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14 뻭뗚 4 퇠즽듳톧톧놨ꎨ헜톧짧믡뿆톧냦ꎩ Vol. 14 No. 4 2013 12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Dec. 2013 틽퇔 맺볊컊쳢볒퇖톧춨붫ꆰ웰ꆱ뚨틥캪ꎺꆰ튻 룶듳맺폫웤쯼듳맺뗄쿠뛔ퟛ뫏쪵솦닮뻠뿬쯙쯵킡 믲삭듳ꎬ늢뛔쫀뷧솦솿룱뻖ꆢ맺볊훈탲뫍맺볊탐캪 ힼ퓲닺짺훘듳펰쿬뗄맽돌ꆣꆱ [1] 2 쯻죏캪ꎬ듓맣틥짏 붲ꎬ튻룶쏱ퟥ맺볒웰캪쫀뷧튻쇷잿맺뗄좫맽돌럖 캪죽룶뷗뛎ꎬ벴ힼ놸뷗뛎ꆢ웰량뷗뛎뫍돥듌뷗뛎ꎻ 듓쿁틥짏붲ꎬ웰훷튪쫇횸웰량뷗뛎ꆣ [1] 7-13 쏀맺햽 싔폫맺볊퇐뺿훐탄ퟜ닃 Hamre 뫍뇋뗃즭맺볊뺭볃 퇐뺿쯹쯹뎤 Bergsten 죏캪ꎺꆰ뛔폚쏀맺죋틔벰맺볊 짧믡뗄웤쯻죋뛸퇔ꎬ펦뛔훐맺웰틑뺭돉캪 21 볍뗄훘듳쳴햽ꆣꆱ [2] 9 쓇쎴ꎬ쏀맺ꎬퟷ캪쫀뷧짏캨튻 뗄뎬벶듳맺ꎬ퓚웤죏횪뿲볜훐ꎬ훐맺떱잰뒦폚튻룶 쪲쎴탔훊뗄샺쪷뷗뛎ꎿ쏀맺뛔폚훐맺웰돖폐쪲 쎴퇹뗄첬뛈ꎿ헢킩컊쳢붫횱뷓뻶뚨ퟅ쏀맺쯹닉좡 뗄뛔뮪햽싔틔벰훐맺쯹뒦뗄맺볊뮷뺳ꆣ 엺움뮰폯럖컶ꎨ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ꎩ틔뷢뻶짧믡컊쳢캪훕벫맘뮳ꎬ춨맽믹폚듊 믣폯램뗄폯퇔럖컶듯훂짧믡엺에ꎬ쪹폯퇔톧퓚짧믡 뿆톧퇐뺿훐뗄뗘캻뗃틔춻쿔ꆣ떫쫇튻횱틔살ꎬ CDA 틲캪폯쇏톡퓱좱랦듺뇭탔ꎬ폯쇏럖컶좱랦뿍맛탔뫍 쾵춳탔ꎬ뛸놥쫜헹틩ꆣ [3] [4] ퟔ듓 Hardt-Mautner [5] Stubbs [6] [7] 뗈톧헟붨짨탔뗘쳡돶샻폃폯쇏뿢폯퇔톧 랽램볓잿 CDA 틔살ꎬ맺쓚톧헟ퟶ돶쇋튻킩폐틦뗄뎢 쫔ꎬ떫쫇폯쇏뿢폯퇔톧퓚 CDA 퇐뺿훐뗄ퟷ캪뿕볤 뮹풶캴뾪랢ꆣ [8] 놾컄쓢퓚폯쇏뿢폯퇔톧랽램뗄뢨훺 쿂ꎬ뛔뷼쓪살쏀맺듳놨뛔ꆰ훐맺웰ꆱ뗄뮰폯붨릹 뷸탐 CDA 퇐뺿ꎬ횼퓚튻랽쏦쏾쯷폯쇏뿢폯퇔톧뢨 CDA 뗄랽램ꎬ튻랽쏦첽뺿짏쫶쿖쪵컊쳢뗄듰낸ꆣ 튻ꆢ폯쇏뿢폯퇔톧뗄퇐뺿랽램 퓚쏀맺뗄죏횪뿲볜훐ꎬ훐맺떱잰뒦폚튻룶쪲쎴 탔훊뗄웰뷗뛎ꎿ죧맻내헕릦쓜폯램 [9] 뗄쫵폯ꎬ헢 쪵볊짏쫇튻룶탨튪듓맩튻뛈ꎨpolarity ꎩꆢ쪱첬ꎨten- se ꎩ뫍쟩첬ꎨmodality ꎩ죽룶랶돫뷸탐쳖싛뗄컊쳢ꎬ ꆰ훐맺웰ꆱ퓚쏀맺듳놨훐뗄뮰폯붨릹 ꆪꆪ튻쿮폯쇏뿢폯퇔톧랽램뢨훺쿂뗄엺움뮰폯럖컶 쳆샶욼ꎬ 십퓂쟯 ꎨ뫓놱쪦랶듳톧 췢맺폯톧풺ꎬ뫓놱 쪯볒 050024 [] 싛컄틔릦쓜폯램캪럖컶뿲볜ꎬ뛔컄뮯맘볼듊ꆰrise ꆱ퓚ퟔ붨폯쇏뿢훐뗄쯷틽탐뷸 탐뺫쾸뗄뮰폯럖컶ꆣ퇐뺿랢쿖ꎬ쏀맺듳놨훐ꆰ훐맺웰ꆱ뗄뮰폯붨릹훷튪닉폃쇋쯄룶닟싔ꎺ뿏 뚨뗄맩튻뛈ꆢꆰ쿖퓚훐뗄쿖퓚ꆱ뗄쪱첬ꆢ쏷좷뛏퇔뫍뿍맛뮯쟩첬틾폷뗄뷡뫏ꆢ뎬듳뇈샽뗄쏻듊 뮯틾폷ꆣ헢쮵쏷ꎬ쏀맺럇뎣좷탅훐맺쿖퓚짐캴췪돉웰ꎬ떫쫇틑뺭뒦폚ꆰ웰량뷗뛎ꆱ뗄맽돌 횮훐ꎬ뛸쏀맺좴헽뒦폚듳쮥췋뗄틵펰횮쿂ꆣ틲듋ꎬ쏀맺쯆뫵퓚폐틢컳떼쫜훚룟맀훐맺뗄웰ꎬ 듓뛸캪뛴훆훐맺뗄햽싔퓬쫆ꆣ엺움뮰폯럖컶ꆢ폯쇏뿢폯퇔톧뫍릦쓜폯램뿉틔춨맽릲춬킭ퟷ볓 잿뫍췘햹뇋듋뗄퇐뺿ꆣ [맘볼듊] 훐맺웰ꎻ컄뮯맘볼듊ꎻ엺움뮰폯럖컶ꎻ폯쇏뿢폯퇔톧ꎻ릦쓜폯램 [훐춼럖샠뫅] D60 [컄쿗뇪쪶싫]A [컄헂뇠뫅] 1009-2692 (2013) 04-0006-06 [쫕룥죕웚] 2013-08-13 [믹뷰쿮쒿] 2009 쓪뛈맺볒짧믡뿆톧믹뷰쿮쒿ꆰ쏀맺듳놨ꎨ20082010 ꎩ횮훐맺탎쿳뗄폯쇏뿢폯퇔톧랽램 뢨훺쿂뗄엺움뮰폯럖컶ꆱꎨ09CYY039 ꎩ뷗뛎탔돉맻ꎻ놾컄뗃떽ꆰ뫓놱쪡룟킣냙쏻폅탣뒴탂죋닅횧돖볆뮮ꆱ훺 [ퟷ헟볲뷩] 쳆샶욼ꎨ1972 ꎭꎩꎬ얮ꎬ뫓놱놣뚨죋ꎬ뫓놱쪦랶듳톧췢맺폯톧풺뷌쫚ꎬ늩쪿ꎻ십퓂쟯ꎨ1975 ꎭꎩꎬ얮ꎬ뫓놱쟘믊떺죋ꎬ뫓 놱쪦랶듳톧췢맺폯톧풺붲쪦ꎬ쮶쪿ꆣ
6

中国崛起 在美国大报中的话语建 省略 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 唐丽萍

Mar 27, 2023

Download

Documents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中国崛起 在美国大报中的话语建 省略 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 唐丽萍

第 14 卷 第 4 期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14 No. 4

2013 年 12 月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Dec. 2013

引言

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将“崛起”定义为:“一

个大国与其它大国的相对综合实力差距快速缩小

或拉大,并对世界力量格局、国际秩序和国际行为

准则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1] 2 他认为,从广义上

讲,一个民族国家崛起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全过程分

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飞阶段和冲刺阶段;

从狭义上讲,崛起主要是指起飞阶段。[1] 7-13 美国战

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总裁 Hamre 和彼得森国际经济

研究所所长 Bergsten 认为:“对于美国人以及国际

社会的其他人而言,应对中国崛起已经成为 21 世

纪的重大挑战。”[2] 9 那么,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

的超级大国,在其认知框架中,中国当前处于一个

什么性质的历史阶段?美国对于中国崛起持有什

么样的态度?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着美国所采取

的对华战略以及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终极关怀,通过基于词

汇语法的语言分析达致社会批判,使语言学在社会

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得以突显。但是一直以来,CDA

因为语料选择缺乏代表性,语料分析缺乏客观性和

系统性,而饱受争议。[3] [4] 自从 Hardt-Mautner [5]、

Stubbs [6] [7] 等学者建设性地提出利用语料库语言学

方法加强 CDA 以来,国内学者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

试,但是语料库语言学在 CDA 研究中的作为空间

还远未开发。[8] 本文拟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的辅助

下,对近年来美国大报对“中国崛起”的话语建构

进行 CDA 研究,旨在一方面摸索语料库语言学辅

助 CDA 的方法,一方面探究上述现实问题的答案。

一、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在美国的认知框架中,中国当前处于一个什么

性质的崛起阶段?如果按照功能语法 [9]的术语,这

实际上是一个需要从归一度(polarity)、时态(ten-

se)和情态(modality)三个范畴进行讨论的问题,

“中国崛起”在美国大报中的话语建构——一项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

唐丽萍, 马月秋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摘 要] 论文以功能语法为分析框架,对文化关键词“rise”在自建语料库中的索引行进

行精细的话语分析。研究发现,美国大报中“中国崛起”的话语建构主要采用了四个策略:肯

定的归一度、“现在中的现在”的时态、明确断言和客观化情态隐喻的结合、超大比例的名词

化隐喻。这说明,美国非常确信中国现在尚未完成崛起,但是已经处于“起飞阶段”的过程

之中,而美国却正处于大衰退的阴影之下。因此,美国似乎在有意误导受众高估中国的崛起,

从而为遏制中国的战略造势。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和功能语法可以通过共同协作加

强和拓展彼此的研究。

[关键词] 中国崛起;文化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功能语法

[中图分类号] D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692 (2013) 04-0006-06

[收稿日期] 2013-08-13 [基金项目] 2009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大报(2008—2010)之中国形象的语料库语言学方法

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09CYY039)阶段性成果;本文得到“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 唐丽萍(1972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马月秋(1975 -),女,河北秦皇岛人,河

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Page 2: 中国崛起 在美国大报中的话语建 省略 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 唐丽萍

第 4 期 唐丽萍 等 “中国崛起”在美国大报中的话语建构 7

即中国是否崛起,何时崛起以及崛起的可能性有多

大。也就是说,“中国”和“崛起”所构成命题的

有效性(validity),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词汇语法资

源在肯定和否定的归一度之间,在过去、现在和将

来的时态范畴之间,在主观和客观、显性和隐性及

其不同赋值的情态范畴之间做出选择,从而将其构

建为或是被认可,或是被反驳,或是有保留地接受

的命题。这三个范畴的表达方式既有可能是“一致

式”,也有可能是“隐喻式”。

笔者在利用美国大报自建专用语料库①对

“China”的人际特征语(interpersonal epithet)进

行研究时,发现“rising”是与“China”具有最强

共现程度的人际特征语。这一语料库证据也说明,

“rising”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中牵动美国敏感神

经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本文将“rise”

确定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个文化关键词。以往的研

究大多是在单一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关注文化关键

词的典型语义行为 [6] [10],这些研究在语料库语言学

方法和技术的辅助下,把文化关键词及其派生词的

使用情况及其语境分布信息作为具体的切入点,为

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参照。本文首先利用

WordSmith(5.0)检索软件,以“China”为节点

词,以“rise”的 5 种屈折变化形式(rise、rises、

rising、rose、risen)为语境词,将语境跨距设定为

“L5 to R5”,在美国大报自建专用语料库中检索,

共得到 395 条索引行。观察发现,大量索引行中出

现了百分比、分数等具体的数字,例如,“From

1990 to 2008,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rose 5.1 years,

to 73.1”;“Auto sales in China may rise 17 percent

to 16 million this year”。当“rise”与具体数字共现

时,表达的意义往往是“具体的数量或水平的增加

或提高”,而非“重要性或权力的增强”,不属于本

文的讨论范围。笔者在将属于类似情况的索引行人

工剔除之后,结合索引行模式图,对“rise”的 5

种屈折变化形式在跨距内各个位置上的分布情况

进行观察,发现“中国”和“崛起”所构成的命题

主要出现在四个类连接里:(1)China’s + N;(2)

the N + of China;(3)ADJ + China;(4)China +

V。前三个类连接都是名词词组,典型搭配型式分

别为 China’s rise、the rise of China 和 rising China。

第四个类连接是小句,例如,China rises,China is

rising,China has been rising,China rose 等。四个

类连接所涉及的索引行共计 192 例:依次为 93 例、

36 例、43 例和 20 例。如果将这四个类连接置于

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连续体上,小句类连接更接近

于一致式,而前三个类连接都是名词化的隐喻结

构。其区别在于,小句一致式里的动词词组负载着

语气的限定成分,不同的立场可以通过时态操作语

或者情态操作语这种最自然的限定方式对命题的

有效性进行协商,而名词化隐喻则丢掉了这些语气

限定成分。一致式一般更接近于从意义到措辞的自

然表征,是识解经验的更为直接的方式。因此,本

文接下来从 20 例“China + V”小句类连接(见图

1)入手,对时态、情态及其与之相伴而生的归一

度这三个语义范畴分别予以精细讨论,然后再结合

名词化隐喻式超大比例(共占 89.5%)的出现所可

能具有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行讨论。

图 1 “China + V”类连接索引行

Page 3: 中国崛起 在美国大报中的话语建 省略 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 唐丽萍

8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年

二、文化关键词的批评话语分析

1. 时态和归一度

英语的时态是一个递归的系统,有主要时态

(primary tense)和次要时态(secondary tense)之

分。主要时态以言语事件的时间为参照点表达过

去、现在和将来,而次要时态以主要时态选择的时

间为参照点表达过去、现在和将来。主要时态和归

一度在“China + V”小句中的分布情况如表 1 所示:

表 1 “China + V”小句中主要时态和归一度的分布情况

限定成分 次范畴 个数 索引行实例

过去 3 N4, N17, N20

主要时态 现在 16 N1-N3, N5-N14, N16, N18, N19

将来 1 N15

归一度 肯定 20 N1-N20

否定 0 0

在这 20 例小句中,没有发现“否定”归一度

的显性标记“n’t”或“not”,也没有发现“rarely”、

“seldom”等表示否定意义的语气附加语。这意味

着在美国的认知体系中,“中国”和“崛起”所构

成的事件是一个在“肯定”归一度的范畴之下讨论

的命题。观察发现,表达“现在”时态的限定成分

要么是独立的动词操作语“is”(N1,N16,N18,

N19)和“has”(N14),要么是限定成分“does”

或“do”与动词“rise”的融合形式“rises”(N3,

N5-N10,N12,N13)或“rise”(N11),总共约

占 80%。这说明,美国基本上认为这一事件是“说

话时的现在”正发生的过程。

从次要时态的分析来看,约 85%的情况表达为

“现在”,只不过在表达方式上有无标记和有标记之

分。在 N18(is not only rising)中,“is”指示主

要时态为“现在”,现在分词“rising”以“is”指

示的说话时间的“现在”为参照点,表达“现在”。

按照 Halliday & Matthiessen [9] 340-342 所归纳的 36 种

时态标签,N18 的时态是“现在中的现在”。同理,

N14(has been“peacefully rising”)的时态就是

“‘现在中的过去’中的现在”。他们认为,传统语

法给“be+ing”形式贴上“持续”(continuous)这

个标签的做法并不妥当,因为实际上这样的时态表

达的意义是动作聚焦在时间点上,适用于有明确开

始和终结的过程,因此在物质过程(material pro-

cess)中很典型。在实际的经验世界中,“中国”和

“崛起”所构成的事件的确属于典型的“做”的过

程,关于对中国崛起阶段的时间的确定,学界亦有

争论。在 N18 和 N14 中,动词“rise”实现物质过

程,通过次要时态的“现在”以无标记编码形式表

达了该事件是实际的、现在的、行进中的行动。

笔者认为,虽然在剩下的 18 例小句中并未出

现次要时态,但是,其中 15 例却以特征语、介词

短语以及 as 时间状语小句三种不同的有标记编码

形式婉转地表达了次要时态的“现在”。形式之一

是,在 N16,N17 和 N19 中,物质过程(is/was

rising)被置换成了关系过程(is a rising power; was

a rising power; is the rising star),本来担当过程角

色的“rise”以现在分词“rising”的形式融入以

“power”和“star”为中心语的名词词组,共同担

当“属性”(Attribute)或者“价值”(Value)的角

色。Halliday 和 Matthiessen [9] 321 指出,现在分词

作中心语的特征语,通常具有限定时态的意义,表

达“现在/过去/将来正在 ”。也就是说,rising 作

特征语,表达的意义相当于次要时态的“现在”。

顺便提及的是,美国大报在表征这一事件时,以名

词化结构出现的 43 例“rising China”(占 22.4%)

也属于这种情况。形式之二是,N1 中的“on the

rise”和“rising”的内部结构实际是相似的。功能

语法认为,介词短语相当于次动词(minor verb)。

形式之三是,“as”引导的时间状语小句(as China

rises)表示具有“相同时间跨度的时间环境”(same

time: extent),即在相同的时间跨度里,当从句中

的动作过程正在发生时,主句中的动作过程也正在

发生。在 20 例小句中,有 11 例(占 55%)都属

于这种情况。总体来看,除去 N2、N15 和 N20,

总共有 17 例(占 85%)表达了次要时态的“现

在”。再剔除其中主要时态为“过去”的 N4(rose)

和 N17(was),总共有 14 例表达的时态是“现在

中的现在”,有 1 例表达的是“‘现在中的过去’中

的现在”,共占 75%。这说明,在美国的概念中,

“中国”和“崛起”所构成的事件基本上是一个说

话时的现在正在发生的过程。

2. 情态和归一度

在 20 例索引行中,有多一半(11 例:N3,N4,

N6-N11,N14,N19,N20;共占 55%)选择了不

涉及任何情态意义的“肯定”归一度。美国大报通

过这种“明确断言”(bare assertion)的形式,以

毋庸置疑的“事实”口吻,将“中国崛起”构建为

是一个已经存在的事实或者常识。在这 11 例中,

有 8 例出现在“as”引导的为主句提供环境的时间

Page 4: 中国崛起 在美国大报中的话语建 省略 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 唐丽萍

第 4 期 唐丽萍 等 “中国崛起”在美国大报中的话语建构 9

状语从句当中,说明美国已经将“中国崛起”看作

是左右美国国内和国际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 20 例索引行中,还有少一半(9 例,占

45%)通过使用情态资源涉及到肯定和否定之间的

过度等级,将“中国崛起”构建为是一个具有争议

性的命题。在这 9 例中,情态意义表达的基础是投

射(projection)关系。说话人在表达观点时,不

是在小句中通过使用常规的情态操作语或者附加

语,而是通过独立的投射小句来隐喻式地表达情态

意义。除了 N15 之外,有 8 例均首先通过使用中

性的言语动词“say”(N18)、“said”(N1,N2,

N12,N13,N16,N17)或者言语过程名词“talk”

(N5)来实现对“中国崛起”这一观点的投射。这

说明,这些记者是在努力摆出一种中立的姿态,明

确这不是自己的主观观点,而是来自他人的判断。

情态小句的主要功能是使情态的来源明确。从本文

中被引述的观点来源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美国

政府官员,例如,国务卿 Clinton(N12、N13、

N16);二是专家智囊,例如,谷歌公司在中国的

顾问 McGregor(N1)、白宫的中国政策顾问 Bader

(N17)以及分析家(N18);三是一个不明确的集

体概念,例如,N5 通过使用言语过程名词“talk”,

将言说者模糊掉。从被投射的是“意义”(meaning)

还是“措辞”(wording)的角度来看,只有在 N5

和 N18 中,记者通过使用间接引语报道的是大意,

而在剩下的 7 例中,被投射小句都具有措辞的地

位,即政府官员和专家智囊的言语在被“忠实”引

述。新闻报道追求“中立”、“客观”,新闻记者的

身份不允许其鲜明、直接地表达观点,但是,他们

往往借他人之口来隐含地表达个人观点。这些新闻

记者将“中国崛起”作为观点进行报道或者引述,

本身就说明他们承认这并非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

实,其中仍然存在可疑虑的成分。他们通过以忠实

于原来措辞的姿态,对政府官员和专家智囊的话似

乎在“一字不差”地引述,往往隐含着他们以这些

措辞为依据,即对所引述观点的隐含认同。

Fairclough [11] 认为,新闻媒体可以被看作是以

一种伪装和隐蔽的方式,实现传播权势声音的意识

形态的工具。因此,这些记者对政府官员和专家智

囊的话语进行报道实属新闻惯例。但是,本文中情

态意义的表达非常独特微妙:在被投射小句中,又

涉及到了第二重的投射关系。这说明,这些社会精

英也在极力表明这并非自己的个人判断。他们共同

的话语策略是,把对“中国崛起”的判断归因于一

个来源不明的集体概念,使其“客观化”为一个共

识,如例(1)所示:(1.1) Mr. McGregor [a consultant in Beijing] suggested that

Google's decision might prove to be a turning point.“This may be seen

as a real watershed”, he said.“There is a lot of feeling that the U. S.

is on a downward spiral and China is on the rise.”(N1:“Google Is

Not Alone in Discontent, But Its Threat Stands Out”,nn2010-01-14)②

(1.2)“Everyone's aware that China is a rising power of the 21st

century”, she said on her plane.(N16:“Clinton addresses China spat;

'Mature relationship' can withstand differences, she says”,wn2010-

01-12)(1.3) Jeffrey A. Bader, a major China policy adviser in the

White House, said China's muscle-flexing became especially notice-

able after the 2008 economic crisis, in part because Beijing's faster re-

bound led to a“widespread judgment that the U. S. was a declining

power and that China was a rising power”.(N17:“White House Tries

to Build United Front To Face China”,nn2010-10-26)

从 N1 和N 17 的扩展语境来看,谷歌顾问以

及白宫顾问都通过级转移,即将这个观点分别在名

词词组“a lot of feeling”和“widespread judgment”

中嵌入投射关系,而心理过程名词“feeling”和

“judgment”又都将“感知者”的信息丢失,即“具

体是谁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不得而知。在 N16 中,

国务卿 Clinton 对“中国是 21 世纪正在崛起的力

量”这样的判断通过心理过程小句(Everyone’s

aware)来投射,“感知者”在语言的层面并没有消

失,但却因为是由不定代词“everyone”来实现,

具体所指依然不明确。在 N1 中,“feeling”是作

为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中客观存在的参

与者出现的,并且由程度修饰语“a lot of”来限

定,从而将这个判断构建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并

且非常有影响力的观点。在 N17 中,“judgment”

是作为“价值”的角色参与到识别式关系过程(iden-

tifying relational process)小句当中的,与作为“标

记”角色参与其中的“Beijing’s faster rebound”

之间具有“等价”(由“led to”实现)关系。在

2008 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后,中国经济的迅速

复苏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事实,这就隐含着与之具

有等价关系的那个流传广泛的判断同样已经是一

个客观存在的事实。Clinton 通过使用“everyone”,更

是强调了这个观点是如此深入人心。功能语法 [9] 625

认为,客观化隐喻在以不同的方式宣称某物的客观

确定性的时候,表达的往往是高赋值的概率。也就

是说,这些政府官员、专家智囊实际上是对“中国

崛起”命题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高的确定程度,只是

他们并不愿意为这个观点明确承担个人责任。这说

Page 5: 中国崛起 在美国大报中的话语建 省略 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 唐丽萍

10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年

明,这是一个牵动美国神经的异常敏感的话题。

3. 名词化隐喻

从以上对小句类连接中的时态、情态和归一度

的讨论来看,美国非常确信,中国现在尚未完成崛

起,但是已经处于“起飞阶段”的过程之中。这和

我国学者在大约七年前对中国的崛起阶段和发展

趋势的判断是基本一致的。阎学通 [1] 7-13 的基本观

点是,中国目前已经完成了崛起前的准备阶段,正

在迈进崛起的起飞阶段,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走

完崛起的历程,但是,中国是否能够最终实现民族

崛起还取决于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方面的因素。罗

援、王桂芳 [1] 153-154 也认为,和平崛起是一个漫长的

渐进过程,“和平崛起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需要全力

以赴去追求的战略目标,是将来时或是现在进行

时,而非现在完成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国大报在表

达“中国”和“崛起”所构成的命题时,“China +

V”仅占 10.5%,而剩下的 89.5%均以名词化隐喻

式出现。那么,为什么在词汇语法结构的选择上呈

现出这样的分布型式?功能语法认为,选择隐喻本

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选择,所选择的特定隐喻会增

添额外的语义特征。那么,在美国大报中,这一命

题主要通过名词化隐喻式表达,很可能是由于多重

原因交织在一起。其一,书面语的媒体语篇类型要

求在有限的篇幅里高度浓缩地传播概念内容,因此

需要通过借名词词组的语法增大词项密度以压缩

意义。其二,当“中国崛起”的动作过程被名词化

后,就具有了作为事物的实体的地位,就可以作为

参与者和其它的参与者一起进入到另外的过程,从

而为逐级展开关于该事件的讨论提供了可能性。

(例如“中国崛起”对于地区和世界的影响以及应

该采取的对华策略的讨论,等等)。其三,名词化

的过程是去限定成分的过程,即去掉了时态、情态

和归一度的语气系统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去掉了对

中国是否已经崛起、何时崛起,以及在多大可能上

崛起的可协商性,从而用语言将中国的崛起构建为

一个已经存在的、无可争辩的事实。因此,美国大

报在对中国崛起进行话语建构时,名词化结构超大

比例的出现,除了受语类的客观因素影响之外,很

可能是主观上在有意误导受众高估中国的崛起。

如前所论,在谈到“中国崛起”时,即便是极

有权势的政府要员和专家智囊也表现得相当紧张

和谨慎。笔者认为,究其原因,这个观点的潜台词

是“美国在衰落”。在 20 例小句索引行中,就有 3

例以极其鲜明的方式将这两个事件相提并论。在

N1 和 N17 中,谷歌顾问和白宫顾问在构建两个事

件之间的逻辑关联时,选择的都是并列添加关系的

显性标记“and”(N1:the U. S. is on a downward

spiral and China is on the rise; N17:that the U. S.

was a declining power and that China was a rising

power)。这说明,这些专家清楚,两个过程之间并

不隐含任何的因果或时间关系:美国在衰落,并非

因为中国在崛起,而是由于美国自身的问题。例

(2)为 N5 索引行的扩展语境。其中就谈到美国的

两个问题:一是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

消耗掉大量的财力和影响力;二是自身的经济困境

使其亚洲影响力大大削弱。

(2)For the last several years, one big theme has dominated

talk of the future of Asia: As China rises, its neighbors are being in-

evitably drawn into its orbit, currying favor with the region's new he-

gemonic power. The presumed loser, of course, is the United States,

whose wealth and influence are being spent on the wars in Iraq and Af-

ghanistan and whose economic troubles have eroded its standing in a

more dynamic Asia.(N5:“CHINA'S DISPUTES IN ASIA BUT-

TRESS INFLUENCE OF U. S.”,nn2010-09-23)

尽管如此,并列关系连接的毕竟是处于同一符

号层面的两个过程,在经验世界里,两个事件客观

上必定存在着相互暗示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

明,美国的精英群体相信崛起具有零和性(zero-

sum),即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必定意味

着客观上会分享和挑战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在世

界事物中的主导权及其带来的特殊利益。正如例

(2)所示,中国在崛起,“输家当然是美国”。在两

位专家的措辞中,还有一重选择所传递的意义值得

关注:他们都选择让“the U. S.”出现在起始小句,

“China”出现在后续小句。尽管并列关系在逻辑上

是一种对称的、可替换的关系,但是两个过程出现

的先后顺序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从信息成分的典

型顺序来看,一方面,与“中国在崛起”相比,“美

国在衰落”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美

国在衰落”是已知的、可预测的内容,而“中国在

崛起”是新的、不可预测的内容。这说明美国已经

处于大衰退的阴影之下,尽一切努力让美国民众、

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诸国对美国重拾信心,继续

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将是美国国家战略中的

优先任务。另外一例将这两个反差强烈的过程相提

并论的索引行是 N5。其源语篇是 2010 年 11 月 9

日在《纽约时报》刊发的一篇评论员文章。这位评

Page 6: 中国崛起 在美国大报中的话语建 省略 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 唐丽萍

第 4 期 唐丽萍 等 “中国崛起”在美国大报中的话语建构 11

论员没有选择通过并列关系,而是将两个事件之间

的逻辑关联构建为由“as”引导的主从增强关系

(As China and India rise, nearly two-thirds of Ameri-

cans believe their nation is in decline)。“中国和印

度在崛起”的语义出现在从属小句中,“美国在衰

落”出现在支配小句,同样说明了后者在美国的战

略考虑中具有明显的优先性。“as”引导的主从增

强小句,为主句提供环境,而且表示主从句中的两

个过程同时发生。这说明,与“中国和印度(动作

者)在崛起(过程)”的物质过程相伴而生的是一

个心理过程:“三分之二的美国民众(感知者)相

信(过程:认知)美国在衰落(现象)”,这成为左

右美国国内环境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位评论

员选择了与谷歌顾问和白宫顾问不同的话语策略,

但实际上隐含传递的意义不谋而合。

“许多频繁使用的搭配序列是一种预制信息

包;预先编好码的意识形态信息借此反复向受众传

递,干预和影响受众的思想意识。”[10] 174 综上所述,

美国大报对“中国”和“崛起”所构成事件的表

达,之所以主要选择名词化隐喻式,很可能是主观

上在有意误导受众高估中国的崛起。其目的是制造

中国已经构成威胁的声势,促使周边国家采取遏制

措施,为中国实现崛起制造困境,从而继续维持美

国在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

三、结语

美国大报在对“中国”和“崛起”所构成的事

件进行建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四个话语策略:一

是将其构建为是一个在“肯定”归一度范畴之下讨

论的命题;二是将其时态范畴构建为是“现在中的

现在”;三是通过明确断言和客观化情态隐喻相结

合的方式表达对命题有效性的高度确信;四是通过

超大比例的名词化隐喻将其构建为是一个已经存

在的、无可争辩的事实。这说明,美国非常确信中

国现在尚未完成崛起,但是已经正处于“起飞阶

段”的过程之中,而美国却正处于大衰退的阴影之

下。因此,美国似乎在有意误导受众高估中国的崛

起,蓄意为遏制中国的战略造势。

本文对于利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辅助 CDA 研

究具有启示意义。功能语法认为,选择就是意义。

那么,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选择所累积传达的意义

就更加值得研究。当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时

间、不同的地点以相同的方式表达某种典型的语义

特征时,这种语言共现趋势的累积效应所隐含传递

的意识形态意义在个体的语篇中难以显现,只有在

一定的语篇规模中才会呈现出可识别的规律,仅靠

传统的手工分析方法无力企及。本文提出,首先运

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技术,确定文化关键词并

提取其具体的使用方式,然后以功能语法为分析框

架,在单一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或者全球化语境下,

对某一凸显语义特征的多种表达方式进行精细的

手工分析。以此作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可以在很大

程度上保证所选语料的代表性,实现定量分析广度

和定性分析深度的有机结合,对于语言科学和社会

科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注释:

① 我们利用 Lexis Nexis 学术数据库,以 China 为检索词,收集

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三家美国大

报自北京奥运会闭幕的 2008 年 9 月 18 日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期间的涉华报道,建立了约 808 万词次的专用语料库,目

的是研究中国国家形象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的发展态势及其与

美国对华政策的互动关联。

② 本文所有例句中,源语篇信息都是以“语篇来源(n、w、l 分

别代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语

类(n 和 e 分别代表新闻和社论)+时间(年、月、日)”三

部分构成。

[参考文献]

[1] 阎学通, 孙学峰, 等. 中国崛起及其战略 [M]. 北京: 北京大

学出版社, 2005.[2]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美国智库眼中

的中国崛起 [M]. 曹洪洋, 译.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1.[3] Widdowson, H. G. Discourse analysis: a critical view [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995a, (3): 157-172.[4] Widdowson, H. G. Review of Fairclough: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b, (4): 510-516.[5] Hardt-Mautner, G. Only conne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EB/OL]. 1995.http: //ucrel.lancs.ac.uk/

papers/techpaper/vol6.pdf,[6] Stubbs, M. Text and Corpus Analysis: Computer- Assisted Studi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M]. Oxford: Blackwell, 1996.[7] Stubbs, M. Whorf’s children: critical comments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M] //Ryan, A., A. Wray. Evolving Models

of Language .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BAAL, 1997:

100-116.[8] 唐丽萍. 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 [J]. 外

国语, 2011 (3): 43-49.[9] Halliday, M. A. K., Matthiessen, M. I.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3rd ed. London: Edward Arnold,

2004.[10] 卫乃兴. 词语学要义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11] 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 Cambridge:

Polity, 1992: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