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GEOGRAPHICAL RESEARCH 33 卷第 2 2014 2 Vol.33, No.2 February, 2014 收稿日期 2013-04-23; 修订日期 2013-11-2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4087107041130750 作者 王聪 ( 1985- ),女,山东省 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 E-mail: [email protected] 323-335 基于生产性服务 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 1 ,曹有挥 2 ,陈国伟 3 1.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南京 210018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3.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 210036 摘要: 球化进程中,城市网络的研究成为国 外学者 注的重要前沿。借鉴西方有 的研 究工 ,从城市网络的层级特征、网络模式、功能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 产性服务 的城市网络发展特征。研究表明:基于生产性服务 的长三角城市网络 有显著 的层级特征,与已有的城市等级体系特征并不完 一致,个别城市如昆山、义乌等城市承担 了重要的网络联系中心的作用。同时,城市间的网络连接也呈现出明显的位序 系,三大核 心节点城市(上海、南京、杭州)之间的联系形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网络的最主要的联 系。从影响范围来看,上海的网络指向性最强,涉及面也最广,但南京和杭州的影响不 仅局限于自身所在省份之 ,扁平化发展的趋势愈发显著。网络联系的核心区域开始由传统 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所围合的“Z”字型区域向北部的南通、扬州以及南部的绍 等地 区扩散。根据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 所形成的网络特征的不同,将 11 个部门分为完善型、 扁平型、专 型等三种类型。 键词: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 ;城市网络;网络连接度 DOI: 10.11821/dlyj2014011 1 引言 随着跨国 司的 球扩张和 息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城市网络研究日益成为城市地理 学和经 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 [1-4] 。由跨国 司带动的经 球化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区域 边界的不断弱化,区域空间组织模式正从传统的中心地模式向网络化模式转化 [5] ,中心地 系统强调空间组织的向心性 ( Centerality ) 和自上而下的单向垂直联系,而网络化模式则 强调节点性 ( Nodality ) 和节点之间的水平联系 [6] 。在 球化过程中“地点空间”( Space of place ) 逐渐被一种新的、非区域性的“ 的空间 ( Space of flow ) ”所替代, 球经 组织成为一个“开放而多边的网络”,而城市节点对整个网络体系意义重大 [7,8] ;反过来, 城市间的网络 系也 定了各个城市的地位 [9] 。作为城市间网络联系最为直观的媒介,航 班数量、港口吞吐量、 路车 量、铁路交通量等各类交通 的发生量对城市网络体系的 影响成为早期城市网络研究的重点 [10-12] 。随着 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 互联网络参与到城市网络中来 [13] ,基于包裹、邮件、互联网传输量、网络宽带 量等途径 的城市网络研究不断涌现 [14-16] 。同时,还有学者通过社会文化 [17,18] 、城市创新合作的角度 [19,
13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Mar 04, 2023

Download

Documents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3卷 第2期

2014年2月

Vol.33, No.2

February, 2014

收稿日期:2013-04-23; 修订日期:2013-11-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70,41130750)

作者简介:王聪(1985-),女,山东省济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

E-mail: [email protected]

323-335页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

王 聪 1,曹有挥 2,陈国伟 3

(1.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南京 210018;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3.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 210036)

摘要: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网络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前沿。借鉴西方有关的研

究工具,从城市网络的层级特征、网络模式、功能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

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发展特征。研究表明: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具有显著

的层级特征,与已有的城市等级体系特征并不完全一致,个别城市如昆山、义乌等城市承担

了重要的网络联系中心的作用。同时,城市间的网络连接也呈现出明显的位序关系,三大核

心节点城市(上海、南京、杭州)之间的联系形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网络的最主要的联

系。从影响范围来看,上海的网络指向性最强,涉及面也最广,但南京和杭州的影响不再仅

仅局限于自身所在省份之内,扁平化发展的趋势愈发显著。网络联系的核心区域开始由传统

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所围合的“Z”字型区域向北部的南通、扬州以及南部的绍兴等地

区扩散。根据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形成的网络特征的不同,将 11个部门分为完善型、

扁平型、专业型等三种类型。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城市网络;网络连接度

DOI: 10.11821/dlyj2014011

1 引言

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城市网络研究日益成为城市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1-4]。由跨国公司带动的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区域边界的不断弱化,区域空间组织模式正从传统的中心地模式向网络化模式转化[5],中心地系统强调空间组织的向心性(Centerality)和自上而下的单向垂直联系,而网络化模式则强调节点性(Nodality)和节点之间的水平联系[6]。在全球化过程中“地点空间”(Space

of place)逐渐被一种新的、非区域性的“流的空间(Space of flow)”所替代,全球经济组织成为一个“开放而多边的网络”,而城市节点对整个网络体系意义重大[7,8];反过来,城市间的网络关系也决定了各个城市的地位[9]。作为城市间网络联系最为直观的媒介,航班数量、港口吞吐量、公路车流量、铁路交通量等各类交通流的发生量对城市网络体系的影响成为早期城市网络研究的重点[10-12]。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互联网络参与到城市网络中来[13],基于包裹、邮件、互联网传输量、网络宽带流量等途径的城市网络研究不断涌现[14-16]。同时,还有学者通过社会文化[17,18]、城市创新合作的角度[19,

Page 2: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33卷地 理 研 究

20]等对城市网络进行研究。城市网络是城市功能的综合体现。由于城市的产生过程源于城市的政治功能和贸易功

能的叠加,人口规模的集聚成为衡量城市功能的重要表征。随着全球化影响的深入,城市

功能的发挥更多体现为城市与外部空间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而人口规模的

大小并不能反映出城市对外联系的强弱,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主要由城市产业结构所决

定。在“服务经济”时代,制造业在满足结构转型和产品创新需要方面的弊端凸显,生产

性服务业成为推动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并对城市经济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提升产生

了重要影响。同时,许多生产性服务公司,如四大会计事务所等逐步发展成为该专业领域

的跨国公司,并且鉴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密切关联,其服务范围更广,影响也

更深。考虑到城市只是地域概念而非独立的行为主体,通过城市内部世界范围布局的生产

性服务企业的微观行为分析成为研究世界城市网络的重要切入点[21]。

将生产性服务业引入城市研究源于西方学者对世界城市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关注。在全

球经济中一些主要城市能成为“全球城市”主要基于他们在全球化中重要的战略地位[22],

这些城市已经发展成为高度专业化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中心[5]。在萨森关于

世界城市是服务企业重要聚集地和市场假设的基础上,以泰勒为代表的“全球化与世界城

市”网络研究小组(GaWC)不仅详细阐述了世界城市网络理论,而且进行了大量世界城

市网络的实证研究[23-25],并产生了该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世界城市网络》 [26]。生产性服

务业开始成为解释城市间联系的有效工具,其研究方法不断成熟。另一方面,泰勒等通过

比较2000年和2008年的世界城市网络,发现在连接度排名前20的城市中,2000年北美和

亚洲城市均为5个,而2008年北美城市降为3个,亚洲城市升为9个。更为显著的是,美

国城市的名次出现了下降,而中国的上海、北京等城市名次显著上升[27]。这说明,随着全

球产业分工细化,中国不再仅仅承担制造业功能,生产性服务业已开始大规模集聚[28]。

基于以上背景,中国学术界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研究也在逐渐推进。早期郑

伯红引入“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小组的研究方法,实证性地推演了全球城市网络

的计算过程和结果[29]。张晓明建立了255家APS公司×17个公司办事处的分布矩阵,并从

多中心、功能性、网络性三个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巨型城市(MCR)的城镇格局[30]。赵渺希

等借鉴世界城市网络(WCN)的概念框架,从企业区位、节点城市和城市网络三个层面

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体系[31,32]。谭一洺等建立了成渝地区17个最小分析单

元(FUR) ×149家公司的量化矩阵,基于服务值、连通性和网络性研究了成渝地区的城

市网络体系结构及其特征[33]。钟韵等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及经济发展水平

的特征及关系出发,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作用[34]。尹俊等通过金

融服务业企业的布局对中国城市网络进行了定量分析[35]。综合来看不难发现,一是这些实

证研究有力地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对于解释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网络是

适用的;二是区域尺度的探索性研究偏重于方法的引介,深入到县级市层面的研究较少为

学者提及,并未见比较系统的论述;三是城市网络形成的前提是城市具有较强的对外服务

功能,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并非所有行业部门的都具有网络化的空间布局模式,不同

服务功能的网络特征也有待探讨。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地区地处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最前沿,受外部经济

的影响更加敏感和直接,服务功能提升最为明显,而且长三角地区具有“外通大洋、内联

腹地”的得天独厚优势,对于服务全国大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其中,上海

作为区域龙头城市,正努力向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世界城市”迈进。近 10

324

Page 3: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2期 王 聪 等: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

年来,发展中国家通过直接嵌入和链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的机会不断加大,有力

地推动了长三角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和能级的提升,使其日益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先导和

连结世界经济的门户,其城市网络的研究也极具典型。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参照 2010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0]38

号),本文将长三角地域范围确定为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全部,共计25个地级以上城市,

每个地区又包括若干县市区,包含其所辖的县级市以及中心城区(截止2011年底) ①,因

此,本研究的细分单元包括了25个中心城区、109个县市区,共计134个空间单元②。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11种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即银行、证券、保险、会计、法律、管理

咨询、广告、物流、房地产(代理)、建筑设计、IT。数据来源包括:全国 300强律师事

务所名单、百强会计师事务所名单、中金在线“2012年度财经排行榜”最佳服务银行、

证劵公司、保险公司的入选名单、中国物流百强公司名单、中国4A广告公司名单、中国

房地产企业销售金额榜单、海内外管理咨询公司排名榜单、中国民用建筑设计市场排名

榜、中国 IT公司百强排名。

针对上述名单中的公司,具体筛选标准为: ① 在研究区域内设有至少 2个办事处;

如果只有一个办事处,但在国外或省会以上城市设有办事处的,也纳入研究范围。②公

司网站信息详实,或通过查询经济统计数据等其他途径得以获取办事处分布的公司。通过

查询统计年鉴,行业协会网站等,截至2012年11月,共选取银行金融41家,证券公司31

家,保险公司31家,会计事务所33家,法律事务所31家,管理咨询公司31家,广告公司

32家,物流公司 43家,房地产公司 35家,建筑设计 48家,计算机通讯公司 40家,总计

392家企业。

在以上企业数据库基础上,根据企业不同分支机构的重要程度对其进行0-5的赋值。5

代表该城市为公司总部所在地,没有设置分支机构则为0;如果分支机构为区域性总部,

则设其值为4;如果设立的是一般的分支机构赋值为2;较之一般分支机构规模较大或外

向功能比较强的赋值为3;相对来说规模较少或外向功能比较弱的为1。最终结果表示为

11个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在长三角134个城市的分布,形成134(城市)×396(企业)的矩

阵,总共包含6327个企业数据。

2.3 计算模型

根据泰勒的企业“连锁型网络(Interlock Network)”模型,假设 n个城市中有m个

生产性服务企业,Vij表示 j公司在 i城市的服务值,即 i城市的办事处在 j公司办公网络中的

重要程度,服务企业n×m就构成了服务矩阵V,其中:

以公司 j表示的城市a与城市b的网络连接度为:Cab, j = Vaj × Vbj (1)

式中:Vaj为 j公司在 a城市的服务值;Vbj为 j公司在b城市的服务值;Cab,j表示基于 j公司的

① 为保持数据的连续性,本文研究范围包括南通的通州市(2009年撤市设区)与扬州的江都市(2011年撤市设区)。

② 本文中出现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地级以上城市的名称均为城市市区的概念。

325

Page 4: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33卷地 理 研 究

城市a与城市b之间的联系度。

则城市a和城市b之间的综合网络连接度可以表示为

Cab =∑j = 1

m Cab, j (2)

因为每个城市最多有n-1个这样的联系,网络中每个城市的总连接度为:

Na =∑i = 1

n Cai ( )a ≠ i (3)

式中:Cai是城市a与城市 i(a≠i)的联系度;Na则表示 a城市与网络中其他城市的总连接

度。一个城市总的连接度越高,说明其能更好地融入到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之中。

对于单个城市而言,其相对网络连接度可表示为:

Pa =Na

Nh

(4)

式中:Nh为网络总连接度最高的城市。

3 城市网络的层级分布特征

根据相对连接度Pa的得分,选取得分大于0.20的城市,并综合考虑不同地级市的代表

性与平衡性,最终选取86个节点城市。将计算所得的Pa的值从高到低排序。如图1所示,

横坐标为节点城市,纵坐标为相应的Pa值,得到一条平滑的曲线。综合运用SPSS 13.0分

层聚类的Q型聚类方法将86个城市聚成7类(表1),上海为第一层级,综合网络连接度为

340000,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是网络的核心节点。南京、杭州为第二

层级,相对网络连接度位于0.80以上,是网络的次核心节点。苏州、宁波、无锡、温州为

第三层级,相对网络连接度在0.60~0.80之间,是重要的网络联系中心。常州、镇江、绍

兴、金华等为第四层级,相对网络连接度在 0.50~0.60 之间,是网络联系的次中心。宿

迁、湖州、昆山、义乌等为第五层级,相对网络连接度在 0.35~0.50之间,是地方性网络

联系中心,江阴、常熟、富阳、慈溪等为第六层级,相对网络连接度在 0.30~0.35之间,

地方性网络联系次中心,溧阳、平湖等为第七级,相对网络连接度小于0.30,是地方网络

联系节点,在网络中联系作用最弱。通过比较各层级之间的Pa值可以发现,随着层级的升

高,层级之间的“跌落”现象逐渐减弱。但从七个不同层级来看,个别城市如昆山、义乌

等城市承担了区域网络联系中心的作用,与已有的城市等级体系特征并不完全一致。这在

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扩张并不完全遵循已有的基于地理空间的

行政等级体系,城市在网络中的地

位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创新

要素、信息技术条件等多因素影响。

根据以上城市网络的层级划

分,绘制成图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

(图2),可以发现其空间集聚效应比

较明显。从城市节点的空间分布来

看,上海周边区域、江苏的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的环杭州湾地区和温台沿海成为网络节点比较集中的区域,该地区不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图1 城市相对网络连接度排序图Fig. 1 The rank of the relative network connectivity

326

Page 5: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2期 王 聪 等: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

水平较高,且具有良好的对外输出基础,在网络中承担着重要枢纽作用。此外,江苏的徐州及浙江的金衢丽地区也表现出一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成为未来城市网络节点集聚的次中心。毋庸置疑,地级以上城市依然表现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优势,但昆山、义乌等县级市也表现出了良好发展势头。

4 城市网络的关联模式

根据式 (1)、式 (2),对 86 个城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网络关联进行计算,得到对称矩阵表(表 2),将 3655

组(C 286)城市间的网络连接度Cab从低

到高排序,发现随着次序的增长,城市之间的网络连接度呈现出某种指数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Cab值最大的联系城市对为上海-杭州(2322)、上海—南京(2226),网络联系强度远远高于第三位的上海—苏州(1340)、上海—宁波 (1315)。选取 Cab 值大于 100

(2104组)具体分析,其中,有 1582组

城市网络连接度位于 100~200之间,占

总数的 75.19%;336组城市间的网络连

接度位于 200~300 之间,占总数的

15.96%;164组城市间的网络连接度位

于 300~500 之间,占总数的 7.79%;44

组城市间的网络连接度位于 500~900之

间,占总数的2.09%;仅有11组城市间

表1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节点的层级分布

Tab. 1 Level distribution of the city network of the production service enterprises

层级

Pa

1.000

0.801~1.000

0.601~0.800

0.501~0.600

0.351~0.500

0.301~0.350

<0.300

数量

1

2

4

9

11

15

44

城市

上海

南京、杭州

苏州、宁波、无锡、温州

常州、南通、扬州、镇江、嘉兴、绍兴、金华、台州、徐州

连云港、淮安、盐城、泰州、宿迁、湖州、衢州、舟山、丽水、昆山、义乌

江阴、宜兴、常熟、张家港、吴江、太仓、富阳、宁海、余姚、慈溪、瑞安、乐清、海宁、

诸暨、上虞

溧水、高淳、溧阳、海门、江都、丹阳、靖江、泰兴、桐庐、金坛、新沂、沛县、海安、启

东、赣榆、东海、涟水、盱眙、建湖、东台、仪征、句容、沐阳、建德、永嘉、平阳、苍南、

临安、象山、奉化、桐乡、平湖、德清、长兴、嵊州、永康、温岭、临海、绍兴、东阳、龙

游、江山、青田、龙泉

图2 城市网络层级分布图Fig. 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ity network

80 km

327

Page 6: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33卷地 理 研 究

的 网 络 连 接 度 大 于 900, 占 总 数 的

0.52%,城市连接强度存在着明显的位序

关系。

借助于 ArcGIS 软件,选取网络联系

度Cab大于300的城市联系制作基于生产性

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关联图,分析网

络的空间特征(图3)。从城市网络体系的

城市层级、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两个角

度综合分析,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

络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分层集聚现象,呈现

“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网络的核心集

聚区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行政等级中

心,开始由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所围

合的区域向北部的南通、扬州以及南部的

绍兴等地区扩散,南部的温台沿海地区和

北部的徐州地区成为网络连接的次核心区

域,江苏的连云港、盐城沿海区域以及浙

江的金华、衢州、丽水地区也表现出了较

好的发展势头。区别于传统纵向的行政等

级制联系,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

市网络表现出了城市间“水平联系”的增

强,这一点还将通过网络模式的分析得以

验证。

为了进一步分析区域网络的流向,选取前四个层级的16个中心城区,通过比较其与

各自下辖空间单元的网络联系,以及与行政辖区外空间单元的网络联系分析其不同的网络

表2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关联矩阵(截取部分)

Tab. 2 Associated matrix of the city network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part)

上海

南京

高淳

无锡

江阴

宜兴

徐州

沛县

新沂

常州

溧阳

金坛

苏州

.....

上海

-

.....

南京

2226

-

.....

高淳

178

177

-

.....

无锡

1071

929

117

-

.....

江阴

316

307

68

253

-

.....

宜兴

315

331

73

247

139

-

.....

徐州

571

557

104

394

178

183

-

.....

沛县

143

161

52

123

74

74

127

-

.....

新沂

158

155

58

111

65

69

117

60

-

.....

常州

772

700

105

497

215

205

360

123

108

-

.....

溧阳

238

224

66

172

101

102

151

68

66

175

-

.....

金坛

205

208

63

160

99

100

144

73

61

157

86

-

.....

苏州

1340

1127

138

698

262

268

422

136

130

550

191

179

-

.....

.....

.....

.....

.....

.....

.....

.....

.....

.....

.....

.....

.....

.....

.....

.....

图3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联系图Fig. 3 City network of producer services

328

Page 7: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2期 王 聪 等: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

关联模式。如表 3所示,中心城区依

然是网络联系的主要节点。从中心城

区与各自下辖空间单元的网络联系的

比重来看,基于地区内部联系的传统

中心地模式特征正趋于弱化,城市节

点的外向性功能增强,说明长三角各

个中心城区的企业网络已不再局限于

本地的地域服务,而出现了向地区外

扩散的趋势,区域内部的“水平联

系”得以强化。

通过网络的连通性分析发现,基

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具有空间

集中性的特征,网络联系度大于 300

的城市对中,前2.5%的城市联系对中

所涉及到的城市,主要发生在上海、

南京、杭州、苏州、宁波 5个城市之

间,尤其对于层级较低的城市,其生

产性服务业的对外联系具有更明显的

空间指向性,上海成为这些城市生产

性服务业网络的最具集聚优势的城

市。为了进一步分析网络体系中主要核心城市的重要程度,提取出城市层级前 3位的城

市,对其空间的覆盖范围进行分析。

通过图4可以发现,作为长三角的区域网络核心城市,上海具有绝对的连通优势,影

响的范围并不仅仅限于中心城区,对县级层次的城市影响也相当显著。值得指出的是,与

已有的基于实体经济或者基础设施联系的网络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南京、杭州与上海之间

的差距并不是特别突出。虽然覆盖面没有上海广,但也不仅仅局限于自身所在省份之内,

扁平化发展的趋势愈发显著。从连接线的数量和网络连接度来看,上海的网络指向性是最

强的,涉及面也最广,Cab在200以上的连接线有98条,占总数的73.4%;南京、杭州紧随

其后,分别有 69条,64条,占总数的 51.8%和 48%;而苏州、宁波分别有 42条和 45条,

占总数的31.5%、33.8%。因此,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具有扁平化和层级

性共存的特征。

5 城市网络的功能特征

城市之间的网络连接是不同生产性服务公司的分支机构网络“连锁”而成,然而,不

同的功能也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分布。选取相对网络连接度Pa排名前16位的城市,通过比

较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11个不同部门的16个城市的Pa值,发现11项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

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根据各自形成的网络特征,大体分为三大类。第Ⅰ类为完善型,包括

银行金融、保险、IT功能;第Ⅱ类为扁平型,包括房地产、证券、物流功能;第Ⅲ类为专

业型,包括会计、法律、广告、管理咨询、设计功能(图5)。

表3 三类网络联系所占的比重

Tab. 3 The proportion of three types of network connection

城市

上海市区

南京市区

杭州市区

宁波市区

苏州市区

无锡市区

温州市区

南通市区

绍兴市区

常州市区

嘉兴市区

扬州市区

台州市区

金华市区

镇江市区

徐州市区

中心城区之间的

网络流量比重

60.1

59.2

58.9

55.5

56.4

56.7

53.4

54.8

52.7

54.5

52.2

53.5

51.4

50.7

52.9

53.2

与各自下辖空间单

元的网络联系比重

0.7

1.2

4.3

6.1

7.1

2.6

6.0

4.7

5.0

2.0

4.9

3.2

5.1

6.7

3.0

3.9

其他空间单元

网络联系比重

39.2

39.6

36.8

38.4

36.4

40.7

40.6

40.5

42.3

43.5

43.0

43.3

43.5

42.7

44.1

43.0

329

Page 8: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33卷地 理 研 究

(1)完善型。由图5,第Ⅰ类所包含的银行金融、保险、IT功能前5位的功能中心基

本一致,依次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同时,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这类服务企

业的区位选择容易受纵向的行政层级体制影响,因此总体来看,功能分布的分层级现象突

出,所形成的城市网络相对比较完善。从曲线的斜率来看,曲线相对圆滑,不同层级之间

的过渡平缓,功能中心之间的差异趋于缩小,尤其是保险功能,处于较高等级的上海、南

京、杭州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而中间等级的常州、嘉兴、扬州、台州差异微弱。同时,

保险功能还出现了个别“凸点”,如保险功能方面的南通、IT功能的扬州和金华。

(2)扁平型。第Ⅱ类房地产、证券、物流功能的覆盖范围也相对较多,但由于企业布

局策略的不同以及节点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改善,此类服务企业的经营模式在

空间范畴上并不是附着于地理空间的线性外推,更多的是通过分支机构实现跨越式的空间

扩展。因此,所形成的城市网络所覆盖的范围较广,但网络的分层现象不明显。功能中心

的分布也比较分散,除了上海、南京、杭州,房地产服务功能中心还包括无锡和常州,证

券功能中心包括苏州、无锡,物流功能中心包括无锡、温州、南通、嘉兴等。从曲线的斜

率来看,起伏较大,不同层级的功能中心之间的差距显著。

(3)专业型。第Ⅲ类会计、法律、广告、管理咨询、设计服务功能中心分布最为集

中,除了功能中心以外,其他节点城市的服务值都比较小。其中,法律、会计、广告功能

主要集中在三个显著的功能中心,分别为上海、南京、杭州,而建筑设计和管理咨询更为

集中,体现出上海绝对的核心地位。从服务功能之间的差异来看,会计服务功能在主要功

能中心的排序有所变化,南京的功能相对突出,这说明在南京设有分支机构的服务公司在

长三角其他城市开设的分支机构较少,在长三角内部产生的网络连接较少,网络效应不明

显。建筑设计和管理咨询服务中上海服务功能的主导地位产生的原因也与此类似。总而言

之,此类服务功能主要由长三角以外更大范围的连锁公司在本区域设立的分支机构所产生

的,这些公司通常只会选择少数几个核心节点设立分支机构(有时可能只设立一个),对

区域内部的网络联系贡献较少或没有贡献。

图4 上海、南京、杭州与其他城市的网络联系图Fig. 4 The network connection of Shanghai, Nanjing and Hangzhou and other cities

330

Page 9: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2期 王 聪 等: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

6 结论与讨论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网络的形成,作为结构转型的主

要动力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源泉,生产性服务业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

者的关注。本研究借鉴当前西方相关的分析工具,深入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影响下的长三

角城市网络体系格局和特征,进一步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城市之间的联

系,对于城市网络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相对连接度大于200的86个节点城市的分析发现,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

图5 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联系Fig. 5 Function conne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331

Page 10: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33卷地 理 研 究

络具有显著的层级

特征。这一结果

与已有的基于地

理实体空间的城

市网络体系具有

很大相似性,但

并不是地理实体

空 间 的 简 单 投

影。例如昆山市

和义乌市等城市

承担了区域网络

联 系 中 心 的 作

用,与已有的城

市等级体系特征

并不完全一致。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扩张并不完全遵循已

有的基于行政和规模等级体系,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创新要

素、信息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同时,城市间的网络连接也呈现出明显的位序关系,三大核心节点城市(上海、南

京、杭州)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网络形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网络的最主要的联系。但从

城市网络的空间关联图发现,核心区域开始由传统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所围合的

“Z”字型区域向北部的南通、扬州以及南部的绍兴等地区扩散,南部的温州台州沿海地

区和北部的徐州地区成为网络连接的次核心区域,江苏的连云港、盐城沿海区域以及浙江

的金华、衢州、丽水地区也表现除了较好的发展势头。长三角各个中心城区的企业网络已

不再局限于本地的地域服务,而出现了向地区外扩散的相互交织趋势,区域内部的“水平

联系”得以强化。从三大核心节点的影响范围来看,上海的网络指向性是最强的,涉及面

也最广,但南京和杭州的影响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所在省份之内,扁平化发展的趋势愈发

显著。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具有扁平化和层级性共存的特征。

根据不同的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形成的网络特征的不同,将 11个部门分为三种类

型(表4),分别为完善型、扁平型、专业型。银行金融、保险、IT功能所形成的网络层

级现象突出,网络相对比较完善。房地产、证券、物流功能的覆盖范围也相对较多,所形

成的城市网络的分层现象不明显,功能中心的分布也比较分散,扁平化特征明显。会计、

法律、广告、管理咨询、设计服务功能所形成的网络功能中心分布比较集中,除了功能中

心以外,其他节点城市的服务值都比较小。

当然,本文的分析只是基于一个时间点的数据,生产性服务业对于长三角城市体系的

影响还有待于从演化的角度得以考证。但毫无疑问,在经济全球化全面影响的过程中,生

产性服务业会对国家、区域的城市体系重构和网络化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其中的作用

机制,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 Taylor P J. World City Network. A Global Urban 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2004.

表4 基于不同服务功能的网络类型

Tab. 4 Network types based on different service functions

类型

完善型

扁平型

专业型

服务功能

银行金融

保险

IT

房地产

证券

物流

法律

会计

广告

管理咨询

建筑设计

功能中心

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

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

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

上海、南京、杭州、无锡、常州

上海、南京、杭州、苏州

上海、南京、杭州、宁波

上海、杭州、南京

南京、上海、杭州

上海、南京、杭州

上海

上海

网络特征

网络完善,层级特征明

功能中心分散,层级特

征不明显

功能中心集中,除功能

中心以外的其他城市服

务值较低

332

Page 11: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2期 王 聪 等: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

[ 2 ] Meijers E J. Synergy in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s: Complementarity, organizing capacity and critical mass.

Amsterdam: Delft University Press, 2007.

[ 3 ] Wall R S. Netscape: Cities and Global Corporation Networks. Rotterdam: ERIM and Haveka Publisher, 2009.

[ 4 ] Camagni R, Salone C. Network urban structures in northern Italy: Elements for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Urban

Studies, 1993, 30(6): 1053-1064.

[ 5 ] Taylor P J, Hoyler M, Verbruggen R. External urban relational process: Introducing central flow theory to complement

central place theory. Urban Studies, 2010, 47(13): 2803-2818.

[ 6 ] Batten D F. Network cities: Creative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Urban Studies, 1995, 32 (2): 313-

3271.

[ 7 ] Castells M. The Informational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cess.

Oxford: Blackwell, 1989.

[ 8 ] Castells M.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 9 ] Beaverstock J V, Smith R G, Taylor P J. World city network: A new meta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0, 31: 187-192.

[10] Ho Shin K, Timberlake A. World cities in Asia: Cliques, centrality and connectedness. Urban Studies, 2000, 37:

2257-2285.

[11] Matsumoto H. International urban systems and air passenger and cargo flows: Some calculations.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004, (10): 239-247.

[12] 吴威, 曹有挥, 曹卫东, 等. 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 地理研究, 2007, 26(2):

391-402. [Wu Wei, CaoYouhui, Cao Weidong, et al. On the patterns of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nder opening condition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7, 26(2): 391-402.]

[13] Batty M. Urban information networks: The evolution and planning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In:

John Brotchie, Michael Batty, Peter Hall, et al. Cities of the 21st Century New Technologies and Spatial System.

Boulder. Colorado: Longman Cheshire, 1991.

[14] Townsend A M. Networked cities and the glob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ne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1, 44(10):

1698-1717.

[15] Malecki E J.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Internet's infrastructure. Economic Geography, 2002, 78(4): 399-424.

[16] 汪明峰. 城市的网络优势: 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与节点可达性分析. 地理研究, 2006, 25(2): 193-203. [Wang

Mingfeng, Ning Yuemin. The network advantage of cities: An analysi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node accessibility of

Internet backbones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 25(2): 193-203.]

[17] Beaverstock J V. Transnational elites in global cities: British expatriates in Singapore's financial district. Geoforum,

2002, 33(4): 525-538.

[18] 王波, 甄峰, 席广亮, 等. 基于微博用户关系的网络信息地理研究: 以新浪微博为例. 地理研究, 2003, 32(2):

380-391. [Wang Bo, Zhen Feng, Xi Guangliang. A study of cybergeography based on micro-blog users' relationship:

With a case of Sina micro-blog.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3, 32(2): 380-391.]

[19] Matthiessen C W, 补充前三作者, et al. World citie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ystems, networks and potential

dynamics. An analysis based on bibliometric indicators. Urban Studies, 2010, 47(9): 1879-1897.

[20] 汪涛, Stefan Hennemann, Ingo Liefner, 等, 知识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及对NIS建设的启示: 以我国生物技术知识为例.

地理研究, 2011, 30(10): 1861-1872. [Wang Tao, Stefan Hennemann, Ingo Liefner, et al.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network and its impact on the NIS: Case study of biotechnology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10): 1861-1872.]

[21] Taylor P J, Ben Derudder, Pieter Saey, et al. Cities in Globalization: Practices, Policies and Theories. Oxon:

Routledge, 2007. 1-330.

[22] Sassen.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23] Taylor P J. Specification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01, 33(2): 181-194.

[24] Taylor P J, Catalano G, Walker D R F. Measurement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 Urban Studies, 2002, 39(13):

2367-2376.

333

Page 12: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33卷地 理 研 究

[25] Derudder B, Taylor P J, Witlox E, et al. Hierarchical tendencies and regional pattern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 A

global urban analysis of 234 cities. Regional Studies, 2003, 37: 875-886.

[26] Taylor P J. Cities in Globaliz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27] Taylor P J.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 centres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Taylor P J, Ni P, Derudder B, et al. Global

Urban Analysis: A Survey of Cities in Globalization. London: Earthscan Ltd., 2011. 22-39.

[28] Derudder B, Taylor P J, Ni P, et al. Pathways of change: Shifting connectivitie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 2000-2008.

Urban Studies, 2010, 47(9): 1861-1877.

[29] 郑伯红. 现代世界城市网络化模式研究.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Zheng Bohong. Study on the

world city and its network models. Shanghai: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3.]

[30] 张晓明. 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特征分析.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025-1036. [Zhang Xiaom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Mega-City Reg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 61(10): 1025-1036.]

[31] 唐子来, 赵渺希.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 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 城市规划学刊,

2010, (1): 38-45. [Tang Zilai, Zhao Miaoxi.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system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terlocking network and value-added hierarchy.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0, (1):

38-45.]

[32] 赵渺希, 刘铮.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 城市规划, 2012, 36(9): 23-28. [Zhao Miaoxi, Liu Zheng.

Research on China's city network based on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 Urban Planning, 2012, 36(9): 23-28.]

[33] 谭一洺, 杨永春, 冷炳荣, 等. 基于高级生产者服务业视角的成渝地区城市网络体.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6):

724-732. [Tan Yiming, Yang Yongchun, Leng Bingrong, et al. Urban network system in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6): 724-732.]

[34] 钟韵, 阎小培.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 2003, 18(5): 46-51. [Zhong Yun, Yan Xiaopei.

Relation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Human Geography, 2003, 18(5): 46-51.]

[35] 尹俊, 甄峰, 王春慧. 基于金融企业布局的中国城市网络格局研究. 经济地理, 2011, 31(5): 754-79. [Yin Jun, Zhen

Feng, Wang Chunhui. China's city network pattern: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financial enterprises layout.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5): 754-759.]

334

Page 13: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2期 王 聪 等: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

Study on urban network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based on producer services

WANG Cong1, CAO Youhui2, CHEN Guowei3

(1. Nan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210018, China;

2.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 China;

3. Jiangsu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Nanjing 210036,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urban network has become research fronti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By using research tools of western academics, this article

analyses urban network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based

on producer services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hierarchy structure, network mode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urban network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based on producer services has a significant hierarchy structure, but not entirely in

conformity with the existing urban hierarchy characteristics, in which cities like Kunshan and

Yiwu play the role of important network center. Meanwhile, the network connection between

cities also shows significant sequence relationship by importance, and the network of

producer services between three core node cities (Shanghai, Nanjing and Hangzhou) forms

the most important network link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From the influence

sphere of the three core nodes, Shanghai network has the most remarkable directivity and is

most widely covered, while that of Nanjing and Hangzhou is no longer merely confined to

within their own province area.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lat structure is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e core area with a "Z"-shaped one by traditional Shanghai, Nanjing, Hangzhou

and Ningbo has turned to spread to the northern region of Nantong, Yangzhou and southern

part of Shaoxing and other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form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producer services, 11 department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perfect type, flat type, and professional type. The network formed by banking and finance,

insurance and IT functions reveals prominent hierarchy phenomenon, and develops a

relatively complete network, so it is called the perfect type. Cities covered by real estate,

securities, logistics functions has more functions, but its hierarchy phenomenon is not

obviou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unctional center is more scattered, thus it is known as the

flat type. The distribution of network function center formed by accounting, law, advertising,

management consulting, design and service functions is more concentrated, at the same time,

in addition to the function center, the service value of other node cities is very small,

therefore it is called a professional network.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urban network; network

connectivity.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