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當年今日 27 承傳六四 燭光未滅 「大學不應該成為象牙塔。」現年二十三歲,中大政治與 行政學系四年級的李耀基,兼任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簡稱「學 聯」)秘書長,和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支 聯會」)常委,活躍於六四的傳承舞台。他認為,青年人的參 與,是悼念六四最重要的一步。對於未曾經歷過六四事件的青年 人而言,儘管參與活動未必能讓他們全面了解歷史真相、傳承 六四精神,但不參與,就更加沒有可能。 他直言,由於缺乏歷史觀和社會觀,自己對六四這政治味道濃 厚的事件,感到有點隔閡,更無法理解上一輩對這段歷史的堅持及 熱誠。因此,在中學初次參加維園燭光晚會前,他一直認為那些高 呼「平反六四」口號的人是「傻的」。 基於好奇「為何有那麼多人這樣傻」,他於是第一次親身參與 了六四燭光晚會。當站在那數萬「傻人」中的一刻,他開始懷疑: 「到底是他們傻,還是我自己傻呢?」第一次的經歷,場內的燭 光、熱淚、沉思、哀痛氣氛、出席的一家大小、場刊的資料內容, 深深刻進了他的腦海中。 李耀基憶述,在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三年間,傳媒勇於報道社 會的陰暗面,驅使他多加留意社會發展,也建立了自身的公民意 一九九七年,港大學生會謢送國殤之柱入 校,令李耀基印象深刻,並決心進大學後, 要實現公義、改變社會。 「六四與我的記憶沒有交匯點,但我還是願意為 這個沒有交匯點的事情奉獻。」一九八八年出生,前 香港大學學生報《學苑》六四特刊《悼亡書》的總編 輯,現任學生會內務副會長成曉宜,致力接棒傳承六四 精神,站在民主薪火傳遞線的前方。 修讀中國語文及文學和比較文學的成曉宜,坦 言原本對政治不感興趣。她零八年加入學生報,純 粹為參加一個與文字有關的學校團體。真正開始接觸 和關心六四,是在《學苑》工作時,看了十二年前 的六四特刊。後來她參與《悼亡書》的出版製作, 加深了對六四的了解。 近期,港大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舉辦了六四 論壇。論壇中,前學生會會長陳一諤指,當年政 府以鎮壓方式對待學生只是「有些問題」,並 表示如學生能提早離開,可以避免軍隊鎮壓。 對此言論,成曉宜強調,不論以任何身 分,這番話她都不能接受。「那是打著『民 族大義』的旗號,踐踏人最基本的生存權 利!」她表示曾再三要求陳一諤立刻道 歉,但被一再拒絕,令她非常失望。 同一論壇中,有內地同學更指 「天安門上一滴血也沒流」。成曉 宜形容自己感到震驚和痛心,更即 時淚灑當場。她理解內地 同學較少機會接觸到六四 相關資訊,才會有這樣 的想法,但六四中有 人傷亡是史實。當 聽到同學質疑,甚 九八九年,發生於北京天安門廣場的 六四事件,已經過去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前出生的孩子,現在已經成為 新一代的大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的歷史,總 是難以引起共鳴。六四對於這代大學生可能只 是一個模糊的名詞。社會上,紀念「六四」的 熱忱似乎慢慢淡去。 二十周年,社會上討論六四的氣氛再次熱 烈。但沒有經歷過八九民運的大學生,卻質疑 平反六四的需要。 前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陳一諤形容,中共 鎮壓學生只是「有些問題」,並指當時的學生 領袖柴玲,是「走佬學生領袖」。甚至有內地 學生指稱,六四事件中,「天安門沒流過一滴 血」。 不過,有一群同樣出生在六四前後、在這 二十年裏成長的年輕人,卻身體力行地組織和 參與紀念六四的各種活動中。他們的參與、堅 持和傳承,使我們看到,歷史,沒有被遺忘。 至否定其發生,令她覺得六四中的受難者及其家 屬,都受到侮辱。論壇後,成曉宜明白到很多 同學其實對六四事件的認識不深,為了讓大家 更能理解這段歷史,學生會即時採取行動,在 校內積極推廣對六四史實的認識。 之後,港大學生會又就「是否支持平反八九 民運和追究六四屠城責任」進行全校公投,鬧得 沸沸揚揚,成曉宜也有份動議此事。她強調, 學生會一直都支持平反六四,投票通過議題 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引發大學生討論和 思考六四事件,「最終投不投到都向前行了 一步。」她表示,在公投有結果前,一直對 同學都有相當大的信心,相信議題可被通 過。假如公投的議題被否決,她仍會透過學 生會以外的平台,繼續爭取平反六四,除 了是履行學生會的政綱和對同學的承諾, 也是她個人的堅持。最終,九成有投票的 同學均支持平反六四,議題得以通過。 成曉宜認為,「平反六四」不是簡 單個別的行為,而是所有中國人的 份內事,從而令內地的政治改革取 得進步。現階段中國只著眼於物質 層面,但中國不能「吃飽兩餐便足 夠」,體制健全和物質充裕必須 並重。作為一個香港人,她認為 自己有社會責任去推動平反 六四,深信內地的政治改革 進步,能使香港受惠。 參與,是一切的前提 李耀基(左一)曾協助籌辦多個有關六四 的活動,當中包括去年的「愛國民主大遊 行」。(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2

承 六四,與我有& - ubeat.com.cuhk.edu.hkubeat.com.cuhk.edu.hk/ubeat_past/090591/26june_take.pdf · 大學生,她不能裝作不知道六四這段歷史。...

Nov 04, 2019

Download

Documents

dariahiddleston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承 六四,與我有& - ubeat.com.cuhk.edu.hkubeat.com.cuhk.edu.hk/ubeat_past/090591/26june_take.pdf · 大學生,她不能裝作不知道六四這段歷史。 自六四事件發生以來,《中大學生報》每年都會出

當年今日

27

大學線月刊.第九十一期.二零零九年五月

六四,與我有關

承傳六四燭光未滅

「大學不應該成為象牙塔。」現年二十三歲,中大政治與

行政學系四年級的李耀基,兼任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簡稱「學

聯」)秘書長,和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支

聯會」)常委,活躍於六四的傳承舞台。他認為,青年人的參

與,是悼念六四最重要的一步。對於未曾經歷過六四事件的青年

人而言,儘管參與活動未必能讓他們全面了解歷史真相、傳承

六四精神,但不參與,就更加沒有可能。

他直言,由於缺乏歷史觀和社會觀,自己對六四這政治味道濃

厚的事件,感到有點隔閡,更無法理解上一輩對這段歷史的堅持及

熱誠。因此,在中學初次參加維園燭光晚會前,他一直認為那些高

呼「平反六四」口號的人是「傻的」。

基於好奇「為何有那麼多人這樣傻」,他於是第一次親身參與

了六四燭光晚會。當站在那數萬「傻人」中的一刻,他開始懷疑:

「到底是他們傻,還是我自己傻呢?」第一次的經歷,場內的燭

光、熱淚、沉思、哀痛氣氛、出席的一家大小、場刊的資料內容,

深深刻進了他的腦海中。

李耀基憶述,在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三年間,傳媒勇於報道社

會的陰暗面,驅使他多加留意社會發展,也建立了自身的公民意

一九九七年,港大學生會謢送國殤之柱入

校,令李耀基印象深刻,並決心進大學後,

要實現公義、改變社會。

「六四與我的記憶沒有交匯點,但我還是願意為

這個沒有交匯點的事情奉獻。」一九八八年出生,前

香港大學學生報《學苑》六四特刊《悼亡書》的總編

輯,現任學生會內務副會長成曉宜,致力接棒傳承六四

精神,站在民主薪火傳遞線的前方。

修讀中國語文及文學和比較文學的成曉宜,坦

言原本對政治不感興趣。她零八年加入學生報,純

粹為參加一個與文字有關的學校團體。真正開始接觸

和關心六四,是在《學苑》工作時,看了十二年前

的六四特刊。後來她參與《悼亡書》的出版製作,

加深了對六四的了解。

近期,港大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舉辦了六四

論壇。論壇中,前學生會會長陳一諤指,當年政

府以鎮壓方式對待學生只是「有些問題」,並

表示如學生能提早離開,可以避免軍隊鎮壓。

對此言論,成曉宜強調,不論以任何身

分,這番話她都不能接受。「那是打著『民

族大義』的旗號,踐踏人最基本的生存權

利!」她表示曾再三要求陳一諤立刻道

歉,但被一再拒絕,令她非常失望。

同一論壇中,有內地同學更指

「天安門上一滴血也沒流」。成曉

宜形容自己感到震驚和痛心,更即

時淚灑當場。她理解內地

同學較少機會接觸到六四

相關資訊,才會有這樣

的想法,但六四中有

人傷亡是史實。當

聽到同學質疑,甚

記者◆

思桐 

陸思  

編輯◆

梁詠斯  

攝影◆

思桐 

梁詠斯

一九八九年,發生於北京天安門廣場的

六四事件,已經過去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前出生的孩子,現在已經成為

新一代的大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的歷史,總

是難以引起共鳴。六四對於這代大學生可能只

是一個模糊的名詞。社會上,紀念「六四」的

熱忱似乎慢慢淡去。

二十周年,社會上討論六四的氣氛再次熱

烈。但沒有經歷過八九民運的大學生,卻質疑

平反六四的需要。

前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陳一諤形容,中共

鎮壓學生只是「有些問題」,並指當時的學生

領袖柴玲,是「走佬學生領袖」。甚至有內地

學生指稱,六四事件中,「天安門沒流過一滴

血」。

不過,有一群同樣出生在六四前後、在這

二十年裏成長的年輕人,卻身體力行地組織和

參與紀念六四的各種活動中。他們的參與、堅

持和傳承,使我們看到,歷史,沒有被遺忘。

至否定其發生,令她覺得六四中的受難者及其家

屬,都受到侮辱。論壇後,成曉宜明白到很多

同學其實對六四事件的認識不深,為了讓大家

更能理解這段歷史,學生會即時採取行動,在

校內積極推廣對六四史實的認識。

之後,港大學生會又就「是否支持平反八九

民運和追究六四屠城責任」進行全校公投,鬧得

沸沸揚揚,成曉宜也有份動議此事。她強調,

學生會一直都支持平反六四,投票通過議題

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引發大學生討論和

思考六四事件,「最終投不投到都向前行了

一步。」她表示,在公投有結果前,一直對

同學都有相當大的信心,相信議題可被通

過。假如公投的議題被否決,她仍會透過學

生會以外的平台,繼續爭取平反六四,除

了是履行學生會的政綱和對同學的承諾,

也是她個人的堅持。最終,九成有投票的

同學均支持平反六四,議題得以通過。

成曉宜認為,「平反六四」不是簡

單個別的行為,而是所有中國人的

份內事,從而令內地的政治改革取

得進步。現階段中國只著眼於物質

層面,但中國不能「吃飽兩餐便足

夠」,體制健全和物質充裕必須

並重。作為一個香港人,她認為

自己有社會責任去推動平反

六四,深信內地的政治改革

進步,能使香港受惠。

參與,是一切的前提李耀基(左一)曾協助籌辦多個有關六四

的活動,當中包括去年的「愛國民主大遊

行」。(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Page 2: 承 六四,與我有& - ubeat.com.cuhk.edu.hkubeat.com.cuhk.edu.hk/ubeat_past/090591/26june_take.pdf · 大學生,她不能裝作不知道六四這段歷史。 自六四事件發生以來,《中大學生報》每年都會出

「單純的重複(六四的歷史和平反六四的口號)

意義不大的,我們要學會反思。」當大部分人要求平

反六四的同時,也有人開始思考平反以外的意義。

一九八九年出生,現任中大學生報副總編輯的洪曉嫻認

為,六四讓我們反思中國內地,以及香港的民主進程。

洪曉嫻早在八、九歲時,便在父母的帶領下,第

一次參與燭光晚會,知道了有關六四的歷史。長大後除

了從報紙、電視等媒體看到外,也自行在網上查閱有

關六四的資訊。對於六四事件,她認為不能說學生沒有

錯,但絕對不能接受政府以鎮壓的方式對待學生。作為

大學生,她不能裝作不知道六四這段歷史。

自六四事件發生以來,《中大學生報》每年都會出

版《六四特刊》表示紀念,從不間斷。近幾年,《中大

學生報‧六四特刊》的名稱雖不變,但其中關於六四事

件的內容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內地互聯網管制等有

關民主法治、言論自由的內容。洪曉嫻承認,學生報內

部也曾檢討過這個做法是否正確,但最終也決定維持這

編採方針。他們認為,現在的大學生不曾經歷過六四,

最重要反而讓他們思考中國未來的民主路應如何走。

洪曉嫻強調,她從不質疑六四事件本身的歷史意

義,也認為同學了解歷史真相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每

年都只是複述六四事件的來龍去脈一遍,根本無助當下

的民主運動發展,而且難以改變民主現狀。因此,她不

認同維園燭光晚會中,單純以不斷喊口號表達憤怒,或

是燃點蠟燭祭奠死者的方式,認為這只能做到悼念六四

的作用,而不能解決現在存在的問題。

她認為,當年六四事件的參與者,是為了爭取改變

社會的機會。現代大學生要真正做到承前啟後,應該要

承接他們的精神、積極爭取改變,而不是簡單的悼念。

她說:「不忘記是必須的,但只有不忘記是不夠的。」

二十年,是整整一代人的時光。許多人、許多事已

隱入歷史的長河,逐漸被遺忘。但這一群年輕人,為了

理想、為了未來、為了社會,用行動為六四這個正逐漸

褪色的議題,注入鮮活的動力。六四對於他們,已經不

只是一段歷史,更是一份對民主的希望,是一份對關愛

社會的執著與堅持。

李耀基坦言,在物質主義盛行的香港,要令根本

未經歷過六四的當代大學生關注歷史,的確困難重重。

他曾經以學聯秘書長的身分,在科技大學舉辦一個有關

六四的講座,台下聽眾絕大部分是內地同學,而且踴躍

發問。相反,本地同學卻寥寥無幾。相對沉重的歷史包

袱,「找工作、賺錢、買樓」對於香港大學生無疑更實

際,更具吸引力。因此,如何透過校園活動傳承六四精

神,李耀基還在尋找答案。

李耀基在加入中大學生會至今,每年都會協助籌辦

起碼六至八個活動,包括在中學辦工作坊、街頭宣傳、

紀念長跑等。在他舉辦過的許多六四活動中,李耀基發

現,每次都有大量內地同學參與,而且很關注中國政府

如何解決六四遺留的問題。這使他對內地同學有特別大

期望,希望他們現在的參與能在心中埋下種子。日後他

們返回內地工作,有一定社會地位、有能力推動社會作

出改變的時候,這顆種子能成為他們發出「另類」聲音

的動力與泉源。而這一切,都由參與開始。

識。當時大學的學生會和學聯都積極參與六四的悼念活

動,尤以一九九七年,港大學生會護送「國殤之柱」進

入港大,最令當時十一歲的他難忘。當時李耀基深信,

在大學所讀所學正是為著實現公義的理想,培養能感染

社會、改變社會的學生。因此,進入大學後,他成為了

學生會的幹事,並著手舉辦有關六四的活動,實踐自己

關懷社會的理念,並希望能成為連接大學生與社會的橋

樑,讓更多同學關注六四和其他社會事務。

二零零五年大學一年級時,身為中文大學學生會外

務副會長的李耀基,在中大組織了一場六四紀錄片《天

安門》的放映會。當時參與的六十多位同學中,無論是

內地生,還是本地生,由於以前接觸六四的信息不多,

大部分都不了解六四事件的來龍去脈。電影放映時,現

場觀眾有些目瞪口呆、有些沉默低頭、有些甚至眼泛淚

光,而大部分觀眾都留到最後才離開。雖然同學對六四

的了解不深,令他相當痛心,但觀眾的反應卻為李耀基

帶來很大的推動力,繼續籌辦活動,傳承六四。

1

2

4

3

《中大學生報》每年都會出版《六四

特刊》,但當中關於六四事件的內容

卻逐漸減少。

中大學生報副總編輯洪曉嫻認為,

六四燭光晚會只能做到悼念作用,不

能改變現狀。(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港大學生報《學苑》去年出版

六四十九周年特刊《悼亡書》,特

刊總編輯成曉宜指,在製作出版的

過程中,加深了對六四的了解。

港大學生會在四月中,就平反六四

的議題舉行了公投。學生會內務副

主席成曉宜強調,公投的最終目的

是引發同學討論六四。

1

2

1

2

反思,比單純悼念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