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小学化”: 是“幼小”衔接的不二法宝吗?mbrb.greatwuyi.com/page/1/2017-04/06/5/201704065_pdf.pdf · 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幼儿应该

Post on 22-Jan-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闽北日报社经济部主办

电话:8820709 责任编辑:林李冰 责任校对:郑国艺 电子信箱:mbrbjyzk@163.com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科学适宜的学前教育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3-6岁阶段的孩童时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安全性依恋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顺应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才是好的学前教育。

可现实生活中,家长因望子成龙心切,常擅自或要求幼儿园把小学的教育内容提前让孩子学习,占用本该属于孩子的游戏时间,让孩子应对大量的学习任务,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只能阻碍孩子发展。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是超越其心理发展水平,不仅夺去了孩子们丰富有趣的童年,还会使孩子过早地产生厌学情绪。

我们必须明确,孩子是在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学习应该是孩子自然成长的需要被满足的过程,而不是心灵被知识塞满的

过程。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本质区别在

于游戏是3-6岁孩子的基本活动,也是孩子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学习活动。游戏才是孩童时期的主导活动,是孩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2年由教育部正式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出了具体方法和建议。分别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并再一次明确指出,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严

禁“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幼儿期就应做

幼儿期的事,孩子每一岁都有每一岁的意义,孩子的成长没有速成法可言,每一项能力的发展都需要时间逐步完成。为了孩子能像孩子一样成长,我们主张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在观念和行动上,根据3-6岁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其独立性,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顺应成长规律 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

本报讯 3月29日至31日,“2017年南平市小学部分教材培训暨市属小学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在南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举行。来自十县(市、区)市属小学的一线教师代表4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市教育局初教科领导、普教室教研员全程参与指导。

为了让参会教师详细了解附小的办学理念及绿行文化,学校安排了教师担任讲解员,带领参会教师参观了学校的文化长廊、科学工作室、善学堂、沁绿园等。满园的绿色,给参会教

师留下深刻印象。公开教学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

来自南师附小、南平实小的4位青年教师同台上课,展示了良好的教师素养。课后参会人员还围绕“实施有效教学 提升学科素养”组织论坛活动,来自省普教室品德学科教研员高本光老师,结合《小学德育质量监测若干问题的思考》讲座,剖析、解读品德学科如何有效地完成国家、省级质量监测目标,为一线老师们现场解难答疑。

(黄淑英)

推进绿色办学我市小学部分教材培训活动举行

小班能简单识字;大班要达到上百甚至上千的识字量;数学计算难度与一年级下学期相当;每天要写一页生字……这是延城不少私立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很多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往往会

看这个园毕业的宝宝是否识字多、会做算术。有的家长甚至要求将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提前教孩子,否则不入园。”一位民办幼儿园的负责人坦言,为了吸

引生源,幼儿园只能提前把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数学运算等小学一年级的部分教学内容纳入教学活动,来迎合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超前需求。

张女士证实了这位园长的话:“小班的孩子主要还是玩,中班的开始接触拼音、生字和简单的算术。大班学习氛围更浓。”她笑着说,接孩子放学时,常常能看到大班宝宝的家长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认了几个字,或是学了什么。

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需求

幼儿园“小学化”,对家长们来说,这种支持其实也是出于无奈。

延平林女士认为,虽然幼儿园学前班办成了“小学预科”班,但对她们这些没有小学教学经验的家长来说是桩好事。

林女士的孩子今年读小学四年级,早前在私立幼儿园时学过拼音,所以上小学后拼音学习比较顺利,令家长省了

不少心:“否则即使我懂得怎么拼写,也不知该怎么教。”她身边一些朋友的孩子读的是公立幼儿园,没有学这些,结果在进小学前那个暑期,还特意把孩子送去了“幼小衔接班”。“我也不想让孩子提前学习这些知

识,可你家孩子整天玩,人家孩子都在学,上小学后还能跟得上学习速度吗?”林女士表示,家长也是有苦衷的。

家长:怕孩子跟不上进度

家长接受幼儿园“小学化”是迫不得已,是对应试教育的无奈妥协。但他们这样做,真的能让抢跑的孩子“永远先人一步”吗?

为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每年临近毕业季的前一二个月,南平师范附属小学老师阮爱慧、应秋妹都会应南平实验幼儿园的邀请,以举办讲座的形式,与大班家长们面对面交流。

幼小衔接准备工作的确很重要,只是老师和家长对其下的定义显然不同。在两位老师看来,幼小衔接,不是生硬的知识衔接,而是充足心理的储备、良好习惯的形成。

阮爱慧、应秋妹认为,学前教育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规律,主要发挥潜能、发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超出宝宝所能接受教育的适宜度,并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健

康成长。比如过早让孩子学写字,不仅握力有限写不出漂亮字,而且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后期再来纠正十分困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她们也发现,由于在幼儿园期间提前学过,学习内容重复会导致孩子在上课时精神不够集中,对孩子的学习反而不利。因此,有些孩子靠吃预先学过的“老本”,在学习任务较轻的一年级轻松就能取得不差的成绩,从而忽视课堂听讲的作用,到了二三年级明显落后于人。

当然,“零起点教学”并不意味“零准备”。两位老师建议,家长不妨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多读书的好习惯着手,从生活中撷取天然教材,创设各种情境让孩子动手、动脑、动口,给孩子一些数字、拼音的概念,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共同迎接小学生活的到来。

老师建议:家长不要揠苗助长

本报讯 航模是一项国际级户外体育运动,集空气动力、电子、机械、无线电、材料、工艺、结构力学、气象、测量等多学科为一体,3月29日,闽北日报小记者团再次邀请到市校外活动中心的航模老师林烜玮为市实验小学小记者团指导航模制作。

通过前一次的理论授课,孩子们已经对航模有了初步认识,此次动手制作,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很好地强化了孩子对航模科学的认知。航模课上气氛热烈,互动性强,小记者们兴趣高涨,在林老师的指导下,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作品。

据了解,下堂小记者航模课将举办户外放飞比赛。小记者们各自拿出本次课上

自己动手制作的航模,角逐出冠、亚、季军,获胜的小记者将获得一份纪念品。户外放飞活动中,林老师还会带来飞机、汽车模型为小记者们表演展示。

(林铖熙 文/摄)

小记者动手做“飞机”

●近日,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公布了全省中小学“清新福建”旅游教育专题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获奖名单,由光泽县李坊中心小学高木金、曾柏进、官继华等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家在李坊》喜获一等奖,这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中心小学。(本报通讯员)●3月27日,建阳区第二实验幼儿园举办首届“童心助梦?

春蕾行动”爱心助学义卖活动。启动仪式上,教师通过图片、影像资料及实例讲解,向家长和小朋友们介绍举办“童心助梦?春蕾行动”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家长与小朋友参与爱心助学活动。

(黄志宏王柳珍)●3月29日,松溪三中30名师生参加了团县委开展的

“缅怀先烈清明祭扫”烈士陵园活动。庄严的仪式在一片肃穆中进行敬献花圈,代表着新一代青年学生对烈士们的崇敬与尊重,默哀鞠躬向烈士们表示沉痛的哀悼!仪式结束后,全体代表还参观了松溪县中央苏区历史纪念馆。

(本报通讯员)

桃 李 花 讯

“你孩子真厉害,才上中班就会两位数的加减法了,我的孩子都读大班了连数字还认不清。”陈女士一脸羡慕。“这算什么,我同事孩子读的

那个大班,小朋友都能用英语简单对话了。”张女士谦虚道。

4月2日的聚会上,几个朋友的谈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曾下发《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然而,出台多年的政策收效并不明显。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延城公办幼儿园办学较规范,私立幼儿园仍是幼儿园“小学化”的重灾区。

幼儿课堂教学“小学化”,究竟是学校想教,还是家长的要求?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幼小”衔接的不二法宝吗?

□朱玲

张晓霞 现任南平市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福建省首批幼儿教育骨干教师,南平市

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

作 者

简 介

教育转化后进生对于每位教师来说,

都是一个绕不开、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后进生转化工作做得好,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与成才,而且有

利于班级管理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从教二十五年,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驾驭好“宽容、沟通、激励”三套马

车,才能切实有效地转化好后进生。

宽容,让学生感受爱的温暖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转化后进生,首先要学会爱后进生,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而宽容与理解是爱的基础,只有学会宽容,才能做到真正地去爱一个学生。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后进生,犯错的概率更大。如果教师对后进生所犯的错误斤斤计较,不给他们改错的机会,那么只能让他们错上加错。后进生的自尊心往往比常人更强,如果老师无理责怪,他们就会破罐子破摔,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老师在处理后进生所犯的错误时,要有更多的真凭实据,要给他们更多的宽容。

记得前些年刚接手一年级(1)班时,我十分注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每次上课,学生晓亮会不由自主地大喊大叫,刚开始我耐着性子叫他安静下来,并且告诉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可晓亮过后就忘。后来,我和晓亮家长联系,才知道晓亮患了多动症,控制力较差,曾到省城去检查过,治疗效果甚微。我对此表示宽容和理解,不再

一味责怪孩子。后来,我请家长到学校听课,然后再与孩子沟通,学生渐渐明白了事理。

沟通,让学生体会爱的宝贵

“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了解后进生的个性特点,研究后进生心理,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才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有效的沟通。

我班学生晓明性格孤僻,语言表达能力差,当他与别人打招呼时,不用语言,均用拳头。比如,有一次,他想告诉我,他的鞋带松了,让我帮助他系好。他不是用嘴巴说,而是用拳头轻轻敲打我的手臂,引起我的注意后,再用手指指着他的鞋带。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是叫我教他系好鞋带。这时,我告诉他用拳头请别人帮忙,这非常不礼貌,要用嘴巴说出自己的想法。

后来晓明不再用拳头与人沟通,但是也不擅长用语言,于是我鼓励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正是因为多次真诚的沟通,让晓明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这份关爱。晓明懂得了这份关爱的宝贵,变得更开朗,笑容更灿烂了。

激励,让学生充满爱的力量

后进生的心理是比较复杂和矛盾的,他们往往装出一副傲慢骄横的样子,但内心却脆弱、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他们还常常装出一副对犯错误满不在乎的样子,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其实他们更渴望得到爱,得到老师的鼓励与

赏识。因此,老师要用爱与激励去唤醒后进生沉睡的心灵,搭建表现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树立信心,迎头赶上。

我班学生晓琳胆子特别小,课堂上发言时声音小,别人都听不到。我为他积极创造表现的机会,每次发作业时请他帮忙,慢慢地,他变得大方了、自信了。在课堂上,我请他回答问题,并鼓励他大声喊出来,每当他的发言声音大一点,我便组织学生热烈鼓掌,渐渐地他的音量变大了,信心更足了,学习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后进生不过是缺乏雨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他们同优秀学生、中等学生一样渴望进步,希望成才。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点,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给他们更多的宽容、沟通与激励,让学生体会愉悦的成功感和被人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追求上进的源动力,在行动上付诸实践,最终走上成才之路。

宽容 沟通 激励——转化后进生的“三套马车”□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 叶清芳

教 师 手 记

林火亘玮老师在给小记者上课

小记者在动手制作航模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