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Banner
75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Feb 24, 2023

Download

Documents

Khang Minh
Welcome message from author
This document is posted to help you gain knowledge. Please leave a comment to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it! Share it to your friends and learn new things together.
Transcript
Page 1: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Page 2: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卷首语

Editor's letter]变化和坚持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时代在变化,读书也在变化。我们一直非常必要地在坚持某些事物,但同时也一直在改变着某些事物。读书就是如此,更确切地说,人类读书的方式在改变。

当今的书籍早不是稀缺和昂贵之物,我们已处在文字包围的时代,图书总是触手可及,对书籍的敬重感似乎也随之不断下降,缺乏兴趣、没有耐心、品种繁多却不知道自己的读书口味,干脆八卦新闻、娱乐报纸随手翻阅,知道重大事件就算读书了。

电子媒介应时而生,如大潮一般,一波波地冲击着纸质图书、出版社、书店,甚至还有图书馆。从网络上的电子图书,到可供用户下载的终端式图书电子阅读器,从电子纸到电子墨水,每一个新名词的诞生,都意味着科技已深深地渗透到读书中来,它将阅读时代从传统向新兴推动,更新和变化的速度远远远远地超过人类以往的读书史,让人目不暇接。读书这一从来都安静而从容的行为,从未变得如此跳跃和动感,变化得甚至让人焦虑。

Kindle阅读器被美国一客户告上了法庭,因为该客户发现,他下载的小说某日突然蒸发了,连同他辛苦写在阅读器上的读书笔记,书毫无缘由地被吞噬了,因为书而迸发的智慧和个人思想也被“吞”吃了。面对阅读器,你是否会有不安全感?你似乎只要快速按动鼠标或电子笔,就可以拥有很多图书和知识,但似乎什么都不是你

的。它可能迅疾而来,也可能迅疾而去,形状、色彩、版式,气息,一切都是虚拟的。那些翻动书页时身心经历和体验的阅读感受,那些看不到的自我延伸和想像,心神交会的领悟,那些因为回忆而想对一本老书的重新寻觅,是在亮得透彻的屏幕前能做得的吗?

毫无疑问,网络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有趣和广阔的天地,但就因如此,它就能替代读书吗?书的“品相”、“意味”、“墨香”、“神韵”,可以没有情感地任其消失吗?手指抚摸书本的触动、书页翻动时发出的声音,眼光和文字碰撞的瞬间,对一本新书装帧超出想像的惊艳,与一本老书的不期而遇,书的版本、字体、封面、插图、色彩,包括那些留白处,这一切是网络图书和电子阅读器能带给你的吗?是隔着那一层无数粒子组成的显示屏或可以瞬间迸发也能刹那无影的电子墨水能给予的吗?

可能还有更多的问题,不管怎样,现在和未来可能的挑战是实实在在地站到了我们的阅读生活里,已经毫不顾及传统、历史、传承、习惯一系列串起来的事实和情感,铺天盖地地席卷出一种新型的文字阅读空间。

我们无法指责和回避,商业化的时代生产着谁都无法预料的可能性产品和工具,它服务着人类的生活需求,或者,它是尊崇于当下的人心,遵循着市场经济社会应有的规则。

但我们相信,挑战意味着,一定是有所坚持,并有所变化。

Page 3: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01 0020040050 1 2

卷首语

目录

2009年度读者借阅前十名排行榜

2009图书馆10大阅读事件集锦

豆瓣阅读排行榜

022 专题 阅读归来

023 025034038040045050056

062

阅读归来

Google把我们变蠢

电子时代的阅读

除了修正自己,书籍和纸媒体别无选择

纸媒阅读:书籍之美是如何设计的?

“装帧设计师要做‘隐形人’”

“纸本在我看来有更多呼吸,更多漫飞”

“纸质图书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装帧能起到大作用”

畅想未来的文本世界

065 在写书

066 069076

“我没有别的选择,只有狗爬式向前冲”

他们有自己的文学,她们有自己的诗歌历史

一种来自边缘的声音

079 在读书

080 085090094102105

缪荃孙与江南图书馆的学人群体

生命有树木来衔接

读井上靖《狼灾记》WHEN THERE IS NO BELIEVE

最后的乡绅——读西方汉学笔记

江阴市图书馆绘本馆绘本推荐二

阅读在线

112 在书房

113 120

心灵在书房飞翔

心室

124 在生活

125

136140

书容馆貌

①图书馆之旅:“复活 ”的世界书库——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

②铅字印刷书: 活字的墨香之美

③未来之书:电子书百态

阅读时光地推荐【四】:靠水的“悄悄”地

“不老”的“悦读”者

封二:读读书征稿启示封三:2010年图书馆春节活动

目录

CONTENTS

本刊所有文字和图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Page 4: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2009图书馆

9大阅读事件集锦

004 005

2009 年度读者借阅前十名排行榜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读者姓名

徐 靖

沈静娟

陈建丽

缪丽萍

蒋志军

任殷军

陆 瑜

杨小兰

李函蓁

沈文军

读者证号

A013620

E035768

A018775

Z000082

A021294

A018416

A002828

A010879

A011661

A002448

NO.1新春活动精彩纷呈

春节期间,为丰富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我馆精心

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新春活动,让市民度过了一个欢乐充

实又充满文化意味的春节。“时间隧道—重温最初的阅

读”、“中外名著插图展”、“牛气冲天喜猜谜,欢天

喜地迎新年”这些活动的精心策划和开展,既丰富了江

阴市节日的文化氛围,又为广大市民添上了另一道春节

“大餐”。

出品单位:江阴市图书馆

编辑部门:江阴市图书馆社会工作部

主 编:陈 蓉

副 主 编:宫昌俊 张新敏

责任编辑:陈云昭

特约撰稿:卞文达 承 鸿 方雪梅 冯佳佳

冯 烨 李建华 邬丽雅 薛华栋

朱敬一

视觉设计:徐香怡 冯 烨

编辑部门电话:0510——868627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 址:www.jylib.com

著名作家王蒙为本刊题词

读读书

Page 5: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06 007

NO.2江阴市图书馆设立地方文献阅览区和宗谱陈列室

为了保护、收藏、利用好地方文献资料,弘扬和传承江阴

的地方文化,我馆专门为读者新开设了地方文献阅览区和

宗谱陈列室。

地方文献阅览区收集了3000多册地方文献,以及2000多册

江阴人著作,这些书籍涵盖了江阴的风土人情、镇村历史

沿革、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社会事业的推进等,开架书籍

中还有不少有关江阴地方的老县志,有较高的地方文献价

值。现经过整理,分门别类地陈列,既是对江阴人著作展

厅的补充,展示了江阴人著作的成果,为每一位想了解江

阴的读者查阅地方文史资料提供了便利,这些书籍从多角

度记录了江阴,对年轻人认识和了解江阴十分有益。另

外,我馆还新设立了宗谱陈列室,陈放的40多种585册宗

谱为地方宗谱研究提供了依据。

NO.3“暨阳大讲坛”一周年

从2008年4月到2009年4月,“暨阳大讲坛”走过了一年

的时间。一年时间内,暨阳大讲坛共为江阴市民举办了

NO.4深化惠民服务 图书馆实施夜晚开放

从2009年5月25日开始,我馆延长开放时间,每天开馆时

间调整为早9点至晚9点。每天9:00——16:30各窗口保

持开放;16:30以后开放窗口有:总服务台、综合借阅

室、报刊阅览室、少儿视听室、自修室。少儿借阅室每

周五、周六开放至晚9点。并推陈出新提供各项丰富多彩

的活动以飨广大读者:①“美好影音,天天相约”——

少儿视听室每晚19:00免费播放各种精选影片;②“江

图之窗”系列展览,365天天天与您见面。

图书借阅证全新“变脸” 我馆正式实行“一卡通”

NO.5

15场讲座,有5000多名读者聆听了这些演讲,阎崇年、程

玮、陶思炎等知名学者、作家相继登上“暨阳大讲坛”。

一年来,暨阳大讲坛给图书馆、江阴市民所带来的意义,

并非只体现在这些统计数据上,它至少在精神层面上,为

江阴的读者提供了另一个通道,而这样的通道价值,也并

非一场两个小时的讲座这么简单……

为进一步满足读者要求,更好服务于广大读者,推进图书

馆公益型、人性化、开放式服务进程,江阴市馆图书借阅

证自2009年6月15日起全新“变脸”,并正式启用“一卡

通”。

Page 6: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08 009

NO.6

NO.7

一张有形卡 开启一片无形阅读世界 ——市图书馆开展图书借阅证评选活动

在江阴市第十三届读书节来临之际,江阴市图书馆邀请了

部分艺术家精心设计了几种图书借阅证图案,并开展图书

重拾阅读热情

《读读书》是由江阴市图书馆主办的季度刊物,于2009年1

月正式创刊。以“阅读•生活”作为编辑定位,倡导注重阅

读过程的阅读生活,力求从杂志各个编排环节实现杂志的

编辑目标,唤起人们内心的阅读热情,尊崇阅读过程,最

终每位读者都能形成以“习惯”为导向的“阅读生活”。

截止2009年底,《读读书》已经顺利出版发行四期,每期

发行量保持在500~1000册,在读者中有效地起到了倡导阅

读的功能。

读者在我馆所办新证将不再分成人、少儿证两种类型,一

律实行“一卡通”,在图书馆各窗口都可通用,且年注册

费统一优惠至20元/年,读者原有阅览证或借阅证调整为

“一卡通”也无需办理任何手续。新启用的“一卡通”将

免费为原成人借阅证自动增加少儿借阅权限,为原少儿借

阅证自动增加综合借阅室借阅权限,原有的成人、少儿阅

览证两证合一证,凭该卡可在图书馆各服务窗口免费阅

览;同时为满足不同读者需求,增加一次性借书量,现借

阅证分A、B、C三种,根据押金的不同,借阅数量也不同,

读者可根据自身阅读需求自由选择办理。

“一卡通”是图书馆业务的重要补充和升华,是图书馆拓

展读者服务的重要途径,我馆推出的优惠服务活动极大的

方便了读者,加大书籍的流通性,我馆通过服务理念与方

式的更新,一方面不断满足市民对于阅读的需求,另一方

面切实做到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个性化”,深受各位读者

的好评。

借阅证公开评选活动,邀请广大读者通过现场投票、网

络、短信等三种方式参与评选。

自四月底开展评选活动以来,得到了近千名读者的积极参

与和大力支持。评选活动将于本月底结束,活动结束后,

得票最多的图案将作为我馆新借阅证图案。此举措充分体

现了我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及优质的

服务形象。

Page 7: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10 011

NO.8打造趣味阅读 构筑孩子的心灵乐园

江阴市图书馆以绘本为主题开辟借阅馆在全国图书馆中是首

家,绘本馆分为借阅区与活动区2个区域,面积达120平方

米,共有2000多本绘本,于2009年5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

这是一个集图画书展示、语言教育、亲子活动、儿童阅读指

导、幼儿阅读讲座于一体的阅读阵地。浓浓的田园气息,生

动而又充满童趣的阅读环境,一进门就让人感受到与传统图

书馆完全不同的氛围,而随处可见的温馨可爱的小提示,更

是让前来的每一位读者倍感亲切,开放仅仅几天就吸引了近

千人次借阅绘本读物。

在绘本馆里,和幼儿一起“悦读”,让更多的幼儿亲近阅

读、爱上阅读、习惯阅读,成为终身阅读者,他们的人生也

将变得更有意义。

NO.9江阴市启动图书馆总分馆建设

8月市政府专门召开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推进会。8月7日上

午,我市首家图书馆乡镇(街道)分馆——夏港街道分馆隆

重开馆,江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龚振东、夏港街道党工委书

记程政为夏港街道分馆、夏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

务点建成揭牌祝贺;12月7日,顾山镇文化服务中心暨江阴

市图书馆顾山分馆正式落成启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冬

青出席建成启用仪式。

至今年年底,我市将完成首批8家乡镇分馆的建设,于2010

年6月底完成全市所有乡镇分馆建设工作,实现全覆盖。

Page 8: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12 013

阅读排行榜非小说类

1《世界因你不同》作 者: 李开复 / 范海涛I S B N : 9787508616780 页 数: 350定 价: 29.80元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年9月

这是李开复唯一的一本自传,字里行间,是岁月流逝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人生智慧和职场经验。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他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最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透过这本自传,李开复真诚地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成长史、风雨兼程的成功史和烛照人生的心灵史,也首次全面披露了他亲历的苹果、微软、谷歌等IT巨头风云变幻的内幕。娓娓道来,字字珠玑。

抓住一切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总有一天,世界将因你不同。

2《目送》作 者: 龙应台I S B N : 9787108032911 页 数: 281定 价: 39.00元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年9月

《目送》共由74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3 4《蚁族》作 者: 廉思主编副标题: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I S B N : 9787563390069 页 数: 339定 价: 29.00元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9

《读者》作 者: 梁文道I S B N : 9787503698965 页 数: 280定 价: 34.00元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年9月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一代;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全书20万字,几十幅图片,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和发人深省的图片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80后”,“天之骄子”的光环不再惠顾这一群体,他们比普通人有着更多令人堪忧的现状、年轻脆弱的心灵以及无法释怀的青春梦想……他们代表着我们这个社会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无奈和彷徨。

本书谈论书缘,读书的方法,对阅读的看法;谈因书而结交的朋友的聚散离合;谈政治书籍中的政治花边;谈论作者心中的经典书籍,还有谈论散发着文艺味道的书籍或相关作者的故事;再次谈论“常识”,这些常识是作者从阅读中感受到的。  书中文章属于书评与散文相结合的“书话”,字句间无不显露了梁文道先生的真性情。同时也是梁文道先生继《常识》之后,推出的与他工作、生活最为密切的书籍。  本书读者对象比较广泛,以青年学生、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薪阶层、对文化与阅读感兴趣的人为主。

Page 9: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5 6《我所爱的香港》作 者: 林夕I S B N : 9787563385416 页 数: 209定 价: 25.00元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

《人生十四堂创意课(2)》作 者: 李欣频副标题: 推翻李欣频的创意学I S B N : 9787807633587 页 数: 224定 价: 25.00元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

香港,林夕呵护和塑造的心中之城,林夕的“家”。   他爱这个“家”,笔端充满了对这个“家”的关注和亲情。他看取的不是一时一地的香港,而是全球视野下的香港,转变中的香港;他从种种微末的事件中,观察香港的性格与文化,民生与政情,缺失与坚守,当下与过去,乃至香港与内地、与西方的幽隐关联。其情也真,其感也深,其思也切,其发现无疑也非常敏锐。  《我所爱的香港》,不仅仅关于香港……

继排行榜首、疯狂热印40多次的畅销书《十四堂人生创意课》后,李欣频以更高的视点,找出启动创意人生的心灵实践法,淬炼出12层、37课惊艳式的生命教学笔记——让你得到精彩得与任何人都不想交换的人生! 由“删光所有人,只留下自己”开始,从心开始创意人生,推翻自己乏味、疲惫、烦恼丛生的世界。跟着李欣频的秘密创意风暴,一起学习完成创意人生的心灵实践法,最终来到“事成比心想还快,在当下一秒完成人生梦想的一切”的境界!这是一本献给每个渴望不一样人生的励志书,一本《十四堂人生创意课》的心灵指导书。

7 8《中国大趋势》作 者: (美)约翰·奈斯比特 (德)多丽丝·奈斯比特 译 者: 魏平副标题: 新社会的八大支柱I S B N : 9787802491588 页 数: 221定 价: 32.00元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

《免费》作 者: [美] 克里斯·安德森译 者: 蒋旭峰 / 冯斌 / 璩静副标题: 商业的未来I S B N : 9787508616384 页 数: 307定 价: 39.00元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

本书站在全球的高度,精辟地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解放思想、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萌动、融入世界、自由与公平、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并由此总结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

如今中国经济的崛起深深吸引着这个未来学家,无论是中国的GDP、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还是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约翰•奈斯比特正关注着中国的发展,描绘着中国的未来,他坚定地相信“中国模式”将以难以令人置信的力量影响整个世界。

究竟什么是免费商业模式?根据克里斯•安德森的说法,这种新型的“免费”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以电脑字节为基础上的经济学,而非过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这是数字化时代一个独有特征,如果某样东西成了软件,那么它的成本和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趋于零。这种趋势正在催生一个巨量的新经济,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在这种新经济中基本的定价就是“零”。  对我们个人来说,“免费”是一种涤荡旧有思维的商业体验,而对企业来说,“免费”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法则,一种可以改变旧有发展模式而实现脱胎换骨的“动力机器”。

014 015

Page 10: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9 10《跌荡一百年》作 者: 吴晓波副标题: 中国企业1870-1977I S B N : 9787508616445 页 数: 303定 价: 42.00元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

《黑花黄》作 者: 桑格格I S B N : 9787802521339 页 数: 418定 价: 32.00元出版社: 华艺出版社装 帧: 精装出版年: 2009

作者在完成了《激荡三十年》后,溯源再上,亲笔力作《跌荡一百年》,此为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作者试图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在悠长的历史宽度中如何审视中国的商业发展?在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黑花黄》由桑格格近年来多样的文本结集而成,将《小时候》的散点叙事放大到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也将万千读者倍感共鸣的童心贯穿于新作品中。“黑花黄”是桑格格最喜欢的三只猫,也象征着她长大成人之后的多彩生活。

小说类

1 2《没有悲伤的城市》译 者: 李馨萌作 者: (加)阿诺什·艾拉尼I S B N : 9787561347676 页 数: 254页定 价: 25.00元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

《人间失格》作 者: (日)太宰治译 者: 许时嘉I S B N : 9787546302393 页 数: 168定 价: 16.00元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

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世界,饥饿、疾病、种族冲突……死亡随时发生。

他们却做着最纯美的梦——

他梦想自己能飞,全然不顾那累赘般的瘸腿;

他发明了花园语,在亲人死亡后含泪笑着说;

他从一朵花瓣里看到爱,从颜色里看到幸福;

他说世上有一个地方,没有战争、没有丑陋,只有鲜花、信任和爱。

他把这个地方叫做没有悲伤的城市。

他能找到吗?还是在现实中沉沦?

《没有悲伤的城市》——一部关于梦想和友爱的书。

第一次,我喝酒喝得如此失态。

悠悠醒来时,枕头边坐着常子。我躺在那位于本所工匠店二楼的房间里。

“财尽情亦绝,你说这句话时我还以为是开玩笑,你是认真的?难怪你都不来找我了。管它什么复杂的恩断义绝,我赚钱给你也不行吗?”“不行。”然后,她也躺下了,两人一夜未眠。

016 017

Page 11: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3 4《伽利略的苦恼》又 名: ガリレオの苦悩作 者: (日)东野圭吾译 者: 袁斌I S B N : 9787509005378 页 数: 363定 价: 30.00元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丛 书: 青马文库装 帧: 精装出版年: 2009

《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又 名: Where I'm Calling From: Selected Stories作 者: [美] 雷蒙德·卡佛译 者: 汤伟I S B N : 9787020075089 页 数: 432定 价: 29.80元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

东野圭吾写得最畅快的五篇小说!

是跳楼自杀还是他杀?无预警发生的火灾,恩师长子为何死于非命?科学遇上探测学,怎样看穿真相?如何不碰到被害人就致人于死?密闭房间里房客神秘消失,封闭的密室泄露不单纯的案情……

幽微的人际关系、道德挣扎、科学的分歧论争,且看神探汤川学如何解决他周遭各式各样的苦恼案件。

卡佛一生作品以短篇小说和诗为主。这本自选集几乎包括了卡佛所有最重要的短篇小说,被誉为是“最卡佛”的卡佛小说集。本书总结了卡佛的写作生涯,见证了他堪比海明威、韦尔蒂、塞林格、契佛等当代美国名家的文学成就……这部自选集是来自内心最深处的声音。

5 6《第八日的蝉》又 名: 八日目の蟬译 者: 刘子倩作 者: (日)角田光代I S B N : 9787539934310 页 数: 252定 价: 24.80元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

《微笑的咖啡杯》作 者: 慕容引刀副标题: 朋友刀刀第四季I S B N : 9787208088436 页 数: 135定 价: 25.00元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

希和子与有妇之夫秋山相恋,有了身孕,遭秋山哄骗堕胎后,却发现秋山之妻怀孕产下女婴。希和子原本只是想潜入对方家中,看看女婴的样子,却因为看到婴儿清澈纯真的眼睛和无邪的笑容,再也放不开她温暖的小手,最后决意掳走她,想永远保护她。

希和子替女婴取名薰,自此展开逃亡。她心中的母爱愈生愈大,只能不断捏造故事,闪避旁人的好奇,逃出警方的搜捕线。唯有扭曲现实,她才能逃、甚至活下去。   没有血缘关系的希和子与薰,渐渐发展出亲密的母女关系。冬去春来夏又至,蝉声唧唧,犹如希和子心中的纷扰。她们的二人生活会怎样开展?是否终究像短命的蝉,转瞬即逝?

有人在痛苦的时候喝咖啡,有人在快乐的时候喝咖啡,究竟是咖啡稀释了痛苦,还是快乐浓缩了咖啡?

2009,失业了吗?失恋了吗?

别担心,刀刀带你去寻找属于你的那只咖啡杯,那里有属于你的人生力量。

经济危机下的温暖小书,《微笑的咖啡杯》感动上市,永远不变的爱的慰藉。

018 019

Page 12: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7 8《杜马岛》又 名: Duma Key译 者: 于是作 者: [美] 斯蒂芬·金I S B N : 9787020076734 页 数: 502定 价: 38.00元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

《剪刀男》又 名: ハサミ男作 者: (日)殊能将之 / Shuno Masayuki译 者: 李盈春I S B N : 9787802257542 页 数: 360定 价: 29.00元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

埃德加•弗里曼特是明尼苏达州的一位建筑商,美国成功人士的代表,事业有成,在业界享有良好声誉,并拥有爱妻、两个可爱的女儿和四千万身家。然而,他的完美人生被突如其来的一辆十二层楼高的起重机压得粉碎——建筑工地一场交通事故令他身受重伤,并失去了右臂。在经历了痛不欲生的恢复期后,埃德加20年的婚姻生活匆匆告终。

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他搬到了佛罗里达州的一个荒僻小岛,租住在一座粉红色的大房子里。在岛上,他结识了睿智的前律师怀尔曼,神秘的房东伊丽莎白,同时他自己开始出现无法抑制的绘画冲动——开始只是画素描,接着是油画——他以惊人的速度画着,作品充满奇诡的想象,而他的创作似乎还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埃德加在杜马岛上绮丽多彩而又惊心动魄的人生画卷由此徐徐展开……

迷恋着美少女的体温,却又憧憬死亡的怀抱,徘徊在强烈的杀人欲望和自杀愿望的阴暗夹缝中……

剪刀男终于找到了完美的第三名牺牲者。

正欲下手之际,却阴错阳差地成了尸体发现者!

“我可以承认杀了前两人,但绝对不想因为没做的事情而被抓!”

9 10《隐字书》译 者: 夏荷立作 者: [英]马修·史坎顿副标题: Endymion SpringI S B N : 9787807427858 页 数: 320定 价: 28.00元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装 帧: 平装出版年: 2009

《The Lost Symbol》又 名: 失落的图腾作 者: Dan BrownI S B N : 9780385504225 页 数: 528 页定 价: USD 29.95元出版社: Doubleday Books装 帧: 精装出版年: 2009

男孩布雷克在牛津参观巴德里图书馆,当妈妈沉浸于浮士德的论文研究时,他无意中遇见一本古书。奇妙的是,原本空白的书在他打开第一页后,突然有了生命,逐渐浮现出文字,而且只有他才看得到!  布雷克不喜欢念书,却也忍不住受吸引,想踏上那忽隐忽现的文字路径,搞清楚它们通往何处。但他没料到,在这世上最古老的图书馆里,有个巨大而善恶未知的秘密,将他卷入500年前的文字风暴中,跟当时仍被视为妖术的印刷术之发明者古登堡有了不可思议的连结……  那一兜兜的龙皮纸上,写的是何方神谕?追杀他的影中人,会是出卖灵魂的浮士德转世吗?他能否走出图书馆的地下迷宫,化恐惧为智慧?

020 021

Page 13: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22 023

阅读归来 Google把我们变蠢? 电子时代的阅读“除了修正自己,书籍和纸媒体别无选择”“纸媒阅读:书籍之美是如何设计的? 装帧设计师要做“隐形人”“纸本在我看来有更多呼吸,更多漫飞”“纸质图书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装帧能起到大作用” 畅想未来的文本世界 电子书百态

纸媒阅读最终会走向没落吗?我们为什么要选择阅读纸媒书籍?如何使用纸媒阅读这个高贵的传统得以延续?Reading return阅读归来

我前面坐着两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其中一个捧着手

机,正在埋头“劳作”,灵活的大拇指在快速的接发

短信;另一个则陶醉于MP4的阅读中,只不过公交车

的每一次刹车都会使他的专注中断。这两种阅读代表

着我们当下的阅读兴趣,或部分阅读现实。显然,快

节奏的生活方式,把我们的早餐地点从餐桌前转移到

上班的路途中之后,又把我们的阅读形式从纸质阅读

转移到了电子阅读,很难说是作为工业化产品的电子

书选择了阅读者,还是阅读者主动选择了电子媒介的

书。

电子书,其实质只是以电子媒介承载信息的书,它和

纸质图书的区别,还只是媒介形式的区别。电子书的

内容大多还是直接来自于“纸媒”书籍,至少目前还

没有大规模的出现专属于电子书的信息内容(网络

写手是电子化时代写作的初步探索者),于是有人

会认为阅读纸质书籍和阅读电子书在本质上没有区

别,因为在阅读内容上他们是相同的,但“媒介即资

讯”——这句话如今更像是一条常识——告诉我们观

看本身就构成意义,它几乎与内容同等,正如媒体理

论家麦克卢汉在1960年代指出的,媒体并不仅仅是信

息的承载渠道,媒体提供思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

它们也塑造了思考的过程。

“并非阅读的内容,而是阅读的方式决定了我们。”

玛丽安•沃尔夫(Maryanne Wolf)担忧网络导致的

“效率”与“即时”至上的阅读方式,可能会削弱

我们深入阅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产生于早期的技

术——印刷术时代,那个时代使得长篇、复杂的作品

成为常识。而当我们在网上阅读时,沃尔夫说,我们

倾于成为“单纯的信息解码器”。我们解释文本的能

力,在深入阅读时进行丰富联系的能力,正在大规模

消解。

不知道是谁说的

“存在既合理”,

我们尚不清楚电

阅 读 归 来文∕陈云昭

Page 14: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24 025

Google把我们变蠢?

文∕

尼古拉斯·卡尔

译∕

郭玉洁

编辑∕

陈云昭

对我来说,正如对其他人一样,网络正

在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媒体,变成一个管

道,大多数信息经由它流入我的眼睛和

耳朵,流入我的头脑。拥有如此庞大、

丰富的信息库,又能如此便捷的获得,

其中的好处已经被广泛描述,也理所当

然赢得众多欢呼。《连线》杂志的克莱

夫•汤普森说:“硅存储器的完美应用,

会极大地造福于思想。”但是这一“造

福”是有代价的。正如媒体理论家麦克

卢汉在1960年代指出的,媒体并不仅仅

是信息的承载渠道。媒体提供思考的内

容,更重要的是,它们也塑造了思考的

过程。就此看来,网络在做的事,似乎

就是把我专注和沉思的能力切成碎片。

我的大脑接受信息时已经习惯了网络传

输的方式,就像快速流动的粒子流。从

前,我是词语海洋中的深水潜水员,现

在我坐在水上摩托艇上涨水面快速滑

行。

并不是只有我一人如此。当我提及这些

阅读方面的困难时,我的朋友(多数与

文学相关)说他们也有相似的经验。网

络用得越多,他们越要努力集中注意力

才能进行持续的写作。一些我关注的博

客作者也开始提及这一现象。斯科特•

卡普(Scott Karp)一直在写作关于网

络媒体的博客,他最近承认,他已经不

子媒介书的大量存在,并且有逐渐取代纸质书的趋势,

是不是就一定合理,尽管我们不愿意,但心里还是不自

觉地认为,这可能是合理的,但这样的合理不知道为何

总是让人不太放心。我们都是黑格尔的线性历史观的信

仰者,要不断弃旧迎新,为了新事物我们甚至可以对昨

天与今天毫无眷恋,因为我们生怕被某些时尚人士认

为是 “土人”,跟不上时代——新事物总是具有先天

合理性,它的出现总是被人们当成最“进步”、最“时

尚”的标签来接受,全然不顾王元化先生说过的一句

话,历史的发展并不总是向前的,它也有逆转的一面。

谁说电子图书的出现,就不是人类阅读史上的一个歧途

呢?

“最愚蠢的一代”,这是马克•鲍尔莱恩的新书耸人听

闻的题目,在这位英文教授看来,信息时代的种种美好

许诺不仅没实现,在网络上成长起的、被各种电子产品

包围的一代人,不仅没有更聪明、更开放、更有见识,

反而是无知、偏狭、盲目的自我中心。他们有高度的竞

争感,却没有真正的创造力。这个耸人听闻的题目被用

在了第一期《单向街》的封面上,用许知远的话来说,

《单向街》旨在讨论互联网对青年心理的影响。《单向

街》的主题同样给我们这期《读读书》带来无限灵感,

我们一边用几乎抒情的语调在叙述纸质阅读的美好,一

边也想讨论电子阅读对青年心理的影响,当然按照我们

现有的编辑能力,我们能做到的还只是一些表象化的

梳理,并且想从装帧设计这

个角度考虑纸媒阅读的可能

问题。

“我们钟情的是在黄昏的光线

下,独自阅读的静谧、句子与

句子的逻辑感、字里行间的意

外”,不知道这样带有诗意气

质的阅读传统,在多年之后是 否仍能被我们所继承,我们期 待着——阅读归来!

Page 15: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26 027

读书了。“我大学时主修文学,一度还读辞典,”他写道,“现在这样,

到底是怎么了?”他给出的结论是:“是不是有这种可能,我在网上进行

所有的阅读,与其说是阅读的方式改变了,不如说是我思考的方式改变

了?”

布鲁斯•弗里德曼(Bruce Friedman)的博客是关于医学领域的电脑使用

的,他也描述了网络如何改变了他的脑力习惯。“我现在几乎完全失去了

阅读和理解长文章的能力,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印刷品。”他写道。弗

里德曼还是一名病理学家,长期在美国密歇根医学院工作,他在电话里对

我详细说明了他的观点。他说,他的思考呈现出“断续”的特质,这反映

了平时在网络上迅速扫视短篇文章的方式。“我再也不能阅读《战争与和

平》了,”他说,“我已经失去了那种能力。即使一篇三四段以上的博客

文章,都超出了我的吸收能力。我一扫而过。”

这些只言片语的个例,并不能证明太多。我们还要等待长期的神经学和心

理学实验,来提供一个确定的描述,到底网络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能

力的。但是最近伦敦大学学院进行的一项关于网络使用习惯的研究已经指

出,我们完全可能处于阅读和思考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这是一项五年研究

计划的一个部分,研究者们记录了访问两大站点的读者的行为,这两大搜

索站点,一个属于大英图书馆,一个属于英国教育联盟,后者提供期刊文

章、电子书和其他文字信息资源。研究发现,人们使用这些站点时,表现

出“掠读行为模式”,从一个地方迅速跳到另一个地方,并且很少回到之

前访问过的站点。他们阅读文章或者书籍通常不超过一两页就跳到另一个

站点。有时候人们也会保存一篇长文章,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真的会认

真阅读。研究报告的作者写道:

很明显,用户在网上阅读时已经不是传统的感觉。的确有迹象表明,当人

们在标题、目录、摘要之间快速浏览时,新

的“阅读”方式正在浮现。几乎可以说,他

们上网,就是为了逃避传统的阅读感受。

由于网络上海量的文本,更不用提及手机阅

读的普及,我们今天阅读的数量完全可能

超过1970、1980年代——那时电视是我们的

首选媒体。然而,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阅读

方式,更深层地来说,那是不同的思考方

式——甚至可能是一种新的自我。美国塔夫

斯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普鲁斯特和鱿

鱼:阅读思维的故事和科学》的作者玛丽安•

沃尔夫(Maryanne Wolf)说:“并非阅读

的内容,而是阅读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沃

尔夫担忧网络导致的“效率”与“即时”至

上的阅读方式,可能会削弱我们深入阅读的

能力,而这种能力产生于早期的技术——印

刷术时代,那个时代使得长篇、复杂的作品

成为常识。而当我们在网上阅读时,沃尔夫

说,我们倾于成为“单纯的信息解码器”。

我们解释文本的能力,在深入阅读时进行丰

富联系的能力,正在大规模消解。

沃尔夫解释说,对于人类来说,阅读不是一

项与生俱来的技能。它并不像说话一样被

写入了基因。我们必须教会自己的大脑如何

将看到的象征性符号翻译成我们能够理解的

语言。而且,我们阅读时使用的媒体和技术

对于形成大脑中的神经系统起着很重要的作

用。实验显示,使用表意文字——比如汉

语——的人,会发展出一套和我们这样使用

拼音文字的人不同的阅读智力结构。区别会

分布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包括决定记忆、诠

释视觉和听觉刺激的部分。我们同样可以想

象,网络使用构成的脑力系统,应该和阅读

印刷品的人是不同的。

《连线》杂志其中一期封面

Page 16: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28 029

1882年的某一天,弗里德里希•尼采买了一台打字机。那

时,他的视力正在下降,长时间地盯着书稿令他疲惫而

疼痛,还常常导致严重的头痛。他已经被迫缩短了写作

时间,他担心很快就不得不放弃写作了。至少在短时间

内,打字机拯救了他。当尼采可以熟练运用打字机,他

就可以闭上眼睛,只靠手指写作。词语再次从他的大脑

流向纸张。

但是机器对于他的作品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尼采的朋

友、一位作曲家注意到他写作风格的一个变化。他的文

风已经很简洁,此刻更加紧凑简短。“也许你通过这个

机器会找到一种新的风格,”这个朋友在信里写道,他

自己在音乐上的“思想”和语言常常决定于纸和笔的品

质。

“你说得对,”尼采回信说,“写作工具参与到了我们

思考的过程当中。”德国媒体研究者弗里德里希•基特

(Friedrich A. Kittler)说,由于这种机器的影响,

尼采的文章从论辩式变为格言体,从观点鲜明变为语带

双关,从雄辩变得简洁。

人类的大脑几乎是无限可塑的。人们以前以为我们的大

二 老式的英文打字机 脑网络——头颅中无数神经元之间形成的致密联

系——在我们成年之后就基本固定了。但是脑研

究者已经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美国乔治梅森大

学的神经系统学教授詹姆斯•奥兹(James Olds)

说,即使是成年人的大脑,也仍然是有可塑性

的。神经元会打破旧的联系,形成新的联系。用

奥兹的话来说,“大脑能够在高速运行中重新编

程,改变自己运行的方式。”

当我们使用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所称的“智能技术”(I.T.)——拓展智

力而非体力的工具,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这

些技术的特质。14世纪机械钟表的普及就是一

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在《技术与文明》艺术中

中,历史和文化批评家路易斯•曼福德(Lewis

Mumford)描绘了钟表是如何“切断了时间和人

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帮助创造了人们对于一个可

精确测量、按序发生的独立世界的信念。”“分

割时间的抽象框架”变成了“指向动作和思想的

点。”

钟表规律的滴滴答答有助于形成科学意识和科

学人。但是它也带走了一些东西。正如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家乔瑟夫•魏曾包姆

(Joseph Weizenbaum)在他1976年出版的书《电

脑的力量和人类理性:从判断到计算》中指出

的,计时设备的广泛应用形成的“世界”的概念

“比旧世界贫乏,因为它拒绝了那些直接的经

验,而那些经验原本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当我

们决定什么时候去吃饭,什么时候去工作,睡

觉,起床时,我们不再倾听自己的感觉,而是开

始依从闹钟。

适应一个新的智能技术的过程,会体现在我们解

释自我的隐喻当中。在机械钟表发明的时代,人

们开始认为自己的脑子运行起来“像时钟”。今

天,在软件时代,我们已经开始认为它们运行起

来“像计算机”。但是这些变化,神经系统科学

告诉我们,远比隐喻

深刻得多。由于人类

大脑的可塑性,这些

适应在生理的层面上

也发生了。

人们都说网络将会对

于认知能力产生深远

的影响。英国数学

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在1936年提

出电子计算机可以用

来代替其他信息处理

设备,这种当时还只

是理论设想,今天我

们已经目睹它变为现

实。网络,一个巨大

而有效的电脑体系,

将我们的知识技术最

大限度地囊括其中。

它成为我们的地图、

我们的时钟、我们的

印刷机、我们的打字

机、我们的计算器、

我们的电话,我们的

收音机和电视。

每当网络吸纳一种媒

介,这个媒介就被重

新改造成网络的模

样。它给内容注入了

链接,浮动广告,其

他的电子小玩意,还

在内容周围遍布其他

媒介的内容。比如,

当我们浏览最新的新

闻标题时,电脑上会

显示你收到了新的邮

Page 17: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30 031

件。其结果是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打消了我们专注的

能力。

网络的影响力并没有停留在电脑屏幕的四方之内。当人

们的头脑习惯了网络媒体疯狂的覆盖,传统媒体只能

改变自己去适应受众新的期待。电视节目加了流动的字

幕,text crawl和自动弹出式广告,杂志和报纸删减文

章的长度,介绍摘要,把版页设计成适于浏览的碎片集

锦。2008年3月,《纽约时报》决定把每一辑的第二版

和第三版都变成文章摘要,设计总监汤姆•鲍金(Tom

Bodkin)解释说,这种“快捷方式”可以让匆忙的读

者快速阅读这一天的新闻,帮他们节省时间,免于使用

“效率更低”的方法:翻页和阅读文章。传统媒体别无

选择,只能追随新媒体的规则。

没有一种交流体系像今天的网络一样,在我们的生活里

扮演如此重要的作用——或者说在我们的思想上施加如

此广泛的影响。然而,那些专事写作关于网络的文章的

作者,却很少思考它是怎样改变我们的。网络的智力伦

理仍然缺席。

Google的总部Googleplex,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

Mountain View,那是互联网的最高圣殿,在那其中实践

的宗教就是泰勒主义。Google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

特(Eric Schmidt)说,Google是“一个建立在度量学

至上的公司”,它要致力于“系统化一切事物”。根据

《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所说,Google利用其搜索引擎

和其他站点收集来的大量人类行为数据,每天都要进行

无数实验,它使用这些结果完善自己的运算法则,这些

法则正在逐步控制人们寻找信息和解读信息的方法。泰

勒为体力劳动所做的,Google正实践于脑力劳动。

Google宣称它的使命是“组织这个世界的信息,使得它

易得,有用。”它试图发展成为“完美的搜索引擎”,

能够“准确理解你的意图,准确满足你的需要”。在

Google看来,信息是一种货物,是一种可以以产业效率

为原则进行开采和占有的现实资源。我们得到的信息越

多,提炼要点的速度更快,我们思考的成果就

越高。

这样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谢尔盖•布林

(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 Larry

Page),这两个天才年轻人在美国斯坦福大

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创立了Google,他们经

常讲到把搜索引擎转变为人工智能的渴望,

一个HAL一样的机器,可能直接和我们的大脑

相连。“最终的搜索引擎可能和人类一样聪

明——或者更聪明,”佩奇在几年前的演讲中

说道,“对我们来说,研究搜索引擎就是研究

人工智能的一个方法。”在2004年Newsweek的

采访中,布林说,“毫无疑问,如果你把世界

上所有的信息和你的大脑、或者一个比你聪

明的人造大脑相连,你肯定比现在强。”2007

年,在一个科学会议上,佩奇说,Google“的

确正在开始尝试建立人工智能,而且在很大范

围内进行应用。”

对于这两个腰缠万贯的数学天才,以及他们所

雇佣的计算机科学家军队来说,这种野心是很

自然的,甚至是值得尊敬的。作为一家科技企

业,Google的驱动力来自一种激情,用斯密特

的话来说,即用技术来“解决此前从未被解决

的难题”,其中,人工智能是最难的一道。为

什么布林和佩奇是解开难题的人呢?

但是,他们的简单假定——如果我们的大脑可

以被人工智能补充、甚至取代,那我们将会更

好——是令人不安的。它表明了一种理念“智

力是机械过程的产物,是一系列可以被分解、

度量和优化的步骤。在Google的世界,我们上

网时步入的世界,并未给思考的模糊性留有空

间。含混并不是通往洞见的开始,而是要被修

理的bug。人类的大脑只是过时的电脑,它需

要更快的处理器,和更大的硬盘。

Google

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

Page 18: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32 033

四 也许我是杞人忧天。有赞美、神化技术进步的倾向,也有相反的倾向:看到每一种新技术或者新机器的缺陷。在柏拉图的《斐多篇》里,苏格拉底哀叹了书写的发展。他担心当人们会逐渐依赖书写下来的文字,取代此前存于脑中的知识,他们将会 “停止记忆,变得容易遗忘。”而且,由于他们将会“接受大量信息却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所以他们将“被认为知识丰富,实际上非常无知。”他们将会“自负智慧,却不拥有真正的智慧。”苏格拉底没有错——新技术常常有他所恐惧的后果——但是他太没有远见了。他没有预见到书写和阅读将在很多个方向拓展信息、激发新想法,扩展人类的知识(假如不是智慧。)

15世纪古登堡印刷机的发明,开启了另一轮咬牙切齿的骂声。意大利人文主义者Hieronimo Squarciafico担忧书本太容易获得,将会导致智力上的懒散,使得人们“怠惰”,使得大脑不再强健。另一些人则说,便宜的书籍和纸张将会破坏宗教的威信,贬低学者和抄写员的工作,散布煽动性的言论和放荡行为。如纽约大学教授克雷•舍奇(Clay Shirky)所指出的, “大多数反对印刷术的说法是正确的,甚至是有预见性的,”但是,再一次,预言家们没有想象到印刷文字将传播出多少福音。所以,对,你会怀疑我的怀疑论调。也许那些对互联网的批评不屑一顾的人是正确的,从我们极度活跃、数据爆炸的大脑中会诞生一个知识发现和普遍智慧的黄金年代。但是我想再次说明,网络不是字母表,它或许可以

取代印刷术,但是它生产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印刷书

籍促使人们进行深入阅读,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不仅因为我

们从作者的词语中获得知识,还在于那些词语在我们大脑中

激发的智力震荡。在持续、专注的阅读所开启的安静空间

里,我们建立自己的联想,形成推论和类推,培育出独立的

想法。正如玛丽安•沃尔夫所说,深入阅读和深入思考是密

不可分的。

如果我们失去了安静的空间,或者用“内容”去填充它,那

我们将牺牲掉的不仅是我们自己、也是我们的文化当中非常

重要的东西。剧作家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eman)在

最近的一篇随笔里,雄辩地描述了我们的危险境况:

“我来自一个西方文化传统,在那里理想世界是由高度教育

和清晰表达的人格构成的复杂、质密、如同教堂一般宏伟的

结构,这个人格存在于人的内心,独立形成关于整个西方遗

产的独特形式。但是现在,我看到所有人内心(包括我)那

个复杂、密实的自我被一个新的自我取代——这一演变发生

在过量信息的压力和‘迅即获得’的技术之下。”当我们

“内在深厚的文化遗产”被抽干,当我们点击鼠标与网络上

海量的信息相连接,福尔曼的结论是,我们有可能变成“薄

饼人”——广阔而浅薄。

古登堡印刷机

这种人类大脑应该如高速数据处理器一般运行的想法,

不仅仅塑造了有关网络的活动,网络同样统治了商业模

式。我们在网络中冲得越快——点击的链接和浏览的页

面越多——Google和其他的公司就有越多的机会获得我

们的信息,提供给我们广告。大部分商业网站在收集用

户留下的资料碎片时有一个财务原则——资料越碎,越

好。公司最不想做的就是鼓励人们从容阅读,或者缓

慢、专注的思考。经济利益使得他们驱使我们分神。

Page 19: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34 035

电子时代的阅读文∕许知远

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

印刷媒体,我们读的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

屏。我们阅读的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我们

中的大多数对于所谓泛着油墨香的书籍不感兴趣,

甚至觉得那有点脏。梭罗希望我们把清晨的时光献

给《伊利亚特》,献给《圣经》。可是每天早晨,

我们在努力睁开双眼之后,是打开电脑,去“新浪

网”上看一看今天的新闻。这纯粹是浪费时间,这

些信息会伴随着早餐的结束而被消化掉。但是,我

们似乎又不能放弃这种徒劳的努力,因为阅读新闻

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确立自己存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方

式,我们怕睁眼醒来突然已被这个发疯地前进的世

界遗忘。

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

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于我们的眼睛与大脑

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一种适合思考的,它给

予大脑以足够的从容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

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

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

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

家讲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

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

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

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

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克卢格曼早在70年代

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

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

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

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

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

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一位评论家傲慢的结论无疑

正戳中了我们的痛处:“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

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

之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它威胁到了我

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

Page 20: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36 037

阅读是高贵的,这已经

是上千年的传统了。在

中世纪,高高的城墙将

教士的生活与民众区分

开,那些高贵的教士知

道如何阅读,如何直接

与上帝的训诫沟通。阅

读的能力象征着权利。

很难说,谷登堡的发明

打破了这一切。经过谷

登堡印刷术印刷出漂亮

整洁的《圣经》,打破

了教会对于上帝的专一

的诠解权。它或许还直

接促进了中世纪的结

束。但是阅读的高贵性

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

特权却保留了下来。无

疑这种自以为是的特权

传统是重要的,它保持

了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

东西得以流传下来。

如今,电视正对这种传

统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

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

功。电视是一种口语化

的,是更接近于我们日

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

的。我们靠着“还珠格

格”这样的东西成长,

这是一个快乐却令人忧

虑的成长过程。而接着

呢,计算机将培养我们

新的阅读习惯。这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

书馆,你可以找到各种五花八门的资料。

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

去鉴别它。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些

庞杂的资料成长。据说,计算机是对电

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像

电视一样单向的流通信息,它可以让使用

者有所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

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

命,它融人了参与性。但这一切变化的前

提依旧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

化返回到口语文化。而传播学巨擘马歇尔•

麦克卢汉则更加推断,在未来的电子社会

中,对于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来说,无

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因为无知者

更具有可塑性,他们不受过去的规范来限

制,所以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更

容易地学习新技术。

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

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

地躺在床上,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

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可能

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像那

些已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而我

们的那些孩子们呢?我们还可能理直气壮地

去指责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读书,为什么

不读一读古典名著?

Page 21: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38 039

“除了修正自己,

书籍和纸媒体别无选择”

文∕李劳

美 国 国 家 艺

术基金会几年来一直发出预警,

不仅仅是成年人在减少阅读,青

年一代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能力也

在同步下降,并且已经危及学习

成绩和写作水平。即使《哈利•波

特》这种极易上手的消遣性读物在一

定时段内对青少年阅读起到一定的拉

升作用,但在暴雪公司出产的《魔兽

世界》和Facebook 与Myspace 汇聚成

的Lifesream (生活信息流)面前,阅

读——人类这项古老的思维活动,想起来

似乎只会让我们对人类的未来担忧。

魔兽世界

《哈利·波特》

My god !真有这么危险吗?

首先,要承认,自电子屏显技术民用以来,阅读这个概念相较古登堡印刷术引爆的纸媒体时代又有了历史性进化。在信息时代,它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转变,计算机领域的阅读只用来指代对于信息的读取,仅是一个物理动作。同样,我们对网页新闻、搜索结果页面、SNS站点好友动态和IM软件对话框内的信息的阅读增长了何止万倍。大量的阅读由对知识、道德的汲取

转变为信息抓取。它只是不能激起想像、紧张和愉悦感,甚至不再为人类所独有。而具体到人的层面,精读越来越少见,泛读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浏览网络媒体刊出的社会新闻与查看机场显示屏上的航班信息一般,它只经过我们的脑而与心灵无关。那些惊心动魄的阅读,那些精神世界的探险与内心的航行,对整个人类来说已成浪漫的往事。

丧钟为谁而鸣?

且慢,即使“精读”这一点,也有人会反对。当年,Kindle一代发布时,敏锐的Newsweek 即刊出封面文章《阅读归来》,里面谈到,深度阅读的趣味——读到深处,目光散了,心神脱离了纸面,意识游离在若幻若真之间,仿佛浸入了宇宙间的暖流,又好像颠簸在奔驰的骏马身上,有点性高潮瞬间后的感觉。据说这是人世间弥足珍贵的认知体验,这个,基本上电子阅读器很难实现,因为电子产品都是冷冰冰的嘛。

而这一切随着Kindle的到来,发生了反转式改变,秘诀即在E-Ink电子墨水。电子墨水其实是墨水+电子。以肉眼来看电子墨水就像一瓶普通墨水,悬浮在电子墨水液体中

又有几百万个细小的微胶囊,每个胶囊内部都是染料和颜料芯片的混合物,这些细小的芯片可以感受电荷作用,从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和颜色。E-Ink的发明基本上可以视作古登堡-毕异印刷术的终结——谢天谢地,以后不用砍那么多大树来承载那些文字垃圾了。接近完美的呈现技术和呈现效果,令人们获得深度阅读(或说精读、经典阅读)的快感与深阅读的体验成为可能。精读的使命就此由古登堡技术交棒给电子显示屏。印刷术引发了书籍和纸媒体的滥觞,屏显技术则是后来者掘墓的那杆铁锹,这不是谁的悲剧,而是历史的演化。纸媒体不会在这颗蓝色星球中消失,但新的主宰者已经到来,它们必然会以自我为中心建立新秩序。除了修正自己,书籍和纸媒体别无选择。

Page 22: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41

纸媒阅读:

书籍之美是如何设计的?

|文/

冯烨‖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封信中说了一句名

言:“有时我想,天堂就是持续不断、

毫无倦意的阅读。”阅读的过程,是我

们给予自己的一系列许可,让自己以某

些方式表达。即是说,寻找自己的内心

自由。再用伍尔芙的话说——“存在于

那种完全消除自我的阅读状态中。” 那

种脱离躯壳的销魂——阅读,很像睡眠

状态,使我们感到“无我”。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新阅读媒介的介

入(手机、MP4、网络在线阅读等等),

这种(纸媒)阅读,销魂的阅读,则大

部分是不明朗的趋势和被逐步取代的焦

虑,那种天堂般的感觉早已幻化为跌落

的记忆。书籍,现在被很多人认为濒临

灭亡。那些泛指“文学成为可能和给灵

魂带来影响的阅读条件”的书籍,不久

将会被“书屏”所取代,我们可以从那

些“书屏”中唤出任何所需的文本,能

够改变它的外观,向它提问,跟它互

动。然而当书籍变成我们依据实用性标

准跟它们进行“互动”的文本时,书写

的文字将会简单地变成一种被广告所驱

动的电视画面。这意味着内心世界的死

亡——以及书籍的死亡。

书籍的命运——以及有关阅读本身的命

运,苏珊桑塔格早已向博尔赫斯诉说:

“博尔赫斯,十年不见了!如果不和你

发牢骚,我可以向谁去抱怨?我想说的

只是我们想念你,我想念你。”也许除

了想念,这种无奈再无更好的形式表

达。

一、纸材的特殊承载

书籍之美无法言语。我记得梁实秋先生晚年在书店看

书,翻着翻着突然泪如雨下,把旁边的人吓了一跳,忙

问他怎么啦?他良久之后才说,你看看这些书籍,这些

书籍所赐予的美好,教我如何不感念,如何不流泪呢?

书籍不仅仅是我们梦想和记忆的独断总结,它们也给我

们提供了自我超越的模型。

“媒介用隐蔽而强大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北美媒介理论家波斯曼在《娱乐至死》里提出“媒介即

隐喻”后又提出这样的命题。他认为媒介的形式极为重

要,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

个文化的特征。麦克卢汉预言了网络语言的格式:“打

字机的节奏偏爱简短的句子,具有口头形式的句子。”

这个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波斯曼理论的正确性。键盘抹平

了会写字与不会写字之间的差别,同时让句子越写越

短,人们对网络长文越来越没兴趣,同时好文章和坏文

章享受同样待遇。一次点击、一次浏览然后跳到下一

篇,这就是我们在网上的阅读节奏。

纸材作为一种传统媒介,无论其承载的内容是什么,它

本身改变了人类历史。(博尔赫斯——“如果书籍消失

了,历史将会化为乌有,人类也就会灭亡。”)纸媒对

个人的感知影响深刻,比如一本书籍,当我们的指尖碰

触到它,我们会感受到它的物质性,这种感觉很微妙,

但是在我们的心理上,这是有重量的;这时侯,虽然纸

张上印刷着的图片和文字是视觉性的东西,但承载着这

些视觉信息的纸张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平面

了。那么,一本书上的图片所带来的就不光是视觉刺激

了,它会唤起我们对图片内容的记忆,包括嗅觉和听觉

在内的各种记忆都会因为这种微妙的刺激而被唤起。享

受这些信息的人是各种感觉的集合体,书籍装帧设计师

应该充分利用纸张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运用不同的纸张

所散发出的不同触感、独特气息,从而引发阅读者不同

的感知。 特种纸

040

Page 23: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42 043

二、装帧形式的充分展开

书籍作为司空见惯的日常物品,却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陌生,它不再

亲近于我们的阅读,天堂般的阅读,销魂的阅读。很多书籍装帧设计师面

对这样的困惑,单纯将设计手法投放到印刷和装订工艺上,烫金、压膜、

撒“金粉”、加硬皮、用PVC材料做封面、用红木做函套等等花样百出。

他们不顾书籍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身份而一味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使得

书籍以及阅读走进了更大深渊。

书籍设计应当回到原点——阅读,读者的阅读感知是对书籍好坏最好的反

映。它远不是阐释性的文字解说和外包装,书籍装帧设计师应该捕捉书籍

内涵的各种要素,寻找与主题相符的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重新构成甚

至提升书籍内文的节奏、层次和表现力。书籍设计师应该针对不同主题的

书籍,调动字体、字号、图像、纸张、开本、留白等多种因素,使书籍达

到一种丰富的状态,用情感来给文字穿上最得体的“衣衫”,还原读者阅

读情境,使阅读者“存在于那种完全消除自我的阅读状态中”。 “

设计的目的不是用来炫耀设计者有多大的聪明才智,而是围绕着内容,做恰如

其分的事情。”

——

陆智昌

“设计的目的不是用来炫耀设计者有多大的

聪明才智,而是围绕着内容,做恰如其分的

事情。”陆智昌是这样设计《在路上》的:

标题设计像是旧式打印机在白纸上留下的墨

迹,一句英文横跨了整个页面,前后都有半

个省略号,就像是“永远在路上”的感觉,

没有开始,没有结束。而通过这种连续的方

式,他也使许多人联想到书作者杰克•凯鲁

亚克在打字机上一气呵成地把整本书敲打出

来的那些日日夜夜。

设计《我们仨》前,陆智昌去杨绛老人三里

河的家拜访,家里很朴素,冬天的太阳隔了

云彩暖暖地洒在摇椅上,老人亲切地说着往

事。做书时,他特意选用了皱巴巴的竖条布

纹纸,与秋草一样的怀旧感强的绛黄色搭

配,封面上写着三个人的乳名,正如三个人

团坐在一起,“温暖得让人流泪”。

作为书籍设计师,就是要赋予读者手中的这本书以最好的感觉,在酿造

这种良好的感觉上下工夫,不是把信息单纯看做从左向右移动的物体,

而是要以珍惜信息的态度来理解书籍的魅力。朱嬴椿在设计《蚁呓》

时,用了大量留白,封面甚至没有书名,他说:“对蚂蚁这样细微的动

物来说,任何色彩、图像都会淹没它在这个空间的位置。只有白色才能

将白色前面的物质清晰地呈现出来。请不要像对待灰尘那样随意掸去这

些蚂蚁,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尊贵的生命。”而书脊上的蚂蚁偷偷

将汉字当成食物搬运走的情景,是朱嬴椿内心对于汉字和蚂蚁所代表的

细微生物最真切的情感流露。

Page 24: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44 045

三、阅读行为的回归

特殊的印刷材料和纸张的运用,丰富和独特

的设计语言,由此产生的设计结果——书

籍,最终引导读者的阅读行为。“印刷所延

伸的阅读行为具有高尚的含义, 印刷文字

能提供阅读者抽象思维的能力。”它向人们

提供了新的想象途径,它在纸张上呈现的汉

字结构形态美,更容易使阅读者静下心来思

考,而且“白纸黑字”不会战栗在消失的边

缘。

阅读行为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人们

对生活状态的选择,也暗喻生存心理。网络

媒介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人们几乎不费吹灰

之力就可以获取信息,并在信息轻易流动的

过程中逐渐失去思考的能力。而纸媒阅读带

有很强的自我超越意图,这一意图最终是建

立在印刷和写作的原始感和真实感上的,因

此,纸媒阅读力求展现自我情感的“内在状

态”。

书籍装帧形式的展开,对于书籍以及阅读本

身带来的意义,也许微乎其微;但是,纸

张带来的意外感知、设计语言呈现的细微感

动,像大雨中点亮的路灯,指引人们阅读行

为的回归。

“装帧设计师要做

‘隐形人’”

采访对象:朱赢椿(以下简称朱)

采访地点:南师大“书衣坊”工作室

采访时间:2009年12月

9日下午2点

朱赢椿,著名装帧设计师,2007年德国莱比锡书展

“世界最美的书”《不裁》)的设计者,南京书衣坊工作室主

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编辑,中国版协书籍装帧艺术委

员会会员。先后有十几部装帧设计作品和论文在国内国际书籍

装帧展获奖,他的书装设计“使中国图书设计的自己的表达语

汇”,代表了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最高水平。

Page 25: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读读书》∶您平时是通过怎样的媒

介来获取信息?

朱∶这个不好说,因为我很

久都没看书了,也不看

报纸,上网,我平时也

不怎么出去,清净一点

比较好。

《读读书》∶朱老师信佛,对吗?

朱∶是的。我个人比较喜欢

清净。

《读读书》∶纸媒存在怎样的优势?

朱∶纸张本身带有色泽、气

味,和触感,它会带来

情感。

《读读书》∶传统的纸媒阅读会随着

多元媒介的冲击而消失

吗?

朱∶不会消失,但是通过纸

媒阅读的人会越来越少。

比如收音机吧,你看现

在听收音机的人越来越

少,但是它还是没有消

失啊,很多人把它当古

董收藏起来。书籍也是,

最后会当奢侈品来做。

《读读书》∶那不是设计师要没书设

计了?

朱∶这个没有办法,大环境

就是这样啊,你看现在

的90后,他们一出生面

对的就是电脑、网络,他

们的阅读习惯没有培养

起来,书籍装帧做得再

好对他们也没有兴趣。

所以以后,很多书籍设

计师都会做其他的了。

像我,只会做书籍设计。

《读读书》∶书籍设计师没有办法来

改善这种困境吗?

朱∶有什么办法呢,大环境

就是这样。

《读读书》∶那装帧设计师的责任是

什么?对书?还是对读

者的阅读?

朱∶读者不是因为看到设计

的冲击而去买书,还是

要突出书的内容,设计

师要做“隐行人”, 隐

藏在书的后面,就像那

种“润物细无声”的感

觉,不要让读者看到设

计的痕迹。

《读读书》∶如何从装帧设计的渠道

延续纸媒阅读的传统?

朱∶那就是(书籍装帧设计

师)要越来越认真,不

能马虎。

《读读书》∶如何通过装帧设计挖掘

纸媒阅读的快感和美感?

朱∶我还是那句话啊,要分

什么样的书,纸媒阅读

还不仅仅是快感和美感

这么简单,像我的《不

裁》这本书,它是博客

上的文章,借鉴书的形

式,我把它设计得不归

整,还要读者亲自去裁《蚁呓》内页 《鼠述》内页

046 047

Page 26: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开来阅读,它要带给人一种

情感;还有《不哭》这本书。

《读读书》∶是献给汶川大地震中罹难孩

子们的那本书吗?

朱∶对,它就是要让你感觉难受,

让人不舒服,所以我用的纸

张,都是废纸。而像《蚁呓》,

它是一本概念书,它本身就

不是用来阅读的。

《读读书》∶一本书从书稿到出版社,再

从出版社到印刷厂印制成书,

再经过流通渠道到读者的手

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

由于图书装帧的问题造成一本

好书上了架无人问津,您是如

何在书与读者之间建构一个恰

到好处的交流,使得读者在

图书装帧上发现图书的阅读价

值所在?

朱∶第一就是纸张的选择,纸张的

选择很重要,它要符合内容的

气质;字体、字号的选择,直

接关系到阅读者的心情。设计

师不能只考虑到自己的喜好,有的设计师会把字设计得很小,

或者用一些很奇怪的字体,设计师要考虑阅读者实际的情况。

第二就是书名的选择,我常常会因为这个跟写作者交流很长时

间。

《读读书》∶您觉得图书价格会影响读者购买吗?

朱∶会,我一直觉得要做读者买得起的书。

《读读书》∶您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会考虑到这一因素,然后在设计过

程中避免繁复,降低制作成本吗?还是更多满足视觉的需要?

朱∶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像一些人文类的,画册、图集啊什么的,

我在纸张上选择比较考究,这样书的价格就会高;但是像一

些用于阅读的书籍,我就会考虑成本,因为价格一高,人们

就买不起了,它的价值就没有了。像《蚁呓》也卖到32块钱,

这个没有办法,纸张和印刷本身的成本也在增加。但是,有些

书啊,如果价格便宜了,有些人反而不会买了,他会觉得没

有档次。

《读读书》∶在多元的阅读环境下,有人提出“书不仅可以用来阅读,还

可以作为工艺品、艺术品用来收藏”,于是出现了很多装帧

特别精致繁复甚至奢华的书籍,这也是电子媒介无法取代的

优势。也有人说:“书终将是用来阅读的。”您如何看待这

种分歧呢?

朱∶还是分什么书,有的书需要奢华、精致一点,像吕敬人老师

做的奥运会赠送给各国嘉宾的书,它需要做出分量感来;有

的书是用来阅读的,则需要清淡一点。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

合做得清洁明朗,像你文章中提到的陆智昌,他的书只适合

一部分的人,比较小众的阅读。不要把书籍装帧一刀切,用

一种风格或一种眼光来看待书籍。

《不裁》,2007年“世界最美的书”。它需要读者一边看一边动手撕开书页。

048 049

朱赢春

Page 27: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纸本在我看来有更

呼吸,

多漫

飞”

过山保罗,

又名韩雪。南京人,诗人,纸上创

意人。1963年生,大

专自考,1984年与人创

编民间刊物《对话使

节》,1986年与人策展

《南京现代诗画联展》

并兼诗歌主持。曾事从

产业工人、杂志记者、

咖啡馆业主、出版社外

单视觉设计、广告公司

视觉总监。有诗集《软

禁》、《画海》,随笔

集《器物一种,类器物

一种》问世。现为夜间

动物园工作室执行创意

总监。

《读读书》∶韩雪老师平时是通过怎样的媒介来

获取信息的?

韩∶视听都有。只是,囿于时间关系,网

络沟通我会先从关系单位的简报开始;

购阅书籍先浏览目次,然后将认为有

效有趣的章节大快朵颐;电视都是早

新闻;报纸则是直接翻阅副刊和娱乐

版——创意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太快,

所以补充快乐很重要。于是,坐的士

听广播会经常神交一些插科打诨的无

厘头主持人,末了,身体虽到了目的

地,笑果神经却还在徐行。

《读读书》∶您觉得媒介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是如何

的?纸媒又存在怎样的优势或者劣势?

韩∶现在的媒体如此发达,信息也是无孔

不入。信息发散要借助媒介,无论终

端的消费者怎么变化,传媒本身是和

现代经济运行机制密切关联的行业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一般情况下,由此

所催生的注意力经济,也使得媒介与

信息之间,多半成了一种时效关系。

然而,在实际的层次,具有精神力量

的,纸本读物在我看来有更多呼吸,

更多漫飞。旧时儒家称读书在当时是

桩勤恳、细作的事情。而今,捧起或

放下,举止上显现的则是一份郑重或

自在,油墨香更能让你重整心情、慢

被采访人:韩雪(

以下简称韩)

采访时间:2

009

年12

月14

日下午1

:40

采访地点:南京“

艺事后素”

现代美术馆

050 051

韩雪

Page 28: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生快活。纸本阅读,是人类肢体活动中最美

的姿态。略有的劣势,就平面设计而言,即

使我们的观念再丰富,表现上也有一个恢复

产业描述的边界问题。

《读读书》∶ 既然这样,那您觉得装帧设计师的责任是什

么?对书?还是对读者的阅读?

韩∶ 尊重常识:好书是内容与形式、艺术与功能、

思想与社会相融合的产物;有这样一个扎根

的承载,信息容器就会存在一个优化的生态;

对书,亦是对人,尤其是不曾轻易放下阅读

的读者。

《读读书》∶ 如何从装帧设计的渠道延续纸媒阅读的传统?

如何通过装帧设计挖掘纸媒阅读的快感和美

感?

韩∶ 每一种艺术形式不是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可能

的,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构造了不同的审美心理。

在多媒体出现之前,视觉设计的一个基本前

提是稳定的:我们认定在实用功能的目标下,

为某种产品或某个实体创造一种直观的、形

式的宣传。然而,纸媒设计师的处境在于,

作品常常会使用周边媒介提名的思路,在限

制中,择用最终视效有利于读者的感受。现

在,装帧概念已被book design (书籍整体

设计)所取代。只有持续性的将传统的美学

资源与平行的审美元素进行整合,字体、图

式、色调、纸感、手工……,体现在对于设

计对象的各个因素的协调上,甚或自身趣味

和受众趣味的协调上,从而显现出独立的审

美价值。

《读读书》∶一本书从书稿到出版社,再从出

版社到印刷厂印制成书,再经过

流通渠道到读者的手中,是一个

复杂的过程,往往由于图书装帧

的问题造成一本好书上架无人问

津,您是如何在书与读者之间建

构一个恰到好处的交流,使得读

者在图书装帧上发现图书的阅读

价值所在?

韩∶第一次完稿,始发在作者,他提

交内容。由此给出信息的姿式、

字体的性格、节奏的指度。然后

是编辑把握审定,设计担当包装,

印刷提供成品,也就是你说的这

些流程。后两者之间时有辗转,

可能的情况是,发排和打样误差、

颜色误差、后道工艺误差、心理

预期误差会出现。确切的说,心

理预期误差并不应该归结在我们

讨论的印刷误差范畴之内。问题

出在印前,理因由设计师来告解。

如若一本好书由于装帧原因上了

架而无人问津,判别应是“交通事

故”,肇事的是设计师,而综上

所述,有过失的却不止一方。设计

师作为第一读者序列,意象解释

可以从位于一个先验的朝向而发

展,洞悉力与他的表现才情相称,

这是创作的父本;但设计师不是

纯粹的艺术家,更像一个专业商

人,只是手段与艺术有关。于是,

作为母本的可读性材料——社会

文化的共同经验也在他的设计中

韩雪的书籍装帧作品

052 053

Page 29: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合理地施加影响。设计师是在两种以上文

化里生活的人。或者,必须在专业上达成

多元,尝试用不同的视觉语言去工作,进

而对流通产生作用。

《读读书》∶您觉得图书价格是影响读者购买阅读的一

个重要因素吗?

韩∶图书价格的高下,取决于读者的购买能力

却不一定影响到阅读能力,因为当下阅读

的渠道很广,包括官方图书馆。

《读读书》∶您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会考虑到这一因

素,然后在设计过程中避免繁复,降低制

作成本吗?还是更多满足视觉的需要?

韩∶至于在设计过程中避免繁复,降低制作成

本,始终是我的基本目的。但是,有一种情

形的成本最好不要节省,也是我竭力倡议

出版商的——在长销书(不是畅销书)再

版时要重新进行规划设计。这不是时间关

系问题,而是存在关系问题。改版不仅是

为了让新生代可意,更类似我们在书店里

触目换了新颜的经典,唤起回顾的欲念。

而重读又经由年代和阅历的不同,生发成

韩雪的海报设计与书籍装帧作品

长性的功用。这是一本好书作为生命体应得

的待遇。

《读读书》∶在多元的阅读环境下,有人提出“书不仅可

以用来阅读,还可以作为工艺品、艺术品用

来收藏”,于是出现了很多装帧特别精致繁

复甚至奢华的书籍,这也是电子媒介无法取

代的优势。也有人说:“书终将是用来阅读

的。”您如何看待这种分歧呢?

韩∶这是一种类型设计。是语序延缓,娓娓道来

的设计。差不多是设计师的副业,收纳转换,

注入动感的物化形态,强调了自身对于对象

的理解。正因为这是一种类型设计,只限于

小众,所以一旦泛化,就有将文字作品都当

作高头讲章的嫌疑。吕敬人在设计《绘图金

莲传》时,还附带了一双三寸金莲绣花鞋的

实物,此类情绪物种让人难以膜拜。事实上,

古代先人在甲骨上刻字、在钟鼎上铭文是最

早的造型艺术。那是器,也是一种礼。设计

师的精品意识不一定非得用加法,能在直线

中寻找趣味,在理解中达成简约,并在和谐

的调性下营造出合适的张力——就像我们写

真一匹马,用黑色,用红色,因为留有余白,

好似也用了白色。这种感受不失为一种深刻。

054 055

Page 30: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纸质图书潜力得到最

的发挥,

装帧能起到

作用”

大被采访人:马铃薯兄弟(以下简称马)

采访时间:2

009

年12

月17

马铃薯兄弟是一个人,不是两个

人。“这个人”本名于奎潮,祖籍山东临

沂, 出生、长大于江苏东海,1979年考入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1988在北京大

学中文系进修中国古代文学,1997~1999在

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班进修。2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诗歌写作。有《马铃薯兄弟的

诗》《块状语言》《静若白光》《歌谣》

《花木轮》《中国文本》等自印个人交流诗

集。主编有《中国网络诗典》《现场——网

络先锋诗歌风暴》等诗集。现居南京,供职

于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与何言宏、傅元

峰、黄梵发起“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

划”。个人进行中的当代诗人系列访谈,受

到诗界同人的关注。曾获《诗选刊》2006年

度“中国最佳诗歌奖”。

《读读书》∶于老师您好,请给我们说说今年出版社的亮点书?重点书的

推荐?

马∶亮点很多。2009年时江苏文艺出版社的转型元年,图书品种

及图书的市场覆盖面都非常可喜。文学图书比如大家散文系

列,北斗文丛,百合丛书,北岛的几本散文集,小说如《我

的兄弟叫顺溜》《人间正道是沧桑》《婚礼婚外》《干部家

庭》《微微一笑很倾城》及“阅读纪”系列,生活类健康类

图书如《温度决定生老病死》《马悦凌细说问诊单》等,都

深受读者认可。甚至诗歌图书也很亮眼,《面朝大海 春暖

花开》《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读诗——60年的100首诗》

都堪称畅销书。

056 057

Page 31: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读读书》∶作为出版社编辑,您如何看待纸质媒体边缘

化的问题?

马∶纸质媒体边缘化,这是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

渠道增加,有了更加便捷的方式比如互联网。

相比之下,传统纸质媒体的信息量,内容可

选择性,信息的快捷都输于网络,受到冲击

是自然的。期刊受到的冲击最明显,报纸读

者空间受挤压也不可避免。因为,报纸主要

以报道新闻为主,而最快的报纸反应事件、

信息的速度都无法和互联网相比,起码一个

排版印刷的环节,以及出报的时间规律都制

约着报纸。更不用说媒体的自律或他律对反

应现实的逼真度的减损,这些因素都是将报

纸读者外推的因素。但边缘化之说似乎也过

于严重了一些。说被蚕食更确切一些吧。

《读读书》∶哪一类型的图书出版比较火热?

马∶就我的观察,近年的出版界,和大众生活与

健康相关的图书呈现上升的势头。以江苏文

艺出版社的《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

慧》《温度决定生老病死》,江苏人民出版

社的《手到病除》都堪称超级畅销书,保健

系列图书的畅销成都,是其他图书难望项背的。

《读读书》∶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

对传统出版社有没有冲

击?出版社又是如何应

对的?

马∶冲击是肯定的。图书作

为一种纸质媒体,也面

对着数字化的挑战,但

现状比新闻媒体要好一

些。在数字化大潮下面,

电子书,网络阅读对传

统出版的影响也是在所

难免的,但一时还很难

评估其最终会给出版带

来什么样的变化。大家

都在密切关注中。正确

的态度是,一不能麻木, 要观察,要思考应对;二不惊慌,数

字出版受制于技术和版权等原因,一

时要颠覆或者取代传统出版,还是难

以想象的事,但分流和蚕食读者市场,

则是已经发生的现实。

《读读书》∶对于推动纸媒阅读,出版社有哪些工

作?有什么做法?

马∶推动纸媒出版本来就是出版社的主业。

几乎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它来做。具体

做法包括抓内容创新,具体体现在选

题策划,图书质量,包括市场营销,

等等。

《现场:网络先锋诗歌风暴》 主 编:马铃薯兄弟 定 价:22.00元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中国网络诗典》 主 编:马铃薯兄弟 定 价:22.80元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新的装帧风格

058 059

马铃薯兄弟

Page 32: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读读书》∶出版社对图书装帧有何要求?您觉得

图书装帧的充分展开能否给传统阅读

带来新的可能?

马∶出版社的装帧要求,其实是以市场的

需求为需求。书籍装帧是图书的第二

语言,它不仅是包装,也是对书脊精

神内涵的凸现。好的设计,可以增强

读者对图书的认同感,增强读者的购

买欲,对图书的促销当然是有帮助的。

好的装帧和不好的装帧,带给读者的

第一印象大为不同。因此,现在的出

版社对装帧这一道工序都十分重视。

但要说给传统阅读带来什么新的可能,

这似乎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所谓新

的可能,还是在传统图书的框架下面,

使传统纸质图书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

挥,这是装帧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另类的装帧风格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060 061

Page 33: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畅想未来的文本世界

文∕静川

在2015—2020年间,3G网络将覆盖长三角发达地区,速度快50倍以上的4G

网络开始研究成熟,每秒下载速度为3.6G的5G网络也日趋逼近人们的生

活,此时,wimax网络基本覆盖大街小巷,A4尺寸的柔性电子纸技术成本

降至100美元以下,16纳米cpu芯片进入市场,人们普遍使用手机上网,用

电子书阅读和写作,用轻于1斤重的电脑设计。

此时,中国将出现几个核心文献数据库,国家图书馆、清华、北大图书

馆、calis文献中心、超星图书馆、读秀、维普、万方在经过激烈竞争以

后,形成三到四个巨头并存的现象,竞争的结果取决于文献库的容量、特

点及在开放与兼容方面的战略选择;另外,与市场走得更紧密的谷歌、百

度、新浪、网易、搜狐等将提供更为开放与互动性的文本信息。

90%以上的出版社将转型,古籍出版社除外,纸质出版趋于小型化、礼品

化,地市县级图书馆向文本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方向转型(有的图书馆会

与博物馆、展览馆合并),中小型图书馆不再提供大量的纸质书籍,随着

北大图书馆

清华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高仿真技术的推广,而是提供古今中外复原的古代绘画、书法作品、各

种书信集,以及地方人士向图书馆捐赠的纸质书,中小型图书馆进一步向

数字化迈进,提供高品质数字图书和导购服务:如正版的电子四库全书、

电子大英百科全书等。一半以上的纸质书店将转型为提供数字资源和礼品

书。

文本的形式也发生变化,曾经衰落下去的故事、戏曲、古体诗、纹样图案

等古老艺术形式将得以成功复苏,一些精品将取代小说、戏剧、现代诗、

绘画的高端地位。人们的审美趣味将在这两大(或更多)阵营之间徘徊。

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将大量合并,超媒体时代降临,媒体工作室

通过登记方式合法化,这种遍布于城市的小型媒体成为超媒体的合作伙

伴,为超媒体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闻资源,明星的消费形式多样化,小众范

围内的明星将大量涌现。

无处不在的广告业将进一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日常状态,随着微型芯片与

062 063

Page 34: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柔性技术的低廉化,衣服、雨伞、扑

克牌、皮球……等现在匪夷所思的地

方都会出现广告,人们将被各种广告

所包围,被媒体所包围。

2015年到2020年,人们将仍旧生活在

一个实用与性灵、理性与情感、喧哗

与宁静相交织的世界中,人类的文本

世界也将在这些元素的互动中不断向

前变化,无穷无尽,奇妙而丰富。

但是人类的愚蠢与智慧仍会一起进

步,它们就如同人类文本硬币的两面

一样,当它旋转以后落地,你无法猜

出落地的那一面,是愚蠢还是智慧。

文本一出现,上帝就发笑,我们写出

了开头,上帝放进了幽默。

四库全书电子版

无处不在的广告业

在写书

064

“我没有别的选择,只有狗爬式向前冲”

他们有自己的文学,

她们有自己的诗歌历史

一种来自边缘的声音

Page 35: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我没有别的选择, 只有狗爬式向前冲”

我被我的乡土有这么丰富的语言“吓”着了。《江阴方言集》的初始,我

们还在《江阴日报》社供职,张再兴总编坚持着办报要合党的口味,合

民的口味,说开“土话”专栏,同事们约了几位作家写,写写便断了。同

事们怂恿我写,我写写也断了,难写哪!周玫编辑巧媳难为无米炊,便就

近原则,一再催我再写,再写。加令兄突发奇想说栏目搞土点,就叫“江

阴人话搭头”。一个大俗大稚的名称,一下子点燃了我的激情,我说那我

就叫“土著人”。我确实是江阴的土著人。这样,我来认真地对待了,这

一认真,不要紧,很多问题都来了。问题一:土话的许多字是写不出的。

赶紧学习别人,参阅经典的《吴方言词典》,发现别人也只是取了音近、

义近的词来表示。我又好高鹜远,还想在前人的基础上让它表达更准确一

点,能否做得到,还得打个问号。问题之二:要不要注音?汉语拼音是为

邬丽雅谈《江阴方言集》

普通话产生的,肯定是不能来注土话。《吴方言词典》 用了国际音标,

但读者看不懂,我也可请专家来帮助注,但注了还给专家看吗?对我这个

通俗读本又有何意义?再说江阴十八蛮,注了你的音,他又说不这样读,

又如何,最后选择“不注”。我想江阴人聪明,一定会看得懂读得出。举

个例子,比如一个“去”字,江阴城里人和东乡人一看自然读出(kei)

的音来,西乡人、南乡人读出(qi)的音来,下乡人读出(qu)的音来,

不就结了。用别人的聪明来填补我的愚蠢,可能是我的聪明了。我就这样

想了并做了。至于新市民要学江阴话,我为他们特意配个套餐——光盘。

说远了,回过来吧。我就这样以“土著人”的名字不断地在“江阴人话搭

头”里写着,我被众多的江阴市民关注着,不断地有人为我提供素材,源

源不断,我被巨大的热爱“宠”着了。我狂热地写着,写着,有一天我突

然呼喊:“救命啊,我淹没在繁花似锦的土话里了。”看着浩浩荡荡的目

录,在《辞海》、《康熙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 吴方言词典》

上找着找也找不到的冷僻字,想想形形色色各种需求、各种目光的读者,

我不寒而栗。但是宠爱我的读者,以及一向爱护我的文友们仍不来拉我,

却在一旁挥着小旗呐喊:“加油!加油!游啊,游啊,别怕,就到对岸

了。”我没有别的选择,只有狗爬式向前冲,我想即使“牺牲”,也是一

次美丽的死亡。我总算惊慌失措地游到了对岸,其中病倒过两次,我知道

在我游过这条河的时候有许多精彩与我擦肩而过。我希望完美,但也知道

那对任何人来讲都只是理想,现实往往只有遗憾,让我们一起怀着虔诚和

爱心慢慢来弥补吧,我在这里先做第一步的收录。

邬丽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1957年生,1982

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曾当过农民、教师、报社副主

编、文联副主席,现已退休。发表过小说、故事、报告文

学。著有散文集《羽毛》、《知秋》、《瞬间》。

《江阴方言集》作 者:邬丽雅定 价:30.00元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066 067

Page 36: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眼泪以方言的声音优美流淌——

【阅读者声音】

这部书,我有幸成为其不光同时代,而且同一方乡土

的读者,实在是有说不出的欣喜!我在想象,第一个

读者第一个感到欣慰的,当是新文化运动主要开创者

之一,同为江阴人的刘半农。因为我们的先贤也曾为

我们拥有的方言如此炫彩而作过许多探尝。因此《江

阴方言集》这部书的问世,凝聚了多少代生活的精

髓,多少世代劳作人民智慧的结晶;能够告慰多少士

人乡贤的在天之灵,实在是无法统计的一桩事情。这

不是一件简单的劳动,完成这样一本书必须像作者邬

丽雅那样早早地起来、快快地工作,寒暑不问,笔耕

不辍,才能采撷到如此丰富的乡俗之美;吃辛吃苦,

讲述出我们的方言之花短促而热烈的故事。

——庞培

我一天之内便接到五六个对《江阴方言集》一书及作

者本人的评论文章。这在我过去这么多年的编辑经历

中是没有遇到过的。这些来稿中众口一词地都对作者

知难而上、煞费苦心的勇气与精神给予由衷的钦佩和

赞赏,更有人直言不讳地表露:我也有过这个想法

的,但是想想太烦琐,做不下来。邬丽雅真是太不容

易了!我在网上还看到“冬丛夏草”的一篇帖子说:

最近去新华书店,发现了一本新鲜出炉的《江阴方言

集》,让我着实惊喜。江阴“闲话”品种复杂,内涵

丰富,好多语言根本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居然有人把

它们写成了书面语言,编成了书,真不容易。

——周玫

方雪梅谈《盛开在边缘的花朵》

[ ]有自己的文学,有自己的诗歌历史她们

“《盛开在边缘的花朵——中国女性诗歌研究》,一定程度上就

是试图改变一些人对中国历代女性诗歌的一般印象——它并不像成见中所认为的那样寥落,它虽置身边缘,却仍以繁盛的生存状态和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女性的哀怨欢乐、痛苦不平和期望追求。”

陈云昭:这本著作从执笔到出版花了多长时间?方雪梅:从

执笔到出版花费的时间大约3年的工夫,真正的准备工作始

于2001年。那时开始考虑硕士学位论文,选“新时期女性诗

歌研究”是有些偶然的。说到底,我对诗歌的理解是肤浅

的,那时感兴趣的还是小说。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

90年代以来,中国的女性文学发展势头迅猛,人们逐渐将目

光投向了女性文学。尽管期间伴随着文学分什么男女,又不

是厕所,究竟什么是女性文学等概念上的纷争,但是关于女

性文学的研究却是热热闹闹地开始了,并且呈现出勃发的态

势。或许恰恰是更多的评者将兴奋的目光投向了小说,我便

自觉地将目光转向了少受人关注的诗歌。在断断续续地看了

一些资料后,对新时期的女性诗歌有了日渐清晰的认识,

2003年底做完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初步研究。后来,我的指

导老师南京大学的王爱松教授鼓励了我的“野心”,他觉得

还可以继续做下去,于是就从中国女性诗歌的最初——《诗

经》开始挖掘,2008年初夏基本完稿。2009年3月,《盛开

在边缘的花朵——中国女性诗歌研究》经由天津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出版。

陈云昭:在你看来,这本著作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说

它的学术价值在什么地方?方雪梅:中国自古号称诗歌大

国,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的诗歌史是由屈原、陶渊明、

李白、杜甫、李商隐、苏东坡等无数男性诗人的创作构成

068 069

Page 37: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的,少数几个女性作者如蔡琰、薛涛、李清照

的创作,只不过镶嵌在男性诗人的历史中偶然

发出异样的光芒。而《盛开在边缘的花朵——

中国女性诗歌研究》,一定程度上就是试图改

变一些人对中国历代女性诗歌的一般印象——

它并不像成见中所认为的那样寥落,它虽置身

边缘,却仍以繁盛的生存状态和顽强的生命力

表达了女性的哀怨欢乐、痛苦不平和期望追

求。她们有自己的文学,她们有自己的诗歌历

史。发掘和谱写中国女性的诗歌创作传统,可

以说构成了本书的一个重要方向。

尤其到了现代中国,曾为主流文体的诗歌逐渐

边缘化了,而小说则逐渐完成了从边缘至中心

的过程。或许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宏观背景存

在,随后相继出现的有关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

研究著作,大抵是以女性作家小说创作为主,

偶然提及的也不过冰心、舒婷、翟永明等少数

作者的诗歌创作。《盛开在边缘的花朵——中

国女性诗歌研究》所作出的努力,是不仅将

现代中国女性诗歌创作当作自己研究的重要对

象,而且始终放到女性文学创作的传统中加以

理解,而不是在民族国家文学建设的旗帜下做

出泛泛的解释。

当然,个人主观的写作努力不能代表实际取得

的效果。毕竟,本人实际上是处在学术研究的

边缘位置的,虽然本书选择了自己的方向,但

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具有更多发言

权的学者们的成见,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陈云昭:女性诗歌是不是就意味着女性创作的

诗歌?男性以女性为视角创作的诗歌是否属

于女性诗歌?或是否也是你的研究范畴?方雪

梅:什么是女性诗歌?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种意

见:一,女诗人的所有诗歌作品。二,女诗人

表现自身的诗歌。三,男女诗人创作的妇女题

材诗歌作品。基于女诗人是女性诗歌的创作主

体,女性意识随着时代前进不断地扩展和演

变,以及男女性别差异在创作中确实留下了明

显印痕的事实,我对女性诗歌的理解,取第一

种意见,即以女性为创造主体,呈现女性意识

和性别特征的诗歌。它既真实地展示女人笔下

的女人形象,也尽情地描摹出了她们跨越男性

文化藩篱、目光所及、足履所至的任何一个领

域。男性代言的以女性为视角的诗歌作品,便

不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

陈云昭:为什么一定要把女性文学从大文学范

畴中抽出来作为独立的审视对象?文学中有男

性文学和女性文学之分吗?这样区分的意义何

在?方雪梅:女性文学不应自甘沉寂,一部没

有女性文学家参与创作的文学史只能算是半部

方雪梅

070 071

Page 38: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文学史。既然中国女诗人是如此庞大的一支创

作队伍,她们的作品中又蕴涵着丰富的自我形

象和浓郁的思想情感,让我们窥见了男权社会

中女性的生存本相,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女性

探寻和发现自我的心路历程,我们就有充分的

理由关注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及其文学创作,

以现代人的眼光和立场,使湮灭己久的“女性

声音”重新“浮出地表”。

将女性文学独立出来加以审视,就是希望从原

始文献材料出发,较为全面地梳理和分析自古

以来女性创作的整体风貌;以女性的立场、女

性的视觉和女性的感受,通过对她们“私人日

记”式的文本细读,将她们鲜活的个体生命和

丰富的情感真实立体地加以呈现;并分析其创作

的独特审美价值,为其在文学史上寻找合理的

定位。事实上,现代以来,虽然对女性文学一

类的命题一直存在争议,但发掘、谱写女性文

学史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过,伊莱恩•肖瓦尔特

《她们自己的文学》一类的著作,即是这种努

力所结出的丰硕成果。

陈云昭:对中国女性诗歌创作传统,您有什么

样的理解?方雪梅:儒家正统伦理的长期教

化,导致了女性主体意识和社会文化地位的整

体失落,主要体现在女性的的内化、工具化、

物化和意识形态的异化方面。女性被剥夺了政

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权利,女性沦为

男性的终身依附,“在家从父,即嫁从夫,夫

死从子”’。一个“从”字,确立了女性的社

会地位和生存格局。男权制度对女性实行的愚

化政策,使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主体意

识也就无从谈起。

这样的文化传统可谓根深蒂固。然而,就有一

些女人中的另类,不甘心看到男子在掌握政治

权利的同时,又一手垄断文化的局面。于是,

她们以非凡的聪明才智,自觉冲破男性社会设置的种种藩篱,

向世人、社会展示她们灿烂夺目的才华。她们的作品在艺术上

有着很高的成就,堪与世界女性文学比肩而立。遗憾的是,由

于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的排斥和贬抑,她们各自孤军奋战的声

音遗落在了历史的深处。

直到20世纪,中国的女性才迎来了群体创作的自觉时代。

“五四”时期,受到新思潮鼓舞的一大批热血知识女性,以群

体的面貌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至此,具有群体女性主体意

识的女性新诗,第一次冲破了传统女性诗歌的狭小圈子,从男

性诗歌中独立出来,并开始了走向现代化的演进过程。此后,

尤其在新时期以后,各种内外条件的成熟,使得女性创作迎来

了高度繁荣的局面,并催生了“女性文学”的概念以及延续了

10多年的批评热潮。

072 073

Page 39: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陈云昭:您本人的创作是否受到您所研究对象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

方雪梅: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影响。在一边

倒的文化教育下,即使是一名受到过现代高等中文教育的人,对女性诗人

历来的创作以及她们的生存体验也是知之甚少。在阅读与搜集资料的过程

中,无数的发现让我惊讶、忧伤甚至悲愤,正如孟悦、戴锦华在《浮出历

史的地表》一文中指出的,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女性自身被抹杀了,

并且这种抹杀本身也被掩盖住了。这多少使自己获得了一些感同身受无处

不在的疼痛,这种疼痛感几乎渗透进了书稿中的每一个文字。当然,这种

过于放纵情感的状态并不适合冷静客观的学术研究,因而书稿不可避免地

暴露了它的局限:直白感性有余而深刻剖析不足。

陈云昭:对江阴的女性文学创作您有什么样的观察?主要呈什么样的格

局?方雪梅:目前,江阴的女性文学创作还是备受呵护的。这种呵护既来

自男性群体的包容,也来自文化主导单位的提携。无论是思想意识形态领

域的肯定还是来自另一个阵营的认可,女性文学备受关注和期待,在一种

温暖的氛围中处于自由自在的生长状态中,它没有成为和男性文学一决雌

雄的战斗载体,更不是女性在艰难的现实处境中给自己挖一个小孔呼吸新

鲜空气的挣扎,她没有太多的压抑或者沉重,而是呈现出了一种“轻”的

状态,生命的轻盈,情感的轻松,人生的轻快,更多的是表现出了女性面

对世界时的和谐、安宁。这种和谐安宁也许与深刻凝重无缘,却是一种体

现时代氛围的美丽圆满。

当然,在整体美丽圆满的状态下,女作家们也有自身的审美追求,从类的

“轻”中呈现出了各自飞翔的姿态:如邬丽雅的散文作品,如同温暖的仙

人掌,剔除了小女人的媚态,更多展现了人性宽厚饱满的一面以及女性不

屈的风骨;而刘卫星的散文作品,因为叙述手法的多变,民谣、诗歌的适

当插入等,而具有了丰富的内蕴和更为开阔的想象空间。这样的作品就是

作品本身,而不是“女作家”的作品。显然,不带“女作家”标签的作品

更值得人们的期待。

《她们自己的文学》作者:伊莱恩·肖瓦尔特定价:32.90元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盛开在边缘的花朵——中国女性诗歌研究》作者:方雪梅定价:20.00元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目 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女性诗歌的草创第二章 汉魏六朝时代:女性诗歌初步繁荣第三章 唐宋时代:女性诗歌高度繁荣第四章 元明清时代:女性诗歌走向群体创作第五章 “五四”时期:女性新诗的草创第六章 新时期:女性新诗的繁荣

074 075

方雪梅,文学硕士、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副

教授,负责学院的宣传工作。长期从事女性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盛开在边缘的花朵——中国女性诗歌研究》,另有10多篇文学评论发表于《当代文坛》、《名作欣赏》、《时代文学》等中文核心期刊。

Page 40: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

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

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

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

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文/方雪梅

076 077

一直以来,中国的诗歌只听得见一种声响,他是来自男性世界

充满荷尔蒙的郑重宣言。他们对世界的宣告,有着洪亮饱满的质地,和大

风起兮云飞扬的气势,让另一个来自地层深处的声音,弱化成了一缕胆怯

而又慌乱的微响,在历史的罅隙里寂寞穿行,难以被人知晓。或者,人们

竟将这一缕逃亡似的微响,挤压成了一声不被珍视的叹息,被人误以为只

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伤怀,或者短暂寂寞的一次伤春感秋。与宏大壮烈的男

性抱负相比,女人的“叹息”多么渺小卑微!

于是,这个声音的发出者,便遭到了不可避免的蒙蔽。她们的生活在男性

文人的手中,经过了合适的修剪,按照他们喜欢的格局:娇艳柔弱,宠

物化,甚至奴仆化。这是一股一经点燃便不易熄灭的火,延续了既定的历

史,或者竟如一种潜在的毒,使女人也欲罢不能,急于“边缘化”自己。

身为女人的班昭,就写下了《女诫》,称赞女性以“卑弱”为美,以身在

其中的准确来制约同类,一如精于诊断、善于下药的医师。自然天成的女

人在哪里?女人笔下的女人有怎样的风骨?几千年来由男人掌控的中国文

化一直缄默不语。

即使当今,“女性诗歌”概念的提出,也仍然遭受到了来自男性世界的讥

讽与批评。迄今为止,没有一部能够显示中国女性诗歌全貌的权威性女性

诗选,更惶论关于中国女性诗歌系统的评论。诚然,相对于同时代的男性

诗人,女性诗人的确少之又少,但她们却用自己的笔,证明了自己艰辛而

坚韧的存在。她们发自性灵深处的诗歌,不是对功名仕途的迂回迁就,也

不是博得浪名的投机取巧,如同她们一度精通的刺绣,一针一线中贯注的

是她们生命不败的感受。

中国的女性诗人多如恒河沙数,鲁钝的我,原本却只知道光芒夺目的少

数:卓文君、蔡琰、薛涛、鱼玄机、李清照、朱淑真、秋瑾、冰心、舒

婷……她们多是江南一带灵秀聪慧的才女,此外,兼有“私奔者”、“落

难者”、“歌女”、“道士”、“大家闺秀”甚至“革命者”等种种特殊

的归属。这给她们的人生增添了几分传奇,远比她们的诗篇更能打动人

心,更易于激发人们频频演绎的热情。相反,她们呕心沥血的锦绣诗作,

却成了揭示她们传奇身世的一个隐喻,以满足猎奇者不断膨胀的关于“才

女”的想象欲。

直到选定了这个题目,进入资料文献的爬梳之后,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历

代的女性诗人,是如此庞大的群体,摇曳多姿,而又多才多艺,并且,

如此活色生香地留下了生命的痕迹!她们用自身的话语,(无需别人的代

言)记录下属于自己的不平、伤怨,以及不多的快乐和期盼。作为活泼的

生命个体,她们留下了生命的气味。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女性诗人

不断探寻和发现自我的过程。她们时而以逃避出世的态度,表明自身对被

诗人、作家:冰心

《冰心散文》作 者:冰心定 价:21.00元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冰心经典作品选》作 者:冰心定 价:24.80元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冰心儿童文学全集》作 者:冰心定 价:49.00元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Page 41: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

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

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一种来自边缘的声响

诗人、作家:舒婷

078

规定好的次等角色的否定;时而向往男权文明中的男性角色,有时又对男

性世界的堕落表示唾弃……她走过了一条“顺从—苦闷—觉醒—张扬”的

漫长心路,留下了一部保存着女性真实生活状况和情感信息的心灵史,这

部历史弥足珍贵,开拓出了男性诗人难以代笔的别一天地。

因此,当我坐在放满纸张发黄的线装书、弥漫着江南特有的潮湿和清苦气

息的图书室内,埋首于她们的文本之中,总能被她们的生命气息深深打

动:她们在甜蜜的笑涡中渗出的泪水,在忧伤决绝中蕴涵的生命底气,使

我在闷热潮湿的江南雨季来临的时节,心头郁结了一份难以排遣的复杂情

绪,变得伤感迷离而难以自拔。

书稿就在这样的一种潮湿的情绪中草成。这种多少缺乏理性的接受方式,

除了与女性文本内容的单纯、迫近心灵的奇特倾诉方式有关,还源于身

为女性无法不站在女性的立场,用女性的视角、女性的感受去贴近文本,

追寻女性“自己的历史”时所感染到的焦虑和忧伤。这种焦虑忧伤情绪的

驱使下,我不顾自身的学识疏漏,力不从心地开始回顾女性诗歌漫长的发

展历史,试图总结不同阶段女性诗歌的不同特质,并从每个阶段中挑选有

代表性的女诗人,从诗歌文本出发,作一些感性而粗浅的解读,试图让她

们从被遗忘或被漠视的角落,显示出自身同样富有穿透力的光芒。原本,

中国诗歌史就不应该缺少女性诗人千回百转的吟唱。可我不确知,我的努

力是否能够留下一点回响。想到这儿,一股难言的忧伤,再次将我骤然击

中。

《舒婷的诗》作 者:舒婷定 价:15.40元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真水无香》作 者:舒婷定 价:32.00元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致橡树》作 者:舒婷定 价:28.00元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在读书

f used in reading……

缪荃孙与江南图书馆的学人群体

生命有树木来衔接

读井上靖《狼灾记》when there is no bilieve

最后的乡绅—

读西方汉学笔记

江阴市图书馆绘本馆绘本推荐二

阅读在线

Page 42: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缪荃孙

江南图书馆的学人群体与文∕荣方超

近代社会变革之际,在学习西方、启迪民智、宣传科学、改良现状的

社会文化背景下,端方、缪荃孙等人筹办了在中国近代文化事业中具有重

要历史地位的江南图书馆。自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开始筹办至宣

统三年(1911)九月,江南图书馆以缪荃孙为中心,聚集了陈庆年、陈作

霖、丁国钧等学者型职员。治文史旧学的学者型职员,形成了江南图书馆

初创时期的学人群体。

从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历史进程来看,缪荃孙等人所形成的学人群体

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光绪二十九年(1903),缪荃孙、徐乃昌等在日

本考察教育期间,重点考察了日本的帝国图书馆;端方在光绪三十一年

(1905)赴欧考察后,极力主张设立图书馆。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事业中的

重要性,得到了一批清末官员、学者的关注与宣扬。在江南图书馆所处的

1907—1911年时期,公共图书馆思想刚刚传入中国,西方的图书馆学尚未

江南图书馆旧址

【荣方超,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研究生】

在中国普及(1920年前后西方图书馆学才开始在中国迅速普及),“中国

的图书馆学”也未建成(1925年梁启超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上发出

“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倡议)。

因此,江南图书馆初创时期,图书馆专门学术、专门学者尚未在中国

出现。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缪荃孙等旧式学人以保存传统文化、开益民

智、增进文明为愿景,以藏书、修志、办馆为实务,将治学传统与图书馆

工作结合起来,为江南图书馆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持与学术环境。

据许廷长《缪荃孙创办江南图书馆 柳诒徴振兴国学图书馆》一文披

露,江南图书馆创办之初,缪荃孙任总办(相当今之馆长),陈庆年任坐

办(副馆长),陈作霖任司书官,丁国钧任典守编纂。缪荃孙与陈作霖为

友朋,陈庆年、丁国钧则为缪荃孙弟子。

光绪三十三年(1907),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书面临出售抵债之境,

恐其重蹈陆氏皕宋楼藏书外流之覆辙,缪荃孙致信两江总督端方,建议购

买。因此机缘,缪氏得以主办收购事宜,继而在端方的支持下创立江南图

书馆。其时,缪氏于藏书界、学界以至整个文化界有着崇高的威望和广泛

的影响。江南图书馆中的学者型职员,大多与缪氏有着深厚的渊源。

陈庆年,字善馀,号横山,江苏丹徒人。生于1862年,卒于1929年。

清末民初历史学者、修志名家。“只愿讲学不做官”的陈氏于乡土文献多

江南图书馆旧址

南菁书院旧址

080 081

Page 43: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有著述,尤精于方志校勘。陈氏为缪荃孙弟子。光绪十二年(1886),

陈氏就读于江阴南菁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缪氏主讲南菁书院,由

《艺风老人日记》可知,其时缪氏对陈氏甚为赏识,评阅课卷陈氏往往名

列前茅,如《艺风老人日记》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十五日云:“发

第六课,以陈生庆年为第一”,次年(1889)十一月五日云:“阅南菁

卷,以陈生庆年为第一”,廿六日云:“阅卷毕,以陈生庆年为第一”。

后缪荃孙掌江楚编译局、江苏通志局时,陈氏多与其事。

光绪三十三年(1907),陈庆年同缪荃孙一起办理八千卷楼藏书收购

事。江南图书馆筹设之时,缪氏为总办,陈氏为坐办。馆成,缪氏事务繁

多,馆务多由陈氏主持。

陈作霖,字雨生,号伯雨,晚号可园,江苏南京人。生于1837年,卒

于1920年。近代史学家、文学家。陈氏三应礼部试,不第,遂潜心著述,

一生致力于南京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撰述。陈三立《江宁陈先生墓志

铭》云:“凡省府县志局、书院、学堂、官书局、官报局、图书馆之属,

先生(陈作霖)皆互董其役终其身,因以著书百数十卷,跻为通儒。”

陈作霖与缪荃孙缔交逾二十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缪氏在南

京,请陈氏校《山西石刻丛考》、《大玄阐秘》、《马氏意林》、《石渠

余记》、《贵池二妙集》、《秋浦双忠集》、《山左词钞》、《国朝名家

词选》,凡八种。缪氏为江楚编译局总纂时,陈氏任分纂,编有《礼学初

编》、《元宁乡土志》、《金陵先正言行录》、《格言类征》诸书。宣统

元年(1909),陈氏任江南图书馆司书官。宣统二年(1910),缪荃孙任

《江苏通志》总纂,陈作霖为总校兼编纂。江苏通志局解散后,仅缪氏

《江苏金石志》、陈氏《江苏兵事纪略》刊行于世。

丁国钧,字秉衡,江苏常熟人。生于1852年,卒于1919年。长于校雠

之学,著有《晋书校证》及《补晋书艺文志》,为学界所推重。丁氏于光

绪十二年(1886)入南菁书院读书,为缪荃孙弟子。缪氏主江南高等学

堂时,亲赴常熟聘陈氏为经学教习。后缪氏又招陈氏入江南图书馆,任典

守编纂。丁俟同《秉衡太府君事略》云:“宣统初元,省垣奏立江南图

书馆,佐馆长经始其事,手定书目,创立规程,灿然大备。”宣统二年

(1910),缪氏任《江苏通志》总纂,丁氏为分纂。

在筹建江南图书馆的过程中,缪荃孙的弟子以及与其交好的学人都努

力做出了很多的实际工作。虽然正式开馆至辛亥革命后改名江南图书局,

仅年馀的短暂光景,然开办阅览、制定规章、编制书目,尽可能的为读

者及学术界服务,江南图书馆已然成为近代图书馆事业之重镇。宣统二年

(1910)十一月,馆内设立编目部门,由编纂丁国钧、王懋镕等先后编成

《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一册,《南京图书馆书目》八册。据《国立中央

大学国学图书馆小史•目录》载,《江南图书馆书目》,内标《江南图书

馆阅览室检查书目初编》,分经、史、子、集、丛、志六类。丁氏八千卷

楼书及初设馆时调取之官书、购置之新书,胥载是目。这些书目的编纂,

既体现了学者型职员们积极保存、整理我国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的精神,

同时也彰显了他们“藏书为读者实用”的书籍流通思想,为读者检索图书

提供了很大方便。

柳诒徴的书法作品

丁国钧《疑雨集注》

082 083

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世称艺

风先生。江阴申港镇人。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方志学家、教育家、金石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藏书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创者。

Page 44: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对上述学人进行考察之后,不难发现以缪荃孙为中心的江南图书馆学

人群体,有着进步的藏书思想、深厚的目录版本学养,以及丰富的典藏

和整理书籍的经验。这一传统对其后继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至柳诒徴

(1880-1956)掌国学图书馆(原江南图书馆)时,尤为重视馆藏图书的

编目工作,主编《国学图书馆总目》44卷,为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第一部

大型馆藏图书的总目;对古籍善本的管理和借阅,亲自制定新措施、新办

法,以尽可能地满足广大读者及学术界的要求;另要求馆内职员钻研业

务,学有所长,工作之余,须研习一门学问,如目录学、文学、史学等,

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国学图书馆不仅吸引大量学者前来查阅

典籍,而且本馆职员亦多为知名学者,图书馆一时成为学者之渊薮。

在图书馆专门学术尚未发展成熟的时期,江南图书馆的学者型职员继

承中国古代藏书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宣扬具公共性与开放性的的先进藏书

思想,以辛勤扎实的文献工作态度,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乃至近代文化

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这种珍视文献的专业精神、严谨踏实的治学作

风,也是现今图书馆职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与工作作风。

艺风藏书记

丁氏八千卷楼书 生命有树木来衔接文∕李建华

读完叶和平女士为纪念父亲诞辰110周年撰写的长篇传记《叶培忠》之

后,我的阅读生活竟出现了短暂的凝滞与停顿。此间我案头正巧阁置着三

本传记文学:《陈伯达其人》、《姚文元传》和《红妃自传》,前两位传

主是“林江”反革命集团主要成员,后者是林立果(林彪的儿子)的未婚

妻,三位都是由于涉及政治,后来都演化成人生悲剧,后者张宁还可算是

个无辜者,仅是由于一张脸蛋漂亮的缘故。

我一向看重干实事的、不耍嘴皮子的、有真本事的、能为民造福的、掌握

一门应用学科的人,而我手头这本《叶培忠》的书,说的就是这样一个

人,毕竟这是我近年来所阅读到的最真实的回忆文字,故而回味与思考是

少不了的。

084 085

Page 45: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传主,原名沈培忠,江阴东门人,自幼

父母相续病故,由姑母叶沈氏抚养,姑

母去世后,他作了嗣子,改姓叶。姑母

靠做针线活谋生,叶培忠的童年时代,

常跟着去田间挖野菜割猪草等,11岁月

才上了学,靠半工半读念完了小学。后

来靠好心人支助又上了中学、大学,成

为了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叶培忠》就记录了这样一个人的人生

轨迹,从传主的苦难童年落笔,再写到

他在有识之士的帮助下,如何靠着自身

的勤奋努力和顽强拼搏,从一个贫苦的

孤儿,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20世纪国

内外知名林学家的。他那漫长的79年历

程中,好像没有更多的人生传奇,有的

只是真实生活中那痴情于树木和牧草的

一个个平凡故事。

全书分9个章节,从标题就可以看出传主

的人生脉络,再从各个小节的穿插式叙

述中,又可看出他一生在农、林科学方

面的涉及面,其中就有植物园建设、园

艺、水土保持、荒山造林、经济树种的

引种驯化、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开创,

速生用材林建设、中国第一个林木种子

园的创建、树木杂交育种研究、牧草学

和牧草栽培学等。他成为我国林木育种

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成为牧草杂交

育种和树木杂交育种的第一人,成为中

国水土保持研究开拓者之一,他还被誉

为“林木之父”。

他是一个曾经让人瞩目的人,单就他走

进电影《庐山植物园》,于我来看,就

是一曲风雅颂,是对他生命重量的明

证,亦是对他终日为林木劳碌的景象一

个别致性的肯定。

《陈伯达其人》作 者:叶永烈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姚文元传》作 者:叶永烈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此刻,我又走进那部纪录片,走进1975年8月的时间魔盘

上,走进珠江电影制片厂在庐山拍摄一部介绍庐山植物园

的风光纪录片里,我像奥兹走进耶路撒冷,在这个第一世

界里,听着在庐山考查针叶树种引种驯化情况的叶老,现

场向工作人员介绍大叶香柏。

这件事,即说明庐山植物园没有忘记一个科学家对森林植

物园创建初期所作的贡献。

我通过书本的媒介,不仅看到了一个林木学家的一生,看

到了他有遭国民党军警的欺辱,也有在“文革”时受指控

的莫名伤感,并且还让人看到了我们国家从上世纪初,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几十年间时事变迁,更让我

们看到了一对糟糠夫妻,由于有了相互信任恩爱,便就有

了抵挡艰难岁月里的寒风苦雨。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纯洁

美好的心灵,看到了一批人,能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仍然

那样充满期望,热爱生活。特别是像传主这样一对注重言

传身教的夫妇,能给予子女这么大的影响力,使其一个个

成才等等。从而使读者获取一种生活意志,识别一种人生

境界。这也是本书的价值之一。

我想,像传主这样的实干家,可能很少有豪言壮语,更多

时候他可能就是一个农民样,农民样可能已是一个习惯,

就像那位“杂交稻之父”袁隆平一样。他就是一个平时不

讲究穿着打扮,常常是着一身蓝色旧中山装,脚穿布鞋,

肩背淡黄色帆布书包,手持一把芽接刀出场的人,他完全

是一个勤勤恳恳努力工作的准农民。

他值得我们敬仰,是因为他一生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

他毕生致力于林业科研和教育工作,培养了几代林业科技

北美鹅掌楸

086 087

Page 46: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人才;他在树木杂交育种方面贡献卓著,特别是杉木遗传

改良的成就和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引种栽培的成功,对中

国发展速生丰产林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他在水土

保持研究方面,引种培育了多种水土保持植物,并推广种

植。

他的用中国马褂木和北美鹅掌楸种间杂交出的亚美马褂

木,影响十分大,成为一些地区行道树景观的首先,这种

树不仅适应性强,且还有观赏价值,2007年该品种还被北

京市民推选为“奥运树”。

另外,他用墨西哥落羽杉和中国柳杉的属间杂种,通过大

量扦插、扩繁试验,成功繁殖的杂种墨杉(现名为培忠

杉,商品名为东方杉),还是中国首次获美国专利的木本

植物新品种,它不仅产业化,而且作为背景树,已被推选

为2010年上海世博园中的主题树种。

他对树木的钟情,已达至痴愚,他的生命与一片林一株树

凝结在一起,他的生命有他身后的一批批树木衔接,尽管

他的话题已是一桩往事,但他的精神却是隽永的。他的生

命已无须自我粉饰,因为他的生命已摆脱了狭隘。

通读《叶培忠》,最明显的感觉是叶和平女士所始终表现

出来的客观态度,而用客观态度写下的真情文字,对于历

史生活的还原力是无须怀疑的。

庐山植物园

这本书,还给我留下一个启示,即:我们一个人年轻时该怎样立志,怎样

去做人,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本书还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温暖、同

情、怜悯、仗义等东西。里面虽没有什么奇闻怪志,但它给予了我们一点

怀旧式的温馨感,让我们体味到了1921年林学界前辈凌道扬,在江阴励实

中学那场报告氛围的不一般,从此让一个人就产生了“立志学林,为民造

福”的志向,还让我们见证到了纯朴的亲情、乡情、友情的真实存在。我

记住了为了传主姐弟俩读书的经济负担,那位品德高尚的姑母就把自己亲

生女儿留在了家里;我记住了曾经赞助他们学膳费的李牧师、赞助他读大

学的陈毓湘女士以及齐兆昌、陈友鹤夫妇(后成儿女亲家)等。尽管此处

只有寥寥数百字,但它闪着人性光芒。

叶培忠的人生之路,让我的人生有了座标,让我对子女的教育也有了一个

探寻方向,叶培忠已融于树融于林,树林在为我们的世界制造氧气,我们

在这个世界里,每天能在自己的空间里,呼吸到纯净的新鲜空气。叶培忠

的人生意义,应该说超出那些擅长“搞”政治的若干倍吧。

墨西哥落羽杉

墨杉(原名:杂交墨杉)

《叶培忠》作 者:叶和平定 价:40.00元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叶培忠教授

088 089

Page 47: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冯佳佳

专栏

井上靖《狼灾记》

When there is no believe 我不知道田壮壮为何在十几年之后对井上靖的《狼

灾记》仍念念不忘乃至搬上荧幕,而故事所表达的内容

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写这篇文章之前,

我没有去看电影,通常直观的画面会破坏一个人的想象

力与思考能力,让你无法建立自己的影像。这对读者来

说,无疑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小说写得很隐晦,没有浓墨重彩的镜头也没有小说

该有的细致,除了给我阴冷、苍茫、悲凉的感觉,没有

任何可以寻找的支点。井上靖用其日式调调写了一部充

满中国古典色彩的魔幻主义小说,腾出了足够的空间让

读者自己去想象。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活在莫名其妙之中,单纯地保持

生活的惯性,突然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本书、一

个事件而开始重筑价值体系,或者,因为原先的价值体

系崩溃而陷入自身的混乱中。陆沈康是这个混乱的代表

人物。

在将军蒙恬死之前,陆沈康把他当做遥不可及的

神,他的荣誉与勇猛都是他一个戍边的小战士所无法比

拟的。所以,陆沈康从他身上挖掘到一种勇气、一种难

以言说的安全感。他对上级惟命是从,把同匈奴战斗作

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在漫天大雪的荒原上,他依然

目光坚定,步伐稳健,丝毫没有怀疑自己存在的理由,

一心想战胜匈奴从而结束战争。然而,朋友张安良告诉

090 091

Page 48: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了他蒙恬被赐死的事实,他“顿时

感到天昏地暗、地动山摇”,开始

无所适从。罗曼·罗兰曾经说过,

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

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

信仰开路。蒙恬这个超级偶像作为

绝对存在突然变得不存在了,陆沈

康从未如此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微

不足道,信仰的幻灭取代了曾经的

希望与梦想,他在茫然和不安中选

择班师回朝。

途中他遇到了一个失去丈夫的

铁勒族女子。她说她的心早已随着

丈夫的死去而死去,不再为任何事

情快乐和悲伤。面对眼前这个同样

绝望且散发着死臭的女人,陆沈康

渐渐冰冷狂暴的内心似乎找到了宣

泄的窗口,他这样渴望罗勃朗宁眼

中的爱情、希望、自由和信仰,以

撑起他人性的特征,然而他在女人

身上自由地发泄,这样的野蛮恰恰

唤醒了他身体里原始的兽性,陆沈

康极力在部下面前掩饰其失去信仰

后的溃败感,他在枕边插上刀,捍

卫自己的放纵。

也许是性成就了爱情,七夜情

让两个寂寞空洞的灵魂在黑暗中合

二为一,原本荒芜的内心渐渐苏

醒,变得温暖而强大。最后一夜,

陆沈康似乎体会到一些类似爱情的

东西。还没来得及好好维护这样的

情感,七夜夫妻让他们成为了真正

的野兽——狼,这样无奈的改变却

也描写得很温存浪漫,两头狼虽然

已经不再是人,却重新燃起了生命

的希望,它们在天寒地冻中交合,

在苍茫原野自由奔跑,互相慰藉,

终回归自然。

陆沈康曾经的朋友张安良远没有他那样多愁善感,他依

然单纯、胆大,驻守着长城,从秦朝走向汉朝。文章没有交

代他任何内心的波动,生活中这样简单的人本该是幸福的,

他热爱朋友,勇敢而善良,可是狼袭击了长城的守备军,给

军队造成了灾难和恐慌,张安良最后被变成狼的陆沈康咬死

了。这样的结局多少有些怪诞,却体现了某种宿命的悲哀。

在我看来,人类本该是善良、忠诚、讲究道德准则和行

为规范的群体,狼是野性、自由、凶残的代表,在军队这样

复杂的环境里,同敌人战斗,同自然搏斗,在长期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交战中,人性开始变异,人类渐渐被兽化,生命

的原始气息被激发。即使蒙恬那样慈爱廉洁,在某些人眼里

也是该诅咒的恶魔;陆沈康那样仁慈友善,但他残杀俘虏的

方式还是让属下感到颤栗;陆沈康和张安良,即使他们曾经

是患难与共的朋友,最后人兽相隔,彼此残杀。

《狼灾记》终究只是一部神话。爱情不是唯一的主题,

在体会到那样孤苦绝望的爱情之后,生活还是需要信仰,可

以是爱情,可以是自由,可以是其他,当我们感到纠结时总

该坚持点什么才不会感到无望。

小说《狼灾记》 作者井上靖 电影《狼灾记》 导演田壮壮

092 093

Page 49: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一、听完邓尔麟的故事,钱穆似乎得到了一种鼓励,因

为他确信他一生所憧憬的“礼”的精神正在以某种

隐秘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至少这个故事中的

无锡女孩便是这个“礼”的世界中的一员,为了表

示对这位小同乡的敬意,双目失明的钱穆甚至动情

的轻轻地拍着桌子。

1982年,无锡甘露乡办起了一个残疾人服装厂。全

体职工181人中有82名残疾人。那个被钱穆所激赏的

女孩便是其中之一。她从小双脚失灵,两双手却勤

劳精致。美国汉学家邓尔麟在钱穆的故乡走访时,

采访了这位姑娘,当邓尔麟问她如何安排自己的收

入时,这个姑娘对这个问题感到奇怪。她认为她还

是家庭的一个成员,每个月除了零花钱和工厂食宿

之外,她豪不保留地把剩下的工资统统给家里。

钱穆认为产生这种“善”的过程是中国特有的,而

且只有放在历史的背景中我们才可以理解。这位终

生扮演“守旧”乡绅的知识分子,毕生呼吁人们学

习历史,甚至在意识形态对峙严重的20世纪50年

代,他还“不着调”地认为:“今天以后的世界,

将是一个解放的世界,不要争论资本主义抑或共产

最后的乡绅——读西方汉学笔记(一)

文/陈云昭

主义的是将来文化的正统。这

双方的对立,便是近代西方文

化发展出来的病症。今天并不

是说西方文化一定没落,它应

有它将来的生命。我们要解决

我们自己的问题,该回来先认

识自己。”

这是一位出生在19、20世纪之

交的中国乡绅所特有的愿望,

他坚定地认为历史的推动力,

乃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更多的

人会把钱穆的这种坚守看做是

一个旧乡绅的一厢情愿,作为

承载这些思想的乡绅阶层,更

在20世纪之后的“新”世界里

岌岌可危。

二、第一次见面,钱伯圭就给年仅9

岁的钱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伯圭告诉钱穆不要再读《三

国演义》,因为“此书一开首

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

合,一治一乱,此乃中国历史

走上了错路,故有此态。若如

今欧洲英法诸国,合了便不再

分,治了便不再乱”,钱伯圭

的这段话让年仅9岁的钱穆感到

“巨雷轰顶,全心震撼”,在

这之前钱穆几乎可以背诵《三

国演义》的全部一百二十回内

容,小小年纪以此在乡里获得

了相当大的名声。

这是钱穆在果育小学求学的一

幕。果育小学是继武汉长沙等

鸿模小学旧址

鸿模小学的三间教室现在已经成了纪念馆

荡口小学旧址

094 095

Page 50: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地新式小学开办一年后兴办的。时年21岁

的钱伯圭是钱穆的体育老师。果育小学由

乡绅华鸿模创办。华鸿模在1873年33岁时

中举,他不谋官职而立志于家族和乡里的

事务。果育小学设在华鸿模20年前盖的一

个祠堂里,主要的办学经费来源为华鸿模

父亲于1875 年办起的义庄——如果不是有

乡绅庇护的精神,华鸿模可能会把才干用

在其他途径。华氏家族建立义庄之时正值

大清帝国危机之年:白银的大量的外流,

鸦片的输入已经深刻地危及到了当地经济

(钱穆的父亲就是一名鸦片吸食者),而

人口的增加更是加剧了当时帝国的经济困

境。华鸿模一房当时就有130个孤儿寡母要

义庄救济,为此华氏老义庄还曾卷入一场

旷日持久的缙绅之争,为的是从贪官污吏

手里夺过税务权——钱穆一上果育小学,

立即进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钱伯圭让他

看到的民族现状和国际政治的残酷世界,

另一个则是他看到的以华鸿模为代表的士

大夫雅文化,这两个世界给了他同样的震

撼。

但钱穆很快意识到像果育小学这样新旧结

合,中西合壁的学校是中

国内外冲突大激流中的一

个世外桃源。他认为,这

样的学校之所以能生存,

是因为它拥有全心全意立

足乡村的教员和学员。

三、钱穆从常州中学又辗转至

南京钟英中学,在常州中

学时钱穆以“造反者”

的姿态而知名,他还有两

个日后名声隆起的校友,

陈独秀和瞿秋白。中学毕

业后,16岁的钱穆成为了

一名乡村教师。在无锡乡

下,钱穆选择了与那个时

代的主流知识分子截然不

同的路径。他没有具体的

参与任何政治派别,也未

追随当时“时髦”的各种

新思潮,虽然他也读了

※钱穆在素书楼竹林

《新青年》和其他一些新文化杂志,但对传统文化的强

大信仰,始终让他对新文化运动有所保留。在晚年的回

忆录中他还庆幸,当初自己未被卷入各种新思潮,而是

到中国传统古籍里寻找另一个世界。

在杜威访华后的秋天,钱穆决定接受无锡后宅镇公立学

校校长一职。在解释为何接受这一职务时,他说对杜威

的教育理论很感兴趣,同时他又感到杜威的理论与中国

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有非常矛盾的地

方,他想在接触小学生的过程中,来检验古今中外教育

思想的异同和得失。在那一年的春季,杜威受胡适之邀

来中国作了一系列讲座。杜威的实验主义主张在儿童身

上发现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加以利用,而不是依仗导师

和课本的权威。新文化运动者认为这是可取之法,能用

来取消旧课程中陈旧的士大夫文化。

在后宅镇公立小学,钱穆所实施的“活教室”方法,在

一个名叫杨锡麟的学生身上起到了效果;继而他把该法

又用在了作文课上,在户外,他让学生们倾听风从松树

穿过的声音,然后下笔描写他们听到的“松风”,新教

学方法的有效性在作文课上同样得到了验证。钱穆所使

用的教学方法直接来源于以往的经世家,但他更强调了

在这个过程中的教育。这些教育方法的试验成功,让钱

穆更加确信中国文化仍存有活力。但在激进的“五四”

时期,更多的年轻人被告知中国文化应该弃之如僵尸,

他们大多信奉鲁迅所说的,“不读中国书,线装书理应

被扔进茅房,儒家礼教中只写满了杀人”。对此,钱穆

忧心忡忡,他预见到一旦传统被抛弃,新的中国就会产

生一大批(西方式)技术人才,同时中国也就把灵魂卖

给了西方。而钱穆苦心办教育、搞实验就是要防止这

些,他试图通过实验证明士大夫文化可以被运用到现实

社会中去鼓舞年轻的一代。

四、在抗日战争最为激烈的1937年与1938年间,钱穆写就

《国史大纲》,这部著作的完成也意味着钱穆与革命派

的彻底决裂。虽然刚从内地撤至昆明的一路劳顿还未尽

096 097

Page 51: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消,但景致静谧的昆明岩泉下寺,让钱穆的心情愉快,灵感勃发,在一年

的时间内,他完成了《国史大纲》上下两册的初稿。在这部著作里,钱穆

深情演绎了他富有激情的观点:“中国史犹如一首诗,而西洋史就像一出

剧。前者总在和谐和节奏中按照同一个规律转移到新的阶段,而后者则从

一幕转到另一幕,剧情时在变换”。所以他不赞同有些历史学家试图运用

西方科学的方法来理解中国历史,“显然他们把戏剧性的西方史的模式当

成世界性的,这就失误了”。

从这个观点出发,钱穆认为,革命在中国决不可能达到西方所达到的结

果。这个观点在当时显得相当危险,因为“革命”已成为国共双方对抗日

寇的强大意识形态,虽然钱穆似乎认为时事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微波。1949

年春,当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时,友人劝钱穆留在大陆,但他决定等待观

望,看像他这样的持批评态度的学者会被如何对待。1949年8月,国共双

①在香港新东亚书院被学生围绕讲课的钱穆②唐君毅与年轻时的钱穆③七房桥④在台湾的钱穆故居素书楼

方的宣传战已登峰造极,任何建议都会被对方认为是

反革命。美国国务院批评国民党丧失民心又指责共产

党挑起内战,愤怒的毛泽东写了一系列评论员文章来

澄清事实,指出蒋介石的失败绝非偶然,中国知识分

子,除了一小撮人都已经看清了这个事实。毛泽东所

指的一小撮人代表有三人:胡适、傅斯年、钱穆。钱

穆所提出的忠言无人接受,他只得怏怏地去了香港,

他在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

该书院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

五、孔飞力让我从新捧读邓尔麟这么薄薄的一本小书《钱

穆与七房桥的世界》,这本书内容也构成我写就这篇

文章的主要素材,和以往对它的阅读略有区别的是,

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一书最后的

章节给我提供了再次阅读该书的新视角——“传统的

绅士阶层,在20世纪的社会转型中,怀着对‘功名’

身份的失落的惆怅和适应时代潮流的希望,融入了其

他社会阶层并走向分化”。以这个角度重新阅读《钱

穆与七房桥的世界》一书时,钱穆的身影让我再次看

到作为一个乡绅最坚硬的坚守,只不过在19世纪末20

孔飞力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作 者:孔飞力译 者:谢亮生定 价:18.00元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1

02

03

04

098 099

Page 52: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世纪初的中国,这样的坚守我们必

须重新解读:他始终不失时机地告

诫我们,“虽然中国正在跌落自信

的谷底,但对于自己的历史我们仍

应保持温情与敬意”(这让我想

到抗日战争另一部杰出的历史著

作,雷海宗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的

兵》);让人“生厌”地不断重申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它的内在生

命力,可以保证它在面对各种挑战

时,仍能保持自身,最危险的情况

是,我们忘记了保持这种内在生命

力;始终按照圣人所说的那样,通

过“立德、立功、立言”表明自己

的身份——顽固的乡绅,并且证明

在新历史中这个旧身份的价值。

不可逆转的事实终究到来,在

“新”世界里钱穆的思想正在被人

们遗忘,新兴工业社会的到来,农

雷海宗

民的收入不再依赖土地,

而围绕工厂所组织起来的

中心城市,则更是把中国

几千年来的乡村生活经验

推向了崭新的城市文明,

那些投身于城市现代化的

名流发现,他们难以再与

村镇和县城的现代以前的

文化保持关系,对那些曾

出国留学的名流来说,情

况更是如此。所有的人

情、资源、心理,地方各

元素的组织原则都受到动

摇,在《中华帝国晚期的

叛乱及其敌人》的结尾部

分,孔飞力大胆地宣称,

1911年后,名流已经在社

会大变动后的凝聚社会传

统的能力。在这一片动摇

中,我们看到曾经作为解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作 者:雷海宗定 价:13.00元出版社:商务印刷书馆

释价值观念的领袖、人民和国家之间

的沟通者,在工业社会的进程中,他

们的角色缺席已久,并且看起来至今

还没有那个阶层可以替代他们。与之

对应的是邓尔麟所认为的那样,正在

改变中的物质环境使得钱穆的道德观

念越来越难以接受,但显而易见的是

人们现在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来取代

它。借钱穆的比喻来说:旧的文化的

心已近死亡,而新文化的心尚未成

熟。

六、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刚刚从七房桥回

来,我幻想能从那里看到邓尔麟笔下

那个以“素书楼”为堂号的钱家大

宅。这注定是一次徒劳的寻访,这个

地名在年轻一代人那里已经相当生

疏,钱穆的故居如今已是一片空地,

昔日名门望族的旧宅只剩下残缺的根

基,微朦的冬雨中,一片片白色塑料

纸覆盖其上。在钱穆的小学时代,七

房桥离苏州仅两个半小时的水路,昔

日的苏州是一个乡绅文化的中心。如

果从无锡锡城出发,经过四个小时的

水路,便可抵达钱家大宅前的傲啸

泾。如今这一切,只能在阅读中获得

短暂的画面,当我试图向周边的邻居

询问钱穆是否还有后人仍居住在这里

时,“钱穆是谁?”一位憨厚的汉子

这样认真的反问我。

《钱穆与七房桥的世界》作 者:(美)邓尔麟译 者:蓝桦定 价:10.00元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00 101

Page 53: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江阴市图书馆绘本馆

本 推 荐 二

【“我”是谁?】

江阴市图书馆绘本馆

文/万宇

我是谁?其实是个很深刻的哲学问题。对于

幼儿来说,“我”的概念的建立其实要经

历很多里程碑。第一次从镜子中认识自己的

模样,惊骇或许超过喜悦?第一次明确地说

出“我要”,小小的人儿开始明确地体会到

自己的存在。对自己身体的探索,对器官、

功能的了解以及各部位的操控,可以让他能

够自如的运动,尽情地感知世界。而分辨

“你”“我”,明确“我”的概念,知道我

的特长与优点,建立自信,关注他人,关注

外在的世界,也是家长们应该帮助幼儿顺利

度过“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的责任。

这是一个相当冷的幽默故

事。如果孩子能会心一笑,那

他的幽默感你基本可以放心。

这也曾经是元元的最爱,天天

说着绕口的“我不知道我是

谁”,一副伪哲学家的样子。

兔子有了自己的名字,很酷,

“达利B”,可爱也不再是兔

子的性格标签,这个达利B有

点冒傻气,因为不知道自己

“我是谁?”“应该住在哪

里?”“应该吃什么?”最困

扰他的问题是:他的脚为什么

那么大?“洁西D”出现了,其

他的兔子都认识这只可怕的黄

鼠狼,可是达利B不认识,然

后……

感兴趣的小朋友自己去书中

找答案吧。这本书颜色活泼、

造型俏皮可爱鲜亮,语言幽默

生动,整本书充满了愉悦、轻

松的气氛,同时也不忘教给小

朋友动物、食物、习性等知

识,家长用起来,相当贴心。

 

《我不知道我是谁?》

作 者:(英)布莱克 文 (德)舍夫勒 绘 刑培健 译定 价: 25.00元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我就是喜欢我》

作 者:(荷)维尔修思 编绘 亦青 译定 价:4.80元出版社:湖南少儿出版社

102 103

万宇,南师大博士,“阅读疗法”倡导者。

Page 54: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我就是喜欢我》是《青蛙弗洛格》系列中的一本。之所以介绍给大家,

是因为我们在针对有一定社交障碍的儿童的团体辅导中用过这本图书,

而且效果不错。让孩子大声地说出“我觉得我很棒”,无论是对情绪的释

放,还是自信心的建立都很有效果。孩子们津津有味地看着这只原本骄傲

自豪、顾影自怜的青蛙在听到别人问他是否会飞之后的沮丧,一次一次地

尝试“飞行”这个青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时传来金子一样的笑声。在

笑声中他们明白了,每一样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有长

处,也有短处。也许你长得不够漂亮,也许你不够聪明,没有关系,你一

定会些别的东西。不要怀疑自己,相信自己,喜欢自己,觉得自己很棒。

这才是正确社会交往的第一步。这个故事很简单,讲述、引申可深可浅,

幼儿及小学低年级段使用起来都合适。

这是个很荒诞、充满隐喻色彩的故事。小女孩卡米拉非常担心其他人对她

的看法。因为班上有人不喜欢吃小青豆,她虽然喜欢却不说出来,也从未

吃过。她也因此陷入了一个糟糕的条纹事件……根据别人的意见,她开始

不断的变形!皮肤上显现出不同的形状和颜色,例如:美国国旗、英文字

母、迷彩图案、西洋棋方格……后来是彩色药丸、病毒小球、细菌弯弯的

尾巴,霉菌丑陋的疙瘩、花果、树根、叶子、羽毛,甚至拜兽医所赐的动

物尾巴……她上不了学了,她被迫不停地看医生,所有出乎意料的、糟糕

透顶的情况,全都发生了!这一场的疯狂的条纹事件,究竟该如何收拾?

在社会交往中,“我”和“你”的关系如何处理适当,这本书会给我们的

孩子很多思考和回味。

《条纹事件糟糕啦》

作 者: David Shannon

定 价:45.00元

出版社:Oversea Publish

ing House

江阴市图书馆绘本馆

阅读在线

诗人、散文作家 ︳庞培

给江阴的朋友们推荐王树增的几本书:《朝鲜

战争》、《长征》、《解放战争》,作为军旅

作家的作品,三本书写得比较客观,各种因素

统一、整合得比较好,文学性很强;书中所描

写的场面宽广,同时也不缺乏鲜活的细节,比

如红军长征时是挑着银元走的,这个细节在以

前描写长征的书籍中很难出现,看得出来作者

的调度能力很强,让人看得很过瘾。

《朝鲜战争》作 者:王树增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5年

《长征》作 者:王树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2006年

《解放战争》作 者:王树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2009年

104 105

Page 55: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幼教工作者 ︳马杏英

一本精美的图书,它的美不仅体现在故事动人的

情节,还体现在书本烫银的工艺设计。“彩虹

鱼”全身如彩虹一般,鳞片闪闪发光,必定会吸

引孩子的眼球,“彩虹鱼”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

小伙伴,他并不完美,会犯各种各样小朋友也容

易犯的小错误,但他总是努力去尝试和学习。看

着“彩虹鱼”,就像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身

边的朋友们。现在的孩子由于受生活环境影响,

缺乏分享的经验,普遍存在注重个人主义的现

象,这一内容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通过绘本故

事的呈现,让孩子在欣赏思考中体验友谊的珍贵

和分享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编 绘:马克斯·菲斯特(瑞士)翻 译:彭 懿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出版年:2008年

杂志编辑 ︳周峰

“在过去的几年中最引发争议的就是3则‘亿万富

豪征婚广告’,男主角们的兴趣相互接近:漂亮、

年轻、白、乖、罩杯大、温顺、处女。响应者多达

数千,绝大多为在校女大学生”,“茱莉亚•安利

森,让慕尼黑DLD高端论坛会上所有投资家、黑毛

衣的GEEK、英国在线主持人还有FACEBOOK创始人

都当了陪衬品的平民女孩,她的贵族豪宴入场券就

是美轮美奂的个人博客,网络使她变成焦点,出名

了”,光这些看点就应该足够吸引我们的眼球了,

再加上这本书的主要撰稿者包括,单向街书店主

人、国内最具宏观视野的公共分子许知远及他的朋

友:梁文道、覃里雯、吴晓波等人,相信这些人聚

墨为器形成的《单向街》,一定不会另读者们失

望。

《单向街》《我是彩虹鱼》

作 者: 许知远(等)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出版年: 2009

106 107

Page 56: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图书馆工作人员 ︳四月芳菲

小姨多鹤的命运是战争硝烟和动荡命运中的一颗尘埃,严歌苓将

这颗尘埃放大,填充血肉,丰满表情,将她置身于爱情似有似

无,却随时都被唾弃和抛弃,亲情触手可摸,却吞下苦郁低头泪

流的压抑境地,使她一生顽强、韧性、倔强、隐忍的生活特征和

状态清晰明朗,她孑然一身的撞上了,最终孑然一身地回到出生

地,那些异国他乡的往事和寄托,也只是一场遭遇,却让她内心

拼斗和困苦了一生!

作 者: 严歌苓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出版年: 2008

“我赞美这种建筑,但不敬畏。我之敬畏地衣、蘑菇和细菌。这些低级生命形式在我心中有种崇高、神圣和庄严感。如同烛光怎能同明月之明相提并论呢?”对自然的敬畏,对圣贤古书的尊崇,对经典中智慧的体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以穿长衫读古书的怀古心境去营造放慢心灵,点亮人生烛光的读书意境,是作者曾走过的阅读足迹。凭借非功利的阅读,朝圣般的心情和心眼,寻找抚慰漂泊灵魂的人生智慧,这将是一次传统的穿越,也是经典的引领。

《小姨多鹤》

《穿长衫 读古书》

者:

赵鑫珊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7

文化工作者 ︳红绿

有人说,沈从文像《诗经》,他的人是岁月中的人,

生死荣枯只是时序,所以可以不忧。

而慢慢地读这本他写的自己,似能带给心中某种安宁

的力量,安宁地看待人生,同时又保有某种情感的力

量。读来觉得写得真好,写凶险、写残忍、写愚昧、

写美、写自然、写生灵和生命,一切都混沌一体,未

开,未化,而凶险自身也被纳入更广大的生命循环中

了。

作 者:沈从文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年:2009年

这是一本廖信忠写给台湾本土年轻人看待历史和现状

的书,写了从1977年到现在,每一年台湾社会的政

治、生活、文化的大事件。很多文化符号、政治人物

虽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写得非常有条理、有

脉络、和有层次,一路讲述,让人有别样的感觉。完

全不似上一辈人写这些时的笔笔沉痛,该书的视角更

轻松,行文也更流利畅达一些,不那么严肃,也没有

居高临下的姿态,又带入了很强的个人生活体验,读

起来,更好读一点。

作 者:廖信忠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年:2009年

《从文自传》

《我们台湾这些年》

108 109

Page 57: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生活在安静的回忆中的王,仍然在恋恋不舍地固执地

描写着张爱玲以后的上海女人。而生活在光怪陆离、

统筹交错的社会的我们,却找不见当初那份蓦然心

动、坎特不安的心境。那迷荡心灵的香味,在岁月里

暗自沉淀,无法寻见丝毫残留的痕迹。我们总是在别

人的幻想中过完了人生中犹如烟花般绚灿美丽的时

光。伸出手,却总也抓不住自己的绚灿时光。

《桃之夭夭》

公司职员 ︳佳佳

黑泽明在76岁的时候回顾此生,自嘲为山中

一只蛤蟆,在镜子前看到自己的丑陋影像时

“吓出一身油”。这个世界级的电影大师以

其宁静的笔调讲述了自己幼年的胆怯、对绘

画和电影的热爱、家庭的影响以及如何执导

《罗生门》成为名导,以其艺术的口吻剖析

了自己的一生。

《蛤蟆的油》

塞林格以垮掉的一代霍尔顿的视角回忆了流浪的

两昼夜,表现了作主人公行为荒诞放纵内心又有

积极纯真的理想,深刻展示了青少年特有的叛

逆、冲动与不安以及对成人世界充满欺诈表示不

屑。作品生动活泼,极具感染力,相信大部分青

少年会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麦田里的守望者》

译 者: 李正伦作 者: [日] 黑泽明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年: 2006

译者: 孙仲旭作者: [美国] J.D.塞林格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出版年: 2007

工程技术人员 ︳黄毅

作 者: 王安忆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04

作 者: 沈石溪出版社: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年: 1997

多年以前,在我还是个孩童的时候,我曾无比钟情于

西双版纳那个神秘的地方,因此,我迷上了沈石溪的

小说。童话只有甜美而无阳刚之气是大缺憾,沈的小

说,给了在当时我所需要的一切,西南部风情、动物

世界,绝无软绵绵的阿姨腔。那些质朴、还原生命本

真的动物故事,给生存环境完全社会化的现代人带来

的震撼,让我沉醉其中,不可自拔。时隔12年,重读

《混血豺王》,猛然醒悟,那些赤裸的天性,尖锐地

刺破了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

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

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生命之外,我们都

只想,好好活着。

《混血豺王》

110 111

Page 58: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心灵在书房飞翔

心室

在书房inthestudy……

心灵在书房飞翔

读书要有一种好情趣,要有一种好心境。“三更有梦书当枕”、“雪夜闭

门读禁书”,就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最高境界。改一字,把“禁”换成

“好”,那就是现代读书人的最高境界了。

有了一种好情趣,有了一种好心境,读自己喜爱的书是一种享受,心灵就

能在书房里飞翔,得到灵魂上的升华和充实。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思想家阿

道斯•赫胥黎(代表作有《美妙新世界》和《评论集》)说得好:“每个

知道读书方法的人,都有一种力量可以把自己放大,丰富他的生活方式,

使他的一生内容充实,富有意义……”

朱自清在散文名篇《匆匆》中用细腻的笔调描写时间之匆匆,读来令人叹

息心碎,“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

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掩着面叹息。但新来的日

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时间就这样如流水悄然而去。

文/文达

113

Page 59: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114

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以百岁计,

也不足四万天的光阴。书海茫茫,好

书无涯。在现代想象力越来越贫乏的

视屏时代,用有限的时间,安排一生

的读书计划,拥有一个自己的私人

书房,使我们的内心生活更丰盈充

实——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对另一代的

精神馈赠。

汉朝著名经学家刘向说:“书犹药

也,善读可以医愚。”

北朝著名史学家颜之推说:“积财

千万,无过读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

说:“在书籍里躺卧着过去的一切灵

魂。”

因为书是和人类的进步一起成长

的!……

115

卞文达书房里各个年代的图书

我有一个自己钟爱的私人书房——在书

房,我喜欢阅读的七千册多书都像挤挤

挨挨跟我促膝谈心的朋友。这些朋友

中,文学书籍是老朋友,在书房里坐了

一大半,其他朋友分别有历史、哲学、

美术、书法、音乐、佛学、园林、收

藏……这些书大部分是我辗转各地淘来

的。

在书房中,我的四季阅读之旅——春、

夏、秋、冬一年中垂直阅读的书有好

多,2009年比较喜欢的有远藤周作的

《深河》、库切的《凶年纪事》、安妮

宝贝的《莲花》、奈保尔的《抵达之

Page 60: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116

第一本:《天工开物》作 者:(明)宋应星定 价: 68.00元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迷》,还有唐代的《唐人选唐诗》。一年中经常阅读的,给我感受最深

的,给我的思想影响最大的,使我成长为一名高级作家的书有这样几本:

第一本: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科技名著《天工开物》。是早期古代科技对

我的启蒙认识和教育最深的一本书。《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卷。

全书18章,约六万二千字,插图123幅,上卷有六章,中卷七章,下卷五

章。每章都从古代典籍中找出古雅的二字组成的词来命名。每章首都有

“宋子曰”一段作为引言,对该章内容作提要性叙述,接下是正文,各章

正文末尾附以有关插图。上卷主要介绍谷物种植与加工,论盐、糖、油副

食品,论衣料及染色;中卷介绍工农业生产工具及日用品,讲陶瓷、煤

矿、烧矿;下卷介绍造纸、朱墨,讲车船及武器,讲酒和珠宝玉器。《天

第二本:《新工具》作 者:(英)培根定 价: 19.00元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第三本:《事物的起源》作 者:(德)利普斯定 价: 27.80元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117

工开物》被英国李约瑟博士称之为“中国十七世纪

的工艺百科全书”,成为中国科技史的代表作,更

已作为一部世界科技名著而在各国流行,被译为

日、英、法、德、俄、美等国文字。

第二本: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自然科学名著《新工

具》。这部书使我学会了想象力的形成和理性归

纳。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述《工具论》,培根

的《新工具》目的是改造亚里士多德的重演绎的旧

逻辑,代之以一种能求知的新逻辑。具体地说,就

是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新的归纳法为方法,

拓宽想象力和发明技术为目的。

第三本: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的人类学名著《事物

的起源》。是这本书让我知道文学创作一定要拓宽

知识面,才能在构思时快速打开思路。这是一本

人类学专著,作者曾长期在世界名校科隆大学担任

人类学主任和教授,并是科隆民族学博物馆的负责

人。书中征引了大量民族志和考古学的材料,探索

各种生产活动、日用器具、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起源

问题,内容涉及远古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

一部人类文化史。

第四本:美国散文家梭罗的长篇散文名著《瓦尔登

第四本:《瓦尔登湖》作 者:(美)梭罗译 者: 王义国定 价: 18.00元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第五本:《君主论》作 者:(意)马基雅维利译 者: 王伟定 价: 29.80元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Page 61: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118

湖》。这是我的枕边书,让我知道了读书和创

作都需要有一个朴素淡泊的心地,更让我知道

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另一种活法。这是作者

1845年到康科德附近树林中的瓦尔登湖畔,在

自己亲手盖起的一间简陋的小屋中,他观察

着,倾听着,沉思着,梦想着,独立生活了两

年而写成的。这是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

智慧的书。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读《瓦尔

登湖》,心境就会清澈见底,灵魂就会纯洁透

明。

第五本:意大利政治理论家马基雅维里的《君

主论》。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好书,主要探讨

一个国家的君主是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下去

的。我虽然不是政治家。但让我学会了用文学

的眼光看清每一个君主是如何统治世界的。读

这本书的热心读者之多,地位之高,恐怕是任

何一本书的读者不能相比的:法国国王享利三

世、享利四世和路易十四、拿破仑、俾世麦、

希特勒、墨索里尼。事实上16世纪中叶以来,

每一个统治者基本上都从这本名著中获得灵

感。美国学者唐斯认为:“说卡尔•马克思之

前没有哪一个著作家对政治思想有马基雅维里

那样革命性的冲击,这也许正是一个保守的

评价。他已经被适当地看作政治科学的奠基

人。”

第六本:哥伦比亚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成书于是1980

年,一发表就引起了世界文坛的一场文学地

震。同样,我阅读后,在我的心里和文学观念

中也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文学地震的原

因不仅仅是此书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

奖,更让我深深感觉到:小说原来也可以这样

写!在那个叫做马孔多的充斥着谎言和骗子

的小镇,一切都可以魔幻化:一场大雨下了四

年;情人可以将对方理念化,成为没有肉体的

第六本:《百年孤独》作 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译 者: 黄锦炎/沈国正/陈泉定 价: 17.40元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119

精神,在他们的吊床上发出愉快的叫声;阿卡迪奥死后,他的血可以

像溪水一样穿街过巷,流到家里向亲人报信……而最关键的是这些东

西看起来又是那么写实,那么合情合理。后来我发表的许多中短篇小

说,都或多或少揉合吸收了《百年孤独》的写作手法。

读书是读不完的,好书也是说不完的。物质的生存和富有之外,我们

还应有一种精神的延续——用一种好情趣、好心境在自己拥有的私人

书房中读书,心灵在书房中飞翔,就是精神的生存和物质的富有。

文达, 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春天寓言》、《秋天寓言》、儿童文学集《童声伴

唱》,近作《两步路》、《前奏三章》。

卞文达书房一角

Page 62: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心室文/

承鸿

生性爱书,所以无论身在何方,书房

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受住房空间的制约,我的书房一

般都不宽敞,但我对它的装修、摆

设,以及书架书桌的款式、质地,甚

至搭配的饰物,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一般必得由我亲自规划和过问。因为

我是爱书的,因为在内心里,似乎总

有个声音在呢喃:休要辱没了这些

书!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而曾经的

我大致也是如此,精致成套的桃木书

架和书桌上,摆满了从各个书店、书

摊、旧货市场淘来的,自以为值得一

读的好书,但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

力淘来的书,却只看了个开头,或者

大概,便没了兴致,任它们静静躺在

浮夸的床塌,寂寞地散尽了体香,染

黄了肌肤。

直至一日,当惊觉镜中容颜更变,感

慨世事沧桑无常,回望过往的读书岁

月,方始彷徨。都说书中自有一切真

善美,但那些真,我曾悟得了几分?

那些善,我已学得了多少?那些美,

我又领略了几许?比起张溥的七录

斋、闻一多的二月庐,我着实汗颜羞

120

愧于前人的孜孜不倦。

是的,真正的爱,不该将满满的在意,倾注于浮华的外表,而更应让它的

价值,融入爱书人的心田和生命。

于是,当往事横陈在生命中,静候岁月的检阅,当过往的一切记忆,都不

动声色地流走,当爱书的我再次走进如若新生的书房,这里的一切都没有

变,但又似乎一切都变了。

121

Page 63: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122

从此,无论在绚烂活泼的春暮,还是在温情诗意的冬晨;不管是雀跃时

分、悲戚时刻,还是平静如水、躁热似火之时,甚至只是忙碌中难得的闲

暇光阴,我都愿把大把的时间,投掷在这方纯净芳香的私人空间,沏上一

壶清茶,从桃木书架上随意抽取几册书卷,聆听其中飘出的清脆箫声,趁

着良辰美景,诵几首唐诗,吟几句宋词,品几篇美文。那些华美的文字,

如画般地美好。

此时,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文人,带着他们的心事心思,也许是珍贵难得

的愉悦,也许是被风霜擦亮的忧伤,也许是传承千年不可动摇的真理,正

安静地伫立在远处,伫立在心灵的家园,也伫立在我这小小的书房。即使

没有华丽的装饰,它也如此宏伟,如此独特。

如今的我,时常像个天真懵懂的孩子,带着春水流淌过的气息,好奇而专

注地仰望着,总感觉,在这方小小的天地中,住着一些面容清晰可辨的

人,还有他们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恨,熠熠闪现光彩的智慧。这些爱恨和智

“沏上一壶清茶, 从桃木书架上随意抽取几册书卷……”

123

慧,任技艺再精湛的画家,也画不

出。

那些美,惊魂动魄。残阳如血,马

蹄如嘶,无垠的大漠升起灰黑的

狼烟,卷尽层层的黄沙,余晖染红

整片天空,角声满天,烽火四起,

豪壮是一种美;一槲春花、一池碧

水、一陌烟柳、一窗明月、莺声袅

袅、花影漫漫、美目含情,婉约也

是一种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

阴夏木啭黄鹂”,午后空山中,陶

醉人心,悠闲,亦是一种美。博大

是美,纤细是美;厚重是美,轻灵

是美;恒久是美,短暂是美。美不

在形式,而只在心情。

那些爱,温暖人心。平凡的母爱绘

成了慈母临行缝衣的感人画面,无

情岁月苍白了母亲如云的青丝,却

掩不去母亲慈爱的绝美面容;蒹葭

丛中,蓦然心动的男子着了魂地追

赶着淑女,浪漫的爱情,在染着霜

的夜晚,被哒哒的马车送至眼前,

朴实缠绵,如同生长着麦秸的河

岸,一种脱去铅华的真挚。能够感

受爱的心,才是善感多情的。

那些恨,深入骨髓。潜滋暗长了一

片茂盛得发黑的野草。野草的下

面,凝固着一成不变的死寂大地,

大地的下面,又涌动着汹涌奔突的

熔岩,总有一天,野草将会朽腐,

天地将会改换新颜。有些恨,终究

只是因为爱。

那些悲,缠绵凄惋。化作了一场一

落十年的大雪,与春天终年不遇,

又或者化作了三年寸草不生的久

旱,惟甘霖不降。人的悲哀,总是

流于形式,而我们都曾忽略了更多

隐藏在人物背后的罪恶和无奈。

如饥似渴中,我知道,我真正懂得

了书。书房,其实并不需用华美的

装潢、精致的书架,以及珍藏版的

的文房四宝来构建,世上最美的书

房,定是因一颗真正爱书懂书的

心,而变得弥足珍贵。

即使有一天,我贫穷得一无所有,

也不会悲哀。因为,在那方小小的

心室,那个纯净的书香世界,合上

书、闭上眼,静静回味着空气中那

醉人的芬芳,会心的笑容就会在嘴

角绽放。

承鸿,现供职于江阴市史志办公室。

Page 64: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50

在生活EVOLVED IN LIFE……

书容馆貌01图书馆之旅:

“复活”的世界书库——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02铅字印刷书:活字的墨香之美

03未来之书:电子书百态

阅读时光地【四】靠水的“悄悄”地

“不老”的“悦读”者

图书馆之旅

No.1“

复活”

的世界书库

——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

2000多年前,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以“收

集全世界的书”为己任,成就了人类早期

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在地中海传播文明

几百年。然而,它却屡遭劫难,最终被毁。

2001年,经过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和埃及政

府的多年努力,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这

颗地中海边的璀璨文化明珠重获新生!

为设计一座大型的新亚历山大图书馆,埃及

政府于1989年宣布举办一次建筑设计比赛。

共有650多个建筑设计小组提交了图纸。当斯

诺赫塔(Snhetta)建筑事务所——一个从未

获过奖、也几乎从未承担过大型建筑项目的

挪威小公司,被授予一等奖时,大家都颇感

惊讶。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或称亚历山大

藏书馆,于2002年启用,并被广泛视为近几

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建筑作品。

书容馆貌

125

Page 65: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052

这座图书馆既气势宏伟又简约朴素。该设

计的精髓体现在一个对角剖开的直立圆

柱体,其清晰的几何形状与古埃及的伟大

建筑极为相似。图书馆圆柱体的一条分割

直线实际是一座步行桥,为图书馆和南面

的亚历山大大学提供了通道。步行桥跨越

一条交通繁忙的街道,与图书馆的二楼相

接,并继续通往建筑北面的一个海滨广

场。在桥的西侧,圆柱体有一个直角空

缺,为图书馆的主入口创造了空间。图书

馆的入口面对着年代较早的大学礼堂正

门,仿佛是向这个相邻建筑表示敬意。在

两座建筑物之间,有一个石块铺地的广

场。一座巨大的球形建筑坐落于广场中

央,其内部是一座天文馆。圆柱体的顶部

是倾斜的。一般而言,这会形成一个椭圆

形的屋顶表面。然而,设计师一开始就把

圆柱体设计成为倾斜的椭圆形,因此图书

馆的底层和倾斜的屋顶表面皆呈正圆形。

图书馆的倾斜墙体和倾斜的屋顶全部朝向

大海。虽然一个真正的圆柱体是一种静止

的形态,但是图书馆的不规则设计却提供

了动感,而地下10米、地上32米、共计10

层的建筑垂直高度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印

象。圆柱体南部的墙体覆盖着花岗岩板。

岩板是从岩块上剥离出来的,而并非是切

割而成的。因此岩板的表面是凹凸不平

的,呈现出柔和的线条。花岗岩板上铭刻

着世界各地的文字符号。太阳在空中的移

动和附近水池反射出的灯光,使篆刻符号

产生出动态的阴影效果,令人想起古埃及

神庙的墙壁。图书馆宽阔的中央大厅,

是一个直径160米的半圆形,颇具强悍之

风。曲线墙体由水泥材料建造,其垂直

126

连接部分未加掩饰。而直线墙

体上则覆盖着来自津巴布韦的

黑色岩石。大厅的地面共分七

层,逐一向北方的地中海依次

降下。

根据设计能力,新的亚历山大

图书馆的馆藏量可达到800万

册书,1500种期刊。除了文字

类藏书,亚图还收藏了大量

的世界各国的古币,以及20多

万卷微型电影和光盘类的视听

资料。重建后亚图将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可与著

名的大英图书馆等比肩而立。

亚图目前不仅是埃及的文化重

镇,更是游人如织的著名旅游

景点。

127

Page 66: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铅字印刷书

No.2

活字的墨香之美

文\

周零(整理)

始创于宋朝的活字可谓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它曾经为人类文化的传承扮演过重要角色,

可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排版、平版

及彩色印刷的迅速发展,活字印刷已在生活

中悄然消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籍报纸多用铅字排

版,作活版印刷,可是到了今天,却不是每

个人都有机会跟活字相遇,30岁以下的人就

恐怕鲜有机会体验铅字的温暖触感。台湾版

画家杨中铭在《文字翻飞的轻与重》中,曾

活灵活现地写下他跟活字的相惜之情:“约

莫三十年前,我们翻阅手中从书铺带回来的

小说,……顺着密密麻麻的油墨字迹穿梭性

灵花园,书页上的文字偶有唐突,不均匀的

墨色,像是在阅读的过程里翻越小小山头,

让我们停顿于不该停顿的字句,手中电筒的

微弱光线,斜照出深深的字迹压痕……在温

暖又不想被发现的被窝里。”

活字就是这么一种活泼不羁、不受牵绊,却

又让人分外怜爱的字体。它会在纸张上跳跃

飞扬,偶尔还在字旁留下半点墨水尾巴,叫

人从淡淡的墨痕中寻找人手制作的惊喜。它

的印刷过程更可说是色、香、味、触感俱

全,当每个独一无二的铅字模跟纸张

触碰,继而在纸张留下墨香足迹时,

印刷出来的字体都分外有个性,见证

了模具雕刻家、铸字师以至印刷工匠

的心血。台湾年轻诗人夏夏更曾经自

行手雕活字粒,以608个字粒加上盖

印的方式,制作第一本诗集《闹别

扭》,令诗字里行间充满了不规则的

图画之美,可说是活字印刷的变奏。

在活字印刷术还没出现之前,中国隋

唐朝代流行雕版印刷。人们会把文字

逐一刻到一块雕版进行印刷。为了减

省时间,宋朝1045年,布衣毕升设计

出可随意调配的胶泥字块,并且按韵

排好,以便检索。印刷时,师傅只须

在铁板敷以烛脂和蜡,然后在框内排

128 129

Page 67: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字,再加热令烛脂熔掉,用来固定活字的位置,之后涂上印墨便可印刷。

过后,师傅又可拆除活牢留待下次使用,这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使书印量大增,令平民较易接受教育。

活版印刷术初时主要用来印刷佛经,后来才扩大到经书、史书、文章、

诗、词等,而活字的种类发展到元明两代,亦从胶泥活字扩大到木活字、

陶土活字、陶瓷活字、铜活字等。清朝乾隆皇帝注重印刷术,曾诏令制木

刻活字。25万余个木刻活字,在一年内全部完成,排印成2,300卷《武英

殿聚珍版丛书》。

一直以来,都有人质疑活字印刷是否由中国人发明,因为德国的约翰内

斯•古登堡在1440年已发明了铅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推

进了工业发展。不过考古学家在河西走廊发掘出比毕升晚约100年的大量

西夏文佛经,使他们相信北宋时代,中国人已掌握活字印刷技术,并把它

传扬至邻近国家。活版印刷虽然于过去数百年曾大力推动人类文明,但自

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排版出现,由于其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活字印

刷亦被逐渐淘汰,于坊间销声匿迹。

130 131

Page 68: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未来之书

No.3

电子书百态

文\

周零(整理)

现在市场上可以找到的电子阅读器产品大体上基

于两类技术:电子墨水显示和液晶显示。电子墨水显

示也差不多都是TFT—LCD。大体来说,使用电子墨水

技术的阅读器阅读体验更自然,接近于纸张;但使用

液晶屏的阅读器色彩更艳丽,接近于电脑。孰优孰

劣,全看个人爱好。

Kindle系列

在Kindle横空出世之前,电子

阅读器的市场一直不温不火。

Kindle果然像它的名字一样,让

电子阅读器火了一把。

的确,Kindle现在的设计开始有

些苹果味了,可惜内在还是有点

欠缺。可用存储容量3.3G ,可

以免费直连亚马逊网上书店,可

以发声朗读,16级灰阶,对PDF

支持不错……这些都算是它的优

点。但是它没有触摸屏,这可能

是目前最大的一个弱点——除

了价格以外。加上保护袋,一只

Kindle Dx 大概要花3500 元。

eSlick

Foxit是国产软件商,以其开发

的PDF阅读器而知名。现在他们

也开始生产电子阅读器,这至少

让我们不必再为PDF 格式而担

心。6寸屏幕,4级灰阶,重量大

概180克 ,还支持纯文本文件和

MP3格式,拿在手里和一本平装

32开书差不多大小。售价大概

1800元左右。这款机器要是显示

屏亮度再高一些就好了,比如说

16级灰阶。

eReader

这款机器背后的公司来头不

电子墨水派

01 eSlick 02 Kindle系列03 eReader

01

02

03

132 133

Page 69: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小——PlasticLogic,由英国

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建

立。这台阅读器简直是梦幻产

品:A4 幅面、支持触摸屏及手

势操作、厚度只有7毫米,超长

待机时间,无线连接。不过很

可惜,目前价格未知。这款机

器要到明年才能上市,希望它

的价格不要像性能那样让人吃

惊就好。

SONY PRS—700

这款阅读器是2008年10月发售

的。最有特色的地方是触摸

屏,以及屏幕边上的几个LED

灯。触摸屏还不错,不过不支

01

02

03

04

05

01 iRexiLiad02 SONY PRS—70003 psp04 JetBook05 iPhone\iPod Touch

持手写,而那几个LED灯看起来是充分

考虑了夜间看书的不方便——毕竟电

子墨水显示屏不自带光源,而实际上

却有些似鸡肋。所支持的格式不少,从

PDF、DOC直到图片格式和MP3,内存也

可以升级到32G 。售价大约2800元。

iRexiLiad 2nd

8.1寸屏幕,16级灰阶,触摸屏手写

板,可扩展卡接口,支持不少格式的文

件。外观看着也蛮舒服,不过价格有点

偏高,大概5000元的样子。

翰林V5

5寸屏幕,8级灰阶,最大可以支16G扩

充卡。样子中规中矩,翰林的一贯风

格。可以支20种以上的格式,价格也

不贵,1900元左右。如果只是拿来看

小说的话,倒还合适。只是绝对不会

有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就是了。

汉王N518

N518最吸引人的应该是全屏手写功

能。其他性能没什么突出,和汉王V5

差不多,但是售价要比V5高出1000元

左右。这款机器有一个巨大的弱点,

它丑得让人心碎……

液晶派

iPhone 和iPod Touch

虽然iPhone还没有正大光明地走进国

门,但是已经有沦为街机的趋势。这

可能得归功于苹果出色的产品设计,

iPhone 和iPod Touch一样,都是一

台潜能巨大的便携电脑。

在论iPhoneOS平台上最好的阅读器软

件是Stanza,这家小公司刚刚冒起没

多久就被亚马逊收购,这也从侧面说

明了他们受欢迎的程度。安装一个

Stanza, iPhone 就能变成性能最好

的电子书阅读器。当然,五六个小时

的电池供电时间实在是短得有点夸

张,不过如果仅用于上班下班的

途中,应该问题还不大。

PSP

PSP上的eREAD阅读器已经更新到

了8.0版,支持屏幕旋转,对漫

画、图片和文字的支持都很不

错。说起来,像PSP和手机这样的

便携电子设备,要实现阅读电子

书的功能并不算什么难事,而对

使用者来说,唯一需要考量的只

是屏幕够不够大,以及在小屏幕

上的阅读体验罢了。

JetBook

很难想象,在2008年还有人生产

专门用于阅读电子书的液晶屏阅

读器。JetBook 就是这样的产

品。20小时的阅读时间,5寸显

示屏,可扩展SD卡,表现实在称

不上亮眼。这款机器让我觉得最

有趣的一点,是它的按钮和汉王

518 的几个主要按钮几乎一模一

样……

134 135

Page 70: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阅读时光地【四】

靠水的“悄悄”地文/小莫

它藏在黄山湖公园里的一个角落,我早

前路过这里好几次,甚至都没注意到

它。它被大片的翠竹包裹着,站在正门

侧面的两个高大的石头人吸引了我们的

全部注意力。

03

04

05

01 渡口茶艺咖啡吧的门头02 置物架上的茶具03 吧中的软垫沙发04 茶几上放着客人翻阅的书05 装饰室内的小盆栽

136 137

Page 71: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138

它被起名为“渡口茶艺咖啡吧”,当

你捧上一本书,坐在里面随便一张舒

适的红沙发上,就会自然理解,这个

咖啡吧为何有这样的名字——走过那

扇狭窄的灰色正门,你就会从喧腾的

城市被“撑”进这个“悄悄”的地

方。这一片不大的地方,被随意摆放

着几张矮桌,它们大致挨着玻璃墙不

规则的排开,很随意的姿态,像是在

等待随时归来的“主人”。户外木质

宽敞的木条地板,可以把你的脚步一

直延伸到不远处的大湖泊,在天气晴

朗暖和的时候,户外茶饮品读,更是

大多数人来这里的首选。

最文艺的地方,还包括在红沙发之间

随意穿插的绿色植物、那一排随时可

以取阅的书籍、还有那一本已遭磨损

但装着好多可爱的话的便签本……

01

02

03

04

139

05

06

07

[ ]

01

咖啡吧中牛皮书

02

门口的一盏藤编灯

03

供客人翻阅的两摞杂志

04

置物架上的紫砂茶壶

05

透亮的鱼缸摆设

06

阳光下湖边的椅子

07

客人刚翻过的书

Page 72: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140

“不老”的“悦读”者文/ 陈蓉

在福州三坊七巷,我曾拍下这样一张照片,那是

一对老夫妻,在黄昏时分的南后街和衣锦坊的交叉口,妻

子从丈夫口袋里找出一把梳子,轻柔地、十分认真地为丈

夫梳理了早已日趋稀疏的头发,她面容柔和,声音缓缓,

“跟人拍照,怎么不把头发整一下啊,都被吹乱了。”是

亲密的嗔怪,并非埋怨,有关怀和无间的照顾从话语中流

露,如梳子穿过发间时那流淌出的抚慰和舒适。丈夫微笑

盈盈地回答没关系,没关系,这不挺好嘛!话虽这么说

着,头却心甘情愿地微垂下来,任妻子打理一番。这对看

来朴素、并不起眼的夫妻站立在街巷的观光或散步的人

潮中,不会有人去关注,简短的对话也被淹没在嘈杂中,

但我分明看得清,听得清,静静地站在这极具历史文化感

的陌生坊巷里,涌上一丝感动和甜蜜,似乎萦绕在他们周

身的那份和谐和相濡以沫的心情也传染了我,让我在触动

之时快速抢下了这温暖的一瞬。那布满坊巷、静穆深重的

明清建筑似也因这一幕,被柔化出一些软和的线条和亲近

感。

为了接受与我合影的邀请而整妆的,是曾祥芹教授夫妇,

因共赴福州参加“全国读书月暨书香社区建设研讨会”而

141

幸运相遇。那一幕,发生在曾教授

于衣锦坊水榭戏台,做完《从孔

子到朱熹的读书育人精神》讲座

之后。曾教授是河南师范大学博

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国阅读学学

会会长,一直在阅读学领域做着孜

孜不倦的研究。就是这样一位有着

73岁高龄的学者,依然精神矍铄地

活跃在全民阅读的广阔舞台上,欣

然接受了福州市的邀请,在充满中

国传统文化色彩和韵味的三坊七巷

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有中国式

经典园林和花厅完美结合的水榭戏

台上做了一番持续近三小时的阅读

讲演。为了配合电视录制效果的要

求,他应技术的要求,非常大度体

谅地将某些部分讲了一次又一次,

讲到现场的听众毫无耐心地怨声离

场,他还持着刚开讲的认真劲,将

讲演坚持到底,坚持到放弃了原本

要参观三坊七巷的打算。这位致力

于让“中国汉文阅读学”研究的先

锋者,如同中国阅读文化历史的叙

述者,在古朴流畅和线条柔美的戏

台上演绎出别具风格的阅读精神和

传统。仿佛是时空的一次穿越,也

似乎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和呼

应,古老的戏台正在完美的修复中

重展数百年的经典风采,而戏台上

萦绕和回响的,也是千年来亘古不

变的不朽话题,她携着明清的读书

文化风貌,缓缓地铺开近现代中国

阅读艰难曲折的浩荡书卷。于是,

这场讲演,曾教授引领我们展望和

攀登中国古代阅读学史上两座理论

高峰,也在无意间进行了阅读明清

福州三坊七巷

Page 73: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142

建筑的一次心灵新体验。

而就在附近的郎官巷,确也保留着旧时的二梅书屋,

书屋曲折回环,有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之感,似乎隐

喻着浩瀚典籍,功成名就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或坐

在回廊的长凳上歇息,或在曲径上转悠,或在演武厅

想象着当年的学子也会怎样地嬉戏玩闹,似乎有歌咏

般的诵读之音夹着顽皮的嬉闹之声传来……当下的情

景和遥想,构成了三坊七巷中一副读书快意和安宁之

感。

曾教授是严谨而专业的,刻苦而有毅力的,几十年

来,在倡导大众阅读,推崇经典阅读,改善网络“浅

阅读”上建树颇多,我在与他的相识、对话和翻阅著

述的大概了解中也只是略知一二。在他毫不隐讳对于

丹谈孔孟之道纯属个性化阅读之“歪解”,是自由化

误读,乃至误人子弟的神情里,我看出,他又是率真

秉直的,他洋洋洒洒写了30万字批判于丹大众化的错

误阅读导向,却至今没有怒声回应。他笑着说我等她

来反驳啊!于大师明星般地忙着天南海北做演说、访

谈,出书估计都来不及,怎会去理会这些呢?不定神

定气闲地以为,有人要借这开战,占她的明星光,不

接招啊!探讨学术和专业理论,在忙碌的明星生活

福州三坊七巷的水上戏台

143

中分量几乎可以忽略了。我这样以

为,但我相信,曾教授是能够在学

术上占上风的,只是这浮躁的风气

早已渗透到学术中实是旧闻的旧闻

了。但教授略带顽童般的洒脱和不

逊让我倍感亲切和自然。

曾教授更有着阳光般的豁达和明

朗,有着充满人文精神的悦读情

怀。在离开福州的那天,我惊讶至

极地得知,就是这样一位在讲台上

熠熠生辉、博学多采、思维快速清

晰,在生活中谈笑风声、性情乐观

宽容的老人,曾在1983年患癌症并

切除左肾,大夫出院时说:“你

要思想乐观,争取再活十年。”如

今,两个十年过去了,展现在我眼

前的,却是依然全国各地参加阅读

研讨会,为中国阅读生存和理想奔

波辛劳,却也依然神采飞扬,不见

消沉和畏惧之感的教授。他说我要

把十年动乱耽搁的青春夺回来,要

活得更充实,产生更大的能量。他

一心读书、教书、写书,那旷日持

久的阅读,真让教授从内在迸发出

不可阻挡的能量,奇迹般地淡忘了

疾病和死亡,正是这超期服役的26

年,他出版了30多本书,达1000万

字。

对曾教授,已绝不是敬佩和敬仰所

能描述的感受,他是一位阅读的

研究者,也是悦读的倡导和推广

者。他曾说很赞赏“悦读”这个

词,“悦”是心灵的兑换和交流,

“读”是言语的买卖和收发,提倡

“悦读”就是营造读者的良好心

境,使阅读变成乐趣和享受,使

《阅读改变人生》主 编:曾祥芹定 价:25.00元出版社:中国海洋出版社

Page 74: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

144

单纯的阅读技术升华为富有人文内涵

的“悦读”情怀,这样的人,才能真

正获得生活的幸福。曾教授的经历和

实践,探索和前行,已凭他宝贵而丰

富的人生体验,向人告白了他的幸福

所在,快乐源泉所在。无需赘言,我

明白并感悟了这样一个具有大家风范

的学者,明白了成就他不竭生命的动

力,亲身感受到了他乐观从容面对人

生浮沉和得失中的细节里所流露的风

骨、大气和坦荡。

人和人多数只是擦肩而过,能在心中

留下瞬间的火花并长存记忆的实为少

数。曾教授是属于能够于平凡、朴实

和淡然中闪现出深厚内涵的学者。他

点燃的,是追求幸福阅读人生,实

现理想价值,让生命力无限扩张的光

亮,也是关于寻求阅读真意,让阅读

的人文精神引领思想前进的探索之

光。唯此,可以告慰人生,告慰这并

非虚行的人间道。

幸福的理解和方式有千万种,这位

“不老”的“悦读”者,正是真正知

道并掌握幸福的人。我在遥远的江南

由衷地祝福!

《古代阅读论》作 者:曾祥芹 黄果泉 张维坤定 价:27.40元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Page 75: 变化和坚持 - 江阴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