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深厚的大宋楹联文化 - kfrb.kf.cnkfrb.kf.cn/tplimg/1/2020-01/15/09/2020011509_pdf.pdf · 一是传承唐诗精华,使楹联文化在律...

Post on 19-Oct-2020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楹 联 是 我 国 人 民 喜 闻 乐 见 富 有 民 族特 色 的 艺 术 形 式 ,是 语 言 艺 术 、书 法 艺 术和 装 饰 艺 术 的 完 美 结 合 ,是 民 族 文 化 的瑰 宝 。 大 宋 楹 联 文 化 在 传 承 晋 、唐 、五 代楹 联 文 化 的 基 础 上 发 展 到 了 新 的 高 度 ,对 中 华 楹 联 文 化 的 发 展 产 生 积 极 而 深 远的 影 响 。

中 华 楹 联 文 化 是 中 华 民 族 优 秀 传 统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是 汉 语 言 独 特 的 艺术 表 现 形 式 。 它 文 辞 精 炼 、言 简 意 深 ,内涵 丰 富 、意 蕴 厚 重 ,平 仄 协 调 、对 仗 工 整 ,描 物 写 景 、言 志 抒 情 ,雅 俗 共 赏 、妙 趣 横生 ,千 百 年 来 为 人 民 群 众 特 别 是 文 人 雅 士所 喜 爱 ,具 有 历 久 弥 新 的 旺 盛 生 命 力 。 它的 承 载 传 统 、教 化 民 心 、美 饰 环 境 、传 播 文明 功 能 ,对 社 会 产 生 了 独 特 、广 泛 而 深 远的 影 响 。

关 于 楹 联 的 起 源 ,虽 有 五 代 、唐 代 、梁代 和 晋 代 之 说 ,但 以 当 代 联 坛 大 师 马 萧 萧为 代 表 的 多 数 联 家 认 为 ,晋 代 吴 郡 吴 县 华亭(今 上 海 松 江)人 陆 云 和 洛 阳 人 荀 隐 在文 学 家 张 华 家 撰 书 的 通 名 联“ 日 下 荀 鸣鹤 ,云 间 陆 士 龙 ”是 最 早 的 楹 联 。 这 副 通名 联 比 五 代 孟 昶 的 春 联“ 新 年 纳 余 庆 ,佳节 号 长 春 ”早 615 年 ,且 完 全 符 合 对 偶 、平仄声韵和当代公认的楹联标准。

“ 擎 天 柱 地 两 行 字 ,汲 古 涵 今 一 副联 。”从 晋 至 今 ,楹 联 一 直 是 中 华 文 学 大 家庭 诗 、词 、曲 、联“ 四 姐 妹 ”的 重 要 成 员 ,具有 诗 的 血 统 ,源 于 律 诗 的 对 偶 ,又 从 诗 词中 走 出 来 ,成 为 独 立 的 文 学 体 裁 。 它 是 大众 的 平 民 文 学 ,最 贴 近 群 众 、贴 近 生 活 ,走向 千 门 万 户 ,走 向 公 共 建 筑 ,走 向 商 铺 店家 ,没 有 哪 一 种 文 化 能 像 楹 联 这 样 普 及 。它 又 是 高 雅 的 文 学 艺 术 ,是 文 艺 百 花 园 中一 朵 奇 葩 ,不 但 包 含 古 今 、包 容 天 地 ,而 且讲 究 平 仄 韵 律 、词 对 意 联 ,耐 咀 耐 嚼 、意 味无穷。

“ 华 夏 民 族 之 文 化 ,历 数 千 载 之 演 进 ,而 造 极 于 赵 宋 之 世 。”著 名 历 史 学 家 陈 寅恪 先 生 的 这 一 论 断 ,既 肯 定 宋 代 特 别 是 北宋 东 京 在 中 华 文 化 发 展 历 史 上 的 重 要 地位 ,又 说 明 在 文 化 艺 术 繁 荣 兴 盛 的 宋 代 ,与 书 法 艺 术 紧 密 相 连 的 楹 联 文 化 业 已 相当 普 及 并 得 到 传 承 发 展 。

唐 宋 两 代 是 中 华 文 化 特 别 是 诗 词 文 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楹联虽有其独立的文学地 位 ,却 是 律 诗 的 中 心 部 分 。 律 诗 全 首 8句 ,中 心 的 4 句 ,按 我 国 几 千 年 来 的 特 定 规矩 ,应 该 吟 成 两 副 楹 联 ,并 力 求 工 整 对 仗 ,使 两 联 成 为 律 诗 的 艺 术 精 华 ,令 人 反 复 吟咏赏析。

纵 观 北 宋 东 京 楹 联 文 化 的 发 展 ,大 体呈现如下三大特点。

一 是 传 承 唐 诗 精 华 ,使 楹 联 文 化 在 律诗中进一步发展。以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示 长 安 君》为 例 ,颔 联“ 草 草 杯 盘 供 笑语 ,昏 昏 灯 火 话 平 生 ”,无 论 内 容 、词 语 还是 音 调 、意 境 都 是 历 代 传 诵 的 名 句 。 颈 联

“ 自 怜 湖 海 三 年 隔 ,又 作 尘 沙 万 里 行 ”改 用流 水 对 ,“ 三 年 ”言 时 间 之 长 ,“ 万 里 ”言 距离 之 远 ,一 纵 一 横 ,相 辅 相 成 ;“ 湖 海 ”言 阻隔 之 深 ,“ 尘 沙 ”言 远 行 之 苦 ,二 句 以“ 自怜 ”和“ 又 作 ”连 成 一 气 ,更 使 人 感 到 别 易见 难 。 全 诗 二 联 工 稳 对 仗 ,词 语 传 神 ,情

韵相生,从而得以升华。二 是 广 泛 应 用 于 政 治 、社 会 生 活 的

方 方 面 面 ,提 升 华 夏 文 化 品 位 。 据 宋·岳坷《桯 史》载 ,宋 神 宗 熙 宁 年 间 ,北 方 辽 国遣 使 臣 来 东 京 ,大 学 士 苏 轼 奉 诏 接 待 。 辽使 ,知 道 苏 轼 是 有 名 学 士 ,便 出 一 上 联“ 三光 日 月 星 ”试 他 。 苏 轼 略 思 ,便 以“ 四 诗 风雅 颂 ”对 之 。 苏 轼 见 识 超 群 ,千 古 巧 对 ,名不 虚 传 ,使 辽 使 钦 佩 不 已 。

三 是 在 门 庭 和 建 筑 物 上 镌 刻 或 张 贴 楹联 已 成 为 民 间 习 俗 。“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春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总 把 新桃 换 旧 符 。”王 安 石 的《元 日》既 道 出 了 当年 北 宋 开 封 人 过 年 放“ 爆 竹 ”、饮“ 屠 苏 ”的盛 况 ,又 描 绘 了“ 千 门 万 户 ”以“ 新 桃 ”换

“ 旧 符 ”的 盛 景 ,说 明 当 时 逢 年 过 节 家 家 户户 贴 楹 联 已 相 当 普 遍 。 更 有 苏 轼 兄 妹 将 6个 词 牌 连 缀 成 联 张 贴 于 门 庭 :“ 水 仙 子 持碧 玉 簪 ,风 前 吹 出 声 声 慢 ,虞 美 人 穿 红 绣鞋 ,月 下 行 来 步 步 娇 。”两 位 文 人 把《水 仙子》《碧 玉 簪》《声 声 慢》《虞 美 人》《红 绣 鞋》

《步 步 娇》6 个 词 牌 名 融 入 联 中 ,绘 就 一 幅美 人 轻 移 莲 步 、观 赏 夜 景 的 生 动 画 面 ,既彰 显 了 宋 词 精 萃 ,又 宣 扬 了 楹 联 文 化 ,意境深远、令人叫绝。

楹 联 文 化 传 承 到 今 天 ,在 八 朝 古 都 、中国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中 国 书 法 名 城 开 封 ,已经 初 步 形 成 了 以 宋 都 御 街 、鼓 楼 商 圈(包括 鼓 楼 街 、书 店 街 、寺 后 街 、马 道 街)两 大街 市 楹 联 展 示 区 和 以 龙 亭 、包 公 湖 、清 明上 河 园 、中 国 翰 园 碑 林 、大 相 国 寺 、禹 王台 、铁 塔 公 园 和 启 封 故 园 为 主 的 八 大 景 区

(景 点)楹 联 展 示 区 ,集 中 展 示 了 楹 联 整 齐对 称 的 形 式 美 、抑 扬 顿 挫 的 韵 律 美 、如 诗如 画 的 意 境 美 和 抒 发 情 志 的 哲 理 美 ,令 人心神激荡、流连忘返。

“ 古 城 古 韵 四 方 珍 萃 集 古 阁 ,天 趣 天 姿一 幅 清 明 上 河 图 ”。 以 古 都 明 珠 —— 宋 都御 街 为 例 ,这 里 不 仅 集 中 了 大 宋 文 化 东 京

“ 五 宝 ”—— 名 家 书 画 、汴 绣 、官 瓷 、木 版 年画 和《清 明 上 河 图》,还 有 50 多 家 商 贾 店 铺的珍贵楹联、灿金牌匾、闪光旗招和朱栏雕窗 ,被 确 立 为 国 家 级 中 国 收 藏 文 化 精 品 一条街。

再 赏 特 色 历 史 文 化 名 街 —— 书 店 街 的两 副 较 有 品 位 的 楹 联 :“ 琴 唱 瑟 和 留 古 调 ,客 来 宾 往 尽 知 音 ”“ 金 印 一 刻 盖 九 洲 ,铁 笔六 书 润 四 海 ”。 两 联 分 别 以“ 琴 瑟 ”“ 宾 客 ”

“ 金 印 ”“ 铁 笔 ”“ 九 洲 ”“ 四 海 ”为 对 ,既 构 思精巧、突出特色,又工整恰当、雅俗共赏。

“ 江 山 沐 秀 色 ,大 地 浴 春 晖 ”。 每 到 春节 ,古 都 处 处“ 新 桃 换 旧 符 ”。 从 大 门 、厅堂 、车 库 到 粮 囤 、机 房 、储 藏 室 ,乃 至 家 家户 户 的 角 角 落 落 ,都 是 红 彤 彤 的 一 片 ,为节 日 增 添 了 浓 厚 的 喜 庆 气 氛 。 平 日 里 ,不论 婚 丧 嫁 娶 、生 儿 育 女 ,还 是 建 房 迁 居 、店铺 开 业 以 及 各 种 重 要 活 动 ,古 都 人 都 沿 袭这 一 文 化 传 统 ,用 楹 联 来 营 造 浓 厚 的 文 化氛围。

“ 改 革 开 放 兴 伟 业 ,经 济 建 设 展 宏图 ”。 迎 来 新 中 国 成 立 70 周 年 的 古 都 大地 ,更 是“ 水 系 南 北 歌 烂 漫 ,池 连 内 外 舞 翩跹 ”;550 万 开 封 人 民“ 奋 发 图 强 抒 壮 志 ,争奇 斗 胜 竞 英 雄 ”“ 工 农 商 贸 顿 开 千 秋 业 ,科教 文 卫 更 上 一 层 楼 ”“ 城 乡 面 貌 日 新 月 异 ,社 会 建 设 长 治 久 安 ”“ 家 家 和 谐 家 家 福 ,岁岁 平 安 岁 岁 春 ”。 这 些 选 自 我 市“ 千 门 万户 ”门 前 的 楹 联 证 明 ,开 封 真 不 愧 为 一 座楹联文化城!

“ 陈 桥 驿 黄 袍 加 身 鸿 猷 安 社 稷 ,东 京 城金 殿 正 位 神 武 定 乾 坤 ”。 由 我 市 著 名 作家 、文 化 名 人 屈 春 山 先 生 为 龙 亭 大 殿 撰 书的 这 副 楹 联 ,既 运 用 历 史 典 故 讴 歌 了 大 宋王 朝 ,传 承 了 大 宋 楹 联 文 化 ,又 使 著 名 景点光彩夺目,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从 我 市 八 大 楹 联 展 示 景 区(景 点)看 ,可 以 说 是 奇 思 妙 构 、出 神 入 化 ,别 具 特 色 、各 有 千 秋 。 既 有“ 话 八 朝 事 ,尚 评 清 浊 两湖 水 ;登 百 尺 台 ,徒 叹 盛 衰 万 寿 宫 ”的 龙 亭湖 景 区(含 龙 亭 公 园 、天 波 杨 府),又 有“ 游开 封 府 ,品 味 大 宋 文 化 ;拜 包 龙 图 ,领 略 人间 正 气 ”的 包 公 湖 景 区(含 开 封 府 、包 公祠);既 有“ 万 里 咸 通 ,九 帝 繁 华 钟 一 卷 ;八方 辐 辏 ,千 年 逸 韵 胜 三 壶 ”的 清 明 上 河 园 ,又 有“ 公 德 千 秋 在 ,涛 声 四 海 闻 ”的 中 国 翰园 碑 林 ;既 有“ 寺 仰 千 秋 诗 传 海 宇 ,钟 鼓 夜半 声 播 扶 桑 ”的 大 相 国 寺 ,又 有“ 白 云 绕 古塔 ,义 士 留 夷 门 ”的 铁 塔 公 园 ;既 有“ 汴 水长 流 ,吹 台 雅 奏 ,六 国 纵 横 留 胜 迹 ;众 擎 易举 ,慧 日 增 辉 ,八 方 风 雨 汇 中 州 ”的 禹 王 台公 园 ,又 有“ 仰 天 长 啸 ,三 十 功 名 尘 与 土 ;壮 怀 激 烈 ,八 千 里 路 云 和 月 ”的 启 封 故园 。 特 别 是 开 封 府 的 府 尹 们 —— 宋 太 宗 、宋 真 宗 、宋 钦 宗 、寇 准 、范 仲 淹 、包 拯 、欧 阳修 、蔡 襄 以 及 那 个 朝 代 的 代 表 人 物 ,个 个文 笔 超 凡 ,人 人 是 撰 书 楹 联 的 高 手 ,体 现了 当 时 中 华 文 明 的 最 高 水 平 。 再 看“ 一 朝画 卷 在 手 ,一 日 梦 回 千 年 ”的 清 明 上 河 园里 的 墨 宝 斋 、翰 风 堂 、凌 云 轩 、文 绣 院 等 数十 个 景 点 和 店 铺 ,几 乎 家 家 门 前 都 有 一 副贴 近 本 行 、绘 声 绘 色 、匠 心 独 运 、别 开 生 面的 楹 联 ,让 人 不 能 不 为 大 宋 楹 联 文 化 的 传承 和 发 展 感 慨 万 千 。 而 由 当 代“ 文 化 愚公 ”李 公 涛 先 生 创 建 ,集 诗 、书 、画 、联 等 国粹 于 一 园 的 中 国 翰 园 碑 林 ,更 是 一 座“ 功系千秋,益于当代”的大型文化艺术宝库。

“鸿雁传书,对意两行传爱意;开封见喜,联花一束见心花”。据悉,在中国楹联学会的关怀与指导下,河南省楹联学会早在 1995 年就成立了。全省已有郑州、新乡、许昌、三门峡、南阳等市级学会和包括我市通许县在内的数十个县(市、区)级学会,发展会员 600 多名,开展了学术研讨、出版书报、召开年会、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和“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等一系列活动,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美化人居景区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前所述,我市已经具备楹联文化的悠久历史、雄厚的群众基础、街市基础和景区基础,基本具备《中国楹联文化城市达标条件》,只要我们加强组织领导,补齐短板,积极开展经常性活动,就完全有希望一举建成“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为此,笔者多年来已在《开封日报》《汴梁晚报》《开封广播电视报》撰写《文化名城的楹联文化》《汴京街市楹联赏析》《何不景上添花》《何不更上一层楼》等文,积极宣传楹联文化,倡导景点、店铺悬挂更多的楹联,为景区添彩,为古都增辉。今天,再提出如下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牵头,文联和文化旅游部门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创建

“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开封绚丽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关链接

楹联的魅力

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是汉语言对句艺术、民俗文化、书法艺术与制作技艺四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楹联是以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为基础的一种文化样式,联语对句是楹联的基础。汉语楹联,文字整齐、词语对仗、音律讲究节奏和平仄、意义讲究呼应与开张,它的起源要远远早于张贴悬挂的楹联标准形式。

楹联中汉语言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不仅仅在于它们都是整齐的单词或合成词以及成语,并以整齐雅致的形态出现,具有形式上的美感,还在于它们具有韵律,在对仗节奏中体现声律美,在仄起平收中突显音乐感。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书法艺术的加入给楹联增添了美感,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的和谐,这是其他文字所不具备的。中国书法,自甲骨金文开始,到秦篆汉隶,魏晋楷书草书,早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文字,成为一种体系。以书法来书写楹联,不仅能将书法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还能体现出楹联的文化。在浙江杭州中山公园中,在“西湖天下景”的亭柱上,有一副这样的楹联被人关注:“水水山 山 处 处 明 明 秀 秀 ,晴 晴 雨 雨 时 时 好 好 奇奇”,它以行书和草书相间写成,曾经这里是清帝行宫的遗址,云树古木环绕,风景优美,用行书和草书写成,使楹联和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不仅体现了飘逸豁达的格局,还体现了景与人与情的融合。书法,渐渐成为书写楹联的基本形式。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副明代的对联由于与古老的年俗传统密切关联,因此一出手便成经典,到现在还是很多春联的首选。由于辞旧迎新,人们最易感受岁月流逝,所以祈求长寿平安便成为年俗的基本主题之一。明代的春联不仅帝王喜欢,平民百姓也很喜欢,自己不会写就求人写,不仅成为朝野共同的时尚,更是形成了一种传统。

楹联文化不仅具有美感的形式,还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从古至今,每一副对联里都有创作者传达的深厚的思想内容。

在文人的日常生活中,多以对联表达思想和情感,凸显楹联的审美功能,如把楹联作为雅居的装饰,美化生活,提升日常生活的境界。徐渭大幅度将楹联带入士大夫的雅致生活,这些楹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形态,让诗意的栖息成为现实,“日午凭栏,看几点落花,听数声啼鸟;夜深缓步,待半帘明月,来一榻清风”。同样,在审美趣味上,楹联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多是以对对子来实现的。在很多民间故事中,对对联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对联也成为民间重要的谈资。楹联文化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样式,也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楹联学会积极弘扬传承楹联文化,并成功地将楹联习俗申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各地都在申请楹联习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让楹联走入千家万户,让楹联回归日常生活,是楹联文化传承的根本目标。

楹联传承,提高水准并不容易,它是社会文化综合实力的体现。诗词境界的提升、书法水准的提升、民俗生活的传承等都是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建筑文化是否为楹联传承留有空间,民众休闲生活是否以雅致生活为目标,都会制约楹联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楹联文化的复兴可以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尺。 (田兆元)

厚重宋韵雍容文明

己亥年十二月廿一

责编:马丽 实习生:孙青曼 版式:周文利 校对:张书歌

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9对信仰的砥砺,与初心的重逢

——10版

底蕴深厚的大宋楹联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宋楹联文化李善和

制图:周文利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