劃了

以「堅持」為主題的通識系列活動,希望喚起學生堅持理想、勇於追

夢的情操,並持續創造生命的價值。

Page 3: 100學年度第2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iweb.ntnu.edu.tw/aa/aa5/acty/sub_page/100-2-2.pdf · 他以個人生命歷程結合時代臺灣、中國與世界大事,編年敘述,見證1944年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通識教育【堅持】系列活動

3

二、活動融入課程教學 依照本系列活動之宗旨與目的,本系列活動擬主動邀請通識課

程授課教師將系列活動融入於其課程規畫中。擬邀請之合作搭配課程

如下:

課程活動名稱 授課教師 選修人數 參與活動

通識教育講座 黃玫瑄 60 人 全部參與

近代歐洲插畫裡的中國圖像 潘鳳娟 77 人 院士講座-杜正勝

哲學入門 王錦雀 147 人 院士講座-李羅權 院士講座-杜正勝 院士講座-曾志朗

休閒與生活 李晶 47 人 院士講座-吳茂昆

運動與健康 麥秀英 21 人 院士講座-胡勝正

運動與健康 方德隆 75 人 院士講座-胡勝正

海洋科學的藝術 葉孟宛 79 人 院士講座-李羅權

院士講座-王瑜

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王銀國 86 人

藝文講座-吳炫三

院士講座-杜正勝

院士講座-胡勝正

自然探索 楊恩生 103 人 藝文講座-吳炫三

院士講座-王瑜

社會現象與文化分析 張碧君 28 人 藝文講座-吳炫三

女性主義 左乙萱 57 人 背海的人-王文興

全球化與社會關懷 左乙萱 64 人 院士講座-曾志朗

影展-女導演的祕密花園

生理心理學 呂國棟 67 人 院士講座-曾志朗

休閒與生活 林儷容 50 人 藝文講座-吳炫三

藝術鑑賞 林仁傑 72 人 藝文講座-吳炫三

Page 4: 100學年度第2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iweb.ntnu.edu.tw/aa/aa5/acty/sub_page/100-2-2.pdf · 他以個人生命歷程結合時代臺灣、中國與世界大事,編年敘述,見證1944年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通識教育【堅持】系列活動

4

三、活動報導 中研院李羅權院士蒞通識講座 勉「勇於追夢、挑戰未知」

【校園記者國文 103 陳品潔/社教 102 高嘉鎂報導】「試了不一定有機會,但

不試就沒有了!」中央研究院李羅權院士 3 月 28 日上午蒞臨通識教育系列活

動,為未來為期兩個月的 7 場院士講座

揭開序幕,臺師大校長張國恩與數百

位師生全程參與,聆聽李院士分享太

空科學研究的心路歷程。

李羅權院士將宇宙奧妙的變化,濃縮

成一張張清晰而易懂的投影片,以地

球為原點,從歷史潮流-「美蘇太空

競賽」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位

太空人 Yuri Gagarin 說起;到現代

太空科學的廣義與狹義、日地系統、

黑洞與串起宇宙的蟲洞;以及在我國

可觀測的「巨大噴流」、高緯地區的美麗極光,這場科普講座超越時空,無所不

談。談到極光,李羅權院士還向台下同學分享旅居阿拉斯加的回憶,他表示:「在

阿拉斯加,每兩到三天就能看到(極光),當地的旅館有所謂『Aurora Call』

的貼心服務,讓旅人可以免去在外頭等待極光的辛勞。」還提到在阿拉斯加,雖

頭頂結冰,但一邊泡溫泉,一邊看著美麗極光的特殊體驗。

李院士在太空計畫研究的學術地位崇高,台灣福衛一號到三號成功發射升空,他

功不可沒。福衛三號在軌道上觀測大氣、電離層的資料,目前供全球 57 國、

1700 多個單位或個人註冊使用,作為氣象預報及學術研究。探索宇宙的奧妙,

是個向外尋求答案的過程,然而對於大眾而言,「太空科學」似乎是個遙遠而學

院式的名詞。但令人敬佩的是,李院士的研究,不僅在崇高的學術殿堂中,具有

指標性的地位,對於老百姓的生活,也有極大貢獻。2004 年南亞海嘯、2008

年汶川大地震、2010 年日本海嘯發生時,我國都曾在網上公布衛星畫面,受

外媒的高度肯定與報導。另外,與國人息息相關的地震問題,李院士 2011 年

證實了大地震前,地殼受到擠壓的時候會產生電荷,隨著壓力增大,累積在地表

形成電流,最後造成電離層電子密度的變化。此項研究在地震預測的領域上,往

前邁進一大步。

李院士民國 36 年生於彰化田尾,每日每夜跟隨自然的規律,看見斗轉星移,因

著父親曾經說過「可以從星子運轉的角度,判定現在是幾點鐘」一句話,開啟對

天象奧秘的興趣,從農家孩子變成中研院院士,他期勉同學「有什麼理想或夢想,

就應該去追求,因為人的一輩子很短,要勇於挑戰還沒被解決的問題,試了不一

定有機會,但不試就沒有了!

Page 5: 100學年度第2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iweb.ntnu.edu.tw/aa/aa5/acty/sub_page/100-2-2.pdf · 他以個人生命歷程結合時代臺灣、中國與世界大事,編年敘述,見證1944年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通識教育【堅持】系列活動

5

人生志業與生活興味的分與合 杜正勝開講

【校園記者國文 103 陳品潔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教育部部長杜正勝 4 月

25 日上午至臺師大演講,他將個人生命結合臺灣與國際社會事件,重溫少年時

期認識的多位歷史人物,勉勵台下師生,莫忘年輕最好的本錢,要敢夢想、超越

個人有限的時空。臺師大通識中心舉辦

系列院士講座,4 月 25 日上午邀請

杜正勝 院士來 校分 享學思 歷程,

2004 年曾任教育部部長,杜院士以

「志業與興味一個歷史學者的證言」

為主題,講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杜

院士認為,不同的專業皆有相通之處,

這也是成為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能力,

而專業和興趣之間,若不能結合,也

要能調和。杜正勝院士表示,小學畢業

時由於現實因素,原打算棄學做工,在教師的鼓勵下才繼續學業。後來臺南師專

畢業,一面在小學服務、一面自修,3 年服務期滿才繼續深造。

他以個人生命歷程結合時代臺灣、中國與世界大事,編年敘述,見證 1944 年

以後的臺灣社會與世界局勢,包含國民政府來台、韓戰、雷震案、退出聯合國、

美麗島事件等。他也提出 1964 年「臺灣人民自救宣言」、1971 年「聯合國

2758 號決議文」與 1972「上海公報」等幾份影響臺灣今日地位的文件,並

希望台下學生能對與己身相關的歷史文件有更深層的了解。年近 70、杜正勝院

士為配合大學通識教育,採回到 2、30 歲的切入點,與台下師生分享當年的視

野,提出對自己人生產生影響的幾位人物,包括 Heinrich Schliemann、Sven

Anders Hedin 及鳥居龍藏、伊能嘉矩、鹿野忠雄等,激勵台下師生要敢夢想、

超越個人有限的時空,進行帶冒險性質的探索。杜正勝院士也談到,歷史家也應

該是旅行家。1976 年他從倫敦出發,用一張公費機票換取的現金,改以火車、

汽車和輪船等工具,隻身橫走南歐、南亞,沿途踏過法國、希臘、土耳其、阿富

汗。談到這趟旅行,他顯得神采奕奕,並形容是「一個人、一張地圖,往東走」

的過程。

臺師大師培處處長林陳湧表示,杜正勝院士在任教育部長期間,推動公民與社會

納入課程與升學考科,對台灣教育史有深遠影響。

Page 6: 100學年度第2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iweb.ntnu.edu.tw/aa/aa5/acty/sub_page/100-2-2.pdf · 他以個人生命歷程結合時代臺灣、中國與世界大事,編年敘述,見證1944年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通識教育【堅持】系列活動

6

東華大校長吳茂昆:成大事要趁早!

【校園記者社教 102 高嘉鎂報導】一度被提名諾貝爾獎;自 1911 年超導現

象被發現,歷經 76 年後,超導實驗在他手中迸出新火花,那年他才 37 歲。吳

茂昆,今年除夕接下國立東華大學校長,5 月 2 日到臺師大演講分享,他以愛

因斯坦為例,強調:「成大事要趁早!」

出生花蓮玉里,依傍金針山、吃秀姑巒溪

水,放眼望去為無盡太平洋,是標準「海

邊長大的孩子」,海濤聲與海風鹹味陪伴讀

書時光,不過吳茂昆說,因為是「看海長

大」,所以心胸十分開闊、思想特別開放。

因父母曾說書讀得不差,決定報考花蓮中

學,他幽默自嘲:「分班時我還是吊車尾。」

教室外就是海,吳茂昆笑稱:「有心讀書的同

學不多!」看著海的遼闊,書本知識更顯得渺小。初中到高中,對吳茂昆而言,

是心智成長影響最大時期;他回憶,高三那年,物理老師頻頻更換,形同沒有老

師教課,於是同學間自行互相討論、找資料,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大學是被保護社會,吳茂昆說,每天回到宿舍,和不同領域同學一起學習、聊天,

激盪出更豐富的想法。「理論發現要在 20 到 30 歲前,學術研究把握 40 歲。」

高中就確定志向,大學全心攻讀物理,無意間在課堂中聽到同學報告「超導理論」,

開啟研究超導理論之路。超導現象是指某些材料在抵達特定溫度時,電阻突然下

降到零,導電力無限大。

大學畢業後,意外申請到休士頓大學物理研究所,輾轉又到阿拉巴馬、哥倫比亞

大學教書,曾獲得美國太空總署計畫補助。堅持的實驗精神,讓吳茂昆與朱經武

博士,得到美國國家科學院 Comstock Prize 殊榮,卻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得獎後聲名大噪,回到台灣,受當時總統李登輝邀請會談,吳茂昆自嘲年輕時大

膽:「原本只約半小時,卻聊了兩小時!」2011 年獲得中華民國總統科學獎,

吳茂昆卻不驕傲;但提到實驗,難掩興奮說:「又有了新發現!」

25 年前除夕,發現超導現象,抱得大獎;25 年後同一時間,接下國立東華大

學校長一職,回到花蓮,接任東華大學校長。感動於東華學生們自願從事社會服

務、深耕在地,吳茂昆也將深耕花蓮,堅持學術,珍惜在地之路。

Page 7: 100學年度第2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iweb.ntnu.edu.tw/aa/aa5/acty/sub_page/100-2-2.pdf · 他以個人生命歷程結合時代臺灣、中國與世界大事,編年敘述,見證1944年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通識教育【堅持】系列活動

7

儲蓄退休人生 中研院士:認真做中學

【校園記者社教 102 高嘉鎂報導】通識教育中心舉辦《院士講座—我的學思歷

程》,邀請中央研究院經濟專長胡勝正院士,暢談經濟與社會。胡勝正強調:「治

國如登月球。」還提到:「通識教育很重要企業重視跨領域。」2001 年入閣行

政院政務委員,2004 年一路自經建會主

委轉任經管會主委,從「誤入平陽的獅子」

到「金融包青天」,胡勝正說:「一路上我

沒有什麼敵人。」講求信用,讓人處處為

他打知名度,更得到進入政界服務機會。

故鄉在蘭陽平原,1958 年自宜蘭中學畢

業,胡勝正形容 1958 年是「大海大洋」,

那年發生八二三砲戰,歷經大學志願選填

改革,原本擅長理科的胡勝正,卻陰錯陽

差考上台大經濟系,「經濟學之所以是強勢學

科,因為跨領域,如政治經濟、實驗經濟,都需要不同範疇的學問,更顯示通識

教育重要性!」畢業後憑藉實力,申請上羅徹斯特大學,每月領取獎學金一半寄

回家中,相當於當時臺灣一般民眾四個月薪資,胡勝正表示,家中因欠債實在太

窮,這份獎學金幫助十分大。「壓力不在升學,而在生活,」他形容當時生活戰

戰兢兢,迫切希望擺脫窮困生活,只能沒日沒夜拼命讀書。

「儲蓄讓經濟發展,」有房子、有孩子還要有錢。胡勝正說,為了因應老化,政

府制定政策顯得更加重要,歐債危機起因在於,民主國家社會保險胡亂開價、無

限上綱;胡勝正強調「治國如登月」,他以經濟學「最適控制」曲線舉例,如同

登月球,火箭需要找到軌跡登上月球,而行政團隊必須端出政策牛肉,準確仔細

找到路徑,達成遠大終點。

當長命百歲成為常態,六十五歲退休後,還有三十五年時間需要規劃,而沒有儲

蓄便無法享有退休好生活。胡勝正回台進入政界服務時,碰巧遇上「國民年金」、

「全民健保」兩大政策規畫,僅管當時健保遭學界認為尚未妥善,不能推出,然

而政策制定先求「有」,再求「好」,於是 1995 年健保上路;胡勝正所參與國

民年金規畫,也在馬英九總統任期內推出。胡勝正:「中高齡失業,更需要靠終

身學習,否則知識永遠趕不上科技。」「內方外圓,把持原則。」胡勝正認為,

政府最重溝通能力,把不可行變成可行,同時說服民眾,而不是引起反彈。他也

叮嚀,大學生需認真研讀理論,並兼顧實務,從校外打工等經驗「做中學」。胡

勝正:「現在的奮鬥,將會成為未來的成果!」

Page 8: 100學年度第2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iweb.ntnu.edu.tw/aa/aa5/acty/sub_page/100-2-2.pdf · 他以個人生命歷程結合時代臺灣、中國與世界大事,編年敘述,見證1944年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通識教育【堅持】系列活動

8

曾志朗:準備 堅持 沒有藉口

【 校園記者國文 103 陳品潔/社教 102 高嘉鎂報導】「堅持你的理想,想辦法

和朋友合作、完成,沒有任何藉口!」曾志朗

6 月 6 日應臺師大通識教育中心之邀演講,以

童年、求學、研究三階段為主題,分享過去經

驗與今日研究的相關性。

前教育部部長、中研院院士曾志朗 6 月 6 日

上午出席「我的學思歷程」院士講座,分享自

己在童年、求學、研究階段的經歷與體驗,更

提到學生時期的頑皮故事,「老師愈說不

可以,我們就愈會去做!」曾志朗提醒臺師大的未來教師,留意嘴巴說好但行為

不一的學生。溪裡游泳、公車過站才跳車,這些頑皮的事情,求學階段功課不錯

的曾志朗,都做過了,但也是在這時,感受到高中校長關心的當頭棒喝,決定棄

理從文,考上政大教育系,後來決定研究方向,輾轉到了美國,1990 年回到臺

灣,曾志朗表示,出任教育部長或政務委員,都不在意料之內。

「別小看小人物!」曾志朗指出,童年時期的回憶,影響未來深遠。經歷「香蕉

王國」的時代,卻看見家裡種香蕉的小學同學,依然過著營養午餐不夠吃的貧窮

生活,他發願「建造美好的農村,使農民能有自己的尊嚴,而非靠政府施捨」。

曾志朗近年提倡「農民希望工程:台南大崎香檳茸栽培」和「科學人權」議題,

正與童年、求學的際遇緊密相關。曾志朗勉勵學生:「做好準備,堅持理想,想

辦法和朋友合作、完成,沒有任何藉口!」

本講座是學期 6 場院士講座的最後 1 場,壓軸的曾志朗院士演講風格輕鬆,現場

吸引了大批學生到場聆聽。臺師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劉美慧表示,未來曾志朗院

士將擔任心輔系的講座教授。

Page 9: 100學年度第2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iweb.ntnu.edu.tw/aa/aa5/acty/sub_page/100-2-2.pdf · 他以個人生命歷程結合時代臺灣、中國與世界大事,編年敘述,見證1944年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通識教育【堅持】系列活動

9

通識講座吳炫三:堅持自己,活出快樂

【校園記者社教 102 高嘉鎂報導】通識教育中心舉辦「堅持」系列講座,3 月

14日上午邀請臺師大美術系講座教授吳炫三,笑談創作生涯。身為知名藝術家,

吳教授鼓勵年輕人放膽去闖,更傳授快樂秘方:「要活得認真!找到自己不為他

人,就可以幸福快樂!」

吳炫三教授為臺灣知名藝術家,作

品包含畫作、雕塑、拼版畫等,以

原始藝術風格著名,目前擔任美術

系講座教授。曾前往西班牙留學,

隨後至美國進修,並遊歷非洲、歐

洲、大洋洲等地。吳教授勉勵學生:

「年輕時有出外闖的本錢,跌倒再

站起來就好!」

「如何過得快樂?」吳教授說,能夠

堅持創作不停,秘訣在於「快樂」和「幸福」。人生要過得快樂,必須認真活過

每分每秒。吳教授舉例,一位年僅 39 歲朋友只剩 3 個月壽命,突然告訴他,

覺得世間實在太美,連路上摩托車也是!吳教授感嘆,人生操之在己,若不認真,

等於浪費時間。生命像柳橙汁,要「濃」而「可口」,就必須認真。

談到創作,吳教授說他的作品在海外展出時,被批評技巧雖佳,卻「毫無個人精

神」。於是開始回溯童年時光,從鄉土農民、土地情懷中找到自己,吳教授強調:

「活著沒有大師,身後與他人關係消滅,作品依舊亙古流傳,才稱得上大師!」

「若要讓人喜愛,就會失去自己。」揮動創作之筆,堅持眼前道路,吳教授勉勵:

「保有純真,找到自己。」創作不為別人,更別在意他人眼光,畫自己所愛,人

生也需選擇所愛。吳教授談到,當初堅持辭去教授,遊歷非洲尋靈感,也曾被母

親誤解,需要時間解釋。

吳教授以千年牛樟芝比喻,巨木能活千年,需要深根破土,與硬石障礙「妥協」;

堅持夢想也須「妥協」,若遇親朋好友反對,則要向對方慢慢解釋,得到諒解。

找到自己最重要,才能活出精彩、樂趣。

吳教授建議隨時作筆記,不讓創作、生活靈感溜掉:「好奇心是培養敏銳觀察力

利器,換個方向看,就能得到能量、找到靈感。」

Page 10: 100學年度第2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iweb.ntnu.edu.tw/aa/aa5/acty/sub_page/100-2-2.pdf · 他以個人生命歷程結合時代臺灣、中國與世界大事,編年敘述,見證1944年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通識教育【堅持】系列活動

10

「背海的人」王文興開講 用心慢讀慢體會

【校園記者國文 103 趙慶翔/李蘋芬採訪報導】臺師大通識教育系列活動請到了

重量級的藝文界大師-王文興,分享自身的學思創作歷程。「背海的人」王文興

開講,用富有磁性而感性的聲音,談

《背海的人》創作歷程及文本內

容,他更和台下的同學互動。《背

海的人》總共花了王文興二十五

年的時間完成,上下兩冊的發行

時間更是隔了十九年之久,而這

長篇小說也被稱之為現代主義的

極致之作。

王文興在 3 月 29 日晚上於誠 102 開講《背海的人》一書,全場坐滿了師生,

只為了瞭解大師的創作歷程。一開始就以王文興朗讀文章的錄音檔開場,他在聲

音當中注入了滿滿的情感,和手上的文本一起搭配著看,更是增加文字的力度及

生動性。

整場演講中,王文興對文本始終保持著問題意識,並透過和同學的討論、問答,

帶著大家導讀、解析文本,並回顧《背海的人》創作歷程。這場演講使用的文本

雖然只有幾頁,但是王文興用不同的角度切入,不僅從文字本身進行意義的探

討,更是深入探索人物角色的內心及行為。另外,對於小說,王文興認為:「小

說最重要的是脈絡,而脈絡就是小說的章法。」

王文興的系列講座總共有三場,主題皆是談《背海的人》的創作歷程,但分別有

不同的主題。下一場將會在 4 月 12 日晚間七點於誠 102 開講,歡迎有興趣的

同學把握最後的機會一睹大師的風采。

Page 11: 100學年度第2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iweb.ntnu.edu.tw/aa/aa5/acty/sub_page/100-2-2.pdf · 他以個人生命歷程結合時代臺灣、中國與世界大事,編年敘述,見證1944年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通識教育【堅持】系列活動

11

通識影展《The Help》探討種族、性別等歷史脈絡

【校園記者公領102蘇璿報導】臺師大通識教育【堅持】系列活動首場影展《The

Help》3月21日晚上於誠101教室播映,活動邀請政

大陳儒修副教授帶領映後 座談,陳儒修老師表示,這部片

意義重大,其中種族議題與今日臺灣外籍移工問

題相似,期待有臺灣版《The Help》出現。

《The Help》由小說改編而來,作者化身故事中史基特小

姐,將美國密西西比州的傑克森市,這個最南方最種族歧

視最黑白分明的情況呈現出來,2年前書本完成時,共有60間出版社不願意出版,

認為沒有賣點,沒有人在意這些人的生活,

尤其整個民權運動已蓬勃發展,怕會再次挑

起族群紛爭,陳儒修老師表示,史基特小姐

堅持真實呈現口述歷史值得肯定,我們不能

掩蓋過去,應該從中學習歷史教訓。影片播

映時許多同學在漆黑中默默拭淚,陳儒修老

師表示這是很典型的好萊屋片,描述問題黑暗

面,經由主角行動過程看見正面力量,以快樂結局收尾,讓觀眾感受到振奮和鼓

舞,但陳儒修老師也提出這部片的缺點,過度漂白黑人女性的工作情況,在當時

幫傭算是比較體面優渥的工作,但不可能只是照顧白人小孩、打掃煮飯那麼簡單,

電影刪掉許多可能性,與書本有差異,更複雜的議題未被呈現座談中提到「第三

人效果」這個名詞,表示閱聽者接受任何表演情節會認為自己思緒清楚,沒有犯

錯且不受影響,像是看到雇主不合理對待幫傭會產生自我認同,覺得自己不會做

出同樣的事,陳儒修老師表示,除了反省自己更應該思考如何行動來改善,片中

種族議題與今日臺灣外籍移工問題相似,我們該如何解決,

期待有臺灣版《The Help》出現。

Page 12: 100學年度第2學期堅持系列活動 成果報告書iweb.ntnu.edu.tw/aa/aa5/acty/sub_page/100-2-2.pdf · 他以個人生命歷程結合時代臺灣、中國與世界大事,編年敘述,見證1944年

100 學年度第 2 學期通識教育【堅持】系列活動

12

「麵包情人」13年 李靖惠談紀錄片

【校園記者東亞103鄔維芸報導】一個人能為什麼事情堅持13年?導演李靖惠說到:

「對想拍的族群、故事有很深的熱愛,想讓更多人看到這群外籍勞工的生命風景。」4

月12日通識講座請來女導演李靖惠,談創作【家國紀錄片】,由第一部《家在何方》

到第四部《麵包情人》,透過電影讓大眾看見愛的故事。

李靖惠導演念研究所時,外婆被送到安養院,這件事帶給

她心靈很大悸動,於是她拿起

攝影機,拍攝她第一部紀錄片。《家在何方》紀錄外公面

臨外婆被送到安養院的過程,家族大小面對此事產

生的矛盾掙扎,及對外婆的不捨與感情。李靖惠導

演表示該在描述一個社會事件,更在講人類永恆的

情感與我們的增長、苦難及人對愛的渴求與分享。

透過攝影機,建立家裡溝通與了解,並讓家族參與、

分享彼此情感。

延續對老人安養社會議題關懷,發展出二部曲《阿嬤的戀歌》,刻劃安養院內家族四代

女性愛情婚姻故事,及三部曲《思念之城》,突顯老人住進安養院後的生命風景。透過

紀錄片,李靖惠導演希望在家庭、社會與國家間一起合作,讓老有所終。

第四部紀錄片《麵包情人》以在臺灣安養院工作菲律賓女性看護工為主要紀錄對象,描

述這群菲媽與老人間的故事。這些菲媽離開親人,到台北逐夢,安養院裡的老人也少了

親人陪伴,兩者間交織出流動的生命情感。李靖惠導演表示,在看起來苦難環境下,這

些菲媽還能自娛娛人,這就是一種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