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商略古今 ,折衷汉宋 : 论王先谦的今文《诗》学 Ξ 陈 致 ( 香港浸会大学 中文系 ,香港) [ 摘 要 ] 嘉道之后的《诗》学承乾嘉之余绪 ,固有重考据之风 ,然亦有其相当复杂的一面 ,首先是考据中有今文 一派的兴起 ,其次是重视考据研《诗》的学者 ,无论是古文 、今文学派 , 两种文本都很重视 ; 三是所谓宋学 , 即重视义 理、诗旨、文气的研究方法 ,并未因考据学的兴起而终止。王先谦的《三家诗义集疏》及其经学思想比较典型地反映 了嘉道以后《诗》学的复杂状况 。 [ 关键词 ] 王先谦 ; 今文经 ; 汉学 ; 宋学 [ 中图分类号 ] B249.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008 1763 (2006) 01 0031 13 Ne gotiatin 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 g School : Wan g Xianqians Stud y of theModern Textof the Shi Jin g CHEN Zhi (De partment of Chinese , Hon g Kong Ba ptist Universit y , Hon g Kong , China) Abstract : Althou gh t he p hilolo gical models and methodolo gies of the Qian - Jia school became academi 2 call y fashionable durin g the time of Jia qi n g and Dao guang , Shi jing scholars a pproached the classical texts both linguisticall y and thematicall y. This pa per examines the Shi jin g studies of Wan g Xianqian (1842 - 1917) , aiming to reveal the com plicated development of Shi jing studies from the time of Jiaqing and Dao guang periods to the Late Qing. First , a grou p of scholars laid more em phasis on the Modern texts of the Shi jin g ; secondly , philolo gical scholars , re gardless of the so - calledAncient - text or Modern - text factional debates ,unanimously valued both texts as im portant sources in their studies; thirdly , the resur gence of the philological studies did not com pletel y overcome the so called So n gschool of learning in late Qing as has been suggested by many modern scholars. Scholars of the Songschool carried forward the tradition of dealing mainly with the ultimate meaning , didactic objectives , and the literary sensations and styles of the Shi jing poems. Wang Xianqians Shi sanjia yi jishu (A collection of the fragmented com2 mentaries of the three Han schools of the Shi jing) and his opinions on classical studies thus reflect the com2 plicated nature of the Shi jing studies from the Jiaqing period to late Qing. Key words : Wang Xianqian ;Modern - text ;Han learning ;Song learning 一 王先谦之前的今古文诗学 皮锡瑞 (1850 - 1908) 《经学历史》中提到清代 “经学三变”的问题 , 认为清初是汉宋兼采 , 乾隆以 ,许郑之学大明 ,即使治宋学者 ,说经亦主实证 ,是所谓汉学时期 , 嘉道以后 , 又由许郑之学 , 导源而 ,是所谓西汉今文之学复兴时期。又云 , “当知国 朝经学复盛 , 乾嘉以后治今文者 , 尤能窥见圣经微 Ξ [ 收稿日期] 2005 - 12 - 15 [ 作者简介] 陈  致(1965 ),,北京人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 : 诗经学 、古代文学与文化. 20 卷 第 1 2006 01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 20 ,No . 1 Jau. 2 0 0 6
13

商略古今, 折衷漢宋: 論王先謙的今文詩學 (“Negoti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 ‘Modern

Feb 24, 2023

Download

Documents

Jatinder Man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商略古今, 折衷漢宋: 論王先謙的今文詩學 (“Negoti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 ‘Modern

商略古今 ,折衷汉宋 :论王先谦的今文《诗》学 Ξ

陈  致(香港浸会大学 中文系 ,香港)

  [摘  要 ] 嘉道之后的《诗》学承乾嘉之余绪 ,固有重考据之风 ,然亦有其相当复杂的一面 ,首先是考据中有今文

一派的兴起 ,其次是重视考据研《诗》的学者 ,无论是古文、今文学派 ,两种文本都很重视 ;三是所谓宋学 ,即重视义

理、诗旨、文气的研究方法 ,并未因考据学的兴起而终止。王先谦的《三家诗义集疏》及其经学思想比较典型地反映

了嘉道以后《诗》学的复杂状况。

[关键词 ] 王先谦 ;今文经 ;汉学 ;宋学

[中图分类号 ] B249.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1763 (2006) 01 —0031 —13

Negotiating bet 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Modern Text”of the Shi JingCHEN Zhi

(Depart ment of Chinese , Hong Kong Baptist U niversity , Hong Kong , China)

  Abstract :Alt hough t he p hilological models and met hodologies of t he Qian - J ia school became academi2cally fashionable during t he time of J iaqing and Daoguang , Shi jing scholars app roached t he classical text s

bot h linguistically and t hematically. This paper examines t he Shi jing studies of Wang Xianqian (1842 -

1917) , aiming to reveal t he complicated develop ment of Shi jing studies f rom t he time of J 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s to t he Late Qing. First , a group of scholars laid more emp hasis on t he Modern text s of

t he Shi jing ; secondly , p hilological scholars , regardless of t he so - called“Ancient - text”or“Modern -

text”factional debates ,unanimously valued bot h text s as important sources in t heir studies ; t hirdly , t he

resurgence of t he p hilological studies did not completely overcome t he so called“Song”school of learning in

late Qing as has been suggested by many modern scholars. Scholars of t he ”Song”school carried forward

t he t radition of dealing mainly wit h t he ultimate meaning , didactic objectives , and t he literary sensations

and styles of t he Shi jing poems. Wang Xianqian’s Shi sanjia yi jishu (A collection of t he f ragmented com2mentaries of t he t hree Han schools of t he Shi jing) and his opinions on classical studies t hus reflect t he com2plicated nature of t he Shi jing studies f rom t he J iaqing period to late Qing.

  Key words :Wang Xianqian ;Modern - text ; Han learning ;Song learning

  

一  王先谦之前的今古文诗学

皮锡瑞 (1850 - 1908)《经学历史》中提到清代

“经学三变”的问题 ,认为清初是汉宋兼采 ,乾隆以

后 ,许郑之学大明 ,即使治宋学者 ,说经亦主实证 ,应

是所谓汉学时期 ,嘉道以后 ,又由许郑之学 ,导源而

上 ,是所谓西汉今文之学复兴时期。又云 ,“当知国

朝经学复盛 ,乾嘉以后治今文者 ,尤能窥见圣经微

Ξ [收稿日期 ] 2005 - 12 - 15[作者简介 ] 陈 致 (1965 —) ,男 ,北京人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 :诗经学、古代文学与文化.

第 20 卷  第 1 期2 0 0 6 年 0 1 月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Huna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l . 20 ,No . 1

Jau. 2 0 0 6

Page 2: 商略古今, 折衷漢宋: 論王先謙的今文詩學 (“Negoti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 ‘Modern

旨。”①周予同 (1898 - 1981) 依据皮锡瑞说 ,以为嘉

道以降 ,由许郑导源而上 ,《诗》宗三家而斥毛氏 ,经

学又复西汉之旧。叶自阝园 (德辉 ,1864 - 1927) 也曾

对清代学术有一段极为精辟的描述 :

国初巨儒如顾亭林 (炎武 ,1613 - 1682) 、阎百诗

(若璩 ,1636 - 1704) 诸先生 ,其初皆出于宋学 ,而兼

为训诂考据之事 ,遂为汉学之胚胎。汉学之名 ,古无

有也。倡之者三惠 (周惕 , 1646 ? - 1695 ?;士奇 ,

1671 - 1741 ;栋 ,1697 - 1758) ,成之者 ,江慎修 (永 ,

1681 - 1762) 、戴东原 (震 ,1723 - 1777) 。然此数君

者 ,皆未化宋学之迹者也。(自注 :余藏有戴氏《诗经

补注》原稿 ,采宋人说最多 ,《遗书》及《学海堂》皆删

去) 迨乎王 (鸣盛 , 1722 - 1797) 钱 (大昕 , 1728 -

1804) 孙 (星衍 ,1753 - 1818) 段 (玉裁 ,1735 - 1815)

之伦 ,二王 (念孙 ,1744 - 1832、引之 ,1766 - 1834)三

孔 (广林 ,1746 - 1814 ?;广森 ,1752 - 1786 ;广廉) 之

族 ,精研文字 ,穿贯两京 ,汉学之帜 ,由是纵横上下 ,

通于百年。顾当极盛之时 ,已伏就衰之理。其时若

刘申受 (逢禄 ,1776 - 1829) 之于《公羊》,陈恭甫 (寿

祺 ,1829 - 1867) 之于《尚书大传》,凌晓楼 (曙 ,1775

- 1829) 之于《春秋繁露》,宋于庭 (翔凤 , 1776 -

1860)之于《论语》,渐为西京之学。魏默深 (源 ,1794

- 1857) 、龚定庵 (自珍 ,1791 - 1841) 、戴子高 (望 ,

1837 - 1873) 继之 ,毅然破乾嘉之门面 ,自成一军。

今日恢刘 (逢禄) 宋 (翔凤) 之统者 ,湘绮楼 (王 运 ,

1833 - 1916) 也 ,振高邮 (王念孙) 之绪者 ,俞曲园

(樾 ,1821 - 1906)也。东塾 (陈澧 ,1810 - 1882)似接

亭林之传 ,而实非亭林之正脉。亭林之世无汉宋 ,则

有意兼通汉宋者 ,不得谓之师法亭林。东塾之学本

出仪征 (阮元 ,1764 - 1849) ,何以微变其旨 ? 盖由乾

嘉诸儒晚年亦侵宋学故也。东原之《原善》,孙渊如

(星衍)之论先天卦位 ,仪征之《释心》《释性》,皆明避

宋学之途 ,暗夺宋学之席。学既有变 ,争亦无已。由

实入虚易 ,由虚入实难。有汉学之攘宋 ,必有西汉之

攘东汉。吾恐异日必更有以战国诸子之学攘西汉者

矣。学旨不明 ,学术将晦 ,开门揖盗 ,可不虑乎 ? 夫

不读东京诸儒传注之全经 ,而读后人掇拾之残经 ,不

读文完义足之内传 ,而读断章取义之外传 ,其心非尽

灭全经以入于异氏之室 ,必犹有不能息喙者。观于

《毛诗》,本出西京 ,亦谓西京无此学派 ,则其意固非

主张西京可知 ⋯⋯②

自阝园此文后半出于政治原因 ,对当时今文学颇

有微辞 ,这一点与葵园 (王先谦)的态度不同 ,但这是

另外一个问题 ,姑置不论。自阝园提出的要点有二 :一

是 ,汉学初期的惠、江、戴诸人并未脱略宋学之迹 ;二

是嘉道以来的学术 ,不是乾嘉之学的绪余 ,就是其反

动。西京之学的兴起就是其反动 ,东塾之学意在调

和汉宋 ,实亦为乾嘉汉学之反动。自阝园在其《读书

志》臧玉林 (琳)《经义杂记三十卷》下 ,也论及清经学

三变的问题 ,所划分与皮锡瑞说大致相同。自阝园云 :

“汉学既盛 ,又分今文古文。”③乃以嘉道间今文学的

兴起 ,为清代汉学的第三次变化。

以《诗》学而论 ,嘉道间的确今文学大兴 ,然就嘉

道时期《诗》学总体而言 ,主毛者似仍为多数。余以

为此期治《诗》者 ,在专研旨趣上 ,虽有毛与三家之对

垒 ,然因多以崇古求是为尚 ,所赖以治学之方法 ,似

又消息暗通。若以文本论 ,古文有尊毛尊郑者 ,有尊

毛非郑孔者 ,大都亦不拒斥今文 ;今文虽有尊三家而

非毛者 ,然大都不拒斥古文。其所疑毛者 ,只限于毛

诗序传的作者究竟是谁 ,而对于毛诗是汉代留存下

来的唯一完整的文本 ,则无从怀疑。此期之特点是

主毛者 ,亦不拒斥三家 ,治三家者更言毛。若以治诗

之角度与旨趣而论 ,此期则有诂经派 ,有垂训派 ,有

诗旨派 ,有制艺派 ;若以学者所主要依据的文本而

论 ,有所谓“古文家”、“今文家”;若以诠释方法而论 ,

则有所谓重考据、重诗旨义理、重文气。其中重考据

者 ,本文暂依当时习惯 ,以汉学名之 ,其余则以宋学

名之。推其源流变化 ,我以为嘉道及以下《诗》学大

概 ,要言之 ,约有数流 :

一曰古文汉学。此为固守汉学训诂考据家法

者 ,为《诗》则宗毛氏 ,治学方法则小学训诂声音文

字。于《诗》则马瑞辰 (1782 - 1853) 、胡承珙、陈硕甫

(奂) (1786 - 1863) 、俞曲园是也。其它如严杰 (1763

- 1843)《蜀石经毛诗考正》1 卷、④王鎏 ( 1786 -

1843)《毛诗多识编》《毛诗考证》、李黼平 ( 1770 -

1832)《毛诗纟由义》、曾钊 (1821 - 1854 ,字敏修 ,一字

勉士 ,号冕士 ,广东南海人)《诗毛郑异同辨》1 卷、

《诗说》2 卷、《毛诗经文定本小序》1 卷、《考异》1 卷、

《音读》1 卷、张其焕《毛诗述正》28 卷。丁晏 (1794 -

1875)著《诗谱考正》1 卷、《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校

23

①②③④ 以上见张钰《清史稿艺文志》武作成《清史稿艺文志补编》,收入《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年.

叶德辉 :《自阝园读书志》(台北 :明文书局 ,1990 年) ,页 184 - 186.叶德辉 :《与戴宣翘书》,《自阝园书札》,收入《观古堂所著书》(台北 :艺文印书馆 ,1970 年)第 18 册 ,页 19 上 - 20 下.皮锡瑞 :《〈经学通论序〉》,《经学通论》,页 2.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6 年

Page 3: 商略古今, 折衷漢宋: 論王先謙的今文詩學 (“Negoti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 ‘Modern

正》2 卷 ,又有《毛郑诗释》4 卷、《毛诗陆疏校正》2

卷 ,《毛郑诗释》卷末附《书段氏〈校定毛诗故训传〉

后》一文 ,于段玉裁《校订毛诗故训传》30 卷多所匡

正。徐华岳《诗故考异》(1816 年撰成 ,1831 年刊行)

专取古义 ,自周秦子史至乾嘉注疏 ,间采而用之 ,独

于宋儒无取 ,书中全录《传》《笺》,节录孔《疏》,三家

遗说亦录之《传》《笺》后。①桂文灿 (1823 - 1884)《诗

笺礼注异义考》1 卷、《群经补证》6 卷、《毛诗传假借

考》1 卷、《毛诗郑读考》1 卷、《诗古今文注》2 卷、《毛

诗释地》6 卷。罗汝怀 (1804 - 1880 ,字研生 ,湖南湘

潭人)有《十三经字原》、《毛诗古音疏证》,玉枢《诗经

雅笺》5 卷 ,王树木冉 (1851 - 1936)《尔雅说诗》22 卷 ,

顾震福《毛诗别字》6 卷等等。此是抽取其中一部

分 ,同类著作远不止以上所举。其它尚有毛诗音读、

名物、地理、制度方面的著作甚多 ,兹不备举。以上

所举著作虽名其为古文汉学 ,而实际上 ,所举绝大多

数学者 ,都于三家诗有所参酌。

二曰古文宋学。东塾 (陈澧)所谓“通汉宋之邮 ,

折衷以求乎是者”(闵孝吉《玉井草堂诗序》) 。自阝园

谓东塾之学出于仪征 ,盖因东塾尝任学海堂学长十

数年。东塾之调和汉宋 ,实是乾嘉声音训诂之学的

反动。东塾谓“训诂明而后义理可明 ,其言固是。然

经传之言 ,古今多不异 ,何不即此先通其义理”② ,其

方法则实近宋儒。姑名之曰古文宋学。此派特点 ,

如钱宾四所说 :“不轻言经世 ,又以郑朱并举 ,不数西

汉 ,仍不脱乾嘉诸儒牢笼。”③于《诗》则东塾有《读诗

日录》, ④其意不在诂经 ,而在垂训 ,多假经以言世

事 ,或妇德、或风俗、或诗教等等。东塾的意见是经

传具在 ,不必经烦琐丛脞的训诂考证 ,亦可直探经

旨 ,玩索微言大义。其说明是尊汉尊经 ,实则亦欲暗

夺汉学之席。方玉润 (1811 - 1883) 之《诗经原始》,

舍考据与讲学两家 ,而直探诗旨。虽自为序说 ,要未

脱《小序》《集传》之影响。开卷首列思无邪、太极图 ,

则为自创。林伯桐 (1778 - 1847) ,广东番禺人 ,生平

于学无所不窥 ,尤笃志经学 ,研经宗汉儒 ,而践履则

服膺朱子。前后两制府阮元、邓廷桢 (1775 - 1846)

皆敬礼之。阮公延为学海堂学长 ,邓公延课其二

子。⑤其《毛诗通考》一书考订《传》《笺》之异 ,然以申

毛义为主 ,其《毛诗识小》30 卷 ,意在申发微言大义 ,

另有《毛诗传例》2 卷。⑥夏火斤 (1789 - 1871) ,学宗程

朱。为学兼综汉宋 ,长《诗》《礼》二经 ,尤深于朱子之

书。义理训诂名物制度说文小学 ,皆能博考精研 ,深

造自得 ,其所撰著 ,以辅翼世教为心。⑦道光壬辰癸

巳间 ,先生居京师 ,撰《读诗札记》8 卷 ,又益以《诗章

句考》1 卷、《诗乐存亡谱》1 卷、《朱子集传校勘记》1

卷、《诗古韵表廿二部集说》上下两卷。⑧褚汝文《木

斋诗说》以为序为国史旧闻 ,孔子录诗时已有 ,子夏

传之。毛固不可易 ,三家亦必有所本。于诗旨亦不

专主一家。徐绍桢 (1861 - 1936)《学寿堂诗说》于毛

郑朱三家去取 ,旁涉他家。虽亦兼释字义 ,然以探索

诗旨为主。李九华《毛诗评注》30 卷 ,为《诗》多读汉

宋诸家 ,最服膺李土恭 (1659 - 1733)《诗经传注》,大

抵欲直探诗人之意。注释则用毛郑及清儒诸说。吴

士模《诗经申义》10 卷 ,马其昶 (1855 - 1930)《诗毛

氏学》亦属此类。所谓古文宋学者 ,是说学者通经 ,

有致用的倾向性 ,欲直探诗旨 ,揭发微言大义。然

《诗》学以遵奉序传为主 ,亦不废朱子。自阝园尝谓“汉

学之长 ,在于考据 ;宋儒之长 ,在于践履”,此学的倾

向是欲合而一之。

三曰今文宋学。所谓今文宋学是合公羊学与宋

学而为一 ,求微言大义于今文经。其学出于常州。

至龚定庵 (自珍) 、魏默深 (源)以致用为祈向 ,始欲发

扬光大 ,于咸同之际 ,颇有影响。康南海 (有为 ,1858

- 1927)之学 ,一出廖季平 (平 ,1852 - 1932) ,一出朱

九江 (次琦 ,1807 - 1881) 。九江于乾嘉汉学 ,固多不

韪。如云 :“纪文达 (昀 ,1724 - 1805)汉学之前茅也 ,

阮文达 (元) 汉学之后劲也。百年以来聪明魁异之

士 ,多锢于斯矣。乌乎 ,此天下所以罕人才也。”又

云 :“《皇清经解》,阮文达之所诒也。殆裨于经矣。

虽然 ,何偏之甚也。顾亭林之学 ,不分于汉宋也。今

33

①②③④

⑤⑥

⑧ 白钅容 :《读诗札记序》,见徐世昌 :《夏先生火斤》《清儒学案小传》,卷 16 (周骏富辑 :《清代传记丛刊》,007 :164 - 165) . 台北 :明文书局.

夏燮 (1799 - 1875) :《夏先生火斤行状》,见徐世昌 (1855 - 1939) :《夏先生火斤》《清儒学案小传》,卷 16 (周骏富辑 :《清代传记丛刊》,007 :164 -165) . 台北 :明文书局.

张之洞 (1837 - 1909)《书目答问》载伯桐有《诗考补注》2 卷补遗 1 卷 ,注《修本堂》本 ,今传道光 24 年 (公元 1844 年) 林世懋刊本《修本堂丛书》无此书 ,《修本堂稿》附《番禺县志艺文略》记未刻书有《毛诗传例》2 卷. 见《中国丛书综录》总目 ,页 522 - 523. 江瀚 :《毛诗通考》提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页 376.

《松心文钞》,见张维屏 (1780 - 1859)辑 :《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 54 ,页 1 (周骏富辑 :《清代传记丛刊》,023 :579 - 580) . 台北 :明文书局.

《续修四库全书》有《读诗日录》不分卷与《东塾读诗录》一卷 ,前者传自东塾次孙陈公辅 ,冒广生抄录后 ,于民国元年为之刊刻 ,后者是澧孙庆佑手录. 故两者其原一也 ,皆是东塾晚年课孙之本.

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页 708.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 ,页 668.韩乃越 :《〈诗故考异〉提要》,中国诗经学会编《诗经要籍集成》卷 28 北京市 : 学苑出版社 ,2002 年.

第 1 期 陈  致 :商略古今 ,折衷汉宋 :论王先谦的今文《诗》学

Page 4: 商略古今, 折衷漢宋: 論王先謙的今文詩學 (“Negoti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 ‘Modern

采其说 ,尊宋者芟焉。”①朱九江以为朱子百世之师 ,

先有明姚江王氏攻其格物 ,后有乾嘉诸子攻其空疏。

此攻之者相矛盾也。又云 :“彼考据者 ,不宋学而汉

学矣。而猎王巢文、蠹大谊 ,丛脞无用 ,汉学之长 ,有

如是哉 ?”②魏源认为“西汉微言大义之学 ,坠于东

京。”③故今文宋学欲由东京而上溯西京 ,求微言大

义于今文诸经中。于《诗》则魏默深《诗古微》、迮鹤

寿 (1773 - ?)《齐诗翼氏学》、陈乔枞 (1809 - 1869)

《齐诗翼氏学疏证》《诗纬集证》、④龚定庵《诗非序》、

《诗非毛》、《诗非郑》、皮锡瑞《诗经通论》、廖平《四益

诗说》1 卷、《诗学质疑》、《诗纬新解》、《诗纬搜遗》、

王 运《诗经补笺》及胡薇元诸书是。

四曰今文汉学。此乃以汉学之方法治今文经

者。以汉学方法治今文经 ,于《诗》为著。此类著作

自阮文达《三家诗补遗》⑤以下 ,更有周曰庠《诗经三

家注疏》, ⑥李贻德 (1783 - 1832)《诗考异》,赵绍祖

(1752 - 1833)《校补王氏诗考》,陈寿祺 ( 1771 -

1834)《五经异义疏证》, ⑦徐王敖 (1779 - 1841)《诗经

广诂》,宋绵初《韩诗内传征》,汪远孙 (1794 - 1836)

《经典释文补续偶存》《诗考补遗》,徐堂 ( 1797 -

1837)《三家诗述》16 卷 ,臧庸 (1767 - 1811)《诗考

异》4 卷、《韩诗遗说》2 卷、《订讹》1 卷 ,冯登府 (1783

- 1840) ⑧《三家诗异义遗说》20 卷、《三家诗异文疏

证》6 卷、《补遗》4 卷 (别本作《三家诗异文疏证》6

卷 ,补遗 3 卷 ,续补遗 2 卷) ,李富孙 (1764 - 1843)

《七经异文释》中《毛诗》16 卷 ,胡文英《诗考补》2 卷、

黄位清《诗异文录》3 卷 , ⑨陈乔枞 (1809 - 1869)《诗

四家异文考》5 卷 ,《毛诗郑笺改字说》4 卷 ,《三家诗

遗说考》15 卷 ,叙录 3 卷 ,丁晏 (1794 - 1875)《诗考

补注》2 卷 ,《补遗》1 卷 (《颐志斋丛书》《六艺堂诗礼

七编》) ;别本作《诗考补注》2 卷 ,《补遗》2 卷 , (《花雨

楼丛钞续钞》) ,蒋曰豫 (1830 - 1875)《诗经异文》4

卷 , �λυ萧光远 (1804 - 1885)《毛诗异同》4 卷附 1 卷 ,

顾震福《三家诗遗说续考》6 卷 , �λϖ 陶方琦 (1845 -

1884)《韩诗遗说补》1 卷 ,马国翰 (1794 —1857) 所辑

诸书。

从前举诸例可以看出 ,嘉道以降 ,治《诗》者 ,大

略可分为尊毛与尊三家二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

释》、胡承珙《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是主毛

者的代表作。《毛诗后笺》主于申述毛义。自注疏而

外 ,于唐宋元明诸儒之说 ,及当时为诗学者 ,无不广

征博引 ,而于名物训诂及三家诗异同 ,类皆剖析精

微 ,折衷至当。自云 :“从毛者十之八九 ,从郑者十之

一二。”胡承珙虽主毛传 ,于毛郑亦未尽韪 ,每言“信

传不如信经”,其所搜猎者广 ,参酌者详 ,每折衷求

是 ,故胡培 云 :“(陈) 奂著书 ,惟毛是从 ,君尚有别

择。”�λω奂有时过尊毛氏 ,乃如皮锡瑞所讥“强韩同

毛”, �λξ然陈奂其实亦非惟毛是从 ,在经文审定、声寻

字训之间 ,亦间采三家。马瑞辰认为 :“《毛诗》为古

文 ,其经字类多假借 ⋯⋯齐鲁韩为今文 ,其经文多用

正字。经传引诗证诗亦多有用正字者 ,正可藉以考

43

②③④

⑧⑨

�λυ�λϖ�λω�λξ 皮锡瑞 :《论〈诗〉比他经尤难明 ,其难明者有八》,《经学通论·诗经》,页 2. 林庆彰先生认为陈奂虽墨守《毛传》,而于三家诗中与毛同字同

义、异字异义者仍广加采用. 并且列出陈奂诠释的主要内容 :1、订经传文字的讹误 ,2、指出经传文字的假借 ,3、申明传文的出处 ,4、诠释经传字词 ,5、诠释名物制度 ,6、探讨诗篇的写作技巧. 见林庆彰 :《陈奂〈诗毛氏传疏〉的训释方法》,收入林庆彰、杨晋龙主编《陈奂研究论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2 年) ,页 365 - 394. 故所谓墨守《毛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墨守 ,而是在相信毛诗传承的可靠的基础上 ,按求诗文本与义疏方面最古最真的一面. 种村和史认为陈奂是受本师段玉裁的影响 ,主张《传》《笺》当离而视之 ,而对孔《疏》混同《传》《笺》深致不满.《陈奂〈诗毛氏传疏〉的特质》,收入林庆彰、杨晋龙主编《陈奂研究论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2年) ,页 395 - 422. 故所谓墨守《毛传》,又是真正意义上的墨守 ,以为毛诗在汉以后的传承中 ,本来面目有所乖离.

郭全芝 :《整理说明》,见胡承珙《毛诗后笺》,合肥 :黄山书社 ,1999 年 ,页 2.顾氏此书意在补缀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之遗. 见张寿林 :《韩诗遗说续考》提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页 447.张惟骧撰 ,蒋维乔等补 :《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卷 8 ,页 3. (周骏富辑 :《清代传记丛刊》,197 :215) .

《诗异文录》体例与沈淑《毛诗异文补》、严蔚《诗考异补》略同 ,摭拾经传子史 ,及《说文》《尔雅》引诗 ,字句殊异者 ,并为一编. 依经文次序 ,总录毛诗异文 ,而不拘于三家. 黄位清 :《诗异文录》,《续修四库全书》,册 75 ,页 395 - 461.

吴德旋 :《石经阁文集序》,见徐世昌 :《冯先生登府》,《清儒学案小传》,卷 15 (周骏富辑 :《清代传记丛刊》,007 :035) . 台北 :明文书局.

陈奂云 :“陈寿祺 ,字恭甫. 福建侯官人. 己未 ,编修讲学授徒 ,闽人称其贤著 ,有《左海五经异义疏证》. 道光五年乙酉 ,侄兆熊典试闽闱 ,以是书邮寄苏州. 子乔枞即乙酉所得士也 ,亦能世其家学. ”陈奂 :《师友渊源记》,页 13. (周骏富辑 :《清代传记丛刊》,029 :091 - 092) . 台北 :明文书局.

此书残存二卷 ,全书卷数无考. 是编乃其《诗经问诂》一书 ,删略毛郑孔朱诸家 ,会最三家异文 ,及后世说《诗》异于毛郑孔朱者 ,为一编. 作者周曰庠为道咸间人 ,生平无考. 见张寿林 :《诗经三家注疏残卷》提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页 438 - 439.

叶德辉藏稿本. 收入《观古堂所刻书》. 见江瀚《三家诗补遗》提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页 438.《自阝园读书志》著录阮元手抄本《三家诗稿》2 册 ,谓是书与陈寿祺《三家诗遗说考》撰述次第略同 ,寿祺为阮元嘉庆己未会试总裁所得士 ,乃揣测其书或有所受 ,或为文达晚年所辑. 见叶德辉 :《自阝园读书志》,页 97.

陈乔枞《诗纬集证》虽亦所以广异义 ,扶微学 ,然辑佚之功多 ,而述旨之功少 ,殊难断其为今文汉学 ,抑今文宋学也. 姑列之于此. 见陈乔枞 :《诗纬集证》,《续修四库全书》,第 77 册 ,页 761 - 826.

魏源 :《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叙》,《魏源集》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年 ,页 152.简朝亮 :《朱九江先生年谱》,页 24 下 - 25 上. 见《朱九江先生集》卷首之二 ,页 48 - 49.

自注云 :“如《日知录》于《易》谓 :‘不有程传 ,大谊何繇而明乎’之类 ,今不采. ”见简朝亮 (1851 - 1933) :《朱九江先生年谱》,页 28 上. 见《朱九江先生集》(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78 年据光绪 23 年读书草堂刊本影印)卷首之二 ,页 55.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6 年

Page 5: 商略古今, 折衷漢宋: 論王先謙的今文詩學 (“Negoti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 ‘Modern

证毛诗之假借。”①此外 ,马也指出郑笺自云以宗毛

为主 ,然其与毛异说者 ,多本于韩诗。②这两点与当

时今文诗家的说法略无二致。马治毛诗与胡、陈相

似处 ,皆征引宏富 ,三家以外 ,举凡前人之说 ,及子史

四部 ,无不涉猎。既广《传》《笺》,复多发明。故所谓

尊毛者 ,主要特点是在西汉四家诗中 ,相信古文毛诗

传承的正统和真实性。对于《小序》对诗旨的诠释也

采用遵从 ,并多方考证 ,以证其必然 ,此外 ,对今文三

家并不拒斥。

嘉道以降专治三家者 ,与前略有不同。前此雍

乾时期治今文诗学者 ,如沈淑 (1702 - 1730) 、沈廷芳

(1702 - 1772) 、严蔚、余萧客 (1732 - 1778) 、范家相、

胡文英、卢文弓召 (1717 - 1795) 、黄模、周邵莲等人 ,可

以说是采摭之功多 ,而考证之功少。至阮文达领袖

坫坛 ,臧庸堂、李富孙、陈乔枞、冯登府、徐王敖诸人 ,搜

校则精 ,考核亦审。其方法与治毛诸子 ,多相通者。

故是时毛与三家 ,其旨趣虽分 ,而治经之方法 ,则有

渐趋一致的趋向。即以旨趣而论 ,治毛者 ,盖以毛公

近古 ,治三家者 ,以三家为古。而具体到一字一音一

章一句的考证 ,宗毛者 ,未弃三家 ,治三家者 ,亦未敢

弃毛。在为臧庸《拜经日记》所作的序中 ,王引之云 :

“考订汉世经师流传之分合 ,字句之异同 ,后人传写

之脱误 ,改窜之踪迹。擘肌分理 ,剖毫析芒 ,其可谓

辨矣。”③《日记》研究的范围包括诸经今古文 ,四家

诗同异 ,实无家法限制。撰《三家诗异文疏证》的冯

登府 ,与嘉兴李氏群从 (李富孙、超孙、遇孙) 大抵相

类。④冯擅金石之学 ,故每藉石经碑传考订经传文

字。李富孙《七经异文释》外 ,另有《说文辨字正俗》

一书 ,时人以为亦有段氏所不及者。⑤其所著《诗经

异文释》,于经文一字之异 ,必考竟其原委 ,征其本

来。其征引之博 ,创获之丰 ,庶可方驾陈乔枞《诗经

四家异文考》及《三家诗遗说考》。

嘉道时期的汉学学者 ,无论今古文 ,所宗尚的文

本不同 ,然而在实际研究中 ,其视野 (所依据的资料

来源) 、角度和治经方法却又趋同。嘉道间学者中已

有不少兼治今古文 :如阮元、丁晏、程大镛。至咸同

以后的诗经学者 ,颇有一些欲统合今古文的倾向。

如张寿镛 (1876 - 1945)《诗史初稿》16 卷 ,遵《序》宗

《毛》依《谱》考史分纪汇参。实亦综合今古文 ,是以

古文统今文之例。王仁俊 (1866 - 1913)《正学堂诗

说》1 卷 ,所为《诗郑笺释例》于用三家、申毛、改毛之

外 ,广举诸例 ,曰附传 ,曰补传 ,又有引他经例 ,与他

经违异例 ,笺与礼注异义例 ,与郑自注《论语》异义

例 ,笺义同《郑志》例 ,笺说未及而补于《郑志》例等

等。⑥陈玉澍 (1853 - 1906)《毛诗异文笺》10 卷 , ⑦江

瀚 (1852 - 1936)《诗经四家异文考》1 卷《诗经四家

异文考补》1 卷 ,李德淑《毛诗经句异文通诂》7 卷 (民

国间自刊本) ,以王应麟《诗考》参取齐鲁韩三家异

同。遂以毛诗为主 ,而博采齐鲁韩三家之训诂 ,广搜

字书之通释 ,以补其缺。虽精核不足 ,而繁富有余。

较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阐发尤多。而其辨形

声 ,核诂训 ,亦足相颉抗。⑧此外还有张慎仪 (1846 -

1921)《诗经异文补释》14 卷。⑨以上诸书 ,皆不受今

古文家法之限制。

咸同以后于三家诗研究 ,成绩最卓著者 ,当属王

先谦 (1842 - 1917) 。王所撰《诗三家义集疏》,引证

闳博 ,又参核众说 ,折衷求是。书名三家 ,实不以今

古汉宋之别而自限。又自创体例 ,足为法式。

二  《诗三家义集疏》的撰著

《诗三家义集疏》初稿于王氏任江苏学政任上

(光绪 11 年 8 月莅任) ,观《艺风堂友朋书札》载葵园

寄缪荃孙 (1844 - 1919 年) 书 72 通。中有数信言及

《三家诗义集疏》著作出版事项。第《三十》通云 :“昨

枉顾畅谭为快。拙撰《三家诗义通绎》,钞得《卫风》

数篇呈上 ,务望详加纠正 ,勿稍客气 ,曷胜感幸。”�λυ

是本书初名《三家诗义通绎》。此信当葵园在江苏学

政任上刊刻《江左制义辑存》同时 ,是知葵园于光绪

53

①②③④⑤

⑥⑦⑧⑨�λυ 顾廷龙校阅 :《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页 23.

江瀚《诗经异文补释》14 卷提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页 435.叶启勋《毛诗经句异文通诂》7 卷提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页 435 - 436.江瀚 :《毛诗异文笺》提要 ,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页 419.伦明 :《正学堂诗说》提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页 428.

《七经异文释序》云 :“谓保氏六书之指 ,赖以仅存. 自篆变为隶 ,隶变为真 ,文字日繁 ,讹伪错出 ,或有形声意义大相区别 ,亦有近似而其实异 ,后人多混而同之. 或有一篆之形从某为古籀、为或体、后人竟析而二之. 经典文字往往昧于音训 ,擅为改易 ,与本义相迕. 假借通用《说文》. 自有本字 ,有得通借者 ,有不得通借而并为俗误者 ,于是有《说文辨字正俗》之作. 钱泰吉谓其书 ,大旨折衷段玉裁 ,亦有玉裁所未及者 ,许为读《说文》之津梁. ”见徐世昌 :《李先生富孙》,《清儒学案小传》,卷 15 (周骏富辑 :《清代传记丛刊》,007 :037 - 038) . 台北 :明文书局.

《柳东学案》,见徐世昌 :《清儒学案小传》,卷 15 (周骏富辑 :《清代传记丛刊》,007 :033) . 台北 :明文书局.王引之 :《拜经日记序》,见徐世昌 :《臧先生庸》,《清儒学案小传》,卷 5 (周骏富辑 :《清代传记丛刊》,005 :741) . 台北 :明文书局.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卷 1 ,页 19 ,《续修四库全书》册 68 ,页 345.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卷 1 ,页 21 ,《续修四库全书》册 68 ,页 346.

第 1 期 陈  致 :商略古今 ,折衷汉宋 :论王先谦的今文《诗》学

Page 6: 商略古今, 折衷漢宋: 論王先謙的今文詩學 (“Negoti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 ‘Modern

14 年 (公元 1888 年)已著成《三家诗义通绎》,至《卫

风》而止 ; ①第《五十》通云 :“旧为《诗三家义疏》,至

《卫风·硕人》,年来搁置虑遗失 ,刻之 ,以一份呈求教

正。⋯⋯冬至前一日。”②此信前叙收到缪所寄骈

文 ,已收入《类纂》11 篇 ,并言及袁 (昶) 、许 (景澄) 罹

祸事。时间当为庚子 (公元 1900 年) 冬至前一日

也。③第《六十四》通云 :“自大乱后 ,音问断绝 ,倏忽

岁钥两更。奉到手书 ,始知侨居沪上 ,已阅年余。

⋯⋯仆自到平江 ⋯⋯两年以来 ,将《后汉集解》纂成 ,

《三家诗》稿 ,《风》诗已毕 ,《雅》《颂》久阁 ,拟赓续成

之。⋯⋯四月十二日。”④缪荃孙离京抵沪 ,在辛亥

(公元 1911 年) 年八月 , ⑤故知此信在癸丑年 (公元

1913 年)四月十二日。时《风》已完 ,《雅》《颂》尚未

作也。《六十九》通云 :“贵体既已全愈 ,修纂之任 ,例

应入都。⋯⋯前为《诗三家义集疏》,勉力成书 ,辄付

剞劂 ,欲待奉寄求教 ,而永匠积迟 ,未能同上。⋯⋯

十月十三。”⑥考其时当在甲寅 (1914) 十月十三 ,《诗

三家义集疏》已付印。《七十一》通云 :“刻下经营未

就者 ,《三家诗》《范史》《外国通鉴》三书。《三家诗》

明岁可成 ,先呈教正。(已改订二次) 。⋯⋯腊月十

二。”⑦按此信写于乙卯 (公元 1915 年) 十二月十二

日。所可怪者 ,至此时书尚未成 ,疑葵园既将书稿付

刻工 ,复觉义有未安 ,改订二次 ,故至丙辰 (公元

1916 年)始刊出。丁巳年 (公元 1917 年) 四月八日 ,

缪荃孙收到刻成的书。⑧十二月十日 ,得知王先谦

作古。⑨

宣统三年 (公元 1911 年) ,葵园年七十 ,以诗文

为寿者 ,有瞿鸿礻几、杨文鼎、吴庆坻、李宝淦、缪荃

孙、王龙文、胡元达、黄兆枚、苏舆等人 ,其中独缪荃

孙言及《诗三家义集疏》。�λυ葵园此书书稿似乎久藏

诸箧衍 ,未轻示人。除筱珊 (缪荃孙)外 ,其门弟子如

吴庆坻、苏舆等有可能皆不知其师有此著作 ,因吴苏

二人在所作的贺寿文中 ,历数葵园著作 ,皆未及是

书。《葵园自订年谱》癸丑年 (公元 1913 年) 云 :“早

岁为《诗三家义集疏》,至《卫风·硕人》而辍业。自至

平江 ,赓续为之 ,渐有告成之望。”�λϖ则是书的撰著自

光绪 14 年 (1888)写至《卫风》后 ,其事遂寝 ,20 余年

后 ,葵园始赓续旧业 ,以衰病残年 ,仅用 3 年的时间 ,

竟然独力完成后 25 卷的撰著 ,其为学用力之专之

勤 ,实在令人敬仰。

《诗三家义集疏》征引浩博 ,考证精审。其体例

也是别开生面 :全书共 28 卷 ,《国风》部分除《邶》

《墉》《卫》》合成卷三之上中下外 ,其余每一国风为一

卷 ,共得 13 卷。剩下的皆按毛诗次第 ,分《小雅》为

7 卷 (卷 14 至卷 20) ,《大雅》3 卷 (卷 21 至卷 23) ,

《周颂》3 卷 (卷 24 至 26) ,《鲁颂》《商颂》各一卷。每

卷卷首于卷题下讨论该卷诗之来源 ,地域 ,时代与主

旨等。其书体例是先列【注】,【注】下引三家之说 ;次

列【疏】,【疏】下引毛诗序传与郑玄笺 ;再次为 ○符 ,

○符下陈述己之意见 ,一般是旁征博引 ,本经他经 ,

秦汉子史小学著作 ,以及后来四部类书等 ,特别是清

儒注疏 ,及其自下断语。不惟卷首如此 ,每篇篇首亦

如此 ;不惟篇首如此 ,诗中或两句或四句 ,即插入其

注疏如此。王氏本人之断语 ,常以“愚案”引出。凡

遇三家之义无闻无考 ,则只有【疏】无【注】。如此体

例 ,简明易读。列三家诗于【注】,毛诗序传郑笺为

【疏】,其宗奉今文经的立场极其醒目。然虽降毛诗

序传郑笺为【疏】,并未弃而不论。唐孔颖达《疏》征

引不多 ,偶尔引之 ,则在 ○符下讨论 ,曰“《孔疏》云”

云云。

三  葵园之尊宋

葵园论学尊宋 ,其见于文集者 ,所在皆是。《〈续

古文辞类纂〉序》:“⋯⋯自圣清宰世 ,用正学风厉薄

海 ,耆硕辈出 ,讲明心性 ,恢张义理。厥后鸿生巨儒 ,

逞志浩博 ,钩研训诂 ,繁引曲证 ,立汉学之名 ,诋斥宋

儒言义理者。惜抱自守孤芳 ,以义理、考据、词章三

者不可一阙 ,义理为干 ,而后文有所附 ,考据有所归 ,

63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λυ�λϖ 见王先谦著 :《自订年谱》,收入《葵园四种》,页 826.

见王先谦著 :《自订年谱》,收入《葵园四种》(长沙 :岳麓书社 ,1986 年) ,页 790 - 807.

《艺风老人日记》丁巳年十二月“十日戊辰 ,早阴又晴. 接叶奂彬信 ,知王一梧师作古 ,不胜悲恸 ,知己尽矣. ”见缪荃孙 :《艺风老人日记》,丁巳 ,页 3117.

缪荃孙 :《艺风老人日记》,丁巳 ,页 3060.顾廷龙校阅 :《艺风堂友朋书札》,页 47 - 48.顾廷龙校阅 :《艺风堂友朋书札》,页 46 - 47.缪荃孙 :《艺风老人年谱》,页 78. 收入《年谱丛书》(台北 :广文书局 ,1971 年) .顾廷龙校阅 :《艺风堂友朋书札》,页 43.顾廷龙校阅 :《艺风堂友朋书札》,页 34. 据王《自订年谱》,《骈文类纂》44 卷刻成于光绪 27 年辛丑 (1901) .顾廷龙校阅 :《艺风堂友朋书札》,页 34.

《艺风老人日记》戊子 (公元 1888 年)九月二十七日乙亥 :“长沙师 (王先谦)赠《江左人制艺辑存》,又见示自注《三家诗》,名曰 :《三家诗义通绎》《卫风》一卷. ”缪荃孙 :《艺风老人日记》(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年) ,戊子 ,页 70.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6 年

Page 7: 商略古今, 折衷漢宋: 論王先謙的今文詩學 (“Negoti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 ‘Modern

故其为文 ,源流兼赅 ,粹然一出于醇雅。”①葵园以清

初宗奉程朱者为正学 ,并以讲明心性 ,恢张义理为学

者所归。此序对于乾嘉诸儒“钩研训诂 ,繁引曲证 ,

立汉学之名 ,诋斥宋儒言义理者”显然颇多微辞 ,却

独赏姚鼐能自守孤芳。

葵园之宗宋 ,于其《诗》学中 ,亦时或见之。其公

然非汉而是宋者 ,是所撰《〈三家诗义集疏〉序》:

经学昌于汉 ,亦晦于汉。自伏壁《书》残 ,其后伪

孔从而乱之。《诗》则鲁、齐、韩三家立学官 ,独毛以

古文鸣 ,献王以其为河间博士也 ,颇左右之。刘子骏

名好古文 ,尝欲兼立《毛诗》。然其《移太常书》,仅

《左氏春秋》、《古文尚书》、逸《礼》三事而已。东汉之

季 ,古文大兴 ,康成兼通今古 ,为毛作笺 ,遂以翼毛而

陵三家。盖毛之诂训 ,非无可取 ,而当大同之世 ,敢

立异说 ,疑误后来 ,自谓子夏所传 ,以掩其不合之迹 ,

而据为独得之奇 ,故终汉世 ,少尊信者。魏晋以降 ,

郑学盛行 ,读郑笺者必通毛传。其初 ,人以信三家者

疑毛 ,继则以宗郑者昵毛 ,终且以从毛者屏三家 ,而

三家亡矣。⋯⋯有宋才讠胥之士 ,以诗义之多未安

也 ,咸出己见 ,以求通于《传》《笺》之外 ;而好古者 ,复

就三家遗文异义 ,为之考辑。近二百数十年来 ,儒硕

踵事搜求 ,有斐然之观 ,顾散而无纪 ,学者病焉。余

研核全经 ,参汇众说 ,于三家旧义 ,采而集之 ,窃附己

意 ,为之通贯。近世治《传》《笺》之学者 ,亦加择取 ,

期于破除墨守 ,畅通经旨。毛、郑二注 ,仍列经下 ,俾

读者无所觖望焉。书成 ,名之曰《集疏》,自愧用力少

而取人者多也。癸丑冬月平江旅社。②

其序文大旨 ,可归结出三点 :其一曰于汉宋之

间 ,抑汉扬宋 ,开篇即云“经学昌于汉 ,亦晦于汉”,直

斥毛立异说 ,且托名子夏所传 ,贻误后世。对于宋人

之疑序疑毛 ,则颇加赞赏 ,以为宋人之弃毛言诗 ,是

才讠胥之士自出己见 ;其二曰重三家而轻毛郑。从根

源上即怀疑毛诗作为古文的真实性和正统性。先言

伏壁书残 ,伪孔乱之 ,次言三家立于学官 ,又言毛以

古文自鸣 ,复言刘向重古文 ,于诗亦未及毛 ,凡此数

项 ,对于毛诗古文的正统性与真实性 ,提出了严重的

质疑。其说所本 ,或为皮鹿门 (锡瑞)《毛诗通论》言

毛传之六不可信略同。疑毛固如此 ,于郑独尊毛而

抑三家 ,亦有微辞。而对于宋儒考辑三家遗文异义 ,

则推许之。其三曰对于近世治《传》《笺》之学者 ,亦

加采择 ,其旨疏畅经文 ,破除墨守 ,其方法则是研核

全经 ,参汇众说 ,闲附己意 ,为之贯通。即此三点可

知 ,葵园所抑者为汉学中的所谓古文 ,所尊者宋学 ,

所躬行实践者 ,则为定庵所说“涵咏白文 ,创获于经 ,

非汉非宋 ,亦惟其是”之清学也。然而 ,葵园抑汉 ,是

抑汉之毛郑 ,于汉之三家则特为推许 ,以毛郑可疑 ,

三家信古 ;其尊宋 ,所尊者除去宋人“出己见”外 ,更

在于“有好古者 ,复就三家遗文异义 ,为之考辑。”故

余以为葵园所重者 ,端在古学。尊今文是因为今文

近古 ,其尊宋 ,也是因为宋学非毛非郑 ,并重三家之

遗文。推其根本 ,我以为葵园仍是定庵所谓非汉非

宋 ,也就是亦汉亦宋 ,从根本上说他是反对划出汉宋

门户的。其《复阎季蓉书》中 ,即透露出葵园治学的

基本倾向和态度 :

国初承宋明讲学之余风 ,气穷则思变。天下稍

稍恶虚趋实 ,抑陆王而尊程朱 ,此已为理学中之善

机。乾隆以后 ,学者务于经籍传注 ,考订发挥 ,即有

宋诸君子之书 ,亦复多所辨正。其实事求是 ,使古籍

暗而复明 ,微言绝而复续 ,有裨学术甚巨 ,如江河之

不可废也。圣贤诸书 ,义蕴闳深 ,虽经宋儒阐明 ,容

有疏漏 ,亦非必一无舛误 ,此固待后人补正。而为其

学者高谈义理 ,以实事求是为不足为 ,于是各尊师

说 ,互相诋讠其。 启寡闻之徒 ,沿波逐流 ,遂有汉宋

家学之目矣。③

可见葵园是反对汉宋对垒的。此处葵园对于乾

嘉汉学的成绩充分肯定 ,即使其对宋儒的辨正也是

功在不刊。从根本上说 ,葵园所推重者 ,端在“实事

求是”,此正是乾嘉诸子如戴震、钱大昕等所标举之

治学方法。同信中葵园又说 :

所谓汉学者 ,考据是也 ;所谓宋学者 ,义理是也。

今足下之恶汉学者 ,恶其名也。若谓读书不当从事

考据 ,知非足下所肯出也。去汉学之名 ,而实之曰考

据之学 ,则足下无所容其恶矣。去宋学之名 ,而实之

曰义理之学 ,则訾诋理学者无所容其毁矣。④

故王先谦所尊者 ,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 ,以

为汉学之考据与宋学之义理不可偏废。我以为葵园

每强调宋学之义理 ,与他本人累典文闱有关系。同

治九年 (公元 1870 年) ,简放云南乡试副考官 ,同治

十三年 (公元 1874 年) ,充会试同考官 ,光绪元年 (公

元 1875 年) ,简放江西乡试正考官 ,光绪二年 (公元

73

①②③④ 王先谦 :《复阎季蓉书》,《虚受堂文集》卷 14 ,收入《葵园四种》,页 296.

王先谦 :《复阎季蓉书》,《虚受堂文集》卷 14 ,收入《葵园四种》,页 295 - 296.王先谦 :《〈三家诗义集疏〉序》,《虚受堂文集》卷 5 ,收入《葵园四种》,页 98.王先谦 :《〈续古文辞类纂〉序》,《虚受堂文集》卷 3 ,收入《葵园四种》,页 30.

第 1 期 陈  致 :商略古今 ,折衷汉宋 :论王先谦的今文《诗》学

Page 8: 商略古今, 折衷漢宋: 論王先謙的今文詩學 (“Negoti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 ‘Modern

83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6 年

Page 9: 商略古今, 折衷漢宋: 論王先謙的今文詩學 (“Negoti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 ‘Modern

93第 1 期 陈  致 :商略古今 ,折衷汉宋 :论王先谦的今文《诗》学

Page 10: 商略古今, 折衷漢宋: 論王先謙的今文詩學 (“Negoti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 ‘Modern

五  以汉学的方法治今文

综上所述 ,可以说葵园是以汉学的方法 ,治今文

经学。用章句训诂考证 ,索西京之坠义。于前举嘉

道以来诗学四派中 ,葵园于古文汉学固不认同 ,于古

文宋学 ,亦不能认同。自阝园与葵园交谊至厚 ,葵园每

撰一书 ,必持稿与自阝园相商榷 ,自阝园亦以葵园门下

自居。①说起陈东塾之学 ,自阝园在其《〈车酋轩今语〉评》

自序云 :“学使宛平徐先生 (仁铸) 壬辰分校礼闱 ,余

出其门下。其时先生服膺陈东塾之学 ,曾以手书相

告 ,欲余远师亭林 ,近法兰甫。余覆书略言亭林命世

大儒 ,当时汉宋之帜未张 ,故其著书无汉无宋 ,一以

实事求是为主 ,师之固所愿也。兰甫人品亦笃实可

风 ,而其讲学调和汉宋 ,在门户纷争之后 ,所谓舍田

芸田 ,不可法也。”②葵园刊刻《续经解》,陈澧《东塾

读书记》本未收入 ,后经李慈铭推介 ,始收入。③其对

东塾之学 ,显然并未十分看重。至于今文宋学 ,葵园

对于常州诸子之学亦有所取舍。

戴望《续经解目录》91 种 ,其中收入庄存与、庄

述祖、庄有可、刘逢禄、宋翔凤、龚自珍、魏源等著作

36 种 ,其中为王所刻者仅 9 种。④至于今文宋学的后

学 ,持公羊三世以言改制者 ,与葵园、自阝园等人则形

同水火。当时新派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 ,均为王叶

所攻讦。葵园斥康梁为“巨蠹”,目文廷式为“狗彘”,

与自阝园视魏默深为“风癫”,康梁为“罪人”,相应如

桴鼓。是同重经今文 ,王叶与常州之今文学路数殆

有云泥之判。然而 ,在对待魏默深之态度上 ,王、叶

二人 ,时亦相左。葵园于魏氏之学亦颇推许 ,在《〈诗

三家义集疏〉序例》中 ,葵园引魏源《诗古微》论毛与

三家诸说 ,以毛诗传授异说 ,引《汉书》:“又有毛公之

学 ,自言子夏所传”据以断案 ,以为毛为不可信。葵

园赞之曰 :“魏说明快 ,足以破近儒墨守之习 ,故备录

之。”⑤是与皮锡瑞对魏源此论的评断略同。皮以为

魏源其它论断 ,如言《关雎》《鹿鸣》为刺纣王诗 ,则为

臆说 ,葵园于《诗三家义集疏》中亦未采魏说。葵园

对于《诗》今古文的态度 ,大约也似皮氏 ,以为“《诗

序》与《书序》同 ,有可信有不可信 ,今文可信 ,古文不

可尽信”。⑥

葵园 (王先谦)之疑毛 ,已具见于其《诗三家义集

疏·序》中。毛诗序传是可信还是不可信 ,在嘉道间

诗学者中间可以说是一个分界线。今文家多认为其

师承无三家之明白 ,故不可信。王氏是今文家的态

度固无疑 ,然而有时又会看到 ,葵园之攻毛 ,并没有

那么激烈。《后汉书·儒林列传第六十九·卫宏传》先

言卫宏从谢曼卿受学 ,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

旨 ,于今传于世 ,云云。其后又云 :“中兴后 ,郑众、贾

逵传毛诗 ,后马融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

葵园《集解》引何焯 (1661 - 1722) 云 :“后儒据此传 ,

言《诗序》之出于宏 ,而不悟毛传之出于融 ,何也 ? 或

疑融别有诗传 ,亦非。范氏明与郑笺连类言之矣。

康成亲受经季长 ,以笺为致敬 ,亦得。”⑦此前引惠栋

云 :“《经籍志》云 :‘毛苌善《诗》,自谓子夏所传 ,先儒

相承 ,谓《毛诗序》,子夏所创 ,毛公及敬仲又加润

益。’《九经古义》云 :‘汉氏文字 ,未有引《诗序》者 ,惟

魏黄初四年 ,有曹共公远君子近小人之语 ,盖《诗序》

至是而始行。’叶氏说同。栋案 :《左传·襄公二十九

年》,季札见歌《秦》曰 :‘美哉 ,此之谓夏声。’服虔《解

谊》云 :‘秦仲始有车马礼乐之好 ,侍御之臣 ,《戎车》

《四牡》田守之事 ,与诸夏同风 ,故曰夏声。’此《秦风·

车邻》序也。太尉杨震疏云 :‘朝无小明之晦。’此《小

雅·小明》序也。李尤《漏刻铭》云 :‘挈壶失职 ,刺流

在诗。’此《齐风·东方未明》序也。蔡邕《独断》载《周

颂》三十一章 ,尽录诗序。服、杨、李、蔡 ,皆东汉儒

者 ,当时已用《诗序》,何尝至黄初始行邪 ? 自范史以

《诗序》出自卫宏 ,后人遂有斥《诗序》而用其私说者。

为辨而正之。”⑧焯以为诗传为马融所作 ,是承宋儒

疑序之风之绪余 ,惠氏为之驳辨 ,申汉学经师之意

见。⑨葵园于此并录而存之 , 未表达任何倾向性

意见。

疑序之风始自韩愈、成伯王与 ,至宋欧阳修、苏

04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见洪湛侯《诗经学史》,页 365.

吴格点校 ,王先谦撰 :《后汉书集解·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卫宏传》,页 2827.吴格点校 ,王先谦撰 :《后汉书集解·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卫宏传》,页 2829.皮锡瑞 :《经学通论·诗》,页 25 - 27.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序例》,《诗三家义集疏》,卷首 ,页 11 - 16 ;《续修四库全书》册 77 ,页 382 - 385.虞万里 :《〈正续清经解〉》编纂考》,《榆枋斋学术论集》,页 703.其始末见虞万里 :《〈正续清经解〉编纂考》,《榆枋斋学术论集》(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页 704 - 5.见杜迈之、张承宗著《叶德辉评传》,页 15.

叶德辉 :《葵园四种跋》,页 940 - 941 ;叶德辉乡试房师谢隽杭为葵园弟子. 见杜迈之、张承宗著《叶德辉评传》(长沙 :岳麓书社 ,1986 年) ,页 3.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6 年

Page 11: 商略古今, 折衷漢宋: 論王先謙的今文詩學 (“Negoti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 ‘Modern

辙、郑樵、朱熹、王质而大昌。①郑樵为《诗辨妄》以为

《序》乃村野妄人作。朱熹云 :“《诗序》,东汉《儒林

传》分明说道是卫宏作 ,后来经意不明 ,都是被他坏

了。某又看得亦不是卫宏一手作 ,多是两三手合成

一序 ,愈说愈疏。”(《朱子语类》卷 80) 故《诗序》的作

者问题成为清代今文学与古文学、汉学与宋学的一

大分野。要言之 ,今文学者多疑序 ,其疑序毋宁说是

疑毛疑郑。其基本态度即如前举葵园《《诗三家义集

疏》序》中所申明的 ,对于毛诗的传承统系质疑 ,以为

未如三家之明白可信。嘉道以后的今文学者或疑

《序》为东汉卫宏所作、或疑马融所作、或疑卫宏与他

人合作 ,或疑刘歆伪造。古文学者之尊序 ,除以为

《小序》出自毛公外 ,《大序》或以为出自子夏 ,或以为

子夏毛公合作 ,或以为出自孔子 ,甚或以为在孔子之

前 ,出于国史旧闻。

关于《诗序》的讨论 ,持续了近两千年。周予

同云 :

诗宋学派非如诗汉学派之有家数可举 ;其特点

在能就经典本身加以讨究 ,其流弊在好以主观臆见

淆乱古义。宋儒治《诗经》的 ,始于欧阳修《毛诗本

义》。《本义》辨诘毛、郑 ,断以己意 ,力反东汉以来治

《诗》的旧习。苏辙继起 ,作《诗集传》,始攻击毛

《序》,仅存录首句。南宋时 ,郑樵作《诗传辨妄》,直

斥《诗序》为村野妄人作。朱熹受郑樵的影响 ,作《诗

集传》及《诗序辨说》。《诗集传》不仅弃《序》不用 ,而

且杂采毛、郑 ,间录三家 ,以己意为取舍。又以为诗

三百五篇中 ,男女淫佚之诗凡二十四 ,一反从来“思

无邪”之传统的经说。朱子既殁 ,辅广作《诗童子

问》,朱鉴作《诗传遗说》,都对于《诗集传》加以补充。

元儒如许谦、刘瑾、梁益、朱公迁、梁寅等 ,也都以《集

传》为依归。王柏且依朱说作《诗疑》,居然改窜经

文 ,删削淫诗三十二篇。明代胡广等辑《诗经大全》,

依刘瑾《诗传通释》一书 ,颁为功令 ;盖朱熹《诗集传》

已取代毛、郑诗学之正统的地位了。当时反对朱说

的 ,虽也颇不乏人。如陈傅良说 :“以城阙为偷期之

所 ,彤管为淫奔之具 ,窃所未安。”(见叶绍翁《四朝见

闻录》)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亦力辨淫诗之说 (见卷

百七十八《经籍考》) 。然都无法阻止朱《传》的流行。

直到清代汉学复盛 ,于是诗宋学始渐不为世所重。②

我们平常讨论的诗经宋学 ,若是以朱熹的《诗集

传》为代表 ,其最大特点一是要废诗《序》,二是对于

赋比兴的解释。尽废毛诗《序传》由攻序最烈的朱熹

那里 ,已经证明无法成功。③诗宋学疑序之风本来是

对东汉古文经学之反动 ,而雍乾之间兴起的古文考

据之学是对诗宋学直探诗旨的反动 ,嘉道以降 ,《诗》

学主流仍是以考据的方法治诗 ,而别出今古文之分 ,

以此方法治诗者主要是关注的研究文本不同 ,于研

究方法、取材、视野等方面并无根本不同 ,故对于以

考据方法治诗者来说 ,三家诗和毛诗都应重视 ,其重

要程度或有等差 ,而两种文本皆不能忽视 ,是毋庸置

疑的。蒙文通云 :“则中兴之际 ,古文家尊《毛诗》,今

文家亦尊《毛诗》。”④今文家重毛诗 ,另外有一个原

因是舍毛诗外 ,并没有另外一个版本可以窥见全经。

同样是尊今文的学者 ,晚清中另有一支是姑且

称之今文宋学的治诗者 , ⑤此派以通经致用为号召 ,

故其所主要关注的还不是《诗》学 ,而于诗学上则更

专注于微言大义、被掩盖了的诗旨 ,以及历代诗学中

长期悬而未决的相对宏观的问题。如廖季平在《今

古学考》中所自称 :“予治经以分今古为大纲 ,然雅不

喜近人专就文字异同言之。”今文学的这一派是应该

与前面所说的今文考据学派严格加以区分。王先谦

归根结底属于后者。

葵园于今古文经 ,本非坚执而锢守者。观其参

正《尚书孔传》一书 ,即可略知治经趋向。《自订年

谱》光绪三十年甲辰云 :“有宋朱子吴草庐氏发伪孔

之覆 ,明梅氏 继之。国朝诸儒 ,抉伪扶经 ,既美既

备。惜其散而无纪 ,寻绎为难。学者束发受《尚书》,

垂老而不明真伪古今之辨 ,岂不哀哉 ! 先谦从事斯

经 ,自《史》《汉》《论衡》《白虎通》诸书 ,迄于《熹平石

经》,可以发挥三家经文者 ,悉获略备 ,兼辑马、郑传

注 ,旁征诸家义训 ,其有未达 ,间下己意 ,今古文说炳

焉著名。以伪孔古文虽经纯皇帝论定 ,然功令所布 ,

家传僮习 ,莫敢废也。仍用其经传元文 ,附诸考证 ,

为《尚书孔传参正》三十六卷 ,以便读者雅才好博 ,亦

14

①②③

④⑤ 蔡长林以“偏向考证的今文学”与“偏向义理的公羊学”来区分二者. 见蔡长林 :《清代今文学发展的两条路向》,收入彭林编 :《经学研究论文

选》(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年) ,页 75 - 100.

蒙文通 :《经史抉原》(成都 :巴蜀书社 ,1995 年) ,页 75.

李家树考证 ,朱熹《诗集传》仍有百分之七十用诗《序》,林庆彰认为废序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诗序所定部分诗旨是合理的 ;二是诗序与儒家诗教相联结. 两位先生之说并见林庆彰 :《〈毛诗序〉在〈诗经〉解释传统的地位》,《经学今诠续编》(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年) ,页 92 - 118.

周予同 :《群经概论·诗经》,收入《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 ,页 239) .见朱彝尊 :《经义考》(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年)卷 99 ,页 535 - 544.

第 1 期 陈  致 :商略古今 ,折衷汉宋 :论王先谦的今文《诗》学

Page 12: 商略古今, 折衷漢宋: 論王先謙的今文詩學 (“Negoti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 ‘Modern

24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6 年

Page 13: 商略古今, 折衷漢宋: 論王先謙的今文詩學 (“Negoti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he Han School and the Song School: Wang Xianqian’s Study of the ‘Modern

“猗傩”之衍 ,此其眼光独到处。非涵养于声音经训

者 ,殆不易得。葵园亦为马氏此说提供了文献上之

力证 :“班固《典引》‘于穆猗那’,是训‘猗那’为平列

字 ,义不以猗为叹词。又固《明堂》诗 :‘猗与缉熙’,

皆用齐诗经文。”①于此 ,马氏之说更安。考《汉书·

武帝纪》《贤良诏》(并见《文选》) 有“猗与伟与”则知

猗、那、伟 ,三字俱平列 ,义固可作美盛貌。《小雅·隰

桑》:“隰桑有阿 ,其叶有难。”是以阿、难二字分置两

句尾 ,皆状其美盛也。葵园于《桧风·隰有苌楚》下 ,

又据胡承珙之旁征博引 ,以为除美盛外 ,猗那亦有柔

顺义。②要言之 ,余以为相较之下 ,马瑞辰、陈奂、胡

承珙、李富孙、陈乔枞等古今文训诂家由审音而识

字 ,更有开拓性 ,葵园则博采诸家 ,于马瑞辰、陈乔枞

所征引不下千余次 (粗略统计) ,不以今文家立场自

囿 ,则更有集成性。

其三曰 ,在《诗》毛氏与三家之间 ,尊今抑古的立

场 ,有时亦妨碍其作客观的判断。葵园遇到三家之

说未见 ,而同意序传之说的时候 ,往往加案语曰“三

家无异义”。江叔海曾批评此态度云 :“亦非三家之

说多佚 ,焉知其无异义 ? 此只可曰无闻 ,不可竟决其

无异义也。”③此盖由于葵园于今文偏爱过甚。其书

中偶亦会有“鲁韩说未闻”、“三家说未闻”之类案语。

此外 ,葵园于三家之说 ,又每期其必同 ,凡举韩说 ,若

齐鲁无说 ,则或云齐鲁无异义。或曰鲁韩无异义、齐

韩无异义。或曰齐韩应同 ,应无异义 ,如是种种。乃

竟出于臆测 ,实不足法式。更有甚者 ,有时竟将后世

今文学者之意见 ,妄加诸西汉三家。如《秦风·蒹葭》

一诗 ,葵园【疏】引毛《序》:“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 ,

将无以固其国焉。”复引郑氏《笺》:“秦处周之旧土 ,

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 ,今襄公新为诸侯 ,未习周之

礼法 ,故国人未服焉。”○符下引魏源《诗古微》:“襄

公初有岐西之地 ,以戎俗变周民也。豳邰皆公刘太

王遗民 ,久习礼教 ,一旦为秦所有 ,不以周道变戎俗 ,

反以戎俗变周民 ,如苍苍之葭 ,遇霜而黄。肃杀之政

行 ,忠厚之风尽 ,盖谓非此无以自强于戎狄。不知自

强之道在于求贤 ⋯尚德怀则贤人来辅 ,故求治顺而

易 ,溯洄不如溯游也。襄公急霸西戎 ,不遑礼教 ,流

至春秋 ,诸侯以夷狄摈秦 ,故诗人兴霜露焉。”葵园加

案语云 :“魏说于事理诗义皆合 ,三家义或然。”④案

魏源此说 ,实本于诗序、郑笺、孔疏而稍加发挥 ,无多

胜义。孔疏云 :“作《蒹葭》诗者 ,刺襄公也。襄公新

得周地 ,其民被周之德教日久 ,今襄公未能用周礼以

教之。礼者 ,为国之本。未能用周礼 ,将无以固其国

焉 ,故刺之也。”而魏源怀贤之说 ,则又本自王质《诗

总闻》:“所谓伊人 ,谓闻而未见 ,踌躇而忽见 ,故发此

辞。溯流而求不可得 ,顺流而求忽得之。当是寻访

既久 ,至此秋而如所愿 ,有惊喜之意也。蒹葭、霜露 ,

记时。”⑤又云 :

“秦兴 ,其贤有二人焉 ,百里奚、蹇叔是也。⋯⋯

因百里奚而知蹇叔。曰‘蹇叔之贤 ,而世莫知’。使

人厚币逆之 ,所谓伊人 ,岂此流也邪 ?”⑥魏源显然因

前人成说 ,而葵园置序笺疏王四家不论 ,乃径归美于

魏源 ,已裁决失当。复云 :“三家义或然。”更是因尊

三家过甚 ,而无根据地揣测。

余杭章太炎氏谓葵园“己无心得 ,亦无以发前人

隐义 ,而通知法式 ,能辨真妄 ,比辑章句 ,秩如有条 ,

不滥以俗儒狂夫之说”⑦ ,洵为至论 ,其方法则如渊

颖先生 (吴莱) 所谓“以狱法治经”。“以狱法治经”,

章太炎总结其要有六 ,曰“审名实”、“重左证”、“戒妄

牵”、“守凡例”、“断情感”、“汰华辞”,于葵园庶乎

近之。⑧

34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章太炎 :《说林》下 ,《章氏丛书》, 第 2 函 ,第 23 册 ,页 117 下.

章太炎 :《说林》下 ,《章氏丛书》杭州 :浙江书局刊本 ,1918 年 , 第 2 函 ,第 23 册 ,页 118 上.王质 :《诗总闻》,卷 6 ,页 18 上.王质 :《诗总闻》(北京 :中国书店 1995 年影光绪丙午聚珍版) ,卷 6 ,页 17 下.吴格点校 ,王先谦撰 :《诗三家义集疏》,页 448.江瀚 :《诗三家义集疏》提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页 439.吴格点校 ,王先谦撰 :《诗三家义集疏》,页 490.王先谦撰 :《诗三家义集疏》卷 28 ,页 5 - 6 ,《续修四库全书》,册 77 ,页 752.

第 1 期 陈  致 :商略古今 ,折衷汉宋 :论王先谦的今文《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