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3 文景 火车 8 - peoplerail.com€¦ · 管多年前,从杭州到绍兴首次 坐火车而疲惫不堪的体验粉碎 了我的美好想象,但是火车这...

Post on 17-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文化人的铁路记忆

■郑亚洪

文化人的忆

铁路记

2016.10.23 8CULTURE

文景本版编辑:赵元梓

实习编辑:于珊珊

本版美编:李晓婷

本版审校:王培功

热线电话:(010)51871931E-mail:tdzbs@263.net

从乐清到杭州,一般人会选择乘坐汽车,300 多公里的路程走 4 个多小时,也可以乘坐火车,将时间缩短。坐火车比汽车舒适,火车车厢空间大,自由活动度高,不像在汽车里被安置在一个座位上,除了中途下来吃饭就没有其他活动余地了。

火车在很多电影、美术作品里出现过,一列蓝白相间的火车缓缓进站,鸣响汽笛,或者它就安安静静、不声不响地靠站,拎着包裹行李的旅客有次序地进站上车。先入为主的印象使我对火车情有独钟,尽管多年前,从杭州到绍兴首次坐火车而疲惫不堪的体验粉碎了我的美好想象,但是火车这种行驶于地面通过多个地名的流线型交通工具依然使我憧憬与怀念。火车有快也有慢,高铁时速高达 300 多公里,我坐过从广州到韶关的高铁,只需几杯茶的工夫,200 多公里的路程已走完。

从 现 代 化 的 广 州 南 站 到韶关站,从车站出来后,我几 乎 分 辨 不 清 两 站 的 区 别 。一个原因是,时速 300 多公里的 高 铁 抹 掉 了 它 们 的 差 别 ,剩 下 它 们 的 共 同 点 : 干 净 、

明亮、气派。在中国大部分地方还没有开通高铁之前,火车一般是慢速的,有时候一坐就要一天一夜甚至更长。从东部的温州到达西南的贵州、东北的吉林,它的慢无法想象,对旅客来说是一种考验,但还有成千上万的人选择火车出行,似乎火车对他们来说是最惯常的交通工具。清晨或黄昏,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一起挤入同一节车厢。

穿 过 城 北 山 系 长 长 的 隧道,头站便是雁荡山站。火车停靠了约一分钟后启动,带着风和阳光,一路北上。从乐清到宁波,火车时速可达 200 公里以上,外面的景色一闪而过,坐在车上的我根本来不及细看,更谈不上端赏了。火车在加速的时候,我产生了短时间的耳鸣,经过隧道时耳鸣得更厉害了。温岭、台州、临海、三门、宁海、奉化,这些地名在时速 200 公里的车外闪过。车厢里秩序很好,人们找到自己的座位后安静地坐下来,你看不出他们是来自温岭、台州还是临海、三门,整节车厢就这样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人行驶着。

在下一个停靠站到来前,

广播员会用中英文报一次站名和到点的时间,各个停靠站之间的运行时间一般不超过 30分钟。这好比一趟公交车,一路上将上来的人带到更北的杭州、上海或南京。过了宁波,火车速度慢下来,基本上保持在每小时 140 公里左右。诗意就这样产生了,车轮与钢轨碰撞,哐当哐当哐当,有节奏地唱起歌来。

这一歌唱令整个旅程的味道都变了,由辛苦难耐转向了诗意体验。一节车厢,两边通体透明的玻璃,无形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好比一枚放大镜,将车厢外的景物映现给你看。若是一片水稻田,一片湖水,一片小树林,你与火车就在水稻田、湖水、小树林里前进。你嫌火车速度太快了,要它慢点,就把这种体验无限地拉长成一个白天与一个黑夜。如果外面下起了雨,雨水就斜着身子打在玻璃窗上,但你听不到雨的声音,只看到它们拼命地往火车上扑来,你会同情那些打在玻璃窗上然后消失的雨滴。你会想,我为什么不是它们中的一滴?为什么不像它们一样奋不顾身地扑打在车身上?你也有你的想法,带一本书,在火车上读几页,如果这是本阅读起来不算艰难的书,你再读一段英文名篇,在停止的地方重新开始。

我想,火车上的阅读适合于读读停停,错过了可以重新开始。如果你一意孤行带本

“追忆”的书,这样更好,“就这样,我往往遐思达旦,想到在贡布雷度过的时光”,你阅读的速度刚好跟上火车行驶的速度。

我最近几次的火车旅行都跟去听音乐会有关。音乐会晚上开始,在另一座城市。为了赶火车,我得早早起来,有时候怕睡过了头,5 点未到就看闹钟,越看越不放心,干脆起来。这时候,心就无缘无故地悬起来,好像要离开原来的位置,有意走到别处,一直到吃早饭,就这么一直悬着。我放下碗筷冲出家门,到街上拦到一辆出租车,告诉司机把我载到火车站。心这才不悬了。

我曾在一首诗里写道,如果上帝是位诗歌爱好者,从云层俯瞰人间,看见火车载着旅客奔跑在浙闽大地上,一群诗人在车厢里朗诵诗歌,上帝会怎么想?记得那一次,我们一群人在动车上搞起了诗歌朗诵会,我在车厢里挂起旗帜,简短地读了陈鱼观写的序文 《诗人 , 请 带 上 你 的 诗 歌 去 远行》,动车上的诗歌朗诵会拉开了帷幕。

还 记 得 去 年 春 天 , 我 从广州南站搭了一列开往韶关的高铁列车,从南地广州开到粤湘交界的韶关。我们坐晚上 6 点的火车,那天买的是一等座,因广州市区交通堵塞我错过了班次,换乘下班车,一等座位没有了,我只好一路站到韶关。窗外风景什么也看不见,50 分钟就到了。韶关站建得很气派,一个火车站可以描摹出当地的人文风光。

今 年 清 明 节 , 我 和 朋 友们 看完西湖边上太子湾公园里的郁金香和樱花,第二次搭高铁从杭州北上,去往上海 。 我 曾 经 两 次 驾 车 去 上海,途经杭州湾大桥,一路开得很辛苦。有一次从上海回来,汽车往浙江方向走,上海市郊巨大的环城公路盘绕得像根肠子,一眼望不到头,我以 超 出 往 常 的 时 速 “ 摆 脱 ”它,花去了近两个小时。以现在的年龄回望过去,何以有如此的精力和毅力为一场音乐会驱车 500 公里?当然自驾也有它的优点,比如无需等车,无需排队买票,想走就走,从通衢大道到羊肠小路,只要车能到的地方,风景任你欣赏。等到家乡通了动车,我从此下决心再也不开车去上海,而选择坐动车。一路上我可以读书、看风景、发呆、遐想,比开车出门省心多了。

去 上 海 的 高 铁 票 提 前 一周 买好了,票捏在手里,时间却受到了限制。火车下午 1点半开,我必须提前一小时动身去火车站。杭州站像个大屏风一样坐落在城市南面,抵御西湖来的风和花香。我在火车站门口遇见了 20 年前经常乘

坐的 K151 路电车,想不到这么老式的电车还在运行,也算是一道城市风景线吧。

高铁车厢很宽敞,我坐在 1号车厢,火车最尾一节。车厢尾端开辟了一个观光区,可以坐四五人,人们在那里喝茶、品咖啡、欣赏车外流逝的风景,也倒是一个不错的放松区。我从 1 号车厢漫游到 16 号车厢,中间几节车厢人不多,我抬头看见电视机里正播放着节目。高铁旅客多为来往于杭州和上海之间的市民,他们或埋头读杂志,或使用手提电脑,或浏览手机信息,安安静静的。我可就闲不住了,拿出相机,按惯例东拍西拍地按了几张,连车厢里流畅的扶手也不放过。

约摸 20 分钟后,高铁速度上升到每小时 300 多公里,整列火车仿佛一场音乐会在高速地开往未来。这时,我突然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行驶在高 空 中 , 约 在 二 层 楼 房 的 高度,我再看窗外的风景时就有了居高临下的俯视角度。杭嘉湖一带平原居多,油菜花大片闪现,以诗意的速度后退。偶见一片油菜花开在河岸上,花与水互为映衬,花田附近亦无多少农家房舍,在人口拥挤的杭嘉湖一带不可思议。

我想起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开在江湾上,以马头墙和黛瓦为背景,油菜花铺陈出一幅幅徽州水墨画。杭嘉湖油菜花则将城市里的寂寞抖露出来。平时在地面上欣赏油菜花浑然不觉,坐在火车里因速度而产生了奇妙的幻觉,觉得鲜花易消逝,春光易逝,我们都是时光中的过客。

40 分 钟 后 火 车 到达上海虹桥站,挨着上海虹桥机场。从高铁站出来,我坐2号地铁线到人民广 场 , 时 光 明显 缓 慢 下 来 。上海大剧院在人 民 广 场 ,离晚上马勒音乐会开始尚 早 , 我 将剩余的时间打发 在 了 阳 光 甚好的广场上。

“敦煌之门”油画展亮相意大利名城那不勒斯

10 月 12 日,一场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为主题的现代油画展在意大利南部名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拉开帷幕,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参观。

在此次名为“敦煌之门”的展览中,画家杨贤飞展出了他近年来创作的 20 幅作品。这些作品运用墨黑、赭石、石绿、朱红、钛白等颜料,并结合抽象的现代西方绘画技法,令观众产生跨越时空的厚重感和苍凉感。

杨贤飞从事绘画创作 20 余年,一直以丝绸之路和敦煌为题材。“传播敦煌文化并让它走出去,这是我多年来的夙愿。”杨贤飞说。敦煌是中国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沿线重镇。因敦煌石窟绘有 5 万多平方米的古代壁画,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卢浮宫”。

据展览主办方负责人酆达明介绍,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几年前决定辟出一块区域专门展示现代艺术,这与中国艺术家期待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愿望不谋而合。能在意大利举办画展,是意方对中国画家及其画作蕴含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中国驻意大利使馆文化参赞张建达表示,杨贤飞以专业精神长期在敦煌进行研究创作,终于将精品带给了那不勒斯观众。希望这次画展成为两国人民加深了解的新切入点。

据 悉 , 此 次 展 览 将 持 续 到10月 31日。 罗 娜

10 月 13 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铁路文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和深圳市文联联合主办的“诗意的流动”中国铁路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以铁路主题为主线,表现中国铁路发展所带动的社会物像、心像的变化。展览以时代记忆为引子,通过凝聚了集体记忆和大国情怀的铁路主题创作,升华个体的情感和记忆。展览布

局以时间为线索,作品反映的年代由远及近分为“远方的记忆”“变速的节奏”“追梦的车轮”三个板块。展品以绘画为主体,包括摄影、视频、装置及珍贵文献。

绘画作品是此次展览的主力。水彩《峥嵘岁月》 用生动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三代火车司机的故事;布面油彩 《信号·远方系列》 三台机车与观众对视,最直观地展示铁路发展;版画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火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的一幕,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摄影作品展示的是铁路摄影家王福春、原瑞伦的火车系列摄影作品,纪录的力量为此次展览注入了更多的写实元素。正如展览前言中所说:“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创作者们深沉持久的铁路情怀。”

展览将持续到 10月底。胡俊杰 文/摄

一条“天路”,牵起无数藏汉 同 胞 一 生 情 缘 ; 一 片 高 原 ,让 多 少 “ 老 西 藏 ” 为 之 魂 牵梦 萦 。 为 纪 念 青 藏铁路开通运营 10 周 年 而 作 的 《圆 梦 “ 天路”》 一书,9 月 14 日在北京出版发行。9 月 27 日,该书作者、新华社高级记者唐召明邀请书中刻画的主要人物,在北京西藏中学举办了感动人物读书分享会与图书捐赠仪式。

作 为 对 “ 天 路 ” 连 续 跟 踪报道的记者,唐召明所撰写的

《圆梦“天路”》 一书,以纪实的笔触真实地讲述了他早期在青海、西藏工作时与藏族同胞结下深厚友谊、互帮互助的经历。书中特别撰写了援藏干部李 一 超 、 小 儿 心 脏 病 专 家 顾虹、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党委副书记王博轩、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等人与高原结缘并奉献高原的感人篇章。作者通过自己十年来几十次乘坐青藏列车往返北京至拉萨的经历,真实地记录了青藏铁路开通运营 10年来,一批批进藏列车的乘务员奉献高原的心路历程,细致地捕捉了青藏高原从牦牛运输到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的可喜变化,讲述了青藏铁路如何成为一条充满爱的铁路的生动故事。

“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得以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身为摄影记者的唐召明倾尽全部力量,与各地建藏援

藏工作者一起,为西藏群众、为西藏建设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自入行以来,只要与西藏有关的事,他都忍不住去了解、去参与、去报道。在

《圆梦“天路”》 一书中,唐召明讲述了藏族老阿妈用怀抱帮助素不相识的汉族小伙暖冻伤的脚的故事,这段故事后来成为大型藏族歌舞剧 《圆梦》的创作原型,2015年10月13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书中还记录了唐召明与挚友们一起通过青藏列车这条

“连结纽带”,不断救治众多藏族先心病患儿、帮藏族妇女斯求卓玛治病以及助她脱贫、在西藏建立爱心书屋的故事。

唐召明现任新华社北京分社图片总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同时还担任中国摄影家协 会 会 员 , 北 京 民 族 联 谊 会 理事,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理事。其摄影作品 《花冈悲歌》《今日 西 藏》 先 后 荣 获 “ 中 国 新 闻奖”一、二等奖。著有 《走遍藏北无人区》《离天最近的地方》《神秘的藏北无人区》 等书。从 1987年至今,唐召明 9 次闯入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藏北无人区,几十次乘坐青藏铁路列车,用手中的相机和笔,记录青藏高原的建设发展和进藏列车的发展变化。

作为一名对西藏、西藏文化和西藏群众有着极为深厚感情的“老西藏”,唐召明是自豪的:“每位献身西藏的进藏者,其精神都已深深地刻在了西藏这片土地上。他们以奉献为天职和使命,在奉献的同时,感情和灵魂也被高原所净化、所升华。他们对西藏倾注了比养育自己的故土更多的爱,那爱已经深深地沉积在他们的血脉里,任何情愫都再难以替代。”

和 平/文 陈晓根/摄

2016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预展在里约热内卢开幕

2016里约热内卢奥林匹克美术大会 10 月 13 日在巴西国家历史博物馆举行预展开幕仪式,包括“中外美术作品展”与“中巴文明对话·高峰论坛”两部分。

中外美术作品展汇集了近百名中国画家的作品和 20 多幅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画作。中巴文明对话·高峰论坛将于 10 月 25日举行,届时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将与巴西同行进行艺术交流。

本次大会是继 2008 北京奥美大会、2012 伦敦奥美大会后的第三届。大会希望通过参展艺术作品阐释奥林匹克精神,表达人们在奥林匹克精神感召下追求融合、和谐、创新、发展的美好愿望。 赵 焱 陈威华

郑亚洪

1972年生于 浙 江 省 乐清市,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 《天鹅斯万的 午 后》《音乐 为 什 么 》

《音 乐 会 见》《看 不 见 的 城市,看得见的风景》。

火车,请带我到她那里

“诗意的流动”中国铁路美术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一位老记者的“天路”之梦

10月 12日,一场书法艺术和时装设计艺术跨界时尚展示活动在台北举行,艺术家让书法艺术通过时装跨界演绎,令人耳目一新。图为模特在展示书法跨界时装作品。

朱 祥 摄

当书法遇上时装

唐召明在北京西藏中学为藏族学生签名赠书。

《圆梦“天路”》封面。

▶版画《万水千山只等闲》 丰中铁

▲布面油彩《信号·远方系列》 梁 宇

▼水彩《峥嵘岁月》 刘向东

◀油画《我们的高速时代》 李晓林

成都开建城市音乐厅打造国家音乐基地

10月 18日,成都启动城市音乐厅建设,加快打造国家音乐基地,该项目计划在2018年建成。

据介绍,成都城市音乐厅选址位于四川音乐学院之南,计划投资 22 亿元,用地总面积约 35亩。按照规划,成都城市音乐厅地上建筑面积 4 万余平方米,其中,音乐厅约 1400 个座位,歌剧院约 1600 个座位,戏剧厅约400 个座位,多功能厅约 200 个座位,附属配套建筑包括艺术培训中心、艺术主题酒店等。

为达到“形态设计经典,艺术功能完善”的效果,成都在2015 年底发起了城市音乐厅方案全球征集工作,来自中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国的设计师参与了项目建筑方案的征集。

按照小街区规划理念,成都还将对城市音乐厅周边同步完善音乐坊规划建设,构建国际化的音乐文化街区。 童 方

top related