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0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科目名称: CH4226 城市文学 学生姓名: 陈济舟黄小芳、王梦梅 学生编号: A0083276YA0090525JA0083392B 指导老师: 徐兰君博士 呈交日期: 14/11/2014
23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Feb 25, 2023

Download

Documents

James Babb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0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科目名称:CH4226 城市文学

学生姓名:陈济舟、黄小芳、王梦梅

学生编号:A0083276Y、A0090525J、A0083392B

指导老师:徐兰君博士

呈交日期:14/11/2014

 

 

 

 

 

Page 2: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1  

 

 

目录  

 

 

1. 引言

2. 对大历史叙述的挑战

2.1 历史的二重想象

2.2 人物评价的倒置

3. 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想象

3.1 历史重构中的权力话语 3.1.1 达顿的压迫者形象 3.1.2 达顿的殖民者形象 3.1.3 达顿的造物主形象 3.1.4 达顿与囚犯的镜像投射

4.背叛主题的消解

5.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一:海峡时报中的相关报道

附录二:舞台剧照

Page 3: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2  

 

 

1. 引言

由编剧郑茵和导演郭庆亮共同指导的舞台剧《安乐》于 2014 年 5 月在新加坡公开

演出。此剧取材于本地真实的历史事件,回溯岛国鲜为人知的过去。1960 年代初期,

距离新加坡 15 公里的安乐岛上开始了一项实验性劳改计划,爱尔兰警察司长达顿

(Daniel Dutton)带领囚犯到岛上拓荒,试图通过劳动让囚犯改过自新。然而,1963

年,岛上的囚犯却掀起了一场血腥暴动。司长达顿在烈火中被烧死,宣告了这项计划

的失败。1郭庆亮将达顿和囚犯之间的冲突搬上舞台,试图重新诠释这段被遗忘的历史

记忆。

历史记忆的挖掘是导演郭庆亮近年来的核心关怀。自 2007 年以来,戏剧盒推出了

《不知岛…》系列,不断地对新加坡的历史进行挖掘。2导演在 2010 年与柯思仁编纂

的《戏聚现场 I》中发表了一篇名为〈挖掘记忆和解放想象力的新加坡华文剧场〉的文

章,其中郭庆亮以历史记忆的挖掘作为中心论点,提出了执政党在新加坡历史记忆建

构中的主导性,以及本地“一言堂”3的历史语境。同时,郭庆亮也提出了历史记忆的

多元性,并认为“官方的论述不能抑制每个主体里组织出属于自己的记忆。”4由此可

见,在官方历史话语下被压抑的个人历史记忆是郭庆亮十分重视的问题。《安乐》便

是在这股创作潮流中产生的作品。

戏剧盒对历史的挖掘并非孤立的现象,新加坡近年来不论在官方或民间都出现了一

股对本地历史再发现的热潮。在官方叙述中,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建构历史记忆的项目。

例如 2011 年所推出的新加坡记忆工程(Singapore Memory Project),2014 再度出版的

书籍《争取合并的斗争》(The Battle for Merger) 以及为配合新加坡建国 50 周年所拍

摄的电影《1965》等。在民间方面,学术界与影视界也纷纷以历史为素材进行创作和

研究,其中不少作品都体现出了对官方所建构的历史记忆的反思。例如 2010 年的电影

沙城、2011 年出版的书籍《情系五一三: 一九五零年代新加坡华文中学学生运动与政

                                                                                                                         1戏剧盒〈《安乐》 剧本导读〉,戏剧盒官方网站,于 2014 年 11 月 11 日查阅:

“http://www.dramabox.org/events-senang_playread.html” 2戏剧盒〈《安乐》 剧本导读〉,戏剧盒官方网站,于 2014 年 11 月 11 日查阅:

“http://www.dramabox.org/productions-ignorland.html” 3柯思仁、郭庆亮主编《戏聚现场 I : 新加坡当代华文剧作选 》(新加坡 :八方文化创作室,

戏剧盒联合出版,2010),页 8。 4 同上  

Page 4: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3  

 

 

治变革》、以及 2014 年的禁播电影星国恋等。官方和民间都聚焦于 50 至 60 年代的学

潮运动中,形成了两股历史话语相互抗衡的局面。郭庆亮虽然提出了对历史记忆的关

注,但《安乐》的不同点在于剧本中并未涉及有关学潮的历史事件。此外,《安乐》

讲述的也并非新加坡本岛的故事,而是一个看似无关的边缘小岛的事件。因此,要了

解《安乐》的独特性,就必须研究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安乐》对历史材料的运用,由此分析导演和编

剧如何对大历史叙述提出挑战。第二部分着重于对剧本的分析。分为历史重构中的权

利话语以及背叛主题的消解两部分,从历史记忆的重构和想象中发掘创作者对历史化

话语的反思。

2. 对大历史叙述的挑战

郭庆亮曾在多次的访谈中强调艺术应该结合当下议题,5同时也强调剧场不仅仅是

对于记忆的追溯。6然而,由于《安乐》的故事背景设定于 1960 年代初期,观众很可

能将故事设置在一个反殖民的历史语境中解读,而忽略了《安乐》对于当今社会的针

对性。然而,《安乐》针对性的不明确,很可能正是创作者的用意所在。基于本地严

格的审查制度,戏剧盒在挑战国家话语权的同时,也必须在国家所设定的游戏规则中

运作。7从《安乐》的创作方式和人物评价的倒置上,就能看出导演与编剧有意模糊中

心主题,隐晦地提出对历史的思考,以回避审查制度。

2.1 历史的二重想象

编剧郑茵在剧本创作中使用了二重想象的模式。

第一层想象发生于文本外,即文本创作的过程中。编剧站在现今的新加坡,回溯

60 年代的历史。从编剧所选取的历史事件当中,不难发现她有意排除《安乐》对于当

下的针对性。安乐岛事件发生于 1965 年建国以前,一座边缘的小岛上。虽然 60 年代

                                                                                                                         5 游润恬〈郭庆亮有意寻求艺术官委议员提名〉,联合早报网(官网),于 2014 年 11 月 11日查阅:“http://www.zaobao.com.sg/realtime/singapore/story20140502-338919” 6 柯思仁、郭庆亮主编《戏聚现场 I : 新加坡当代华文剧作选 》,页 7。 7 黄浩威《戏剧盒与新加坡的社会剧场 : 文化干预与艺术自主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

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 2011 年),页 247-248。

Page 5: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4  

 

 

的历史与近年来讨论的学潮事件在时间点上有契合之处,作者却将故事设置于殖民政

府与新加坡执政党政权重叠更换的时期当中,并且在作品中回避了任何有关新加坡执

政党的讨论。为进一步错开故事的背景,编剧也在文本中强调了达顿的殖民者身份。

尽管达顿这一人物颇为复杂,但在表面的叙述上,编剧将囚犯不满的情绪放置在反殖

民的语境中呈现。基于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创作者有效地避免了敏感课题。安乐岛事

件虽然于 1965 年完成了审讯,但至今仍未出现任何官方解释。8这反而给予了创作者

想象的空间。创作者可利用自己的诠释填充历史的空白,避免与官方历史的正面冲撞。

此外,对于被遗忘的历史的重新发掘,本身就是对于这段被消音的历史做出挑战。郭

庆亮曾对历史的遗忘提出质疑,他在〈挖掘记忆和解放想象力的新加坡华文剧场〉一

文中写道,“…现在的新加坡变成了一个高度发展的城市。吊诡的是,一个城市的记

忆,也是它失忆的记载。”9可见,在他看来,历史的遗忘应该被重视。因此,《安乐》

虽然没有参与到有关学潮历史的讨论当中,但导演的目光始终放置在有关历史叙述的

思考上。

第二层想象发生于文本内部,即剧中人物的想象。剧中的囚犯将安乐岛想象成

梁山,将自己想象成梁山好汉。囚犯锡麟刚到梁山不久就说,“不要跟我讲你要回去

Changi 那个地狱…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这是我们的梁山…看看我们,我们不是好汉

吗?”10同时,剧中的达顿也从一开始就将安乐岛想象为自己的伊甸园,他劝庆安参

与安乐岛计划时说,“Something about that island reminds of the garden of Eden…”(这

片土地让我想起了伊甸园…)11编剧在一开始就点出了两个重要的意象,由此进一步

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2.2 人物评价的倒置

从史实运用的层面而论,编剧郑茵对剧中人物名字和事件日期的使用都十分精确,

然而《安乐》中却明显地倒置了现有历史材料对于达顿和囚犯的评述。首先,史料中

                                                                                                                         8 Wee, V.L.(1977). A case study of the Pulau Senang penal settlement scheme (Honours thesis). Dep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1. 9 柯思仁、郭庆亮主编《戏聚现场 I : 新加坡当代华文剧作选》,页 7。 10 郑茵《安乐》(未出版剧本,由戏剧盒提供),第 17 稿,页 18。  11 郑茵《安乐》,页 14。

Page 6: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5  

 

 

的达顿是一名充满热忱的领导者,并对囚犯给予真心的关怀。12达顿虽然是安乐岛劳

改试验计划的领导者,他却没有释放囚犯的决定权。13然而,剧中的达顿却成为一名

独裁者。其次,史料中的囚犯皆被描摹为施暴者。60 年代海峡时报的报道中以流氓和

私会党徒统称肇事的囚犯,并在报道中强调他们无情无义的一面。(详见附录一)囚

犯的个人故事也因岛上资料被烧毁,而难以查询。这些历史中的罪人到了《安乐》当

中却成为梁山英雄,变成了岛屿的拓荒者。编剧通过赋予囚犯个人的故事,试图还原

他们人性化的一面。来福为见家中妻儿,而努力劳作。庆安也因为父亲生重病,而希

望早日出狱。编剧利用人物形象的倒置, 为这些在历史中被埋没的个体发声,并对官

方的历史书写提出了隐性的挑战。而在发出这样的挑战后,编导二人必须以他们的诠

释重构安乐岛的历史。

3. 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想象

对于历史的重构,是通过记忆和想象来完成的。郭庆亮结合戏剧大师格洛托夫斯基

(Jerze Grotowski)的剧场三维立体空间的理论(即空间、个人和观众),加上记忆和

想象的维度,创造出“五维戏剧空间”的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来完成对安乐岛暴乱历

史事件的重构。14当剧场作为重构历史的场域,它已被赋予了想象的可能。那么《安

乐》中对于历史重构的意义,就不能仅停留于对历史的精准还原,而应着重于历史事

件中社会关系的展现。《安乐》能否通过虚构的历史去反应历史事件中的关系,成为

剧本必须面对的又一议题。

3.1 历史重构中的权力话语

《安乐》中压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利话语。“从殖民开始,岛国的

记忆是殖民政府的书写。”15而当一个强势的政府掌控了书写历史的方式和应该被纳

入历史的内容,那么它就掌握了建构历史的权力。提到对于“话语”的定义,讨论者

不可避免地需要引用法国学者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观点。而本地学者柯思仁把福

                                                                                                                         12 A., J. (1980). Pulau Senang : The experiment that failed. Singapore: Times Books International. p.6. 13 郑茵《安乐》,页 48。 14 柯思仁、郭庆亮主编《戏聚现场 I : 新加坡当代华文剧作选》,页 7-8。 15 同上  

Page 7: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6  

 

 

柯对于“话语”的理解做出了简明的归纳,其最适合于本文论述的关于“话语”的定

义是:

(话语是)个别的陈述放在一起,形成一个集合体,它们之间所存在的规范

与结构。换句话说,重点并不是陈述的内容,而是在什么情景之中,形成这

组陈述。16

因此,本文讨论的不仅是权力因素(factor)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而是从更为复

杂的角度辨析这些因素之间所存在的“结构”,以及形成话语时的“情景”。因为

《安乐》中权力因素之间的能动主要存在于人物之间,所以本文对于历史重构中权力

话语的理解为:在殖民主义的情景中,《安乐》通过对人物间权力能动(power

dynamics)的呈现,建立了权力话语中二元对立的结构。而本文的重点,并不在于片

面地指出剧本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度剖析二元对立结构里的灰色地带。从人物的塑造

上而论,剧本针对以达顿为核心的压迫者形象进行了立体且饱满的形塑,可以说,达

顿人物的复杂性充分的体现了二元对立结构中模棱两可的区域。达顿人物形象的复杂

性,体现在四方面,即达顿的压迫者形象、殖民者形象、造物主形象以及达顿与囚犯

之间的镜像投射。

3.1.1 达顿的压迫者形象

编导二人通过达顿和谢德辉的对比成功地避免了对压迫者的简单处理,制造了

呈现压迫者复杂性的灰色空间。从表面看来,权力话语的二元性是通过压迫者和被压

迫者之间的对峙而得以呈现的。如果将达顿看做是代表殖民政权中的压迫者形象,那

么安乐岛上的囚犯则是被压迫的对象。乍看之下,《安乐》中最具有威权形象的压迫

者非达顿莫属。然而通过进一步分析则可以发现,剧本对于压迫者的塑造也是通过两

个人物来完成的:一个是安乐岛劳改计划的策划人达顿,另一个是则是狱监谢德辉。

本文认为达顿对于囚犯的压迫是潜意识的、态度化的和剥削性的,而谢德辉的压迫则

是有意识的、行为化的和排他性的。压迫不是达顿最终的目的。在安乐岛上建立一个

乌托邦,并且通过对岛上囚犯的劳动改造,而使得他们能够重获自由才是达顿完美的

                                                                                                                         16 柯思仁 ,〈谁在说话?在哪里说话?说什么话?以“阴道独白”事件为个案寻找新加坡知

识分子的话语空间〉,《圆切线》,2000 年 10 月创刊号,页 48。

Page 8: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7  

 

 

设想。编剧郑茵笔下的达顿,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以专横跋扈的姿态出现,而是被赋予

了几乎天真的浪漫主义幻想。达顿怀抱着一个开辟伊甸园的美好愿景,竟然拒绝了庆

安提出的在岛上建立军械库的建议,并声称“Call me crazy, but I trust you men. You’re

the ones who built this place with me.”(称我是疯子吧,但是我相信你们。你们是和我

共同建造这个地方的人。)17此外,达顿不但是安乐岛建造项目的策划者,也是劳动

的参与者之一。这更进一步的弱化了达顿的威权者形象。

至于后来,达顿对囚犯失去耐心而变得越发专横,才使得他的压迫者形象越发

明显。到了第一场末尾,达顿已经变得精神疲惫,因为他认为“This whole place is

me… trying. And still, some of them will only listen to my fists.”(这里就只有我一个人

在努力尝试。即使如此,有些人还是只会屈服于我的拳头。)18当达顿这种被辜负的

心理逐渐成型后,他的态度变得强硬专横,所以才会在建造码头一事上做出“If I want

a Jetty,I am going to get a Jetty.”(如果我要一个码头,那我就会得到一个码头。)19如

此强硬的表态。而在整个态度恶化的过程中,达顿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他需要用无

止境的劳作任务来救赎这些囚犯。当面对庆安的质疑,他申明“The work is never done.

When you finish this bloody jetty. There’s gonna be something else. Because I’m going to

wring all the blood, all the sweat, all the evil out of the lot of them.”(劳动永远不会停止。

当你完成这个该死的码头,就会有别的工作出现。因为我要把他们身体里所有的血。

所有的汗和所有的罪恶都拧出来。)20由此可见,救赎是达顿的目的,所以他对囚犯

的压迫是潜意识中形成的。这种压迫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或观点的体现,并且是通过强

行施加的劳动任务,以一种对劳动力的剥削的形式来完成的。

与达顿相比,德辉对于囚犯的压迫则是有意识的、行为化的和排他性的。德辉

本是囚犯中的一员,但他利用与来福和殷水之间的是非,在达顿面前挑拨达顿和其他

囚犯之间的关系,获取达顿的信任,不但被提早释放,并且还担任了狱监的职务。德

辉从一个被压迫者,成功地转换到了压迫者的位子,他成为这个二元对立结构中的一

个穿越者。在修筑码头的过程中,来福因为身体不适而要求休息喝水,德辉不但不允

                                                                                                                         17 郑茵《安乐》,页 22。 18 郑茵《安乐》,页 49。  19 郑茵《安乐》,页 61。 20 郑茵《安乐》,页 77。

Page 9: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8  

 

 

许,反而还逼迫来福喝自己的尿。可见他是有意识地压迫囚犯,这种压迫是通过特定

的行为(如逼来福喝尿)来达到。作为前囚犯的德辉,需要通过对于自己同窗共“狱”

的人的排挤,而来确立自己新获得的高人一等的狱监的身份。这种排他性必须通过狱

监/囚犯身份的区分和德辉狱监的新身份的建立而完成。

3.1.2 达顿的殖民者形象

《安乐》中同属于压迫者范畴的达顿和德辉之间的异质性可以体现达顿人物形

象的复杂,然而通过达顿和殖民政府之间的参照,这种复杂性便得到更深层次的解析。

编剧郑茵留给读者的重要问题是:达顿是否是代表了《安乐》一剧中最高层的压迫者?

他和英殖民政府的关系是什么?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将二元对立的权力话语放置

于一个殖民主义的情境中去分析。而本文认为,达顿既不是代表最高威权的压迫者,

也不是英殖民政府的全权代言人。首先,当因为修筑码头而使安乐岛内矛盾激化后,

新加坡监狱监狱长彼得·詹姆士少校(Major Peter L. James)亲临安乐岛,以朋友的身

份劝说达顿要改善囚犯修筑码头的时间。在遭到达顿的反对后,詹姆士少校用上级的

身份,严词要求“I want you to cut down the hours worked. This is not a request. It is an

instruction.”(我要你缩减工作时间。这不是一个要求。这是一个命令。)21 可见,虽

然达顿是安乐岛上的最高集权人物,但是他仍然需要屈服于来自英殖民政府上级的指

示。此外,达顿并非一个真正的英格兰人,他是大英帝国中的一名北爱尔兰裔英国人。

这既是历史的事实,也是剧本创作的需要。因为这一身份的特殊性,将达顿同时置于

了一个属于以英格兰人主导的英殖民政权的中心和边缘的“即在其中又不在其中”的

特异地位。如果正真的权力中心是在位于新加坡本岛的樟宜监狱监狱长詹姆士少校手

上,那么在外岛(安乐岛)上的达顿,是否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被边缘化的压迫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这种边缘化的揣测成立,在达顿的身份认同意识里,却

看不见这种被边缘化的成分。当 1963 年新加坡合并为刚成立的马来亚联邦的一员,本

岛新加坡和外岛安乐都面临着“易主”问题。22达顿面临这样的历史事件变得更为暴

躁,他自语道:“Want us out, damn fellas. Don’t they know what the whole place is going

to fall to pieces once the Brits leave? Ungrateful bastards!”(想让我们滚,该死的。难道

                                                                                                                         21 郑茵《安乐》,页 71。  22 郑茵《安乐》(未出版剧本,由戏剧盒提供),页 73。

Page 10: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9  

 

 

他们不知道没有我们英国人,这地方会崩溃吗?忘恩负义的家伙!)23由此可见,达

顿的身份认同是“英国人”,并且认为英国人是让安乐(亦或是新加坡)得以正常运

作国家机制中心。他不但没有因为自己是北爱尔兰裔而对英国人的身份认同产生质疑,

反而认为新加坡并入马来亚联邦是“忘恩负义”的行为。这种被辜负的情绪,也从很

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导致了达顿对囚犯压迫的恶化。

3.1.3 达顿的造物主形象

达顿的复杂性还在于,作为殖民者的他,对于囚犯的压迫虽然可以是潜意识的,

但绝不能将之视为天真且良善的,因为编剧郑茵所要塑造的达顿,已经远远超越了一

个殖民者的形象,他真正所要充当的是一个造物主的角色。剧中反复出现达顿对于弥

尔顿(John Milton),《圣经·创世纪》和叶慈(W. B. Yeats)中诗词的引用,而这些

达顿信手拈来的诗句中都反复地以造物主身份自居。首先,达顿念念不忘弥尔顿《失

乐园》一书中的诗歌是:

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 and in itself

Can make a Heaven of Hell, and a Hell of Heaven24

(良以心是自家的宅宇,

它可以化地狱作天堂,

页可以化天堂作地狱。) 25

在原著中,这段引文出自因为反叛神,而被放逐于天堂之外的堕落的大天使路西法

(Lucifer)。他因为上帝提拔神子而心怀不满,便起而倡乱,聚集三分之一的天使军,

挑起战争。叛乱失败后,他如同一颗陨落的“晨星”26从天堂堕入地狱。于是成为了

地狱的创造者,即恶魔撒旦(Satan)。27原本被放逐于天堂边缘的角色,却成为了另

一个世界的主宰。这和《安乐》中达顿的形象不谋而合。可见,编剧笔下的达顿在潜

意识中是将自己放置于另一个世界的造物主的位置。其次,殷水和狱监德辉因为来福

喝尿一事而发生冲突,达顿为了惩罚殷水闹事,而用棍棒体罚殷水。他如同一个失望

                                                                                                                         23 郑茵《安乐》(未出版剧本,由戏剧盒提供),页 76。 24 郑茵《安乐》(未出版剧本,由戏剧盒提供),页 3。 25 弥尔顿著,傅东华译《失乐园(上)》(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页 14。 26 路西法在希伯来原文中为晨星之意。 27 梁一三《弥尔顿和他的〈失乐园〉》(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页 93-101。  

Page 11: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10  

 

 

的父亲惩罚不孝的孽子一般,反复强调自己为了安乐的付出和殷水“忘恩负义”的叛

逆行为。就连他棍打殷水的方式和遣词用句的语序,都和第一幕中达顿的父亲鞭笞达

顿的时候极为相似。28达顿扮演着父权的仲裁者的形象,他甚至用《圣经·创世纪》

中上帝的话斥责殷水:

Cursed is the ground for thy sake; in sorrow shalt thou eat of it all the days of thy

life;

Thorns also and thistles shall it bring forth to thee; and thou shalt eat the herb of

the field;

In the sweat of thy face shalt thou eat bread, till thou return unto the ground; for

out of it wast thou taken for dust thou art, and unto dust shalt thou return29

(为了你的缘故,地成了可咒骂的;你一生日日劳苦,才能得到吃食。

地要给你生出荆棘和蒺藜,你要吃田间的菜蔬;

你必汗流满面,才有饭吃,直到你归于土中,因为你是由土来的;你既是灰

土,你还要归于灰土。30)

从字面看来,编剧似乎是要强调土地的意象,它既承载了救赎的可能,也成为了苦难

的根源。然而在原《创世纪》中这番言论出自上帝之口。亚当因为没有听从上帝的话,

被夏娃诱惑,吃罪恶之源的苹果,而遭到上帝的斥责。可见,剧中的达顿在惩罚殷水

时,再次将自己置于了上帝般的父权之位。最后,在暴乱情节发生的前两幕,锡麟警

告达顿安乐岛上即将发生暴乱,达顿却不以为然。锡麟走后,达顿以一个即像画外音,

又像预言者的身份面相观众,引用叶慈《二度降临》中的诗句:

Turning and turning in the widening gyre

The falcon cannot hear the falconer;

Things fall apart; the centre cannot hold;

Mere anarchy is loosed upon the world…31

(盘旋复盘旋,一圈大过一圈;

                                                                                                                         28 郑茵《安乐》,页 84。 29 郑茵《安乐》,页 85。 30 思高圣经学会译《圣经》(香港:思高圣经学会),页 13。 31 郑茵《安乐》,页 94。

Page 12: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11  

 

 

猎鹰听不见放鹰人的号令。

一切都破碎了;核心无法维系,

混乱泛滥而出,淹没全球……)32

在诗词中,除了可以清楚地看出《安乐》中的达顿自比为“放鹰人”之外,他所预示

的“核心”的破碎正是安乐岛的解体。当囚犯不再听从他的指示,那么混乱将从安乐

“泛滥而出”,可见他自视为维系整个安乐体制的“核心”。纵观这三段引文,达顿

想超越殖民者而成为掌控万物的造物主的野心已清晰可见。换言之,殖民主义的话语

情景已经不足以成为解释达顿行为的情景基础,他已经远超越了殖民主义给予一个殖

民者的限制,他的野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转移(或上升)到了神和宗教的情景中。

3.1.4 达顿与囚犯的镜像投射

为了进一步体现编剧笔下达顿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导演郭庆亮在舞台走位

(stage blocking)的设计上创造了两个镜像投射。在第一场第一幕时,站在舞台左上

(up stage left)和舞台右上(up stage right)的锡麟和庆安,分别和舞台中下(down

stage centre)的达顿形成两组面面相对的镜像投射。33(详见附录二)结合前文提及郭

庆亮的“五维戏剧空间”理论,这两组投射正好符合了记忆和想象的两个维度。达顿

和庆安的投射是基于记忆的,此为第一组投射;达顿和锡麟的投射是基于想象的,此

为第二组投射。首先,达顿和庆安因为有着相似的童年经验,他们的镜像投射是基于

两人对被父亲虐待的经历和对宗教的抗拒。剧本中,两人的父亲都有对儿时的两人施

加身体的暴力。更不用说,达顿逃教义问答课(catechism class)并且在教堂里不看

《圣经》看诗歌,而庆安也对父亲逼他念佛经一事倍感厌恶。其次,达顿和锡麟因为

怀揣着乌托邦似的想象,他们的镜像投射是基于两人对安乐岛未来的美好憧憬之上的。

达顿将安乐岛视为自己的伊甸园,而锡麟除了是故事的讲述者之外,他也是提出安乐

即为梁山,“我们”即为好汉的浪漫憧憬的角色。

                                                                                                                         32 叶慈著,陈映真主编《诺贝尔文学奖全集》( 台北:远景出版事业,1982 年),第 16 卷,

页 63。  33 舞台走位中的上下左右是以表演者为基础视角。若从观众的视角看来,位于舞台左上的演员,

其实是站在观众右手边,舞台深处的背景区块。

Page 13: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12  

 

 

在第二组的镜像投射中,不仅呈现了人物的关系,也带出了剧中两个核心的意象。

当刚来到安乐岛时,达顿在囚犯集会上明确指出安乐岛“It’s a brand-new world, a taste

of paradise. This place is your bloody Garden of Eden.”(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你浅

尝天坛的味道。这里是你们该死的伊甸园。)34而对于囚犯,他们还不确定来到安乐

的决定是好是坏议论纷纷时,锡麟则说,能来安乐岛“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这是我

们的梁山”。35伊甸园和梁山两个中西的意象实质上是一个相同的能指,它们看似对

立,其实都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对于一个共同乌托邦的投射。在第一场第四幕规划安

乐岛的过程中,编剧有意运用三声部的呈现手法,打破中西意象的对立。当锡麟在舞

台右为众人讲述梁山好汉的同时,达顿和庆安则在舞台左侃侃而谈安乐岛的蓝图。36

三人的声音此起彼伏。虽然导演运用灯光在舞台左右制造了两个独立的空间,但灯光

快速的明灭切换,不但没有隔离两组表演者,反而将之融为一体。(详见附录二)更

有趣的是,意象是由人物制造出来,但是似乎又凌驾于人物之上。当伊甸园和梁山的

概念在达顿和囚犯的脑中根深蒂固后,角色的行为受到意象的驱使。因此,通过压迫

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这两组镜像投射,导演和编剧不但融入了核心的意象,消解了二

元对立的结构,而且进一步完美了复杂且立体的压迫者形象。

4. 背叛主题的消解

背叛是贯穿全文的重要主题。背叛者和被背叛者的角色设定呈现出相互置换的模

式。如前文所述,导演郭庆亮的关注点在于历史关怀,而编剧郑茵在创作时,亦紧扣

历史关怀做出了诸多尝试。这种尝试通过全剧对背叛主题阐释,成功地体现出压迫者

和被压迫者二元结构中的灰色地带。官方历史的论述被刻意的淡化,突出的重点却是

在于同样的历史事件,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真相。剧中重要人物既是都被背叛者也

是背叛他人的人。这样的一种尝试,突出了历史解读的多种可能性,以及在历史叙述

中的灰色地带。

                                                                                                                         34 郑茵《安乐》,页 17。 35 郑茵《安乐》,页 18。 36 郑茵《安乐》,页 19-25。  

Page 14: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13  

 

 

首先,背叛者和被背叛者的角色置换表现在达顿和安乐囚犯之间。从表面上来看,

达顿似乎是背信弃义者,他开始和囚犯“同心协力”,可后来宣称这座共建的“伊甸

园”37为“my island . My prison”(我的岛,我的监狱)38。但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是

为什么达顿会有这样的转变。达顿潜意识里把自己当做造物主的,他坚信通过劳动,

人可以改过自新。因此,达顿态度的转变是由被辜负的心态所致。39于扣押者们,赌

博是其身上最明显的恶习之一。在郑茵的笔下,囚犯搬去了安乐岛之后,还有两幕赌

博的情景。第一幕发生在第二场囚犯初到安乐岛时,第二幕发生在第三场暴动前。可

见囚犯们从本质上赌博的恶习是没有改造过来的。而且假设安乐囚犯发动暴动的目的

是报复,那他们报复的目标应该是以达顿为主的压迫者们。但在暴动当时,新的狱官

Officer Chek 亦遭了难。可见他们的暴动已经波及到权力核心之外的人,暴动给了他们

一次重新做自己(即成为施暴者)的机会。因此,内心中,达顿对囚犯们有着恨铁不

成钢的情绪,但表现出来,却是达顿对囚犯们的压迫和背叛。而看似是受害者的囚犯

们,也同是被背叛者。当他们决定和达顿一起开发安乐时,承诺了达顿,他们会改过

自新,但事实并非如此。由此可见,剧中背叛者和被背叛者的角色之间可以相互置换。

大家都是背叛者,同时又都是被背叛者。

其次,达顿和庆安的背叛者和被背叛者角色也存在着相互置换的可能。作为建设

安乐大功臣的庆安,在大家都觉得他会被提早释放的时候,达顿却释放了德辉。表面

上看来是达顿背叛了对庆安的承诺,但剧本或有另一种可能的解读。达顿和庆安拥有

相似的童年经历,从一开始达顿对庆安就有很高的期望。达顿坚持给庆安取了英文名

Robert, 因为“You need a English name to go with a good future when you get out of

here.”(当你离开这里,拥有一个好的前景你需要一个英文名字)40同时,庆安自己也因

为父亲病重而想早点出去,但达顿却告诉他“freedom is a choice”(自由是一个选择) 41,

这是因为达顿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造物主,他有权给予或剥夺他人的自由。他认为庆

安还没有被改造好,所以不能让他走。达顿认为庆安会在被释放后重新回到他的旧生

活,而事实也证明达顿是正确的,庆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造自己。在血腥暴动发生之

                                                                                                                         37 郑茵《安乐》,页 17。 38 郑茵《安乐》,页 61。 39 同上 40 郑茵《安乐》,页 30。 41 郑茵《安乐》,页 51。

Page 15: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14  

 

 

后,庆安有一段独白“终于,我可以做自己了……我可以烧,我可以杀,因为我可以。

我可以。”42可见庆安的本质并没有通过劳动得到改造。反观达顿,暴动发生前锡林

去告密,但达顿却坚信他的朋友庆安不会背叛他,而没有采取任何防御措施。这样看

来又似乎是庆安背叛了达顿的信任,因此达顿和庆安两者都是背叛者。达顿背叛了归

还庆安自由的承诺,而庆安背叛了达顿对他改造自己的期望。

最后,锡林和他的“梁山兄弟”们在被压迫者内部也呈现出了背叛者角色置换的

可能。锡林在暴动前向达顿告密兄弟们的计划,并指出庆安是主谋。从表面上看是锡

林背叛了他的“梁山兄弟”。但进一步分析,编剧郑茵笔下的历史又有另一种解读方

法。锡林对安乐有一种很强烈的归属感,坚信安乐是“梁山”,是“第二个家”。从

一开始他就对庆安说:“你帮他(达顿),就等于帮大家,明白吗?”43而在他得知

庆安要组织大家发动暴动,他积极劝说兄弟们不要毁掉大家一起建立起来的“家”。

他说:“为什么他们要毁掉安乐?为什么他们要毁掉自己?为什么他们要毁掉梁山?

我不可以看着他们抱着一起死。”当达顿表示他相信庆安不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时,

他说:“傻瓜……大家的一线生机就这样被丢掉。”44可见他看似背叛的行动其实是

为了“大家的一线生机”。而且在暴动当时,通过锡林口中,我们知道“不是每个人

都参与,有一大群囚犯,根本没有暴动。”45可见锡林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代表了这一

大群没有参加暴动的安乐囚犯们的想法。而在暴动后的独白中锡林说:“你们看不到,

你现在毁灭的不是他。你毁灭的是自己和自己的未来。”46可见他依旧相信安乐岛能

为他带来自由,所以才主动告,密试图保护安乐岛。事后,他再次发出质疑:“18 条

命换 4 条命,划算吗?”47由此可见,从锡麟的角度而论,大部分人的利益比少数兄

弟的利益更加重要。因此,他对少数人的背叛行为,实则是对大部分人的保护行为。

因此,在最后作为背叛者出现的锡林同时亦是被参与暴动的“梁山兄弟”们背叛了的。

综上所述,郑茵通过对背叛主题的描写,叙述了解读历史的多种可能性。而这种

历史解读的多样性,即是历史中多重个体的体现。因为历史中拥有不同的个体,才出

                                                                                                                         42 郑茵《安乐》,页 110。  43 郑茵《安乐》,页 39。 44 郑茵《安乐》,页 94。 45 郑茵《安乐》,页 101。 46 郑茵《安乐》,页 110。 47 郑茵《安乐》,页 115。  

Page 16: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15  

 

 

现了多可能的解读视角。由此可见,《安乐》所表现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的陈述,

而是试图体现出历史中的个体记忆。这一点在第三场第三幕中有明显的体现。在安乐

岛被摧毁的时候,导演以六重唱的方式,让达顿、庆安、锡麟等人同时面向观众,亲

口叙述他们的故事和心理状态。(详见附录二)

5. 结语

《安乐》是一部极为复杂的作品。一方面,其敏感的主题使编剧必须应用时空的措

置来回避审查制度。另一方面,其独特的历史叙述方式展现了历史的多重面相。从事

件的选取和创作方式而论,编剧郑茵刻意选择了一个与执政党不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

创作,并着墨于历史的留白处,添加自己对于历史的想象。从创作模式上而论,编剧

使用了二重想象的方式,从表面上,削弱了作品对于执政党的针对性。乍看之下,尽

管《安乐》的故事与当今的新加坡并无直接关联,作者透过《安乐》所要强调的主题,

却与近期有关新加坡历史话语的讨论息息相关。

导演郭庆亮与编剧郑茵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主要透过历史事件的想象与重构

展现。首先,《安乐》重构了历史中的权力话语。《安乐》表面上呈现的是一个压迫

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二元对立,然而当我们进一步挖掘达顿的形象,就会发觉压迫者

多重的维度。尽管编剧试图倒置历史中对于人物的叙述,但她所呈现出的并不是一个

片面的压迫者的形象,从而模糊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界线。其次,《安乐》中

的另一重要主题是背叛,而编剧所体现出的同样也是背叛主题的多重性。背叛发生于

多个人物之间,这种背叛并非单向的背叛,而是双向或多向的。创作者要揭示的是历

史叙述中的多面性,创作者在剧中试图赋予对历史人物的多种叙述可能。

郑茵笔下的历史叙述没有集中在绝对的黑白是非、孰对孰错,反而集中在对历史灰

色地带的探讨上,这样不但打破了压迫和被压迫人物之间的二元结构,丰富了文本的

主题内涵,同时联系到现实来解读,这样一种实验性的写作促使我们去反思被隐藏的

历史,回溯被遗忘的史实,归还被剥夺的叙事。

Page 17: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16  

 

 

参考书目

中文书刊 黄浩威《戏剧盒与新加坡的社会剧场 : 文化干预与艺术自主性》(新加坡:南洋理工

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八方文化创作室, 2011 年) 柯思仁、郭庆亮主编《戏聚现场 I : 新加坡当代华文剧作选 》(新加坡 :八方文化创

作室,戏剧盒联合出版,2010) 柯思仁 ,〈谁在说话?在哪里说话?说什么话?以“阴道独白”事件为个案寻找新加

坡知识分子的话语空间〉,《圆切线》,2000 年 10 月创刊号,页 48。 梁一三《弥尔顿和他的〈失乐园〉》(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页 93-101。 思高圣经学会译《圣经》(香港:思高圣经学会) 叶慈著,陈映真主编《诺贝尔文学奖全集》( 台北:远景出版事业,1982 年),第

16 卷。 郑茵《安乐》(未出版剧本,由戏剧盒提供),第 17 稿。 英文书刊 A., J. (1980). Pulau Senang: The experiment that failed. Singapore: Times Books International. p.6. Wee, V.L.(1977). A case study of the Pulau Senang penal settlement scheme (Honours thesis). Dep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1. 网上资料 戏剧盒〈《安乐》 剧本导读〉,戏剧盒官方网站,于 2014 年 11 月 11 日查阅:http://www.dramabox.org/events-senang_playread.html 戏剧盒〈《安乐》 剧本导读〉,戏剧盒官方网站,于 2014 年 11 月 11 日查阅:http://www.dramabox.org/productions-ignorland.html 游润恬〈郭庆亮有意寻求艺术官委议员提名〉,联合早报网(官网),于 2014 年 11月 11 日查阅:“http://www.zaobao.com.sg/realtime/singapore/story20140502-338919”

 

   

Page 18: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17  

 

 

附录一:海峡时报中的相关报道48  

 

 

 

 

 

 

 

 

 

 

 

图一:文中报道了安乐岛暴动的主谋,以及囚犯们在暴动时的残忍行径。49  

 

 

 

 

 

 

 

                                                                                                                         48 附录一为 1963 年海峡时报对于安乐岛暴动事件的相关报道,由于报章报道内容冗长,本文

仅摘录标题与相关的段落,以便读者作参考。资料来源均为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的

NewspaperSG 旧报纸网上数据库。 49 A 'distinguished gathering' of top gang leaders. (1963, August 28). The Straits Times. Retrieved November 11, 2014, from 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aspx?articleid=straitstimes19630828-1.2.53&sessionid=fe768306430741f684779c7712a418d7&keyword=pulau senang&search=advanced&fromdate=19630701&todate=19630831&articles=1&advertisements=0&illustrations=0&letters=0&obituaries=0&miscellaneous=0&newspaperTitles=stoverland,stweekly,biztimes,newpaper,freepress,singfreepressa,singfreepressb,straitstimes,today,weeklysun,nysp,scjp,lhzb&fuzzysearch=Off&token=senang,pulau  

Page 19: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18  

 

 

 

 

 

 

 

 

图二:报道阐述了安乐岛暴动造势者的审讯状况。50  

 

 

 

 

 

 

 

 

 

 

图三:文中阐述了安乐岛暴动后,囚犯们逃亡的情况。51  

                                                                                                                         50 Riot island gangsters are grilled. (1963, July 14). The Straits Times. Retrieved November 11, 2014, from 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aspx?articleid=straitstimes19630714-1.2.5&sessionid=b267dc380c0b4ec49820e9285199fd4b&keyword=pulau senang&search=advanced&fromdate=19630701&todate=19630831&articles=1&advertisements=0&illustrations=0&letters=0&obituaries=0&miscellaneous=0&newspaperTitles=stoverland,stweekly,biztimes,newpaper,freepress,singfreepressa,singfreepressb,straitstimes,today,weeklysun,nysp,scjp,lhzb&fuzzysearch=Off&token=senang,pulau 51 8 Thugs escape at sea: Crew and guard attacked. (1963, July 8). The Straits Times. Retrieved November 11, 2014, from 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aspx?articleid=straitstimes19630708-1.2.64&sessionid=b267dc380c0b4ec49820e9285199fd4b&keyword=pulau senang&search=advanced&fromdate=19630701&todate=19630831&articles=1&advertisements=0&illustrations=0&letters=0&obituaries=0&miscellaneous=0&newspaperTitles=stoverland,stweekly,biztimes,newpaper,freepress,singfreepressa,singfreepressb,straitstimes,today,weeklysun,nysp,scjp,lhzb&fuzzysearch=Off&token=senang,pulau

Page 20: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19  

 

 

 

 

 

 

 

 

 

 

 

 

 

 

 

 

 

图四:本文为达顿的监狱总监詹姆斯、即达顿的直属上司对达顿的评述。52  

 

 

 

   

 

 

 

 

                                                                                                                         52 Riots in Senang directed against Govt: James. (1963, November 21). The Straits Times. Retrieved November 11, 2014, from 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aspx?articleid=straitstimes19631121-1.2.115&sessionid=fc7a57f02a8c483da5539a162502d2ca&keyword=pulau senang&search=advanced&fromdate=19631121&todate=19631121&articles=1&advertisements=0&illustrations=0&letters=0&obituaries=0&miscellaneous=0&newspaperTitles=straitstimes,today,weeklysun,nysp,scjp,lhzb&fuzzysearch=Off&token=senang,pulau

Page 21: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20  

 

 

 

 

 

 

 

 

 

 

 

 

 

 

 

图五:本文为海峡时报对达顿的评述,文中凸显出达顿富有责任感的一面。53  

 

                                                                                                                         53 He died because of faith in his detainees. (1963, July 13). The Straits Times. Retrieved November 12, 2014, from 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aspx?articleid=straitstimes19631121-1.2.115&sessionid=fc7a57f02a8c483da5539a162502d2ca&keyword=pulau senang&search=advanced&fromdate=19631121&todate=19631121&articles=1&advertisements=0&illustrations=0&letters=0&obituaries=0&miscellaneous=0&newspaperTitles=straitstimes,today,weeklysun,nysp,scjp,lhzb&fuzzysearch=Off&token=senang,pulau

Page 22: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21  

 

 

附录二:舞台剧照

图一:第一场第一幕,达顿与庆安和锡麟的镜像投射。

图二:第一场第三幕中的三声部呈现手法。当锡麟在舞台右为众人讲述梁山好汉的同

时,达顿和庆安则在舞台左侃侃而谈安乐岛的蓝图。

Page 23: 历史记忆的想象与重构 ——《安乐》对新加坡历史话语的反思

 

         22  

 

 

图三:第三场第三幕,演员以六重唱的方式叙述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