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都會靈程路 - WordPress.com · 第1章 新處境中靈命培育的新需要 /18 第2章 都會靈命培育與塑造新元素 /27 第3章 經營生活的退省韻律

Post on 10-Jan-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責任編輯:韓慧恩編  輯:宋其慧封面設計:濛一設計坊內文設計及排版:鄧美思

CGST Theology for the Church SeriesPilgrimage of Metropolitan SpiritualityAuthor Annie Pan Yi JungOriginal Copyright Owner 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Publisher Christian Communications Ltd. 19/F King Palace Plaza, 52A Sha Tsui Road, Tsuen Wa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Printer Printing Service Dept., Christian Communications Ltd. 19/F King Palace Plaza, 52A Sha Tsui Road, Tsuen Wa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Edition First edition, September 2016 First edition (second printing), November 2016 © 2016 Christian Communications Ltd.Cat. No. C071084ISBN 978-988-14697-7-9All Rights Reserved

本書經文主要取自《聖經—新標點和合本》,版權為香港聖經公會所有,承蒙允許使用。

各地發行者資料請參閱末頁。List of distributors is printed on the last page.

中國神學研究院・普及神學叢書相遇都會靈程路

著 者 潘怡蓉原 版 權 持 有 人

中國神學研究院

出 版 者 福音證主協會 香港新界荃灣沙咀道52A號皇廷廣場19樓承 印 者 福音證主協會承印部 香港新界荃灣沙咀道52A號皇廷廣場19樓版 次 二○一六年九月初版 二○一六年十一月初版二刷 © 福音證主協會二○一六年編 號 C071084國際書號 978-988-14697-7-9

版權所有

認識怡蓉博士,轉瞬間不覺二十二年矣。那時我剛從浸會學院回歸中

神,她正讀道學碩士二年級。當時已覺得她有一種特別的氣質,在燦爛笑容

的背後有一種對人異常敏銳的觸角,一種帶著温柔對人的洞察力,還有一種

沉穩的深思。當時彷彿已預感,她會走上育靈研思之路。看她走過的路,牧

會,修讀輔導,在德國宣教之餘不忘自修屬靈操練傳統,而至最後毅然到魯

汶大學修讀靈修神學,先後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十多年苦心孤詣的浸淫、

深思、實踐、體悟、反思,讓她成為國際上頗受重視的學者。為怡蓉博士這

本書寫序,心中有很大的悅樂與感恩。

悅樂,大抵因為見到自己的學生在事奉的路上不斷成熟,專事牧靈的思

考及實踐,並在這領域成就斐然,超越了自己,作老師的能不滿足、悅樂﹖

感恩,乃因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勾起不少反思,回望自己作牧者多

年,在靈命培育上,真有不少欠缺。這本書所提供的育靈資源於我有不少幫

助,也正是今日華人教會極其需要的,因此不能不為這本書感恩。

當今的世代陷於極深的靈性危機中而不自知。不少人為自己活在

「現代」而自豪,殊不知「現代性」(modernity)的核心意義,按海德格

的剖析,不在科技日新月異,而在人本質的改變,就是人成了「主體」

(subject)。作為主體,人可以操控(“subject”作動詞),不單掌控自

我,更操控外在的世界,先將客觀世界真相化成主觀意識建構的圖像,再

任意地將世界變成附屬於自己的資產 (standing reserve),任他剽竊。主

體在操控外在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向外撲,因而失卻自我。同時,固執於自

我,主體發現自己內裡盤踞著無盡的慾望渴求,牽引支配着著他,他的自

主性虛幻不已,所謂人格不過是一束束慾望渴求而已。德國社會學家 Wolf-

Dieter Narr 指出,現代人最大的特徵是「生命內在性的失落」(the loss of

inwardness),現代社會成了「條件反射的組合」(society of conditioned

9

reflex)。英國社會學家 Anthony Giddens 也不約而同地指出,現代人的「自

我」完全像「流質」(fluid),沒有固定形態,沒有中心,沒有目標,沒有方

向,只有不斷的即時反應。

在這樣的文化大勢下,教會不單沒有先知的信息給這世代,反隨波逐

流。不少教會在心態上成了中小企業而不自知。中小企業為求不倒退、萎

縮,便必須持續增長。一些教會何嘗不在持續增長的魔笛下,不斷動員信徒

投入增長的策劃中。不少活躍於事奉的信徒,看似富足,卻極其貧乏,屬靈

生命枯竭不堪,自省能力薄弱,禱告生命浮淺,與神靈交契合更是似有實

無。華人教會不單未能倖免,更深受其累。我們若不回轉,只會更深陷這世

代的精神泥淖。

依納爵的《神操》對現代的心靈死症異常適切。透析人心如何被我執所

禁錮,被慾望所牽引,而至作出了種種讓自己深陷網羅的抉擇,遠離自己的

本性,更遠離上帝。醫治這心靈死症,人必須棄我執,放下自我,學習聆聽

上帝的召喚,領悟祂的旨意,重新為人生作出完全不同的抉擇。《神操》是現

代心靈的一服清毒劑。

怡蓉博士這本書專為華人教會而寫,針對她所面對的都會壓力,以及

福音派缺乏安息操練的實況,精煉地擷取了依納爵《神操》所展示的屬靈境

界、修練進程的要訣,以及內裡對人性的洞察,以深入淺出的表述,為華人

教會提供了非常實用的育靈資源。因此,我毫無保留地推薦這本書給華人教

會的教牧及平信徒,深信他們會從中獲益不少。

余達心牧師中國神學研究院

主恩澤森教席傑出教授

推薦文 / 5

叢書總序 / 7

序 / 8

引言 / 12

第一部分 /都會靈程路上的退省第1章 新處境中靈命培育的新需要 / 18

第2章 都會靈命培育與塑造新元素 / 27

第3章 經營生活的退省韻律 / 37

第4章 靈程路上的指引與陪伴 / 47

第二部分 /預備心第5章 轉化心渴慕 / 58

第6章 為生命感恩 / 65

第7章 默觀的祈禱 / 71

第8章 靈程徑之美 / 77

第三部分 /靈程路上與自己相遇第9章 覺察與悔改 / 86

第10章 馬槽與本相 / 93

第11章 平凡與獨特 / 99

第12章 都會的曠野 / 105

目錄

11

第四部分 /靈程路上與耶穌相遇第13章 與耶穌同心 / 114

第14章 敬拜中委身 / 121

第15章 徬徨岔路口 / 127

第16章 愛深而情切 / 135

第五部分 /更新的生命團契第17章 復和與更新 / 144

第18章 勇氣與盼望 / 150

第19章 愛中享安息 / 156

第20章 團體與培育 / 163

第六部分 /退省的多樣資源第21章 閱讀與退省 / 170

第22章 寫作與退省 / 175

第23章 大自然退省 / 180

第24章 退省時間表 / 185

後記 / 試說心語 / 195

英文選讀參考書籍與文章 / 199

經常有人好奇地問我關於進修靈修學的心路歷程,他們以為我是有目的

且按部就班地進修,從道學碩士到心理輔導,再由教牧神學到靈修學。其

實,推動與帶領我進修靈修學的動力,主要是隨著不同的成長階段,逐漸加

深對三一上帝的渴慕、追求更深的自我認識,也因著對教會靈命塑造的負擔

與日加深,於是嘗試從更多角度省思華人福音派的靈修傳統,探索在今日處

境中可能的更新方向。

神給予每個人的成長背景與所走的路程都不相同,我感到生命的成形與

呈現是一個奧秘,從沒有想過自己會從台灣來香港讀神學,也沒預計從香港

前往歐洲再進修靈修學。回首走過的學習路,因著研究靈修學的豐富過程,

我個人經歷了很多未曾預期的成長與轉變,靈修學幫助我更被神吸引,研究

使我得以更多默想神的美善,寫作則是一種整理自我的沉思空間,這些都成

為我生命的滿足與感恩之處。

自從2009年與先生由歐洲回港定居,一方面,因為在神學院與教會的

服侍,我體會到在香港這個大都會中,人的心靈常感到疲倦與壓力。另一

引言

13

方面,過去這兩年,因中國大陸與香港關係的變化,香港整體的大環境與我

們離開前有顯著不同。在神學院課堂上,不乏資深牧者虛心在其中學習,有

些牧者特別詢問我,如何在教牧服侍中,將靈修操練整合在牧養當中,以更

貼切地培育弟兄姐妹的靈命。於是,我問自己:「面對這樣的新處境與新需

要,靈修學究竟可以有甚麼貢獻?」本書的題目為「相遇都會靈程路」,道

出我寫作時反思的三個處境,分別是「都會裡」、「靈程路上」、「相遇處」,

綜合起來就成為書中的主軸:如何在都會的靈程途徑上,與自己、與神、與

人、與處境、與神國相遇。

自從到魯汶大學進修到現在,我的研究關注一直是,在歷世歷代豐富的

靈修傳統中,大師的心靈世界與靈修經典究竟怎樣才能成為今日新處境的啟

迪與引導?因此,我的論文研究課題就刻意選擇關於靈修傳統與華人福音派

的對話。回顧本書的成形,與其說它是我博士論文在香港都會處境中的延伸

應用,不如說是我多年來在教學、牧養與宣教服侍中,對靈修學的一些反思

與經驗整合。

靈修經典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需要有明確的方法論,本書主要是

採用16世紀依納爵 • 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 1491-1556)1 的重要經典

著作《神操》(The Spiritual Exercises)2 作為主要研究資源。《相遇都會靈程

路》不是《神操》的註釋書,也不是《神操》的操練手冊,而是透過再詮釋的

對話過程,將靈修經典整合(integrate)在華人現代都會處境(context)中的

一個嘗試。

因此,本書將《神操》中重要的概念擷取出來,嘗試以華人容易明白的

語境與都會的靈修經驗來詮釋《神操》的精髓。本書的大綱基本上按《神操》

的內容順序編排,並將之歸納成幾個重要主題。書中的內容劃分為六大部

分,每部分有四個獨立篇章處理不同的主題。每章以一個簡單的練習作為開

始,然後描繪這幾年我對華人都會中靈程旅人的觀察與思考,進而示範《神

操》如何成為新處境的啟迪與引導。最後,每章都有反思與實踐的習作,提

供給個人或群體可以落實的方向。

對華人教會而言,靈修學可以說是一門相當新的學科,本書所採用的方

法論是「再處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當處境產生變化時,新的挑戰

14

相遇都會靈程路

會對傳統與詮釋經典的方法產生衝擊,因此也帶來教會群體應對挑戰所產生

的改變;一個活潑有生命的傳統,需要承載它的群體在改變的處境中,重新

詮釋繼往的傳統,並整合出對過往傳統的新理解與當代應用。

「再處境化」蘊涵著五個互相交織的向度:(一)處境:都會處境的現

況、需要與挑戰常是靈修經驗的起點。找到都會靈性處境的問題,再擬定出

適當的思考問題,則可以朝建設性的方向探討;(二)個人與所處群體:個人

對處境的現況、需要與挑戰的應對方式,會因每個人的性別、背景、個性、

際遇與人生階段而異;而群體的傳統與指引也會影響個人在處境中的反思與

整合;(三)理論:本於經典的文本基礎,以及其中的理念與技巧,從中吸取

亮光和啟發,比較不同詮釋角度的優缺點,以幫助深入思考處境的需要與挑

戰,在應用理論時,也能以理據說明自己所選擇的角度及因由;(四)實踐:

個人在實行上的操練可以靈活地運用理論資源,以進行整體性的靈修輔導與

牧養服侍;(五)詮釋:透過詮釋過程,讓理論進一步與當前處境對話,並在

對話中對自己的理論再進行修正,本書的「靈修指引」部分就是透過詮釋過

程,讓文本與理論進一步在個人的生命與處境中對話。

這五個向度其實是循環交織的,在靈修學的研究與實踐中,未必是按序

直線排列先後順序的:

本書方法論:再處境化

(五)詮譯

(一)處境

(四)實踐

(二)個人與群體

(三)理論

相遇都會靈程路

15

本書的大綱基本上是按照《神操》的內容順序編排的,再將之歸納成幾個

重要主題:第一部分的主題是「都會靈程路上的退省」,從分析大都會處境中

的靈程需要開始,並簡單介紹依納爵靈修傳統的退省、靈程路上的引導與陪

伴原則。為了使讀者有基本的理解,這部分的靈修理論會比較詳盡,篇幅也

相對較長,內容偏重於基本概念的澄清。從第二部分開始,每章篇幅較短,

內容則以都會基督徒的靈修經驗為主。這二十章的主題包括:「預備心」、「靈

程路上與自己相遇」、「靈程路上與耶穌相遇」、「更新的生命團契」和「退省

的多樣資源」。我把個人的習作安排在第九至第十六章,將小組的練習建議主

要放在第十七至第二十章,至於有關教會整體退修會的設計原則與理念,可

參第二十一至第二十四章。基本上,每一部分的主題都可以配合個人退省的

安排,也可以在小組聚會中穿插運用,或是作為教會退修會的習作。

書中的探討不少是擷取自我的學位畢業論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文

章,以及撰寫雜誌專欄的心得。讀者若有興趣想進一步閱讀,可以參考中國

神學研究院網頁中有關我的簡介與文章鏈接。在完成第一份定稿後,我把文

稿內容編制成兩個課程,在中神2015-2016學年下學期的晚間課程與延伸部

課程中試教,學生們在課堂中的回應與課後的提問,幫助我在修改與撰寫的

過程中,更貼近香港的都會處境。

對我來說,寫作是一個探討真理、發掘珍寶、默想恩典的沉思,也是一

個整理自己體悟的過程,更是一種分享與對話的邀請,期待共鳴和迴響的心

靈。因本書而衍生出屬於讀者自己的經歷與故事,走出與神同行的都會靈程

路,是所盼也。

我特別要感謝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余達心牧師為本書撰序,他在序

中對我的諸多慷慨贊語,我確實受之有愧,只能說這反映出余牧師對後學的

莫大鼓勵和愛護。余牧師不僅是我的老師,也是當年鼓勵和支持我在大公教

會的屬靈傳統中學習和研究靈修學的長輩。余牧師數十年牧會和神學教育的

豐富經驗,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知道弟兄姐妹和教會內外對「更專注的祈

禱、更有深度的與神相遇」的深切渴望。這日益增強的渴望不僅是對靈命成

長的追求,更是對正統靈修神學的嚮往。自歐洲回港後,因著余牧師的持續

支持,我得以嘗試將靈修學整合在華人處境中。

16

相遇都會靈程路

註釋1 關於依納爵的生平,可參他的自傳,依納爵 • 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聖依納爵自述小傳 • 心靈

日記》(Saint Ignatius Loyola: Autobiography & Spiritual Journal),侯景文、譚璧輝合譯(台北:光啟文

化,1991)。又參 Saint Ignatius of Loyola, St. Ignatius’ Own Story, As Told to Luis González de Cámara,

with a Sampling of His letters, trans. William J. Young, S.J. (Chicago, IL: Henry Regnery Company, 1956.

Reprint. Chicago, IL: Loyola Press, 1998);多鐸(Jean Claude Dhôtel, S.J.):《依納爵這個人》(Who Are

You, Ignatius of Loyola?),滌塵譯(台北:光啟文化,1986)。

2 「神操這個名詞是指任何良心省察、默想、默觀、口禱或心禱,以及以後要提及的其他靈修活動。就像散

步、徒步旅行、跑步是身體的操練;同樣,靈修上準備並調整我們的心靈,擺脫所有的偏情,當偏情擺

脫後,在生活的安頓中,尋求並找到天主的旨意,以拯救自己靈魂的任何方法,都叫『神操』。」(《神

操新譯本—剛斯註釋》(The Spiritual Exercises of Saint Ignatius: A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鄭兆沅譯(台北:光啟文化,2011),第1號)。本書有關《神操》文本的中譯,取自《神操新譯本—

剛斯註釋》,原著為權威的《神操》註釋書:The Spiritual Exercises of Saint Ignatius: A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by George E. Ganss, S.J. (Chicago: Loyola Press, 1992)。另一中譯本,可參侯景文譯:《神

操—通俗譯本》,(第三版, 台北:光啟文化,2003)。

一直以來,我的靈程路徑上出現許多寶貴的相遇者,他們大多是我在不

同國家認識的福音機構同工、教會領袖、宣教士、心理輔導的同儕,以及神

學院的同事與同學,尤其是我的論文指導教授 Prof. Dr. Rob Faesen, S.J. 與

靈修指導們。藉著與他們的交往,本書的內容才得以有血有肉地成形。撰寫

期間,我特別感受到家人的體諒與一些長輩們的支持,他們的鼓勵與陪伴,

使我在靈程路上充滿溫暖與力量。也謝謝證主出版社同工們盡心的協助,本

書才可以順利付梓,使我在諸多的限制中依然可以完成此書!

潘怡蓉2016年6月26日

於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

相遇都會靈程路

17

第一部分

都會靈程路上的退省

第 1 章

新處境中靈命培育的新需要

過去一年來,社會的改變是否影響你與神、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過去一年來,在你的生活中,甚麼事情最影響你與神的關係?

你是否滿意現在的生活? 在過去的一年裡,你是否更能體會神在生活中的同在?

緩慢地深呼吸五次,開放你的心,仰望與渴慕神在你生命中 作新事。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許多關於基督教靈修學與靈修經典研究的書籍相繼

出現,1 翻譯書籍及華人作者的靈修專題研究也陸續出版,2 這些作品吸引了

不少對靈修學有興趣的讀者。但是專門討論靈命塑造的書籍或譯著仍然很有

限,3 而探討「在現代都會處境中,華人福音派的靈命培育新需要」的書籍

更為稀有。至於我在這方面開始較深入的反思,應追溯到我的兩篇文章,分

別是〈《神操》與當代華人女性的相遇〉和〈反思當代華人福音派的基督徒靈

修觀與靈命培育〉。4 在構思、撰寫和完成這兩篇文章時,正值香港社會經歷

急遽變化,因應現代都會處境的劇變和挑戰,此書思想教會群體如何可以有

根基地開創多元的靈命塑造動力。

一、新處境中的反思

近十年的許多研究報告的分析,都指出華人教會的靈命培育與塑造

(spiritual formation)面對的情況與二十年前相比,已經有很大改變。雖然

19

第1章

福音派教會一向看重靈命培育,但是所注重的培育向度多偏重個人性與內在

向度。《回歸十年 • 使命再思—香港教會研究2009》根據對香港1,250間基

督教會的普查與分析指出,香港教會的靈命培育活動,對高度城市化與商業

化的都會基督徒仍沒有特殊的應對安排。5

對許多香港教會而言,所進行的靈命培育活動,大多是透過個人的讀經

和禱告,或者加強與屬靈同伴的彼此代禱,或者提供培靈會,有些教會則鼓

勵基督徒在團契或小組活動中發揮恩賜,透過成人主日學裝備查經方法與護

教學,多些參與傳福音與宣教活動以及門徒訓練課程。6 極少教會針對全人

的成長、屬靈的進程設計專門的培育計劃。整體而言,傳統式的門徒靈命培

育,仍然是以整理個人內心與服務教會為導向的。

身處都市化、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現代社會中,基督徒的教育與知識、專

業能力、面對的挑戰與契機等都在快速增加,隨著現代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與

多變,基督徒的靈命塑造需要進一步反思:如何在職場掙扎中整理靈修經

驗;或是如何在不同社會挑戰中,經歷生命的轉化;以及面對不同世界觀與

價值體系的衝突時,如何適切地表達基督徒見證等課題。基督徒的靈命培育

不能抽離處境而進行,當弟兄姐妹受差遣進入世界時,他們需要學習在職場

與社會的轉變中,辨識聖靈的引導並有智慧地散發光與鹽的見証。

近年來,一些作者開始在靈命培育的架構中增添不同的向度,其中一

個 代 表 作 就 是 Adele Ahlberg Calhoun 的 Spiritual Disciplines Handbook:

Practices That Transform Us。7 基本上,她將靈命培育與塑造分成七大部

分:敬拜、自我開放給神、從假我得解脫、與他人分享自我生命、聆聽聖

言、將基督的愛活出道成肉身、禱告的操練。她不但強調獨處也看重群體,

甚至將環保與關懷社會列入靈性成長的必要操練。對她而言,內心重整、群

體生活、工作見證、社會參與都是靈命塑造的一部分,靈命培育的幅度不僅

是全人性的,也是生活式的。可惜,這一類的整合作品多以西方的處境為思

考框架。如何為華人教會在都會中的靈命塑造與培育,加入新的元素以因應

時代的轉變,這是本書反思的重點。

20

相遇都會靈程路

二、福音派教會的靈命培育特色

惠 頓 大 學 的 蒂 姆 • 拉 森 教 授(Timothy Larsen)將 福 音 派 信 仰(the

Evangelicals)的特色與溯源歸納成五方面:(1)屬於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信

仰;(2)可追溯自十八世紀以來約翰 • 衛斯理(John Wesley)和喬治 • 懷特

腓(George Whitefield)的復興運動精神;(3)聖經作為上帝的啟示,在基督

徒信仰生活的準則與實踐上有最高的指導權威;(4)強調人與神的復和唯獨

根植於耶穌基督的十架大恩;(5)看重聖靈在基督徒生命中帶來悔改與持續

的更新,包括委身於服侍並對福音的宣揚。8

杰拉爾德 • 麥克德莫特(Gerald R. McDermott)在《牛津福音派神學手

冊》中指出,學者對福音派信仰的定義雖然未必完全一致,但大致都同意牛

津神學家麥格夫(Alister McGrath)所論述的福音派六大基本信念:(1)耶

穌基督的威權:祂既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又是罪人的救贖主;(2)聖靈的主

權:必須依賴聖靈,人才可以持續地經驗基督的同在和工作;(3)聖經作為

基督徒生命中的最高權威,在不同處境中要有精準的詮釋;(4)重視個人悔

改的必要性;(5)對傳福音與宣教的委身;(6)信仰群體強調靈性、團契、

成長的重要性。9 關於福音派靈修學(evangelical spirituality)的特殊之處,傅

士德(Richard J. Foster)在《屬靈傳統禮讚》中指出,福音派靈修學基本上以

聖言為靈命塑造的焦點,這呈現在福音派教會的靈命培育活動中,例如,以聖

言為中心的講台宣講、小組查經、個人靈修,以及頻繁的傳福音行動,這一切

都構成福音派教會的靈命培育的主要元素。10

三、福音派的靈命培育要素

傅士德認為,福音派的靈修傳統發展有其長處,但是相較於基督教其他

的靈修傳統,也有需要補充之處。11 對於當代華人福音派傳統中的靈修觀,

我有兩方面的反思:12

21

第1章

A. 偏重理性的運用華人福音派傳統注重運用理性分析、講解聖經與默想經文,表達聖經的

方式大多採用講授與討論研讀,較少運用直觀(intuition)體悟,也不多運用

感性的藝術表達,而且傾向於將屬靈生命界定在個人與神之間的親密關係,

較少強調基督徒在社會向度中的靈修經驗,缺乏一種整全的靈修觀。

其他的基督教靈修傳統除了運用理智能力(intellectual faculties),如

分析力(reason)、意志力(will)、記憶力(memory)外,有些傳統特別強

調感性能力(affective faculties)的運用,如想像力(imagination)、愛慕

(desire);有些則注重在禮儀(liturgy)中的行動參與,善用身體五官(five

senses)的體悟;一些傳統則看重道成肉身的社會行動參與。若能善加運用

這些不同層面的靈修元素,則可以建立整全與全人(holistic)的靈修觀與靈

命培育。(參附圖:全人的靈命培育)

全人的靈命培育

行為身體

情感渴望良知

想像力意志

記憶理性

22

相遇都會靈程路

B. 教會中缺乏安息的操練面對都市生活的壓力與忙碌,許多現代都會的基督徒,每日奔走於家

庭、教會、事業之間,傳統式的靈命培育與塑造的設計,比較缺乏個人安靜

與退省;對於這些疲憊不堪的心靈而言,許多人因為不知道如何在安靜中聆

聽自己、聆聽神,以至屬靈生命漸漸枯竭。而在現代社會中,外在的環境與

多方的期待使人的內心與外在都充滿吵雜的聲音,因此,都會人很難回歸內

心聆聽聖靈的聲音與察驗聖靈的帶領。

都會人需要回到安息日的真正精神,容許神在靜默與退省中,讓聖靈親

自對生命言說;暫停人的勞碌,甚麼也不做,只安息在上帝愛的臨在中,讓

不可見的三一上帝自由展現在人心靈的深處。對許多忙碌的現代基督徒而

言,這些操練都是陌生的。重新重視安息的操練,可以幫助基督徒尊重神主

動在人生命隱密處中的塑造,也提醒許多以努力服侍來討神喜悅的基督徒,

不要過於在意自己在神面前的表現與貢獻,而是需要在安息與靜默中,經歷

上帝之愛的充滿與更新。

四、回到門徒訓練的架構談靈命培育

當許多教會與神學院漸漸看重所謂的靈命培育與塑造時,我們或許會問

「靈命培育與塑造」的聖經根據與教會歷史中的根源在何處?這方面的討論

有些是用專著的方式作處理,有些則被放在基督教教育的學科中來討論。例

如,《靈命塑造—全方位效法基督:基督徒教育手冊》中的大部分作者都

指出,13 效法基督是一切靈命培育與塑造的焦點與目標。朝著效法基督的大

方向,這裡將簡單提出三個建構整全的靈命培育框架,以及需要留意的基本

理念:

A. 以整全靈命培育為方向耶穌對試探祂的律法師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

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太

二十二37-39)。耶穌的回答與舊約的教導一致:「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

23

第1章

耶和華—你的神。」(申六5)。人的心、性、意、力代表了人存在的整體,

靈命培育不能只注重心靈醒悟而忽略身體的力行,也不能只強調感性滿足而

不運用理性的反思與檢視,若根據華人福音信仰教會所重視的《洛桑信約》

(The Lausanne Covenant),14 教會所傳的福音應該是「全人的福音」,教

會的靈命培育和塑造因此也應是注重全人的培育和塑造。

B. 靈命培育要建立在信仰群體中在高舉個人自由的潮流中,個人主義的靈修路線也在華人教會中漸受歡

迎,個人的退省與靜修本是有益的操練,然而,過度不食人間煙火的靈修路

線卻易忽略靈命成長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信仰群體。常有學生問我:

「我怎麼知道經過靈命培育的操練之後,我的靈命進步而且更成熟了?」其

實,衡量一個人的靈命是否更成熟,重點不只在他是否更多讀經、更多禱

告、更多參與服侍,更重要的是,在他的教會生活,以及讀經、禱告、服侍

中,是否更深體會、更明顯活出基督的愛。信仰群體不僅是基督的身體,更

是基督徒體會基督長、闊、高、深之愛的必需場景(弗三18),因為信仰群體

幫助基督徒,透過彼此深度實踐基督捨己的愛來效法基督。

C. 需以末世國度為視野近年來,一些神學院開始注重職場中的靈修向度,幫助基督徒探索職場

種種挑戰中的出路;而公共神學的討論也逐漸引起華人教會的注意。這些神

學反省,啟發基督徒在面對不同世界觀與價值體系的衝突時,尋求如何適切

地表達與闡述信仰的內涵,並幫助過度個人化的、內向的福音派靈修路線,

嘗試納入社會性的對外向度。然而,當基督徒強調入世卻不屬於世界的見證

和生活時,落實於現實世界的屬靈操練便經常處於一種張力中:既要為在世

界作光作鹽而努力,卻又不以今生地上的任何成果等同那永恆的國度。基督

徒在這種張力的生活中,一方面雖然注重在工作和生活中對仁愛、公義、公

平的追求,預嚐天國的美善,但又不以眼前的建樹與改革為終極的目標;另

一方面,又因見到神的國度繼續在地上展開,學習更認真地藉投入現實的生

活,委身於那永恆的國度。

24

相遇都會靈程路

五、整體生活的塑造

「靈性」或「靈命」(spirituality)是指一個人因相信耶穌基督的福音而

有的新生命,這新生命本於三一上帝藉著聖靈在人生命中的更新與變化,得

以蛻變成長而肖似基督,並在生活、服侍與工作中,因著感悟三一上帝對人

的呼召,更積極地回應與敬拜祂,發揮作光與作鹽的見證,活出在基督裡的

召命。整全的靈命培育所涵括的,不只是內在、個人和當下的向度,而是包

括社會性、群體性與末世性的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ity)。

都會中的「靈命培育」應以門徒生命與整體生活為基本的思考框架

(framework),將向上與向外、對內與對外、教會與社會、地上生活與神國

生活整合起來:包括與神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與家人的關係、與教會的

關係、與職場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與神國的關係、與空中權勢的關係的

更新與轉化。(參附圖:整全的靈命培育架構)

整全的靈命培育架構

與家人、教會的關係

與職場、社會的關係

與神國、空中權勢的關係

與自己的關係

與神的關係

25

第1章

六、靈修指引:新處境中靈命培育的新需要

A. 定義「靈命培育與塑造」試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明甚麼是「靈命培育與塑造」,內容應包括對靈

命的定義和對塑造的看法。你的教會傳統如何影響你對靈命的定義與對塑造

的看法?最影響你對靈命的定義與對塑造的看法的是哪些人或甚麼書籍?

B. 靈命培育要素試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明靈命培育要素。在過去,最影響你生命成長的

是哪個要素?試寫出其影響,並分析此影響的優點與限制。

相關閱讀

伍潘怡蓉。〈反思當代華人福音派的基督徒靈修觀與靈命培育〉,《校

園》。2014年,第56卷三期,5、6 月號:12-17。

伍潘怡蓉。〈《神操》與當代華人女性的相遇〉,《中國神學研究院期

刊》。第55期(2013年7月):65-83。

蓋肯尼思 • 恩哲爾(Kenneth O. Gangel)、詹母士 • 威霍特(James

C. Wilhoit)編。《靈命塑造—全方位效法基督:基督徒教育手冊》(The

Christian Educator’s Handbook on Spiritual Formation)。紀榮神、陳慧珣合

譯。台北:華神,2011。

廖炳堂。《靈修神學—理論與實踐》。香港:建道基金會有限公司,

2010。

蔡貴恆、蔡崔妙姍。《都市人的靈命塑造》。香港:天道書樓,2005。

彭順強。《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香港:天道書樓,2005。

周學信。《無以名之的雲》。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3。

郭鴻標。《歷代靈修傳統巡禮》。香港 : 香港基督徒學會,2001。

26

相遇都會靈程路

傅 士 德(Richard J. Foster)。《 屬 靈 傳 統 禮 讚 》(Streams of Living

Water)。袁達志譯。香港:天道書樓,2001。

註釋1 例如,郭鴻標:《歷代靈修傳統巡禮》(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2001);周學信:《無以名之的雲》(台

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3);彭順強:《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香港:天道書樓,2005);廖炳堂:《靈

修神學—理論與實踐》(香港:建道基金會有限公司,2010)。

2 例如,張修齊:《靜修之旅》(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0);蔡貴恆、蔡崔妙姍:《都市人的靈命塑

造》(香港:天道書樓,2005);趙崇明:《安息行旅》(香港:基道出版社,2009)。

3 例 如, 蓋 肯 尼 思 • 恩 哲 爾(Kenneth O. Gangel)、 詹 母 士 • 威 霍 特(James C. Wilhoit)編:《 靈

命 塑 造 —全 方 位 效 法 基 督: 基 督 徒 教 育 手 冊 》(The Christian Educator’s Handbook on Spiritual

Formation),紀榮神、陳慧珣合譯 ( 台北:華神出版社,2011)。

4 伍潘怡蓉:〈《神操》與當代華人女性的相遇〉,《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55期 (2013年7月 ):65-83;

伍潘怡蓉:〈反思當代華人福音派的基督徒靈修觀與靈命培育〉,《校園》,2014年,第56卷三期,5、6

月:12-17。

5 胡志偉、李詠妍編:《回歸十年 • 使命再思—香港教會研究2009》(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1),

96-102。

6 參胡志偉、李詠妍編:《回歸十年 • 使命再思——香港教會研究2009》,96-102。

7 Adele Ahlberg Calhoun, Spiritual Disciplines Handbook: Practices That Transform Us (Downers Grove, IL:

IVP Books, 2005).

8 Timothy Larsen, “Defining and Locating Evangelicalism,” in Timothy Larsen and Daniel J. Treier, ed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vangelical The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

9 Gerald R. McDermott, “Introduction,” in Gerald R. McDermott,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vangelical Theolog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5.

10 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屬靈傳統禮讚》(Streams of Living Water: Celebrating the Great Traditions

of Christian Faith)( 香港,天道書樓,2001),230-240。

11 傅士德:《屬靈傳統禮讚》,240-245。

12 參伍潘怡蓉:〈反思當代華人福音派的基督徒靈修觀與靈命培育〉,《校園》,2014年,第56卷三期,5、6

月:12-17。

13 恩哲爾、威霍特編:《靈命塑造—全方位效法基督:基督徒教育手冊》。

14 《洛桑信約》是第二屆世界福音洛桑會議宣言;見《洛桑信約》網頁,http://www.lausanne.org/zh-hant/

covenant-zh-tw/lausanne-covenant(2016年9月5日瀏覽)。

第二部分

預備心

第 5 章

轉化心渴慕

來到神面前,安靜片刻。聆聽並默想以下的歌詞:1

我的神,我要敬拜祢,我的心深深地愛祢,在祢的座前,我思想祢恩典,

我的心讚美敬拜祢。

祢是我心靈的滿足,祢是我唯一的喜樂,在祢的座前,我思想祢恩典,

我的神,我要敬拜祢。

感受現在自己內心最滿足的是甚麼?用幾句話將你最深的滿足寫下來。

一、被忽略的內心渴望

在都會生活中,我們常常活在別人不斷的期待與要求中。這些期待可能

來自家人,有些要求則出自工作中的同事。有時,一早醒來,腦海中立刻出

現一張「要求」清單,這清單源自身邊的人心中的渴望(desire),為了盡力

滿足這些渴望,我們忙於應付他們所表達的期待。比如,一位職業婦女在清

晨上班前,可能要先處理孩子的需要;上班後,同事們工作的焦慮就化成眼

前的要求;下班後,還得探望一下年老的父母;終於孩子入睡了,或許還有

一點心力問一問先生,今天有甚麼心事或重擔。

如此將注意力放在滿足外界的渴望上,我們容易忽略聆聽自己最深的渴

望。久而久之,我們會變得不敏銳於自己需要甚麼、不要甚麼,喜愛甚麼、

不喜歡甚麼,這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因為「期待與渴望」是觸發熱忱

的啟動器,我們的「期待與渴望」也將展現未來可能的夢想與理想。一方

59

第5章

面,當我們不能掌握自己的渴望之所欲、熱忱之所在、夢想之所逐、理想之

所望的時候,我們也不容易說清楚我們是怎樣的人,自己將來可能成為怎樣

的畫像。另一方面,為了滿足他人而忽略或壓抑自己的心底渴望,則會有不

滿足的感受產生,漸漸也掌握不到對神的渴望,沒有熱情渴慕神,對自己與

神的關係感到不滿足。

二、坦然檢視渴望

在靈修過程中,聖靈逐漸轉化我們的渴望,引導我們最深的熱情

(passion)去追求對我們生命有益的事物,對聖經的默想使我們的心靈甦醒

(awakening),真理之光引導我們的渴望,使我們渴望神的美善、基督的豐

盛生命、上帝永恆的國度。我們只要坦然在神前檢視自己的渴望,無需擔心

神會嘲笑或蔑視,試著誠實地面對自己的七情六慾、思想情緒,甚至向神坦

承自己的野心與自私、慾望與妄想、失望與失敗、掙扎與跌倒。

坦然在神前檢視渴望的方法有很多,最簡單的是每天清晨或睡覺前,緩

慢深呼吸三分鐘,來到神面前,安靜片刻,想像神正聆聽著我們的期待,在

神的面光之中,看清楚自己的幻想與渴望,然後對神說:「請導引我的情感,

使我所渴望的至終能引領我更渴慕祢,幫助我被從祢而來的美善所吸引!」

再緩慢深呼吸三分鐘,等待聖靈的光照,聆聽神對我們的提醒,然後寫下剛

才操練過程中的觸動,結束的時候可以做一段短短的禱告,然後在神面前安

靜、繼續聆聽和歇息:「神啊!願我所渴望的事,將我帶向更深地愛人、更多

地信靠祢、更喜樂地盼望看到祢所賜予的,更滿足地住在祢的愛中。」

三、轉化渴望

渴望會促使我們去追求一些期待中的事物,渴望也會帶動我們追求想達

成的目標。當我們把一切的渴望帶到神前檢視時,在神聖潔的光中,我們容

易意識到自己渴望之事背後的動機,並將這些渴望向聖靈與聖言開放,讓神

光照自己,顯明我們不正確的動機與渴望。

60

相遇都會靈程路

A. 在聖靈中轉化渴望每一個渴望都可以轉化,使之導向渴慕神。試著寫出你這一天生活中的

渴望清單,無論是生活所需、人際所求、家庭所望、自己不足之處,但不要

只停留在渴望的事物上,檢視有哪些渴望帶動你期待經歷神。你渴望發生怎

樣的事?期待怎樣在自己的渴望中與神相遇?把心中的渴望寫成對神的渴慕

之禱告。求聖靈幫助我們在追求事物的過程中,把每個渴望導向渴慕經歷神

的愛、更多認識祂;我們的禱告便會漸漸從渴望得著的事物,轉變成更多渴

慕那厚賜一切恩典的創造主本身。

B. 在禱告中轉化渴望依納爵強調人最深的渴望是,在萬事萬物中尋找上主,並在日常的生活

中,為榮耀神而活,並且在跟從基督中,活出自己的召命。因此我們會將渴

望化成禱告,這個最深的渴望引導著我們的每個動機與選擇,促成我們行動

的方向。

我們的每一個禱告,都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朝向渴求為榮耀神而活,

更委身地跟從基督。當我們這樣禱告時,奧秘的三一上帝會在我們看不見的

隱秘處更新我們,有些渴望就會漸漸消失,另一些更深的切慕之情卻會由衷

而生。聖靈會漸漸打開我們的眼睛,看見那些吸引我們的事物是否引導我們

成為更真、更善、更美的自己?是否引導我們更渴慕一切美善的源頭?於是

渴慕就成為禱告中轉化生命的動力,我們會呼求眾光之父,引導我們追求當

追求之事,賜我們悟性可以分辨虛榮的絢爛與真正的永生之美,知道神樂意

將祂對我們的期待放在我們的渴望之中,也會引導我們的渴望,使我們活出

基督的樣式。

四、在聖言中轉化渴望

轉化渴望的關鍵是將渴望向聖靈與聖言開放。當我們把一切的渴望帶到

神前檢視的時候,在聖靈的光照中,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渴望之事背後的動

機,接下來就是將這些渴望向聖言開放,祈求聖靈將聖言注入我們的心,使

61

第5章

我們在真理中被淨化、光照,漸漸活出基督的樣式。因此,操練者需要一

種讀經方式,慢慢消化聖言,從心底吸收神話語的亮光。聖言誦禱(Lectio

Divina)藉以緩慢的速度重複讀經,伴隨著禱告,幫助靈修者察覺聖靈的引

導和提醒,並深刻經驗神愛的臨在(presence)。

A. 預備心靈向神敞開自己,感受祂的臨在,給祂一些時間,聆聽祂說話。神認識你,

樂意親近你,並且常呼喚你活出受造的目的,期待你更多明白祂對你的愛。

B. 預備環境準備好聖經、筆記本或日記,以安靜開始,找到一個適合祈禱的空間,

然後緩慢地坐下,調整呼吸自然不急促,再喝些水,在這安靜過程中,動作

要盡量放慢,若臨時想到一些重要事情,先將它們記錄下來,不要馬上處

理;退省者最好暫時將手機關掉,專心與神約會。

C. 渴慕的心可以先聽一首詩歌或讀一篇禱文,讓自己的心思意念可以暫時放下掛

慮,求神賜下渴慕祂的心,祈求聖靈打開我們的耳朵聽到祂愛的呼喚,用一

顆期待聽到神說話的心來誦讀聖言。

D. 慢慢聆聽拿起當天的靈修經文,緩慢地讀,默想一會兒。這部分可以採用聖言誦

禱的方式。2

• 聖言誦禱的第一步驟是「誦讀」。在誦讀聖言時,可以開口讀出,緩慢

地、集中注意力地、小心地聽到自己一字一句誦讀,用敬畏的心聆聽。

如果察覺某一個字或某一個句子對自己有特別意義,就要對這字或句子

反覆思考。

• 聖言誦禱的第二步驟是「默想」。在默想中,讓聖言成為神對我們而發

的言語,觸碰並感動我們最深層的情感,在聖言誦禱中聽到來自聖靈的

62

相遇都會靈程路

呼喚與邀請:呼喚我們悔改、邀請我們轉向跟從基督。

• 反覆不斷地思想聖言之際,心靈自然進入第三步驟,稱為「祈禱」。祈

禱有兩層意義:首先我們與祂產生互動的對話;其次,祈禱使我們更樂

意把自己獻給神,這種奉獻漸漸觸動並改變我們最深層的自我中心。

• 在最後一個步驟,只是安歇在主的愛與臨在中,讓神注視我們,感受祂對

我們的愛,我們也注目仰望祂,在靈修傳統中稱之為「默觀」愛的神。

E. 寫下觸動用幾分鐘記下當天的祈禱章節、對經文的新反省,或經文觸動自己的地

方,將這些領悟寫下來。特別想一想,當你將自己的渴望向聖言開放後,有

甚麼新的亮光?對自己與對神有甚麼不同的洞察?最後以感恩結束,可以用

一段短短的禱告,然後在神面前安靜、繼續聆聽和歇息:「神啊!願我所渴

望的事,將我帶向更深地愛人、更多地信靠祢、更喜樂地見到祢所賜的盼

望,更滿足地住在祢的愛中。」

五、靈修指引:轉化心渴慕

A. 聖言誦禱練習以約翰福音四章7-29節練習聖言誦禱。以緩慢的速度重複讀經,伴隨著

禱告,祈求察覺聖靈的引導和提醒,並深刻經驗神愛的臨在。

• 預備心靈:向神敞開自己,感受祂的臨在。

• 預備環境:準備好聖經、筆記本或日記,找到一個適合祈禱的空間,然

後緩慢地坐下,調整呼吸自然不急促,若臨時想到一些重要事情,先將

它們記錄下來,不要馬上處理。

• 渴慕的心:用一顆期待聽到神說話的心誦讀聖言。

• 緩慢誦讀:在誦讀聖言時,可以開口讀出,緩慢地、集中注意力地、小

心地聽到自己一字一句誦讀,用敬畏的心聆聽。如果察覺某一個字或某

一個句子對自己有特別意義,就要對這字或句子反覆思考。

63

第5章

• 深入默想:進入經文的場景。想像與體會在場的人物、背景、主角。試

著用想像分別體會耶穌、撒馬利亞婦人的樣子與動作。體會撒馬利亞婦

人的動機與心態。從這婦人與耶穌對話的內容,試想她的渴望是甚麼?

她有甚麼不滿足與痛苦?觀察耶穌的回應,耶穌如何轉化她的渴望與不

滿足?她最深的渴望如何被滿足與醫治?如果你在場,會有甚麼反應?

試著將這些體會在默想中與耶穌分享。

• 寫下觸動:想像自己是來這井打水的婦人,你會向耶穌求甚麼?耶穌可

能會如何回應你的渴望與不滿足?你可以用以下圖畫填寫你的渴望與滿

足度(例如,百分之八十的滿足度),把這些不同的渴望與滿足度帶到耶

穌面前,與祂分享,寫下這過程中新的體會與感受。(參附圖:渴望檢

視圖)用幾分鐘記下對經文的新反省,或經文觸動你的地方,寫下你對

三一上帝的敬畏和感動。

渴望檢視圖

• 感恩結束: 寫下你的禱告,以主禱文做結束禱告,然後在神面前安靜、

繼續聆聽和歇息。

B. 更深認識與渴慕耶穌• 用心聆聽:有一種傾聽是為了更深認識對方是誰,想進入對方的世界,

以至可以知道如何更愛對方。因為在意,所以我們用心聆聽耶穌,因為

其他渴望

第三渴望其次渴望

最大渴望

10%

20%30%

40%

64

相遇都會靈程路

想與祂更親密,只為與耶穌心連心,與祂共悲共喜。把這種渴望告訴耶

穌,為自己能與祂心連心禱告。

• 更渴望認識耶穌:靈修是一個轉化我們的心貼近耶穌的心的過程,我們

的禱告、讀經是否使我們更渴望親近耶穌基督?使我們樂意主動更愛

祂?為自己能更愛耶穌禱告。

相關閱讀

大衛 • 福斯特(David Foster)。《與神同誦—靈閱的意義與實踐》

(Reading with God: Lectio Divina)。 陳 永 財 譯。 香 港: 基 道 出 版 社,

2007。

關於退省的中文網站:〈網上避靜〉,http://onlineministries.creighton.

edu/CollaborativeMinistry/Chinese/(2016年6月1日 瀏 覽 );〈HKCLC 基

督 生 活 團 〉,http://hkclc.catholic.org.hk/index.php/phase1(2016年6月1

日 瀏 覽 );〈 依 納 爵 靈 修 〉,http://www.amdgchinese.org/ignatian/ignatius-

spirituality/ignatius-spiritual-exercises/(2016年10月20日瀏覽)。

註釋1 〈我的神我敬拜你〉,《生命的執著》專輯,「我心旋律」詩歌創作,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

7d5Y7umtm4&list=RDrIN2ymdnY-s&index=2(2016年9月5日瀏覽)。

2 參 大 衛 • 福 斯 特(David Foster):《 與 神 同 誦 —靈 閱 的 意 義 與 實 踐 》(Reading with God: Lectio

Divina),陳永財譯(香港:基道出版社,2007)。關於聖言誦禱的步驟,另參〈聖言誦禱的步驟〉,http://

www.ccreadbible.org/Members/Bona/For-Bible/bible-subject/Lectio-Divina(2016年6月1日瀏覽)。

第 12 章

都會的曠野

緩慢深呼吸三分鐘,來到神面前,安靜片刻。

你是否有過一個人到荒郊野外的經驗?感受如何?有甚麼害怕之處?

在最近的生活中,你是否感覺像是身處曠野,感到有些不安、孤單、危險?

這幾年由於教會的服侍與教學,我無法迴避的研究課題之一就是都會中

的靈命培育。1 都會是一個大職場(marketplace),弟兄姐妹的日常生活不能

脫離社會職場與市場交易的影響,教會群體也置身在這世界大職場中,不停

地經歷各種交流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都會中的職場千變萬化,近年來,職

場基督徒所面對的挑戰也隨著社會的改變日趨複雜。

這些在職人士所要處理的生命問題,也帶給許多牧者省思,包括:基督

徒正確的工作神學是甚麼?工作在我們生命中的價值是甚麼?應當如何看

待追求卓越與成功?如何思考職場所面對的倫理挑戰?如何面對職場中的試

探?職場的五光十色也刺激許多弟兄姐妹的渴望,都會基督徒的孤單曠野,

常產生在受試探的掙扎中:一方面真誠地面對自己最真實的需求和渴望;一

方面體驗到如何勇於在軟弱中,承認自己的罪過、痛苦和軟弱,放下自我防

衛的藉口,仰賴基督的恩典,在大都會的職場中作光作鹽。

106

相遇都會靈程路

一、都會中的曠野經歷

職場一方面為人提供藉由工作而來的生活意義與貢獻,以及投身社會的

滿足感,但是另一方面,工作與職場的運作常常帶來很多的試探。這些試

探多出現在都會的「曠野」。舊約聖經提到曠野時,相關的描述多指人煙稀

少、資源缺乏、不受保護、空曠乾旱之地。聖經中不少上帝重用的人,都經

過曠野的試煉,例如,摩西被上帝使用前,有四十年的曠野經歷。他帶領以

色列民出埃及,又在曠野生活四十年。

摩西臨終前作詩歌頌耶和華在曠野對以色列民的眷顧和信實,心中充滿

對上帝恩典的感激,因為祂以諸般的恩典供應以色列民走曠野的未知之路:

「耶和華在曠野之地,在空曠,野獸吼叫之荒地遇見他,就環繞他,看顧

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鷹怎樣攪動巢窩,在雛鷹上面飛翔,展

開雙翅接住雛鷹,背在兩翼之上,耶和華也照樣獨自引導他,並無外邦神明

與他同在。」(申三十二10-12;和合本修訂版)然而以色列民在曠野經歷試

煉的過程,這種曠野的經歷,不僅是外在肉體的磨練,更是意志、心靈的熬

煉,在孤單與寂寞中的試煉。在這樣的經歷中,以色列民真實地與上帝相

遇,成為上帝立約的百姓,被上帝雕塑與改變。

都會中的曠野可能是我們在試煉與挑戰中,經歷孤獨無助、資源缺乏、

不受保護、心力耗竭之處,也可能是我們的肉體正受磨練,而意志、心靈備

受熬煉的階段。這種曠野的枯乾、無依與孤單容易讓人急於尋找依附,甚至

留戀依附所帶來的快樂、安慰、安全感與滿足。這時許多可依附之人、事、

物就會成為我們容易被試探的脆弱處。

二、明辨過度的依附

魔鬼常常在人最深切渴望的人、事、物上試探我們,當我們的需要成

為過度的慾求的時候,就容易落入試探。福音書記載,當耶穌預備出來公

開傳道前,耶穌在曠野禁食禱告四十天後,受魔鬼試探。(參太四1-11; 路

四1-13)魔鬼試探耶穌,乃針對祂作為神的兒子的身份:誘導耶穌懷疑神的

107

第12章

話、歪曲神的話、不倚靠神而獨自行事。在應對魔鬼的試探中,耶穌顯出一

種聖子對天父的深刻的敬愛與最高的尊崇。

魔鬼很狡猾,牠懂得在都會中,利用人對物質與利益、名聲與榮耀、權

利與地位、性的幻想與渴求,誘惑人喜愛與仰賴這一切,多過愛慕與倚靠

神,用美麗的謊言與似是而非的藉口,使人失去子女對天父的仰慕之愛。試

探的本質是愛的轉移與依附的問題,當人對受造物以及神所賜的恩典過度深

愛,而且這種激情使人因所深愛的人、事、物而患得患失,便將自己的喜悅

與滿足都集中在這些焦點上。這種過度依附的情懷,使人為了取得此對象,

不惜犧牲其他的考量,甚至為了所追求之對象而少愛神。於是,人仰賴受造

物多過造物者,陶醉在對受造物的喜悅中,因而逐漸疏遠生命之父。

三、明辨與神的關係

試探的本質是愛的轉移與依附問題。依納爵靈修的精華之一是「分辨

神類」,也就是辨識自己是被聖靈推動,還是被魔鬼引誘與試探。在生活的

每個動機與選擇背後,都得問:「我們對被造物的愛是否引發我們更愛造物

主?還是只愛被造物?」也要問一些識別神旨意的問題:「在我個人的具體

情況下,我當怎樣做才可以更愛神?愈顯主榮?」。 2 依納爵強調領悟、了

解、判斷、區別每個選擇與背後的動機,進而順服聖靈,抗拒誘惑,調整動

機與其中的渴望,能以將愛慕導向渴望親近神,被神的美好所吸引。

在《神操》第314-336號中,依納爵清楚地教導操練者如何分辨魔鬼的

作為。魔鬼的引誘通常造成我們遠離神,3 攻擊我們的弱點,4 在人的渴望與

需要處給予人甜頭,讓人享受其中的滿足與喜悅,特別是享受感官的愉悅,

引出我們的情慾,卻深怕被揭發;5 然後人心開始被蒙蔽,被眼前的好處吸

引,最後一直想要得到這好處,並對這好處產生情感上的深層依戀,使人受

控於它,失去判斷的能力與選擇的自由。

依納爵特別提醒退省者,要分辨魔鬼偽裝成「光明的天使」,誘惑人墮

入試探,與神的關係疏離,心中出現莫明的不安,甚至有掙扎與焦慮。

108

相遇都會靈程路

A. 魔鬼慣常冒充光明的天使:6 就是說,魔鬼首先順著正直的心思,帶來

聖善的思想,然後逐漸使人的靈陷入牠的邪惡企圖與陰謀。

B. 魔鬼使人軟弱、憂慮、紛擾不寧、失去平安與寧靜:7 在整個思想進程

中,如果使人產生心靈軟弱、憂慮、紛擾不寧、失去平安與寧靜,引起震

盪和衝突,8 這些顯然都是來自魔鬼,因為牠是我們親近神的阻礙者。

四、渡過曠野的試探

在《神操》第318-324號中,特別強調操練者要如何明辨、慎防、抵制、

抗拒魔鬼的誘惑,9 而不被動受引誘、被推入陷阱。10 這些原則包括自己感

到遠離神時不要做重大的決定與改變;11 在被試探中要倚靠神的恩典渡過掙

扎;若不慎跌落陷阱也要從中取得教訓。《神操》指出,「當人類仇敵露出蛇

尾,牠想引起的壞結局被識破,受牠誘惑的人應將牠帶來的好思想全盤審查

一遍;就是看看它們是如何開始和進程,仇敵怎樣由甘飴及神樂引人慢慢走

入牠的陰謀,最後引他隨從牠的心意。於是,人靈從這樣的經驗學得,防衛

自己日後不再陷入這類陷阱中。」 12

耶穌與我們一樣,凡事受過試探,為要體驗我們的軟弱,靠著祂的恩

典,我們做天父的兒女,也學習在試探中,仍然選擇更愛祂、尊重祂、榮耀

祂。當我們夠渴慕、夠珍惜我們與天父的關係時,這份愛使我們能看穿仇敵

的謊言和欺騙,勇敢地與魔鬼對抗,不多取、不貪婪、不過度專注於享樂,

因神的供應與美善而知足快樂,於是面對試探者有了一種自由,就是向魔鬼

的美麗說:「不!」但是,向神的愛說:「是!」

《神操》特別強調在受試探的過程中,不可獨自面對,要與靈修好友或

指引導師分享,藉著這些靈程伙伴的聆聽、充分的同理心與接納,處在被試

探的人得以用積極的態度去澄清、分辨自己的動機與渴望,並與他們一同在

掙扎中仰望神的恩典與保守。更重要的是,藉由與同路人坦誠地分享與討

論,就是跌倒了,也能坦然地將掙扎帶到真理的亮光中,以至於可以累積人

生智慧,更老練地面對試探。

109

第12章

五、 靈修指引:都會的曠野

A. 聖言誦禱練習默觀馬太福音四章1-11節。

• 預備心靈:向神敞開自己,感受祂的臨在。

• 預備環境:準備好聖經、筆記本或日記。

• 渴慕的心:用一顆期待聽到神說話的心誦讀聖言。

• 緩慢誦讀:如果察覺某一個字或某一個句子對自己有特別意義,就要對

這字或句子反覆思考。

• 深入默想:進入經文的場景。用五官想像與體會在場的人物、背景、主

角。問自己,看到甚麼?聽到甚麼?嗅到甚麼?感受到甚麼?試著用想

像分別體會耶穌、魔鬼的樣子與動作。體會耶穌的心情與內在力量。如

果你在場,會有甚麼反應?試著將你的感受告訴耶穌。若將這段經文應

用在你目前的生活,會有甚麼特別的應用?你最常遇見的試探是屬於哪

一類型?面對試探時,你心中的掙扎是甚麼?試著將這些體會在默想中

與耶穌分享。

• 寫下觸動:用幾分鐘記下當天的祈禱章節、對經文的新反省,或經文觸

動你的地方,並寫下你對三一上帝的敬畏和感動。

• 感恩結束:寫下你的禱告,以主禱文做結束禱告,然後在神面前安靜、

繼續聆聽和歇息。

B. 聖言誦禱練習 默想希伯來書四章14-16節。

• 預備心靈:向神敞開自己,感受祂的臨在。

• 預備環境:準備好聖經、筆記本或日記。

• 渴慕的心:用一顆期待聽到神說話的心誦讀聖言。

• 緩慢誦讀:如果察覺某一個字或某一個句子對自己有特別意義,就要對

這字或句子反覆思考。

• 深入默想:耶穌與我們一樣,凡事受過試探,為要體驗我們的軟弱。當

110

相遇都會靈程路

我們處在曠野的試探時,是埋怨、逃避呢?還是欣然仰賴耶穌、儆醒以

對?職場基督徒可常做省察練習,過程中主要關注的,並不是「好」與

「壞」的經驗,而是藉由對經驗的覺察,洞悉自己和慈愛天父之間的關

係,明白天父無時無刻不在向我們發出邀請來親近祂;反思我們對祂作

出的回應是否適當。

• 寫下觸動:用幾分鐘記下當天的祈禱章節、對經文的新反省,或經文觸

動你的地方,並寫下你對三一上帝的敬畏和感動。

• 感恩結束:寫下你的禱告,以主禱文做結束禱告,然後在神面前安靜、

繼續聆聽和歇息。

相關閱讀

伍潘怡蓉。〈反思職場的靈命培育〉,《校園》。2015年,第57卷四期,

7、8月號:42-45。

羅拉 • 納舒(Laura L. Nash)。《商場聖徒—商界信徒的掙扎與出路》

(Believers in Business)。張國楝譯。香港:基道出版社,1999。

光啟編輯室編。依納爵專輯:《分辨神類》。台北:光啟文化,1994。

註釋1 關於都會中職場的靈命培育,可參伍潘怡蓉:〈反思職場的靈命培育〉,《校園》,2015年,第57卷四期,

7、8月:42-45。

2 「愈顯主榮」是耶穌會的座右銘,即 Ad Maiorem Dei Gloriam 拉丁文字母的縮寫,意思是 To the Greater

Glory of God。

3 「對於那些勤勉清除自己的罪,努力事奉我們的主天主,堅決前進的人,神類的推動與規則一所述恰好相

反。這時惡神的特質是使這些人良心不安,憂愁苦悶,並且設置種種阻礙,使他們不能前進。善神的作為

則是激起他們的勇氣、力量、安慰、淚水、光照和寧靜,減輕負擔,消除所有障礙,使他們在善事中向前

邁進。」(《神操新譯本—剛斯註釋》,第315號)

4 「仇敵如同婦人一樣。當牠遇到剛毅的就軟弱,但遇到順從的就強硬。當她同男子爭吵,如果那人表現得

堅強、不讓步,她便顯得氣餒而逃避;相反的,如果那人表現出氣餒懦弱,她便顯得憤怒、懷恨,凶猛而

蠻橫,糾纏不清。同樣,從事靈修的人,若對仇敵的誘惑毫不畏懼也不退讓,仇敵就會無能為力知難而

退;反之,倘若做神操的人,遇到誘惑就開始害怕、恐懼、喪失勇氣、喪失抵抗的勇氣,那麼仇敵就會變

成世界上最凶狠的野獸,用盡一切詭計來陷害人。」(《神操新譯本—剛斯註釋》,第325號);又,「仇

111

第12章

敵又好像一位作戰的將領,企圖攻佔城池或搶掠地盤。這位將領扎營後,必要偵察對方的實力與陣營,然

後再選對方的弱點進攻。同樣,人類的仇敵從各方面,考察我們的三超德、四樞德及倫理道德。然後,

選擇我們的弱點和我們永生得救最需要的部分,發動攻擊,試圖打敗我們。」(《神操新譯本—剛斯註

釋》,第327號)

5 「仇敵又像似虛偽的情人,盡量隱藏自己,不被揭穿。因為這個無恥的傢伙有邪惡的意向,想勾引良家少

女或有夫之婦,常願他的花言巧語,不被別人發現。如果女兒向父親或妻子向丈夫揭露他的謊言及邪惡

企圖,那他就會非常不悅。因為他知道,這樣一來,他的企圖就無法實現。」(《神操新譯本—剛斯註

釋》,第326號)

6 「惡神慣常冒充光明的天使,順著熱心靈魂的傾向進入人心,最後隨著自己的心意,達成牠的目的而退

場。這就是說,牠首先順著正直靈魂的心境,帶來聖善的思想,然後逐漸使人靈陷入牠的邪惡企圖與陰

謀。」(《神操新譯本—剛斯註釋》,第332號)

7 「我們應密切留意我們的整個思想進程;如果開始、中間及結果都好,都趨向完美的善,這是來自善神的

標記。但如果在思想的過程中,有些結果不好或引人分心,或不如以前定志要做的那樣好;更有甚者,如

果它使人靈軟弱、憂慮、紛擾不寧、失去平安與寧靜,這顯然都是來自惡神,因為牠是我們靈修前進與永

遠得救的仇敵。」(《神操新譯本—剛斯註釋》,第333號)

8 「對於那些修德前進的人,善神的接觸是溫和、輕柔和甘美,像水滴在海綿上一樣。惡神的接觸是激烈、

吵鬧而動盪,像水滴落在石頭上一樣。對於那些日益墮落的人,與善神和惡神接觸的情形恰恰相反。這是

因為人靈的狀態與要進入的神類是友善或是敵對的。如果是敵對的,神類的來臨就會引起震盪和衝突,就

容易被察覺;如果是友善的,那麼神類的到來便靜悄無聲,就像大門開著,走入自己的家中。」(《神操

新譯本—剛斯註釋》,第335號)

9 「當我們在神枯時,我們應當想這是上主考驗我們,讓我們用自己的力量抵抗仇敵的誘惑與煽動。即使我

們不能明顯地覺察出來,但是常有天主的助佑,使我們能抵抗誘惑。的確,即使上主收回祂的豐沛的熱

情、高度的愛情及強力的恩寵;祂仍常提供我們永生得救所需要的足夠恩寵。」(《神操新譯本—剛斯

註釋》,第320號)

10 「第三前導是求恩:祈求我所願望的—這裡祈求認清邪惡的詭計,幫助我防範它們。更進一步,祈求認

清至高和誠實的統帥為我們指明的真正生命,以及效法祂的恩寵。」(《神操新譯本—剛斯註釋》,第

139號)

11 「在神枯時,人千萬不要做任何的改變,卻要堅決地持守神枯前,或上次神慰後,所定的決心及所做的決

定。正如在神慰時,主要引領和指導我們的是善神,在神枯時則是惡神。隨著惡神的建議,我們永遠無法

找到正確的道路。」(《神操新譯本—剛斯註釋》,第318號)

12 《神操新譯本—剛斯註釋》,第334號。

第四部分

靈程路上與耶穌相遇

第 13 章

與耶穌同心

緩慢深呼吸三分鐘,做一些簡單體操,來到神面前,安靜片刻。

回想在你的生活中,誰是你的好朋友?

為甚麼你把他當作是自己的好朋友?他在你的屬靈成長中, 扮演甚麼角色?

自從年輕時,離開台灣到香港進修神學後,在漂流海外的歲月中,經過不

同的國家與城鄉,1 成長的旅程雖然充滿各種的壓力與挑戰,但是回望時,我

卻看到在這遠行的路徑上,沿途主耶穌的友誼與弟兄姐妹的情誼處處洋溢!這

些熟悉的臉孔,至今仍是我生命的祝福。回顧這些靈程友伴,他們似乎都具有

某種特質,有些相似的地方:關心我、幫助與扶持我、有許多可聊的話題、彼

此互相影響。主耶穌不僅是我個人的好朋友,祂也在這些好朋友的生命中,向

我彰顯另一種友誼。友誼這個詞是我思考豐盛靈命的關鍵詞,屬靈生命要長大

成熟需要有兩個向度的友誼——與神並與人都成為好朋友。

115

第13章

一、都會中難逢知己

都會的生活看似熱鬧與喧嘩,但是走在大街上的人們,眼光之中常有一

絲遮不住的孤寂。近年來,在教會的牧養中,我越來越體會到,在與耶穌、

與家人、與教會、與社會的關係中,經營有創建性、相互扶持的友誼的重要

性,這成了我實踐與反思靈命培育的主軸。2 創建性的友情常會培育出美善

生命,這種友誼需要雙方都具備肯用心交往的幾個心態:

A. 彼此是知心者好朋友樂意用時間與你分享彼此生活的點滴,參與在你的生活中,享受你

的同在而感到快樂。好朋友不會只顧著說自己想說的話,他們會對你有興趣,

想更多了解你。藉著聆聽對你所分享的作出回應,他們成為貼近心靈的知己。

B. 彼此接納在好朋友面前不需要隱藏,因為他不會輕視你的弱點,也不會取笑你的

失敗,好朋友的接納使人變得容易活出真實的自己。好朋友會尊重你的獨特

性,即使在不同意你的行事方式之時,也給予你探索的空間,充分尊重你所

作出的選擇,使你得以自由地走屬於自己的路。

C. 彼此志同道合好朋友之間常有共同的夢想或志向,會為了同樣的價值理念而共同努力,

彼此之間因而產生深度的共鳴。好朋友也會感染你對生活與生命的熱情,他們

的美善與智慧能影響你渴望追求更美好的人生,成為神要你成為的人。

D. 好友為你的幸福著想好朋友值得你信任,更重要的是他們因為愛護你,有時也會說些不討你

歡心的話,但那可能是真正對你有益的見解。好朋友不會只是把你當作工具

或是有利於他們的棋子,你的生活不需要以滿足他們的期待為主。他們甚至

肯為你著想,肯放下自己的好處,希望你更幸福快樂。

116

相遇都會靈程路

E. 彼此分擔悲與喜患難常見真情,真正的朋友願意分擔你的患難與悲傷,更進一步在你痛

苦時,給予具體的行動和不求回報的幫助。好朋友也可以與你一起開心,在

你的某些小進步上,肯定與讚賞你,為你慶賀,為你努力的成果而感恩。

然而都會中現實的功利關係與忙碌中的時間限制,令人不容易找到知心

的好友,很多人期待他人對自己伸出友誼的手,結果,許多人都失望地坐在

孤島上等待。其實,教會群體應該是這種創建性友誼的產生處,一方面,透

過在信仰群體中真實的友情,我們體會神的道成肉身之愛;另一方面,神的

愛激勵我們與他人分享恩典,帶來滋潤生命的友情。生命影響生命,友誼的

真誠與熱情也會點燃團體交流的活力。

二、耶穌賜予創建性的友情

聖經有幾處經文特別強調「耶穌當我們是祂的好朋友」的概念,例如,

耶穌在最後的晚餐對門徒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

我的命令。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

的,就是我的朋友了。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

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十五

12-15)。除此之外,許多當代作者也強調「耶穌在神家作長子,祂看我們如

弟兄」這個角度,其中一個常被引用的經文是,「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

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八29)。

過去在靈修指引的服侍中,許多人常追問我:「如何活潑地經歷主耶穌

與我的親密關係?」我總是幫助他們進一步思考,如何把我們與耶穌的關係

從僵化的遵守誡命轉化成更有感情的關係。主耶穌不但是我們的老師,也

是我們在天父家中的好朋友與好弟兄。這種亦兄、亦友的友誼強調耶穌與

我們的相互交流性(mutuality)、陪伴與同行(companionship)、憂患與共

(solidarity)、一起分享(sharing)。當教會弟兄姐妹可以各自個人與主耶穌

成為好朋友時,他們才能在基督裡有根有基地建立彼此間的友誼。

117

第13章

三、主是我的好朋友!

《神操》中所提及的默想與禱告方法,相當強調退省者全心全人與耶穌

交往,受耶穌的感召與影響。依納爵強調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耶穌;

在與耶穌的全人互動中,渴慕、想像力、感情、意志與理性全都包括在內。

情誼的深化需要用心也用情,因此,在我們與耶穌的互動的情誼中,可以嘗

試加強更多的渴慕、想像力與感情。 3

A. 渴慕親近耶穌在平日的禱告中,我們可以把一切有趣或受挫的心事都對耶穌說,經常

與耶穌分享我們真實的感受,讓祂成為我們的知心朋友。常默想耶穌對我們

那種不放棄、愛到底的深情,讓祂捨己不自私的愛感動我們,感到自己在祂

眼中的尊貴與價值。讓祂的愛與美善,漸漸感化與吸引我們,影響我們渴望

更像耶穌。

B. 想像耶穌的接納我們不需要在耶穌面前隱藏自己的軟弱與失敗。在我們的弱點、限制與

跌倒中,來到祂面前,呼求祂的原諒與接納,安靜等候祂的恩典與憐恤。耶

穌可以看見我們心中的隱情,也知道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個性與限制,更明白

我們的本相與人的脆弱。

C. 對耶穌分享真實的情緒耶穌願意分擔我們的患難與悲傷,以至於我們可以在祂的人性掙扎與痛

苦中得安慰,並學習祂在肉身的苦難中對天父的倚靠。祂樂意厚賜一切生命

中的真、善、美給我們,在我們成長的一切歷程中,祂會安慰與堅定我們。

D. 與耶穌同心同願耶穌期待我們與祂同甘共苦,共同參與在上帝的國度中,為了同樣的價值

觀與祂一起努力,並藉著我們深度的委身與奉獻,經歷祂所走過的十架路,懷

118

相遇都會靈程路

著盼望朝向終將全然展現的末世國度,一起榮耀天父。耶穌渴望與我們分享祂

的一切:祂對天父的愛、祂對人的深情、祂的苦難、祂的復活與國度!

四、主是我們的好朋友!

當我們日漸加深與耶穌的友誼時,我們不只見到耶穌與自己的友情,我

們也會看到耶穌在我們天父面前,做天父眾兒女的好朋友。於是我們會見到

其他弟兄姊妹生命中所展現的耶穌,祂在我們各人心中,也在我們彼此的關

係當中。在父家有許多的弟兄姊妹,因著耶穌,我們也能夠彼此分享從耶穌

而來的友誼之情;因著耶穌成為友誼的發展核心,我們與弟兄姊妹的友情也

有了重心!這種「以耶穌為核心」的友誼關係,使我們可以跨越各種差異,

在天父家中、在神國度中做彼此的好朋友,也繼續在耶穌裡經歷友情的更新

與創建!

當我們處在人際的張力與衝突中時,從耶穌而來的情誼會滋潤教會肢體

間的友情。如果我們可以體會耶穌對他人的愛與珍惜的情誼,想像耶穌對與

我們意見不同者的尊重,我們漸漸也會有耶穌的心腸來看待對方,在耶穌裡

漸漸自然地產生更深的彼此接納,在基督裡越來越可以接納那些異己與敵對

者。這種友誼是一份在基督裡賜下的禮物。耶穌把自己給了我們,也期待我

們將自己分享出去、給予他人—不論是那些愛我們的朋友或是排斥我們的

人。我們可以嘗試在禱告中將自己不喜歡的人常常放在耶穌面前,感受耶穌

對此人的愛,祈求耶穌賜給我們像祂的眼光和心懷,將祂對人的深情置放在

我們心中。

在大都會中,處處是孤單的角落,許多人來到教會,不單單只想找耶穌

做好朋友,他們更想在教會中結交主內的好朋友。弟兄姊妹可以學習,讓耶

穌幫助自己可以成為這些孤單者的好朋友。「孤單者」可能是伴侶、孩子、

父母、社會的邊緣群體。因著耶穌的同在,更可以將這情懷擴展到職場的同

事或社區的鄰舍。從主耶穌而來的相愛友誼可以延展到我們所有的關係中,

因著主對我們善意與恩慈的友誼,可以在冷漠與排他的都會中展現一種創意

和溫暖的生命活力!

119

第13章

五、 靈修指引:與耶穌同心

A. 聖言誦禱練習默觀路加福音十章21-37節。

• 預備心靈:向神敞開自己,感受祂的臨在。

• 預備環境:準備好聖經、筆記本或日記。

• 渴慕的心:用一顆期待聽到神說話的心誦讀聖言。

• 緩慢誦讀:如果察覺某一個字或某一個句子對自己有特別意義,就要對

這字或句子反覆思考。

• 深入默想:進入經文的場景。試著想像與體會耶穌的樣子與動作,也試

著感受耶穌愛父神與憐恤人的心情。耶穌如何回答律法師關於「承受永

生」的方法?為甚麼耶穌如此回答律法師?耶穌的話語和比喻對你有甚

麼提醒?你如何能與耶穌更同心並更有祂的慈心?誰是你的鄰舍?你是

否有對需要者動了慈心的經驗?試著把你的體會與感受在默想中與耶穌

分享。

• 寫下觸動:用幾分鐘記下當天的祈禱章節、對經文的新反省,或經文觸

動你的地方,並寫下你對三一上帝的敬畏和感動。

• 感恩結束:寫下你的禱告,以主禱文做結束禱告,然後在神面前安靜、

繼續聆聽和歇息。

B. 聖言誦禱練習默想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1-46節。

• 預備心靈:向神敞開自己,感受祂的臨在。

• 預備環境:準備好聖經、筆記本或日記。

• 渴慕的心:用一顆期待聽到神說話的心誦讀聖言。

• 緩慢誦讀:如果察覺某一個字或某一個句子對自己有特別意義,就要對

這字或句子反覆思考。

• 深入默想:在你身邊,你是否在邊緣團體與有需要的人身上看到耶穌?

你是否主動回應這些人的需要?你如何服侍這些人的需要?你是否在不

120

相遇都會靈程路

喜歡的人身上看到耶穌?試著在禱告中將自己不喜歡的人放在耶穌面

前,感受耶穌對此人的愛,祈求耶穌賜給自己像祂的眼光看待對方。你

是否願意多走出一步,向那一位異己者、敵對者伸出友誼的手,善待對

方,與他作朋友?試著把你的體會與感受在默想中與耶穌分享。

• 寫下觸動:用幾分鐘記下當天的祈禱章節、對經文的新反省,或經文觸

動你的地方,並寫下你對三一上帝的敬畏和感動。

• 感恩結束:寫下你的禱告,以主禱文做結束禱告,然後在神面前安靜、

繼續聆聽和歇息。

相關閱讀

伍潘怡蓉。〈主!祢是我們的好朋友〉,《校園》。2015年,第57卷三

期,5、6月:29-32。

威廉 • 貝瑞(William A. Barry, S.J.)《祢是我的好朋友—體驗天主奇妙的

擁抱》(A Friendship Like No Other: Experiencing God’s Amazing Embrace)。譚

璧輝譯。台北:光啟文化,2008。

註釋1 我先後在歐洲的德國與比利時服侍與進修。

2 參伍潘怡蓉:〈主!祢是我們的好朋友〉,《校園》,2015年,第57卷三期,5、6月:29-32。

3 參《神操新譯本—剛斯註釋》,第2-3, 50-51號。

後記

試說心語

都會靈修的旅程雖然充滿挑戰與試探,但也多姿多彩、充滿活力與機

會。旅程雖然會經過幽暗的長巷,有因繞行而迷失的時刻,靈程旅人卻在都

會不同的角落中,經歷神的恩典而日日成長。都會的退省操練使得靈程旅人

在專注中,感受神的臨在並有意識地整頓內心,藉著聆聽聖言、分辨神的引

導、跟從聖靈,在神的愛中效法基督,建立基督的身體、參與上帝的國度、

等待基督的再來。

本書的寫作過程跨越2014—2016年,在修改稿件的最後階段,坐在電視

機前,看著這兩年多的大事回顧,感到無論是在教會內或是不同的群體間都

充滿張力;也深思在這充滿不同訴求與難以相融的新世代,教會將面對的新

挑戰,其實與上一代相當不同,她不單需要新的應對智慧與團體的分辨力,

更需要牧者與基督徒在時代中保持清醒與自省。退省幫助個人與教會分辨群

體所處的時代挑戰,經過明辨,用選擇與行動,學習更好地回應上帝在處境

中對我們的呼召。

196

相遇都會靈程路

謝謝證主同工讓我有機會在課堂上試用此書,無論是在普通話課程,還

是晚間選修課或延伸部的課堂,不同學生的生命掙扎與所面對的處境,都豐

富了我的思考,並為本書注入了活潑的互動性。因著他們的回應與反饋,對

於使用此書的個人或小組,我在此也分享一些觀察與關注。在使用本書的同

時,使用者需要具備四方面的基礎:重視教會的群體生活、保持與靈程友伴

的距離、培育聖靈的果子與美好的品德、學習與聖靈同工。

一、重視教會的群體生活

退省不是退縮,不是為了找個安舒區,與教會疏離、與社會脫節。退省

是為了整理生命狀態,以至於能更與聖靈同工、服侍教會,進而與教會群體

一起為上帝作見證。對教會的愛與對世界的關懷,是退省者退下的原因,也

是退省者的心之所向。退下是為了再出發,使得啟航更有方向、更有力量。

正確地說,當退省者獨自退下時,是退到教會的核心區禱告與守望,而不是

冷漠地走到外圍地帶獨善其身。

有個人主義傾向的退省者,容易將靈性內心化與私人化,窄化個人與神

的關係在私人生活中,只求內心的醫治與關心個人的憂喜,無法均衡地經歷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也容易忽略全面的靈性成長。教會群體生活與敬拜能幫

助退省者,藉著守聖餐而體會自己是與教會歷史中的聖徒相通的一分子,而

不是世界的一座孤島;並在屬靈爭戰與多樣化的試探中蒙保護與被扶持;也

透過一起服侍發展個人恩賜,並在彼此成全中活出個人的召命,而不是成為

唯一的超級屬靈巨人。

二、保持與靈程友伴的距離

靈程友伴所組成的小組,其分享的內容與焦點是靈修經驗,並在互動

中,一起分辨神在個人生命中的引導,而不是以分析事情、分享生活片段或

心理輔導為主。然而許多靈程友伴,隨著感情加深,常常在小組裡天南地北

地閒聊,以至於靈修小組變成分享小組,最後,變成友誼交流聚會。靈程友

197

後記

伴需要在小組的互動中,常常彼此提醒,有意識地針對靈修經驗進行互相回

應與對談,並強調彼此的代禱與守望。

有深度的靈修小組不是以深化友情、拉近關係為目標,而是透過友伴的

陪行,每個人對神有更多的仰賴,彼此間反而出現一種新的空間或距離,這

種空間給予彼此更多的自由去尋求神,而不是只注重人的意見,這種空間鼓

勵每個人更多與神對話而不是與人交通。這種距離讓神可以成為對方倚靠的

焦點,並尊重和欣賞神對個人生命的帶領。靈程友誼的弔詭性就在於,在神

裡的友誼越深,彼此依附性反而降低,對彼此的掌控也更放鬆,但卻以對方

能在神那裡找到穩妥而深感安慰。

三、培育聖靈的果子與美好的品德

許多退省者常有一些很獨特的個人經歷,有的是特別地聽到神說話,有

些則見到異象或做了奇特的夢,這些都是很寶貴的恩典,也容易幫助基督徒

對神更加渴慕。然而,這些恩賜只是靈命成長與轉化的一部分,若是過度強

調這類經歷,或只專注於追求特殊的領受,反而會忽略神處處的恩典,也會

少強調對聖經的深入理解,以至於不能按全備真理認識神,並在平淡與平凡

的生活中,為真理作見證。

聖靈在退省者身上的工作,不只是引導或是賜予奇特的經驗,聖靈的運

行會轉化我們活出肖似基督的形象與品格。有些熱心追求個人靈修的操練者

的言行不太一致,弟兄姐妹看到了,有時會質疑地說:「我從這些操練者口

中聽到的,比在他們身上看到的,好得多!」他們無法從退省者的生活表

現,看到他們所描述的與神的親密關係。其實,靈命的更新結果,應該是表

裡一致地展現出聖靈所賜的美善;內裡的悔改與突破,常可以從外在的言行

舉止看出來;均衡的靈命成長,通常會在愛神與愛人的兩個向度一起增加。

四、學習與聖靈同工

許多有心的靈命培育者,有時會期待運用好的教材、明確的步驟幫助他

198

相遇都會靈程路

人成長,也積極地鼓勵弟兄姐妹參加不同的培育方案。這些努力容易帶給學

習者可依據的方向與框架,但是有時服侍者也因看不到明顯果效,而感到徒

勞無功。靈命是藉由聖靈澆灌所展現的生命,牧者與靈修導師可以提供給弟

兄姐妹成長的好環境,藉用有益的方式培育他們,但是靈程總有困境或風

暴,充滿未知變數,仰賴聖靈所賜的能力、勇氣與智慧才是最好的靈命培育

教材。

在靈程路上,平順與通達的旅程,會讓人感恩,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經

歷,充滿絕望的暗夜、不確定的彎路與危險的曠野往往幫助我們更倚靠神,

並深化我們對神的認識與體會,開拓我們對自己與對人生的體悟。走在靈程

旅途中的人,需要有彈性與開放度,若能對各種路段都給予欣賞,在新的機

會與挑戰中,經歷神的奇妙作為,秉持順服聖靈之心而前行,並在其間學習

與突破自己的限制,常會帶給自己豐富的成長。

我與許多人一樣,親身受益於依納爵的靈修傳統,希望更多忙碌的都會

人可以擷取其精髓而蒙福。由於本書是依納爵的靈修傳統與退省方式在都會

處境中的運用,其內容自然有一定的限制,也不盡然適用於所有的群體。我

建議讀者先自己使用此書,若有機會,則可與屬靈同伴定期選擇有興趣的內

容,作為小組分享的引導題材。都會處境的教會退省是一個新的走向,我期

待本書所提供的退省方式,也能成為設計教會退省者的參考。

恩待人的神,常隨著不同的人生階段與處境,賜予渴慕的心靈適當的恩

典與豐富供應。願使用此書的讀者與教會群體,因著本書的探討與反思,有

進一步的整合與應用,繼續走出屬於自己、充滿恩典的都會靈程路!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