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i 目錄 壹、 前言 ...............................................................................................1 貳、 評量標準發展說明.......................................................................3 一、 發展依據與參考........................................................................................ 3 二、 採取「分學習階段」撰寫........................................................................ 4 三、 主題、次主題訂定原則............................................................................ 4 四、 表現等級及表現描述訂定原則................................................................ 4 五、 發展多元評量工具.................................................................................... 5 六、 評量標準與課綱之對應............................................................................ 6 參、 標準本位評量之操作.................................................................16 肆、 國小社會領域評量標準說明.....................................................17 一、 標準本位評量名詞釋疑.......................................................................... 17 二、 師大心測中心評量標準架構說明.......................................................... 19 三、 第二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20 四、 第三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25 伍、 標準本位評量設計說明.............................................................31 一、 國小社會標準本位評量工具特徵說明.................................................. 31 二、 國小社會評量標準各大主題評量目標說明.......................................... 34 三、 評量各等級動詞介紹及命題設計指引.................................................. 35
154

1 · 2 【圖1】 評量標準銜接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示意圖_語文領域國語文科第三學習階段 其餘各領域/科目皆秉持上述精神,依據各 ...

Sep 13, 2019

Download

Documents

dariahiddlesto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  

    i  

    目錄

    壹、  前言 ............................................................................................... 1 

    貳、  評量標準發展說明 ....................................................................... 3 

    一、  發展依據與參考........................................................................................ 3 

    二、  採取「分學習階段」撰寫........................................................................ 4 

    三、  主題、次主題訂定原則............................................................................ 4 

    四、  表現等級及表現描述訂定原則................................................................ 4 

    五、  發展多元評量工具.................................................................................... 5 

    六、  評量標準與課綱之對應............................................................................ 6 

    參、  標準本位評量之操作 ................................................................. 16 

    肆、  國小社會領域評量標準說明 ..................................................... 17 

    一、  標準本位評量名詞釋疑.......................................................................... 17 

    二、  師大心測中心評量標準架構說明.......................................................... 19 

    三、  第二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20 

    四、  第三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25 

    伍、  標準本位評量設計說明 ............................................................. 31 

    一、  國小社會標準本位評量工具特徵說明.................................................. 31 

    二、  國小社會評量標準各大主題評量目標說明.......................................... 34 

    三、  評量各等級動詞介紹及命題設計指引.................................................. 35

  •  

    ii  

     陸、  第二學習階段評量示例 ............................................................. 40 

    一、  「互動與關聯:個人與群體」示例...................................................... 40 

    二、  「差異與多元:社會與文化的差異」示例.......................................... 49 

    三、  「變遷與因果:歷史的變遷」示例...................................................... 62 

    四、  「選擇與責任:價值的選擇」示例...................................................... 74 

    柒、  第三學習階段評量示例 ............................................................. 83 

    一、  「互動與關聯:個體與群體的差異」示例.......................................... 83 

    二、  「差異與多元:環境差異」示例.......................................................... 95 

    三、  「差異與多元:社會與文化的差異」示例........................................ 108 

    四、  「變遷與因果:社會的變遷」示例.................................................... 116 

    五、  「選擇與責任:經濟的選擇」示例一................................................ 127 

    六、  「選擇與責任:經濟的選擇」示例二................................................ 137 

    捌、  常見問題 ................................................................................... 147 

    ※如有引用需求,請按下列格式引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2019)。十二年國教課綱國民小學標準本位評量工具彙編:社會領域。

  • 1  

    壹、 前言 本計畫依據行政院 100 年 9 月 20 日院臺教字第 1000103358 號函核定之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方案 5-1「研發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及實作程序」,並據各年度教育政策所需規畫辦理。107 年起將推廣工作向下延伸至國小階段,執行「十二年國教課綱國民中小學標準本位評量」。

    心測中心為執行本計畫,研發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以下簡稱評量標準),

    即為改革我國評量概念與系統,使之與國際趨勢接軌,並提供與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課程綱要(以下簡稱「課綱」)相對應的評量標準,作為教師教學評量的參

    照依據。此套評量標準可提供學生學習成就評量之藍圖,指引教師評量的範圍及

    評定學生獲得不同等級應具備的表現。教師若充分理解評量標準,將更能落實課

    綱的內涵,並加強「課程-教學-評量」三者之間的連結度,透過學生的評量表

    現,瞭解其不足之處,進而調整教學。藉由此教學回饋,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並

    發揮學力監控的功能。

    「評量標準」包含主題、次主題與表現描述,即期望學生學到那些內容及做

    到什麼程度。

    評量標準乃依據課綱制定,課綱中的「學習重點」,包含「學習內容」與「學

    習表現」。而不同領域之間,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的寫法差異甚巨,且二者間的

    對應及關聯性,部分領域/科目較為明顯、直接(如數學領域),部分領域/科目則較為斷裂或隱晦(如語文領域)。有鑑於此,本計畫所建構之評量標準,以學習

    表現出發,具有銜接、扣合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的作用,且各領域/科目的評量標準架構及「表現等級描述」(Performance Level Descriptors, PLD)的寫法,都較為接近,可有效減輕教師整合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之負擔。

    以語文領域國語文科為例,其學習內容分為文字篇章、文本表述、文化內涵

    三大項,各項之敘寫,表面形式較偏重閱讀與寫作,並未針對聆聽與口語表達之

    內容具體闡述;而學習表現則分為聆聽、口語表達、閱讀、寫作,個別描述其應

    有的表現,二者之間的關聯較不明顯。而語文能力的展現,即為聽、說、讀、寫

    等外顯能力,故國語文科的評量標準架構,形式上與學習表現有較明顯的對應,

    如下頁【圖 1】所示:

     

  • 2  

    【圖 1】 評量標準銜接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示意圖_語文領域國語文科第三學習階段

    其餘各領域/科目皆秉持上述精神,依據各領域/科目的課綱敘寫方式,並參

    考教學現場實際情況,以發展各領域/科目專屬的評量標準1。惟國小採包班制,同時教授兩科以上之教師甚多,不同科目有本質上的差異,而評量標準的設計以

    各科目為本位出發,為符合課綱而有操作上的差異2,則有賴教師以其教學專業

    整合應用。標準本位評量不僅能扣合課綱,還能將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的條目,

    轉化成清楚且易於執行的評量標準,協助教師發展評量工具。

    本計畫透過評量標準的建置與推廣,期能增進教師教學和評量的專業及品

    質,進而發揮評量支持教學和學習的功效,藉以提昇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成

    就;並有助於教育主管機關了解歷年國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表現,評估適當的學

    力監控機制和完善的補救教學措施,進而達到維繫基本學力、縮減學習成就落

    差的任務。

                                                           1 其中,自然科學領域課綱的「學習表現」,分為科學認知、探究能力、科學的態度與本質三大項,而「科學認知」則載明對應「學習內容」,因此,在科學認知項下的評量標準,形式上與學

    習內容有明顯的對應,但就其根本,仍由學習表現出發。 2 例如,國語文一份評量工具,即可由學生的作答區分出不同等級;而數學因為學習內容階段性明確,故評量工具多針對單一等級來設計,以通過與不通過表示達到或未達到此一等級。此

    操作上的差異,教師只要依循標準本位評量操作的程序,即可充分利用。

  • 3  

    貳、 評量標準發展說明 根據 107 年公告之〈十二年國教課綱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

    領域課程綱要〉(以下簡稱〈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社會領域主要教育功能為傳遞文化與制度,培養探究、參與、實踐、反思及創新的態度與能力;其理念在

    於涵育新世代的公民素養,以培育公民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做出迎向「共好」的

    抉擇,並具社會實踐力;而依據心測中心對於總綱核心素養定義之釋義,認為核

    心素養可以再細緻化為應包含能力(概念知識、認知運作與實作技能)、態度、

    行為習慣三大成分,並期待學生能將這些素養實踐於生活中的自我、人際與社會

    參與各層面。在此目標下學習階段的評量應兼具能力、態度與行為,重視學習結

    果,也重視學習歷程,且能在學生生活脈絡下,以貼近生活情境的設計,將有助

    於學生學習遷移,進而能於生活中實踐。 在上述理念下,國小社會各學習階段評量標準基於〈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

    之學習內容的主題軸,劃分為「互動與關聯」、「差異與多元」、「變遷與因果」及

    「價值與選擇」等四大主題,除重視學習結果外,也重視學習歷程;學習結果期

    以標準參照方式呈現,以協助教師診斷學生學習情況,並藉由多元多次之評量來

    蒐集學生的學習歷程。 本計畫乃因應十二年國教實施而發展的配套方案之一,透過發展評量標準與

    示例,幫助教師了解標準本位評量,並落實於教學現場為本計畫之目標,以下將

    針對本計畫在社會領域發展成果進行說明,並以示例呈現教學現場可以如何應用,

    教師可配合課程參考使用。 一、發展依據與參考

    (一)依據

    (1) 教育部民國 107 年 10 月 26 日臺教授國部字第 1070116490B號令〈十二年國教課綱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

    領域課程綱要〉。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十二年國教課綱國民中小學標準本位評量國小社會研發諮詢會議之決議

    與共識。

    (二)參考

    (1) Anderson, Lorin W., Krathwohl, David R., and Bloom, Benjamin Samuel.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mplete ed, New York: Longman, 2001.

  • 4  

    二、採取「分學習階段」撰寫

    民國 108 年起,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對於各學習階段內學生各年級的學習內容,且並未有明確規定之先後順序,各校可視校內需要自行調整。

    故國小社會評量標準主要依據〈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各階段學習重點

    加以設計,並採主題式呈現,以便教師可依實際教學情況,依該學習階

    段所學內容來使用。

    三、主題、次主題訂定原則

    (一)領域主題:

    根據〈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各學習階段之學習內容,依其主題軸

    分為「互動與關聯」、「差異與多元」、「變遷與因果」、「價值與選擇」

    四大主題。

    (二)領域次主題:

    根據〈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各學習階段之學習內容,依其項目分

    為第二學習階段 15 個次主題、第三學習階段 17 個次主題。

    四、表現等級及表現描述訂定原則

    (一) 等級劃分

    學生表現分為 A~E 五個等級,其代表意義:A 表「優秀」;B 表「良好」;C 表「基礎」;D 表「不足」;E 表「落後」。

    (二) 門檻原則

    學生要獲得不同表現等級所要達到的基礎表現水準(門檻),為各

    等級表現描述之主要撰寫考量。

    (三) 制訂成員

    由社會領域之大學教授、輔導團教師、國小教師以及測驗專家,根

    據核心素養具體內涵與學習重點之對應關係,並參酌教育評量理

    論進行多次討論,修訂不同表現等級之典型學生的學習成就在各

    等級上所應具備的表現描述。

    (四) 各等級表現描述即是在反應出現場學生不同的表現樣態,故以動詞或副詞加上學習內容及學習表現的文字來制定表現描述。表現

    描述中各等級的動詞選用,係參考〈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及

    Bloom 理論(2001 修訂版)中對認知歷程的架構,作為等級門檻設定的依據。

  • 5  

    五、發展多元評量工具

    包含單一評量活動與主題式教學與評量,並提供示例說明與課綱對應關

    係,同時針對評量工具訂定評分指引及蒐集學生表現樣本。期透過素養

    導向且多樣化的評量示例,方便教師瞭解標準本位評量如何應用於教學

    現場。 

      

  •  

    6  

    六、評量標準與課綱之對應

    (一)評量標準如何與課綱對應架構說明─以「選擇與責任─經濟的選擇」為例

  •  

    7  

    (二)第二學習階段 主題 次主題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互動與關聯

    個人與群體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b-Ⅱ-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1c-Ⅱ-1 判斷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各項選擇的合宜性。 2b-Ⅱ-1 體認人們對生活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感受,並加以尊重。2c-Ⅱ-1 省思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在群體中的角色扮演,尊重人我差異,避免對他人產生偏見。

    Aa-Ⅱ-1 個人在家庭、學校與社會中有

    各種不同的角色,個人發展也會受其影

    響。

    Aa-Ⅱ-2 不同群體(可包括年齡、性別、

    族群、階層、職業、區域或身心特質等)

    應受到理解、尊重與保護,並避免偏見。

    人與環境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b-Ⅱ-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2a-Ⅱ-1 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與變遷等問題。2a-Ⅱ-2 表達對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關懷。

    Ab-Ⅱ-1 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相互影響。 Ab-Ⅱ-2 自然環境會影響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也會改變自然環境。

    規則與人權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c-Ⅱ-1 判斷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各項選擇的合宜性。 2c-Ⅱ-2 澄清及珍視自己的角色與權利,並具備責任感。

    Ac‐Ⅱ‐1  兒童在生活中擁有許多權利(可包括生存權、學習權、表意權、隱私權、

    身體自主權及不受歧視的權利等)與責

    任(可包括遵守規範、尊重他人或維護公

    共利益等)。

    Ac-Ⅱ-2 遇到違反人權的事件,可尋求適當的救助管道。

    生產與消費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b-Ⅱ-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Ad-Ⅱ-1 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與他人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 Ad-Ⅱ-2 人們透過儲蓄與消費,來滿足生活需求。

  •  

    8  

    主題 次主題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科技與社會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b-Ⅱ-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2a-Ⅱ-1 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與變遷等問題。2a-Ⅱ-2 表達對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關懷。

    Ae-Ⅱ-1 人類為了解決生活需求或滿足好奇心,進行科學和技術的研發,從而改

    變自然環境與人們的生活。

    全球關聯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b-Ⅱ-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2a-Ⅱ-1 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與變遷等問題。2a-Ⅱ-2 表達對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關懷。

    Af-Ⅱ-1 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衝突、合作和創新,並影響在地的生活

    與文化。

    差異與多元

    個體差異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b-Ⅱ-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2b-Ⅱ-1 體認人們對生活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感受,並加以尊重。

    Ba-Ⅱ-1 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感受與意見有相同之處,亦有差異性。

    環境差異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b-Ⅱ-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2a-Ⅱ-1 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與變遷等問題。2a-Ⅱ-2 表達對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關懷。

    Bb-Ⅱ-1 居民的生活空間與生活方式具有地區性的差異。

    社會與文化

    的差異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b-Ⅱ-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2b-Ⅱ-1 體認人們對生活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感受,並加以尊重。2b-Ⅱ-2 感受與欣賞不同文化的特色

    Bc‐Ⅱ‐1  各個族群有不同的命名方式、節慶與風俗習慣。

    Bc-Ⅱ-2 家庭有不同的成員組成方式;每個家庭所重視的價值有其異同。

  •  

    9  

    主題 次主題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變遷與因果

    環境的變遷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b-Ⅱ-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2a-Ⅱ-1 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與變遷等問題。2a-Ⅱ-2 表達對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關懷。

    Ca-Ⅱ-1 居住地方的環境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而改變。 Ca-Ⅱ-2 人口分布與自然、人文環境的變遷相互影響。

    歷史的變遷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2a-Ⅱ-1 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與變遷等問題。

    Cb-Ⅱ-1 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 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社會的變遷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2a-Ⅱ-1 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與變遷等問題。

    Cc-Ⅱ-1 各地居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

    選擇與責任

    價值的選擇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b-Ⅱ-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1c-Ⅱ-1 判斷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各項選擇的合宜性。 2b-Ⅱ-1 體認人們對生活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感受,並加以尊重。2c-Ⅱ-1 省思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在群體中的角色扮演,尊重人我差異,避免對他人產生偏見。

    Da-Ⅱ-1 時間與資源有限,個人須在生活中學會做選擇。 Da-Ⅱ-2 個人生活習慣和方式的選擇,對環境與社會價值觀有不同的影響。

    經濟的選擇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b-Ⅱ-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2c-Ⅱ-2 澄清及珍視自己的角色與權利,並具備責任感。

    Db-Ⅱ-1 滿足需要的資源有限,在進行各項消費時要做評估再選擇。

    參與公共事

    務的選擇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b-Ⅱ-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1c-Ⅱ-1 判斷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各項選擇的合宜性。 2c-Ⅱ-2 澄清及珍視自己的角色與權利,並具備責任感。

    Dc-Ⅱ-1 班級與學校公共事務的安排,可以透過師生適切的討論歷程做出決定。

  •  

    10  

    (三)第三學習階段 主題 次主題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互動與關聯

    個人與群體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1c-Ⅲ-1 評論社會議題處理方案的優缺點,並提出個人的看法。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2b-Ⅲ-1 體認人們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認知、感受、意見與表現方式,並加以尊重。 2c-Ⅲ-2 體認並願意維護公民價值與生活方式。

    Aa-Ⅲ-1個人可以決定自我發展的特色,並

    具有參與群體社會發展的權利。

    Aa-Ⅲ-2 規範(可包括習俗、道德、宗教或

    法律等)能導引個人與群體行為,並維持社

    會秩序與運作。

    Aa-Ⅲ-3個人的價值觀會影響其行為,也可

    能會影響人際關係。

    Aa-Ⅲ-4在民主社會個人須遵守社會規範,

    理性溝通、理解包容與相互尊重。

    人與環境

    1a-Ⅲ-1 舉例說明探究社會領域的意義及方法。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Ab-Ⅲ-1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Ab-Ⅲ-2交通運輸與產業發展會影響城鄉與區域間的人口遷移及連結互動。 Ab-Ⅲ-3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經濟活動,和生活空間的使用有關聯性。

  •  

    11  

    主題 次主題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規則與人權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2a-Ⅲ-2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2c-Ⅲ-3 澄清及珍視自己的公民身分,並具備對國家及文化的認同感。

    Ac-Ⅲ-1憲法規範人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 Ac-Ⅲ-2法律是由立法機關所制定,其功能在保障人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

    進步。 Ac-Ⅲ-3我國政府組織可區分為中央及地方政府,各具有不同的功能,並依公權力管理

    公眾事務。 Ac-Ⅲ-4國家權力的運用會維護國家安全及社會秩序,也可能會增進或傷害個人與群體

    的權益。

    生產與消費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2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Ad-Ⅲ-1消費者權益的保障,需要消費者、業者與政府共同努力。

    科技與社會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Ae-Ⅲ-1科學和技術發展對自然與人文環境具有不同層面的影響。 Ae-Ⅲ-2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與人類的價值、信仰與態度會相互影響。 Ae-Ⅲ-3科學和技術的研究與運用,應受到道德與法律的規範;政府的政策或法令會因

    新科技的出現而增修。

  •  

    12  

    主題 次主題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全球關聯

    1a-Ⅲ-1 舉例說明探究社會領域的意義及方法。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2a-Ⅲ-2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Af-Ⅲ-1為了確保基本人權、維護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全球須共同關心許多議題。 Af-Ⅲ-2國際間因利益競爭而造成衝突、對立與結盟。 Af-Ⅲ-3個人、政府與民間組織可透過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與事務,善盡世界公

    民責任。

    差異與多元

    個體差異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1c-Ⅲ-1 評論社會議題處理方案的優缺點,並提出個人的看法。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2b-Ⅲ-1 體認人們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認知、感受、意見與表現方式,並加以尊重。 2c-Ⅲ-2 體認並願意維護公民價值與生活方式。

    Ba-Ⅲ-1 每個人不同的生活背景與經驗,會使其對社會事務的觀點與感受產生差異。

    環境差異

    1a-Ⅲ-1 舉例說明探究社會領域的意義及方法。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2b-Ⅲ-1 體認人們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認知、感受、意見與表現方式,並加以尊重。

    Bb-Ⅲ-1 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交互影響,造成生活空間型態的差異與多元。

  •  

    13  

    主題 次主題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社會與文化

    的差異

    1a-Ⅲ-1 舉例說明探究社會領域的意義及方法。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2c-Ⅲ-1 反省自己或社會的價值觀、偏見與歧視,並探究其緣由。2c-Ⅲ-3 澄清及珍視自己的公民身分,並具備對國家及文化的認同感。

    Bc-Ⅲ-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

    化內涵。 Bc-Ⅲ-2 權力不平等與資源分配不均,會造成個人或群體間的差別待遇。

    變遷與因果

    環境的變遷

    1a-Ⅲ-1 舉例說明探究社會領域的意義及方法。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Ca-Ⅲ-1都市化與工業化會改變環境,也會引發環境問題。 Ca-Ⅲ-2土地利用反映過去和現在的環境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歷史的變遷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2a-Ⅲ-2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2c-Ⅲ-3 澄清及珍視自己的公民身分,並具備對國家及文化的認同感。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

    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

    中展現特色。

  •  

    14  

    主題 次主題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社會的變遷

    1a-Ⅲ-1 舉例說明探究社會領域的意義及方法。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2b-Ⅲ-1 體認人們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認知、感受、意見與表現方式,並加以尊重。

    Cc-Ⅲ-1 個人在團體中的角色會隨著社會變遷產生改變。 Cc-Ⅲ-2 族群的遷徙、通婚及交流,與社會變遷互為因果。

    政治的變遷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事實或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1c-Ⅲ-1 評論社會議題處理方案的優缺點,並提出個人的看法。2a-Ⅲ-2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2b-Ⅲ-1 體認人們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認知、感受、意見與表現方式,並加以尊重。 2c-Ⅲ-2 體認並願意維護公民價值與生活方式。 2c-Ⅲ-3 澄清及珍視自己的公民身分,並具備對國家及文化的認同感。

    Cd-Ⅲ-1 不同時空環境下,臺灣人民透過爭取權利與政治改革,使得政治逐漸走向民

    主。 Cd-Ⅲ-2 臺灣人民的政治參與及公民團體的發展,為臺灣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經濟的變遷

    1a-Ⅲ-1 舉例說明探究社會領域的意義及方法。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2a-Ⅲ-2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Ce-Ⅲ-1 經濟型態的變遷會影響人們的生活。 Ce-Ⅲ-2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的使用會產生意義與價值的轉變,但也可能引發爭

    議。

  •  

    15  

    主題 次主題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選擇與責任

    價值的選擇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1c-Ⅲ-1 評論社會議題處理方案的優缺點,並提出個人的看法。2c-Ⅲ-1 反省自己或社會的價值觀、偏見與歧視,並探究其緣由。2c-Ⅲ-2 體認並願意維護公民價值與生活方式。

    Da-Ⅲ-1 依據需求與價值觀做選擇時,須評估風險、結果及承擔責任,且不應侵害他人

    福祉或正當權益

    經濟的選擇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1b-Ⅲ-2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現象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2c-Ⅲ-1 反省自己或社會的價值觀、偏見與歧視,並探究其緣由。

    Db-Ⅲ-1 選擇合適的理財規劃,可以增加個人的財富並調節自身的消費力。

    參與公共事

    務的選擇

    1a-Ⅲ-2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其影響。 1c-Ⅲ-1 評論社會議題處理方案的優缺點,並提出個人的看法。2b-Ⅲ-1 體認人們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認知、感受、意見與表現方式,並加以尊重。 2c-Ⅲ-2 體認並願意維護公民價值與生活方式。

    Dc-Ⅲ-1 團體或會議的運作可以透過成員適切的討論歷程做出決定。

  •  

    16  

    參、 標準本位評量之操作 一、 確認學習單元與目標:確認本次學習單元所對應的總綱、課綱核

    心素養與學習重點。 二、 選定評量目標:根據欲進行學習單元,挑選相關主題與次主題。 三、 設計多元評量:就選定次主題各等級的表現描述,設計能符合各

    等級表現描述的多元評量任務及評量工具。 四、 撰寫質性評分指引:針對各等級表現描述對學生行為的要求,撰

    寫可供等級判定的具體評分指引。 五、 提供學習回饋:評量結果可回饋師生雙方,了解學習表現,適時

    調整教與學的目標、方法與內容。

  •  

    17  

    肆、 國小社會領域評量標準說明

    一、 標準本位評量名詞釋疑

    「標準本位評量」(Standard-based assessment,簡稱 SBA)是指教師在設計評量時,事先為學生所應知與應能做設定評量標準,依據此標準所發展出的評量。

    標準本位評量目前多以「等第」作為評分的方式,希望每一等第能根據配合的評

    量目標,能提供具體而且詳細的回饋─「表現描述」,給教師、學生及家長改善

    學習的參考。其主要的目的或作用有以下三項:

    1. 建立清楚的目的和具體明確的學習目標。

    2. 為學生的學習情形提供精確且可理解的描述。

    3. 提高教學與學習效率。

    1. 標準本位評量有那些優點?3

                        

                                                           3  參考自澳洲雪梨大學教學網站,網址:https://teaching.unsw.edu.au/standards‐based‐assessment (網頁檢索日期:2019 年 6 月 25 日) 

    透過描述學生需要知道和可以做的事情,提供更豐富的信息,

    說明教師希望學生達到的目標。

    為學生提供更明確的指導。

    使用指引和標準為學生提供更有效的學習反饋。

    區分表現良好的學生和表現不佳的學生。

    使用指引和標準來設計更有效的教學及評量策略。

    透過共享相同的表現指引和標準,促進多種表現之間的一致

    性。

    設計學習成果和課程評估的標準,包括探究能力。

    更容易提供即時和有用的反饋。

  •  

    18  

    2. 使用標準本位評量會遇到那些挑戰?4

      

                                                           4  參考自澳洲雪梨大學教學網站,網址:https://teaching.unsw.edu.au/standards‐based‐assessment (網頁檢索日期:2019 年 6 月 25 日) 

    評量標準的訂定與評量活動的設計都相當費時。

    使用評量標準的結果,與傳統評量活動中人們對學生能力應呈

    現常態分布的想像有所不同,容易引起反彈。

    評量標準與評分指引的型式,必須取決想要評量的行為表現。

    如果沒有經過試評,評量標準很難被準確的理解其效果,甚至

    可能會出現成績差距過小的現象。

    有可能會造成過於規範學生學習行為的負面影響,而且對於學

    生出現教師預料之外的創造表現較不能給予正面的鼓勵。更容

    易提供即時和有用的反饋。

  •  

    19  

    二、 師大心測中心評量標準架構說明

  •  

    20  

    三、 第二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國小社會第二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題 次 主題

    A B C D E

    互動與關聯

    個人與群體

    1. 舉出個人發展如何受到團體影響的例

    子。

    2. 發現生活中對不同群體的偏見,進而

    提出尊重與保護該

    群體的作法。

    1. 理解個人在不同團體中有不同的角色,個人

    發展也會受團體之影

    響。

    2. 理解偏見對不同群體可能產生的影響。

    3. 提出尊重與保護不同群體的作法。

    1.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個人在不同團體中有不

    同的角色。

    2.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人們對不同群體可能產

    生的偏見。

    1. 部分指出個人在不同團體中有不同的角

    色。

    2. 部分指出人們對不同群體可能產生的偏

    見。

    D

    人與環境

    1. 舉出居民的生活方式、空間利用和自

    然、人文環境如何相

    互影響的例子。

    2. 舉出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如何互為影

    響的例子。

    1. 從具體事例中理解居民的生活方式、空間利

    用和自然、人文環境相

    互影響的關係。

    2. 從具體事例中理解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互

    為影響的關係。

    1.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居民的生活方式、空間利

    用和自然、人文環境相

    互影響的情形。

    2.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互

    為影響的情形。

    1. 部分指出居民的生活方式、空間利用和自

    然、人文環境相互影

    響的情形。

    2. 部分指出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互為影響的

    情形。

    D

    規則與人權

    1. 舉出兒童在生活中享有的權利與承擔

    的責任,並說明其

    重要性。

    2. 表現等同 B等級。

    1. 理解兒童在生活中享有權利及責任的重要

    性。

    2. 遇到違反人權事件時,能判斷適當的救

    助管道。

    1. 從具體事例指出兒童在生活中的權利與責

    任。

    2. 從具體事例指出遇到違反人權事件時的救

    助管道。

    1.部分指出兒童在生活

    中的權利與責任。

    2.部分指出遇到違反人

    權事件時的救助管道。

    D

  •  

    21  

        國小社會第二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題 次 主題

    A B C D E

    互動與關聯(

    續)

    生產與消費

    1. 舉出各行業為透過經濟活動與他人分

    工合作的例子。

    2. 舉出人們為了滿足生活需求,進行儲蓄

    及消費的例子。

    1. 從具體事例中理解個人在參與各行業的經

    濟活動中,進行分工

    合作的好處。

    2. 從具體事例中理解人們儲蓄及消費的目

    的。

    1.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某一行業透過經濟活動

    與他人分工合作的現

    象。

    2.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人們儲蓄或消費的方式。

    1. 部分指出某一行業透過經濟活動與他人分

    工合作的現象。

    2. 部分指出人們儲蓄或消費的方式。

    D

    科技與社會

    舉出人類為了解決生活

    需求或滿足好奇心,需

    要進行科學和技術研

    發,從而改變自然環境

    與人們生活的例子。

    1. 從具體事例中理解人類需要進行科學和技

    術研發的原因。

    2. 從具體事例中理解科學和技術研發對自然

    環境與人們生活的影

    響。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人類進

    行科學和技術研發,對自

    然環境與人們生活的影

    響。

    部分指出人類進行科學

    和技術研發,對自然環

    境與人們生活的影響。

    D

    全球關連

    舉出不同文化接觸和交

    流, 產生衝突、合作或

    創新,從而影響在地生

    活與文化的例子。

    從具體事例理解不同文

    化接觸和交流,因為衝

    突、合作或創新,從而影

    響在地生活與文化的現

    象。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不同文

    化接觸和交流,影響在地

    生活與文化的現象。

    部分指出不同文化接觸

    和交流,影響在地生活與

    文化的現象。

    D

  •  

    22  

        國小社會第二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主

    題 次 主題

    A B C D E

    差異與多元

    個體差異

    能舉出人們對某一社會

    事物的認識、感受與意

    見有相同之處亦有差異

    處的例子。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人們

    對某一社會事物的認

    識、感受與意見之相同

    及差異處。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人們對

    某一社會事物的認識、感

    受與意見之差異處。

    部份指出人們對某一社

    會事物的認識、感受與

    意見之差異處。

    D

    環境差異

    舉出居民生活空間與生

    活方式具有地區性差異

    的例子。

    從具體事例中比較不同

    地區居民的生活空間與

    生活方式的異同。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居民的

    生活空間與生活方式具有

    地區性的差異。

    從具體事例中部份指出

    居民的生活空間與生活

    方式具有地區性的差

    異。

    D

    社會與文化的差異

    1. 舉出各個族群有不同的節慶與風俗習慣的例子及意義。

    2. 舉出不同家庭所重視的價值有相同或 不同的例子。 

    1. 理解各個族群的主要節慶與風俗習慣的意義

    2. 從具體事例說明不同家庭所重視的價值有其異同。

    1. 指出各個族群的主要節慶與風俗習慣。

    2. 舉例說明自己家庭所重視的價值。

    1. 部份指出各個族群的主要節慶與風俗習

    慣。

     

    D

  •  

    23  

        國小社會第二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主

    題 次 主題

    A B C D E

    變遷與因果

    環境的變遷

    1. 舉例說明居住地方的環境隨著社會與

    經濟發展而改變的

    情形及其原因。

    2. 舉例說明人口分布與自然、人文環境

    的改變會相互影響

    的情形及其原因。

    1. 從具體的事例中說明居住地方的環境隨著

    社會與經濟發展而改

    變的原因。

    2. 從具體的事例中說明人口分布與自然、人

    文環境的改變會相互

    影響的原因。

    1. 從具體的事例中指出居住地方的環境隨著

    社會與經濟發展而改

    變的情形。

    2. 從具體的事例中指出人口分布與自然、人

    文環境的改變會相互

    影響的情形。

    1. 部分指出居住地方的環境隨著社會與經濟

    發展而改變的情形。

    2. 部分指出人口分布與自然、人文環境的改

    變會相互影響的情

    形。

    D

    歷史的變遷

    舉例說明居住地方歷代的重要人物、事件及文物古蹟,與當地歷史發展的關係。

    從具體的事例中說明居住地方歷代的重要人物、事件及文物古蹟,與當地歷史發展的關係。

    從具體的事例中指出居住地方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及文物古蹟。

    部分指出居住地方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及文物古蹟。

    D

    社會的變遷

    舉例說明居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的情形及原因。

    從具體事例中說明居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的原因。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居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的情形。

    部分指出居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的情形。

    D

  •  

    24  

        國小社會第二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主

    題 次 主題

    A B C D E

    價值的選擇

    1.舉出自己在生活中因

    時間與資源有限下如何

    做出合宜的選擇並說明

    理由。

    2.舉出自己在生活中對

    環境與社會產生正面影

    響的生活習慣和方式。

    1. 從具體事例中適當說明因時間與資源有限下做

    出合宜選擇的理由。

    2. 從具體事例中,說明個人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方

    式如何影響環境與社

    會。

    1.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因時間與資源有限

    下的合宜選擇。

    2.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個人生活習慣和

    方式對環境與社會

    的影響。

    1. 部分指出因時間與資源有限下的合宜選

    擇。

    2. 部分知道個人所選擇的生活習慣和方式會

    對環境與社會產生影

    響。

    D

    經濟的選擇

    舉出在消費時,因資源

    有限進行評估再選擇的

    例子。

    從具體事例中說明個人在

    消費時因資源有限下如何

    做評估及選擇。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個人

    在消費時因資源有限下

    所做的評估及選擇。

    部分指出個人在消費時

    因資源有限下所做的評

    估及選擇。

    D

    參與公共事務的選擇

    舉出班級與學校公共事務的安排透過師生共同討論做出決定的例子及優點。

    從具體事例中,說明班級與學校公共事務的安排透過師生共同討論做出決定的優點。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個人在班級或學校中可以透過討論做出決定的公共事務。

    部分指出個人在班級或學校中可以透過討做出決定的公共事務。

    D

  •  

    25  

    四、 第三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國小社會第三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題 次 主題

    A B C D E

    互動與關聯

    個人與群體

    能分析個人的成長與行為

    如何受到社會規範(例如:

    習俗、道德、宗教、法律

    等)的影響,及如何與個人

    價值觀、人際關係及群體

    發展產生關聯,並能提出

    在民主社會與他人互動溝

    通的合適方式。

    能理解個人的成長與行為會

    受到社會規範(例如:習

    俗、道德、宗教、法律等)

    的影響,且會與個人價值

    觀、人際關係及群體發展產

    生關聯,並能判斷在民主社

    會與他人互動溝通的合適方

    式。

    能識別個人的成長與行為因

    受到社會規範(例如:習

    俗、道德、宗教、法律等)

    的影響,而與個人價值觀、

    人際關係及群體發展所產生

    的關聯。

    能部分識別個人的成

    長與行為會受到社會

    規範(例如:習俗、

    道德、宗教、法律

    等)的影響,並會與

    個人價值觀、人際關

    係及群體發展所產生

    的關聯。

    D

    人與環境

    能分析自然與人文環境如

    何相互影響(例如:生活空間、交通運輸、人口遷

    移、經濟活動、自然災害

    等),並能探討臺灣地理位置特色對歷史發展的影

    響。

    能理解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相

    互影響(例如:生活空間、交通運輸、人口遷移、經濟

    活動、自然災害等),以及臺灣地理位置特色對歷史發

    展的影響。

    能識別自然與人文環境的要

    素與關係(例如:生活空間、交通運輸、人口遷移、

    經濟活動、自然災害等),以及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

    能部分識別自然與人

    文環境的要素(例如:生活空間、交通

    運輸、人口遷移、經

    濟活動、自然災害

    等)。

    D

    規則與人權

    能舉例說明法律如何落實

    憲法規範的人民權利與義

    務,以及能區分中央、地方

    政府的不同權責,並能分析

    國家權力的效用及其對個

    人與群體權益的影響。

    能舉出憲法規範的人民權利

    與義務,以及法律和中央、

    地方政府的功能,並理解國

    家權力的效用及其對個人與

    群體權益的影響。

    能識別憲法規範的人民權利

    與義務,以及法律和中央、

    地方政府的功能,並指出國

    家權力的效用及其對個人與

    群體權益的影響。

    能部分識別憲法規範

    的人民權利與義務,

    以及法律和中央、地

    方政府的功能。

    D

  •  

    26  

        國小社會第三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題 次 主題

    A B C D E

    互動與關聯(

    續)

    生產與消費

    能舉例說明消費者、業

    者與政府保障消費者權

    益的具體做法。

    能理解消費者、業者與

    政府分別付出哪些努力

    來保障消費者權益。

    能識別生活中有哪些消費

    者權益及消費者、業者與

    政府如何進行保障的方

    式。

    能部分識別生活中有哪

    些消費者權益及消費

    者、業者與政府如何進

    行保障的方式。

    D

    科技與社會

    能分析科學和技術發展

    與自然和人文環境、人

    類信念及政策法令相互

    影響的具體事例。

    能理解科學和技術發展

    與自然和人文環境、人類

    信念及政策法令的相互

    影響。

    能識別科學和技術發展與

    自然和人文環境、人類信

    念及政策法令的關係。

    能部分識別科學和技術

    發展與自然和人文環境、

    人類信念及政策法令的

    關係。

    D

    全球關連

    能分析國際間的互動交

    流與利益競爭的具體事

    例及後續影響,並能探

    究基本人權、環境永續

    等全球議題及個人、政

    府與民間組織如何有效

    參與國際事務。

    能理解國際間的互動交

    流與利益競爭的具體事

    例,並理解基本人權、環

    境永續等全球議題及個

    人、政府與民間組織如何

    參與國際事務。

    能識別國際間的互動交

    流、利益競爭等現象,和基

    本人權、環境永續等全球

    議題,以及相關的國際組

    織。

    能部分識別國際間的互

    動交流、利益競爭等現

    象,和基本人權、環境永

    續等全球議題,以及相關

    的國際組織。

    D

  •  

    27  

        國小社會第三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主

    題 次 主題

    A B C D E

    差異與多元

    個體差異

    能分析個人的生活背景

    與經驗之間的差異,如

    何造成不同個人對社會

    事務的觀點及感受,進

    而提出面對這樣情形的

    因應方法。

    能理解個人對社會事務

    的觀點與感受,會因與

    個人不同的生活背景與

    經驗而有所差異的原因

    及影響。

    能識別個人對社會事務的

    觀點及感受,與個人的生

    活背景與經驗之間的關

    聯。

    能部分識別個人對社會

    事務的觀點及感受,與

    個人的生活背景與經驗

    之間的關聯。

    D

    環境差異

    能分析生活空間的多元

    性與自然、人文環境之

    間的關聯,及其造成差

    異的原因與影響。

    能理解生活空間的多元

    性與自然、人文環境之

    間的關聯,並能提出造

    成差異的原因。

    能識別生活空間的多元型

    態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間

    的關聯。

    能部分識別生活空間的

    多元型態與自然、人文

    環境之間的關聯。

    D

    社會與文化的差異

    1. 能分析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源自於各族群或地區的文化差異,及其產生的背景因素。

    2. 能分析人類社會因權力不平等及資源分配不均,會造成個人或群體間差別待遇的各種現象。

    1. 能理解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源自於各族群或地區的文化差異,及其產生的背景因素。

    2. 能理解人類社會因權力不平等及資源分配不均,會造成個人或群體間差別待遇的現象。

    1. 能識別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各族群或地區的文化差異之間的關聯。

    2. 能識別人類社會因權

    力不平等及資源分配不均,而對造成個人或群體間差別待遇的現象。

    1. 能部分識別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各族群或地區的文化差異之間的關聯。

    2. 能部分識別人類社會

    因權力不平等及資源分配不均,而對造成個人或群體間差別待遇的現象。

    D

  •  

    28  

        國小社會第三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主

    題 次 主題

    A B C D E

    變遷與因果

    環境的變遷

    能分析都市化與工業化

    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例

    如:土地利用的方式…

    等)及未來展望。

    能理解都市化與工業化對

    環境產生的影響(例如:土

    地利用的方式…等)及未來

    展望。

    能識別都市化與工業化

    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例

    如:土地利用的方式…

    等)。

    能部分識別都市化與工

    業化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例如:土地利用的方

    式…等)。

    D

    歷史的變遷

    1. 能分析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對臺灣歷史變遷的主要影響。

    2. 能從臺灣各種有形或無形文化資產中舉例說明臺灣多元的文化特色。

    1. 能理解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對臺灣歷史變遷的主要影響。

    2. 能識別臺灣各種有形或無形文化資產所呈現的文化特色。

    能識別影響臺灣歷史發展重要的人、事、物以及相關的文化資產。

    能部分識別影響臺灣歷史發展重要的人、事、物以及相關的文化資產。

    D

    社會的變遷

    1. 舉例說明團體中對角色的期待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的現象。

    2. 舉例說明族群的遷徙、通婚和交流與社會變遷有互為因果的現象。

    1. 能理解團體中對角色的期待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

    2. 能理解族群的遷徙、通婚和交流與社會變遷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

    1. 能識別團體中對角色的期待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

    2. 能識別族群的遷徙、通婚和交流與社會變遷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

    1. 能部分識別團體中對角色的期待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

    2. 能部分識別族群的遷徙、通婚和交流與社會變遷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

    D

  •  

    29  

        

    國小社會第三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題 次 主題

    A B C D E

    變遷與因果(

    續)

    政治變遷

    1. 能分析臺灣民主發展的原因及影響。

    2. 能舉例說明臺灣人民、團體如何對臺灣民主政治造成影響。

    能理解臺灣民主發展的歷程及臺灣人民、團體對臺灣民主政的影響。

    能識別臺灣民主發展的歷程及臺灣人民、團體參與臺灣民主政治的方式。

    能部分識別臺灣民主發展的歷程及臺灣人民、團體參與臺灣民主政治的方式。

    D

    經濟的變遷

    1. 能舉例說明經濟型態的變遷如何造成人們生活的影響。

    2. 能舉例說明資源的使用所造成的轉變及爭議。

    1. 能理解經濟型態的變遷造成人們生活的影響

    2. 能理解資源使用的意義與價值所造成的轉變及爭議。

    能識別不同的經濟型態及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使用的方式。

    能部分識別不同的經濟型態及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使用的方式。

    D

  •  

    30  

        

    國小社會第三學習階段評量標準 主

    題 次 主題

    A B C D E

    價值的選擇

    舉例說明個人依照需求

    與價值觀做選擇時,評

    估風險、結果及可能須

    承擔的責任,且提出避

    免侵害他人的權益或福

    祉的方法。

    能理解個人依照需求與

    價值觀做選擇時,要評

    估風險、結果及承擔責

    任,且避免侵害他人的

    權益或福祉的理由。

    能知道個人做選擇時,要

    評估風險、結果及承擔責

    任,且避免侵害他人的權

    益或福祉。

    能部分知道個人做選擇

    時,要評估風險、結果

    及承擔責任,且避免侵

    害他人的權益或福祉。

    D

    經濟的選擇

    能提出適合個人生活需

    求的理財規劃,以增加

    自身的財富並調節自身

    的消費能力。

    能理解理財規劃的意義

    對於個人財富及消費能

    力的影響。

    能識別各種理財規劃的方

    式及其可能帶來的效益。

    能部分識別各種理財規

    劃的方式及其可能帶來

    的效益。

    D

    參與公共事務的選擇

    能應用團體或會議基本

    運作原則處理公共事務

    相關的議題。

    能理解團體或會議的基

    本運作原則。

    能識別團體或會議的基本

    運作原則。

    能部分識別團體或會議

    的基本運作原則。

    D

  •  

    31  

    伍、 標準本位評量設計說明

    一、 國小社會標準本位評量工具特徵說明

    為落實〈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中「涵育新世代的公民素養」的課程理

    念,國小社會標準本位評量利用多元的評量形式,整體評估學生認知、情意

    及技能的表現,以檢視學生學習成效,診斷學習困難,作為教師於教學反思、

    調整及補救教學之參考。在此理念下,有別於現行常見評量,國小社會標準

    本位評量工具具備下述的特徵:5

    多以情境設計評量工具

    課綱所要涵育的新世代公民素養,多為高層次的學習成效。為方便教師

    析辨學生高層次思考的表現,標準本位評量工具命題設計的重點,多半

    會選擇一個適合學生展現高層次能力的情境,並以題組的方式,來檢視

    學生思考活動的各個歷程。因此這種情境的設計須注意以下幾點:

       

                                                           5  國中小社會領域各科之評量工具設計理念,係參照林聖欽、劉臻,〈中學地理科非選擇題的高層次認知能力測驗之設計〉一文所提出的建議進行因各學習階段及各科需要進行轉化,該文出

    自於《中學教育》(67:2,2016),頁 7‐27。 

    ‧為了瞭解學生是否能運用課程所學,有必要在教學及評量活動中設計適當的任務,供學生練習。

    ‧任務中必須安排適當的引導資料(可以是短文、圖表或照片),供學生加以「區辨」、「組織」、「歸因」甚至到「評估」。

    情境要能引發學生運用課程所學的知能

    ‧對學生來說,如果是熟悉的情境或者老師上課已教導過的內容,學生僅需「記憶」,便無法判斷學生是否能夠進行高層次的思考活動。

    情境對學生來說必須是「新」的或「重新設計過」的

    ‧情境應具備足夠的線索,引導學生進行各層級的思考與作答。

    ‧學生需要從課程所學的相關知識中選擇相關的資訊來解題。

    情境的訊息必須周延

  •  

    32  

    根據本中心過去研發的經驗,教師在進行情境設計時,可斟酌參照以下

    建議:

    1. 教師採用來自真實生活情境的資料過於複雜時,可適時簡化或改以模擬情境方式出題。

    2. 情境設計須對應評量標準的主題、次主題之表現描述。

    3. 情境設計盡可能減少與解題無關的陳述,避免干擾學生作答。

    4. 情境設計除了文字陳述外,可運用照片、圖表、數據、地圖、年表等多元形式呈現。

    選擇適當的題型來評量學生的表現

    設計 C 等級的題目可採用封閉式的是非題、選擇題,以確認學生能否辨別情境中與問題有關的事實或現象;開放式的簡答題、申論題則較適合

    作為 A 等級的題目,以評量學生能否合宜、適切地分析或解決問題。

    故本中心所發展的評量工具,會將不同題型混合組卷,並視題型對應的

    表現描述,作為給予學生表現評分的依據,而非單以學生答對題數多寡

    給予計分。如其運用理念如下【圖 2】所示:

    【圖 2】社會領域標準本位評量工具設計理念

  •  

    33  

    承上所述,如教師欲採用標準本位評量,須注意其設計方式與常見評量

    方法相較,有許多需要調整之處。其具體差異的項目如下【表 1】說明所示:

    【表 1】常見評量方法與標準本位評量設計差異比較

    需調整 項目

    常見評量方法 標準本位評量方法

    評量 目標

    檢核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熟悉程度。

    檢核學生對於所學內容能否達到

    思辨、覺察或實作等行為表現各

    層次的要求。

    組卷 方式

    多以內容範圍及試題難易度組卷。 以行為表現的各層次差異組卷。

    評分 方式

    以答對題目的數量多寡來計分。 以學生在評量活動中表現出來的

    具體行為層次來評分。

  •  

    34  

    二、 國小社會評量標準各大主題評量目標說明

    本中心參照〈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學習內容中第二、三學習階段之主

    題軸與項目,設立國小社會評量標準各主題、次主題,共分為 4 大主題、17項次主題(第二學期階段為 15 項)。下頁【表 2】為各主題教學目標與評量目標說明,供老師設計時參考。

    【表 2】國小社會評量標準各主題教學及評量目標說明表

    主題

    名稱 教學目標 評量目標

    互動與關聯

    探究社會中個人與群體、人與自

    然環境,以及人在社會環境與制

    度(如:政治與法律、經濟活動、

    科技發展、全球議題等)的互動情

    形,並探討其關聯性,也強調尊

    重、合作、永續等價值的重要性。

    進行本主題評量設計時,可著重於

    學生對於各面向互動時應注意的規

    則、可行的互動方式以及其關聯性,

    是否有基本的認識及適切運用的能

    力,進而發展專重他人的態度或與

    他人合作的能力。

    差異與多元

    探究個體、群體組織(如:居民、

    家庭、族群等)在生活環境、社會

    與文化的差異,也強調尊重多元

    的重要。

    可著重評量學生是否能夠察覺、識

    別差異的現象及造成差異的因素,

    並能夠進一步認識現代社會多元的

    樣貌。

    變遷與因果

    探究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條件下,

    各種社會事物與環境間的變遷過

    程,並強調其因果關係。

    可注意學生能否理解各種社會事物

    與環境的變遷情形,並能適切探討

    變遷的可能「原因」與「結果(影響)」,而不會陷入「倒果為因」、「不當因果

    牽連」等謬誤。

    選擇與責任

    探究多元社會中,個人在追求自

    身發展、參與社會的經濟活動及

    公共事務時,必須做出合宜的選

    擇,並負起應盡之責任。

    本主題評量的情境設計應設定待解

    決的問題,並將時間、資源及風險等

    相關條件或資訊納入情境中,藉以

    評量學生在做選擇時,能否衡量相

    關責任以進行合宜評估與決策。

  •  

    35  

    三、 評量各等級動詞介紹及命題設計指引

    承上所述,本中心研發之標準本位評量工具,主要評量目標各層級的表

    現,因此須參照評量標準的動詞,利用不同相對應的題型來了解學生的學習

    成效,因此是否掌握各等級動詞的意涵及對應題型為標準本位評量工具能否

    發揮效益之關鍵。故以下針對各等級表現描述所使用的動詞依序說明:

    (一) C、D 等級等級動詞介紹:

    動詞說明 動詞

    名稱

    適用

    學習階段

    適用

    題型 內涵說明

    辨別

    指出 二、三

    是非題

    配合題

    選擇題

    文本畫線(圈)

    1. 能辨別或指認出所學的概念與現象或其他概念之間的關聯。

    2. 能「部分識別」表示學生對概念或現象有所不足。

    3. 「識別」與「部分識別」的門檻,可以學生答對題數數量來做分別,例如答

    對 80%以上為 C、40~80%為 D。

    各題型特性介紹: 題型 說明

    是非題 較適合評量學生是否正確吸收重要規則與觀念。 批閱方便,但學生較容易猜測答題。

    配合題

    適合評量學生對於相同性質的概念是否有廣泛性的認識。 圖表型配合題(選項填圖)可以評量學生對同性質概念的

    圖像在時空中的位置。 配合題容易有連鎖答錯問題。

    選擇題 比起是非題,可藉由誘答選項的設計,更精準的評量學生

    在概念學習上是否完整。 誘答選項設計較為費時。

    文本畫線(圈)

    最貼近 C、D 等級動詞之意涵。 老師題目設計以及學生作答較為省時。 學生作答訓練如果不佳(如畫線、畫圈不夠明確),會造成

    老師批閱上的不便。

  •  

    36  

    題型設計經驗分享

    ※C、D 等級題目設計時,應注意所採用主題、次主題的內涵與提問方向是否一致,以免淪為單純的閱讀測驗。※

    例如,在進行「差異與多元─社會與文化差異」的評量時,若 C、D 等

    級採用「是非題」,其題幹應著重於對社會樣態與文化差異的敘述是否正確,

    如下圖所示:(完整示例請參照本手冊「第三學習階段─社會與文化差異示例」)

    【圖 4】 C、D 等級是非題範例題目

    上【圖 4】的題目中,學生判斷對錯的關鍵在於每一題目對於雅美及邵族的文化現象之間的異同是否正確,及符合該主題評量標準表現描述

    「能識別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各族群或地區的文化差異之間的

    關聯」。

    下面是某一題目草稿,即為不符合主題、次主題評量方向的命題例子:

    評量目標:互動與關聯─人與環境 情境:

    冠穎一家去拜訪住在臺南七股區的堂姐,堂姐向他介紹這裡有臺灣最大

    的潟湖。冠穎看著潟湖,好奇的問堂姐:「什麼是潟湖?跟一般的池塘有什

    麼不同?」堂姐說:「潟湖是由沙洲與陸地海岸所圍塑的水域,沙洲阻隔了

    外部海浪,讓潟湖內風浪相對平靜,是物種生長的良好場域,漁民利用環境

    優勢在此養蚵、捕魚,形成獨特的產業文化景觀。」堂姐帶冠穎一家搭竹筏

    遊潟湖,也帶他們去採蚵和烤蚵,社區內到處可見堆積如山的蚵殼,令冠穎

    覺得很新奇。回程時,堂姐送二尾虱目魚給冠穎帶回家。…(節錄)

    C 等級題目: 請你根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正確的敘述請打○,錯誤的敘述請打╳。

    (5) ( )  冠穎去七股區堂姐家採芭樂。(其於題目省略)

  •  

    37  

    在上面題目中,學生只要確認堂姊家是否有生產芭樂即可,與當地居民

    生活及環境特徵無關。經團隊建議,修改如下

    ( X ) 5.冠穎堂姊家附近有很人養蚵、捕魚,是因為當地人喜歡吃海產。

    當題目修改如上時,學生需要識別的焦點會轉為判斷冠穎堂姊家附近當

    地人,其經濟生活特徵是否由當地人們的興趣所造成。如學生閱讀文本

    時,能查覺到該當地人養蚵、捕魚,是與當地自然環境特徵有關,即符

    合本次主題的評量目標所要求的能力。

    (二) B 等級表現描述對應題型說明

    動詞說明 動詞 名稱

    適用 學習階段

    適用 題型

    內涵說明

    理解 二、三

    選擇題 簡答題 表格填空 混合題型

    學生能用自己的思考說明上課曾經學習過

    的重要概念內涵或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

    題型設計建議:

    1. 避免使用選擇題:

    如誘答選項設計不佳,選擇題很容易成為一種組合式的是非題,而未能適切評量學生 C 等級的層次。

    2. 簡答題較為適合:

    因為簡答題作答時,學生需將學習(聽講或閱讀)過的概念轉譯為自己的語言後表達出來,是一種將相關資訊或概念重新組織

    的理解行為。

    3. 可嘗試「是非、選擇、簡答」混合題型

    直接採用簡答題,學生往往沒有思考方向、作答容易發散

    評量設計時,為了讓學生的思考聚焦在老師規劃的教學目標上,可先提供選項讓學生選擇,再請學生回答其選擇的理由→選擇、

    簡答混合題型。

  •  

    38  

    混合題型舉例(第三學習階段─社會與文化差異示例,完整示例詳見本手冊第 108 頁)如下:

    (三) A 等級表現描述對應題型說明

    動詞說明 動詞 名稱

    適用 學習階段

    適用 題型

    內涵說明

    舉出 二 開放式問答題學生能用自己的思考說明上課曾經學習過

    的重要概念內涵或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

    分析 三 開放式問答題

    概念構圖 實作評量

    學生面對上課未曾學習過的「陌生情

    境」,運用上課所學內容進行解釋或者推

    論。

    提出 三 紙筆實作評量請學生就實際的情形,提出自己規劃的具

    體作法,如設計作業流程、作息表或與他

    人的互動方式等。

    題型設計建議:

    1. 注意使用適當的指導語引導學生做完整的回答:

    A 等級的題目多用「如何」、「為何」、「為什麼」作為提問詞,減少使用「是什麼」、「什麼是」、「何者」、「哪一項」的詞。

    可以多使用補充性的指導語,要求學生完整作答。例如:請提出「可能的原因」,並具體說明(or 詳述)你的理由

    此外在實施紙筆評量前,可以先運用口語評量訓練學生,練習使用清楚、完整的句型回答,不要讓學生輕易省略說明中的主

    語(主詞)、賓語(受詞),並且要求學生練習使用較為具體的動詞或形容詞加以說明。

  •  

    39  

    評分批閱或給與評量回饋時,盡量僅以學生表達的字面意思為準,藉此訓練學生發展成熟的表達能力。

    2. 可使用引導式的表格或小提示訓練學生完整回答問題:

    由於學生如果沒有經過訓練,往往面對開放式問答題時,會有不知從何作答的困擾。教師可考慮將學生需要回答的部分轉化

    成短答的提示或問題,以表格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完整的回答,

    或者使用小提示的方式讓學生瞭解作答的方向。

    其具體的示例如下所示:

    三、「問一問、想一想」:如同奕仁調查的發現,不同年代對於個人角色之間互動

    的情況常有所不同,例如上文中林奶奶的爸爸認為只要是女孩子就不用讀書的情

    況。請你就生活周遭的觀察舉出符合因為社會變遷,造成社會該角色的期待而有

    所不同的例子,並從社會變遷的跡象說明造成這樣改變的影響因素?

    對象或角色:□父母與子女 □老師與學生 □老闆與員工

    □親戚之間 □鄰居之間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以前的互動情況 現在的互動情況

    發生改變的影響因素

     

    (取自第三學習階段─「變遷與因果:社會變遷」示例,完整示例詳見本手冊第 116 頁)

    作答小提示:可以想想看或者訪問家中長輩,從以前到現在人們對其他人的

    想法或者期待有甚麼不同,例如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或者親戚、鄰居

    之間的往來互動。

  •  

    40  

    陸、 第二學習階段評量示例

    一、 「互動與關聯:個人與群體」示例

    (一) 示例使用說明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對應說明

    學習重點

    學習 表現

    1c-Ⅱ-1

    判斷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

    各項選擇的合宜性。

    2b-Ⅱ-1

    體認人們對生活事物與環境

    有不同的感受,並加以尊重。

    2c-Ⅱ-1

    省思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在群

    體中的角色扮演,尊重人我

    差異,避免對他人產生偏見。

    社會領域 核心素養 具體內涵

    社-E-C2

    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

    係,養成尊重差異、關懷

    他人及團隊合作的態

    度。

    社-E-C3

    了解自我文化,尊重與

    欣賞多元文化,關心本

    土及全球議題。 學習 內容

    Aa-Ⅱ-2 不同群體(可包括年齡、性

    別、族群、階層、職業、區域

    或身心特質等)應受到理解、

    尊重與保護,並避免偏見。

    議題融入

    議題 人權教育

    學習主題 人權與生活實踐

    實質 內涵 人 E6 覺察個人的偏見,並避免歧視行為的產生。

    評量工具規劃說明

    評量目標及方式

    主題 互動與關聯 次 主題 個人與群體

    適用 表現等級

    ■A ■B ■C ■D ■E

    適用時機

    ■前置評量 □隨堂學習單 ■課後作業 □實作評量 □小考 □定期考(段考)

    採用題型

    □單題 ■題組

    ■是非題 □配合題 □選擇題 ■簡答(填充)題 ■論述題 □繪圖題 □其他:_______

  •  

    41  

    (二) 題目或活動設計 下面是一位小朋友的週記,請閱讀後回答下列問題:

    難忘的多元文化週 作者:陳明志

    我們學校在校慶的前一週學校會舉辦多元文化學習的活動,各處室會佈

    置相關主題,各年級也會進行有關多元文化的主題課程。

    我們班進行的是中年級的主題課程:「多元文化追追追」,老師拜託幾位

    同學的媽媽,準備自己族群的食物,讓同學們品嚐,像越南的春捲、客家粄

    條及原住民的炒山猪肉等,大家都吃得很開心,也認識了各族群不同的飲食

    口味。最後老師還邀請幾位同學發表自己的生活經驗,我把重點摘要如下:

    1. 大成的爸爸是日本人,他剛開始不習慣台灣人吃熱的米飯,後來卻愛上了台灣熱呼呼的滷肉飯呢!

    2. 小真的爸爸是非洲裔的法國人,她的膚色也黑黑的,剛上小學時最討厭同學叫她「巧克力」!

    3. 如玉的媽媽來自印尼,信奉伊斯蘭教,不能吃猪肉,但嫁到台灣時,親友們誤解她,以為她太挑嘴、難伺候!她媽媽解釋了好久才解開這個誤會!

    4. 恩慈的媽媽是越南人,她爸爸去越南出差時與她媽媽相戀結婚,她媽媽放棄在越南高薪的工作來台灣,最討厭人家笑她是「越南新娘」!

    這幾位同學的分享,引起了大家許多的思考與討論,我個人覺得我們台

    灣是個多元族群融合的社會,大家生活習慣難免不同,千萬別取笑或帶有偏

    見,一定要互相尊重與理解,別因為自己的不了解而破壞了彼此的和諧。

    1. 請問上面明志的同學中,有哪些同學或他們的家人受到人們的偏見或歧視?請依上面描述的情形作判斷,並在下表中打 V。

    同學名字 大成 小真 如玉 恩慈

    有無受到

    偏見或歧視

    □有

    □沒有

    □有

    □沒有

    □有

    □沒有

    □有

    □沒有

    2. 請從上面受到偏見或歧視的同學或家人的例子中,選一位來說明他所遭到的偏見,以及這個偏見或歧視所造成的影響。

    人物 受偏見或歧視的情形 對這位人物所造成的影響

    3. 如果你是明志,想要讓第二題你所選擇的人物例子不要繼續受到偏見或歧視的對待,你會怎麼幫助他們?請清楚說明你的作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2  

    教師評分欄 老師

    評分 A 等級(第 3 題) □ B 等級(第 2 題) □ C 等級:第 1 題能答對 3 位同學

    條件 □能提出適當的幫助方法 □提出的方法符合該人物的需要

    □能選出適當的人物 □能適當描述受歧視的情形 □能合理說明受歧視的影響

    □ D 等級:第 1 題能答對 1-2 位同學

    □ E 等級:第 1 題未答對任 1 位同學

     (三) 評分指引與表現描述對應情形:

    評量

    目標 主題 互動與關聯 次主題 個人與群體

    表現

    等級 表現描述 評分指引

    優秀 (

    A)

    發現生活中對不同群體的偏見,進而提出尊重與保護該群體的作法。

    1. 第1題能正確判斷3位以上的人物有無受到歧視。

    2. 第2題能正確描述題目情境中的人物受到偏見或歧視的情形,並能合

    理推論其影響。

    3. 第3題能就第二題所選擇人物所遇到的情形,能合理提出避免他們繼

    續受到歧視的幫助作法。

    良好 (

    B) 理解偏見對不同群體可能產生的影響。

    1. 第1題能正確判斷3位以上的人物有無受到歧視。

    2. 第2題能正確描題目情境中的人物受到偏見或歧視的情形,並能合理

    推論其影響。

    基礎 (

    C)

    從具體事例中指出人們對不

    同群體可能產生的偏見。

    第 1 題能正確判斷 3 位以上的人物有

    無受到歧視。

    不足 (

    D)

    部分指出人們對不同群體可能產生的偏見。

    第 1 題能正確判斷 1~2 位以上的人物

    有無受到歧視。

    落後 (

    E)

    未達 D級 第 1 題未能正確判斷任何一位的人物

    有無受到歧視。

  •  

    43  

     (四) 參考答案

    以下答案並非標準答案,批閱時著重於學生使用的概念有無,以及表達的邏輯

    是否合理。 第 1 題 同學名字 大成 小真 如玉 恩慈

    有無受到

    偏見或歧視

    □有

    ■沒有

    ■有

    □沒有

    ■有

    □沒有

    ■有

    □沒有

      

    第 2 題 人物 受偏見或歧視的情形 對這位人物所造成的影響

    恩慈的媽媽 恩慈的媽媽被稱為「越

    南新娘」

    覺得不受尊重,明明只有結婚的

    時候才會稱呼新娘。現在子女都

    開始上學了,卻還一直用新娘來

    稱呼。

      第 3 題 擬答一:我會告訴同學說,膚色是天生的,不可以用這個去取笑別人。

    擬答二:我會告訴同學說,越南只是一個國籍,不能用越南新娘來稱呼別人。

       

  •  

    44  

    (五) 樣卷說明

    1. A 等級樣卷-1

    樣卷說明: 第一題:4 小題皆答對,表示能指出人們對不同群體可能產生的偏見。 第二題:能適切說明小真受歧視的情形及該歧視對小真的影響,表示能理解偏見對小真

    可能產生的影響。 第三題:能就小真的情形及感受,適當勸導其他同學同理小真的感受。

  •  

    45  

    2. A 等級樣卷-2

    樣卷說明: 第一題:4 小題皆答對,表示能指出人們對不同群體可能產生的偏見。 第二題:能適切說明小真受歧視的情形及該歧視對小真的影響,表示能理解偏見對小真

    可能產生的影響。 第三題:能就小真的情形及感受,適當勸導其他同學同理小真的感受。

  •  

    46  

    3. B 等級樣卷

    樣卷說明: 第一題:4 小題答對 3 題,表示能指出人們對不同群體可能產生的偏見。 第二題:能適切說明如玉的媽媽遭受偏見的情形及該偏見對如玉媽媽的影響,表示能理

    解偏見對如玉媽媽可能產生的影響。 第三題:未能清楚說明要如何幫如玉媽媽解釋或提供什麼樣的幫助。清【處】為錯別字,

    應為「楚」。    

  •  

    47  

    4. C 等級樣卷

    樣卷說明: 第一題:4 小題皆能答對,表示能指出人們對不同群體可能產生的偏見。 第二題:未能正確指出受偏見或歧視的情形(膚色黑僅是小真外觀的陳述),也未能說明小真受到歧視會對小真產生什麼影響。 第三題:該生提出的方法為要求小真轉學,此舉未能顧及小真的感受,故未能出展現出同

    理與保護小真類似處境群體的作法。    

  •  

    48  

    5. D 等級樣卷

    樣卷說明: 第一題:4 小題僅能答對 2 題,表示僅能部分指出人們對不同群體可能產生的偏見。 第二題:如玉的媽媽不能吃猪肉僅是陳述如玉媽媽如何遵從宗教習俗,並未涉及偏見,

    也未能設想如玉媽媽被親友誤解後會有何感受。 第三題:該生提出的方法為讓如玉媽媽慢慢習慣吃肉,此一作法未能尊重如玉媽媽的宗

    教信仰。    

  •  

    49  

    二、 「差異與多元:社會與文化的差異」示例

    (一) 示例使用說明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對應說明

    學習重點

    學習 表現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

    順序。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

    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2b-Ⅱ-1

    體認人們對生活事物與環境

    有不同的感受,並加以尊重。

    2b-Ⅱ-2

    感受與欣賞不同文化的特

    色。

    社會領域 核心素養 具體內涵

    社-E-C3

    了解自我文化,尊重與

    欣賞多元文化,關心本

    土及全球議題。

    學習 內容

    Bc-Ⅱ-1

    各個族群有不同的命名方

    式、節慶與風俗習慣。

    議題融入

    議題 無。

    學習主題 無。

    實質 內涵 無。

    評量工具規劃說明

    評量目標及方式

    主題 差異與多元 次 主題

    社會與文化的差異

    適用 表現等級

    ■A ■B ■C ■D ■E

    適用時機

    ■前置評量 □隨堂學習單 ■課後作業 □實作評量 □小考 □定期考(段考)

    採用題型

    □單題 ■題組

    ■是非題 □配合題 □選擇題 ■簡答(填充)題 ■論述題 □繪圖題 ■其他:解釋練習題

    情境設計說明

    本示例係為針對新北市第二學習階段學童所設計之評量工具,情境中提

    到原住民豐年祭與新住民之潑水節,為新北市當地較為常見之族群節慶活動。

    其他縣市教師如欲採用本示例,可將情境中部份節慶替換為當地學童較為常

    見之活動,以符合當地學童之生活經驗。

       

  •  

    50  

    (二) 題目或活動設計 我國是個具有多族群、多元文化的國家,各個族群會有各自的節慶,所從事活

    動也會有所不同,各自代表不同的意義,對此你了解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